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8629B - 侧板、牵伸装置及纤维机械 - Google Patents
侧板、牵伸装置及纤维机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28629B CN101328629B CN2008100993288A CN200810099328A CN101328629B CN 101328629 B CN101328629 B CN 101328629B CN 2008100993288 A CN2008100993288 A CN 2008100993288A CN 200810099328 A CN200810099328 A CN 200810099328A CN 101328629 B CN101328629 B CN 1013286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ing part
- side plate
- roller
- mentioned
- rear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56—Supports for drafting element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44—Adjusting drafting elements, e.g. altering ratc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为了对牵伸装置的多个牵伸罗拉进行定位而采用的侧板中、使隔距改变作业容易进行并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结构。侧板(70)被分割为向牵伸装置安装的安装位置固定的前部(21)、和能够在规定的行程范围内改变相对于牵伸装置的位置的后部(22)而构成。前部(21)具有支承牵伸罗拉的罗拉支承部(78、76)。后部也同样具有支承牵伸罗拉的罗拉支承部(75、74)。在后部(22)位于行程范围的一端时,在支承于罗拉支承部(76、75)上的牵伸罗拉之间实现预先确定的规定节距(P1)。在后部(22)处于行程范围的另一端时,在上述牵伸罗拉之间实现不同于上述节距(P1)的预先确定的规定节距。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牵伸装置所具有的侧板。
背景技术
在纺织机的牵伸装置中,如果未由牵伸罗拉握持的浮游纤维增多的话,则牵伸不能适当地进行,因而需要将牵伸罗拉的配置间隔(隔距)对齐为适当的距离。此外,应设定的牵伸罗拉的隔距根据纺织的纤维种类以及用途等而不同。因此,一直以来都使用用于对牵伸装置的多个牵伸罗拉进行定位的侧板。
作为这种侧板,有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侧板。该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下结构的隔距调整机构。即,将罗拉轴支承部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安装到摇架的侧板上,所述罗拉轴支承部件对位于架设皮圈的第二上罗拉后方的各上罗拉的罗拉轴一个个地进行支承。而且,通过在牵伸装置的前后方向上移动该罗拉轴支承部件,能够改变调节罗拉间的隔距。专利文献1中,通过该结构,能够将隔距间隔调整为所希望的隔距,所以没有必要准备多种多样的侧板,此外,省去了每次变更隔距时替换侧板并再次进行安装的麻烦。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4-123268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隔距调整机构的支承部件通过狭缝及螺钉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安装在侧板上。因此,为了使牵伸罗拉准确地位于实现所希望的隔距的位置而防止牵伸的不均,必须一边在狭缝的范围内严密地调整支承部件的位置一边进行螺纹固定。因此,进行隔距改变以及微调整的作业繁琐,相当耗费时间和工时。
尤其是在大规模的纺织工厂等中,在所纺织的纤维种类改变时,由于需要在多个纺织单元的每一个中进行隔距改变,所以人们强烈希望降低隔距改变作业的时间和工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制造成本、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隔距调整的侧板。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下面说明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和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提供一种为了对牵伸装置的多个牵伸罗拉进行定位而采用的侧板的以下结构。