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4705A - 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硅铝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硅铝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84705A CN101184705A CNA2006800183701A CN200680018370A CN101184705A CN 101184705 A CN101184705 A CN 101184705A CN A2006800183701 A CNA2006800183701 A CN A2006800183701A CN 200680018370 A CN200680018370 A CN 200680018370A CN 101184705 A CN101184705 A CN 1011847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xture
- proportion
- compound
- synthetics
- aluminosilic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24—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alkyl, ammonium or metal silicates; containing silica sols
- C04B28/26—Silicates of the alkali meta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14/00—Use of inorganic materials as fillers, e.g. pigment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16/00—Use of organic materials as fillers, e.g. pigment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Treatment of organic 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18/00—Use of agglomerated or waste materials or refuse as filler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Treatment of agglomerated or waste materials or refuse,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0/00—Use of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groups C04B14/00 - C04B18/00 and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grain distribution; Treatment of materials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the groups C04B14/00 - C04B18/00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Expanding or defibrillating materials
- C04B20/02—Treatment
- C04B20/04—Heat treatment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06—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mineral polymers, e.g. geopolymers of the Davidovits type
- C04B28/008—Mineral polymers other than those of the Davidovits type, e.g. from a reaction mixture containing waterglas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00034—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xtures
- C04B2111/00129—Extrudable mixtur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10—Production of cement, e.g. improving or optimising the production methods; Cement grind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ress-Shaping Or Shaping Using Conveyers (AREA)
- Silicates, Zeolites, And Molecular Siev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Oxide Ceram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通过无机聚合而获得合成物的直接反应方法,该聚合物不需要其所包含的由特殊天然铝矽酸盐及各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反应物预先进行任何化学的或热的反应,即可制造出陶瓷,普通水泥,木材,石膏或金属框架的替代品。通过向无机聚合物中添加一种或多种化合物(硅,石灰石,熟石灰,蛭石,石棉),必要时与合成抗碱性化合物(轮胎橡胶,聚丙烯纤维,尼龙,PVA)混合在一起。然后,向其添加由水、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组成碱性溶液以便于定型和切割成小件产品,在火炉内100℃和500℃的温度中完成烘干和聚合的过程。
Description
本发明与铝矽酸盐合成物有关,该合成物通过制造过程,允许生产可以定型或挤压的产品。在制造过程中,某些原材料可以聚合,根据每一种聚合,这些成品都可以代替传统陶瓷、硅酸盐水泥预制产品、木材、塑料、聚合金属板、铝和纤维水泥。
在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压缩和挤压铝矽酸盐或在高碱性(钠和钾)水性环境中并加热的条件下形成聚合物,并能在远远低于粘土矿物浆液熔点的温度下进行反应。该制造方法可用于生产屋瓦,陶瓷及纤维水泥板,模型,框架,地板砖,涂料,石板,预制石板,砖,混凝土或陶瓷管道,以及石膏或木质天花板,隔断墙及同类产品。
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及大多数国家在这方面的需要,旨在降低环境要求而持续开发的技术方法层出不穷。尽管水泥业和陶瓷业都致力于锐意革新与改进,就当前的技术和方法而言,仍然无法满足当今社会所期待的减少生产过程中大量的能源污染和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自创世之初,人类就熟稔粘土产品的生产技术,其主要原理基于合成,即把粘土矿物的成分熔合在一起。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原材料,另一方面,燃烧过程成本高昂,因为需要严格湿度以防止产品收缩,裂开或因温度过高而自燃。正常情况下要制造粘土产品需要保持在华氏800-1400度之间。
就硅酸盐水泥而言,尽管其用途广泛,其生产原理是基于钙粘合剂引起的复杂化学反应-尚在研究之中,其特征在于,混合物的湿度较高,凝固期较长。
普通水泥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乌克兰的Glukhovsky研究的主要对象,他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在碱性环境中将硅铝酸盐与硅化钙结合在一起。这些研究后来引起人们的注意,被一位名叫JOSEPHDAVIDOVITS的法国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与同伴一起,发表了无数篇文章,获得了多项专利(美国专利号为5342595、5349118、5352427、5539140,5925449)。他们发现这一切与一种用途更广的新型材料有关。该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比例中合成,被称作“地质合成物”,即一种在高碱性环境及相似温度中活跃的铝矽酸盐基于聚合反应所产生的一种挥发性的无机粘合剂。作为聚合体反应的一个典型特例,可以使用高岭石{2{AL202SI205(OH)4}},其在火炉内700℃的温度中保持2个小时的热活动中,即可产生metakaolinite,{2{AL202SI205}n+4H20},它可以把铝与高岭石进行置换,形成元高岭石,这样就会产生化学反应。
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聚合方法的是COMRIE,BALAGURU,GAUCKLER,ZHANG以及许多其它人,他们也因此获得数不清的专利,并且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所全使用的技术或方法的特殊性。比如使用了硅土烟尘,硅,硅酸盐,或氧化物等作为成份之一。
从技术角度来说,已知的物品仅限于传统的陶瓷,普通水泥和地质聚合物。
