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335418B -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5418B
CN101335418B CN2008101340077A CN200810134007A CN101335418B CN 101335418 B CN101335418 B CN 101335418B CN 2008101340077 A CN2008101340077 A CN 2008101340077A CN 200810134007 A CN200810134007 A CN 200810134007A CN 101335418 B CN101335418 B CN 1013354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ortion
insulating body
conducting terminal
blocking part
hyoplastr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340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5418A (zh
Inventor
胡德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13400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354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1335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5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354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54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步骤如下:(1)提供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一基体,其前端延伸一舌板,绝缘本体一侧表面间隔开设有多数第一收容槽,分别沿基体通过舌板;(2)提供多数导电端子,其具有一第一基部,其至少对应第一收容槽的总长,第一基部前端延伸一第二基部,其前端弯折延伸一抵挡部,以及抵挡部进一步弯折延伸一接触部;(3)将第一基部放入每一第一收容槽内,且恰使抵挡部位于舌板前方;(4)提供一治具,其至少具有一推动部设置于抵挡部前方;(5)推动推动部对抵挡部进行推顶,使第二基部向后移动进入第一收容槽,至抵挡部抵顶于舌板前端,且使得导电端子定位。本发明可提高组装效率和提高导电端子折弯精度。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界普遍使用的平面端子最常用的制作方法为通过治具将该平面端子铆合入绝缘本体中与该绝缘本体干涉配合,如图1至图3所示的导电端子1’即为一种平面端子,将所述导电端子1’装设固定于绝缘本体2’中时,需先将未弯折的导电端子1’由右至左铆合入所述绝缘本体2’中使得所述导电端子1’与所述绝缘本体2’干涉配合,然后将所述导电端子1’分两次折弯,使导电端子1’的接触头部10’形成“U”型结构,但是由于所述导电端子1’需要分两次进行折弯,所以在大批量生产中存在组装效率低的问题,另外,由于先将所述将导电端子1’装设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中,然后再进行折弯制程,所以导电端子1’的折弯角度可能不准确,即存在折弯精度不准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组装效率和提高导电端子折弯精度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提供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体,所述基体前端延伸一舌板,所述绝缘本体一侧表面间隔开设有多数第一收容槽,所述多数第一收容槽分别沿所述基体通过所述舌板;(2).提供多数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至少对应所述第一收容槽的总长,所述第一基部前端延伸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前端弯折延伸一抵挡部,以及所述抵挡部进一步弯折延伸一接触部;(3).将所述每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基部放入所述每一第一收容槽内,且恰使所述抵挡部位于所述舌板前方;(4).提供一治具,所述治具至少具有一推动部,设置于所述每一导电端子的所述抵挡部前方;(5).推动所述治具的推动部,对所述抵挡部进行推顶,使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基部向后移动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至所述抵挡部抵顶于所述舌板前端,且使得所述每一导电端子定位。
本发明由于先提供成形的导电端子,然后将其第一基部放入所述每一第一收容槽内,且恰使所述抵挡部位于所述舌板前方,最后通过一治具的推动部顶推所述抵挡部,使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基部向后移动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至所述抵挡部抵顶于所述舌板前端,且使得所述每一导电端子定位,从而不仅可以提高组装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导电端子折弯精度。
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提供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侧表面,其上间隔开设有多数第一收容槽;(2).提供多数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至少对应所述第一收容槽的总长,所述第一基部一端延伸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弯折延伸一抵挡部,以及所述抵挡部延伸一接触部;(3).将所述每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基部放入所述每一第一收容槽内,恰使所述抵挡部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侧表面的相邻侧形成一间距;(4).提供一治具,所述治具至少具有一推动部,推动所述每一抵挡部,使所述每一抵挡部分别沿该间距抵顶所述绝缘本体,恰使所述多数导电端子分别沿所述第一收容槽移动,至所述多数第二基部分别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
本发明由于先提供成形的导电端子,然后将其第一基部放入所述每一第一收容槽内,且恰使所述抵挡部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侧表面的相邻侧形成一间距,最后通过一治具的推动部顶推所述抵挡部,使所述每一抵挡部分别沿该间距抵顶所述绝缘本体,恰使所述多数导电端子分别沿所述第一收容槽移动,至所述多数第二基部分别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从而不仅可以提高组装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导电端子折弯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导电端子装入绝缘本体中之后未弯折之前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导电端子进行第一次弯折之后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导电端子进行第二次弯折之后的剖视图;
图4为依照本发明电连接器组装方法制成的电连接器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6为图5所示绝缘本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7为第一组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配合时的立体图;
