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6295B - 墨盒组件 - Google Patents
墨盒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76295B CN101376295B CN2008100872654A CN200810087265A CN101376295B CN 101376295 B CN101376295 B CN 101376295B CN 2008100872654 A CN2008100872654 A CN 2008100872654A CN 200810087265 A CN200810087265 A CN 200810087265A CN 101376295 B CN101376295 B CN 1013762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cartridge
- opening
- ink
- cartridge assembly
- sl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1674 Agaricus brunnescen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182556 Polyacetal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9 menisc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25 natural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24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52 prim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391 vi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C([H])[H]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54 viny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墨盒组件包括墨盒,该墨盒包括本体和密封构件,该本体在其中限定墨腔室。本体具有贯穿其形成的开口,并且墨腔室的内部构造成通过开口与墨腔室的外部流体连通。密封构件构造成封闭该开口。该墨盒组件还包括盖构件,该盖构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构造成接合本体。盖构件构造成在第一部分接合本体时覆盖所述开口。在第二部分移动时,第二部分构造成向密封构件施加力以使密封构件移动离开所述开口以便于在墨腔室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流体连通,且构造成使第一部分与本体脱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墨盒组件,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如下墨盒组件,它包括:墨盒,该墨盒构造成在其中存储墨;以及盖构件,该盖构件覆盖开口,从而在去除盖构件时,该盖构件使密封构件移动离开开口,这允许在墨盒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流体连通。
背景技术
已知的墨盒构造成选择性地安装到已知记录设备例如已知的喷墨记录设备上以及从该喷墨记录设备拆除。墨盒包括构造成存储墨的墨腔室和构造成从墨腔室的内部向墨腔室的外部供墨的供墨部分。在将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的墨盒存放部分上时,墨盒存放部分的针插入到供墨部分中,从而从墨腔室给记录设备供墨。
在将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上之前,在墨腔室中的压力小于大气压。因此,在将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上时,墨可能从记录设备流回到墨腔室,并且在记录头的喷嘴中的墨弯液面可能被破坏。为了防止墨回流,墨盒具有贯穿其形成的开口。在将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上之前该开口由粘贴片封闭。在用户将该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上之前,用户去除该粘贴片,这样通过开口使墨腔室内部的压力和大气压平衡。然而,如果用户在将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之前没有去除粘贴片,则在将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上时墨腔室内部的压力将小于大气压,并且墨可能从记录设备流回到墨腔室。
另一种已知的记录设备具有构造成使贯穿墨盒形成的开口暴露的机构,从而在将针插入到供墨部分中之前在墨腔室内部的压力通过开口与大气压平衡。例如在JP-A-2007-55218和JP-A-6-191046中描述了这种已知的墨盒。然而,在某些情况中,例如在用户迅速插入墨盒或者以比预定角度大的角度插入墨盒时,该机构可能不能在将针插入到供墨部分中之前使开口暴露。因此,在墨腔室内部的压力和在墨腔室外部的压力在将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上之前可能不平衡。
还有一种已知的墨盒具有构造成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贯穿墨盒形成的开口的阀机构。该已知的墨盒也具有覆盖开口的盖构件和阀机构。采用这种盖构件,防止了阀机构意外打开。例如,在US2006/0203051A1中描述了这种已知的墨盒。然而,在用户将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上之前,用户需要从墨盒将盖构件去除,此外阀机构需要在将记录设备的针插入到墨盒的供墨部分中之前打开。
发明内容
因此,已经对克服相关技术的这些和其它缺点的墨盒组件出现需求。本发明的技术优点在于,在将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之前,在从墨盒将盖构件去除时,可以很容易将墨盒的开口打开。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案,一种墨盒组件包括墨盒,该墨盒包括:本体,该本体在其中限定墨腔室;和密封构件。本体具有特定面,并且该特定面具有贯穿该特定面形成的特定开口。墨腔室的内部构造成通过该特定开口与墨腔室的外部流体连通,并且该密封构件构造成封闭所述特定开口。墨盒组件还包括盖构件,该盖构件包括: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构造成接合本体;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盖构件构造成安装到墨盒上且在第一部分接合本体时覆盖所述特定开口。在第二部分移动时,第二部分构造成向密封构件施加特定力,以使密封构件在离开所述特定开口的预定方向上朝着墨腔室移动以允许在墨腔室的内部和墨腔室的外部之间的流体连通,且构造成使第一部分与本体脱开。
采用这种结构,在将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上之前,在从墨盒将盖构件去除时很容易打开墨盒的所述特定开口。
密封构件可以包括粘性构件,并且在第二部分移动时,第二部分可以构造成刺穿粘性构件的至少一个部分并使粘性构件的所述至少一个部分离开所述特定开口朝着墨腔室移动。可选的是,密封构件可以包括阀机构。
阀机构可以包括阀构件和推压构件。推压构件可以构造成向阀构件施加偏压力以将阀构件朝着所述特定开口推压,并且在第二部分移动时,第二部分可以构造成向阀构件施加所述特定力以使阀构件克服偏压力移动离开所述特定开口。
阀机构还可以包括从阀构件沿着所述预定方向延伸的杆,并且在第二部分移动时,第二部分可以构造成推动所述杆以向阀构件施加所述特定力,从而使阀构件移动离开所述特定开口。
墨盒还可以包括可动构件和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可动构件可以构造成相对于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二位置和所述特定面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在第一位置和所述特定面之间的距离。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可以联接到所述特定面且联接到可动构件。所述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可以构造成向可动构件施加另一个力以将可动构件推压到第一位置中。在第一部分接合本体时,盖构件可以构造成克服所述另一个力将可动构件定位在第二位置中,并且在第一部分与本体脱开时,所述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可以将可动构件定位在第二位置中。
