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7473B - 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终端、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终端、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77473B CN101277473B CN2007101108530A CN200710110853A CN101277473B CN 101277473 B CN101277473 B CN 101277473B CN 2007101108530 A CN2007101108530 A CN 2007101108530A CN 200710110853 A CN200710110853 A CN 200710110853A CN 101277473 B CN101277473 B CN 10127747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domain
- message
- service
- activ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8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1
- 238000001994 act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999 initi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000018059 CS domain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50007176 CS domai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92 media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1 pre-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80—Responding to Qo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83—In-session procedures
- H04L65/1095—Inter-network session transfer or sha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2—Manipulation of transport tu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16—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34—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 H04W40/36—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due to hando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4—Network layer protocols, e.g. mobile IP [Internet Protoc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8—Upper layer protocols
- H04W80/10—Upper layer protocols adapted for application session management, e.g.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终端、网络设备。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通知第二终端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其中所述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包括:激活所述分组交换域、或修改所述第二终端当前所在的分组交换域的参数;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通知,改变所述分组交换域的状态。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终端被动激活PS域,以开展基于PS域的业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终端、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IP多媒体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简称IMS)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IMS是一个在PS域上面的多媒体控制/呼叫控制平台,支持会话类和非会话类多媒体业务,为未来的多媒体应用提供一个通用的业务使能平台。IMS应用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简称PS)域来进行多媒体信号的承载和传输,IMS可以看作在PS域上的叠加,PS域为IMS提供服务。
基于IMS,运营商可以开展众多的业务,比如:流媒体业务、可视电话业务、一键通(Push to Talk over Cellular,简称PoC)业务、呈现(Presence)业务、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业务、电路交换域与IMS域协作(Combined Circuit Switched and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Sessions,简称CSI)业务等。
对于所有基于PS域的业务,包括IMS业务,目前的应用协议规定:在业务的开展过程当中,参与的终端都必须已激活PS域。在该前提下,首先,任何业务发起的一方在发起业务时,可以主动激活PS域,但是其无法保证对端终端是否已激活PS域。同时的,在业务发起方的终端(该终端可以在决定发起业务后主动激活PS域)已激活PS域,但对端终端未激活PS域的情况下,无法基于PS域进行业务传输,无法进行基于PS域的业务,包括IMS业务。
为了保证基于PS域的业务的顺利开展,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使终端在每次开机时,主动激活PS域,进行IMS域注册,以使得通信系统中支持基于PS域的业务的终端在任何时刻均保持已激活PS域的状态。该解决方案,能够保证基于PS域的业务的顺利开展。
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在进行本发明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的缺点:
该解决方案的可实施性差:在实际的应用中,并不是所有的终端和用户都希望开机时进行PS域的激活,因此该解决方案的应用会对用户的使用感受造成影响,可实施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实现终端被动改变PS域的状态,以在改变状态后的PS域开展基于PS域的业务。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支持被动改变PS域的状态,以在改变状态后的PS域开展基于PS域的业务。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业务激活中心,实现通知终端改变PS域的状态,以在改变状态后的PS域开展基于PS域的业务。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交换中心,实现通知终端改变PS域的状态,以在改变状态后的PS域开展基于PS域的业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通知第二终端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其中所述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包括:激活所述分组交换域、或修改所述第二终端当前所在的分组交换域的参数;
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通知,改变所述分组交换域的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其他终端的消息,所述消息包括: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通知,其中所述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包括:激活所述分组交换域、或者修改当前所在的分组交换域的参数;
分组交换域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通知,改变所述分组交换域的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业务激活中心,包括:
激活通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的激活分组交换域通知;
激活通知转发单元,用于将所述激活通知接收单元所接收的激活分组交换域通知,转发至第二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交换中心,包括:
激活通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的双音多频消息;
解析单元,用于解析所述激活通知接收单元接收的双音多频消息;
封装单元,用于当所述解析单元解析到所述双音多频消息用于通知第二终端激活分组交换域时,将所述双音多频消息中的信息封装为信令消息;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封装单元封装的信令消息发送至所述第二终端。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由于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终端通知第二终端改变PS域的状态,第二终端在接收到通知后可以根据通知被动改变PS域的状态,以使其能够与第一终端在被改变状态后的PS域开展基于PS域的业务,比如IMS业务。可见,应用本法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业务的被要求方被动的改变PS域状态,从而使得第一终端与该第二终端在改变状态后的PS域开展基于PS域的业务(比如IMS业务)成为可能。
