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9859A - 跨乘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乘式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49859A CN101249859A CNA2008100078212A CN200810007821A CN101249859A CN 101249859 A CN101249859 A CN 101249859A CN A2008100078212 A CNA2008100078212 A CN A2008100078212A CN 200810007821 A CN200810007821 A CN 200810007821A CN 101249859 A CN101249859 A CN 1012498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b
- vehicle
- straddle
- induction tract
- back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36 polysorb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96 hollow spac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12—Cooling or heating; Control of temperature
- F16H57/0415—Air cooling or ventilation; Heat exchangers; Thermal insul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7—Friction gearings
- F16H57/0489—Friction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e.g. belt CV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乘式车辆,其例如是设置有V带式变速器(65)的摩托车(10),其可以确保V带式变速器(65)的冷却质量,同时限制车辆宽度。此外,在变速器单元设置有V带式变速器(65)的情况下,摩托车(10)被设置为能够减少溅射并从排气端口侵入变速器单元的水,同时确保变速器单元的排气效率。进气管道(90)包括: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外部空气通过其吸入;以及第二进气管道部分(92),其连接到设置于变速器罩(80)上的进气端口(81),第二进气管道部分(92)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弯折,以连接到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的外端设置在冷却风扇(105)的外端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乘式车辆,其包括变速器罩以及沿纵向延伸的进气管道,该变速器罩覆盖驱动带轮、从动带轮、带和冷却风扇。
背景技术
传统地,设有变速器单元的速可达(scooter)型跨乘式车辆是公知的。
通常,除了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后轮的V型带式变速器之外,变速器单元包括进气端口和排气端口。此外,所述变速器单元包括设置于驱动轮的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冷却风扇以及沿跨乘式车辆纵向设置的进气管道。进气管道连接到进气端口,以将外部空气引导至所述变速器单元,以冷却V型带式变速器,由此抑制带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另外,排气管道设置在所述变速器单元中。该排气管到包括在其一端处的排气端口和在其另一端处的通气端口,从变速器单元内流向通气端口的外部空气从排气端口排出。
另外,所述排气管道还包括设置于跨乘式车辆的纵向上的后侧的排气管道内壁上的回水肋。由此,排气管道可以溅射沿后侧的内壁上升的水。因此,排气端口可以防止水进入变速器单元,同时确保从变速器单元排出的外部空气量。
【专利文献1】JP-A-2000-79892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的速可达型跨乘式车中,用于坐在串列车座的后部的乘客(以下称为后乘客)的串列脚踏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进气管道重叠。因此,必须将串列搁脚板设置在进气管道的外侧,使得存在车辆宽度被增大而恶化后乘客的搁脚质量或使得后乘客难以上下车的问题。
在减小进气管道的直径以限制车辆宽度的情况下,从进气管道吸入到变速器单元的空气的流率被降低,使得存在不能确保V型带式变速器的冷却质量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的速可达型跨乘式车辆的情况下,当具有能量的水(例如,行驶中由后轮溅射的水或在汽车清洗过程中由软管释放的水)从排气端口进入排气管道时,这样的水冲击进气管道的内壁而溅射,从通气端口进入V带室,使得其不能被回水肋所阻止。
