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93421A - 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93421A CN101193421A CNA2006101448773A CN200610144877A CN101193421A CN 101193421 A CN101193421 A CN 101193421A CN A2006101448773 A CNA2006101448773 A CN A2006101448773A CN 200610144877 A CN200610144877 A CN 200610144877A CN 101193421 A CN101193421 A CN 10119342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ndom access
- control information
- channel
- information
- sc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的控制方法,包括:基站节点Node B通过高速共享控制信道HS-SCCH子帧携带用户设备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UE从HS-SCCH子帧中获取所述控制信息,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的控制系统及装置。能够缩短UE获取控制信息的时延,增强了上行数据传输的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尤其涉及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技术因其通过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基站节点(Node B)的快速包调度(FPS)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下行链路上的高速数据传输,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网络侧与用户设备(UE)之间进行通信的空中接口(Uu)来说,与HSDPA相关的协议主要涉及到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以及相应的无线资源控制(RRC)层。其中,RRC层包括空闲模式和连接模式两个基本的工作模式,其中连接模式进一步包括小区专用信道状态(CELL_DCH)、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CELL_FACH)、小区寻呼信道状态(CELL_PCH)和用户注册区寻呼信道状态(URA_PCH)四种子状态。网络侧通过控制UE在不同RRC连接子状态之间的转移,来实现无线资源的有效使用。
例如,当UE有大量数据需要传输时,网络侧可控制UE进入CELL_DCH状态,并且通过HSDPA承载下行数据,通过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承载上行数据,从而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当UE只有较少量数据需要传输时,网络侧可控制UE进入CELL_FACH状态,并且通过第二公共控制物理信道(S-CCPCH)上的前向接入信道(FACH)承载下行数据,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承载上行数据,其中随机接入信道在物理层的信道为物理信道,即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在媒体接入层(MAC)的信道为传输信道,即随机接入信道(RACH);而当UE暂时没有数据需要传输时,则进入其它的RRC连接子状态,从而减少对无线资源的占用。
从上述过程中可见,HSDPA只应用在CELL_DCH状态下承载下行数据,而在CELL_FACH状态下是由S-CCPCH上的FACH来承载下行数据的,由于在两种状态下所承载下行数据的信道不同,因此在由CELL_FACH状态转换到CELL_DCH状态时会存在较大时延,为了减少状态转换时的时延,以及增强在CELL_FACH状态下数据传输的能力,现在有一种方案提出将HSDPA应用扩展到CELL_FACH状态下,即在CELL_FACH状态下也由HSDPA承载下行数据。
其中,应用于CELL_DCH状态下的HSDPA,包括三条物理信道,即高速物理下行共享信道(HS-PDSCH)、高速共享控制信道(HS-SCCH)和高速专用物理控制信道(HS-DPCCH)。其中,HS-PDSCH用于承载高速下行用户数据信息;HS-SCCH用于承载解调伴随数据信道HS-PDSCH所需的数据控制信息;HS-DPCCH用于承载反馈下行数据帧通过HS-PDSCH接收正确与否的信息,或者用于反馈信道质量指示(CQI)。
但应用于CELL FACH状态下的HSDPA,只包括HS-PDSCH信道和HS-SCCH信道,而不包括HS-DPCCH信道。在CELL_FACH状态下,通过采用简单的重复发送一定次数的相同数据来实现HARQ,或者通过上行信道如RPACH反馈ACK/NACK应答消息,此外,通过基于随机接入信道的测量报告进行半静态的调制编码方案(MCS)选择来实现链路的自适应。
总之,通过在CELL_FACH状态下应用HSDPA来承载下行数据,增强了下行数据传输的能力,但同时也使CELL_FACH状态下的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的传输能力相差较大,因为对于上行数据来说,由于仍然采用随机接入信道来承载数据,因此数据传输能力较低,例如:采用随机接入信道来承载上行数据时,网络侧的基站节点(Node B)接收到上行数据后,将上行数据发送给网络侧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由RNC中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功能实体对所接收数据进行检测并指示是否重传,可见,现有技术中采用随机接入信道承载数据时的重传涉及RLC层,以及RNC与Node B之间的接口传输,重传延时超过100ms,因此传输时延较大;又如:UE通过网络侧的系统消息,获取随机接入信道的物理层参数,从而选择合适的随机接入信道进行随机接入。但是,现有技术中网络侧不能对UE的随机接入数据传输进行控制,如快速调度等,因此在随机接入信道拥塞、上行负载较重等条件下,UE的大量随机接入将产生更多的碰撞,增加上行干扰功率等。
可见,现有技术中,对随机接入的控制除了涉及物理层,还涉及到上层,如RLC层,而且由于网络侧不能直接通过物理层对随机接入数据传输进行控制。因此,上行数据传输的性能较低。此外,由于CELL_FACH状态下HSDPA传输的特点,目前适用于CELL_DCH状态下的HSDPA的HS-SCCH上的一些数据控制信息,在CELL_FACH状态下的HSDPA传输中将不再被使用,因此目前适用于CELL_DCH状态下的HS-SCCH在用于CELL_FACH状态下的HSDPA传输时,存在明显的冗余,造成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的控制方法,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的控制系统及装置,能够提高上行数据传输的性能。
本发明所提供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的控制方法,包括:
基站节点Node B通过高速共享控制信道HS-SCCH子帧携带用户设备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
UE从HS-SCCH子帧中获取所述控制信息,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
本发明所提供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的控制系统,包括:位于基站节点Node B中的基站装置和位于用户设备UE的UE装置,其中,
所述基站装置,用于将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携带在HS-SCCH信道中发送给UE装置;
所述UE装置,用于根据从HS-SCCH信道中接收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
本发明所提供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的控制装置,包括:基站装置和UE装置。
其中,基站装置包括:编码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
编码模块,用于对需要携带的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按照HS-SCCH信道的要求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传输给发送模块;
发送模块,用于将编码后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通过HS-SCCH信道发送给UE装置。
UE装置包括:接收模块、解码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
接收模块,用于从HS-SCCH信道中接收来自基站装置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将所接收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传输给解码模块;
解码模块,用于对所接收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进行解码,将解码后的随机接入控制信息传输给控制模块;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解码后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
从上述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中Node B通过高速共享控制信道HS-SCCH携带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即将控制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通过物理层的HS-SCCH信道携带,若控制信息为已有的控制信息,则因为通过物理层的HS-SCCH来传输,因此可以缩短UE获取控制信息的时延;若控制信息为新增的网络侧对UE的随机接入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则可增加网络侧对UE进行随机接入时的控制能力。之后,UE从HS-SCCH中获取对随机接入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从而增强了上行数据传输的性能,提高了上行数据传输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2为图1所示流程中HSDPA OVSF码树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流程中信道码集信息比特xccs,1,xccs,2,xccs,3,xccs,4,xccs,5,xccs,6,xccs,7的定义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一中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图4所示流程中通过HS-SCCH携带指示随机接入数据接收正确与否的应答消息时的定时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二中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三中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四中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五中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六中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1为在CELL_DCH状态下HS-SCCH的编码方法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基本思想是:Node B通过HS-SCCH携带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UE从HS-SCCH中获取对随机接入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