特别的,当该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具体为:激活PS域时,第二终端可以根据通知激活PS域,可以实现在业务的被要求方未激活PS域的情况下,被要求方能够被动的激活PS域,从而使得在该种情况下,支持PS业务的业务双方根据需要开展基于PS域的业务(比如IMS业务)成为可能。可见,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由于可以在业务需要时,终端根据通知被动激活PS域,而使得终端能够开展基于PS域的业务,而不需要如现有技术一样需要再开机时强制要求用户主动激活PS域,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既解决了终端开展基于PS域的问题,还有利于提高终端用户的使用感受,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可实施性更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激活PS域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起IMS业务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第一终端通过DTMF消息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第一终端通过短消息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第一终端通过短消息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第一终端通过Setup消息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6中第一终端通过Push消息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第一终端通知第二终端激活第二PS域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8中第一终端通知第二终端修改当前的PS域的参数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8中终端92如何通过正常的流程实现对PS域的参数的修改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9中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10中业务激活中心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11中移动交换中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以下实施例1对第一终端通知第二终端(无论其是否处于PS域、或CS域或其他的通信状态)激活某PS域的情况,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改变PS域状态的方法进行示例性的概括说明;
实施例2、3、4、5、6对第一终端通知不在任何PS域内的第二终端激活某PS域的情况,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改变PS域状态的方法进行示例性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7对第一终端通知在同一PS域内的第二终端改变当前的PS域的参数情况,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改变PS域状态的方法进行示例性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8对第一终端通知当前在同一PS域(以下称第一PS域)的第二终端,激活第二终端不在的PS域的情况,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改变PS域状态的方法进行示例性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9对支持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改变PS域状态的方法的终端进行示例性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10对支持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改变PS域状态的方法的业务激活中心进行示例性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11对支持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改变PS域状态的方法的MSC进行示例性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激活PS域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第一终端向通信网络发送通知,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
当第一终端需要应用PS域时(开展IMS业务便是其中的一种应用PS域的典型应用),可以参考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主动激活PS域。并且在激活PS域之后,第一终端向通信网络发送消息,通知需要进行的业务的对端的第二终端进行激活PS域操作。
在此,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的用于通知激活PS域的消息可以但不限于为以下的消息:双音多频(Dual Tone Multi-Frequency,简称DTMF)消息、短消息、呼叫建立消息(Setup)消息、推动(Push)消息、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简称USSD)消息、会话邀请请求消息(Invite的请求消息)等。
特别的,如果当前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在同一PS域内,则在本实施例中所谓的第一终端向通信网络发送通知,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为:通知第二终端激活其未激活的第二PS域。
步骤102:通信网络将该通知传递至第二终端。
通信网络接收到第一终端发送的用于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的通知后,将该通知下发至第二终端。比如:
当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属于同一个移动交换中心时,由该移动交换中心将该通知进行中继转发。
当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属于不同一个移动交换中心时,则由第一终端所属的移动交换中心接收到该通知后,将其传递到第二终端所述的移动交换中心,然后再由该移动交换中心下发至其覆盖范围内的第二终端。
步骤103:第二终端接收该通知,并根据通知激活该PS域。
第二终端接收到该通知后,获知当前第一终端请求其激活PS域,从而与其进行基于PS域的业务(比如:该业务可以但不限于为IMS业务),第二终端可以在接收到该通知之后,发起对PS域的激活,以便与第一终端进行基于PS域的业务。
另外的,为了优化第二终端进行PS域激活,避免当第二终端或其所在的网络不支持的情况下第二终端执行激活PS操作给网络和终端而带来不必要的处理,第二终端可以在接收到该激活通知后,判断本终端是否支持PS域业务(即是否支持激活PS域)、本终端所在的网络是否允许使用PS业务(是否支持激活PS域),当本终端支持PS域业务、本终端所在的网络允许使用PS业务时,才执行激活PS域的操作。
或者,在前终端用户能够选择是否同一接受该PS域的请求的情况下,还进一步判断:本终端是否同意接受该PS域激活的请求,当本终端支持PS域业务、本终端所在的网络允许使用PS业务、并且本终端同意接受该PS域激活的请求时,才执行激活PS域的操作。
由上可见,由于应用本实施例方法,第二终端可以根据基于PS域业务发起方的通知,被动激活PS域,以进行相应的PS业务,实现了当当前的基于PS域的业务(比如:IMS业务)的被要求方未激活PS域的情况下,能够被动激活PS域,从而在该情况下使得第一终端与该第二终端开展基于S域的业务(比如:IMS业务)成为可能。
以下以第一终端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并在激活PS域之后开展IMS业务为例,对实施例的方法进行具体描述。图2为第一终端向未激活PS域的第二终端发起IMS业务的信令流程示意图,如图示:该流程包括:
流程200:在终端21、终端24之间通过电路交换域(Circurt Switch,简称CS)网络建立CS呼叫。
流程201:PS域连接过程,其过程包括:终端21在决定发起CSI业务后,主动与PS域连接,激活PS域;终端21通过通信网络向终端24发送用于通知终端24激活PS域的消息;终端24接收消息后,与PS域连接,激活PS域。其中,各终端具体与PS域连接,激活PS域的过程可以参考现有技术的处理。
流程202:IMS域的注册过程:终端21、终端24在激活PS域之后,分别登陆注册到基于PS域的IMS域。
流程203:终端21、终端24之间利用选择(OPTION)方法进行IMS能力交互。该交互主要包括:终端的移动台国际综合服务数字网号码(MobileStation 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Number,简称MSISDN)与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SIP)的通用资源标志符(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简称URI)的关联关系,以及终端能力信息。
其中终端能力信息用于决定两终端之间建立IMS会话时可以成功调用的业务集合。该IMS能力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IMS媒体类型(例如IMS会话中媒体成分的定义);
IMS媒体类型支持的媒体格式参数(编解码器格式,媒体文件格式等);
发送终端能力信息的终端的MSISDN和SIP URI的关联关系;
另外,终端也可以使用IMS网络交互如下的能力信息:
电路域视频电话的能力;
电路域语音电话的能力;
彩信的能力;
基于IMS的其他业务的能力,如PoC。
流程204:终端21通过IMS网络向终端24发送会话邀请请求(INVITE)消息,请求根据能力交换的结果建立IMS会话。
流程205:中间IMS实体22中的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Proxy-CallSession Control Function,简称P-CSCF)对终端发起的请求消息进行会话邀请请求响应(比如:使用协议规定的100Trying消息进行响应)。