基于上述问题作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有V带式变速器的跨乘式车辆,其可以确保V带式变速器的冷却质量,同时限制车辆宽度。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变速器单元的跨乘式车辆,该变速器单元设置有V带式变速器,并能够减少溅射并从排气端口进入变速器单元的水,同时确保变速器单元的排气效率。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有下面的特征。首先,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一种跨乘式车辆(摩托车10),包括变速器罩(变速器罩80)和沿所述车辆的纵向设置的进气管道(90),所述变速器罩覆盖驱动带轮(驱动带轮101a)、从动带轮(从动带轮101b)、带(V型带103)、和冷却风扇(冷却风扇105),并且其中,所述冷却风扇设置在所述驱动带轮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所述变速器罩包括设置在所述冷却风扇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进气端口(进气端口81),以及排气端口(83),从所述进气端口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所述排气端口排出,所述进气管道包括第一进气管道部分(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和连接到所述进气端口的第二进气管道部分(第二进气管道部分92),其中,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第一进气管道部分吸入,所述第二进气管道部分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弯折,以连接到所述第一进气管道部分,并且所述第一进气管道部分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相对于所述冷却风扇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布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在这样的跨乘式车辆中,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上的所述第一进气管道部分的外侧端部设置在所述冷却风扇的外侧端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因为这样的进气管道的布置使得可以将后乘客的串列搁脚板55布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所以可以提高后乘客的搁脚质量。另外,因为不需要为了使车辆宽度较小而减小进气管道90的直径,所以可以确保外部空气的足够的进气量。因此,可以确保V带式变速器的冷却质量。另外,因为经过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外部空气包括较少的灰尘,所以可以抑制安装在进气端口81中的空气滤清器元件由于灰尘造成的堵塞。因此,可以确保V带式变速器的冷却质量。
即,在这样的跨乘式车辆中,设置V带式变速器的情况下,在限制车辆宽度的同时,可以确保V带型变速器的冷却质量。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涉及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并还在于:还包括发动机(发动机70),其驱动所述驱动带轮,并且所述发动机包括在所述跨乘式车辆的纵向上位于所述变速器罩的前方的燃烧室(燃烧室71),燃料在所述燃烧室内燃烧,所述第一进气管道部分包括在所述跨乘式车辆的所述纵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进气管道部分的前端处的管道进气端口(管道进气端口91a),并且,在所述跨乘式车辆的所述纵向上,所述管道进气端口设置在所述燃烧室的前端的前方。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涉及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并还在于:所述进气管道包括弯折部分(第一弯折部分91d、第二弯折部分92a),并且所述弯折部分的内壁基本垂直于在所述进气管道中流动以被朝向所述弯折部分导引的外部空气的方向。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涉及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并还在于:包括由所述从动带轮旋转的后轮(后轮40),并且其中,在所述跨乘式车辆的侧视图中观察时,所述排气端口和所述管道进气端口设置在所述后轮的中心的上方。
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一种跨乘式车辆,包括变速器罩,其覆盖驱动带轮、从动带轮、带和排气管道(排气管道84),并且所述变速器罩包括进气端口和排气端口,外部空气通过所述进气端口吸入,并且所述外部空气通过所述排气端口排出,所述排气管道包括位于其一端处的所述排气端口、在其另一端处布置在所述排气端口上方的通气端口(通气端口82)、第一回水肋(第一回水肋84a)、第二回水肋(第二回水肋84b)、第一防水肋(第一防水肋84c)和第二防水肋(第二防水肋84d),所述这些肋在所述排气管道的内壁上突出,所述第一回水肋设置在与所述第二回水肋相对的所述内壁上,所述第一防水肋设置在所述第二防水肋的下方,在所述排气管道的如下所述界定的横截面中,所述第一防水肋的一端与第一基准线(第一基准线γ)相交(交点1),所述第一基准线连接在所述第一回水肋的朝向所述排气管道的中心的末端和所述排气端口的在所述跨乘式车辆的纵向上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二防水肋的一端与第二基准线(第二基准线δ)相交(交点2),所述第二基准线连接在所述第二回水肋的朝向所述排气管道的所述中心的末端和所述排气端口的在所述跨乘式车辆的所述纵向上的另一端之间,所述第二防水肋的另一端与第三基准线(第三基准线ε)相交(交点3),所述第三基准线连接在所述第一回水肋的朝向所述排气管道的所述中心的所述末端和所述第一防水肋的另一端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基准线与所述第二基准线彼此不相交,其中所述排气管道的所述横截面是从沿着所述变速器罩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侧面的、经过所述第一回水肋和所述第二回水肋的侧面起延伸的。此外,所述排气管道的经过所述第一防水肋与所述第二防水肋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排气端口的横截面面积。
