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5847B - 便携设备保持夹 - Google Patents
便携设备保持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25847B CN101225847B CN2007101518520A CN200710151852A CN101225847B CN 101225847 B CN101225847 B CN 101225847B CN 2007101518520 A CN2007101518520 A CN 2007101518520A CN 200710151852 A CN200710151852 A CN 200710151852A CN 101225847 B CN101225847 B CN 10122584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able device
- elastic
- protrusion
- holding clip
- device hol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78 waterproof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16256 fatigu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NCGICGYLBXGBGN-UHFFFAOYSA-N 3-morpholin-4-yl-1-oxa-3-azonia-2-azanidacyclopent-3-en-5-imine;hydro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N-]1OC(=N)C=[N+]1N1CCOCC1 NCGICGYLBXGBG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1674 Agaricus brunnescen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5/00—Holders or carriers for hand articles; Holders or carriers for use while travelling or camping
- A45F5/02—Fastening articles to the garmen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5/00—Holders or carriers for hand articles; Holders or carriers for use while travelling or camping
- A45F5/02—Fastening articles to the garment
- A45F2005/025—Fastening articles to the garment with a holder or item rotatably connected to the fastening device, e.g. having a rotatio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garmen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5/00—Holders or carriers for hand articles; Holders or carriers for use while travelling or camping
- A45F5/1516—Holders or carriers for portable handheld communication devices, e.g. pagers or smart phon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13—Article holder attachable to apparel or bod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13—Article holder attachable to apparel or body
- Y10T24/1391—Article held by clip with spring [e.g., leaf, coil] memb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13—Article holder attachable to apparel or body
- Y10T24/1394—Article held by clip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设备保持夹,其保持便携设备并且能够附连到特定薄物体上和从薄物体上分离。源于弹性体的弹性力施加到夹持部,从而下部构件和上部构件用作一个夹子。弹性构件以从下部构件的附连表面沿着闭合图形的轮廓(除了其一部分之外)切开的方式形成,并且可相对于附连表面以该部分作为弯曲轴线弯曲。弹性构件在其前端具有突起,并且后板在其附连表面具有凹穴。当后板相对于下部构件转动时,突起通过弹性构件的弯曲从凹穴中脱开,或者通过弯曲的恢复与凹穴接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设备保持夹。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经提出了用于例如麦克风、蜂窝电话和各种便携电子设备等便携设备的夹子。这里,夹子意指可以合适的模式或姿态保持便携设备并且能够附连到便携设备使用者的衣服等上和从衣服等上取下来的夹子。这种夹子使得使用者能够在将便携设备附连到其身体的合适位置的同时使用该便携设备。
在此情况下,优选的,夹子应当具有合适的转动机构以适应便携设备的姿态。这是因为,在便携设备是麦克风的情况下,如果麦克风的姿态能够根据使用者的姿态等选择性地改变将是方便的。
作为这种便携设备保持夹,日本实用新型申请KOKAI公报S55-87074号和美国专利4100653号公开了一种用于紧凑型麦克风等的支撑结构的技术,其具有可旋转地附连到紧凑型麦克风/扬声器外壳的夹子使得紧凑型麦克风/扬声器的方向能选择性地改变,并且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将麦克风/扬声器以可旋转方式附连到例如衣服等薄物体上的装置的技术。
日本实用新型申请KOKAI公报S55-87074号公开了一种用于紧凑型麦克风等的支撑结构的技术,其具有一个夹子,所述夹子可旋转地附连到紧凑型麦克风/扬声器外壳使得紧凑型麦克风/扬声器的方向能选择性地改变。
然而,根据上述技术,组件的数量较大,从而组装不容易。大量的组件导致成本上升,或者夹子本身的重量增加。此外,根据上述技术,产生用于固定紧凑型麦克风/扬声器姿态的力的来源仅仅是弹簧垫圈,从而会无法获得足够的固定力。
美国专利4100653号公开了一种用于将麦克风-扬声器可旋转地附连到例如衣服等薄物体上的装置的技术,该装置包括多个形成在金属板等内的凹穴、具有与凹穴接合的突起的弹簧和附连到弹簧以执行轴向转动的夹子等。即,凹穴与相应突起的接合用于固定麦克风-扬声器的姿态。
然而,如果权利要求1中的弹簧和用于弹性迫压夹子的装置(见组件e)由独立构件形成,会产生和日本实用新型申请KOKAI公报S55-87074号一样的问题。
美国专利4100653号还公开了如下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弹簧用作将已经配合到麦克风-扬声器的夹子附连到衣服等之上的提供弹性力的来源,并且用作保持麦克风-扬声器转动姿态的提供弹性力的来源(见该实施方式、附图和权利要求5)。根据此实施方式,部件的数量减少,由此克服了上述问题。