即,上述侧板包括固定部和移动部。固定部具有对牵伸罗拉进行支承的罗拉支承部,并且,该固定部向牵伸装置安装的安装位置固定。移动部具有对牵伸罗拉进行支承的罗拉支承部,并且,该移动部相对于牵伸装置的位置能够在规定的行程范围内改变。而且,在上述移动部位于上述行程范围的一端时,在固定部侧的牵伸罗拉与移动部侧的牵伸罗拉之间实现预先确定的第一节距。在上述移动部位于上述行程范围的另一端时,在固定部侧的牵伸罗拉与移动部侧的牵伸罗拉之间实现了不同于上述第一节距的预先确定的第二节距。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移动部的安装位置在其行程范围的一端或另一端不同,能够简单地改变固定部侧的牵伸罗拉与移动部侧的牵伸罗拉之间的隔距。此外,通过使移动部位于行程范围的一端或另一端,能够正确地实现第一节距或第二节距,所以不需要移动部的位置的微调整作业,在这点上也使得隔距改变作业变得简单。此外,还能够无需从固定部及移动部的罗拉支承部上拆下牵伸罗拉便能够进行隔距的调整,能够降低隔距改变作业的工作量与时间。
在上述侧板中,优选的是,上述移动部具有多个罗拉支承部,若使上述移动部移动,则上述多个罗拉支承部一体地移动。
该结构中,仅通过使移动部移动,便能够使支承于该移动部上的牵伸罗拉间的隔距保持原样地、简单地改变固定部侧的牵伸罗拉与移动部侧的牵伸罗拉之间的隔距。因此,能够提高隔距改变作业的效率。
在上述侧板中,优选构成为,在将上述固定部固定在牵伸装置上的状态下,能够将上述移动部更换为罗拉支承部间的间隔不同的其他移动部。
由此,即使在想改变支承于移动部上的牵伸罗拉的隔距时,固定部仍然固定在牵伸装置上,仅更换移动部即可。此外,由于不用拆下支承于固定部上的牵伸罗拉就能够更换移动部,所以能够有效地进行隔距改变作业。此外,使固定部共用,仅通过移动部的移动和更换就能够应对各种隔距改变。因此,能够降低侧板的制造成本。
上述侧板中,优选的是,上述移动部具有抵靠面,通过该抵靠面与上述固定部接触,从而上述移动部定位在上述行程范围的端部。
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再现性良好地获得上述第一节距和第二节距。
上述侧板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固定部或上述移动部的至少任一方上具有长孔或槽,借助该长孔或槽的端部,上述移动部被定位在上述行程范围的端部。
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再现性良好地获得上述第一节距和第二节距。
上述侧板中,优选的是,上述移动部具有一端开放的长孔,在安装部件的轴部穿插该长孔的状态下,上述移动部被安装到上述牵伸装置上。
根据该结构,进行移动部的更换时,无须拆下安装部件即可将移动部从牵伸装置上拆下。因此,能够省略安装部件的安装/拆卸作业,所以移动部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
上述侧板中,优选为下述结构。即,上述固定部具有基准显示部,上述移动部具有两个位置显示部,在上述移动部位于上述行程范围的端部时,上述基准显示部与两个上述位置显示部的任一方一致。
根据这一结构,通过读取基准显示部和位置显示部,能够容易地确认移动部是否确实位于行程范围的端部。
上述侧板中,优选的是,在上述移动部上,上述第一节距及上述第二节距以数字显示在各上述位置显示部的附近。
根据该结构,能够简单地获知在固定部侧的牵伸罗拉与移动部侧的牵伸罗拉之间实现了哪个隔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侧板的牵伸装置、和具有上述牵伸装置的纤维机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纺织机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牵伸装置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侧板的整体图。
图4是表示后部位于行程范围的一端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由点划线所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后部位于行程范围的另一端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由点划线所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说明中间罗拉与第三罗拉间的隔距改变作业的侧视图。
图9是说明为了更换而将侧板的后部卸下的作业的侧视图。
图10是说明安装新后部的作业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作为纤维机械的纺织机1,该纺织机1具有并列设置的多个纺织单元(纱线处理单元)2。
