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195392B - 汽车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95392B
CN101195392B CN200710193688XA CN200710193688A CN101195392B CN 101195392 B CN101195392 B CN 101195392B CN 200710193688X A CN200710193688X A CN 200710193688XA CN 200710193688 A CN200710193688 A CN 200710193688A CN 101195392 B CN101195392 B CN 1011953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mper
closing plate
center beam
guard shield
side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936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95392A (zh
Inventor
近藤自明
朝日雅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95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953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953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9539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汽车前部结构,包括:保险杠梁(26),在保险杠罩(18)的后侧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架设于左右的前纵梁之间;护罩(10),由侧部(10S)、上部(10U)及下部(10L)所构成且设置在保险杠梁(26)的后方;密封板(30),从护罩(10)的侧部(10S)向前方延伸,将侧部(10S)与保险杠罩(18)之间的空间在车宽方向上围隔,且设置在保险杠梁(26)的上方或下方的至少一方;安装部件(突出部(26C)),与密封板(30)相连续,将护罩(10)的侧部(10S)与保险杠梁(26)之间在左右围隔,且将护罩(10)的侧部(10S)安装于保险杠梁(26)。采用本发明,既可提高密封板与护罩的安装性,又可防止保险杠梁紧后方的间隙,提高密封性。

Description

汽车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前部结构,该汽车前部结构具有设置于保险杠梁后方的护罩、和将该护罩的侧部与保险杠罩之间在左右围隔的密封板。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一种汽车前部结构,即,在发动机室内的左右两侧部设置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车身框架);设置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架设在上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之间的保险杠梁;在该保险杠梁的后方设置具备保持散热器的散热器保持部的护罩;将该护罩的侧部安装在该侧部侧旁的车身上(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40744号))。
上述护罩上由于保持有通过行驶风对发动机冷却水(或冷却液)进行风冷的散热器亦即热交换器,因此便有一个希望将行驶风恰当地导入散热器的要求,但是,若护罩的侧部有间隙,则存在如下问题:发动机室内的热气经由该间隙返转回流到散热器的前侧,该不为所望的热气供给到散热器,导致散热器的热交换性能下降。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发明了公开在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153612号)中的汽车前部结构,该汽车前部结构中,在护罩的侧部设置有密封板(空气导向件(air guide)),以防止发动机室内的热气返转回流到散热器的前侧。
上述密封板,将护罩的侧部与保险杠罩之间在左右围隔,并且在与保险杠梁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凹部,同时在该凹部的上下形成将护罩的侧部与保险杠罩之间围隔的隆出形状。
然而,实际上,由于车辆是在保险杠加强件安装于车身的状态下实施防锈涂装,因此,在设置护罩之前,包含溃缩盒、保险杠梁的保险杠加强件已安装在车身上,并且在搭载发动机后将上述护罩及密封板安装到车身上。
因此,护罩便从上方插入到保险杠梁后部和发动机前部之间来进行安装,然而,若护罩和密封板为预先组装的预组装(sub assembly)结构,那么,由于保险杠梁和发动机之间,没有将包含密封板的护罩从上方插入时所需的空间,因此无法进行安装。
另外,若不将护罩和密封板预先组装在一起,而先将护罩从上方插入到保险杠梁后部和发动机前部之间,然后再将密封板设置于保险杠梁后部和护罩的侧部前侧之间时,由于该密封板的位于与保险杠梁对应位置凹部的上下方的上、下两部呈隆出形状,因而在将该密封板插入到保险杠梁和护罩之间后,有必要使之作横向移动等来进行安装,因此,其安装性极差。若要改善该安装性,则必须在保险杠梁后部和密封板之间设置用于提高安装性的间隙,然而,该间隙却导致密封性下降。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部结构,由此,既可提高密封板与护罩的安装性,又可防止保险杠梁紧后方的间隙,提高密封性。
本发明的汽车前部结构,包括:保险杠梁,在保险杠罩的后侧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架设在左右的前纵梁之间;护罩,由侧部、上部及下部所构成且设置在保险杠梁的后方;密封板,从护罩的侧部向前方延伸,将该侧部与保险杠罩之间的空间在车宽方向上围隔,且设置在保险杠梁的上方或下方的至少一方;安装部件,与所述密封板相连续,将护罩的侧部与保险杠梁之间在左右围隔,且将护罩的侧部安装于保险杠梁。
