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3807B - 信道传输装置和信道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信道传输装置和信道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23807B CN101223807B CN2006800253795A CN200680025379A CN101223807B CN 101223807 B CN101223807 B CN 101223807B CN 2006800253795 A CN2006800253795 A CN 2006800253795A CN 200680025379 A CN200680025379 A CN 200680025379A CN 101223807 B CN101223807 B CN 1012238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reservation
- signal
- ccch
-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CSRZQMIRAZTJOY-UHFFFAOYSA-N trimethylsilyl iodide Substances C[Si](C)(C)I CSRZQMIRAZTJ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352 storage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465000 Mus musculus Prag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04W72/23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the control data signalling from the layers above the physical layer, e.g. RRC or MAC-CE signal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无线物理信道可公共使用于多个逻辑信道,伴随无线物理信道而准备多个无线物理控制信道,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中含有可公共使用的公共控制信道。信道传输装置包括:逻辑信道类别判定部件,判定逻辑信道的类别;以及信道传输部件,根据逻辑信道的类别,由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传输UE的识别符。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上的UE的识别方法根据逻辑信道的类别而被改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一个无线物理信道上的逻辑信道的传输方法,特别涉及在连接确立前传输逻辑信道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如非专利文献1所示,规定了信道、连接时序和无线物理信道的各种对应关系。作为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定义了在RLC和MAC之间定义的功能信道即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在MAC层和物理层之间定义的功能信道即传输信道(Transport Channel)、在物理层(Physicallayer)定义的功能信道即物理信道(Physical Channel)的三种信道层次。逻辑信道具有与传输信道的对应关系,传输信道具有与物理信道的对应关系。
W-CDMA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多个逻辑信道经由多个传输信道配置(映射)到多个无线物理信道上。图1表示以往的信道的对应关系。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连接时序为确立RRC连接(Connection)之前,通过L3(RRC)的识别符(TMSI)来进行移动台(UE)的识别。因此,在RRC连接确立之前的期间,L2中没有个别的对应关系,因此通过CCCH传输逻辑信道。此外,由于在RRC连接确立之后,通过L2中的识别符(C-或H-RNTI)来识别UE,因此在L2级别具有个别的对应关系,逻辑信道被变更为DCCH。
具体来说,RRC连接确立时的控制信号即“RRC连接请求”通过CCCH传输,无线物理信道是PRACH(RACH)。进而,“RRC连接设立”也通过CCCH传输,无线物理信道为SCCPCH(FACH)。由于此后的通信(信令,signaling)由RRC连接确立,因此逻辑信道由DCCH传输,无线物理信道由DPCH(DCCH)传输。在RRC连接设定时准备的传输路径为SDCCH,并且未准备用户平面(U-plane)传输用的信道。
这样,在RRC连接设立时(RRC连接的设定时)通过RRC的信令变更无线信道。通过无线承载设立(Radio Bearer Setup)设定用户平面传输用的无线物理信道。即,通过RRC的信令追加信道。
此外,专用信道确立前的上行方向的接入方式使用前导码(preamble)进行,前导码通过将16码片(chip)的签名(signature)重复256次而得的4096码片长度构成,对前导码一边倾斜(ramp)一边进行。基站(BTS)在接收到该前导码的时刻使用AICH返回肯定响应(Ack)/非肯定响应(Nack)。在Ack的情况下在系统预先规定的时隙(通常为3至4时隙)之后(在PRACH上)传输数据。前导码中不含有业务(traffic)信息。
但是,在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方式中,准备了可在UE之间公共使用的共享信道(shared channel)(HS-PDSCH)。在该信道上传输DCCH或DTCH的RRC连接确立后的逻辑信道。伴随HS-PDSCH,也准备了用于通知HS-PDSCH上的数据到达的情况的公共的控制CH即HS-SCCH。HS-SCCH上,UE从由L2的识别符掩码的数据中识别发往自己的数据到达的情况。此外,HS-SCCH中各UE中最大能接收四个码(Code),但该小区所使用的HS-SCCH的码通过RRC的信令被通知给UE。码包含在无线承载设立/重构(Reconfiguration)中。在HS-PDSCH上使用HARQ以及AMC的技术。
此外,在增强上行链路(Enhanced Uplink)中,由于基站(Node B)进行调度,因此定义对用于向基站(Node B)传输数据的预约信号进行传输的信道(E-DPCCH)和传输预约许可的信道(E-RGCH,E-AGCH),进而也定义传输上行数据的信道(E-DPDCH)。在E-DPDCH上与HS-PDSCH同样实现HARQ。
非专利文献1:立川敬二监修,“W-CDMA移动通信方式”,pp.103-15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记述中,有逻辑信道、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的三层的信道层,逻辑信道对应于传输信道,传输信道对应于物理信道。多个逻辑信道经由传输信道被分配给多个无线物理信道。基本上,根据逻辑信道的特性来决定无线物理信道。例如,CCCH通过PRACH或SCCPCH传输,DCCH或DTCH通过DPCH或HS-PDSCH传输。