如图1所示,作为主要结构,各纺织单元2具有牵伸装置7、纺织装置9、送纱装置11和卷取装置12。牵伸装置7设于纺织机1主体的壳体6的上端附近,通过纺织装置9对从该牵伸装置7送来的纤维束8进行纺织。从纺织装置9排出的纺织纱线10由送纱装置11向下方输送,经清纱器(纱疵检测器)52由卷取装置12卷取而形成卷装45,其中,清纱器52对纱线的缺陷进行检测并进行纱线切断而将纱疵部分除去。
该纺织机1上装备有风箱80和动力机箱81。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纺织机1具有以在纺织单元2所排列的方向上自由行走的方式设置的接纱台车、和以与该接纱台车独立地以可自由行走的方式设置的落纱台车。
图2中示出了牵伸装置7、纺织装置9和送纱装置11的放大侧视图。牵伸装置7具有用于使纱条13延伸而形成纤维束8的牵伸罗拉。上述牵伸罗拉由相互正对配置的上罗拉和下罗拉构成。
上罗拉由后罗拉14、第三罗拉15、架设着皮圈17的中间罗拉16及前罗拉18这四个罗拉构成。这些上罗拉14、15、16、18安装在牵伸装置7所具有的盖状的摇架20上。而下罗拉由后下罗拉24、第三下罗拉25、架设着皮圈27的中间下罗拉26及前下罗拉28这四个罗拉构成。各下罗拉24、25、26、28分别安装在牵伸装置7的主体侧,并且配置成与上述上罗拉14、15、16、18正对。
在摇架20的内部具有省略图示的弹簧箱,通过该弹簧箱,上述上罗拉14、15、16、18被弹压,从而被相对上述下罗拉24、25、26、28推压,由此,能够通过上罗拉14、15、16、18和下罗拉24、25、26、28握持纱条13。
各上罗拉14、15、16、18通过安装在摇架20侧面的侧板70被定位,由此,上罗拉14、15、16、18的对纱条的握持点的间隔(隔距)被确定为规定的间隔。如图1所示,上述摇架20相对两个纺织单元2设有1个,侧板70在摇架20的两侧的面上各安装有一个。另外,后面将说明侧板70的详细结构。
在以上的结构中,由牵伸装置7输送的纱条13如图2所示,通过速度各不相同地被旋转驱动的牵伸罗拉而延伸,成为纤维束8而被送往纺织装置9。纺织装置9对从牵伸装置7送来的纤维束8进行空气纺织。进行了空气纺织的纤维束8成为纺织纱线10而被送往送纱装置11。
送纱装置11具有支承在纺织机1主体的壳体上的输出罗拉39、和以能够自由接触或离开输出罗拉39的方式设置的握持罗拉40。该结构中,通过将从纺织装置9排出的纺织纱线10握持在输出罗拉39与握持罗拉40之间、旋转驱动输出罗拉39,能够将纺织纱线10输送到卷取装置12一例。
上述摇架20相对牵伸装置7能够以转动轴部29为中心转动。此外,在摇架20上固定有摇架手柄23。该结构中,在纺织机1运转时,摇架20处于图2所示的位置,被省略图示的锁定机构锁定。通过解除该锁定机构的锁定、抬起摇架手柄23,摇架20成为打开状态。该状态下,进行以上罗拉14、15、16、18以及下罗拉24、25、26、28的更换为首的维护作业、以及后述的牵伸罗拉的隔距调整作业等。
接着,对安装在摇架20上的侧板70进行说明。图3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侧板70的整体图。如图3所示,侧板70被分割为前部(固定部)21和后部(移动部)22。前部21和后部22均为金属制,形成为具有规定厚度的平板状。
前部21具有支承前罗拉18的前罗拉支承部78、和支承中间罗拉16的中间罗拉支承部76。此外,后部22具有支承第三罗拉15的第三罗拉支承部75、和支承后罗拉14的后罗拉支承部74。罗拉支承部74、75、76、78分别具有凹部,通过在该凹部内定位并支承各上罗拉14、15、16、18的轴承部,能够实现对各上罗拉14、15、16、18的定位。
前罗拉支承部78和中间罗拉支承部76这二者均形成于前部21上。因此,前罗拉18与中间罗拉16之间的隔距不变。同样,第三罗拉支承部75和后罗拉支承部74二者均形成在后部22上。因此,第三罗拉15与后罗拉14之间的隔距不变。
各罗拉支承部74、75、76、78的位置被设定为,上述前罗拉18与中间罗拉16之间的隔距、以及第三罗拉15与后罗拉14之间的隔距为预先确定的规定间隔。但是,对于后部22,制造多个第三罗拉15与后罗拉14之间的隔距为各种不同规格的后部22备用。
在侧板70的前部21上形成有圆形且呈贯通状的安装孔69。通过将作为安装部件的螺钉91、92穿插并螺纹固定在该安装孔69中,前部21被安装到摇架20上(参照图4)。通过该螺纹固定,侧板70以相对摇架20不能移动的方式被固定。因此,前罗拉支承部78和中间罗拉支承部76的位置也固定了,且该位置不变。
如图3所示,在侧板70的后部22上,形成有缺口部63和长孔部61。缺口部63和长孔部61沿着罗拉支承部74、75、76、78排列的方向(纱条13的行进方向)细长地形成。缺口部63构成为将长孔的靠前部21侧的一端开放的形状。此外,长孔部61配置在远离前部21侧的端部。
通过将作为安装部件的螺钉93、94穿插并螺纹固定在缺口部63和长孔部61中,后部22相对摇架20被固定(参照图4)。此外,如图3所示,后部22具有对接部62,该对接部62的面(抵靠面)能够与前部21的端部抵接。
上述摇架20上形成有用于对上述螺钉91~94进行螺纹固定的内螺纹孔。此外,在上述内螺纹孔的位置上,通过焊接等在摇架20的内侧部分上实施了堆焊,强度得以确保。