流程206:终端21根据会话描述协议(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简称SDP)的内容进行资源预留。
流程207:终端代理(User-Agent)头域在发起网络和目标网络的P-CSCF(中间IMS实体22)之间传递。
流程208:发起网络的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Serving--Call SessionControl Function,简称S-CSCF)(中间IMS实体22)使用SIP-URI替换请求消息中的呼叫通用资源标志符(tel URI)之后,将该INVITE请求路由到目标网络的S-CSCF。
流程209:目标网络的P-CSCF将会话邀请请求消息转发终端24。
流程210:终端24向目标网络的P-CSCF发送临时响应(可以使用100Trying消息作为该临时响应)。
流程211:终端24根据接收到的SDP内容建立相应的承载。
流程212:终端24向核心网络(中间IMS实体22)返回的会话进行响应(可以为:183 Session Progress),并需要在接触(Contact)头域当中声明支持CS语音(CS-voice)和CS视频(CS-video)能力;同时在服务器(Server)头域当中包含个人移动设备标识。此处的终端24支持资源预留机制以及预处理机制。
流程213:发起网络的P-CSCF(中间IMS实体22)向终端21返回会话响应(可以为:183 Session Progress)。
流程214:终端21与终端24之间进行临时响应的可靠应答(比如PRACK)。
流程215:终端21处媒体的IP承载完成建立。
流程216:终端24处媒体的IP承载完成建立。
流程217:终端21向中间IMS实体22发送更新(UPDATE)消息,以通知终端24:终端21可以接收、发送媒体内容。
流程218:中间IMS实体22将该更新(UPDATE)消息发送给终端24,终端24开始振铃。
流程219:终端24对更新(UPDATE)消息返回更新响应(比如:200 OK),表明:终端24已经准备好接收和发送媒体内容。
流程220:发起网络的P-CSCF将终端24对更新(UPDATE)消息返回响应(比如:200 OK),转发到终端21。
流程221:终端24对终端21的请求(INVITE)消息返回响应(比如:200 OK),表明用户已经摘机。
流程222:发起网络的P-CSCF将携带终端24的摘机信息的响应(比如:200OK),转发给终端21。
流程223:终端21返回摘机信息的确认消息(ACK)。
流程224:目标网络的P-CSCF转发摘机信息的确认消息(ACK)到终端24。
流程225:建立最终的媒体会话:终端21、终端24利用现有的CS网络以及IMS核心网,通过上述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在语音通话的过程中对诸如视频剪辑、视频直播内容、音频、图片,文件等进行共享。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以第一终端需要发起与第二终端的CSI业务(IMS业务的一种)的情况,第一终端通过DTMF消息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的情况为例,对实施例1中激活PS域的方法进行具体描述。
假设终端31与终端34正在进行CS会话过程,终端21发起CSI业务。由于终端21发起CSI业务,其在发起时完成PS域的激活,但是由于终端24没有驻留在PS域,即未激活PS域,因此,需要进行以下的流程(见图3所示):
流程301:终端31生成DTMF消息,并在DTMF消息中携带通知激活终端34激活PS域的信息,使得终端34可以根据该信息获知当前需要执行PS域的操作(比如可以在消息中携带一个特定的比特值,使得终端34按照预先确定的协议,根据该特定的比特值,可以获知当前需要执行PS域的操作);终端31将所生成的DTMF消息发送至终端31所属的移动交换中心32。
本实施例提供以下一种较优的用于通知激活终端34激活PS域的信息的结构,该信息结构包括:业务标识、消息类型、流码、业务数据信息。其中:
业务标识,用于表示当前消息为通知激活PS域的消息,在本实施例中规定其占用3个字符,协议该标识取值为abc时,表示当前消息为通知激活PS域的消息;
消息类型,用于标识该消息的类型,在本实施例中规定其占用1个字符,协议约定:当其取值为1时表示该消息为请求消息,当其取值为0时表示该消息为响应消息;
流码,用于标识流码率,在本实施例中规定其占用1个字符,取值范围可以为1、2 9的任一;
状态码,用于标识终端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规定其占用2个字符,协议约定当其取值为01时表示激活,当其取值为02时表示终端不支持PS域激活,当其取值为03时,表明终端用户拒绝激活操作,当其取值为04时,表示终端所在的网络不支持PS域激活,其他的取值可以作为扩展使用;
业务数据,用于携带扩展数据,在本实施例中规定其不定长。
根据上述提供的信息格式以及取值协议,在流程301中,终端31向移动交换中心32发送其中携带的信息体为“abc1101的DTMF消息。
流程302:移动交换中心32将收到的DTMF消息(“abc1101)发送到终端34所属的移动交换中心33。
流程3031:移动交换中心33将该DTMF消息转发至终端34。
终端34接收到移动交换中心33下发的DTMF消息(携带信息“abc1101的消息)后,从混音中解析出其携带的信息(“acb1101),获知当前的消息为用于请求激活PS域的消息,进行相应的激活PS域的操作:直接执行激活PS域操作;或者,在判断本终端是否支持PS域激活、本终端所在的网络是否支持激活PS域后,当上述的判断结果均为“是”的情况下,执行激活PS域操作;或者,在判断本终端是否支持PS域激活、本终端所在的网络是否支持激活PS域、本终端是否同意激活PS域后,当上述的判断结果均为“是”的情况下,才执行激活PS域操作。
流程3031也可以替换为流程3032:移动交换中心33解析DTMF消息,根据其携带的信息(“abc1101),可以获知此DTMF消息携带激活PS请求,并将DTMF消息中所封装的信息(“abc1101)提取出来重新封装在信令消息(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但不限于:facility消息等)中,下发到终端34。
相应的,终端34接收到移动交换中心33下发的信令消息(比如使用facility消息封装,携带信息“abc1101的消息)后,解析其携带的信息(“acb1101),获知当前的消息为用于请求激活PS域的消息,进行相应的激活PS域的操作,其具体操作见上所述。
在流程3032中,移动交换中心33将所接收到的DTMF消息中携带的信息重新封装为诸如facility消息等的信令消息,而不是采用DTMF消息的封装形式下发至终端34,可以使得终端34对该消息的接收,不对当前的CS会话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为了高可靠传输,终端34在收到业务请求信息后,可以继续进行以下的流程:回复确认信息:
流程304:终端34生成DTMF响应消息(其还可以为:Facility或其它消息)并在所生成的消息中携带以下信息“acb0101后,向移动交换中心33发送。
流程305:移动交换中心33将收到的DTMF消息转发至移动交换中心32。
流程3061:移动交换中心32将该DTMF响应消息转发至终端31。
终端31在接收到该DTMF响应消息后,从混音中解析出该DTMF响应信息的信息:“acb0101,获知终端34已正确收到了业务请求,并且同意激活。
流程3061也可以替换为流程3062:
流程3062:移动交换中心32解析该DTMF响应消息,并将DTMF消息中所封装的信息(“abc0101)提取出来重新封装在信令消息(可以但不限于:facility消息等)中,下发到终端31。
终端31在接收到该信令消息(比如使用facility消息封装,携带信息“abc0101的消息)后,解析出该DTMF响应信息的信息:“acb0101,获知终端34已正确收到了业务请求,并且同意激活。
在流程3062中,移动交换中心32将所接收到的DTMF响应消息中携带的信息重新封装为诸如facility消息等的信令消息,而不是采用DTMF消息的封装形式下发至终端31,可以使得终端31对该消息的接收不对当前的CS会话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为了防止由于信令在传输过程中的丢失而造成PS域激活不成功,可以进行以下的规定:如果终端31在一定时间后未收到业务请求回复信息,终端31将重新启动流程301。
另外的:终端34返回的响应消息中还可以携带多种信息,例如:一定条件(时间段内)拒绝请求,这样终端31在这一条件下不再重发(如“03拒绝激活请求,终端31不再重发)。
由上可见,利用本实施例的方法,终端31可以通过发送DTMF消息通知终端34激活PS域,终端34可以由该通知触发其激活PS域的操作,从而实现了终端34的被动激活PS域。另外的,终端31使用DTMF消息(可以用终端31的用户触发特定的按键,由终端31根据所触发的按键生成并发送相应的DTMF消息)发送该激活PS域的通知,实施方便。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以第一终端需要发起与第二终端的CSI业务的情况,通过短消息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的情况为例,对实施例1中激活PS域的方法进行具体描述。
假设终端41与终端42正在进行CS会话过程,终端41发起CSI业务。由于终端41发起CSI业务,其在发起时完成PS域43的激活,但是由于终端42没有驻留在PS域43,即终端42未激活PS域43,因此,需要进行以下的流程(见图4所示):
流程401:终端41生成短消息(Short Message Service,简称SMS)并在该短消息中携带:通知激活终端42激活PS域43的信息,使得终端42可以根据该信息获知:当前需要执行PS域43的激活操作。终端31将所生成的短消息通过短消息中心,发送至终端42。
根据短消息协议,可以通过一个特定的标识(如呼叫业务标识(Teleserviceid)、端口号(port number),标识的名称视不同协议而有所不同)来区分短消息所承载的业务,如:通常所见的短消息,Push业务,语音邮件通知等。这些业务的特定标识的值不同,终端依此区分,并对收到的短消息进行不同的应用处理。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利用如上所述特定标识值中的保留部分,将该特定标识取一特定的值来指明该短消息用于请求对端终端激活PS域。
流程402:终端42从短消息中解析出需要激活的业务标识,获知当前的短消息为协议消息:用于通知激活PS域。该短消息可以不必要向用户显示,而进行流程403。
流程403:终端42向分组交换域43(如GGSN)发起分组数据协议(PacketData Protocol,简称PDP)激活请求,激活PDP,激活分组交换域43。
此后,终端42可以向CSCF发起注册,进入IMS业务流程。其具体向CSCF发起注册,进入IMS业务的流程详见实施例1中的流程202至流程225中相应的描述。
