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7631B - 电梯群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群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37631B CN101337631B CN2008101319786A CN200810131978A CN101337631B CN 101337631 B CN101337631 B CN 101337631B CN 2008101319786 A CN2008101319786 A CN 2008101319786A CN 200810131978 A CN200810131978 A CN 200810131978A CN 101337631 B CN101337631 B CN 1013376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vator
- group
- wait time
- layer
- management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RUZYUOTYCVRMRZ-UHFFFAOYSA-N doxazosin Chemical compound C1OC2=CC=CC=C2OC1C(=O)N(CC1)CCN1C1=NC(N)=C(C=C(C(OC)=C2)OC)C2=N1 RUZYUOTYCVRMR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该电梯群管理系统,在被划分成低层组和高层组时,预先设置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11g),在各组间适当地切换电梯(11g)加以使用。据此,在楼宇竣工后各组间对电梯的需求产生了不平衡状态时,不需要大幅度的系统变更,就可以消除该不平衡状态,高效实行运行服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部电梯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特别涉及将各电梯分为服务区域不同的各组进行群管理控制的电梯群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办公楼内设置电梯时,按照楼宇内的交通需求、交通流(人流)来决定电梯的设置部数。另外,在高层楼宇的情况下,为了减少等待时间,大多采取将电梯的服务区域分为低层区域和高层区域的结构。
例如,在40层建筑的楼宇中,采取在1F~20F的低层区域由1号机~6号机的电梯进行响应,在1F及20F~40F的高层区域由7号机~12号机的电梯进行响应之类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电梯设备预先被分为低层区域用和高层区域用的,所以1~6号机的电梯对21F~40F进行响应以及7~12号机的电梯对2~19F进行响应在物理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另一方面,在1个组内,按照楼宇的交通需求分开电梯的服务区域并按每个区域分开运行多部电梯的方法已是众所周知(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据此,可以解决集中的交通需求,谋求运输能力的提高,另外根据楼宇的不同可以缓解上班时、午饭时的拥挤。
专利文献1专利第3551618号公报
就上述专利文献1而言,用来在1个组之中任意划分服务区域来分开运行各电梯,各电梯在物理上可以对全部楼层进行响应。
但是,在将电梯设备预先按低层用和高层用划分组的系统中,各电梯的服务区域已按照各组被固定。因此,各电梯无法对其他组内的楼层进行响应。
这里,假设在楼宇竣工后,例如因承租人的变更等而出现和电梯设计时不同的交通需求。于是,如同对于一个组的平均等待时间为20秒左右,对于另一个组的平均等待时间为40秒左右之多那样,在各组间对电梯的需求产生不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划分组的系统中,将平均等待时间少的组所属的电梯利用于平均等待时间长的组,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在将多部电梯划分组的系统中,在楼宇竣工后各组间对电梯的需求产生了不平衡状态时,不需要大幅度的系统变更,就可以消除该不平衡状态,高效实行运行服务。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是一种将多部电梯划分为服务区域不同的至少2个组进行管理的系统,其特征为,具备:多个群管理控制部,按上述每个组对在各组管理下的各电梯进行群管理控制;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与对应于上述各组的各电梯分开设置;切换控制部,将上述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的运行控制所需要的信息提供给上述各群管理控制部的某一个,对该电梯进行运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组结构一例的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这里,假定在具有1F~40F楼层的楼宇内并排设置13部电梯的情形,进行说明。还有,这里所说的“电梯”基本上指“轿厢”。
附图中的10是各层的电梯厅上(乘梯地)所设置的电梯厅呼叫登记按钮。若在各层的电梯厅上,按下了该电梯厅呼叫登记按钮10,则各电梯之中最适合的电梯对该层的电梯厅呼叫进行响应。
还有,将通过在各层的电梯厅上所设置电梯厅呼叫登记按钮10的操作所登记的呼叫,称为“电梯厅呼叫”。与之相对,将通过轿厢内的目标楼层指定按钮的操作所登记的呼叫,称为“轿厢呼叫”。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1栋楼宇之中设置:6部电梯11a~11f,对作为基准层的1F和低层楼层(2F~20F)进行服务;6部电梯11h~11m,对作为基准层的1F和高层楼层(20F~40F)进行服务;电梯11g,能够对全部楼层(1F~40F)进行服务。
低层用的电梯11a~11f属于组A,不能对20F往上的楼层进行响应。另外,高层用的电梯11h~11m属于组B,不能对2F~19F的楼层进行响应。另外,在作为基准层的1F和相当于低层与高层边界的20F上,低层用的电梯11a~11f和高层用的电梯11h~11m共同进行服务运行。电梯11g与组A、B的各电梯11a~11f、11h~11m分开设置,能够对包括组A、B双方在内的全部楼层自由地进行运行服务。
如图1所示,在电梯群管理控制系统12中,设置: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进行组A内的电梯11a~11f的群管理控制;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进行组B内的电梯11h~11m的群管理控制;切换控制部15。
还有,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及切换控制部15分别采用计算机来构成。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由设置于组A侧的计算机来实现,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由设置于组B侧的计算机来实现。另外,切换控制部15由设置于组A和组B之间的计算机来实现。
