CN101385375B - 用于为切换而配置链路层实体的技术 - Google Patents
用于为切换而配置链路层实体的技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85375B CN101385375B CN200680053283XA CN200680053283A CN101385375B CN 101385375 B CN101385375 B CN 101385375B CN 200680053283X A CN200680053283X A CN 200680053283XA CN 200680053283 A CN200680053283 A CN 200680053283A CN 101385375 B CN101385375 B CN 1013853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unit
- recipient
- status report
- service data
- link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6—Generation of repor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2—Reselecting a serving backbone network switching or routing nod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hyristors (AREA)
Abstract
描述了一种为切换而配置链路层实体的技术。在方法实施例中,该技术包括:在具有即将发生的切换的上下文中,从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方接收用于现有ARQ连接的补充状态报告;考虑到在补充状态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确定与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服务数据单元;以及把所确定的服务数据单元传送给将要建立到达接收方的新ARQ连接的链路层实体。基于补充报告的强制的状态同步防止传送在接收方处已经成功接收的服务数据单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而言涉及移动通信网络内的切换的领域。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在具有对重传机制的控制的链路层实体之间的切换。
背景技术
重传机制也被称为自动重发请求(ARQ)技术,其构成一种解决数据在其到预定接收方去的途中的丢失的方法。这种数据丢失可能是不利的物理条件(例如干扰、噪声或多径传播)的结果。
ARQ技术基于从数据的接收方传送的状态报告,所述状态报告向传送方表明各个数据单元或者已被成功接收(肯定确认)或者已丢失(否定确认)。通常,接收方根据相应ARQ协议的规范来生成基于事件的、基于定时器的或基于轮询的状态报告。例如,状态报告可以被安排在收到预定数量的数据单元之后或者在预定义的时间点。
传送方评估所接收的状态报告,然后关于在接收方处没有收到或者没有正确收到的各个数据单元的重传作出决定。一些ARQ技术对于这样的数据单元规定自动重传,即在该数据单元的首次传送之后,在预定时间间隔内收到非肯定的确认。
关于开放系统互连(OSI)层模型,通常在数据链路层(层2或L2)上实施ARQ技术。数据链路层位于物理层(层1或L1)与网络层(层3或L3)之间,如由在图1左侧示出的协议栈10所示。
物理层L1定义在数据传输中所涉及的各网络组件的电气规范和物理规范。数据链路层L2提供用于在各网络组件之间传输数据以及用于检测并可能校正也许出现在物理层L1中的差错的机制。网络层L3执行网络路由、流控制、分段/去分段、以及差错控制功能。L3协议的公知实例是因特网协议(IP)。
通常在网络层L3之上存在一个或多个附加层。在图1左侧所示的实例中,这些附加层包括根据传输控制协议(TCP)配置的传输层L4和根据文件传输协议(FTP)配置的应用层L7。虽然不是官方OSI模型的一部分,但是附加协议可以在数据链路层L2与物理层L1之间操作。这些协议有时被称为“层2.5”协议。
在图1所示的示例性配置中,数据链路层L2被划分成两个子层,分别是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和媒体接入控制(MAC)层。ARQ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实施在RLC子层内,现在将参考图1的右侧对此进行更详细的解释。
在图1所示的配置中,RLC子层包括连接网络层L3的第一缓冲器12和连接MAC子层的第二缓冲器14。第一缓冲器12被设置成存储输入服务数据单元(SDU),例如在网络层L3内生成的IP分组16。在第一缓冲器12中存储的SDU由分段引擎18读出,该分段引擎18将该SDU16分段成RLC协议数据单元(PDU)20。PDU 20一方面被转发给MAC子层以便传送到预定接收方,另一方面被存储在第二缓冲器14中以用于在ARQ协议体系(regime)下可能的重传。
在某个时间点上,PDU的接收方可能需要从第一网络组件(具有包含如图1所示的RLC配置的链路层实体)到第二网络组件(具有类似的链路层实体)的切换。在下文中,将特别参考出现在链路层上的过程来示例性地描述一些可能的切换情形(scenario)。
原则上,如图2所示,从当前服务链路层实体到新链路层实体的切换可以在没有在前缓冲同步的情况下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当要在两个链路层实体之间执行切换时,SDU流从在前服务链路层实体被切换到新链路层实体,并且在前服务链路层实体的缓冲器12、14的内容被完全丢弃。显然,所产生的缓冲内容的丢失将减缓较高层的操作,并且可能导致服务质量的暂时降级。
根据图3所示的一个可选切换情形,该切换可以被执行成使得,在SDU流从当前服务链路层实体切换到新链路层实体之前,把当前服务链路层实体的SDU缓冲器12的内容传输给新链路层实体的SDU缓冲器12’。该过程有时还被称为L3上下文(context)传输。在此情况下,仅仅丢弃在前服务链路层实体的PDU缓冲器14的内容。US2004/0146033 A1说明了用于这种L3上下文传输的示例性技术。
图3所示的切换方法的一个缺点在于这样的事实,即丢弃PDU缓冲器14的内容而导致的数据丢失仍然可能造成服务降级。此外,数据丢失可能触发较高层协议交互,例如与传输层L4的TCP交互。在图4中说明这种较高层协议交互。正如可以从图4所示的TCP踪迹(trace)了解到的那样,几个TCP段在切换时刻丢失(参见黑色垂直线)。在切换发生后TCP将不得不重传丢失的TCP段,这导致切换后的慢传输启动。
另外,TCP段在切换时刻的丢失可能造成TCP超时。因此,频繁的切换可能导致TCP发送方不能达到足够高的发送速率的情况,从而导致无线链路利用不足。图5所示的TCP拥塞窗口CWND的踪迹示出这种利用不足的情形。
避免图4和图5中所示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将是使得切换实际上是无损的。为此,可以重建当前正在传送(以及存储在链路层PDU缓冲器中)的所有数据。除了传送如图3所示的SDU缓冲器内容外,根据PDU缓冲器内容重建的SDU也可以随后被传送给新链路层实体。.
然而已经发现,这种重建方法可能造成无意数据重复,如图6的TCP踪迹所示。这种数据重复是下述事实的结果,即一些重建的SDU已经被成功地递送给接收方,但是相应的PDU还没有从PDU缓冲器中被删除。
图6所示的重复往往会干扰较高层协议,例如TCP。TCP通过把TCP重复确认送回给TCP发送者来拒绝两个重复的数据分组,这导致TCP差错恢复。该重复确认导致TCP拥塞窗口CNWD的特性,如图7所示。该特性表明,无线链路在大多数时间未被充分利用。显然,这种利用不足造成可用资源的浪费。
