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4152A - 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14152A CN101214152A CNA2008100521342A CN200810052134A CN101214152A CN 101214152 A CN101214152 A CN 101214152A CN A2008100521342 A CNA2008100521342 A CN A2008100521342A CN 200810052134 A CN200810052134 A CN 200810052134A CN 101214152 A CN101214152 A CN 1012141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istance
- skin
- concentration
- tissue fluid
- gluco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一种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包括:1.利用低频超声对皮肤进行预处理;2.将真空负压作用在低频超声预处理过的皮肤上,抽取人体组织液;3.在透皮抽取组织液的过程中,检测皮肤阻抗/电阻;4.测量抽取出人体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5.利用皮肤阻抗/电阻定量所抽出的组织液体积,建立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相关性的预测模型;6.根据步骤3测出的皮肤阻抗/电阻,步骤4测出的人体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和步骤5建立的预测模型,获得人体血糖浓度。本发明可以实现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具有测量分辨率和测量精度非常高、测量结果可靠性好、所需待测组织液量非常小和测量速度非常快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体血糖浓度的检测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低频超声皮肤增透技术、真空负压抽取技术、皮肤阻抗/电阻测量技术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测量技术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日益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将它和肿瘤,心脑血管病一起列为世界范围内的三大难症。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2.4亿,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3.5亿;同时,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共有糖尿病患者近4050万,占世界患者总数的20%左右,每年糖尿病医疗费用达833亿元。糖尿病造成的医疗开支巨幅增长,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劳动力的巨大损失,已被公认为愈来愈严重,且存在于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普遍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已迫在眉睫。
目前的糖尿病检测方法主要依靠的是有创测量,即通常需要从病人的手指处取血,然后依靠化学的方法,测定病人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有创方法在血糖检测过程中需要消耗品,每次对病人进行血糖检测时都会对病人产生一定程度的伤害,给他们带来痛苦并有感染的危险,且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实现人体血糖浓度的动态检测,无法反映病人血糖浓度的实时变化情况,达不到很好的辅助资料的效果,比如定期的取指血试验经常不能探测到所有的低血糖事件和高血糖事件,特别是夜间的低血糖经常是测不到的。
为了实现血糖浓度的动态、连续检测,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例如体外光学检测的无创方法、直接测量皮下葡萄糖浓度的植入式方法和透皮抽取检测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微创方法。由于无创方法的检测精度有限和可靠性较低等缺点,一直未能实现临床应用,尚处于研究阶段。植入式方法并非为日常应用而设计,它需要经过训练的人员将葡萄糖传感器植入皮下,因此无法方便的操作和实现家用。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与血糖水平有高相关性,为透皮抽取检测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微创方法提供了检测依据。鉴于微创方法一方面可以减轻患者进行血糖检测的痛苦,减弱感染的危险,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血糖浓度的动态、连续检测,微创方法近年来倍受关注。
鉴于微创血糖检测方法透皮抽取组织液样品受到皮肤低通透性的限制,人们提出了多种提高分子透皮传输的方法,包括用化学药品改变皮肤结构、利用电场方法和利用超声方法等。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来提高皮肤通透性,增大了的皮肤通透性在组织液抽取过程中都不能保持不变。通过一定的抽取方法在一定的抽取时间内所获得的组织液体积是由皮肤通透性决定的,而且组织液样品中所含有的葡萄糖量是与组织液样品的体积直接相关的,这就导致组织液样品中的葡萄糖量不仅随血糖浓度变化,而且随皮肤通透性变化。现有的微创血糖检测方法均是在假设皮肤通透性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建立的血糖预测模型,导致血糖预测精度要受到皮肤通透性变化的影响。
