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6513B -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96513B CN101296513B CN2008100945458A CN200810094545A CN101296513B CN 101296513 B CN101296513 B CN 101296513B CN 2008100945458 A CN2008100945458 A CN 2008100945458A CN 200810094545 A CN200810094545 A CN 200810094545A CN 101296513 B CN101296513 B CN 10129651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channel
- time slot
- channel
- cyclic shift
- physical upl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92
- 102100036409 Activated CDC42 kinase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90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8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8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707 rearrang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108010003272 Hyaluronate ly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465000 Mus musculus Prag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8694 Humulus lupul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65 homogen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transmitt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55—ZCZ [zero correlation zone]
- H04J13/0059—CAZAC [constant-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74—Code shifting or hopp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04J13/18—Allocation of orthogonal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7—Scheduling of signalling, e.g. occurrence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包括:终端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用于发送同一类型上行控制信令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发送所述上行控制信令时,使用不同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够保证在一个资源块或混合资源块内复用的终端在控制信道持续的时间里,受到的相互干扰均匀化,随机化,实现小区内各个终端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干扰随机化,从而提高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接收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中规定,当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没有上行数据要发送时,在固定的时频资源上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如图1所示,一个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在频域上占一个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一个资源块占用12个子载波),时域上持续两个时隙也就是一个子帧即1毫秒(ms),根据当前子帧使用的循环前缀的不同,所包括的符号数有所不同。另外,控制信道在两个时隙上进行跳频,以获得频域分集增益。小区内各个UE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是通过码分复用的,由于一个资源块上能够复用的UE数目是有限,当小区内需要同时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UE超过一个资源块所能复用的用户数时,可以再开辟一个资源块,也就是通过码分和频分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小区内各个UE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复用。
当前LTE系统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能够支持多种上行控制信令,包括肯定/否定应答信息(ACK/NACK),信道质量指示符(CQI),调度请求(SR),以及它们同时发送的组合,其中ACK/NACK和SR采用控制信道格式1发送,CQI采用控制信道格式2发送。下面简要的介绍一下各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如图2所示,ACK/NACK信息经过二进制相位键控BPSK或正交相位键控QPSK调制,形成一个调制符号,调制符号先在频域进行扩频因子为12的扩频,其中扩频序列是长度为12的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Auto Correlation,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再在时域经过一个长度为4的Walsh码时域扩展,然后映射到如图2所示的控制信道格式1对应的信息符号(其中表示信息符号表示导频符号即参考信号),参考信号主要用来作为信息符号的信道估计,不携带信息,参考信号采用了与信息符号相同的处理,即先在频域进行扩频因子为12的扩频,然后在时域经过一条长度为3(常规循环前缀)或为2(扩展循环前缀)的正交序列扩展,最后,参考信号与ACK/NACK信息符号一起组成一个时隙要发送的信号。因此,一个资源块内,能够复用同时发送ACK/NACK的UE个数由较短的时域正交码的数量以及同一正交码里允许可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决定。当循环前缀为常规循环前缀时,较短的时域正交码的数量为3个,当循环前缀为扩展循环前缀时,较短的时域正交码的数量为2个,而同一正交码里允许可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根据应用场景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ACK/NACK信道可以用信道使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CS以及对应的时域正交码索引OC的组合来表示,也就是CB=<OC,CS>。
如图3所示,CQI信息经过编码得到20个编码比特,然后经过QPSK调制得到10个调制符号S0~S9,每个调制符号在频域上进行扩频因子为12的扩频(扩频序列是长度为12的CAZAC序列),然后映射到如图3所示的控制信道格式2对应的信息符号上去,参考信号的作用与ACK/NACK的相同,在频域进行扩频因子为12的扩频,最后参考信号与CQI信息符号一起组成一个时隙要发送的信号。因此,在一个资源块内,能够复用同时发送CQI的UE数由允许可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来决定。通常,CQI信道可以用信道使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CS来表示。
一般情况下,发送ACK/NACK的UE和发送CQI的UE使用不同的资源块发送它们相应上行控制信令,但是目前在LTE中还支持不同UE的ACK/NACK和CQI在同一个资源块上发送的情况,并且规定,这样的资源块最多只有1个,这里称其为“混合资源块”。
通常来说,不同小区分配不同的CAZAC根序列作为其频域扩展序列,而小区内的各个UE的控制信道,则使用同一CAZAC序列的不同循环移位。考虑到不同CAZAC根序列不同循环移位之间的相关性的不同,为了实现小区间的干扰随机化,上行控制信道在每个符号使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符号对应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是随时间跳变的,而且这种跳变的图案是小区相关的(小区内所有UE的跳变图案是相同的),即小区内所有UE在第一个时隙和第二个时隙的同一个符号对应的序列循环移位量的间隔相同。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行控制信道的性能,小区内的干扰随机化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由上述内容可知,小区内各个UE的控制信道是码分的,理想信道中,小区内各个UE的控制信道是理想正交的,但是在实际信道中,由于信道的衰落延时以及由于UE的移动而造成的多普勒频移,各个UE的控制信道的正交性遭到破坏,因而会产生小区内各个UE的控制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对于不同的上行控制信道,其干扰又各有不同。对于ACK/NACK信道,正交性的破坏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频域CAZAC序列的正交性由于信道的时延扩展而遭到破坏,且这种正交性与使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之间的差值有关,循环移位量相差较小的,比如是相邻的循环移位量,其正交性在延时衰落信道中就较差,而循环移位量有较大间隔的,其正交性在衰落信道中就保持得比较好;另一方面是时域正交码由于多普勒频移而遭到破坏,这里正交性的破坏程度与UE的移动速度有关。对于CQI信道,其正交性的破坏是由于频域CAZAC序列的正交性由于信道的时延扩展而遭到的破坏。
