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70393B -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70393B CN101170393B CN2007101952261A CN200710195226A CN101170393B CN 101170393 B CN101170393 B CN 101170393B CN 2007101952261 A CN2007101952261 A CN 2007101952261A CN 200710195226 A CN200710195226 A CN 200710195226A CN 101170393 B CN101170393 B CN 10117039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up
- numerical value
- dimension
- value
- information 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056 binary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139 quant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生成一组n维数组,所述n维数组的n个元素为一个数值,或两个差值为预定值的数值,所述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将所述n维数组中的n个元素分别作为信源信号的n路描述标记,唯一标示信源信号;分别编码所述n路描述标记;将所述编码后的n路描述标记输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编码模块和发射模块。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鲁棒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通信领域,特别涉及数据传输方法和数据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网络上的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丢失,通常的解决方法是采用自动请求重传(ARQ)机制,但ARQ机制会带来较大的延时,因此并不适合实时的多媒体数据传输,如视频、语音等的传输。
目前有一种两路描述传输方法,即首先利用两描述编码方法将信源分解成两路描述,系统将这两路描述独立编码后再通过多径信道传输到接收端。在接收端,根据正确传输码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解码恢复方案。只要有任意一个描述被正确传送到接收端,解码器就可以恢复出一定质量的信号。而两路描述同时收到,则可获得更好的重建效果。
图1为两路描述编码,如图1所示,信源X转化为信源标记后输入到标记分配函数a(:)中,标记分配后可直接形成两个描述标记i、j,将i、j两路描述标记独立编码后发送出去。在接收端,解码器1和解码器2称为边沿解码器,分别用于描述标记i、j的解码,解码器0则用于当两个描述标记都接收到情况下的信号解码,称为中央通道,如果只接收一个信道的信号,则可估计出重建值,如果两个信道的信号都收到,则其中一路描述标记可用来增强另一路描述标记,可获得更准确的重建值。
但现有的方法只支持输出两路描述,这样当两路描述同时丢失时,解码端则无法恢复重建信号,这样使得数据传输的鲁棒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数据传输方法和数据传输装置,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和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鲁棒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生成一组n维数组,所述n维数组的n个元素为一个数值,或两个差值为预定值的数值,所述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
将所述n维数组中的n个元素分别作为信源信号的n路描述标记,唯一标示信源信号;
分别编码所述n路描述标记;
将所述编码后的n路描述标记输出。
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编码模块,用于生成一组n维数组,所述n维数组的n个元素为一个数值,或两个差值为预定值的数值,所述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将所述n维数组中的n个元素分别作为信源信号的n路描述标记,唯一标示信源信号;分别编码所述n路描述标记;
发射模块,用于发射编码模块输出的编码后的n路描述标记。
