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70546B - 数据流复用方法和数据流复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流复用方法和数据流复用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70546B CN101170546B CN2006101364458A CN200610136445A CN101170546B CN 101170546 B CN101170546 B CN 101170546B CN 2006101364458 A CN2006101364458 A CN 2006101364458A CN 200610136445 A CN200610136445 A CN 200610136445A CN 101170546 B CN101170546 B CN 1011705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ultiplexing
- connection identifier
- transmitting terminal
- receiving terminal
- 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流复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送端通过带外信令,将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建立接收到的源地址标识、连接标识和预先设置的目的地址标识的映射关系;发送端将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向接收端发送复用报文;接收端根据建立的映射关系接收复用报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数据流复用系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用技术,特别涉及无线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传输中的数据流复用方法和数据流复用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29.814协议中,定义了无线IP传输中的数据流复用技术,将多个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 Transmit Protocol,RTP)流复用在一个用户数据包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流中,用于节省无线IP传输中的带宽资源。
无线IP传输中,需要由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复用协商来确定接收端是否支持复用功能。其中,复用协商过程是由用户面协议(User Plane,UP)初始化报文来实现的,如果接收端支持复用功能,则使用相同的UP初始化报文对发送端进行响应,将UP初始化报文中空闲扩展域的第一个比特设置为1,并将该UP初始化报文发送到发送端,协商成功。在协商成功后,通过在报文中添加相应的复用头,即可实现数据流的复用。
图1为现有技术中复用报文的报文头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报文头包括:复用身份标识(ID)101和长度域(LI)102。
其中,复用ID101,用于标识不同的连接,取值为目的UDP端口号,长度为2个字节;LI102,用于表示报文的长度,为1个字节。
然而,将目的UDP端口号作为复用ID,会带来以下问题:
首先,由于接收端无法根据由UDP端口号构成的复用ID来判断报文的合法性,因此无法抵抗非法报文,无法抵抗垃圾会话的干扰;
其次,现有的复用方法,在两个IP地址不同但UDP端口号相同的发送端向同一个接收端发送复用报文时,接收端无法区分来自两个发送端的报文。
可见,现有的数据流复用技术抵抗非法报文和垃圾会话的干扰,且无法区分来自不同发送端的报文,从而使得数据流复用的可靠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流复用方法,能够提高数据流复用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流复用系统,能够提高数据流复用的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流复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发送端通过带外信令,将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发送给接收端;
接收端建立目的地址标识和接收到的源地址标识、连接标识的映射关系;
发送端将连接标识作为复用身份标识ID,向接收端发送复用报文;接收端根据建立的映射关系接收复用报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流复用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
所述发送端,通过带外信令,将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发送给接收端;将连接标识作为复用报文的复用身份标识ID,向接收端发送复用报文;
所述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建立源地址标识、连接标识和目的地址标识的映射关系;根据建立的映射关系,接收来自发送端的复用报文。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由发送端通过带外信令,将源地址标识和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建立连接标识与源地址标识、目的地址标识的映射关系,并根据该映射关系接收复用报文,使得接收端能够抵抗非法报文和垃圾会话的干扰,提高了高数据流复用的可靠性。
而且,本发明提供的报文头可以只有2个字节,节约了带宽资源,提高了带宽资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复用报文的报文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流复用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复用报文的报文头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数据流复用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数据流复用系统的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数据流复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数据流复用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数据流复用系统的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数据流复用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基本思想为:发送端将源地址标识和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通过带外信令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建立连接标识与源地址标识、目的地址标识的映射关系,并根据该映射关系接收复用报文。