因此,需要一种在链路层级上与ARQ协议更加兼容的改进的切换技术。
发明内容
根据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为切换而配置链路层实体的方法,其中链路层实体从更高功能层接收服务数据单元,把服务数据单元转换成协议数据单元,并且缓冲协议数据单元以便在具有状态报告的ARQ协议的体系下传送给接收方,其中状态报告指示在接收方处收到一个或多个协议数据单元。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具有即将发生的切换的上下文中,从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方接收用于现有ARQ连接的补充状态报告;考虑到在补充状态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确定与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服务数据单元;以及把所确定的服务数据单元传送给将要建立到达接收方的新ARQ连接的链路层实体。
该方法可以在具有任何ARQ技术的上下文中被实施,所述ARQ技术包括滑动窗口ARQ、后退(n)ARQ、基于范围的ARQ、以及停止等待ARQ。
补充状态报告可以由肯定确认、否定确认、或者任何其他包括关于涉及在前传输的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方的当前状态的信息的ARQ消息来构成。
补充状态报告考虑到刚刚在执行切换之前在链路层发送者与链路层接收方之间的ARQ同步。在一些情况下,补充状态报告可以被认为是非定期报告,因为除了在正常传输情形中即在不包含切换过程的传输情形中生成的状态报告外,它也可以由接收方生成。
在一些情况下,该方法可以包括暂停服务数据单元和/或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的另一步骤。该暂停优选地按照与补充状态报告的接收具有紧密的时间关系来发生。根据第一选项,响应于补充状态报告的接收而暂停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根据另一选项,在补充状态报告的接收之前,例如响应于有关即将发生的切换的通知的接收,已经暂停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
该方法另外可以包括向接收方请求补充状态报告的步骤。如果该请求步骤由需要该补充状态报告的链路层实体来执行,则可以按照紧密的时间关系(例如紧接在向接收方请求补充状态报告之前或之后)来暂停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在一种情形中,一旦收到有关即将发生的切换的通知,就启动请求补充状态报告的步骤。
可以按照各种方式向接收方请求补充状态报告。对补充状态报告的请求例如可以被包含在发送给接收方的专用链路层消息中。另外或者作为选择,可以经由一个或多个无线资源管理(RRM)消息来请求补充状态报告。作为选择或者另外,可以经由一个或多个RRM控制消息来接收补充状态报告。
根据一种变化,请求补充状态报告的步骤包括发送命令所述接收方无条件地生成并传送补充状态报告的请求。如果接收方收到这样的请求,则该接收方必须不理会可能阻止或延迟状态报告的生成的任何条件,例如运行状态禁用定时器。
确定服务数据单元的步骤优选地排除与在接收方处正确接收的协议数据单元(如在补充状态报告中所示)相对应的这种服务数据单元。为此,在启动重建之前,可以在PDU缓冲器中删除成功传输的协议数据单元。因而,一个更加最新的重建成为可能,因为补充状态报告和所得到的强制ARQ同步紧接在即将发生的切换之前。
根据第一选项,确定服务数据单元的步骤包括:考虑到在补充状态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根据已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来重建服务数据单元。根据另一选项,确定服务数据单元的步骤包括:考虑到在补充状态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选择与已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已缓冲的服务数据单元。服务数据单元可以从常规SDU缓冲器(其填充有从更高功能层(例如图1所示的SDU缓冲器12)接收的服务数据单元)中或者从单独SDU缓冲器中选择,该单独SDU缓冲器仅仅包括已经或者将要被分段成协议数据单元的这种服务数据单元。
如前所述,从更高功能层接收的服务数据单元可以被缓冲在链路层缓冲器中。在这种情形下,可以根据所有已确定的服务数据单元(例如根据协议数据单元已经重建的那些服务数据单元)以及另外根据所有常规缓冲的服务数据单元来创建数据上下文。传输的数据上下文因此还将包括考虑到在补充状态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而重建或以其他方式确定的服务数据单元。如此创建的数据上下文随后可以被传送给将要建立(或者已经建立)到达接收方的新ARQ连接的链路层实体。
本发明可以以软件解决方案的形式来实行,通过一个或多个硬件组件来实行,或者作为组合的软件/硬件方法来实行。根据软件方面,提供一种计算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程序代码部分,用于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一个或多个计算装置上运行时执行处理步骤。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被存储在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上。
至于硬件方面,提供一种用于为切换而配置链路层实体的装置,该链路层实体从更高功能层接收服务数据单元,把服务数据单元转换成协议数据单元,并且缓冲协议数据单元以便在具有状态报告的ARQ协议的体系下传送给接收方,其中状态报告指示在接收方处收到一个或多个协议数据单元。该装置包括:第一接口,其适于在具有即将发生的切换的上下文中,从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方接收用于现有ARQ连接的补充状态报告;机构,其适于考虑到在所述补充状态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来确定与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服务数据单元;以及第二接口,其适于把所确定的服务数据单元传送给将要建立到达接收方的新ARQ连接的链路层实体。
该装置可以是另外包括具有报告机构的接收方的系统的一部分,所述报告机构适于生成用于现有ARQ连接的补充状态报告。该装置可以被集成在一个或多个链路层实体中或者以其他方式与一个或多个链路层实体通信。这些链路层实体又可以被结合在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更多功能层的网络组件中。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其中:
图1是说明在左侧的具有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栈以及在右侧的在数据链路层中执行的各种机制的示意图;
图2是说明两个链路层实体之间的第一切换过程的示意图;
图3是说明两个链路层实体之间的第二切换过程的示意图;
图4示出说明由图3所示的切换过程所产生的数据丢失的图;
图5是说明由图5所示的数据丢失所产生的超时特性的图;
