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流体操作文献和方法
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包括:控制流体在装置中的流动的控制器;和各种流体处理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移动部件、半透膜、电极、传感器或它们的组合。
依据本发明的控制器可以采用任何适合的形式,并且优选地包括致动器用以触发与装置内的流体流动相关联的部件。
流体处理或致动部件可以由任何适合的材料制成。例如,它们可以由单个成型的基底或多个基底制成。流体处理结构可以采用任何适合的方式形成,例如,它可以形成在整块的基底内或由若干层的基底形成。
致动器可以在装置的外部或是流体处理装置的部分,或由流体处理装置的部分和外部的分离元件形成。
致动可以通过任何适合的装置进行,例如,它可以由用户手动地直接进行,或在仪器协助下直接手动地或自动地进行。
依据一个实施例,致动器是通过与外部仪器之间的接口提供的气动压力。
依据描述的另外的优选实施例,使用外部机械致动器用以施加压力到装置上的在装置内变形并应用气动或液体压力的可变形材料,或由操作人员的手指手工致动。因此,依据这些优选实施例,可变形基底可以是流体处理结构的集成部分,而致动机制是分离的。机械致动器可以采用任何适合的形式,例如,它们可以包括:轴承;销;活塞;摆动板;凸轮;和刮片。其它期望的实施例可以包括使用通过不同方式应用的能量,例如,通过包括光、静电、电气、抗性、压电、电磁、气动、液压、线性和磁力致动器的仪器或装置。
致动区可以覆盖整个表面或仅覆盖部分表面。图1是包括带有交叉通道(02)的致动部件(01)的致动区(03)的示意性图示。
致动区可以在流体处理部件的外表面上或在流体处理装置的内部。
依据一个实施例,致动区或它的部分可以是可移动部件,其(例如)在施加的压力作用下改变形状。可移动材料可以是弹性体或任何其它适合的在施加的压力作用下改变形状的可移动材料。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致动区包括双稳态或单稳态材料,例如聚合物或复合物材料,其能够从预定的几何形状改变形状到另一种预定的几何形状,并且一旦激励(例如致动力)被移除或撤消,仍可以改变回或被促使恢复到初始状态和位置。这种布置的实例包括按钮型致动器,其可以例如手动、热力地、电气地或机械地操作,并已经被合适地形成以允许在致动力作用下移动。
可移动部件可以变形直接进入流体处理结构,或间接地作用于流体处理部件的部分,以致使或防止流体处理部件内的压力或形状变化。
致动区可以大于致动部件。
致动部件操作包括但不局限于流动控制、泵送、阀控、扩散、微滴传递、混合、分离、切换、配量、注入、传感、催化、吸水、去水、以及在致动力作用下被触发或阻止触发的其它流体处理操作。为了说明的目的,图2示出了若干这些部件的示意性图示。图2(a)表示注入泵(04),图2(b)为泵(05),图2(c)为开关阀或可变阀,并且图2(d)为单向阀。
同一个致动器可以操作多于一个致动部件。在图3-7中示出了实例。这种布置简化了装置操作,并且因此通过减少致动控制和空间需求而简化了用于流体处理部件的仪器需求。通过组合由同一机构操作的多个致动部件,操作效率也能够增强以用于不同功能,例如泵送、阀控、混合、注入、受控配量、切换和其它流体处理操作。
图3中示出了由一个致动区操作的相同类型的多于一个致动部件的示意性图示。图3(a)示出了三个直列泵(09),其连接到由同一机构(08)致动的三个分离的通道(10)。图3(b)示出了连接到由同一致动区(08)操作的三个分离的通道(10)的三个注入泵(11)。图3(c)示出了连接到由同一致动区(08)操作的三个分离的通道(10)的三个开关阀或可变阀(12)。通过由由同一致动区的各个独立通道组合这些致动部件;生产量、大小、成本和简单性能够由于仅要求单个致动机构由同一致动区操作所有部件而得以提高;并且要求严格的致动部件定时的应用能够被简单和精确地完成。图3(d)示出了通道(10)交叉的实例,其中四个通道具有由同一致动区(08)操作的开关或可变阀(12),使得受控配量能够由单个操作而进入或流出所有阀通道。图3(e)示出了两个直列泵(09,13)的实例,其由同一致动区(08)在同一致动机构的相对冲程(施加的压力)上操作,由此当从每个泵引出的通道(10)平行连接时,通过在致动机构的正向和反向循环上都进行泵送作用而提高泵送效率。
在图4中示出了在一个致动区操作多于一个类型的一个以上的致动部件的示意性图示。图4(a)示出了由同一致动区(14)操作的在独立通道(15)上的直列泵(17)和两个开关阀或可变阀(16)。图4(b)示出了由同一致动区(14)操作的在独立通道(15)上的开关阀或可变阀(16)。如果设定可变阀为不同的流率,则泵送的流体能够重复地分配到任一阀出口。图4(c)示出了连接到带有由同一致动区(14)操作的开关阀或可变阀(16)的四个通道(15)的注入泵(18),允许注入的流体分配到每个通道。图4(d)示出了四个相交的通道(15)内的直列泵(17)的示意性图示,通道(15)包括开关阀或可变阀(16),其全部由同一致动区(14)操作。这种配置提供了对于泵送流体进入或流出带阀通道的流动控制。
图5中示出的泵送示意图示出了三种类型的泵,其使来自共用通道或容器的流体被分配。图5(a)示出了直列泵(21),其连接由同一致动区(19)操作的分离通道(20)上的两个开关阀或可变阀(22),并依据阀配置而将所泵送的介质分入两个通道。图5(b)示出了注入泵(23),其连接由同一致动区(19)操作的分离通道(20)上的两个开关阀或可变阀(22),并依据阀配置而将所注入的介质分入两个通道。图5(c)示出了在分离的通道(20)上的由同一致动区(19)操作的两组三个开关或可变阀(22)。通过配置每个阀以顺序致动,能够通过在任一通道中的单个致动而实现蠕动型动作。
依据本发明,即使由同一致动器致动,致动部件也可以根据它们的组成和几何形状而不同地操作。这样的实例包括:由于它们的几何形状而以不同流率操作的泵;和阀,其中一些在致动过程中被转到关闭状态,而另外一些转到打开状态;或可变阀,其被设置以限制流动为不同的水平;或部件,其由同一致动器在不同的时间触发。提供用于受控配量的布置的实例如图5中所示。这种阀可以以多种方式设置以提供受控配量。例如,它们可以被设置为在致动循环期间在不同点关闭,或被设置为限制流率,有效地允许产生受控容积配量过程。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致动部件可以依据它们的配置利用同一致动器不同地操作。图3e示出了这种配置的实例,其中两个泵平行连接,由同一致动器操作。致动部件可以一致地或在致动循环的不同部分操作,例如,一个泵在致动循环的向下冲程推进流体,而另一个泵在向上冲程推进流体。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能够由同一致动器操作多个阀,从而通过交替多个阀的开关状态而产生蠕动动作以引起流体流动。由三个由同一致动器操作的不同地触发的阀构成的蠕动型泵示出在图5c中。
可以组合多个致动区以进行流体处理操作。这种布置的实例示出在图6和图7中,其中一个流束交叉另一个,以允许两个流束之间的预定容积转移。在图6的实例中,流束(23,24)由泵和阀致动区(26,27)交替地触发,使得注入流束流动,而非泵送流束由于泵送流束的致动而被阀控制。这防止一个流体回流进入另一种流体的通道,除在它们交叉的点处之外,由此提供了对于流体的受控配量和受控塞作用,使得流体能够被注入另外的流体流束。在图7的示意性图示中,流束(30)由(28)泵送,并且如果通道(32)中的背压较高,则流体在(31)处穿过通道(32)并通过(29)的阀流出。因此,当(29)被触发时,沿通道(32)的流体被泵送,而由于(29)的阀的触发而不会回流进入(30)。因此,如果在(29)触发之前从(28)引入流体,则在两个流束(31)交叉处堵塞的流体被注入并随同从(29)泵送的流体一起被输送。
