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374185B - 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4185B
CN101374185B CN2008101342689A CN200810134268A CN101374185B CN 101374185 B CN101374185 B CN 101374185B CN 2008101342689 A CN2008101342689 A CN 2008101342689A CN 200810134268 A CN200810134268 A CN 200810134268A CN 101374185 B CN101374185 B CN 1013741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iginal copy
light
fluctuation
amplitude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342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74185A (zh
Inventor
志贺雄基
出口裕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74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4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74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41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687Presence or abs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08Size or dimensions
    • H04N1/0071Wid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08Size or dimensions
    • H04N1/00713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08Size or dimensions
    • H04N1/00716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29Detection means
    • H04N1/00734Optical detectors
    • H04N1/00737Optical detectors using the scanning elements as de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42Detection methods
    • H04N1/00755Detecting an interruption of ligh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63Action taken as a result of detection
    • H04N1/00774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 H04N1/00782Initiating op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 H04N1/1017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remaining positionally invariant with respect to one another in the sub-scanning 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9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 H04N1/191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the array comprising a one-dimensional array, or a combination of one-dimensional arrays, or a substantially one-dimensional array, e.g. an array of staggered elements
    • H04N1/192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 H04N1/193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using electrically scanned linear arrays, e.g. linear CCD arr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Holders F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Orig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包括:载置台,可在表面侧载置原稿;图像读取部,从载置台内侧读取原稿读取区域上的原稿的图像;光源,从载置台的内侧向原稿读取区域照射光;可开关的载置台盖板;受光部,在载置台内侧接收来自原稿读取区域的光;变动幅度取得部,取得在载置台盖板的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受光量的变动幅度;以及原稿检测部,根据变动幅度来检测原稿读取区域中的原稿的存在。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原稿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或扫描仪等图像读取装置中,一部分具备自动检测原稿的尺寸,并结合所检测的原稿的尺寸来自动选择输出的图像数据或转印介质(纸张)的尺寸的功能。
作为原稿尺寸的检测技术,存在一种通过光传感器来检测玻璃的原稿台上的原稿的技术。此外,提出过将原稿台盖板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光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与原稿台盖板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光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相结合来检测原稿尺寸的技术。