本发明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和数据传输装置,用一组唯一的n路描述标记表示信源信号,与现有技术中用两路描述标记表示信源信号相比,具有更强的鲁棒性。这是因为只有丢失所有n路描述标记的情况下,接收端才可能完全不能重建信号,只要有一路描述标记能正确传输,接收端都可重建一定质量的重建信号。另外在本发明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和数据传输装置中,对多路描述标记中的数值有明确的规定,即为一个数值,或两个差值为预定值的数值,这样的好处是当有某些路描述标记丢失时,可以最准确的得到其重建值。而且多路描述编码的路数n可由用户根据信道传输质量以及业务QOS需求等自由设置,增加了传输方法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两路描述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中多路描述编码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中多路描述解码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装置中编码模块的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装置中解码模块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一组唯一的n路描述标记表示信源信号,在接收端,只要接收到任何一路描述标记,都能恢复出一定质量的重建信号,且接收到描述标记越多,恢复的重建信号质量越高。而且多路描述编码的路数n可由用户根据信道传输质量以及业务QOS需求等自由设置,增加了传输方法的灵活性。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201:生成一组n维数组,该n维数组的元素包含一个数值,或两个差值为预定值的数值,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
步骤202:将该n维数组中的n个元素分别作为信源信号的n路描述标记,唯一标示信源信号。
步骤203:分别编码该n路描述标记;
步骤204:将编码后的n路描述标记输出。
步骤201和步骤202中,用n路描述标记来表示一个信源信号,一组n路描述标记与一个信源信号一一对应,并在信道中传输n路描述标记以代替传输信源信号。这里将一个信源信号表示成n路描述标记的过程称为多描述编码。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方法主要就是对信源信号进行多描述编码,在涉及多描述编码时,需考虑两个设计准则:一是,不同组合的描述标记对应的重建信号不同;二是,尽量使各描述标记相近。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中多路描述编码的流程图。
如图3所示,多描述编码的步骤如下:
首先将信源信号转换为信源标记Q0,这里信源标记Q0为信源信号的一种表示方式,假设信源信号为二进制数,这里信源标记Q0为等同于该二进制数的十进制数;假设信源信号为大信号,这里信源标记Q0可以是对信源信号进行标量量化后的信号。
步骤301:确定n路多描述标记对应的n维数组包含的元素数值,由于该n维数组的n个元素包含一个数值,或两个差值为预定值的数值,将两个差值为预定值的数值中较大的数值记为第一数值,较小的数值记为第二数值,则该n维数组中的n个元素为第一数值或第二数值,但至少有一个元素为第一数值。首先计算第一数值为其中ceil()函数表示向上取整,第二数值为第一数值减预定值,这里预定值可由用户预设,根据设计准则2可知,最优为1。
步骤302:按照预定的排序规则,对2n-1组{Qi|i=1,…,n}进行排序,组成序列。
这里{Qi|i=1,…,n}为n路描述标记对应的一个n维数组。由于n维数组{Qi|i=1,…,n}的n个元素数值为第一数值或比第一数值小预定值的第二数值,但至少要有一个元素为第一数值,这样存在2n-1组可能的n维数组{Qi|i=1,…,n}。
按照预定的排序规则,对于同一个第一数值,每次排序后得到的序列必须是相同的,这里预定的排序规则可以是随机排序,也可以是其他的排序方式,本发明不做限定。
从上述可以看出,最多2n-1个Q0会对应一个相同的第一数值,如对每个Q0都进行一次2n-1组{Qi|i=1,…,n}的排序,计算量会大大增加。因此一旦对某一第一数值下2n-1组{Qi|i=1,…,n}进行排序后,可以将所得的序列存储起来,以备下次直接调用,这样在一定程度下减低了复杂度。
步骤303:从2n-1组{Qi|i=1,…,n}组成的序列中选择一组{Qi}i=1,…,n}唯一标示信源标记。由于任何时候同一第一数值对应的2n-1组{Qi|i=1,…,n}组成的序列都是相同的,因此选择的方法可以是,用在序列中的位置来标示每个{Qi|i=1,…,n}的唯一性,即不同的信源标记Q0对应不同位置上的{Qi|i=1,…,n}。
在步骤302中,按照预定的排序规则,对2n-1组{Qi|i=1,…,n}进行排序较优的方法是:
将仅有一个元素为第一数值,其余元素为第二数值的{Qi|i=1,…,n}排在序列的第1位到第n位;
依次类推,将所有n个元素为第一数值的{Qi|i=1,…,n}排在序列的第2n-1位。