图6是说明由于不必要重建的SDU所产生的数据重复的图;
图7是说明响应于由图6所示的数据重复所造成的重复确认的TCP特性的图;
图8是说明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配置装置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是说明系统实施例和在图8的装置的控制下的切换过程的示意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方法实施例的示意流程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
图12是说明由于本发明的实施所导致的改进的TCP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而非限制的目的,陈述了特定细节,例如特定顺序的处理步骤、各个ARQ情形以及特定系统配置,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彻底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下述将是显然的,即可以在背离这些特定细节的其他实施例中实行本发明。特别是,虽然将在TCP/IP上下文中关于特定ARQ机制和关于具有某种配置的数据链路层来描述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还可以在具有其他协议和配置的上下文中实施本发明。
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以下解释的功能可以使用与程控微处理器或通用计算机共同运行的软件、和/或使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来实施。还将认识到,尽管主要以方法和装置的形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体现在计算机程序产品中以及体现在包括计算机处理器和耦合到该处理器的存储器的系统中,其中利用可以执行这里所公开的功能的一个或多个程序来对该存储器进行编码。
图8示出用于为切换而配置链路层实体的装置80的实施例。装置80包括适于从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方(在具有即将发生的切换的上下文中)接收补充状态报告的第一接口82。因而,补充状态报告被捆绑到该切换过程。该状态报告与在第一链路层实体和接收方之间延伸的现有ARQ连接有关。除了由接收方根据常规ARQ协议生成的正常状态报告外,还可以经由第一接口82接收补充状态报告。
装置80还可以包括机构84,其适于基于在补充状态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确定(例如重建或选择)与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服务数据单元。该信息可以指示在接收方处一个或多个协议数据单元的成功的和/或失败的接收。补充状态报告因而考虑到在接收方与第一链路层实体之间的同步,该第一链路层实体经由现有ARQ连接与接收方通信。该同步有助于避免这样一种服务数据单元的传送,这种服务数据单元对应于已经被接收方成功接收但还未通过“正常”状态报告确认的已缓冲协议数据单元。
另外,装置80包括第二接口86,其适于把由机构84所确定的服务数据单元在具有切换的上下文中传送给将要建立到达接收方的新ARQ连接的第二链路层实体。
现在将参考图9对该切换进行更详细的解释。
图9示出一个网络系统90,该网络系统90包括:两个链路层实体92、94;用于链路层实体92、94的(公共)控制器88;以及接收方96。两个链路层实体92、94中的每一个和接收方96具有协议栈,该协议栈具有可以类似于图1所示的数据链路层的数据链路层。此外,链路层实体92、94中的每一个包括如图8所示的用于实施所需的切换配置的装置80。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中,链路层实体92、94被包含在符合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标准的基站或节点B中。控制器88可以被配置为UMTS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在UMTS的上下文中,接收方96可以采取用户设备(UE)(例如移动电话)的形式。作为选择,链路层实体92、94可以与控制器88一起被集成到单个RNC组件中。
应当注意,装置80和链路层实体92、94可以被实施在终端侧,例如在UE内(上行链路),或者被实施在网络侧(下行链路)。在终端情形中,两个链路层实体92、94例如可以构成耦合到同一个终端(例如便携计算机)的两个不同的PCMCIA卡。作为选择,两个链路层实体92、94可以被集成在可根据至少两个无线通信标准(例如UMTS和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操作的双模终端中。
从图9中可见,存在在第一链路层实体92与接收方96之间延伸的ARQ连接98。ARQ连接98构成具有ARQ功能的数据和/或控制信道。由于接收方96可能的移动性或者其他情况,在某个时间点可能需要在第一链路层实体92与第二链路层实体94之间的切换。在切换过程中,将在第二链路层实体94与接收方96之间建立新ARQ连接100。在建立新ARQ连接100之后(或者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是在建立新ARQ连接100之前),可以终止第一链路层实体92与接收方之间的现有ARQ连接96。在切换过程期间,将在第一网络实体92与第二链路层实体94之间传送数据上下文,如箭头102所示。可以直接地或者经由控制器88在链路层实体92、94之间传送数据上下文。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0的流程图1000并从第一链路层组件92的视角来描述图9所示的四个网络组件88、92、94、96之间的通信。
第一链路层实体92不断地从设置在控制器88或任何其他网络组件中的更高功能层(例如网络层L3)接收服务数据单元。链路层实体92把这些服务数据单元转换成协议数据单元,并且缓冲这些协议数据单元以便在ARQ协议的体系下传送给接收方96。ARQ协议规定指示在接收方96处收到一个或多个协议数据单元的正常状态报告。
现在参考图10,第一链路层实体92在第一步骤1010中,在具有接收方96从第一链路层实体92到第二链路层实体94的即将发生的切换的上下文中,从接收方96接收用于现有ARQ连接98的补充状态报告。
在第二步骤1020中,第一链路层实体92考虑到在从接收方96接收的补充状态报告中所包含的状态信息,确定(例如重建或选择)与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服务数据单元。
在另一步骤1030中,第一链路层实体把至少包含在步骤1020中所确定的服务数据单元的数据上下文传送给第二链路层实体94,如箭头102所示。另外,控制器88将把服务数据单元流从第一链路层实体92切换到第二链路层实体94。第二链路层实体94随后考虑到从第一链路层实体92接收的数据上下文,将开始经由ARQ连接100把协议数据单元传送给接收方96。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1所示的示意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图11所示的实施例可以与参考图8至图10所述的任何一个实施例进行组合。
