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6183B - 显影剂传送部件、显影剂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剂传送部件、显影剂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76183B CN101276183B CN2008100059508A CN200810005950A CN101276183B CN 101276183 B CN101276183 B CN 101276183B CN 2008100059508 A CN2008100059508 A CN 2008100059508A CN 200810005950 A CN200810005950 A CN 200810005950A CN 101276183 B CN101276183 B CN 1012761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veloper
- main body
- conveying member
- radial direction
- extendin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41 Myla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282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329 compou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386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8 reno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7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box like shap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影剂传送部件,该显影剂传送部件包括:传送部件主体;端部支撑部件;以及被支撑部件,其中所述被支撑部件包括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和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所述端部支撑部件包括圆筒形部分,并且所述支撑部分包括孔状通孔和凹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送显影剂的显影剂传送部件、包括该显影剂传送部件的显影剂容器、包括该显影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显影剂传送部件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应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图像载体的表面上形成潜像,利用显影装置中的显影剂将该潜像显影为可见图像,并且将该可见图像转印并定影到介质上以形成图像。在转印可见图像之后,去除并回收残留在图像载体表面上的显影剂以及附着在该表面上的纸粉。在其中传送显影剂的显影装置中、将显影剂传送至显影装置的路径中以及容纳用于补充的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容器中,或者在传送回收显影剂的路径中和容纳回收显影剂的回收容器中布置有用于传送显影剂的显影剂传送部件。
已知在JP-A-2005-37663中所披露的显影剂传送部件是上述这样的显影剂传送部件。
JP-A-2005-37663披露了这样的技术:即,在调色剂盒(70)中通过作为端部支撑部件实例的连接部分(100)以及作为传送部件主体实例的螺旋搅拌器(200)形成用于传送显影剂的构造。在该构造中,在连接部分(100)中成放射状地形成有第一啮合凹槽(104)和第二啮合凹槽(106),并且在螺旋搅拌器(200)上形成有与第一啮合凹槽(104)相啮合的第一弯曲部分(204)以及与第二啮合凹槽(106)相啮合的第二弯曲部分(206)。螺旋搅拌器(200)沿着旋转轴方向配合入连接部分(100)中从而进行连接。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将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防止传送部件主体由于冲击等而脱离端部支撑部件。
(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影剂传送部件,其包括:传送部件主体,其绕着旋转轴旋转以沿着传送方向传送显影剂;端部支撑部件,其支撑并旋转所述传送部件主体;以及被支撑部件,其由所述显影剂传送部件的所述端部支撑部件支撑,并且包括: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其从所述传送部件主体的旋转轴沿着第一径向(第一放射方向)延伸;以及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的在所述第一径向上的内端部连续地形成,并且从所述传送部件主体的旋转轴沿着第二径向(第二放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径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径向倾斜;所述端部支撑部件包括:圆筒形部分,其包括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支撑所述传送部件主体的被支撑部分,并且所述支撑部分包括:通孔,其支撑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并且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二径向从轴向凹部贯穿到所述圆筒形部分的外部,并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的外径的外径;以及凹槽,其支撑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一径向从所述轴向凹部贯穿到所述圆筒形部分的外部,并且形成为直到所述圆筒形部分的端部都具有大于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的外径的宽度。
(2)根据第(1)项所述的显影剂传送部件,其中,所述显影剂传送部件包括驱动接收部分,所述驱动接收部分接收用于沿着预定旋转方向旋转的驱动力,并且沿着所述预定旋转方向从所述通孔到所述凹槽的角度大于沿着所述预定旋转方向从所述凹槽到所述通孔的角度,所述旋转方向是所述驱动接收部分的旋转方向。
(3)根据第(1)或(2)项所述的显影剂传送部件,其中,所述传送部件主体包括:主体杆状部分,其沿着轴向延伸;螺旋传送部分,其形成在所述主体杆状部分的一个端侧;第二放射方向弯曲部分,其沿着所述第二径向形成在所述主体杆状部分的另一端侧;轴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弯曲部分的另一端连续地形成;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轴向延伸部分的另一端连续地形成;以及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的另一端连续地形成。
(4)根据第(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剂传送部件,其中,所述传送部件主体包括:螺旋传送部分,其在一个端侧延伸;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螺旋传送部分的另一端连续地形成;以及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的另一端连续地形成。
(5)根据第(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剂传送部件,其中,所述端部支撑部件包括由长孔限定的通孔。
(6)根据第(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剂传送部件,其中,所述轴向凹槽包括配合固定部分,所述配合固定部分在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已配合入的状态下进行固定。
(7)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影剂容器,其包括:显影剂收容容器,其包括显影剂通过的显影剂口并且收容显影剂;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传送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显影剂收容容器中并对所述显影剂收容容器中的显影剂进行传送。
(8)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可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并可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拆卸下来。
(9)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显影剂传送部件的装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插入孔状通孔中,其中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形成在传送部件主体的一个端部并且相对于旋转轴方向沿着预定第一径向延伸,所述孔状通孔形成为沿着第二径向从轴向凹部贯穿到外部,所述轴向凹部在端部支撑部件的圆筒形部分中形成并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相对于所述端部支撑部件相对地移动所述传送部件主体,从而将所述传送部件主体的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移动至这样的状态:即,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从所述通孔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到所述轴向凹部内;以及相对于所述端部支撑部件相对地移动所述传送部件主体,以将所述传送部件主体的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配合入凹槽中,由此将所述传送部件主体安装到所述端部支撑部件上,其中所述凹槽从所述端部支撑部件的所述轴向凹部沿着所述圆筒形部分的外周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并且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一径向从所述轴向凹部贯穿到外部。