图8(a)示出了这种致动区(33)的实施例,其中两个中心通道由两个圆形单向阀(34)连接在一起,允许致动时执行泵送,如图8(b)所示,其中箭头指示交替的致动循环时的流体流动方向,(34a)和(34b)分别表示向上和向下致动循环。而图8(a)的矩形致动部件(35)是开关阀,其允许膜(36)变形以堵塞通道从而停止致动期间的流动,如图8(c)中所示,其中阀截面示出为开(35a)和关(35b)模式。图8(d)中示出的另一个实施例示出了作为泵操作的两种类型的阀的操作。填充动作(37)致使膜(36)向上变形,允许流体进入泵送腔,并且在清空循环(38)中,膜(36)被压紧在封闭入口孔的腔的基底上并使膜变形进入下部通道,允许流体在出口通道前的限制的作用下通过。另一个三通阀的实例提供在图8(e)中,其中可变形层(40)用于当从相对端口(39)应用压力时关闭特定端口,所应用的压力使膜变形以覆盖未应用压力的端口。膜可以定位到腔或通道的一侧以默认关闭特定端口,而仅当从初始关闭的端口应用压力时打开。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半透膜,其能够用作排气口或止回阀以在低的压力作用下允许例如空气通过而防止流体流动。实例包括但不局限于:微孔膜或纤维膜,其具有大于>0psi的起泡点压力。优选的实施例使用孔径尺寸小于0.9μm的疏水膜,优选地小于0.5μm,并且最为优选地小于0.2μm。其中当孔径尺寸小于0.2μm,则膜优选地用于生物体获取(biologicalorganism trapping)。半透膜可以例如用作起因于装填、死体积和例如泵送这样的操作的流体处理装置除泡的排气口,在图9(a)中示出了这种实例,在其中直列泵(43)在下游端结合了除泡器(41)。半透膜也可以配置为止回阀,在图9(b)中示出了这种实例,在其中注入泵(44)具有用于用作止回阀操作的下游端排气口(42)。本配置允许结构中的流体得到可靠存储和处理,流体仅在被致动时注入系统。图10示出了带有除泡器的通道的截面。带有气泡(45)的流体(47)穿过半透膜(46),其中气泡(45)优选地由于膜两侧的压力差(48)而通过膜去除,其中压力差低于气泡沿通道继续行进所需要的压力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排气口(50)布置成为结构(49)除气,以确保通道或腔(52,53)的完全装填。装填材料可以是任何适合的类型,例如它们可以是流体或实心。图11中的实例描述了布置在检测腔(53)下游端的用于除气的排气口,以去除在流体从入口(51)引入时初始存在于结构内的空气。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表面张力和几何结构的使用能够被用以协助在去除气体的同时引导液体横跨排气口。图12(a)和12(b)分别描述了实例装置(55)的平面和截面视图,装置(55)在微通道(54)上具有相对大的表面面积的排气口(56),以便于进行气体排气。微通道延伸穿过排气腔(57)的底面,通道中以及排气腔中的表面张力有助于沿通道引导流体,同时气体释放进入腔,然后横跨排气口(56)排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图13示出了排气结构的实例,其使用调节阀(60)特征结构以防止空气通过排气口。液体仅当排气腔(61)内达到一定压力时通过调节阀(60)。因为该调节压力高于渗透膜的起泡点,气体(59)将优选地通过渗透膜(58)排出(图13(a))。当排气腔(61)充满液体并应用压力时,可变形膜(62)将变形以允许液体流到出口(图13(b))。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排气口能够组合于可变形结构和单向阀、或加载液体或泵送的限制。例如图14(a)和(b)分别描述了除泡器型排气口(63)的顶视图和侧视图,如图13中所示,排气口(63)在可变形结构(66)作用下组合于单向阀(67)。这里单向阀(67)配置为通过允许空气在可变形结构(66)被压缩时通过(65)而释放压力,并当可变形材料恢复到其初始状态时进行密封。因此,在装置中产生负压,其从通道中吸入流体以用已知容积填充腔(64)。其它泵送机构然后能够被用以挤压该已知容积的流体通过装置内的除泡器,如图22中的再循环网络所示。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排气口能够配置用以进样过滤和流体控制。图15(a)描述了在入口槽之上的半透膜(68a)。在施加的高于膜的起泡点的压力差的作用下,样品内的足够小以穿过膜的成分穿过膜(68a)并进入装置。有效地过滤样品并延迟样品进入,直到施加压力。图15(b)提供了布置在流控装置的入口上的两个半透膜。与样品接触的第一半透层(68b)配置作为吸收介质,以初始地在限定的位置内吸收和容纳样品,由此在压力施加于过滤半透层(68a)两侧时允许受控配量容积的样品进入装置。在本实例中,样品在施加压力而被送入装置之前芯吸(wick)通过吸收性材料。在足够的压力梯度作用下,只有膜正上方的曝露区中的样品移动进入装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半透膜(72)能够用以完成受控容积分配和存储。图16示出了实例,其中试剂或样品能够通过膜注入所描述的大的腔室(70),其将填充已知的容积。小的排气面积(73)提供用以在填充期间除去空气并释放压力,使得出口阀不被释放。当需要注入装置时,施加压力到半透膜(72)(排气口区密封或压力相等),对流动腔增压,迫使液体通过减压阀(69)流出进入通道(71)。类似的方法是通过例如通过弹性层注入存储腔室(70)来加载样品,由此因为任何暴露的半透膜(72)都可以执行排气功能而不需要分离的排气区(73)。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流体能够通过半透膜引入而执行阀控或泵送功能。图17(a)和(b)分别示出了布置在两个通道交叉处和通道末端的排气口(72)。在装置内的流体能够通过施加另一种流体(73)(例如,液体和气体)进行控制,该另一种液体能够优选地穿过半透膜(72)流动。在本实例中,应用的气体(73)能够用以驱动液体(74)穿过通道网络或用以停止流体流动。起泡点压力(表面张力)阻止液体通过膜。几何结构也可以用以与半透膜组合以限制流体流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排气口(78)能够与单向阀(75)组合以形成泵送系统。这种系统的实例示出在图18中。图18(a)描述了通过除去空气并吸入流体的横跨排气口(78)的负压(76a)梯度在泵送腔(77)填充流体。图18(b)描述了通过横跨排气口施加的正向压力(76b)梯度从泵送腔射出的流体。空气移动能够由外部气动接口或集成致动器提供,例如按钮型泵,如图20中所描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使用多于一个的半透膜用于结构化网络内的流体控制。图19示出了实例,其中使用了两个具有不同起泡点的半透膜(81a,81b)。所施加的负压(79a)能够用以通过半透膜(81b)从通道(80a)吸入流体,然后减小压力或使用带有高于所施加的压力梯度(79a)的起泡点的第二半透膜(81a)使得阻止液体穿过层(81a)。正压(79b)然后能够被施加(图19(b))以迫使流体穿过出口(80b),其可以包括限制件、阀控或其它流控特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致动区中包括了电极以提供用于传感器操作、电路操作或致动事件检测的电气切换。在图20中示出了实例,其描述了按钮型致动区(84),其结合了在致动操作期间被触发的电极垫(82)。在本实例中,在基底(83)中的孔被提供用于在结构(84)的致动期间释放压力,由致动所引起的压力可以然后用在装置内于基底下实行致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按钮型或其它可变形结构与半透膜组合。这通过提供受控致动容积而为化学存储、注入、泵送、阀控和其它流体操作运行提供了优点。图21(a)和(b)描述了两级泵送方案,其中流体泵送腔(91)与可变形致动结构(87)内的大的致动容积(90)保持分离。这两种几何结构然后能够被配置以提供优化的泵送条件;在可变形结构(90)内的容积用以控制泵送压力,并且在半透膜(86)的另外侧上的流体泵送容积(91)用以限定泵送容积。此外,半透膜(86)能够用以阻止腐蚀性的或其它对可变形致动结构(87)有害的流体,例如阻止液体腐蚀可变形结构上的电极传感器。在图21中示出的实例中,向下的致动力(89)变形可变形结构(87),减小致动容积(90),向泵送腔加压,由此迫使流体通过单向阀(88)并通过通道(85b)流出。通过去除致动力(89)并使可变形致动结构(87)恢复到它的初始形状,负压吸取流体通过单向阀(88)进入流体泵送腔(91)。
在替代情形中,可变形致动结构(87)可以通过在致动容积(90)中容纳流体而用作注入泵,所述流体被保持在装置的通道之外,直到作用在可变形结构上的致动导致内部压力升高超过膜保持点(retention point)。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再循环流体系统。通过使用除气部件,出口能够连接到入口并且引入系统的空气在流体流到功能区之前被除去。以这种方式,流体能够更为有效地混结合且多次通过功能区。这在许多应用中具有优点,包括样品制备、例如交叉流动过滤、实心化学、微流系统中的检测。图22示出了带有入口(92)、泵(93)、除泡器(94)、和检测腔(95)的再循环流控网络的示意性图示。箭头(96)表示泵送时的流体流动方向。