通过将用于安装的上述螺钉93、94(图4)旋松,能够使后部22沿着缺口部63和长孔部61在规定的行程范围内移动。这意味着,能够使上述前罗拉18与中间罗拉16之间的隔距、以及第三罗拉15与后罗拉14之间的隔距保持一定地改变中间罗拉16与第三罗拉15之间的隔距。
如果使后部22向靠近前部21的方向移动,则如图4所示,成为上述对接部62的抵靠面与前部21接触的状态,后部22向前部21侧的进一步移动被阻止。由此,规定了后部22的上述行程范围的一端。另外,该状态下,如图4的由点划线所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即图5所示,穿插于上述长孔部61中的螺钉94的轴部79位于该长孔部61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
而且,在后部22位于行程范围的一端的图4的状态下,各罗拉支承部74、75、76、78的位置、以及对接部62的抵靠面的位置等被确定,从而在中间罗拉16与第三罗拉15之间实现预先确定的第一节距(隔距)P1。
另一方面,如果使后部22向离开前部21的方向移动,则在成为图6所示的状态时,成为穿插于上述长孔部61中的螺钉94的轴部79与该长孔部61的一端接触的状态(参照图6的由点划线所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即图7)。由此,后部22向离开前部21的方向的移动被阻止,规定了后部22的上述行程范围的另一端。
而且,在该后部22位于行程范围的另一端的图6的状态下,各罗拉支承部74、75、76、78、上述长孔部61和螺钉94的位置等被确定,从而在中间罗拉16与第三罗拉15之间实现预先确定的第二节距(隔距)P2。此外,该第二节距P2被设定为,比后部22位于上述行程范围的相反侧的端部时的上述第一节距P1(图4)大。
因此,通过使后部22移动、使后部22位于其行程范围的一端或另一端中的任一端并紧固上述螺钉的简单作业,就能够获得预先确定的第一节距P1或第二节距P2中的任一个作为中间罗拉16与第三罗拉15之间的隔距。尤其是由于两个节距P1、P2由后部22的行程范围的两端确定,所以不需要将后部22严密地调整在行程范围中途的位置上的繁复作业,且能够再现性良好地获得所希望的节距。
如图3所示,在前部21上设有向后部22突出的凸部71,并且,在后部22上与该凸部71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凹部。在前部21的凸部71的部分上具有作为基准显示部的基准线64。而在后部22上,在上述凹部的侧面附近的部分上,具有作为位置显示部的长隔距线65和短隔距线67。在长隔距线65和短隔距线67的附近分别具有长隔距显示部66和短隔距显示部68。在两个显示部66、68上,实际的中间罗拉16与第三罗拉15之间的隔距(第一节距P1和第二节距P2)以例如mm单位的数值直接显示。
而且,基准线64、长隔距线65以及短隔距线67的位置被确定为:若将后部22移动到上述行程范围的一端,则基准线64与短隔距线67如图4所示一致;而在行程范围的另一端,基准线64与长隔距线65如图6所示一致。因此,通过读取基准线64与两隔距线67、65的位置关系,能够简单地确认上述后部22是否位于行程范围的端部。
中间罗拉16与第三罗拉15之间的隔距改变作业如下述那样进行。即,如图8所示,将摇架20置于打开状态,使用工具将固定后部22的螺钉93、94旋松。然后使后部22从其行程范围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再紧固固定螺钉93、94。另外,图2所示的中间下罗拉26与第三下罗拉25之间的隔距改变作业也在打开摇架20的状态下适当地进行。之后,关闭摇架20、完成节距改变作业。
另外,如图8所示,该节距改变作业可以在将各上罗拉14、15、16、18保持在侧板70的各罗拉支承部74、75、76、78上的状态下进行。因此,不需要将上罗拉14、15、16、18拆下再安装的作业,隔距改变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在后部22移动时,第三罗拉15和后罗拉14也与后部22一起同时移动。因此,预先调整好摇架20所具有的上述弹簧箱的弹压力的作用位置,使得即使第三罗拉15和后罗拉14移动也能够始终对其施加适当的弹压力。
另一方面,由于第三罗拉15与后罗拉14之间的节距改变需要进行后部22更换,所以如下述这样进行。
即,先将摇架20置于打开状态,将第三罗拉15和后罗拉14(参照图2)从后部22的罗拉支承部75、74上拆下。接着,使用工具将在缺口部63的部分对后部22进行螺纹固定的螺钉93适当地旋松(参照图4)。另外,将在长孔部61的部分对后部22进行螺纹固定的螺钉94取下。
接着,从图9的状态如箭头所示地将后部22向离开前部21的方向拉拔。于是,由于上述螺钉93的轴部从缺口部63的开放侧的一端拉出,所以能够在保持将螺钉93安装在摇架20侧的状态下简单地将后部22从摇架20上拆下。
接着,如图10所示,设置第三罗拉15与后罗拉14之间的节距(隔距)与之前的后部22不同的后部22X,使得上述螺钉93的轴部插入该后部22X的缺口部63,并将上述螺钉94再次穿插在长孔部61中。而且,在保持旋松螺钉93、94的状态下,使后部22X位于其行程范围的一端或另一端。之后,紧固螺钉93、94,将后部22X相对摇架20固定。