如上所述,由于CAZAC序列循环移位量的跳变图案是小区相关的,也就是小区内里所有UE的跳变图案都是相同的,因此,如果两个UE使用了相互干扰较大的控制信道后,那么它们将在整个控制信道持续的时间里,干扰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使UE间干扰随机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终端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用于发送同一类型上行控制信令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发送所述上行控制信令时,使用不同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进一步地,所述终端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只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时,使用的时域正交码相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或使用的时域正交码不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相同,或使用的时域正交码不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终端在第一个时隙中占用第i个控制信道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在第二个时隙中占用第g(i,d,N)个控制信道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终端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的控制信道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分别有N个且排列顺序相同,其中,0≤i≤N-1,
g(i,d,N)=((i+1)×d)mod(N+1)-1
N的值为c×NCS RB/Δshift,其中,
c为时域正交码的数量;
NCS RB为所述控制信道所在的资源块占有子载波的个数,
Δshift为同一个时域正交码下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的间隔;
d为正整数;mod指取模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终端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只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时,使用的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终端在第一个时隙中占用第i个控制信道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在第二个时隙中占用第g(i,c,N)个控制信道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终端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控制信道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分别有N个且排列顺序相同,0≤i≤N-1,其中,
g(i,c,N)=((i+1)×c)mod(N+1)-1
其中,N为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的个数;
c为与N+1互质的自然数;mod指取模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终端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和信道质量指示符时,在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使用的时域正交码相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或使用的时域正交码不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相同,或使用的时域正交码不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
在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使用的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
进一步地,用于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为NCS (1),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为NCS (2),
所述终端在第一个时隙的用于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的信道中占用第i个控制信道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在第二个时隙的用于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的信道中占用第g1(i,d,N)个控制信道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终端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的控制信道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分别有N个且排列顺序相同,0≤i≤N-1,其中,
g1(i,d,N)=((i+1)×d)mod(N+1)-1
N的值为c×NCS (1)/Δshift,其中,
c为时域正交码的数量;
Δshift为同一个时域正交码下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的间隔;
d为正整数;mod指取模操作;
所述终端在第一个时隙的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的信道中占用第j个控制信道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在第二个时隙的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的信道中占用第g2(j,c′,NCS (2))个控制信道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终端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控制信道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分别有NCS (2)个且排列顺序相同; 其中,
c′为与NCS (2)+1互质的自然数;mod指取模操作。
进一步地, NCS RB为所述控制信道所在的资源块占有子载波的个数。
进一步地,d的取值为时域正交码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常规循环前缀时,c取值为3;使用扩展循环前缀时,c取值为2。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中对于三种情况,通过对UE在第二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进行重排列方法,其基本方法都是相同的,都是采用了素数-求模的方法(Prime-Modulo method),因而具有形式统一,实现简单的优点。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够保证,在一个资源块或混合资源块内复用的UE在控制信道持续的时间里,受到的相互干扰均匀化,随机化,实现小区内各个UE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干扰随机化,从而提高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接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具体实施例1中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ACK/NACK的UE时,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用户在两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的示意图;