就陶瓷而言,其主要的缺点在于的制造的经济成本高,环境代价大。其必须在高温条件,而且由于其浓缩的特点,难以进行大批量生产。
至于以普通水泥为原料的产品,除了经济成本高,环境代价大一与陶瓷产品类似一以外,它不易于挤压定型,浓缩比例高,凝固时间长。从目前的技术标准来看,后一个缺点是由于,以普通水泥为原料的产品耐受力低,热绝缘性能差。
最后,就公众领域内已知的地质聚合物产品而言,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产品受到调整原材料的需要及相应高额成本的限制。因为铝矽酸盐的天然特性为微粒大小不一,含有微量元素成分,硅与铝成比例,表面较特殊及易产生化学反应。因此,不经加工就使用其天然产品不仅不切实际,还调整着聚合反应与物理-化学变化对反应物所产生的影响。如:热反应,高纯度硅,使用硅烟尘,增加其特殊表面,氧化物及其它等等。对本制造方法进行开发的目的不仅在于克服缺陷并获得不具有同样局限性的现有产品,还在于满足当前的具体技术标准和市场需求。
本发明所研制的制造方法是一个直接反应,其不需要任何无机聚合反应的成分进行化学或热活动,而是在碱性环境中通过聚合化合物获得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要制造出成形的产品,先挖掘矿物而提取用来制造产品的粘土,然后将粘土粉碎并进行筛选,从而使粘土颗粒的大小均匀(最好用50号筛子)。然后立即对化合物的成分进行选择,也包括两种天然聚合物-如硅,石粉,蛭石-合成橡胶化合物以及能够抵抗碱性的复合纤维,以及其它。
吸水性强的天然化合物能与粘土直接混合,向水溶液(H20+NAHO或KOH)中添加碱性催化剂,所有这些原料就能混合成为均匀的合成物。为获得一种新的可以经过挤压或模子做出的均匀化合物,对合成物进行挤压后进行切割,就会产生大量小块产品,或将合成物放入模型进行定型,也会产生大量小块产品。可以把这些小块放入烘干炉内,将其温度保持在80℃-100℃之间,慢慢我们会进一步看到聚合物的变化。
至于合成化合物,如橡胶,聚丙烯纤维,尼龙或其它抗碱性环境的物质,可以先与含有碱催化剂的水溶液(H20+NAHO及KOH)进行搅拌,得到更均匀的溶液,因为他们的疏水性较高,不像天然化合物,这样就需要更长一段收缩能使所述合成化合物冷却收缩得更加均匀。接着,将它与粘土(铝矽酸盐)搅拌在一起获得合成粘胶,有助于物品的挤压或定型。
各种成分的聚合能否生成预期的合成物--在某些情况下,还取决于所使用合成物的类型-在火炉中只需将火炉的温度提高至180℃。但是,就某些化合物而言(后文将有例释),需要在所述火炉中进行合成,并进行烘干,炉内的烘烤的混合物的温度会达到500℃。聚合之后,无论在火炉内还是在烤箱里,都要把产品从炉内拿出来让其自然冷却,这样,产品就会逐渐与外部的温度相同,这样,整个合成过程完成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凝固,用于存贮以及准备投入市场。
如本文所述权利要求,可以在前述混合物经过定型和挤压完全形成均匀的浆液以后,再对产品进行合成。根据各聚合物的不同具体情况,表面放热率和晾干的时间都不相同,温度在80℃和500℃之间变化。如果烘干的温度低于这个范围,将无法完成合成物的聚合过程,而高于这个范围的温度也会降低产品的预期机械特性,此外,还包括高额的生产成本。
按照这种方法,不经预活动就发生反应而使用天然铝矽酸盐及聚合物,有可能会产生一个连续的产品制造过程,即定型或挤压的连续过程。通过挤压和定型,以及加热的方式来加快这种在混合物中发生的反应,同时还要添加催化剂(向水溶液中添加铝矽酸盐及其聚合物)。因此就没必要为基本反应物的活动提供具体条件,一般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就能实现,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看,整个过程不太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种可能,即二次硬化技术,包含将产品在室温中冷却以后,将其在200℃至500℃之间进行燃烧。这种方式使聚合的过程具有理想的机械特性。
上述方法完成的成品与陶瓷和普通水泥产品有很大差异,因为在更短的时间内它们具有更好的审美特点,可以充分利用80℃至500℃之间的温度进行反应,根据与粘土搅拌的化合物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反应。
通过把某些天然铝矽酸盐与大量的高岭石矿物质混合在一起(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AI203的含量在25%至40%之间,SiO2的含量在40%至60%之间,燃点在8%至15%之间,微量的不定形物质0.5%,结晶量较低。添加给各种化合物时,这些铝矽酸盐视为聚合物的一部分。不论混合与否,都要确保成品在烘干时收缩率最低,变形率最小,水分吸收值达到最低,而摩损力和挤压力都有所增加。一般来说,这些化合物都由砂石,石灰石,石灰组成。根据所要求的具体机械及审美特点,还可以向混合物中添加天然的或合成的纤维,蛭石,橡胶或色素。向这种干躁混合物添加一种由水和NAOH及KOH(根据聚合物和最终用途调整相应成分的比例)的碱性溶液。有时NaOH或KOH还可以用其它含有钠或钾的碱性物质代替,如]硅酸钠,偏硅酸钠,或碳酸钠等。
最后,一旦混合物发生反应,就可以根据其具体应用而对其成份进行量化。由于各种组成成分的内在特性,还因为各种成分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本产品的用途极其广泛,也可用作传统合成物的优势替代品。环境因素也值得一提,因为本产品能充分利用各种原材料,如聚合物-在粘土混合物中所包含的-通常很容易弃置在自然环境中,此外还有橡胶纤维,塑料及聚丙烯等。
因此,根据本产品中包含的不同的材料和化合物的比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成分的特点获得不同的合成物,具体细节下文将有详细阐述。其变化方程式从简单逐渐变得复杂。而混合的成分、温度、混合的比例,催化剂成份(水溶液),搅拌,混合及定型的过程和方法下文都有详述。就本发明而言,使用下文所述方法的制造产品所使用的化合物和粘土(硅矽酸盐)的数量极大,包括文中示例及文中所列反应方程式或比例中的限制成份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中包括:
例1:陶瓷成分的物理特性与传统的赤陶类似。
混合物:铝矽酸盐(干躁,精研细碎,经过50#筛子筛选)。
化合物:水洗过的砂石和石粉(干躁及精研细碎的)
混合物/化合物的比重:1∶1,误差为15%。
化合物中各成分的比重:1∶1,误差为50%。
催化剂:最好是选择定量的钠或氢氧化钾(商业用途)。
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1.5%至12%之间,取决于成分的结晶程度。需要把催化剂完全稀释到水中待其充分反应才能使用。
水溶液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10%-20%,14%时为最佳(需要注意的是,低于这个范围的值会使混合物的湿度不够,则化学反应不充分;反之,高于这个范围的值时,其成分结晶的指数又会有所下降。)
搅拌与混合:向干躁混合物中添加催化剂,即先前已加水稀释(必要时加入色素进行搅拌),缓慢放入足够大的设备内进行混合(如用较慢的旋转轮片),这样一直搅拌,直到完全形成没有固体块状物的粘稠浆液,并呈现出一定的弹性。
定型与铸造:将搅拌后得到的浆液倒入挤压装置,通过挤压继续铸造。
烘干:烘干的理想环境是,火炉温度为80℃,最少保持两个小时。时间还可延长至六个小时,以提高产品的密度。
合成:本阶段包含升高温度的过程,即将产品在火炉内烘干,温度达到500℃,保持一个小时左右。
凝固:将合成物从炉内移开,将其慢慢冷却。将其在水中浸泡五天后,合成物呈现出的良好机械特性将提高50%。然后,此烘干凝固的过程将延长至20天。
成品的吸收水的特性:与传统(合成)陶瓷产品相比,本产品为10%到12%。达到某种比例或加入某些成分时,就会看到风化情况,可能是成分不完全反应的结果。
热/声音绝缘:与传统陶瓷品相比,性能优良。
具体重量:每立方米大约2000公斤。
例2:加入石灰石的陶瓷合成物:其物理特性与传统釉瓷类似。
混合物:干躁,精研细磨的铝矽酸盐,用50#筛子筛选。
化合物:清洗过的砂石,石粉,熟石灰,这些成分都是干躁的。
混合物/化合物的比重:1∶1,误差为15%。
化合物中成分的比重:2∶1(砂石与石粉)/熟石灰,误差为35%。
催化剂:最好选用定量的钠或氢氧化钾(商业用途)。
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1.5%至12%之间,取决于成分的结晶程度。需要把催化剂完全稀释到水中待其充分反应才能使用。
水溶液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10%-20%,14%时为最佳(需要注意的是,低于这个范围的值会使混合物的湿度不够,则化学反应不充分;反之,高于这个范围的值时,其成分结晶的指数又会有所下降。)
搅拌与混合:向干躁混合物中添加催化剂,即先前已加水稀释(必要时加入色素进行搅拌),缓慢放入足够大的设备内进行混合(如用较慢的旋转轮片),这样一直搅拌,直到完全形成没有固体块状物的粘稠浆液,并呈现出一定的弹性。
定型与铸造:将搅拌后得到的浆液倒入挤压装置,通过挤压继续铸造。
烘干:烘干的理想环境是,火炉温度为80℃时最少保持两个小时。时间还可延长至六个小时,以提高产品的密度。
聚合:本阶段包含升高温度的过程,即将产品在火炉内烘干后,温度达到500℃,保持在一个小时左右。
凝固:将合成物从炉内移开,将其慢慢冷却。如果烘干凝固的过程延长至20天,则合成物呈现出的良好机械特性将提高50%。
成品的吸收水的特性:与传统(合成)陶瓷产品相比,本产品为5%到8%。
热的/声音绝缘:与传统陶瓷品相比,性能优良。
具体重量:每立方米大约2000公斤。
用途:主要根据其成分的以下物理性质或机械性质,将其应用于制造:
-瓦-弯曲折断率,密闭性,水吸收性,收缩性,弯曲度和承受力:达到巴西技术标准NBR13582,NBR8947,NBR8948,NBR6462以及NBR9602。
-砖:收缩性,正方形误差度及四边的平坦性,水吸收性和承受力:达到NBR7171,NBR8947及NBR6461
