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330396B - 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及实体设备 - Google Patents

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及实体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0396B
CN101330396B CN200710127603A CN200710127603A CN101330396B CN 101330396 B CN101330396 B CN 101330396B CN 200710127603 A CN200710127603 A CN 200710127603A CN 200710127603 A CN200710127603 A CN 200710127603A CN 101330396 B CN101330396 B CN 1013303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lticast
entity
bearing bed
multicast path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276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0396A (zh
Inventor
黄世碧
左羽
祝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1276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3039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330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0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30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03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公开了一种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及实体设备。本发明中,由承载控制层实体向承载层实体设置组播路径,缩短了组播路径建立的时间。对于组播路径上承载控制层实体无法控制的承载层实体,可以指示组播路径上邻近而可控制的其它承载层实体通过承载层信令消息触发建立组播路径。从而在承载控制层实体只能控制部分承载层实体的网络中,也能够较为快速地建立组播路径。

Description

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及实体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组播路径建立技术。 
背景技术
IP电视(IPTV)业务是基于宽带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为“IP”)网络开展的、以流媒体为主的业务。与传统的TV相比较,IPTV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灵活的业务。IPTV主要提供直播/广播电视业务(简称“LTV”/“BTV”)、视频点播业务(Video on Demand,简称“VOD”)等。其中,视频点播业务使用点对点的通信方式;直播/广播电视业务则需要将一个源节点产生的数据发送到多个目的节点,使用点对多点的通信方式。目前对点对多点通信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是组播技术,它能有效地利用网络带宽,避免带宽资源浪费。 
组播技术是以D类IP地址发送业务的技术,发送者同时向多个接收者发送相同业务内容,相同内容只需要向指定组播地址发送一份即可。 
要获取组播内容,内容接收方(用户)需要通过加入对应的组播组来要求邻接的组播路由器发送对应业务内容给自己,该过程可使用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简称“IGMP”)实现;而路由器之间则通过组播路由协议,如协议无关组播-稀疏模式(Protocol IndependentMulticast Sparse Mode,简称“PIM-SM”)协议等,与其它路由器交互以建立组播路径,这样组播业务内容就可以从组播源沿组播路径传递给内容接收方。 
也就是说,在现有的网络中,组播路径的建立过程分两段进行。第一段为用户和邻接组播路由器之间路径的建立过程:用户通过IGMP协议向邻接 组播路由器报告组播组成员关系,其中包括用户加入或退出的组播组等信息,如果在用户和其邻接组播路由器之间存在二层交换设备,如局域网交换机(LanSwitch)/数字用户线路接入复用器(DSL Access Multiplexer,简称为“DSLAM”)等,则该二层交换设备可以通过IGMP SNOOPING(IGMP侦听)协议实现对组播流的复制分发。第二段为用户的邻接组播路由器和组播源之间路径的建立过程,在该过程中通常使用组播路由协议(例如PIM-SM协议等)建立组播路径树。 
下面对用于先近网络的电信和因特网融合的业务及协议(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converged Services and Protocols forAdvanced Networking,简称“TISPAN”)架构下的一个组播路径建立实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 
TISPAN将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简称“NGN”)架构划分为业务层和承载层,承载控制层又划分为网络附着子系统(NetworkAttachment Subsystem,简称“NASS”)子系统和资源与准入控制子系统(Resource and Admission Control Subsystem,简称“RACS”),如图2所示。RACS中主要包括接入侧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Access-Resource andAdmission Control Function,简称“A-RACF”)、核心网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Core-Resource and Admission Control Function,简称“C-RACF”)、基于业务的策略决策功能(Service-based Policy Decision Function,简称“SPDF”)等功能实体。 
图1中的DSLAM_1和DSLAM_2可对应于TISPAN架构中的接入节点(Access Node,简称“AN”);路由器Router_1和Router_2为距离DSLAM最近的路由器,可对应于IP Edge(IP边缘节点),而Router_3的位置对应于Core Border Node(核心边界节点)。 
如图1所示的组播路径建立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01: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1首先发起一个加入(*,G)的IGMP请求,该请求经过DSLAM_1时,DSLAM_1设备进行IGMP Snooping,侦听IGMP报文,记录组播组地址和该用户对应的端口,避免后续将组播流转发给不在组播组内的用户,如图1中的UE2。 