第二部分可以构造成相对于第一部分沿着所述特定方向在未操作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未操作位置和所述特定面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在操作位置和所述特定面之间的距离。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一个部分可以包括贯穿该部分形成的至少一个狭缝,并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中的另一个部分可以包括构造成定位在所述至少一个狭缝内的至少一个销。
所述至少一个狭缝可以包括第一狭缝部分和第二狭缝部分,该第二狭缝部分连接到第一狭缝部分的特定端部,并且所述第二狭缝部分可以在与所述特定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采用这种结构,在所述至少一个销位于第二狭缝内时,防止了第二部分沿着所述特定方向的意外移动。
在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未操作位置中时所述至少一个销可以位于所述第二狭缝部分内,并且在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未操作位置和所述操作位置之间时所述至少一个销可以位于所述第一狭缝部分内。采用这种结构,在操作构件位于未操作位置中时,防止了第二部分沿着所述特定方向的意外移动。
所述至少一个狭缝还可以包括第三狭缝部分,该第三狭缝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一狭缝部分的与所述第一狭缝部分的所述特定端部相反的另一个端部。第三狭缝部分可以在与所述特定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操作位置中时至少一个销可以位于所述第三狭缝部分内。在操作构件位于操作位置中时,第一部分与本体脱开。因此,采用这种结构,通过将第二部分拉离墨盒,从而将盖构件完全从墨盒去除。
在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操作位置中时所述至少一个销可以位于所述第二狭缝部分内,并且在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未操作位置和所述操作位置之间时所述至少一个销可以位于所述第一狭缝部分内。在操作构件位于操作位置中时,第一部分与本体脱开。因此,采用这种结构,通过将第二部分拉离墨盒,从而将盖构件完全从墨盒去除。
第一狭缝部分可以在相对于所述特定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采用这种结构,在第二部分移动时第二部分可以相对于第一部分转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参照附图从以下优选实施方案的说明将显而易见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全面理解本发明以及由此满足的要求及其目的、特征和优点,现在参照结合附图给出的以下说明。
图1(A)和1(B)分别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墨盒的正面透视图和背面透视图。
图2为图1(A)和1(B)的分解透视图。
图3(A)和3(B)分别为图1(A)和1(B)的墨盒的侧视图,其中可动构件例如滑动件分别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
图4为沿着在图1(A)中的IV-IV线截取的墨盒的剖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容器本体的透视图。
图6为图5的容器本体的侧视图。
图7为图5的容器本体的分解透视图,其中容器本体包括一对薄膜壁。
图8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可枢转构件的透视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支撑块的透视图。
图10(A)为图9的支撑块的正视图。
图10(B)为图9的支撑块的左侧视图。
图10(C)为图9的支撑块的右侧视图。
图10(D)为图9的支撑块的平面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包括墨盒和打开装置的墨盒组件的侧视图。
图12为图11的墨盒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省略了外壳和可动构件。
图13为图11的打开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4(A)为图11的打开装置的底座的侧视图。
图14(B)为图14(A)的底座的底视图。
图14(C)为图14(A)的底座的正视图。
图14(D)为沿着在图14(C)中的XIVD-XIVD线截取的底座的剖视图。
图15(A)为图11的打开装置的盖的侧视图。
图15(B)为图15(A)的盖的底视图。
图15(C)为图15(A)的盖的正视图。
图15(D)为沿着在图15(C)中的XVD-XVD线截取的盖的剖视图。
图16(A)为图11的打开装置的操作构件的侧视图。
图16(B)为沿着在图16(A)中的XVIB-XVIB线截取的操作构件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1的墨盒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8为图11的墨盒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其中操作构件受到挤压。
图19为图11的墨盒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其中从墨盒去除打开装置。
图20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案的包括图1(A)和1(B)的墨盒和打开装置的墨盒组件的侧视图。
图21为图20的墨盒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省略了外壳和可动构件。
图22为图20的打开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3(A)为图20的墨盒组件在使打开装置的抓持部分转动之前的正视图。
图23(B)为图20的墨盒组件的打开装置和一部分墨盒在使打开装置的抓持部分转动之前的侧视图。
图23(C)为图23(B)的打开装置和那部分墨盒的剖视图。
图24(A)为图20的墨盒组件的正视图,其中打开装置的抓持部分转动到一定程度。
图24(B)为图20的墨盒组件的打开装置和那部分墨盒的侧视图,其中打开装置的抓持部分转动到一定程度。
图24(C)为图24(B)的打开装置和那部分墨盒的剖视图。
图25(A)为图20的墨盒组件的正视图,其中打开装置的抓持部分转动到底。
图25(B)为图20的墨盒组件的打开装置和那部分的侧视图,其中打开装置的抓持部分转动到底。
图25(C)为图25(B)的打开装置和那部分墨盒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照图1(A)-20可以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及其特征和技术优点,相同标号在各个图中用于相同相应的部分。
参照图1(A)和1(B),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墨盒10。图像记录设备(未示出),例如喷墨打印机使用墨盒10以在记录介质(未示出)例如纸张上形成图像。墨盒10构造成安装到图像记录设备的墨盒存放部分(未示出)上以及从其拆除。墨盒10通过沿着由在图1中的箭头30所示的方向插入墨盒10来安装到墨盒存放部分上。在将墨盒10安装到墨盒存放部分中之后,将存储在墨盒10中的墨提供给图像记录设备的记录头(未示出)。
墨盒10具有大致平坦六边形形状。如由箭头31所示,墨盒10的宽度相对较短,并且如由箭头32所示的墨盒10的高度以及如由箭头33所示的墨盒10的深度中的每一个都大于墨盒10的宽度。
参照图1(A)-3(B),墨盒10包括容器本体20、外壳26、可动构件例如滑动件27以及至少一个弹性构件例如一对螺旋弹簧23和24。外壳26和滑动件27包围着容器本体20。
外壳26构造成保护容器本体20。容器本体20除了其正面41之外的大致全部由外壳26覆盖。外壳26包括构造成从在图2中的左边和右边夹着容器本体20的第一盖构件21和第二盖构件22。在该实施方案中,一对薄膜65由第一盖构件21和第二盖构件22覆盖。
第一盖构件21安装到容器本体20的右侧面46。第一盖构件21包括多个从其内壁表面延伸的接合爪12,并且容器本体20包括多个形成在其中的接合沟槽13。多个接合爪12分别装配到多个接合沟槽13中,从而容器本体20的右侧面46由第一盖构件21覆盖。同样,第二盖构件22安装到容器本体20的左侧面45上。第二盖构件22包括多个从其内壁表面延伸的接合爪(未示出),并且多个接合爪分别装配在多个接合沟槽13中,从而容器本体20的左侧面45由第二盖构件22覆盖。
容器本体20可以包括密封构件例如空气连通阀机构80和设在其正面41处的供墨阀机构90。滑动件27构造成保护空气连通阀机构80和供墨阀机构90。滑动件27可以通过设在它们之间的螺旋弹簧23和24连接到容器本体20,并且构造成相对于容器本体20移动。螺旋弹簧23的端部容纳在形成在容器本体20的正面41的上面部分中的弹簧接收器23A中,并且螺旋弹簧24的端部容纳在形成在容器本体20的正面41的下面部分中的弹簧接收器24A中。
