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9992B - 同轴扁平缆线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同轴扁平缆线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69992B CN101169992B CN200710181557XA CN200710181557A CN101169992B CN 101169992 B CN101169992 B CN 101169992B CN 200710181557X A CN200710181557X A CN 200710181557XA CN 200710181557 A CN200710181557 A CN 200710181557A CN 101169992 B CN101169992 B CN 10116999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nter conductor
- coating member
- coaxial
- exposed portions
- portions ser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同轴缆线及其制造方法。在每根同轴电缆(11)中,除去外护套(12)的末端部,并使外导体(13)、绝缘体(14)和中心导体(15)的一部分以阶梯状方式顺次露出。接地棒(20)具有用于分别锁定同轴电缆(11)的锁定钉(23),将接地棒(20)紧固到所述外导体(13)的露出部分上。将同轴电缆(11)夹紧固定在接地棒(20)和压紧部件(30)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轴缆线及其制造方法。例如,本发明涉及能够不使用连接器而将同轴电缆与例如设置在基板上的互连电路直接连接的同轴缆线以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用于将多根同轴电缆与基板上的互连电路连接的电连接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JP-A-2005-302604)。
如图9所示,用于将同轴电缆101电连接到插座(未示出)(通过将前者插入后者)的电连接器100配置有如下部件:绝缘外壳102,其由诸如塑料等合成树脂制成;多个导电端子103,其在外壳102的宽度方向上以预定的间距设置;以及防护板104,其从上方覆盖外壳102。导电端子103相对于外壳凹陷部105定位并位于外壳凹陷部105内,该外壳凹陷部在外壳102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地以预定的间距形成。每根要连接到导电端子103上的同轴电缆101包括:中心导体107,其通过焊料等连接到导电端子103上;绝缘体108,其包围中心导体107;外导体109,其包围绝缘体108;以及外护套110,其包围外导体109。同轴电缆101的中心导体107分别连接到对应的导电端子103,而外导体109通过填缝部件111连接在一起。
顺便提一下,在用于移动电话等的同轴电缆中,电缆通过电连接器连接到其它电缆或者基板等。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披露的电连接器100中,通过填缝部件111将多根同轴电缆101的外导体109填缝连接在一起而不进行焊接,所述填缝部件111是单个共用的连接金属板。采用这个方法,同轴电缆101的柔性不会由于焊料浸入外导体109中而降低,因此电缆101在狭窄连接空间中的可操作性得到提高。
然而,随着装置尺寸的减小,连接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而且电 缆的直径也减小(例如,AWG(美制电缆标准)#40到#46)。在这些情况下,难以将同轴扁平缆线的以小间距排列的中心导体连接到上述专利文献1所披露的电连接器或者基板的连接端子等。此外,使用专利文献1披露的填缝部件111实现的连接存在电缆101(外导体109)的紧固强度不够的问题。
因此,需要实现无连接器的连接,在无连接器的连接中,例如为了使连接位置的数量最小化,不使用连接器,各根电缆的中心导体直接连接到装置的电路上。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轴缆线及其制造方法,该同轴缆线能够用于狭窄的连接空间并且即使在电缆的直径减小时也能提供足够的固定强度。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同轴扁平缆线及其制造方法,该同轴缆线将中心导体连接到端子,同时将中心导体相对于端子定位并保持中心导体的小间距排列状态。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同轴缆线及其制造方法,该同轴缆线允许稳定地连接中心导体并且适用于狭窄的连接空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同轴扁平缆线,包括:多根同轴电缆,其彼此平行地设置,在每根同轴电缆中除去外护套的末端部,外导体、绝缘体和中心导体的一部分以阶梯状方式顺次露出;接地棒,其具有用于分别锁定所述同轴电缆的锁定钉,并且紧固到所述外导体的露出部分上,以固定所述同轴电缆的间距,其中,所述中心导体以基本相同的间隔排列。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通过压紧部件和所述接地棒夹紧固定所述同轴电缆。
在如此构造的同轴缆线中,通过由所述接地棒的锁定钉将所述同轴电缆分别锁定,并且将所述接地棒紧固到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的露出部分上,从而将所述同轴电缆的间距固定为预定值。
由于通过将所述同轴电缆夹在所述接地棒和所述压紧部件之间 来固定所述同轴电缆,因此甚至直径非常小的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也以基本相等的间距排列并以高精确度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根据第二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所述接地棒包括两排锁定钉。
在如此构造的同轴缆线中,所述同轴电缆在沿轴向设置的两个位置处被锁定,因此所述接地棒可以牢固地保持所述同轴电缆。此外,通过基本垂直地弯曲带状部件的两侧部分来形成所述锁定钉,可以增加所述接地棒的机械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根据第三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所述两排锁定钉中的至少一排锁定钉锁定所述外导体,并且另一排锁定钉锁定所述外护套、所述外导体或者所述绝缘体。
根据如此构造的同轴缆线,因为在沿轴向设置的两个位置处固定所述同轴电缆,所以可以牢固地保持所述同轴电缆。此外,由于所述接地棒的两排锁定钉具有不同宽度,所以可以使得每根同轴电缆的偏移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根据第二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所述同轴电缆夹在两个接地棒之间以固定所述同轴电缆的间距,每一个接地棒具有用于单独锁定所述同轴电缆的锁定钉。
在如此构造的同轴缆线中,所述压紧部件是另一个接地棒,而所述同轴电缆夹在上方和下方的两个接地棒之间。因此,每根同轴电缆基本上在两个点上接地,使得接地更可靠。此外,使地电位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根据第二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所述压紧部件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沿较长的侧线延伸的突出条。
根据如此构造的同轴缆线,由于所述压紧部件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沿垂直于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即纵向)的方向延伸的突出条,因此所述突出条用作肋并可以增加所述压紧部件的强度。此外,所述突出条可以使得更可靠地压紧所述同轴电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结合到绝缘覆盖部件。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同轴缆线中,接地棒具有能够分别锁定所述同轴电缆的锁定钉,将所述接地棒紧固到所述外导体的露出部分,由此定位和固定所述同轴电缆。此外,由于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结合到所述绝缘覆盖部件以具有所述预定间距,因此可以维持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以小间距排列的状态,并且所述中心导体可以连接到端子,同时相对于所述端子以高精度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根据第七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所述绝缘覆盖部件是膜状部件,并且形成有用于以预定间距固定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凹槽或者间隔件,并且所述中心导体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或者所述间隔件之间。