其中(*,G)代表一个以G为组播组地址的组播流,或一个以G为组播组地址并限定一个或多个组播源地址的组播流。 
步骤102:LanSwitch_1收到该加入(*,G)的IGMP请求后,同样进行IGMP Snooping,并继续向下一个节点转发该请求。 
步骤103:Router_1收到该加入(*,G)的IGMP请求后,判断是否已存在该(*,G)的状态,如果不存在,则表明尚未建立该组播的共享树,Router_1为连接到LanSwitch_1的以太网接口建立一个(*,G)状态,表示来自(*,G)的组播数据将从这个以太网接口发送出去。并向下一个节点发送PIM-SM消息,请求建立组播路径。 
步骤104:Router_3收到该PIM-SM建立组播路径消息后,同样判断是否存在(*,G)状态,如果不存在,则表明尚未建立该组播的共享树,Router_3为连接到下行流接收端(Router_1)的接口建立一个(*,G)状态,并向朝着组播源的下一个组播路由器发送PIM-SM请求消息。 
步骤105至步骤107:PIM-SM消息经过Router_4和Router_5最终到达组播源(Multicast Source),其中Router_4、Router_5和Multicast Source均需为相应接口建立(*,G)状态,至此由组播源发送端到接收端UE1的组播转发路径建立完毕。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现有的通过承载层信令消息建立组播路径的方法可能造成路径建立时延较长等问题。具体地说,在上述建立组播转发路径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承载层节点,当尚未建立该组播的共享树时,需要通过转发承载层信令,逐个在接收端到发送端之间的所有承载层节点,如路由器 和LanSwitch,上建立组播路径信息(即(*,G)状态),该过程效率较低,使得路径建立时延较长,如果运用在LTV/BTV业务中,会造成响应时间过长,影响用户体验。此外,由于该方法需要所有的承载层路由器均支持PIM-SM等组播路由协议,实现复杂度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及实体设备,缩短了组播路径建立的时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承载控制层实体分别向组播路径应当经过的各承载层实体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 
承载层实体根据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建立组播路径。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承载控制层实体,包括: 
设置信息生成单元,用于为承载层实体生成组播路径设置信息; 
发送单元,用于将设置信息生成单元生成的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分别向组播路径应当经过的各承载层实体下发。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承载层实体,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上述承载控制层实体的组播路径设置信息; 
路径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单元收到的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建立组播路径。 
本发明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区别及其效果在于:由承载控制层实体向承载层实体设置组播路径,缩短了组播路径建立的时间,从而支持 对组播业务请求的快速响应。因为承载控制层实体知道网络拓扑结构和组播流的分发状态,所以可以很快地计算出组播路径应当经过的各承载层实体,只要向这些承载层实体发送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就可以了,各个承载层实体几乎同步地建立起组播路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完全通过承载层信令消息逐级触发的方式,组播路径建立的时间大大缩短了。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建立组播路径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RACS构架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承载控制层实体结构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承载层实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承载控制层实体向组播路径上的各承载层实体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对应的承载层实体根据该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建立组播路径。通过由承载控制层实体向承载层实体设置组播路径,缩短了组播路径建立的时间,从而支持对组播业务请求的快速响应。 
下面仍然以图1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构为例,对组播路径建立流程进行具体说明,如图3所示。 
在步骤301中,UE1向与其直接相连的二层交换设备DSLAM_1发起一个加入组播业务(*,G)的IGMP请求。 
在步骤302中,DSLAM_1收到来自UE1的加入(*,G)的请求后,向A-RACF发送申请组播承载资源的请求,在该请求中携带UE1的IP地址和期望加入的组播组地址G(或组播组地址G和组播源地址)。 
在步骤303中,承载控制层实体A-RACF对该申请组播承载资源的请求进行组播资源准入控制和资源预留,并根据接入网拓扑结构以及该组播流的分发状态决定需要向哪些节点(承载层实体)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即确定组成接入网组播路径的节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UE1是Router1所服务的接入网内第一个加入组播组G的用户设备,A-RACF确定需要向DSLAM_1、LanSwitch_1以及Router1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因为承载控制层实体A-RACF知道网络拓扑结构和组播流的分发状态,所以可以很快地计算出组播路径应当经过的各承载层实体,只要向这些承载层实体发送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就可以了,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完全通过承载层信令消息逐级触发的方式,组播路径建立的时间大大缩短了。 
在步骤304至步骤306中,A-RACF分别向承载层实体DSLAM_1、LanSwitch_1以及Router1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该播路径设置信息中可以包括该组播组地址与承载层实体的接口的对应关系,或者,组播组地址和组播源地址与承载层实体的接口的对应关系。 
对应的承载层实体(DSLAM_1、LanSwitch_1或Router1)收到组播报文时,如果该组播报文的组播组地址与该组播路径设置信息中的组播组地址匹配,或者该组播报文的(组播组地址和组播源地址)与该组播路径设置信息中的(组播组地址和组播源地址)匹配,则向该组播路径设置信息中与该 地址对应的承载层实体的接口复制转发该组播报文。 