其中,连接标识可以是呼叫参考值(IPPID),也可以是会话ID(SessionID),还可以是任意生成的随机值;带外信令为数据复用流之外的任何消息,例如基于IP承载控制协议(IP Bearer Control Protocol,IPBCP)的信令。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流复用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
发送端,通过带外信令,将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发送给接收端;将连接标识作为复用报文的复用ID,向接收端发送复用报文;
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建立源地址标识、连接标识和目的地址标识的映射关系;根据建立的映射关系,接收来自发送端的复用报文。
其中,源地址标识包括: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目的地址标识包括: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源UDP端口号和源IP地址为发送端的UDP端口号和IP地址;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为接收端的IP地址和UDP端口号。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流复用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流复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发送端通过带外信令,将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发送给接收端;
步骤202,接收端建立目的地址标识和接收到的源地址标识、连接标识的映射关系;
步骤203,发送端将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向接收端发送复用报文;接收端根据建立的映射关系接收复用报文。
上述步骤201~步骤202为带外传输以及建立映射关系的过程,步骤203为数据流复用过程;步骤201中,发送端可以内部生成连接标识,也可以从外部网元获取连接标识。
上述流程中,在接收端接收到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之后,将目的地址标识和接收端获取的连接标识发送给发送端,发送端建立目的地址标识和接收端获取的连接标识的映射关系,以此来判断接收到的应答报文的合法性;接收端获取的连接标识,可以为来自发送端的连接标识,也可以为接收端内部生成的,还可以为从外部网元获取的连接标识。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复用报文的报文头结构图。如图3所示,复用报文的报文头包括:长度为1位的指示位L301、长度为15位或者31位的复用ID302和长度为16位的长度域LI303。
由于现有协议中,在UP初始化报文中已经携带了用于表示报文长度的无线接入承载(Radio Access Bearer,RAB)子流组合指示(RAB sub-FlowCombination Indicator,RFCI),因此,报文长度为非必要字节,本发明的报文头中可以不包括长度域LI303。这样,可以节约带宽资源,提高带宽利用率。
在复用报文的报文头中,指示位L301为0或1时,表示复用ID302的长度为15位;指示位L301为1或0时,表示复用ID302的长度为31位。
在同一个数据复用流中只包括来自相同同源IP地址的复用报文的情况下,将指示位L301设置为0,以15位的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302。这样,使得报文头在不包括长度域LI303时,只有2字节,比现有报文头少了1个字节,节约了带宽资源。
在同一个数据复用流中包括来自不同源IP地址的复用报文的情况下,数据复用流中可能包括的连接数量,至少比只包括来自相同同源IP地址的复用报文情况多一倍,因此,将指示位L301设置为1,以31位的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302。这样,就降低了不同的连接使用相同复用ID的概率,提高了数据流复用的可靠性。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IP协议传输中的数据流复用系统和数据流复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同一个连接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相同的复用ID。发送端将预先获取的连接标识作为复用报文的复用ID,向接收端发送复用报文,接收端在建立了映射关系之后,也将发送端对应的连接标识作为应答报文的复用ID。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数据流复用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IP地址为IP1、UDP端口号为UDP1的发送端,与IP地址为IP2、UDP端口号为UDP2的接收端,都将连接标识1作为复用ID,进行复用报文的发送、应答,并根据各自建立的映射关系,判断报文的合法性;IP地址为IP1、UDP端口号为UDP1的发送端,与IP地址为IP2、UDP端口号为UDP3的接收端,都将连接标识2作为复用ID,进行复用报文的发送、应答,并根据各自建立的映射关系,判断报文的合法性。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数据流复用系统的结构图。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流复用系统包括:发送端501和接收端502。
其中,发送端501包括主控单元511和复用ID单元512;接收端502包括主控单元521和映射存储单元522。
发送端501的主控单元511,用于根据来自外部的包括目的UDP端口号的开始传输请求,向复用ID单元512请求获取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接收来自复用ID单元512的连接标识,并将该连接标识作为复用报文的复用ID;通过带外信令,例如IPBCP请求(IPBCP Request)消息,将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发送给接收端502;将以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的复用报文通过带内的数据复用流发送给接收端502。
复用ID单元512,用于根据来自主控单元511的请求,生成连接标识或者从外部的其他网元获取连接标识,并将该连接标识提供给主控单元511。