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内部减压结构(97)用以防止在不希望的区域中形成气泡。例如,图23描述了两个这样的结构,其能够使用在通道(98)中,靠近再循环网络的出口,以避免泵的吸取力在下一个最低压力点处分离流体链。在某些实例中,这是处于或接近检测区,其可以由于泡的形成而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引入这些额外的宽的区域(97),流体优选地在该点处分离,而不是在接近检测区域处分离。
图24示出了多层再循环流控网络的顶视图。再循环网络的连接顺序是:从包括用于过滤和样品加载的半透膜的入口(108)开始;直接连接到致动区(102)中的直列泵(99);接着是单向阀(100);进样端口,带有用于防止回流的单向阀(101);包括减压阀和用于除气泡的排气口(103)和带有回气系统(109)的单向阀(104)的可变形致动区(102),这确保了致动区中的正向压力通过回气系统(109)释放并且负压从样品入口(101)吸入流体用于受控容积的样品加载;分割、转化、并且然后再组合液流以用于改进的基于扩散的混合的分流混合器(105);检测腔(106);减压结构(107);并且然后连接回输入级(108),用于流控系统中的流体再循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图25描述了包括两个受控配量流控网络的多层装置(110)的顶视图复合图像,流控网络带有泵、阀、除泡器、检测槽、和减压结构。每个网络的输出向另一个网络的输入中的一个输送,并且如果没有减压结构,清空出入槽将在相对的流控网络的出口中产生吸取力,因此可能导致在检测区中产生泡。顶部的两个按钮允许泵送来自它们各自的入口槽的流体,并提供单向阀以防止在某一时刻仅有一个泵被致动时产生回流。底部的两个泵配置为提供来自内部槽的受控容积的注入流体进入通过网络从另外的槽泵送的流体,方式类似于流注入分析技术。详细的讲,当致动时,直列泵(111)和(112)泵送流体穿过防止回流进入任一泵的单向阀(113a或113b)。对泵(111,112)的致动控制确定了从它们各自的输入槽(114,115)泵送的两种流体的比率。气体从穿过除泡器(116a)的泵送的流体中除去。经除泡的流体然后泵送通过检测腔(117a),穿过减压阀(118b),并且然后到直列泵(120)的入口槽(119)。直列泵(120)然后用以移动通过单向阀(125b)泵送、通过共用注入腔(121)、穿过致动停止阀(122b)、通过除泡器(116b)、减压阀(118a)并排出槽(114)的运载流体。单向阀(125a)防止运载流体流动进入直列泵(123),并且致动停止阀(122b)由直列泵(120)致动以防止在流动循环期间流体流动到槽(124)。当直列泵(123)操作时,在槽(124)中的流体通过单向阀(125a)、注入腔(121)、打开的致动停止阀(122b)、并回到槽(124)再循环。在致动循环中,单向阀(125b)防止流进入泵(120),并且致动停止阀(122b)被触发以防止流体流动到除泡器(116b)。
在一个实施例中,装置的板上泵送和阀控由外部气动仪器致动,气动仪器带有由卡(126)提供的可配置的气动互联。所述配置提供了强健并且非常灵活的平台,其能够配置为采用用于多种不同的应用的卡,因为卡不仅配置内部的阀和泵设置,还配置外部的阀连接(131)。图26示出了实例装置的平面视图(图26a)和侧视图(图26b),其中通过孔(130)从外部压力源向在泵送区(128)之上的共用腔(127)增压(正压和负压),以在共用压力腔(127)作用下提供共用的泵送动作到所有泵(可以使用多于一个并独立操作的压力腔)。基于卡内的阀控配置允许或不允许在卡内的流体移动,卡由外部仪器阀(129)气动地控制。施加到内部阀结构的压力由外部阀(129)控制并由于它们与增压泵送腔(127)和大气的连接而能够是正向的、负向的、或大气压力,这可以由卡来配置。仪器阀(129)经由端口(132)穿过密封垫圈(133)连接到卡。
本发明还包括多种流体处理结构,其包括可变形部件,可变形部件可以用作泵或阀。可变形部件可以变形进入流体处理结构,或作用于流体处理结构的部分,以产生对于流动的限制或压力增加。
流体处理结构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变形。这种限制能够用以控制流体在稳态单阀、多阀、或在移动的阀操作中的移动,分别见图27(a)、图27(b)和图27(c)。在图27中,通道由基底(203)和可变形材料(202)限定。在图27(a)中,单个轴承(201)垂直于通道(204)的长度移动,变形弹性体材料(202)并因此密封通道(204)的部分。在图27(b)中,三个轴承(201)变形可变形材料(202)进入通道结构(204)以通过交替它们的致动以进/出通道而形成蠕动型泵送动作。在图27(c)中,轴承(201)沿通道(204)的长度方向移动,变形可变形材料进入通道(204),以沿轴承移动方向挤压通道中的流体。
依据一个实施例,外部部件包括致动部分,其与流体处理部件接触,使通道发生部分变形,产生通道夹紧,因此允许通过使通道打开(图28)或关闭(图29)而执行阀操作。
图28示出了本发明的在致动之前的不同实施例,其使用可变形材料(205)和不变形材料(206)的组合以产生流体处理结构(208)。可变形材料可以是弹性体(205),如图28(a)到28(h)所示,或其它材料(207),如图28(m)到28p)所示,其在例如所施加的压力等激励作用下改变形状。图28(i)到28(l)示出了如何组合可变形材料(205,207)使其用于形成流体处理结构(208)。
图29示出了可变形材料(210)在致动(209)作用下偏移进入不同流体处理结构。不同的外部致动器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它们应优选地被适当地设计尺寸以在致动作用下产生最有效的变形。一个实例是圆形轴承偏移可变形材料进入半圆形通道。在图29(c)to29(f)中示出的替代方法是成型和或限制可变形材料以确保材料(210)在致动(209)作用下偏移进入流体处理结构。
依据本发明的方面的可变形材料可以具有任何适合的类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包括是弹性体的可变形材料。优选地,可变形材料是有弹性的,以便一旦去除变形的激励则恢复到它的预变形形状和位置。因此,例如,在去除致动器后,利用致动器被压缩进入通道的可变形弹性体材料将最优选地自动返回到通道外的位置。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可变形材料是双稳态或单稳态材料,例如聚合物或复合金属,其能够从预定的几何形状改变形状到另一个预定的几何形状,并且然后一旦移除或撤销激励,可以恢复或促使恢复到初始的状态和位置。这样的实例能够包括手动地、热学地、电气地或机械地操作的按钮型致动器,其已经合适地形成为凸起或凹入的结构。
液体处理部件可以由单个成型的基底或多个基底制成。流体处理结构可以形成到整块的基底或由基底的若干层限定而形成。
流体处理结构(211)可以部分地或整体地形成在可变形材料(212)内,如图30中所示。图30(a)和30(b)示出了可变形材料(212),其包括部分地由基底(213)限定的流体处理结构(211)。在图30(a)中,可变形材料(212)在基底(213)的表面上,而在图30(b)中,可变形材料(212)与基底(213)相接并进入基底(213)内。图30(c)和30(d)示出了形成在可变形材料(212)内并由另一可变形层(212)密封的流体处理结构(211),而在图30(d)中,流体处理结构(211)整体地形成在可变形材料(212)内。
可变形材料可以是比偏移距离薄的膜,或整块的可变形材料,其中可变形材料的深度大于所需要的偏移。更大的可变形材料提供了通过允许更大的施加压力区而简化致动机构的优点,这可以引起变形进入更小的结构。
可变形材料可以在流体处理部件的外表面上或在流体处理装置内。
可变形材料可以覆盖整个表面或部分表面。例如,它可以包括垫圈或O型圈几何形状。
可变形材料可以与表面平齐或在通道的表面上方延伸。
可变形材料可以变形进入一个或多个流体处理结构。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由可变形材料制成的稳态阀可以用以通过交替它们的开/关状态以产生蠕动型动作而引起流体流动(图27(b))。
可变形或微流控结构可以组合于其它流体限制元件,例如扩散喷嘴或阀,以形成泵或泵送机构的部分。这些阀控结构可以邻近到泵送腔布置,如图28(o)和图28(p)中箭头所示,或沿泵送腔或通道的长度布置。沿通道的长度布置的阀可以包括定向流动抑制结构,例如逐级通道限制或单向阀。图31示出了形成在基底(215)中的通道(217),其带有带轮廓表面,在可变形材料(214)偏移时提供单向阀控作用。在本实例中,沿箭头的方向移动的滚动轴承(218)沿带轮廓表面(217)挤压在轴承前的流体(216)。在轴承前建立的流体压力使膜(214)偏移,沿轮廓推挤流体(216)。
