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370978A - 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 Google Patents

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0978A
CN101370978A CNA2007800024945A CN200780002494A CN101370978A CN 101370978 A CN101370978 A CN 101370978A CN A2007800024945 A CNA2007800024945 A CN A2007800024945A CN 200780002494 A CN200780002494 A CN 200780002494A CN 101370978 A CN101370978 A CN 1013709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esin
shape
cloth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24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槙田学
福岛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r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r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r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ir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70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09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s For Attaching Organic Compounds To Fibrous Goods (AREA)

Abstract

在纤维布帛的一面或者两面,根据需要配置有防水层,在最外层,设置将水不溶性水溶胀性树脂配置成图案状的水溶胀层。

Description

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内衣、运动衣或雨衣等衣料领域的具有舒适性的纤维布帛,特别是涉及一种因吸收了汗等水分的纤维布帛贴付到皮肤表面而引起的表面粘性少、穿着舒适性优良的纤维布帛。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对具有各种各样功能性的纤维布帛的开发进展很多,上市的有组合了纤维原材料、布帛结构、功能后加工等的新产品。
在此类产品中,开发了很多作为消除因发汗引起的表面粘性、闷热感的产品,与透湿防水布帛相关的产品。
例如,特开2005-023431号公报、特开2005-146497号公报和特开2002-180323号公报中,公开有使用根据湿度的影响而卷曲率不同的2种成分的聚合物,采用将它们以并置型进行纺丝而成的丝,由此当湿度变高时,因2种不同成分的聚合物的卷曲率不同而布的编织组织扩大,从而提高通气性的产品。
在专利第3212418号公报中,公开有具有在纤维布帛的至少1面形成的以水溶胀性高分子材料作为主要成分的树脂膜层和以聚氨酯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多微孔膜层的透湿防水布帛。
但是,任意一个方案在大量出汗等情况下,消除表面粘性、闷热感,维持充分的穿着舒适性是很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抑制吸收汗等水分时的表面粘性、手感好、湿润时形态变化的布帛。
本发明中,第1是一种形态变化纤维布帛,其特征在于,在纤维布帛的至少一面,作为最外层具有将水不溶性水溶胀性树脂配置成图案状而成的水溶胀层。
本发明中,第2是在纤维布帛和最外层之间具有由不具有水溶胀性的树脂构成的连续防水层的上述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本发明中,第3是最外层的图案为均匀的图案的上述第1或者第2所述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本发明中,第4是最外层的图案为海岛状图案或者平行线状图案的上述第1~第3中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本发明中,第5是最外层的厚度为1~300μm的上述第1~第4中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本发明中,第6是最外层的树脂部分相对于纤维布帛的总面积为5~90%的上述第1~5中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本发明中,第7是水溶胀性树脂的水溶胀度为5~100%的上述第1~第6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本发明中,第8是连续防水层为透湿性连续防水层的上述第2~第7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本发明中,第9是由上述第1~第8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构成的衣料。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平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的吸收变化的概略截面图。
图中,1—水溶胀性树脂、2—纤维布帛、3—防水层、4—凹凸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其特征在于,在纤维布帛的一面或两面,作为最外层具有将非水溶性水溶胀性树脂配置成图案状而成的水溶胀层。
在本发明中,纤维布帛的原材料为聚酯、尼龙、丙烯酸、聚乙烯醇等合成纤维;人造丝等再生纤维、棉、麻、羊毛、丝等天然纤维或它们的混织、交织品,没有特别的限定。另外,作为它们的形态,也可以为织物、编物、无纺布等中的任意一种。
另外,本发明中使用的水不溶性水溶胀性树脂的水溶胀度为5~100%,特别优选为10~50%。若水溶胀度小于5%,则纤维布帛的形状变化小,可能不会消除表面粘性。另外,若比100%大,则纤维布帛的立体变化过大,吸水时同一树脂可能容易从纤维布帛上脱落,会损坏穿着感。