由上可见,利用本实施例的方法,终端41可以通过发送DTMF消息通知终端44激活PS域43,终端44可以由该通知触发其激活PS域43的操作,从而实现了终端44的被动激活PS域43。另外的,终端41使用应用广泛并简便的短消息方式发送该激活PS域43的通知,实施方便。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仍以第一终端需要发起与第二终端的CSI业务的情况,通过短消息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的情况为例,对实施例1中激活PS域的方法进行具体描述。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还存在业务激活中心52,由业务激活中心52中继处理用于通知终端53激活PS域的短消息。如图示,该流程包括:
流程501:终端41生成短消息,并在该短消息中携带通知激活终端53激活PS域54的信息,使得终端53可以根据该信息获知当前需要执行PS域54的操作,并且在该短消息中添加业务激活中心52的地址,然后终端51将所生成的短消息发送至业务激活中心52。
流程502:业务激活中心52通过短消息向终端53发送该通知激活终端53激活PS域54的信息。
流程503:终端53解析该短消息,根据该短消息中的地址——业务激活中心52的地址,获知当前的短消息来自业务激活中心52,该短消息用于业务激活处理,并且根据该短消息内携带的具体信息内容,可以获知当前短消息用于请求激活PS域54。此时,可以不向用户显示具体的消息体,。
流程504:终端53向分组交换域54(如GGSN)发起PDP激活请求,激活PDP,激活分组交换域54。
此后,终端53可以向CSCF发起注册,进入IMS业务流程。
在本实施例中。业务激活中心52可以具体和短消息中心相连,即可以理解为短消息中心将业务激活中心52看作一个增值业务服务器,并为业务激活中心52分配一个源发送地址(可以但不限为OOA)。终端53可以根据该源发送地址,判定此短消息来自业务激活中心,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以第一终端需要发起与第二终端的CSI业务的情况,通过Setup消息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的情况为例,对实施例1中激活PS域的方法进行具体描述。
假设终端61与终端64正在进行CS会话过程,终端61发起CSI业务。由于终端61发起CSI业务,其在发起时完成PS域的激活,但是由于终端64没有驻留在PS域,即未激活PS域,因此,需要进行以下的流程(见图6所示):
流程601:终端61向被叫终端64发送Setup消息(该消息先到达移动交换中心62),并在其消息中的用户到用户(usertouser)字段中按照一定的协议格式携带协议数据,协议数据可以表示出业务的类型——当前的消息用于通知被叫终端激活PS域。
流程602:移动交换中心62收到该Setup消息后,向被叫终端64所属的移动交换中心63发起呼叫操作,发送包括初始地址的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消息(BICC_IAM消息),并在该消息中携带usertouser字段数据。
流程603:移动交换中心63收到BICC_IAM消息后,向被叫终端64发送Facility消息,并携带usertouser字段数据。
流程604:终端64收到该Facility消息,并解析出usertouser字段数据中的封装协议,得到相应的业务数据内容,获知当前终端61请求本终端激活PS域,并根据请求执行相应的操作:直接执行激活PS域操作;或者,在判断本终端是否支持PS域激活、本终端是否同意激活PS域、以及本终端所在的网络是否支持激活PS域后,当上述的判断结果均为“是”的情况下,执行激活PS域操作。
在终端64接收到该Facility消息后,终端64向主叫终端61发送拆线请求消息(disconnect消息)以释放由于当前Setup消息而建立的资源连接,并携带终端64成功、或失败接收usertouser数据的原因值。
流程605::移动交换中心63收到终端64的拆线请求消息后,向移动交换中心62发送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释放消息(BICC_Release消息),同时携带终端64成功、或失败接收usertouser数据的原因值。
流程606:移动交换中心62收到移动交换中心63的BICC_Release消息后,向终端61发起拆线请求消息(disconnect消息),同时携带终端64成功、或失败接收usertouser数据的原因值。
流程607:终端61收到拆线请求消息后,进行拆线操作,并根据拆线请求消息中携带的其原因值分析,可以获知到终端B是否正确接收到usertouser字段中的封装协议数据。为了使得拆线流程更加完善,终端61还可以在拆线完成后,向移动交换中心62返回释放(Release)消息,通知其拆线完成的结果。
流程608:移动交换中心62收到Release消息后,向移动交换中心63发送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释放完成消息(BICC_release_complete消息),并携带原因值——拆线完成。
流程608:移动交换中心63接收到BICC_release_complete消息后,向终端64发送拆线消息(disconnect消息),并携带原因值——拆线完成,终端64通过其原因值了解到对端应答拆线完成。
由上可见,利用本实施例的方法,终端61可以通过发送Setup消息通知终端64激活PS域,终端64可以由该通知触发其激活PS域的操作,从而实现了终端64的被动激活PS域。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以第一终端需要发起与第二终端的CSI业务的情况,通过Push消息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的情况为例,对实施例1中激活PS域的方法进行具体描述。
假设终端71与终端74正在进行CS会话过程,终端71发起CSI业务。由于终端71发起CSI业务,其在发起时完成PS域76的激活,但是由于终端74没有驻留在PS域76,即未激活PS域76,因此,需要进行以下的流程(见图7所示):
流程701:终端71生成Push消息,并在该短消息中携带通知激活终端53激活PS域76的信息,使得终端74可以根据该信息获知当前需要执行PS域76的操作,并且在该Push消息中添加业务激活中心72的地址,然后终端71将所生成的短消息发送至业务激活中心72。
这里的业务激活中心72既可以是专门的服务器,也可以是一般的业务服务器。当业务激活中心72是专门服务器时,终端71需要发送专门的业务请求消息;当其是一般的业务服务器时,其可以将终端71发起业务的过程同时看作是业务请求,即,无需终端71发送专门的业务请求消息即可自动进入下述流程。
在本实施例中,Push消息可以使用其中的应用标识(app-id)的取值来标识当前的Push消息为用于通知对端终端执行激活PS域76的消息。
流程702:业务激活中心72充当推送发起者(PUSH Initiator,简称PI),经推送网关(Push Proxy Gateway,简称PPG)向终端74发送该Push消息。
流程703:终端74从Push消息中解析获取当前的Push消息为:请求本终端执行激活PS域76的消息,终端B进而执行流程704。
流程704:终端74向分组交换域76(如GGSN)发起PDP激活请求,激活PDP,激活分组交换域76。
此后,终端B可以继续向CSCF发起注册,进入IMS业务流程。
由上可见,利用本实施例的方法,终端71可以通过发送Push消息通知终端74激活PS域76,终端74可以由该通知触发其激活PS域76的操作,从而实现了终端74的被动激活PS域76。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以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当前在一个PS域(以下简称第一PS域)下,第一终端通知第二终端激活另一个PS域(以下简称第二PS域)为例,对被动或反向激活PS域的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假设某终端的网络模式支持为支持至少两个PS域的接入方式,比如:支持宽带分码多工存取(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WCDMA)和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简称WIFI)功能。该终端当前通过WIFI驻留在IMS网络下,然后,该终端接收到一个会话邀请(Invite的请求消息),请求进行VoIP业务。然而,由于在WIFI网络下的语音直接通过的是Internet,因此没有足够的Qos保证。此时,需要通过WCDMA进行业务的提供。那么,此刻该终端可以根据所接收的Invite的请求消息,被动激活一个WCDMA的PS域,并在WCDMA上进行IMS的注册,完成后续的呼叫功能。该具体流程如图8所示,如图示,终端81、终端84当前在同一PS域内,终端81通知终端84激活第二PS域的流程主要包括:
流程801:终端81通过当前的PS域,可以通过IMS/SIP当中的信令方式,向终端84发起一会话邀请请求,在请求消息中携带需激活的PS域(第二PS域)的信息,请求终端84激活第二PS域。
在本实施例中该会话邀请请求可以但不限于为会话邀请请求消息(Invite的请求消息),当其为Invite的请求消息时,可以在该消息中携带PS域的连接参数的信息(对该连接参数的要求),比如,可以采用以下格式的Invite的请求消息:
由上面的Invite的请求可见,在接入Require-Access:WLAN当中对接入方式提出了需求。需要接收到该请求的一方发起新的WLAN的PS域的激活过程。
流程802:终端84接收到会话邀请请求之后,向终端81返回请求确认消息(可以但不限于为200 OK),对Invite的请求消息进行回复和确认。
以请求确认消息为200 OK为例,该200 OK消息采用以下格式:
由该请求确认消息(200 OK)可见,接收到会话邀请的终端84支持WLAN的接入方式,并在支持接入参数(Support-Access:WLAN)中表明了自己对WLAN的支持。
流程803:终端81收到终端84的请求确认消息之后,向终端82再返回一确认(可以但不限于为ACK)。
当该确认为ACK时,该ACK可以采用以下的格式:
流程804:终端84在接收到要求接入到第二PS域(WLAN的PS域)的会话邀请后,与WLAN的接入网络(WLAN-AN)85进行交互,执行WLAN接入AN的操作。
流程805:终端84完成WLAN-AN85的接入之后,完成同核心网的交互。然后利用WLAN接入网83接入到所要求的第二PS域(WLAN的PS域),建立WLAN的PS域的连接,终端84登陆到WLAN的PS域,终端84处于WLAN的PS域在线状态。
流程806:终端84接入WLAN的PS域之后,根据当前的业务需要,如果当前要求的业务为IMS业务,则终端84还可以执行本流程:进一步利用WLAN建立的PS域与IMS82进行交互,执行IMS域的注册。
流程807:终端84完成IMS域注册之后,终端84登陆到IMS域,利用WLAN保持PS域在线。
流程808:完成上述的操作之后,终端84和终端81便可以利用现有的PS域的资源进行相关的通信和应用交互。
通过上述的流程可以实现利用一种PS域连接的应用层消息完成另外一个PS域连接的建立/激活的过程。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利用的是IMS/SIP的方式当中的INVITE请求来完成整个接入方式的建立的过程地。而实际上,在具体的实现当中可以参考上述的方案描述采用其他的方式,比如说RTSP,RSVP等协议。