根据这样的排气管道84的布置,从排气端口83沿排气管道84的内壁上升的水可以由第一回水肋84a和第二回水肋84b降低,从排气端口83溅射并侵入排气管道84的水可以被第一防水肋84c和第二防水肋84d断绝。另外,根据这样的排气管道84d的布置,外部空气不能保留在变速器罩80中,并且可以充分地冷却V带式变速器。
即,在这样的跨乘式车辆中,在变速器单元设置有V型带式变速器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溅射并从排气端口侵入变速器单元的水,同时确保变速器单元中的排气效率。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特征,可以提供这样的跨乘式车辆,其在设置V带式变速器的情况下,在限制车辆宽度的同时,可以确保V带式变速器的冷却质量。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特征,可以提供这样的跨乘式车辆,在变速器单元设置有V带式变速器的情况下,其可以减少溅射并从排气端口侵入变速器单元的水,同时确保变速器单元的排气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跨乘式车辆的摩托车10的左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单元60附近的俯视剖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单元60的侧视剖视图。
图4是示出从前方观察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和发动机70的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气管道84的侧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施例的跨乘式车辆的构造)
接着,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的实施例。另外,在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被赋予相同或相似的标号。但是,应当记住,附图是示意性的,各个尺寸的比例与实际情况有所不同。
因此,应当考虑下面的说明来确定具体的尺寸。另外,当然,包括一些部件,其尺寸的关系和比例在多个附图中彼此不同。
另外,本申请的说明书中的术语定义如下。术语“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和“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右侧”是指从摩托车10的后方朝向前方时的左右侧。术语“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和“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是指摩托车10的中心侧和末端侧。术语“前”、“后”、“上”和“下”是指摩托车10的前后上下。
《1-1》摩托车10的外部构造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跨乘式车辆的摩托车10的外部构造的左侧视图。如图所示,摩托车10包括由下骨架型的车身框架(未示出)形成的车身20。在车身20上安装前轮30、后轮40、串列车座50、串列搁脚板55、变速器单元60、发动机70、变速器罩40和进气管道90等。
后轮40由变速器罩80的后端处的轴支撑。
串列车座50布置在变速器单元60上方。串列车座50是鞍状双人车座。
后乘客将脚放在串列搁脚板55上。串列搁脚板55沿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进气管道90的外侧。即,串列搁脚板55和进气管道9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
变速器单元60包括V带式变速器65。发动机70产生的动力通过V带式变速器65传递到后轮40。
变速器罩80覆盖变速器单元60。具体而言,变速器罩80由内罩80a和外罩80b构成。内罩80a覆盖V带式变速器65等。外罩80b覆盖内罩80a的外侧,其间插入声音隔离聚氨脂材料。内罩80a由诸如铝合金等的金属形成。外罩80b由树脂材料等形成。
进气管道90是通过其将用于冷却V带室100的外部空气引导到变速器罩80内的构件。如图1所示,进气管道90从变速器罩80的前端斜上方沿车身20向前延伸。
《1-2》变速器单元60的构造
参考图2和3描述变速器单元60的构造。图2是示出变速器单元60附近并沿图1的线F1-F1所取的俯视剖视图。图3是沿变速器单元60的变速器罩80的侧面的侧视剖视图。另外,图中的箭头表示气流。
变速器单元60通过由变速器罩80覆盖的V带式变速器65、冷却风扇105、进气端口81、通气端口82、排气端口83和排气管道84而形成。
V带式变速器65包括驱动带轮101a、从动带轮101b、离心式离合器102和V带103。
驱动带轮101a以这样的方式安装到曲轴104a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端:能提供相对间隔的变化。从动带轮101b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中间轴104c上,中间轴104c通过齿轮连接到后轮轴104b。离心式离合器102连接在从动带轮101b和中间轴104c之间,以将从动带轮101b的旋转传递到后轮轴104b。V带103在驱动带轮101a和从动带轮101b之间张紧。
冷却风扇105布置在驱动带轮101a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侧向左侧,以与驱动带轮101a一体形成。冷却风扇105旋转,由此将外部空气引入变速器单元60。