图8为将第一组导电端子放置于绝缘本体的收容槽中的俯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第一组导电端子放置于绝缘本体的收容槽中时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0为治具作用于图9所示的第一组导电端子之前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将第一组导电端子完全固定于绝缘本体中之后的立体剖视图;
图12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4,本发明中的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一第一组导电端子2、一第二组导电端子3、一后塞4、一遮蔽壳体5以及一后壳体6。其中,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和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为传输两种不同速度的信号的导电端子,且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和第一组导电端子2装设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所述后塞4装设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所述绝缘本体1装设于所述遮蔽壳体5内,所述后壳体6装设固定于所述遮蔽壳体5上。
请参照图4至图13,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组装过程如下:
(1)提供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体,所述基体前端延伸一舌板,所述绝缘本体一侧表面间隔开设有多数第一收容槽,所述多数第一收容槽分别沿所述基体通过所述舌板。
请参照图4至图6,在此步骤中,提供一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一基体10,该基体10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侧表面101和一底侧表面102,分别与所述顶侧表面101和底侧表面102相邻且相对设置的一前端面103和一后端面104以及相对设置的一左侧面105和一右侧面106。所述绝缘本体1的基体10的顶侧表面101间隔开设有多数第一沟槽11,每一所述第一沟槽11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第一卡槽110。所述基体10的前端面103在邻近所述顶侧表面101的位置向前延伸形成一舌板12。所述基体10的前端面103在邻近所述底侧表面102的位置向前延伸形成一底板13。所述基体10由所述左侧面105和右侧面106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侧板14,且所述左侧面105和右侧面106上分别设有一第一卡块107和位于所述第一卡块107两侧的两凹槽108。每一所述侧板14的内侧凹设有一卡扣槽15。所述舌板12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侧表面120和一底侧表面121和一前端123,所述舌板12的顶侧表面120设有多数第二沟槽122,每一所述第二沟槽122由所述舌板12的顶侧表面120延伸至所述舌板12的前端123并延伸至所述舌板12的底侧表面121,并形成一“U”型沟槽,每一所述第二沟槽122与每一所述第一沟槽11相连通且形成呈“T”型的一第一收容槽16,该第一收容槽16沿所述基体10通过所述舌板12,所述基体10内设有多数第二收容槽17延伸于所述舌板12的底侧表面121,所述舌板12于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17的末端且靠近所述舌板12的前端123的位置设有一挡止部170,另,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17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第二卡槽18。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侧表面102和后端面104相接处还设有一凹陷部19(如图11所示)。
(2)提供一第二组导电端子,将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装设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请参照图4和图7,在此步骤中,提供一第二组导电端子3,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为弹片端子(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与对接电连接器的接触为弹性接触,即将所述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插接入所述电连接器100中时,第二组导电端子3会发生微小的朝向所述基体10的后端面104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的每一导电端子包括一抵持部30、由所述抵持部30向后延伸形成的一弹性接触部31、由所述弹性接触部31向后延伸形成的一主体部32以及由所述主体部32向下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焊接脚33。所述主体部31的两侧分别设有两第一卡持结构310。
通过铆合方式将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自所述基体10的后端面104铆入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二收容槽17内,使得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上设置的抵持部30、弹性接触部31以及主体部32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7内,而所述焊接脚33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之外,使得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上设置的抵持部30与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挡止部170相抵持,且使得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的主体部31上设置的第一卡持结构310与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第二卡槽18相卡持。
(3)提供多数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至少对应所述第一收容槽的总长,所述第一基部前端延伸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前端弯折延伸一抵挡部,以及所述抵挡部进一步弯折延伸一接触部。
请参照图4,在此步骤中,提供一第一组导电端子2,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为平面端子(其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的接触为平面接触,即将所述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插接入所述电连接器100中时,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不会发生移动),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的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20,所述第一基部20的总长L至少对应所述第一收容槽16的长度,即所述第一基部20的总长L至少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6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基部20前端延伸形成一第二基部21,所述第二基部21前端向下垂直弯折延伸形成一抵挡部22,以及所述抵挡部22进一步垂直弯折延伸形成一接触部23,通过冲压于所述第二基部21前端直接形成所述抵挡部22以及所述接触部23,冲压之后所述第二基部21、抵挡部22以及所述接触部23共同构成“U”型结构,该“U”型结构可于冲压时一次成形,所述第一基部21的两侧分别设有两第二卡持结构210。