混凝土预铸件的替代品。
-涂料盘:尺寸误差率,水吸收性,抗冲击性,搞磨蚀力,搞打击性,散热性:符合NBR13816,NBR13817,及NBR13818。
成品的外观:根据其用途及需要改善产品表面的铸件或挤压模块。下列各材料也可用于挤压成型:.如环氧聚酯,混合环氧聚酯,粉末涂料,以及PVA树脂,丙烯酸,聚亚安酯树脂,以及再回收的PET胶片。
例3:含有石灰和纤维的陶瓷合成物。这种合成物,保留有釉瓷的优良特性,综合了木材及其副产品的一些性质,诸如其延展性,便于剧割,能用钉子穿透,可以使用螺丝等等
混合物:干躁,精研细磨的铝矽酸盐,用50#筛子过滤。
化合物:清洗过的砂石,石粉,熟石灰,这些成分都是干躁的。抗碱性纤维(如聚丙烯,PVA,尼龙等)
混合物/化合物的比重:1∶1,误差为15%。
化合物中各成分的比重:2∶1(砂石与石粉)/熟石灰,误差为35%。添加聚丙烯纤维,其比重最高不超过干躁混合物总重的8%。
催化剂:最好选用定量的钠或氢氧化钾(商业用途)。
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3%至12%之间,取决于成分的结晶程度。需要把催化剂完全稀释到水中待其充分反应才能使用。
水溶液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20%-30%,25%时为最佳(需要注意的是,低于这个范围的值会使混合物的湿度不够,则化学反应不充分;反之,高于这个范围的值时,其成分结晶的指数又会有所下降。)
搅拌与混合:向干躁混合物中添加催化剂,即先前已加水稀释(必要时加入色素进行搅拌),缓慢放入足够大的设备内进行混合(如用较慢的旋转轮片),这样一直搅拌,直到完全形成没有固体块状物的粘稠浆液,并呈现出一定的弹性。
定型与铸造:将搅拌后得到的浆液倒入挤压装置,通过挤压继续铸造。
烘干:烘干的理想环境是,火炉温度为80℃时最少保持两个小时。时间还可延长至六个小时,以提高产品的密度。
聚合:本阶段包含升高温度的过程,即将产品在火炉内烘干后,将温度从80℃升高到100℃,保持在两个小时左右。
凝固:将合成物从炉内移开,将其慢慢冷却。如果烘干凝固的过程延长至20天,则合成物呈现出的良好机械特性将提高50%。
成品的吸收水的特性:与传统(合成)陶瓷产品相比,本产品为5%到8%。
热的/声音绝缘:与传统陶瓷品相比,性能优良。
具体重量:每立方米大约1700公斤。
用途:由于该陶瓷成分中石灰和纤维的内在特性,使其用途非常广泛,可以替代木材及其副产品,纤维水泥,混凝土预制件,塑料,石膏,石膏墙板,有时还可用作金属板及框架。
表面加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增加新产品的弯曲度和承受力,一些合成或天然纤维,诸如聚丙烯,棉织物,纸,卡片,化合物,剑麻,尼龙等材料,根据产品的不同体积和外形,可以粘贴在合成物的表面。
成品的外观:根据其用途及需要改善产品表面的铸件或挤压模块。下列材料也可用于挤压成型:.如环氧聚酯,混合环氧聚酯,粉末涂料,以及PVA树脂,丙烯酸,聚亚安酯树脂,以及再回收的PET胶片。
例4:橡胶合成物。虽然较易受水侵蚀,这种合成物的重量非常轻,可以代替石膏作为预制铸件的原料。
混合物:干躁,精研细磨的铝矽酸盐,用50#筛子过滤。
化合物:汽车轮胎的橡胶(精研细磨用20#和40#筛子过滤。
混合物/化合物的比重:7∶3,误差为20%。
催化剂:最好选用定量的钠或氢氧化钾(商业用途)。
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3%至15%之间,取决于成分的结晶程度。需要把催化剂完全稀释到水中待其充分反应才能使用。
水溶液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20%-30%,25%时为最佳(需要注意的是,低于这个范围的值会使混合物的湿度不够,则化学反应不充分;反之,高于这个范围的值时,其成分结晶的指数又会有所下降。)
搅拌与混合:向干躁混合物(粉末状的橡胶)中只添加催化剂,即先前已加水稀释(,缓慢放入足够大的设备内进行混合(如,用较慢的旋转轮片),这样一直搅拌,直到所有的橡胶完全浸湿,这时再加入铝矽酸盐(混合物)(先前已加入色素进行搅拌),直至形成没有固体块状物的粘稠浆液,并呈现出一定的弹性。
定型与铸造:将搅拌后得到的浆液倒入挤压装置,通过挤压继续铸造。
烘干:烘干的理想环境是,火炉温度为80℃时最少保持两个小时。时间还可延长至六个小时,以提高产品的密度。
聚合:本阶段包含升高温度的过程,即将产品在火炉内烘干后,将温度从80℃升高到180℃,保持在两个小时左右。
凝固:将合成物从炉内移开,将其慢慢冷却,如果烘干凝固的过程延长至20天,则合成物呈现出的良好机械特性将提高30%。。
成品的吸收水的特性:15%到20%。
热/声音绝缘:其热绝缘与声音绝缘的性能比木材或塑料好,但比陶瓷合成物差,因为合成物在温度达到220℃之后,性能有所下降。
具体重量:每立方米大约1200公斤。
用途:由于其成份的内在特性,其应用局限于不需要承受巨大压力和与水接触的环境中。
表面加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增强成品的弯曲度和承受力,一些合成或天然纤维,诸如聚丙烯,棉织物,纸,卡片,聚酯,剑麻,尼龙等材料,根据产品的不同体积和外形,可以粘贴在合成物的表面。
成品的外观:根据其用途及需要,可以改善产品表面的铸件或挤压模块。下列材料也可用于挤压成型:.如PVA树脂,丙烯酸,聚亚安酯树脂等。
例5:橡胶与石灰合成物。本合成的特点是比普通混凝土防水性能好,重量轻,弹性强。此外,还具有一些木材及其副产品所具有的特性,如延展性强,便于锯割,能用钉子穿透,易于使用螺丝等。
混合物:干躁,精研细磨的铝矽酸盐,用50#筛子过滤。
化合物:汽车轮胎的橡胶(精研细磨用20#和40#筛子筛选)以及熟石灰。
混合物/化合物的比重:1∶1,误差为15%。
化合物中成分的比重:2∶1(橡胶与熟石灰),30%的误差。
催化剂:最好选用定量的钠或氢氧化钾(商业用途)。
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3%至15%之间,取决于成分的结晶程度。需要把催化剂完全稀释到水中待其充分反应才能使用。
水溶液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3%-15%,25%时为最佳(需要注意的是,低于这个范围的值会使混合物的湿度不够,则化学反应不充分;反之,高于这个范围的值时,其成分结晶的指数又会有所下降。)
搅拌与混合:向干躁混合物(粉末状的橡胶)中只添加催化剂,即先前已加水稀释,缓慢放入足够大的设备内进行混合(如,用较慢的旋转轮片),这样一直搅拌,直到所有的橡胶完全浸湿。接着加入熟石灰,然后再加入铝矽酸盐(混合物)(先前已加入色素进行搅拌),直至形成没有固体块状物的粘稠浆液,并呈现出一定的弹性。
定型与铸造:将搅拌后得到的浆液倒入挤压装置,通过挤压继续铸造。也可以直接放入定型装置里处理。
烘干:烘干的理想环境是,火炉温度为80℃时最少保持两个小时。时间还可延长至六个小时,以提高产品的密度。
聚合:本阶段包含升高温度的过程,即将产品在火炉内烘干后,将温度从80℃升高到180℃,保持在两个小时左右。
凝固:将合成物从炉内移开,将其慢慢冷却,如果烘干凝固的过程延长至20天,则合成物呈现出的良好机械特性将提高30%。。
成品的吸收水的特性:15%到20%。
热/声音绝缘:其热绝缘与声音绝缘的性能比木材或塑料好,但比陶瓷合成物差,因为合成物在温度达到220℃之后,性能有所下降。
具体重量:每立方米大约1350公斤。
用途:由于本陶瓷合成物加入了热塑料后所具有的内在特性,使其用途非常广泛,可代替材料及其副产品,纤维水泥,混凝土预制件,石膏,石膏墙板,有时甚至可用作金属板及框架。
表面加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增强成品的弯曲度和承受力,一些合成或天然纤维,诸如聚乙烯,棉织物,纸,卡片,化合物,剑麻,尼龙等材料,根据产品的不同体积和外形,可以粘贴在合成物的表面。
成品的外观:根据其用途及需要,为了进一步改善产品的定型或挤压模块的外形,下列材料也可用于挤压成型:.如环氧聚酯,混合环氧聚酯,粉末涂料,以及PVA树脂,丙烯酸,聚亚安酯树脂,以及再回收的PET胶片。
例6:含有石灰与纤维的橡胶合成物。在前述方法制造完成的所有合成物中,本方法所述含有石灰与纤维的橡胶合成物的用途最广。由于这种合成物的机械特性,它可以替代木材及其副产品,塑料及树脂产品,纤维水泥,混凝土预制件,甚至某些金属,这些特点都大大增强了它的适用性。
混合物:干躁,精研细磨的铝矽酸盐,用50#筛子过滤。
化合物:汽车轮胎的橡胶(精研细磨,并用20#和40#筛子筛选),熟石灰,抗碱性纤维(聚丙烯,PVA,尼龙等。
混合物/化合物的比重:1∶1,误差为15%。
化合物中成分的比重:2∶1,30%的误差(橡胶与熟石灰),聚丙烯纤维含量最高不超过8%。
催化剂:最好选用定量的钠或氢氧化钾(商业用途)。
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3%至15%之间,取决于成分的结晶程度。需要把催化剂完全稀释到水中待其充分反应才能使用。
水溶液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20%-30%,25%时为最佳(需要注意的是,低于这个范围的值会使混合物的湿度不够,则化学反应不充分;反之,高于这个范围的值时,其成分结晶的指数又会有所下降。)
搅拌与混合:向干躁混合物(粉末状的橡胶)中只添加催化剂,即先前已加水稀释,缓慢放入足够大的设备内进行混合(如,用较慢的旋转轮片),这样一直搅拌,直到所有的橡胶完全浸湿。接着加入石灰,然后再加入铝矽酸盐(混合物)(先前已加入色素进行搅拌),直至形成没有固体块状物的粘稠浆液,并呈现出一定的弹性。
定型与铸造:将搅拌后得到的浆液倒入挤压装置,通过挤压继续铸造。也可以直接放入定型装置里处理。
烘干:烘干的理想环境是,火炉温度为80℃时最少保持两个小时。时间还可延长至六个小时,以提高产品的密度。
聚合:本阶段包含升高温度的过程,即将产品在火炉内烘干后,将温度从80℃升高到180℃,保持在两个小时左右。
凝固:将合成物从炉内移开,将其慢慢冷却,如果烘干凝固的过程延长至20天,则合成物呈现出的良好机械特性将提高50%。
成品的吸收水的特性:6%到10%。