当(例如由图9所示的控制器88)检测到PDU流的接收方需要从当前服务链路层实体(图11的左侧)切换到新链路层实体(图11的右侧)时,启动在图11中示意性说明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当前服务链路层实体被立即通知即将发生的切换。该通知触发当前服务链路层实体与PDU接收方(未在图11中示出)之间的状态同步。该状态同步可以以各种方式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前服务链路层实体(例如RLC子层)向PDU接收方发送最新定义的链路层消息(在下文中称为超轮询请求)。PDU接收方通过生成补充状态报告并通过向当前服务链路层实体传送该状态报告来答复该超轮询请求。超轮询请求与正常链路层轮询的区别在于这一事实,即超轮询请求命令接收方在任何情况下都生成并传送状态报告(例如即使在本地状态禁用定时器正在运行的情况下)。
为了减少总的消息传送,与切换有关的超轮询请求可以由作为切换过程的附加设置而包括的“默认请求”来替代(其通常经由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的RRM消息来执行)。在此情况下,补充状态报告可以被自动生成并且从接收方传送,所述接收方在专用或与切换有关的RRM消息中被通知了即将发生的切换。因此,用于将被转移的链路层连接的状态报告可以被包含在RRM消息中,而不是作为单独的链路层消息进行发送(例如在上面讨论的超轮询请求情形中)。
在具有接收切换通知的上下文中和/或在具有生成和发送补充状态报告的上下文中,当前服务链路层实体可以可选地暂停对接收方的PDU传输。另外或者作为选择,可以暂停对当前服务链路层实体的SDU传输。
响应于来自接收方的补充状态报告的接收,当前服务链路层实体更新它的传输状态。该更新步骤可以包括删除或丢弃在图11所示的PDU缓冲器14中的在补充状态报告中作出肯定确认的任何PDU。
在下一步骤中,为了上下文传输,当前服务链路层实体从已更新的PDU缓冲器14中重建SDU。这里应当注意,仅仅在补充状态报告的内容已经被考虑之后才开始重建。在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SDU不是从已更新的PDU缓冲器14中重建的,而是从SDU缓冲器12中选取的(在此情况下,从用于分段的SDU缓冲器12读取的SDU将被适当作标记,但是不从SDU缓冲器12中删除),或者是从专用SDU缓冲器(未示出)中选取的,其中为了分段而读出的SDU被暂时存储,以便生成与切换有关的数据上下文。在所述选择情形中,在补充状态报告中被确认的那些SDU将不被选择用于数据上下文生成。
在重建情形中,当前服务链路层实体根据在SDU缓冲器12中存储的所有SDU以及另外还根据从已更新PDU缓冲器14重建的那些SDU来创建该数据上下文。随后把包括已缓冲和已重建的SDU的数据上下文转发给新链路层实体,如由图11中的两个箭头所示。在新链路层实体处,在数据上下文中包含的SDU被存储在本地SDU缓冲器12’中。因此,该SDU缓冲器12’也将包括与根据当前/在前服务链路层实体的已更新PDU 14而重建的PDU相对应的SDU。
在最后的步骤中,SDU流被切换到新链路层实体,如图11所示,并且新链路层实体经由最新建立的ARQ连接开始向原始接收方传送PDU。
根据上面的描述而已经变得显然的是,这些实施例允许无损切换而不重复已经成功传送的SDU。因此,可以避免与更高层协议(例如TCP)的负交互,如图12的图所示。正如可以从图12了解到的那样,拥塞窗口CWND仅被SDU缓冲器溢出压制,但是可以注意到没有由于在切换时的无意数据重复而引起的对TCP的干扰。
应当注意,本发明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切换情形。这些情形包括系统内切换、不同无线技术(例如接入交换机)之间的系统间切换、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的长期演进(LTE)计划中不同接入网关之间的切换、以及3GPP LTE版本7与预发行版本7的3GPP接入之间的切换。另外,对于RNC间的切换,可以改进3GPP网络内的服务无线网络系统(SRNS)重定位机构。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可以以各种方式修改或扩展上述的实施例。尽管上述描述因此参考了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完全由后面的权利要求书及其中所述的元素来限定。
Claims (28)
1.一种为切换而配置链路层实体(92,94)的方法,所述链路层实体(92,94)从更高功能层接收服务数据单元,把所述服务数据单元转换成协议数据单元,并且缓冲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以便在具有正常状态报告的ARQ协议的体系下传送给接收方(96),所述正常状态报告指示在所述接收方(96)处收到一个或多个协议数据单元,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具有即将发生的切换的上下文中,从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方(96)接收用于现有ARQ连接(98)的补充状态报告;
-考虑到在所述补充状态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确定与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服务数据单元;以及
-把所确定的服务数据单元传送给将要建立到达所述接收方(96)的新ARQ连接(100)的链路层实体(94);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接收方(96)请求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步骤。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按照与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接收具有紧密的时间关系来暂停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的步骤。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经由一个或多个无线资源管理消息来执行请求和接收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步骤中的至少一个步骤。
4.权利要求1至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一旦收到有关所述即将发生的切换的通知,就启动请求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所述步骤。
5.权利要求1至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请求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所述步骤包括:向所述接收方(96)发送专用链路层请求消息。
6.权利要求1至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请求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所述步骤被实施为在所述接收方(96)一侧的切换设置。
7.权利要求1至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请求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步骤包括:生成命令所述接收方(96)传送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请求。