采用该结构,护罩的侧部,便通过与密封板相连续且将护罩的侧部与保险杠梁之间在左右围隔的安装部件,安装于保险杠梁。即,通过所述安装部件和与该安装部件相连续的密封板,将护罩的侧部与保险杠梁之间在左右围隔。
由此,既可提高密封板与护罩的安装性,又可防止保险杠梁紧后方的间隙,提高密封性(气流阻隔性能)。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密封板具有位于保险杠梁上方的密封板上部、和位于保险杠梁下方的密封板下部,所述安装部件与所述密封板上、下两部上下相连续。
采用该结构,通过具有密封板上部及密封板下部的密封板、和安装部件这两者,来相夹保险杠梁部分,可恰切地将从护罩的侧部的上方至下方的该护罩的整个侧部予以密封,提高其密封性。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密封板上部与密封板下部在保险杠梁的前侧上下连接为一体。
采用该结构,由于密封板上部与密封板下部在保险杠梁前侧被一体化,因此可从保险杠梁前侧安装所述密封板,由此可大幅提高安装性,而且,由于密封板通过其自由端侧上下连接,因此可提高密封板自身的刚性。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安装所述护罩的侧部的所述安装部件的上下宽度,大于保险杠梁的上下宽度,所述安装部件从侧视方向看与密封板重叠。
采用该结构,通过将安装护罩的侧部的安装部件的上下宽度设定为较大尺寸,以该较大尺寸范围安装该两者,可提高护罩的支撑刚性。另外,由于安装部件与密封板从侧视方向看相互重叠,因此,通过该重叠结构,可提高安装部件与密封板之间的密封性。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保险杠梁由前侧敞开的凹状部件、和封闭该凹状部件前侧的敞开部的平板部件所构成,所述安装部件具有延伸至凹状部件的上壁及下壁的延伸部。
采用该结构,由于可提高密封板的安装性,并且可通过延伸部大致完全掩遮保险杠梁与密封板之间的间隙,因此可防止密封性恶化。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凹状部件上形成有从上壁前端向上方延伸的凸缘部,所述密封板上部上,在构成所述保险杠梁的平板部件的后侧形成有向保险杠梁的上壁面侧下延的台阶部。
采用该结构,可通过台阶部进一步掩遮保险杠梁与密封板之间的间隙,提高密封性。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密封板与安装部件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偏置,密封板及安装部件分别与护罩的侧部连接。
采用该结构,由于密封板与安装部件这两者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偏置,因此可确保良好的安装作业性,同时可提高密封板形状设计的自由度。
上述结构中,所述安装部件从侧视方向看与密封板重叠。
采用该结构,通过上述重叠结构,可提高安装部件与密封板之间的密封性。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保险杠梁由后侧敞开的凹状部件、和封闭该凹状部件的敞开部的平板部件所构成,所述安装部件由与平板部件一体形成的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所构成。
采用该结构,由于安装部件与平板部件一体形成,因此既可减少部件数量及安装工时,又可使提高护罩的侧部与保险杠梁之间的密封性和提高护罩的安装性相并立。
采用本发明,由于密封板设置在保险杠梁的上方或下方的至少一方,并且所述护罩的侧部,通过与密封板相连续且将护罩的侧部与保险杠梁之间在左右围隔的安装部件,安装于保险杠梁,因此,既可提高密封板与护罩的安装性,又可防止保险杠梁紧后方的间隙,提高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汽车前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3是车辆的要部正视图。
图4是图1的要部正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在拆除了能量吸收部件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6是沿图4中B-B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7是沿图4中C-C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8是保险杠梁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密封板的正视图。
图10是密封板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密封板的从车宽方向内侧且后侧所看到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密封板的从车宽方向外侧且前侧所看到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7的要部的从车辆后侧所看到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平板部件单独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涉及汽车前部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的内侧侧视图。
图17是表示涉及汽车前部结构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的内侧侧视图。
图19是表示涉及汽车前部结构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1实施例