然而,根据此实施方式,存在如下问题。即,当弹性力增加以保证麦克风-扬声器的姿态固定时,难以从凹穴中释放弹簧的突起,从而改变麦克风-扬声器的姿态变得困难。相反,如果弹性力降低,将导致麦克风-扬声器转动中的保持力削弱。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为了转动麦克风-扬声器,首先,突起克服弹簧的弹性力从凹穴中拔出,然后在维持拔出状态的同时转动麦克风-扬声器。此时,特别地,在第二步骤,使用者需要同时进行拔出操作和转动操作,它们具有彼此不同的矢量,会有些不方便。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良好操作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问题而做出,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设备保持夹,该保持夹能够有效地保持便携设备并且以简单结构相对于衣服等实现附连/分离。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设备保持夹,该保持夹能够有效地保持便携设备并且以良好的操作性与衣服等附连/分离。
为实现这些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便携设备保持夹保持便携设备并且可附连到特定薄物体和从其分离,并且包括:第一构件,其具有第一夹持部并且保持所述便携设备;第二构件,其具有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抵靠所述第一夹持部而将所述特定薄物体夹在其间;以及产生弹性力的弹性体,所述弹性力施加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并且使得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彼此接触;其中所述第一构件进一步具有:附连部,其具有面对所述便携设备的附连表面的相对表面;转动轴,其附连到所述附连部,穿过所述便携设备的附连表面,并且保持所述便携设备使得所述便携设备能够绕所述转动轴的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转动;具有联接部的弹性构件,所述联接部构成所述弹性构件的轮廓的一部分,并且以弹性变形方式连接到所述相对表面或者一个连接到所述相对表面的表面;以及突起,所述突起能够接合形成在所述附连表面内、设置在与所述转动轴的中心间隔预定距离的圆弧上的多个凹穴中的一个,并且所述突起设置在所述弹性构件的前端,所述弹性构件设置成保持在形成于所述相对表面内的并且以对应于所述弹性构件轮廓的形状形成的开口内,并且所述弹性构件能够绕所述联接部相对于所述相对表面弯曲,并且当所述便携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转动时,所述突起通过所述弹性构件的弯曲从所述凹穴中脱开或者通过弯曲的恢复与所述凹穴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设备保持夹,源于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力至少在所述突起接合所述凹穴时施加在所述弹性构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设备保持夹,所述第一构件和弹性构件通过整体模制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设备保持夹,第一构件可由树脂材料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设备保持夹,突起和凹穴均可形成为接近半球形的形状。
本发明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可进一步包括:耦联器装置、耦联器结构或耦联器部分,其将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耦联在一起使得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能够绕预定轴线转动,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以所述预定轴线为边界的相应的一个侧端处,并且所述弹性体在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以所述预定轴线为边界的相应的另一侧之间施加使得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彼此分离的弹性力。
在采用了耦联器装置、耦联器结构或者耦联器部分的模式中,耦联器装置、耦联器结构或者耦联器部分可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任一个上的第一和第二突起、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另一个中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突起接合的第一和第二接合孔、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合孔连通的第一和第二槽,第一和第二槽各自具有能够使所述第一或第二突起穿过的宽度,所述突起穿过所述槽以与所述接合孔接合,并且所述第一突起接合所述第一接合孔的接合部和所述第二突起接合所述第二接合孔的接合部位于所述预定轴线上。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设备保持夹,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分别包括形成为接近长方体形状的实心体。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多个突起设置在所述弹性构件的前端,并且所述多个突起能够同时与相应的凹穴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弹性体可包括板簧。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弹性体可包括卷簧。
附图说明
当阅读了下列详细说明和附图之后,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目的以及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便携设备保持夹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便携设备保持夹的侧视图(局部剖视图);
图3是示出下部构件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下部构件的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4中X1-X1线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上部构件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上部构件的俯视图;
图8是沿着图7中X2-X2线的剖视图;
图9A是弹性体的第一俯视图,图9b是其侧视图,图9C是其第二俯视图,而图9D是示出涉及图9C的第二俯视图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10A和10B是用于解释形成在第一耦联器上的肋的功能的图,图10A示出了不带有肋的耦联器,而图10B示出了带有肋的耦联器;
图11A至11C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便携设备保持夹的操作的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便携设备保持夹的侧视图(局部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2中的便携设备保持夹的下部构件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2中的便携设备保持夹的上部构件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图12中的便携设备保持夹的上部构件的剖视图;