如果考虑连接时序,则关于RRC连接确立过程中的CCCH(逻辑信道)的信令,上行由PRACH传输,返回的下行由SCCPCH传输。此外,在RRC连接确立后的信令中,DCCH在DPCH上被传输。这样,在W-CDMA中根据逻辑信道的特性来规定无线物理信道,并通过RRC的信令进行无线物理信道的变更。因此,用于变更无线物理信道的程序或消息是必需的。此外,也存在用于进行信道转换的协议状态增加的问题,或控制延迟、数据丢失的问题。而且,在W-CAMA中,由于在信令之后追加用户平面传输用的逻辑信道(载体),因此在此也需要使用L3的信令。
RRC连接确立前的UE的识别由L3的识别符进行,而在伴随当前的共享信道的无线物理信道上,UE通过L2的信令识别,识别方法不同。
进而,仅HS-DSCH(传输信道)能够映射到HS-PDSCH(物理信道),不能映射其它的传输信道(例如,PCH、BCH等)。仅DCCH以及DTCH能够配置(能够映射)到HS-DSCH,其它的逻辑信道由于L2等级下的UE的识别困难而不能映射。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信道传输装置和信道传输方法,在公共的无线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功能信道(逻辑信道)的情况下根据逻辑信道的特性来依次变更传输方法的信道传输系统中,在无线物理信道(共享信道)上高效率地传输RRC连接确立过程所使用的CCCH。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中,使用与无线接入网络(RAN)内的终端(UE)进行通信的信道传输装置。在本装置中,所述无线物理信道可公共使用于多个逻辑信道,伴随所述无线物理信道而准备多个无线物理控制信道,所述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中含有可公共使用的公共控制信道。本装置包括:逻辑信道类别判定部件,判定逻辑信道的类别;以及信道传输部件,根据逻辑信道的类别,由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传输UE的识别符。所述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上的所述UE的识别方法根据逻辑信道的类别而被改变。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公共的无线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功能信道(逻辑信道)的情况下根据逻辑信道的特性来依次变更传输方法的信道传输系统中,能够在无线物理信道上高效率地传输RRC连接确立过程所使用的CCCH。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信道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2是表示以往的连接时序的图。
图3是表示通信系统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各信道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时序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RNC的功能方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BTS的功能方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UE的功能方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RNC的动作例子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BTS的动作例子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UE的动作例子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各信道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时序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BTS的动作例子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UE的动作例子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UE移动台
BTS基站
RNC无线网络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在无线接入网络(RAN)和终端(UE)之间确立无线连接,在无线物理信道上传输用于数据传输的多个逻辑信道。在所述逻辑信道中,准备控制用的逻辑信道和数据通信用的逻辑信道。准备对于所述逻辑信道能够公共使用的无线物理信道,逻辑信道仅与一种无线物理信道具有对应关系,而且伴随所述无线物理信道,准备多个用于传输所述逻辑信道的公共的无线物理控制信道。根据所述逻辑信道来依次改变所述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上的传输方法。即,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中的UE的识别方法根据逻辑信道的类别而被变更。以往,仅在L2层设定了专用信道之后进行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中的UE的判别,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上的UE的识别方法仅有一种,本发明大不相同。
无线物理信道至少共同用于公共信道的逻辑信道和专用信道的逻辑信道。公共信道是不特定的用户公共的信道,专用信道是对于特定的用户的信道。无线物理信道除了公共信道和专用信道的逻辑信道之外,也可以共同用于广播信道的逻辑信道。无线物理信道除了公共信道和专用信道的逻辑信道之外,也可以共同用于寻呼(paging)信道的逻辑信道。而且,也可以在一种无线物理信道(共享信道)上传输全部逻辑信道。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在伴随共享信道而公共使用的物理控制信道上,根据逻辑信道的类别(CCCH)来变更传输方法(UE的识别方法),从而从信令到用户平面数据的传输为止的连接时序的过程可以在相同的无线物理信道上实现。由于在一个无线物理信道上配置多个逻辑信道,因此能够使信道结构变得简单。而且,不必定义多个协议状态,能够减少试验运转,或省略通过L3信令的信道转移程序,并且能够削减L3信令的消息长度。此外,也有能够减少伴随信道转移的延迟,并且能够缩短连接延迟的效果。而且也能够避免数据丢失。
实施例1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装置和方法。
<通信系统>
图3表示本实施例中假设的通信系统。本实施例假设的通信系统(具体为无线接入网络)由多个发送装置或基站(BTS)(1-1,1-2,1-3)、连接发送装置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NC)(1-4)、以及多个接收装置或移动台(UE)(1-5,1-6,1-7,1-8,1-9,1-10)构成。通信系统中,由于可在BTS和UE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换,因此使用无线形成服务区。