进气端口81在冷却风扇105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形成在内罩80a上。进气端口81包括多个进气孔(未示出)。空气滤清器元件81a安装在各个进气孔中。这样安装的空气滤清器元件81a防止外部空气中的灰尘侵入变速器单元60。即,空气滤清器的功能被结合到进气端口81中。
通气端口82形成在内罩80a的后端的上部。已经对V带式变速器65进行冷却的外部空气从通气端口82释放到排气管道84。
排气端口83形成在外罩80b的后端的下部。从通气端口82释放的外部空气从排气端口83通过排气管道84排出。
因此,排气管道84包括排气端口83和在另一端处布置在排气端口83上方的的通气端口82。下面详细描述排气管道84的结构。
《2-1》进气管道90的结构
参考图2-4详细描述构成本发明特征的一部分的进气管道90的结构。如图2所示,进气管道90包括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和第二进气管道部分92。图4示出了从前方观察的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和发动机70的布置。
第二进气管道92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弯折,以连接到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
<2-1-1>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的结构
如图2所示,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包括树脂管道91b、橡胶管道91c和第一弯折部分91d,树脂管道91b、橡胶管道91c和第一弯折部分91d以此顺序连接为一个连续的管道。管道进气端口91形成在树脂管道91b的前端处,以允许从管道进气端口91a吸入外部空气。
树脂管道91b布置在发动机7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如图3和4所示,树脂管道91b的下端螺纹连接到发动机7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上端。另外,如图2所示,树脂管道91b的上端布置在发动机70中的燃烧室71前端的前方。从管道进气端口91a吸入的外部空气在连接到树脂管道91b的后部的橡胶管道91c中流动,以朝向第一弯折部分91d引导。即,外部空气在第一管道部分91中向后流动。
第一弯折部分91d布置在变速器单元60的前端的斜上方。即,第一弯折部分91d布置在驱动带轮101a的前方和斜上方,并且内罩80a布置在两者之间。另外,第一弯折部分91d连接到橡胶管道91c。第一弯折部分91d的内壁基本垂直于在橡胶管道91c中流动以被朝向第一弯折部分91d导引的外部空气的方向(即,向后)。因此,在橡胶管道91c中流动的外部空气沿第一弯折部分91d的内壁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弯折。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弯折的外部空气朝向第二进气管道部分92导引。
具有这样结构的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端设置在冷却风扇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左侧的那一端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右侧。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的第一弯折部分91d的左端相对于冷却风扇105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端(图中的α线)设置在右侧。即,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和第二管道部分92之间的边界位于α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2-1-2>第二进气管道部分92的结构
第二进气管道部分92包括第二弯折部分92a和进气端口连接部分92b。
第二弯折部分92a与第一弯折部分91d连续并位于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因此,向左流动的外部空气从第一弯折部分91d流入第二弯折部分92a。第二弯折部分92a的内壁基本垂直于流入到第二弯折部分92a的外部空气的方向(即,向左)。因此,流入到第二弯折部分92a的外部空气沿第二弯折部分92a的内壁向后弯折。向后弯折的外部空气被朝向进气端口连接部分92b导引。
进气端口连接部分92b布置在进气端口8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进气端口81设置在变速器单元60(其内罩80a)上。即,流入到进气端口连接部分92b的外部空气通过进气端口81排放到变速器单元60。另外,流入到进气端口连接部分92b的外部空气还被排放到内罩80a和外罩80b之间,这将在下面描述。
《2-2》功能·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的进气管道90包括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和第二进气管道部分92,通过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吸入外部空气,第二进气管道部分92连接到进气端口81并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弯折以连接到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的外端设置在冷却风扇105的外端的内侧。