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具备分配控制部16a和轿厢呼叫登记部17a。分配控制部16a对于组A内各层的电梯厅呼叫,根据各电梯11a~11f的状态信息,计算各自的评价值,对评价值最佳的低层用电梯输出分配信号。轿厢呼叫登记部17a存储通过对在各电梯11a~11f轿厢内所设置的未图示的目标楼层指定按钮的操作而产生的轿厢呼叫。
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具备分配控制部16b和轿厢呼叫登记部17b。分配控制部16a对于组B内各层的电梯厅呼叫,根据各电梯11h~11m的状态信息,计算各自的评价值,对评价值最佳的高层用电梯输出分配信号。轿厢呼叫登记部17b存储通过对在各电梯11h~11m轿厢内所设置的未图示的目标楼层指定按钮的操作而产生的轿厢呼叫。
切换控制部15将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11g的运行控制所需要的信息提供给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或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把该电梯11g切换为组A或组B,进行运行控制。
在这种结构中,在通过切换控制部15将电梯11g切换成低层用时,电梯11g的状态信息和轿厢呼叫信息被传送给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据此,若在组A内的各层登记了电梯厅呼叫,则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从7部电梯11a~11g之中选择评价值最佳的电梯,输出分配信号。
另一方面,对于在组B内的各层所登记的电梯厅呼叫,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从6部电梯11h~11m之中选择评价值最佳的电梯,输出分配信号。
另外,在通过切换控制部15将电梯11g切换成高层用时,电梯11g的状态信息和轿厢呼叫信息被传送给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据此,若在组B内的各层登记了电梯厅呼叫,则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从7部电梯11g~11m之中选择评价值最佳的电梯,输出分配信号。
另一方面,对于在组A内的各层所登记的电梯厅呼叫,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从6部电梯11a~11f之中选择评价值最佳的电梯,输出分配信号。
这里,在第1实施方式中,电梯11g的切换例如是通过操作在监视盘上所设置的切换SW20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楼宇竣工后因承租人的变更等,管理者判断出在组A和组B之间对电梯的需求发生了不平衡状态时,管理者操作切换SW20将电梯11g切换为高需求组。
还有,优选的是,在将电梯11g切换成组A用或组B用时,在各层的乘梯地进行此意思显示。例如,在将电梯11g切换成组A用时,将电梯11g的服务区域是作为基准层的1F和低层楼层(2~20F)之意显示于在各层所设置的未图示的显示器上。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在划分为低层组和高层组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可以在各组间适当地切换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加以使用。从而,例如在楼宇竣工后因承租人的变更等,在低层组和高层组之间对电梯的需求发生了不平衡状态时,不需要大幅度的系统变更,就可以消除该不平衡状态,实行高效的运行服务。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对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还有,在图3中,对和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1的结构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电梯群管理控制系统12中,设置: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进行组A内的电梯11a~11f的群管理控制;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进行组B内的电梯11h~11m的群管理控制;切换判断部22;切换控制部15。
还有,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及切换控制部15分别采用计算机来构成。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由设置于组A侧的计算机来实现,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由设置于组B侧的计算机来实现。另外,切换控制部15和切换判断部22由设置于组A和组B之间的计算机来实现。
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具备分配控制部16a、轿厢呼叫登记部17a和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a。分配控制部16a对于组A内各层的电梯厅呼叫,根据各电梯11a~11f的状态信息,计算各自的评价值,对评价值最佳的低层用电梯输出分配信号。轿厢呼叫登记部17a存储通过对在各电梯11a~11f轿厢内所设置的未图示的目标楼层指定按钮的操作而产生的轿厢呼叫。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a计算对组A(低层组)内的各层电梯厅呼叫的平均等待时间。
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具备分配控制部16b、轿厢呼叫登记部17b和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b。分配控制部16b对于组B内各层的电梯厅呼叫,根据各电梯11h~11m的状态信息,计算各自的评价值,对评价值最佳的低层用电梯输出分配信号。轿厢呼叫登记部17b存储通过对在各电梯11h~11m轿厢内所设置的未图示的目标楼层指定按钮的操作而产生的轿厢呼叫。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b计算对组B(高层组)内的各层电梯厅呼叫的平均等待时间。
切换判断部22比较由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a计算出的组A的平均等待时间和由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b计算出的组B的平均等待时间,判断应将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11g作为高层用、低层用的哪一个来使用。