依据另一个实施例,在流体处理结构中引起变形的致动器的移动可以通过引起波状动作而产生泵送作用,波状动作迫使流体沿通道流动。图32(a)和32(b)提供了泵送区的示意性图示,其由沿流体处理装置表面的引起流体流动(219)的线性(220)或径向(221)致动动作产生。图33描述了多层装置的顶视图,其使用连接到微流控通道(225)的径向泵(224)配置,微流控通道(225)通往三个阀位置(222)和入/出口(223)。由于弹性体的变形沿通道的长度进行,因此在许多情况中,因为保持了变形进入通道,不需要阀来阻止回流。
这些特定实施例使用机械制动器以施加压力到垂直于通道方向的可变形通道结构上,并使平行于变形基底层的力为零或使其降低以减小摩擦力。可变形基底可以是微流芯片的集成部分,而旋转部分或致动器可以是附接的或附随仪器或这样的受控装置的部分。机械致动器的实例示出在图34中,并可以例如包括球形物(227)和轴承组件(228)、销和活塞(226)、摆动板(229)、凸轮(230)和刮板(231)。其它希望的实施例可以包括手动致动,例如用操作人员的手指,或通过使用由仪器或装置施加的能量,这些仪器或装置包括静电、电气、电阻性、光、压电、电磁、气动、液压、线性和磁性力致动器。图35中示出的实例描述了径向轴承泵的分解视图,其带有用以变形弹性体层用于图32中描述的装置的两个致动头。一个轴承头组件用于执行泵送动作,而另一个靠近阀操作。轴承组件包括容纳在壳体(232)内的球形物(234),壳体(232)安装在连接到驱动杆(238)的齿轮组件(235,236)上。整个组件平移驱动旋转90°,以旋转轴承组件,并且通过将壳体(237)连接在仪器的固定销(233)被保持在一起。
光学测量装置和方法
下面关于某些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以光作为装置中使用的电磁波。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某些实施例同等地可应用于其它的电磁波。
光学流体检测单元的目的是引导光射线进出通道,以在分析流体、由流动通过或容纳在单元内的流体所处理的材料时增强检测灵敏度,并从而提高检测器响应。这里公开的结构、装置和方法可应用于流体检测单元内的纵向和横向测量。
为了分析横穿检测单元中容纳的流体之后的入射光,分析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通道内比色法、发光(磷光和荧光)、吸收法和透射法。
检测单元中的流体可以是静止的或移动的。
被分析的分子可以在通道内的任意位置,例如,它们可以在流体内,粘结到检测单元壁,或附接到检测单元内的另一种物质。
片外光学元件(例如透镜和滤光器)也可以用以聚集和调整入射到装置和从装置透射的光的射线。
依据本发明的装置可以结合任何已知的电磁辐射透射、反射、折射、修正、或分割部件。这些部件的实例包括但不局限于下面作为单件(singlet)或多个光学元件的部分的吸收、反射、折射、或衍射部件;扩散器(由材料的不均匀性,表面的微细结构所产生)、透镜(凹面、凸面、球面、非球面、菲涅耳透镜)、棱镜(用于引导和分离光、分光镜、准直管)、折射表面(具有不同折射率的材料,形成蛾眼微细结构以减少表面处的反射)、用于改变折射率的表面涂层(例如薄金属层的光学涂层)、衍射光栅、反射镜(平面、球面、非球面、菲涅耳、隅角立方反射镜)和滤光片(吸收、二色性、二元滤光片)。
依据一个实施例,本装置是多层装置,并且整块装置部分地或整个地为聚合物。流控或光学部件可以通过在整块装置中除去或替换材料或穿过层完全切除而制成。依据本发明的装置能够由批量、序列的、或连续的生产技术而制造。这样的技术包括但不局限于压印、注入成型、冲压、辊切、离子或化学刻蚀、激光处理和热压成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源S和检测器D的任一个或两者都能够垂直于流体运载通道定位。图36(a)到36(d)示出了微流控通道(401和402)的顶视图,微流控通道(401和402)在顶部表面上带有透射窗(301)用于照明和或检测。在这些实施例中,检测区沿通过透射窗(301)之间的微流控通道(402)纵向地定位。
带有纵向检测区的装置的截面示出在图37(a)、(b)和(c)中,其中光子重定向元件用以引导电磁辐射通过装置。S和D分别指代光源和光检测器。图37(a)示出了在通道(403)的任一端部处的成角度的反射器(412),其在大体垂直和水平方向之间重定向通过装置(303)中的波导管(301)的光路(302)。图37(b)示出了实例,其中成角度的反射表面(412)用以在装置(303)内引导光路。光路(302)可以通过重定向光穿过透射窗或层之间的端口(405)而横截流控或非流控波导管(404,406)并在装置内的层之间穿过。装置还可以结合棱体状(prismatic)结构以引导装置内的光。结合了棱体状或折射结构的示例性装置(303)示出在图37(c)中。在该实例中,填充了流体的检测通道(304)具有成角度的端壁以引导光路(302)通过装置的顶层,沿着检测通道(304),并通过底层射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反射部件(镜面或更高折射率的材料)添加到微流控通道的壁以避免通过通道壁的损失。图38和39提供了用于通过反射膜沉积来制造微流控通道中的反射部件的制造步骤的实例。图38示出了通过切除整个层以产生空隙或流控通道(307)来制造3层装置的四个步骤。涂层(306)在将层粘结在一起之前或在中间步骤之后添加,在最终密封涂覆涂层的微流控通道(408)之前粘结某些层。而图39示出了2层装置的制造步骤,2层装置通过例如压印(embossing)或注入成型、接着反射层沉积并且然后组装的技术成形。在该实例中,在组装以产生涂覆的微流控通道(407)之前在基底层(305)上执行构建和涂覆。反射膜(306)可以在构建之后采用溅射或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或通过例如热冲压(如在印刷工业中经常用到的,用于装饰性涂覆)方法沉积。热冲压提供了在简单的冲压过程中沉积相对厚的金属膜,并且在一些情况中沉积复杂的多层结构,简单的冲压过程易于集成到例如基于网络(web-based)的或卷到卷(reel to reel)生产的连续生产方案中。热冲压能够在压印或层叠处理之前或之后执行以进一步构建或涂覆沉积的薄膜。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在装置内设立光导管(或波导管)用来引导光射线到检测单元,并且在某些情况中是沿着检测单元的长度方向引导光线。图40(a)和(b)中示出的横截面示出了带有用于增强内部反射的涂覆通道的检测单元的实例。图40(a)示出了三个基底层(309)的实例,基底层(309)形成了带有反射表面(308)的微流控波导管(409)。近似地垂直于微流控通道中的顶部或底部表面并接近成角度的表面结构的光被沿通道长度方向纵向地引导,并在通道的另一端部处反射以通过与入口表面相对的表面射出。图40(b)示出了4基底层(310)的实例,基底层(310)组合以提供穿过多个层的波导管。在本实例中,波导管结构(410)具有反射表面(311)并可由层内的空隙形成。这些空隙可以是空的,也可以填满透射材料。如图40(c)中所示,涂层也可以应用到不与波导管或流控结构(313)接触的层表面上,其中,在底部基底表面上提供反射(312)层,用以允许入射辐射在穿过微流控通道或空隙(314)之后,近似地垂直于顶面被反射。
二色性的、吸收和其他滤波器也可以结合,例如通过涂覆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层的表面。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结合了不同的折射部件,其包括但不局限于棱镜和具有不同折射率的材料。图41(a)示出了棱镜(411)和透镜(319)结构,其在粘结为形成三层(315)微流控装置之前被压印到层中。在本实施例中,入射光(317)被引导通过棱结构而进入两个相对的微流控通道(316),然后在通道的任一端处被反射,通过凹面镜结构(319)在外部聚焦到该装置。反射层或涂层(318)用于提高光子产量(photon yield)。图41(b)中示出了类似的结构,其中三层(324)微流控装置结合凹透镜(320)和凸透镜(325)用以聚光(322),并结合了反射表面(321)用以引导光通过空隙或流控通道(323)。图41(a)和(b)在装置的顶部表面上结合了透镜用以帮助聚光。而图41(c)结合了透镜部件,其对齐(in-line)检测单元内用以聚焦装置内的光,例如进入波导管,或者到外部部件或从外部部件来。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3层基底(326)装置,其带有凹透镜(331)以聚焦入射辐射,并带有凸透镜(327)用以在辐射横穿检测单元时聚焦辐射。反射表面(328)用于最小化沿通道(330)壁的光(329)损。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集成的透镜部件能够在单层或多层系统中制造。这些透镜系统可以与微流控通道共面或不共面。在很多实例中,这允许采用与用以形成通道的方法相同的方法简单制造出透镜部件。