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同轴扁平缆线中,因为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在以预定间距定位的同时设置在所述膜状绝缘覆盖部件的凹槽内或者间隔件之间并且结合,因此可以将所述中心导体可靠地以小间距排列。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根据第七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从所述中心导体的平行排列平面的两侧与所述绝缘覆盖部件结合,并且所述绝缘覆盖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窗口,通过所述窗口可以达到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一部分。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同轴扁平缆线中,可以通过使用粘接剂或者熔融将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彼此结合,从而可靠地固定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此外,端子可以连接到所述中心导体的表面上可以通过所述绝缘覆盖部件的窗口达到的部分。此外,与将所述中心导体连接到连接端子的传统情况不同,由于可以将所述中心导体直接连接到基板等,因此省略了连接器(实现了无连接器的连接),并使得连接部分结构更简单且更紧凑,由此甚至可以在狭窄的连接空间内可靠地连接所述同轴扁平缆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根据第九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仅一个绝缘覆盖部件具有窗口,并且增强部件粘合到不具有窗口的绝缘覆盖部件上。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同轴扁平缆线中,由于所述增强部件粘合到不具有窗口的绝缘覆盖部件上,因此增强了包括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在 内的部分的刚性。这使得更容易通过将包括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在内的部分推入基板等的插座内来建立与电路的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根据第十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所述增强部件设置在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和所述覆盖部件之间,并且所述增强部件形成有用于以预定间距固定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凹槽或者间隔件。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同轴扁平缆线中,因为所述增强部件设置在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和覆盖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一个表面的所述绝缘覆盖部件之间,因此包括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在内的部分的刚性提高。这使得更容易通过将包括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在内的部分推入基板等的插座内来建立与电路的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同轴扁平缆线,包括:多根同轴电缆,其彼此平行地设置,在每根电缆中除去外护套的末端部,并且外导体、绝缘体和中心导体的一部分以阶梯状方式顺次露出;接地棒,其具有用于分别锁定所述同轴电缆的锁定钉,并且紧固到所述外导体的露出部分上,以固定所述同轴电缆的间距,其中,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都具有两个平行于所述中心导体的平行排列平面的平坦表面,每个中心导体的两个平坦表面由相应的绝缘覆盖部件覆盖,并且至少位于一个平坦表面附近的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具有窗口,通过所述窗口可以达到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一部分。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同轴扁平缆线中,通过由所述接地棒的锁定钉分别锁定所述同轴电缆,将所述接地棒紧固到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的露出部分上,由此将所述同轴电缆的间距固定为预定值。由于通过所述绝缘覆盖部件限制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位置,以使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具有预定的间距,因此即使在使用、运输等过程中仍可以保持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具有预定的间距。由于通过轧制在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上形成平坦部分,因此,当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由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定位时,实现了表面接触,结果,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可以可靠地结合到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一个表面上。此外,由于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其它表面也是平坦 的,并且这些表面由所述第二覆盖部件覆盖为可以达到其一部分,因此,当端子连接到所述其它表面时可以得到稳定的连接。此外,与将所述中心导体连接到连接端子的传统情况不同,由于可以将所述中心导体直接连接到基板等,因此省略了连接器(实现了无连接器的连接),并使得连接部分结构更简单且更紧凑,由此甚至可以在狭窄的连接空间内可靠地连接所述同轴缆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提供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切除所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以产生互相齐平的端面,以使所述中心导体不从所述绝缘覆盖部件伸出。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同轴扁平缆线中,可以使用所述中心导体的通过所述窗口露出的平坦表面来建立与电路的电连接,而不受到所述中心导体的从所述绝缘覆盖部件伸出的部分阻碍。包括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在内的部分可以像连接器一样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提供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仅仅在所述一个平坦表面附近的绝缘覆盖部件具有窗口,并且增强部件设置在另一个绝缘覆盖部件和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之间。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同轴扁平缆线中,由于所述增强部件设置在覆盖所述另一个平坦表面的绝缘覆盖部件和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之间,因此增强了包括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在内的部分的刚性。这使得更容易通过将包括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在内的部分推入基板等的插座内来建立与电路的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同轴扁平缆线的制造方法,包括:除去多根同轴电缆的每一根的外护套的末端部,并使外导体、绝缘体和中心导体的具有预定长度的一部分以阶梯状方式顺次露出;通过接地棒的锁定钉锁定至少所述外导体的露出部分,从而以预定间距定位所述同轴电缆;以及在所述中心导体以基本相同的间隔排列的状态下,将所述接地棒紧固到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提供根据第十五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外导体的露出部分夹在所述接地棒和压紧 部件之间,以在所述中心导体以基本相同的间隔排列的状态下,将所述外导体的露出部分固定在所述接地棒和所述压紧部件上。
该同轴扁平缆线的制造方法使得可以制造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缆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提供根据第十五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结合到绝缘覆盖部件。