切换控制部15根据切换判断部22的判断结果,将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11g的运行控制所需要的信息提供给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或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对该电梯11g进行运行控制。
在这种结构中,在低层用群管理装置装置13侧,由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a计算组A的平均等待时间。所谓的等待时间指的是,从乘梯者登记电梯厅呼叫之后到电梯到达该楼层之前的时间。该等待时间是通过将登记电梯厅呼叫之后的经过时间(在控制装置侧接收电梯厅呼叫之前的时间)和预定对该电梯厅呼叫进行响应的电梯到达该楼层之前的预计时间相加,求取的。
这里,例如假设在5分钟的期间内在2F和3F上有电梯厅呼叫,并且各自等待时间为10秒、20秒,则该时刻的组A平均等待时间为15秒。在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侧也相同,由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b计算组B的平均等待时间。
在此,切换判断部22比较由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a计算出的组A的平均等待时间和由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b计算出的组B的平均等待时间,将电梯11g分配给时间较长的组。
例如,假设将过去5分钟内组A的平均等待时间设为K1,将组B的平均等待时间设为K2,则在K1>K2时,判断出最佳的是将电梯11g作为高层用的电梯来使用。
还有,作为此时的判断基准,除了平均等待时间之外,还可以使用最长等待时间(在各电梯厅呼叫之中最长的等待时间)或等待时间大于等于60秒的响应率(在各电梯厅呼叫之中等待时间超过60秒的电梯厅呼叫个数的比例)、等待时间大于等于30秒的响应率(全部的电梯厅呼叫之中等待时间超过30秒的电梯厅呼叫个数的比例)等。
若由切换判断部22判断出最佳的是将电梯11g作为高层用的使用,则切换控制部15接收该判断结果,将电梯11g的运行切换为高层用。在切换后,电梯11g的状态信息和轿厢呼叫信息被传送给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据此,若在组B内的各层登记了电梯厅呼叫,则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从7部电梯11g~11m之中选择评价值最佳的电梯,输出分配信号。
另一方面,对于在组A内的各层所登记的电梯厅呼叫,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从6部电梯11a~11f之中选择评价值最佳的电梯,输出分配信号。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划分为低层组和高层组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可以按低层组和高层组检测电梯厅呼叫等待时间的偏差,在等待时间长的组中使用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据此,可以消除低层组和高层组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实行高效的运行服务。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对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还有,在图4中,对和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1的结构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电梯群管理控制系统12中,设置: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进行组A内的电梯11a~11f的群管理控制;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进行组B内的电梯11h~11m的群管理控制;统计数据存储部23;切换判断部22;切换控制部15。
还有,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及切换控制部15分别采用计算机来构成。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由设置于组A侧的计算机来实现,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由设置于组B侧的计算机来实现。另外,切换控制部15、切换判断部22和统计数据存储部23由设置于组A和组B之间的计算机来实现。
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具备分配控制部16a、轿厢呼叫登记部17a和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a。分配控制部16a对于组A内各层的电梯厅呼叫,根据各电梯11a~11f的状态信息,计算各自的评价值,对评价值最佳的低层用电梯输出分配信号。轿厢呼叫登记部17a存储通过对在各电梯11a~11f轿厢内所设置的未图示的目标搂层指定按钮的操作而产生的轿厢呼叫。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a计算对组A(低层组)内的各层电梯厅呼叫的平均等待时间。
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具备分配控制部16b、轿厢呼叫登记部17b和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b。分配控制部16b对于组B内各层的电梯厅呼叫,根据各电梯11h~11m的状态信息,计算各自的评价值,对评价值最佳的低层用电梯输出分配信号。轿厢呼叫登记部17b存储通过对在各电梯11h~11m轿厢内所设置的未图示的目标楼层指定按钮的操作而产生的轿厢呼叫。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b计算对组B(高层组)内的各层电梯厅呼叫的平均等待时间。
统计数据存储部23将由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a计算出的组A的平均等待时间和由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b计算出的组B的平均等待时间按一个星期的七天、时间段进行分类,并作为统计数据来存储。
切换判断部22根据由统计数据存储部23所存储的统计数据,判断应将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11g作为高层用、低层用的哪一个来使用。