另外的实施例能够容纳流体载送通道或检测单元外的光移位元件。例如:图41(a)、41(b)和41(c)显示了在与流体检测单元相同的部分中制造的透镜,但并未与检测单元形成一体。其他透镜,例如菲涅耳或非球面镜,可以同样地很好使用。
多透镜系统也可在装置中制造,以提高对光的引导作用,见图42。这个实例示出了多透镜元件,其用于准直辐射(335),包括对齐通道或空隙(332)的凸透镜(333)和凹透镜(334)部件。
某些实施例使用了光纤,其可以采用或不采用另外的透镜部件用于增强信号耦合。图43(a)和(b)示出了带有相对于微流控通道(337)纵向地布置的单独的光纤(338)的流控装置(336)。光纤束也可以被采用,并且在特定优选实施例中在外部延伸至流控部分。在一个这样的实例中,图43(c)示出了锥形光纤束(340,341),其邻近于微流控装置(339)定位用于信号获取和/或照明。
另外的棱和反射结构能够用来聚焦或引导光用于改进信号响应。例如隅角立方反射器,如图44中所示,提供平行光返回,并能够用于增强曝光和信号获取。图44(a)提供了单个隅角立方单元(342),其平行于入射路径反射辐射(343)。类似地,图44(b)示出了反射入射辐射(343)的隅角立方单元阵列(344)的横截面。反射器可被横向地或纵向地定位在微流控装置内,或者在流体通道中或接近于流控通道,例如,图45(a)示出了纵向地定位的反射器,其形成在带有反射壁的微流控检测流动单元的末端处。(347)提供了通过检测单元的流体流动方向的指示。入射至表面的辐射(346)在进入具有反射壁和隅角立方末端(345)的流控通道之前,由表面结构(349)准直。辐射(346)然后被沿检测单元反射回来,并射出装置(348)。替代的方法如图45(b)中所示,其中流控装置(350)结合了相对于检测单元(352)横向地定位的反射器阵列(354)。辐射(351)首先被平行表面结构(353)准直,然后横过流动通道,并且然后在接近的返回光路上被反射。反射体(358)也可以定位在微流控装置外部,如图45(c)中所示,以简化本装置的制造。在本实例中,3层微流控装置(355)结合了检测单元(356),该单元接近于反射体阵列定位,允许辐射(359)在反射前能完全通过装置(355)。
使用准直管(349,353,357)来帮助引导辐射,使得光近似平行并垂直于表面。
类似地,另外的反射体和棱表面组合能够通过引导辐射提高光子密度。图46分别描述了棱和准直表面结构的射线跟踪实例。这两种技术都能够用以提供更准直的光束,并且当与另外的结构组合时,能够引起改进的信号响应。图46(a)描述了基底表面上的棱镜阵列,其依据入射角度折射或反射辐射(360),以便控制辐射出射角。图46(b)示出了表面结构(362),该结构的壁垂直于基底表面(361),以准直入射辐射(364)。结构壁(362)上的折射或内部反射提供了准直的辐射输出(363)。
棱和准直表面结构可以用在流控装置中的一些实例示出在图47(a)至(j)中。这些结构图示为2层基底装置,但同样适用于另外的多层装置。这些结构也可以用在单层装置的实例中,例如显微镜载玻片,其中载玻片或盖玻片的表面被形成图案。这种结构的实例是在显微镜载玻片底面采用隅角立方反射体,仅通过反射大量垂直于载玻片表面的光束以增强微点阵(microarray)和另外在载玻片相对表面上的荧光成像。检测单元或空隙(371)能够是流控网络的部分,并且这里所描述的是横截面或纵剖面。结构表面(365)和或反射表面(366)配置用于引导光子沿着横向、纵向、或既横向又纵向地通过流控通道。
图47(a)示出了接近流控通道(371)定位的准直结构(365)的使用。该结构通过校准经过这些表面结构的光子而减少了因散射和随机发射所产生光损。
图47(b)示出了接近带有反射壁(366)的流控通道(371)定位的准直结构(365)的使用。在本实例中,在准直结构(365)末端进入通道的光子被倾斜的壁反射进入通道(371)内。反射壁(366)改进了通道(371)内的光子保持(containment)。光子在通道末端处接近反射倾斜壁射出通道(371),在此光子被(365)再次校准并离开装置。本方法并不适用于通道(371)的成像段,但在从整个通道(371)采集数据时改进了光子产量。
图47(c)示出了通道(371)内的棱状结构(367)的使用。这些结构(367)也可以用于通过反射相对于它们的表面的法向具有较大入射角的光子来帮助校准穿过它们的结构的光子。因此棱状表面结构的角度决定了光子的接受角。这在改善应用中的信噪比响应特别有用,例如通过分离激发和发射光子的发光。垂直于结构化表面入射的经过准直的激发光子被反射,而一部分随机的发射光子通过棱状结构。
在图47(d)中,可添加反射表面(366),以通过反射光子使其横穿通道(371)回射来提高光子产量,这些表面也可以采用结构反射体(368)的形式,例如隅角立方、球面的,或非球面反射体。通过使反射体成为通道表面的部分,如图470中所示,材料边界处的光损减小,并且在一些应用中,能够在结构内附接材料以改进点光源成像,如微点阵或微球面成像。但是,在通道内放置表面结构并不适用于一些应用,因为它阻碍流体的相互作用,并且也可以需要更远的光心。
图47(g)和(h)分别包括接近于通道(371)表面和在通道(371)表面上的棱状层(367)。在图47(g)中,为反射层(366)添加棱状结构(367)提供了通过反射已经经过棱状结构(367)的光子来提高光子产量的准直器。
透镜也可以组合到结构内,以聚焦进/出流控装置的光。图47(i)和47(j)中的实例分别示出结合非球面型透镜(369)和Fresnel型透镜(370)的装置。
图48中的实例用于纵向照明和点光源成像(377)的光路跟踪(372)。来自源的入射光由非球面透镜(376)聚焦到反射壁(375)上,这使得光路沿着通道长度偏转90度以照射点光源。穿过通道(373)的激发光子然后在通道的相对末端上的壁处被反射,通过透镜(376)在外部聚焦。点源在通道内的发射可以由(375)反射和(374)校准以改进信号响应。组合使用纵向与横向光子引导元件具有许多优点,在图47和图48中示出了一些实例。
这种构造能够提供单个检测器单元,其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光子检测方法。例如很多技术需要增加光路长度用于高分辨率方案为基础的分析,或需要沿通道长度的成像。
不同的检测方法学能够组合用于多参数测量。例如用于荧光微点阵分析,纵向吸收测量能够断定某一试剂的引入或检测气泡的出现,而分析中的发光点光源被横向成像。
很多情况下可得到改进的信噪比,这对基于发光的测量尤为重要,其中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很接近。来自激发波长的干扰能够通过纵向激发和横向检测被最小化。
在某些检测器和源位于装置的相同侧的实例中,封装最小化的仪器被简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检测器和源区被邻近地定位在装置上。图49(a)示出了装置(378)中的这样的实例,其中光子(383)进入透明区(379),这里光子在纵向地反射前可以被调节,并通过另一个透明(380)区射出。这样的调节可以包括光栅、棱镜、荧光剂、发光体、或改变波束的光谱含量或形状的滤波器。纵向反射可通过外部波导管(381)进行,如49(b)中所示,或在装置内通过内部波导管(382)进行,如图49(c)中所示。以这种方式使光路(383)穿过装置上的光调节元件的优点在于卡能够设计用于专用应用的需求。这实现仪器操作多种插入件或装置,而不必改变仪器光学结构。
图50(a)和50(b)示出了用于制造波导管的另外的实例。波导管通过反射或透射在材料边界上操作入射光。在过去典型的微流控装置中的制造方法中,已经涉及使用整个的平面材料,直接将光纤插入传感器系统,或以类似于半导体装置制造的方式光刻构图该表面。在图50(a)的实例中,采用适当的工具(386)应用折射材料(387)到流控装置(385)中的预形成通道(384)。该折射材料被固化以形成流控装置中的固化成形的活性(reactive)波导管(388)。图50(b)中预成形的波导管(389)被插入流控装置(390)。所包括的波导管(393)然后被密封层(391)密封以产生组合的波导管和流控装置(392)。
一种用于提高透明材料的波导特性的方法是增加在材料边界处的折光指数差别。在这些边界处的表面特性的变化能够引起的折射率的变化,用于提高反射或透射。在特定的薄膜沉积中,能够提供改进的表面用于波导和反射表面,例如,沉积(几十或几百纳米)银涂层以提供负的折射率。
为在复杂几何形状中引导电磁能量,能够用预先构建的层形成通道。如果需要,所形成的通道然后可以被填充。这些结构可以通过注入并然后固化透明材料填充,或布置已形成的波导进入真空结构填充,如图50中所示。