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思想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网络侧的Node B通过HS-SCCH携带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
其中,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既可以包括已有的控制信息,也可以包括新增的控制信息;而HS-SCCH在携带这些控制信息时,可以一次携带所有的控制信息,也可以每次携带部分控制信息。
在通过HS-SCCH携带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时,既可以单独使用HS-SCCH来携带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也可以在HS-SCCH携带解调伴随信道HS-PDSCH所需的数据控制信息的同时,利用空闲比特携带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
因为,根据CELL_FACH状态下HSDPA传输的特点,目前适用于CELL_DCH状态下的HSDPA的HS-SCCH上的一些控制信息,在CELL_FACH状态下的HSDPA传输中将不再被使用,因此会产生空闲比特。具体分析如下:
众所周知,在CELL_DCH状态下进行HSDPA传输时,HS-SCCH承载的数据控制信息包括:7个比特的信道码集信息、1个比特的调制方案信息、6个比特的传输块大小信息、3个比特的HARQ过程信息、3个比特的冗余版本和星座图版本信息、1个比特的新数据指示和16个比特的高速下行共享信道无线网络临时标识(H-RNTI)。
下面分别对在CELL_FACH状态下进行HSDPA传输和在CELL_DCH状态下进行HSDPA传输时的不同列举几种情况,用以说明在CELL_FACH状态下进行HSDPA传输时,HS-SCCH会有空闲比特存在。
第一点:在CELL_DCH状态下,数据传输量较大,因此可最多支持15个并行码道,而在CELL_FACH状态下,数据传输量较小,因此可支持较少的并行码道数,进而使得在CELL_FACH状态下,可以使用较少的信道码集信息比特来表示码道。
在HSDPA技术中,每条物理信道都具有不同的正交可变扩频因子(OVSF)信道化码,即信道码,可用信道码的数量以及每条信道可以承载的数据量取决于信道的扩频因子(SF)。HSDPA标准规定HS-PDSCH信道使用SF=16的信道码,HS-SCCH信道使用SF=128的信道码,如图2所示,图2为HSDPA OVSF码树的示意图,图2中用小圆点表示各个码道,其中黑色填充的圆点为HSDPA可使用的码道,由图2中可见HS-PDSCH可以使用15条SF=16的码道。其中,每条HS-PDSCH信道对应一个HS-PDSCH信道码,HS-PDSCH信道码的取值范围为1至15,一个小区可以使用的HS-PDSCH信道最多可达15个。
在CELL_DCH状态下,因为数据传输量较大,因此可支持最多15个并行码道。但CELL_FACH状态下的HSDPA传输只是为了快速向CELL_DCH状态下的HSDPA传输进行过渡,因此CELL_FACH状态下一般不使用HSDPA进行大数据量的传输,因此可支持的并行码道数不需要达到15个,如:可以设置最多支持5个并行码道等。
又因为在CELL DCH状态下,HSDPA的信道码集信息比特xccs,1,xccs,2,xccs,3,xccs,4,xccs,5,xccs,6,xccs,7的定义如图3所示,图3中用xccs,1,xccs,2,xccs,3表示纵坐标,用xccs,4,xccs,5,xccs,6,xccs,7表示横坐标,xccs,1,xccs,2,xccs,3的取值和xccs,4,xccs,5,xccs,6,xccs,7的取值,共同构成每个表格项。其中,每个表格项包括两个数字,上面的数字对应并行码道数P(取值1~15),下面的数字对应SF=16的信道码树中的起始点O(取值1~15),如xccs,1,xccs,2,xccs,3的取值000,和xccs,4,xccs,5,xccs,6,xccs,7的取值0000,共同构成0000000,即左上角的第一个表格项,该表格项中表示使用1个码道,并且该码道的起始点为取值为1的信道码;又如:xccs,1,xccs,2,xccs,3的取值001,和xccs,4,xccs,5,xccs,6,xccs,7的取值1110,共同构成0011110,即第二行右侧倒数第二个表格项,该表格项中表示使用14个码道,并且该码道的起始点为取值为2的信道码。依次类推。其中,从“1110000”到“1110111”的编码为保留编码。
如果仍按图3所示定义,则在CELL_FACH状态下,如果最大支持的并行码道数较小,则只需要少于7个比特(1~6比特)来表示信道码集信息。下面分别列举两种情况:
情况一:假设允许使用较少的并行码道数,而仍允许分配码树中SF=16的取值为1~15的任意起始点。
以最多支持5个并行码道为例,当允许选择码树中SF=16的信道码的任意一段时,则只需表示如图3中背景为深色的(P,O)组合所对应的信道码集,由于所述(P,O)组合数为65,又因为26=64,则可以预先规定至少一种不使用的(P,O)组合,使总的需要表示的(P,O)组合数等于或小于64,从而可以用6个比特来表示CELL_FACH状态下的HSDPA信道码集信息。
情况二:假设允许使用较少的并行码道数,并允许分配码树中SF=16的信道码的特定起始点。
以最多支持5个并行码道为例,当允许选择码树中SF=16的信道码的起始点为取值为1~6/2~7/3~8/4~9/5~10/6~11的信道码时,则只需表示图3中的30个(P,O)组合所对应的信道码集,又因为25=32,因此,可以用5个比特来表示CELL_FACH状态下的HSDPA信道码集信息。
可见,在CELL_FACH状态下,可预先设置小于15的最多可支持的并行码道数和取值在1~15之间的信道码起始点;则信道码集信息用于表示预设的最多可支持的并行码道数范围内的并行码道数和预设的信道码起始点的组合时,可使用较少的信息比特。即,在CELL_FACH状态下可以比在CELL_DCH状态下使用较少的信道码集信息,因此在CELL_FACH状态下,信道码集信息会有空闲比特。
第二点:在CELL_DCH状态下,HSDPA支持QPSK和16QAM等调制方案,但在CELL_FACH状态下,由于没有快速的CQI反馈,而基于半静态的MCS选择的链路自适应性能较低,为了保证小区边缘用户的接收性能,可只采用QPSK调制而不采用16QAM等较高阶的调制。则在CELL_FACH状态下的HS-SCCH,可无需设置调制方案信息,因此在CELL_FACH状态下,可以去掉1个比特的调制方案信息。
第三点:在CELL_DCH状态下,HSDPA支持的传输块大小数很大,如一种应用中HSDPA支持的传输块大小共有254种,而在CELL_FACH状态下,由于数据传输量较小,且可以只有一种调制方案,因此支持的传输块大小数量可以很少。
以在CELL_DCH状态下,HSDPA支持的传输块大小有254种的情况为例,实际应用时,首先以变量kt=kl+ku,l计算函数L(kt)(取值范围为1~254),再由L(kt)作为索引值查询L(kt)与传输块大小的一个对应表来确定实际传输块大小。其中,ki即为HS-SCCH上的表示传输块大小信息的6个比特给出的值,k0,i则是由并行码道数和调制方案所决定的,如表一所示。而在CELL_FACH状态下,因为可以只有QPSK一种调制方案,并行码道数较少(如:可设置最多5个等),因此可只支持较少数量的传输块大小,这样可以只用少于6比特的信息来指示传输块大小,例如,可以采用1~5个比特来指示传输块大小。
表一
第四点:在CELL_DCH状态下,HSDPA的传输需要UF通过HS-DPCCH信道向网络侧反馈表示数据接收正确与否的ACK/NACK应答消息,网络侧根据所接收的应答消息确定是否对数据进行重新调度并重传,即实现HARQ,因此在HS-SCCH中需要携带有表示与重传相关信息的3个比特的HARQ过程信息、3个比特的冗余版本和星座图版本信息、1个比特的新数据指示,而在CELL_FACH状态下,由于可以采用简单的重复发送来实现HARQ,因此可不需要这些表示与重传相关信息的比特数,因此至少可不需要调制方案、HARQ过程、冗余版本和星座图版本及新数据指示等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即便是采用通过上行信道如随机接入信道反馈ACK/NACK信息,且CELL_FACH状态下的HSDPA传输允许有多个HARQ过程,但由于CELL_FACH状态下的HSDPA传输速率较低,另外也考虑到要减少随机接入信道的负载,因此,CELL_FACH状态下的HARQ过程数可较CELL_DCH状态下时少,如可设置1~2个比特来表示HARQ过程信息等。
综上所述,CELL_FACH状态下HSDPA通过HS-SCCH传输的数据控制信息可比CELL_DCH状态下HSDPA通过HS-SCCH传输的数据控制信息少,例如:可只需要16比特的H-RNTI与2~11比特的信道码集和传输块大小信息,与目前CELL_DCH状态下HSDPA通过HS-SCCH传输的数据控制信息(包括16比特的H-RNTI与21比特的其它控制信息)相比,剩余10~19比特不被HSDPA传输使用的空闲比特。因此可考虑使用空闲比特携带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
此外,在CELL_FACH状态下,HS-SCCH信道中的H-RNTI可以采用公共的标识,即使用一个公共的H-RNTI来指示处于CELL_FACH状态下的UE对相应TTI的HS-PDSCH进行接收,UE通过MAC层分组的头部所包括的UE特定的标识来区分属于自己的数据,此外,H-RNTI也可以采用UE特定的标识,即与CELL_DCH状态下的HSDPA技术相同,通过每个UE特定的H-RNTI来指示相应的UE进行接收。另外,定义H-RNTI还可以采用UE组的组标识,其中,最大的UE群组就是所有处于CELL_FACH状态下采用HSDPA传输下行数据的UE,即上述公共的H-RNTI。
步骤102,UE从HS-SCCH中获取该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根据所获取的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
图1所示流程中,因为通过HS-SCCH携带的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可以有很多种,因此下面列举其中的几种控制信息,并结合具体实施例对图1所示的控制方法,在携带这几种控制信息时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具体实施例一:携带指示上行随机接入数据正确接收与否的应答信息。