因此,用于后乘客的串列搁脚板55可以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使得可以提高后乘客的搁脚质量。
另外,因为不需要为了减小车辆宽度而减小进气管道90的直径,所以可以确保外部空气的足够的进气量。因此,可以确保V带式变速器65的冷却质量。
另外,因为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流动的外部空气包括较少的灰尘,所以可以抑制安装在进气端口81中的空气滤清器元件81a由于灰尘而堵塞。因此,可以提高V带式变速器65的冷却质量。
根据本实施例设置在进气管道90上的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包括管道进气端口91a,管道进气端口91a位于第一进气管道部分91的沿摩托车10的纵向方向上的前端处,管道进气端口91a在摩托车10的纵向方向上设置在发动机70的燃烧室71的前端的前侧。
因此,进气管道90可以吸入未被燃烧室71附近由发动机70产生的热量加热的外部空气。因此,可以提高V带式变速器65的冷却质量。
根据本实施例的进气管道90包括弯折部分(91b、92a),弯折部分的内壁大致垂直于在进气管道90中流动以被朝向弯折部分导引的外部空气的方向。
因此,因为外部空气沿弯折部分的内壁弯折,所以外部空气中的水分和灰尘粘附到弯折部分的内壁,由此可以吸入包含较少水分和灰尘的外部空气。另外,虽然流入的外部空气的流速降低,但仍然可确保外部空气的足够的流率。
如上所述,对于这样的摩托车10,在设置V带式变速器65的情况下限制车辆宽度的同时,可以确保V带式变速器65的冷却质量。
《3-1》排气管道84的结构
参考图5详细描述构成本发明特征一部分的排气管道84的结构。图5是沿图2的线F2-F2所取的侧视剖视图。即,图5是沿变速器罩8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经过排气管道84的第一回水肋和第二回水肋的侧视剖视图。
排气管道84是连接在形成于内罩80a的后端上部上的通气端口82和形成于外壳80b的后端下部上的排气端口83之间的管道。排气管道84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前部内壁由内罩80a形成,而其后部内壁由外罩80b形成。
已经对变速器单元60进行冷却的外部空气从通气端口82排放到排气管道84。这样排放的外部空气经过排气管道84从排气端口83排出。
排气管道84包括第一回水肋84a、第二回水肋84b、第一防水肋84c和第二防水肋84d。第一回水肋84a、第二回水肋84b和第一防水肋84c从排气管道84的内壁朝向排气管道84的中心突出。另外,第二防水肋84d设置在排气管道84的中空部分中。
这里,本申请的说明书中的“回水肋”是指抑制水从排气端口83沿排气管道84的内壁上升以防止水侵入变速器单元60的肋。另外,本申请的说明书中的“防水肋”是指断绝水从排气端口83直接进入排气管道84以防止水侵入变速器单元60的肋。
<3-1-1>各个肋的结构
第一回水肋84a从后部内壁(即,外罩80b)的预定位置向下延伸。第一回水肋84a的朝向排气管道84中心的末端布置在通气端口82的下方。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第一回水肋84a从外罩80b的上方延伸到β线的下侧,β线表示通气端口82的上端位置。因此,从外罩80b的内壁上升的水被抑制在通气端口82的下方,使得其不能从通气端口82侵入变速器单元60。
第二回水肋84从前部内壁(即,内罩80a)的预定位置朝向排气管道84的中心延伸。即,第二回水肋84b设置在与第一回水肋84a相对的内壁上。因此,沿由内罩界定的内壁上升的水被抑制在通气端口82的下方,使得其不能从通气端口82侵入变速器单元60。
第一回水肋84a和第二回水肋84b的长度可以设定为可以通过其抑制上升的水的程度,并且可以设定为这样的限度:直到该限度,也不降低排气端口84的排气效率。
另外,第一防水肋84c从排气端口的后端朝向排气管道84的中心延伸。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防水肋84c与排气端口83的后端接触,但也可以与其分离。
第二防水肋84d在排气管道84的中空部分中与排气管道84的内壁、第一回水肋84a、第二回水肋84b和第一回水肋84c分离布置。
第一防水肋84c和第二防水肋84d布置在适当位置,以能够断绝水从排气端口83直接进入排气管道84,或者将水引导至第一回水肋84a或第二回水肋84b。
<3-1-2>各个肋的位置关系
需要将各个肋布置在适当位置,以一起协作来断绝水从排气端口83侵入。下面将参考图5描述能布置各个肋的这些适当位置。另外,说明书中的“朝向中心”和“朝向内壁”分别涉及排气管道84。
第一回水肋84a设置在与第二回水肋84b相对的内壁(图5中的后部内壁)。
第一防水肋84c设置在第二防水肋84d的下方。
第一防水肋84c的朝向内壁的一端与第一基准线γ相交(交点1),第一基准线γ连接在第一回水肋84a的朝向中心的末端和排气端口83的一个后端之间。
第二防水肋84d的朝向内壁的一端与第二基准线δ相交(交点2),第二基准线δ连接在第二回水肋84b的朝向中心的末端和排气端口83的另一个前端之间。
第二防水肋84d的朝向中心的另一端与第三基准线ε相交(交点3),第三基准线ε连接在第一回水肋84a的朝向中心的末端和第一防水肋84c的朝向中心的另一端之间。
这里,第一基准线γ和第二基准线δ彼此不相交。即,第一回水肋84a和第一防水肋84c成为一对,并且设置在排气管道84的一个内壁上,第二回水肋84b和第二防水肋84d成为一对,并且设置在排气管道84的另一个内壁上。
另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排气管道84中,第一防水肋84c和第二防水肋84d所限定的间隙在横截面积方面等于或大于排气端口83。即,每单位时间可以通过间隙的气体在体积方面大于每单位时间可以通过排气端口83的气体。
虽然已经描述其中第一防水肋84c和第二防水肋84d彼此分离的结构,但是第一防水肋84c和第二防水肋84d可以成为一体。在此情况下,进行布置使得该一体防水肋与排气管道84之间的间隙在横截面积方面等于或大于排气端口83。
《3-2》功能和效果
对根据本实施例的排气管道84,第一回水肋84a、第二回水肋84b、第一防水肋84c和第二防水肋84d布置在适当位置。另外,对于根据本实施例的排气管道84,第一防水肋84c和第二防水肋84d所限定的间隙在横截面积方面大于排气端口83。