图5是具体实施例2中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ACK/NACK的UE时,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用户在两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的示意图;
图6是具体实施例3中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ACK/NACK的UE时,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用户在两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的示意图;
图7是具体实施例4中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ACK/NACK的UE时,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用户在两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的示意图;
图8是具体实施例5中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ACK/NACK的UE时,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用户在两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的示意图;
图9是具体实施例6中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CQI的UE时,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用户在两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的示意图;
图10是具体实施例7中是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CQI的UE时,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用户在两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的示意图;
图11是具体实施例8中一个资源块上同时复用发送CQI和发送ACK/NACK的UE时,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用户在两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的示意图;
图12是具体实施例9中一个资源块上同时复用发送CQI和发送ACK/NACK的UE时,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用户在两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的示意图;
图13是具体实施例10中一个资源块上同时复用发送CQI和发送ACK/NACK的UE时,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用户在两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的示意图;
图14是具体实施例11中一个资源块上同时复用发送CQI和发送ACK/NACK的UE时,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用户在两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的示意图;
图15是具体实施例12中一个资源块上同时复用发送CQI和发送ACK/NACK的UE时,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用户在两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在同一个小区内复用在同一个RB上的UE间干扰随机化,可以以时隙为单位,重新选择UE使用的控制信道。这种小区内干扰随机化的方法可称为“以时隙为单位的控制信道重排列”(slot-based OC/CSremapping),如:终端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用于发送同一类型上行控制信令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发送所述上行控制信令时,使用不同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
对于在同一个小区内复用在同一个RB上的任意两个UE如UE1和UE2,如果UE1和UE2在一个子帧内第一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资源索引分别为i、j,则UE1和UE2在该子帧内第二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资源索引分别为m,n。本发明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已知的i和j,合理的选择m和n,从而达到小区内复用在同一个RB上的UE的干扰随机化的目的。具体实现方法中,考虑到控制信道类型的差异,具体描述如下:
对于ACK/NACK控制信道,其资源为时域正交码和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在第一个时隙里使用相同时域正交码的UE,那么在对第二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进行重排列时,尽可能的为这些UE分配不同的时域正交码(因为在典型的应用场景下,UE的移动速度为中低速,因此时域正交码的正交性保持较好),同时保证整个资源块内复用的UE使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的间隔尽量的均匀化。终端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只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时,使用的时域正交码相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或使用的时域正交码不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相同,或使用的时域正交码不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
对于CQI控制信道,其资源为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一个子帧内任意两个UE在第一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资源索引分别为i和j,在该子帧内第二个时隙使用的控制信道资源索引分别为m和n,其中(i-j)的值与(m-n)值不相同。即终端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只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时,使用的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
并且,在考虑CQI控制信道资源在子帧第二个时隙进行重排列方法时,还考虑与ACK/NACK控制信道资源重排列方法的兼容性。
假设一个RB上可复用N个用户,每个用户对应一个ACK/NACK信道。ACK/NACK信道可以用信道使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CS以及对应的时域正交码索引OC的组合来表示,也就是CBa[i]=<OCa[ui],CSa[vi]>,其中i=0,1,...,N-1,ui和vi分别表示第i个ACK信道所使用的OC索引和CS索引,a=1,2表示一个子帧中两个时隙。CBa[i]与OCa[ui],CSa[vi]的对应关系具体如图4~8以及图11~15所示。
对一个子帧中第二个时隙上不同UE使用的控制信道进行重排列,包括以下三种情况的重排列:
第一种情况: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ACK/NACK的UE;
终端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的控制信道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分别有N个且排列顺序相同,假设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B1[i]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B2[g(i,d,N)]控制信道,0≤i≤N-1,其中,
g(i,d,N)=((i+1)*d)mod(N+1)-1
N的值为c×NCS RB/Δshift,其中NCS RB表示一个资源块占有子载波的个数或者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的个数,系统设定为12;Δshift表示同一个时域正交码下循环移位量的间隔,可取的值包括1,2,3;c为时域正交码的数量,与控制信道使用的循环前缀类型有关:控制信道使用常规循环前缀时,c取值为3;控制信道使用扩展循环前缀时,c取值为2;
d为正整数,d优选的取值为c。
mod是指取模操作;
第二种情况: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CQI的UE;