虽然目前有多种提高皮肤通透性的方法,但是为了保证既不会对人体造成不可恢复性损伤,又能实现血糖的实时动态连续检测,那么每次抽取过程所能获得的组织液体积量都是非常小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皮肤通透性变化对血糖预测精度的影响,提供一种利用组织液抽取过程中实时检测的皮肤阻抗/电阻定量所抽出的组织液体积,并修正血糖预测模型,提高预测精度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针对每次抽取过程所能获得的组织液体积量非常小的问题,提供一种采用缓冲液稀释组织液,利用高灵敏度的表面等离子共振蛋白质绑定测量技术检测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低频超声对皮肤进行预处理,提高皮肤的通透性;
(2)将真空负压作用在低频超声预处理过的皮肤上,透皮抽取人体组织液;
(3)在透皮抽取组织液的过程中,检测皮肤阻抗/电阻;
(4)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蛋白质绑定测量方法,测量抽取出人体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5)利用皮肤阻抗/电阻定量所抽出的组织液体积,建立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相关性的预测模型;
(6)根据步骤(3)测出的皮肤阻抗/电阻,步骤(4)测出的人体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和步骤(5)建立的预测模型,获得人体血糖浓度。
步骤(3)中所述的检测皮肤阻抗/电阻是通过恒压激励、检测电流的方式实现。
步骤(3)中所述的检测皮肤阻抗/电阻是通过恒流激励、检测电压的方式实现。
步骤(3)中所述的检测皮肤阻抗/电阻是在组织液抽取之前和之后进行,以前后两次测量得到的皮肤阻抗/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该次组织液抽取过程所对应的皮肤阻抗/电阻值。
步骤(3)中所述的检测皮肤阻抗/电阻是在组织液抽取过程中等时间间隔的进行,以每次组织液抽取过程中所有时间点的皮肤阻抗/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该次组织液抽取过程所对应的皮肤阻抗/电阻值。
步骤(4)中所述的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蛋白质绑定测量方法,测量抽取出人体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多通道微差分测量方法,将其中一个通道通入背景溶液,通过多通道同时测量并差分消除环境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2)利用大肠杆菌GGBP蛋白质绑定测量方法测量已知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建立相应的折射率数学模型;
(3)通过测量通入待测组织液后的折射率变化,并结合相应的折射率数学模型,实现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的测量和分析。
步骤(2)中所述的大肠杆菌GGBP蛋白质是采用生物技术合成,具体合成步骤如下:
(1)对大肠杆菌GGBP蛋白编码基因mglB进行定点突变,在E149C位点进行单点突变;
(2)构建过量表达大肠杆菌野生型GGBP蛋白和突变型GGBP蛋白的基因工程菌株;
(3)在摇瓶上对工程菌株进行发酵,使GGBP蛋白能够高水平的稳定表达;
(4)对发酵产物进行GGBP蛋白的分离纯化,使目标蛋白的纯度达到95%以上。在执行步骤(5)的过程中,利用皮肤对葡萄糖的渗透系数与皮肤阻抗/电阻的相关性,通过皮肤阻抗/电阻对所抽出的组织液体积进行定量。
在执行步骤(5)的过程中,将皮肤阻抗/电阻引入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相关性的预测模型,利用真空负压组织液抽取过程实时测得的皮肤阻抗/电阻、组织液葡萄糖浓度和血糖浓度建立血糖预测模型。
本发明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克服了目前有创血糖检测方法容易给病人带来痛苦并可能造成感染的缺点,以及无创和微创血糖检测方法测量结果不可靠的不足,可以实现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本发明通过低频超声和真空负压透皮抽取组织液的方法是一种微创、无痛且具有较大组织液流量的技术。低频超声处理过程很短,并且不会引起感染,在低频超声处理后皮肤的高通透性能够保持十几个小时,这期间内每隔10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便可以通过真空负压快速抽取一次组织液,为血糖浓度的动态、连续检测奠定了基础;
3、本发明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蛋白质绑定测量技术测量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具有测量分辨率和测量精度非常高、测量结果可靠性好、所需待测组织液量非常小和测量速度非常快等优点;
4、本发明利用在组织液抽取过程中测量得到的皮肤阻抗/电阻对所抽出的组织液体积进行定量,并修正血糖预测模型,提高预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低频超声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的人体血糖浓度微创检测系统的示意框图;
图2是低频超声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真空负压组织液抽取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蛋白质绑定方法测葡萄糖浓度时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金膜表面的示意图。
其中:
1:超声发生器 2:超声探头
3:参考电极 4:超声耦合腔
5:耦合剂 6:缓冲液
7:真空腔 8:真空泵
9:收集器 10:微通道