8.权利要求1至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服务数据单元的所述步骤排除与在所述接收方(96)处正确接收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这种服务数据单元。
9.权利要求1至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与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服务数据单元的所述步骤包括:根据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来重建服务数据单元。
10.权利要求1至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与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服务数据单元的所述步骤包括:从缓冲器中选择服务数据单元。
11.权利要求1至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请求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所述步骤包括:生成命令所述接收方(96)无条件地生成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请求。
12.权利要求1至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转换之前缓冲所述服务数据单元的步骤。
13.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有缓冲的服务数据单元和所有确定的服务数据单元来创建数据上下文;以及
-向将要建立到达所述接收方(96)的所述新ARQ连接(100)的所述链路层实体(94)传送所述数据上下文。
14.一种为切换而配置链路层实体(92,94)的设备,所述链路层实体(92,94)从更高功能层接收服务数据单元,把所述服务数据单元转换成协议数据单元,并且缓冲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以便在具有正常状态报告的ARQ协议的体系下传送给接收方(96),所述正常状态报告指示在所述接收方(96)处收到一个或多个协议数据单元,所述设备包括:
-用于在具有即将发生的切换的上下文中,从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方(96)接收用于现有ARQ连接(98)的补充状态报告的部件;
-用于考虑到在所述补充状态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确定与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服务数据单元的部件;以及
-用于把所确定的服务数据单元传送给将要建立到达所述接收方(96)的新ARQ连接(100)的链路层实体(94)的部件;
其中所述设备还包括用于向所述接收方(96)请求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部件。
15.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还包括用于按照与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接收具有紧密的时间关系来暂停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的部件。
16.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设备,其中经由一个或多个无线资源管理消息来执行请求和接收所述补充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个。
17.权利要求14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一旦收到有关所述即将发生的切换的通知,就启动请求所述补充状态报告。
18.权利要求14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用于请求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所述部件包括:用于向所述接收方(96)发送专用链路层请求消息的部件。
19.权利要求14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请求所述补充状态报告被实施为在所述接收方(96)一侧的切换设置。
20.权利要求14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用于请求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部件包括:用于生成命令所述接收方(96)传送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请求的部件。
21.权利要求14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用于确定服务数据单元的所述部件排除与在所述接收方(96)处正确接收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这种服务数据单元。
22.权利要求14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用于确定与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服务数据单元的所述部件包括:用于根据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来重建服务数据单元的部件。
23.权利要求14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用于确定与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服务数据单元的所述部件包括:用于从缓冲器中选择服务数据单元的部件。
24.权利要求14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用于请求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所述部件包括:用于生成命令所述接收方(96)无条件地生成所述补充状态报告的请求的部件。
25.权利要求14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设备,还包括用于在转换之前缓冲所述服务数据单元的部件。
26.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还包括:
-用于根据所有缓冲的服务数据单元和所有确定的服务数据单元来创建数据上下文的部件;以及
-用于向将要建立到达所述接收方(96)的所述新ARQ连接(100)的所述链路层实体(94)传送所述数据上下文的部件。
27.一种用于为切换而配置链路层实体(92,94)的装置(80),所述链路层实体(92,94)从更高功能层接收服务数据单元,把所述服务数据单元转换成协议数据单元,并且缓冲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以便在具有正常状态报告的ARQ协议的体系下传送给接收方(96),所述正常状态报告指示在所述接收方(96)处收到一个或多个协议数据单元,所述装置(80)包括:
-第一接口(82),其适于在具有即将发生的切换的上下文中,从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方(96)接收用于现有ARQ连接(98)的补充状态报告;
-机构(84),其适于考虑到在所述补充状态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确定与缓冲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对应的服务数据单元;以及
-第二接口(86),其适于把所确定的服务数据单元传送给将要建立到达所述接收方的新ARQ连接(100)的链路层实体(94);
其中所述装置还适于向所述接收方(96)请求所述补充状态报告。
28.一种系统(90),包括:与一个或多个链路层实体(92,94)通信的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80);以及具有适于生成补充状态报告的报告机构的接收方(96)。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EP2006/001695 WO2007095966A1 (en) | 2006-02-24 | 2006-02-24 | Technique for configuring link layer entities for a handove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85375A CN101385375A (zh) | 2009-03-11 |
CN101385375B true CN101385375B (zh) | 2012-11-07 |
Family
ID=37189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5328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85375B (zh) | 2006-02-24 | 2006-02-24 | 用于为切换而配置链路层实体的技术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55083B2 (zh) |
EP (1) | EP1987689B1 (zh) |
KR (1) | KR101238040B1 (zh) |
CN (1) | CN101385375B (zh) |
AT (1) | ATE498983T1 (zh) |
CA (1) | CA2643080C (zh) |
DE (1) | DE602006020187D1 (zh) |
ES (1) | ES2360873T3 (zh) |
WO (1) | WO200709596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TE432580T1 (de) * | 2004-06-09 | 2009-06-15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Kontrollverfahren von dateneinheitempfänger und - sender |
KR101203841B1 (ko) | 2006-01-05 | 2012-11-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페이징 메시지 전송 및 수신 방법 |
EP1969738B1 (en) | 2006-01-05 | 2014-03-12 | LG Electronics Inc. |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
CN105515736A (zh) | 2006-01-05 | 2016-04-2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数据 |
WO2007078171A2 (en) | 2006-01-05 | 2007-07-1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187076B1 (ko) | 2006-01-05 | 2012-09-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서 신호 전송 방법 |
KR101333918B1 (ko) | 2006-01-05 | 2013-11-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의 점-대-다 서비스 통신 |
KR101268200B1 (ko) | 2006-01-05 | 2013-05-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자원 할당방법 |
KR101211807B1 (ko) | 2006-01-05 | 2012-12-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단말의 동기상태 관리방법 |
KR100912784B1 (ko) | 2006-01-05 | 2009-08-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및 데이터 재전송 방법 |
KR101216751B1 (ko) | 2006-02-07 | 2012-12-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식별자를 이용한 충돌 회피 방법 |
KR101358469B1 (ko) | 2006-02-07 | 2014-02-0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네트워크(network) 안에서 상향(uplink)및 하향(downlink) 대역폭(bandwidth)의선택 및 신호 방법 |
KR101387475B1 (ko) * | 2006-03-22 | 2014-04-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복수의 네트워크 엔터티를 포함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
WO2007148935A1 (en) | 2006-06-21 | 2007-12-2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adio access information using a message separation in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
KR20070121505A (ko) | 2006-06-21 | 2007-12-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링크 재설정 방법 |
KR101369135B1 (ko) | 2006-06-21 | 2014-03-0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멀티미디어 및 방송서비스의 품질보장 방법 및 그 단말 |
WO2007148881A2 (en) | 2006-06-21 | 2007-12-2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supporting data retransmiss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20070121513A (ko) | 2006-06-21 | 2007-12-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상향 접속 방법 |
