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0944B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70944B CN101270944B CN200810091251XA CN200810091251A CN101270944B CN 101270944 B CN101270944 B CN 101270944B CN 200810091251X A CN200810091251X A CN 200810091251XA CN 200810091251 A CN200810091251 A CN 200810091251A CN 101270944 B CN101270944 B CN 10127094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cold
- producing medium
- refrigerant
- exchanger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热交换器(1)包括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制冷剂转向箱(3),和形式为设置在这两个箱(2、3)之间的至少两排的多个管组(5),每个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4)。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内部分为制冷剂入口集管室(13)和制冷剂出口集管室(14)。制冷剂转向箱(3)的内部被分流控制板(44)分成制冷剂流入集管室(32)和制冷剂流出集管室(33)。分流控制板(44)具有位于其各相对端部的制冷剂阻塞部分(45A、45B),和设置在阻塞部分(45A、45B)之间的制冷剂通过部分(46),该制冷剂通过部分具有一个或至少两个制冷剂通过孔(43)。热交换器(1)在用作蒸发器时具有提高的热交换性能。
Description
本申请为申请号为200480019476.4的、申请日为2004年7月8日的、发明名称为“热交换器”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依照35U.S.C.§111(a)提出,并按照35U.S.C.§119(e)(1)要求2003年7月15日按照35U.S.C.§111(b)提交的临时申请No.60/486,897和No.60/486,898的申请日利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更具体地,涉及适于用作汽车空调装置的蒸发器的热交换器,该汽车空调装置是将安装在汽车内的制冷循环。
文中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铝”除了纯铝之外还包括铝合金。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广泛使用所谓的叠板型蒸发器作为汽车蒸发器,该蒸发器包括平行布置的多个扁平空心体以及百叶窗式波状翅片,每个扁平空心体包括彼此相对并且沿其周向边缘相互钎焊在一起的一对盘状板,该翅片设置在每对相邻的扁平空心体之间并钎焊于其上。然而,近年来,需要提供一种尺寸和重量进一步减小并且具有更高性能的蒸发器。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本申请人已提出这样的蒸发器,该蒸发器包括布置成相互间隔开的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和制冷剂转向箱,和在该对箱之间布置成在空气通过蒸发器的方向上间隔开的两排的多个管组,每个管组包括在箱的纵向上间隔地平行布置的多个换热管,每个管组的换热管的相对端连接到各个箱,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内部被分隔壁分成沿空气通过方向布置的制冷剂入口集管室和制冷剂出口集管室,这两个集管室与相应的两个管组的换热管连通,流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的制冷剂可通过对应的换热管流入制冷剂转向箱内,在该箱内制冷剂改变其路线以通过对应的换热管流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出口集管室内,出口集管室的内部被具有制冷剂通过孔的隔板分成与对应的换热管连通的第一空间和用于使制冷剂从中流出的第二空间(见公报JP-A No.2003-75024)。对于这种蒸发器,具有制冷剂通过孔且设置在出口集管室内的隔板用于使制冷剂以均匀的量流过两个管组的换热管,从而可使蒸发器具有提高的热交换性能。
但是,本发明人进行的进一步研究显示,上述公报中的公开的蒸发器在使制冷剂以均匀的量流过管组的换热管以及在热交换性能方面仍有待于改进。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热交换性能非常好的热交换器。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以下模式。
1)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布置成相互间隔开的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和制冷剂转向箱,以及位于所述箱之间的形式为在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动方向上间隔地布置的排的多个管组,每个管组包括在所述箱的纵向上间隔地平行布置的多个换热管,每个管组的换热管的相对端接合到各个箱上,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内部被分隔壁分为沿空气流动方向布置的制冷剂入口集管室和制冷剂出口集管室,所述两个集管室中的每一个与至少一排管组的换热管相连通,流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的制冷剂可通过对应的换热管流入制冷剂转向箱,在该制冷剂转向箱内制冷剂改变其路线以便通过对应的换热管流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出口集管室,
所述制冷剂转向箱具有用于使制冷剂均匀分流地从所述入口集管室流入与该入口集管室连通的换热管的均匀化部件。
2)段落1)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均匀化部件包括将所述制冷剂转向箱的内部分成沿空气流动方向布置的两个空间的分流控制板,所述两个空间相互连通,与入口集管室连通的换热管与制冷剂转向箱的其中一个空间连通,与出口集管室连通的换热管与制冷剂转向箱的另一个空间连通。
3)段落2)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分流控制板中形成有一个或至少两个制冷剂通过孔,所述两个空间通过该制冷剂通过孔保持连通。
4)段落3)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制冷剂以与空气流动逆流的关系流过所述分流控制板内的制冷剂通过孔。
5)段落3)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分流控制板在其各相对端部处具有两个制冷剂阻塞部分,并且在这两个制冷剂阻塞部分之间具有一制冷剂通过部分,该制冷剂通过部分具有一个或至少两个制冷剂通过孔,每个制冷剂阻塞部分的长度至少为分流控制板的整个长度的15%,在所述制冷剂通过部分内形成的所有制冷剂通过孔的总面积是130~510mm2。
6)段落3)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分流控制板在其各相对端部处具有两个制冷剂阻塞部分,并且在这两个制冷剂阻塞部分之间具有一制冷剂通过部分,该制冷剂通过部分具有一个或至少两个制冷剂通过孔,每个制冷剂阻塞部分的长度至少为分流控制板的整个长度的15%,该热交换器的开口比率(opening ratio)为20~75%,该开口比率是在所述制冷剂通过部分内形成的制冷剂通过孔的数量与每个管组的换热管的数量的比率。
7)段落3)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分流控制板在其各相对端部处具有两个制冷剂阻塞部分,并且在这两个制冷剂阻塞部分之间具有一制冷剂通过部分,该制冷剂通过部分具有一个或至少两个制冷剂通过孔,每个制冷剂阻塞部分的长度至少为分流控制板的整个长度的15%,在所述制冷剂通过部分内形成的所有制冷剂通过孔的总面积是130~510mm2,该热交换器的开口比率为20~75%,该开口比率是在所述制冷剂通过部分内形成的制冷剂通过孔的数量与每个管组的换热管的数量的比率。
8)段落2)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转向箱包括与换热管相接合的铝制的第一部件,和在该第一部件的与该换热管相对的部分处钎焊在该第一部件上的由铝压出型材制成的第二部件,并且所述分流控制板与该第二部件成一体。
9)段落1)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出口集管室的内部被隔板分为与对应的换热管连通的第一空间,和制冷剂从中流出的第二空间,所述两个空间相互连通。