因此,可以有效地断绝水从排气端口83侵入。具体而言,第一回水肋84a和第二回水肋84b可以抑制水从排气端口83沿排气管道84的内壁上升,并且第一防水肋84c和第二防水肋84d可以断绝水的溅射和从排气端口83侵入排气管道84。
另外,因为第一防水肋84c和第二防水肋84d所限定的间隙在横截面积方面大于排气端口83,所以可以确保外部空气的排气效率。因此,外部空气不会保留在变速器单元60中,而可以有效地冷却V带式变速器65。
如上所述,在摩托车10中,在变速器单元设置有V带式变速器65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溅射并从排气端口侵入变速器单元的水,同时确保变速器单元的排气效率。
《4-1》内罩80a和外罩80b之间的空冷
接着,参考图1和图2描述内罩80a和外罩80b之间的空冷。根据本实施例,为了隔离V带式变速器65产生的驱动声音,将变速器罩80构造成将用于声音隔离的聚氨脂材料置于在内罩80a和外罩80b之间。因为这样的变速器罩80的散热性较低,所以需要冷却变速器罩80的内部,以确保变速器单元60的冷却效率。
这里,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在第二进气管道部分92上的进气端口连接部分92b还连接在内罩80a和外罩80b之间。即,进气端口连接部分92b允许外部空气也排出到变速器罩80中。如图2所示,已经对变速器罩80的内部进行冷却的外部空气从排气端口83排出。
《4-2》功能和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的进气管道90允许外部空气在内罩80a和外部空气80b之间流动。通过使得外部空气在变速器罩80中流动,可以避免变速器罩80的散热性降低。因此,可以确保变速器单元60的冷却效率。
《其它实施例》
如上所述,虽然已经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揭示了本发明的内容,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由构成公开的一部分的说明书和附图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清楚的是,此公开可以得到各种替换实施例。
例如,如果作为空气滤清器的功能模块没有结合到进气端口81中,是没有关系的。
另外,虽然已经描述了其中V带式变速器65设置在摩托车10的左侧的构造,但是即使通过将左右两侧中的一个改变成另一个而在右侧上也同样可以实现该构造。
当然,以此方式,本发明包括这里没有描述的各种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仅由与权利要求相关的从上述说明书中得到的创造性内容所决定。
Claims (6)
1.一种跨乘式车辆,包括变速器罩以及沿所述车辆的纵向设置的进气管道,所述变速器罩覆盖驱动带轮、从动带轮、带、和冷却风扇,并且
其中,所述冷却风扇设置在所述驱动带轮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
所述变速器罩包括设置在所述冷却风扇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进气端口,以及排气端口,从所述进气端口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所述排气端口排出,
所述进气管道包括第一进气管道部分和连接到所述进气端口的第二进气管道部分,其中,所述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第一进气管道部分吸入,
所述第二进气管道部分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弯折,以连接到所述第一进气管道部分,并且
所述第一进气管道部分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相对于所述冷却风扇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布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还包括发动机,其驱动所述驱动带轮,并且
其中,所述发动机包括在所述跨乘式车辆的纵向上位于所述变速器罩的前方的燃烧室,燃料在所述燃烧室内燃烧,
所述第一进气管道部分包括在所述跨乘式车辆的所述纵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进气管道部分的前端处的管道进气端口,并且
在所述跨乘式车辆的所述纵向上,所述管道进气端口设置在所述燃烧室的前端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所述进气管道包括弯折部分,并且
所述弯折部分的内壁基本垂直于在所述进气管道中流动以被朝向所述弯折部分导引的外部空气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还包括由所述从动带轮旋转的后轮,并且
其中,在所述跨乘式车辆的侧视图中观察时,所述排气端口和所述管道进气端口设置在所述后轮的中心的上方。
5.一种跨乘式车辆,包括变速器罩,其覆盖驱动带轮、从动带轮、带和排气管道,并且
所述变速器罩包括进气端口和排气端口,外部空气通过所述进气端口吸入,并且所述外部空气通过所述排气端口排出,
所述排气管道包括位于其一端处的所述排气端口、在其另一端处布置在所述排气端口上方的通气端口、第一回水肋、第二回水肋、第一防水肋和第二防水肋,所述这些肋在所述排气管道的内壁上突出,
所述第一回水肋设置在与所述第二回水肋相对的所述内壁上,
所述第一防水肋设置在所述第二防水肋的下方,
在所述排气管道的如下所述界定的横截面中,
所述第一防水肋的一端与第一基准线相交,所述第一基准线连接在所述第一回水肋的朝向所述排气管道的中心的末端和所述排气端口的在所述跨乘式车辆的纵向上的一端之间,
所述第二防水肋的一端与第二基准线相交,所述第二基准线连接在所述第二回水肋的朝向所述排气管道的所述中心的末端和所述排气端口的在所述跨乘式车辆的所述纵向上的另一端之间,