CQI控制信道可用使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来表示;终端发送CQI的控制信道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分别有N个且排列顺序相同,假设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S=i CQI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S=g(i,c′,N)控制信道,0≤i≤N-1,其中:
g(i,c′,N)=((i+1)×c′)mod(N+1)-1
其中,N为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的个数;
c′为与N+1互质的自然数;
mod是指取模操作;
第三种情况:一个资源块上同时复用发送ACK/NACK的UE(表示为ACK_UE)和发送CQI的UE(表示为CQI_UE)。
假设用于发送ACK/NACK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为NCS (1),考虑到ACK/NACK信道与CQI信道间的相互干扰,通常要留有2个CQI信道循环移位量保护间隔,因此,可用于发送CQI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为 NCS RB表示一个资源块占有子载波数,系统设定为12;
在混合资源块里,在对ACK/NACK信道与CQI信道在第二个时隙上使用的控制信道进行重排列时,可分别讨论。对于混合资源块里的ACK/NACK信道在第二个时隙上使用控制信道的重排列,可采用与在只发送ACK/NACK的资源块里的重排列相同的方式,具体为:
ACK_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B1[i]控制信道来发送其ACK/NACK,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B2[g1(i,c,N)]控制信道来发送ACK/NACK;0≤i≤N-1,
g1(i,d,N)=((i+1)×d)mod(N+1)-1
N表示在混合资源块里,可用于发送ACK/NACK信道的数目, Δshift表示同一个时域正交码下循环移位量的间隔,可取的值包括1,2,3,同时要求NCS (1)为Δshift的整数倍;c为时域正交码的数量,与控制信道使用的循环前缀类型有关:控制信道使用常规循环前缀时,c取值为3;控制信道使用扩展循环前缀时,c取值为2;
d为正整数,d优选的取值为c。
对于混合资源块里的CQI信道在第二个时隙上使用控制信道的重排列,可采用与在只发送CQI的资源块里的重排列相同的方式,具体为:
CQI_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S=i这个CQI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 这个控制信道, 其中:
其中c′为与NCS (2)+1互质的自然数;
mod是指取模操作。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方法。
在实施例1中,如图4所示,在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ACK/NACK的UE,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使用常规循环前缀,可用的正交码的数量c为3,在同一个正交码里,允许的循环移位间隔Δshift为1,则一个资源块里可复用的同时发送ACK/NACK的UE个数为 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B1[i]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B2[g(i,c,N)]控制信道,
g(i,c,N)=g(i,3,36)=((i+1)×3)mod(36+1)-1;
例如,UE<1>在第一个时隙使用了CB1[1]的ACK/NACK控制信道发送其ACK/NACK信息,则:g(1,3,36)=((1+1)*3)mod37-1=5
因此,UE<1>在第二个时隙将使用CB2[5]的ACK/NACK控制信道发送其ACK/NACK信息。
再例如,UE<2>在第一个时隙使用了CB1[2]的ACK/NACK控制信道发送其ACK/NACK信息,则:g(2,3,36)=((2+1)*3)mod37-1=8
因此,UE<2>在第二个时隙将使用CB2[8]的ACK/NACK控制信道来发送其ACK/NACK信息。
如图所示,UE<0>~UE<5>中UE在第一个时隙使用了相同的时域正交码,采用本发明的重排列方法后,在第二个时隙使用不同的时域正交码,或当其中多个UE(如UE<0>~UE<3>)使用的时域正交码相同时,相应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间隔均匀分布。重排列后,将干扰随机化,保证两UE在第一个时隙相互干扰较强时,在第二个时隙的相互干扰相对较小,因而达到整个资源块内复用的UE的上行控制信道的接收性能基本相同。
在实施例2中,如图5所示,在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ACK/NACK的UE,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常规循环前缀,可用的正交码的数量c为3;在同一个正交码里,允许的循环移位间隔为Δshift=2,则一个资源块里可复用的同时发送ACK/NACK的UE数为 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B1[i]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B2[g(i,c,N)]控制信道,
g(i,c,N)=g(i,3,18)=((i+1)×3)mod(18+1)-1
例如,UE<1>在第二个时隙将使用CB2[5]的ACK/NACK控制信道发送其ACK/NACK信息,UE<2>在第二个时隙将使用CB2[8]的ACK/NACK控制信道来发送其ACK/NACK信息。
在实施例3中,如图6所示,在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ACK/NACK的UE,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常规循环前缀,可用的正交码的数量c为3,在同一个正交码里,允许的循环移位间隔为Δshift=3,则一个资源块里可复用的同时发送ACK/NACK的UE数为 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B1[i]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B2[g(i,c,N)]控制信道,
g(i,c,N)=g(i,3,12)=((i+1)×3)mod(12+1)-1
例如,UE<1>在第二个时隙将使用CB2[5]的ACK/NACK控制信道发送其ACK/NACK信息,UE<2>在第二个时隙将使用CB2[8]的ACK/NACK控制信道来发送其ACK/NACK信息。
在实施例4中,如图7所示,在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ACK/NACK的UE,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扩展循环前缀,可用的正交码的数量c为2;在同一个正交码里,允许的循环移位间隔为Δshift=2,则一个资源块里可复用的同时发送ACK/NACK的UE数为 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B1[i]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B2[g(i,c,N)]控制信道,
g(i,c,N)=g(i,2,12)=((i+1)×2)mod(12+1)-1
例如,UE<1>在第二个时隙将使用CB2[3]的ACK/NACK控制信道发送其ACK/NACK信息,UE<2>在第二个时隙将使用CB2[5]的ACK/NACK控制信道来发送其ACK/NACK信息。
在实施例5中,如图8所示,在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ACK/NACK的UE,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常规循环前缀,可用的正交码的数量c为2;在同一个正交码里,允许的循环移位间隔为Δshift=3,则一个资源块里可复用的同时发送ACK/NACK的UE数为 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B1[i]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B2[g(i,c,N)]控制信道,
g(i,c,N)=g(i,2,8)=((i+1)×2)mod(8+1)-1
例如,UE<1>在第二个时隙将使用CB2[3]的ACK/NACK控制信道发送其ACK/NACK信息,UE<2>在第二个时隙将使用CB2[5]的ACK/NACK控制信道来发送其ACK/NACK信息。
在实施例6中,如图9所示,在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CQI的UE,CQI控制信道可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的个数为N=12;c′为与N+1即13互质的自然数;图中示出的是c′取值为3的情况,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S=i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S=g(i,c′,N)控制信道,
g(i,c′,N)=g(i,3,12)=((i+1)×3)mod(12+1)-1
在实施例7中,如图10所示,在一个资源块上只复用发送CQI的UE,CQI控制信道可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的个数为N=12;c′为与N+1即13互质的自然数;图中示出的是c′取值为12的情况,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S=i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S=g(i,c′,N)控制信道,
