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81832B - 接触器的绝缘保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接触器的绝缘保护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81832B CN101281832B CN200710090308XA CN200710090308A CN101281832B CN 101281832 B CN101281832 B CN 101281832B CN 200710090308X A CN200710090308X A CN 200710090308XA CN 200710090308 A CN200710090308 A CN 200710090308A CN 101281832 B CN101281832 B CN 10128183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pedestal
- contacts
- head group
- control se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8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group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891 electric ar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接触器,包括一个底座单元(10)和一个基座单元(20);一个控制触头组单元(90)和一个电源触头组单元(91)在基座单元(20)形成的腔体内工作;一个支持件(71)可动地插入安装到基座单元(20)腔体内,其上安装有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可动电源接触件(61)、可动铁心(72)以实现其相互联动;一个绝缘隔离面(66)位于控制触头组单元(90)和电源触头组单元(91)之间,并将基座内的空间分为两层,其与支持件(71)贴合,使两层空间相互独立和封闭,实现控制触头组单元(90)和电源触头组单元(91)之间的绝缘隔离。本发明使接触器各零件安装维修方便,减小设备的尺寸,为触头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触器,特别是一种能保证接触器的控制触头组单元与电源触头组单元之间良好绝缘的接触器。
背景技术
一种现有接触器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接触器的基座1是一个整体件,基座1上存在一个分隔面11,所述分隔面11将基座内的空间分为连通的上下两部分。安装时,在将带有主动触头14和辅助动触头12的触头支持件17安装到基座的过程中,需将上述部件从基座下部的预留安装孔向上(沿图1所示箭头方向)插入到基座中。因为基座是一个整体件,因此在触头支持件17安装前,需先将动触头组件安装到触头支持件17上,为了保证辅助动触头12能顺利进入基座,在分隔面11上必须设有允许辅助动触头12通过的孔13,该孔13不仅能使触头支持件17,还能使辅助动触头12通过;安装完成后,在分割面与触头支持件17之间会留有一个很大的空间,上下两层并不能相互独立使用。这就导致在接触器工作时,由于分隔面11与触头支持件17之间的开孔不能封闭,使基座内的空间处于连通状态,因此,在辅助触头组(辅助动触头12、辅助静触头15)与主触头组(主动触头14、主静触头16)之间的分隔面11无法将主触头与辅助触头完全隔离,因此绝缘的效果不理想;也就是说,当接触器出现非正常动作时,主触头组产生的电弧可以从上层空间与下层空间之间的连通部分通过,并对辅助触头组造成电击等不利影响。
这种绝缘效果不理想的传统设计还存在着产品高度较大的缺陷,这是因为这种设计电气击穿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需要增大主动触头14与辅助静触头15之间的距离L1,以降低击穿的可能性,使这种设计的接触器体型较大。
此外,目前还存在一种接触器,其基座壳体采用左中右拼接的方式组合而成,中间为触头支持件,左右分别为两个半室。为了降低上下两层触头电气击穿的概率,左右两个基座半室的中间位置各设置一个分隔板以期实现绝缘作用。然而,生产制造存在误差,左右隔板的拼接很难在上下两层空间之间形成一个整体的分隔面,因此依然会出现与第一种现有技术同样的问题,而且这种左右拼接的设计也破坏了上下两层空间相互独立分布的结构,不利于上下两层零件的独立安装、维修及隔离绝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提供一种带有整体绝缘隔离面的接触器,不仅能保证接触器上下两层元件之间相互独立,确保接触器分层安装维修更加方便、安全;更能在减小接触器尺寸的情况下,为触头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工作环境。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所述的接触器,包括一个底座单元(10)和一个位于所述底座单元(10)上的基座单元(20);所述的底座单元(10)内装有线圈(80)、固定衔铁(81)、连接到线圈(80)上的指令端子(82a,82b);一个控制触头组单元(90)和一个电源触头组单元(91)在所述基座单元(20)形成的腔体内工作;所述控制触头组单元(90)主要由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和固定控制接触件(50a,50b)组成;所述电源触头组单元(91)主要由可动电源接触件(61)和固定电源接触件(60)组成;一个支持件(71)可动地插入安装到基座单元(20)形成的腔体内,所述支持件(71)上安装有控制触头组单元中的(90)的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电源触头组单元(91)中的可动电源接触件(61)、和可动铁心(72),所述支持件(71)用于实现所述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可动电源接触件(61)及底座单元(10)中的可动铁心(72)的联动功能。
本发明所述的接触器还包括一个整体的绝缘隔离面(66)位于控制触头组单元(90)、电源触头组单元(91)之间,所述整体的绝缘隔离面(66)与支持件(71)紧密配合,使基座单元(20)内的上下两层空间完全相互独立,以实现控制触头组单元(90)和电源触头组单元(91)的绝缘隔离效应。
所述整体绝缘隔离面(66)位于控制触头组单元(90)、电源触头组单元(91)之间,并将基座内的腔体空间分为两层;所述绝缘隔离面(66)上的所述支持件(71)的安装孔(73)仅允许支持件(71)通过,不允许任何动触头通过,并能使所述绝缘隔离面(66)与支持件(71)贴合,从而使所述基座单元(20)内的腔体的两层空间相互独立和封闭,实现控制触头组单元(90)和电源触头组单元(91)的绝缘隔离效应。