10)段落9)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隔板中形成有一个或至少两个制冷剂通过孔,所述两个空间通过该制冷剂通过孔保持连通。
11)段落9)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包括与换热管相接合的铝制的第一部件,和在该第一部件的与该换热管相对的部分处钎焊在该第一部件上的由铝压出型材制成的第二部件,并且所述分隔壁和所述隔板与该第二部件成一体。
12)段落9)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在其一端具有与所述入口集管室连通的制冷剂入口和与所述出口集管室的第二空间连通的制冷剂出口。
13)段落1)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每个管组包括至少七个换热管。
14)一种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制冷循环,所述蒸发器是在段落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15)一种其中安装有在段落14)中所述的制冷循环以作为空调装置的车辆。
16)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布置成相互间隔开的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和制冷剂转向箱,以及位于所述箱之间的形式为在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动方向上间隔地布置的排的多个管组,每个管组包括在所述箱的纵向上间隔地平行布置的多个换热管,每个管组的换热管的相对端接合到各个箱上,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内部被分隔壁分为沿空气流动方向布置的制冷剂入口集管室和制冷剂出口集管室,所述两个集管室中的每一个与至少一排管组的换热管相连通,流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的制冷剂可通过对应的换热管流入制冷剂转向箱,在该制冷剂转向箱内制冷剂改变其路线以便通过对应的换热管流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出口集管室,
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的内部被分流阻板分成与对应的换热管连通的第一空间和制冷剂流入的第二空间,所述分流阻板中形成一个制冷剂通过孔。
17)段落16)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在所述分流阻板的纵向中部处形成所述制冷剂通过孔。
18)段落16)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通过孔位于一对换热管之间,该对换热管在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纵向上彼此相邻且包含在与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连通的换热管之中。
19)段落16)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通过孔的面积大于一个换热管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截面面积。
20)段落16)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通过孔是圆形的,并且直径为3~8mm。
21)段落16)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具有一壁部,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换热管与该壁部接合,并且该壁部具有从对应于所述制冷剂通过孔的该壁部的部分向内突出的分流部件,以便使制冷剂在流过制冷剂通过孔时沿所述入口集管室的纵向分流流动。
22)段落21)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分流部件是以角的形式朝所述阻板突出并且在所述入口集管室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脊部。
23)段落16)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出口集管室的内部被隔板分为与对应的换热管连通的第一空间和制冷剂从中流出的第二空间,并且在所述隔板中形成制冷剂通过孔。
24)段落23)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包括与换热管相接合的铝制的第一部件,和在该第一部件的与换热管相对的部分处钎焊在该第一部件上的由铝压出型材制成的第二部件,并且所述分隔壁、所述分流阻板以及所述隔板与该第二部件成一体。
25)段落16)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在其一端具有与所述入口集管室的第二空间连通的制冷剂入口和与所述出口集管室连通的制冷剂出口。
26)段落16)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转向箱的内部被分流控制板分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该第一空间与同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的第一空间连通的换热管相连通,该第二空间与同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出口集管室连通的换热管相连通,所述分流控制板在沿所述两个箱的纵向对应于所述分流阻板内的制冷剂通过孔的位置处具有制冷剂阻塞部分,该分流控制板在该阻塞部分之外的位置设置有具有制冷剂通过孔的制冷剂通过部分。
27)段落26)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分流控制板的制冷剂阻塞部分的长度至少为28mm。
28)段落26)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该热交换器的开口比率为20~90%,该开口比率是在所述分流控制板内形成的制冷剂通过孔的数量与每个管组的换热管的数量的比率。
29)段落26)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转向箱包括与换热管相接合的铝制的第一部件,和在该第一部件的与换热管相对的部分处钎焊在该第一部件上的由铝压出型材制成的第二部件,并且所述分流控制板与该第二部件成一体。
30)一种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制冷循环,所述蒸发器是在段落16)~2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31)一种其中安装有在段落30)中所述的制冷循环以作为空调装置的车辆。
对于段落1)~4)中所述的热交换器,所述分流均匀化部件用于使制冷剂以均匀的量,即均匀的速度流过与所述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相连接的换热管,使得该热交换器具有提高的热交换性能。
对于段落5)~7)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制冷剂可以均匀的量通过与所述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相连接的换热管,使得该热交换器获得提高的热交换效率。
在段落8)中所述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所述制冷剂转向箱的分流控制板与由铝压出型材制成的第二部件一体地形成。因此,该控制板可通过简单的过程设置在该制冷剂转向箱内。
对于段落9)和10)中所述的热交换器,所述隔板用于使制冷剂以均匀的量流过与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相连接的换热管,以及也以均匀的量流过与该入口-出口箱的出口集管室相连接的换热管,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由于在段落11)中所述的热交换器中,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分隔壁和隔板与所述第二部件一体地形成,所以该分隔壁和隔板可通过简单的过程设置在该入口-出口箱内。