(4)将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的每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基部20的另一端向下垂直弯折形成一端子脚24,这时,所述第一基部20邻近所述第二基部21的部分比邻近所述端子脚24的部分大。这一步骤可以放置在上述第(3)步骤之前,也可与上述“U”型结构同时成形。
(5)将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的每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基部放入所述每一第一收容槽内,且恰使所述抵挡部位于所述舌板前方。
请参照图8至图9,在此步骤中,将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的每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基部20放入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呈“T”型的第一收容槽16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一基部20较窄的部分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沟槽11内,而其较宽的部分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二沟槽122内,这时所述第二基部21伸出所述舌板12一定的距离,且所述抵挡部22恰好位于所述舌板12前方,即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的抵挡部22与所述舌板12的前端123形成一间距,该间距即为所述第二基部21的长度L1(如图10所示),另,其端子脚24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之外。
(6)提供一治具,所述治具至少具有一推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的所述每一导电端子的所述抵挡部前方。
请参照图10,在此步骤中,提供一治具7,所述治具7具有两夹持部70和一推动部71。
(7)推动所述治具的推动部,对所述抵挡部进行推顶,使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基部向后移动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至所述抵挡部抵顶于所述舌板的前端,且使得所述每一导电端子定位。
请参照图10至图11,在此步骤中,首先通过夹持部70夹持在所述导电端子3的上方和所述舌板12的底侧表面121,以将所述导电端子3固定并限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6内;然后通过推动部71顶推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的每一导电端子的抵挡部22,使得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的每一导电端子的第二基部21分别向所述绝缘本体1的基体10的后端面104移动,使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完成一行程,该行程等于所述第二基部21的长度L,即所述舌板12的前端123与所述抵挡部22之间的间距L,直至所述抵挡部22抵顶于所述舌板12的前端123,所述接触部23抵持于所述舌板12的底表面121,于该行程之后,所述第二基部21完全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16中,且所述第一基部20上设置的第二卡持结构210与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第一卡槽110相卡持,由于第一收容槽16呈“T”型设置,而所述第一基部20邻近所述第二基部21的部分比邻近所述端子脚24的部分大,而第一收容槽16的第一沟槽11比第二沟槽122窄,治具7将所述第一基部20的较宽部分由所述第二沟槽122推入所述第一沟槽11时,所述第一基部20的较宽部分将和所述第一沟槽11发生干涉,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可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收容槽16中。将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装设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之后,其第一基部20、第二基部21、抵挡部22以及接触部23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6内,而端子脚24仍然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之外。
(8)提供一后塞,将所述后塞装设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
请参照图4和图13,在此步骤中,提供一后塞4,所述后塞4呈板状结构,其具有相对设置的上下两表面400和401,相对设置的左右两侧402和403,以及相对设置的前后两端404和405,所述后塞4设有多数定位孔41,贯穿所述后塞4的上表面400和下表面401,所述后塞4的左侧402和右侧403分别设有一第二卡块42,所述后塞4的前端404向前延伸形成一突出部43。
将所述后塞4装设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时,首先将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和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的端子脚对应穿过所述后塞4上设置的定位孔41,以定位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和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然后将所述后塞4自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方装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使得所述后塞4上设置的第二卡块42与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卡扣槽15相配合固定,且使得所述后塞4上设置的突出部43与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凹陷部19相配合,从而进一步将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和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
(9)提供一遮蔽壳体,将所述绝缘本体装设固定于所述遮蔽壳体内。