图1表示汽车前部结构,图1中,在发动机室E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车架的前纵梁1、1。所述前纵梁1,如图2所示,为通过由前纵梁内件2与前纵梁外件3接合而形成的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4的车身刚性部件。
另外,在发动机室E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从未图示的铰链支柱(hinge pillar)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左右一对裙板加强件5、5。
所述裙板加强件5,为通过由裙板加强件上部6与裙板加强件下部(未图示)接合而形成的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的车身刚性部件。
另外,所述裙板加强件5与左右的裙板(apron panel)7、7的车外侧上部接合,该裙板7的车内侧下部与前纵梁1接合固定。所述裙板7上,一体或一体化地形成有轮室(wheel arch)部8和悬架支撑塔部9。
此外,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左右的前纵梁1、1的前部之间设置有护罩10(所谓“散热器护罩”)。所述护罩10由通过左右的侧部10S、10S,上部10U及下部10L组合为从正视方向看呈方框状的合成树脂制的肋结构体所形成,通过该护罩10来保持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向视剖面图,即,将护罩10与车身连接的连接部沿纵向切断的纵剖面图。如图1、图2所示,前纵梁1的前部上侧面上,从其内端竖立设置有板状支架11,在该板状支架11的上部和所述裙板加强件5的前部之间,架设有护罩侧构件12。其中,所述板状支架11的剖面结构形成为“コ”状,或形成为帽状,由此来确保该板状支架11自身的刚性。
所述护罩侧构件12,为了确保其自身的刚性,构成为剖面门形形状,并且该护罩侧构件12的前部与所述板状支架11的上部焊接固定,另外,护罩侧构件12的后部与所述裙板加强件5的前部焊接固定。
另一方面,所述护罩10的上部10U上,如图2所示,一体地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安装片10a,该安装片10a通过螺栓13、螺母14等连接部件,安装在护罩侧构件12的前部上侧面。
即,所述护罩10,其上部安装于护罩侧构件12的上侧面,并且介由从前纵梁1的内端竖立设置的所述板状支架11支撑于前纵梁1。所述护罩侧构件12及板状支架11与前照灯15不发生干涉。
图3是车辆的要部正视图,所述发动机室E的上方由发动机罩16覆盖,车身侧部由翼子板(fender panel)17覆盖,在后述的保险杠加强件28(参照图6)的前部设置有保险杠罩18。行驶风从形成在保险杠罩18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开口部19,及前格栅(frontgrille)20的开口部这两处,供给到由护罩10保持的散热器(热交换器)。
图4是图1的要部正视图,图5是表示图4的在拆除了作为能量吸收部件的EA(能量吸收器(energy absorber))部件21状态下的立体图,图6是沿图4中B-B线的向视剖面图,图7是沿图4中C-C线的向视剖面图。如图6所示,在作为车身刚性部件的前纵梁1的前端部设置有凸缘22,并且在溃缩盒23的后端部设置有凸缘24,这些凸缘22、24,如图4、图5所示,由螺栓、螺母等连接部件25连接固定。
另外,如图1、图6及图7所示,在保险杠罩18后侧,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架设在设置于前纵梁1、1前部的溃缩盒23、23之间的保险杠梁26。在与左右的溃缩盒23、23对应的保险杠梁26的前部,焊接固定有前溃缩盒(precrush can)27,所述的溃缩盒23、保险杠梁26及前溃缩盒27构成保险杠加强件28。
本第1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保险杠梁26,由后侧敞开的“コ”状部件26A(保险杠梁主体)、和封闭该“コ”状部件26A的敞开部的平板部件26B(封闭板(closing plate))所构成。
如图4~图7所示,由侧部10S、上部10U及下部10L所构成的所述护罩10,设置在保险杠梁26后方。更具体而言,该护罩10设置在保险杠梁26的后侧与发动机(未图示)的前侧之间。
如图5、图7所示,将护罩10的侧部10S与保险杠罩18之间在左右(车宽方向)围隔的合成树脂制的密封板30、30,对应于所述各侧部10S、10S的前部,左右成对设置。
所述密封板30的结构如图9~图12所示。图9是右侧的密封板30的正视图,图10是右侧的密封板30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右侧的密封板30的从车宽方向内侧且后侧所看到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右侧的密封板30的从车宽方向外侧且前侧所看到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左侧的密封板30与右侧的密封板30大致左右对称。
如图9~图12所示,所述密封板30,具有:位于保险杠梁26上方的密封板上部30a;位于保险杠梁26下方的密封板下部30b;在保险杠梁26前侧将所述密封板上部30a与密封板下部30b上下连接为一体的连接部30c。
另外,所述密封板上部30a上,一体地形成有前侧敞开的“コ”状剖面结构的安装部30d,密封板下部30b上,设置有前侧及侧方敞开的“コ”状部30e,该“コ”状部30e的背面30f上一体地形成有卡止扣30g。
此外,所述密封板30的必要部位上,分别设有加强肋30h、30i、30j、30m、30n。
如图7所示,密封板上部30a的安装部30d,利用安装件31及预先嵌入在护罩10的侧部10S中的螺母32(嵌入件),从前方安装到所述侧部10S,并且,密封板下部30b的卡止扣30g从前方安装到形成在护罩10的侧部10S中的卡止孔。如图4所示,在左右一对密封板30、30安装于护罩10的状态下,一对密封板下部30b、30b,以其上方部位于靠车宽方向外侧、下方部位于靠车宽方向内侧的状态呈板条状(薄板状)倾斜。由此,从保险杠罩18的开口部19导入的行驶风便可尽量多地供给到散热器。