根据第(1)项所描述的本发明,即使当由于冲击等施加使所述传送部件主体脱离所述端部支撑部件的力时,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穿过的所述通孔也可以限制该脱离,由此可防止发生所述脱离。
根据第(2)项所描述的本发明,与未形成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当所述传送部件主体旋转时所述传送部件主体脱离所述端部支撑部件的情况。
根据第(3)项所描述的本发明,通过置入所述主体杆状部分,由此可自由设定传送部分的位置。
根据第(4)项所描述的本发明,可制造出具有位于所述端部支撑部件附近的传送部分的传送部件。
根据第(5)项所描述的本发明,可以提供可以以倾斜的状态旋转的传送部件主体。
根据第(6)项所描述的本发明,所述配合固定部分可以有效地防止所述传送部件主体滑脱。
根据第(7)项所描述的本发明,即使当由于冲击等施加使所述传送部件主体脱离所述端部支撑部件的力时,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穿过的所述放射方向通孔也可以限制该脱离,由此可防止发生所述脱离。此外,不必精确地制造所述显影剂收容容器的形状而通过所述显影剂收容容器限制所述传送部件主体从而防止所述传送部件主体滑脱。因此,可以防止制造成本升高。
根据第(8)项所描述的本发明,即使当在安装或拆卸或更换所述显影剂容器的操作过程中产生冲击时,也可防止所述传送部件主体发生脱离。
根据第(9)项所描述的本发明,可以对所述显影剂传送部件进行装配,其中所述传送部件主体几乎不会脱离所述端部支撑部件,并且可具有高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各图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的简图;
图2A和2B为示出实施例1中的显影剂容器的视图,其中图2A为透视图,图2B为示出将图2A中的盖子去除的状态的视图;
图3A至3D为示出实施例1中的传送部件主体的视图,其中图3A为传送部件主体的透视图,图3B为图3A的侧视图,图3C为从图3B中的箭头IIIC一侧观看的端视图,图3D为从图3B中的箭头IIID一侧观看的端视图;
图4A至4E为示出实施例1中的端部支撑部件的视图,其中图4A为侧视图,图4B为沿着图4A中箭头IVB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4C为沿着图4A中箭头IVC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4D为沿着图4A中箭头IVD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4E为沿着图4C中的线IVE-IVE截取的剖视图;
图5A至5F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显影剂传送部件的装配方法的视图,其中图5A为示出传送部件主体脱离端部支撑部件的状态的视图,图5B为示出在图5A所示状态下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插入放射方向通孔的状态的视图,图5C为示出在图5B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绕着主体杆状部分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5D为示出在图5C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进一步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5E为示出在图5D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绕着放射方向通孔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5F为示出在图5E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进一步旋转以得到安装的状态的视图;
图6A至6E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的图4A至4E相对应的端部支撑部件的视图,其中图6A为侧视图,图6B为沿着图6A中箭头VIB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6C为沿着图6A中箭头VIC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6D为沿着图6A中箭头VID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6E为沿着图6C中的线VIE-VIE截取的剖视图;
图7A至7F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的图5A至5F相对应的显影剂传送部件的装配方法的视图,其中图7A为示出传送部件主体脱离端部支撑部件的状态的视图,图7B为示出在图7A所示状态下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插入放射方向通孔的状态的视图,图7C为示出在图7B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绕着主体杆状部分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7D为示出在图7C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进一步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7E为示出在图7D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绕着放射方向通孔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7F为示出在图7E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进一步旋转以得到安装的状态的视图;
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图;
图9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显影剂容器的视图;
图10A和10B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传送部件主体的视图,
其中图10A为传送部件主体的侧视图,图10B为沿着图10A中箭头XB的方向观看的视图;
图11A至11E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中与实施例1的图4A至4E相对应的端部支撑部件的视图,其中图11A为侧视图,图11B为沿着图11A中箭头XIB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11C为沿着图11A中箭头XIC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11D为沿着图11A中箭头XID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11E为沿着图11C中的线XIE-XIE截取的剖视图;
图12A至12E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显影剂传送部件的装配方法的视图,其中图12A为示出传送部件主体脱离端部支撑部件的状态的视图,图12B为示出在图12A所示状态下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插入放射方向通孔的状态的视图,图12C为示出在图12B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绕着传送部分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12D为示出在图12C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进一步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12E为示出在图12D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绕着放射方向通孔进一步旋转以得到安装的状态的视图;
图13A和13B为示出实施例3中的传送部件的旋转状态的视图,
其中图13A为示出在图9所示的旋转状态下端部支撑部件与传送部件主体之间的连接部分的视图,图13B为示出在图13A所示状态下端部支撑部件旋转180度的状态的视图;
图1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补充容器安装部件的视图;
图15为示出作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剂容器实例的显影剂补充容器以及补充容器安装部件的剖视图;以及
图16为实施例4的显影剂补充容器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各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实施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述实施例。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的说明,在各图中将前后方向表示为X轴方向,左右方向表示为Y轴方向,并且上下方向表示为Z轴方向。由箭头X,-X,Y,-Y,Z和-Z表示的方向或一侧分别是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和下方,或者分别为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和下侧。
在各图中,在“○”中标记“·”的符号表示从纸张背面指向纸张正面的箭头,并且在“○”中标记“×”的符号表示从纸张正面指向纸张背面的箭头。在实施例1中,将送纸托盘安装及拆卸的方向设定为前后方向。