该同轴扁平缆线的制造方法使得可以制造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缆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提供根据第十七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使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展平,从而使得展平的表面与所述中心导体的平行排列平面平行。
在该同轴扁平缆线的制造方法中,当通过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定位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时产生表面接触,因此可以可靠地结合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当所述中心导体连接到端子时也产生表面接触,从而可以获得稳定的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提供根据第十八方面的同轴扁平缆线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从所述中心导体的平行排列平面的两侧轧制至少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以制造平坦表面;使用绝缘覆盖部件覆盖所述中心导体的一个平坦表面;以及使用具有窗口的绝缘覆盖部件覆盖另一个平坦表面,所述窗口使得可以达到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一部分。
该同轴扁平缆线的制造方法使得可以制造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缆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提供根据第十九方面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使用所述绝缘覆盖部件覆盖每个中心导体的两个平坦表面以后,切除所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以产生彼此齐平的端面,从而使得所述中心导体不从所述绝缘覆盖部件伸出。
在该同轴扁平缆线的制造方法中,由于切除了所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以产生彼此齐平的端面,从而使得所述中心导体不从所述绝缘覆盖部件伸出,所以可以将包括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在内的部分像连接 器一样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提供根据第二十方面的制造方法,其中,使用不具有窗口的绝缘覆盖部件覆盖所述中心导体的一个表面,使用具有窗口的绝缘覆盖部件覆盖所述中心导体的另一个表面,并且当使用不具有窗口的绝缘覆盖部件覆盖所述中心导体的一个表面时,将增强部件设置在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和不具有窗口的绝缘覆盖部件之间。
在该同轴扁平缆线的制造方法中,可以通过所述窗口实现所述中心导体和电路之间的电连接,而包括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在内的部分保持高的刚性。因此,更容易将包括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在内的部分插入插座以及从插座移出。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同轴缆线;图1A是同轴缆线的俯视图,图1B是从图1A中的F方向看到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A中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并示出同轴电缆的末端部。
图3是除去端部的接地棒的透视图。
图4是除去端部的压紧部件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缆线的制造方法的分解透视图。
图6A是示出接地棒的位于一侧的锁定钉锁定外导体并且位于另一侧的锁定钉锁定外护套的结构的剖视图,图6B是示出接地棒的位于一侧的锁定钉锁定绝缘体并且位于另一侧的锁定钉锁定外导体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A和图7B是示出接地棒和压紧部件之间关系的另一些实例的剖视图。
图8是平板压紧部件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传统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0A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的俯视图,图10B是从图10A的F方向看到的侧视图。
图11是示例性同轴电缆的剖视图。
图12A和图12B是分别具有凹槽和间隔件的绝缘覆盖部件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中心导体的末端部连接到端子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的透视图。
图15A是同轴扁平缆线的俯视图,图15B是沿图15A中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
图16A至图16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的制造方法的过程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的透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同轴缆线。图1A是同轴缆线的俯视图,图1B是从图1A中的F方向看到的侧视图。图2是沿图1A中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并示出同轴电缆的末端部。图3是除去端部的接地棒的透视图。图4是除去端部的压紧部件的透视图。在图1A中,省略了压紧部件30(下面将进行描述)以简化附图。
如图1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同轴缆线10中,多根同轴电缆11沿水平方向排列。在每根同轴电缆11的末端部,去除外护套12的末端部,以阶梯状方式顺次露出外导体13、绝缘体14和中心导体15的一部分。
另外如图2所示,在同轴电缆11中,作为金属导体的接地棒20连接到同轴电缆11的外导体13的露出部分,由此外导体13与接地棒20电连接。接地棒20用于将同轴电缆11以预定的间距定位。在借助于接地棒20定位的同轴电缆11中,中心导体15以预定的间距排列成从接地棒20向前方(图1A中的右侧)伸出预定长度的状态。 因为中心导体15基本在同一平面内以预定间距排列,所以它们按照与传统连接器的连接端子相同的方式起作用。
如图2所示,每根同轴电缆11在中心处具有中心导体15,并且由例如聚乙烯制成的绝缘体14设置在中心导体15的外部。由例如网格形式的编织铜线形成的外导体13设置在完全包围中心导体15的绝缘体14外部,以便与中心导体15电绝缘。由例如聚(氯乙烯)制成的外护套12设置在外导体13外部。如上所述,在每根同轴电缆11的末端部,中心导体15、绝缘体14和外导体13的具有预定长度的部分以阶梯状方式顺次从末端部露出。
如图3所示,通过沿纵向大致垂直地弯曲带状部件(金属导体)的两侧部分而形成接地棒20,由此接地棒20由平面部分21和竖直壁22形成,并且在横截面上具有括号形状。两个竖直壁22中的每一个形成有以预定间距排列的多个锁定钉23。每根同轴电缆11插入到相邻锁定钉23之间的凹槽中。锁定钉23的间距是同轴电缆11的排列间距。每个凹槽的宽度设置成与每个外导体13的外径相等。同轴电缆11以预定的间距插入锁定钉23之间,并因此以该预定间距排列。
由于两个竖直壁22都形成有锁定钉23,因此可以定位每根同轴电缆11,即在沿同轴电缆11的轴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设置的两个位置处对其进行限制,并因此可以稳固地保持并可靠地锁定同轴电缆。
由于具有括号形横截面,所以接地棒20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另一种可行的结构是不形成竖直壁22,并且通过弯曲锁定钉23以使其直接从平面部分21上竖立来形成锁定钉23(锁定部)。
再次参考图2,接地棒20的位于至少一侧的锁定钉23锁定外导体13,而位于另一侧的锁定钉23锁定外导体13、外护套12或者绝缘体14。例如,在图2的实例中,位于两侧的锁定钉23都锁定外导体13。通过两排锁定钉23中的至少一排锁定钉锁定外导体13,可以将外导体13与接地棒20一起接地。
在接地棒20和外导体13之间设置连接部件24,通过连接部件24将同轴电缆11连接并固定到接地棒20上。
连接部件24可以是例如焊板。连接部件24的另一些实例是各向异性的导电膜(ACF)和导电粘接剂(糊剂)。连接部件24将外导体13固定并电连接到接地棒20上。
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压紧部件30以将同轴电缆11夹在压紧部件30和接地棒20之间。