而且,如图7所示,保险杠梁26的平板部件26B上,设有与该平板部件26B一体形成且向后方突出的左右一对作为安装部件的突出部26C,护罩10的侧部10S介由该突出部26C安装于保险杠梁26。
即,如图7所示,所述侧部10S,通过螺栓34从所述突出部26C的前方紧固于预先嵌入在护罩10的侧部10S中的螺母33(嵌入件)而安装于保险杠梁26。
图13是表示图7的要部的从车辆后侧所看到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保险杠梁26上的平板部件26B单独的俯视图。所述突出部26C,如图14等所示,与保险杠梁26的平板部件26B一体形成且向后方突出,并且如图13所示,安装护罩10的侧部10S的该突出部26C,其上下宽度,大于保险杠梁26的上下宽度。
即,考虑到螺栓34的紧固作业性,而将形成在突出部26C上下的安装面26d、26d上的安装孔26e、26e的上下距离,设定得大于保险杠梁26的上下宽度。另外,由于所述的安装面26d、26d较之突出部26C突出于后方,因此即使护罩10有若干程度的成形误差,也可构成合适的连接结构。
而且,如图7所示,作为安装部件的突出部26C,与密封板30相连续,将护罩10的侧部10S与保险杠梁26之间在左右(车宽方向)围隔,并且该突出部26C在上下方向与密封板的上下两部30a、30b相连续。
在此,对将护罩10及密封板30安装到车身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在左右一对前纵梁1、1之间,预先安装有保险杠加强件28,并且发动机室E中搭载有发动机。
护罩10和密封板30在上述那样的状态下安装到车身。首先,将护罩10从上方插入到在保险杠梁26后侧与发动机前侧之间所形成的安装空间,如图2所示,利用螺栓13、螺母14等连接部件,将护罩10的上部10U的安装片10a安装于护罩侧构件12的前部上侧面。
其次,从所述突出部26C的前方将螺栓34紧固于设置在护罩10的侧部10S中的螺母33,从而将护罩10的侧部10S安装于突出部26C。由于突出部26C的上下宽度,大于保险杠梁26的上下宽度,因此可容易地进行所述螺栓34的紧固作业亦即所述侧部10S的安装作业(参照图7)。
其次,如图7所示,从车辆前方(保险杠梁26的前方)将密封板30安装到护罩10。密封板上部30a通过安装件31及螺母32,固定于护罩10的侧部10S的前侧面,密封板下部30b通过卡止扣30g和护罩10的侧部10S侧的卡止孔,固定于该侧部10S的前侧面。采用该结构,设置在密封板30的上下两部30a、30b之间的所述突出部26C,与该上下两部30a、30b在上下方向相连续,从而确保了良好的密封性。
其次,将EA部件21设置在包含密封板30的连接部30c在内的保险杠梁26的前部。
附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内”表示车辆内侧,箭头“外”表示车辆外侧,箭头“上”表示车辆上方。
如上所述,图1~图14所示的实施例的汽车前部结构,具有:在保险杠罩18后侧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架设在左右的前纵梁1、1之间的保险杠梁26;由侧部10S、上部10U及下部10L所构成且设置在保险杠梁26的后方的护罩10;从护罩10的侧部10S向前方延伸,将该侧部10S与保险杠罩18之间的空间在车宽方向上围隔,并且设置在保险杠梁26的上方或下方的至少一方的密封板30;与所述密封板30相连续,将护罩10的侧部10S与保险杠梁26之间在左右围隔,且将护罩10的侧部10S安装于保险杠梁26的安装部件(突出部26C)。
采用该结构,护罩10的侧部10S,便介由与密封板30相连续且将护罩10的侧部10S与保险杠梁26之间在左右围隔的安装部件(突出部26C),安装于保险杠梁26。即,通过所述密封板30和与该密封板30相连续的安装部件(突出部26C),将护罩10的侧部10S与保险杠梁26之间在左右围隔。
由此,既可提高密封板30与护罩10的安装性,又可防止在保险杠梁26的紧后方形成间隙,提高保险杠梁26与密封板30之间的密封性。另外,通过所述密封板30可恰切地将保险杠罩18与护罩10的侧部10S之间的空间围隔。
此外,所述密封板30,由位于保险杠梁26上方的密封板上部30a和位于保险杠梁26下方的密封板下部30b所构成,所述安装部件(突出部26C)与密封板的上下两部30a、30b上下相连续。
采用该结构,通过具有密封板上部30a及密封板下部30b的密封板30和安装部件(突出部26C)这两者,来相夹保险杠梁26部分,可恰切地将从护罩10的侧部10S的上方至下方的该护罩10的整个侧部10S予以密封,提高其密封性。
而且,所述密封板上部30a与密封板下部30b,在保险杠梁26的前侧上下连接为一体。
这样,若采用将所述密封板上部30a与密封板下部30b在保险杠梁26的前侧构成一体化的结构,那么,通过从保险杠梁26前侧安装所述密封板30,可大幅提高安装性。而且,通过在密封板30的自由端侧(前侧)上下连接来构成该密封板30,可用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提高密封板30的刚性。
另外,由于所述保险杠梁26由后侧敞开的作为凹状部件的“コ”状部件26A、和封闭该“コ”状部件26A的敞开部的平板部件26B所构成,并且,由一体地形成在平板部件26B上的向后侧突出的突出部26C构成所述安装部件,因此,既可减少部件数量及安装工时,又可使提高所述密封性和提高护罩的安装性相并立。
第2实施例
图15是表示涉及汽车前部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图15的结构的从车宽方向内侧所看到的状态的侧视图。该实施例中,保险杠梁26在保险杠罩18(参照图6等)后侧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架设在左右前纵梁1、1之间,如图16所示,该保险杠梁26,由前侧敞开的帽状部件26X(保险杠梁主体)、和封闭该帽状部件26X前侧的敞开部的平板部件26Y(封闭板)所构成。
另外,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与保险杠梁26为别个部件的安装部件40。