BTS具有物理层的协议栈,还包含具有重发控制(HARQ)功能的MAC层而构成。此外,L3(RRC)层的信令在RNC和UE之间被终结。通过RAN的结构,即使是不准备RNC的结构也可以(即,RNC具有的功能也可以分散到BTS),在该情况下,L3的信令在BTS和UE之间被终结。在BTS和UE之间,作为从BTS向UE(下行方向:DL)、从UE向BTS(上行方向:UL)传输的无线物理信道,定义可由多个UE公共使用的无线物理信道。可以在该无线物理信道上传输所有逻辑信道。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将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定义为经由无线链路传输信息的BTS和UE,但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不限定为无线,也可以是有线的传输路径。
<功能信道和物理信道的对应关系>
接着,使用由W-CDMA提供的逻辑信道和无线物理信道,参照图4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假设的逻辑信道和物理信道的对应关系。逻辑信道由BCCH、PCCH、MCCH、DCCH、CCCH、DTCH、MSCH和MTCH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关注CCCH和DCCH。另一方面,无线物理信道中,可公共使用的无线物理信道对于上行方向和下行方向各存在一条信道(E-PDSCH和E-PUSCH),而且在UL中准备PRACH。在DL的无线物理信道(E-PDSCH)上可传输BCCH、PCCH、MCCH、DCCH、CCCH、MSCH、MTCH和DTCH。在UL的无线物理信道(E-PUSCH)上,可传输DCCH、DTCH。在PRACH上可传输CCCH。
但是,无线物理信道上除了用于传输上述DL和UL的数据的共同的无线物理信道之外,还伴随存在用于控制公共无线物理信道的无线物理控制信道。在图示的例子中,仅示出了伴随公共无线物理信道的信道,但也可以存在多个除此以外的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例如,公共导频信道、同步信道等)。伴随UL的公共无线物理信道(E-PUSCH),准备预约信号发送信道、预约许可信号发送信道和指示信道(indicator channel)。预约信号发送信道是用于在UL中发生了数据时传输预约信号的公共信道。通常,设定在RRC连接确立后,但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设定在L3识别的阶段。预约许可信号发送信道是用于对UE发送预约许可来作为预约信号发送信道的返回的公共信道。通常,设定在RRC连接确立后,但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设定在L3识别的阶段。指示信道用于在UL的数据传输中进行伴随HARQ的重发控制的情况下对发送端通知ACK/NACK的信道。其设定在RRC连接确立之后。
同样,伴随DL的公共无线物理信道(E-PDSCH)而准备公共无线物理控制信道和指示信道。公共无线物理控制信道是用于在事先对接收端通知在公共无线物理信道上传输数据的情况的信道。通常设定在RRC连接确立之后,但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设定在L3识别的阶段。指示信道用于在DL的数据传输中进行伴随HARQ的重发控制的情况下对发送端通知ACK/NACK(或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的信道。其设定在RRC连接确立之后。
为了简化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关注逻辑信道和无线物理信道的对应关系,关于由W-CDMA定义的传输信道的说明被省略。也可以在逻辑信道和物理信道之间定义任何的传输信道。
<连接时序>
图5表示本实施例的连接时序。在本实施例中,以确立RRC连接之前的过程的时序为焦点来说明。UE为了将“RRC连接请求(Connection Request)”传输到RNC,对BTS发送用于预约与BTS之间的无线物理信道的前导码(Preamble)。前导码包含由UE随机选择的签名而构成。接收到前导码的BTS在AICH上发送其许可或同意(Grant)。通过AICH得到许可的UE在预先由系统指定的定时(时间和/或频率等)以及上行的无线物理信道(PRACH)上发送“RRC连接请求”。到达BTS的“RRC连接请求”被传输到RNC。接收到“RRC连接请求”的RNC发送“RRC连接设立(Connection Setup)”。BTS为了将到达的“RRC连接设立”传输给RNC,在HS-SCCH相当的公共无线控制信道(RRC连接确立后也在同一信道上通知下行方向的无线物理信道(E-PDSCH)上的数据到达)上发送数据到达通知。所述数据到达通知包含全局(global)识别符(从RNTI中实现分配给CCCH用)而构成。全局识别符是可在将CCCH的逻辑信道进行通信的多个UE之间共用的识别符,也可以称作“公共识别符”。BTS同时在由数据到达通知所指示的定时,在下行公共无线物理信道上发送“RRC连接设定”。接收到数据到达通知的UE在由到达通知指示的定时接收“RRC连接设立”。在UE接收到“RRC连接设立”之后,RRC连接被确立,UE追加由RRC连接设立指示的无线物理信道(用于发送上行方向的预约信号的专用控制信道、用于HARQ的ACK/NACK信道、同样也追加下行方向的无线信道)。然后,使用专用控制信道将预约信号发送到BTS。预约许可与RRC连接确立前的信道同样通过预约许可信道被传输。
<RNC的结构>
图6是有关在本实施例中假设的RNC所具备的功能的方框图。如图6所示,RNC由控制单元、有线信号发送接收单元和L3控制单元构成。控制单元对各功能实体(entity)进行控制,管理RNC整体的动作。有线信号发送接收单元提供用于在BTS和RNC之间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的功能。L3控制单元具有在UE和RNC之间进行L3的信令的功能。
<BTS的结构>
图7是有关在本实施例中假设的BTS所具备的功能的方框图。BTS由控制单元、无线信号发送接收单元、有线信号发送接收单元、预约信号解析单元、预约许可信号生成单元、数据到达通知生成单元和数据存储单元构成。
控制单元对各功能实体进行控制,管理BTS整体的动作。无线信号发送接收单元具有进行为了通过在UE和BTS之间确立的无线链路进行信号的交换所需的处理(无线调制、信道编码等)的功能。有线信号发送接收单元具有进行为了在RNC(高位Node)和BTS之间使用有线线路传输信号所需的处理的功能。预约信号解析单元具有两个功能,除了解析前导码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对通过RRC连接确立后的预约信道传输的预约信号进行解析的功能。预约许可信号生成单元也具有两个功能,具有对前导码进行响应的功能以及生成对于通过预约信道传输来的预约信号的响应的预约许可的功能。数据到达通知生成单元具有在有通过有线信号发送接收单元从RNC(高位Node)传输来的信号的情况下,为了在下行方向的无线物理信道上传输该信号,而生成用于通知数据到达的情况的信号的功能,同时具有根据上述数据的类别(逻辑信道的类别)来适当设定识别符的功能。数据存储单元具有在下行方向的无线物理信道上能够传输从RNC(高层Node)传输来的信号的定时为止保持该信号的功能。
<UE的结构>