滑动件27构造成接触外壳26的前部28并且在螺旋弹簧23和24伸展和收缩时在其上沿着如由箭头33所示的深度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在滑动件27处于第二位置处时,如在图3(A)中所示,与在滑动件27处于第一位置中时相比,滑动件27更靠近容器本体20的正面41设置,并且在滑动件27处第一位置处时,如在图3(B)中所示,与在滑动件27处于第二位置中时相比,滑动件27更远离容器本体20的正面41设置。在比螺旋弹簧23和24的偏压力更大的预定力施加给滑动件27时,滑动件27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在滑动件27处于第二位置中时,贯穿滑动件27形成的开口110设置在空气连通阀机构80附近,并且供墨阀机构90通过贯穿滑动件27形成的开口111在滑动件27外面延伸。在从滑动件27解除所述预定力时,滑动件27随后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滑动件27的开口110移动离开空气连通阀机构80,并且供墨阀机构90设置在滑动件27内。
参照图4-10,容器本体20具有大致平坦的六边形形状,它具有正面41、与正面41相对的背面42、顶面43、与顶面43相对的底面44、左侧面45和与左侧面45相对的右侧面46。顶面43和底面44中的每一个与正面41和背面42连接,并且左侧面45和右侧面46中的每一个与正面41、背面42、顶面43和底面44连接。而且,左侧面45的面积和右侧面46的面积每个均大于正面41的面积、背面42的面积、顶面43的面积和底面44的面积中的每一个。
容器本体20包括框架50、可枢转构件70、支撑构件例如支撑块170、保护构件150、空气连通阀机构80、供墨阀机构90和那对薄膜65。框架50限定容器本体20的六个面41-46,从而容器本体20的六个面41-46对应于框架50的六个面。
框架50由透光树脂材料例如透光材料或半透光材料形成,并且光从中通过。在该实施方案中,框架50通过用聚丙烯注塑成型来制造。可选的是,框架50可以通过用聚缩醛、尼龙、聚乙烯等注塑成型来制造。
框架50包括外周壁51和多个内壁或内部肋52。内壁或内部肋52设置在外周壁51内侧。外周壁51和内壁或内部肋52形成为一体并且限定了框架50。外周壁51和内壁或内部肋52从框架50的左侧面45延伸至右侧面46。外周壁51具有沿着限定了在其内部中的空间的正面41、顶面43、背面42和底面44延伸的大致方形或矩形周边。因此,开口57分别形成在框架50的左侧面45和右侧面46上,从而框架50的左侧面45和右侧面46打开。
那对薄膜65例如透光薄膜通过粘接方法例如热粘接方法分别连接例如粘接到框架50的侧面45和46。更具体地说,那对薄膜65粘接到外周壁51沿着宽度方向31的两个端部。开口57由那对薄膜65封闭,并且由外周壁51和那对薄膜65包围的空间包括构造成在其中存储墨的墨腔室100。可选的是,代替框架50可以使用只是在右侧面46上打开的容器形框架。在该情况中,墨腔室100由粘接到容器形框架的右侧面46的薄膜65限定。
框架50包括从外周壁51延伸出的分隔板53,该分隔板在沿着宽度方向31的中央处将墨腔室100的上部空间分隔开。内壁或内部肋52从外周壁51或分隔板53延伸出。那对薄膜65也在其沿着宽度方向31的两个端部处粘接到内壁或内部肋52。因此,内壁或内部肋52限定了那对薄膜65、第一盖构件21和/或第二盖构件22向内移动的能力,从而内壁或内部肋52限定了那对薄膜65的变形量。墨腔室100的下部例如在分隔板53下面的空间102沿着宽度方向31没有被分隔,并且从左侧面45延伸至右侧面46,从而可枢转构件70和支撑块170设置在其中。
在该实施方案中,那对薄膜65中的每一个包括多层合成树脂薄膜。例如,那对薄膜65包括三层。最内层由材料与框架50相同的聚丙烯形成。那对薄膜65的最内层粘接到框架50。最外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并且由最内层和最外层夹着的那层由尼龙形成。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那对薄膜65中的每一个用由合成树脂夹着的金属箔形成。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那对薄膜65中的每一个由纸浆、金属或天然树脂形成。
框架50包括设置在外周壁51的右侧面46侧处的肋74,从而该肋74靠近位于正面41和底面44之间的角部设置。圆柱形管67从肋74朝着左侧面45延伸。具有柱状的轴77具有装配到圆柱形管67中的第一端部和由支撑块170支撑的第二端部。轴77延伸穿过可枢转构件70的轴孔78。
框架50包括在背面42的下端附近形成在框架50的背面42中的圆柱形注墨腔室105。该注墨腔室105从背面42朝着墨腔室100延伸。
该注墨腔室105构造成与墨腔室100流体连通。在墨盒10的制造过程期间通过注墨腔室105将墨注入到墨腔室100中。更具体地说,从墨腔室100内部将空气除去直到在墨腔室100中的压力降低至预定压力。由于在墨腔室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压力差,因此在将针(未示出)插入到注墨腔室105中时,通过针经由注墨腔室105将墨吸入到墨腔室100中。随着将墨吸入到墨腔室100中,在墨腔室100内的压力增大。然而,选择所述预定压力,从而在将足够量的墨注入到墨腔室100中例如墨腔室100大致充满之后,在墨腔室100中的压力稍小于大气压。
框架50包括设置在正面41处并且延伸离开墨腔室100的透光部分140。通过透光部分140在光学上或视觉上检测出存储在墨腔室100中的墨量。透光部分140与框架50形成为一体,并且由与框架50相同的材料形成,例如透光部分140由允许光从中穿过的透光树脂材料形成。
透光部分140从框架50的离开墨腔室100的正面41的中央部分向外伸出。透光部分140包括五个矩形壁,并且具有大致中空箱形形状。例如,透光部分140包括前壁140A、一对侧壁140B、顶壁140C和底壁140D。前壁140A平行于正面41延伸,并且与正面41间隔开预定距离。那对侧壁140B连接到正面41和前壁140A,顶壁140C连接到前壁140A和侧壁140B的顶端,并且底部140D连接到前壁140A和侧壁140B的底端。而且,前壁140A的宽度小于正面41的宽度。透光部分140构造成接收从光学传感器例如光遮断器发出的光。在将墨盒10安装到成像设备时,光遮断器的发光部分面对其中侧壁140B中的一个,并且光遮断器的光接收部分面对侧壁140B中的另一个。从光遮断器的发光部分发射出的光可以穿过侧壁140B,并且到达光遮断器的光接收部分。
透光部分140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内部空间142,它由透光部分140的前壁140A、侧壁140B、顶壁140C和底壁140D限定。该内部空间142构造成与墨腔室100的内部流体连通。可枢转构件70的指示部分72构造成在内部空间142内基于在墨腔室100中的墨量在上面位置和下面位置之间移动。
在透光部分140的每一个侧壁140B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接合爪144。每个接合爪144从侧壁140B中的一个沿着与侧壁140B垂直的方向延伸。每个接合爪144呈钩形。
在将墨盒10安装到成像设备上时,空气连通阀机构80设置在透光部分140上方。空气连通阀机构80构造成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形成穿过框架50的正面41的上部的开口81,从而空气连通阀机构80选择性地允许并且防止在墨腔室100的内部和墨腔室100的外部之间通过开口81的流体连通。空气连通阀机构80包括阀构件87、从阀机构87延伸出的杆88、推压构件例如弹簧86、止动件83和盖帽85。
止动件83具有贯穿其中形成的开口。止动件83部分设置在开口81中,但是因为开口贯穿止动件83形成所以不会完全封闭开口81。阀构件87构造成在其中阀构件87与止动件83间隔开的打开位置和其中阀构件87接触止动件83的封闭位置之间移动。在阀构件87设置在打开位置中时,止动件83的开口没有被阀构件87封闭,从而开口81打开。在阀构件87设置在封闭位置中时,止动件83的开口由阀构件87封闭,从而开口81关闭。阀构件87由弹簧86朝着止动件83弹性推压,从而阀构件87处于封闭位置中,除非向阀构件87施加比弹簧86的偏压力更大的大致相反的力。
在将墨盒10安装到成像设备时,供墨阀机构90设置在透光部分140下面。供墨阀机构90构造成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贯穿框架50的正面41的下部形成的开口91,从而供墨阀机构90选择性地允许并且防止在墨腔室100的内部和墨腔室100的外部之间通过开口91的流体连通。供墨阀机构90包括阀构件97、弹簧96、弹簧接收器94、止动件93和盖帽95。止动件93具有贯穿其中形成的开口。止动件93部分设置在开口91中,但是由于开口91贯穿止动件93形成所以不会完全封闭开口91。阀构件97构造成在其中阀构件97与止动件93间隔开的打开位置和其中阀构件97接触止动件93的封闭位置之间移动。在阀构件97设置在打开位置中时,止动件93的开口没有被阀构件97封闭,从而开口91打开。在阀构件97设置在封闭位置中时,止动件93的开口被阀构件97封闭,从而开口91关闭。阀构件97由弹簧96朝着止动件93弹性推压,从而供墨阀机构90处于封闭位置中,除非向阀构件97施加比弹簧96的偏压力更大的大致相反的力。在将墨盒10安装到图像记录设备时,图像记录设备的管克服弹簧96的偏压力推动阀构件97,并且开口91打开。因此,允许在墨腔室100中的墨从开口91通过管流向图像记录设备。