如图4所示,如同接地棒20一样,通过沿纵向大致垂直地弯曲带状部件(金属导体)的两侧部分而形成压紧部件30,由此压紧部件30由平面部分31和竖直壁32形成,并且在横截面上具有括号形状。每个竖直壁32上以预定的宽度和间距形成有锁定钉33,从而使得这些锁定钉33对应于接地棒20的相应锁定钉23,并允许同轴电缆11分别插入到锁定钉33之间。
另外如图4所示,压紧部件30形成有从平面部分31向内突出并沿纵向延伸的两个突出条34。突出条34不仅将同轴电缆11的外导体13牢固地压在接地棒20上,而且由于它们具有肋的功能,从而增大了压紧部件30的机械强度。
有效的是,突出条34设置在与接地棒20的锁定钉23(即竖直壁22)相对的位置。可取的是,以上述方式形成两个突出条34,在这种情况下,突出条34可以防止压紧部件30发生翘曲。可选的是,接地棒20可以形成有相似的突出条。
由于通过接地棒20定位的同轴电缆11夹在压紧部件30和接地棒20之间并受到来自接地棒20相对侧的挤压,因此可以通过接地棒20和压紧部件30牢固地固定同轴电缆11。
通常,优选的是,中心导体15是绞股铜线,这是因为绞合铜线柔韧并抗弯曲。然而,由于容易绞合线吸取焊料,所以当将中心导体15焊接到基板等上时,绞合线会将焊料吸到绝缘体14上。绝缘体14会发生硬化从而降低同轴电缆11的可弯曲性。考虑到这一点,优选的是使用非常薄的同轴电缆11(AWG#44或#46)。在需要避免吸取焊料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使用单线中心导体15。尽管单线具有高的刚性并因此难以弯曲,但是其不存在吸取焊料的问题并具有排列间距不容易改变的优点。
上述同轴缆线10允许进行无连接器的连接(省略了具有连接端子的传统电连接器),因此使得连接部分的结构更简单且更紧凑。这样,甚至可以在狭窄的连接空间内使用同轴缆线10。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接地棒20和压紧部件30是分离的部件,但是压紧部件30可以是接地棒。也就是说,同轴电缆11可以夹在两个接地棒之间。
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缆线10的制造方法。
如图5所示,在同轴缆线10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将多个同轴电缆11设置为彼此平行,通过激光烧蚀在其外护套12中形成切口,同时去除护套12的末端部。同样,通过激光烧蚀在外导体13和绝缘体14中形成切口并同时去除它们的末端部,由此每根同轴电缆11的外导体13、绝缘体14和中心导体15的具有预定长度的部分以阶梯状方式顺次露出。然后,将至少外导体13的露出部分插入到接地棒20的锁定钉23之间并以预定的间距定位(如图5中的箭头A所示)。与此同时,从上方施加压紧部件30(如图5中的箭头B所示),并在同轴电缆11的中心导体15从接地棒20和压紧部件30向前伸出的状态下,将接地棒20和压紧部件30通过焊料、导电粘接剂等固定到同轴电缆11上。
通过加热和熔融设置在外导体13与接地棒20的平面部分21以及外导体13与压紧部件30的平面部分31之间的焊板,将外导体13连接到接地棒20和压紧部件30上。当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ACF)、导电粘接剂(糊剂)等代替焊板时,可以避免受到加热产生的热量的影响。
根据同轴缆线10的上述制造方法,可以在同轴电缆11的中心导体15以预定的间距排列并且它们的末端部对齐的状态下,将同轴缆线10连接并固定到另一个电路等上。因此,不需要将中心导体15连接到连接端子,并且可以将同轴缆线10直接连接到基板等上的互连电路上(可以省略传统电连接器)。这样,同轴缆线10使得连接部分更紧凑,从而可以在狭窄的连接空间内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缆线及其制造方法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改进等。
下面将描述一些实例。上述实施例涉及如下的情况:如图2所示,接地棒20的位于两侧的锁定钉23在同轴电缆11轴向的两个位置上锁定外导体13。然而,只要位于至少一侧的锁定钉23锁定外导体13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也就是说,如图6A所示,另一种可行的构造是,位于一侧的锁定钉23a锁定外导体13,而位于另一侧的锁定钉23b锁定外护套12。如图6B所示,另一种可行的构造是,位于一侧的锁定钉23a锁定绝缘体14,而位于另一侧的锁定钉23b锁定外导体13。由于位于一侧的锁定钉23a(锁定部分)的宽度与位于另一侧的锁定钉23b(锁定部分)的宽度不同,因此抑制了每根同轴电缆11沿排列方向的移动,从而使得每个中心导体15沿排列方向的偏移更小。同样,压紧部件30的至少位于一侧的锁定钉33锁定外导体13。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压紧部件30的宽度大于接地棒20的宽度,从而将压紧部件30设置为包围接地棒20。如图7A所示的另一种可行的结构是,使接地棒20的宽度大于压紧部件30的宽度从而将接地棒20设置为包围压紧部件30。如图7B所示的另一种结构是,使压紧部件30的宽度与接地棒20的宽度基本相同,并且两者以它们的竖直壁22和32交替布置的方式结合。
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与接地棒20的方式相同,压紧部件30具有竖直壁32和锁定钉33。然而,如图8所示,压紧部件30可以是简单的平板(即压紧部件30不形成有竖直壁32或锁定钉33)。
第二实施例
图10A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的俯视图,图10B是沿图10A中的F方向看到的侧视图。图11是示例性同轴电缆的剖视图。图12A和图12B是分别具有凹槽和间隔件的绝缘覆盖部件的剖视图。图13是示出中心导体的末端部连接到端子的状态的俯视图。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210A中,多根同轴电缆211A彼此平行地排列。它们的末端经历了内部部件露出处理;也就是说,每根同轴电缆211A的中心导体212A、绝缘体213A和外导体214A的具有预定长度的部分以阶梯状方式顺次从末端侧露出。
同轴电缆211A的外导体214A的露出部分分别由接地棒216锁定,由此固定同轴电缆211A的平行排列间距。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在以预定间距彼此平行排列的状态下结合到绝缘覆盖部件230,而中心导体212A的末端部212c从绝缘覆盖部件230向前(图10A中的右侧)伸出预定的长度。
如图11所示,每根同轴电缆211A具有:中心导体212A;绝缘体(内绝缘体)213A,其设置在中心导体212A的周围;外导体214A,其设置在绝缘体213A的周围;以及绝缘外护套215A,其设置在外导体214A的周围,所有以上部件以同心的方式布置。
例如,同轴电缆211A是AWG(美制电缆标准(规格))#42电缆。例如,在AWG#42的同轴电缆211A中,通过扭绞7根由镀银的铜合金制成并具有0.025mm外径的股线212d而形成中心导体212A,且该中心导体212A的外径为0.075mm。覆盖中心导体212A的外周表面的绝缘体213A例如由诸如PFA等的氟树脂制成,并通过挤出涂层而形成为具有0.165mm的外径。采用水平缠绕,通过例如在绝缘体213A的外周表面上以螺旋的方式缠绕具有0.03mm的外径并由镀锡的铜合金制成的股线214a而形成外导体214A,以便形成0.225mm的外径。在AWG#42的情况下,覆盖外导体214A的外周表面的外护套215A由诸如PFA等氟树脂制成并且具有0.29mm的外径。
中心导体212A不限于绞股线,也可以是单线。
压紧部件217与接地棒216相对。外导体214A的露出部分夹在压紧部件217和接地棒216之间,由此可靠地保持同轴电缆211A。压紧部件217可以具有与接地棒216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外导体214A的露出部分可以夹在两个接地棒之间。压紧部件217可以是不具有锁定钉的板。
绝缘覆盖部件230是膜状部件,而且可以通过将作为粘接剂的热固性环氧树脂施加到诸如聚酰亚胺等的耐热树脂的表面来形成。尽管绝缘覆盖部件230可以是简单的平膜,但优选的是,如图12A所示绝缘覆盖部件230具有用于将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以预定间距进行固定的凹槽231。凹槽可以是形成于绝缘覆盖部件230的表面中的圆弧形凹陷或者V形凹槽。可选的是,如图12B所示,可以在绝缘覆盖部件230的表面上按照与中心导体212A的间距相同的间距形成定位间隔件232。可以使用粘接剂(例如,PVC、聚脂或者聚烯烃)将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结合到绝缘覆盖部件230上。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在绝缘覆盖部件230的凹槽231内或者间隔件232之间的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可以以小间距可靠地固定。在形成绝缘覆盖部件230时,可以将间隔件232与绝缘覆盖部件230形成为一体。可以将膜等粘合到绝缘覆盖部件230上。当定位间隔件232是直线间隔件时,在它们之间形成凹槽。定位间隔件232可以是点状的或者杆状的。
可以将绝缘覆盖部件230从中心导体212A平行排列的平面两侧粘合到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上(参见图10B)。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粘接剂或者熔融将绝缘覆盖部件230彼此结合,从而更可靠地固定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只要至少一个绝缘覆盖部件230形成有凹槽231或者间隔件232,就可以稳定地保持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的平行排列状态。尽管绝缘覆盖部件230仅仅固定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就足够了,但是绝缘覆盖部件230还可以覆盖绝缘体213A的露出部分的一部分。