图8表示有关本实施例中假设的UE所具备的功能的方框图。UE包括控制单元、信号发送接收单元、预约信号生成单元、重发次数监视单元、定时器控制单元、预约许可信道解析单元、L3控制单元以及公共控制信道解析单元。控制单元对各功能实体进行控制,管理移动台装置整体的动作。信号发送接收单元具有进行用于在UE和RAN(BTS、RNC)之间传输控制信号和用户数据的信道编码、无线调制、同步确立等无线层的处理的功能,同时具有在预约许可信道或公共控制信道中指定的定时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功能。预约信号生成单元具有生成用于在上行方向的预约型接入中对BTS进行发送预约的预约信号的功能,也具有在发生数据时或调用时的连接时序开始时生成前导码的功能。重发次数监视单元具有监视前导码的重发次数的功能。定时器控制单元在发送前导码之后监视在AICH中等待许可(Grant)的期间。预约许可信道解析单元具有对通过AICH正在传输对于连接时序初始阶段(RRC连接确立前)的前导码的许可的情况进行确认的功能,同时具有对在RRC连接确立之后由预约许可信道传输的预约许可信号内含有的发送许可定时(时间、频率等)进行解析的功能。L3控制单元具有在连接时序中进行L3(RRC)控制信号的发送接收功能和L3控制信号的解析的功能。公共控制信道解析单元具有对在下行无线物理信道上发送数据的定时进行解析的功能,在RRC连接确立之前的阶段,公共控制信道上的信号由全局识别符进行掩码(mask),并同时具有识别该识别符的功能。
<RNC的动作流程(RRC连接的确立)>
图9表示本实施例中假设的RNC的动作流程。在本实施例中,特别说明RRC连接确立之前的连接时序。RNC判断是否从BTS接收到“RRC连接请求”(步骤1)。步骤1的判断结果,在接收到“RRC连接请求”的情况下,对BTS传输“RRC连接设立”(步骤2)。在发送“RRC连接设立”之后,RNC判断是否接收到“RRC连接设立确认”(步骤3)。步骤3的判断的结构,在接收到“RRC连接设立确认”的情况下,RNC准备接收下一个发送来的预定的RRC信令消息。另一方面,步骤1的判断结果,在未接收到“RRC连接请求”的情况下,RNC结束该处理。步骤3的判断结果,在未接收到“RRC连接设立确认”的情况下,RNC结束该处理。
<BTS的动作流程>
图10表示本实施例中假设的BTS的动作流程。BTS判断是否从UE接收到前导码(步骤1)。步骤1的判断结果,在接收到了前导码的情况下,使用前导码中的签名生成许可(Grant)信号,并通过AICH传输该信号(步骤2)。BTS判断是否从UE接收到“RRC连接请求”(步骤3)。步骤3的判断结果,在接收到“RRC连接请求”的情况下,BTS将接收到的“RRC连接请求”发送到RNC。BTS在作为“RRC连接请求”的响应从RNC接收到“RRC连接设立”的情况下,发送“RRC连接设立”。这在公共控制信道上使用全局识别符来进行。BTS在通知了的定时,在下行公共无线物理信道上传输“RRC连接设立”消息(步骤5)。BTS判断是否在与UE之间设定的预约信道发送了预约信号(步骤6)。步骤6的判断结果,在发送了预约信号的情况下,BTS通过预约许可信道发送预约许可信号(步骤7)。以后反复进行步骤6、7的步骤。另一方面,步骤1的判断结果,在未发送前导码的情况下,BTS结束该处理。步骤3的判断结果,在BTS未接收到“RRC连接请求”的情况下,BTS在步骤3等待,直到接收到“RRC连接请求”为止。步骤6的判断结果,在未发送预约信号的情况下,BTS在步骤6等待,直到发送预约信号为止。
<UE的动作流程>
图11表示在本实施例中假设的移动台装置(UE)的动作流程。UE判断有无来自RAN的寻呼(Paging),或者判断是否发生了应通过UE发送的数据(步骤1)。步骤1的判断结果,在存在寻呼或应发送的数据的情况下,开始RRC连接确立的处理。UE生成用于对BTS发送上行信号的前导码。该前导码包含签名而构成(步骤2)。UE发送在步骤2生成的前导码(步骤3)。UE判断是否在从BTS发送的AICH上发送了由签名构成的许可(Grant)信号(步骤4)。步骤4的判断结果,在AICH上发送了包含本UE的签名的许可信号的情况下,在预先由形成的系统指定的定时(以及频率、调制方式等),对BTS发送用于确立RRC连接的L3控制信号、“RRC连接请求”(步骤5)。在步骤5中,在发送“RRC连接请求”之后,判断是否在公共控制信道上传输了由全局识别符掩码的数据到达通知(步骤6)。步骤6的判断结果,在公共控制信道上传输了数据到达通知的情况下,UE解析数据到达通知,并基于数据到达通知中包含的指示(调制方式、信道编码、频率、发送定时等),接收由DL的无线物理信道传输的数据(RRC连接设立)(步骤7)。UE判断由DL的无线物理信道接收的“RRC连接设立”中是否含有本UE的TMSI(步骤10)。步骤10的判断结果,在含有本UE的TMSI的情况下,UE基于“RRC连接设立”中含有的无线物理信道信息,设定专用的无线物理信道(控制用)(步骤11)。通过用于发送公共设定的预约信号的信道传输以后的L3的控制信号和用于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预约信号(步骤12)。
另一方面,步骤1的判断结果,在来自RAN的寻呼和应发送的数据都没有的情况下,UE结束该处理。此外,步骤4的判断结果,在AICH上未能接收许可信号的情况下,在经过预先决定的时间后进行前导码的重发(步骤8)。在重发前导码之后,UE判断重发次数是否到达预定的次数(步骤9)。步骤9的判断结果,在未到达预定的次数的情况下,流程返回步骤4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到达了预定的重发次数的情况下,UE结束该处理。步骤6的判断结果,在公共控制信道上未接收到由全局识别符掩码的数据到达通知的情况下,UE在步骤6等待,直到接收到数据到达通知为止。此外,在步骤10中接收到的数据中不含有UE自己的TMSI的情况下,在步骤6等待,直到接收到含有UE自己的TMSI的数据为止。
实施例2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装置和方法。
由于本实施例中假设的通信系统与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通信系统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本实施例中假设的功能信道以及物理信道的对应关系大致与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功能信道以及物理信道的对应关系同样,但如图12所示,特别不同之处在于,上行链路(UL)的无线信道中,CCCH也通过E-PUSCH传输。即,在第一实施例中,下行线路仅使用一个共享信道,在第二实施例中在上行线路中仅使用一个共享信道,并且在下行线路中也仅使用一个共享信道。
<连接时序>
参照图13说明本实施例中假设的连接时序。在本实施例中,重点说明确立RRC连接之前的过程的时序。UE为了将“RRC连接请求”传输给RNC而对BTS发送用于预约与BTS之间的无线物理信道的预约信号,预约信号包含UE随机(或通过除此以外的方法)选择的签名而构成。签名的结构也可以是与W-CDMA方式的情况相同的结构,也可以是L2识别符(RNTI)的一部分被分配给签名。接收到预约信号的BTS在预约许可信道上发送预约许可(预约许可包含信令而构成)。预约许可信道在RRC连接确立之后也可以接着作为传输预约许可的信道来使用。通过预约许可信道接收到预约许可的UE在由预约许可指定的定时(时间、频率等)以及上行的公共无线物理信道(E-PUSCH)上发送“RRC连接请求”。到达BTS的“RRC连接请求”还被传输到RNC。接收到“RRC连接请求”的RNC发送“RRC连接设立”。BTS为了传输到达于此的“RRC连接设立”,在HS-SCCH相当的公共无线控制信道上发送数据到达通知。RRC连接确立后也通过同一信道通知下行方向的无线物理信道(E-PDSCH)上的数据到达。数据到达通知包含全局识别符(从RNTI中事先分配给CCCH用)而构成。BTS同时在由数据到达通知指示的定时,在下行公共无线物理信道上发送“RRC连接设立”。接收到数据到达通知的UE在由到达通知指示的定时接收“RRC连接设立”。如果UE接收到“RRC连接设立”,则确立RRC连接,UE追加由RRC连接设立指示的无线物理信道(也可以追加用于发送上行方向的预约信号的专用控制信道、HARQ用的ACK/NACK信道、同样还有下行方向的无线信道等)。然后,使用专用的控制信道对BTS发送预约信号。预约许可与RRC连接确立前的信道同样由预约许可信道传输。