热/声音绝缘:其热绝缘与声音绝缘的性能比木材或塑料好,但比陶瓷合成物差,因为纤维在高于130℃的温度中会熔化;在温度达到220℃之后,橡胶的性能有所下降。
具体重量:每立方米大约1350公斤。
用途:由于本陶瓷合成物加入了热塑料后所具有的内在特性,使其用途非常广泛,能代替木材及其副产品,纤维水泥,混凝土预制件,塑料,石膏,石膏墙板,有时甚至可用作金属板及框架。
表面加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增强成品的弯曲度和承受力,一些合成或天然纤维,诸如聚乙烯,棉织物,纸,卡片,聚酯,剑麻,尼龙等材料,根据产品的不同体积和外形,可以粘贴在合成物的表面。
成品的外观:根据其用途及需要,为了进一步改善产品的定型或挤压模块的外形,下列材料也可用于挤压成型:.如环氧聚酯,混合环氧聚酯,粉末涂料,以及PVA树脂,丙烯酸,聚亚安酯树脂,以及再回收的PET胶片。
例7:蛭石合成物。这类合成物的特点在于,其性能与反应中添加的水的数量和具体承受力/重量有密切关系。
混合物:干躁,精研细磨的铝矽酸盐,用50#筛子筛选。
化合物:磨损的或干躁膨胀的蛭石。
混合物/化合物的比重:60%-85%的混合物(铝矽酸盐)和15%-40%的蛭石。
催化剂:最好选用定量的钠或氢氧化钾(商业用途)。
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3%至15%之间,取决于成分的结晶程度。需要把催化剂完全稀释到水中待其充分反应才能使用。
水溶液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30%-75%(需要注意的是,本范围的值促进化学反应,但是根据所用水的数量不同,与之成比例的相应成分的耐受力和比重也不同,根据生产产品的具体需要可进行调整。)
搅拌与混合:向干躁混合物中只添加催化剂,即先前已加水稀释(必要时加入色素进行搅拌),缓慢放入足够大的设备内进行混合(如,用较慢的旋转轮片),这样一直搅拌,直至形成没有固体块状物的粘稠浆液,并呈现出一定的弹性。
定型与铸造:将搅拌后得到的浆液倒入挤压装置,通过挤压继续铸造。
烘干:烘干的理想环境是,火炉温度为80℃时最少保持两个小时。时间还可延长至六个小时,以提高产品的密度。
聚合:本阶段包含升高温度的过程,即将产品在火炉内烘干后,将温度升高到500℃,保持一个小时左右。
凝固:将合成物从炉内移开,将其慢慢冷却,然后均匀用力挤压,合成后20天凝固的状态将有明显变化。
成品的吸收水的特性:其特性根据发生反应所添加的水的数量而有如下变化:
-水与干躁混合物的比例为34%-吸收30%(弯曲度和抗磨蚀力都较好。)
水与干躁混合物的比例为54%-吸收50%(弯曲度和抗磨蚀力都较好。)
水与干躁混合物的比例为75%-吸收63%(弯曲度和抗磨蚀力都较好。)
热/声音绝缘:性能出色。比传统陶瓷的性能出色得多。
具体重量:每立方米大约650-1300公斤。
用途:由于本陶瓷合成物在加入了蛭石后所具有的内在特性,使其能够代替那些要求重量轻,热绝缘和声音绝缘性能好的产品,如空调导管,金属板,下水管道,较轻预制件以及用于绝缘和密封的涂料等。。
表面加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增强成品的弯曲度和承受力,一些合成或天然纤维,诸如聚丙烯,棉织物,纸,卡片,聚酯,剑麻,尼龙等材料,根据产品的不同体积和外形,可以粘贴在合成物的表面。
成品的外观:根据其用途及需要,为了进一步改善成品的弯曲度或承受力,下列材料也可用于挤压成型:.如环氧聚酯,混合环氧聚酯,粉末涂料,以及PVA树脂,丙烯酸,聚亚安酯树脂,以及再回收的PET胶片。
例8:蛭石,石灰石及石灰合成物。除了蛭石之外,通过使用砂石,石粉和熟石灰等化合物,本合成物的机械特性有很大提高。
混合物:干躁,精研细磨的铝矽酸盐,用50#筛子筛选。
化合物:干躁,疏松及膨胀的蛭石。熟石灰,砂石以及石粉。
混合物/化合物的比重:60%-85%的混合物(铝矽酸盐)和15%-40%的蛭石,10%-25%的熟石灰及0%-15%有砂石和石粉。
催化剂:最好选用定量的钠或氢氧化钾(商业用途)。
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3%至15%之间,取决于成分的结晶程度。需要把催化剂完全稀释到水中待其充分反应才能使用。
水溶液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30%-75%(需要注意的是,本范围内的值能加速化学反应,但是根据所用水的数量不同,与之成比例的相应成分的耐受力和比重也有所不同,可根据生产产品的具体需要进行调整。)
搅拌与混合:向干躁混合物中只添加催化剂,即先前已加水稀释(必要时加入色素进行搅拌),缓慢放入足够大的设备内进行混合(如,用较慢的旋转轮片),这样一直搅拌,直至形成没有固体块状物的粘稠浆液,并呈现出一定的弹性。
定型与铸造:将搅拌后得到的浆液倒入挤压装置,通过挤压继续铸造。
烘干:烘干的理想环境是,火炉温度为80℃时最少保持两个小时。时间还可延长至六个小时,以提高产品的密度。
聚合:本阶段包含升高温度的过程,即将产品在火炉内烘干后,将温度升高到500℃,保持一个小时左右。
凝固:将合成物从炉内移开,将其慢慢冷却,然后均匀用力挤压,合成后20天即有明显变化。
成品的吸收水的特性:其特性根据发生反应添加的水的数量而有如下变化:
-水与干躁混合物的比例为30%-吸收30%(弯曲度和抗磨蚀力都较好。)
-水与干躁混合物的比例为54%-吸收50%(弯曲度和抗磨蚀力都较好。)
-水与干躁混合物的比例为75%-吸收63%(弯曲度和抗磨蚀力都较好。)
热/声音绝缘:性能出色。比传统陶瓷的性能出色得多。
具体重量:每立方米大约650-1300公斤。
用途:由于本陶瓷合成物加入了蛭石后所具有的内在特性,使其能够代替那些要求重量轻,热绝缘和声音绝缘性能好的产品,如空调导管,金属板,下水管道,较轻预制件以及用于绝缘和密封的涂料等。
表面加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增强成品的弯曲度和承受力,一些合成或天然纤维,诸如聚丙烯,棉织物,纸,卡片,聚酯,剑麻,尼龙等材料,根据产品的不同体积和外形,可以粘贴在合成物的表面。
成品的外观:根据其用途及需要,为了进一步改善成品的弯曲度或承受力,下列材料也可用于挤压成型:.如环氧聚酯,混合环氧聚酯,粉末涂料,以及PVA树脂,丙烯酸,聚亚安酯树脂,以及再回收的PET胶片。
例9:含有石灰和石棉纤维的陶瓷合成物。本合成物综合了木材及其副产品延展性强,便于锯割,能用钉穿透,可以使用螺丝等特点。
混合物:铝矽酸盐(干躁,精研细碎,经过50#筛子筛选)。
化合物:水洗过的砂石和石灰粉,熟石灰以及石棉。
混合物/化合物的比重:1∶1,误差为15%。
化合物中成分之间的比重:1∶1(砂石与石粉)/熟石灰,误差为35%,可以加入不超过总重量15%的石棉。
催化剂:最好是选用定量的钠或氢氧化钾(商业用途)。
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1.5%至12%之间,取决于成分的结晶程度。需要把催化剂完全稀释到水中待其充分反应后才能使用。
水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20%-30%,25%时为最佳(需要注意的是,低于这个范围的值会使混合物的湿度不够,则化学反应不充分;反之,高于这个范围的值时,其成分结晶的指数又会有所下降。)
搅拌与混合:向干躁混合物中添加催化剂,即先前已加水稀释(必要时加入色素进行搅拌),缓慢放入足够大的设备内进行混合(如,用较慢的旋转轮片进行搅拌),这样一直搅拌,直到完全形成没有固体块状物的浆液,并呈现出一定的弹性。
定型与铸造:将搅拌后得到的浆液倒入挤压装置,通过挤压继续铸造。
烘干:烘干的理想环境是,火炉温度为80℃最少保持两个小时。时间还延长至六个小时,以提高产品的密度。
聚合:本阶段包含升高温度的过程,即将产品在火炉内烘干后,将温度从80℃升高到500℃,保持一个小时左右。
凝固:将合成物从炉内移开,将其慢慢冷却。如果将烘干和凝固的过程延长至20天,则合成物呈现出的良好机械特性将提高50%。
成品的吸收水的特性:与传统(合成)陶瓷产品相比,本产品为13%到16%。
热/声音绝缘:与传统陶瓷品相比,性能优良。
具体重量:每立方米大约1850公斤。
用途:由于本陶瓷合成物加入了石灰和纤维后所具有的内在特性,使其用途非常广泛,能代替木材及其副产品,纤维水泥,混凝土预制件,塑料,石膏,石膏墙板,有时甚至可用作金属板及框架。
表面加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增强成品的弯曲度和承受力,一些合成或天然纤维,诸如聚乙烯,棉织物,纸,卡片,聚酯,剑麻,尼龙等材料,根据产品的不同体积和外形,可以粘贴在合成物的表面。
成品的外观:根据其用途及需要,为了进一步改善成品的弯曲度或承受力,下列材料也可用于挤压成型:.如环氧聚酯,混合环氧聚酯,粉末涂料,以及PVA树脂,丙烯酸,聚亚安酯树脂,以及再回收的PET胶片。
诚然,通过使用上述制造方法,其它的合成的变量(包括天然化合物与合成化合物)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如将铝矽酸盐(粘土)与各种不同化合物混合,上文并未述及。但是,产生任何一种化合物,本报告所述的阶段及混合过程都有待于考察,也需要添加水溶催化剂后进行验证。最好是添加定量的钠(70%)或氢氧化钾(商业用途),还需要把产品在按上述合成过程中所述温度进行烘干。
1.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与当前的技术方法不同,本发明的明显特征在于,其包含一种直接的反应过程,不需要无机化合反应中的成份预先进行任何化学的或热的反应,也不必严格遵守与反应物相关的摩尔份数,从而能够连续对新产品采用压缩,挤压,烘干及燃烧等工业方法,把具体的天然铝矽酸盐和各种聚合物,与粘土(铝矽酸盐)相混合而获得不同的合成物。通过X射线光谱测定分析,这种粘土具有矿物学上高岭石特征,结晶率较低(BET方法),相对较容易燃烧(明显与其氧化物含量高有关系),燃点为8%-15%。通过X射线光谱测定分析AI203含量为28%-40%,SiO2含量在40%到60%之间,结果显示还含有微量(0.5%)的形状不明的物质,且完全不包含碱化物(K2O及Na2),含有一种或多种天然化合物,如硅,石粉,熟石灰,蛭石,另外还有一些人工合成物,如橡胶,聚丙烯,尼龙纤维,及其他一些抗碱性的物质,将所有这些物质进行混合充分搅拌,再把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硅酸钠的替代物,偏硅酸钠,碳酸钠添加进碱性溶液,放入混合物充分搅拌混合,这样就获得一种均匀的浆液,可用于挤压和定型,将分别定型过的新产品切割好,放入火炉内,平均温度调至80℃,保持两个小时就能形成聚合物,将温度升高到100℃到500℃之间,将其在加热的火炉内再放置一个小时。