所述安装部件40,包括:与密封板上部30a及密封板下部30b相连续且将护罩10的侧部10S与保险杠梁26之间在左右(车宽方向)围隔的围隔部40c;从该围隔部40c延伸至帽状部件26X的上壁26a及下壁26b的延伸部40a、40b;在围隔部40c的前部折曲形成的接合片40d;在上侧的延伸部40a的下部折曲形成的接合片40e;在下侧的延伸部40b的上部折曲形成的接合片40f;在围隔部40c的后部折曲形成的安装片40g。
上述各接合片40d、40e、40f通过焊接方式分别接合固定于保险杠梁26的帽状部件26X的各外侧面。另外,安装片40g及围隔部40c的上下宽度,大于保险杠梁26的上下宽度,所述护罩10的侧部10S,通过穿过所述安装片40g的上下形成的螺栓插孔40h、40h的螺栓41、41,安装于安装部件40。
即,安装护罩10的侧部10S的安装部件40的上下宽度,大于保险杠梁26的上下宽度,在上述的安装状态下,安装部件40与密封板的上下两部30a、30b上下相连续。
另一方面,密封板30,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同样,具有在保险杠梁26前侧将密封板上部30a与密封板下部30b上下连为一体的连接部30c,本实施例中,与密封板上部30a一体形成的安装部30p也利用安装件31固定于护罩10的侧部10S,密封板下部30b也利用卡止扣30g固定于护罩10的侧部10S。
此外,如图15所示,密封板30与安装部件40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偏置,密封板30及安装部件40分别与护罩10的侧部10S连接。
如上所述,图15、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所述护罩10的侧部10S的安装部件40,其上下宽度设定为大于保险杠梁26的上下宽度。
采用该结构,通过将安装护罩10的侧部10S的安装部件40的上下宽度设定为较大尺寸,在该较大尺寸范围安装侧部10S、安装部件40两者,可提高护罩10的支撑刚性。
另外,若所述保险杠梁26由前侧敞开的作为凹状部件的帽状部件26X、和封闭该帽状部件26X前侧的敞开部的平板部件26Y所构成,并且,在所述安装部件40上设置延伸至帽状部件26X的上壁26a及下壁26b的延伸部40a、40b,可提高密封板30的安装性,同时可通过延伸部40a、40b大致完全掩遮密封板30与保险杠梁26之间的间隙,因此可防止密封性恶化。
此外,由所述帽状部件26X构成的凹状部件上,形成有从上壁前端向上方延伸的凸缘部26Z。另外,若采用使所述密封板30与安装部件40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偏置,且将密封板30及安装部件40分别连接于护罩10的侧部10S的上述结构,由于密封板30与安装部件40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偏置,因此可确保良好的安装作业性,同时可提高密封板形状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图15、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其他的结构、作用及效果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大致相同,因此,对图15、图16中与之前的附图相同的部分,付予相同的符号,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17、图18表示涉及汽车前部结构的又一个实施例,所述图17、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除图15、图16所示的结构以外,还在密封板上部30a上,形成有在保险杠梁26的平板部件26Y的后侧向帽状部件26X的上壁26a的上侧面下延的台阶部30R(往下方的延长部)。
采用该结构,可通过所述台阶部30R更有效地掩遮密封板30与保险杠梁26之间的间隙,提高密封性。
另外,也可在密封板下部30b上一体地形成往上方的延长部(未图示),该延长部,在保险杠梁26的平板部件26Y的后侧向帽状部件26X的下壁26b的下侧面立起,由此,进一步掩遮密封板30与保险杠梁26之间的间隙。
另外,图17、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其他的结构、作用及效果与图15、图16所示的实施例大致相同,因此,对图17、图18中与之前的附图相同的部分,付予相同的符号,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19是表示涉及汽车前部结构的再一个实施例,该图19所示的结构中,除图17、图18所示的结构以外,还将安装部件40的上下各延伸部40a、40b的上下宽度相对于图18的上下宽度加大,该上下各延伸部40a、40b,从侧视方向看完全与密封板上部30a及密封板下部30b重叠。
即,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部件40,从侧视方向看与密封板30重叠,通过该重叠结构,可提高安装部件40与密封板30之间的密封性。另外,也可取代上述的通过加大安装部件40的延伸部40a、40b的上下宽度来使安装部件40与所述密封板30重叠的结构,而在密封板上部30a上,在保险杠梁26的平板部件26Y的后侧,通过形成向帽状部件26X的上壁26a下延的台阶部30R(往下方的延长部),来增大该台阶部30R的下延量,或视需要通过在密封板下部30b上形成向帽状部件26X的下壁26b立起的往上方的延长部(未图示),来增大该延长部的立起量,由此使所述密封板30从侧视方向看与安装部件40重叠。
另外,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其他的结构、作用及效果与先前的实施例大致相同,因此,对图19中与之前的附图相同的部分,付予相同的符号,其详细说明从略。
关于本发明的构成与上述实施例的对应关系如下,本发明的安装部件,对应于第1实施例的突出部26C或第2实施例的安装部件40;凹状部件,对应于“コ”状部件26a或帽状部件26X。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

Claims (8)

1.一种汽车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