参见图4,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一中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01,网络侧的Node B接收来自UE的上行随机接入数据,对所接收数据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在后续的HS-SCCH子帧中发送指示随机接入数据正确接收与否的应答信息。
现有技术中,在进行上行随机接入时,Node B接收到上行数据后,将上行数据发送给RNC,由RNC下的RLC层对所接收数据进行检测并指示是否重传,可见这种重传涉及RLC层,以及RNC与Node B之间的接口传输,数据传输时延较大,而且,由于重传控制是由RLC层来完成的,Node B无法对随机接入数据进行HARQ软合并操作,即之前的传输错误的随机接入数据被作为无用数据丢弃而不能如HARQ一样被有效利用。虽然有一种解决方案提出在下行增加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消息响应指示信道(RICH),来发送对随机接入数据正确接收与否的ACK/NACK应答信息,并且提出RICH信道可以采取与获取指示信道(AICH)相似的结构;或者还可以采用MAC层的下行协议数据单元(PDU)的头部来传输ACK/NACK应答信息。但是,通过增加一个新的物理信道的方案将引起物理层协议的修改,实现复杂性较大,通过MAC层的下行PDU的头部来传输ACK/NACK需要占用下行数据传输带宽,时延也比较大,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HS-SCCH来携带指示上行随机接入数据正确接收与否的应答信息。
其中,UE的上行随机接入数据在通过随机接入信道的PRACH信道进行承载时,PRACH包括接入前缀(Access Preamble)和消息部分,并且按照2个时隙长的接入时隙工作。其中,每个接入前缀的长度为4096个码片,消息部分的长度为10ms或20ms,分别对应TTI为10ms或20ms的随机接入传输信道,一旦Node B检测到一个接入前缀,便在相应的时隙中通过AICH向UE发送一个接入指示来通知UE已经成功接入。
UE收到成功接入指示后即可以发送PRACH的消息部分,Node B接收到PRACH的消息部分,对其进行解调和信道解码等物理层处理,其中,包括对数据接收正确与否进行检测,如对数据进行循环冗余校验(CRC)等,若CRC校验成功,则在后续的HS-SCCH子帧中发送指示上行随机接入数据接收正确的应答信息,即ACK应答消息;若CRC校验失败,则在后续的HS-SCCH子帧中发送指示上行随机接入数据接收错误的应答信息,即NACK应答消息。如图5所示,图5为通过HS-SCCH携带指示PRACH接收正确与否的应答消息时的定时关系示意图,从图5中可见,Node B根据接收PRACH的结果,在后续的HS-SCCH子帧中发送指示PRACH接收正确与否的应答信息。
因为在上行随机接入传输中,采用停止等待方式的HARQ操作,即UE只有收到ACK应答消息后,才允许传输新的数据,因此,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便是UE只有收到Node B通过HS-SCCH发送来的ACK应答消息后,才允许传输新的数据,若接收到NACK应答消息,则确定进行重传。因此,UE不用对是新数据还是重传数据进行指示,Node B也不需要在传输ACK/NACK时指示是哪个接入时隙的随机接入数据。因此,本实施例中可设置1个比特来表示ACK/NACK应答消息信息,即只表示正确接收与错误接收两种状态。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多个比特来表示ACK/NACK应答消息信息。例如,如果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传输块时,由于每个传输块单独附加CRC并进行编码,因此需要多个比特来分别对各个传输块进行应答;或者,还可以用一个比特同时指示多个连续的随机接入数据传输的接收正确与否的ACK/NACK应答消息信息。
典型地,可设置1~4个比特指示上行随机接入数据正确接收与否的应答信息。
此外,如果UE同时允许通过多个随机接入信道进行上行数据传输,则本实施例中,也可通过HS-SCCH携带指示该UE的一帧或多帧上行随机接入数据传输是否正确接收的应答信息,同时还应当携带相应随机接入信道的指示信息,以便UE能够根据该随机接入信道指示信息确定相应的ACK/NACK应答信息所属的随机接入信道。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指示信息可以是该UE配置的随机接入信道索引号,也可以是其它表示方式,如接入时隙号、随机接入信道扰码号等。如果是随机接入信道索引号,则若某UE配置了4个随机接入信道,则需要2个比特来表示随机接入信道的指示信息。
步骤402,UE接收到来自Node B的HS-SCCH子帧,根据其中的指示随机接入数据正确接收与否的应答信息,确定是否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对数据进行重传。
本步骤中,UE接收到通过HS-SCCH子帧发送的应答信息,若应答信息为ACK应答消息,则不进行重传,而是发送新的数据;若应答信息为NACK应答消息,则在重传次数不大于预定的最大允许重传次数时,进行重传。
上述图4所示具体实施例中,Node B可具有HARQ软合并功能,即Node
B对随机接入信道采用HARQ软合并方式进行接收处理。如:可对重传的数据进行Chase合并、部分增量冗余(IR)合并或完全IR合并等软合并操作,从而能够获得HARQ软合并带来的性能增益。且图1所示具体实施例中,数据的重传是在移动终端和Node B之间直接进行的,因此大大缩短了数据传输的时延。
具体实施例二:携带Node B对UE的上行随机接入数据进行快速调度的信息。
参见图6,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二中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601,Node B通过HS-SCCH子帧发送对UE的上行随机接入数据进行快速调度的信息。
现有技术中,UE通过网络侧的系统消息,获取随机接入信道的物理层参数,从而选择合适的随机接入信道进行随机接入。但是,现有技术中网络侧不能对UE的上行随机接入数据传输进行快速调度,因此在随机接入信道拥塞、上行负载较重等条件下,UE的大量随机接入将产生更多的碰撞,增加上行干扰功率等。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Node B对UE的上行随机接入数据进行快速调度的信息,Node B通过HS-SCCH子帧携带对UE的上行随机接入数据进行快速调度的信息,并且该信息可以包括:是否允许UE进行随机接入、以及一个随机接入信道的消息部分最大允许传输的传输块大小等信息。
典型地,可设置1~4个比特指示对UE的上行随机接入数据进行快速调度的信息。
步骤602,UE接收到来自Node B的HS-SCCH子帧,根据其中的NodeB对UE的上行随机接入数据进行快速调度的信息,对通过随机接入信道的数据传输进行快速调度。
本步骤中,对随机接入数据进行快速调度时,可包括:确定是否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进行随机接入,或者进行随机接入时,对一个随机接入信道的消息部分所传输的传输块大小进行控制等。
具体实施例三:携带用于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CQI的控制信息。
参见图7,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三中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701,Node B通过HS-SCCH子帧发送用于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CQI的控制信息。
现有一种方案提出可以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的CQI,其中,CQI为下行信道的质量指示,从而使Node B可以根据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上报的下行信道的CQI,来优化选择MCS,改善链路自适应的性能。但是,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CQI同时也增加了随机接入信道的负载。为此,本实施例中,在CELL_FACH状态下采用HSDPA传输时,Node B可以通过HS-SCCH向单个UE或多个UE组成的UE群组发送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CQI的控制信息。
其中,上述控制信息可以为:UE由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CQI的频率等,Node B可根据上行负载情况、随机接入信道拥塞情况以及通过HSDPA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数据量多少等信息,选择合适的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CQI的频率。其中,该频率值可设置为0~15的整数(“0”表示不发送CQI),则典型地,可设置1~4个比特表示该频率参数。
步骤702,UE接收到来自Node B的HS-SCCH子帧,根据其中的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CQI的控制信息,确定何时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的CQI。
本步骤中,若所接收的控制信息为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CQI的频率,则UE按照该频率将下行信道CQI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进行传输。
具体实施例四:携带用于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指示HSDPA传输功率的控制信息。
参见图8,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四中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801,Node B通过HS-SCCH子帧发送用于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指示HSDPA传输功率的控制信息。
与在CELL_DCH状态下存在下行闭环功率控制不同,在CELL_FACH状态下采用HSDPA传输时没有下行闭环功率控制,因此Node B在发送HS-SCCH以及HS-PDSCH时只能采用满功率发送,但这种发送会对系统的下行容量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可以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指示下行HSDPA传输功率的信息,以实现对HSDPA传输的功率控制。
与具体实施例四相似,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指示下行HSDPA传输功率的信息,同样会增加随机接入信道的负载,因此,本实施例中,在CELL_FACH状态下采用HSDPA传输时,Node B可以通过HS-SCCH向单个UE或多个UE组成的UE群组发送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指示下行HSDPA传输功率的控制信息。