在本方案中,流程802、803在本例当中发生在流程804之前,也就是终端84完成了应用层的交互才进行实际的激活过程。当然,出于实现的考虑,流程804、805的激活第二PS域的步骤也可以在流程802、803之前,也就是说,对方一旦提出了需求,如果己方能够支持,则先进行相应的激活PS域操作,再执行流程802、803:利用200 OK等请求确认消息进行修改后结果的确认;另外的,也可以激活与确认步骤两步骤都是同时进行的,其具体顺序可以具体根据实现具体确定。
由上可见,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放案,能够实现终端84被动的激活第二PS域,而使得终端81与终端84在新激活的第二PS域,与终端81开展基于PS域的业务(比如IMS业务)成为可能。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以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当前同在一个PS域下,由于业务的变化,第一终端需要通知第二终端修改所在的PS域的参数或配置为例,对被动或反向修改PS域的参数的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假设当前业务双方终端处于同一PS域内进行基于PS域的业务(方便起见可以设当前其具体为IMS业务),当前的网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参数为后台(background,表明当前对业务的时延敏感度最低),在当前的场景下,双方终端间的业务需求,可以通过IMS/SIP(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会话发起协议)的机制完成信令的交互过程。在当前的业务需求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比如,当前需要进行宽频道电话(Voice over IP,简称VoIP)或多维度宽频道电话(Voice & Video over IP,简称V2oIP)等业务时,background的Qos可能是不适合的,需要重新申请PDP的Qos,或者建立第二个PDP。此时,可以但不限于通过IMS/SIP当中的心灵方式,比如可以使用会话邀请的方式,被叫端、或者参与呼叫的一端可以发起二级的分组数据协议(Secondary PDP)过程,从而调整PS域的参数,以便更好的提供服务。该具体流程如图9所示,如图示,该流程主要包括:
流程901:终端91通过当前的PS域,可以通过IMS/SIP当中的信令方式,向终端92发起一会话邀请请求消息,请求终端92调整它自身的PS域的连接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该会话邀请请求可以但不限于为会话邀请请求消息(Invite的请求消息),当其为Invite的请求消息时,可以在该消息中携带PS域的连接参数的信息(对该连接参数的要求),比如,可以采用以下格式的Invite的请求消息:
由上面的Invite的请求消息可见在参数Qos要求(Require-Qos)当中,提出了对Streaming的方式的Qos需求,并要求接收到该Invite的请求消息的终端92对此进行修改。
流程902:终端92接收到该会话邀请请求消息后,向终端91返回请求确认消息(可以但不限于为200 OK),对该Invite的请求消息进行回复和确认。
以请求响应为200 OK为例,该200 OK响应采用以下格式:
在上面请求确认消息(200 OK)中,支持的Qos参数(Support-Qos:Streaming)表明了终端92根据会话邀请请求,将Qos参数从原来的Background修改为Streaming的方式。
流程903:终端91接收到请求确认消息后,向终端92再返回一确认(可以但不限于为ACK)。
当该确认为ACK时,该ACK可以采用以下的格式:
流程904:终端92接收到请求修改PS域的参数的会话邀请请求消息后,与接入网络93进行交互,以根据请求执行修改PS的参数的操作。
流程905:终端92完成修改PS的参数的操作后,便可以利用现有的PS域的资源,与终端91进行相关的通信和应用交互。
总的来说,利用上述的流程可以实现一个应用层的PS连接参数的一个修改。整个过程和流程当中所采用的方式可以是很多类型。比如说,在本例当中采用的是SIP INVITE的方法。当然,也可以利用其他的SIP方法,如NOTIFY等。同样,有上述的方案出发,也可以利用其他的一些基于IP的应用层的协议,如:实时流协议(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简称RTSP),资源预留协议(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简称RSVP)之类等。
同时,流程902、903在本例当中发生在流程904之前,也就是完成了应用层的交互才进行实际的修改过程。当然,出于实现的考虑,流程904的修改步骤也可以在流程902、903之前,也就是说,对方一旦提出了需求,如果己???方能够支持,则先进行修改,然后执行流程902、903:利用200OK等消息进行修改后结果的确认;另外的,也可以修改步骤、确认步骤两个步骤都是同时进行的。
下面对流程904中的终端92如何通过正常的流程实现对PS域的参数的修改进行举例说明,如图10所示,该流程可以主要包括以下:
流程1001:终端92向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服务支持节点(Serving 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 Supporting Node,简称SGSN)12发送修改分组数据协议上下文请求(Modify PDP Context Request)消息,并在消息中携带需修改的PS域参数(在本实施例中为修改为Streaming方式的Qos),请求修改PDP Context。
流程1002:SGSN12与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网关支持节点(Gateway 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 Surporting Node,简称GGSN)13进行Qos协商,向GGSN13发送更新分组数据协议上下文请求,并在其中携带需修改的PS域参数(要求协议的Qos(Qos Netgotiated))、或者还携带隧道端点标识符(Tunnel EndpointIdentifier,简称TEID)、网络业务接入点标识(Network Service Access PointIdentifier,简称NSAPI)、回溯参考(Trace Reference)、回溯类型(Trace Type)、触发标识(Trigger ID)、操作与维护中心标识(Operations & Maintenance CenterIdentity,简称OMC Identity)等参数(比如:Update PDP Context Request(TEID,NSAPI,QoS Negotiated,Trace Reference,Trace Type,Trigger Id,OMCIdentity))与GGSN13协商QoS。
流程1003:GGSN13进行协商Qos,并向SGSN12返回更新分组数据协议上下文响应,在响应中携带协商结果以及原因(Update PDP Context Response(TEID,QoS Negotiated,Cause))。
流程1004:SGSN12接收该响应后,与终端92通过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无线接入网(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Terrestrial RadioAccess Network,简称UTRAN)14,执行无线接入承载(Radio Access Bearer,简称RAB)指配,修改RAB。
流程1005:RAB修改完成后,SGSN13向终端92发送接受分组数据协议上下文修改(Modify PDP Context Accept)通知,通知终端92修改完成。
由上可见,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放案,能够实现终端92被动的修改当前所在的PS域的参数,而使得终端92与终端91在修改参数后的PS域上开展基于PS域的业务(比如IMS业务)成为可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在通知不在任何PS域(可以在CS域内)的第二终端激活某PS域时(比如实施例2、3、4、5、6)、或第一终端在通知当前在同一PS域的第二终端激活第二PS域时(比如实施例7)、或第一终端在通知当前在同一PS域内的第二终端修改当前所在的PS域的参数时(比如实施例8),第一终端还可以在通知中携带相应的鉴权信息,以使得第二终端能够根据预先协定的鉴权方法,根据通知中的鉴权信息,判定所接收到的通知的发送终端是否为合法的终端,第二终端可以只有在上述的鉴权判定通过时,才根据该通知执行相应的PS域处理。此处的鉴权机制的具体原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进行。比如:
第一终端可以在通知中携带本终端的用户标识,第二终端接收到该通知后,可以根据该用户标识判断该通知的发起终端对于本终端而言为合法的用户(比如:第二终端可以建立合法用户组,根据该发起终端是否在合法用户组内判定该用户是否为合法用户),如果是,则根据该通知执行相应的PS域处理,否则不做处理。
上述的鉴权安全机制的增加,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二终端用户受非法用户的恶意或不必要的干扰,有效地保证终端用户的权益,大大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以包括如下步骤:第一终端通知第二终端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其中所述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包括:激活所述分组交换域、或修改所述第二终端当前所在的分组交换域的参数;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通知,改变所述分组交换域的状态。这里所称得的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等。
实施例9:
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结构示意图,如图示,本终端支持基于PS域的业务,该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1101,用于接收来自其他终端的消息,所述消息包括:改变PS域的状态的通知,其中该改变PS域的状态包括:激活PS域、或者修改当前所在的PS域的参数。
分组交换域处理单元1102,用于根据接收单元1101接收的改变PS域的状态的通知,改变所述分组交换域的状态。
该分组交换域处理单元1102可以包括激活处理单元11021、和/或分组交换域参数修改单元11022。