所述第二防水肋的另一端与第三基准线相交,所述第三基准线连接在所述第一回水肋的朝向所述排气管道的所述中心的所述末端和所述第一防水肋的另一端之间,并且
所述第一基准线与所述第二基准线彼此不相交,
其中所述排气管道的所述横截面是从沿着所述变速器罩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侧面的、经过所述第一回水肋和所述第二回水肋的侧面起延伸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所述排气管道的经过所述第一防水肋与所述第二防水肋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排气端口的横截面面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038704 | 2007-02-19 | ||
JP2007-038704 | 2007-02-19 | ||
JP2007038704A JP2008201230A (ja) | 2007-02-19 | 2007-02-19 | 鞍乗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49859A true CN101249859A (zh) | 2008-08-27 |
CN101249859B CN101249859B (zh) | 2012-09-26 |
Family
ID=39322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078212A Active CN101249859B (zh) | 2007-02-19 | 2008-02-19 | 跨乘式车辆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EP (2) | EP1959168B1 (zh) |
JP (1) | JP2008201230A (zh) |
CN (1) | CN101249859B (zh) |
AT (1) | ATE551558T1 (zh) |
BR (1) | BRPI0800213B1 (zh) |
ES (2) | ES2549033T3 (zh) |
TW (1) | TWI338653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30149A (zh) * | 2010-12-28 | 2012-07-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V形皮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冷却风引入结构 |
CN105864409A (zh) * | 2015-02-09 | 2016-08-17 | 铃木株式会社 | 无级变速器的冷却结构 |
CN109415102A (zh) * | 2016-07-08 | 2019-03-01 |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 全地形车辆 |
CN113790257A (zh) * | 2021-09-30 | 2021-12-14 |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 摩托车及无级变速箱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N2012DN01852A (zh) * | 2009-09-03 | 2015-08-21 | Honda Motor Co Ltd | |
JP5683162B2 (ja) * | 2010-07-28 | 2015-03-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加熱調理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27124U (ja) * | 1982-08-10 | 1984-02-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
JPS60188690U (ja) * | 1984-05-28 | 1985-12-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における伝動室の冷却空気排出促進装置 |
US4697665A (en) * | 1985-06-18 | 1987-10-06 | Polaris Industries, Inc. | Recreational vehicle with air cooled transmission |
JPH077267Y2 (ja) * | 1990-08-17 | 1995-02-22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実用運搬車のエアー取入構造 |
JP3161463B2 (ja) | 1990-12-25 | 2001-04-25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
2007
- 2007-02-19 JP JP2007038704A patent/JP2008201230A/ja active Pending
-
2008
- 2008-01-28 TW TW097103127A patent/TWI338653B/zh active
- 2008-02-18 AT AT08250559T patent/ATE551558T1/de active
- 2008-02-18 EP EP08250559A patent/EP1959168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2-18 ES ES11176805.7T patent/ES2549033T3/es active Active
- 2008-02-18 ES ES08250559T patent/ES2383013T3/es active Active