2.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可以用于制造几种不同的产品,如瓦,砖,铁砧,石板,涂料,预制模件以及其它能够用来定型或挤压的部件,这样就形成一种陶瓷合成物,其特征为,该合成物是一种干燥的特殊的铝矽酸盐,与天然化合物相结合,可以推定为干砂,和/或石灰石,花岗岩及大理石粉末,其中混合物与化合物的比例为“1∶1”,误差最大不超过15%,化合物中各成分之间的(砂石或石灰石,或大理石粉末)比重也是“1∶1”,误差为50%,向水溶液中加入碱催化剂(H2O+NAHO以及KOH),催化剂/干躁混合物的比重为1.5%与12%之间,7%时为最佳,而水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在10%与20%之间,比重为14%时效果最佳。所有这些混合物所形成的模块或铸件,需要放置在温度为80℃的火炉中保持两个小时,将温度升高至500度,保持一个小时左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还包含,向混合物中添加熟石灰,化合物中各成分的比重为“2∶1”(砂石或石粉)与熟石灰,误差为35%左右。
4.根据权利要求2和3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向混合物中添加抗碱性合成纤维(如聚丙烯,尼龙,PVA等),其在干躁混合物总量中的比重为8%(3%时为最佳),但向水溶液(H2O及NAOH或KOH)添加碱性催化剂,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为3%和12%(7%为最佳效果),水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为20%到30%之间,25%为最佳比例。将火炉的温度从80℃升高到100℃,保持两个小时,就会进一步形成所需合成物。
5.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用于制造替代石膏的预铸件产品,以及其它不需要耐受力很强,也不与水接触的产品,即所谓的橡胶合成物,其特征在于,是一种类似于化合物的特殊铝矽酸盐,其与橡胶化合物混合,混合与橡胶化合物的比重为“7∶3”,误差为20%左右。向水溶液(H2O及NAOH或KOH)添加碱性催化剂,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为3%和12%(7%为最佳),水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为20%到30%之间,25%为最佳。所有这些均匀搅拌的混合物所形成的模块或铸件,需要放置在温度为80℃的火炉中保持两个小时,随后火炉温度升高到180℃,需保持一个小时左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包含,向化合物中添加熟石灰,化合物中各成分(橡胶与熟石灰)的比重为“2∶1”,误差不超过30%,混合物与化合物的比重为“1∶1”,误差为15%。
7.根据权利要求5和6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还在于,包含:向混合物中添加抗碱性的聚合纤维(如聚丙烯,尼龙,PVA等),其在干燥混合物的总量中所占比重为8%(3%时为最佳),其中混合物与天然化合物的比例为1∶1,误差为15%左右。还包含其是将火炉中的温度从80℃升高到100℃,持续在两个小时左右所形成的合成物。
8.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还可应用在制造空调导管,金属板,下水管道,轻的预制铸件,用于绝缘和密封的涂料,还包含一种蛭石合成物,其特征在于,是一种特殊的铝矽酸盐构成的混合物,与膨胀的,干躁的及疏松的蛭石化合物相搅拌,其所述聚合物(铝矽酸盐)的在干躁混合物总量中的比重在60%到85%之间,蛭石所占比重为15%-40%,向水溶液(H2O及NAOH及KOH)中加入碱性催化剂,催化剂在干躁混合物总量中的比重为3%至15%,7%为最佳;此外,水混合物与干躁混合物的比例在30%至75%之间,所有这些混合物所最终形成的模块和物件的铸件在火炉内80℃的温度中保持两个小时进行烘干,将温度升高到在500℃。保持一个小时左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还在于,包含:向混合物中添加石粉,砂石或熟石灰,使化合物(铝矽酸盐)在混合物总量中所占比重为60%至85%,蛭石所占比重为15%至35%,熟石灰中所占比重为10%至25%,大理石粉末或砂石所占比例为15%。
10.根据权利要求8和9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还在于,向混合物中添加抗碱性纤维(聚乙烯,尼龙,PVA等),其在干躁混合物的总重量中所占比重为8%(3%为最佳),化合物(铝矽酸盐)在总量中所占比重为60%至85%,蛭石所占比重为15%至35%,熟石灰所占比重为10%至25%,石粉或砂石所占比重为15%。将混合放置于火炉中,将温度从80℃升高到100℃,保持两个小时即可形成混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2到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由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所获得的合成物的特征还在于,包含:为提高成品的弯曲力度和承受力,加入诸如聚丙烯,棉织物,纸,卡片,聚酯,剑麻,尼龙等合成或天然纤维,根据产品的不同体积和外形,可以把这些纤维粘贴在合成物的表面。其特征还包含,以环氧聚酯或混合环氧聚酯为原料的粉末涂料,和以PVA为原料为的树脂,丙烯酸或聚亚安酯树脂,以及再回收的PET胶片,都可作为铸件的外层修整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10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制造的合成物的特征还在于,可以根据产品的具体审美特点向合成浆液中添加各种色素,构成合成物。
13.根据权利要求2和3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还在于,向干躁混合物中添加石棉纤维,其在混合物总量中所占比重最高不超过15%(数值为9%时为最佳),向水溶液中添加碱性催化剂(H2O和NAOH及KOH),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在3%至12%之间,水混合物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为20%至30%,数值为25%为最佳。其特征还包含,将火炉中的温度保持在80℃和500℃之间,并保持两个小时即可形成所需的合成物。
14.根据权利要求5和权利得要求6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还包含,向干躁混合物中添加石棉纤维,其在混合物总量中的比重最高为不超过15%(9%为最佳),混合物与化合物的比重为1∶1,误差为15%,将火炉中的温度从80℃升高到200℃,保持两个小时左右,即可形成所需合成物。
15.根据权利要求8和权利要求9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还在于,包含:向混合物中添加石棉纤维,其在干躁混合物中所占比重最高为15%(9%为最佳),化合物(铝矽酸盐)在混合物中的比重在60%与80%之间,蛭石所占比重保持在15%至35%之间,熟石灰所占比重为10%至25%,而石粉末或砂石所占比重最高为15%,将火炉内温度保持从80℃升高到500℃,即形成所需合成物。
Claims (15)
1.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聚合物及其制造方法,与当前的技术方法技术不同,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种直接的反应过程,不需要无机化合反应中的成份预先进行任何化学的或热的反应,也不必严格遵守与反应物相关的摩尔份数,从而能够连续对新产品采用压缩,挤压,烘干及燃烧等工业方法,把具体的天然铝矽酸盐和各种聚合物,与粘土(铝矽酸盐)相混合而获得不同的合成物。通过X射线光谱测定分析,这种粘土具有矿物学上高岭石特征,结晶率较低(BET方法),相对较容易燃烧(明显与其氧化物含量高有关系),燃点为8%-15%。通过X射线光谱测定分析AI2O3含量为28%-40%,SiO2含量在40%到60%之间,结果显示还含有微量(0.5%)的形状不明的物质,且完全不包含碱化物(K2O及Na2),含有一种或多种天然化合物,如硅,石粉,熟石灰,蛭石,另外还有一些人工合成物,如橡胶,聚丙烯,尼龙纤维,及其他一些抗碱性的物质,将所有这些物质进行混合充分搅拌,再把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硅酸钠的替代物,偏硅酸钠,碳酸钠添加进碱性溶液,放入混合物充分搅拌混合,这样就获得一种均匀的浆液,可用于挤压和定型,将分别定型过的产品切割好,放入火炉内,平均温度调至80℃,保持两个小时就能形成聚合物,将温度升高到100℃到500℃之间,将其在加热的火炉内再放置一个小时。