如段落12)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即,在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在其一端具有与入口集管室连通的制冷剂入口和与出口集管室的第二空间连通的制冷剂出口的情况下,制冷剂明显不均匀地流过管组的换热管,然而即使在此情况下,当热交换器具有段落1)~7)、9)和10)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特征时,则可使制冷剂均匀流过该换热管。
如段落13)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即,在每个管组包括至少七个换热管的情况下,制冷剂明显不均匀地流过管组的换热管,然而即使在此情况下,如果热交换器具有段落1)~7)、9)和10)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特征,则可使制冷剂均匀流过该换热管。
对于段落16)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制冷剂进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的第二空间,通过在分流阻板内的单独一个制冷剂通过孔流入第一空间,制冷剂从该第一空间分流地流过与入口集管室相连通的所有换热管。由于该阻板内仅形成一个制冷剂通过孔,所以制冷剂从第二空间缓缓流入第一空间以便散布在该第一空间的整个区域上,并流入所有换热管。因此使制冷剂能够以均匀的量流过与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连通的换热管,从而使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提高。
对于段落17)~20)中所述的热交换器,使得流过与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连通的换热管的制冷剂的量更加均匀,从而使该热交换器获得提高的热交换效率。
段落21)和22)中所述的热交换器适合于使流过分流阻板的制冷剂通过孔的制冷剂以高效率散布在入口集管室的第一空间的整个区域上。因此,使得流过与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连通的换热管的制冷剂的量的均匀程度更高,从而使该热交换器获得提高的热交换效率。
对于段落23)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制冷剂在制冷剂转向箱内改变其路线,流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出口集管室的第一空间,通过隔板的制冷剂通过孔流入第二空间。隔板向制冷剂流施加的阻力用于使从入口集管室的第一空间流入与其连通的换热管的分流更均匀,还使从制冷剂转向箱流入与其相连通的换热管的分流均匀。从而使制冷剂以均匀的量流过所有管组的换热管,以便提高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对于段落24)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分隔壁、分流阻板以及隔板与第二部件一体地形成。这有助于在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内设置分隔壁、分流阻板以及隔板的过程。
如段落25)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即,当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在其一端具有与入口集管室连通的制冷剂入口和与出口集管室连通的制冷剂出口时,制冷剂明显不均匀地流过管组的换热管,然而即使在此情况下,如果热交换器具有段落16)~23)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特征,则可使制冷剂均匀流过该换热管。
段落26)~28)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具有制冷剂阻塞部分,该制冷剂阻塞部分向从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的第一空间经由对应的换热管流入制冷剂转向箱的第一空间的制冷剂施加阻力。因此,流过与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连通的换热管的制冷剂的量的均匀程度更高。
在段落29)中所述的热交换器中,制冷剂转向箱的分流控制板与由铝压出型材制成的第二部件一体地形成。因此,该控制板可通过简易的过程设置在转向箱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部分省略的垂直截面图,示出从后部看时图1的蒸发器;
图3是沿图2中的线A-A的截面图;
图4是沿图2中的线B-B且部分省略的截面的放大视图;
图5是沿图2中的线C-C且部分省略的截面的放大视图;
图6是图1的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图1的蒸发器的制冷剂转向箱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示出制冷剂如何流过图1的蒸发器的图;
图9是对应于图8的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二实施例;
图10是对应于图8的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三实施例;
图11是对应于图8的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四实施例;
图12是对应于图8的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五实施例;
图13是对应于图2的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六实施例;
图14是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水平截面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七实施例;
图15是沿图14中的线D-D且部分省略的截面的放大视图;
图16是第七实施例的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分解透视图;
图17是第七实施例的蒸发器的制冷剂转向箱的分解透视图;
图18是示出制冷剂如何流过第七实施例的蒸发器的图;
图19是对应于图18的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八实施例。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九实施例的放大的局部垂直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是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
在下面的说明中,图1、2和13的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将分别被称为“上”、“下”、“左”和“右”,通过每对相邻的换热管之间的空气通过间隙的空气流的下游侧(即,由图1中的箭头X指示的方向,图4、5和15的右侧)将被称为“前”,而其相对侧将被称为“后”。此外,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指示,并且将不再重复说明。
图1~5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蒸发器的整体结构,图6和7示出主要部分的结构,图8示出制冷剂如何流过第一实施例的蒸发器。
参照图1~3,蒸发器1包括布置成垂直间隔开的铝制的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和铝制的制冷剂转向箱3;形式为在这两个箱2、3之间在蒸发器的前后方向上间隔开的多排(在本实施例中为两排)的管组5,每个管组包括在蒸发器的左右方向即横向上间隔地平行布置的多个铝制换热管4,即,至少7个铝制换热管;分别布置在每个管组5的相邻的各对换热管4之间的空气通过间隙内以及在每个管组5的左侧和右侧相对端处的换热管4的外部的铝制波状翅片6,每个翅片钎焊在与其相邻的换热管4上;以及设置在左端和右端中的每一端处的波状翅片6外部的铝制侧板7。
参照图4~6,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包括板状第一部件8,该第一部件由至少在其外表面(下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制成,且与换热管4相接合;由裸露的铝压出型材制成并且覆盖第一部件8的上侧的第二部件9;以及分别封闭左端和右端开口的铝盖11、12。箱2包括位于前侧的制冷剂入口集管室13和位于后侧的制冷剂出口集管室14。