图16A是图12中的便携设备保持夹的弹性体的俯视图,而图16B是其侧视图;以及
图17A至17C是示出组装便携设备保持夹的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1-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具有下部构件1、上部构件2和后板51。从下面的说明将清楚,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构成了夹子。
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分别形成为具有小宽度(沿图2的水平方向的长度)的接近长方体的形状。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分别在其长方体的宽表面上具有第一耦联器11和第二耦联器21。
第一耦联器11从下部构件1的宽表面突出。第一耦联器11形成为沿图中的横向延长的接近长方体的形状。其前端的角部是圆的,并且形成为使得半圆连接到矩形一端的形状,如从图3所示的侧部所观察的那样。
如图4所示,这种第一耦联器11具有两个穿过沿下部构件1的宽度方向(图4中的水平方向)的中心线设置的部分。接合孔11A分别形成在两个部分的向外的表面内。与接合孔11A连通的槽11B也形成在向外的表面内。如下所述,槽11B具有突起21A可通过的宽度。
如图3和4所示,肋11C分别形成在两个部分的向内的表面上。肋11C是从向内的表面突出的部分。肋11C的长度等于第一耦联器11沿图3的水平方向的全长。
第二耦联器21从上部构件2的宽表面突出。第二耦联器21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长的接近梯形的形状,如从图2和6所示的侧部所观察的那样。构成此形状的一部分的倾斜边缘21L面对下部构件1的宽表面。预先设定倾斜边缘21L和宽表面之间的角度为预定的锐角。从图6和7将清楚看到,第二耦联器21具有类似于第一耦联器11的两个部分。
如图7所示,突起21A形成在构成第二耦联器21的两个部分的相应的相对表面上。突起21A穿过槽11B并且与接合孔11A接合。突起21A和接合孔11A各具有圆形轮廓,从而第一耦联器11(或第二耦联器21)可相对于第二耦联器21(或第一耦联器11)绕着突起21A和接合孔11A的中心转动。
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通过弹性体3连接到一起。从图9可清楚看到,弹性体3是一个板簧。弹性体3可例如由合适的金属形成。
如图9所示,从侧部观察时,弹性体3形成为接近字母L的形状。然而,在形成字母L的一侧和另一侧二者之间的角度小于90度。下部构件附连孔321形成在字母L的一侧的端部内。与这些孔相对应,下部构件1具有附连突起123,如图4所示。附连突起123位于后面要讨论的弹性构件121所形成的区域内,从而弹性构件121接受来自弹性体3的弹性力,这将在后面详细讨论。
另一方面,上部构件附连槽322形成在字母L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此相对应,如图7和8所示,上部构件2具有附连突起220。
根据本发明,如图9D所示,可形成附连孔322’以替代上部构件附连槽322。与这种情况相比,图9C中所示的情况适于在相对较长时间使用弹性体3。这是因为在图9D所示的情况中,与图9C中所示的情况相比,在上部构件2和弹性体3之间施加力的作用点(分别见图9C和9D中的箭头F1和F2)远离主要产生弹性力的弹性体3的弯曲部(字母L的角部)。因此,在图9D所示的情况中,与图9C所示的情况相比,很可能有大的力施加到弹性体3,其疲劳发展进一步加速。
弹性体3具有这些孔或槽并且与突起彼此接合。即,突起123接合相应的孔321,并且突起220接合槽322,从而弹性体3保持在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之间,如图2所示。在这种保持状况下,通过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施加使得弹性体3的字母L的一侧及其另一侧彼此靠近的力。结果,来源于弹性体3的弹性力施加在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之间。
更具体地,使得上部构件2和下部构件1的下端彼此靠近的弹性力施加在其间,另一方面,使得上部构件2和下部构件1的上端彼此远离的弹性力施加在其间。从弹性体的布置状态将明显看到,弹性力的作用方向反转的边界是水平线LL,该水平线LL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包括第二耦联器21的突起21A与第一耦联器11的接合孔11A接合的那部分(更确切的说是其转动中心)。
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分别具有沿着各自的下端形成的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24。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24通过弹性体3施加弹性力而彼此抵靠。当两个夹持部彼此抵靠并且其间具有衣服等时,本实施方式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可附连到衣服等上。由此,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用作夹子。
此时,第二耦联器21的倾斜边缘21L和第一耦联器11的肋11C有效地发挥作用。这是因为下列原因。
即,当试图使衣服等夹在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24之间时,需要使两个夹持部彼此分开。此时,施加使得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的上端彼此靠近的力用于克服弹性体3的弹性力。此时,优选的,两个边缘不应当彼此过于靠近,因为如果它们彼此过于靠近,不必要的力会施加到弹性体3,并且其疲劳程度增加或者弹性体3损坏的可能性增加。
相反,根据此实施方式,如上所述,由于存在与下部构件1的宽表面形成预定的锐角的倾斜边缘21L,极大地减少了上部构件2和下部构件1的上端彼此过于靠近而超出需要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当两个边缘彼此靠近超过预定距离时,下部构件1的宽表面和倾斜边缘21L彼此接触。即,包括倾斜边缘21L的第二耦联器21用作止动器,其合适地保持了上部构件2和下部构件1的上端之间的靠近的边际距离。
根据此实施方式,由于存在包括倾斜边缘21L的第二耦联器21,产生的优点是弹性体3可长时间使用。
为了有效地获得上述作用和效果,优选的,预定锐角应当设定为大约3到70度,更优选地设定为5到45度。如果锐角过小,附连到相对厚的衣服上会变得困难,而如果过大,上述止动功能将变得无效。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存在肋11C,不必要的力施加到弹性体3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这是因为以下原因。即,由图9A中的点划线表示的肋11C的突出端接触弹性体3。应当假定弹性体3如图4所示附连的情况。具体地,该接触部分位于与弹性体3接触上部构件2的表面相对并且构成了弹性体3的表面上。
由于存在这种接触部分,当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的相应的上端彼此靠近时,弹性体3的运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更具体地,从图10A和图10B之间的对比可清楚看到,在弹性体3的运动中,弹性体3本身进入夹在第一耦联器11的两个部分之间的区域的运动受到限制。注意,图10A示出了弹性体3如何进入夹置区域的方式。这意味着弹性构件3的弯曲部分最终不会弯曲超过图10B所示的必要程度。