请参照图4、图12和图13,在此步骤中,提供一遮蔽壳体5,所述遮蔽壳体5为一框体结构,其具有一收容框50,用于收容上述绝缘本体1,其具有相对设置的上下两侧壁500和501,相对设置的左右两侧壁502和503,以及相对设置的前后两端504和505,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自所述遮蔽壳体5的前端504插入所述遮蔽壳体5的收容框50内。所述上侧壁500邻近所述前端504位置设有形状相同的两第一弹片51,其邻近所述后端505位置设有形状相同的两第一通孔52。所述下侧壁501设有形状相同的两第二弹片53。所述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分别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一第三弹片54,所述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的内侧邻近所述上侧壁500和所述后端505位置分别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一第一凸块55,其位于所述第一卡块107之后设有的凹槽108中,且用于止退,所述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外侧邻近所述下侧壁501和所述后端505位置分别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一第二凸块56。所述第一弹片51、所述第二弹片53和所述第三弹片54皆自各自所在侧壁延伸入所述收容框50内,且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摩擦配合,以使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与上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和第一组导电端子2产生良好的接触。所述前端504供所述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插接入所述电连接器100内,其朝外弯折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两第一弯折部57和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两第二弯折部58,所述两第一弯折部57分别位于所述上侧壁500和下侧壁501,所述两第二弯折部55分别位于所述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所述后端505供所述绝缘本体1装设入所述收容框50内。另外,所述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的底缘分别向下延伸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一插脚59,用于将电连接器100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
将所述绝缘本体1自所述遮蔽壳体5的后端505装设固定于所述遮蔽壳体5的收容框50内。在所述绝缘本体1装设于所述遮蔽壳体5的过程中,所述遮蔽壳体5上设置的第一凸块55沿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位于所述第一卡块107前端的凹槽108向后移动,并越过所述第一卡块107,且最终位于所述第一卡块107后端的凹槽108中。第一卡块107用于防止所述绝缘本体1从所述遮蔽壳体5收容框50内退出。所述绝缘本体1装入所述收容框50中之后,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底板13位于所述遮蔽壳体5上设置的下侧壁501下方。
(10)提供一后壳体,将所述后壳体装设固定于所述遮蔽壳体上。
请参照图4和图13,在此步骤中,提供一后壳体6,所述后壳体6呈板片状,其顶端向前弯折设有形状相同的两第一折弯片60,其收容于上述收容框50内,自每一所述第一折弯片60上冲出一扣持块61,其与上述第一通孔52相扣持。所述后壳体6的左右两侧邻近顶端的位置分别向前弯折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一第二折弯片62,其分别位于上述遮蔽壳体5的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的外侧,所述每一第二折弯片62分别设有一第二通孔63,其与上述第二凸块56相扣持。
将所述后壳体6装设固定于所述遮蔽壳体5的后端505。使得所述后壳体6上设置的两第一折弯片60收容于所述遮蔽壳体1上设置的收容框50内,且所述每一第一折弯片60上设置的扣持块61与所述遮蔽壳体1上设置的第一通孔52相扣持;且使得所述后壳体6上设置的两第二折弯片62分别位于所述遮蔽壳体5的左侧壁502和右侧壁503的外侧,且所述每一第二折弯片62上设置的第二通孔63与所述遮蔽壳体1上设置的第二凸块56相扣持。
以此组装完成该电连接器100。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先将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的第二基部21的前端冲压成“U”型结构,然后通过将治具7的夹持部70放置在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上方和所述绝缘本体1的舌板12的底侧表面121以将所述导电端子3夹持固定和限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收容槽16内,最后通过使用治具7的推动部71顶推第一组导电端子2的“U”型的结构的抵挡部22,使得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的每一导电端子由所述绝缘本体1的前端103向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104移动,使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完成所述第二基部21的长度L1的行程,直至所述抵挡部22抵顶于所述舌板12前端123,所述接触部23抵持于所述舌板12的底侧表面121,于该行程之后,所述第二基部21完全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16中,且所述第二基部21上设置的第二卡持结构210与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的第一卡槽110相卡持,由于第一收容槽16呈“T”型设置,而所述第一基部21邻近所述第一基部20的部分比邻近所述端子脚24的部分大,从而最终可使得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固定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6中与所述绝缘本体1干涉配合固定在一起。由于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的“U”型结构可通过冲压一次成形,因此节省了生产工序,从而在后续的组装过程中可以提高组装效率。而且相比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的将所述导电端子1’的接触头部10’弯折成“U”型的制程放置在将所述导电端子1’铆合入所述绝缘本体2’中的制程之后的方法,由于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的“U”型结构的冲压制程放在将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铆合入所述绝缘本体1中的制程之前,因此可以提高导电端子折弯精度,而且也可以避免绝缘本体被压坏的不良现象发生。另外由于使用的第一组导电端子2和第二组导电端子3可传输两种不同速度的信号,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传输信号的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体,所述基体前端延伸一舌板,所述绝缘本体一侧表面间隔开设有多数第一收容槽,所述多数第一收容槽分别沿所述基体通过所述舌板;
(2).提供多数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至少对应所述第一收容槽的总长,所述第一基部前端延伸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前端弯折延伸一抵挡部,以及所述抵挡部进一步弯折延伸一接触部;
(3).将所述每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基部放入所述每一第一收容槽内,且恰使所述抵挡部位于所述舌板前方;
(4).提供一治具,所述治具至少具有一推动部,设置于所述每一导电端子的所述抵挡部前方;