支撑构件115靠近框架50的正面41设置在框架50的顶面43上。支撑构件115与框架50形成为一体。支撑构件115构造成支撑滑动件27,从而滑动件27相对于容器本体20滑动。支撑构件115还构造成限定滑动件27的滑动范围。滑动件27由支撑构件115和支撑构件116可滑动地支撑。支撑构件115包括沿着与顶面43垂直的方向延伸离开顶面43的底座118和设置在底座118的前端处并且沿着与顶面43垂直的方向从其延伸的钩状接合爪15。
支撑构件116在框架50的正面41附近形成在框架50的底面44上。支撑构件116具有与支撑构件115大致相同的形状。支撑构件116与框架50形成为一体,并且包括沿着与底面44垂直的方向延伸离开底面44的底座124和设置在底座124的前端处并且沿着与底面44垂直的方向从其延伸的钩状接合爪16。
参照图6-8,可枢转构件70构造成指示墨腔室100在其中是否存储有足够量的墨。指示部分72设置在可枢转构件70的第一端部处,并且浮子部分73设置在可枢转构件70的第二端部处。
可枢转构件70具有贯穿其中形成的轴孔78。轴孔78设置在可枢转构件的第一端部和可枢转构件的第二端部之间。轴77插入到轴孔78中,并且轴77支撑可枢转构件70,从而可枢转构件70绕着轴77沿着由在图6中的箭头35所示的方向枢转。该轴77在其一个端部处由形成在肋74上的圆柱形管67支撑,并且在其另一个端部处由支撑块170支撑。可选的是,该轴77可以与可枢转构件70形成为一体。
浮子部分73的比重小于存储在墨腔室100中的墨的比重。浮子部分73具有形成在其中的中空部分,并且漂浮在墨上,从而浮子部分73基于在墨腔室100内的墨量向上和向下移动,并且可枢转构件70基于浮子部分73的移动枢转。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浮子部分73没有中空部分,并且包括其比重小于墨的比重的材料。
在可枢转构件70在图6中顺时针枢转时,指示部分72接触透光部分140的底壁140D,从而防止了可枢转构件70的进一步移动,并且指示部分72设置在下面位置处。同样,在可枢转构件70在图6中逆时针枢转时,指示部分72移动离开透光部分140的底壁140D,并且浮子部分73接触墨腔室100的底面。在浮子部分73接触墨腔室100的底面时,防止了可枢转构件70的进一步移动,并且指示部分72处于上面位置处并且与透光部分140的底壁140D间隔开预定距离。
可枢转构件70包括从轴孔78延伸至指示部分72的第一部分75和从轴孔78延伸至浮子部分73的第二部分76。可枢转构件70的第一部分75的质量小于可枢转构件70的第二部分76的质量,从而在可枢转构件70的第二部分76和可枢转构件70的第一部分75处于彼此相同的介质中时,可枢转构件70的第二部分76比可枢转构件70的第一部分75更重。因此,在存储在墨腔室中的墨量不够时,可枢转构件70在图6中绕着轴77逆时针枢转,并且指示部分72与透光部分140的底壁140D分开。在浮子部分73的下端接触墨腔室100的底面时,可枢转构件70停止枢转,并且指示部分72设置在上面位置处。在指示部分72处于上面位置处时,确定墨腔室100具有在其中存储的不够的墨量。
相反,在墨腔室100中存储有足够量墨时,浮子部分73没入在墨中,并且浮力作用于浮子部分73上。该浮力足以使得可枢转构件70在图6中绕着轴77顺时针枢转。在可枢转构件70顺时针枢转时,指示部分72接触透光部分140的底壁140D,并且可枢转构件70停止枢转,而且指示部分72设置在下面位置处。在指示部分72处于下面位置处时,确定墨腔室100在其中存储有足够量墨。
用户通过观察指示部分72在内部空间142中的位置或者通过使用光学传感器例如光遮断器来监视指示部分72的位置确定墨腔室100是否在其中存储有足够量墨。
参照图6和7,保护构件150围绕着可枢转构件70设置。通过弯曲线性钢丝来制造保护构件150。保护构件150包括由形成在框架50上的钩子131接收的U形部分150A,并且保护构件150的端部150B分别插入到形成穿过肋74的孔(未示出)以及形成穿过支撑块170的孔183中。
参照图7、9和10,显示出支撑块170。在图9中,为了说明方便,用虚线显示出一部分外周壁51和一部分保护构件150。支撑块170构造成支撑轴77并且支撑可以朝着墨腔室100弯曲的那对薄膜65。支撑块170设置在墨腔室100的下部中例如在空间102中。支撑块170构成可以从框架50中拆除。
支撑块170包括板171和多个肋174-177。板171和肋174-177由与框架50相同的材料形成。
肋174和肋175沿着与板171的第一表面172垂直的方向延伸。肋174和175中的每一个大致为L形,如图10(B)所示。肋174和肋175设置在板171的上端187附近。肋174和肋175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因此,大致为C形的开口179由板171、肋174和肋175形成。可枢转构件70的第一部分75的一部分设置在开口179中,并且可枢转构件70可以在由开口179限定的范围内枢转。
支撑块170还包括从肋175大致沿着深度方向33延伸的支撑部分189。该支撑部分189从肋175的大致宽度方向的中央朝着离开肋174的方向延伸。肋176和肋177设置在支撑部分189上。肋176和肋177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因此,肋174-177设置在该空间102中的分散位置处。
肋176和肋177中的每一个大致为L形。肋176和177中的每一个沿着与肋174和175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并且具有与肋174和175相同的宽度W2。肋176和177中的每一个沿着相对方向从支撑部分189延伸相同距离。
选择肋174-177的宽度W2,从而那对薄膜65在被朝着墨腔室100吸时没有接触可枢转构件70。更具体地说,肋174和175的宽度W2大于浮子部分73的宽度W1,该浮子部分为可枢转构件70的具有最大宽度的那部分。
在板172的第一表面172的下部中形成有沟槽182。该沟槽182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在三角形沟槽182的顶端181处贯穿板172形成有孔183。在保护构件150的一个端部150B沿着沟槽182被设置在空间102中的支撑块170朝着顶端181推压时,将端部150B引导向顶端181,然后将它插入到孔183中。由此很容易将保护构件150的端部150B插入到孔183中。
圆柱形管185形成在板172的第二表面173上,并且轴77的端部容纳在圆柱形管185中。在第二表面173面对着肋74的情况下将支撑块170安装到肋74上,从而将轴77插入到可枢转构件70的轴孔78中,轴77的一个端部容纳在支撑块170的圆柱形管185中,并且轴77的另一个端部容纳在肋74的圆柱形管67中。可枢转构件70由此被可枢转地支撑,并且可枢转构件70的第一部分75的一部分设置在开口179中。而且,肋174-177与左侧面45和右侧面46垂直并且在它们之间延伸。
因为支撑块170设置在墨腔室100的空间102中,所以即使在将墨注入到墨腔室100中时由于在墨腔室100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压力差而将那对薄膜65吸向墨腔室100,那对薄膜65的内表面也接触支撑块170的肋174-177。因此,抑制了那对薄膜65的变形,这使得墨腔室100的容量保持在最大容量处。而且,在向外壳26施加外力时,该力使得外壳26朝着容器本体20变形,通过肋174-177抑制了外壳26的变形。
参照图1-4,显示了滑动件27。滑动件27具有容器形状,并且构造成在其中容纳容器本体20的前部。滑动件27具有与容器本体20的前部的外形对应的扁平形状。滑动件包括面对并且覆盖容器本体20的正面41的前壁161、覆盖容器本体20的至少一部分顶面43的顶壁163、覆盖容器本体20的至少一部分底面44的底壁164、覆盖容器本体20的至少一部分左侧面45的左壁165和覆盖容器本体20的至少一部分右侧面46的右壁166。外壳26的前部28的一部分设置在顶壁163和顶面43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并且前部28的另一部分设置在底壁164和底面44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并且前部28的还有另一部分设置在左壁165和左侧面45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并且前部28的还有一部分设置在右壁166和右侧面46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壁161以及163-166限定了在其中的空间,该空间构造成容纳容器本体20的前部。
滑动件27包括支撑杆168和169、滑槽17和18以及开口110和111。支撑杆168构造成支撑螺旋弹簧23,并且支撑杆169构造成支撑螺旋弹簧24。支撑杆168和169设置在前壁161面对容器本体20的正面41的表面上。支撑杆168设置在与弹簧接收器23A对应的位置处,并且支撑杆169处于与弹簧接收器24A对应的位置处。
支撑杆168和169从前壁161的表面沿着容器本体20的深度方向33延伸。在螺旋弹簧23存放在弹簧接收器23A中并且螺旋弹簧24存放在弹簧接收器24A中时将容器本体20的前部插入到滑动件27中时,将支撑杆168插入到螺旋弹簧23中,并且将支撑杆169插入到螺旋弹簧24中。因此,螺旋弹簧23和24分别由支撑杆168和169支撑。螺旋弹簧23和24的伸展和收缩方向在容器本体20的深度方向上受到限制。
螺旋弹簧23和24为压缩螺旋弹簧,例如在将容器本体20的前部插入到滑动件27中时螺旋弹簧23和24分别压缩并存放在弹簧接收器23A和24A中。因此,螺旋弹簧23和24与滑动件27的位置无关地沿着离开容器本体20的正面41的方向推压或偏压滑动件27。