在以下参照各图的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除了那些需要说明的部件以外将适当地省略对其它部件的图示。
(实施例1)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的简图。
参见图1,作为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实例的数字打印机U具有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并且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的上表面设置有作为排出部分实例的排纸托盘TRh。
参见图1,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具有将由用户操作的操作部分UI。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具有:控制部分C;激光器驱动电路DL,其作为由控制部分C控制的潜像写入装置驱动电路的实例;图像处理部分GS;以及电源电路E等。
图像处理部分GS将从外部信息处理装置等所供应的图像数据转换成用于写入的图像数据,暂时存储该图像数据,并在预定定时(时间)将图像数据作为用于形成潜像的图像数据供应至激光器驱动电路DL。
根据所供应的图像数据,激光器驱动电路DL将激光器驱动信号供应至潜像形成装置ROS。潜像形成装置ROS根据该激光器驱动信号发射出用于写入图像的激光束(图像写入光)L。控制部分C控制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图像处理部分GS、激光器驱动电路DL以及将电压施加到后述的显影辊GRy~GRk、转印辊T1、T2b上的电源电路E等的操作。
在设置在潜像形成装置ROS上方并旋转的图像载体(感光部件)PR中,该图像载体的表面受到充电辊CR的均匀充电,然后利用潜像形成装置ROS的激光束L在潜像写入位置Q1对该表面曝光并扫描从而形成静电潜像。当将要形成全色图像时,依次形成分别与K(黑色)、Y(黄色)、M(品红色)和C(蓝绿色(青色))四种颜色图像相对应的静电潜像。在单色图像的情况下,仅形成与K(黑色)的图像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其上形成有静电潜像的图像载体PR的表面进行旋转运动从而依次通过显影区域Q2和一次转印区域Q3。
在潜像形成装置ROS的上方设置有旋转式显影装置G。旋转式显影装置G具有针对K(黑色)、Y(黄色)、M(品红色)和C(蓝绿色)四种颜色的显影装置GK、GY、GM和GC,这四个显影装置随着旋转轴Ga的旋转依次转动到显影区域Q2。彩色的显影装置GK、GY、GM和GC具有显影辊GRk、GRy、GRm和GRc,这些显影辊将显影剂传送至显影区域Q2,并将图像载体PR上通过显影区域Q2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将彩色的调色剂分别从调色剂补充盒TCk、TCy、TCm、TCc补充到显影装置GK、GY、GM、GC的显影剂容器中。旋转式显影装置可采用常规公知的多种构造(例如参见JP-A-12-131942、JP-A-12-231250等)中的一种构造。
参见图1,在图像载体PR的上方设置有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实例的环形中间转印带B。中间转印带B由以下部件支撑:作为用于旋转驱动的驱动部件实例的驱动辊Rd;作为施加有一次转印电压的一次转印装置实例的一次转印辊T1;作为在中间转印带B中产生张力的张力产生部件实例的张紧辊Rt;作为与二次转印部件相对的相对部件实例的支撑辊T2a;以及支撑中间转印带B的自由辊Rf。带支撑部件(Rd、T1、Rf、Rt、T2a)由辊子Rd、T1、Rf、Rt和T2a构造而成。
中间转印带B由驱动辊Rd可转动地支撑,并且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沿着箭头Yb的方向旋转。
在将要形成多色图像即全色图像的情况下,在潜像写入位置Q1形成第一颜色的静电潜像,并且在显影区域Q2中形成第一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当该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区域Q3时,一次转印辊T1将该调色剂图像静电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B上。相似地,将第二颜色、第三颜色和第四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地以重叠的方式一次转印到承载有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B上,从而最终在中间转印带B上形成全色的复合调色剂图像。
在将要形成单色即单一颜色图像的情况下,仅使用其中一个显影装置,并将单色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B上。
在一次转印之后,利用作为图像载体清洁装置实例的图像载体清洁器CL1清洁图像载体PR的表面。其表面上附着的残留调色剂已通过图像载体清洁器CL1而得到回收的图像载体PR被充电辊CR再次充电。
在与支撑辊T2a相对的位置处,作为二次转印部件实例的二次转印辊T2b设置成可在隔离支撑辊T2a的位置与接触支撑辊T2a的位置之间移动。二次转印装置T2由支撑辊T2a和二次转印辊T2b构造而成。在支撑辊T2a与二次转印辊T2b之间的接触区域形成二次转印区域Q4。
电源电路E将与显影装置G中所使用的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二次转印电压供应至二次转印辊T2b。电源电路E由控制部分C控制。
参见图1,作为送纸和介质收容部分实例的送纸托盘TR1收容有作为介质实例的记录纸张S并被支撑成可沿着导轨移动,其中该记录纸张S将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该导轨是在托盘左右两侧沿前后方向设置的一对引导部件的实例。
送纸装置K支撑在送纸托盘TR1的送纸一侧。作为送纸装置K的取出部件实例的拾纸辊Rp在送纸定时取出堆叠在送纸托盘TR1上的记录纸张S。在作为分离部件实例的分离辊Rs的压力接触区域一张接一张地将记录纸张S分开,然后将该记录纸张S传送至作为介质传送路径实例的纸张传送路径SH,其中该分离辊Rs具有作为传送部件实例的送纸辊Rs1和作为挤压部件实例的阻滞辊Rs2。利用沿着纸张传送路径SH设置的作为多个介质传送部件实例的纸张传送辊Ra将纸张传送路径SH中的记录纸张S传送至作为纸张供应定时调节部件实例的定位辊Rr。定位辊Rr在预定定时将记录纸张S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
同样,在手动纸张传送路径SH5中对从作为手动送纸部分实例的手动送纸托盘TR0送出的记录纸张S进行传送,并利用沿着纸张传送路径SH设置的纸张传送辊Ra和定位辊Rr将该记录纸张S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
利用二次转印装置T2将中间转印带B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通过二次转印区域Q4的记录纸张S上。在二次转印之后,作为中间转印部件清洁装置实例的带清洁器CLB对残留在中间转印带B表面上的调色剂进行回收从而进行清洁操作。此外,利用作为二次转印装置清洁器实例的二次转印辊清洁器CLt将附着在二次转印辊T2b上的纸粉等去除。
已在二次转印区域Q4转印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S在该调色剂图像处于未定影的状态下被传送至定影区域Q5。定影装置F在定影区域Q5对该调色剂图像加热、加压并进行定影,其中在该定影区域Q5作为加热旋转部件实例的加热辊Fh与作为加压旋转部件实例的加压辊Fp相接触。将其上形成有已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S传送至作为排纸部件实例的排纸辊R1,并从排纸口Ha将该记录纸张S排出至排纸托盘TRh。
在打印机U中设置有与排纸口Ha相连的主体纸张翻转路径SH2。将作为介质翻转装置实例的纸张翻转装置U3安装在手动送纸托盘TR0的上部。在纸张翻转装置U3中形成有作为将与主体纸张翻转路径SH2连接的翻转路径实例的可选纸张翻转路径SH4。因此在双面打印中,在定影区域Q5调色剂图像已定影在其上的记录纸张S通过主体纸张翻转路径SH2和可选纸张翻转路径SH4,然后被传送至定位辊Rr,并在记录纸张S的纸面已翻转的状态下被再次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
纸张翻转路径(SH2+SH4)由主体纸张翻转路径SH2和可选纸张翻转路径SH4构造而成。
纸张传送部件(Rp、Rs、Ra、R1)由拾纸辊Rp、分离辊Rs、纸张传送辊Ra以及排纸辊R1构造而成。
(显影剂容器的说明)
图2A和2B为示出实施例1中的显影剂容器的视图,其中图2A为透视图,图2B为示出将图2A中的盖子去除的状态的视图。
参见图1,在中间转印带B的下方设置有作为显影剂容器实例的回收容器1,其中该显影剂容器构造成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可通过右侧面安装、拆卸及更换。通过传送装置(未示出)将由图像载体清洁器CL1、带清洁器CLB和二次转印辊清洁器CLt所回收的显影剂、纸粉、放电产物等传送到回收容器1中。
参见图2A和2B,回收容器1具有作为显影剂收容容器实例的容器主体2以及作为用于遮盖容器主体2的上表面的盖部件实例的盖子3。在图2A中,作为可与回收容器1的安装及拆卸相关联地进行开闭移动的打开/关闭部件实例的开闭门4可移动地支撑在盖子3上。当开闭门4移动时,形成流入回收显影剂等的流入口4a。在盖子3的前侧即图2A中的+X侧设置有当用户将更换回收容器1时用于抓握的抓握部分6。
在图2A中,在盖子3前侧的左部即图2A中+X侧的-Y部设置有用于判断回收容器1是否已装满的的突出部7。在该容器没有装满显影剂的情况下,跨越突出部7设置的作为充满检测部件实例的光学传感器8的光线将穿过;在该容器装满显影剂的情况下,显影剂进入突出部7中,从而显影剂遮挡住光线,则光学传感器8检测出该容器已装满。
在图2B中,在容器主体2的后部即图2B中的-X部形成有具有半圆弧形上表面的传送部件支撑部分11、12,并且在左侧(-Y侧)形成有整流部件13,该整流部件随着进一步向左侧(-Y侧)推进而从后侧(-X侧)向前侧(+X侧)倾斜。因此,整流部件13将容器主体2中的一部分显影剂朝向突出部7传送。
图3A至3D为示出实施例1中的传送部件主体的视图,其中图3A为传送部件主体的透视图,图3B为图3A的侧视图,图3C为从图3B中的箭头IIIC一侧观看的端视图,以及图3D为从图3B中的箭头IIID一侧观看的端视图。