- 2008-02-18 BR BRPI0800213-4A patent/BRPI0800213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2-18 EP EP11176805.7A patent/EP2386783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2-19 CN CN2008100078212A patent/CN101249859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30149A (zh) * | 2010-12-28 | 2012-07-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V形皮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冷却风引入结构 |
CN105864409A (zh) * | 2015-02-09 | 2016-08-17 | 铃木株式会社 | 无级变速器的冷却结构 |
CN105864409B (zh) * | 2015-02-09 | 2018-07-06 | 铃木株式会社 | 无级变速器的冷却结构 |
CN109415102A (zh) * | 2016-07-08 | 2019-03-01 |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 全地形车辆 |
CN109415102B (zh) * | 2016-07-08 | 2020-12-08 |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 全地形车辆 |
US11945540B2 (en) | 2016-07-08 | 2024-04-02 | Polaris Industries Inc. | All-terrain vehicle |
CN113790257A (zh) * | 2021-09-30 | 2021-12-14 |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 摩托车及无级变速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338653B (en) | 2011-03-11 |
EP1959168A2 (en) | 2008-08-20 |
JP2008201230A (ja) | 2008-09-04 |
EP2386783A2 (en) | 2011-11-16 |
BRPI0800213A2 (pt) | 2012-09-25 |
TW200920645A (en) | 2009-05-16 |
ATE551558T1 (de) | 2012-04-15 |
ES2549033T3 (es) | 2015-10-22 |
ES2383013T3 (es) | 2012-06-15 |
EP2386783A3 (en) | 2012-01-04 |
EP2386783B1 (en) | 2015-07-29 |
BRPI0800213B1 (pt) | 2018-03-13 |
EP1959168B1 (en) | 2012-03-28 |
EP1959168A3 (en) | 2011-05-04 |
CN101249859B (zh) | 2012-09-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28525B (zh) | 骑乘式车辆的进气管 | |
JP3723792B2 (ja) |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空気取入装置 | |
US7810600B2 (en) | Motorcycle with intake duct for belt chamber arranged between seat and rear fender | |
JP4010127B2 (ja) | 変速機構の冷却構造 | |
US7882912B2 (en) | Intake structure for seat type vehicle | |
CN101249859B (zh) | 跨乘式车辆 | |
US8950799B2 (en) | Windbreak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 |
CN1966966A (zh) | 发动机的进气装置 | |
CN101468707B (zh) | 踏板型自动二轮车 | |
JP4249345B2 (ja)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クリーナ | |
US7985271B2 (en) | Engine unit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 |
CN104015608A (zh) | 多用途车辆 | |
JP4802727B2 (ja) | 不整地走行車両 | |
JP5252306B2 (ja) |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 |
CN104421071B (zh) | 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 |
JP2007203827A (ja) | ベルト式変速機およびレッグシールドを備える車両 | |
JP2006213250A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4555740B2 (ja) |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空気取入装置 | |
WO2021192212A1 (ja) | パワーユニット | |
EP2765071B1 (en) | Straddle-type vehicle with air-cooled transmission | |
JP2024104470A (ja) | 鞍乗型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