在步骤307中,A-RACF向C-RACF发送请求核心网组播承载资源的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304至步骤307之间没有固定的先后关系,可以是并行执行或者以任意先后顺序执行。 
在步骤308中,承载控制层实体C-RACF收到来自A-RACF的请求核心网组播承载资源的消息后,对该请求进行组播资源准入控制和资源预留,并根据核心网拓扑结构以及该组播流的分发状态决定需要向哪些节点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核心网内尚未建立(*,G)的路径,从而本步骤中C-RACF确定需要向Router_3、Router_4、Router_5以及组播源(MulticastSource)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 
同样,因为承载控制层实体C-RACF知道网络拓扑结构和组播流的分发状态,所以可以很快地计算出组播路径应当经过的各承载层实体,只要向这些承载层实体发送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就可以了,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完全通过承载层信令消息逐级触发的方式,组播路径建立的时间大大缩短了。 
在步骤309至步骤311中,C-RACF分别向路由器Router_3、Router_4以及Router_5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该播路径设置信息中同样可以包括该组播组地址与承载层实体的接口的对应关系;或者,包括组播组地址和组播源地址与承载层实体的接口的对应关系。 
对应的承载层实体(Router_3、Router_4或Router_5)收到组播报文时,如果该组播报文的组播组地址与该组播路径设置信息中的组播组地址匹配,或者该组播报文的(组播组地址和组播源地址)与该组播路径设置信息中的(组播组地址和组播源地址)匹配,则向该组播路径设置信息中与该地址对应的承载层实体的接口复制转发该组播报文。 
在步骤312中,C-RACF向组播源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如果该组播源尚未开始发送组播报文,则同时指示该组播源启动发送组播流。 
同样,步骤309至步骤312之间没有固定的先后关系,可以是并行执行或者以任意先后顺序执行。 
至此各承载层节点上均完成了组播路径的设置,组播流可以开始由组播源发送至UE1。 
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涉及一种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类似,其区别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由UE向与其直接相连的接入节点(即DSLAM_1)发起加入组播业务(*,G)的请求,触发组播路径建立流程,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UE向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简称“AF”)发起建立组播业务的请求,触发组播路径建立流程;第一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承载控制层实体包括A-RACF和C-RACF,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承载控制层实体还包括SPDF。 
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在步骤401中,UE3向AF发起一个建立组播业务(*,G)的会话初始化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SIP”)请求。 
在步骤402中,AF收到该建立组播业务(*,G)的SIP请求后,向RACS中的SPDF发送申请组播承载资源的请求,在该请求中携带UE3的IP地址和希望加入的组播组地址G(或组播组地址G和组播源地址)。 
RACS中的SPDF收到该申请组播承载资源的请求后,分别进入步骤403和步骤408。在步骤403中,SPDF向A-RACF发送申请接入网组播承载资源的请求。在步骤408中,SPDF向C-RACF发送申请核心网组播承载资源的请求。步骤403和步骤408之间没有固定的先后关系,可以并行执行或以任意先后顺序执行。 
在步骤403之后,进入步骤404,A-RACF收到来自SPDF的承载资源 请求后,对该请求进行组播资源准入控制和资源预留,并根据接入网拓扑结构以及该组播流的分发状态决定需要向哪些节点(即承载层实体)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UE3是Router2所服务的接入网内第一个加入组播组G的用户,从而A-RACF确定需要向DSLAM_2、LanSwitch_2以及Router_2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因为承载控制层实体知道网络拓扑结构和组播流的分发状态,所以可以很快地计算出组播路径应当经过的各承载层实体,只要向这些承载层实体发送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就可以了,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完全通过承载层信令消息逐级触发的方式,组播路径建立的时间大大缩短了。 
在步骤405至步骤407中,A-RACF分别向DSLAM_2、LanSwitch_2和Router_2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步骤405至步骤407之间没有固定的先后关系,可以是并行执行或者以任意先后顺序执行。所发送的播路径设置信息中可以包括该组播组地址与承载层实体的接口的对应关系;或者,包括组播组地址和组播源地址与承载层实体的接口的对应关系。 
对应的承载层实体(DSLAM_2、LanSwitch_2或Router_2)收到组播报文时,如果该组播报文的组播组地址与该组播路径设置信息中的组播组地址匹配,或者该组播报文的(组播组地址和组播源地址)与该组播路径设置信息中的(组播组地址和组播源地址)匹配,则向该组播路径设置信息中与该地址对应的承载层实体的接口复制转发该组播报文。 
在步骤408中,SPDF向C-RACF发送申请核心网组播承载资源的请求。步骤408和步骤403没有固定的先后关系,在步骤408之后,进入步骤409。 
在步骤409中,C-RACF收到来自SPDF的申请核心网组播承载资源的请求后,对该请求进行组播资源准入控制和资源预留,并根据核心网拓扑结构以及该组播流的分发状态决定需要向哪些节点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本 实施方式中假设Router_3至组播源的组播路径已经在UE1加入(*,G)时设置过,从而本步骤中C-RACF仅需向Router_3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 
在步骤410中,C-RACF向Router_3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并指示Router_3开始向Router_2复制分发该组播流。 
至此UE3至组播源的组播路径已经建立完毕,组播流可以开始由Router_3发送至UE3。 