作为上述技术的一个例子,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公平7-3554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复印机,包括:原稿尺寸检测器;原稿台玻璃;以覆盖原稿台的方式进行设置的可开关的原稿台盖板;对原稿台玻璃上的原稿进行扫描的光学系统;以及四个原稿尺寸检测器。各个原稿尺寸检测器包括:从原稿台玻璃的下表面向原稿台玻璃照射光的发光元件;使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在原稿台玻璃的上表面上成像的透镜;检测来自原稿台玻璃上的原稿的反射光的受光元件;以及在受光元件的受光面上使反射光成像的透镜。各个原稿尺寸检测器被配置为原稿台玻璃上的焦点位置彼此不同,在上述复印机中,根据各个原稿尺寸检测器的输出信号的组合来区分原稿尺寸。
在所述复印机中,由于原稿台玻璃上存在原稿的部分会通过原稿反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因此不管原稿盖板打开或关闭都会向受光元件入射光,来自原稿尺寸检测器的信号输出有效(ON)。另外,由于原稿上的黑色部分不管原稿台盖板打开或关闭,其反射光量都少,因此信号输出无效(OFF)。但是,在原稿台玻璃上的不存在原稿的部分,在原稿台盖板打开的状态下,由于来自发光元件的光没有被原稿或原稿台盖板反射,因此受光元件的受光量少,来自原稿尺寸检测器的信号输出无效(OFF),而在原稿台盖板关闭的状态下,会由于原稿台盖板而反射光,因此增大了受光元件的受光量,原稿尺寸检测器的信号输出有效(ON)。
如上所述,在上述文献的复印机中,判定为在信号输出会根据原稿台盖板的开/关变为有效/无效的位置上不存在原稿,在信号输出不会根据原稿台盖板的开关而发生变化的位置上存在原稿,并会判定原稿尺寸。
发明内容
以往的原稿尺寸检测器容易发生误检测,具有改进的余地。
因此,为了提供一种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原稿的技术,发明人反复地进行深入研究,终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包括:载置台,具有原稿读取区域,并可在表面侧载置原稿;图像读取部,从所述载置台的内侧读取原稿读取所述原稿读取区域上的原稿的图像;光源,从所述载置台的内侧向所述原稿读取区域照射光;载置台盖板,可获得阻止光从所述载置台的表面侧进入所述原稿读取区域的关闭状态以及允许光进入的打开状态;受光部,在所述载置台内侧接收来自所述原稿读取区域的光;变动幅度取得部,取得从所述载置台盖板处于打开状态的受光量到处于关闭状态的受光量之间的变动幅度;以及原稿检测部,根据变动幅度来检测原稿读取区域中是否存在原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00内部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从上方(图1的方向D1)观察图像读取装置100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了图像读取装置100的主要结构的框图;
图4示出了在图像读取装置100中使用的光传感器的受光量与输出值间的关系;
图5示出了光传感器的位置与受光量间的关系;
图6示出原稿尺寸判定时的图像读取装置100内的数据的流动;
图7是示出了原稿尺寸判定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示出了传感器114A~114D的输出值的一例;
图9示出了CCD 112的输出的一例;
图10是示出了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传感器114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11示出了比较例涉及的反射型传感器中的受光量与输出值间的关系;
图12是示出了比较例的反射型传感器中的光的透过率低的纸张构成的原稿的受光量以及输出值的图,上侧的图表示盖板打开状态,下侧的图表示盖板关闭状态;
图13是示出了比较例的反射型传感器中的光的透过率高的纸张构成的原稿的受光量以及输出值的图;
图14是示出了图12、图13的例子中的载置台盖板的开关而引起的传感器的输出值的变化的图,实线对应于图12,虚线对应于图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虽然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是将本发明应用在扫描仪,但是本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图像读取装置100的简要结构>
参照图1~图3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100的简要结构。
图1是示出了图像读取装置100内部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了从上方(图1的方向D1)观察图像读取装置100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图像读取装置100的主要结构的框图。在图1中,图像读取装置100的副扫描方向为左右方向,在图2中,主扫描方向为上下方向,副扫描方向为左右方向。在图1以及图2中,以箭头标记来表示各个方向。此外,图2省略了盖板103的图示。
如图1、图2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00包括:主体101;载置台102;盖板103;第一托架104;第二托架108;透镜组111;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112;反射型传感器114(114A~114D);以及开关检测部116等。
如图1、图2所示,载置台102配置在主体101的上表面,并具有矩形的读取区域205。具体地说,载置台102包括接触玻璃200以及第一~第三限定部件201~203。接触玻璃200是矩形状的透明的玻璃板。第一~第三限定部件(201~203)是矩形状的不透明的板状部件。
如图2所示,第一限定部件201以及第二限定部件202分别被配置为覆盖了接触玻璃200的主扫描方向的两端部。即,通过第一限定部件201以及第二限定部件202覆盖了接触玻璃200在副扫描方向上平行的两条边。另外,第三限定部件203被配置为覆盖了在接触玻璃200的副扫描方向上的端部中靠近后述的铰链115的那侧。即,通过第三限定部件203覆盖了接触玻璃200在主扫描方向上平行的两条边中的一条。