所述基座单元(20)可为一个整体件,也可由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上下组合而成,所述整体的绝缘隔离面(66)位于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和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之间,形成其分界面
所述整体的绝缘隔离面(66)的安装位置是将整体的绝缘隔离面(66)设在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和/或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上,此时,一个安装孔(73)位于完整的绝缘隔离面(66)上,该安装孔(73)仅允许支持件(71)通过,不允许任何触头通过,以实现所述整体的绝缘隔离面(66)与支持件(71)的紧密配合,并将基座单元(20)内的上下两层空间相互完全隔离开。分隔后的上下两层空间不再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绝缘隔离控制触头组单元(90)和电源触头组单元(91)的绝缘隔离功能。
所述的接触器的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与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卡装在一起。所述的卡装是通过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上的T形和/或L形突起(32)与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上的相应凹槽(30)匹配,实现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与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的卡接功能的;或者是通过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上的T形和/或L形突起(32)与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上的相应凹槽(30)匹配,实现两层基座的卡接功能的。所述凹槽(30)与突起(32)相匹配,为T形和/或L形,并可进一步设计采用燕尾槽形式,以有利于实现稳定的卡装结构。
所述的接触器还可含有一个或多个罩(99、64a、64b),用于辅助封闭基座单元(20)的全部或部分空间,罩住所述控制触头组单元(90)和/或电源触头组单元(91)。
将如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实施例和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比可知,在接触器安装完成后,现有技术的分割面(11)与触头支持件(17)之间的开孔(13)没有封闭;而本发明所述的接触器的整体绝缘隔离面(66)与支持件(71)紧密配合,从而将上下两层空间完全隔离开,因此在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与固定控制接触件(50a,50b)接通或断开时、可动电源接触件(61)与固定电源接触件(60)接通或断开时,控制触头组单元(90)与电源触头组单元(91)之间均能保证良好绝缘;也就是说由于上下两层空间完全相互独立,不再有相互的作用,因此即使出现故障,主电路电弧也不会对辅电路造成任何影响,极大的提高了接触器的安全性、增加了接触器的使用寿命。
由于本发明接触器的绝缘隔离性能可靠,即使固定控制接触件(50a,50b)与可动电源接触件(61)之间的距离L2很短,也不会出现电击穿现象,如图2所示,相对于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本发明可大幅度减小接触器基座单元(20)的高度。
本发明另一个优点在于;即使基座采用上下分体式时,所述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和固定控制接触件(50a,50b)所在的控制触头组单元(90)为一层独立的布线层;所述可动电源接触件(61)和固定电源接触件(60)所在的电源触头组单元(91)为一层独立的布线层组成;而底座单元(10)的线圈(80)上的指令端子(82a,82b)为一独立的布线层;控制触头组单元(90)布线层、电源触头组单元(91)布线层、线圈的指令端子(82a,82b)布线层分别布置成上中下三层,便于客户区别,并便于客户接线;尤其是根据本设计,可在基座单元(20)对控制触头组单元(90)进行分体安装时,即基座单元(20)是由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组合而成时,所述整体绝缘隔离面(66)将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和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隔离,使基座单元(20)内的组件装配更为方便、明确。并且本发明仅通过一个整体式绝缘隔离面(66),无须任何拼接就将基座单元(20)分成两层,保持了基座腔体内各触头单元的各自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使各部分的安装、维修互不影响。
并且,当控制触头组单元(90)可以采用上下分体安装时,根据客户需求决定触头的种类及数量,很容易将控制触头组单元(90)组合成一组或多组常开和/或常闭触头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接触器基座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接触器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基座单元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接触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分解视图;
图5是图3所示实施例内部结构的分解视图;
图6是图3所示实施例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图3所示实施例支持件及其相关零件的剖视图;
图8是图3所示实施例底座单元和基座单元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是图3所示实施例基座单元的分解示意图;