此处,水溶胀率是指在室温(20℃)下,吸水在实际上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增加率,通常,用将干燥状态的树脂片在20℃的蒸馏水中浸渍24小时后的体积增加率来表示。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非水溶性水溶胀性树脂是具有在使用环境下实质上是水不溶性的,而在湿分或水的存在下吸水而溶胀的性质的树脂,可使用淀粉—丙烯酸接枝系树脂、聚丙烯酸氯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醋酸乙烯—丙烯酸盐系树脂、异丁烯—马来酸系树脂、聚—N—乙烯基乙酰胺系树脂、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酯系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酯·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聚碳酸酯系氨基甲酸酯树脂等。从树脂粘附性、耐磨性、透湿性的角度出发,特别优选使用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具体而言,作为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可以举出SANPLENE HMP—17A(三洋化成株式会社制)、HI—MUREN Y301-3(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制)、CRISVONS525(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等。
另外,为了使粘附性提高,优选在非水溶性水溶胀性树脂中加入异氰酸酯系、碳化二亚胺系、环氧系等交联剂。另外,在不阻碍水溶胀性和穿着感的范围内,可添加颜料、染料、表面活性剂、增塑剂、碳酸钙、氧化钛、胶体二氧化硅、纤维素、蛋白质等无机或者有机物质的微粉末。
在本发明中,非水溶性水溶胀性树脂在纤维布帛的一面或者两面,直接地或者隔着其它层在最外层赋予图案状(即,相对于全体表面积的一部分)。作为图案,优选均匀的图案,特别优选海岛状图案(非水溶性水溶胀性树脂可形成不连续层的岛,也可相反地形成连续层的海)、或平行线状图案。作为海岛图案的岛(点)的形状,有三角形、四角形等多角形、圆形、椭圆形等。作为平行线状图案(条纹状图案)的线形状,有直线、曲线、折线等。图案间隔(点间隔、平行线的粗细间隔)可适宜选定,但通常为1~30mm,特别优选为3~15mm。
由非水溶性水溶胀性树脂构成的树脂部的厚度为1~300μm,特别优选为5~150μm。若比1μm小,则纤维布帛的形状变化小,可能不会消除表面粘性,若比300μm大,则穿着时可能会感到不舒适、并且在吸水溶胀时纤维布帛容易从同一树脂上脱落。
非水溶性水溶胀性树脂部相对于纤维布帛的表面积的面积比例为5~90%,特别优选为10~60%。若不足5%,则纤维布帛的形状变化小,可能不会消除表面粘性,若大于90%,则穿着时可能会感到不舒适。
作为在非水溶性水溶胀性树脂的纤维布帛上涂布的方法,可以举出转印、照相凹版涂布、绢网印花、圆网印花等,优选用照相凹版涂布法、绢网印花、圆网印花进行涂布。
通过使用照相凹版涂布法、绢网印花法或圆网印花法可容易地调整树脂部的形状和厚度。也就是说,在照相凹版涂布法、绢网印花法或者圆网印花法中,通过在所使用的凹版辊绢网印花版或圆网印花版上设计规定的形状,可将具有规定的图案的树脂部容易地形成于纤维布帛上。另外,因为可连续涂布,大量生产也成为可能,生产性优良。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除了在纤维布帛的一面或者两面赋予连续防水层之外,对上述水不溶性水溶胀性树脂赋予图案形状。这是通过防水层和水溶胀层的水溶胀率的差,使形态发生变化的,因此,构成防水层的树脂没有必要具有水溶胀性。
作为在本发明中可使用的形成防水层的不具有水溶胀性的树脂,优选使用聚酯系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聚碳酸酯系氨基甲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合成橡胶、聚氯化乙烯系树脂等。特别优选使用以氨基甲酸酯树脂作为主成分的多微孔膜、以具有透湿性的氨基甲酸酯树脂为主成分的无孔膜。具体而言,作为多微孔膜用的树脂,可以举出聚酯系氨基甲酸酯树脂的REZAMINE CU4555HV(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制)、CRISVON MP859(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等,另外,作为微孔膜用的树脂,可以举出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的CRISVON NYT-18(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HI-MUREN NPU5(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制)等。
用于防水层的树脂实质上是不具有水溶胀性的(即使具有也在5%以下)的树脂,防水层是指通常在JIS L 1092的低水压法中显示1000mm以上的防水性的层。特别优选透湿性防水层。特别优选在JIS L 1099的氯化钙法(A-1法)中显示3000g/m2·24hr以上的透湿性的防水层。
在连续防水层上赋予由非水溶性水溶胀性树脂构成的图案状的水溶胀层是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进行,但设置防水层时,特别优选水溶胀率为5~50%,更特别优选10~30%。
若水溶胀率比5%小,则纤维布帛的形状变化小,与肌肤的接触面积不能减少,可能不会消除表面粘性。另外,若比50%大,则可能与防水层的粘接性减低,容易脱落。