图4A至4E为示出实施例1中的端部支撑部件的视图,其中图4A为侧视图,图4B为沿着图4A中箭头IVB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4C为沿着图4A中箭头IVC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4D为沿着图4A中箭头IVD的方向观看的视图,以及图4E为沿着图4C中的线IVE-IVE截取的剖视图。
在图2A和2B中,显影剂传送部件21可旋转地支撑在容器主体2的后侧(-X侧)。参见图2A、2B至图4A~4E,显影剂传送部件21具有传送部件主体22和支撑传送部件主体22左端部(-Y端部)的端部支撑部件23。
参见图3A至3D,传送部件主体22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即轴向延伸的主体杆状部分22a。在主体杆状部分22a的右端侧即一个端部形成有相对于旋转轴沿放射方向(径向)倾斜地延伸的连接部分22b。向左延伸的螺旋传送部分22c与连接部分22b一体地连接。如图2B所示,在实施例1的传送部件主体22中,传送部分22c的左端设定在左侧传送部件支撑部分12与整流部件13之间。
在主体杆状部分22a的另一个端部即左端侧(-Y端侧)形成有从中心沿向下方向即第二放射方向延伸的第二放射方向弯曲部分22d。轴向延伸部分22e形成为从第二放射方向弯曲部分22d在放射方向上的外端部沿着轴向延伸。从轴向延伸部分22e的左端沿着第二放射方向朝向旋转中心延伸的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f形成为弯曲形状。在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f的旋转中心一侧形成有沿着第一放射方向(第一径向)延伸的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g,其中该第一放射方向倾斜于第二放射方向(第二径向)。在实施例1中,第二放射方向与第一放射方向垂直。端部支撑部件23所支撑的被支撑部分(22g+22f)由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g和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f构造而成。
参见图4A至4E,端部支撑部件23具有:经由轴承受到容器主体2左端壁可旋转地支撑的被支撑部分23a;在容器主体2的内侧在被支撑部分23a上形成的圆筒形部分23b;以及在容器主体2的外侧设置在被支撑部分23a上的作为驱动接受部分实例的啮合部分23c。
在圆筒形部分23b的中心部形成有沿端部支撑部件23的轴向延伸的轴向凹部23b1。在圆筒形部分23b的外周形成有作为沿轴向延伸的并且沿第一放射方向从轴向凹部23b1贯穿到外部的凹槽实例的轴向凹槽23b2。在实施例1中,轴向凹槽23b2的宽度大于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f的外径。
在圆筒形部分23b的外周形成有作为沿第二放射方向从轴向凹部23b1贯穿到外部的圆孔状通孔实例的放射方向通孔23b3。在实施例1中,放射方向通孔23b3形成为其外径大于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g的外径和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f的外径。
实施例1中支撑传送部件主体22的端部的支撑部分由轴向凹部23b1、轴向凹槽23b2以及放射方向通孔23b3构造而成。
啮合部分23c具有圆盘部分23c1。两个啮合爪部23c2一体地形成在圆盘部分23c1的左端面上。当将回收容器1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上时,啮合爪部23c2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的爪部(未示出)啮合从而传递驱动力。在实施例1中,在将驱动力传递到啮合部分23c上的情况下将旋转方向设定为图4D中的顺时针方向,将沿着该旋转方向从放射方向通孔23b3到轴向凹槽23b2的角度设定成大于沿着该旋转方向从轴向凹槽23b2到放射方向通孔23b3的角度。
在啮合部分23c和被支撑部分23a的轴向中心部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凹部23c3。在凹部23c3上形成有当显影剂传送部件21将要安装到容器主体2上时用于使夹具(未示出)能够确定显影剂传送部件2 1的旋转位置的楔键23c4。
(显影剂传送部件的装配方法)
图5A至5F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显影剂传送部件的装配方法的视图,其中图5A为示出传送部件主体脱离端部支撑部件的状态的视图,图5B为示出在图5A所示状态下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插入放射方向通孔的状态的视图,图5C为示出在图5B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绕着主体杆状部分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5D为示出在图5C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进一步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5E为示出在图5D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绕着放射方向通孔旋转的状态的视图,以及图5F为示出在图5E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进一步旋转以得到安装的状态的视图。
将参照图5A至5F说明显影剂传送部件21的装配方式。首先,在通孔插入步骤中,在如图5A所示的端部支撑部件23脱离传送部件主体22的状态下,如图5B所示将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g插入端部支撑部件23的放射方向通孔23b3中。
其次,在旋转轴方向移动步骤中,在如图5B所示的状态下,将主体杆状部分22a设定为旋转中心,传送部件主体22相对于端部支撑部件进行相对地旋转。然后,经由图5C所示状态得到如图5D所示的状态,并且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g进入轴向凹部23b1。
接下来,在凹槽安装步骤中,将放射方向通孔23b3设定为中心并使传送部件主体22旋转从而经由图5E所示的状态获得如图5F所示的状态,于是将传送部件主体22安装到端部支撑部件23中。
这样,从端部支撑部件23和传送部件主体22装配得到显影剂传送部件21。在这种状态下,将显影剂传送部件21安装到容器主体2上以进行装配。
(实施例1的功能)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当将回收容器1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上时,驱动可以传递到显影剂传送部件21上。当在此状态下进行图像形成操作时,显影剂传送部件21进行旋转以沿着传送方向即从右侧(+Y侧)向左侧(-Y侧)传送通过回收容器1流入口4a所流入的显影剂。
在实施例1的回收容器1中,在将要更换或从包装中取出该容器的情况下,即使当该容器落下或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1接触以产生冲击时,由于传送部件主体22穿透放射方向通孔23b3并由该放射方向通孔支撑,则可防止该传送部件主体沿轴向松脱。而且,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f配合入放射方向通孔23b3中也可防止发生沿第一放射延伸方向的脱离,并且配合入轴向凹槽23b2中的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g也可防止发生沿第二放射延伸方向的脱离。此外,当传递驱动时,在端部支撑部件23中,将沿旋转方向从放射方向通孔23b3到轴向凹槽23b2的角度设定成大于沿旋转方向从轴向凹槽23b2到放射方向通孔23b3的角度,由此当由于旋转而受到力时,传送部件主体22沿着脱离方向的移动将受到放射方向通孔23b3的限制,从而防止发生脱离。
因此,不必为了防止显影剂传送部件21由于与回收容器1接触发生滑脱而精确地制造回收容器1的内部形状。可以在避免制造成本升高的同时来制造显影剂传送部件21和回收容器1。
(实施例2)
图6A至6E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的图4A至4E相对应的端部支撑部件的视图,其中图6A为侧视图,图6B为沿着图6A中箭头VIB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6C为沿着图6A中箭头VIC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6D为沿着图6A中箭头VID的方向观看的视图,以及图6E为沿着图6C中的线VIE-VIE截取的剖视图。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在对实施例2的说明中,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实施例1相对应的部件,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除了下述点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构造实施例2。
参见图6A至6E,在实施例2的端部支撑部件23中,在轴向凹槽23b2的内端部形成有与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g的形状相对应的孔23d,并且在该孔23d的外侧形成有宽度窄于孔23d的配合固定部分23e。
(显影剂传送部件的装配方法)
图7A至7F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的图5A至5F相对应的显影剂传送部件的装配方法的视图,其中图7A为示出传送部件主体脱离端部支撑部件的状态的视图,图7B为示出在图7A所示状态下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插入放射方向通孔的状态的视图,图7C为示出在图7B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绕着主体杆状部分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7D为示出在图7C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进一步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7E为示出在图7D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绕着放射方向通孔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7F为示出在图7E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进一步旋转以得到安装的状态的视图。