图10图3所示实施例基座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图12分别是本发明关于基座组件连接方式的两个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借助附图叙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3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基座单元(20)装在底座单元(10)上面,基座单元(20)大致结构、零部件构成如图4所示,基座单元(20)由顶罩(99)、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护罩(64a,64b)、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组合而成。内置一个支持件(71),其上带有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可动电源接触件(61)、可动铁心(72);一个控制触头组单元(90)和一个电源触头组单元(91)在所述基座单元(20)形成的腔体内工作。
其中,控制触头组单元(90)设置在电源触头组单元(91)上面。控制触头组单元(90)由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固定控制接触件(50a,50b)、控制端子(52)构成,并位于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中;电源触头组单元(91)由可动电源接触件(61)、固定电源接触件(60)、电源端子(62)构成,并位于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中。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与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也呈上下分布,与上下布线的结构保持一致。
图5所示,固定控制接触件(50a,50b)装在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内,而固定电源接触件(60)装在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内。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和/或可动电源接触件(61)、可动铁心(72)装在支持件(71)上,它们能够在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中上下运动,使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与固定控制接触件(50a,50b)实现接通、断开功能;如果支持件(71)不装可动控制接触件,就由可动电源接触件(61)与固定电源接触件(60)实现接通、断开功能。一个整体的绝缘隔离面(66)覆盖了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的整个上表面,在接通、断开过程中保证控制信号与电源信号之间良好绝缘。
图5、图6所示,接触器的底座单元(10)内装有线圈(80)、固定衔铁(81)、连接到线圈(80)上的指令端子(82a,82b);基座单元(20)内设有控制触头组单元(90)和电源触头组单元(91);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可动电源接触件(61)、可动铁心(72)通过支持件(71)实现联动。该接触器的控制触头组单元与电源触头组单元(91)呈两层式分布,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与可动电源接触件(61)之间有一个整体绝缘隔离面(66),所述整体绝缘隔离面(66)上的支持件安装孔(73)仅允许支持件(71)通过、并使所述整体绝缘隔离面(66)与支持件(71)紧密配合。当支持件安装完毕后,基座内形成上下两层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空间。
线圈(80)通电时,固定衔铁(81)与可动铁心(72)之间产生吸力,装有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和/或可动电源接触件(61)的支持件(71)将向下运动,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与固定控制接触件(50a,50b)接通和/或断开,可动电源接触件(61)与固定电源接触件(60)接通。线圈(80)断电时,固定衔铁(81)与可动铁心(72)在弹簧复位力作用下,使支持件(71)复位,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与固定控制接触件(50a,50b)断开和/或接通,可动电源接触件(61)与固定电源接触件(60)断开。由于控制触头组单元(90)与电源触头组单元(91)之间整体绝缘隔离面(66)将两层空间完全隔离开,从而在可动控制接触件、可动电源接触件(61)分别与固定控制接触件(50a,50b)、固定电源接触件(60)接通或断开时,控制触头组单元(90)与电源触头组单元(91)之间能保证良好绝缘;因此即使出现故障,主电路电弧也不会对辅电路造成任何影响,极大的提高了接触器的安全性、增加了接触器的使用寿命。
图7所示,控制触头组单元(90)布线层、电源触头组单元(91)布线层、线圈指令端子(82a,82b)布线层布置成上中下三层,基座的拆解与布线层的分布保持一致,也采用上中下的结构,这样便于客户区别,并便于客户接线。控制触头组单元(90),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很容易组合成一组或多组常开和/或常闭触头单元,如可以组装成2NO+2NC,3NO+1NC,1NO+3NC,4NO,4NC触头组;部分可动控制接触件、固定控制接触件不装时可以组装成1NO,1NC,1NO+1NC,2NO,2NC,2NO+1NC,1NO+2NC,3NO,3NC触头组,也可以不装触头组。其中,NO表示常开触头组,NC表示常闭触头组。
图8所示,基座单元(20)的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装在底座单元(10)的底座(83)上面,护罩(64a,64b)盖住电源端子(62),顶罩(99)罩住控制端子(52)。线圈(80)、固定衔铁(81)装在基座(83)内,而连接到线圈(80)上的指令端子(82a,82b)装在基座(83)上。
图9、10所示,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沿着轴线(N,N′)两侧装入并组装在一起,将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罩在里面,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卡装在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上面,卡装形式如T形槽、L形槽、燕尾槽等形式。