第一部件8在其前后侧部中的每一个处均具有弯曲部分15,该弯曲部分采取截面为小曲率圆弧的形式并且在其中部向下凸出。弯曲部分15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为细长的并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地设置的多个管插缝16。前部和后部弯曲部15内的每对对应的缝16在横向方向上都处于相同位置。前部弯曲部15的前缘和后部弯曲部15的后缘一体地具有在第一部件8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相应的直立壁17。第一部件8在两个弯曲部分15之间包括平的部分18,该平的部分18具有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地布置的多个通孔19。
第二部件9的截面总体为m形且向下开口,该第二部件包括横向延伸的前部和后部两个壁21、22,设置在这两个壁21、22之间的中部内并横向延伸以将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内部分为前部和后部两个空间的分隔壁23,以及两个总体为圆弧的连接壁24,该连接壁向上凸出并将分隔壁23与相应的前部和后部壁21、22在它们的上端一体地连接。后部壁22和分隔壁23在它们的下端通过隔板25在部件9的整个长度上一体地互连。可选地,可将与后部壁22和间隔壁23分开的板固定在这些壁22、23上作为板25。隔板25在该板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之外的后部内形成横向细长的制冷剂通过孔26、26A,该制冷剂通过孔在该隔板的横向间隔地布置。在板25的横向中部内的制冷剂通过孔26A的长度小于后部管组5的相邻换热管4之间的间隔,并且形成于后部管组5的横向中部内的相邻两个换热管4之间。其它制冷剂通过孔26的长度大于孔26A。隔板25在其下表面的后缘部分具有与该隔板成一体且在该隔板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向下突出的脊部25a。前部壁21在其内表面的下边缘处一体地具有向下突出的脊部21a。分隔壁23的下端向下突出超过脊部21a、25a的下端,并且一体地具有装配在第一部件8的通孔19内的多个突出部23a,这些突出部23a从壁23的下缘向下突出并且在横向上间隔地设置。突出部23a是通过切除分隔壁23的特定部分形成的。
盖11、12是由裸露材料通过压力加工、锻造或切割制成的,每个盖具有沿横向朝内的凹部,以便第一部件8和第二部件9的对应的端部装配在该凹部中。右侧盖12具有与制冷剂入口集管室13连通的制冷剂流入开口12a,和与位于隔板25上方的制冷剂出口集管室14的上部连通的制冷剂流出开口12b。在右侧盖12上钎焊有铝制的制冷剂入口-出口部件27,该制冷剂入口-出口部件27具有与制冷剂流入开口12a连通的制冷剂入口27a和与制冷剂流出开口12b连通的制冷剂出口27b。
这两个部件8、9利用第一部件8的钎焊材料层相互钎焊在一起,同时第二部件9的突出部23a插入第一部件8的相应的孔19内形成压接接合,并且第一部件8的直立壁17与第二部件9的脊部21a、25a相接合。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通过使用钎焊材料板材将两个盖11、12钎焊在第一部件8和第二部件9上而形成。箱2的从第二部件9的分隔壁23向前的部分用作制冷剂入口集管室13,其从分隔壁23向后的部分用作制冷剂出口集管室14。此外,制冷剂出口集管室14被隔板25分为上部和下部两个空间14a、14b,这些空间14a、14b通过制冷剂通过孔26、26A连通。下部空间14b是与后部管组5的换热管4连通的第一空间,上部空间14a是第二空间,制冷剂经由该第二空间流出蒸发器。右侧盖12的制冷剂流出开口12b与制冷剂出口集管室14的上部空间14a连通。
参照图4、5和7,制冷剂转向箱3包括板状第一部件28,该第一部件由至少在其外表面(上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制成,且与换热管4相接合;由裸露的铝压出型材制成并且覆盖第一部件28的下侧的第二部件29;以及用于封闭左右相对端的开口的铝盖31。箱3包括作为位于前侧的空间的制冷剂流入集管室32和作为位于后侧的空间的制冷剂流出集管室33。
制冷剂转向箱3具有顶面3a、前部和后部相对侧面3b以及底面3c。制冷剂转向箱3的顶面3a的截面整体上为圆弧,从而该顶面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是最高部分34,该最高部分朝前侧和后侧逐渐降低。箱3在其前后相对侧部内具有凹槽35,该凹槽35分别从顶面3a的最高部分34的前部和后部相对侧延伸到前部和后部相对侧面3b,并且在横向上间隔地布置。每个凹槽35具有平的底面。每个凹槽35具有第一部分35a,该第一部分位于箱3的顶面3a上并且在此部分的整个长度上具有相同的深度。限定凹槽35的第一部分35a的相对侧面沿箱3的横向彼此远离地向上朝外倾斜,并且凹槽35的第一部分35a的宽度从凹槽的底部朝其开口逐渐增大。此外,在每个凹槽35的纵向截面上,第一部分35a的底面的形状形成为从箱顶面3a的最高部分34一侧向前或向后朝外延伸且朝下弯曲的圆弧。
凹槽35具有第二部分35b,该第二部分位于制冷剂转向箱3的顶面3a与该箱的前部或后部侧面3b的接合部3d处,且具有向前或向后朝外且朝下倾斜的底面。第二部分35b的底面从第一部分35a的底面的端部延伸。每个凹槽35具有第三部分35c,该第三部分位于箱3的前部或后部侧面3b上且具有垂直的底面。凹槽第三部分35c从凹槽35的底部到其开口具有相同的宽度。
第一部件28具有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中部向上凸出的圆弧截面,并在其前部和后部侧边中的每一个处与该侧边成一体地形成垂壁(dependingwall)28a,该垂壁28a在第一部件28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第一部件28的顶面用作制冷剂转向箱3的顶面3a,垂壁28a的外表面用作箱3的前部或后部侧面3b。在第一部件28的前后侧部中的每一个内均形成凹槽35,该凹槽从部件28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部的最高部分34延伸到垂壁28a的下端。在第一部件28的除了其中部内的最高部分34之外的前后侧部中的每一个内,在相邻的各对凹槽35之间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管插缝36。对应的每对前部和后部管插缝36在横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第一部件28在其中部内的最高部分34中形成多个通孔37,该通孔在横向上间隔地布置。通过利用压力加工用铝制钎焊板材制造第一部件28,来同时形成第一部件28的垂壁28a、凹槽35、管插缝36以及通孔37。
第二部件29的截面总体为w形且向上开口,该第二部件包括分别向前和向后朝外并朝上弯曲且横向延伸的前部和后部两个壁38、39,将制冷剂转向箱3的内部分成前部和后部两个空间的垂直分隔壁41,以及使该分隔壁41与相应的前部壁38和后部壁39在它们的下端一体地连接的两个连接壁42。连接壁42的外表面形成箱3的底面3c,前部壁38和后部壁39的外表面分别形成底面3c与前部或后部侧面3b的接合部3e。前部壁38和后部壁39分别具有从其上端的内边缘向上突出并且在该壁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脊部38a、39a。
分隔壁41的上端向上突出超过前部壁38和后部壁39的上端,并且该分隔壁41具有多个从该壁41的上边缘向上突出的突出部41a,该突出部与该壁成一体并在横向上间隔地设置,并且将装配在第一部件28的相应的通孔37内。分隔壁41在其中部略微偏左的部分内在该壁41的上边缘内在相邻的各对突出部41a之间形成制冷剂通过切口41b。突出部41a和切口41b通过切除分隔壁41的特定部分形成。
盖31是由裸露材料通过压力加工、锻造或切割制成的,每个盖具有沿横向朝内的凹部,以便第一部件28和第二部件29的对应的端部装配在该凹部中。
第一部件28和第二部件29利用第一部件28的钎焊材料层相互钎焊在一起,同时第二部件29的突出部41a插入相应的孔37内形成压接接合,并且第一部件28的垂壁28a与第二部件29的脊部38a、39a相接合。然后将这两个盖31利用钎焊材料板材钎焊在第一部件28和第二部件29上,从而形成制冷剂转向箱3。第二部件29的分隔壁41中的切口41b的上端开口用第一部件28封闭,从而形成制冷剂通过孔43。通过用第一部件28封闭分隔壁41中的切口41b的上端开口形成的制冷剂通过孔43也可以是在分隔壁41内形成的通孔。第二部件29的分隔壁41用作分流控制板44,该分流控制板具有制冷剂通过孔43,并且用作将制冷剂转向箱3分为位于前侧的制冷剂流入集管室32和位于后侧的制冷剂流出集管室33的均匀化部件,以使制冷剂均匀分流地流动。