接收端502的主控单元521,用于接收来自发送端501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并发送给映射存储单元522;接收数据复用流中的复用报文;根据接收到的复用报文的复用ID和来自映射存储单元522的映射关系,判断该复用报文的合法性以及该报文是否为垃圾会话的报文。
映射存储单元522,用于接收来自主控单元521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建立并存储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与预先设置的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的映射关系;将建立的映射关系提供给主控单元521。
实际应用中,接收端502也会向发送端501回复作为应答的复用报文。
这种情况下,接收端502的主控单元521在接收到来自发送端501的带外信令后,例如IPBCP Request消息,将该信令中的连接标识和映射存储单元522中存储的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通过带外信令,例如IPBCP接受(IPBCP Accept)消息,发送给发送端501;根据映射存储单元522提供的映射关系,将发送端501对应的连接标识作为应答复用报文的复用ID,向发送端501发送应答复用报文。
发送端501还包括映射存储单元513,主控单元511将来自接收端的IPBCP Accept消息中包括的连接标识、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发送给映射存储单元513;映射存储单元513建立并存储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与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的映射关系,并提供给主控单元511;主控单元511根据接收到的应答复用报文的复用ID和来自映射存储单元513的映射关系,判断该应答复用报文的合法性以及该报文是否为垃圾会话的报文。
上述系统中,作为发送端501和接收端502的设备,可以为移动媒体网关(Media GateWay,MGW)或者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RNC)等网络设备;发送端501可以从媒体网关控制器(Media GatewayController,MGC)获取连接标识,此时,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为SessionID。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数据流复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数据流复用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流复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发送端自身生成或者从外部获取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
其中,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可以为发送端生成的IPPID、Session ID或者任意的随机值,也可以为外部网元分配的连接标识;开始传输请求中包括目的UDP端口号。
步骤602,发送端通过带外信令,向接收端发送源IP地址、源UDP端口号和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
本步骤中,带外信令可以为IPBCP Request消息。
步骤603,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带外信令,并将目的IP地址、目的UDP端口号和接收到的连接标识携带于带外信令中,发送给发送端。
本步骤中,接收端发送的带外信令可以为IPBCP Accept消息。
步骤604,接收端建立并存储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与目的IP地址、目的UDP端口号的映射关系。
本步骤中,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带外信令,对接收到的带外信令进行响应;接收端建立的映射关系可以如表1所示。
目的地址标识 | 源地址标识 | 复用ID |
IP1、UDP1 | IP2、UDP2 | 连接标识1 |
…… | …… | …… |
IP7、UDP7 | IP8、UDP8 | 连接标识n |
表1
步骤605,发送端接收来自接收端的带外信令,建立并存储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与目的IP地址、目的UDP端口号的映射关系。
本步骤中,发送端在接收到复用初始化应答报文之后,存储报文中的映射关系,并在发送端内部也建立一个映射关系,用于抵抗来自接收端的非法报文。发送端建立的映射关系可以如表1所示的映射关系相同,即同一连接对应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相同的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
步骤606,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以获取的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的复用报文。
本步骤中,复用报文的报文头可以为如图3所示的报文头,也可以为不包括长度域的报文头。
步骤607,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复用报文,并根据接收到的复用报文的复用ID和建立的映射关系,判断该报文的合法性以及该报文是否为垃圾会话的报文。
本步骤中,接收端查询建立的映射关系中是否有接收到的复用报文的复用ID,如果有,则判断该报文合法,且不是垃圾会话的报文;如果接收到的复用报文合法,且不是垃圾会话的报文,则接收,否则,丢弃该报文。
步骤608,接收端根据建立的映射关系,将发送端对应的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向发送端发送应答复用报文。
步骤609,发送端接收来自接收端的复用报文,并根据接收到的应答复用报文的复用ID和建立的映射关系,判断该报文的合法性以及该报文是否为垃圾会话的报文。
本步骤中,发送端查询建立的映射关系中是否有接收到的应答复用报文的复用ID,如果有,则判断该报文合法,且不是垃圾会话的报文;如果接收到的复用报文合法,且不是垃圾会话的报文,则接收,否则,丢弃该报文。
至此,本流程结束。
在上述流程中,步骤606可以在步骤602之后立即执行;步骤606~步骤609可以为循环执行的带内交互过程。