2.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聚合物及其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几种不同的产品,如:瓦,砖,石板,涂料,预制件及任何其它可用来定型或挤压的物品,其作为陶瓷合成物的特征在于,包含一种类似于混合物的特殊的固体铝矽酸盐,即一种化合物的混合物,与一些天然混合物相混合,如水洗过的砂石,石粉,其中混合物与化合物的比重为“1∶1”,误差不超过15%,化合物(砂石或石灰石,或石粉)重量也是“1∶1”,最大误差不超过15%,化合物中各成份之间的比重(砂石与石粉)为“1∶1”,误差为50%。在水溶液中加入碱催化剂(H2O+NAHO以及KOH),其催化剂/干躁混合物的比重在1.5%与12%之间,比例在7%时化学反应效果最佳,而水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在10%与20%之间,比例为14%时效果最佳。所有这些均匀搅拌的混合物所形成的模块或铸件,需要放置在温度为80℃的火炉中保持两个小时,随后火炉温度升高到500℃,需保持一个小时左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还在于,向混合物中添加熟石灰,并与天然聚合物搅拌,其混合物与天然化合物之间的比重为2∶1(砂石或石粉)/熟石灰,误差为35%。
4.根据权利要求2和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还在于:包含添加抗碱性合成纤维(聚丙烯,尼龙,PVA等),其在整个干粉混合物中的比重为8%(3%为最佳),但向水溶液(H2O及NAOH或KOH)添加碱性催化剂,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为3%和12%(7%时为最佳),水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为20%到30%之间,25%为最佳。此外,火炉中的温度保持在80℃-100℃,保持两个小时将形成混合物。
5.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代替石膏其其它物品的预铸件制品,该新产品耐受力不强,防水性能不够好,这种特殊的铝矽酸盐即橡胶合成物。其特征在于,将橡胶合成物与天然化合物混合,其比重为“7∶3”,误差不超过20%,向水溶液(H2O及NAOH或KOH)添加碱性催化剂,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为3%和12%(7%为最佳效果),水与干躁混合物的比例为20%到30%之间,25%为最佳。所有这些成分混合在一起用于制造后来形成的模块和铸件,并放置于火炉中烘干,温度控制在80℃,然后升高到180℃的温度,保持两个小时左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向化合物中添加熟石灰,其与化合物的比重(橡胶/熟石灰)为“1∶1”,误差为15%左右。
7.根据权利要求5和权利要求6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向混合物中添加抗碱性合成纤维(聚丙烯,尼龙,PVA等),其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为8%(3%时为最佳),其中混合物与天然化合物的比例为1∶1,误差为15%左右。还包含其是将火炉中的温度从80℃升高到100℃,保持两个小时左右后形成的合成物。
8.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用于制造空调导管,金属板,下水管道,轻的预制铸件,用于绝缘和防水的涂料,这样就形成了蛭石合成物,其特征在于,是一种特殊的铝矽酸盐构成的混合物,与膨胀的,干躁的及疏松的蛭石合成物相搅拌,所述混合物(铝矽酸盐)在总重量中所占比重在60%到85%之间,而蛭石所占比重为15%-40%,向水溶液(H2O及NAOH及KOH)中加入碱性催化剂,催化剂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为3%至15%,7%为最佳;此外,水与干躁混合物的比重在30%至75%之间,所有这些混合物所最终形成的模块和铸件在火炉80℃的温度中保持两个小时进行烘干,在500℃的温度中保持约一个小时左右即形成所需合成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还在于,包含,向混合物中添加石粉,砂石,或熟石灰,其在合成物(铝矽酸盐)所占比重为60%至85%,蛭石所占比重为15%至35%,熟石灰所占比重为10%至25%,石粉或砂石的比重为15%。
10.根据权利要求8和9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还在于:要添加抗碱性纤维(聚丙烯,尼龙,PVA等),其在干躁混合物的总重量中所占比重为8%(3%为最佳),在化合物(铝矽酸盐)中所占比重为60%至85%,蛭石所占比重为15%至35%,熟石灰所占比重为10%至25%,石灰石或砂石所占比重为15%。此外,其特征还包含,该合成物由放置在火炉的温度从80℃升高到100℃,保持两个小时而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2到10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该合成物的特点还在于,包含:为提高成品的弯曲力度和承受力,加入诸如聚丙烯,棉织物,纸,卡片,聚酯,剑麻,尼龙等合成或天然纤维,将根据产品的不同体积和外形,可以粘贴在合成物的表面。其特征还包含通过使用以环氧聚酯或混合环氧聚酯为原料的粉末涂料,和以PVA为原料为的树脂,丙烯酸或聚亚安酯树脂,以及再回收的PET胶片,都可作为铸件的外层修整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2到10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该合成物的特点还在于,包含:根据产品的具体审美特点,向合成物浆液中可选择添加各种不同颜色的色素。
13.根据权利要求2和3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还在于,包含:向混合物中添加石棉纤维,其在干躁混合物总量中所占比重最高不超过15%(9%时为最佳),但在水溶液中碱催化剂(H2O和NAOH及KOH)与干躁混合物中所成比例为3%至12%之间,水与干躁混合物之间的比例为20%至30%,25%时为最佳。其特征还包含,当火炉内的温度从80℃升高到500℃,并保持一个小时,即形成的所需的合成物。
14.根据权利要求5和权利要求6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向混合物中添加石棉纤维,其在干躁混合物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得超过15%(9%时为最佳),混合物与天然化合物的比重为“1∶1”,误差不超过15%。火炉内的温度从80℃升高到200℃,保持两个小时,即可形成所需合成物。
15.根据权利要求8和9所述的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铝矽酸盐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该合成物的特征还在于,包含:向混合物中添加石棉纤维,其在干躁混合物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得超过15%(9%时为最佳),混合物(铝矽酸盐)在干躁混合物总量中所占比重为60%至80%,蛭石所占比重为.5%至35%,熟石灰所占比重为10%至25%,石粉或砂石所占比重最高不超过15%,火炉内的温度从80℃升高到500℃,保持两个小时,即可形成所需合成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BRPI05041554 | 2005-05-25 | ||
BRPI0504155-4A BRPI0504155A (pt) | 2005-05-25 | 2005-05-25 | processo de fabricação de artefatos extrusados ou moldados por compressão de alumino-silicatos naturais e agregados em meio alcalino com pequeno tempo de cura e alta eficiência térmica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84705A true CN101184705A (zh) | 2008-05-21 |
Family
ID=37451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800183701A Pending CN101184705A (zh) | 2005-05-25 | 2006-05-12 | 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硅铝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90163641A1 (zh) |
EP (1) | EP1910244A4 (zh) |
JP (1) | JP2008542161A (zh) |
KR (1) | KR20080012984A (zh) |
CN (1) | CN101184705A (zh) |
AU (1) | AU2006251799A1 (zh) |
BR (1) | BRPI0504155A (zh) |
CA (1) | CA2609220A1 (zh) |
EA (1) | EA013946B1 (zh) |
IL (1) | IL187615A0 (zh) |
MX (1) | MX2007014740A (zh) |
WO (1) | WO2006125287A1 (zh) |