分流控制板44在其左侧和右侧相对端部具有不带有制冷剂通过孔43的各个制冷剂阻塞部分45A、45B,每个阻塞部分均从板44的对应端部延伸预定的长度。在阻塞部分45A、45B之间,板44具有制冷剂通过部分46,该制冷剂通过部分46具有一个或至少两个制冷剂通过孔43(在此实施例中为至少两个制冷剂通过孔43)。在右侧的阻塞部分45B的长度大于在左侧的阻塞部分45A的长度,并且大约是控制板44的整个长度的一半。希望每个阻塞部分45A、45B的长度至少是控制板44的整个长度的15%,并且在制冷剂通过部分46内形成的所有制冷剂通过孔43的总面积为130~510mm2。优选地,每个制冷剂阻塞部分45A、45B的最大长度限定为不大于控制板44的整个长度的78%。制冷剂通过部分46中的制冷剂通过孔43的数量与每个管组5的换热管4的数量的比率,即开口比率,优选地为20~75%。如果每个阻塞部分45A或45B的长度小于分流控制板44的整个长度的15%,则流过每个管组的所有换热管4的制冷剂的流量可能不会完全均匀。此外,如果制冷剂通过部分46中的所有制冷剂通过孔43的总面积小于130mm2,则将会大大增加通道阻力,导致性能受到不利的影响,而如果总面积超过510mm2,则控制板44可能不能起到分流控制功能。如果开口比率,即制冷剂通过部分46中的制冷剂通过孔43的数量与每个管组5的换热管4的数量的比率,小于20%,则通道阻力会大大增加,使得性能受到不利的影响。如果该比率超过75%,则可能不能实现分流控制功能。
形成前部和后部管组5的换热管4均由形式为铝压出型材的裸露材料制成。每个管4是扁平的,沿前后方向具有较大宽度,并且在其内部具有沿该管的纵向延伸且平行布置的多个制冷剂通道4a。管4的前部和后部相对端壁的形式均为向外凸出的圆弧。对应的每对前部管组5的换热管4和后部管组5的换热管4在横向上处于相同位置。每个换热管4的上端插入该入口-出口箱2的第一部件8的管插缝16内且利用第一部件8的钎焊材料层钎焊在该部件8上,每个换热管4的下端插入转向箱3的第一部件28的管插缝36内且利用第一部件28的钎焊材料层钎焊在该部件28上。
优选地,换热管4的高度,即在横向方向上的厚度为0.75~1.5mm,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为12~18mm,其周向壁的壁厚为0.175~0.275mm,将制冷剂通道4a相互隔开的分隔壁的厚度为0.175~0.275mm,分隔壁的间距为0.5~3.0mm,前部和后部相对端壁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为0.35~0.75mm。
可使用这样的铝制电阻焊接管来代替由铝压出型材制成的换热管4,通过将内部翅片插入管中而在该管内形成多个制冷剂通道。还可使用由这样的板制成的管,该板是由在其相对侧面上具有铝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通过轧制加工制备的,并且该板包括通过连接部分相接合的两个扁平壁形成部分,在每个扁平壁形成部分上形成的与该扁平壁形成部分成一体并从该扁平壁形成部分的与该连接部分相对的一个侧边突出的侧壁形成部分,以及从每个扁平壁形成部分突出的与其成一体并且在其宽度方向上间隔地布置的多个分隔形成部分,该管是通过在连接部分将该板弯曲成发夹形,并将侧壁形成部分以对接关系相互钎焊在一起以通过分隔形成部分形成分隔壁而制成的。在此情况下使用的波状翅片是由裸露材料制成的翅片。
波状翅片6是通过将在其相对侧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形成波浪形而制成的。百叶窗板(louver)6a形成为在该波浪形板材的连接其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的部分内沿前后方向平行布置。波状翅片6对于前部和后部管组5是共用的。翅片6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约等于从前部管组5内的换热管4的前缘到后部管组5内对应的换热管4的后缘的距离。希望波状翅片6的翅片高度即从波峰部分到波谷部分的直线距离为7.0mm~10.0mm,翅片间距即连接部分的间距为1.3~1.8mm。
通过将上述部件相组合而定位搭焊在一起并共同钎焊所定位搭焊的组件来制造蒸发器1。
蒸发器1与压缩机、冷凝器以及减压装置一起构成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安装在车辆例如汽车内以用作空气调节装置。
参照示出所述蒸发器1的图8,流过压缩机、冷凝器和减压装置的气-液混合相的两层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入口-出口部件27的制冷剂入口27a和右侧盖12的制冷剂流入开口12a进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制冷剂入口集管室13。
进入该入口集管室13的制冷剂趋于容易地流入更靠近前部管组5的左侧和右侧相对端的换热管4,然而由于制冷剂转向箱3的分流控制板44在其相对端具有制冷剂阻塞部分45A、45B,这些阻塞部分对将通过更靠近左端和右端的换热管4的制冷剂施加阻力,从而使制冷剂可以均匀分流地流入管4,沿该管中的制冷剂通道4a流下,并进入制冷剂转向箱3的制冷剂流入集管室32。
然后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通过部分46的制冷剂通过孔43流入制冷剂流出集管室33,分流地流入后部管组5的所有换热管4的制冷剂通道4a,改变其路线,并通过通道4a向上进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制冷剂出口集管室14的下部空间14b。设置在出口集管室14内的隔板25向制冷剂的流动施加阻力,从而使制冷剂能够均匀分流地从流出集管室33流入后部管组5的管4,并且还从入口集管室13流入前部管组5的管4。结果,制冷剂以均匀的量流过两个管组的换热管4。
随后,制冷剂通过隔板25的制冷剂通过孔26、26A流入出口集管室14的上部空间14a,并经由盖12的制冷剂流出开口12b和制冷剂入口-出口部件27的出口27b流出蒸发器。在流过前部管组5的换热管4的制冷剂通道4a和后部管组5的换热管4的制冷剂通道4a时,制冷剂与沿图1中所示的箭头X的方向流过空气通过间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以气相流出蒸发器。
此时,在波状翅片6的表面上生成冷凝水,并且该冷凝水向下流到转向箱3的顶面3a。向下流到箱顶面3a的冷凝水由于毛细管效应而进入凹槽35的第一部分35a,流过凹槽35并从凹槽第三部分35c的下端落到转向箱3下方。这样可防止大量的冷凝水聚集在转向箱3的顶面3a与波状翅片6的下端之间,从而防止由于大量冷凝水的聚集而导致冷凝水冻结,由此防止蒸发器1工作效率低。
根据第一实施例,分流控制板44具有制冷剂通过孔43,并将制冷剂转向箱3分为位于前侧的制冷剂流入集管室32和位于后侧的制冷剂流出集管室33,以用作使制冷剂均匀分流地流过与入口集管室13连通的前部管组5的换热管4的均匀化部件。然而,这种结构并不是限制性的,而是可适当地变型。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二实施例。
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制冷剂转向箱3内的分流控制板44具有位于其横向中部的制冷剂通过部分46,以及分别设置在此部分46的左侧和右侧且长度大致相等的制冷剂阻塞部分45A、45B。对于每个阻塞部分45A、45B的长度与控制板44的整个长度的比率,在制冷剂通过部分46内形成的所有制冷剂通过孔43的总面积,以及开口比率,即,在制冷剂通过部分46内形成的制冷剂通过孔43的数量与每个管组5内的换热管4的数量的比率,此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隔板25具有在横向上间隔地布置的多个横向细长的制冷剂通过孔50,该制冷剂通过孔形成于该隔板的对应于分流控制板44的各个阻塞部分45A、45B的部分处。所有制冷剂通过孔50的长度相同。除了这些特征之外,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第二实施例也适合于使流过蒸发器的制冷剂以均匀的量流过每个管组的换热管4。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三实施例。
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制冷剂转向箱3内的分流控制板44具有稍长于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通过部分且位于其横向中部偏左的制冷剂通过部分46,以及分别设置在此部分46的左侧和右侧的制冷剂阻塞部分45A、45B。在右侧的阻塞部分45B的长度大于在左侧的阻塞部分45A的长度,并且大约是控制板44的整个长度的一半。对于每个阻塞部分45A、45B的长度与控制板44的整个长度的比率,在制冷剂通过部分46内形成的所有制冷剂通过孔43的总面积,以及开口比率,即,在制冷剂通过部分46内形成的制冷剂通过孔43的数量与每个管组5内的换热管4的数量的比率,此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隔板25在其对应于控制板44的左侧阻塞部分45A的部分形成一个横向细长的制冷剂通过孔51,在其对应于右侧阻塞部分45B的部分形成在横向上间隔地布置的多个横向细长的制冷剂通过孔51。所有制冷剂通过孔51的长度相同。除了这些特征之外,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第三实施例也适合于使流过蒸发器的制冷剂以均匀的量流过每个管组的换热管4。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四实施例。