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与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相类似,其区别在于,在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组播路径上不存在承载控制层实体无法控制的承载层实体;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组播路径上存在承载控制层实体无法控制的承载层实体,在此情况下,该承载控制层实体需要从组播路径上能够控制的各承载层实体中找到与该无法控制的承载层实体邻近的承载层实体,指示该邻近的承载层实体通过承载层信令消息触发该无法控制的承载层实体建立组播路径,从而在承载控制层实体只能控制部分承载层实体的网络中,也能够较为快速地建立组播路径。 
下面以图5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图5中承载控制层实体A-RACF无法控制承载层实体LanSwitch_2,图5中步骤501至步骤503与步骤401至步骤403完全相同,在步骤504中,A-RACF收到来自SPDF的承载资源请求后,对该请求进行组播资源准入控制和资源预留,并根据接入网拓扑结构以及该组播流的分发状态决定需要向哪些节点(即承载层实体)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假设UE3是Router2所服务的接入网内第一个加入组播组G的用户,所以A-RACF确定需要向DSLAM_2、LanSwitch_2以及Router_2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然而,由于A-RACF无法对LanSwitch_2进行控制,因此A-RACF决定只向DSLAM_2和Router_2发送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并指示与LanSwitch_2邻近的承载层实体DSLAM_2通过承载层信令 消息触发LanSwitch_2建立组播路径。 
在步骤505和步骤506中,A-RACF分别向DSLAM_2和Router_2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步骤505和步骤506没有固定先后关系。 
在步骤507中,DSLAM_2收到来自A-RACF的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后,向LanSwitch_2发送加入组播业务(*,G)的IGMP请求,用于对LanSwitch_2设置组播路径信息。 
在步骤508中,LanSwitch_2收到该加入组播业务(*,G)的IGMP请求后,进行IGMP Snooping,侦听IGMP报文,记录组播组地址和与DSLAM_2相连的接口,并向Router_2转发加入组播业务(*,G)的IGMP请求,该请求在Router_2处终结。可见,在承载控制层实体只能控制部分承载层实体的网络中,也能够较为快速地建立组播路径。 
步骤509至步骤511与步骤408至步骤410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主要以UE发起请求,触发建立组播路径的过程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在具体应用时,同样可以由网络侧发起组播路径的建立,其主要步骤和思想相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以TISPAN构架为例,对组播路径的建立的过程进行了具体的说明,该场景下,承载控制层实体包括A-RACF、C-RACF和SPDF,承载层实体包括DSLAM、LanSwitch和Router;然而,本发明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TISPAN,同样可以适用于其它承载和控制相分离的网络构架,承载控制层实体也不仅限于A-RACF、C-RACF和SPDF,还可以是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3GPP”)中的策略控制和计费规则功能(Policy Control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简称“PCRF”),或者,国际电信联盟标准部(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Union-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简称“ITU-T”)中的承载资源控制功能实体(Transport Resource Control-Functional Entity,简称 “TRC-FE”)等;承载层实体同样不限于DSLAM、LanSwitch_2以及Router,同样可以是其它任意接入节点、IP边缘节点、核心边界节点、宽带接入服务器(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简称“BRAS”)、以太网交换机、IP路由器等。不同的承载控制层实体和承载层实体之间传输的具体消息可能不同,但其原理是相同的,同样可以达到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承载控制层实体,如图6所示,包括:设置信息生成单元,用于为承载层实体生成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将该设置信息生成单元生成的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向组播路径上的至少一个承载层实体下发。由承载控制层实体向承载层实体设置组播路径,缩短了组播路径建立的时间,从而支持对组播业务请求的快速响应。 
该承载控制层实体还可以包括:第一选择单元,用于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和组播流的分发状态确定需要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的该承载层实体;该设置信息生成单元为该第一选择单元所确定的各承载层实体生成组播路径设置信息;该发送单元向该第一选择单元所确定的各承载层实体发送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因为承载控制层实体知道网络拓扑结构和组播流的分发状态,所以可以很快地计算出组播路径应当经过的各承载层实体,只要向这些承载层实体发送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就可以了,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完全通过承载层信令消息逐级触发的方式,组播路径建立的时间大大缩短了。 
该承载控制层实体还可以包括: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该组播路径上是否存在该承载控制层实体无法控制的第一承载层实体;第二选择单元,用于在该判断单元判定存在该第一承载层实体的情况下,从该组播路径上该承载控制层实体能够控制的各承载层实体中选择与该第一承载层实体邻近的第二承载层实体;指示单元,用于指示该第二选择单元所选的第二承载层实体通过承载层信令消息触发该第一承载层实体建立组播路径。从而在承载控制层实体只能控制部分承载层实体的网络中,也能够较为快速地建立组播路径。 
本实施方式中的承载控制层实体可以包括以下之一或其任意组合:TISPAN中的A-RACF、C-RACF、SPDF、3GPP中的PCRF、ITU-T中的TRC-FE等。 
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承载层实体,如图7所示,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承载控制层实体的组播路径设置信息;路径建立单元,用于根据该接收单元收到的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建立组播路径。 