结果,根据此实施方式,由于存在肋11C,也获得了使得弹性体3可长时间使用的优点。
弹性体3的弯曲部相对于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是自由的,因此当弹性体3的运动受到限制时,弯曲部产生运动,从而从前一状态靠近上部构件2。该运动类似于对限制的补偿。
虽然在图中没有示出,但是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24的各邻接面可设置有彼此接合的突起和凹穴。这进一步保证了附连到衣服等之上。
如图2所示,后板51附连到下部构件1。
当后板51附连到下部构件1时,附连表面51A面对下部构件1的附连表面1F。特别地,在此实施方式中,两个附连表面51A和附连表面1F是没有特定的凹穴部和凸出部的平面,如图2所示。
例如麦克风、蜂窝电话或各种便携电子设备(未示出)等便携设备固定和保持在与后板51的附连表面51A相对的表面(图2中左侧)上。为了固定和保持便携设备,如图1所示,后板51具有多个附连孔53、54和55。
当后板51附连到下部构件1时,以完全突出于下部构件1的宽表面的方式设置在下部构件1的宽表面上的转动轴13穿过包括附连表面51A的后板51,如图2所示。后板51由转动轴13保持。
然而,在后板51内的由转动轴13所通过的孔和转动轴13的外周表面之间设置了一定的间隙,从而后板51和下部构件1可绕着转动轴13相对转动。
转动轴13沿着其轴向具有两个槽。外面的槽(图2中左侧)设置有E形环131,而内部的槽(图2中右侧)设置有O形环。E形环131沿轴向调节后板51与转动轴13的相对运动。O形环132防止水沿着转动轴13从图2的右侧进入,从而保护位于图2左侧的便携设备免遭水侵。
上面说明的下部构件1、上部构件2和后板51均由合适的树脂材料形成。由此可提供重量相对较轻的便携设备保持夹。
下部构件1除了上述组件之外还具有弹性构件121。
在此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121形成为图4详细示出的形状。即,图中的弹性构件121的上部轮廓由水平方向而不是竖直方向拉长的第一长方形以及设置成与第一长方形的各端重叠的两个圆形构成。另一方面,图中弹性构件121的下部轮廓由第二长方形构成,所述第二长方形连接到第一长方形的中部并且沿图中的竖直方向而不是水平方向拉长。图中第二长方形的下侧具有与下部构件1一体的连接部(在下文中,该连接部参照图4称为“联结部124”)。
如上所述,弹性构件121具有类似于从下部构件1切出的闭合图形的轮廓,并且由第一长方形、两个圆形和第二长方形构成。具有这种轮廓的弹性构件121设置成保持在形成于下部构件1和附连表面1F中并且具有类似形状的开口中。
然而,弹性构件121通过构成弹性构件121一部分轮廓的联结部124保持与下部构件1的整体性。整体性的保持可通过事先一体模制弹性构件121和下部构件1很好地获得。
如图5所示,弹性构件121可以联结部124为轴线相对于附连表面1F弯曲。
应当施加多大的力以使得弹性构件121弯曲或者弹性构件121可弯曲到什么程度等(下文称为“弯曲能力”以简化说明)取决于弹性构件121的整体尺寸、联结部124的长度(或宽度)以及联结部124由何种材料制成等。
如上所述,在此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用于附连弹性体3的附连突起123形成为位于弹性构件121的轮廓内;更确切地说,附连突起123位于构成弹性构件121的轮廓的两个圆形的相应的中心处。由图2或图4可清楚看到,附连突起123位于图中的水平线LL之上。
因此,来自弹性体3的弹性力施加到弹性构件121,并且施力方向朝向图4内侧(图2中左侧)。
因此,弯曲能力也根据来源于弹性体3的弹性力的能力改变。
弹性构件121具有两个突起122,每个突起都形成为半球形并且处于弹性构件121的前端。参照图4,突起122设置成位于构成弹性构件121的轮廓的两个圆形的相应的中心处,类似于附连突起123。然而,突起122形成在与形成附连突起123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
后板51的附连表面51A具有凹穴52,每个凹穴52形成为半球形并且可接合突起122。如图1所示,凹穴52设置在从转动轴13的中心轴线起具有预定半径的圆的圆周上。
一个凹穴52和另一个相邻凹穴52之间的距离设定成取决于两个突起122之间的间隙。在此实施方式中其根据下列程序确定。
首先,假定两个突起122之间的距离为D1。使得一个凹穴52(下文中为了容易理解称为“凹穴52(A)”)和离开凹穴52(A)(为了计算不包括凹穴52(A))的第二凹穴52(下文中为了容易理解称为“凹穴52(B)”)之间的线性距离与D1相匹配。接下来,凹穴52(C)设置在凹穴52(A)和凹穴52(B)之间的中点处。注意,由于在此实施方式中凹穴52设置在圆的圆周上,所以凹穴52(C)也以此方式设置。
在此情况下,相邻凹穴52之间并且沿着上述圆周的距离为R·(Sin-1(D1/2R)),其中R为上述不变的半径,即,圆周上设置有凹穴52的圆的半径。
由于突起122和凹穴52之间的关系以此方式确定,所以两个突起122可同时接合相应的两个凹穴52。在此状态下,如图1所示,在左侧突起122和右侧突起122之间有一个凹穴52。这里,让我们使用上述参考标号52(A)、52(B)和52(C),则突起122分别接合凹穴52(A)和凹穴(52B)(见图1中的黑圈),凹穴52(C)没有被接合。
突起122之间的距离和相邻凹穴52之间的距离具有相互作用的相关关系,从而合适的是,与上述说明相反,相邻凹穴52之间的距离可首先确定,然后基于此确定突起122之间的距离(换言之,可确定弹性构件121本身的尺寸,或者下部构件1的尺寸)。
此外,如图1或7所示,上部构件2具有挂钩口23。该挂钩口23可用来将便携设备保持夹钩在从一些建筑物或其墙壁突出的构件上。
接下来,除了已经提到的图1至10A和10B之外,参照图11A至11C,将说明采用上述结构的便携设备保持夹的操作。
图11A至11C从左至右示出了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下文中,它们可组合在一起并且简称为“夹子”以简化说明)绕着转动轴13相对于后板51逆时针转动的方式。
夹子和后板51具有相对转动关系,因此能够理解,图11A至11C示出了后板51相对于夹子转动的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参照图11A至11C从“夹子转动”的出发点进行说明,然而该说明包括了“后板51(或固定在其上的便携设备)转动”的含义。
与图1没有不同的图11A示出夹子相对于后板51具有正常姿态。在此状态,图11A至11C示出的形成于后板51的附连表面51A中的凹穴52中的凹穴521和523接合下部构件1的相应的突起122(见图中的黑圈)。
接下来,从此状态,夹子沿逆时针方向稍微转动。此时,下部构件1的弹性构件121发挥作用。其机制如下。
当夹子开始转动时,突起122的前端从逐渐变浅的凹穴521的内表面接受力。这是因为凹穴521形成为接近半球形。该力沿着使突起122从图11A至11C朝向你的方向移动的方向施加。然后,由于突起122形成在下部构件1的弹性构件121的前端,所以弹性构件121的前端也沿着同样的方向接受力。此时,弹性构件121的前端可沿着此方向运动。这是因为弹性构件121可以联结部124为轴线弯曲,如上所述(见图5)。
当夹子的转动进一步发展时,突起122的前端抵达相邻凹穴521和522之间的类似于山脉的“峰顶”的部分。该峰顶是一个凹穴521的内表面遇到另一个凹穴522的内表面的部分。弹性构件121前端的弯曲量此时最大。图11B示出了突起122处于凹穴521和522之间的峰顶的状态。
上述机制也适用于在图11A至11C中的凹穴523和524之间移动的突起122。
此后,夹子从图11B示出的状态进一步逆时针转动。
然后,位于上述凹穴521和522之间的峰顶处的突起122滑动到凹穴522的内表面,并且接合凹穴522。即,突起122朝向图11A至11C的内侧移动。这是因为使得处于弯曲状态的弹性构件121返回初始状态的弹性力施加到弹性构件121的前端,即突起122。该弹性力产生于作为其中一个来源的联结部124。此外,根据上述结构,弹性体3用作弹性力的其中一个来源(见图9中的附连孔321和图4中的附连突起123)。