其中,如图9、图10所示,该节距改变作业不需要更换前部21,且能够在将前部21侧的上罗拉18、16保持在各罗拉支承部78、76上的状态下进行。因此,由于不需要将各种部件拆下再安装的作业,所以隔距改变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在上述螺钉93的附近配置有例如清扫上罗拉14、15、16、18的表面的清洁器等各种机构,所以,多数情况下无法确保用于安装/取下螺钉93的作业空间。在这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后部22(22X)是具备了具有开放部的长孔状缺口部63的结构。所以,只要先将螺丝刀等工具插入螺钉93的头部的螺钉槽中并旋松该螺钉93,即使不将螺钉93从摇架20上完全取下,也能够通过上述开放部将该螺钉93的轴部插入缺口部63中、或从该缺口部63中拔出。因此,能够简单的进行后部22的更换。
如上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牵伸装置7中,为了对多个牵伸罗拉(上罗拉14、15、16、18)进行定位而采用的侧板70如下所述地构成。即,该侧板70被分割为作为固定部的前部21和作为移动部的后部22而构成,其中,前部21的向牵伸装置7安装的安装位置固定,后部22能够在规定的行程范围内改变其相对于牵伸装置7的位置。前部21具有前罗拉支承部78和中间罗拉支承部76。此外,后部22具有第三罗拉支承部75和罗拉支承部74。在后部22位于上述行程范围的一端时(图4),在前部21侧的中间罗拉16与后部22侧的第三罗拉15之间,实现预先确定的第一节距P1。在后部22位于上述行程范围的另一端时(图6),在前部21侧的中间罗拉16与后部22侧的第三罗拉15之间,实现不同于上述节距P1的预先确定的第二节距P2。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后部22的安装位置在其行程范围的一端或另一端不相同,能够简单地改变中间罗拉16与第三罗拉15之间的隔距。此外,通过使后部22位于行程范围的一端或另一端,能够准确地实现第一节距P1或第二节距P2,所以不需要对后部22的位置的严密的调整作业,在这一点上使隔距改变作业变得简单。此外,如图8所示,能够不取下保持在侧板70上的上罗拉14、15、16、18而进行隔距调整。因此,能够降低隔距改变作业的作业量和时间。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侧板70中,后部22具有第三罗拉支承部75和后罗拉支承部74。而且构成为,若使后部22移动则第三罗拉支承部75和后罗拉支承部74一体地移动。
根据该结构,仅通过使后部22移动就能够保持第三罗拉15与后罗拉14之间的隔距不变地、简单地改变中间罗拉16与第三罗拉15之间的隔距。因此,能够提高隔距改变作业的效率。
此外,如图9及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侧板70构成为,在将前部21固定在牵伸装置7上的状态下,能够将上述后部22更换成罗拉支承部之间的间隔不同的其他后部22X。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想改变第三罗拉15与后罗拉14之间的隔距的情况下,将前部21仍然固定在牵伸装置7上,只需替换后部22即可。此外,能够在将前罗拉18和中间罗拉16保持在前部21侧的状态下更换后部22。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隔距改变作业。而且,共用前部21,仅通过后部22的移动和更换就能够应对各种隔距改变。因此,能够降低侧板70的材料费和金属模制作费等制造成本。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后部22在对接部62的部分具有抵靠面,通过该抵靠面如图4所示那样与前部21接触,上述后部22被定位在上述行程范围的端部。
这样,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再现性良好地获得上述第一节距P1。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后部22上具有长孔部61,通过该长孔部61的端部,上述后部22如图6和图7所示被定位在上述行程范围的端部。
这样,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再现性良好地获得上述第二节距P2。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后部22具有作为一端开放的长孔的缺口部63,并在螺钉93的轴部穿插于该缺口部63的状态下安装到上述摇架20上。