参照图7A至7F,对应于实施例1中的图5A至5E依次按照图7A至7F的顺序将传送部件主体22配合入端部支撑部件23中。当在图7E所示的状态下旋转传送部件主体22时,配合固定部分23e发生弹性变形,并且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g挤压地扩宽配合固定部分23e以配合入并固定到孔23d中。结果,得到图7F所示的状态,并且将传送部件主体22安装到端部支撑部件23中,从而装配显影剂传送部件21。
(实施例2的功能)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实施例2的回收容器1中,通过配合固定部分23e使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g在已配合状态下被固定,从而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传送部件主体22由于冲击等而发生滑脱。
实施例2的回收容器1可获得与实施例1相同的其它有益效果。
(实施例3)
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图。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在对实施例3的说明中,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实施例1相对应的部件,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除了下述点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构造实施例3。
参见图8,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实例的复印机U具有作为图像记录部分实例的打印部分U1和作为图像读取部分实例的扫描部分U2。扫描部分U2包括:读取部分主体U2a,其具有作为透明的文件台实例的稿台玻璃PG;以及自动文件输送装置U2b,其安装在稿台玻璃PG的上方。
自动文件输送装置U2b具有文件收容部分TG1,将要复印的多份文件G以堆叠的方式收容在该文件收容部分TG1中,并且自动文件输送装置U2b构造成使收容在文件收容部分TG1中的多份文件G依次通过稿台玻璃PG上的复印位置以被排出至文件排出部分TG2。
读取部分主体U2a具有:作为操作部分实例的用户界面UI;设置在作为读取参考位置实例的稿台定位位置处的作为曝光系统位置检测部件实例的曝光系统定位传感器Sp;以及曝光光学系统A。
根据曝光系统定位传感器Sp的检测信号来控制对曝光光学系统A的移动操作和停止操作。通常,该系统停止在参考位置处。
在利用自动文件输送装置U2b进行复印操作的自动文件复印操作的情况下,曝光光学系统A在停止在参考位置的状态下对依次通过稿台玻璃PG上的复印位置F1的文件G进行曝光。
在用户将文件G手动放置在稿台玻璃PG上以进行复印操作的手动复印操作的情况下,曝光光学系统A在移动的同时对稿台玻璃PG上的文件进行曝光和扫描。
来自被曝光的文件G的反射光通过曝光光学系统A以会聚到固态成像元件CCD上。固态成像元件CCD将会聚在成像平面上的文件反射光转换成电信号。
图像处理部分GS将从固态成像元件CCD所供应的读取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写入信号,并将该图像写入信号供应至打印部分U1的激光器驱动信号输出装置DL。
激光器驱动信号输出装置DL将与所输入的图像数据相对应的激光器驱动信号供应至潜像形成装置ROS。
设置在潜像形成装置ROS下方的图像载体PR沿着箭头Ya的方向旋转。充电辊CR在充电区域Q0对图像载体PR的表面进行充电,其后激光束L即潜像形成装置ROS的潜像写入光在潜像写入位置Q1对该图像载体进行曝光和扫描,由此形成静电潜像。形成有静电潜像的图像载体PR的表面进行转动从而依次通过显影区域Q2和转印区域Q3。
在显影区域Q2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G利用显影辊R0将显影剂传送至显影区域Q2,并将通过显影区域Q2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作为用于补充在显影装置G中消耗的显影剂的补充容器实例的显影剂盒K可拆卸地安装在作为补充容器安装部件实例的盒安装部件KS上。显影剂盒K中的显影剂在作为显影剂排出容器实例的储存罐RT中受到搅拌,然后通过显影剂传送装置GH被传送到显影装置G中。将可拆卸地安装在盒安装部件KS上的显影剂盒K中的显影剂传送至储存罐RT的构造例如已在JP-A-2003-84555中披露并且是常规公知的。因此,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设置在转印区域Q3中并与图像载体PR相对的转印单元TU具有作为转印及传送部件实例的环形转印带TB。转印带TB由带支撑辊(Rd、Rf)可旋转地支撑,该带支撑辊(Rd、Rf)具有:作为驱动部件实例的驱动辊Rd;以及作为从动部件实例的从动辊Rf。
作为与图像载体PR相对的转印装置实例的转印辊TR设置在转印带TB上。剥离爪SC以及作为用于转印部件和传送部件的清洁装置实例的带清洁器CLB沿着纸张传送方向设置在转印带TB的下游侧。转印辊TR是将图像载体(感光鼓)PR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S上并供应有来自电源电路E的转印电压的部件,其中该转印电压与显影装置G中所使用的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电源电路E由控制器C控制。
将作为收容在送纸托盘TR1~TR4中的介质实例的纸张S通过供应路径SH1传送到转印区域Q3,其中送纸托盘TR1~TR4是纸张容器的实例。也就是说,作为介质取出部件实例的拾纸辊Rp在预定定时取出送纸托盘TR1~TR4中的纸张S,作为介质分离部件实例的分离辊Rs一张接一张地分离纸张S,然后多个传送辊Ra将纸张S传送至作为传送定时调节部件实例的定位辊Rr。
与图像载体PR上的调色剂图像移动到转印区域Q3的定时相吻合,将传送到定位辊Rr的纸张S从转印前引导部件SG1传送到转印单元TU的转印带TB上。转印带TB将所传送的纸张S传送到转印区域Q3。
在转印区域Q3中,转印辊TR将图像载体PR表面上所显影的调色剂图像Tn转印到纸张S上。在转印之后,感光部件清洁器CL1对图像载体PR的表面进行清洁以去除残留的调色剂,然后利用充电辊CR再次对图像载体充电。
位于转印区域Q3的下游侧的纸张剥离爪SC从转印带TB的表面上将在转印区域Q3已通过转印辊TR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剥离。在已剥离的纸张S中,通过具有加热辊Fh和加压辊Fp的定影装置F对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定影。已受到加热和加压处理的纸张S通过由弹性片材形成的作为传送方向限制部件实例的聚脂薄膜门MG(mylar gate),并被传送至处于纸张排出路径SH2中的可正反向旋转的传送辊Rb。聚脂薄膜门MG发生弹性变形以将已通过定影装置F的纸张S引导到纸张排出路径SH2中。
通过纸张排出路径SH2对将被排出到作为记录介质排出部分实例的排纸托盘TRh上的纸张S进行传送,在该纸张排出路径SH2中设置有可正反向旋转的传送辊Rb以及多个传送辊Ra。作为切换部件实例的切换门GT1设置在纸张排出路径SH2的下游端部。在将后处理装置(未示出)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上的情况下,切换门GT1进行切换以将所传送的纸张S排出至排纸托盘TRh与后处理装置(未示出)中之一。在没有连接后处理装置的情况下,切换门GT1进行切换以将传送到纸张排出路径SH2下游端部的纸张S排出至排纸托盘TRh。
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可正反向旋转的传送辊Rb恰好在一面已进行过打印的纸张S的后端即将通过传送辊Rb之前进行反向旋转,以对该一面已打印的纸张S反向传送即对该纸张进行所谓的转回操作。聚脂薄膜门MG将被传送辊Rb转回的纸张S引向循环传送路径SH3。被传送到循环传送路径SH3的一面已打印的纸张S在纸张已翻转的状态下被再次传送到转印区域Q3。在被再次传送到转印区域Q3的一面已打印的纸张S中,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的第二面(另一面)上。
纸张传送装置SH由通过参考标号SH1~SH3、Rp、Rs、Rr、Ra、Rb、MG等表示的部件构造而成。
(显影剂容器的说明)
图9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显影剂容器的视图。
图10A和10B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传送部件主体的视图,其中图10A为传送部件主体的侧视图,以及图10B为沿着图10A中箭头XB的方向观看的视图。
图11A至11E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中与实施例1的图4A至4E相对应的端部支撑部件的视图。在该图中,图11A为侧视图,图11B为沿着图11A中箭头XIB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11C为沿着图11A中箭头XIC的方向观看的视图,图11D为沿着图11A中箭头XID的方向观看的视图,以及图11E为沿着图11C中的线XIE-XIE截取的剖视图。
参见图8,在循环传送路径SH3的下方并且在送纸托盘TR2~TR4的右侧设置有作为实施例3中显影剂容器实例的回收容器1′。通过废弃显影剂传送部件(未示出)对由感光部件清洁器CL1、带清洁器CLB等所回收的废弃显影剂进行传送并回收。
参见图8至图11A~11E,在回收容器1′中,容器主体2′具有沿纵向伸长的盒体形状。在容器主体2′后侧(-X侧)的上端部形成有流入口4a′,该流入口4a′与废弃显影剂传送部件相连并流入废弃显影剂。显影剂传送部件21′可旋转地支撑在后侧沿竖直方向的中央部。
参见图9和图10A、10B,实施例3中的传送部件主体22′具有:朝向一端侧延伸的螺旋传送部分22c′;从传送部分22c′的后端部(-X端部)朝向旋转中心即沿着第二放射方向延伸的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f′;以及从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f′的中心部分沿着与第二放射方向垂直的第一放射方向延伸的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g′。