其中,上述控制信息可以为: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指示下行HSDPA传输功率的信息的频率等,则Node B可根据上行负载情况、随机接入信道拥塞情况、通过HSDPA下行传输的数据量多少、下行功率占用情况(即下行负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指示下行HSDPA传输功率的频率。其中,该频率值可设置为0~15的整数(“0”表示不发送指示下行HSDPA传输功率的信息),因此,典型地只需要1~4个比特就可以表示该频率参数。
步骤802,UE接收到来自Node B的HS-SCCH子帧,根据其中的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指示HSDPA传输功率的控制信息,确定何时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HSDPA的传输功率。
本步骤中,若所接收的控制信息为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HSDPA传输功率的频率,则UE按照该频率将下行HSDPA传输功率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进行传输。
具体实施例五:携带上行干扰功率信息。
参见图9,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五中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901,Node B通过HS-SCCH子帧发送上行干扰功率信息。
现有随机接入技术中,随机接入信道采用开环功率控制方式,即UE根据估计的下行路损和网络侧提供的上行干扰功率,计算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前缀的初始发射功率。其中,下行路损可以根据已知的下行导频发射功率和实际接收的下行导频功率进行计算,上行干扰功率则由UE从网络侧发送的系统信息广播消息中获取,如系统信息块类型7(SIB7)广播消息等。其中,SIB7消息中的信息单元(IE)“UL interference”所表示的信息即为需要获取的上行干扰功率。
其中,上行干扰功率变化很快,如果更新不及时,将大大增加上行干扰,从而对系统的上行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如果频繁更新,则UE需要在发起随机接入之前解码系统信息广播消息SIB7,而这又将大大增加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的时延。因此,本实施例中,在CELL_FACH状态下采用HSDPA传输时,Node B可通过HS-SCCH发送上行干扰功率信息。
其中,Node B可以通过HS-SCCH信道向单个UE或多个UE组成的UE群组发送用于随机接入信道传输开环功率控制的上行干扰功率信息。
另外,由于IE“UL interference”的取值范围为-110dB~-70dB,步长为1dB,因此只需要用6比特或更少的比特就能够表示上行干扰功率的取值。
步骤902,UE接收到来自Node B的HS-SCCH子帧,根据其中的上行干扰功率信息以及估计的下行路损,计算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前缀的初始发射功率。
具体实施例六:携带随机接入信道的物理层参数信息。
参见图10,图1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六中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1,Node B通过HS-SCCH子帧发送随机接入信道的物理层参数信息。
现有技术中,UE通过网络侧的系统消息,获取随机接入信道的物理层参数,如通过系统信息块类型5(SIB5)或系统信息块类型6(SIB6)提供。但是,系统消息的传输周期较长,而且只能提供静态或半静态的参数,因此不能对随机接入进行有效的控制。为此,本实施例中,在CELL_FACH状态下采用HSDPA传输时,Node B可以通过HS-SCCH向单个UE或多个UE组成的UE群组发送随机接入过程的传输控制参数,这些控制参数可包括现有技术中通过SIB5或SIB6广播的随机接入信道的物理层参数。如:可包括以下参数之一或多个:
可用的扩频因子(Available SF),取值:32,64,128,256;
前缀扰码号(Preamble scrambling code number),取值:0,1,...,15;
AICH传输定时(AICH_Transmission_Timing),取值:0或1;
功率爬升步长(Power Ramp Step),取值:1,2,...,8;
前缀重传最大次数(Preamble Retrans Max),1~64的整数;
分配的子信道号(Assigned Sub-Channel Number),4比特字串。
可以看到,上述每个参数典型地只需要1~6个比特就可以表示。
步骤1002,UE接收到来自Node B的HS-SCCH子帧,根据其中的随机接入信道的物理层参数信息,对随机接入信道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
本步骤中,具体控制过程与现有技术中相同。
上述具体实施例一至具体实施例六中,只列举了六种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此外,还可以有其它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并且也可以采用HS-SCCH信道进行传输。若将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按使用方式划分,则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只对当前随机接入的控制有效的控制信息;第二类为:对当前随机接入及之后的控制一直有效,但即使错误也不会对数据传输产生明显的影响的控制信息;第三类为:对当前随机接入及之后的控制一直有效,且不允许出错的控制信息。对于第一类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典型地可包括具体实施例一和具体实施例二中的控制信息等,因为对这类信息的可靠性要求较低,且只与一次传输有关,接收错误不会对后续操作产生影响,因此可不进行特别的处理;对于第二类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典型地可包括具体实施例三和具体实施例四中的控制信息等,因为这类信息即使传输错误也不会对数据传输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也可不进行特别的处理;对于第三类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典型地可包括具体实施例五和具体实施例六中的控制信息等,这类控制信息需要有一定的可靠性保证手段。为此,对第三类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可采用连续多次发送相同的控制信息,或周期发送相同的控制信息,通过传输多次来保证这类控制信息的可靠性,此外,也可采用其它的保证措施。
HS-SCCH在携带上述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时,可以一次携带一个控制信息,也可以一次携带多于一个的控制信息,可以在携带解调HS-PDSCH所需的数据控制信息的同时,携带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也可以单独携带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
其中,为了实现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的携带,可分别设置用于表示控制信息类型和表示控制信息取值的信息比特,即用一定的比特数表示控制信息类型,用另外一定的比特数表示控制信息取值。
进一步地,可在HS-SCCH子帧中增加一个用于表示是否携带有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可以用一个信息比特表示。UE根据HS-SCCH子帧中的指示是否携带有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的指示信息,确定该HS-SCCH子帧中是否携带有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如果有,则从HS-SCCH子帧中获取该控制信息。
具体实现时,使用HS-SCCH携带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时,其编码方法可采用与CELL_DCH状态下HS-SCCH的编码方法相同的编码方法,或者也可采用不同的编码方法。
参见图11,图11为在CELL_DCH状态下HS-SCCH的编码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7个比特的信道码集信息和1个比特的调制方案信息,与6个比特的传输块大小信息、3个比特的HARQ过程信息、3个比特的冗余版本和星座图版本信息以及1个比特的新数据指示,是分开编码的。
其中,包括信道码集信息和调制方案信息在内的8个比特,经过信道编码1(约束长度K=9的1/3卷积编码)后,得到48比特的编码输出比特,再经过速率匹配1打孔后调整为40比特,再与由UE ID(即H-RNTI)经过1/2卷积编码和速率匹配后形成的40比特进行模2加,形成HS-SCCH的第一部分。
同时,包括传输块大小信息、HARQ过程信息、冗余版本和星座图版本信息和新数据指示在内的13个比特,与信道码集信息和调制方案信息共8个比特形成16比特的循环校验码(CRC),该CRC再与UE ID(即H-RNTI)模2加后,附加在包括传输块大小信息、HARQ过程信息、冗余版本和星座图版本信息和新数据指示在内的13个比特后面,得到29个比特,再经过信道编码2(约束长度K=9的1/3卷积编码)后得到111个比特的编码输出比特,再经过速率匹配2打孔后调整为80比特,形成HS-SCCH的第二部分。
最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映射在一个TTI(3个时隙)的HS-SCCH信道的第1时隙以及第2和第3个时隙内。
在采用与CELL_DCH状态下HS-SCCH的编码方法相同的编码方法时,若HS-SCCH在携带解调HS-PDSCH所需的数据控制信息的同时,携带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则可使用HS-SCCH中的空闲比特携带某一个或某几个随机接入信道的信息。
以携带一个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时的情形为例,并且不考虑HARQ过程信息的话,可采用如表二或表三所示的CELL_DCH状态下的HS-SCCH信息比特与CELL_FACH状态下的HS-SCCH信息比特的对应关系表,对HS-SCCH所携带的数据控制信息和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按照图11所示的编码方法进行编码。
CELL_DCH状态下的HS-SCCH信息比特 | CELL_FACH状态下的HS-SCCH信息比特 |
信道码集(7比特) | 信道码集(1~6比特) |
调制方案(1比特) | 数据/控制信息指示(0~1比特) |
传输块大小(6比特) | 传输块大小(1~5比特) |
HARQ过程(3比特) | 通过HS-SCCH传输的控制信息类型(0~3比特) |
冗余版本和星座图版本及新数据指示(4比特) | 控制信息取值(1~4比特) |
UE ID(16比特) | UE ID(16比特) |
表二
CELL_DCH状态下的HS-SCCH信息比特 | CELL_FACH状态下的HS-SCCH信息比特 |