读取区域205是在接触玻璃200上没有配置第一~第三限定部件(201~203)的区域(在图2中以虚线表示)。在接触玻璃200上配置有第一~第三限定部件(201~203)中任一个的区域为非读取区域。或者说,限定部件配置在非读取区域内。读取区域205是作为原稿的读取对象的区域,而非读取区域是不作为原稿的读取对象的区域。
由于第一限定部件201以及第三限定部件203被配置在接触玻璃200上,因此第一限定部件201以及第三限定部件203的上表面比接触玻璃200的上表面更向上方突出。在读取区域205的四个角之中,通过第一限定部件201和第三限定部件203而限定的一角称为基准点113。
原稿M被载置于载置台的上表面上,并使原稿M的表面(承载图像的面)与载置台的上表面相对。此时,用户通过沿着第一限定部件201以及第三限定部件203的边缘将原稿M放置在接触玻璃200上,能够使原稿M的角与基准点113重合。
盖板103经由铰链115安装在主体101的上表面。通过以铰链115为中心旋转,盖板103可相对于载置台102开关。盖板103呈能够覆盖读取区域205的形状。因此,在盖板103关闭的状态下,不会从载置台102的上方向读取区域205入射光。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盖板103的打开状态是指除了光源105及1141以外还允许光从其他地方进入读取区域205的状态,并且也是可向载置台102上载置原稿的状态。与此相对,关闭状态是指防止光从光源105及1141以外的地方进入读取区域205的状态,并且也是不可向载置台102上载置原稿的状态。
由于盖板103与载置台102相对的那侧的面(盖板内面1031)是白色的,因此与没有印刷的纸张相比光的反射率高。如上所述,由于具有白色的盖板内面1031,因此在关闭盖板103时,无原稿位置比有原稿位置的反射光量多,反射型传感器114以及CCD 112的受光量增多。
第一托架104具备切口107。在第一托架104上和第一托架104内分别设置有光源105和第一反光镜106。光源105、第一反光镜106、以及切口107被如下地配置,即:来自光源105的光会被载置台102上的原稿或者盖板103反射,该反射光经过切口107而进入第一托架104内,并被第一反射镜106反射。
在第二托架108内,第二反光镜109以及第三反光镜110被如下地配置,即:来自第一反光镜106的反射光被第二反光镜109反射,来自第二反光镜109的反射光被第三反光镜110反射。
在光从第三反光镜110前进的光路上依次配置透镜组111以及CCD112。即,来自第三反光镜110的光经过透镜组111并被CCD112接收。
CCD 112具有多个安置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受光元件。各个受光元件将所接收的光转换为与其强度相对应的电信号。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反射型传感器114A~114D在主扫描方向上配置于载置台102的中央附近,并将其安置在平行于副扫描方向的直线上。此外,反射型传感器的排列可不在一条直线上,也可设置在载置台102中央以外的位置,可进行适当变更。
反射型传感器114A~114D各自具有光源1141以及受光部1142。光源1141以及受光部1142被如下地配置,即:来自光源1141的光朝向载置台102,并且所述光通过原稿M或者盖板103而被反射的反射光入射至受光部1142。
开关检测部116在主体101的上表面,并配置为与盖板103相对。开关检测部116为接触型传感器,并向后述的CPU 301输出由盖板103按压后显示盖板103处于关闭状态的信号(例如“1”)以及解除按压时显示盖板103处于打开状态的信号(例如“0”)。
如图3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00除了已经说明的部件以外,还包括:托架移动机构120;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301;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302;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303;以及操作面板304等。图像读取装置100内的各部分通过总线进行连接。
托架移动机构120包括马达等驱动装置以及导轨等。在CPU 301的控制下,托架移动机构120能够使第一托架104以及第二托架108保持如下配置不变的情况下向副扫描方向移动,该配置使得来自光源105的光所产生的反射光入射至CCD 112。
CPU 301通过读取并执行ROM 302等存储介质中的程序来控制图像读取装置100内的各部分或进行各种计算。ROM 302能够存储各种程序,特别是存储读取控制程序311以及原稿尺寸判定程序312。RAM 303作为CPU 301的工作区域来使用。
操作面板304包括硬按键以及触摸板等,向用户提示各种画面,并接受来自用户的指示。
<2.原稿尺寸判定>
下面说明图像读取装置100的原稿判定处理。
(2-1)原稿尺寸判定处理的主要内容
下面参照图4、图5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原稿尺寸判定的原理。图4是示出了受光部的受光量与输出值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5是示出了受光部的位置与受光量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5中,实线表示盖板打开状态(盖板103打开的状态)的反射光量,虚线表示盖板关闭装置(盖板103关闭的状态)的反射光量。
此外,“受光部”是指对光进行检测并输出电信号的设备。“受光部”也称为光传感器。图像读取装置100的受光部1142以及CCD 112的受光元件是上述受光部的一例。
如图4所示,受光部具有n个阈值T1~Tn,在受光量R满足0≤R<T1时输出值为“0”,在受光量R满足T1≤R<T2时输出值为“E1”……,在受光量R满足T(n-1)≤R<Tn时输出值为“E(n-1)”,在受光量R满足Tn≤R时输出值为“En”(在图4中以实线表示)。即,受光部将受光量的大小分为(n+1)个阶段,并输出与各个阶段对应的信号。通过这样设定受光部,受光部的输出值根据受光量的增加而增加,如图4中虚线所示,受光量大体上成比例增加。
下面说明受光部的检测对象的位置与受光量间的关系。如图5中实线所示,在无原稿位置(不存在原稿M的位置)上,在盖板打开的状态下,由于在载置台102上没有对来自载置台102下方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体,因此入射到受光部的光仅为干扰光。图中以R1表示此时的受光量。另一方面,如图5中虚线所示,在同一位置上,在盖板关闭的状态下,由于通过白色的盖板内面1031对光进行了反射,因此受光部的受光量R2从盖板打开状态下的受光量R1开始增大。将受光量的R1与R2之间的变动幅度设为P1
