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3057B - 高顶的纵梁和横梁的组合体 - Google Patents
高顶的纵梁和横梁的组合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53057B CN101353057B CN200810134237.3A CN200810134237A CN101353057B CN 101353057 B CN101353057 B CN 101353057B CN 200810134237 A CN200810134237 A CN 200810134237A CN 101353057 B CN101353057 B CN 10135305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ngeron
- crossbeam
- assembly
- top shell
- car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41000237983 Trochidae Specie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6—Connections by glue bond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43—Super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顶(10)的纵梁(18)和横梁(22)的组合体,所述高顶支承在汽车的白车体(40)上。该纵梁(18)和该横梁(22)适于通过表面型连接进行相互连接,并且如此形成的组合体(10)仅通过纵梁(16、18、20)连接于白车体(40)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高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顶是覆盖车辆的车体并在车体严格限定的空间基础上增加内部空间的加高的车顶。
通常,带有高顶的车辆具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车顶的标准形式,当它涉及车顶仅覆盖驾驶舱的旅游车辆时也称作顶棚(pavillon);一种为加高的车顶,在其中标准形式的车顶被高顶替代。
在这两种情况中,车顶被顶壳密封,该顶壳通常为钢板。
在现有技术中,高顶的顶壳被一个由多个纵梁和横梁组成的结构所支撑。纵梁是沿着车顶的两条侧边纵向放置的加强板。横梁由多个部件组成,从车顶的一条侧边到另一条侧边横向延伸。纵梁和横梁形成一个支撑高顶的顶壳的梯子形结构。纵梁和横梁均直接与白车体以及车辆的顶壳连接,但彼此不直接固定。尤其是横梁通过点状固定与车体连接。
在说明书的下文中,“纵梁”指的是一个用于支撑车顶顶壳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基本上沿车辆的纵向延伸的结构部件,“横梁”指的是一个用于支撑车顶顶壳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基本上沿车辆的横向延伸的结构部件。
已知的高顶就空间的获取而言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当进行某些力学测试、尤其是按照国际标准ECE 29的受压测试时,以及测试车顶顶壳上施加载荷时的车辆性能时,其性能一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善高顶的力学性能,尤其是材料的受压性能。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一种高顶的纵梁和横梁的组合体,所述高顶支承在汽车的白车体上,所述组合体的特征在于纵梁和横梁适于通过表面型连接(liaison de type surfacique)彼此相互连接,并且由此形成的组合体仅通过纵梁与白车体连接。
在本说明书中,“连接”表示通过一种能够抵抗相连的两个部件之间的分离倾向的结合方式将两者相互固定。
根据本发明,当车顶受压时,施加于车辆顶壳上的压力被传递给纵梁。横梁和纵梁之间的表面型连接保证顶壳承受的压力在纵梁上的良好分布,并使纵梁更好地承受该压力。因此,施加于顶壳上并通过纵梁传递给车体的压力更好地重新分配于车体上。结果,经过这样的受压之后车辆受到的损害最小,或不存在。
另外,纵梁和横梁之间的表面型连接使得可以改善车辆的发声。这样的连接可以使横梁-纵梁组合体强化,并因此使高顶强化。这样影响车辆的振动性能,改变了高顶的共振频率,以偏离车辆顶壳的正常振动频率。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纵梁包括一个倾斜平面,该倾斜平面形成纵梁和横梁的连接表面,用于与横梁的互补形状的连接表面相配合。
因此,本发明的组合体保证了高顶的不同部件的组装便利性。组装实际上需要最少量的部件。因此降低了高顶的组装时间,并因此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外,纵梁的形状使得可将横梁组装在多个位置上,使得可以方便地弥补横梁尺寸的离散。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纵梁和横梁通过粘合进行连接。
粘合剂充当横梁和纵梁之间的缓冲接口,它使得可以降低传递给纵梁并因此传递给车体的顶壳振动,并且可进一步改善车辆的振动性能。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纵梁沿其纵向包括一个支撑表面,该表面用于与白车体的互补表面配合。特别是,纵梁在其支撑表面上包括一个粘合道(piste de collage)。
任选地,纵梁还拟在横梁和纵梁的连接处附近与车体连接,优选通过螺钉连接,这使得可以进一步改善白车体对施加于高顶顶壳上的压力的承受。这还使得可以弥补高顶和白车体的几何缺陷,使高顶配合于白车体上。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横梁拟与高顶的顶壳形成一种凹陷体,以便优化该横梁的顶壳强化功能。