切换控制部15根据切换判断部22的判断结果,将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11g的运行控制所需要的信息提供给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或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对该电梯11g进行运行控制。
在这种结构中,在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侧,由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a计算组A的平均等待时间。在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侧也相同,由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b计算组B的平均等待时间。
这里,将由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a计算出的组A的平均等待时间和由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1b计算出的组B的平均等待时间按一个星期七天、时间段进行分类,存储于统计数据存储中23中。
假设已经利用如下的统计数据得到平均等待时间的话,则通过切换判断部22判断出,最佳的是在“星期一8:30~9:00的时间段”将电梯11g作为低层用来使用,在“星期二12:00~12:30的时间段”将电梯11g作为高层用来使用。
星期一:8:30~9:00的统计数据
低层组的平均等待时间=30秒
高层组的平均等待时间=20秒
星期二:12:30~12:30的统计数据
低层组的平均等待时间=25秒
高层组的平均等待时间=40秒
还有,作为此时的判断基准,除了平均等待时间之外,还可以使用最长等待时间(在各电梯厅呼叫之中最长的等待时间)或等待时间大于等于60秒的响应率(在各电梯厅呼叫之中等待时间超过60秒的电梯厅呼叫个数的比例)、等待时间大于等于30秒的响应率(在全部的电梯厅呼叫之中等待时间超过30秒的电梯厅呼叫个数的比例)等。另外,对于统计单位而言,除了一个星期七天的单位之外,也可以设定为月份单位等。
若由切换判断部22判断出最佳的是将电梯11g作为高层用的使用,则切换控制部15接收其判断结果,将电梯11g的运行切换为高层用。在切换后,电梯11g的状态信息和轿厢呼叫信息被传送给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据此,若在组B内的各层登记了电梯厅呼叫,则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从7部电梯11g~11m之中选择评价值最佳的电梯,输出分配信号。
另一方面,对于在组A内的各层所登记的电梯厅呼叫,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从6部电梯11a~11f之中选择评价值最佳的电梯,输出分配信号。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在划分为低层组和高层组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进行低层组和高层组等待时间的统计,按照一个星期七天或时间段在易于发生长时间等待的组中使用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据此,可以消除低层组和高层组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实行高效的运行服务。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对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还有,在图5中,对和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1的结构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电梯群管理控制系统12中,设置: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进行组A内的电梯11a~11f的群管理控制;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进行组B内的电梯11h~11m的群管理控制;最长等待时间选择部25;调配控制部26。
还有,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及切换控制部15分别采用计算机来构成。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由设置于组A侧的计算机来实现,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由设置于组B侧的计算机来实现。另外,最长等待时间选择部25和调配控制部26由设置于组A和组B之间的计算机来实现。
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具备分配控制部16a、轿厢呼叫登记部17a和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4a。分配控制部16a对于组A内各层的电梯厅呼叫,根据各电梯11a~11f的状态信息,计算各自的评价值,对评价值最佳的低层用电梯输出分配信号。轿厢呼叫登记部17a存储通过对在各电梯11a~11f轿厢内所设置的未图示的目标楼层指定按钮的操作而产生的轿厢呼叫。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4a计算对组A(低层组)内的各层电梯厅呼叫的平均等待时间。
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具备分配控制部16b、轿厢呼叫登记部17b和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4b。分配控制部16b对于组B内各层的电梯厅呼叫,根据各电梯11h~11m的状态信息,计算各自的评价值,对评价值最佳的低层用电梯输出分配信号。轿厢呼叫登记部17b存储通过对在各电梯11h~11m轿厢内所设置的未图示的目标楼层指定按钮的操作而产生的轿厢呼叫。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4b计算对组B(高层组)内的各层电梯厅呼叫的平均等待时间。
最长等待时间选择部25从由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4a计算出的组A内各层的等待时间和由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4b计算出的组B内各层的等待时间之中,选择等待时间最长的楼层。
调配控制部26在由最长等待时间选择部25所选择的楼层的电梯厅呼叫等待时间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值(例如30秒)时,使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11g对于该层的电梯厅呼叫进行响应。