g(i,c′,N)=g(i,12,12)=((i+1)×12)mod(12+1)-1
如图所示,UE在第一时隙使用的CS和在第二个时隙使用的CS具有镜像映射的效果,实现简单。
在实施例8中,如图11所示,在一个资源块上同时复用发送ACK/NACK的UE和发送CQI的UE,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常规循环前缀时,可用的正交码的数量c为3,分配给发送ACK/NACK的UE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为 在同一个正交码里,允许的循环移位间隔为Δshift=1,则一个资源块里可复用的同时发送ACK/NACK的UE数为 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B1[i]作为发送ACK/NACK的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B2[g1(i,c,N)]作为发送ACK/NACK的控制信道,
g1(i,c,N)=g1(i,3,18)=((i+1)×3)mod(18+1)-1
对于发送CQI的UE,由于其可用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为 因此,UE<j>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S=j作为发送CQI的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 作为发送CQI的控制信道,图中示出的是c′取值为4的情况,
在实施例9中,如图12所示,在一个资源块上同时复用发送ACK/NACK的UE和发送CQI的UE,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常规循环前缀时,可用的正交码的数量c为3,分配给发送ACK/NACK的UE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为 在同一个正交码里,允许的循环移位间隔为Δshift=2,则一个资源块里可复用的同时发送ACK/NACK的UE数为 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B1[i]作为发送ACK/NACK的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B2[g1(i,c,N)]作为发送ACK/NACK的控制信道,
g1(i,c,N)=g1(i,3,9)=((i+1)×3)mod(9+1)-1
对于发送CQI的UE,由于其可用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为 因此,UE<j>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S=j作为发送CQI的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 作为发送CQI的控制信道,图中示出的是c′取值为4的情况,
在实施例10,如图13所示,在一个资源块上同时复用发送ACK/NACK的UE和发送CQI的UE,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常规循环前缀时,可用的正交码的数量c为3,分配给发送ACK/NACK的UE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为 在同一个正交码里,允许的循环移位间隔为Δshift=3,则一个资源块里可复用的同时发送ACK/NACK的UE数为 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B1[i]作为发送ACK/NACK的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B2[g1(i,c,N)]作为发送ACK/NACK的控制信道,
g1(i,c,N)=g1(i,3,6)=((i+1)×3)mod(6+1)-1
对于发送CQI的UE,由于其可用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为 因此,UE<j>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S=j作为发送CQI的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 作为发送CQI的控制信道,图中示出的是c′取值为4的情况,
在实施例11中,如图14所示,在一个资源块上同时复用发送ACK/NACK的UE和发送CQI的UE,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扩展循环前缀时,可用的正交码的数量c为2,分配给发送ACK/NACK的UE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为 在同一个正交码里,允许的循环移位间隔为Δshift=2,则一个资源块里可复用的同时发送ACK/NACK的UE数为 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B1[i]作为发送ACK/NACK的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B2[g1(i,c,N)]作为发送ACK/NACK的控制信道,
g1(i,c,N)=g1(i,2,6)=((i+1)×2)mod(6+1)-1
对于发送CQI的UE,由于其可用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为 因此,UE<j>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S=j作为发送CQI的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 作为发送CQI的控制信道,图中示出的是c′取值为4的情况,
在实施例12中,如图15所示,在一个资源块上同时复用发送ACK/NACK的UE和发送CQI的UE,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扩展循环前缀时,可用的正交码的数量c为2,分配给发送ACK/NACK的UE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为 在同一个正交码里,允许的循环移位间隔为Δshift=3,则一个资源块里可复用的同时发送ACK/NACK的UE数为 UE<i>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B1[i]作为发送ACK/NACK的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CB2[g1(i,c,N)]作为发送ACK/NACK的控制信道,
g1(i,c,N)=g1(i,2,4)=((i+1)×2)mod(4+1)-1
对于发送CQI的UE,由于其可用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为 因此,UE<j>在第一个时隙选择了CB=j作为发送CQI的控制信道,则它在第二个时隙将选择 作为发送CQI的控制信道,图中示出的是c′取值为4的情况,
从上述可知,对于三种情况的重排列方法,其基本方法都是相同的,都是采用了素数-求模的方法(Prime-Modulo method),因而具有形式统一,实现简单的优点。
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应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是依本发明作等效变化与修改,都被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终端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用于发送同一类型上行控制信令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发送所述上行控制信令时,使用不同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该终端在第二时隙中使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由其在第一个时隙中使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确定;
所述终端在第一个时隙中占用第i个控制信道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在第二个时隙中占用第g(i,d,N)个控制信道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终端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的控制信道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分别有N个且排列顺序相同,其中,0≤i≤N-1,
g(i,d,N)=((i+1)×d)mod(N+1)-1
c为时域正交码的数量;
Δshift为同一个时域正交码下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的间隔;