以上排序方法中,第1位到第n位之间的排序以及第n+1位到第位之间的排序以及后续类似的排序需保证对于同一个第一数值,每次排序后得到的序列是相同的,至于采用何种排序规则本发明不做限定,如可以是随机排序,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排序方式。
上述的多描述编码过程中信源标记Q0以及第一数值、第二数值为非负整数。
下面假设第一数值Qmax,且第一数值为和第二数值之间的预定值为1,则多描述编码的过程如下所示。
计算第一数值
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当前Qmax值下2n-1种{Qi|i=1,…,n}进行排序,组成序列。这里{Qi|i=1,…,n}中的元素为Qi=Qmax或Qi=Qmax-1,且至少有一个Qi=Qmax。
从当前Qmax值下2n-1种{Qi|i=1,…,n}组成的序列中取出位于第Q0-IQmax+1位的{Qi|i=1,...,n}作为当前Q0所对应的n路描述标记,其中IQmax=(2n-1)(Qmax-1)+1为与当前Q0具有相同Qmax的最小信源标记。
若Q0的范围较小,本发明的多描述编码的过程还可以是:先根据以上描述的多描述编码方法生成一个对应表,即所有不同的Q0值与所有不同{Qi|i=1,…,n}的对应表;这样当输入为某一Q0值时,先查找该标记对应表,在标记对应表中查找出相应{Qi|i=1,…,n},即为当前Q0所对应的n路描述标记。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在接收端接收到多路描述标记后,首先判断n路描述是全部正确接收、还是n路描述全部丢失、或者部分描述正确接收。若n路描述全部丢失,则接收端无法得到重建信号。若n路描述全部正确接收或者部分描述正确接收,则接收端可以通过对多路描述标记的解码得到重建信号。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中多路描述解码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解码流程如下:
步骤401:根据正确接收到的描述标记Qx,...Qy,列举所有可能的n路描述标记,并将每组n路描述标记组成一个n维数组{Qi|i=1,…,n}。如果正确接收到n路描述标记,所有可能的n路描述标记为接收到的n路描述标记。
当接收的Qx,...Qy相等,设均为x,则其他未正确接收到的各Qi值可能为x或比x大预定值的数值,或比x小预定值的数值,此时所有可能的{Qi|i=1,…,n}为所有Qx,...Qy和x组成的n维数组,所有Qx,...Qy和与x相差预定值的数值组成的n维数组,以及所有Qx,...Qy、x和与x相差预定值的数值组成的n维数组。
当接收的Qx,...Qy不等时,即有两个不同的值(根据本发明的编码方式可知,不可能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不同值),则这两个不同值分别为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则所有可能的{Qi|i=1,…,n}为所有Qx,...Qy和第一数值组成的n维数组,所有Qx,...Qy和第二数值组成的n维数组,以及所有Qx,...Qy、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组成的n维数组。
步骤402:针对每个可能的{Qi|i=1,…,n},根据Q0值和各{Qi|i=1,…,n}的对应关系,得出每个可能的{Qi|i=1,…,n}所对应的信源标记。
步骤403:对所有每个可能的{Qi|i=1,…,n}所对应的信源标记,求其平均值并取整,该取整后的平均值即为接收到的多路描述Qx,...Qy所对应的信源标记重建值Q0′,这里取整可以是上取整也可以是下取整。
这样将信源标记重建值Q0′转化为信源信号的重建值即可。这里将信源标记重建值Q0′转化为信源信号的重建值的过程与多描述编码中将信源信号转换为信源标记的过程相反。
在步骤401中,还有一种替代方法,即在正确接收描述标记Qx,...Qy后,取Qx,...Qy的最大值,然后枚举描述标记Qx,...Qy与该最大值所组成的n维数组、描述标记Qx,...Qy与比该最大值小预定值的数值所组成的n维数组,以及描述标记Qx,...Qy、该最大值和比该最大值小预定值的数值所组成的n维数组。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各{Qi|i=1,…,n}范围较小,在某些情况下得到的重建值可能更加接近信源标记值。
由此可见,解码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提是接收端已知信源标记Q0值和各{Qi|i=1,…,n}的对应关系,即接收端端知道发送端的编码规则。
在具体实践的过程,步骤402可有多种实现方法,本发明不做限制,其中一种方法可以是接收端已知发送端在每个第一数值下对2n-1种{Qi|i=1,…,n}的排序规则。那么接收端根据某一n路描述标记对应的n维数组{Qi|i=1,…,n}得到对应的信源标记的过程如下描述。
确定该n维数组{Qi|i=1,…,n}中n个元素的最大值,记为第一数值。