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制冷剂转向箱3内的分流控制板44在两个制冷剂阻塞部分45A、45B中的至少一个内(根据本实施例在阻塞部分45A、45B的每一个内)形成辅助制冷剂通过孔60。除了此特征之外,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同样,在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也可在两个阻塞部分45A、45B的至少一个内形成辅助制冷剂通过孔。
第四实施例也适合于使流过蒸发器的制冷剂以均匀的量流过每个管组的换热管4。
图1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五实施例。
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蒸发器61具有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和制冷剂转向箱3,这两个箱向右延伸的距离大于第一实施例。延伸部2A、3A之间设置有形式为前后两排的管组5,每个管组包括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地平行布置的多个换热管。前部和后部管组5的换热管4在该管的上端接合到箱2的延伸部2A的相应的前后相对侧部,并在管的下端接合到箱3的延伸部3A的相应的前后相对侧部。
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出口集管室14没有隔板。箱2的延伸部2A具有被没有制冷剂流入开口且没有制冷剂流出开口的盖(未示出)封闭的右端开口。制冷剂转向箱3的两个集管室32、33通过隔板62与这些室32、33的延伸部32A、33A分隔开。箱3的延伸部3A具有被具有制冷剂流入开口和制冷剂流出开口的盖(未示出)封闭的右端开口。具有与该流入开口连通的制冷剂入口和与该流出开口连通的制冷剂出口的制冷剂入口-出口部件(未示出)钎焊在此盖上。除了这些特征之外,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也可具有与第五实施例相同的结构。
流过压缩机、冷凝器和减压装置的气-液混合相的两层制冷剂进入蒸发器61,更具体地,经由制冷剂入口-出口部件的制冷剂入口和右侧盖的制冷剂流入开口进入制冷剂转向箱3的制冷剂流入集管室32的延伸部32A。
进入延伸部32A的制冷剂向上流过接合到延伸部3A上的前部管组5的换热管4的制冷剂通道4a,流入制冷剂入口集管室13并向左流过此室13。如同第一实施例的情况,制冷剂然后均匀分流地流入前部管组5的换热管4,沿其中的制冷剂通道4a向下流动,并进入制冷剂转向箱3的制冷剂流入集管室32。
然后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通过部分46的制冷剂通过孔43流入制冷剂流出集管室33,分流地流入后部管组5的所有换热管4的制冷剂通道4a,改变其路线,并通过通道4a向上进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制冷剂出口集管室14。随后,制冷剂向右流过出口集管室14,进入接合到延伸部2A上的后部管组5的换热管4的通道4a,沿通道4a向下流入转向箱3的流出集管室33的延伸部33A,并通过盖的制冷剂流出开口和入口-出口部件的出口流出蒸发器。
第五实施例也适合于使流过蒸发器的制冷剂以均匀的量流过每个管组的换热管4。
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六实施例。
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分流控制板44内形成的制冷剂通过孔43定位成偏离换热管4。更具体地说,每个制冷剂通过孔43位于一对相邻的换热管4之间。除了此特征之外,第六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顺便说明,第二至第五实施例也可具有与第六实施例相同的结构。
图14~1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七实施例。
在图14~18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第二部件9的前部壁21和分隔壁23在它们的下端通过分流阻板70在该箱的整个长度上连接在一起。阻板70在其横向中部形成一个制冷剂通过圆孔71。可选地,阻板70可以是与前部壁21和分隔壁23分开并且固定在前部壁21、后壁22和分隔壁23上的板。制冷剂入口集管室13被阻板70分成上部和下部两个空间13a、13b,这两个空间通过圆孔71保持相互连通。下部空间13b是与前部管组5的换热管4连通的第一空间,上部空间13a是用于制冷剂流入的第二空间。右侧盖12的制冷剂流入开口12a与入口集管室13的上部空间13a连通。
分流阻板70的制冷剂通过圆孔71位于前部管组5的横向中心内的两个换热管4之间。圆孔71的横向尺寸(直径)小于这两个管4之间的间隔。优选地,孔71的直径为3~8mm。如果孔71的直径小于3mm,则向制冷剂施加的通道阻力增大,使空调装置系统负担的负荷增大,同时由于流速增大使制冷剂的流动产生更大的噪声。如果孔71的直径超过8mm,则流过该中部的制冷剂的量增大,进而可能使制冷剂在入口集管室13的下部空间13b的整个区域上的散布(下面将说明)遇到困难。制冷剂通过圆孔71的面积大于一个换热管4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截面面积。将在分流阻板70内形成的制冷剂通过孔并不局限于圆形,而是可具有适当改变的形状,例如椭圆形(并不局限于数学定义的椭圆形,而是可包括近似椭圆的形状)。即使当制冷剂通过孔的形状不是圆形时,该孔也应具有上述面积,并且大小形成为可定位在管组5的横向中部内的两个换热管之间。
参照图17,制冷剂转向箱3的分流控制板44具有不带有制冷剂通过孔的制冷剂阻塞部分72,该阻塞部分形成于该控制板44的纵向中部,即,对应于入口-出口箱2的分流阻板70的制冷剂通过圆孔71的位置处。控制板44还具有制冷剂通过部分73,该通过部分73在阻塞部分72的左侧和右侧中的每一个上形成,并且具有一个或至少两个制冷剂通过孔43(在本实施例内为至少两个孔43)。优选地,阻塞部分72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至少为28mm。如果该长度小于28mm,则流过该中部的制冷剂的量可能增大。此外,优选地,每个制冷剂通过部分73内的制冷剂通过孔43的数量与每个管组5的换热管4的数量的比率,即开口比率,为20~90%。如果该比率小于20%,则向制冷剂施加的通道阻力增大,可能导致性能降低。当该比率超过90%时,可能不能实现分流控制功能。
除了上述特征之外,第七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参照示出第七实施例的蒸发器1的图18,流过压缩机、冷凝器和减压装置的气-液混合相的两层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入口-出口部件27的制冷剂入口27a和右侧盖12的制冷剂流入开口12a进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制冷剂入口集管室13的上部空间13a,通过分流阻板70内的单个圆孔71流入下部空间13b,并进一步从下部空间13b分流地流入前部管组5的所有换热管4的制冷剂通道4a。由于阻板70中仅形成单独一个制冷剂通过圆孔71,所以制冷剂缓缓流入下部空间13b,在此空间13b的整个区域上散布以流入所有换热管4的制冷剂通道4a。这使得制冷剂可以均匀的量流过这些管4。
流入所有换热管4的通道4a的制冷剂沿通道4a向下流入制冷剂转向箱3的制冷剂流入集管室32。进入室32的制冷剂由于阻塞部分72的作用而向左和向右朝外流动,并通过制冷剂通过部分73的孔43流入制冷剂流出集管室33。阻塞部分73向制冷剂流施加的阻力防止从集管室13的下部空间13b流出的制冷剂仅流入前部管组5的位于圆孔71附近的换热管4的通道4a,而是促使制冷剂流入其它换热管的通道4a。因此,可使制冷剂以均匀的量流过前部管组5的换热管4。
流入该流出集管室33的制冷剂分流地流入后部管组5的所有换热管4的制冷剂通道4a,改变其路线,并通过通道4a向上进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制冷剂出口集管室14的下部空间14b。室14内的隔板25向制冷剂流施加阻力,从而使制冷剂能够均匀分流地从流出集管室33流入后部管组5的管4,以及从入口集管室13的下部空间13b流入前部管组5的换热管4。结果,制冷剂以均匀的量流过这两个管组的换热管4。
随后,制冷剂通过隔板25的制冷剂通过孔26、26A流入出口集管室14的上部空间14a,并经由盖12的制冷剂流出开口12b和制冷剂入口-出口部件27的出口27b流出蒸发器。在流过前部管组5的换热管4的制冷剂通道4a和后部管组5的换热管4的制冷剂通道4a时,制冷剂与沿图1中所示的箭头X的方向流过空气通过间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以气相流出蒸发器。
图1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八实施例。