另外,相对于防水层的水溶胀层的面积比例优选10~80%,较优选20~60%。若覆盖面积不足10%,则很难由两层间的溶胀差而产生应力差,不能产生形态变化,另外,由形态变化而产生的凸部分少,可能纤维布帛与肌肤接触,不会减轻表面粘性。另外,若覆盖面积超过80%,则凸部分过多,对肌肤的接触面积不会减少,不仅表面粘性不会减轻,手感也会变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的最外层的典型实例的概略平面图。1表示非水溶性水溶胀性树脂部,它的下层为纤维布帛2或者防水层3。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的干燥状态(A和C)和水溶胀后的状态(B和D)的概略截面图。如图2的A(无防水层)和图2的C(有防水层2)所示,水溶胀性树脂1被部分地配置成图案状,它会吸收由运动等产生的汗或者结露而溶胀。但是,它的下层的纤维布帛或防水层产生应力差,由于该应力将下层的防水层或纤维布帛按开,如图2的B(无防水层)或者图2的D(有防水层)所示,形态变化布帛的形态发生变化。另外,干燥时,水溶胀性树脂收缩,这样,与下层的应力差消失,形态也大致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实施例
以下,在实施例的基础上,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另外,实施例中的各特性值是通过以下的方法测定的。
(1)相对于防水层的水溶胀性树脂的覆盖面积比例(%)
通过显微镜观察层叠有防水层和水溶胀性树脂层的试验布的表面,将相对于总面积的水溶胀性树脂层的面积的比例作为覆盖面积比例。
(2)水溶胀性树脂的水溶胀率(%)
将树脂片在20℃的蒸馏水中浸渍24小时后取出,由体积增加率算出。
(3)水溶胀性树脂部的厚度(μm)
通过使用显微镜(KEYENCE制,DIGITALMAICROSCOPCVHX-200),对具有水溶胀性的树脂部进行截面观察来测定厚度。
(4)耐水压(Kpa)
对于防水加工布,以JIS L 1092高水压法为基准进行测定。
(5)凹凸差
将各实施例、比较例中所得到的被试验布浸渍于EMULGEN 910的0.01%水溶液(花王(株式会社)制,非离子活性剂)中浸渍10分钟后取出,用滤纸除去水滴之后,用显微镜(KEYENCE制,DIGITALMAICROSCOPE VHX-200)来测定凹凸差。
(6)接地面积率(%)
将被试验布剪成10cm×10cm的大小,将0.5ml EMULGEN 901的0.01%的水溶液滴下后,用10cm×10cm玻璃板(重量70g)按压5分钟,然后由防水衣料树脂面和玻璃板的润湿面积算出接触面积率。数字越小,表明与肌肤的接触越少,越舒适。
(7)手感
由被试验者对被试验布的手感进行感官评价,评价为以下3个阶段。
○:与未处理布相比,手感无变化,良好。
△:与未处理布相比,手感有若干变化,大致良好。
×:与未处理布相比,手感变化大,不好。
(8)穿着舒适性(表面粘性)
将被试验布剪成10cm×10cm的大小,将0.5ml EMULGEN 901(花王(株式会社)制,非离子活性剂)的0.01%水溶液滴到被试验布上,然后用10cm×10cm玻璃板(重量70g)按压5分钟,然后使树脂面与上腕部接触,将接触感分3个阶段进行评价。
○:表面粘性弱,舒适。
△:有表面粘性,稍微舒适。
×:表面粘性强,不舒适。
[实施例1]
用常规方法精练由聚酯系84dtex/36f和聚酯系110dtex/24f构成的圆形编织物后,实施预定形、染色、吸水加工,然后在150℃下实施1分钟热处理。
接着,用具有点状花纹的图案(点的大小:5mm角的正方形、点间的间隔:10mm)的凹版辊,涂布下述处方1的水溶胀性树脂,在130℃下实施1分钟热处理。接着,作为后处理,用50℃的热水实施皂洗,脱水后在150℃下进行1分钟热处理,得到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处方1
HI-MUREN Y-611-124             100重量份
(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制、溶剂系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固态组分25%)
N,N-二甲基甲酰胺              40重量份
[实施例2]
在将由经纱为聚酯系110dtex/24f、维纱为聚酯系84dtex/36f构成的平纹织物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精练、预定形、染色、吸水加工,并经干热处理后的布上,借助具有线花纹(线宽度:10mm,线间的间隔:10mm)图案的凹版辊,涂布上述处方1的水溶胀性树脂,130℃下实施1分钟热处理。接着,作为后处理,用50℃的热水实施皂洗,脱水后在150℃下热处理1分钟,得到形态变化纤维布帛。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3]
用常规方法将由尼龙纤维78dtex/68f的原(未加工)丝100%构成的塔夫绸实施精练、预定形、染色、染料固定加工后,在150℃下实施1分钟热处理。接着,借助具有点状花纹(点的大小:5mm角的正方形、点间的间隔:10mm)图案的凹版辊,涂布下述处方2的水溶胀性树脂,在130℃下实施1分钟热处理。接着,作为后处理,利用50℃的热水实施皂洗,脱水后在150℃下实施1分钟热处理,得到形态变化纤维布帛。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处方2
HI-MUREN Y-611-124            60重量份
(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制、溶剂系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固态组分25%)
HI-MUREN NPU5                40重量份
(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制、溶剂系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固态组分25%)
N,N-二甲基甲酰胺           40重量份
[实施例4]
在将与实施例1相同的布帛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精练、预定形、染色、吸水加工、干热处理之后的聚酯纤维圆状编织物上,借助具有点状花纹(点的大小:5mm角的正方形、点间的间隔:8mm)的图案的凹版辊涂布上述处方1的水溶胀性树脂,在130℃下实施1分钟热处理。接着,作为后处理,用50℃的热水实施皂洗,脱水后在150℃下实施1分钟热处理,得到形态变化纤维布帛。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5]
在将与实施例1相同的布帛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精练、预定形、染色、吸水加工、干热处理的聚酯纤维圆状编织物上,借助具有点状花纹(点的大小:5mm角的正方形、点间的间隔:10mm)的图案的绢网印花版,涂布下述处方3的水溶胀性树脂,在130℃下实施1分钟热处理。接着,作为后处理,通过50℃的热水实施皂洗,脱水后在150℃下实施1分钟热处理,得到形态变化纤维布帛。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处方3