与此相对,在有原稿位置(存在原稿M的位置)上,不管盖板103的开关,都会由于原稿M的白色区域(未印刷区域)对来自载置台102下方的光进行反射。其结果是,对于白色区域,盖板打开状态下受光部的受光量R3与关闭状态下受光部的受光量R4间的变动幅度P2小于无原稿位置上的变动幅度P1
如上所述,受光部将受光量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至CPU 301。CPU301能够计算在盖板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的、受光部的输出值的变动幅度。如上所述,由于受光部的输出值反映受光量,因此输出值的变动幅度反映了受光量的差异。另外,CPU 301判断为在计算的变动幅度较小的位置上存在原稿。即,CPU 301能够在所述变动幅度较小的位置与较大的位置之间判断出有原稿位置与无原稿位置的边界,即能够判断原稿端部。因此,CPU 301能够判定原稿M的尺寸。下面会参照图6等对原稿尺寸的判定进行详细说明。
上面对白色区域进行了说明,如图5所示,如果是有原稿位置,黑色区域(印刷区域、特别是印刷密度高的区域)的输出值的变动幅度也小于无原稿位置。这是由于在黑色区域中,不管盖板的开关,光都会被原稿吸收,因此反射光量少。
在检测有原稿位置的受光量的变动幅度与无原稿位置的受光量的变动幅度间的差异时,优选上述的数值n在2以上。即,优选受光部能够根据受光量而输出三个阶段以上的信号。此时,输出值的变动幅度被计算出三种以上的值。
另外,通过将阈值T1~Tn中的两个以上设置在盖板打开状态下来自无原稿位置的受光量R1与盖板关闭状态下来自无原稿位置的受光量R2之间,使得在盖板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在受光部的输出值中产生明显差异。
另外,如果将阈值T1~Tn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盖板打开状态下来自白色区域的受光量R3与来自无原稿位置的受光量R1之间、或者设置在盖板关闭状态下来自白色区域的受光量R4与来自无原稿位置的受光量R2之间,则在有原稿位置与无原稿位置上,会在输出值的变动幅度中产生明显差异。优选阈值T1~Tn中有两个以上在上述范围内。
另外,如阈值T1~Tn中任两个阈值彼此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大于受光量的变动幅度P2,也同样会在输出值的变动幅度中产生明显差异。此时的变动幅度P2可以适当采用经常使用的纸张中光透过率较高的纸张在白色区域的变动幅度。
此外,阈值T1~Tn是在考虑了盖板内面1031的光的反射率以及可构成原稿的纸张的光的透过率后被适当地设定的。例如,如果盖板内面1031的光的透过率高,则受光量R2增大。另外,如果以高透过率的纸张为基准,则受光量R3会变小,如果以低透过率的纸张为基准,则受光量R3会变大。
(2-2)具体例
下面参照图6~图9等来说明上述(2-1)栏的原稿尺寸判定的具体例。在本例中,作为受光部的一例,使用了反射型传感器114的受光部1142以及CCD 112的受光元件。图6示出了图像读取装置100内的数据流,图7是示出了一系列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图8以及图9示出了来自反射型传感器114以及CCD 112的输出值的一例。
如图6所示,作为进行原稿尺寸检测的机构,图像读取装置100具体包括变动幅度计算部320、原稿检测部321、以及尺寸判定部322。变动幅度计算部320、原稿检测部321、以及尺寸检测部322通过由CPU 301执行ROM 302内的原稿尺寸判定程序312而实现。
受光部1142的输出信号的大小在0~5V的范围内变化。并且,受光部1142的信号的最小单位为0.1V。即,在受光部1142中n=50,受光部1142将受光量分为51个阶段,与各阶段对应地输出0~50这51个阶段的信号。
另一方面,CCD 112的各个受光元件的输出信号的大小被设定在0~1.5V的范围内。在上述受光元件中,n=225。即,CCD 112将受光量分为226个阶段,与各阶段对应地输出0~225这226个阶段的信号。
反射型传感器114以及CCD 112分别用于副扫描方向的原稿尺寸判定以及主扫描方向的原稿尺寸判定。另外,各个方向的尺寸判定除了使用的受光部不同以外,基本上以相同的流程来进行。首先说明副扫描方向的尺寸判定。
通常,在不进行原稿取读的待机状态下,盖板103关闭。在用户为了将原稿M放置在载置台102上而打开盖板103后,开关检测部116检测到盖板103打开,并向变动幅度计算部320输出表示盖板打开状态的信号。在接收到上述检测结果后,变动幅度计算部320读取来自四个反射型传感器114A~114D的输出值(图7步骤S 101中为“是”→S102)。然后,在开关检测部116的检测结果显示盖板103关闭后,变动幅度计算部320再次读取来自反射型传感器114A~114D的输出值(步骤S103中为“是”→S104)。
变动幅度计算部320针对反射型传感器114A~114D各自的输出值来计算由打开状态至关闭状态的变动幅度Qx(Qx1~Qx4、图8)(步骤S105)。
原稿检测部321根据这样得出的四个变动幅度Qx1~Qx4来判断原稿的有无(步骤S106~S108)。具体地说,原稿检测部321进行以下处理。
原稿检测部321具有基准值N1。所述基准值N1被设定为比针对一般的原稿的白色区域而得到的反射型传感器114的输出值的变动幅度大、且比无原稿位置上的变动幅度小。
原稿检测部321对变动幅度Qx1~Qx4与基准值N1进行比较(步骤S106)。并且,针对变动幅度小于基准值N1的传感器114,判断为在其设置位置上有原稿(步骤S106中为“是”→S107),针对变动幅度在基准值N1以上的传感器114,判断为在其设置位置上没有原稿(步骤S106中为“否”→S108)。
因此,原稿检测部321检测各个位置上是否存在原稿M,尺寸判定部322则基于该检测结果来判定副扫描方向上的原稿端部的位置,即判定副扫描方向上的原稿尺寸(步骤S109)。
参照图8进一步详细说明副扫描方向的原稿尺寸判定。在图8中,A~D分别表示反射型传感器114A~114D的位置。图8中的方框表示传感器114A~114D各自的输出值,其中黑色方框表示盖板关闭状态下的输出值,白色方框表示盖板打开状态下的输出值。
在本例中,位置A、B的变动幅度Qx1、Qx2分别小于基准值N1,位置C、D的变动幅度Qx3、Qx4分别大于基准值N1,因此原稿检测部321判定为在位置A、B上有原稿,在位置C、D上没有原稿。接收到该判定结果后,尺寸判定部322判定为原稿端部存在于位置B与C之间。
此外,在本例中,由于传感器114的输出值处在0~50的范围内,因此有原稿位置上的变动幅度Qx1、Qx2处在0~5的范围内。另一方面,无原稿位置上的变动幅度Qx3、Qx4则是接近50的值。因此,优选将基准值N1设定在10~20附近。