在图19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隔板25具有多个横向细长的制冷剂通过孔26,这些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地布置,并且在该隔板的对应于分流控制板44的各个制冷剂通过部分73的每个部分上形成。所有制冷剂通过孔26的长度相同。除了此特征之外,第八实施例与第七实施例相同。
第八实施例也适合于使流过蒸发器的制冷剂以均匀的量流过每个管组的换热管4。
图2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第九实施例。
在图20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第一部件8具有在截面中为角的形式的向上突出的脊部75,该脊部向前或向后延伸,并且位于制冷剂通过圆孔71的横向方向的中心的正下方的该部件8的横向中部处。脊部75通过将第一部件8向上弯曲成突出脊部而形成。脊部75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优选地至少等于圆孔71的直径(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脊部75是分流部件,通过该脊部,从入口集管室13的上部空间13a通过圆孔71流入其下部空间13b的制冷剂在空间13b内被向左和向右分开。顺便说明,在通过压力加工由铝制钎焊板材制造第一部件8的同时形成脊部75。该脊部可通过将一个单独的部件固定在第一部件8的上表面上而不是向上弯曲第一部件8来形成。
除了上述特征之外,第九实施例与第七实施例相同。
在所有上述实施例中,在两个箱2、3的前部以及后部之间均设置一个管组5,但是此结构不是限制性的;可在箱2、3的前部以及后部之间设置一个或至少两个管组5。此外,在所有上述实施例中,最高部分34位于制冷剂转向箱3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部处,然而此布置并不是限制性的;该最高部分可定位成远离箱3的该中部。在此情况下,在最高部分的前侧和后侧中的每一个处可设置一个或至少两个管组。尽管根据所有上述实施例,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位于处于较低位置的制冷剂转向箱3上方,但是也可颠倒地使用该蒸发器,使转向箱3位于入口-出口箱2上方。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适于用作汽车空调装置的蒸发器,并且适于具有提高的热交换性能。
Claims (15)
1.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布置成相互间隔开的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和制冷剂转向箱,以及位于所述箱之间的形式为在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动方向上间隔地布置的排的多个管组,每个管组包括在所述箱的纵向上间隔地平行布置的多个换热管,每个管组的换热管的相对端接合到各个箱上,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内部被分隔壁分为沿空气流动方向布置的制冷剂入口集管室和制冷剂出口集管室,所述两个集管室中的每一个与至少一排管组的换热管相连通,流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的制冷剂可通过对应的换热管流入制冷剂转向箱,在该制冷剂转向箱内制冷剂改变其路线以便通过对应的换热管流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出口集管室,
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的内部被分流阻板分成与对应的换热管连通的第一空间和用于制冷剂流入的第二空间,所述分流阻板中形成一个制冷剂通过孔,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具有一壁部,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换热管与该壁部接合,并且该壁部具有从对应于所述制冷剂通过孔的该壁部的部分向内突出的分流部件,以便使制冷剂在流过制冷剂通过孔时沿所述入口集管室的纵向分流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流阻板的纵向中部处形成所述制冷剂通过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通过孔位于一对换热管之间,该对换热管在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纵向上彼此相邻且包含在与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连通的换热管之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通过孔的面积大于一个换热管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截面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通过孔是圆形的,并且直径为3~8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件是以角的形式朝所述阻板突出并且在所述入口集管室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脊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出口集管室的内部被隔板分为与对应的换热管连通的第一空间和制冷剂从中流出的第二空间,并且在所述隔板中形成制冷剂通过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包括与换热管相接合的铝制的第一部件,和在该第一部件的与换热管相对的部分处钎焊在该第一部件上的由铝压出型材制成的第二部件,并且所述分隔壁、所述分流阻板以及所述隔板与该第二部件成一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在其一端具有与所述入口集管室的第二空间连通的制冷剂入口和与所述出口集管室连通的制冷剂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转向箱的内部被分流控制板分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该第一空间与同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入口集管室的第一空间连通的换热管相连通,该第二空间与同所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出口集管室连通的换热管相连通,所述分流控制板在沿所述两个箱的纵向对应于所述分流阻板内的制冷剂通过孔的位置处具有制冷剂阻塞部分,该分流控制板在该阻塞部分之外的位置设置有具有制冷剂通过孔的制冷剂通过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控制板的制冷剂阻塞部分的长度至少为28mm。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器的开口比率为20~90%,该开口比率是在所述分流控制板内形成的制冷剂通过孔的数量与每个管组的换热管的数量的比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转向箱包括与换热管相接合的铝制的第一部件,和在该第一部件的与换热管相对的部分处钎焊在该第一部件上的由铝压出型材制成的第二部件,并且所述分流控制板与该第二部件成一体。
14.一种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制冷系统,所述蒸发器是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的热交换器。
15.一种其中安装有根据权利要求14的制冷系统以作为空调装置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272043 | 2003-07-08 | ||
JP272043/2003 | 2003-07-08 | ||
JP272057/2003 | 2003-07-08 | ||
JP2003272057 | 2003-07-08 | ||
US48689703P | 2003-07-15 | 2003-07-15 | |
US48689803P | 2003-07-15 | 2003-07-15 | |
US60/486,897 | 2003-07-15 | ||
US60/486,898 | 2003-07-15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800194764A Division CN100483045C (zh) | 2003-07-08 | 2004-07-08 | 热交换器、制冷循环及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70944A CN101270944A (zh) | 2008-09-24 |