UPM-212NH            100重量份
(一方社油脂工业(株式会社)制、水系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固态组分20%)
M-2005A              2重量份
(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高分子量聚氧乙烯衍生物、固态组分30%)
[实施例6]
在将与实施例1相同的布帛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精练、预定形、染色、吸水加工、干热处理之后的聚酯纤维圆状编织物上,用具有线状花纹(线宽度:10mm、线间的间隔:10mm)的图案的绢网印花版,涂布下述处方2的水溶胀性树脂,在130℃下实施1分钟的热处理。接着,作为后处理,通过50℃的热水实施皂洗,脱水后在150℃下实施1分钟热处理,得到形态变化纤维布帛。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7]
在将与实施例3相同的布帛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进行精练、预定形、染色、染料固定加工、干热处理之后的尼龙纤维塔夫绸织物上,借助具有点状花纹(点的大小:5mm角的正方形、点间的间隔:3mm)的图案的绢网印花版,涂布下述处方4的水溶胀性树脂,在130℃下实施1分钟热处理。接着,作为后处理,通过50℃的热水实施皂洗,脱水后在150℃下实施1分钟的热处理,得到形态变化的纤维布帛。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处方4
UPM-212NH           70重量份
(一方社油脂工业(株式会社)制、水系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固态组分20%)
SUPERFLEX 860        30重量份
(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水系聚酯系氨基甲酸酯树脂、固态组分40%)
M-2005A             2重量份
(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高分子量聚氧乙烯衍生物、固态组分30%)
[比较例1]
使用了除了没有涂布水溶胀性树脂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了精练、预定形、染色、吸水加工、干热处理的聚酯纤维圆状编织物。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2]
使用除了没有涂布水溶胀性树脂以外,采用与实施例3相同地进行了精练、预定形、染色、吸水加工、干热处理的尼龙纤维圆状编织物。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3]
在与实施例3相同地进行精练、预定形、染色、染料固定加工、干热处理的尼龙纤维塔夫绸织物上,采用刀架(knife on bed),全面涂布下述处方5的水膨胀性树脂,在130℃下实施1分钟的热处理。接着,作为后处理,通过50℃的热水实施皂洗,脱水后在150℃下实施1分钟的热处理。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处方5]
HI-MUREN Y-611-124        100重量份
(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制)、溶剂系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固态组分25%)
N,N-二甲基甲酰胺         20重量份
[比较例4]
在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了精练、预定形、染色、吸水加工、干热处理的聚酯纤维圆形编织物上,用具有点状花纹(点的大小:5mm角的正方形、点间的间隔:10mm)图案的凹版辊,涂布下述处方6的水溶胀性树脂,在130℃下实施1分钟的热处理。接着,作为后处理,通过50℃的热水实施皂洗,脱水后在150℃下实施1分钟的热处理,得到形态变化纤维布帛。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处方6
HI-MUREN NPU5         100重量份
(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制)、溶剂系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固态组分25%)
N,N-二甲基甲酰胺     40重量份
[实施例8]
经纱、纬纱两者均采用尼龙复合丝78dtex/68丝,织造经纱密度为180根/英寸,纬纱密度为80根/英寸的尼龙塔夫绸,用常规方法进行精练、染色,然后用3重量%的ASAHIGUARD AG7000(明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氟系防水剂)水溶液以轧液率50%浸轧,在120℃下干燥1分钟后,在170℃下热处理60秒钟。进一步,在温度170℃,压力30Kgf/cm2的条件下进行压延加工。
接着,使用辊式刮刀涂布机(knife over roll coater),将下述处方7所示组成的聚氨酯树脂溶液,以涂布量为80g/m2的方式涂布于上述压延面上,然后在20℃的水中浸渍120秒钟,使树脂组分凝固,接着,在50℃的温水中洗涤10分钟后,在130℃下干燥,在尼龙塔夫绸的一面形成多微孔膜防水层。
接着,将以下述处方8所示组成的树脂液通过具有点状花纹图案(花纹形状:直径4mm的圆形,花纹间隔:4mm)的凹版辊,以花纹深度为300μm的方式进行涂布,在130℃下实施1分钟的热处理,得到形态变化纤维布帛,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处方7(多微孔膜防水层用树脂液)
REZAMINE CU4550HV                         100重量份
(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制,酯系聚氨酯树脂)
白艶化CCR(白石工业(株式会社)制、碳酸钙)   5重量份