保险杠梁,在保险杠罩的后侧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架设在左右的前纵梁之间;
护罩,由侧部、上部及下部所构成且设置在所述保险杠梁的后方;
密封板,从所述护罩的侧部向前方延伸,将所述侧部与所述保险杠罩之间的空间在车宽方向上围隔,且设置在所述保险杠梁的上方或下方的至少一方;
安装部件,与所述密封板相连续,将所述护罩的侧部与所述保险杠梁之间在左右围隔,且将所述护罩的侧部安装于所述保险杠梁,
所述密封板具有位于所述保险杠梁上方的密封板上部、和位于所述保险杠梁下方的密封板下部,
所述密封板上部与所述密封板下部在所述保险杠梁的前侧上下连接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与所述密封板上、下两部上下相连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安装所述护罩的侧部的所述安装部件的上下宽度,大于所述保险杠梁的上下宽度,
所述安装部件从侧视方向看与所述密封板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梁由前侧敞开的凹状部件、和封闭该凹状部件前侧的敞开部的平板部件所构成,
所述安装部件具有延伸至所述凹状部件的上壁及下壁的延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状部件上形成有从上壁前端向上方延伸的凸缘部,
所述密封板上部上,在构成所述保险杠梁的平板部件的后侧形成有向所述保险杠梁的上壁面侧下延的台阶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汽车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板与所述安装部件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偏置,
所述密封板及所述安装部件分别与所述护罩的侧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汽车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从侧视方向看与所述密封板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梁由后侧敞开的凹状部件、和封闭该凹状部件的敞开部的平板部件所构成,
所述安装部件由与所述平板部件一体形成的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所构成。
CN200710193688XA 2006-11-24 2007-11-22 汽车前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953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16525A JP4893261B2 (ja) 2006-11-24 2006-11-24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06-316525 2006-11-24
JP2006316525 2006-11-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95392A CN101195392A (zh) 2008-06-11
CN101195392B true CN101195392B (zh) 2011-06-08

Family

ID=39546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368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95392B (zh) 2006-11-24 2007-11-22 汽车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93261B2 (zh)
CN (1) CN1011953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67365B2 (ja) * 2018-08-22 2022-05-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7511991B2 (ja) 2020-12-11 2024-07-08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15447672B (zh) * 2022-10-25 2024-03-0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舱结构及汽车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51567A1 (de) * 1999-10-20 2001-04-26 Denso Corp Vordere Fahrzeug-Endstruktur
WO2001039949A2 (en) * 1999-11-30 2001-06-07 Mccord Winn Textron Space utilization/component integration using blow molding technology
EP1352811A1 (fr) * 2002-04-09 2003-10-15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Support d'éléments de carrosseri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face avant technique divisée en deux parties et bloc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divisé en deux modules