滑槽17形成在顶壁163中,并且滑槽17的剖面形状大致为倒U形。支撑构件115插入倒滑槽17中,并且突条120从顶壁163的底表面朝着滑槽17的内部延伸。因此,突条120使得滑槽17变窄。滑槽18形成在底壁164中,并且滑槽18的剖面形状大致为U形。支撑构件116插入到滑槽18中,并且突条126从底壁164的顶表面朝着滑槽18的内部延伸。因此,突条126使得滑槽18变窄。
在容器本体20的前部插入到滑动件27期间,支撑构件115插入到滑槽17中,并且支撑构件116插入到滑槽18中。在支撑构件115插入到滑槽17中时,突条120和接合爪15相互接触。然后,在将支撑构件115进一步插入时,支撑构件115向下弯曲,并且接合爪15移动成设置在突条120上。在接合爪15在突条120上已经移动时,因为接合爪15由突条120容纳,因此滑动件27和容器本体20没有拆开。支撑构件116也按照相同方式插入到滑槽18中。
在容器本体20的前部插入到滑动件27中时,通过螺旋弹簧23和24将滑动件27推压离开正面41。因此,除非向滑动件27施加外力,否则滑动件27保持在与滑动件27离容器本体20的正面41距离最大的位置对应的第一位置(在图3(B)中示出)中。滑动件27通过在突条120和接合爪15之间的接触以及在突条126和接合爪16之间的接触而保持在第一位置中。然而,在将比偏压力更大的外力施加在滑动件27的前壁161上时,滑动件27从第一位置滑动到与滑动件27离容器本体20的正面41距离最近的位置对应的第二位置(在图3(A)中示出)。
开口110在前壁161的上端附近形成穿过前壁161。该开口110形成在与空气连通阀机构80对应的位置处。开口110允许打开装置200(参见图11)的引导件204和杆244从中插入,并且大致为圆形。
开口111在前壁161的下端附近形成穿过前壁161。该开口111形成在与供墨阀机构90对应的位置处。该开口111具有足以让供墨阀机构90的盖帽95能够插入在其中的尺寸,并且在滑动件27从第一位置(参见图3(B))滑动到第二位置(参见图3(A))时,盖帽95从开口111浮现出。
现在参照图11-19,说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墨盒组件。该墨盒组件包括墨盒10和打开装置200。打开装置200构造成在将打开装置200安装到墨盒10时覆盖空气连通阀机构80和供墨阀机构90,并且还构造成使得空气连通阀机构80打开开口81。打开装置200包括底座206、盖208、操作构件210和轴212。
底座206构造成直接安装到墨盒10。底座206由与框架50相同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采用注塑成型来制造。底座206在打开装置200安装到墨盒10的安装方向224上具有中空状开口。安装方向224与杆88从空气连通阀机构80的阀构件87延伸的方向平行。底座206包括构造成安装到墨盒10并且与之接触的安装部分214。底座206还包括沿着安装方向224从安装部分214延伸的两个臂218和219。这些臂218和219沿着底座206的高度方向间隔开一定距离。臂218设置在与支撑构件115的接合爪15对应的位置处,并且臂219设置在与透光部分140的接合爪144对应的位置处。
参照图14(D),臂218大致为钩形。支撑部分226设置在臂218的近端218A和远端218B之间。参照图14(C),支撑部分226连接着底座206的内壁表面和臂218。因此,臂218由支撑部分226支撑在底座206的内部中。因为臂218按照这样的方式受到支撑,所以在没有向臂218的近端218A施加任何外力时,臂218处于接合位置中,如在图18中由实线所示,其中臂218可以与容器本体20接合。然而,在沿着安装方向224向臂218的近端218A施加外力时,臂218移动,并且远端218B向外即在图14(D)中向上回缩,从而臂218移动到解除位置,如在图18中由虚线所示,其中臂218与容器本体20脱开。
参照图14(D),臂219大致为钩形。臂219从近端219A分叉成一对远端219B,从而臂219朝着远端219B分成两个支臂。两个分叉远端219B的位置分别与透光部分140的两个接合爪144对应。支撑部分228设置在臂219的近端219A和远端219B之间。参照图14(C),支撑部分228将底座206的内壁表面与臂219连接。因此,臂219由支撑部分228支撑在底座206的内部中。因为臂219按照这样的方式受到支撑,所以在没有向臂219的近端219A施加任何外力时,臂218处于接合位置中,如由在图18中的实线所示,其中臂219可以与容器本体20接合。然而,在沿着安装方向224向臂219的近端219A施加外力时,臂219移动,并且远端219B向外即在图14(D)中向下回缩,从而臂219移动到解除位置,如由在图18中的虚线所示,其中臂219与容器本体20脱开。
钩状接合爪221形成在臂218的远端218B上,并且接合爪221构造成与支撑构件115的接合爪15接合。钩状接合爪222分别形成在臂219的远端219B上,并且接合爪222构造成分别与透光部分140的接合爪144接合。参照图11和12,底座206分别通过在接合爪221和接合爪15之间的接合以及在接合爪222和接合爪144之间的接合安装到容器本体20。
安装部分214包括大致为圆柱形的引导件204。引导件204设置在与滑动件27的开口110对应的位置处。在底座206安装到墨盒10时,引导件204插入到开口110中。引导件204具有贯穿其中形成的内孔(未标号),并且操作构件210的杆244构造成插入到引导件204的内孔中。
轴承232形成为穿过底座206。盖208安装到底座206,并且构造成可以绕着插入到盖208的轴承232和轴承236中的轴212枢转。
参照图14(C),存放部分234形成在底座206的内部中。存放部分234构造成存放操作构件210并且在其中可滑动地支撑操作构件210。存放部分234由其形状与操作构件210的形状对应的底座206的侧壁限定。
参照图13和15,盖208包括接合爪238。在盖208移动成设置到底座206上时,接合爪238接合设在底座206上的锁扣225。在设置在盖208的端部处的操作杆240受到作用力时,操作杆部分240移动以使接合爪238与锁扣225脱开。
盖208包括构造成在其中容纳例如存放操作构件210的加压部分246的存放部分241。存放部分241构造成至少在盖200相对于底座206关闭时在其中存放加压部分246。
参照图13和16,操作构件210构造成存放在底座206的存放部分234中。操作构件210具有蘑菇形状,并且包括杆244和加压部分246。
杆244具有圆柱形形状。杆244的直径小于引导件204的内孔的直径,因此杆244插入到引导件204的内孔中。加压部分246连接到杆244的端部。加压部分246包括两个接合爪248。
参照图13,对装配打开装置20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该示例性方法中,将底座206的轴承232和盖208的轴承236对准,然后将轴212插入到轴承232和236中。随后,将操作构件210存放在存放部分234中。在操作构件210存放在存放部分234中时,杆244插入到引导件204的内孔中。然后,将接合爪248装配到贯穿底座206的侧壁形成的细长孔229中。
接合爪248的分别与细长孔229接合的接合部分的表面积小于细长孔229沿着细长孔229的伸长方向的表面积,例如接合爪248的接合部分的宽度小于细长孔229的直径。接合爪248构造成在细长孔229内在细长孔229的一个端部和细长孔229的另一个端部之间滑动。更具体地说,操作构件210构造成在其中加压部分246从底座206伸出的伸出位置和其中加压部分246回缩到底座206中的回缩位置之间移动。在打开装置200安装到墨盒10并且操作构件210在伸出位置中时,操作构件210与空气连通阀机构80分开。然而,在操作构件210从伸出位置移动到回缩位置时,杆244接触并且推压空气连通阀机构80的阀构件87以将开口81打开。在将操作构件210存放在存放部分234中后,盖208朝着底座206转动,从而盖208的爪238接合底座206的锁扣225,这就完成了该组装方法。
参照图17,对将打开装置200安装到墨盒1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将墨注入到墨腔室100中并且将在墨腔室100中的压力降低至小于大气压时,将滑动件27压到第二位置,然后将打开装置200安装到墨盒10。例如,使打开装置200的安装部分214与滑动件27的前壁161对准,并且将引导件204设置成面对开口110。然后,在打开装置200沿着与前壁161垂直的方向移动时,引导件204插入到开口110中。随后,在进一步挤压打开装置200时,臂218的接合爪221接触接合爪15。在这出现时,臂218弹性变形,并且接合爪221在接合爪15上移动,并且接合接合爪15。同样,臂219的接合爪222接触接合爪144,臂219弹性变形,并且接合爪222在接合爪144上移动,从而接合爪222接合接合爪144。因此,打开装置200接合容器本体20以安装到墨盒10。
空气连通阀机构80由打开装置200覆盖,并且在将打开装置200安装到墨盒10的情况下由打开装置200保护。而且,滑动件27克服螺旋弹簧23和24的偏压力保持在第二位置处。
参照图17-19,对从墨盒10去除打开装置200的方法进行说明。挤压盖208的操作杆部分240以解除在盖208和底座206之间的接合。随后,如图18所示,使盖208转动以暴露出操作构件210的加压部分246。在将加压部分246压向容器本体20时,杆244的远端向从阀构件87延伸的杆88施加力以将杆88推向墨腔室100。阀构件87然后从其中阀构件87关闭开口81的封闭位置移动到其中阀构件87克服弹簧86的偏压力打开开口81的打开位置。这使得容器本体20的墨腔室100与大气连通,从而在墨腔室100中的压力与大气压平衡。