如图11C所示,突起122快速地和可靠地接合凹穴522。表述“快速地和可靠地”基于如下考虑:不仅来自弹性构件121的弹性力,而且弹性体3的弹性力,均施加用于接合突起122和凹穴522。上述机制对于在图11A至图11C的凹穴523和524之间运动的突起122也是如此。
同时,当突起122接合凹穴52时产生咔嗒声,并且使用者可感觉该咔嗒声。
根据此实施方式,夹子可容易地相对于便携设备转动,或者便携设备可相对于夹子以上述方式转动,并且确实可以实现以预定的转动角度固定便携设备的姿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具有上述结构和作用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可获得如下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便携设备保持夹,由与下部构件1一体形成的弹性构件121产生的弹性力用来固定后板51以及固定到其上的便携设备的姿态。因此,根据此实施方式,与特定部件、构件等用来固定姿态的情况相比,便携设备的结构得到简化,从而可避免部件数量增加必然带来的成本增加。
该结构利于本实施方式便携设备保持夹的组装。此外,当上部构件2和弹性体3损坏时,结构的有效性利于便携设备保持夹的拆分、更换和重新组装。
图17A至17C是示出组装夹子的方法的示例图。首先,如图17A所示,下部构件1的转动轴13插入后板51的通孔56中,然后E形环131垂直于轴线配合到转动轴13的外侧槽。在此状态下,后板51的附连表面51A面对下部构件1的附连表面1F,并且转动轴13完全穿过后板51。后板51由转动轴13支撑,并且后板51和下部构件1变得能够绕着转动轴13相对转动。接下来,如图17B所示,弹性体3附连到下部构件1的弹性构件121。如图9所示,弹性体3以如下方式附连:附连突起123接合相应的下部构件附连孔321。最后,如图17C所示,上部构件2的第二耦联器21以滑动方式从夹持部侧安装到下部构件1的第一耦联器11内,使得板簧受到压制。此时,上部构件2的突起接合弹性体3的上部构件附连槽322。然后通过上述方法组装出图2示出的夹子。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具有包括槽11B的第一耦联器11和第二耦联器21,所以组装容易的有效性变得更加有效。这是因为如上所述使用了一种实现非常简单地组装使得突起21A穿过相应的槽11B、由此与接合孔11A接合的结构。
根据这种结构,与使用额外的销来耦联两个构件的情况相比改善了组装的容易性,并且可节省准备额外的销所需的成本。
(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便携设备保持夹,提供了高的操作性。这是因为当夹子被转动或处于转动状态时,突起122和凹穴52可相对容易和平滑地分开,如上面参照图11所述的那样。
平滑脱开突起122和凹穴52有一些原因。
首先,参照图3,由于弹性构件121与下部构件1成为一体,所以用于固定便携设备姿态的突起122仅仅从下部构件1的附连表面1F突出,由此,通过仅施加转动作为实心体的下部构件1和耦联到其上的上部构件2的力,突起122就相对容易地从凹穴52脱开。
其次,由于本实施方式的下部构件1和弹性构件121均由树脂材料形成,所以联接部124具有相对较大的弹性变形能力,从而弹性构件121可相对容易地弯曲。
第三,突起122和凹穴52具有接近半球形的形状,在后板51和下部构件1的相对转动中,没有针对突起122与凹穴52脱开的特殊干扰,因此脱开可平滑地进行。与突起122和凹穴52形成为立方体或长方体形状的情况相比这是明显的。
关于第一原因,优选的,从突起122容易与凹穴52脱开的观点来看,与突起122自附连表面1F的突出长度相比,作为实心体的下部构件1的尺寸、由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构成的结构(即夹子)的尺寸、或者从附连表面51A起的夹子的高度应当尽可能大。这利于向夹子或下部构件1施加大的转动力;由此利于上述脱开。然而,上述尺寸和高度应当设定为相对于后板51或便携设备的尺寸相合适的值。
(3)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便携设备保持夹,突起122从凹穴52的脱开相对容易地进行,获得了高的操作性,并且便携设备的姿态被可靠地固定。
这是因为便携设备的姿态通过弹性构件121前端的突起122和凹穴52的接合、以及接合时由弹性体3施加的弹性力而固定。即,根据此实施方式,两个弹性力,即弹性构件121(即联接部124)的弹性力和弹性体3的弹性力,用来固定便携设备的姿态,从而保证了其姿态的固定。
根据此实施方式,存在两个分别与凹穴521和凹穴523(或者凹穴522和凹穴524)接合的突起122,如上参照图11A至11C所述。这非常有利于可靠地固定便携设备的姿态。可以说,两个突起122接合相应的凹穴52——如图1或11所示其间夹有一个凹穴52——的特定模式是适于保持便携设备的良好平衡姿态的非常合适的模式。与仅存在一个突起和一个与该突起接合的凹穴的情况相比,该实施方式的优点是明显的。
向弹性构件121施加弹性力的弹性体3的存在提供了如下有效性。
即,本实施方式的弹性构件121在便携设备转动时总是需要进行弯曲,并且弹性构件121由树脂材料制成,因此弹性构件121的联接部124是易于损坏的部分。然而,即使联接部124损坏,弹性体3的存在也可以取代弹性构件121的存在,因此优点是继续使用夹子不存在问题。
(4)根据此实施方式,凹穴52直接形成在后板51中以形成附连表面51A,从防水的观点来看,与附连表面51A由独立构件(例如金属板)形成的情况相比其具有优越性。由于如图2所示通过仅在转动轴13的槽内提供O形环132就可在本实施方式中获得充分的和有效的防水效果。另一方面,当附连表面51A由独立构件形成时,需要在独立构件的整个外周进行防水处理(例如,如果金属板形成为矩形,防水处理应当在所有四个边进行)。
使用独立构件带来的优点是,能够防止突起122刮擦附连表面51A的表面,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可通过设计对策获得几乎相同的效果,例如在附连表面51A和附连表面1F之间设定预定间隙。作为更加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使用将垫圈附连到转动轴13并将垫圈设置在附连表面51A和附连表面1F之间的方案。
在本实施方式中,附连表面不由独立构件形成带来如下效果。即,便携设备、前板等(未示出,在此段中均由“前板”表示)附连到后板51。在此情况下,后板51和前板通过例如螺钉固定在一起。
此时,如果存在独立构件,很明显螺接不能在存在独立构件的区域上进行。即,如果存在独立构件,对于设定螺接位置来说存在很大限制。
相反,根据此实施方式,由于不存在独立构件,螺接位置可基本上在后板51的附连表面51A上自由设定。螺接还可以在附连表面51A的由夹子掩盖但是通过转动夹子可露出的部分上进行。
此外,根据此实施方式,能够考虑实质效果合适地设定螺接位置,使得后板51和前板牢固地耦联在一起。由此,根据此实施方式,不仅获得了使得设定螺接位置的自由度提高的设计的有效性,而且还获得了考虑到实质效果的其它效果(例如,牢固地将后板51和前板耦联在一起)。
本发明可应用于使用独立构件的实施方式,并且没有肯定排除这种应用的意图。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各种形式进行改变。下面是一些改变的例子。
(1)首先,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板簧设置为弹性体3,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如图12至16所示,可使用具有卷绕部32的卷簧作为弹性体320。注意,图12至16分别对应于图2,4,7,8和9。
如图16所示,弹性体320具有附连部31、卷绕部32和邻接下部构件1的邻接部33。
如图16所示,每个附连部31形成为圆周部分切去的圆形。具有这种形状的附连部31钩到相应的附连突起22,每个附连突起22形成在上部构件2上并且整体上形成为蘑菇状,如图14和15所示。注意,附连突起22周围的虚线表示当附连部31钩到附连突起22时附连部31所处的位置。