信道码集(7比特) | 信道码集(1~6比特) |
调制方案(1比特) | 数据/控制信息指示(0~1比特) |
传输块大小(6比特) | 传输块大小(1~5比特) |
冗余版本和星座图版本(3比特) | 通过HS-SCCH传输的控制信息类型(0~3比特) |
HARQ过程及新数据指示(4比特) | 控制信息取值(1~4比特) |
UE ID(16比特) | UE ID(16比特) |
表三
其中,进行编码时,若CELL_FACH状态下的某信息比特比CELL_DCH状态下相应的信息比特少时,可以采取两种方案:将剩余的比特作为保留比特,留给以后版本使用;或者通过重复编码或块编码(分组码)将相应的CELL_FACH状态下的信息比特匹配成与CELL_DCH状态下相应的信息比特相同的比特数。
此外,除了表二或表三给出的CELL_FACH状态与CELL_DCH状态下HS-SCCH信息比特的编码对应关系外,还可以采用其它的对应关系,例如,由于CELL_FACH状态“传输块大小”信息比特较少,则可以将CELL_DCH状态下“传输块大小”信息比特多余的比特,用于通过HS-SCCH传输的随机接入通道的控制信息类型信息比特、或控制信息取值信息比特等。
在采用与CELL_DCH状态下HS-SCCH的编码方法相同的编码方法时,HS-SCCH也可单独携带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则此时可使用HS-SCCH中除16比特的H-RNTI以外的全部比特携带某一个或某几个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
具体实现时,可在HS-SCCH的第一部分的固定位置设置一个HS-PDSCH数据传输控制指示比特,用于指示该HS-SCCH是否包含用于解调HS-PDSCH所需数据控制信息的指示信息,即是否包含信道码集以及传输块大小等信息比特,若不包含解调HS-PDSCH所需数据控制信息,则可使用除16比特的H-RNTI以外的全部比特分别定义一个或多于一个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从而允许单独发送RACH信道的控制信息等信息。
可见,CELL_FACH状态下采用HSDPA的传输中,不仅可使用HS-SCCH中未使用的空闲比特来携带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等信息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信息比特来携带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等信息。此时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类型和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取值占用原HS-SCCH子帧中除高速下行共享信道无线网络临时标识H-RNTI以外的全部位置,且若HS-SCCH传输的信息比特比CELL_DCH状态下HS-SCCH传输的信息比特(除16比特的UE ID外共21比特)还多,则在采用与CELL_DCH状态下HS-SCCH的编码方法相同的编码方法时,可在信道编码后速率匹配单元将多出来的比特经过打孔后打掉即可,以达到同样的物理信道比特数。
UE接收到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后,按照与编码方式对应的方式进行解码,得到所需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下面再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系统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12,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法的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系统包括:设置在Node B中的基站装置1210和设置在UE中的UE装置1220。
其中,基站装置1210用于将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携带在HS-SCCH信道中发送给UE装置1220。
UE装置1220用于根据从HS-SCCH信道中接收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
其中,如图12所示,基站装置1210可具体包括:编码模块1211和发送模块1212。
编码模块1211用于对需要携带的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按照HS-SCCH信道的要求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传输给发送模块1212。
发送模块1212用于将编码后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通过HS-SCCH信道发送给UE装置1220。
如图12所示,UE装置1220可具体包括:接收模块1221、解码模块1222和控制模块1223。
其中,接收模块1221用于从HS-SCCH信道中接收来自基站装置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将所接收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传输给解码模块1222。
解码模块1222用于对所接收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传输给控制模块1223。
控制模块1223用于根据解码后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
具体实现时,图12所示系统中所携带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以及根据该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信道进行控制的过程,可以与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中的描述一致,其进行编码以及解码的方式也可与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中的描述一致。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5)
1.一种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基站节点Node B通过高速共享控制信道HS-SCCH子帧携带用户设备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
UE从HS-SCCH子帧中获取所述控制信息,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HS-SCCH子帧携带的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指示随机接入数据正确接收与否的应答信息,Node B对UE的随机接入数据进行快速调度的信息,用于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CQI的控制信息,用于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指示下行HSDPA传输功率的控制信息,上行干扰功率信息,以及随机接入信道的物理层参数信息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HS-SCCH子帧携带的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包括:指示随机接入数据正确接收与否的应答信息时,所述UE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包括:UE根据指示随机接入数据正确接收与否的应答信息,确定是否对数据进行重传;
和/或,当所述HS-SCCH子帧携带的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包括:NodeB对UE的随机接入数据进行快速调度的信息时,所述UE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包括:UE根据Node B对UE的随机接入数据进行快速调度的信息,对随机接入信道的数据传输进行快速调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HS-SCCH子帧携带的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包括:用于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CQI的控制信息时,所述UE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包括:UE根据用于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CQI的控制信息,确定何时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质量指示CQI;
和/或,当所述HS-SCCH子帧携带的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包括:用于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指示下行HSDPA传输功率的控制信息时,所述UE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包括:UE根据用于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指示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传输功率的控制信息,确定何时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HSDPA传输功率。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HS-SCCH子帧携带的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包括:上行干扰功率信息时,所述UE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包括:UE根据上行干扰功率信息以及估计的下行路损,计算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前缀的初始发射功率;
和/或,当所述HS-SCCH子帧携带的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包括:随机接入信道的物理层参数信息时,所述UE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包括:UE根据随机接入信道的物理层参数,对随机接入信道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ode B通过HS-SCCH子帧携带指示随机接入数据正确接收与否的应答信息时,所述Node B对随机接入信道采用混合自动重传HARQ软合并方式进行接收处理。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ode B对UE的随机接入数据进行快速调度的信息包括:是否允许UE进行随机接入;