在这种结构中,在低层用群管理装置装置13侧,由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4a计算组A内各层的等待时间(经过时间+预计到达时间)。例如,在从登记电梯厅呼叫起的经过时间为10秒、预定对电梯厅呼叫进行响应的电梯到达之前的预计时间为15秒时,等待时间为25秒。对于组A内的各层都进行该计算。在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侧也相同,由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4b计算组B内各层的等待时间(经过时间+预计到达时间)。
这里,最长等待时间选择部25在由低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4a计算出的组A内各层的等待时间和由高层用等待时间计算部24b计算出的组B内各层的等待时间之中,选择一定时间之内(例如60秒)的乘梯人数最多的楼层。例如,假设在组A内2F的乘梯人数是25人且人数最队,在组B内40F的乘梯人数是26人且人数最多,则要选择组B的40F。
调配控制部13在由最长等待时间计算部12所选择的楼层的电梯厅呼叫等待时间值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值(例如30秒)时,对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11g输出该楼层电梯厅呼叫的分配信号,使之响应。
还有,使电梯11g响应的条件不仅仅只是等待时间值的比较,例如也可以使用“等待时间>30秒且预计到达时间>15秒”之类的复合条件。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在划分为低层组和高层组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使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对发生了长时间等待的楼层进行响应。据此,缓解在一个组内发生的长时间等待状态,结果可以消除低层组和高层组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实行高效的运行服务。
(第5实施方式)
下面,对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还有,在图6中,对和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1的结构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电梯群管理控制系统12中,设置: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进行组A内的电梯11a~11f的群管理控制;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进行组B内的电梯11h~11m的群管理控制;最大乘梯人数选择部28;调配控制部26。
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具备分配控制部16a、轿厢呼叫登记部17a和低层用乘梯人数测定部27a。分配控制部16a对于组A内各层的电梯厅呼叫,根据各电梯11a~11f的状态信息,计算各自的评价值,对评价值最佳的低层用电梯输出分配信号。轿厢呼叫登记部17a存储通过对在各电梯11a~11f轿厢内所设置的未图示的目标搂层指定按钮的操作而产生的轿厢呼叫。低层用乘梯人数测定部27a测定组A内的从各层乘坐电梯11a~11f的人数。
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具备分配控制部16b、轿厢呼叫登记部17b和高层用乘梯人数测定部27b。分配控制部16b对于组B内各层的电梯厅呼叫,根据各电梯11h~11m的状态信息,计算各自的评价值,对评价值最佳的低层用电梯输出分配信号。轿厢呼叫登记部17b存储通过对在各电梯11h~11m轿厢内所设置的未图示的目标楼层指定按钮的操作而产生的轿厢呼叫。高层用乘梯人数测定部27b测定组A内的从各层乘坐电梯11h~11m的人数。
最大乘梯人数选择部28接收低层用乘梯人数测定部27a和高层用乘梯人数测定部27b的测定结果,选择一定时间之内乘梯人数最多的楼层。
调配控制部26在由最大乘梯人数选择部28所选择的楼层的乘梯人数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值时,使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11g对于该层的电梯厅呼叫进行响应。
在这种结构中,在低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3侧,由低层用乘梯人数测定部27a测定从组A内的各层乘梯的人数。该测定例如使用下述方法,该方法为利用载荷传感器,根据从停靠时的载荷值中减去出发时的载荷值后的值来测定乘梯的人数。另外,作为别的方法,也可以在轿厢的出入口设置2组光传感器,按照该2组光传感器检测定时的差别来测定乘梯的人数。再者,也可以使用图像识别技术等,在本发明中并不特别限定为该测定方法。在高层用群管理控制装置14侧也相同,由高层用乘梯人数测定部27b测定组B内的从各层乘梯的人数。
最大乘梯人数选择部28在由低层用乘梯人数测定部27a测定出的各层乘梯人数和由高层用乘梯人数测定部27b测定出的各层乘梯人数之中,选择一定时间之内(例如60秒)的乘梯人数最多的楼层。例如,假设在组A内2F的乘梯人数是25人且人数最多,在组B内40F的乘梯人数是26人且人数最多,则要选择组B的40F。
在调配控制部26中,在由最大乘梯人数选择部28所选择的楼层的乘梯人数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值(例如20人)时,判断出在该层有人没有乘上电梯。然后,给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11g输出针对该层电梯厅呼叫的分配信号,使之响应。用上述的例子来说,就是使电梯11g对组B的40F的呼叫进行响应。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在划分为低层组和高层组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使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对乘梯人数最多的楼层进行响应。据此,缓解在一个组内发生的因乘客滞留导致的等待状态,结果可以消除低层组和高层组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实行高效的运行服务。
还有,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假定划分为低层组和高层组的2部分的系统,进行了说明,但是划分组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象低层、中层、高层之类的那样,划分为3部分的结构。
另外,与各组内的电梯分开设置的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不限于1部,也可以有2部以上。