如在上述的(2-1)中所述,即使在有原稿位置内,在白色区域与黑色区域中,反射型传感器114的输出值本身也存在差异。另外,即使在无原稿位置内,由于受到干扰光等影响,因此输出值本身会由于位置而产生差异。在图8的例子中,在位置A与位置B、以及位置C与位置D上,反射型传感器114的输出值存在差异。但是,在有原稿位置与无原稿位置上,由于在变动幅度Qx1~Qx4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因此原稿检测部321能够准确地检测原稿的存在。
下面,说明主扫描方向的原稿尺寸判定。在主扫描方向的原稿尺寸判定中,也进行图7的流程示出的动作。即,变动幅度计算部320除了根据来自代替了反射型传感器114的CCD112的输出值来计算变动幅度以外,进行与上述的副扫描方向的尺寸判定相同的处理。
即,变动幅度计算部320计算从盖板打开状态到关闭状态的CCD 112的各个受光元件的输出值的变动幅度QY(步骤S101~105)。原稿检测部321具有第二基准值N2,根据各个受光元件的变动幅度是否大于基准值N2来检测原稿的存在(步骤S106~S108)。尺寸判定部322根据原稿检测部321的检测结果来判定原稿尺寸(步骤S109)。此外,基准值N2被设定为大于针对一般的原稿的白色区域而得出的由盖板开关引起的受光元件的输出值的变动幅度且小于无原稿位置上的变动幅度。另外,变动幅度QY与副扫描方向的变动幅度Qx同样地作为绝对值来进行计算。
在原稿尺寸判定处理中,在取得来自CCD 112的输出值的过程中(步骤S102以及步骤S104),CPU 301通过托架移动机构120将第一托架104以及第二托架108配置在CCD 112能够检测来自含有基准点113的行的反射光的位置上。通过CCD 112检测来自基准点113附近的反射光,可对从小尺寸到大尺寸的各种原稿进行尺寸判定。
参照图9,进一步详细说明主扫描方向的原稿尺寸判定。由于CCD112包括的受光元件的个数远多于反射型传感器114的个数,因此在图9中各个受光元件的输出值并不像图8那样以点来表示每个传感器,而是通过连接各个受光元件的输出值的线来表示。在图9中,实线表示盖板关闭状态下的输出值,虚线表示盖板打开状态下的输出值。
CCD 112的各个受光元件的输出值在0~225的范围内。由此,预计有原稿位置上的变动幅度为0~20左右,无原稿位置上的变动幅度为200左右。因此,在本例中,基准值N2被设定为40~100。
如图9所示,在本例中,从基准点113到某受光元件JR的元件(图中表示为元件J)的输出值的变动幅度QY在0~15的范围内(概括表示为变动值QY1)。并且,元件KL等比受光元件JR离基准点更远的位置上的元件(图中表示为元件K)的变动幅度QY在200左右(概括表示为变动值QY2)。即,在比较基准值N2与各个元件的变动幅度后,元件J的变动幅度QY1小于基准值N2,元件K的变动幅度QY2大于基准值N2
原稿检测部321能够根据上述的比较结果,判定为在元件J的位置上存在原稿,在元件K的位置上不存在原稿。接收了该判定结果,尺寸判定部322能够判定为在元件JR与元件KL之间存在原稿端部,即主扫描方向上的原稿的宽度是从基准点133到元件JR。
如上所述,尺寸判定部322能够判定副扫描方向以及主扫描方向上的原稿M的长度,即判定原稿M的尺寸。
<3.图像读取>
在CPU 301经由操作面板304从用户处接收到进行图像读取的指示时,进行原稿尺寸判定处理并进行图像读取。即,用户打开盖板103并在载置台102上放置原稿M,然后在关闭盖板103后,通过上述<2.>一栏的处理取得原稿尺寸,接着进行如下所述的图像读取。图像读取通过CPU301执行读取控制程序311来实现。
在开关检测部116检测到盖板103关闭后,在CPU 301的控制下,托架移动机构120使第一托架104向含有基准点113的扫描行下方移动。
由原稿反射来自光源105的光,并通过CCD 112将该反射光转换为电信号,使原稿M的主扫描方向的一行的图像电子化。
CPU 301能够通过托架移动机构120使第一托架104以及第二托架108向副扫描方向移动,并由CCD 112将反射光转换为电信号,由此进行副扫描方向的读取。因此,图像读取装置100能够取得将载置于读取区域205内的原稿M的整个面的图像电子化后的图像信息。
<4.在复印机上的应用>
图像读取装置100所取得的图像信息被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装置内,根据需要将其发送给其他设备或者处理部等。其他设备例如是传真装置、印刷装置等。即,图像读取装置可应用于复印机、传真装置、扫描仪或包括上述装置的数码复合机。
对例如在复印机中装入了图像读取装置100的情况进行说明。复印机除了图像读取装置100以外,还包括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主要包括:向纸张上印刷图像的印刷装置;容纳多种纸张的纸张容纳部;从纸张容纳部中选择纸张,并向印刷装置运送纸张的纸张运送部。
在所述复印机中,纸张运送部根据通过原稿尺寸判定处理所取得的原稿尺寸信息来选择符合原稿尺寸的纸张。并且,印刷装置根据图像读取装置100所取得的图像信息向该纸张上印刷图像。由此,复印机就能够向用户提供原稿的复印品。
<5.变形例>
图像读取装置100可如下地进行变形。
(a)图像读取装置100也可以根据CCD 112的输出值来检测主扫描方向以及副扫描方向两个方向上的原稿尺寸。此时,在盖板103打开的状态以及关闭的状态这两个状态下,CPU 301通过托架移动机构120使第一托架104以及第二托架108向副扫描方向移动。并且,变动幅度计算部320不仅在主扫描方向上计算CCD 112的各个元件的输出值的变动幅度,也将在副扫描方向上进行计算。然后,尺寸判定部322根据该变动幅度来判定原稿尺寸即可。
(b)如图10所示,在图像读取装置100中,不仅是副扫描方向,在主扫描方向上也排列了多个反射型传感器114,因而能够通过反射型传感器114的输出值来判定主扫描方向以及副扫描方向两个方向上的原稿尺寸。
(c)可以将图像读取装置变更为不具备尺寸判定部322的结构。此时,可将读取控制程序311构成为:原稿检测部321检测到存在原稿则进行图像读取。
<6.比较例>
下面参照图11~图14对比较例进行说明,通过将比较例与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对比,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方式。
比较例的图像读取装置除了反射型传感器114以及原稿尺寸判定程序312的结构不同以外,包括与上述图像读取装置100相同的部件。因此,对于已经说明过的部件省略说明。
图11是示出比较例涉及的反射型传感器中的受光量与输出值间关系的图。图12是示出所述传感器针对光的透过率低的纸张构成的原稿的受光量以及输出值的图。图12上侧的图表示载置台盖板打开的状态,图12下侧的图表示载置台盖板关闭的状态。图13是示出所述反射型传感器针对光的透过率高的纸张构成的原稿的受光量以及输出值的图。即使原稿的光的透过率不同,在盖板关闭状态下传感器的受光量以及输出值中也不会产生很大差异,因此图13仅示出盖板打开状态,省略了盖板关闭状态的图。另外,图14是示出图12以及图13的例子中的载置台盖板开关引起的传感器的输出值的变化的图。在图14中,实线对应于图12,虚线对应于图13。
如图11所示,所述传感器具有唯一的阈值T0,受光量R在0≤R<T0时输出“0”,在T0≤R时输出“1”。即,所述反射型传感器仅具有“0”和“1”两种输出信号。