以上是对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数据流复用系统和数据流复用方法的详细说明,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数据流复用系统和数据流复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同一个连接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使用各自的复用ID,即一个连接对应一个复用ID对。发送端将预先获取的连接标识作为复用报文的复用ID,向接收端发送复用报文,接收端在建立了映射关系之后,获取新的连接标识,并发送给发送端,用于发送端建立目的地址标识和接收端的连接标识的映射关系;接收端将获取的连接标识作为应答报文的复用ID,向发送端发送应答报文。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数据流复用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IP地址为IP1、UDP端口号为UDP1的发送端,将连接标识1作为复用ID,向IP地址为IP2、UDP端口号为UDP2的接收端发送复用报文;IP地址为IP2、UDP端口号为UDP2的接收端,将连接标识3作为复用ID,向IP地址为IP1、UDP端口号为UDP1的发送端发送应答报文;IP地址为IP1、UDP端口号为UDP1的发送端,将连接标识2作为复用ID,向IP地址为IP2、UDP端口号为UDP3的接收端发送复用报文;IP地址为IP2、UDP端口号为UDP3的接收端,将连接标识4作为复用ID,向IP地址为IP1、UDP端口号为UDP1的发送端发送应答报文;发送端和接收端根据各自建立的映射关系,判断报文的合法性。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数据流复用系统的结构图。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流复用系统包括:发送端801和接收端802。
其中,发送端801包括主控单元811和复用ID单元812;接收端802包括主控单元821和映射存储单元822。
发送端801的主控单元811,用于根据来自外部的包括目的UDP端口号的开始传输请求,向复用ID单元812请求获取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接收来自复用ID单元812的连接标识,并将该连接标识作为复用报文的复用ID;通过带外信令,例如IPBCP Request消息,将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发送给接收端802;将以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的复用报文通过带内的数据复用流发送给接收端802。
复用ID单元812,用于根据来自主控单元811的请求,生成连接标识或者从外部的其他网元获取连接标识,并将该连接标识提供给主控单元811。
接收端802的主控单元821,用于接收来自发送端801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并发送给映射存储单元822;接收数据复用流中的复用报文;根据接收到的复用报文的复用ID和来自映射存储单元822的映射关系,判断该复用报文的合法性以及该报文是否为垃圾会话的报文。
映射存储单元822,用于接收来自主控单元821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建立并存储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与预先设置的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的映射关系;将建立的映射关系提供给主控单元821。
实际应用中,接收端802也会向发送端801回复作为应答的复用报文。与实施例一中的数据流复用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接收端802还包括复用ID单元823,用于获取接收端802自身的复用ID。
这种情况下,接收端802的主控单元821在接收到来自发送端801的带外信令后,例如IPBCP Request消息,向复用ID单元823请求获取接收端802的复用ID;复用ID单元823根据来自主控单元821的请求,生成连接标识或者从外部的其他网元获取连接标识,并将该连接标识提供给主控单元821;主控单元821将复用ID单元823提供的连接标识和映射存储单元822中存储的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通过带外信令,例如IPBCP Accept消息,发送给发送端801;将复用ID单元823提供的连接标识作为应答复用报文的复用ID,向发送端801发送应答复用报文。
发送端801还包括映射存储单元813,主控单元811将来自接收端的IPBCP Accept消息中包括的连接标识、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发送给映射存储单元813;映射存储单元813建立并存储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与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的映射关系,并提供给主控单元811;主控单元811根据接收到的应答复用报文的复用ID和来自映射存储单元813的映射关系,判断该应答复用报文的合法性以及该报文是否为垃圾会话的报文。
上述系统中,作为发送端801和接收端802的设备,可以为MGW或者RNC等网络设备;发送端801和接收端802可以从MGC获取连接标识,此时,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为Session ID。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数据流复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数据流复用方法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流复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901,发送端自身生成或者从外部获取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
其中,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可以为发送端生成的IPPID、Session ID或者任意的随机值,也可以为外部网元分配的连接标识;开始传输请求中包括目的UDP端口号。
步骤902,发送端通过带外信令,向接收端发送源IP地址、源UDP端口号和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
本步骤中,带外信令可以为IPBCP Request消息。
步骤903,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带外信令,获取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并将目的IP地址、目的UDP端口号和获取的连接标识携带于带外信令中,发送给发送端。
本步骤中,接收端发送的带外信令可以为IPBCP Accept消息。
步骤904,接收端建立并存储接收到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与目的IP地址、目的UDP端口号的映射关系。