US20050022965A1 (en) * 2003-07-16 2005-02-03 Takeshi Mori Heat exchanger support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CN1712298A (zh) * 2004-06-16 2005-12-28 吉品大协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762751A (zh) * 2004-10-21 2006-04-26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的前端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74122B2 (ja) * 2002-04-11 2008-04-09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51567A1 (de) * 1999-10-20 2001-04-26 Denso Corp Vordere Fahrzeug-Endstruktur
WO2001039949A2 (en) * 1999-11-30 2001-06-07 Mccord Winn Textron Space utilization/component integration using blow molding technology
EP1352811A1 (fr) * 2002-04-09 2003-10-15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Support d'éléments de carrosseri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face avant technique divisée en deux parties et bloc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divisé en deux modules
US20050022965A1 (en) * 2003-07-16 2005-02-03 Takeshi Mori Heat exchanger support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CN1712298A (zh) * 2004-06-16 2005-12-28 吉品大协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762751A (zh) * 2004-10-21 2006-04-26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的前端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26912A (ja) 2008-06-05
CN101195392A (zh) 2008-06-11
JP4893261B2 (ja) 2012-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15582B2 (ja) 車両のグリルシャッタ構造
US7717204B2 (en) Bumper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CN102336222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US8474558B2 (en) Engine intake passage structure of front vehicle body
CN101011955B (zh) 车辆前部结构
US20060102109A1 (en) Air duct in the front part of a motor vehicle
WO2013105322A1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5965272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5910562B2 (ja) 車両のグリルシャッタ構造
JP2005297888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08247122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93524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1195392B (zh) 汽车前部结构
JP3603633B2 (ja) 自動車の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CN112677924A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2008126797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966190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WO2014054739A1 (ja)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ガラス支持構造
JP2006007982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480813B2 (ja) エアガイド構造および車両
JP2010126068A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部構造
JPH0245064Y2 (zh)
JP2009083688A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328131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KR100299620B1 (ko) 자동차의프론트엔드스트럭쳐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8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