在图12以及图13中,比较例的反射型传感器与图1的反射型传感器114A~114C同样被配置于位置A~C。位置A和位置B分别被包含在有原稿位置的白色区域及黑色区域内,位置C被包含在无原稿位置上。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在盖板打开的状态下,位置A的受光量R11超过了阈值T0。另外,即使在盖板关闭的状态下,位置A的受光量R12也超过了阈值T0。因此,不管盖板打开或关闭,位置A的传感器的输出值都为“1”。另外,由于不管盖板打开或关闭,位置B的受光量都小于阈值T0,因此位置B的传感器的输出值为“0”。即,如图14上侧的两个图所示,对于光的透过率低的原稿,不管白色区域或黑色区域,对有原稿位置而言,传感器的输出值都不会变动。
另一方面,在盖板打开状态下,位置C的受光量小于阈值T0。另外,在盖板关闭状态下,位置C的受光量超过了阈值T0。因此,如图14最下方的图所示,由于盖板的打开及关闭,位置C的传感器输出值从“0”变化为“1”。
在本比较例中,根据上述的传感器的输出值,不管盖板打开或关闭都会判定为在输出值固定为“0”或“1”的位置A、B上存在原稿,在输出值从“0”变化为“1”的位置C上不存在原稿。即,判定为原稿端部存在于位置B和位置C之间。
但是,如图13所示,在载置了光的透过率高的原稿时,在盖板打开状态下,白色区域的输出值R21小于阈值T0。此时,在盖板关闭的状态下,由于白色区域的受光量成为接近于图12的受光量R12的值,因此位置A的传感器输出值为“1”。即,通过盖板的打开及关闭,不管是否存在原稿,位置A的传感器的输出值都将从“0”变为“1”。如图14中虚线所示,该变化的方式与无原稿位置包括的位置C上的输出值的变化方式相同。根据上述的输出值,不能准确地检测原稿端部。此外,即使使用CCD,如果仅通过来自CCD的“0”和“1”两种输出值来判定原稿尺寸,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图4以及图11标记了受光量R11、R12、R21,对实施方式与比较例进行比较。
如图11所示,光的透过率高的原稿,由于盖板的打开及关闭,从R21到R12受光量跨过比较例中的唯一的阈值而变化。而且,在比较例中,在有原稿位置和无原稿位置上,盖板打开及关闭引起的输出值的变动幅度相同。
另一方面,如图4所述,实施方式的受光部具有多个阈值,因此即使是光的透过率高的原稿,在有原稿位置和无原稿位置上,在盖板的开关引起的受光部的输出值的变动幅度中也会产生差异。因此,通过实施方式的结构,可针对光的透过率彼此不同的多种纸张进行尺寸判定。

Claims (12)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包括:
载置台,具有原稿读取区域,并可在表面侧载置原稿;
图像读取部,从所述载置台的内侧读取所述原稿读取区域上的原稿的图像;
光源,从所述载置台的内侧向所述原稿读取区域照射光;
载置台盖板,可取得阻止光从所述载置台的表面侧进入所述原稿读取区域的关闭状态以及允许光进入的打开状态;
受光部,在所述载置台的内侧接收来自所述原稿读取区域的光;
变动幅度取得部,取得在所述载置台盖板的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所述受光部的受光量的变动幅度;以及
原稿检测部,根据所述变动幅度,检测所述原稿读取区域中是否存在原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受光部设定多个阈值将所述受光量的大小分为三个以上的阶段,并输出与各个阶段相对应的输出值,
所述变动幅度取得部取得所述输出值的变动幅度并将其作为所述受光量的变动幅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将所述阈值中的两个以上设置在不存在原稿的情况下所述载置台盖板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受光量与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受光量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将所述阈值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载置台盖板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不存在原稿时的受光量与存在原稿时的受光量之间、或设置在所述载置台盖板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不存在原稿时的受光量与存在原稿时的受光量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将所述阈值中任两个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比存在原稿的情况下对于白色区域来说所述载置台盖板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受光量与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受光量间的变动幅度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原稿检测部根据所述变动幅度与规定的基准值之间的比较结果来检测是否存在原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基准值被设定为比针对原稿的白色区域而得到的所述输出值的变动幅度大、且比无原稿位置上的变动幅度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原稿检测部在所述变动幅度为所述基准值以上时判断为无原稿,在所述变动幅度小于所述基准值时判断为有原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载置台盖板的与所述原稿读取区域相对一侧的面为白色。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还包括对所述原稿的尺寸进行判定的尺寸判定部,
所述受光部分别接收来自所述原稿读取区域内两个以上位置的光,
所述变动幅度取得部取得各个位置上的所述变动幅度,
所述原稿检测部根据所述变动幅度来检测各个位置是否存在原稿,
所述原稿尺寸判定部根据所述原稿检测部针对各个位置的检测结果来判定原稿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光源以及所述受光部构成反射型传感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受光部为CCD的受光元件。