其中,激活处理单元11021,用于根据接收单元1101接收的激活PS域的通知,激活相应的PS域。其具体原理详见实施例1、2、3、4、5、6、8中所述。
其中,分组交换域参数修改单元11022,用于根据接收单元1101接收的修改当前所在的PS域的参数的通知,修改当前所在的PS的参数。其具体原理详见实施例7中所述。
由上可见,本实施例的终端的分组交换域处理单元1102在接收单元1101接收到改变PS域的状态的通知之后,可以执行相应的对PS域的操作。可见该终端支持被动改变PS域的状态,以在改变状态后的PS域开展基于PS域的业务,比如IMS业务等。
另外的,本实施例终端还可以包括:
鉴权单元1104,用于根据接收单元1101接收的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通知中携带的鉴权信息,判定该通知的发送终端是否为合法的终端,如果是,则触发分组交换域处理单元1102执行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操作;否则,不触发分组交换域处理单元1103改变所述分组交换域的状态。其具体原理详见实施例8中相应的描述。
当鉴权单元1104判定该通知的发送终端是否为合法的终端时,触发分组交换域处理单元1102执行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操作具体是:如果当前的通知要求本终端激活某PS域(无论该终端当前是否在另一PS域),则触发激活处理单元11021向所要求的PS域发起PDP激活请求,执行激活该PS的操作,如果当前的通知要求本终端改变本终端当前所在的PS域的状态,则触发分组交换域参数修改单元11022执行PS域的参数的操作。
包含鉴权单元1104的终端在根据通知被动执行对PS域的操作时,还可以执行相应的鉴权处理,判定通知发送方的用户是否合法,对于非法的通知则不作处理,可见包含该鉴权单元1104的终端能够有效地防止非法用户的干扰,能够有效地保证终端用户的权益,大大提高了终端用户的使用感受。
另外的,本实施例终端还可以包括:
激活通知单元1103,用于通知其他终端改变PS的状态。
进一步包括激活通知单元1103的终端除了具备被动改变PS域的状态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在需要与其他终端进行基于PS域的业务时,作为通知发起方,由激活通知单元1103通知其他终端改变PS的状态,以与本终端进行基于PS域的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终端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实施例装置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实施例10:
图1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激活中心结构示意图,如图示,该业务激活中心包括:
激活通知接收单元1201,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的激活PS域通知。
激活通知转发单元1202,用于将激活通知接收单元1201所接收的激活PS域通知,转发至第二终端,以供第二终端根据该通知激活PS域。
在具体的通信网络中,本实施例的业务激活中心可以和短消息中心相连,即短消息中心将业务激活中心看作一个增值业务服务器,并为业务激活中心分配一个源发送地址(可以但不限为OOA),终端可以根据该源发送地址,判定此短消息来自业务激活中心,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由上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业务激活交换中心可以通过对PS激活通知的转发,通知终端激活PS域,以使得该终端能够根据通知被动激活PS域,以开展基于PS域的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业务激活中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实施例装置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实施例11:
图13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交换中心结构示意图,如图示,该移动交换中心包括:
激活通知接收单元1301,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的DTMF消息。
解析单元1302,用于解析激活通知接收单元1301接收的DTMF消息。
封装单元1303,用于当解析单元1302解析到DTMF消息用于通知第二终端激活PS域时,将该DTMF消息中的信息封装为信令消息,比如:facility消息。
发送单元1304,用于将封装单元1303封装的信令消息,发送至第二终端。
由上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交换中心,通过将所接收到的用于通知激活PS域的DTMF消息重封装为信令消息,既可以实现通知终端激活PS域,以使得该终端能够根据通知被动激活PS域,以开展基于PS域的业务;又避免了终端对该通知的接收对当前业务(特别是CS会话)造成干扰(造成混音)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移动交换中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实施例装置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终端、网络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及其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
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双音多频消息或呼叫建立消息,所述双音多频消息或所述呼叫建立消息中携带业务标识,所述业务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双音多频消息或呼叫建立消息用于请求第二终端激活分组交换域,其中,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正在进行电路交换域会话;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双音多频消息或所述呼叫建立消息激活分组交换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双音多频消息或所述呼叫建立消息中携带鉴权信息;
在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双音多频消息或所述呼叫建立消息之后,改变所述分组交换域的状态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解析所述双音多频消息或所述呼叫建立消息获取所述鉴权信息,根据所述鉴权信息,判定所述第一终端是否为合法的终端,如果是,则激活PS分组交换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双音多频消息或所述呼叫建立消息之后,激活所述分组交换域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判断本终端是否支持所述分组交换域、本终端所在的网络是否支持激活所述分组交换域,如果均是,则执行所述步骤:激活所述分组交换域;或者,
所述第二终端判断本终端是否支持所述分组交换域、本终端是否同意激活所述分组交换域、本终端所在的网络是否支持激活所述分组交换域,如果均是,则执行所述步骤:激活所述分组交换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双音多频消息或所述呼叫建立消息后,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返回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包括以下信息:所述第二终端是否支持分组交换域、和/或所述第二终端是否同意激活所述分组交换域、和/或所述第二终端所在的网络是否支持激活所述分组交换域。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第一终端向通信网络发送所述双音多频消息;
所述通信网络接收所述双音多频消息,并将所述双音多频消息封装成信令消息下发至所述第二终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第一终端向通信网络发送所述双音多频消息;
所述通信网络接收所述双音多频消息,并将所述双音多频消息转发至所述第二终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呼叫建立消息中携带业务标识,具体通过在所述呼叫建立消息的用户到用户字段中携带所述业务标识实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呼叫建立消息后,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拆线通知,通知所述第一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进行拆线操作;
所述第一终端执行所述拆线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拆线通知中还携带以下信息:所述第二终端是否正确接收到所述呼叫建立消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1108530A CN101277473B (zh) | 2007-03-31 | 2007-06-12 | 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终端、网络设备 |
JP2009543338A JP2010515311A (ja) | 2007-03-31 | 2008-02-29 | パケット交換ドメインの状態を変化させるための方法、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 |
ES08715115T ES2385524T3 (es) | 2007-03-31 | 2008-02-29 | Método y aparato para cambiar el estado del dominio de conmutación de paquetes |
EP12155340.8A EP2458816B1 (en) | 2007-03-31 | 2008-02-29 | Method and apparatuses for changing status of packet switched domain |
PCT/CN2008/070379 WO2008119278A1 (fr) | 2007-03-31 | 2008-02-29 | Procédé, terminal et dispositif réseau pour le changement d'état de domaine à commutation de paquets |