总之,本发明并不限定为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原状态,在实施阶段可以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变通结构要件加以具体化。另外,可以利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公示的多个结构要件的适当组合,来形成各种方式。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结构要件中省略数个结构要件。再者,也可以将不同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结构要件加以适当组合。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各组间适当地切换与各组相对应的各电梯分别设置的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加以使用。据此,在多部电梯被划分为组的系统中,在楼宇竣工后各组间对电梯的需求产生了不平衡状态时,不需要大幅度的系统变更,就可以消除该不平衡状态,高效实行运行服务。
Claims (5)
1.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将多部电梯划分为服务区域不同的至少2个组进行管理并且具有所述各组内的各电梯物理上不能够对其他组内的楼层进行响应的结构,其特征为,
具备:
多个群管理控制部,按所述每个组对在各组管理下的各电梯进行群管理控制;
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与对应于所述各组的各电梯分开设置;
切换控制部,在对所述各组之间的电梯的需求产生了不平衡时,将所述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的运行控制所需要的信息提供给所述各群管理控制部的某一个,以消除所述不平衡状态的方式对该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进行运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为,
具备:
多个等待时间计算部,设置于所述各群管理控制部中,分别计算在所述各组内的各层所登记的电梯厅呼叫的等待时间;
切换判断部,根据所述各等待时间计算部的计算结果,判断使用所述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的组;
所述切换控制部将所述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的运行控制所需要的信息提供给与由所述切换判断部判断出的组相对应的群管理控制部,进行运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为,
具备:
多个等待时间计算部,设置于所述各群管理控制部中,分别计算在所述各组内的各层所登记的电梯厅呼叫的等待时间;
统计数据存储部,存储将所述各等待时间计算部的计算结果按预定的单位分类的统计数据;
切换判断部,根据该统计数据存储部中所存储的统计数据,判断使用所述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的组;
所述切换控制部将所述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的运行控制所需要的信息提供给与由所述切换判断部判断出的组相对应的群管理控制部,进行运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为,
具备:
多个等待时间计算部,设置于所述各群管理控制部中,分别计算在所述各组内的各层所登记的电梯厅呼叫的等待时间;
最长等待时间选择部,在所述各等待时间计算部的计算结果之中选择等待时间最长的楼层;
调配控制部,在由该最长等待时间选择部所选择的楼层的等待时间满足预定条件时,使所述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对于该层的电梯厅呼叫进行响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为,
具备:
多个乘梯人数测定部,设置于所述各群管理控制部中,分别测定所述各组内的从各层乘梯的人数;
最大乘梯人数选择部,在所述各乘梯人数测定部的测定结果之中选择乘梯人数最多的楼层;
调配控制部,在由该最大乘梯人数选择部所选择的楼层的乘梯人数满足预定条件时,使所述能服务全部楼层的电梯对于该层的电梯厅呼叫进行响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76500A JP2009012930A (ja) | 2007-07-04 | 2007-07-04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JP176500/2007 | 2007-07-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37631A CN101337631A (zh) | 2009-01-07 |
CN101337631B true CN101337631B (zh) | 2011-09-28 |
Family
ID=40211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3197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7631B (zh) | 2007-07-04 | 2008-07-04 | 电梯群管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9012930A (zh) |
CN (1) | CN1013376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298391B1 (ko) * | 2009-11-06 | 2013-08-20 |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엘리베이터의 호출 등록 장치 |
JP5566740B2 (ja) * | 2010-03-19 | 2014-08-06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CN103910256B (zh) * | 2013-01-06 | 2016-04-06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互联电梯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
CN106081758A (zh) * | 2016-08-25 | 2016-11-09 | 张凡 | 一种电梯系统 |
CN107840213B (zh) * | 2017-09-04 | 2020-02-18 |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送设备控制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CN109250593B (zh) * | 2018-11-05 | 2021-01-05 | 上海木木聚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机器人与多电梯的调度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350223A (ja) * | 1999-06-07 | 2000-12-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画素データ処理装置および画素データ処理方法 |