该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包括组播组地址与承载层实体的接口的对应关系,或者,包括组播组地址和组播源地址与承载层实体的接口的对应关系。 
该路径建立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设置存储子单元,用于存储该接收单元收到的组播路径设置信息。 
该承载层实体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单元: 
媒体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组播报文; 
地址比较单元,用于判断该媒体接收单元所接收的组播报文的地址与组播路径设置信息中的地址是否匹配; 
媒体转发单元,用于在该地址比较单元的判定结果为匹配时,向该组播路径设置信息中与该地址对应的承载层实体的接口复制转发该组播报文。 
其中,该地址比较单元和媒体转发单元从该设置存储子单元获取组播路径设置信息。 
本实施方式中的承载层实体包括以下之一或其任意组合:接入节点、IP边缘节点、核心边界节点、DSLAM、BRAS、以太网交换机、IP路由器。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承载控制层实体向承载层实体设置组播路径,缩短了组播路径建立的时间,从而支持对组播业务请求的快速响应。 
因为承载控制层实体知道网络拓扑结构和组播流的分发状态,所以可以 很快地计算出组播路径应当经过的各承载层实体,只要向这些承载层实体发送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就可以了,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完全通过承载层信令消息逐级触发的方式,组播路径建立的时间大大缩短了。 
对于组播路径上承载控制层实体无法控制的承载层实体,可以指示组播路径上邻近而可控制的其它承载层实体通过承载层信令消息触发建立组播路径。从而在承载控制层实体只能控制部分承载层实体的网络中,也能够较为快速地建立组播路径。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承载控制层实体分别向组播路径应当经过的各承载层实体下发组播路径设置信息;
所述承载层实体根据所述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建立组播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以下步骤:
如果所述组播路径上存在所述承载控制层实体无法控制的第一承载层实体,则该承载控制层实体从所述组播路径上能够控制的各承载层实体中找到与该第一承载层实体邻近的第二承载层实体,指示该第二承载层实体通过承载层信令消息触发该第一承载层实体建立组播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控制层实体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和组播流的分发状态确定需要下发所述组播路径设置信息的所述承载层实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包括:组播组地址与承载层实体的接口的对应关系,或者,组播组地址和组播源地址与承载层实体的接口的对应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控制层实体包括以下之一或其任意组合:
接入侧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核心网侧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基于业务的策略决策功能、策略控制和计费规则功能、承载资源控制功能实体;
所述承载层实体包括以下之一或其任意组合:
接入节点、IP边缘节点、核心边界节点、数字用户线路接入复用器、宽带接入服务器、以太网交换机、IP路由器。
6.一种承载控制层实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信息生成单元,用于为承载层实体生成组播路径设置信息;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设置信息生成单元生成的组播路径设置信息分别向组播路径应当经过的各承载层实体下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承载控制层实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选择单元,用于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和组播流的分发状态确定需要下发所述组播路径设置信息的所述承载层实体;
所述设置信息生成单元为所述第一选择单元所确定的各承载层实体生成组播路径设置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第一选择单元所确定的各承载层实体发送组播路径设置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承载控制层实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组播路径上是否存在所述承载控制层实体无法控制的第一承载层实体;
第二选择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判定存在所述第一承载层实体的情况下,从所述组播路径上所述承载控制层实体能够控制的各承载层实体中选择与该第一承载层实体邻近的第二承载层实体;
指示单元,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选择单元所选的第二承载层实体通过承载层信令消息触发所述第一承载层实体建立组播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控制层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控制层实体包括以下之一或其任意组合:
接入侧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核心网侧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基于业务的策略决策功能、策略控制和计费规则功能、承载资源控制功能实体。
CN200710127603A 2007-06-18 2007-06-18 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及实体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03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27603A CN101330396B (zh) 2007-06-18 2007-06-18 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及实体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27603A CN101330396B (zh) 2007-06-18 2007-06-18 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及实体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0396A CN101330396A (zh) 2008-12-24