CORONATE HX                               1重量份
(日本聚氨酯(株式会社)制、异氰酸酯系交联剂)
N,N-二甲基甲酰胺                        40重量份
处方8(吸水溶胀性树脂液)
HI-MUREN Y611-124                        100重量份
(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制)、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
N,N-二甲基甲酰胺                        50重量份
[实施例9]
除了将水溶胀性树脂部的花纹图案变更为直径4mm的圆形、花纹间隔6mm之外,以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得到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实施例10]
除了将水溶胀性树脂部的花纹图案变更为实施例9的反配置花纹(逆水珠图案)之外,以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得到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实施例11]
除了将水溶胀性树脂液变更为下述处方9之外,以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得到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处方9(具有吸水溶胀性的树脂液)
HI-MUREN Y301-3                     100重量份
(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制)、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
异丙醇                              50重量份
[实施例12]
在涂敷水溶胀性树脂时,除了将凹版的花纹深度变更为80μm之外,以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得到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比较例5]
除了将层叠的树脂液变更为下述处方10之外,以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进行加工,得到加工布帛。
处方10
HI-MUREN NPU5                  100重量份
(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制)、聚醚系氨基甲酸酯树脂)
异丙醇                         50重量份
[比较例6]
除了将树脂的涂敷法变更为刮涂、并在防水层的全面进行涂敷之外,以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进行加工,得到加工布帛。
[比较例7]
除了将层叠的树脂液变更为下述处方11以外,以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进行加工,得到布帛。
处方11(吸水溶胀性树脂液)
SUPERFLEX610                  100重量份
(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聚酯系氨基甲酸酯树脂)
M-2005A                       2重量份
(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聚氧乙烯增粘剂)
[比较例8]
在按照实施例8制作的多微孔质膜防水层上,将下述处方12所示的粘接剂溶液,涂布成涂布面积为30%的点状,在100℃干燥后,将尼龙22dtex的经绒-经平(halftricot)布贴合在上面,得到布帛。
处方12(粘接剂树脂液)
CRISVON 4365T                100重量份
(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聚醚系聚氨酯系粘接剂
BURNOCK DN—950             5重量份
(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交联剂)
CRISVON Accel T             1重量份
(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交联促进剂)
甲苯                        40重量份
[表1]
产业上的利用领域
根据本发明,穿着由本发明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制成的衣服时,在穿着时即使出汗,纤维布帛也可吸收由于出汗而产生的水分,因为吸收了水分的纤维布帛的形状发生了立体上的变化,所以含有水分的纤维布帛与皮肤表面的接触面积减低,因此降低因纤维布帛贴附至皮肤表面引起的表面粘性,显著提高穿着舒适性。另外,干燥之后又能可逆地恢复至原先的平面状态,因此,可为穿着者提供舒服的穿衣服感。
另外,因为不会较大程度损坏纤维布帛本来的机械性质或染色坚固性的同时产生可逆的形状变化,所以当用于各种衣料的用途时,可得到优良的舒适性并且十分耐用。另外,制造容易,不受使用纤维的限定,具有优良的普遍性。
因此,本发明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可有效地利用于内衣、运动衣、雨衣等。

Claims (9)

1.一种形态变化纤维布帛,其特征在于,
在纤维布帛的至少一面,作为最外层具有将水不溶性水溶胀性树脂配置成图案状而成的水溶胀性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其中,
在纤维布帛和最外层之间具有:由不具有水溶胀性的树脂构成的连续防水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其中,
最外层的图案为均匀的图案。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其中,
最外层的图案为海岛状图案或者平行线状图案。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其中,
最外层的厚度为1~3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其中,