d为正整数;mod指取模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只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时,使用的时域正交码相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或使用的时域正交码不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相同,或使用的时域正交码不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只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时,使用的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在第一个时隙中占用第i个控制信道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在第二个时隙中占用第g(i,c′,N)个控制信道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终端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控制信道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分别有N个且排列顺序相同,0≤i≤N-1,其中,
g(i,c′,N)=((i+1)×c′)mod(N+1)-1
其中,N为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的个数;
c′为与N+1互质的自然数;mod指取模操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和信道质量指示符时,在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使用的时域正交码相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或使用的时域正交码不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相同,或使用的时域正交码不同且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
在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使用的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不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在第一个时隙的用于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的信道中占用第i个控制信道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在第二个时隙的用于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的信道中占用第g1(i,d,N)个控制信道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终端发送肯定/否定应答信息的控制信道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分别有N个且排列顺序相同,0≤i≤N-1,其中,
g1(i,d,N)=((i+1)×d)mod(N+1)-1
c为时域正交码的数量;
Δshift为同一个时域正交码下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循环移位量的间隔;
d为正整数;mod指取模操作;
所述终端在第一个时隙的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的信道中占用第j个控制信道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在第二个时隙的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的信道中占用第个控制信道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终端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控制信道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分别有个且排列顺序相同;其中,
8.如权利要求1、2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d的取值为时域正交码的数量。
9.如权利要求1、2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常规循环前缀时,c取值为3;使用扩展循环前缀时,c取值为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0)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945458A CN101296513B (zh) | 2008-04-22 | 2008-04-22 |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
KR1020107024522A KR101274722B1 (ko) | 2008-04-22 | 2008-12-05 | 물리 업링크 제어 채널 간섭 랜덤화 방법 |
BRPI0822527-3A BRPI0822527B1 (pt) | 2008-04-22 | 2008-12-05 | Método para randomização de interferência em canal físico uplink de controle |
RU2010144565/08A RU2463740C2 (ru) | 2008-04-22 | 2008-12-05 | Способ рандомизации помех в физическом восходящем канале управления |
EP08873977A EP2273831B1 (en) | 2008-04-22 | 2008-12-05 |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randomization of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
US12/988,584 US8594017B2 (en) | 2008-04-22 | 2008-12-05 |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randomization of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
JP2011505345A JP5203504B2 (ja) | 2008-04-22 | 2008-12-05 | 物理アップ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干渉ランダム化の方法 |
CA2721901A CA2721901C (en) | 2008-04-22 | 2008-12-05 |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randomization of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
PCT/CN2008/073353 WO2009129681A1 (zh) | 2008-04-22 | 2008-12-05 |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
HK11101405.4A HK1147625A1 (en) | 2008-04-22 | 2011-02-14 |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randomization of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945458A CN101296513B (zh) | 2008-04-22 | 2008-04-22 |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96513A CN101296513A (zh) | 2008-10-29 |
CN101296513B true CN101296513B (zh) | 2013-05-08 |
Family
ID=40066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945458A Active CN101296513B (zh) | 2008-04-22 | 2008-04-22 |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94017B2 (zh) |
EP (1) | EP2273831B1 (zh) |
JP (1) | JP5203504B2 (zh) |
KR (1) | KR101274722B1 (zh) |
CN (1) | CN101296513B (zh) |
BR (1) | BRPI0822527B1 (zh) |
CA (1) | CA2721901C (zh) |
HK (1) | HK1147625A1 (zh) |
RU (1) | RU2463740C2 (zh) |
WO (1) | WO200912968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8051033A2 (en) * | 2006-10-25 | 2008-05-0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s for adjusting random access channel transmission against frequency offset |
EP1944935B1 (en) | 2007-01-05 | 2012-05-2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setting cyclic shift considering frequency offset |