CN2008101342689A 2007-08-22 2008-08-04 图像读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41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15789A JP2009049876A (ja) 2007-08-22 2007-08-22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7215789 2007-08-22
JP2007-215789 2007-08-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4185A CN101374185A (zh) 2009-02-25
CN101374185B true CN101374185B (zh) 2010-10-06

Family

ID=40381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3426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4185B (zh) 2007-08-22 2008-08-04 图像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14044B2 (zh)
JP (1) JP2009049876A (zh)
CN (1) CN1013741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15971B2 (en) * 2005-06-30 2012-02-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ntact image sensor and image reader
JP4445989B2 (ja) * 2007-09-10 2010-04-07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端部検出装置及び端部検出方法
JP4570670B2 (ja) * 2008-06-30 2010-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JP4784896B2 (ja) * 2008-07-25 2011-10-05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原稿有無検出方法及び原稿読取装置
JP5024268B2 (ja) * 2008-11-28 2012-09-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0219667A (ja) * 2009-03-13 2010-09-30 Murata Machinery Ltd 画像読取装置
US20100321731A1 (en) * 2009-06-19 2010-12-2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5605056B2 (ja) * 2010-07-27 2014-10-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7971A (ja) * 2012-03-21 2013-09-30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原稿サイズ検出方法
JP6204035B2 (ja) * 2013-03-15 2017-09-27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原稿サイズ検出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原稿サイズ検出方法
JP5820841B2 (ja) * 2013-04-26 2015-11-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32747B2 (ja) * 2013-09-26 2016-06-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通信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50047337A (ko) * 2013-10-24 2015-05-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 형성 작업을 수행하는 방법, 장치 및 기록매체
US9420136B1 (en) * 2015-06-16 2016-08-1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reading device that determines size of documen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6412355B (zh) * 2015-07-30 2018-11-06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处理装置和检测方法
JP6630511B2 (ja) * 2015-07-31 2020-01-15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CN108037139A (zh) * 2017-10-25 2018-05-15 苏州三鑫时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扩散板的ccd检测方法
KR102186316B1 (ko) * 2020-03-06 2020-12-03 한국항공우주연구원 라인 이미지 센서의 테스트 인터페이스 장치, 테스트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CN116160786A (zh) * 2022-12-20 2023-05-26 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打印机及打印机状态检测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222A (zh) * 1987-09-08 1989-11-15 夏普公司 原稿尺寸检测装置
CN1163423A (zh) * 1996-02-26 1997-10-29 株式会社东芝 图象形成装置
CN1230072A (zh) * 1998-01-13 1999-09-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图像信息处理装置及图像信息处理方法