本步骤中,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带外信令,对接收到的带外信令进行响应;发送端获取的连接标识表示为连接标识a;接收端建立的映射关系可以如表2所示。
目的地址标识 | 源地址标识 | 复用ID |
IP1、UDP1 | IP2、UDP2 | 连接标识a1 |
…… | …… | …… |
IP7、UDP7 | IP8、UDP8 | 连接标识an |
表2
步骤905,发送端接收来自接收端的带外信令,建立并存储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与目的IP地址、目的UDP端口号的映射关系。
本步骤中,接收端获取的连接标识表示为连接标识b;发送端建立的映射关系可以如表3所示。
目的地址标识 | 源地址标识 | 复用ID |
IP1、UDP1 | IP2、UDP2 | 连接标识b1 |
…… | …… | …… |
IP7、UDP7 | IP8、UDP8 | 连接标识bn |
表3
步骤906,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以获取的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的复用报文。
本步骤中,复用报文的报文头可以为如图3所示的报文头,也可以为不包括长度域的报文头。
步骤907,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复用报文,并根据接收到的复用报文的复用ID和建立的映射关系,判断该报文的合法性以及该报文是否为垃圾会话的报文。
本步骤中,接收端查询建立的映射关系中是否有接收到的复用报文的复用ID,如果有,则判断该报文合法,且不是垃圾会话的报文;如果接收到的复用报文合法,且不是垃圾会话的报文,则接收,否则,丢弃该报文。
步骤908,接收端将自身生成或者从外部获取的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向发送端发送应答复用报文。
步骤909,发送端接收来自接收端的复用报文,并根据接收到的应答复用报文的复用ID和建立的映射关系,判断该报文的合法性以及该报文是否为垃圾会话的报文。
本步骤中,发送端查询建立的映射关系中是否有接收到的应答复用报文的复用ID,如果有,则判断该报文合法,且不是垃圾会话的报文;如果接收到的复用报文合法,且不是垃圾会话的报文,则接收,否则,丢弃该报文。
至此,本流程结束。
在上述流程中,步骤906可以在步骤902之后立即执行;步骤906~步骤909可以为循环执行的带内交互过程。
本实施例中,同一连接对应的发送端和接收端,根据如表2和表3所示的映射关系,在实现数据流复用的同时,通过由连接标识a和连接标识b构成的复用ID对,抵抗非法报文和垃圾会话的干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数据流复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发送端通过带外信令,将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发送给接收端;
接收端建立目的地址标识和接收到的源地址标识、连接标识的映射关系;
发送端将连接标识作为复用身份标识ID,向接收端发送复用报文;接收端根据建立的映射关系接收复用报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将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发送给接收端之前,进一步包括:发送端自身生成连接标识,或者发送端从外部网元获取连接标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通过带外信令将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发送给接收端为:发送端通过IP承载控制协议请求IPBCP Request消息,将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发送给接收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建立映射关系之前,进一步包括:
接收端通过带外信令,将目的地址标识和接收到的连接标识发送给发送端;
发送端建立源地址标识和接收到的目的地址标识、连接标识的映射关系;
所述接收端根据建立的映射关系接收复用报文之后,进一步包括:接收端根据所述接收端建立的映射关系,将发送端对应的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向发送端发送复用报文,作为应答;发送端根据所述发送端建立的映射关系,接收作为应答的复用报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建立映射关系之前,进一步包括:
接收端自身生成连接标识,或者接收端从外部网元获取连接标识,并通过带外信令,将目的地址标识和所述生成或者获取的连接标识发送给发送端;
发送端建立源地址标识和接收到的目的地址标识、连接标识的映射关系;
所述接收端根据建立的映射关系接收复用报文之后,进一步包括:接收端将所述生成或者获取的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向发送端发送复用报文,作为应答;发送端根据所述发送端建立的映射关系,接收作为应答的复用报文。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通过带外信令将目的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发送给发送端为:接收端通过IPBCP接受Accept消息,将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发送给发送端。
7.如权利要求1、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建立的映射关系接收复用报文为:
根据复用报文的复用ID和所述建立的映射关系,判断所述接收到的复用报文是否为合法报文,并判断该复用报文是否为垃圾会话的报文,如果所述接收到的复用报文合法,且不是垃圾会话的报文,则接收,否则,丢弃该报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源地址标识包括:源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源用户数据包协议UDP端口号,所述目的地址标识包括: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
9.一种数据流复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
所述发送端,通过带外信令,将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发送给接收端;将连接标识作为复用报文的复用身份标识ID,向接收端发送复用报文;
所述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建立源地址标识、连接标识和目的地址标识的映射关系;根据建立的映射关系,接收来自发送端的复用报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进一步在接收来自发送端的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之后,通过带外信令,将接收到的连接标识和目的地址标识发送给所述发送端;将所述接收到的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向所述发送端发送作为应答的复用报文;