在向加压部分246施加进一步的力时,加压部分246分别接触臂218的近端218A和臂219的近端219A。在这出现时,臂218通过施加在近端218A上的压力弯曲,远端218B向外即在图18中向上回缩,并且臂218移动到如由在图18中的虚线所示的解除位置,这解除接合爪221和15的接合。同样,臂219在施加在近端219A上的压力作用下弯曲,这解除了接合爪222和144的接合。随后,通过拉动打开装置200从墨盒10去除打开装置200。因此,在接合爪221和222分别接合接合爪15和144时,打开装置200覆盖开口81和空气连通阀机构80,并且在向操作构件210施加力以使得操作构件210朝着容器本体20时,操作构件210向阀构件87施加特定力以使阀构件87朝着墨腔室100移动离开开口81,并且操作构件210还使接合爪221和222分别与接合爪15和144脱开。
这样,通过操作操作构件210的加压部分246,开口81与在打开装置200和墨容器20之间的接合解除大致同时地打开。因此,在将墨盒10安装到记录设备之前能够可靠地将开口81打开。因此,在将墨盒10安装到记录设备时,防止了墨从记录头向墨腔室100回流。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可以用粘性构件例如乙烯胶带或薄膜来代替空气连通阀机构80,该胶带或薄膜贴在容器本体20上以覆盖和封闭开口81。通过杆244刺穿粘性构件的至少一个部分并且将粘性构件的所述至少一个部分推压离开开口81并且朝向墨腔室100,从而使在墨腔室中的压力与大气压平衡。
参照图20-25(C),对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案的墨盒组件进行说明。该实施方案的墨盒组件包括墨盒10和可拆卸地安装到墨盒10的打开装置250。打开装置250构造成在将打开装置250安装到墨盒10时覆盖空气连通阀机构80和透光部分140,并且还构造成使得空气连通阀机构80打开开口81。打开装置250包括底座256和操作构件260。
底座256构造成直接安装到墨盒10。底座256构造成沿着安装方向274安装到墨盒10。安装方向274与杆88从空气连通阀机构80的阀构件87延伸的方向平行。操作构件260构造成可以相对于底座256沿着与安装方向274平行的方向移动。安装方向274大致垂直于容器本体20的正面41。底座256由与框架50相同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采用注塑成型制造。底座256具有L形,并且包括构造成在开口110附近安装到滑动件27的一部分的安装部分264和构造成覆盖透光部分140的盖部分265。
底座256包括从设置在安装部分264附近的近端269A沿着与安装方向274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臂269,并且弯曲以在盖部分265内沿着安装方向274朝着墨盒10延伸。臂269从近端269A分叉成一对远端269B,从而臂269朝着远端269B分成两个支臂。臂269构造成如此设置,从而两个分叉的远端269B分别接合透光部分140的两个接合爪144。
钩状接合爪272分别形成在臂269的远端269B上,并且接合爪272构造成分别接合透光部分140的接合爪144。底座256分别通过在接合爪272和接合爪144之间的接合安装到容器本体20。
支撑部分276设置在臂269的近端269A和远端269B之间。支撑部分276具有沿着与安装方向274平行的方向从臂269延伸至支撑部分276的端部276A的板状形状。支撑部分276的端部276A沿着宽度方向31连接到盖部分265的内表面,从而臂269由支撑部分276支撑在盖部分265内。
在没有向臂269的近端269A施加任何外力时,臂269处于接合位置,如图20、21、23(C)和24(C)所示,其中臂269可以与容器本体20接合。在沿着安装方向274向臂269的近端269A施加外力时,臂269弯曲并且绕着支撑部分276的端部276A转动,从而远端269B向外即在图25(C)中向下回缩到解除位置,在该位置中臂269可以与容器本体20脱开。
安装部分264包括大致为圆柱形的引导件254。引导件254设置在与滑动件27的开口110对应的位置处。在将底座256安装到墨盒10时,引导件254插入到开口110中。引导件254具有贯穿其中形成的圆柱形内孔(未标号),并且操作构件260的杆294构造成插入到该引导件264的内孔中。
存放部分284形成在安装部分264的内部中。存放部分284构造成存放操作构件260并且在其中可滑动地支撑操作构件260。存放部分284由安装部分264的侧壁264A的内表面限定,并且存放部分284具有与操作构件26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安装部分264的侧壁264A具有贯穿其中形成的至少一个狭缝例如两个狭缝279,并且操作构件260包括至少一个销,例如分别构造成设置在两个狭缝279内的两个销298。每个狭缝279包括第一狭缝部分279A、第二狭缝部分279B和倾斜狭缝部分279C,该倾斜狭缝部分在其第一端部处与第一狭缝部分279A连接并且在其与其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处与第二狭缝部分279B连接。第一狭缝部分279A沿着与安装方向274大致垂直的方向从倾斜狭缝部分279C的第一端部延伸,并且第二狭缝部分279B沿着与安装方向274大致垂直的方向从倾斜狭缝部分279C的第二端部延伸。倾斜狭缝部分279C沿着相对于安装方向274倾斜的方向从倾斜狭缝部分279C的第一端部延伸至倾斜狭缝部分279C的第二端部。
操作构件260构造成存放在安装部分264的存放部分284中。操作构件260具有大致圆柱形形状,并且包括抓持部分296和从抓持部分296延伸的杆294。引导件254的圆柱形内孔具有沿着与安装方向274平行的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操作构件260构造成沿着围绕引导件254的中心轴线的方向275在存放部分284的内部中转动。操作构件260还构造成在操作构件260转动时沿着安装方向274在存放部分284的内部中移动。
杆294具有圆柱形形状,并且杆294的直径小于引导件254的内孔的直径,从而杆294插入到引导件254的内孔中。
抓持部分296包括具有两个销298的周壁。两个销298从抓持部分296的周壁沿着抓持部分296的周壁的垂直方向,即沿着与抓持部分296的周壁的切线垂直的方向延伸。在操作构件260存放在存放部分284中时,两个销298分别设置在两个狭缝279内。在用户使抓持部分296转动时,操作构件260沿着方向275转动,并且在销298分别由狭缝279引导的同时沿着安装方向274移动。
在组装打开装置250时,杆294插入到引导件254的内孔中。随后,将操作构件260推入到存放部分284中,从而安装部分264的侧壁264A在操作构件260的作用下向外侧弹性变形。在操作构件260在安装部分264中受到进一步推压时,销298移动进狭缝279中,这就完成了装配。
在分别将销298设置在第一狭缝部分279A或第二狭缝部分279B内时,防止了操作构件260相对于底座256沿着安装方向274以及与安装方向274相反的方向移动,这是因为在将要出现这种移动时,销298分别接触第一狭缝部分279A或第二狭缝部分279B的边缘。
在抓持部分296转动时,销298分别从第一狭缝部分279A或第二狭缝部分279B移动到倾斜狭缝部分279C。在沿着安装方向274、与安装方向274相反的方向以及方向275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向其销298设置在倾斜狭缝部分279C内的操作构件260施加外力时,每个销298沿着倾斜狭缝部分279C朝着倾斜狭缝部分279C的第一端部或倾斜狭缝部分279C的第二端部移动,从而操作构件260沿着方向275转动,并且沿着安装方向274或与安装方向274相反的方向移动。在该实施方案中,在抓持部分296在图23(A)、24(A)和25(A)中沿着顺时针方向273转动时,操作构件260沿着顺时针方向273转动,并且沿着安装方向274移动。相反,在抓持部分296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操作构件260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沿着与安装方向274相反的方向移动。
在该实施方案中,在将打开装置250安装到墨盒10并且销298分别设置在第一狭缝部分279A内时,操作构件260设置在未操作位置中,其中操作构件260设置在离容器本体20的正面41最远的位置处,从而杆294设置在离阀构件87的杆88最远的位置处,如图23(A)-23(C)中所示。相反,在销298分别设置在第二狭缝部分279B内时,操作构件260设置在操作位置中,其中操作构件设置在离容器本体20的正面41最近的位置处,从而杆294接触阀构件87的杆88并且向阀构件87的杆88施加力,从而打开开口81,如图25(A)-25(C)中所示。
下面参照图23(A)-23(C),对将打开装置250安装到墨盒1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将墨注入到墨腔室100中并且使在墨腔室100中的压力降低至小于大气压时,在滑动件27上施加力以将滑动件27设置在第二位置中,然后将打开装置250安装到墨盒10。例如,使操作构件260移动以设置在未操作位置中,然后使安装部分264与滑动件27的前壁161对准,从而引导件254面对开口110。随后,在打开装置250沿着与前壁161垂直的安装方向274移动时,引导件254插入到开口110中。在打开装置250进一步移动时,盖部分265覆盖透光部分140,从而接合爪272分别接触接合爪144。在这出现时,臂269弹性变形,并且接合爪272在接合爪144上移动,从而接合爪272分别接合接合爪144。因此,打开装置250接合容器本体20以安装到墨盒10。
在将打开装置250安装到墨盒10时,空气连通阀机构80由打开装置250覆盖并且保护。而且,克服螺旋弹簧23和24的偏压力将滑动件27保持在第二位置处。因为操作构件260设置在未操作位置中,所以操作构件260的杆294不会接触阀构件87的杆88。