相对于纤维布帛的、最外层的树脂部分总面积为5~90%。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其中,
非水溶性水溶胀性树脂的溶胀度为5~100%。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其中,
连续防水层为透湿性连续防水层。
9.一种衣料,其由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形态变化纤维布帛构成。
CNA2007800024945A 2006-01-17 2007-01-17 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Pending CN1013709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09286 2006-01-17
JP009286/2006 2006-01-17
JP173983/2006 2006-06-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0978A true CN101370978A (zh) 2009-02-18

Family

ID=40413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024945A Pending CN101370978A (zh) 2006-01-17 2007-01-17 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70978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49388A (zh) * 2015-05-14 2016-11-23 日本宝翎株式会社 成型用纤维片
CN106418779A (zh) * 2016-10-14 2017-02-22 厦门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透气面料及服装
CN114525688A (zh) * 2020-11-23 2022-05-24 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 隔湿保温织物
US12276047B2 (en) 2022-09-22 2025-04-15 Far Eastern New Century Corporation Alternating color fabric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49388A (zh) * 2015-05-14 2016-11-23 日本宝翎株式会社 成型用纤维片
CN106149388B (zh) * 2015-05-14 2020-10-27 日本宝翎株式会社 成型用纤维片
CN106418779A (zh) * 2016-10-14 2017-02-22 厦门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透气面料及服装
CN114525688A (zh) * 2020-11-23 2022-05-24 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 隔湿保温织物
US12276047B2 (en) 2022-09-22 2025-04-15 Far Eastern New Century Corporation Alternating color fabric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09972B2 (ja) 形態変化繊維布帛
KR101603126B1 (ko) 적층체 포백
CN101137499B (zh) 层叠物及使用该层叠物的纤维制品
US11384478B2 (en) Moisture control fabrics
CN102083618B (zh) 透湿防水性布料及其制备方法
KR100793188B1 (ko) 방수가공 직물 및 방수의류
KR20090075870A (ko) 내수성 및 수증기 투과성 의복
JP6717847B2 (ja) コンフォーマブル低密度フルオロポリマー繊維ブレンドを含む布
KR102104718B1 (ko) 투습방수성 아웃도어용 니트 원단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3047397A (ja) 医療用外衣
CN101370978A (zh) 形态变化纤维布帛
WO2005118931A1 (ja) 通気度可逆変化織編物
JP2010144283A (ja) 吸水速乾織編物
JP2009262547A (ja) 羽毛抜け防止性、防風性に優れる積層シート、それを用いた生地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A3214968A1 (en) No sweat marks fabric with moisture management function
KR101458463B1 (ko) 다층 구조의 청바지 원단 및 그에 의한 청바지
JP6870616B2 (ja) 複合シート状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250008773A (ko) 투습 방수 적층포,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의복
KR102214885B1 (ko) 발수성 편직물, 발수성 편직물의 제조 방법, 발수성 편직물로 구성되는 의류 및 그 의류를 포함하는 레이어링
KR20240072991A (ko) 섬유 적층 구조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3756051B2 (ja) 後染め用繊維布帛
JP2001288651A (ja) セルロース系繊維編地及びその加工方法
JP3756050B2 (ja) 衣料の製造方法
JP2022163638A (ja) 透湿性等を有した合成皮革、その合成皮革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WO2022071049A1 (ja) 人工皮革、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人工皮革基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