CN1498843A (zh) * | 2002-11-06 | 2004-05-26 | �����ذ¹ɷݹ�˾ | 用于控制实施分区管制的电梯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
CN1576221A (zh) * | 2003-06-27 | 2005-02-09 |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 用于控制分区运行的电梯设备的方法和电梯设备 |
WO2007066403A1 (ja) * | 2005-12-08 | 2007-06-14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058739A (zh) * | 1973-09-26 | 1975-05-21 | ||
JPS5526103A (en) * | 1978-08-04 | 1980-02-25 | Hitachi Ltd | Elevator controller |
JPS57126367A (en) * | 1981-01-23 | 1982-08-0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Controller for number of elevator operated |
JPS6279175A (ja) * | 1985-09-30 | 1987-04-11 | 株式会社東芝 | エレベ−タの連動運転装置 |
JPH08198532A (ja) * | 1995-01-30 | 1996-08-06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2007
- 2007-07-04 JP JP2007176500A patent/JP2009012930A/ja active Pending
-
2008
- 2008-07-04 CN CN2008101319786A patent/CN10133763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350223A (ja) * | 1999-06-07 | 2000-12-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画素データ処理装置および画素データ処理方法 |
CN1498843A (zh) * | 2002-11-06 | 2004-05-26 | �����ذ¹ɷݹ�˾ | 用于控制实施分区管制的电梯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
CN1576221A (zh) * | 2003-06-27 | 2005-02-09 |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 用于控制分区运行的电梯设备的方法和电梯设备 |
WO2007066403A1 (ja) * | 2005-12-08 | 2007-06-14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012930A (ja) | 2009-01-22 |
CN101337631A (zh) | 2009-01-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464979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
CN101337631B (zh) | 电梯群管理系统 | |
US5382761A (en) | Elevator group control device | |
US8162109B2 (en) | Elevator system which limits the number of destination call registrations to be allocated to the single car | |
JP5351510B2 (ja) | 乗り場行先階予約式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 |
CN102275787A (zh) | 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群管理电梯的控制装置 | |
CA2472532C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operated with zoning and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 |
JP4642200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制御装置 | |
CN102050362A (zh) |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 |
JPH05319704A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H04226284A (ja) | 二重かごエレベ−タ用群管理制御装置 | |
JP3650150B2 (ja) | 瞬時的なセクタ割り付け方法 | |
CN102190220A (zh) |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 | |
CN101670960A (zh) | 群管理电梯 | |
JP6778659B2 (ja) |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 |
JP5921012B1 (ja)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
JP6880291B1 (ja) | 群管理制御装置、配車制御方法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
CN108792854A (zh) | 电梯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05836553A (zh) |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 | |
JP6735945B1 (ja) | 群管理制御装置、配車制御方法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
CN108792853A (zh) | 电梯调度系统及方法 | |
CN104918871A (zh) | 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装置 | |
CN108545563A (zh) | 提高用户乘坐体验的电梯智能指示系统和方法 | |
JPH07157209A (ja) |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 |
JP7276994B1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 Termination date: 20150704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