通过该结构,在进行后部22的更换时,如图9所示,能够在将螺钉93拧入并安装在牵伸装置7上的状态下、将后部22从牵伸装置7上拆下。因此,由于能够省略螺钉93的安装/取下的作业,所以后部22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前部21具有基准线64,上述后部22具有两个隔距线65、67。而且,如图4和图6所示,在后部22位于上述行程范围的端部时,基准线64与两个上述隔距线65、67的任一方一致。
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读取基准线64和隔距线65、67容易地确认后部22是否确实地位于行程范围的端部。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后部22中,在各隔距线65、67的附近设有显示部66、68,在该显示部66、68的部分,上述第一节距P1和上述第二节距P2由数字显示。
根据该结构,能够简单地获知中间罗拉16与第三罗拉15之间的隔距。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例如可以进行下述改变。
后部22不限于相对牵伸装置7直接安装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将后部22相对固定在牵伸装置7上的前部21以能够在规定的行程范围内移动的方式进行安装。
上述实施方式的后部22构成为利用贯通状的长孔部61的端部进行定位。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在后部22的朝向牵伸装置7侧的面上凹陷设置非贯通状的槽,而使销从牵伸装置7突出并插入上述槽中,通过该销与槽的端部抵接,从而实现后部22的定位。
此外,从后部22突出设置销,使该销插入设于前部21的长孔或槽中,通过销与该长孔或槽的端部接触也可以实现后部22的定位。
作为基准显示部和位置显示部,也可以具有例如小的圆形或三角形的标记等来取代直线状的基准线64和隔距线65、67。
上述实施方式的侧板70不限于四线式牵伸装置的情况,例如也可以适用于五线式或其他方式的牵伸装置。
Claims (10)
1.一种侧板,是为了对牵伸装置的多个牵伸罗拉进行定位而采用的侧板,其特征在于,
包括:固定部,其具有对牵伸罗拉进行支承的罗拉支承部,并且,该固定部向牵伸装置安装的安装位置固定;移动部,其具有对牵伸罗拉进行支承的罗拉支承部,并且,该移动部相对于牵伸装置的位置能够在规定的行程范围内改变,
在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行程范围的一端时,在固定部侧的牵伸罗拉与移动部侧的牵伸罗拉之间实现预先确定的第一节距,
在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行程范围的另一端时,在固定部侧的牵伸罗拉与移动部侧的牵伸罗拉之间实现不同于所述第一节距的预先确定的第二节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具有多个罗拉支承部,
若使所述移动部移动,则所述多个罗拉支承部一体地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板,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固定部固定在牵伸装置上的状态下,能够将所述移动部更换为罗拉支承部的间隔不同的其他移动部。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侧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具有抵靠面,通过该抵靠面与所述固定部接触,从而所述移动部定位在所述行程范围的端部。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侧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部或所述移动部的至少任一方上具有长孔或槽,借助该长孔或槽的端部,所述移动部被定位在所述行程范围的端部。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侧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具有一端开放的长孔,在安装部件的轴部穿插该长孔的状态下,所述移动部被安装到所述牵伸装置上。
7.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侧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具有基准显示部,
所述移动部具有两个位置显示部,
在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行程范围的端部时,所述基准显示部与两个所述位置显示部的任一方一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动部上,所述第一节距及所述第二节距以数字显示在各所述位置显示部的附近。