<RNC结构>
本实施例所假设的RNC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已说明的RNC(图6)的结构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BTS结构>
本实施例中假设的BTS的结构大致与第一实施例中已说明的BTS(图7)的结构同样。但是,在本实施例的BTS中,预约信号解析单元具有对从UE传输的预约信号进行解析的功能。预约许可信号生成单元具有传输用于对从UE传输的预约信号发送预约许可通知的预约许可的功能。
<UE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假设的UE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已说明的UE(图8)的结构同样。但是,本实施例的UE的预约信号生成单元具有生成预约信号的功能。该预约信号用于得到为了传输“RRC连接请求”的上行方向的无线信道(E-PUSCH)上的分配许可,在RRC连接确立之后也用于得到上行方向的无线信道的分配许可。预约许可信道解析单元具有对从BTS发送的预约许可在预约许可信道上被传输的情况进行监视的功能,以及对由预约许可指示的发送定时(时间、频率等)进行解析的功能。
<RNC的动作流程(RRC连接的确立)>
本实施例中假设的RNC的动作流程与图9中已说明的流程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BTS的动作流程(RRC连接的确立)>
参照图14说明本实施例中假设的BTS的动作流程。在本实施例中特别说明RRC连接确立之前的连接时序。BTS判断是否接收到来自UE的预约信号(步骤1)。步骤1的判断结果,在BTS接收到预约信号的情况下,使用预约信号中包含的签名生成预约许可信号(步骤2)。生成的预约许可信号通过预约许可信道传输(步骤3)。BTS判断是否从UE接收到“RRC连接请求”(步骤4)。步骤4的判断结果,在接收到“RRC连接请求”的情况下,接收到的“RRC连接请求”被发送到RNC,作为“RRC连接请求”的响应从RNC接收到“RRC连接设立”后,BTS使用全局识别符在公共控制信道上通知发送“RRC连接设立”的情况(步骤5)。在通知的定时,在下行公共无线物理信道上传输“RRC连接设立”消息(步骤6)。BTS判定是否通过与UE之间设定的预约信道发送了预约信号(步骤7)。步骤7的判断结果,在发送了预约信号的情况下,通过预约许可信道发送预约许可信号(步骤8)。以后,重复步骤7、8的步骤。
另一方面,步骤1的判断结果,在未接收到预约信号的情况下,BTS结束该处理。步骤4的判断结果,在未接收到“RRC连接请求”的情况下,BTS在步骤4等待,直到接收到“RRC连接请求”为止。步骤7的判断结果,在未发送预约信号的情况下,BTS在步骤7等待,直到发送来预约信号。
<UE的动作流程(RRC连接的确立)>
参照图15说明本实施例中假设的移动台装置(UE)的动作流程。在本实施例中也特别说明RCC连接确立之前的连接时序。RRC连接确立后,在UE和RAN之间确立由L2的识别符识别的专用逻辑信道,准备专用的控制信道,并进行预约、信号的发送接收等的处理。
UE判断是否有来自RAN的寻呼,或者是否发生了应由UE发送的数据(步骤1)。步骤1的判断结果,在存在寻呼或应发送的数据时,UE开始RRC连接确立的处理。UE生成用于对BTS发送上行信号的预约信号。该预约信号包含由UE随机选择的签名而构成(步骤2)。预约信号可以是使用签名生成扩频序列的结构,也可以是在信号内部包含签名的结构。在步骤2生成的预约信号从UE被发送(步骤3)。判断在从BTS发送的预约许可信道上是否发送了由UE自己选择的签名构成的预约许可信号(步骤4)。由预约许可信道传输的预约许可信号可以由签名进行掩码,也可以是在信号内部包含签名的结构。步骤4的判断结果,在预约许可信道上传输了包含由本UE选择的签名的预约许可信号的情况下,预约许可信号被解析。UE在由预约许可信号指示的发送定时(频率、调制方式等),对BTS发送用于确立的RRC连接的L3控制信号、“RRC连接请求”(步骤5)。在步骤5中,在发送“RRC连接请求”后,判断是否在公共控制信道上传输了由全局识别符掩码的数据到达通知(步骤6)。步骤6的判断结果,在公共控制信道上传输了数据到达通知的情况下,解析数据到达通知,并基于数据到达通知中包含的指示(调制方式、信道编码、频率、发送定时等),UE接收通过DL的无线物理信道传输的数据(RRC连接设立)(步骤7)。UE判断在由DL的无线物理信道接收的“RRC连接设立”中是否含有UE自己的TMSI(步骤10)。步骤10的判断结果,在含有本UE的TMSI的情况下,基于“RRC连接设立”中含有的无线物理信道信息,设定专用的无线物理信道(控制用)(步骤11)。用于发送接收以后的L3控制信号以及用户数据的预约信号的发送由用于发送公共设定的预约信号的信道传输(步骤12)。
另一方面,步骤1的判断结果,在来自RAN的寻呼和应发送的数据都没有的情况下,该处理结束。此外,步骤4的判断结果,在预约许可信道上未接收到包含UE自己的签名的预约许可信号的情况下,在经过预先决定的时间后进行预约信号的重发(步骤8)。在重发预约信号之后,判断重发次数是否到达预定的次数(步骤9)。步骤9的判断结果,在未到达预定的次数的情况下,流程返回步骤4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到达了预定的重发次数的情况下,该处理结束。步骤6的判断结果,在公共控制信道上未接收到由全局识别符掩码的数据到达通知的情况下,UE在步骤6等待,直到接收到数据到达通知为止。此外,在步骤10,接收到的数据中不含有UE自己的TMSI的情况下,UE在步骤10等待,直到接收到含有UE自己的TMSI的数据为止。
本国际申请要求基于2005年6月1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5-178531号的优先权,2005-178531号的全部内容援引于本国际申请中。
Claims (7)
1.一种信道传输装置,与无线接入网络RAN内的终端UE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无线物理信道可公共使用于多个逻辑信道,
伴随所述无线物理信道而准备多个无线物理控制信道,
所述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中含有可公共使用的公共控制信道,
所述无线传输装置包括:
逻辑信道类别判定部件,判定逻辑信道的类别;以及
信道传输部件,根据逻辑信道的类别,由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传输UE的识别符,
其中,所述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上的所述UE的识别方法根据逻辑信道的类别而被改变,
在所述公共控制信道上,使用可在将所述公共控制信道进行通信的多个UE之间共用的被事先分配给所述公共控制信道的公共的识别符来进行在无线连接确立以前的所述UE的识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报告信息报告所述无线物理控制信道的信息的部件,
其中,以报告信息来报告所述无线物理控制信道的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公共控制信道上识别出所述公共的识别符的情况下,由所述UE接收数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物理控制信道包含用于传输预约信号的预约信号传输信道、以及用于传输对于所述预约信号的预约许可信号的预约许可信道而构成,
所述信道传输装置包括在预约许可信道上传输所述预约许可信号的信道传输部件,