参见图9和图11A~11E,在实施例3中的端部支撑部件23′中,作为通孔实例的放射方向通孔23b3′构成为沿轴向伸长的长孔,从而取代实施例1中的端部支撑部件23的放射方向通孔23b3。
(显影剂传送部件的装配方法)
图12A至12E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显影剂传送部件的装配方法的视图,其中图12A为示出传送部件主体脱离端部支撑部件的状态的视图,图12B为示出在图12A所示状态下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插入放射方向通孔的状态的视图,图12C为示出在图12B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绕着传送部分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12D为示出在图12C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进一步旋转的状态的视图,以及图12E为示出在图12D所示状态下传送部件主体绕着放射方向通孔进一步旋转以得到安装的状态的视图。
将参照图12A至12E说明显影剂传送部件21′的装配方式。首先,在如图12A所示的端部支撑部件23′脱离传送部件主体22′的状态下,如图12B所示将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g′插入端部支撑部件23′的放射方向通孔23b3′中。在如图12B所示状态下当传送部件主体绕着螺旋传送部分22c′旋转时,经由图12C所示的状态得到如图12D所示的状态,并且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g′进入轴向凹部23b1。在此状态下当传送部件主体22′绕着放射方向通孔23b3′旋转时,达到如图12E所示的状态,从而将传送部件主体22′安装到端部支撑部件23′上,以对显影剂传送部件21′进行装配。在这种状态下将显影剂传送部件21′安装到容器主体2′上,由此进行装配处理。
(实施例3的功能)
图13A和13B为示出实施例3中的传送部件的旋转状态的视图,其中图13A为示出在图9所示的旋转状态下端部支撑部件与传送部件主体之间的连接部分的视图,以及图13B为示出在图13A所示状态下端部支撑部件旋转180度的状态的视图。
参见图9和图13A、13B,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实施例3的回收容器1′中,在回收容器1′中的显影剂的量小的状态下,由于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f′穿过的放射方向通孔23b3′形成为长孔状形状,则如图9中的虚线所示传送部件主体22′的自由端由于传送部件主体22′的自重而向下倾斜。在这种状态下当将旋转传递到端部支撑部件23′并使显影剂传送部件21′旋转时,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f′沿着长孔状放射方向通孔23b3′往复运动,并且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g′沿着轴向凹槽23b2往复运动,从而使传送部件主体22′的自由端侧即前端侧由于重力而向下倾斜。因此,显影剂传送部件21′在倾斜状态下旋转以将显影剂从流入口4a′传送至内侧即前侧(+X侧)。
当回收容器1′中的显影剂的量增加时,显影剂传送部件21′的倾斜程度随着显影剂的增加而改变。当显影剂达到图9中单点划线所示的高度时,显影剂传送部件21′变为水平的,并且当显影剂达到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的高度时,显影剂传送部件21′向上倾斜从而将显影剂传送到内侧。因此,在显影剂传送部件21′的倾角随着显影剂的量而自动改变的同时传送显影剂。
(实施例4)
图1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补充容器安装部件的视图。
图15为示出作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剂容器实例的显影剂补充容器以及补充容器安装部件的剖视图。
图16为实施例4的显影剂补充容器的分解图。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4。在对实施例4的说明中,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实施例3相对应的部件,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除了下述点以外,以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构造实施例4。
参见图8、14~16,在图像形成装置U的实施例4中,作为显影剂容器实例的显影剂盒K可拆卸地安装在盒安装部件KS上。盒安装部件KS具有后侧圆筒形部分31、前侧半圆形部分32以及后端壁33。在前侧半圆形部分32的内表面的下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凹槽32a以及与引导凹槽32a后端相连的补充口32b。
在后端壁33上形成有两个圆弧形定位销插入孔33a、33a。旋转轴35经由轴承34可旋转地支撑在后端壁33的中央部。联轴器36固定在贯穿后端壁33的旋转轴35的前端,齿轮G9固定在旋转轴35的后端。
参见图15,作为显影剂容器实例的可拆卸地安装在盒安装部件KS上的显影剂盒K具有用于收容补充显影剂的显影剂收容容器38。显影剂收容容器38具有:圆筒形容器主体39;不可拆卸地固定到容器主体39前端的前端壁40;以及可拆卸地支撑在容器主体39后端的后端壁41。
参见图16,在容器主体39的后侧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环状安装凹槽39a,并且在后侧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指示安装方向的支撑标识39b。参见图15和16,在容器主体39的后部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作为显影剂口实例用于排出显影剂的开539c、作为引导部件实例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导轨39d以及由导轨39d引导并沿圆周方向可移动的作为开闭部件实例的开闭门39e。
参见图15,在前端壁40的前表面设置有操作把手40a。存储有诸如指示显影剂盒是新盒还是空盒的信息等的与显影剂盒K相关的信息的存储介质40b即所谓的CRUM(用户可更换单元存储器(Customer Replaceable Unit Memory))可拆卸地支撑在前端壁40上。在安装显影剂盒K时,利用盒安装部件KS上的信息读取部件32c以非接触无线电通信的方式读取并写入存储在存储介质40b中的信息。
参见图15和16,在后端壁41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通孔41a、在后端壁41的后表面上从通孔41a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加强肋41b以及在后端壁41的后表面的外周部分上向后突出的定位销41c、41c。在后端壁41的后侧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与安装凹槽39a对应形成的环状安装凸出部41d。安装凸出部41d配合入安装凹槽39a中,由此将后端壁41安装到容器主体39上。
除了啮合爪部23c2的数量是四个以外以与实施例1中的情况相同的方式构造的端部支撑部件23可旋转地安装到通孔41a中。因此,啮合爪部23c2与联轴器36相啮合以传递驱动力。
实施例4中的传送部件主体22″支撑在端部支撑部件23上。与实施例1中的传送部件主体22的方式相同,实施例4中的传送部件主体22″具有:沿轴向延伸的主体杆状部分22a″;相对于旋转轴沿放射方向倾斜地延伸的连接部分22b″;从连接部分22b″的外端向后延伸的螺旋传送部分22c″;从主体杆状部分22a″的后端沿第二放射方向延伸的第二放射方向弯曲部分22d″;从第二放射方向弯曲部分22d″在放射方向上的外端部沿着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部分22e″;从轴向延伸部分22e″的左端沿着第二放射方向朝向旋转中心延伸的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f″;以及从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f″的旋转中心一侧沿着第一放射方向延伸的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22g″。
实施例4中的显影剂传送部件21″由端部支撑部件23和传送部件主体22″构造而成。
参见图14至16,当从前侧朝向后侧插入显影剂盒K时,显影剂盒K的导轨39d和开闭门39e在由盒安装部件KS的引导凹槽32a引导的同时向后移动。在图1 5的状态下当进一步向后插入显影剂盒K时,销41c、41c插入圆弧形定位销插入孔33a、33a中。在已插入的状态下,显影剂盒K的端部支撑部件23与盒安装部件KS的联轴器36连接。
在已插入的状态下,当显影剂盒K旋转时,在开闭门39e不旋转即保持停止的同时显影剂收容容器38和导轨39d进行旋转。此时,开口39c旋转地移动到该开口与补充口32b相连通的位置。由于补充口32b与储存罐RT的内部相连接,因此可以经由开口39c和补充口32b将显影剂盒K中的补充显影剂补充到储存罐RT中。
利用一对循环传送部件51、51循环地传送补充到储存罐RT中的显影剂并对该显影剂进行搅拌,并且利用排出部件53将一部分显影剂通过排出口54排出并利用显影剂传送装置GH将该显影剂传送到显影装置G中以进行补充。
(显影剂盒的装配方法)
参见图14至16,在将要装配实施例4中的显影剂盒K的情况下,首先,在端部支撑部件23安装到后端壁41上的状态下,以与实施例1的图5A~5F所示情况相同的程序将传送部件主体22″安装到端部支撑部件23上,由此对显影剂传送部件21″进行装配。其次,在显影剂收容在容器主体39中的状态下,将具有显影剂传送部件21″的后端壁41安装到容器主体39上,由此对显影剂盒K进行装配。
(已用过的显影剂盒的再生方法)
首先,在将要再生已经使用过并变为空的显影剂盒K的情况下,将结合有显影剂传送部件21″的后端壁41从容器主体39上拆卸下来。
其次,将传送部件主体22″从端部支撑部件23上拆卸下来,并将端部支撑部件23从后端壁41上拆卸下来。此时,容器主体39的开闭门39e以及安装在前端壁40上的存储介质40b也是可拆卸和可分解的。
再次,对附着在容器主体39内部以及诸如后端壁41和传送部件主体22″等的部件上的显影剂进行清除。
其后,以与上述显影剂盒的装配方法相同的方式装配显影剂盒K。此时,初始化并更新存储介质40b所存储的信息,然后将存储介质40b安装到显影剂盒K上。