图11、12所示为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卡装装在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上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设有类似T形或L形突起(32),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设有能够容纳类似T形或L形突起(32)的类似T形或L形的凹槽(30)。同样,类似T形或L形突起(32)可以形成在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上,类似T形或L形凹槽(30)可以形成在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上,T形或L形凹槽(30)也可以采用类似燕尾槽等其他形式。
本发明自然并非局限于具体描述的实施例示意,而是可以广延到其它的一些实施例,因此可以想到能够对接触器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化,所有修改和变化都在本发明构思的范围内,所有细节都可以用技术上相同或等同元件代替。
Claims (7)
1.一种接触器,包括:
一个底座单元(10)和一个位于所述底座单元(10)上的基座单元(20);
一个控制触头组单元(90)和一个电源触头组单元(91)位于所述基座单元(20)形成的腔体内;
所述控制触头组单元(90)主要由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和固定控制接触件(50a,50b)组成;
所述电源触头组单元(91)主要由可动电源接触件(61)和固定电源接触件(60)组成;
一个支持件(71)可动地插入安装到基座单元(20)形成的腔体内,其上安装有控制触头组单元(90)中的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和电源触头组单元(91)中的可动电源接触件(61)及底座单元(10)中的可动铁心(72),所述支持件(71)用于实现所述可动控制接触件(51a,51b)、可动电源接触件(61)、可动铁心(72)的联动功能;
其特征在于:
一个整体的绝缘隔离面(66)位于控制触头组单元(90)和电源触头组单元(91)之间,所述整体的绝缘隔离面(66)与支持件(71)紧密配合,使基座单元(20)内的上下两层空间相互独立,以实现控制触头组单元(90)和电源触头组单元(91)之间的绝缘隔离效应;
所述基座单元(20)是由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上下组合而成,所述整体的绝缘隔离面(66)位于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和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之间,形成其分界面;
所述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与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卡装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所述整体的绝缘隔离面(66)设在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和/或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所述的卡装是通过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上的T形和/或L形突起(32)与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上的相应凹槽(30)的匹配来实现所述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与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的卡接功能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所述凹槽(30)采用燕尾槽形式,并与所述突起(32)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所述的卡装是通过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上的T形和/或L形突起(32)与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上的相应凹槽(30)的匹配来实现所述控制触头组单元基座(53a,53b)与电源触头组单元基座(63)的卡接功能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所述凹槽(30)采用燕尾槽形式,并与所述突起(32)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还包括一个或一组用于辅助封闭基座单元(20)全部或部分空间的罩(99、64a、64b),罩住所述控制触头组单元(90)和/或电源触头组单元(9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090308XA CN101281832B (zh) | 2007-04-05 | 2007-04-05 | 接触器的绝缘保护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090308XA CN101281832B (zh) | 2007-04-05 | 2007-04-05 | 接触器的绝缘保护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81832A CN101281832A (zh) | 2008-10-08 |
CN101281832B true CN101281832B (zh) | 2010-07-21 |
Family
ID=40014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090308XA Active CN101281832B (zh) | 2007-04-05 | 2007-04-05 | 接触器的绝缘保护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28183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45887B (zh) * | 2014-01-14 | 2015-11-25 |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防护罩旋转装配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接触器 |