9.一种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8所述的侧板。
10.一种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牵伸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62645 | 2007-06-20 | ||
JP2007162645A JP2009001928A (ja) | 2007-06-20 | 2007-06-20 | サイドプレート、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繊維機械 |
JP2007162645 | 2007-06-2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28629A CN101328629A (zh) | 2008-12-24 |
CN101328629B true CN101328629B (zh) | 2012-01-18 |
Family
ID=39952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993288A Active CN101328629B (zh) | 2007-06-20 | 2008-05-21 | 侧板、牵伸装置及纤维机械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006426B1 (zh) |
JP (1) | JP2009001928A (zh) |
CN (1) | CN101328629B (zh) |
DE (1) | DE602008000434D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16050B2 (ja) * | 2010-05-12 | 2014-06-11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紡機のドラフト装置 |
JP5677259B2 (ja) * | 2011-09-28 | 2015-02-25 | 富士通周辺機株式会社 | 打鍵装置 |
CN102828290A (zh) * | 2012-09-18 | 2012-12-19 | 宋继刚 | 细纱机下肖隔距规及细纱机下肖隔距调整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90923392A (en) * | 1909-10-13 | 1910-10-13 | John Owden O'brien | Improvements in Underclearers for the Drawing-rollers of Drawing, Slubbing, Intermediate and Roving Frames and similar Machines for Preparing Cotton, Flax, Wool or other Fibres for Spinning. |
US5303454A (en) * | 1992-02-26 | 1994-04-19 | Fritz Stahlecker | Textile machine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drafting units arranged next to one another in a row |
DE4318025A1 (de) * | 1992-10-20 | 1994-04-21 | Stahlecker Fritz | Lagerstanze für die Unterzylinder von Streckwerken bei Spinnereimaschinen |
CN1712586A (zh) * | 2004-06-26 | 2005-12-28 | 里特机械公司 | 牵伸装置的牵伸距离的调节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23268U (ja) | 1991-04-18 | 1992-11-06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ドラフト装置におけるゲージ調整機構 |
-
2007
- 2007-06-20 JP JP2007162645A patent/JP2009001928A/ja active Pending
-
2008
- 2008-05-21 CN CN2008100993288A patent/CN101328629B/zh active Active
- 2008-06-02 DE DE200860000434 patent/DE602008000434D1/de active Active