所述预约信号包含签名而构成,在无线连接确立以前的所述UE的情况下,对于所述预约信号的预约许可信号在所述预约许可信道上被传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于对在所述预约许可信道上传输的预约许可信号进行解析的预约许可信号解析部件,
使用所述签名来进行所述预约许可信道上的所述UE的识别。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在所述预约许可信道上识别出所述签名的情况下对该预约许可信号进行解析的部件。
7.一种信道传输方法,用于与无线接入网络RAN内的终端UE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无线物理信道可公共使用于多个逻辑信道,
伴随所述无线物理信道而准备多个无线物理控制信道,
所述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中含有可公共使用的公共控制信道,
判定逻辑信道的类别,
根据逻辑信道的类别,由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传输UE的识别符,
所述无线物理控制信道上的所述UE的识别方法根据逻辑信道的类别而被改变,
在所述公共控制信道上,使用可在将所述公共控制信道进行通信的多个UE之间共用的被事先分配给所述公共控制信道的公共的识别符来进行在无线连接确立以前的所述UE的识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78531/2005 | 2005-06-17 | ||
JP2005178531A JP4651462B2 (ja) | 2005-06-17 | 2005-06-17 | チャネル伝送装置及びチャネル伝送方法 |
PCT/JP2006/312176 WO2006135064A1 (ja) | 2005-06-17 | 2006-06-16 | チャネル伝送装置及びチャネル伝送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23807A CN101223807A (zh) | 2008-07-16 |
CN101223807B true CN101223807B (zh) | 2012-01-25 |
Family
ID=37532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2537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23807B (zh) | 2005-06-17 | 2006-06-16 | 信道传输装置和信道传输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30740B2 (zh) |
EP (1) | EP1892990A4 (zh) |
JP (1) | JP4651462B2 (zh) |
KR (1) | KR101230366B1 (zh) |
CN (1) | CN101223807B (zh) |
TW (1) | TW200709597A (zh) |
WO (1) | WO200613506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203841B1 (ko) | 2006-01-05 | 2012-11-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페이징 메시지 전송 및 수신 방법 |
KR20070080552A (ko) | 2006-02-07 | 2007-08-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응답 정보 전송 방법 |
KR101268200B1 (ko) | 2006-01-05 | 2013-05-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자원 할당방법 |
US9456455B2 (en) | 2006-01-05 | 2016-09-2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211807B1 (ko) | 2006-01-05 | 2012-12-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단말의 동기상태 관리방법 |
KR101265628B1 (ko) | 2006-01-05 | 2013-05-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 자원 스케줄링 방법 |
KR100912784B1 (ko) | 2006-01-05 | 2009-08-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및 데이터 재전송 방법 |
CN105515736A (zh) | 2006-01-05 | 2016-04-2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数据 |
USRE43949E1 (en) | 2006-01-05 | 2013-01-29 | Lg Electronics Inc. | Allocating radio resource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8428086B2 (en) | 2006-01-05 | 2013-04-23 | Lg Electronics Inc. | Transmitting data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358469B1 (ko) | 2006-02-07 | 2014-02-0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네트워크(network) 안에서 상향(uplink)및 하향(downlink) 대역폭(bandwidth)의선택 및 신호 방법 |
KR101216751B1 (ko) | 2006-02-07 | 2012-12-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식별자를 이용한 충돌 회피 방법 |
KR101387475B1 (ko) | 2006-03-22 | 2014-04-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복수의 네트워크 엔터티를 포함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
KR101369135B1 (ko) | 2006-06-21 | 2014-03-0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멀티미디어 및 방송서비스의 품질보장 방법 및 그 단말 |
KR20070121505A (ko) | 2006-06-21 | 2007-12-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링크 재설정 방법 |
US8234534B2 (en) | 2006-06-21 | 2012-07-3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supporting data retransmiss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20070121513A (ko) * | 2006-06-21 | 2007-12-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상향 접속 방법 |