KR1020097013709A KR101133199B1 (ko) | 2007-03-31 | 2008-02-29 | 패킷 교환 도메인의 상태를 변경하기 위한 방법, 단말기 및 네트워크 장치 |
ES12155340.8T ES2442781T3 (es) | 2007-03-31 | 2008-02-29 | Método y aparatos para modificar el estado de dominio de paquetes conmutados |
EP08715115A EP1998517B1 (en) | 2007-03-31 | 2008-02-29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GING STATUS OF PACKET SWITCHED DOMAIN |
US12/407,222 US8599821B2 (en) | 2007-03-31 | 2009-03-19 |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device for changing status of a packet switched domain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073939 | 2007-03-31 | ||
CN200710073939.0 | 2007-03-31 | ||
CN2007101108530A CN101277473B (zh) | 2007-03-31 | 2007-06-12 | 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终端、网络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77473A CN101277473A (zh) | 2008-10-01 |
CN101277473B true CN101277473B (zh) | 2012-08-08 |
Family
ID=39996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108530A Active CN101277473B (zh) | 2007-03-31 | 2007-06-12 | 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终端、网络设备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99821B2 (zh) |
EP (1) | EP2458816B1 (zh) |
JP (1) | JP2010515311A (zh) |
KR (1) | KR101133199B1 (zh) |
CN (1) | CN101277473B (zh) |
ES (2) | ES2442781T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29176B (zh) * | 2008-10-22 | 2012-10-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直播业务中同步鉴权信息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
US8649356B2 (en) * | 2009-03-20 | 2014-02-1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reliable handover signaling procedure in a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 |
CN102055516B (zh) * | 2009-11-09 | 2014-12-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Dtmf音的传送方法及装置 |
ES2400133T3 (es) * | 2010-04-09 | 2013-04-05 | Teliasonera Ab | Método para señalizar una indicación de capacidad de llamada enriquecida en un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móvil |
CN101877847B (zh) * | 2010-06-30 | 2013-08-07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终端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的分组交换域控制处理方法、装置 |
WO2013117215A1 (en) * | 2012-02-07 | 2013-08-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Session persistent data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
EP2856655B1 (en) * | 2012-05-24 | 2018-05-02 | Hughes Network Systems,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use of radio resources for push-to-talk services in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CN103402072A (zh) * | 2013-08-08 | 2013-11-20 | 上海昭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可视电话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
CN104684103B (zh) * | 2013-11-28 | 2019-04-09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建立直传通信连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5228206B (zh) * | 2014-05-27 | 2018-11-30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分组交换域和电路交换域语音业务之间的切换方法和系统 |
CN108964855B (zh) * | 2017-05-22 | 2022-05-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语音信令传输方法和装置 |
CN114205806B (zh) * | 2021-11-19 | 2024-06-28 | 深圳市优克联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动态控制虚拟sim卡接入核心网的方法和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29956A1 (en) * | 1996-09-30 | 1999-07-2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ctivation status of a receiving station of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697604B1 (en) * | 1999-02-23 | 2004-02-24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Method for testing the functioning of a radio apparatus, and a mobile station |
CN1767482A (zh) * | 2004-10-26 | 2006-05-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网际协议多媒体子系统的用户注册方法 |
CN1820461A (zh) * | 2003-09-18 | 2006-08-16 | 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 | Umts网络中ip多媒体会话无线接入承载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41109A (en) * | 1995-12-29 | 2000-03-21 | Mci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having separate switch intelligence and switch fabric |
JPH11225162A (ja) * | 1998-02-05 | 1999-08-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通話システム |
JP2000125040A (ja) * | 1998-10-19 | 2000-04-28 | Yamaha Corp | インターネット電話の接続方法及び電話端末装置 |
JP2000196738A (ja) * | 1998-12-24 | 2000-07-14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通信端末装置 |
FI111436B (fi) * | 1999-06-14 | 2003-07-15 | Nokia Corp |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PDP-kontekstien palvelutarkoituksen ilmaisemiseksi |
US7123920B1 (en) * | 2000-04-10 | 2006-10-17 | Nokia Corporation | Technique for setting up calls in mobile network |
JP2002165022A (ja) * | 2000-11-28 | 2002-06-07 | Yozan Inc | 電話装置 |
FI111585B (fi) * | 2001-11-12 | 2003-08-15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Signalointimenetelmä ja -järjestely langattomassa verkossa ja langaton päätelaite |
JP2004048216A (ja) * | 2002-07-10 | 2004-02-12 | Hitachi Ltd | 情報通信端末およびその接続方法、ゲートウェイ装置 |