按照与编码端相同的排序规则,对2n-1组{Qi|i=1,…,n}进行排序,组成序列,这里由于n维数组{Qi|i=1,…,n}的n个元素为第一数值或比第一数值小预定值的第二数值,但至少要有一个元素为第一数值,这样存在2n-1组可能的n维数组{Qi|i=1,…,n}。这2n-1组{Qi|i=1,…,n}各自包含的第一数值个数不同,或包含的第一数值个数相同但第一数值所处的位置不同。
确定该n维数组{Qi|i=1,…,n}在以上序列中的位置。
根据该n维数组在序列中的位置,得到该n维数组对应的信源标记。
当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之间的预定值为1,若该特定{Qi|i=1,…,n}在以上序列中的位置序号为记为q,这里q的取值范围为1,…,2n-1,则该特定{Qi|i=1,…,n}对应的信号标记为Q0=(2n-1)(Qmax-1)+q。
一旦对某一第一数值下2n-1组{Qi|i=1,…,n}进行排序后,可以将所得序列存储起来,以备下次直接调用,这样在一定程度下减低了复杂度。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图。如图5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包括编码模块501、发射模块502、接收模块503、解码模块504,其中编码模块501、发射模块502位于发送端,接收模块503、解码模块504位于接收端。
编码模块501生成一组n维数组,该n维数组的n个元素为一个数值,或两个差值为预定值的数值,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并将该n维数组中的n个元素分别作为信源信号的n路描述标记,唯一标示信源信号,然后分别编码这n路描述标记,并编码后的n路描述标记将编码后的n路描述标记输出到发射模块502。
发射模块502发射编码模块501输出的编码后的n路描述标记。
接收模块503接收来自发射模块502的多路描述标记,并将其送入解码模块504。
解码模块504根据接收到的多路描述标记计算出信源信号的重建值。
图6为本发明实施中数据传输装置的编码模块的结构图。如图6所示,包括第一输入单元601、第一计算单元602、第一序列产生单元603、第一选择单元604、第一输出单元605。
第一输入单元601输入信源信号,并将信源信号转化为信源标记,输入到第一计算单元602中。
第一计算单元602根据信源标记计算第一数值,并将该第一数值发送到第一序列产生单元603。
第一序列产生单元603按照预定的排序规则,对2n-1组n维数组进行排序,组成序列,这里2n-1组n维数组中的每个n维数组的n个元素为第一数值,或第一数值和比第一个数值小预定值的第二数值,这里2n-1组n维数组各自包含的第一数值个数不同,或包含的第一数值个数相同但第一数值所处的位置不同。
第一选择单元604从第一序列产生单元603产生的序列中选择位于预定位置的一组n维数组唯一标示信源标记。
还可以是第一序列产生单元603根据预定的生成规则,生成不同信源标记与不同n维数组的对应表。则第一选择单元604根据第一序列产生单元603生成的对应表,查找该信源标记对应的一组n维数组。
第一输出单元605将第一选择单元604选择出的一组n维数组作为信源标记的n路描述标记分别编码输出到发射模块502。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装置的解码模块的结构图。如图7所示,解码模块包括枚举单元701、第二选择单元702、第二序列产生单元703、第二计算单元704、第二输出单元705。
枚举单元701根据接收到的多路描述标记,枚举所有可能的n路描述标记,将每组可能的n路描述标记作为一组n维数组,将每个n维数组输入到第二选择单元702;
第二选择单元702根据接收到的一组n维数组,取出该n维数组中n个元素的最大值,作为第一数值,将该第一数值传输到第二序列产生单元703。
第二序列产生单元703按照与第一序列产生单元603相同的规则,对2n-1组n维数组进行排序,组成序列,这里2n-1组n维数组中的每个n维数组的n个元素为第一数值,或第一数值和比第一个数值小预定值的第二数值,这里2n-1组n维数组各自包含的第一数值个数不同,或包含的第一数值个数相同但第一数值所处的位置不同。
第二选择单元702确定该n维数组在第二序列产生单元703所产生的序列中的位置,得到该n维数组对应的信源标记,并将该n维数组对应的信源标记传输到第二计算单元704。
或者还可以是第二序列产生单元703根据预定的生成规则,生成不同信源标记与不同n维数组的对应表。第二选择单元702从第二序列产生单元703生成的对应表中查找该n维数组对应的信源标记,并将该n维数组对应的信源标记传输到第二计算单元704。
第二计算单元704根据来自第二选择单元702的所有可能n路描述标记对应的信源标记计算多路描述标记对应信源标记重建值。
第二输出单元705将第二计算单元704计算出的信源标记重建值转换为信源信号重建值输出。
下面以n=3,第一数值与第二数值差值为1时为例说明本发明数据传输方法中的多描述编码和解码部分。
假设输入的信源标记为自然数Q0,且信源标记对应的三路描述标记分别为Q1、Q2、Q3。
当需要发送的信源标记Q0为0,则第一数值 由于第二数值也必须是非负整数,则第二数值也为0,则Q1=Q2=Q3=0。