横梁形成一个具有一个底面和两个侧边的U形侧面,所述侧边将被顶壳覆盖。它包括一个用于强化的中间部分和两个侧部,各个侧部与一个纵梁连接。每个侧部优选形成角状,并且具有一个与纵梁构成连接表面的底面。这样,横梁形成整体件,这可以简化高顶的组装。
有利地,横梁与高顶的顶壳的至少一部分结合成一体。这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因为这进一步限制了要组装的独立组件的数目。
具体地说,横梁的一个侧边与顶壳的第一部分结合成一体,该侧边将被顶壳的第二部分覆盖。因此,横梁保证了支撑顶壳的第二部分的功能以及使与其结合成一体的顶壳第一部分强化的功能。
此外,组合体的纵梁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这样的区域:该区域的形状的尺寸小于纵梁与横梁相连接的区域中另一形状的尺寸。实际上,由于该区域不用于接纳横梁,它的机械性能可以稍差,因而它的尺寸可以减小而不影响高顶组合体的性能。这可以节省高顶的重量。具体地说,纵梁可以在两个与横梁相连接的区域之间包括一个镂空形区域。
任选地,纵梁和/或横梁至少部分地由塑料制成,例如复合材料。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本发明的组合体的横梁。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本发明的组合体的纵梁。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本发明的纵梁和横梁组合体的高顶。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说明并参照附图,本发明将会被更好地理解,这些说明仅用作示例,其中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高顶的部件的分解图;
图2是图1的实施方案的高顶的俯视图;
图3是组合体的详细视图,其中示出了图1实施方案的组合体的横梁和纵梁的连接;
图4是图1的实施方案的一个横梁的透视图;
图5是图3的纵梁-横梁连接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高顶。
该高顶10包括一个前顶壳12和一个后顶壳14。沿着车辆的纵向延伸的冲压槽成型于前顶壳12和后顶壳14中。研究了这些冲压槽的构造,从而降低车辆行驶时顶壳的振动。
该高顶还沿着其纵边包括纵梁16、18、20,这些纵梁在所述顶壳的每侧靠着前顶壳12或后顶壳14。每个纵梁由多个对接的部件16、18、20组成,这些部件之间借助互补的对接形状而相互连接。部件16置于高顶的前部,部件18置于高顶的中部,部件20置于高顶10的后部。
在图5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每个纵梁16、18、20均包括两个侧翼21a、21b,这些侧翼靠着高顶的顶壳12、14的侧部,并与其通过粘合连接。纵梁16、18、20还通过下支撑件23的一个表面靠在车辆的白车体的上部。
在图2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支撑件23的表面上,每个纵梁包括一个沿着高顶的纵向的粘合道28,它使得纵梁可以连接到车体上。
每个纵梁还沿着高顶的纵向包括两种交替的形状:在区域30中,一种第一形状,包括一个与纵梁22、24、26之一连接的面,在位于区域30之间的区域32中,一种第二形状,具有比连接区域30的第一形状的尺寸小的尺寸。当高顶安装于车辆上时,该第二形状在上部构成处于第一形状之间的镂空。
该高顶还包括横梁22、24和26,它们沿着高顶的横向布置。
在图4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每个横梁22、24、26都构造成与顶壳形成一个中空体。因此,横梁形成U形侧面,并且包括两个通过粘合与高顶的顶壳12、14连接的侧边36。
另外,横梁包括一个用于强化的中间部分37,并且横梁在侧部39中形成角状38,该角状在高顶10安装到车辆上时朝向地面。角状38使得可以与纵梁16、18、20连接,这将在下文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横梁26与后顶壳14结合成一体。尤其是它的后侧边与后顶壳14的前末端结合成一体。该横梁被前顶壳12覆盖,并且通过粘合连接于其上。为此,它包括一个位于它的两个侧边36上的粘合道。
现在将通过引用图3详细说明纵梁和横梁的连接。该图示出了纵梁与横梁的连接区域30的细节。
如上所述,可以看到,在区域30中,纵梁16、18、20的尺寸比相邻的区域32的大。纵梁16、18、20包括一个横向突起40,该突起朝向车辆的内部。该突起尤其包括一个上表面41和一个下表面42,该上表面与横梁22、24、26形成连接表面,该下表面将抵靠并连接于汽车的白车体44上。上表面41形成一个相对于表面42倾斜的平面,并且在纵梁安装到车体上时该平面相对于车体的最上端的平面倾斜。它尤其是形成一个沿着纵梁的纵向的倾斜平面,所述纵向对应于车辆的纵向,当纵梁安装于车辆上时该平面相对于车辆的横向和垂向倾斜。
横梁的侧部39形成角状。它包括四个侧面45a和一个底面45b,该底面与纵梁形成一个连接表面。每个角38因而形成一个陷坑,其底面45b连接于纵梁上。底面45b为纵梁上表面41的互补形状,并因而同样形成一个与表面41的倾斜度相同的倾斜平面。
纵梁和横梁的连接表面41和45b通过粘合进行连接。
如图3和5所示,车体44在它的纵向的、支撑着纵梁的部分上包括一个突起形横杆46,该横杆朝向车体的内部,并且支撑突起40。该横杆46包括一个孔48,它使得可以引入一个螺钉49,将纵梁的下表面42和横杆46牢固地结合起来。
另外,可以从图2和5中看出,纵梁的突起40在其下部包括一个凹陷50,该凹陷形成纵梁相对于车体的定位手段,并且与横杆46的互补形状的突起52相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高顶的不同部分用塑料制成,尤其是用复合材料制成。
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纵梁和横梁的形式不局限于实施例。