ES2385168T3 (es) | 2007-01-05 | 2012-07-19 | Lg Electronics, Inc. | Procedimiento para establecer el desplazamiento cíclico considerando el desplazamiento de la frecuencia |
CN101296513B (zh) | 2008-04-22 | 2013-05-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
KR101587680B1 (ko) | 2008-10-20 | 2016-01-21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반송파 집적 방법 |
CN101795153A (zh) * | 2009-02-03 | 2010-08-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高层信令的编码方法及装置 |
EP2418900B1 (en) * | 2009-04-27 | 2017-01-1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for receiving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base station and relay device |
PL2908585T3 (pl) * | 2009-06-19 | 2017-12-29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Sygnalizowanie informacji sterującej łączem wysyłania w LTE-A |
KR101751675B1 (ko) | 2009-06-19 | 2017-06-28 | 고도 가이샤 아이피 브릿지 1 | 단말, 기지국, 송신 방법, 수신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
KR101596984B1 (ko) * | 2010-01-11 | 2016-02-23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캐리어 집성 |
CN102238649B (zh) * | 2010-04-30 | 2015-01-14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异构系统中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避免的方法和设备 |
CN102137432A (zh) * | 2010-09-08 | 2011-07-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终端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2487512B (zh) * | 2010-12-03 | 2014-11-05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干扰控制方法和装置 |
US9106389B2 (en) * | 2010-12-23 | 2015-08-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terference randomization for uplink signaling |
US8989741B2 (en) | 2011-05-23 | 2015-03-24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group wireless transmit/receive unit (WTRU) handover |
CN102869097B (zh) * | 2011-07-07 | 2015-07-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上行控制信令的发送、接收方法和相关设备 |
US8964561B2 (en) | 2012-05-04 | 2015-02-24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sequence root |
CN104104492B (zh) * | 2014-06-09 | 2017-07-28 | 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lte系统链路增强的方法和装置 |
US10461895B2 (en) | 2015-06-12 | 2019-10-29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unlicensed spectrum |
CN109792336B (zh) * | 2016-09-30 | 2021-02-26 | 诺基亚通信公司 | Nr pucch覆盖范围扩展 |
WO2018113045A1 (zh) * | 2016-12-19 | 2018-06-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上行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
WO2018174598A1 (ko) * | 2017-03-24 | 2018-09-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Sr 전송 여부를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nb 무선 기기 |
CN112511285B (zh) | 2017-09-08 | 2021-11-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序列的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8833070B (zh) * | 2017-09-08 | 2020-01-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序列的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9842431B (zh) * | 2017-11-16 | 2020-11-1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CN110650535B (zh) * | 2018-06-26 | 2023-01-06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一种非授权频段上行信号复用发送方法和装置 |
CN110933241B (zh) * | 2018-09-19 | 2021-03-23 | 中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发送在线计费请求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US20240205704A1 (en) * | 2022-12-16 | 2024-06-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curity for downlink signaling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74119A (zh) * | 2004-11-09 | 2006-05-17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移动通信系统中数据传输增强相关的控制信令传输方法 |
CN1909533A (zh) * | 2005-08-05 | 2007-02-0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模式下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帧的生成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10188A1 (en) * | 1997-10-16 | 1999-04-21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A method of and a system for voice and data radio communication providing improved interference diversity |
US7251250B2 (en) * | 2000-02-08 | 2007-07-31 | Cingular Wireless Ii,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sharing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resources |
KR100411888B1 (ko) | 2001-12-27 | 2003-12-24 | 주식회사 케이티프리텔 | 비동기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동기화 메시지를 이용한 물리채널 설정 제어 방법 |
DE102005021221A1 (de) * | 2005-05-07 | 2006-11-09 | Geohumus International Gmbh & Co. Kg | Superabsorber mit anorganischen und organischen Ballast- und Zusatzstoffen |
GB2439367A (en) | 2006-06-20 | 2007-12-27 | Nec Corp | Separate ACK/NACK channel from a control channel |