在绝缘覆盖部件230从两侧安装的情况下,其中之一可以是由耐热树脂(例如耐热聚酯)制成的增强部件。在粘合增强部件的情况下,在端子挤压在中心导体212A上时,该增强部件承受作用在中心导体212A上的压力,由此可以使中心导体212A和端子之间的电连接变得可靠。在将包括绝缘覆盖部件230在内的部分插入插座和从插座移出的连接方法中,可以插入和移出中心导体212A而不使其弯曲 或者受到损坏。这样,可以将包含绝缘覆盖部件230在内的部分像连接器一样使用。
优选的是,增强部件也形成有如图12A和12B所示的凹槽231或者间隔件232。通过凹槽231或者间隔件232适当地排列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当增强部件比绝缘覆盖部件230更厚时,更容易在增强部件中形成凹槽231。
可以在绝缘覆盖部件230之下添加增强部件(即,粘合到绝缘覆盖部件230的与中心导体212A相对的表面上)。中心导体212A、绝缘覆盖部件230和增强部件顺次上下设置。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在增强部件之内或者之上形成凹槽231或者间隔件232。即使位于绝缘覆盖部件230之下,增强部件也同样提供如下优点:当将包括绝缘覆盖部件230在内的部分插入插座和从插座移出时,中心导体212A不发生弯曲或者受到损坏。
代替使用膜状绝缘覆盖部件230,可以将绝缘树脂施加到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然后使绝缘树脂固化以便使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具有预定间距。另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将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放入模具中,并将绝缘树脂倒入模具,并由此定形。另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在至少一个绝缘覆盖部件230中形成窗口221a(参见图14,下文再进行描述),从而使得可以从上方和/或下方进行连接。
在上述的同轴扁平缆线210A中,接地棒216具有能够分别锁定同轴电缆211A的锁定钉223,通过将接地棒216紧固到同轴电缆211A的外导体214A的露出部分上来定位和固定多根同轴电缆211A,并且将中心导体212A的以预定间距排列的露出部分结合到绝缘覆盖部件230上。因此,可以维持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以小间距排列的状态,而且中心导体212A可以在相对于端子高精度定位的同时连接到端子。采用这样的结构,如图13所示,可以通过连接器连接或者焊接容易地将多根中心导体212A的从绝缘覆盖部件230伸出的末端部212c连接到连接器、基板等的相应端子233上。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以及其制造方法。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的透视图。图15A是同轴扁平缆线的俯视图,图15B是沿图15A中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图16A至图16C是作为过程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210中,在多根彼此平行排列的同轴电缆211的每根的末端部,中心导体212、绝缘体213和外导体214的一部分以阶梯状方式顺次从外护套215中露出。设置如下的接地棒216:其与同轴电缆211的末端部接合并由此将同轴电缆211以预定的间距定位,并且紧固在外导体214上。
至少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是平坦的。中心导体212的平坦表面基本平行于同轴电缆211的平行排列平面;也就是说,每个中心导体212的两个平坦表面彼此平行。第一覆盖部件220安装到中心导体212的一个平坦表面上,作为限制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的位置以使其具有预定间距的绝缘覆盖部件,而第二覆盖部件221安装到中心导体212的另一个平坦表面上,作为使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的至少一些部分可被达到的绝缘覆盖部件。
同轴电缆211是直径非常小的电缆(AWG(美制电缆标准)#40到#46)。如图15所示,每根同轴电缆211在中心处具有中心导体212。通常,优选的是,将绞股铜缆用作中心导体,这是因为其柔韧并抗弯曲。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每根中心导体212是难以变形的单线。使中心导体212展平。可取的是,使绝缘体213的短末端部展平。
按照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构造接地棒216。外导体214的露出部分夹在接地棒216和与接地棒216相对的压紧部件217之间,从而可靠地保持同轴电缆211。
分别从下方和上方固定中心导体212的第一覆盖部件220和第二覆盖部件221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的覆盖部件,即:将环氧树脂(粘接剂)施加到由聚酰亚胺等制成的热固性树脂部件的表面上。因此,尽管第一覆盖部件220从下方结合到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上,但是第一覆盖部件220可以可靠地结合到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上,并保持该露出部分以使其具有预定的间距,这是因为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是平坦的。此外,当将第二覆盖部件221设置在第一覆盖部件220上方以使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夹在上方和下方的覆盖部件之间时,施加在第一覆盖部件220和第二覆盖部件221上的环氧树脂层彼此连接,从而可靠地保持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如图15A所示,由于切除了第二覆盖部件221的中心部分以形成窗口221a,所以可以达到所有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的一部分。
可取的是,将增强部件222设置在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的一个平坦表面(位于图15B中的右侧)和安装到该平坦表面上的第一覆盖部件220(不具有窗口)之间。增强部件222由耐热树脂(例如耐热聚酯)制成,并从下方增强中心导体212的平坦部分212b。增强部件222足够长,与同轴扁平缆线210的整个宽度(图15A中的左右方向)相当,并且足够宽,以覆盖每个中心导体212的能够通过第二覆盖部件221的窗口221a达到的部分中的大部分。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增加中心导体212的夹在绝缘覆盖部件220和221之间的部分的刚性。此外,当将端子压在中心导体212的平坦部分212b上时,增强部分222承受该压力,由此使得中心导体212和端子之间的电连接变得可靠。在将包括绝缘覆盖部件220和221在内的部分插入插座以及从插座移出的连接方法中,可以插入和移出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而不使其弯曲或损坏。这样,可以将包括绝缘覆盖部件220和221在内的部分像连接器一样使用。优选的是,增强部件222形成有用于使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以预定间距适当排列的凹槽或者间隔件(参见图12)。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覆盖部件220不需要形成有凹槽或者间隔件。增强部件222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粘合到第一覆盖部件220的底面,即:中心导体212、第一覆盖部件220和增强部件222顺次排列。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第一覆盖部件220 形成有凹槽或者间隔件。而增强部件222不需要形成有凹槽或者间隔件。