11:缓冲液和组织液的混合液 12:测量电极
13:参考电极 14:校正电极
15: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 16:金膜
17:自组装分子层 18:GGBP蛋白质
19:葡萄糖 20:皮肤
21:表皮层 22:真皮层
a、b、c:微阀 A:超声发生器
B:超声探头 C:液晶显示
D:控制电路 E:真空泵
F:真空腔 G:SPR
H:废液池 L:试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是在申请号为200810052117.9的专利申请所公开的微流量液体综合处理系统上实现的。首先采用低频超声对皮肤进行预处理,通过低频超声的空化作用破坏皮肤角质层中的脂质双层结构,增大皮肤的通透性,然后用真空负压的方法从皮肤中快速抽取组织液,并在组织液抽取过程中检测皮肤阻抗/电阻,接着将抽取出的组织液通过微通道输送到表面等离子共振测量系统,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蛋白质绑定测量技术,测量人体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最后利用组织液抽取过程中检测得到的皮肤阻抗/电阻定量所抽出的组织液体积,并将其引入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相关性预测模型,实现人体血糖浓度的动态、连续、实时和高精度检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建立的基于低频超声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的人体血糖浓度微创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框图;图2是低频超声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真空负压组织液抽取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是蛋白质绑定方法测葡萄糖浓度时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金膜表面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做出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利用低频超声对皮肤进行预处理,提高皮肤的通透性;
(二)将真空负压作用在低频超声预处理过的皮肤上,透皮抽取人体组织液;
结合图2、图3所示,上述两步中的基于低频超声和真空负压的组织液抽取步骤具体包括有:
(1)对组织液抽取部位的皮肤进行清洗和消毒;
(2)向超声耦合腔4内注入耦合剂5,超声发生器1输出超声信号,开始对皮肤进行低频超声处理;
(3)在低频超声处理的同时,采用超声探头2和参考电极3组成的两电极系统测量超声处理部位处的皮肤阻抗值(皮肤阻抗值反映了皮肤通透性的情况),在阻抗值达到设定值之后,停止低频超声处理,并移走低频超声处理装置;
(4)在低频超声预处理过的皮肤上固定真空腔7,向真空腔7内注入磷酸盐缓冲液6,连接并打开真空泵8,控制产生稳定的真空负压,进行组织液抽取;
(5)采用微管道10收集真空腔7内缓冲液和组织液的混合液11,并输送到表面等离子共振测量装置,供表面等离子共振测量装置测量其中的葡萄糖浓度。
(三)在透皮抽取组织液的过程中,检测皮肤阻抗/电阻;所述的检测皮肤阻抗/电阻可以通过恒压激励、检测电流的方式实现,或通过恒流激励、检测电压的方式实现。
而且,所述的检测皮肤阻抗/电阻是在组织液抽取之前和之后进行,以前后两次测量得到的皮肤阻抗/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该次组织液抽取过程所对应的皮肤阻抗/电阻值。
或者,所述的检测皮肤阻抗/电阻还可以是在组织液抽取过程中等时间间隔的进行,以每次组织液抽取过程中所有时间点的皮肤阻抗/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该次组织液抽取过程所对应的皮肤阻抗/电阻值。
测量皮肤阻抗/电阻用的电极系统由测量电极、参考电极和校正电极组成。测量电极12固定在真空腔7内,通过缓冲液和组织液的混合液11向低频超声处理后的皮肤传递电信号。在保证测量电极12既不影响真空负压组织液抽取,又能与缓冲液和组织液的混合液11充分接触的前提下,测量电极12可以采用多种形状结构固定在真空腔8内,如图1中所示的圆柱环形电极12和图3中所示的圆盘式电极12。参考电极13和校正电极14固定在低频超声处理后的皮肤位置附近。测量电极12和参考电极13用于测量低频超声处理后的皮肤阻抗/电阻在组织液抽取过程中的实时值,校正电极14与测量电极12和参考电极13结合用于扣除参考电极13和校正电极14下皮肤阻抗/电阻变化的干扰。将组织液抽取之前和之后测量得到的皮肤阻抗/电阻的平均值或者在组织液抽取过程中等时间间隔测量得到的多个皮肤阻抗/电阻的平均值作为每次组织液抽取过程对应的皮肤阻抗/电阻值。
本发明在组织液抽取过程中测量皮肤阻抗/电阻的步骤包括:
(1)恒压源/恒流源向测量电极12和参考电极13提供电信号;
(2)测量通过电极的电流/电压;
(3)恒压源/恒流源向校正电极14和参考电极13提供电信号;
(4)测量通过电极的电流/电压;
(5)恒压源/恒流源向校正电极14和测量电极12提供电信号;
(6)测量通过电极的电流/电压;
(7)计算皮肤阻抗/电阻,扣除参考电极13和校正电极14下皮肤阻抗/电阻变化的干扰;
重复步骤(1)到(7),计算多次皮肤阻抗/电阻的平均值。
(四)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蛋白质绑定测量方法,测量抽取出人体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本发明是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大肠杆菌GGBP(D-galactose/D-glucose BindingProtein;即:D-半乳糖/D-葡萄糖结合蛋白)蛋白绑定测量技术对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利用GGBP蛋白质对葡萄糖的特异性吸附能力,排他性的只对葡萄糖这种物质的浓度进行测量。由于采用了与葡萄糖分子有选择性吸附的蛋白质作为向心配合体,有效的增强了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金膜表面物质的质量,使测量结果可靠性更高,测量分辨率和测量精度更高。本发明是在避光条件下,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测量葡萄糖浓度,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多通道微差分测量方法,将其中一个通道通入背景溶液,通过多通道同时测量并差分消除环境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2)利用大肠杆菌GGBP蛋白质绑定测量方法测量已知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建立相应的折射率数学模型,此步骤具体是:
(a)利用大肠杆菌GGBP蛋白质绑定测量方法测量已知浓度的葡萄糖溶液1,获得葡萄糖溶液1对应的折射率;
(b)利用大肠杆菌GGBP蛋白质绑定测量方法测量已知浓度的葡萄糖溶液2,获得葡萄糖溶液2对应的折射率;
(c)利用步骤(a)和(b)中葡萄糖溶液的浓度值和对应的折射率值建立折射率数学模型;
(3)通过测量通入待测组织液后的折射率变化,并结合相应的折射率数学模型,实现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的测量和分析。
在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表面绑定大肠杆菌GGBP蛋白质,实现如图4所示的结构的步骤如下:
(1)对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15的金膜16表面进行活化,通过Au-S键形成自组装分子层17;
(2)在自组装分子层17上通过胺耦合等耦合方式,将大肠杆菌GGBP蛋白质18固定于表面活化处理后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金膜16表面,使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通过GGBP蛋白质18与葡萄糖19分子特异性结合。
在上述的步骤中,所使用的大肠杆菌GGBP蛋白质是采用生物技术合成,具体合成步骤如下:
(a)对大肠杆菌GGBP蛋白编码基因mglB进行定点突变,在E149C位点进行单点突变;
(b)构建过量表达大肠杆菌野生型GGBP蛋白和突变型GGBP蛋白的基因工程菌株;
(c)在摇瓶上对工程菌株进行发酵,使GGBP蛋白能够高水平的稳定表达;
(d)对发酵产物进行GGBP蛋白的分离纯化,使目标蛋白的纯度达到95%以上。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绑定单点突变的GGBP蛋白质后,具有很高的葡萄糖浓度检测灵敏度,能够检测经过缓冲液稀释的组织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五)利用皮肤阻抗/电阻定量所抽出的组织液体积,建立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相关性的预测模型;
在执行步骤(五)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皮肤对葡萄糖的渗透系数与皮肤阻抗/电阻的相关性,通过皮肤阻抗/电阻对所抽出的组织液体积进行定量;
在执行步骤(五)的过程中,还需要将皮肤阻抗/电阻引入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相关性的预测模型,利用真空负压组织液抽取过程实时测得的皮肤阻抗/电阻、组织液葡萄糖浓度和血糖浓度建立血糖预测模型。
虽然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糖中的葡萄糖浓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但作为糖尿病临床判断标准的还是血糖浓度值,因此建立通过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准确地预测血糖浓度的数学模型是本发明的关键步骤和关键技术之一。
本发明中采用两点校正模型根据真空负压组织液抽取过程中实时测得的皮肤阻抗/电阻、组织液葡萄糖浓度对血糖浓度进行预测:假设本发明中的人体血糖浓度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采用的真空负压抽取时间为Δt,低频超声处理即真空负压抽取的皮肤面积为A,每次真空负压抽取前向真空腔内注入磷酸盐缓冲液的体积为V,在真空负压组织液抽取过程中测量得到的皮肤阻抗/电阻为Ri(i=1,2,3,……),表面等离子共振系统测量得到的缓冲液和组织液的混合液的葡萄糖浓度为CSi(i=1,2,3,……),第1次和第2次组织液抽取时采用临床方法测量得到的血糖浓度分别为CB1和CB2。皮肤对葡萄糖的渗透系数Pi,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皮肤面积的含葡萄糖的组织液体积与皮肤电导系数ri成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Pi=C1ri+C2 (1)
其中,C1和C2是模型中要确定的常数系数,皮肤电导系数ri可以由皮肤阻抗/电阻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采用真空负压所抽出的组织液的体积vi可以用下式表示:
vi=Pi·A·Δt (3)
联立(1)、(2)和(3)式,得到组织液体积与皮肤阻抗/电阻的关系式为
由式(4)看到,通过测量皮肤阻抗/电阻可以实现组织液体积的定量。
本发明在血糖稳定的状态下(空腹或者餐后2小时)开始测量,并在血糖稳定期内测量得到两点血糖浓度CB1和CB2。在血糖稳定时,组织液葡萄糖浓度与血糖浓度近似相同,而且采用真空负压所抽出的葡萄糖量应该等于真空腔内的葡萄糖量,于是得到下列关系式:
CB1·v1=(V+v1)·CS1(5)
CB2·v2=(V+v2)·CS2(6)
因为CB1、CB2、CS1、CS2、R1、R2、Δt、V和A都是已知量,所以联立(5)、(6)、(7)和(8)式,可以解出常数系数C1和C2。将C1和C2代入组织液葡萄糖浓度与血糖浓度的相关性预测模型
就可以实现血糖浓度的高精度预测了。
(六)根据步骤(三)测出的皮肤阻抗/电阻,步骤(四)测出的人体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和步骤(五)建立的预测模型,获得人体血糖浓度。