所述UE对上行随机接入信道的数据传输进行快速调度包括:确定是否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进行随机接入;
和/或,所述Node B对UE的上行随机接入数据进行快速调度的信息包括:一个随机接入信道的消息部分最大允许传输的传输块大小;
所述UE对上行随机接入信道的数据传输进行快速调度包括:UE对一个随机接入信道的消息部分所传输的传输块大小进行控制。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CQI的控制信息为: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CQI的频率;
所述UE确定何时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下行信道质量指示CQI具体为:UE按照所述频率将下行信道CQI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进行传输。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指示下行HSDPA传输功率的控制信息为:UE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指示下行HSDPA传输功率的频率;
所述确定何时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传输HSDPA传输功率具体为:UE按照该频率将下行HSDPA传输功率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进行传输。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干扰功率信息为:系统信息广播消息的信息单元IE“UL interference”所表示的信息。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信道的物理层参数信息包括:可用的扩频因子、前缀扰码号、AICH传输定时、功率爬升步长、前缀重传最大次数以及分配的子信道号中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的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包括: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类型和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取值。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HS-SCCH子帧中进一步携带有解调高速物理下行共享信道HS-PDSCH的数据控制信息;
该方法进一步包括:UE从HS-SCCH子帧中获取所述数据控制信息,根据所述数据控制信息对HS-PDSCH进行解调接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控制信息包括:信道码集信息和传输块大小信息。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设置小于15的最多可支持的并行码道数和取值在1~15之间的信道码起始点;
则所述信道码集信息用于表示预设的最多可支持的并行码道数范围内的并行码道数和预设的信道码起始点的组合。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最多可支持的并行码道数为5,所述预设的信道码起始点为1~15,并预先规定至少一种不使用的并行码道数与信道码起始点的组合;则所述信道码集信息为6比特;
或者,所述预设的最多可支持的并行码道数为5,所述预设的信道码起始点为1~6/2~7/3~8/4~9/5~10/6~11;则所述信道码集信息为5比特。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HS-SCCH子帧中进一步包括:指示是否携带有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的指示信息;
所述UE从HS-SCCH子帧中获取所述控制信息之前进一步包括:UE根据HS-SCCH子帧中的指示是否携带有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的指示信息,确定该HS-SCCH子帧中是否携带有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如果有,则执行所述从HS-SCCH子帧中获取所述控制信息的操作;如果没有,则结束本方法。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类型占用0~3个比特;所述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取值占用1~4个比特。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类型占用原HS-SCCH子帧中混合自动重传HARQ过程的位置;所述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取值占用原HS-SCCH子帧中冗余版本和星座图版本及新数据指示的位置;
或者,所述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类型占用原HS-SCCH子帧中冗余版本和星座图版本的位置;所述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取值占用原HS-SCCH子帧中HARQ过程及新数据指示的位置。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类型多于一个,所述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取值多于一个;
且所述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类型和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取值占用原HS-SCCH子帧中除高速下行共享信道无线网络临时标识H-RNTI以外的全部位置。
21.一种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位于基站节点Node B中的基站装置和位于用户设备UE的UE装置,其中,
所述基站装置,用于将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携带在HS-SCCH信道中发送给UE装置;
所述UE装置,用于根据从HS-SCCH信道中接收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包括:编码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
编码模块,用于对需要携带的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按照HS-SCCH信道的要求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传输给发送模块;
发送模块,用于将编码后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通过HS-SCCH信道发送给UE装置。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UE装置包括:接收模块、解码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
接收模块,用于从HS-SCCH信道中接收来自基站装置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将所接收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传输给解码模块;
解码模块,用于对所接收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进行解码,将解码后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传输给控制模块;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解码后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
24.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编码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
编码模块,用于对需要携带的UE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按照HS-SCCH信道的要求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传输给发送模块;
发送模块,用于将编码后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通过HS-SCCH信道发送给UE装置。
25.一种UE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解码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
接收模块,用于从HS-SCCH信道中接收来自基站装置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将所接收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传输给解码模块;
解码模块,用于对所接收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随机接入控制信息传输给控制模块;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解码后的随机接入的控制信息,对随机接入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1448773A CN101193421B (zh) | 2006-11-23 | 2006-11-23 | 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1448773A CN101193421B (zh) | 2006-11-23 | 2006-11-23 | 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93421A true CN101193421A (zh) | 2008-06-04 |
CN101193421B CN101193421B (zh) | 2010-10-27 |
Family
ID=39488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1448773A Active CN101193421B (zh) | 2006-11-23 | 2006-11-23 | 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193421B (zh) |
Cited B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41922A (zh) * | 2009-03-16 | 2010-09-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选择随机接入资源的方法及终端 |