ZA (1) | ZA200710833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24738A (zh) * | 2018-05-13 | 2018-11-16 | 山东明代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晶钢压岩板 |
CN109437813A (zh) * | 2018-12-11 | 2019-03-0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低温冷烧制备无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方法及其陶瓷化应用 |
CN109970384A (zh) * | 2019-03-01 | 2019-07-05 | 张燕军 | 一种超微泡温拌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
CN110183162A (zh) * | 2019-06-26 | 2019-08-30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一种涤纶织物增强铝硅酸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0720405D0 (en) * | 2007-10-17 | 2007-11-28 | Ct For Sustainable Engineering | Frame profiles for building elements |
US20090115060A1 (en) * | 2007-11-01 | 2009-05-07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method |
AU2010215085A1 (en) * | 2009-02-23 | 2011-08-18 | Refire Glass Research Pty Limited | A proces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ilica based product |
WO2012083255A1 (en) * | 2010-12-17 | 2012-06-21 |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 Geopolymer composite for 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
RU2471741C1 (ru) * | 2011-12-14 | 2013-01-10 | Юлия Алексеевна Щепочкина | Бетонная смесь |
IN2014DN03345A (zh) | 2012-10-25 | 2015-06-05 | Kohler Co | |
EP2894136B1 (en) * | 2014-01-08 | 2019-12-04 | The Boeing Company | Improved method of making fire resistant sustainable aircraft interior panels |
CN103787605B (zh) * | 2014-02-25 | 2015-07-15 | 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一种橡胶颗粒的改性方法及一种改性橡胶混凝土 |
RU2704162C2 (ru) * | 2015-06-26 | 2019-10-24 | Таркетт Гдл С.А. | Напольная панель с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ыми профилями с возможностью горизонтальной и вертикальной фиксации |
CN112210159B (zh) * | 2020-10-10 | 2022-12-30 |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 隔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瓷砖胶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882570A (en) * | 1971-10-05 | K. Maher Philip | Process for synthetic crystalline zeolite | |
US3193519A (en) * | 1960-10-27 | 1965-07-06 | Exxon Research Engineering Co | Novel aggregate binders |
DE2207278A1 (de) * | 1971-02-18 | 1972-10-05 | Lion Fat & Oil Co, Ltd , Tokio | Schaume und Hohlteilchen, bestehend aus anorganischen Substanzen,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
JPS5023416B1 (zh) * | 1971-03-06 | 1975-08-07 | ||
US5234754A (en) * | 1978-11-03 | 1993-08-10 | Bache Hans H | Shaped article and composit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EP0032605A1 (en) * | 1980-01-18 | 1981-07-29 | Hewhand Limited | Pre-mix for forming a self-hardening composition, self-hardening composition and composite comprising the same, laminate and insulating structure made from the composite |
SU884823A1 (ru) * | 1980-04-08 | 1981-11-30 |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Ижорский Завод" Им.А.А.Жданова | Смесь дл изготовлени литейных форм и стержней |
SU1014814A1 (ru) * | 1981-12-05 | 1983-04-30 | Киевский Ордена Трудового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 Инженерн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 | В жущее |
DE3246602A1 (de) * | 1982-12-16 | 1984-06-20 | Dynamit Nobel Ag, 5210 Troisdorf | Wasserhaltige haertbare formmassen auf basis von anorganischen bestandteilen, daraus hergestellte formkoerp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formmasse |
DE3303515A1 (de) * | 1983-02-03 | 1984-08-09 | Henkel KGaA, 4000 Düsseldorf | Hydrothermaler aufschluss von aluminiumsilikat |
SU1608150A1 (ru) * | 1987-09-23 | 1990-11-23 | Ташкентский Поли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Им.А.Р.Бируни | Сырьева смесь дл получени белого цементного клинкера |
JP3353392B2 (ja) * | 1993-06-30 | 2002-12-03 | 日本鋼管株式会社 | 耐食性に優れた高強度鋼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H07165455A (ja) * | 1993-10-20 | 1995-06-27 | Sekisui Chem Co Ltd | 硬化性無機質組成物 |
FR2731697A1 (fr) * | 1995-03-15 | 1996-09-20 | Michel Davidovics | Matrice geopolymerique alumino-silicate alcaline, pour materiaux composites a renforts fibreux, et procede d'obtention |
US5755870A (en) * | 1996-12-11 | 1998-05-26 | Dry Branch Kaolin Company | Composite aggregate pigments for the coating industry |
JP3699597B2 (ja) * | 1998-07-02 | 2005-09-28 |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アルミノ珪酸塩スラリー、硬化性無機質組成物及び無機質硬化体 |
US7094285B2 (en) * | 2000-09-20 | 2006-08-22 | Goodrich Corporation | Inorganic matrix compositions, composites incorporating the matrix, and process of making the same |