本发明公开和揭示的所有组合和方法可以通过借鉴本文公开内容产生,尽管本发明的组合和方法已通过详细实施过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装置进行拼接或改动,或增减某些部件,更具体地说,所有相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他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精神、范围和内容之中。
Claims (9)
1.一种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低频超声对皮肤进行预处理,提高皮肤的通透性;
(2)将真空负压作用在低频超声预处理过的皮肤上,透皮抽取人体组织液;
(3)在透皮抽取组织液的过程中,检测皮肤阻抗/电阻;
(4)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蛋白质绑定测量方法,测量抽取出人体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5)利用皮肤阻抗/电阻定量所抽出的组织液体积,建立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相关性的预测模型;
(6)根据步骤(3)测出的皮肤阻抗/电阻,步骤(4)测出的人体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和步骤(5)建立的预测模型,获得人体血糖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检测皮肤阻抗/电阻是通过恒压激励、检测电流的方式实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检测皮肤阻抗/电阻是通过恒流激励、检测电压的方式实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检测皮肤阻抗/电阻是在组织液抽取之前和之后进行,以前后两次测量得到的皮肤阻抗/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该次组织液抽取过程所对应的皮肤阻抗/电阻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检测皮肤阻抗/电阻是在组织液抽取过程中等时间间隔的进行,以每次组织液抽取过程中所有时间点的皮肤阻抗/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该次组织液抽取过程所对应的皮肤阻抗/电阻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蛋白质绑定测量方法,测量抽取出人体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多通道微差分测量方法,将其中一个通道通入背景溶液,通过多通道同时测量并差分消除环境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2)利用大肠杆菌GGBP蛋白质绑定测量方法测量已知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建立相应的折射率数学模型;
(3)通过测量通入待测组织液后的折射率变化,并结合相应的折射率数学模型,实现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的测量和分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大肠杆菌GGBP蛋白质是采用生物技术合成,具体合成步骤如下:
(1)对大肠杆菌GGBP蛋白编码基因mglB进行定点突变,在E149C位点进行单点突变;
(2)构建过量表达大肠杆菌野生型GGBP蛋白和突变型GGBP蛋白的基因工程菌株;
(3)在摇瓶上对工程菌株进行发酵,使GGBP蛋白能够高水平的稳定表达;
(4)对发酵产物进行GGBP蛋白的分离纯化,使目标蛋白的纯度达到95%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步骤(5)的过程中,利用皮肤对葡萄糖的渗透系数与皮肤阻抗/电阻的相关性,通过皮肤阻抗/电阻对所抽出的组织液体积进行定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步骤(5)的过程中,将皮肤阻抗/电阻引入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相关性的预测模型,利用真空负压组织液抽取过程实时测得的皮肤阻抗/电阻、组织液葡萄糖浓度和血糖浓度建立血糖预测模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8100521342A CN101214152A (zh) | 2008-01-22 | 2008-01-22 | 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8100521342A CN101214152A (zh) | 2008-01-22 | 2008-01-22 | 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14152A true CN101214152A (zh) | 2008-07-09 |
Family
ID=39620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8100521342A Pending CN101214152A (zh) | 2008-01-22 | 2008-01-22 | 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214152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79971B (zh) * | 2010-01-14 | 2012-07-18 | 天津大学 | 微型化、动态可控的组织液透皮抽取和收集装置 |
CN102687008A (zh) * | 2010-01-08 | 2012-09-19 | 霍夫曼-拉罗奇有限公司 | 基于ac测量方法的样本表征 |
CN103210310A (zh) * | 2010-06-07 | 2013-07-17 | 拜尔健康护理有限责任公司 | 包含次级输出信号的基于斜率的补偿 |