仪器配置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方法,借此,全部的或某些用于仪器的升级信息、操作数据、或软件架构能够包括在插入件内或包括在插入件上,由此仪器可以包括某些或全部的用于模板或基本程序操作的软件模块,但并不包括完全操作仪器所需要的全部数据,一些这类数据由可移动插入件提供。插入件能够在连接到仪器时被识别,并且依据编码到一个或多个插入件中的数据改变程序操作。
插入件可以或可以不主要地用于仪器标准操作所需要的其它目的,例如用于移动电话的SIM卡或用于分析装置的微流芯片。插入件在插入匹配仪器时被识别,并且依据仪器的功能性和编码进入插入件的数据的协作来执行仪器的功能程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插入件包括访问和授权信息,允许用户服务访问仪器的一定功能或特性,例如新应用和协议数据、用户设置、装置特性或功能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由提供数据到仪器以自动化部分或全部应用操作的插入件带来的改进的用户可操作性和操作自动化,并提供用户定义的设置,因此简化了用户交互,这增强了系统可靠性并简化了仪器操作。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插入件包括访问或授权信息,其允许用户服务访问远程特性。这些远程特性能够包括用于升级、试验性或应用信息的因特网站点,或用于仪器和计算机系统访问的局域网。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包括包括在插入件内的数据,其涉及插入件或仪器的使用。数据能够在生产期间存储在插入件上并可以包括用户、试验性和应用信息。这种类型数据的实例包括工厂设定、标定信息、用户信息、装置使用、收集的数据、传感器数据、设置、采样或操作位置信息(例如,样品的GPS跟踪)、时间和日期邮戳、生产数据和质量控制、跟踪、和其它可由仪器、用户或仪器/装置/插入件制造商使用的信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可以可以由用户或仪器在使用前、使用中、或使用后现场写入、或升级。现场写入的信息也可以包括用户数据、由用户或由仪器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输入的样品或操作位置信息、结果、仪器设置、试验条件、应用信息、和其它用户或仪器数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插入件包括用户档案信息。允许用户基于用户的个人设置自动配置仪器,或教给仪器关于用户通常执行或要求的操作。这能够由在插入件上的指令直接执行,或通常学习仪器上的软件的算法,分析当前用户、或另外用户的以前的操作。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描述了仪器和插入件架构,在其中一个或多个插入件成为用于仪器的软件升级途径的部分,更特别地,插入件包括升级信息。图53中示出了架构的实例。将新的软件信息集成到插入件上的方法允许仪器立刻接受新的插入件应用、标定或程序数据,而不需要用户经由其它媒介升级软件,因此简化了用户操作并降低了制造商开销。利用消费性插入件携带升级数据的另外的优点在于要求匹配仪器带有正确的接口以连接到匹配的可插入装置,增加了安全性特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操作系统软件,其构建有核心机器管理功能并内建专用应用模块,并如所要求的或当有所要求时,由插入件控制以配置仪器来满足市场或客户需要,
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了面向对象方法,其中仪器包括程序子程序和函数以执行全部的通用和底层操作,例如采集数据、选择数据通道、泵送、开关阀、设定温度、模板GUI等。在一个实施例中,仪器中的通用子程序可操作以执行一个或多个下面的动作:采集数据、选择采集通道、控制泵送、控制阀切换、设定温度、图形化用户界面配置、及实现仪器运行用于特定应用的插入件的程序代码、数据或指令中的一个或多个
一个或多个插入件包括应用的对于仪器子程序和函数的调用和变量。这种方法由图54中示出的实例示意。这种方法允许插入件控制仪器的操作和用于插入件的特别应用的GUI。程序流程的实例能够在图55和图56中看到,其中插入件启动应用程序并传递,或实现在程序、运行数据或变量之间传递以由仪器完成功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能够采用非面向对象的方法,其中仪器包括用以执行全部共用和底层操作的程序代码,例如采集数据、选择采集通道、泵送、切换阀、设定温度、模板GUIs等。一个或多个插入件包括代码和或变量以实现仪器操作用于插入件特定应用。这种方法允许插入件控制仪器操作和用于插入件特定应用的GUI。
这种分布式架构(例如,图54)最小化了与用于仪器及其相关联的插入件的新的应用开发相关联的软件开发。通用地编程的仪器则能够接受新的应用,而不需要用户升级软件。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额外的软件安全性,因为可执行程序指令并不存在于仪器中。插入件仅载送用以配置仪器用于特定插入件的专门应用的指令。这种方法提供了更为困难的反向工程路径,因为需要完全理解程序的执行。如果仪器和插入件的交互被反向工程,则结果的可执行程序仅揭示用于所制造的插入件的专有应用的数据。
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在于包括在插入件内的信息和数据可以写入或读取,或者既写入又读取。
依据另一个实施例,插入件可以传递它的全部操作代码到仪器上的易失性存储器,仅保留它的标识和数据存储和数据读取功能,因此使它成为“一次性”装置并且一旦插入件从仪器移除,则破坏全部操作代码。这防止了对于包括在插入件中的操作码的未授权访问,因为它只能由匹配仪器读取,并且因为当插入件被插入时,操作码只存在于匹配仪器的易失性存储器中,并且一旦关闭仪器或移除插入件或完成操作程序,不管哪一个最先发生,操作码自动永久擦除。
这里描述的插入件可以是单个或多个。插入件可以是可移动存储装置,例如闪存盘、传感器或微流控盒。在插入件上的数据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格式储存,包括但不局限于条形码、板载存储器、微处理器或其它集成电路、电气互联或抗性、射频、光学、机械或电磁形式。
前述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特别是微流控的实施例。应理解这里描述的实施例仅出于说明的目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进行大量的替换和修改。因为它们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或其等效文本的范围内,这里意图包括范围内的全部这类修改和替换,。
在本说明书的全文中(包括所附任何权利要求),除非上下文中另外要求,则词“包括”及变形例如“包括了”和说明性“包括”将理解为意指包括确定的整体或步骤或成组的整体或步骤,但并不排除包括任何其它的整体或步骤或成组的整体或步骤。
附图参考标注
01 Actuation component 致动部件
02 Fluidic Channels 流控通道
03 Actuation Area 致动区
04 Injection Pump 注入泵 Symbol 注入泵符号
05 In-Line Pump Symbol 直列泵符号
06 On/Off Valve Or Variable Flow Valve Symbol 开关阀或可变流量阀符号
07 One Way Valve Symbol 单向阀符号
08 Actuation Area 致动区
09 Inline Pump 直列泵
10 Fluidic Channels 流控通道
11 Injection Pump 注入泵
12 On/Off Valve Or Variable Flow Valve 开关阀或可变流量阀
13 In-line pump actuated on opposite actuation cycle to other Inline Pump
在与另外的直列泵相对的致动循环上致动的直列泵
14 Actuation Area 致动区
15 Fluidic Channels 流控通道
16 On/Off Valve Or Variable Flow Valve 开关阀或可变流量阀
17 In-Line Pump 直列泵
18 Injection Pump 注入泵
19 Actuation Area 致动区
20 Fluidic Channels 流控通道
21 In-Line Pump 直列泵
22 On/Off Valve Or Variable Flow Valve 开关阀或可变流量阀