US8374161B2 (en) | 2006-07-07 | 2013-02-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4629056B2 (ja) * | 2006-10-03 | 2011-02-09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ユーザ装置、送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CN101578803B (zh) * | 2007-01-08 | 2013-06-12 | 诺基亚公司 | 提供控制信令的方法和装置 |
US8797889B2 (en) * | 2007-04-13 | 2014-08-0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L Ericsson (Publ) | Multi-carrier CQI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
KR100956494B1 (ko) * | 2007-06-14 | 2010-05-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제어신호 전송 방법 |
US8036166B2 (en) * | 2007-06-18 | 2011-10-11 | Nokia Corporation | Signaling of implicit ACK/NACK resources |
KR101481201B1 (ko) * | 2007-07-30 | 2015-01-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로 다른 신호 타입을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
KR101457685B1 (ko) * | 2007-08-10 | 2014-11-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셀룰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애크/내크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US8160018B2 (en) * | 2008-03-14 | 2012-04-1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of uplink channelization in LTE |
CN101296513B (zh) | 2008-04-22 | 2013-05-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
GB0906290D0 (en) * | 2009-04-09 | 2009-05-20 | Nomura Internat Plc | Ultra low latency securities trading infrastructure |
-
2008
- 2008-04-22 CN CN2008100945458A patent/CN101296513B/zh active Active
- 2008-12-05 KR KR1020107024522A patent/KR10127472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12-05 US US12/988,584 patent/US8594017B2/en active Active
- 2008-12-05 JP JP2011505345A patent/JP5203504B2/ja active Active
- 2008-12-05 BR BRPI0822527-3A patent/BRPI0822527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12-05 CA CA2721901A patent/CA2721901C/en active Active
- 2008-12-05 WO PCT/CN2008/073353 patent/WO200912968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12-05 EP EP08873977A patent/EP2273831B1/en active Active
- 2008-12-05 RU RU2010144565/08A patent/RU2463740C2/ru active
-
2011
- 2011-02-14 HK HK11101405.4A patent/HK1147625A1/xx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74119A (zh) * | 2004-11-09 | 2006-05-17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移动通信系统中数据传输增强相关的控制信令传输方法 |
CN1909533A (zh) * | 2005-08-05 | 2007-02-0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模式下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帧的生成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黄海旭等.一种B3G系统中的控制信令传输方法.《通信技术》.2008,第41卷(第1期),57-59.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1520334A (ja) | 2011-07-14 |
BRPI0822527A2 (pt) | 2018-06-05 |
KR20100127873A (ko) | 2010-12-06 |
US8594017B2 (en) | 2013-11-26 |
US20110032926A1 (en) | 2011-02-10 |
EP2273831B1 (en) | 2013-01-23 |
JP5203504B2 (ja) | 2013-06-05 |
RU2463740C2 (ru) | 2012-10-10 |
KR101274722B1 (ko) | 2013-06-12 |
EP2273831A4 (en) | 2011-10-12 |
EP2273831A1 (en) | 2011-01-12 |
BRPI0822527B1 (pt) | 2020-06-02 |
HK1147625A1 (en) | 2011-08-12 |
RU2010144565A (ru) | 2012-05-27 |
CN101296513A (zh) | 2008-10-29 |
CA2721901A1 (en) | 2009-10-29 |
CA2721901C (en) | 2014-05-27 |
WO2009129681A1 (zh) | 2009-10-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96513B (zh) |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 |
US10225060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code resources to uplink ACK/NACK channels in a cellula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101480189B1 (ko)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운딩 기준신호 전송 방법 | |
CN102754373B (zh) | 用于增强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特征的装置和方法 | |
US20180234957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and acquiring ack/nack resourc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
EP2119056B1 (en)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scheduling reques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101090911B1 (ko) | 업링크 제어 시그날링을 위한 시퀀스 변조를 제공하는 장치, 방법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제품 | |
KR101467567B1 (ko) | 스케줄링 요청 신호의 전송방법 | |
US9066336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s | |
CN102948102B (zh) | 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KR101617934B1 (ko)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ack/nack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1911555A (zh) |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用户装置和方法 | |
RU2563248C2 (ru) | Мобильный терминал и способ радиосвязи | |
KR101412290B1 (ko)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스케줄링 요청 신호 전송방법 및제어정보 전송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