CN101958781A (zh) * | 2010-10-25 | 2011-01-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重传调整方法、装置和基站 |
CN101997659A (zh) * | 2009-08-25 | 2011-03-30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配置上行控制资源以及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2104462A (zh) * | 2009-12-18 | 2011-06-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上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CN102448158A (zh) * | 2010-10-11 | 2012-05-09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 一种td-scdma系统移动终端随机接入方法 |
WO2012058997A1 (zh) * | 2010-11-05 | 2012-05-1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终端及其接入网络的方法 |
CN102474480A (zh) * | 2009-07-29 | 2012-05-23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盲干扰降低技术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595631A (zh) * | 2011-01-07 | 2012-07-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和终端 |
WO2013004178A1 (zh) * | 2011-07-06 | 2013-01-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指示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设备 |
CN103260251A (zh) * | 2012-02-17 | 2013-08-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CN103460778A (zh) * | 2011-04-01 | 2013-12-18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控制前向接入信道(cell_fach)状态中的小区间干扰 |
CN103534970A (zh) * | 2013-05-17 | 2014-01-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系统信息块传输方法和装置 |
CN102130713B (zh) * | 2010-01-18 | 2015-04-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非连续接收模式下的信道质量指示的报告方法及装置 |
CN105024784A (zh) * | 2015-07-23 | 2015-11-0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上报cqi、cqi上报的控制处理方法及装置 |
US9226179B2 (en) | 2007-01-10 | 2015-12-2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data sending/receiving apparatus |
CN105680987A (zh) * | 2012-03-16 | 2016-06-15 | 北京新岸线移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实现链路自适应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
WO2016177089A1 (zh) * | 2015-05-05 | 2016-11-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资源指示的处理方法、处理装置、接入点和站点 |
CN109617658A (zh) * | 2013-09-26 | 2019-04-12 | 富士通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 基站、移动台、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CN109803262A (zh) * | 2017-11-17 | 2019-05-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网络参数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WO2019169542A1 (zh) * | 2018-03-06 | 2019-09-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应答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233650A (zh) * | 2019-05-09 | 2019-09-13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一种mimo-noma系统中功率调整方法及系统 |
WO2020191635A1 (zh) * | 2019-03-26 | 2020-10-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消息重传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US10993259B2 (en) | 2016-03-09 | 2021-04-27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Resource ind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processing apparatus, access point, and station |
CN113225833A (zh) * | 2020-02-06 | 2021-08-06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系统中的随机接入 |
-
2006
- 2006-11-23 CN CN2006101448773A patent/CN101193421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226179B2 (en) | 2007-01-10 | 2015-12-2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data sending/receiving apparatus |
WO2010105472A1 (zh) * | 2009-03-16 | 2010-09-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选择随机接入资源的方法及终端 |
CN101841922B (zh) * | 2009-03-16 | 2015-01-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选择随机接入资源的方法及终端 |
US8570902B2 (en) | 2009-03-16 | 2013-10-29 | Zte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selecting random access resource |
CN101841922A (zh) * | 2009-03-16 | 2010-09-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选择随机接入资源的方法及终端 |
CN102474480A (zh) * | 2009-07-29 | 2012-05-23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盲干扰降低技术的方法和装置 |
US9319151B2 (en) | 2009-07-29 | 2016-04-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lind interference decrease/cancellation techniques |
CN101997659A (zh) * | 2009-08-25 | 2011-03-30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配置上行控制资源以及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1997659B (zh) * | 2009-08-25 | 2012-12-2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配置上行控制资源以及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2104462A (zh) * | 2009-12-18 | 2011-06-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上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CN102104462B (zh) * | 2009-12-18 | 2014-03-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上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CN102130713B (zh) * | 2010-01-18 | 2015-04-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非连续接收模式下的信道质量指示的报告方法及装置 |
CN102448158A (zh) * | 2010-10-11 | 2012-05-09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 一种td-scdma系统移动终端随机接入方法 |
CN102448158B (zh) * | 2010-10-11 | 2014-12-31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 一种td-scdma系统移动终端随机接入方法 |
WO2012055341A1 (zh) * | 2010-10-25 | 2012-05-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重传调整方法、装置和基站 |
CN101958781A (zh) * | 2010-10-25 | 2011-01-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重传调整方法、装置和基站 |
CN102469514A (zh) * | 2010-11-05 | 2012-05-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终端及其接入网络的方法 |