另一方面,邻接部33形成为接近字母U的形状。如图12或图13所示,邻接部33邻接下部构件1的宽表面。注意,以穿过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的方式绘制的虚线33M表示邻接部33邻接下部构件1的位置。
卷绕部32与附连部31和邻接部33一体形成,并且存储弹性能。弹性能的存储通过当弹性体320附连在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之间时向附连部31和邻接部33施加预定的力而进行。由于存在卷绕部32,弹性力施加到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两者之上。在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的相应的下端之间工作的弹性力的方向与在上端之间工作的弹性力的方向恰好相反,类似于上述实施方式。
很明显,这种改变的实施方式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根据此改变的实施方式,特别地,获得了夹子经得住重复使用的作用和效果。即,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弹性体3相比,可以期待弹性体的耐久性得以提高。
然而,由于弹性体320使用了比上述实施方式复杂的结构,所以从有效地获得有效性——例如结构的简化、成本降低和组装的便利——的观点来看,上述实施方式更优越。
作为不同于上述改变的实施方式的另一改变的实施方式,可采用板簧、扭转卷簧、拉伸卷簧或其组合,其直接地和向内地夹持下部构件1的和上部构件2的下端并且施加使得两个下端靠近的弹性力。另一方面,在弹性力的施力点类似于上述实施方式处于下部构件1和上部构件2的上端的情况下,板簧、扭转卷簧、压缩卷簧或其组合可用作弹性体3。此外,在弹性体3的弹性力直接作用在弹性构件121上的情况下,下部构件1的突起122通过弹性体3压在后板51上,由此将突起122牢固地固定在后板51的凹穴内。由此,便携设备的姿态可靠地固定。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121和后板51的附连表面51A分别具有突起122和凹穴52,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该关系可反过来。即,弹性构件121可具有凹穴,而后板51的附连表面51A可具有突起。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了下部构件1和弹性构件121一起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情况。下部构件1和弹性体121的一体结构可通过如下方案获得:例如,事先在下部构件的预定部分中形成开口,独立地形成“弹性构件”,将“弹性构件”保持在开口中,以及将“弹性构件”的边缘和开口的边缘连接在一起,由此形成联结部。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部构件1、上部构件2和后板51均由树脂材料形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种情况。例如,它们中的所有或部分可由金属材料形成。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存在表述“便携设备固定到后板51上”,但是根据本发明,不是试图将后板51和便携设备设定为具有该表述的特定关系。根据此表述,能够解释为后板51是独立构件,并且便携设备独立于后板51存在,但是也能够解释为后板51作为便携设备的一部分而存在。在此情况下,表述“便携设备的‘主体’固定到后板51”或者表述“‘便携设备除后板51之外的部分’固定到后板51”是替代前面的表述的更确切的表述。
无论如何,这不是本发明的实质部分,并且应当理解,后板51构成便携设备一部分的实施方式和后板51不构成便携设备一部分的实施方式都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中的术语“便携设备”应当考虑上述情况进行解释。
根据本发明,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用作可附连到例如衣服等特定物体或者从其上分离的夹子。
根据本发明,弹性构件设置成保持在第一构件的相对表面内的开口中,并且设置在弹性构件前端的突起用来固定可转动便携设备的姿态。即,根据本发明,无需准备用于姿态固定的任何特定构件,并且使用构成第一构件一部分的弹性构件能够固定姿态。因此,根据本发明,结构可简化。由于结构被简化,所以根据本发明可实现成本降低、组装便利和重量减轻等。
此外,根据本发明,为了相对于第一构件转动便携设备,例如使用者可仅通过用右手抓住第一构件(除此之外,或者耦联到第一构件的第二构件)、用左手抓住便携设备并且扭转它们就可转动便携设备。这是因为能够从上述的第一构件和弹性构件之间的关系预期仅仅突起从第一构件的相对表面突出,并且如果是这样,由于仅通过施加例如使得作为实心体的第一构件(或第二构件)转动的力而弯曲弹性构件,可以相对容易地从凹穴中脱开突起。与需要同时执行不同向量的操作的传统结构相比,这特别有利。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获得非常好的操作性。
当(1)第一构件由树脂材料形成,和(2)突起和凹穴各自具有接近半球形等的形状时,可进一步有效地获得此效果。根据因素(1),利于弯曲,根据因素(2),当便携设备相对于第一构件转动时突起从凹穴的脱开变得平滑。
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宽泛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多种实施方式和变化。上述实施方式意在解释本发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通过附带的权利要求而不是实施方式给出。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等同含义和权利要求范围内做出的各种改变被视为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便携设备保持夹,其保持便携设备并且能够附连到衣服上和从衣服上分离,包括:
第一构件,其具有第一夹持部;
第二构件,其具有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抵靠所述第一夹持部而将所述衣服夹在其间;
后板,其保持所述便携设备并且附连到所述第一构件;以及
产生弹性力的弹性体,所述弹性力施加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并且使得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彼此接触;其中
所述第一构件进一步具有:
附连部,其具有面对所述后板的附连表面的相对表面;转动轴,其附连到所述附连部,穿过所述后板的附连表面,并且保持所述后板使得所述后板能够绕所述转动轴的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转动;
具有联接部的弹性构件,所述联接部构成所述弹性构件的轮廓的一部分,并且以弹性变形方式连接到所述相对表面或者一个连接到所述相对表面的表面;以及
突起,所述突起能够接合形成在所述附连表面内且设置在与所述转动轴的中心间隔预定距离的圆弧上的多个凹穴中的一个,并且所述突起设置在所述弹性构件的前端,
所述弹性构件设置成保持在形成于所述相对表面内的并且以对应于所述弹性构件轮廓的形状形成的开口内,并且所述弹性构件能够绕所述联接部相对于所述相对表面弯曲,并且