EP2033341B1 (en) | 2006-06-21 | 2018-03-2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adio access information using a message separation in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
KR101089003B1 (ko) | 2006-10-23 | 2011-12-01 |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 공유 채널을 통하여 채널 품질 표시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WO2008085954A2 (en) * | 2007-01-05 | 2008-07-17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Fast uplink response to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transmission without a dedicated uplink channel |
CN101188794B (zh) * | 2007-01-12 | 2010-09-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高速下行共享信道的无线网络暂时标识号获取方法及装置 |
JP5292276B2 (ja) * | 2007-03-01 | 2013-09-18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US8559382B2 (en) * | 2007-03-15 | 2013-10-15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Preamble allocation method and random access metho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80232401A1 (en) * | 2007-03-20 | 2008-09-25 | Sassan Ahmadi | LOGICAL AND TRANSPORT CHANNEL STRUCTURES FOR MOBILE WiMAX WIRELESS SYSTEMS |
CN101911556A (zh) * | 2007-10-30 | 2010-12-08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基站装置、移动台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
JP4787890B2 (ja) * | 2009-04-21 | 2011-10-05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使用される通信端末及び方法 |
JP4969682B2 (ja) * | 2010-12-09 | 2012-07-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移動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US9660866B1 (en) * | 2014-12-31 | 2017-05-23 | Juniper Networks, Inc. | Readiness detection for data plane configuration of label-switched paths |
US20190342802A1 (en) * | 2016-12-27 | 2019-11-07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System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 A connection setup method, user equipment, common central control nod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67437A (zh) * | 1997-06-13 | 2000-09-20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分布式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物理控制信道的复用 |
CN1269953A (zh) * | 1997-07-04 | 2000-10-11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涉及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法和设备 |
CN1396780A (zh) * | 2001-07-07 | 2003-02-1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用户设备标识符的方法 |
WO2005015784A1 (en) * | 2003-08-12 | 2005-02-1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broadcasting data frame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broadcasting ser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98426C (fi) | 1994-05-03 | 1997-06-10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Järjestelmä pakettidatan siirtämiseksi digitaalisen aikajakomonikäyttöön TDMA perustuvan solukkojärjestelmän ilmarajapinnassa |
KR100308152B1 (ko) | 1999-07-31 | 2001-09-29 | 서평원 | 단문 메시지 서비스를 위한 셀 브로드캐스팅 방법 |
GB2355623B (en) | 1999-10-19 | 2003-07-16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Packet transmission in a UMTS network |
ATE418190T1 (de) * | 2000-01-14 | 2009-01-15 | Interdigital Tech Corp | Drahtloses kommunikationssystem mit selektiv dimensionierten datentransportblöcken |