结果,将已用过的显影剂盒K再生。
(实施例4的功能)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实施例4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如同实施例1将形成有放射方向通孔23b3的端部支撑部件23用作显影剂盒K的显影剂传送部件21。因此,可以减小当显影剂盒K被传送或进行作业或落下时传送部件主体22″发生脱离的情况。
(变型例)
尽管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本发明的精神范围之内允许作出多种变型。下面将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变型例(H01)至(H06)。
(H01)在各实施例中,将打印机举例为图像形成装置。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图像形成装置也可构造成传真装置、或复印机或具有这些装置的全部或多种功能的复合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也可构造成单色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谓的旋转式图像形成装置,并且也可应用于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或类似装置。
(H02)在各实施例中,将回收容器举例为显影剂容器,在该回收容器中回收有将要废弃的显影剂。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可应用于显影装置GK、GY、GM、GC中的显影剂传送部件或那些将显影剂从图像载体清洁器CL1、带清洁器CLB以及二次转印辊清洁器CLt传送至回收容器中的显影剂传送部件。而且在包括用于临时储存显影剂的储存容器即所谓的分配器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本发明也可应用于这样的容器中。
(H03)在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本发明应用于可更换的显影剂容器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也可应用于结合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剂传送部件。也就是说,可以防止这样的部件例如由于在图像形成装置的装配处理过程中的冲击而脱离。
(H04)在各实施例中,传送部件主体与端部支撑部件之间的组合并不局限于实施例1至3中所举例说明的组合。实施例1中的端部支撑部件可与实施例3中的传送部件主体组合在一起,反之亦然。
(H05)在各实施例中,传送部件主体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实施例1至4中所举例说明的形状,传送部件主体可以具有任意形状。例如,传送部件主体可由下述传送部件即所谓的螺旋推运器构造而成:在该传送部件中设置有旋转轴和设置在该旋转轴外周上的传送叶片,并且实施例1至3中的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和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等可设置在该旋转轴的端部。
(H06)在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第一放射方向与第二放射方向垂直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根据设计等任意改变这些方向。例如,这些方向可以形成为略微不同于90度的角度。
以上提供了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其目的在于举例和说明。这并不意味上述实施例为穷举的或将本发明局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很多变型和变更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旨在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以及适用于预期的特定应用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限定。
Claims (8)
1.一种显影剂传送部件,包括:
传送部件主体,其绕着旋转轴旋转以沿着传送方向传送显影剂;
端部支撑部件,其支撑并旋转所述传送部件主体;以及
被支撑部件,其由所述显影剂传送部件的所述端部支撑部件支撑,并且包括:
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其从所述传送部件主体的旋转轴沿着第一径向延伸;以及
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的在所述第一径向上的内端部连续地形成,并且从所述传送部件主体的旋转轴沿着第二径向延伸,所述第二径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径向倾斜;
所述端部支撑部件包括:
圆筒形部分,其包括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支撑所述传送部件主体的被支撑部分,并且
所述支撑部分包括:
通孔,其支撑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并且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二径向从轴向凹部贯穿到所述圆筒形部分的外部,并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的外径的外径;以及
凹槽,其支撑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一径向从所述轴向凹部贯穿到所述圆筒形部分的外部,并且形成为直到所述圆筒形部分的端部都具有大于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的外径的宽度,其中,所述传送部件主体包括:
主体杆状部分,其沿着轴向延伸;
螺旋传送部分,其形成在所述主体杆状部分的一个端侧;
第二放射方向弯曲部分,其沿着所述第二径向形成在所述主体杆状部分的另一端侧;
轴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弯曲部分的另一端连续地形成;
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轴向延伸部分的另一端连续地形成;以及
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的另一端连续地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传送部件,其中,
所述显影剂传送部件包括驱动接收部分,所述驱动接收部分接收用于沿着预定旋转方向旋转的驱动力,并且
沿着所述预定旋转方向从所述通孔到所述凹槽的角度大于沿着所述预定旋转方向从所述凹槽到所述通孔的角度,所述旋转方向是所述驱动接收部分的旋转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传送部件,其中,
所述传送部件主体包括:
螺旋传送部分,其在一个端侧延伸;
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螺旋传送部分的另一端连续地形成;以及
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的另一端连续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传送部件,其中,
所述端部支撑部件包括由长孔限定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传送部件,其中,
所述凹槽包括配合固定部分,所述配合固定部分在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已配合入的状态下进行固定。
6.一种显影剂容器,包括:
显影剂收容容器,其包括显影剂通过的显影剂并且收容显影剂;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传送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显影剂收容容器中并对所述显影剂收容容器中的显影剂进行传送。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可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并可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拆卸下来。
8.一种显影剂传送部件的装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插入孔状通孔中,其中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形成在传送部件主体的一个端部并且相对于旋转轴方向沿着预定第一径向延伸,所述孔状通孔形成为沿着第二径向从轴向凹部贯穿到外部,所述轴向凹部在端部支撑部件的圆筒形部分中形成并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其中所述传送部件主体包括:主体杆状部分,其沿着轴向延伸;螺旋传送部分,其形成在所述主体杆状部分的一个端侧;第二放射方向弯曲部分,其沿着所述第二径向形成在所述主体杆状部分的另一端侧;轴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弯曲部分的另一端连续地形成;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轴向延伸部分的另一端连续地形成;以及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其与所述第二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的另一端连续地形成;
相对于所述端部支撑部件相对地移动所述传送部件主体,从而将所述传送部件主体的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移动至这样的状态:即,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从所述通孔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到所述轴向凹部内;以及