US7209702B2 (en) 2003-11-20 2007-04-24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icity waste suppressing original document size detection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127A (ja) * 1989-05-29 1991-01-07 Ricoh Co Ltd 原稿サイズ検知装置
JPH03282563A (ja) * 1990-03-30 1991-12-12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25975A (ja) * 2002-09-30 2004-04-22 Canon Inc 原稿サイズ判定装置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JP4049031B2 (ja) * 2003-06-23 2008-02-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2005278200A (ja) * 2005-04-04 2005-10-0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読取方法。
JP2007028185A (ja) * 2005-07-15 2007-02-01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原稿サイズ検出方法
JP4445989B2 (ja) * 2007-09-10 2010-04-07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端部検出装置及び端部検出方法
JP4784896B2 (ja) * 2008-07-25 2011-10-05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原稿有無検出方法及び原稿読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222A (zh) * 1987-09-08 1989-11-15 夏普公司 原稿尺寸检测装置
CN1163423A (zh) * 1996-02-26 1997-10-29 株式会社东芝 图象形成装置
CN1230072A (zh) * 1998-01-13 1999-09-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图像信息处理装置及图像信息处理方法
US7209702B2 (en) 2003-11-20 2007-04-24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icity waste suppressing original document size detection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051983A1 (en) 2009-02-26
US8014044B2 (en) 2011-09-06
CN101374185A (zh) 2009-02-25
JP2009049876A (ja) 2009-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4185B (zh) 图像读取装置
US5973797A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EP0757470B1 (en) Automatic document presence, skew and width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document scanner
JP526371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KR100776412B1 (ko) 광학계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독취장치
CN101487998B (zh) 原稿读取装置
US8300280B2 (en)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7028185A (ja)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原稿サイズ検出方法
CN101162140B (zh) 影像扫描设备的纸张尺寸检测机构
JPH09247374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3195428A (ja) 原稿有無検出センサ、原稿サイズ検出センサ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3836084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396385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H05268419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431651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1245109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H01106290A (ja) ウェハー枚数計数装置
JPH09247373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31510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82202B2 (ja) 複写機原稿サイズ検知装置
JPH05276325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3991933B2 (ja)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H11239252A (ja)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H07123209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H0782203B2 (ja) 複写機原稿サイズ検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006

Termination date: 2013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