当需要发送的信源标记Q0为3,则第一数值Qmax=1,第二数值为0,即Q1、Q2、Q3分别为0或1,此时{Q1,Q2,Q3}共有7种情况,分别为{1,0,0}、{0,1,0}、{0,0,1}、{1,1,0}、{1,0,1}、{0,1,1}、{1,1,1}。
首先对Qmax=1时7个{Qi|i=1,…,n}进行排序,排序的规则可以的随机的,也可以是将仅有一个Qi值为1,其他两个Qi为0的3个{Q1,Q2,Q3}排在前3位,将两个Qi值等于1,一个Qi值等于为0的3个{Q1,Q2,Q3}排在第4位到第6位,将三个Qi值都等于1的{Q1,Q2,Q3}排第7位。至于前3位之间、第4位到第6位之间的排序可以是随机。表1所示为Qmax=1时,7个{Qi|i=1,…,n}组成的序列。
这里还可以将Qmax=1时7个{Qi|i=1,…,n}组成的序列存放起来,以备下次使用。
表1 Qmax=1时7个{Qi|i=1,…,n}组成的序列
顺序 | {Q1、Q2、Q3}组合 | 顺序 | {Q1、Q2、Q3}组合 |
1 | {1,0,0} | 5 | {1,0,1} |
2 | {0,1,0} | 6 | {0,1,1} |
3 | {0,0,1} | 7 | {1,1,1} |
4 | {1,1,0} |
计算IQmax=(2n-1)(Qmax-1)+1=1,Q0-IQmax+1=Q0-I1+1=3-1+1=3,取序列中位置为3的3维数组{0,0,1},将{0,0,1}中的3个元素分别作为Q0等于3时对应的3路描述标记。
当需要发送的信源标记Q0为3,则第一数值Qmax=1,第二数值为0。首先对Qmax=1时7个{Qi|i=1,…,n}进行排序,对同一个Qmax下的{Qi|i=1,…,n}进行排序得到的序列必须是一致的。这里由于之前已保存Qmax=1下时7个{Qi|i=1,…,n}的排序序列,此时也可不用排序,直接查找保存的Qmax=1时7个{Qi|i=1,…,n}组成的序列即可。计算Q0-IQmax+1=Q0-I1+1=7-1+1=7,然后取Qmax=1时7个{Qi|i=1,…,n}组成的序列中位置为7的3维数组{ 1,1,1},将{1,1,1}中的3个元素分别作为Q0为7时对应的3路描述标记。
这里还可以快速的得知,当输入信源标记Q0值为0时,对应的描述标记Q1、Q2、Q3均为0;当输入信源标记Q0为7,对应的描述标记Q1、Q2、Q3均为1;当输入信源标记Q0为14,对应的描述标记Q1、Q2、Q3均为2,依次类推。表2所示为Q0值和Qi值组合的对应表。
表2 Q0值和Qi值组合的对应表
Q0值 | Qmax值 | (Q1,Q2,Q3) |
0 | 0 | (0,0,0) |
1 | 1 | (1,0,0) |
2 | 1 | (0,1,0) |
3 | 1 | (0,0,1) |
4 | 1 | (1,1,0) |
5 | 1 | (1,0,1) |
6 | 1 | (0,1,1) |
7 | 1 | (1,1,1) |
8 | 2 | (2,1,1) |
9 | 2 | (1,2,1) |
10 | 2 | (1,1,2) |
… |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信源信号一般为二进制,那么首先将二进制的信源信号转化成信源标记即可。例如信源信号为0001时,首先将其转化为信源标记Q0为1。
下面介绍三路多描述解码。
当3路描述标记全部正确接收到时,{Q1,Q2,Q3}已确定,接收端可以通过表1查找对应的Q0值。
当3路描述均丢失时,接收端无法恢复重建信号。
当只有部分描述正确接收时,解码过程为:
当两路描述正确接收时,假设当前正确接收到的是Q1和Q2,两者均为1,那么{Q1,Q2,Q3}值可能为{1,1,0}、{1,1,1},也可能是{1,1,2},对应的Q0值为4、7、10,因此信源标记重建值 其中floor()函数表示向下取整。
当仅有一路描述正确接收时,假设当前正确接收到的是Q1,其值为1,
那么{Q1,Q2,Q3}值可能为{1,0,0}、{1,0,1}、{1,1,0}、{1,1,1},也可能是{1,2,2}、{1,2,1}、{1,1,2},对应的Q0值为1、5、4、7、13、9、10,则信源标记重建值
解码过程还可以为:
当两路描述正确接收时,假设当前正确接收到的是Q1和Q2,两者均为1,则Qmax=max(Q1,Q2)=1,那么{Q1,Q2,Q3}值可能为{1,1,0}或{1,1,1},对应的Q0值为4和7,因此信源标记重建值
当仅有一路描述正确接收时,假设当前正确接收到的是Q1,其值为1,那么Qmax=max(Q1,Q2)=1,{Q1,Q2,Q3}值可能为{1,0,0}、{1,0,1}、{1,1,0}或{1,1,1},对应的Q0值为1、5、4、7, 因此信源标记重建值
以上虽然以n=3,第一数值与第二数值差值为1时为例,但n为其他值或第第一数值与第二数值差值为其他值时,上述方法均成立。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一组n维数组,所述n维数组的n个元素为一个数值,或两个差值为预定值的数值,所述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
将所述n维数组中的n个元素分别作为信源信号的n路描述标记,唯一标示信源信号;
分别编码所述n路描述标记;
将所述编码后的n路描述标记输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n维数组中的n个元素分别作为信源信号的n路描述标记,唯一标示信源信号包括:
将所述信源信号转化为信源标记;
将所述n维数组中的n个元素分别作为信源标记的n路描述标记,唯一标示信源标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接收并解码多路描述标记;
根据解码后的多路描述标记,枚举所有可能的n路描述标记;
将每组可能的n路描述标记的数值作为一组n维数组,得到每组n维数组;
根据所述每组n维数组查找出其对应的信源标记;
根据所有可能的n路描述标记对应的信源标记计算多路描述标记所对应的信源标记重建值;
将信源标记的重建值转化为信源信号的重建值。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一组n维数组包括:
根据预定的规则,从2n-1组n维数组中选择一组n维数组唯一标示信源标记,
所述2n-1组n维数组中的每个n维数组的n个元素为第一数值,或第一数值和比第一个数值小预定值的第二数值,
所述2n-1组n维数组各自包含的第一数值个数不同,或包含的第一数值个数相同但第一数值所处的位置不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定的规则,从2n-1组n维数组中选择一组n维数组唯一标示信源标记包括:
按照预定的排序规则,对所述2n-1组n维数组进行排序,组成序列;
选择位于所述序列预定位置的一组n维数组唯一标示信源标记。
6.如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一组n维数组包括:
根据预定的生成规则,生成不同信源标记与不同n维数组的对应表;
根据所述对应表,查找信源标记对应的一组n维数组。
7.如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值为信源标记与(2n-1)的商上取整后得到的值。
8.如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每组n维数组查找出其对应的信源标记包括:
取出所述每组n维数组中n个元素的最大值,为第一数值;
按照预定的排序规则,对2n-1组n维数组进行排序,组成序列,确定所述n维数组在所述序列中的位置,所述2n-1组n维数组中的每个n维数组的n个元素为第一数值,或第一数值和比第一个数值小预定值的第二数值,所述2n-1组n维数组各自包含的第一数值个数不同,或包含的第一数值个数相同但第一数值所处的位置不同;
根据所述n维数组在所述序列中的位置,得到所述n维数组对应的信源标记。
9.如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每组n维数组查找出其对应的信源标记包括:
根据预定的生成规则,生成不同信源标记与不同n维数组的对应表;
根据所述对应表,查找所述每组n维数组对应的信源标记。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有可能的n路描述标记对应的信源标记计算多路描述标记所对应的信源标记重建值包括:
对可能的n路描述标记对应的信源标记取平均值;
对所述平均值取整,得到多路描述标记对应的重建值。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接收的多路描述标记仅包含一个数值时,所述枚举所有可能的n路描述标记包括:
枚举所述多路描述标记和所述一个数值组成的n维数组,所述多路描述标记和与所述一个数值相差预定值的数值组成的n维数组,以及所述多路描述标记、所述一个数值和与所述一个数值相差预定值的数值组成的n维数组。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接收的多路描述标记不等时,则包含的较大数值为第一数值,较小的数值为第二数值,所述枚举所有可能的n路描述标记包括:
枚举所述多路描述标记与所述第一数值组成的n维数组,所述多路描述标记与所述第二数值组成的n维数组,以及所述多路描述标记、所述第一数值以及所述第二数值组成的n维数组。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枚举所有可能的n路描述标记包括:
取多路描述标记中的最大数值;
枚举所述多路描述标记与所述最大数值组成的n维数组,所述多路描述标记与比所述最大数值小预定值的数值组成的n维数组,以及所述多路描述标记、所述最大数值和比所述最大数值小预定值的数值组成的n维数组。
15.如权利要求4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比第一个数值小预定值的第二数值为比第一数值小1的第二数值。
16.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编码模块,用于生成一组n维数组,所述n维数组的n个元素为一个数值,或两个差值为预定值的数值,所述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将所述n维数组中的n个元素分别作为信源信号的n路描述标记,唯一标示信源信号;分别编码所述n路描述标记;
发射模块,用于发射编码模块输出的编码后的n路描述标记。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模块进一步包括:
第一输入单元,用于输入信源信号,并将信源信号转换为信源标记,输入到第一计算单元中;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根据信源标记计算第一数值,并将所述第一数值发送到第一序列产生单元;
第一序列产生单元,用于按照预定的排序规则,对2n-1组n维数组进行排序,组成序列,所述2n-1组n维数组中的每个n维数组的n个元素为第一数值,或为第一数值和比第一个数值小预定值的第二数值,所述2n-1组n维数组各自包含的第一数值个数不同,或包含的第一数值个数相同但第一数值所处的位置不同;或者用于根据预定的生成规则,生成不同信源标记与不同n维数组的对应表;
第一选择单元,用于从第一序列产生单元产生的序列中选择位于预定位置的一组n维数组唯一标示信源标记;或者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序列产生单元生成的对应表,查找所述信源标记对应的一组n维数组;
第一输出单元,用于将第一选择单元选择出的一组n维数组作为信源标记的n路描述标记分别编码输出到发射模块。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发射模块的多路描述标记;
解码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多路描述标记,计算出信源信号的重建值。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模块包括:
枚举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多路描述标记,枚举所有可能的n路描述标记,每组可能的n路描述标记的数值作为一组n维数组,将每个n维数组输入到第二选择单元;
第二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一组n维数组,取出所述n维数组中n个元素的最大值,作为第一数值,将所述第一数值传输到第二序列产生单元;确定所述n维数组在所述第二序列产生单元产生的序列中的位置,得到所述n维数组对应的信源标记,并将所述n维数组对应的信源标记传输到第二计算单元;或者用于从所述第二序列产生单元生成的对应表中查找所述n维数组对应的信源标记,并将所述n维数组对应的信源标记传输到第二计算单元;
第二序列产生单元,用于按照与第一序列产生单元相同的规则,对2n-1组n维数组进行排序,组成序列;所述2n-1组n维数组中的每个n维数组的n个元素为第一数值,或第一数值和比第一个数值小预定值的第二数值,所述2n-1组n维数组各自包含的第一数值个数不同,或包含的第一数值个数相同但第一数值所处的位置不同;或者用于根据预定的生成规则,生成不同信源标记与不同n维数组的对应表;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来自第二选择单元的所有可能n路描述标记对应的信源标记计算多路描述标记对应信源标记重建值;
第二输出单元,用于将第二计算单元计算出的信源标记重建值转换为信源信号重建值输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1952261A CN101170393B (zh) | 2007-12-04 | 2007-12-04 |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1952261A CN101170393B (zh) | 2007-12-04 | 2007-12-04 |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70393A CN101170393A (zh) | 2008-04-30 |
CN101170393B true CN101170393B (zh) | 2011-07-20 |
Family
ID=39390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952261A Active CN101170393B (zh) | 2007-12-04 | 2007-12-04 |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17039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89996B (zh) * | 2017-09-05 | 2020-07-31 | 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610514A1 (en) * | 2004-06-25 | 2005-12-2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 pilot signal with a cell identification in an OFDM system |
CN1759555A (zh) * | 2003-03-18 | 2006-04-12 | 诺基亚有限公司 | 用于采用标题保护进行数据发射和接收的方法,系统以及网络实体 |
CN1864360A (zh) * | 2003-08-08 | 2006-11-15 | 英特尔公司 | 多载波多输入多输出传输 |