在上述同轴扁平缆线210中,接地棒216具有能够分别锁定同轴电缆211的锁定钉223,通过将接地棒216紧固到同轴电缆211的外导体214的露出部分上,将多根同轴电缆211的间距固定为预定值。因此,与将中心导体连接到连接端子的传统电连接器相比,可以简化连接部分的结构。由于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的位置被第一覆盖部件220限制为具有预定的间距,因此即使在使用、运输等过程中仍可以保持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具有预定的间距。由于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是平坦的,因此当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由第一覆盖部件220定位时,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和第一覆盖部件220进行表面接触,结果可以可靠地结合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此外,由于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的其它表面也是平坦的,并且这些表面由第二覆盖部件221覆盖为可以达到其一部分,因此,当端子连接到这些表面时,端子和这些表面进行表面接触,由此可以得到稳定的电连接。此外,与将中心导体连接到连接端子的传统情况不同,中心导体212可以直接连接到基板等上,从而使得连接部分结构更简单且更紧凑。即使在狭窄的连接空间中也可以可靠地连接同轴扁平缆线210。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210的制造方法。
图16A-图16C是示出制造方法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同轴扁平缆线210的在上面描述中已出现的部件将采用与上面描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不再对其进行赘述。
首先,如图16A所示,将多根同轴电缆211(在附图中仅示出两根同轴电缆211)设置为彼此平行,通过激光烧蚀在其外护套215中形成切口,同时去除护套215的末端部。同样,通过激光烧蚀在外导体214和绝缘体213中形成切口并同时去除它们的末端部,由此每根同轴电缆211的外导体214、绝缘体213和中心导体212的具有预定长度的部分以阶梯状方式顺次露出。在定位步骤中,将外导体213的露出部分设置在接地棒216的锁定钉223之间(参见图14),并 定位成具有预定的间距。与此同时,从上方施加压紧部件217,并在 同轴电缆211的中心导体212从接地棒216和压紧部件217向前伸出的状态下,将接地棒216和压紧部件217通过焊料、导电粘接剂等固定到同轴电缆211上。然后,如图16B所示,在展平步骤中,通过轧制或者挤压法使得中心导体212的除末端部212a以外的露出部分和绝缘体213的短末端部(即区域R中的部分)展平。然后,如图16C所示,在覆盖步骤中,将增强部件222设置在中心导体212的平坦部分212b的下方,并且将第一覆盖部件220从下方结合到中心导体212的末端部212a和平坦部分212b以及绝缘体213的经过轧制或者挤压的部分,由此将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固定为具有预定的间距。然后,将第二覆盖部件221从上方结合到同轴电缆211的同一部分以便与第一覆盖部件220共同延伸。与此同时,中心导体212的平坦部分212b的一部分的上表面通过第二覆盖部件221的窗口221a露出。最后,沿位于中心导体212的平坦部分212b的末端侧附近的切割线L(参见图16C)切割第一覆盖部件220、中心导体212和第二覆盖部件221,由此制成如图15所示的同轴扁平缆线210。
在同轴扁平缆线210的上述制造方法中,接地棒216具有能够分别锁定同轴电缆211的锁定钉223,通过将接地棒216紧固到同轴电缆211的外导体214的露出部分上,将多根同轴电缆211的间距固定为预定值。因此,与将中心导体连接到连接端子的传统电连接器相比,可以简化连接部分的结构。由于通过轧制或者挤压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而形成平坦部分212b,因此,当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由第一覆盖部件220定位时,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和第一覆盖部件220进行表面接触,结果可以可靠地结合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由于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夹在彼此共同延伸的第一覆盖部件220和第二覆盖部件221之间,因此可以更可靠地防止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移动。此外,由于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的另一些表面也是平坦的,并且这些表面由第二覆盖部件221覆盖为可以达到其一部分,因此,当端子连接到这些表面时,端子和这些表面进行表面接触,由此可以得到稳定的电连接。此外,由于中心导体212的平坦部分212b由增强部件222从下方支撑并因此可以保证高的刚性,所以 包括绝缘覆盖部件220和221在内的部分可以像连接器一样使用。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210A的制造方法中,基本不需要上述展平步骤。然而,在第二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进行轧制或者挤压来执行展平步骤,从而使得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展平。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由绝缘覆盖部件230定位时,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和第一覆盖部件230进行表面接触,由此可以可靠地结合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此外,当将中心导体212A连接到端子时也进行表面接触,由此可以获得稳定的连接。
在覆盖步骤中,在绝缘覆盖部件230仅设置在平行排列平面的一个侧面上的情况下,将该单个绝缘覆盖部件230粘合到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上。在绝缘覆盖部件230设置在平行排列平面的两个侧面上的情况下,将绝缘覆盖部件230从平行排列平面的两个侧面粘合到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上。因此,可以以预定的间距将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固定。
在覆盖步骤中,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将增强部件设置在绝缘覆盖部件230和中心导体212A的露出部分之间,或者粘合到绝缘覆盖部件230的底面上(即与中心导体212A相对的面)。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的透视图。与第二或者第三实施例相同的部件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不再对其进行赘述。
如图17所示,该同轴扁平缆线210B是这样的:上述切割线L(参见图16C)设置在穿过第二覆盖部件221的窗口221a的位置,而非在末端部的附近。因此,中心导体212的平坦部分212b的上表面经由第二覆盖部件221的窗口221a向上露出,而平坦部分212b的端面从第一覆盖部件220上方露出。
即使在该变型中,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优点。此外,该变型使得从前侧将端子连接到中心导体212的操作变得更容易。
除了涉及上述变型的步骤之外,可以采用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210的制造方法完全相同的方式制造同轴扁平缆线210B。
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的透视图。与第二、第三或者第四实施例相同的部件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不再对其进行赘述。
如图18所示,该同轴扁平缆线210C省略了第二覆盖部件221,该第二覆盖部件221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210以及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210B中作为覆盖部件使用。因此,中心导体212的露出部分通过仅仅结合到下面的第一覆盖部件220进行固定。中心导体212的平坦部分212b的上表面向上露出。
即使在该变型中,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优点。此外,该变型使得从前侧将端子连接到中心导体212的操作变得更容易。
除了提供第二覆盖部件221的步骤之外,可以采用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210的制造方法完全相同的方式制造同轴扁平缆线210C。
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同轴扁平缆线及其制造方法,而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改进等。
例如,虽然上述第一覆盖部件220和第二覆盖部件221由作为热固性树脂的环氧树脂制成并通过加热而固化,但是上述第一覆盖部件220和第二覆盖部件221可以由诸如聚乙烯或者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制成以通过加热熔融而使它们结合。
在第三实施例(同轴扁平缆线210)、第四实施例(同轴扁平缆线210B)和第五实施例(同轴扁平缆线210C)中,可以使用在第二实施例中(同轴扁平缆线210A)使用的具有未展平中心导体212A的同轴电缆211A代替具有展平中心导体212的同轴电缆211。