CN1324908C (zh) | 2003-07-10 | 2007-07-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数据通信系统中用户激活请求的处理方法 |
FI20031886A0 (fi) * | 2003-12-22 | 2003-12-22 | Nokia Corp | Pakettipohjaisten palvelujen aloittaminen julkisessa mobiiliviestintäjärjestelmässä |
JP2005229526A (ja) * | 2004-02-16 | 2005-08-25 | Advanced Tele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 電話装置、電話番号提供装置、電話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で実行可能な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電話装置システム |
EP1571864B1 (en) * | 2004-03-05 | 2010-07-21 | T-Mobile Deutschland GmbH | Method for registration of a communication terminal with an IMS services network |
JP4381877B2 (ja) * | 2004-04-21 | 2009-12-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ハンドオーバ方法 |
US7529354B2 (en) * | 2004-08-10 | 2009-05-05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of managing a connection release, corresponding system and device |
JP4013980B2 (ja) * | 2005-02-14 | 2007-11-2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Ip通信システム、ip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クライアント端末、ならびにクライアントサーバ |
JP2006253898A (ja) * | 2005-03-09 | 2006-09-21 | Sharp Corp | 通信端末 |
JP2006262268A (ja) * | 2005-03-18 | 2006-09-2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Ip電話機 |
JP2007020000A (ja) | 2005-07-08 | 2007-01-25 | Ntt Docomo Inc | Sipサーバ、端末装置、加入者情報管理装置、通信制御方法 |
WO2007009298A1 (en) * | 2005-07-22 | 2007-01-25 | Zte Corporation | An apparatus for a traditional termianl to access an ims system and the method thereof |
JP4685938B2 (ja) | 2005-08-22 | 2011-05-18 |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 マルチメディア用通信セッションの確立方法及び装置 |
US8755335B2 (en) * | 2006-04-13 | 2014-06-17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System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of a set top box |
US7769383B2 (en) * | 2006-10-17 | 2010-08-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ignaling the state of supplementary services |
-
2007
- 2007-06-12 CN CN2007101108530A patent/CN101277473B/zh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02-29 KR KR1020097013709A patent/KR10113319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2-29 ES ES12155340.8T patent/ES2442781T3/es active Active
- 2008-02-29 JP JP2009543338A patent/JP2010515311A/ja active Pending
- 2008-02-29 ES ES08715115T patent/ES2385524T3/es active Active
- 2008-02-29 EP EP12155340.8A patent/EP2458816B1/en active Active
-
2009
- 2009-03-19 US US12/407,222 patent/US859982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29956A1 (en) * | 1996-09-30 | 1999-07-2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ctivation status of a receiving station of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697604B1 (en) * | 1999-02-23 | 2004-02-24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Method for testing the functioning of a radio apparatus, and a mobile station |
CN1820461A (zh) * | 2003-09-18 | 2006-08-16 | 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 | Umts网络中ip多媒体会话无线接入承载的方法 |
CN1767482A (zh) * | 2004-10-26 | 2006-05-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网际协议多媒体子系统的用户注册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2442781T3 (es) | 2014-02-13 |
ES2385524T3 (es) | 2012-07-26 |
US20090180463A1 (en) | 2009-07-16 |
EP2458816B1 (en) | 2013-10-23 |
EP2458816A1 (en) | 2012-05-30 |
KR101133199B1 (ko) | 2012-04-09 |
CN101277473A (zh) | 2008-10-01 |
KR20090085152A (ko) | 2009-08-06 |
JP2010515311A (ja) | 2010-05-06 |
US8599821B2 (en) | 2013-12-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77473B (zh) | 改变分组交换域的状态的方法、终端、网络设备 | |
CN101371532B (zh) | 处理因特网协议多媒体子系统终端的包括在因特网协议多媒体子系统域内请求由同时具有组合电路交换呼叫和因特网协议多媒体子系统会话能力的终端接收的实时服务的呼叫请求的方法和装置 | |
KR100909542B1 (ko) | Csi 단말과 ims 단말 사이의 음성 및 멀티미디어 서비스 연동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KR100886548B1 (ko) | 인터넷 프로토콜 멀티미디어 서브시스템 네트워크에서단말의 성능 정보를 전달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 |
US8155084B2 (en) | User equipment, call continuity application server, and network handover method | |
CN101330748B (zh) | 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集中业务会话控制路径的切换方法 | |
US8213418B2 (en) | Providing packet-based multimedia services via a circuit breaker | |
KR101276002B1 (ko) | Ims 등록 사용자를 위한 호 처리 | |
CN101568091B (zh) | 一种提供业务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 |
KR100880992B1 (ko) | 아이엠에스망과 에이치.323망간 연동 시스템 및 방법 | |
EP2184945A1 (en) | Redirection during call set-up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EP1672866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to the instant transfer of multimedia files between mobile radio users within the scope of combinational services | |
WO2008044265A1 (en) | Call connec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message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roxy device | |
EP1998517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GING STATUS OF PACKET SWITCHED DOMAIN | |
CN102215210A (zh) | 在ip多媒体子系统中建立会话的方法和装置 | |
KR20080018749A (ko) | 음성 및 멀티미디어 서비스를 지원하는 통신 네트워크의메시지를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