- 2008-06-02 EP EP20080010067 patent/EP2006426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90923392A (en) * | 1909-10-13 | 1910-10-13 | John Owden O'brien | Improvements in Underclearers for the Drawing-rollers of Drawing, Slubbing, Intermediate and Roving Frames and similar Machines for Preparing Cotton, Flax, Wool or other Fibres for Spinning. |
US5303454A (en) * | 1992-02-26 | 1994-04-19 | Fritz Stahlecker | Textile machine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drafting units arranged next to one another in a row |
DE4318025A1 (de) * | 1992-10-20 | 1994-04-21 | Stahlecker Fritz | Lagerstanze für die Unterzylinder von Streckwerken bei Spinnereimaschinen |
CN1712586A (zh) * | 2004-06-26 | 2005-12-28 | 里特机械公司 | 牵伸装置的牵伸距离的调节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006426B1 (en) | 2009-12-23 |
JP2009001928A (ja) | 2009-01-08 |
CN101328629A (zh) | 2008-12-24 |
DE602008000434D1 (de) | 2010-02-04 |
EP2006426A1 (en) | 2008-1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28629B (zh) | 侧板、牵伸装置及纤维机械 | |
CN107964701B (zh) | 纺织机的工位、用于纺织机的工位的气动式储纱机构和纺织机 | |
CN101994177B (zh) | 牵伸辊的清洁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纤维机械 | |
CN101885435A (zh) | 用于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上蜡装置 | |
CN109338491B (zh) | 移丝切丝装置 | |
EP2130956A1 (en) | Apron cradle for spinning frames | |
CN213673884U (zh) | 一种气流纺皮辊拆装装置 | |
CN102586964B (zh) | 纺纱机的牵伸装置 | |
CN111005096A (zh) | 用于精梳机的圆形梳 | |
CN100451194C (zh) | 带牵伸装置的纺机 | |
CN212018655U (zh) | 一种定型机毛絮处理装置 | |
EP3696302A1 (en) | A spinn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spinning plain yarn or fancy yarn with said spinning system | |
US20200392652A1 (en) | Drafting system unit having a weighting arm and a weighting arm for a drafting system unit | |
CN101115872A (zh) | 双皮圈牵伸装置的下皮圈导向机构 | |
WO2020250085A1 (en) | Yarn feed module | |
EP2452002B1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a core yarn | |
CN111874701A (zh) | 一种圆织机卷布架上布辊的更换装置 | |
CN219489196U (zh) | 纺织机储纱装置 | |
EP4215654B1 (en) | Fiber bundle condensing device for spinning machine | |
CN222729168U (zh) | 一种纺织机送料装置 | |
CN214361907U (zh) | 亚麻湿纺细纱机固定承载式插纱架结构 | |
EP4215653B1 (en) | Fiber bundle condensing device for spinning machine | |
CN220456442U (zh) | 不停机换料装置及光伏组件隔离件裁断机 | |
CN217894556U (zh) | 用于静电纺微纳米纤维纱线加工的喂给装置 | |
CN222758419U (zh) | 一种喷毛机的喂料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