当所述后板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转动时,所述突起通过所述弹性构件的弯曲从所述凹穴中脱开或者通过弯曲的恢复与所述凹穴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其中源于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力至少在所述突起接合所述凹穴时施加在所述弹性构件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和弹性构件通过整体模制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其中所述第一构件由树脂材料制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其中所述突起和所述凹穴均形成为接近半球形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设备保持夹,进一步包括耦联器装置,其将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耦联在一起使得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能够绕预定轴线转动,其中
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以所述预定轴线为边界的相应的一个侧端处,并且
所述弹性体在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以所述预定轴线为边界的相应的另一侧之间施加使得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彼此分离的弹性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其中
所述耦联器装置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任一个上的第一和第二突起、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另一个中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突起接合的第一和第二接合孔、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合孔连通的第一和第二槽,第一和第二槽各自具有能够使所述第一或第二突起穿过的宽度,
所述突起穿过所述槽以与所述接合孔接合,并且
所述第一突起接合所述第一接合孔的接合部和所述第二突起接合所述第二接合孔的接合部位于所述预定轴线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分别包括形成为接近长方体形状的实心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其中多个突起设置在所述弹性构件的前端,并且所述多个突起能够同时与相应的凹穴接合。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其中多个突起设置在所述弹性构件的前端,并且所述多个突起能够同时与相应的凹穴接合。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其中所述弹性体包括板簧。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其中所述弹性体包括板簧。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其中所述弹性体包括卷簧。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设备保持夹,其中所述弹性体包括卷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008768A JP4882758B2 (ja) | 2007-01-18 | 2007-01-18 | 携帯型機器保持クリップ |
JP2007008768 | 2007-01-18 | ||
JP2007-008768 | 2007-01-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25847A CN101225847A (zh) | 2008-07-23 |
CN101225847B true CN101225847B (zh) | 2010-12-01 |
Family
ID=39639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518520A Active CN101225847B (zh) | 2007-01-18 | 2007-09-24 | 便携设备保持夹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52716B2 (zh) |
JP (1) | JP4882758B2 (zh) |
CN (1) | CN10122584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9011979A1 (de) * | 2009-03-05 | 2010-09-16 | Löwen, Andrei | Kamerahalter |
US8353086B2 (en) * | 2009-03-16 | 2013-01-15 | Meredith Pike | Ring cling |
US20110011879A1 (en) * | 2009-07-17 | 2011-01-20 | Julie Johnson | Clippable Portable Tissue Dispenser |
USD729041S1 (en) * | 2012-10-01 | 2015-05-12 | Mark Smith | Terminal of a holder system for supporting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s and external articles |
US9407980B1 (en) * | 2015-03-11 | 2016-08-02 | Liang-Chih Cheng | Clip-on transceiver microphone |
US11371804B2 (en) * | 2018-11-02 | 2022-06-28 | Edge-Works Manufacturing Company | Adjustable fastening system |
US11317209B1 (en) * | 2019-10-18 | 2022-04-26 | Noxgear, Llc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ultiple modes of attachment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06146A (en) * | 1996-10-11 | 1998-09-15 | Jing Deng Industrial Co., Ltd. | Microphone clip connecting structure |
CN1215542A (zh) * | 1996-02-09 | 1999-04-28 | 普兰特龙尼斯公司 | 集成电子通信设备和夹子 |
US6443340B1 (en) * | 2000-06-21 | 2002-09-03 | Motorola, Inc. | Spring system for cellular telephone holster |
CN1767556A (zh) * | 2004-10-26 | 2006-05-03 | 李镐尚 | 具有摆姿势功能的便携式蜂窝电话 |
EP1675271A1 (en) * | 2004-12-24 | 2006-06-28 | KIM, Dong-Joo |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clip of a case for a mobile phone and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the clip |