作为变型,高顶的长度可以调节,因而相同的部件可以适用于不同长度的车辆上。因而在加长构型中,前顶壳和后顶壳可以与至少一个顶壳延长件结合,该延长件将置于前顶壳和后顶壳之间。加长构型的高顶还包括至少一个纵梁附加部件和至少一个附加横梁,该纵梁附加部件将与上述的纵梁部件相偶合,该附加横梁将与纵梁附加部件连接。
Claims (8)
1.高顶(10)的纵梁(16、18、20)和横梁(22、24、26)的组合体,所述高顶(10)可支承在汽车的白车体(44)上,该组合体的特征在于该纵梁(16、18、20)和该横梁(22、24、26)适于通过表面型连接进行相互连接,并且如此形成的组合体仅通过纵梁(16、18、20)连接白车体(44)上;
其中纵梁(16、18、20)包括一个倾斜平面(41),该平面形成纵梁(16、18、20)和横梁(22、24、26)的连接表面,用于与横梁(22、24、26)的互补形状的连接表面相配合;
其中纵梁(16、18、20)包括一个朝向车辆的内部的横向突起(40),所述横向突起包括一个形成所述倾斜平面(41)的上表面和一个抵靠并连接于汽车的白车体(44)上的下表面(42);
其中所述横梁(22、24、26)包括一个用于强化的中间部分(37)和两个侧部(39),各个侧部能够连接于纵梁上;以及
其中横梁(22、24、26)的每个侧部形成角状(38)并且包括一个底部,该底部构成能够与纵梁的倾斜平面(41)配合的连接表面。
2.权利要求1的组合体,其中所述纵梁(16、18、20)和所述横梁(22、24、26)能够通过粘合进行连接。
3.权利要求1的组合体,其中横梁(26)与高顶(10)的顶壳(12、14)的至少一部分结合成一体。
4.权利要求3的组合体,其中横梁(26)的一个侧边(36)与顶壳的第一部分(14)结合成一体,该侧边能够被该顶壳的第二部分(12)覆盖。
5.权利要求1的组合体,其中组合体的纵梁(16、18、20)包括至少这样一个区域(32):该区域的形状的尺寸小于纵梁与横梁(22、24、26)相联接的区域(30)的形状的尺寸。
6.权利要求1的组合体的横梁(22、24、26)。
7.权利要求1的组合体的纵梁(16、18、20)。
8.具有权利要求1的组合体的高顶(1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0756698 | 2007-07-24 | ||
FR0756698A FR2919260B1 (fr) | 2007-07-24 | 2007-07-24 | Ensemble d'un brancard et d'une traverse de rehausse de toit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53057A CN101353057A (zh) | 2009-01-28 |
CN101353057B true CN101353057B (zh) | 2016-08-10 |
Family
ID=39092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3423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53057B (zh) | 2007-07-24 | 2008-07-23 | 高顶的纵梁和横梁的组合体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019024B1 (zh) |
CN (1) | CN101353057B (zh) |
AT (1) | ATE481293T1 (zh) |
DE (1) | DE602008002497D1 (zh) |
FR (1) | FR2919260B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49115B (zh) * | 2011-06-28 | 2015-10-28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白车身前顶盖总成和商用车辆 |
FR2988678A1 (fr) * | 2012-04-03 | 2013-10-04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Pavill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n tole compose de plusieurs parties reliees par une traverse reconstitue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71674Y (zh) * | 2001-04-09 | 2002-01-16 | 王绪东 | 凸型客车车顶 |
CN1608924A (zh) * | 2003-10-17 | 2005-04-27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高车顶构造 |
JP2005132214A (ja) * | 2003-10-30 | 2005-05-26 |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
WO2005073059A1 (de) * | 2004-01-22 | 2005-08-11 | Daimlerchrysler Ag | Fahrerhaus für ein nutzfahrzeug |
JP2005247123A (ja) * | 2004-03-04 | 2005-09-15 | Nissan Motor Co Ltd | ルーフモジュール取付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608306A1 (de) * | 1986-03-13 | 1987-09-17 | Iveco Magirus | Dachausbildung von nutzfahrzeugen |
BE1016893A3 (nl) * | 2005-12-15 | 2007-09-04 | Thule N V | Dak voor een caravan, mobilhome of dergelijke. |
-
2007