23 Stream of fluid 流束
24 Stream of fluid 流束
25 Stream crossover/intersection point 流束交换/交叉点
26 Injector pump and two valves in same Actuation Area 同一致动区中的注入泵和两个阀
27 Injector pump and two valves in same Actuation Area 同一致动区中的注入泵和两个阀
28 Inline Pump 直列泵
29 Inline Pump and two valves in same Actuation Area 同一致动区中的注入泵和两个阀
30 Stream of fluid 流束
31 Stream crossover/intersection point 流束交换/交叉点
32 Stream of fluid 流束
33 Actuation Area 致动区
34 One Way Valves 单向阀
35 Membrane stop valve 膜停止阀
36 Deformable Membrane 可变形膜
37 Inlet Fluid flow 入口流体流动
38 Outlet Fluid flow 出口流体流动
39 Inlet port with Applied force 施加力的入口
40 Deformable Layer 可变形层
41 Debubbler 除泡器
42 Vent With Check valve 带止回阀的排气口
43 In-Line Pump 直列泵
44 Iniection Pump 注入泵
45 Gas 气体
46 Semi-permeable Membrane Or Vent 半透膜或排气口
47 Fluid flow 流体流动
48 Gas flow from pressure gradient 由压力梯度引起的气体流动
49 Substrate 基底
50 Vent 排气口
51 Inlet Port 入口
52 Fluidic Channel 流控通道
53 Chamber 腔
54 Fluidic Channel 流控通道
55 Layered Device 分层装置
56 Vent 排气口
57 Vent Chamber 排气腔
58 Semi-permeable Membrane Or Vent 半透膜或排气口
59 Gas Bubble 气泡
60 Regulating valve 调节阀
61 Venting chamber 排气腔
62 Deformable Membrane 可变形膜
63 Semi-permeable Membrane Or Vent 半透膜或排气口
64 Fluid chamber 流动腔
65 Air passage 气道
66 Deformable structure 可变形结构
67 One-way Valve 单向阀
68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半透膜
69 Pressure Relief Valve 减压阀
70 Fluid Reservoir 流体槽
71 Fluidic Channels 流控通道
72 Semi-permeable membrane 半透膜
73 Gas Flow Path 气体流路
74 Fluid Flow Path 流体流路
75 One Way Valves 单向阀
76 Applied pressure gradient 施加的压力梯度
77 Fluid Flow in pump chamber 泵腔中的流体流动
78 Semi-permeable Membrane 半透膜
79 Applied pressure gradient 施加的压力梯度
80 Fluid Flow 流体流动
81 Semi-permeable membrane 半透膜
82 Conductive Material 导电材料
83 Hole in substrate layer 基底层中的孔
84 Deformable Actuation Structure 可变形致动结构
85 Fluid flow direction 流体流动方向
86 Semi-permeable membrane 半透膜
87 Deformable Actuation Structure 可变形致动结构
88 Pressure Relief Valve 减压阀
89 Actuation direction of deformable structure 可变形结构致动方向
90 Actuation volume 致动容积
91 Fluid Pumping Chamber 流体泵送腔
92 Inlet port 入口
93 Inline Pump 直列泵
94 Debubbler 除泡器
95 Detection chamber 检测腔
96 Direction Of Fluid Flow 流体流动方向
97 Pressure relief structures 减压结构
98 Fluidic Channels 流控通道
99 In-line Pump 直列泵
100 One Way Valve 单向阀
101 Sample introduction with one way valve 利用单向阀进样
102 Actuation Area 致动区
103 Debubbler 除泡器
104 One way valve pressure relief valve 单向阀减压阀
105 Split flow Mixer 分流混合器
106 Detection Chambers 检测腔
107 Pressure relief structure 减压结构
108 Sample introduction Port with semi-permeable membrane 带有半透膜的进样口
109 Air return 回气
110 Multi-layer fluidic device 多层流控装置
111 Inline Pump 直列泵
112 Inline Pump 直列泵
113 One-way valves 单向阀
114 Fluid storage well 流体存储槽
115 Fluid storage well 流体存储槽
116 Debubbler 除泡器
117 Detection chambers 检测腔
118 Fluid pressure relief structures 流体减压结构
119 Fluid storage well 流体存储槽
120 Inline Pump 直列泵
121 Injection Chamber 注入腔
122 Actuation stop valve 致动停止阀
123 Inline Pump 直列泵
124 Fluid storage well 流体存储槽
125 One-way valves 单向阀
126 Fluidic Card 流控卡
127 Pressure chamber 压力腔
128 On-card Pumps 卡上泵
129 Instrument Valves 仪表阀
130 Pressurization port 增压口
131 External valve interface 外部阀接口
132 Valve interface port 阀接口端口
133 Gasket 垫圈
201 Ball Or Roller Bearing 球轴承或辊柱轴承
202 Flexible Wall 柔性壁
203 Rigid Substrate 刚性基底
204 Fluidic Channel 流控通道
205 Elastomer material 弹性体材料
206 Non-deformable substrate 不变形基底
207 Deformable material 可变形材料
208 Fluidic Channel Or Chamber 流控通道或腔
209 Direction Of Applied Force 施加力的方向
210 Deformable Material 可变形材料
211 Fluidic Channels 流控通道
212 Deformable Material 可变形材料
213 Substrate 基底
214 Deformable Material 可变形材料
215 Substrate With Suitable Restrictions Or contoured surface 带有合适的限制或带轮廓表面的基底
216 Flowing Fluid 流动的流体
217 Fluidic Channel 流控通道
218 Bearing 轴承
219 Direction Of Movement And Flow 移动和流动方向
220 Linear pumping zone 线性泵区
221 Radial pumping zone 径向泵区
222 Valve Locations 阀定位
223 Inlet/Outlet Ports 入口/出口端口