所述发送端进一步接收来自所述接收端的目的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建立源地址标识与接收到的连接标识和目的地址标识的映射关系;根据建立的映射关系,接收来自接收端的复用报文。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进一步在接收来自发送端的源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之后,内部生成或者从外部网元获取连接标识;通过带外信令,将目的地址标识和所述生成或者获取的连接标识发送给所述发送端;将所述生成或者获取的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向所述发送端发送作为应答的复用报文;
所述发送端进一步接收来自所述接收端的目的地址标识和连接标识;建立源地址标识与接收到的连接标识和目的地址标识的映射关系;根据建立的映射关系,接收来自接收端的复用报文。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源地址标识包括:源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源用户数据包协议UDP端口号,所述目的地址标识包括: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
所述发送端包括:主控单元、复用ID单元和映射存储单元,其中,
所述主控单元,向复用ID单元请求获取连接标识;接收来自复用ID单元的连接标识,并将该连接标识作为复用报文的复用ID;通过带外信令,将作为复用ID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发送给所述接收端;将连接标识作为复用ID,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复用报文;将来自接收端的带外信令中包括的连接标识、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发送给映射存储单元;根据接收到的应答复用报文的复用ID和来自映射存储单元的映射关系,判断该应答复用报文的合法性以及该报文是否为垃圾会话的报文;
所述复用ID单元,根据来自主控单元的请求,生成连接标识或者从外部网元获取连接标识,并将该连接标识提供给主控单元;
所述映射存储单元,建立并存储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与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的映射关系,并提供给主控单元。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源地址标识包括:源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源用户数据包协议UDP端口号,所述目的地址标识包括: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
所述接收端包括:主控单元和映射存储单元,其中,
所述主控单元,接收来自所述发送端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并发送给映射存储单元;接收数据复用流中的复用报文;根据接收到的复用报文的复用ID和来自映射存储单元的映射关系,判断该复用报文的合法性以及该报文是否为垃圾会话的报文;在接收到来自所述发送端的带外信令后,将该信令中的连接标识和映射存储单元中存储的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通过带外信令发送给所述发送端;根据映射存储单元提供的映射关系,将发送端对应的连接标识作为应答复用报文的复用ID,向所述发送端发送应答复用报文;
所述映射存储单元,接收来自主控单元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建立并存储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与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的映射关系;将建立的映射关系提供给主控单元。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源地址标识包括:源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源用户数据包协议UDP端口号,所述目的地址标识包括: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
所述接收端包括:主控单元、复用ID单元和映射存储单元,其中,
所述主控单元,接收来自所述发送端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并发送给映射存储单元;接收数据复用流中的复用报文;根据接收到的复用报文的复用ID和来自映射存储单元的映射关系,判断该复用报文的合法性以及该报文是否为垃圾会话的报文;在接收到来自所述发送端的带外信令后,向复用ID单元请求获取所述接收端的复用ID;将复用ID单元提供的连接标识和映射存储单元中存储的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通过带外信令,发送给所述发送端;将复用ID单元提供的连接标识作为应答复用报文的复用ID,向发送端发送应答复用报文;
所述映射存储单元,接收来自主控单元的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建立并存储连接标识、源IP地址和源UDP端口号与目的IP地址和目的UDP端口号的映射关系;将建立的映射关系提供给主控单元;
所述复用ID单元,根据来自主控单元的请求,生成连接标识或者从外部网元获取连接标识,并将该连接标识提供给主控单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1364458A CN101170546B (zh) | 2006-10-25 | 2006-10-25 | 数据流复用方法和数据流复用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1364458A CN101170546B (zh) | 2006-10-25 | 2006-10-25 | 数据流复用方法和数据流复用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70546A CN101170546A (zh) | 2008-04-30 |
CN101170546B true CN101170546B (zh) | 2011-08-03 |
Family
ID=39391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13644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0546B (zh) | 2006-10-25 | 2006-10-25 | 数据流复用方法和数据流复用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17054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40434B (zh) * | 2018-07-20 | 2023-02-24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