JP2004123515A (ja) * | 2002-08-07 | 2004-04-22 | Ishikawa Sangyo Kk | 無機凝結剤および成形体 |
-
2005
- 2005-05-25 BR BRPI0504155-4A patent/BRPI0504155A/pt unknown
-
2006
- 2006-05-12 EA EA200702602A patent/EA013946B1/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05-12 EP EP06752709.3A patent/EP1910244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6-05-12 CA CA 2609220 patent/CA260922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6-05-12 KR KR20077029786A patent/KR20080012984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6-05-12 AU AU2006251799A patent/AU200625179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6-05-12 WO PCT/BR2006/000097 patent/WO2006125287A1/en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6-05-12 JP JP2008512655A patent/JP2008542161A/ja active Pending
- 2006-05-12 MX MX2007014740A patent/MX2007014740A/es unknown
- 2006-05-12 CN CNA2006800183701A patent/CN101184705A/zh active Pending
- 2006-05-12 US US11/915,387 patent/US2009016364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7
- 2007-11-25 IL IL187615A patent/IL187615A0/en unknown
- 2007-12-12 ZA ZA200710833A patent/ZA200710833B/xx unknown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24738A (zh) * | 2018-05-13 | 2018-11-16 | 山东明代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晶钢压岩板 |
CN109437813A (zh) * | 2018-12-11 | 2019-03-0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低温冷烧制备无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方法及其陶瓷化应用 |
CN109437813B (zh) * | 2018-12-11 | 2021-05-07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低温冷烧制备无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方法及其陶瓷化应用 |
CN109970384A (zh) * | 2019-03-01 | 2019-07-05 | 张燕军 | 一种超微泡温拌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
CN109970384B (zh) * | 2019-03-01 | 2021-05-04 | 张燕军 | 一种超微泡温拌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
CN110183162A (zh) * | 2019-06-26 | 2019-08-30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一种涤纶织物增强铝硅酸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ZA200710833B (en) | 2008-11-26 |
KR20080012984A (ko) | 2008-02-12 |
US20090163641A1 (en) | 2009-06-25 |
CA2609220A1 (en) | 2006-11-30 |
EA013946B1 (ru) | 2010-08-30 |
EA200702602A1 (ru) | 2008-06-30 |
BRPI0504155A (pt) | 2007-01-23 |
WO2006125287B1 (en) | 2007-01-25 |
AU2006251799A1 (en) | 2006-11-30 |
MX2007014740A (es) | 2008-02-19 |
EP1910244A1 (en) | 2008-04-16 |
WO2006125287A1 (en) | 2006-11-30 |
EP1910244A4 (en) | 2014-04-02 |
JP2008542161A (ja) | 2008-11-27 |
IL187615A0 (en) | 2008-03-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84705A (zh) | 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的天然硅铝合成物和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7646025B (zh) | 用于偏高岭土建筑材料的组合物、用于制造所述组合物的相关方法和用于生产建筑元件的用途 | |
AU2021269387B2 (en) | Metal oxide cement | |
CA3113701A1 (en) | Sintered geopolymer compositions and articles | |
KR20090098181A (ko) | 고강도 규석 모르타르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 |
KR100853754B1 (ko) | 건축용 고강도 내화성형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09053069A (zh) | 一种耐高温环保型建筑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KR20190099765A (ko) | 무시멘트 결합재를 이용한 비소성 인공경량골재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20180105464A1 (en) | Metal Oxide Activated Cement | |
CN1225910A (zh) | 一种防水珍珠岩保温板 | |
KR20090092161A (ko) | 건축자재용 팝스톤벽돌의 제조방법 | |
Palmero et al. |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of geopolymers as sustainable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cement | |
CN104250081A (zh) | 一种新型免蒸加气块砖的配方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9206070A (zh) | 一种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用途 | |
CN101096295A (zh) | 干法氟石膏与建筑石膏混合料 | |
Deraman et al. | Geopolymer as prospective materials for brick production | |
Abdullah et al. | Valorization of siliceous wastes of alum industry as an additive for geopolymer cement | |
HU231218B1 (hu) | Eljárás könnyűadalék töltésű geopolimer hőszigetelő panel előállítására | |
KR20230046943A (ko) | 팽창 펄라이트를 이용한 불연 건축용 패널의 조성물 | |
OA20574A (en) | Inorganic polymers and use thereof in composite materials. | |
JP2003089569A (ja) | 炭酸カルシウム硬化体及び該炭酸カルシウム硬化体の製造方法 | |
JPH02107581A (ja) | 付着性発泡構造体とその製法 | |
TH26481B (th) | ผลิตภัณฑ์ก่อสร้าง | |
BRPI0600603B1 (pt) | compósitos de aluminosilicatos naturais e agregados sintetizados em meio alcalino e seu processo de fabricação | |
TH35683A (th) | ผลิตภัณฑ์ก่อสร้า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80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