参照图23(A)-25(C),对从墨盒10中去除打开装置25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操作构件260设置在未操作位置中时,如图23(A)-23(C)中所示,销298分别设置在第一狭缝部分279A中。因此,即使在沿着安装方向274向抓持部分296施加外力时,操作构件260也不会移动。在抓持部分296沿着方向273移动时,销298分别从第一狭缝部分279A向倾斜狭缝部分279C移动。操作构件260沿着方向273转动,并且在这些销298分别由倾斜狭缝部分279C引导的同时沿着安装方向274移动。
在操作构件260沿着安装方向274移动时,操作构件260的杆294的远端接触阀构件87的杆88的远端,如图24(A)-24(C)所示。在操作构件260沿着安装方向274进一步移动时,杆294向杆88施加力以将杆88推向墨腔室100。阀构件87然后从其中阀构件87封闭开口81的关闭位置向其中阀构件87克服弹簧86的偏压力打开开口81的打开位置移动,如图25(A)-25(C)中所示。这使得容器本体20的墨腔室100能够与大气连通,从而在墨腔室100内的压力与大气压平衡。
在操作构件260沿着安装方向274进一步移动时,抓持部分296的靠近臂269的近端269A设置的端部296A接触近端269A并且沿着安装方向274向其施加力。在这出现时,该力使得臂269弯曲,并且臂269的远端269B向外即在图25(C)中向下回缩至解除位置,如图25(C)中所示,这解除了接合爪144和272的接合。
在臂269处于解除位置中时,销298已经分别设置在第二狭缝部分279B内。随后,在沿着与安装方向274相反的方向拉动操作构件296时,销298分别接触第二狭缝部分279B的边缘,因此从墨盒10中将打开装置250完全去除。
因此,在接合爪272分别接合接合爪144时,打开装置250覆盖开口81和空气连通阀机构80,并且在操作构件260朝着容器本体20移动时,操作构件260向阀构件87施加力以使阀构件87朝着墨腔室100移动离开开口81,并且操作构件260也分别使接合爪272与接合爪144脱开。
这样,通过使操作构件260的抓持部分296转动,从而将开口81打开,然后解除在打开装置250和容器本体20之间的接合。因此,使抓持部分296转动的一个操作导致打开开口81以及解除接合的两个操作。在将墨盒10安装到记录设备前将开口81可靠地打开。因此,在将墨盒10安装到记录设备时,防止了墨从记录头向墨腔室100回流。
在将打开装置250安装到墨盒10并且销298分别设置在第一狭缝部分279A中时,即使在沿着安装方向274向操作构件260的抓持部分296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操作构件260也不移动。因此,防止了操作构件260意外移动。
在销298分别设置在第二狭缝部分279B中时,通过拉动操作构件260的抓持部分296从墨盒10将打开装置250完全去除。因此,很容易从墨盒10将打开装置250去除。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狭缝部分279A可以省略,或者第二狭缝部分279B可以省略。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倾斜狭缝297C可以相对于安装方向274不倾斜。倾斜狭缝279C可以平行于安装方向274延伸。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安装部分264的侧壁264A代替具有贯穿其中形成的狭缝279可以包括销298,并且代替包括销298,抓持部分296的周壁可以具有贯穿其中形成并且构造成接收销298的狭缝279。
虽然已经结合示例性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要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所述示例性实施方案作出其它变化和变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说明书或者在这里所披露的本发明的实践将了解其它实施方案。该说明书和所述的实施例仅仅被认为是本发明的例举说明,并且本发明的真实范围由下面权利要求表示。
Claims (14)
1.一种墨盒组件,包括:
墨盒,该墨盒包括:
本体,该本体在其中限定墨腔室,其中本体具有面,并且该面具有贯穿该面形成的开口,其中墨腔室的内部构造成通过该开口与墨腔室的外部流体连通;和
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构造成封闭所述开口;以及
打开装置,该打开装置包括:
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构造成接合本体,其中所述打开装置构造成安装到墨盒上且在第一部分接合本体时覆盖所述开口;以及
第二部分,其中在第二部分移动时,第二部分构造成向密封构件施加力,以使密封构件在离开所述开口的预定方向上朝着墨腔室移动以便于在墨腔室的内部和墨腔室的外部之间的流体连通,且构造成使第一部分与本体脱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组件,其中所述密封构件包括粘性构件,并且在所述第二部分移动时,所述第二部分构造成刺穿该粘性构件的至少一个部分并使粘性构件的所述至少一个部分离开所述开口朝着所述墨腔室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组件,其中所述密封构件包括阀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组件,其中所述阀机构包括:
阀构件;和
推压构件,其中所述推压构件构造成向该阀构件施加偏压力以将阀构件朝着所述开口推压,并且在所述第二部分移动时,所述第二部分构造成向阀构件施加所述力以使阀构件克服该偏压力移动离开所述开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盒组件,其中所述阀机构还包括从所述阀构件沿着所述预定方向延伸的杆,并且在所述第二部分移动时,所述第二部分构造成推动所述杆以向所述阀构件施加所述力,从而使所述阀构件移动离开所述开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组件,其中所述墨盒还包括:
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构造成相对于所述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第二位置和所述面之间的距离小于在第一位置和所述面之间的距离;以及
至少一个弹性构件,所述至少一个弹性构件联接到所述面且联接到所述可动构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弹性构件构造成向所述可动构件施加另一个力以将所述可动构件推压到第一位置中,其中在所述第一部分接合所述本体时,所述打开装置构造成克服所述另一个力将所述可动构件定位在第二位置中,并且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本体脱开时,所述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将所述可动构件定位在第二位置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组件,其中所述第二部分构造成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沿着与将所述第一部分安装到所述墨盒的安装方向平行的方向在未操作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未操作位置和所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在操作位置和所述面之间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盒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中的一个包括贯穿该部分形成的至少一个狭缝,并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中的另一个包括构造成定位在所述至少一个狭缝内的至少一个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墨盒组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狭缝包括连接狭缝部分和端部狭缝部分,该端部狭缝部分连接到连接狭缝部分的特定端部,并且所述端部狭缝部分在与所述安装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盒组件,其中在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未操作位置中时所述至少一个销位于所述端部狭缝部分内,并且在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未操作位置和所述操作位置之间时所述至少一个销位于所述连接狭缝部分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盒组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狭缝还包括另一个端部狭缝部分,该另一个端部狭缝部分连接到所述连接狭缝部分的与所述连接狭缝部分的所述特定端部相反的另一个端部,其中所述另一个端部狭缝部分在与所述安装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操作位置中时至少一个销位于所述另一个端部狭缝部分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墨盒组件,其中所述连接狭缝部分在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盒组件,其中在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操作位置中时所述至少一个销位于所述端部狭缝部分内,并且在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未操作位置和所述操作位置之间时所述至少一个销位于所述连接狭缝部分内。