相对于所述端部支撑部件相对地移动所述传送部件主体,以将所述传送部件主体的所述第一放射方向延伸部分配合入凹槽中,由此将所述传送部件主体安装到所述端部支撑部件上,其中所述凹槽从所述端部支撑部件的所述轴向凹部沿着所述圆筒形部分的外周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并且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一径向从所述轴向凹部贯穿到外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085611 | 2007-03-28 | ||
JP2007085611A JP4086084B1 (ja) | 2007-03-28 | 2007-03-28 | 現像剤搬送部材組み立て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76183A CN101276183A (zh) | 2008-10-01 |
CN101276183B true CN101276183B (zh) | 2012-09-05 |
Family
ID=39445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059508A Active CN101276183B (zh) | 2007-03-28 | 2008-02-18 | 显影剂传送部件、显影剂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76188B2 (zh) |
JP (1) | JP4086084B1 (zh) |
KR (1) | KR101034563B1 (zh) |
CN (1) | CN10127618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55525B2 (ja) * | 2006-03-20 | 2010-04-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補給装置、トナー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55595B2 (ja) * | 2013-03-27 | 2016-02-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488955B2 (en) * | 2013-10-09 | 2016-11-08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Device for connecting a centerless auger to a rotatable member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9334A (zh) * | 1999-12-24 | 2001-08-2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显影剂盒和显影剂盒的制造方法 |
JP2005037663A (ja) * | 2003-07-14 | 2005-02-10 | Fuji Xerox Co Ltd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52370B2 (ja) * | 1996-11-14 | 2002-12-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296051A (ja) * | 1998-04-08 | 1999-10-29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6167211A (en) * | 1998-08-25 | 2000-12-26 | Minolta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function for recycling collected t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JP4407118B2 (ja) * | 2002-12-19 | 2010-02-0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取扱い物品 |
-
2007
- 2007-03-28 JP JP2007085611A patent/JP4086084B1/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2-08 US US12/028,052 patent/US767618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2-15 KR KR1020080013957A patent/KR101034563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2-18 CN CN2008100059508A patent/CN10127618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9334A (zh) * | 1999-12-24 | 2001-08-2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显影剂盒和显影剂盒的制造方法 |
JP2005037663A (ja) * | 2003-07-14 | 2005-02-10 | Fuji Xerox Co Ltd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086084B1 (ja) | 2008-05-14 |
US20080240813A1 (en) | 2008-10-02 |
US7676188B2 (en) | 2010-03-09 |
CN101276183A (zh) | 2008-10-01 |
JP2008242297A (ja) | 2008-10-09 |
KR20080088367A (ko) | 2008-10-02 |
KR101034563B1 (ko) | 2011-05-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366755B1 (en) | Toner supplying device and developer transporting device | |
CN102200718B (zh) | 粉末储存容器、显影装置、图像形成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413903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補給用トナー収容器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CN102236293A (zh) | 粉末传送部件、粉末收容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276183B (zh) | 显影剂传送部件、显影剂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4023130B2 (ja)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トナー補給装置 | |
EP3007009B1 (en) | End sealing and magnetic field truncation of a magnetic roll of a dual component development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 |
JP200308455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551622B (zh) | 调色剂料斗、显影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9182703B1 (en)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8065229A (ja) | トナー格納部品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10651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955400B (zh) |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 |
JPH0436687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025905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0098727A (ja) | トナー供給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現像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1694245A (zh) | 显影装置、图像形成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5910104B2 (ja) | 現像剤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再充填方法 | |
JP565551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2236420A (ja) | 現像装置 | |
JP4140661B1 (ja) | 現像剤搬送部材、現像剤収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020639A (ja) |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に使用する現像剤補給容器 | |
JPH0436508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
US9791806B1 (en) | Developer roll having magnetic zones of varying axial length for a dual component development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 |
JP4355077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