CN101270944B true CN101270944B (zh) | 2010-06-16 |
Family
ID=3691950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8001947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3045C (zh) | 2003-07-08 | 2004-07-08 | 热交换器、制冷循环及车辆 |
CN20081009125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0944B (zh) | 2003-07-08 | 2004-07-08 | 热交换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8001947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3045C (zh) | 2003-07-08 | 2004-07-08 | 热交换器、制冷循环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0483045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14771B2 (ja) * | 2007-05-29 | 2013-01-09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 熱交換器 |
KR101291033B1 (ko) * | 2007-11-09 | 2013-08-01 |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 열교환기 |
CN101676659B (zh) * | 2008-06-27 | 2011-10-05 | 艾泰斯热系统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 蒸发器 |
JP5486782B2 (ja) * | 2008-08-05 | 2014-05-07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 エバポレータ |
US20110174472A1 (en) * | 2010-01-15 | 2011-07-21 | Kurochkin Alexander N | Heat exchanger with extruded multi-chamber manifold with machined bypass |
CN102384692A (zh) * | 2010-09-01 | 2012-03-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 |
KR101409196B1 (ko) * | 2012-05-22 | 2014-06-19 |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 증발기 |
CN102889819B (zh) * | 2012-10-15 | 2014-03-12 |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集流管及换热器 |
US10161659B2 (en) * | 2013-05-20 | 2018-12-25 | Denso Corporation | Refrigerant evaporator |
CN103759572A (zh) * | 2013-12-10 | 2014-04-30 | 柳州五菱宝马利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车用平行流蒸发器的插管式集分流管 |
CN106949754A (zh) * | 2017-03-02 | 2017-07-1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小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方法 |
JP7108177B2 (ja) * | 2018-03-30 | 2022-07-2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CN112303886B (zh) | 2019-08-01 | 2021-08-31 |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
CN111829363B (zh) * | 2019-10-08 | 2022-07-22 |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换热器 |
CN111829364A (zh) * | 2019-10-08 | 2020-10-27 |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换热器 |
US20220325956A1 (en) * | 2019-10-08 | 2022-10-13 |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Heat exchanger |
CN111829362A (zh) * | 2019-10-08 | 2020-10-27 |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换热器 |
JP6881624B1 (ja) * | 2020-01-22 | 2021-06-02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熱交換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7904A (zh) * | 1995-10-20 | 1997-08-27 | 株式会社电装 | 冷媒蒸发器 |
CN2444193Y (zh) * | 2000-08-18 | 2001-08-22 | 江西新电汽车空调机有限公司 | 空调用平行流蒸发器 |
-
2004
- 2004-07-08 CN CNB2004800194764A patent/CN10048304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7-08 CN CN200810091251XA patent/CN10127094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7904A (zh) * | 1995-10-20 | 1997-08-27 | 株式会社电装 | 冷媒蒸发器 |
CN2444193Y (zh) * | 2000-08-18 | 2001-08-22 | 江西新电汽车空调机有限公司 | 空调用平行流蒸发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70944A (zh) | 2008-09-24 |
CN100483045C (zh) | 2009-04-29 |
CN1820176A (zh) | 2006-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50664B (zh) | 热交换器 | |
CN101270944B (zh) | 热交换器 | |
US7222501B2 (en) | Evaporator | |
US8037929B2 (en) | Evaporator | |
US7886812B2 (en) | Heat exchanger having a tank partition wall | |
CN1879003B (zh) | 蒸发器及其制造方法 | |
US7896066B2 (en) | Heat exchanger | |
US7635019B2 (en) | Heat exchanger | |
US20060213651A1 (en) | Heat exchanger | |
CN100483046C (zh) | 蒸发器、制冷循环及车辆 | |
US7823406B2 (en) | Heat exchanger | |
US7726389B2 (en) | Evaporator | |
JP4734021B2 (ja) | 熱交換器 | |
JP4625687B2 (ja) | 熱交換器 | |
CN101285629B (zh) | 热交换器 | |
JP6842915B6 (ja) | エバポレータ | |
US8002024B2 (en) | Heat exchanger with inlet having a guide | |
CN100535555C (zh) | 热交换器 | |
CN101115963A (zh) | 蒸发器 | |
CN100487344C (zh) | 热交换器 | |
JP2006112732A (ja) | 細径多管式熱交換器の細径伝熱管ユニット | |
JP2011158127A (ja) | 熱交換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16 Termination date: 2011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