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墨盒组件,其中所述连接狭缝部分在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27122A JP5272357B2 (ja) | 2007-08-31 | 2007-08-31 | インク容器、インク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係合解除部材 |
JP2007227122 | 2007-08-31 | ||
JP2007-227122 | 2007-08-31 | ||
JP2007-336604 | 2007-12-27 | ||
JP2007336604A JP5076885B2 (ja) | 2007-12-27 | 2007-12-27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7336604 | 2007-12-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76295A CN101376295A (zh) | 2009-03-04 |
CN101376295B true CN101376295B (zh) | 2012-09-05 |
Family
ID=40420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8726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6295B (zh) | 2007-08-31 | 2008-03-24 | 墨盒组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272357B2 (zh) |
CN (1) | CN10137629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32820B2 (ja) * | 2009-10-29 | 2014-06-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 |
DE102010008870A1 (de) * | 2010-02-22 | 2011-08-25 | 3T Supplies Ag | Tintenpatrone |
JP5929166B2 (ja) | 2011-12-22 | 2016-06-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規制部材 |
EP2746053B1 (en) * | 2012-12-18 | 2019-03-2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cartridge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02535A (en) * | 1998-08-14 | 2000-08-15 | J.S. Staedtler Gmbh & Co. | Ink cartridge with closing device |
US7237885B1 (en) * | 2006-03-24 | 2007-07-0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cartridge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92716B2 (ja) * | 1991-12-11 | 2001-07-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用パッケージ |
JP4158464B2 (ja) * | 2002-09-10 | 2008-10-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4752297B2 (ja) * | 2005-03-10 | 2011-08-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4524675B2 (ja) * | 2005-11-28 | 2010-08-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
2007
- 2007-08-31 JP JP2007227122A patent/JP527235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3-24 CN CN2008100872654A patent/CN10137629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02535A (en) * | 1998-08-14 | 2000-08-15 | J.S. Staedtler Gmbh & Co. | Ink cartridge with closing device |
US7237885B1 (en) * | 2006-03-24 | 2007-07-0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cartridge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76295A (zh) | 2009-03-04 |
JP5272357B2 (ja) | 2013-08-28 |
JP2009056739A (ja) | 2009-03-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237882B2 (en) | Ink cartridge having retaining structur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the ink cartridge | |
CN104070821B (zh) | 液体盒 | |
CN104070819B (zh) | 墨盒和生产墨盒的方法 | |
US8157364B2 (en) | Ink cartridges and ink supply systems | |
CN101376295B (zh) | 墨盒组件 | |
CN101376290B (zh) | 包装装置 | |
JP4888357B2 (ja) | インク供給装置 | |
US8292417B2 (en) | Ink cartridg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uch ink cartridges | |
US8087765B2 (en) | Ink supply systems | |
JP2009132118A (ja) | インク供給装置 | |
US7815299B2 (en) | Ink cartridges | |
JP5083537B2 (ja) | インク供給装置 | |
US7819512B2 (en) | Packaging arrangements | |
US8024860B2 (en) |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an ink cartridge | |
EP2095955B1 (en) | Packaging arrangement | |
CN101412319B (zh) | 墨盒 | |
US8152287B2 (en) | Ink cartridge assemblies | |
EP2039522B1 (en) | Ink cartridge assembly | |
JP5076885B2 (ja)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
CN104985936B (zh) | 打印流体盒和打印设备 | |
CN101376294B (zh) | 墨盒 | |
CN101376289B (zh) | 墨盒及制造墨盒的方法 | |
CN105437775B (zh) | 打印流体盒、打印设备和打印流体盒的使用 | |
EP2095956B1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ink cartridge | |
JP2008006596A (ja)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リン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05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