CN114884974B (zh) * | 2022-04-08 | 2024-02-23 | 海南车智易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复用方法、系统及计算设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98027691A1 (fr) * | 1996-12-16 | 1998-06-2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Procede de transmission de messages entre dispositifs d'abonnes regroupes en reseau |
CN1545290A (zh) * | 2003-11-12 | 2004-11-1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rtp资源控制分布式处理方法 |
CN1719945A (zh) * | 2004-07-06 | 2006-01-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在帧结构上实现时分复用交换的电路及其交换方法 |
-
2006
- 2006-10-25 CN CN2006101364458A patent/CN10117054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98027691A1 (fr) * | 1996-12-16 | 1998-06-2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Procede de transmission de messages entre dispositifs d'abonnes regroupes en reseau |
CN1545290A (zh) * | 2003-11-12 | 2004-11-1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rtp资源控制分布式处理方法 |
CN1719945A (zh) * | 2004-07-06 | 2006-01-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在帧结构上实现时分复用交换的电路及其交换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70546A (zh) | 2008-04-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877977B (zh) | 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KR101332913B1 (ko)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멀티캐스트 데이터 분배 방법, 코어 네트워크 장치, 및 액세스 네트워크 장치 | |
US11153207B2 (en) | Data link layer-based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CN101449512A (zh) | 用于传输多播消息的身份的方法、用于传输多播消息的方法、用于发送多播消息的设备、用于接收多播消息的设备以及数据包 | |
CN106470380A (zh) | 设备到设备标识冲突的解决方法、设备到设备用户设备 | |
WO2011106984A1 (zh) | 移动终端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 |
US20110219126A1 (en) | Mobile terminal, forwarding intermediate nod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RU2010105060A (ru) | Способ сокращения сигнализации управления в ситуациях передачи обслуживания | |
EP4145906A1 (en) | Non-ip type data transmission processing method, device and apparatus, and medium | |
CN101170487B (zh) | 数据流复用中的压缩方法和压缩系统以及压缩设备 | |
CN106888450A (zh) |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 |
GB0305673D0 (en) | Telecommunications | |
CN101155181B (zh) | 数据流复用方法和数据流复用设备以及数据流复用系统 | |
CN101841790B (zh) | 用于紧急呼叫的地址分配方法和装置 | |
CN101170546B (zh) | 数据流复用方法和数据流复用系统 | |
CN103442450A (zh) |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 |
KR20060011262A (ko) | 이동 통신 서비스 제공 시스템의 메시지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1257517A (zh) | 地址解析协议请求消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 |
US734941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between coordinator-based wireless networks connected through a backbone network | |
CN106953849B (zh) | 一种基于IPv6地址的数据报文匹配方法及装置 | |
CN101242354A (zh)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 |
CN107547668B (zh) | 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dhcp服务器 | |
WO2014169590A1 (zh) | 一种数据业务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 |
US20060056381A1 (en) |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0401846C (zh) | 一种建立数据传输承载的实现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03 Termination date: 2016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