GB0616682D0 (en) * | 2006-08-22 | 2006-10-04 | Nec Corp |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
WO2008076073A1 (en) * | 2006-12-19 | 2008-06-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Transfer of buffered data from a source base station to a target base station |
US8009727B2 (en) | 2007-02-20 | 2011-08-3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Equalizer for single carrier FDMA receiver |
US9417934B2 (en) | 2007-08-31 | 2016-08-16 | Core Wireless Licensing S.A.R.L. |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in a dynamic multi-device environment |
CN101389119B (zh) * | 2007-09-11 | 2012-09-0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Lte系统小区切换过程中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
US8493888B2 (en) | 2007-11-08 | 2013-07-23 | Nokia Corporation | Connectivity architecture for service discovery |
KR100943077B1 (ko) | 2007-11-30 | 2010-02-18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기지국간 무손실 핸드오버를 위한 패킷 포워딩 방법 |
TW200931918A (en) * | 2007-12-07 | 2009-07-16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configur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RLC and PDCP sub-layers |
KR101175689B1 (ko) | 2008-02-27 | 2012-08-23 | 노키아 코포레이션 | 다중-전송 구조에 대한 버퍼 제어 |
WO2009106930A1 (en) | 2008-02-27 | 2009-09-03 | Nokia Corporation | Transport independent architecture |
US8654699B2 (en) | 2008-03-14 | 2014-02-18 | Apple Inc. | Distributed ARQ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1017850A1 (zh) * | 2009-08-14 | 2011-02-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的控制方法、服务节点和终端设备 |
US8848623B2 (en) | 2009-08-21 | 2014-09-30 | Blackberry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nel timing offset |
WO2011120218A1 (en) | 2010-03-30 | 2011-10-06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for re-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9509448B2 (en) * | 2012-09-19 | 2016-11-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ed status retransmission |
US9531499B2 (en) | 2012-09-19 | 2016-12-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transmission of retransmission requests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6945A (zh) * | 1995-12-01 | 1997-08-13 | 诺基亚流动电话有限公司 | 保持在切换期间传输数据的构成 |
CN1528077A (zh) * | 1999-05-27 | 2004-09-08 | ����ɭ�绰�ɷ�����˾ | 协议数据单元封装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514905A1 (fr) * | 1981-10-21 | 1983-04-22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Dispositif de mesure d'un courant ionique produit par un faisceau d'ions |
CA1221547A (en) * | 1982-09-03 | 1987-05-12 | Kenneth K. Bercaw | Centerless grinding machine loader |
GB2369961B (en) * | 2000-12-09 | 2003-04-23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Transmission control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
SE0100475D0 (sv) * | 2001-02-09 | 2001-02-09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Method and system of retransmission |
US6717927B2 (en) * | 2002-04-05 | 2004-04-06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System for efficient recovery of node B buffered data following serving high speed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cell change |
US20080268907A1 (en) * | 2004-06-04 | 2008-10-30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Switching in a Distributed Access Network |
TWI384891B (zh) * | 2005-05-03 | 2013-02-01 | Lg Electronics Inc | 在一終端機與一網路之間改變一無線存取組態的方法 |