CN108095734A (zh) * | 2017-12-12 | 2018-06-01 | 天津大学 | 一种基于耳垂血液层的微波频谱无创血糖浓度检测法 |
CN114748038A (zh) * | 2022-03-22 | 2022-07-15 | 中山大学 | 片状微针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测试方法 |
-
2008
- 2008-01-22 CN CNA2008100521342A patent/CN10121415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87008A (zh) * | 2010-01-08 | 2012-09-19 | 霍夫曼-拉罗奇有限公司 | 基于ac测量方法的样本表征 |
CN102687008B (zh) * | 2010-01-08 | 2015-01-28 | 霍夫曼-拉罗奇有限公司 | 基于ac测量方法的样本表征 |
CN101779971B (zh) * | 2010-01-14 | 2012-07-18 | 天津大学 | 微型化、动态可控的组织液透皮抽取和收集装置 |
CN103210310A (zh) * | 2010-06-07 | 2013-07-17 | 拜尔健康护理有限责任公司 | 包含次级输出信号的基于斜率的补偿 |
CN103210310B (zh) * | 2010-06-07 | 2015-03-18 | 拜尔健康护理有限责任公司 | 包含次级输出信号的基于斜率的补偿 |
CN108095734A (zh) * | 2017-12-12 | 2018-06-01 | 天津大学 | 一种基于耳垂血液层的微波频谱无创血糖浓度检测法 |
CN114748038A (zh) * | 2022-03-22 | 2022-07-15 | 中山大学 | 片状微针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测试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82161C (zh) | 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系统 | |
US8568315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health and delivering drugs transdermally | |
KR101239340B1 (ko) | 휴대단말기와 무선 데이터 송수신이 가능한 패치형 센서를 이용한 실시간 건강관리 시스템 | |
EP1153571A1 (en) | Apparatus for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of the content of glucose, lactate or other metabolites in biological fluids | |
CN101505653A (zh) | 冷凝物葡萄糖分析仪 | |
CN1324228A (zh) | 采用颗粒运送的监测方法 | |
CA2426249A1 (en) | Glucose measurement utilizing non-invasive assessment methods | |
US20210393173A1 (en) | Sensor unit, body fluid monito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 analyte | |
WO2007075410A2 (en) | In-vivo non-invasive bioelectric impedance analysis of glucose-mediated changes in tissue | |
CN101214152A (zh) | 人体血糖浓度的微创、动态、连续检测方法 | |
Li et al. | Research on non-invasive glucose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by NIR transmission | |
CN110680341B (zh) | 一种基于可见光图像的非侵入式血糖检测装置 | |
CN202330343U (zh) | 一种丙酮气敏传感器检测装置 | |
US20090221892A1 (en) | Dual Transdermal Analyte Sensor Assembly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 |
CN101779971A (zh) | 微型化、动态可控的组织液透皮抽取和收集装置 | |
CN205941515U (zh) | 快速检测设备 | |
CN110368000A (zh) | 一种基于nfc的连续血糖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 |
CN108852367B (zh) | 基于光微流体的血液体外循环式高精度血糖连续监测仪器 | |
CN201788165U (zh) | 便携式智能血糖仪 | |
Fajrin et al. |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Detection Equipment Using TCS3200 and PH SKU: SEN0161 Sensors | |
AU2014200664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health and delivering drugs transdermally | |
CN113155926A (zh) | 一种检测唾液中尿酸水平的生物传感系统及其应用 | |
CN103860145A (zh) | 基于荧光检测方法的植入式检测装置 | |
US7389132B2 (en) | Mold-i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203490232U (zh) | 一种血糖测试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80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