CN1874507A (zh) * | 2006-06-22 | 2006-12-06 | 上海交通大学 | 实时多媒体视频流的分层传输方法 |
-
2007
- 2007-12-04 CN CN2007101952261A patent/CN10117039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59555A (zh) * | 2003-03-18 | 2006-04-12 | 诺基亚有限公司 | 用于采用标题保护进行数据发射和接收的方法,系统以及网络实体 |
CN1864360A (zh) * | 2003-08-08 | 2006-11-15 | 英特尔公司 | 多载波多输入多输出传输 |
EP1610514A1 (en) * | 2004-06-25 | 2005-12-2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 pilot signal with a cell identification in an OFDM system |
CN1874507A (zh) * | 2006-06-22 | 2006-12-06 | 上海交通大学 | 实时多媒体视频流的分层传输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70393A (zh) | 2008-04-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88050A (zh) | 多载波移动体通信系统 | |
CN102761509A (zh) | Ofdm系统的接收系统及降低接收系统内存的方法 | |
CN104038963A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
CN104052577A (zh) | 信号传输的处理方法和装置及视频数据的传输方法和系统 | |
CN106412035A (zh) | 一种流水号的生成方法及终端 | |
CN102025448A (zh) | 通用公共无线接口业务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
RU2010108349A (ru) |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способ приема данных, мобильный терминал и система радиосвязи | |
CN101931498B (zh) | 一种传输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1170393B (zh) |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 | |
CN102480340B (zh) |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接收方法和传输系统 | |
Kieffer et al. | Structural complexity of random binary trees | |
CN103365814B (zh) | 一种串行数据传输方法及其系统 | |
CN111428442B (zh) | 一种无需字典表的数据转换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
CN101155383B (zh) | 资源分配信息的指示方法及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 | |
CN109150397B (zh) | 一种构造极化码序列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1394259A (zh) | Ofdma系统中的空时协作分集方法 | |
CN101964693B (zh) | 一种利用无线信道干扰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 | |
CN101217344B (zh) | 一种物理广播信道天线信息的传输方法 | |
CN101510813A (zh) | 通信系统中传输、处理数据的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 | |
CN101222275B (zh) | 下行同步系统中同步序列携带系统信息方法及其接收方法 | |
CN103024370A (zh) | 一种运动矢量二次压缩编解码方法及装置 | |
CN101521534A (zh) | 通信系统中发送、处理数据的方法、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
RU2510940C1 (ru) | Система передачи и приема информации | |
CN102130757A (zh) | 交织重传装置及方法 | |
CN102148656A (zh) | 一种块译码方法、译码器及接收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