此外,可以将在第二实施例中使用的同轴扁平缆线210A的中心 导体212A展平。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缆线提供这样的优点:中心导体可以直接连接到基板等(省略具有连接端子的电连接器),使连接部分的结构更简单且更紧凑,以及甚至可以在狭窄的连接空间内连接同轴缆线。因此,本发明用于提供例如能够将中心导体直接连接到例如设置在基板上的互连电路的同轴缆线及其制造方法。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缆线及其制造方法中,由于通过将接地棒紧固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的露出部分来定位同轴电缆,因此,可以使连接部分的结构比传统电连接器更简单。由于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位置由覆盖部件限制为具有预定的间距,因此即使在使用、运输等过程中仍可以保持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具有该预定间距。在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是平坦的情况下,当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由覆盖部件定位时发生表面接触,结果,可以可靠地结合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此外,由于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其它表面也是平坦的,并且这些表面由覆盖部件覆盖为可以达到其一部分,因此,当端子连接到这些表面时,可以得到稳定的电连接。此外,与将中心导体连接到连接端子的传统情况不同,由于可以将中心导体直接连接到基板等,因此可以获得如下优点:使连接部分结构更简单且更紧凑,因此即使在狭窄的连接空间中也可以可靠地连接同轴扁平缆线。因此,本发明用于提供例如能够在不使用连接器的情况下将多根同轴电缆直接连接到例如设置在基板上的互连电路的同轴扁平缆线及其制造方法。
Claims (17)
1.一种同轴扁平缆线,包括:
多根同轴电缆,其彼此平行地设置,在每根同轴电缆中除去外护套的末端部,外导体、绝缘体和中心导体的一部分以阶梯状方式顺次露出;
接地棒,其具有用于分别锁定所述同轴电缆的锁定钉,并且紧固到所述外导体的露出部分上,以固定所述同轴电缆的间距,其中,
所述中心导体以基本相同的间隔排列,通过压紧部件和所述接地棒夹紧固定所述同轴电缆,所述接地棒包括两排锁定钉,所述两排锁定钉中的至少一排锁定钉锁定所述外导体,并且另一排锁定钉锁定所述外护套、所述外导体或者所述绝缘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
所述压紧部件也是接地棒,从而所述同轴电缆夹在两个接地棒之间以固定所述同轴电缆的间距,每一个接地棒具有用于单独锁定所述同轴电缆的锁定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
所述压紧部件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沿其较长的侧线延伸的突出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
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结合到绝缘覆盖部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
所述绝缘覆盖部件是膜状部件,并且形成有用于以预定间距固定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凹槽或者间隔件,并且
所述中心导体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或者所述间隔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
所述绝缘覆盖部件从所述中心导体的平行排列平面的两侧与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结合,并且
所述绝缘覆盖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窗口,通过所述窗口可以达到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
仅一个绝缘覆盖部件中具有窗口,并且
增强部件粘合到不具有窗口的所述绝缘覆盖部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
所述增强部件设置在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和所述覆盖部件之间,并且
所述增强部件形成有用于以预定间距固定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凹槽或者间隔件。
9.一种同轴扁平缆线,包括:
多根同轴电缆,其彼此平行地设置,在每根电缆中除去外护套的末端部,并且外导体、绝缘体和中心导体的一部分以阶梯状方式顺次露出;
接地棒,其具有用于分别锁定所述同轴电缆的锁定钉,并且紧固到所述外导体的露出部分上,以固定所述同轴电缆的间距,其中,
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都具有两个平行于所述中心导体的平行排列平面的平坦表面,
每个中心导体的两个平坦表面由相应的绝缘覆盖部件覆盖,并且
至少位于一个平坦表面附近的所述绝缘覆盖部件具有窗口,通过所述窗口可以达到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
切除所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以产生互相齐平的端面,以使所述中心导体不从所述绝缘覆盖部件伸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同轴扁平缆线,其中,
仅仅位于所述一个平坦表面附近的绝缘覆盖部件具有窗口,并且
增强部件设置在另一个绝缘覆盖部件和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之间。
12.一种同轴扁平缆线的制造方法,包括:
除去多根同轴电缆的每一根的外护套的末端部,并使外导体、绝缘体和中心导体的具有预定长度的一部分以阶梯状方式顺次露出;
通过接地棒的锁定钉锁定至少所述外导体的露出部分,从而以预定间距定位所述同轴电缆,所述接地棒包括两排锁定钉;以及
在所述中心导体以基本相同的间隔排列的状态下,将所述接地棒紧固到所述外导体的露出部分上,其中,所述外导体的露出部分夹在所述接地棒和压紧部件之间,以在所述中心导体以基本相同的间隔排列的状态下,将所述外导体的露出部分固定在所述接地棒和所述压紧部件上,所述两排锁定钉中的至少一排锁定钉锁定所述外导体,并且另一排锁定钉锁定所述外护套、所述外导体或者所述绝缘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结合到绝缘覆盖部件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造方法,还包括:
使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展平,从而使得展平的表面与所述中心导体的平行排列平面平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中心导体的平行排列平面的两侧轧制至少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以制造平坦表面;
使用绝缘覆盖部件覆盖所述中心导体的一个平坦表面;以及
使用具有窗口的绝缘覆盖部件覆盖另一个平坦表面,所述窗口使得可以达到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的一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使用所述绝缘覆盖部件覆盖每个中心导体的两个平坦表面以后,切除所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以产生彼此齐平的端面,从而使得所述中心导体不从所述绝缘覆盖部件伸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用不具有窗口的绝缘覆盖部件覆盖所述中心导体的一个平坦表面,
使用具有窗口的绝缘覆盖部件覆盖所述中心导体的另一个平坦表面,并且
当使用不具有窗口的绝缘覆盖部件覆盖所述中心导体的一个平坦表面时,将增强部件设置在所述中心导体的露出部分和不具有窗口的绝缘覆盖部件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288057A JP2008108476A (ja) | 2006-10-23 | 2006-10-23 | 多心同軸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6288056 | 2006-10-23 | ||
JP2006288057 | 2006-10-23 | ||
JP2006288056A JP4240105B2 (ja) | 2006-10-23 | 2006-10-23 | 多心同軸ケーブ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6-288056 | 2006-10-23 | ||
JP2006-288057 | 2006-10-23 | ||
JP2007-114806 | 2007-04-24 | ||