EP1206855B1 (en) * | 2000-06-22 | 2004-10-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for gated transmission of 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 and method thereof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735180B1 (en) | 2000-06-30 | 2004-05-11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Method of send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a fast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orming part of an overal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035374A (zh) | 2002-08-01 | 2007-09-12 |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 共享呼叫信道上呼叫事件的协调方法 |
US7580388B2 (en) * | 2004-06-01 | 2009-08-25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enhanced messages on common control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4718254B2 (ja) * | 2005-06-17 | 2011-07-06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チャネル割り当て装置およびチャネル割り当て方法 |
-
2005
- 2005-06-17 JP JP2005178531A patent/JP4651462B2/ja active Active
-
2006
- 2006-06-16 US US11/917,809 patent/US813074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6-16 CN CN2006800253795A patent/CN10122380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6-16 WO PCT/JP2006/312176 patent/WO200613506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6-16 KR KR1020087001082A patent/KR101230366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6-16 EP EP20060766855 patent/EP189299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6-06-16 TW TW095121659A patent/TW200709597A/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67437A (zh) * | 1997-06-13 | 2000-09-20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分布式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物理控制信道的复用 |
CN1269953A (zh) * | 1997-07-04 | 2000-10-11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涉及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法和设备 |
CN1396780A (zh) * | 2001-07-07 | 2003-02-1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用户设备标识符的方法 |
WO2005015784A1 (en) * | 2003-08-12 | 2005-02-1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broadcasting data frame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broadcasting ser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892990A1 (en) | 2008-02-27 |
US8130740B2 (en) | 2012-03-06 |
KR20080042797A (ko) | 2008-05-15 |
EP1892990A4 (en) | 2012-04-25 |
CN101223807A (zh) | 2008-07-16 |
JP2006352705A (ja) | 2006-12-28 |
TW200709597A (en) | 2007-03-01 |
JP4651462B2 (ja) | 2011-03-16 |
KR101230366B1 (ko) | 2013-02-07 |
US20090219906A1 (en) | 2009-09-03 |
TWI318518B (zh) | 2009-12-11 |
WO2006135064A1 (ja) | 2006-1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23807B (zh) | 信道传输装置和信道传输方法 | |
JP4756022B2 (ja) | 移動局からのバッファに入れられた高度化アップリンクデータをノードbに転送するための無線通信方法 | |
JP4934203B2 (ja) | 高速ueアクセス方法及び手順 | |
TWI389510B (zh) | 報告流量測量資訊以支援強化上鏈資料傳輸之無線通信方法及裝置 | |
RU2414098C2 (ru) | Способ обработки сообщений с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ей при многоточечном обслуживании | |
CN101611653A (zh) | 在通信系统中编组并分配多个随机访问序列 | |
KR20080039294A (ko) | 랜덤 접속 채널 메시지 응답 방법, 랜덤 접속 채널 메시지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이동통신 단말 | |
KR100913416B1 (ko)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정보 전송방법 | |
CN1481180A (zh) | 在移动无线系统中释放单个临时块流的方法 | |
JP2009278656A (ja) | チャネル割り当て方法 | |
CN108419218B (zh) | 一种用于机器对机器通信的资源复用方法 | |
WO2009070092A1 (en) | Improved uplink scheduling in a cellular system. | |
JP2010252363A (ja) | 移動局及び無線基地局 | |
JP2010110014A (ja) | 無線制御信号生成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25 Termination date: 20160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