CN101330396B true CN101330396B (zh) 2012-10-03

Family

ID=40206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76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0396B (zh) 2007-06-18 2007-06-18 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及实体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3039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3103A (zh) * 2002-04-09 2003-12-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发送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的控制信息的装置和方法
CN1607779A (zh) * 2003-10-14 2005-04-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资源分配的方法
CN1889581A (zh) * 2005-06-30 2007-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承载控制层设备间动态路由的实现方法
CN1956408A (zh) * 2006-07-17 2007-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不同承载层网络互通中保证业务QoS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3103A (zh) * 2002-04-09 2003-12-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发送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的控制信息的装置和方法
CN1607779A (zh) * 2003-10-14 2005-04-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资源分配的方法
CN1889581A (zh) * 2005-06-30 2007-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承载控制层设备间动态路由的实现方法
CN1956408A (zh) * 2006-07-17 2007-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不同承载层网络互通中保证业务QoS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0396A (zh) 2008-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42033B2 (ja) ポイントツーポイントパケット交換向きの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マルチキャスト方法
US6728777B1 (en) Method for engineering paths for multicast traffic
CA2721472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ast tree management in multi-hop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012461A1 (en) Multicast network system
KR20120076444A (ko) EMBMS 채팅 서비스 제공 시스템 및 EMBMS 채팅 서비스 제공 시스템의 서비스 제공자 서버, eBM-SC 및 사용자 단말의 제어 방법
CN101572650A (zh) Iptv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系统
JP4654278B2 (ja) マルチキャストツリー割当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1232503B (zh) 资源分配方法及资源释放方法
CA2376032A1 (en) Method for engineering paths for multicast traffic
CN101325500B (zh) 一种组播承载资源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1483639A (zh) 一种网络中资源管理的方法
CN104348736A (zh) 组播负载场景下选路的方法和路由器
WO2010069174A1 (zh) 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1291242B (zh) Pim dm支持带宽预留建立组播表项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330396B (zh) 组播路径的建立方法及实体设备
WO2013037319A1 (zh) 标签转发路径的带宽资源管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534203B (zh) 一种组播控制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1789897A (zh) 一种协议无关组播中资源预留的方法和路由器
Chandrasekar et al. Performance of Video Conferencing using 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 Routing with Core failure
Al-Misbahi et al. The overlay multicast protocol (OMP): A proposed solution to improving scalability of multicasting in MPLS networks
Bettahar et al. A simple 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 for multicast communications
Di Crescenzo et al. MULTICAST-AWARE QOS I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Cho et al. A Bandwidth Reservation Method for Multicast Streaming Service
Nadeau et al. NXG03-2: Any Source Implicit Multicast (ASIMcast)
Kim et al. A Scalable Hybrid Overlay Multicast Adopting Host Group Model for Subnet-Dense Receiv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

Termination date: 2014061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