- 2007-07-24 FR FR0756698A patent/FR2919260B1/fr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7-18 EP EP08160758A patent/EP2019024B1/fr not_active Ceased
- 2008-07-18 AT AT08160758T patent/ATE481293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07-18 DE DE602008002497T patent/DE602008002497D1/de active Active
- 2008-07-23 CN CN200810134237.3A patent/CN10135305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71674Y (zh) * | 2001-04-09 | 2002-01-16 | 王绪东 | 凸型客车车顶 |
CN1608924A (zh) * | 2003-10-17 | 2005-04-27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高车顶构造 |
JP2005132214A (ja) * | 2003-10-30 | 2005-05-26 |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
WO2005073059A1 (de) * | 2004-01-22 | 2005-08-11 | Daimlerchrysler Ag | Fahrerhaus für ein nutzfahrzeug |
JP2005247123A (ja) * | 2004-03-04 | 2005-09-15 | Nissan Motor Co Ltd | ルーフモジュール取付構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53057A (zh) | 2009-01-28 |
EP2019024A1 (fr) | 2009-01-28 |
FR2919260A1 (fr) | 2009-01-30 |
FR2919260B1 (fr) | 2009-10-23 |
ATE481293T1 (de) | 2010-10-15 |
EP2019024B1 (fr) | 2010-09-15 |
DE602008002497D1 (de) | 2010-10-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91952B2 (en) | Device capable of modulation by expansion or compaction for forming a protection and transport structure at the back and at the height of the roof of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n automotive vehicle | |
CN102514631B (zh) | 汽车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汽车 | |
CN102431595B (zh) | 汽车的车身结构、汽车以及用于制造车身结构的方法 | |
JP4121461B2 (ja) | 自動車両 | |
US8398158B2 (en) | Floor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body | |
US7063355B2 (en) | Mount structure for fuel tank | |
CN100537329C (zh) | 车身结构 | |
US9296429B2 (en) | Longitudinal frame for the chassis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 |
US8328272B2 (en) |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 |
CN101448698B (zh) | 飞行器的气密地板 | |
KR101800392B1 (ko) | 승객 좌석을 고정하는 돌출 박스 구조를 구비한 섀시 | |
US20100026046A1 (en) | Stiffen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 |
CN104554464B (zh) | 带有加固的减震器连接部的汽车车身 | |
KR102497034B1 (ko) | 차량의 차체 플로어 | |
RU2550401C2 (ru) |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кузова автомобиля | |
US20080238151A1 (en) | Pillar construction for vehicle | |
CN103930339B (zh) | 纤维强化塑料制成的用于车辆的仪表板横梁 | |
US20020043814A1 (en) | Beam connection | |
CN106043141A (zh) | 车顶行李架结构 | |
JPS62214063A (ja) | 車輛フレ−ム・レ−ル組立体およびアンダボデ−構造 | |
CN102991665B (zh) | 飞行器机身框架件 | |
CN202022082U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车顶模块 | |
CN101674971A (zh) | 用于机动车的底架 | |
CN108778909A (zh) | 车体下部构造 | |
CN106005023B (zh) | 高刚性车身框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0 Termination date: 2019072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