CN2834042Y (zh) * | 2005-09-21 | 2006-11-01 | 杭州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 手机背夹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00653A (en) | 1977-08-16 | 1978-07-18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Device for attaching a microphone-speaker to an article of clothing |
JPS5587074A (en) | 1978-12-25 | 1980-07-01 | Seiko Instr & Electronics Ltd | Back cover for portable watch case |
JPH0394346U (zh) | 1990-01-19 | 1991-09-26 | ||
US5052081A (en) | 1990-12-06 | 1991-10-01 | Stoffel Seals Corporation | Clip assembly for badges and similar articles |
JP3094346B2 (ja) | 1991-11-13 | 2000-10-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メモリ装置 |
US5564610A (en) * | 1995-02-23 | 1996-10-15 | Barron; Rick W. | Rifle sling support apparatus |
JP3773707B2 (ja) | 1999-07-26 | 2006-05-10 |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 携行型電子機器 |
US6993370B2 (en) | 2002-09-27 | 2006-01-31 | Jdi Jing Deng Industrial Co., Ltd. | Back clip fixture of a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 device |
-
2007
- 2007-01-18 JP JP2007008768A patent/JP4882758B2/ja active Active
- 2007-06-27 US US11/823,433 patent/US7752716B2/en active Active
- 2007-09-24 CN CN2007101518520A patent/CN1012258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15542A (zh) * | 1996-02-09 | 1999-04-28 | 普兰特龙尼斯公司 | 集成电子通信设备和夹子 |
US5806146A (en) * | 1996-10-11 | 1998-09-15 | Jing Deng Industrial Co., Ltd. | Microphone clip connecting structure |
US6443340B1 (en) * | 2000-06-21 | 2002-09-03 | Motorola, Inc. | Spring system for cellular telephone holster |
CN1767556A (zh) * | 2004-10-26 | 2006-05-03 | 李镐尚 | 具有摆姿势功能的便携式蜂窝电话 |
EP1675271A1 (en) * | 2004-12-24 | 2006-06-28 | KIM, Dong-Joo |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clip of a case for a mobile phone and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the clip |
CN2834042Y (zh) * | 2005-09-21 | 2006-11-01 | 杭州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 手机背夹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HK1115622A1 (zh) | 2008-12-05 |
US7752716B2 (en) | 2010-07-13 |
JP4882758B2 (ja) | 2012-02-22 |
US20080172841A1 (en) | 2008-07-24 |
CN101225847A (zh) | 2008-07-23 |
JP2008177808A (ja) | 2008-07-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25847B (zh) | 便携设备保持夹 | |
US6295358B1 (en) | Hinge device | |
US6832100B2 (en) | Magnetic hinge apparatus | |
WO2018086432A1 (zh) | 一种复合转轴组件、多功能键盘及平板电脑套件 | |
WO2005043868A1 (ja) | 連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並びに折曲携帯端末装置 | |
CN104717411B (zh) | 摄像设备及其把持部 | |
US20100064475A1 (en) | Hing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US7480961B2 (en) | Miniature hinge | |
CN111997991A (zh) |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
CN109451685B (zh) | 折叠式电子设备 | |
WO2018137395A1 (zh) | 壳体组件、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 |
CN103260369B (zh) | 盖板机构及其相关电子装置 | |
CN112822879A (zh) | 电子设备 | |
CN215956803U (zh) | 卡扣组件、壳体组件、电子设备、保护壳及电子设备组件 | |
TW200841802A (en) | Housing latching structure | |
TWI270733B (en) | Mounting structure for strap mounting member and case of portable device | |
CN109639938B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HK1115622B (zh) | 便携設備保持夾 | |
TWI446778B (zh) | 便攜式電子裝置 | |
CN222852469U (zh) | 保护壳 | |
TWI551973B (zh) | 電子裝置、電子總成以及保護蓋 | |
JP2010084851A (ja) | ヒンジ装置並びにヒンジ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
CN221961624U (zh) | 一种背夹式移动电源 | |
CN222750699U (zh) | 一种保护壳 | |
JP2013046218A (ja) | 防水構造、これを備えた携帯電子機器、及び、防水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1562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1562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