WO2012058997A1 (zh) * | 2010-11-05 | 2012-05-1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终端及其接入网络的方法 |
CN102595631A (zh) * | 2011-01-07 | 2012-07-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和终端 |
CN103460778A (zh) * | 2011-04-01 | 2013-12-18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控制前向接入信道(cell_fach)状态中的小区间干扰 |
CN103460778B (zh) * | 2011-04-01 | 2017-09-08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控制前向接入信道(cell_fach)状态中的小区间干扰 |
US9516657B2 (en) | 2011-04-01 | 2016-12-06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Controll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in forward access channel (Cell—FACH) state |
US9338683B2 (en) | 2011-07-06 | 2016-05-1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indication information |
WO2013004178A1 (zh) * | 2011-07-06 | 2013-01-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指示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设备 |
CN103260251B (zh) * | 2012-02-17 | 2016-06-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CN103260251A (zh) * | 2012-02-17 | 2013-08-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US9642123B2 (en) | 2012-02-17 | 2017-05-0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CN105680987A (zh) * | 2012-03-16 | 2016-06-15 | 北京新岸线移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实现链路自适应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
CN103534970A (zh) * | 2013-05-17 | 2014-01-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系统信息块传输方法和装置 |
CN103534970B (zh) * | 2013-05-17 | 2017-09-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系统信息块传输方法和装置 |
CN109617658A (zh) * | 2013-09-26 | 2019-04-12 | 富士通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 基站、移动台、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CN109617658B (zh) * | 2013-09-26 | 2021-07-09 | 富士通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 基站、移动台、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WO2016177089A1 (zh) * | 2015-05-05 | 2016-11-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资源指示的处理方法、处理装置、接入点和站点 |
CN105024784A (zh) * | 2015-07-23 | 2015-11-0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上报cqi、cqi上报的控制处理方法及装置 |
US10993259B2 (en) | 2016-03-09 | 2021-04-27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Resource ind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processing apparatus, access point, and station |
CN109803262B (zh) * | 2017-11-17 | 2021-05-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网络参数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9803262A (zh) * | 2017-11-17 | 2019-05-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网络参数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WO2019169542A1 (zh) * | 2018-03-06 | 2019-09-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应答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20191635A1 (zh) * | 2019-03-26 | 2020-10-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消息重传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233650A (zh) * | 2019-05-09 | 2019-09-13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一种mimo-noma系统中功率调整方法及系统 |
CN113225833A (zh) * | 2020-02-06 | 2021-08-06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系统中的随机接入 |
CN113225833B (zh) * | 2020-02-06 | 2024-04-09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系统中的随机接入 |
US12171028B2 (en) | 2020-02-06 | 2024-12-17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Random acces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93421B (zh) | 2010-10-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93421B (zh) | 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下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 |
US861128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using a single channel to provide acknowledgement and assignment messages | |
TWI423605B (zh) | 用於通訊之裝置與方法、通訊系統及包含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媒體之製品 | |
US8638707B2 (en) | Method for supporting quality of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terminal thereof | |
US7292854B2 (en) | Express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5543646B2 (ja) | 符号点を使用して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モードを示す制御チャネルシグナリング | |
EP1271834B1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ata transmission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CN102625463B (zh) |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响应信息的方法 | |
EP1289328A1 (en) | A method of send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corresponding apparatus | |
CN101192878A (zh) | 一种高速下行分组接入传输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 |
US20080159218A1 (en) | Method of efficient state transition in enhanced cell fach | |
CN101399644A (zh) | 实现混合自动请求重传反馈机制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 |
CN101034952A (zh) | E-dch中调度信息传输方法 | |
CN101534180B (zh) | 一种实现hsupa非调度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0558007C (zh) | 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传输方法 | |
TWI686094B (zh) | 無控制資料傳輸方法及解碼方法 | |
CN101132544A (zh) | 一种无线数据传输、接收方法及装置 | |
HK1174168B (zh) | 使用單信道來提供確認和分配消息的方法和裝置 | |
HK1101738B (zh) | 使用單信道來提供確認和分配消息的方法和裝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2 Address after: 450046 Floor 9, building 1, Zhengshang Boya Plaza, Longzihu wisdom Island, Zhengdong New Area,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