(5).推动所述治具的推动部,对所述抵挡部进行推顶,使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基部向后移动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至所述抵挡部抵顶于所述舌板前端,且使得所述每一导电端子定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第二基部前端通过冲压形成所述抵挡部以及所述接触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将所述第一基部的后端弯折形成一端子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基部放入所述第一收容槽内时,所述端子脚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之外。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一收容槽由所述基体的顶侧表面设有的一第一沟槽以及所述舌板上设有的与所述第一沟槽相连通的一第二沟槽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二沟槽自所述舌板的顶侧表面延伸至所述舌板的前端且进一步延伸至所述舌板的底侧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5),所述接触部抵持于所述舌板的底侧表面。
8.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侧表面,其上间隔开设有多数第一收容槽;
(2).提供多数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至少对应所述第一收容槽的总长,所述第一基部一端延伸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弯折延伸一抵挡部,以及所述抵挡部延伸一接触部;
(3).将所述每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基部放入所述每一第一收容槽内,恰使所述抵挡部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侧表面的相邻侧形成一间距;
(4).提供一治具,所述治具至少具有一推动部,推动所述每一抵挡部,使所述每一抵挡部分别沿该间距抵顶所述绝缘本体,恰使所述多数导电端子分别沿所述第一收容槽移动,至所述多数第二基部分别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由所述抵挡部进一步弯折延伸形成。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体,所述基体一端延伸一舌板,所述抵挡部抵顶所述舌板。
CN2008101340077A 2008-03-05 2008-07-16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54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340077A CN101335418B (zh) 2008-03-05 2008-07-16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26598 2008-03-05
CN200810026598.6 2008-03-05
CN2008101340077A CN101335418B (zh) 2008-03-05 2008-07-16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5418A CN101335418A (zh) 2008-12-31
CN101335418B true CN101335418B (zh) 2010-06-02

Family

ID=40197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3400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5418B (zh) 2008-03-05 2008-07-16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354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0943B (zh) * 2012-03-31 2014-02-26 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引出线弯角安装底板结构
CN114094418B (zh) * 2021-10-15 2023-11-17 上海合辉电子元件有限公司 一种五金端子矫正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68494A (en) * 1997-06-30 2000-05-3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nnector
CN1316808A (zh) * 2000-03-31 2001-10-1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来连接用于固定端子的前座的夹具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68494A (en) * 1997-06-30 2000-05-3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nnector
CN1316808A (zh) * 2000-03-31 2001-10-1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来连接用于固定端子的前座的夹具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00066A 2004.07.15
JP特开平9-312189A 1997.12.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5418A (zh) 2008-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43350U (zh) 电连接器
CN201252225Y (zh) 电连接器
CN201741832U (zh) 电连接器
CN201360060Y (zh) 电连接器
US8096815B2 (en) Reliable electrical connec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04304075U (zh) 电连接器
CN105742877A (zh) 混合型插头连接器
TWI543466B (zh) 具降低接合力之電氣連接器系統
CN101752755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1117878Y (zh) 电连接器
CN109088193B (zh) 一种低电噪音板对板连接器
CN102801008A (zh) 线缆连接器
CN101335418B (zh)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US12149036B2 (en) Terminal and terminal wire assembly
CN201887180U (zh) 电子卡连接器
US2010021014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detecting terminals formed from the same terminal blank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2749130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1888046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3972727A (zh) 一种具有自弹锁扣及解锁结构的连接器
CN201285932Y (zh) 电连接器
CN203351793U (zh) 线缆连接器组合
CN202076588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2189922U (zh) 电连接器
CN104882706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102456962A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