224 Radial Pumps 径向泵
225 Fluidic Channel 流控通道
226 Rod Like Driving Mechanism 杆状驱动机制
227 Spherical Objects 球形物
228 Rotating Housing 旋转壳体
229 Rotating Platform(Wobble Board) 旋转平台(摆动板)
230 Rotating Cams On Rod Structure 杆结构上旋转凸轮
231 Rotating Wiper 旋转刮片
232 Rotating Housings 旋转壳体
233 Fixing Pins 固定销
234 Spherical Objects 球形物
235 Drive Gears 驱动齿轮
236 Drive GearsIMotor 驱动齿轮/马达
237 Solid Fixing Base 实心固定基底
238 Drive Rods/Bearings 驱动杆/轴承
301 Transmissive Windows 透射窗
302 Photon Pathways 光路
303 Fluidic Device 流控装置
304 Detection Channel 检测通道
305 Individual Substrate Layers 各个基底层
306 Reflective Layer or Coating 反射层或涂层
307 Cut-Out or Void In Layer 层中切除或空隙
308 Reflective Layers or Coatings 反射层或涂层
309 Individual Substrate Layers 各个基底层
310 Individual Substrate Layers 各个基底层
311 Reflective Layers or Coatings 反射层或涂层
312 Reflective Layer or Coating 反射层或涂层
313 Individual Substrate Layers 各个基底层
314 Void or Fluidic Channel 空隙或流控通道
315 Individual Substrate Layers 各个基底层
316 Void or Fluidic Channel 空隙或流控通道
317 Photon Pathways 光路
318 Reflective Layers or Coatings 反射层或涂层
319 Concave Structure 凹结构
320 Concave Structure 凹结构
321 Reflective Layers or Coatings 反射层或涂层
322 Photon Pathways 光路
323 Void or Fluidic Channel 空隙或流控通道
324 Individual Substrate Layers 各个基底层
325 Convex Structure 凸结构
326 Individual Substrate Layers 各个基底层
327 Concave-Planar Structure 凹平结构
328 Reflective Layers or Coatings 反射层或涂层
329 Photon Pathways 光路
330 Void or Fluidic Channel 空隙或流控通道
331 Plano-Convex Structure 平凸结构
332 Void,Refractive Inclusion or Fluidic Channel 空隙、折射夹杂或流控通道
333 Convex Structures 凸结构
334 Concave Structures 凹结构
335 Photon Pathways 光路
336 Fluidic Device 流控装置
337 Void or Fluidic Channel 空隙或流控通道
338 Light Fiber or Wave Guide 光纤或波导
339 Fluidic Device 流控装置
340 End Of Fiber Optic Bundle 光纤束末端
341 Fiber Optic Bundle Drawn Into Smaller Diameter 缩为更小直径的光纤束
342 Prismatic Structure-Reflective or Refractive 棱镜结构-反射或折射
343 Photon Pathways 光路
344 Reflective Surface 反射表面
345 Reflective Surfaces 反射表面
346 Photon Pathways 光路
347 Direction Of Fluidic Flow 流体流动方向
348 Fluidic Device 流控装置
349 Collimating Surface Structures 准直表面结构
350 Fluidic Device 流控装置
351 Photon Pathways 光路
352 Fluidic Channel 流控通道
353 Collimating Surface Structures准直表面结构
354 Reflective Surfaces 反射表面
355 Fluidic Device 流控装置
356 Fluidic Channel 流控通道
357 Collimating Surface Structures 准直表面结构
358 Reflective Surfaces 反射表面
359 Photon Pathway 光路
360 Photon Pathways 光路
361 Device Layer 装置层
362 Collimating Surface Structures 准直表面结构
363 Collimated Transmitted Radiation 准直透射辐射
364 Random Incident Radiation 随机入射辐射
365 Collimating Surface Structures 准直表面结构
366 Reflective Surfaces 反射表面
367 Refractive/Reflective Prismatics 折射/反射棱镜
368 Reflective Surface structures 反射表面结构
369 Surface Lens Structures 表面透镜结构
370 Fresnel Lens Structures 菲涅耳透镜结构
371 Fluidic Channel 流控通道
372 Photon Pathways 光路
373 Fluidic Channel 流控通道
374 Surface Collimating Structures 表面准直结构
375 Reflective Layer or Coating 反射层或涂层
376 Surface Lens Structures 透镜结构表面
377 Particles Of Interest In Fluidic Channel 流控通道中的相关粒子
378 Representation Of A Fluidic Device 流控装置示意
379 Photon Transparent Region 光透明区
380 Photon Transparent Region With Photon Conditioning Element 带有光调节元件的光透明区
381 External Wave Guide 外部波导
382 Internal Wave Guide 内部波导
383 Photon Pathways 光路
384 Preformed Channel 预成形通道
385 Fluidic Device 流控装置
386 Suitable Tool 合适工具
387 Refractive Material 折射材料
388 Cured And Formed Refractive Wave Guide 固化并成形的折射波导
389 Preformed Wave Guides 预形成波导
390 Partially Complete Fluidic Substrate 部分完成流控基底
391 Containment Layer 容纳层
392 Completed Fluidic Device 完成的流控装置
393 Wave Guides In Situ 原位波导
401 Fluidic Channels 流控通道
402 Fluidic Channels 流控通道
403 Fluidic Channels 流控通道
404 Waveguide 波导
405 Transmission Port 透射口
406 Waveguide 波导
407 Fluidic Channels 流控通道
408 Fluidic Channels 流控通道
409 Fluidic Channels 流控通道
410 Waveguide 波导
411 Prismatic Structure 棱状结构
412 Angular reflective surfaces 成角度反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