CN112820566A (zh) * | 2020-12-31 | 2021-05-18 | 苏州芯脉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隔离辅助触点的隔离罩及继电器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37447A (en) * | 1980-03-13 | 1982-06-29 | Starkstrom Gummersbach Gmbh | Switch |
CN2232159Y (zh) * | 1995-01-23 | 1996-07-31 | 李欣 | 自适应交流接触器 |
EP0918347A1 (fr) * | 1997-11-21 | 1999-05-26 | Abb Control | Bloc de contact auxiliaire de contacteur |
US6111488A (en) * | 1998-08-25 | 2000-08-29 | Fuji Electric Co., Ltd.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CN1291341A (zh) * | 1998-12-04 | 2001-04-11 |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 机电接触器 |
EP0734037B1 (en) * | 1995-03-20 | 2001-06-20 | Nec Corporation | Surface mount type leadless electromagnetic relay |
CN201041789Y (zh) * | 2007-04-05 | 2008-03-26 |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接触器的绝缘保护结构 |
-
2007
- 2007-04-05 CN CN200710090308XA patent/CN10128183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37447A (en) * | 1980-03-13 | 1982-06-29 | Starkstrom Gummersbach Gmbh | Switch |
CN2232159Y (zh) * | 1995-01-23 | 1996-07-31 | 李欣 | 自适应交流接触器 |
EP0734037B1 (en) * | 1995-03-20 | 2001-06-20 | Nec Corporation | Surface mount type leadless electromagnetic relay |
EP0918347A1 (fr) * | 1997-11-21 | 1999-05-26 | Abb Control | Bloc de contact auxiliaire de contacteur |
US6111488A (en) * | 1998-08-25 | 2000-08-29 | Fuji Electric Co., Ltd.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CN1291341A (zh) * | 1998-12-04 | 2001-04-11 |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 机电接触器 |
CN201041789Y (zh) * | 2007-04-05 | 2008-03-26 |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接触器的绝缘保护结构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特开平8-87942A 1996.04.0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81832A (zh) | 2008-10-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47083B (zh) | 制造电磁开关设备的方法和按此制造方法制造的电磁开关设备 | |
CN86107135A (zh) | 模铸绝缘箱壳断路器的操动机构和其各极间的传动系统 | |
JP2018523909A (ja) | リレー | |
JP6103489B2 (ja) | 直流開閉器の消弧機構、および当該消弧機構を有する直流開閉器並びに直流遮断器 | |
CN103140909A (zh) | 电磁接触器 | |
CN102365699A (zh) | 电磁接触装置 | |
CN101281832B (zh) | 接触器的绝缘保护结构 | |
CN201041789Y (zh) | 接触器的绝缘保护结构 | |
KR20140042014A (ko) | 전자접촉기 | |
WO2016118334A1 (en) | Electrical system,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guard assembly therefor | |
TW201503199A (zh) | 鐵道車輛 | |
US20180337007A1 (en) | Removable electric current switching element and electrical switchgear for switching an electric current comprising such a removable switching element | |
JP2011160614A (ja) | スイッチギヤ | |
US20120152718A1 (en) | Functional Separating Spacer of the Cartridges in a Multipole Switchgear Device and Circuit Breaker | |
CN105027246A (zh) | 用于双向直流的电弧室 | |
CN201327805Y (zh) | 析气绝缘体组件、导体组件和使用该导体组件的电气开关装置 | |
CN201812757U (zh) | 一种具有多组触头单元的接触器 | |
CN101419871A (zh) | 智能型双电源转换开关 | |
JP2014123439A (ja) | 継電器 | |
KR101410031B1 (ko) | 절연유를 이용한 아크 소호수단을 갖는 전자접촉기 | |
CN207082490U (zh) | 电磁式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 |
KR102341184B1 (ko) | 모터 코어 제조용 금형장치 | |
US20150048911A1 (en) | Permanent magnet assembly for an arc driver assembly and switching device | |
EP2618354B1 (en) | Arc chut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 |
CN201294187Y (zh) | 电开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