JP2007114806A JP4258674B2 (ja) | 2007-04-24 | 2007-04-24 | 同軸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7114806 | 2007-04-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69992A CN101169992A (zh) | 2008-04-30 |
CN101169992B true CN101169992B (zh) | 2011-08-03 |
Family
ID=39390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8155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69992B (zh) | 2006-10-23 | 2007-10-23 | 同轴扁平缆线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240105B2 (zh) |
CN (1) | CN10116999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30179B2 (ja) * | 2008-10-08 | 2013-01-30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箱型グランドバー及び前記箱型グランドバーを用いた極細同軸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並びに極細同軸ケーブルのアセンブリ方法 |
WO2010070853A1 (ja) * | 2008-12-16 | 2010-06-24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同軸ハーネスの接続構造 |
KR101404394B1 (ko) | 2010-11-05 | 2014-06-09 | 주식회사 케이티 | Rj 커넥터 |
CN102760518B (zh) * | 2011-04-25 | 2015-09-30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多层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
CN102938273A (zh) * | 2011-08-16 | 2013-02-20 | 新研创股份有限公司 | 扁平同轴线缆的制造方法 |
JP5765161B2 (ja) | 2011-09-16 | 2015-08-19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の特性評価機構及び特性評価方法 |
WO2016073042A1 (en) * | 2014-11-03 | 2016-05-12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Solderless test fixture |
CN110931159B (zh) * | 2019-12-21 | 2021-02-09 | 深圳市新都丰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多工位定位夹具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33887A (en) * | 1979-10-04 | 1984-02-28 | Shin-Etsu Polymer Co., Ltd. | Adjustable and readily solderable sheet-like connectors |
US5281762A (en) * | 1992-06-19 | 1994-01-25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Multi-conductor cable grounding connection and method therefor |
CN2450799Y (zh) * | 2000-10-19 | 2001-09-26 | 王东升 | 具强化肋条的端子 |
-
2006
- 2006-10-23 JP JP2006288056A patent/JP424010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10-23 CN CN200710181557XA patent/CN10116999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33887A (en) * | 1979-10-04 | 1984-02-28 | Shin-Etsu Polymer Co., Ltd. | Adjustable and readily solderable sheet-like connectors |
US5281762A (en) * | 1992-06-19 | 1994-01-25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Multi-conductor cable grounding connection and method therefor |
CN2450799Y (zh) * | 2000-10-19 | 2001-09-26 | 王东升 | 具强化肋条的端子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JP昭58-82718U 1983.06.04 |
JP特开2000-228118A 2000.08.15 |
JP特开平10-255921A 1998.09.25 |
JP特开平7-336838A 1995.12.2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69992A (zh) | 2008-04-30 |
JP2008108475A (ja) | 2008-05-08 |
JP4240105B2 (ja) | 2009-03-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69992B (zh) | 同轴扁平缆线及其制造方法 | |
US3775552A (en) | Miniature coaxial cable assembly | |
US7628647B2 (en) | Coaxial cab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03855476B (zh) | 电缆连接器、电缆组件以及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 | |
CN107887714B (zh) | 电缆连接用结构和电缆用连接器 | |
TWI383553B (zh) | 同軸電纜線束之連接構造及連接方法 | |
CN103855542A (zh) | 电缆连接器及电缆组件以及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 | |
CN100521396C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KR20100129739A (ko) | 후프 부재, 내부 전도체 터미널 및 동축 커넥터 제조 방법 | |
CN105556759A (zh) | 具有接地夹具的薄片体连接器 | |
US8647149B2 (en) | Connecting member-terminated multi-core coaxial cab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 |
JPH03236112A (ja) | 平型多芯電線とその成形方法 | |
JP2008166251A (ja) | 多心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コネクタ付き多心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 |
CN109285633B (zh) | 利用金属芯线制造汇流排的方法以及汇流排 | |
CN101999192B (zh) | 电端子系统 | |
US20040011552A1 (en) | Controlled impedance extruded flat ribbon cable | |
JP2008210563A (ja) | 多心同軸ケーブルおよび多心同軸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
US5834701A (en) | Flat multiple-core cable | |
US4325760A (en) | Method of making a cable splice | |
JP4258674B2 (ja) | 同軸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13061692A1 (ja) | 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 | |
CN1266805C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216212410U (zh) | 一种线缆结构 | |
CN2600946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10073372U (zh) | 柔性扁平分切条电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03 Termination date: 2017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