KR100912784B1 (ko) * | 2006-01-05 | 2009-08-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및 데이터 재전송 방법 |
-
2006
- 2006-02-24 ES ES06723099T patent/ES2360873T3/es active Active
- 2006-02-24 KR KR1020087020501A patent/KR101238040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02-24 CN CN200680053283XA patent/CN10138537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2-24 WO PCT/EP2006/001695 patent/WO2007095966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2-24 CA CA2643080A patent/CA2643080C/en active Active
- 2006-02-24 AT AT06723099T patent/ATE498983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02-24 EP EP06723099A patent/EP198768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02-24 US US12/279,895 patent/US815508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2-24 DE DE602006020187T patent/DE602006020187D1/de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6945A (zh) * | 1995-12-01 | 1997-08-13 | 诺基亚流动电话有限公司 | 保持在切换期间传输数据的构成 |
CN1528077A (zh) * | 1999-05-27 | 2004-09-08 | ����ɭ�绰�ɷ�����˾ | 协议数据单元封装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987689A1 (en) | 2008-11-05 |
US20090052402A1 (en) | 2009-02-26 |
ES2360873T3 (es) | 2011-06-09 |
CA2643080A1 (en) | 2007-08-30 |
ATE498983T1 (de) | 2011-03-15 |
CN101385375A (zh) | 2009-03-11 |
US8155083B2 (en) | 2012-04-10 |
DE602006020187D1 (de) | 2011-03-31 |
WO2007095966A1 (en) | 2007-08-30 |
CA2643080C (en) | 2015-04-21 |
KR101238040B1 (ko) | 2013-02-27 |
KR20080098378A (ko) | 2008-11-07 |
EP1987689B1 (en) | 2011-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85375B (zh) | 用于为切换而配置链路层实体的技术 | |
EP2572466B1 (en) | Method to control multiple radio access bearers in a wireless device | |
EP1695462B1 (en) |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 having processing time information | |
KR101141649B1 (ko) | 고속의 상향 데이터 전송을 위한 데이터 채널의 제어정보송수신 방법 | |
JP5805836B2 (ja) |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シームレスなハンドオーバ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2959892B (zh) | 用于利用多链路rlc子层的多点hsdpa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2938913B (zh)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和移动台 | |
WO2020164459A1 (zh) | 触发无线链路失败的方法及设备 | |
EP1372310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data using header compression | |
JP2012105291A (ja)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パケットデータコンバージェンスプロトコル(pdcp)リオーダリングを用いてハンドオーバを行う方法及び装置 | |
JP2003283596A (ja) | 高速ダウンリンクパケット接続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タイマーを利用した交錯状況回避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JP2008510395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差分符号化を備えたデフォルトコンフィギュレーション | |
CN109075899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 |
JP2005217626A (ja) | 無線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を介するパケットデータ交換ノード、端末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
KR101583724B1 (ko) |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의 패킷 송수신 방법 | |
EP2521398B1 (en)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user equipment handover in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system | |
MX2008010432A (es) | Tecnica para configurar entidades de capa de enlace para una transferencia | |
MXPA06007429A (en) |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 having processing time inform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07 Termination date: 2019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