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2880A - 动力源的产生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动力源的产生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62880A CN101162880A CNA2006101411073A CN200610141107A CN101162880A CN 101162880 A CN101162880 A CN 101162880A CN A2006101411073 A CNA2006101411073 A CN A2006101411073A CN 200610141107 A CN200610141107 A CN 200610141107A CN 101162880 A CN101162880 A CN 1011628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ic force
- circular trace
- along
- force unit
- power 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846 repe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03 fossil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2 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7 locomo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83 run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A)制备一个驱动元件、一个设置于该驱动元件的内部磁力单元,及一个外部磁力单元,该驱动元件可沿着一圆形轨迹旋转,该外部磁力单元是沿着该圆形轨迹设置并可对应于该内部磁力单元;(B)使该内、外部磁力单元之间产生排斥推力;(C)当该驱动元件受到排斥推力瞬间推动后,将该内、外部磁力单元之间的排斥推力消除;(D)当该驱动元件借由排斥推力推动而旋转通过该外部磁力单元后,将该内、外部磁力单元之间的排斥推力恢复;(E)重复该步骤(C)至该步骤(D),将使得该驱动元件持续获得沿着该圆形轨迹旋转的动能。本发明具有可以使用电能来产生动能,并且力量损失小,能源转换效率高、较省电的功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源的产生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使用电能以产生动能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主要的动力源有两种,一种是使用石化燃料的引擎,另一种是使用电能驱动的马达,其中引擎是采用燃料爆炸的方式推动汽缸,并借由汽缸的往复式移动产生动力输出,马达则是借由转子相对于定子的磁场变化产生旋转,并借由转子的转动产生动力输出。
一般马达已经应用在电动的汽、机车上,而且随着石化燃料的逐渐枯竭与价格调涨有逐渐成长的趋势,然而一般马达需要缠绕出多个绕组,借此以形成多个径向延伸的电磁场,并借由产生径向的排斥推力来使得转子发生转动,其转动的动能是从径向的排斥推力所分出的垂直分量,而不是以全部的排斥推力来做直接推动,所以存在有力量损失较大、能源转换效率较低的缺点。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动力源在产生方法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生方法又没有适切的方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动力源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可以使用电能来产生动能,并且力量损失小,能源转换效率高、较省电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A).制备一个驱动元件、一个内部磁力单元,及一个外部磁力单元,该驱动元件可沿着一圆形轨迹旋转,并包括一个位于该圆形轨迹中心的枢转部,及一个位于该枢转部之外的驱动部,该内部磁力单元是设置于该驱动部,该外部磁力单元是沿着该圆形轨迹设置并可对应于该内部磁力单元,该外部磁力单元包括一个沿着该圆形轨迹延伸并可提供该内部磁力单元穿过的镂空部;(B).使该内、外部磁力单元之间分别产生一个沿着该圆形轨迹延伸并极性相同的磁极,并借由所述磁极之间的排斥推力使得该驱动元件沿着该圆形轨迹旋转;(C).当该驱动元件受到排斥推力瞬间推动后,将该内、外部磁力单元之间的排斥推力消除;(D).当该驱动元件借由排斥推力推动而旋转通过该镂空部之后,将该内、外部磁力单元之间的排斥推力恢复;以及(E).重复该步骤(C)至该步骤(D),将使得该驱动元件持续获得沿着该圆形轨迹旋转的动能。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A)还包含制备一个围绕于该圆形轨迹的壳体,该内、外部磁力单元是设置于该壳体所界定的一个容室内。
前述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中所述的壳体还包括一个上壳件及一个下壳件,该上、下壳件相结合后形成该容室,该容室具有一个围绕该驱动部的开口。
前述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中所述的驱动元件的枢转部是一支轴向与该圆形轨迹正交的转轴,该驱动部具有多数支沿着该转轴的径向连结于该转轴上的驱动杆。
前述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中所述的内部磁力单元包括多数个沿着该圆形轨迹设置于该驱动部的永久磁铁,各该永久磁铁具有两个沿着该圆形轨迹的切线方向延伸且相反设置的磁极,所述磁极的极性相异。
前述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中所述的外部磁力单元包括多数个沿着该圆形轨迹设置于该壳体上的铁心,及多数条沿着一绕线方向围绕于所述铁心上的绕线,该绕线方向是一与该圆形轨迹正交的环形。
前述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还包含制备一个磁力感应元件,该步骤(A)是将该磁力感应元件沿着该圆形轨迹设置于该内、外部磁力单元之间,所述外部磁力单元可配合该磁力感应元件所感应的磁力变化来改变其极性与调整磁力大小,当该驱动元件沿着该圆形轨迹旋转时,该内部磁力单元的磁极可使得该磁力感应元件感应磁力变化。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动力源的产生方法至少具有下列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内、外部磁力单元能产生沿着该圆形轨迹延伸的排斥推力,因此可以让该驱动元件获得较大且直接的动能,进而利用较少的电力就能使得该驱动元件沿着该圆形轨迹旋转,可获得较高的能源转换效率,所以在相同马达转速的要求条件下,本发明可以达到较省电的使用效果,并且能使用较少的材料制造,具有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综上所述,本发明新颖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可以使用电能来产生动能,并且力量损失小,能源转换效率高、较省电的功效。本发明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方法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且较现有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具有增进的突出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并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一说明本发明动力源的产生方法的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一说明上述该较佳实施例中,一个内部磁力单元与一个外部磁力单元的组成结构,以及与一个电源连接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一延续图1的示意图,说明上述该较佳实施例中,一个驱动元件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使用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方法、步骤、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
(A).制备一个围绕于一圆形轨迹201的壳体20、一个驱动元件30、一个内部磁力单元40、一个外部磁力单元50,及三个磁力感应元件60。
该壳体20,包括一个上壳件21、一个下壳件22,及一个借由该上、下壳件21、22相结合后形成的容室23,该容室23具有一个围绕该圆形轨迹201并朝向该圆形轨迹201中心的开口231。
该驱动元件30,可沿着该圆形轨迹201旋转,并包括一个位于该圆形轨迹201中心的枢转部31,及一个位于该枢转部31之外的驱动部32,该枢转部31是一支轴向与该圆形轨迹201正交的转轴,该驱动部32具有多数支沿着该转轴的径向连结于该转轴上的驱动杆321,所述的驱动杆321是分别从该枢转部31延伸通过该开口231到该容室23中。
该内部磁力单元40,是设置于该驱动部32并位于该容室23中,该内部磁力单元40包括多数个沿着该圆形轨迹201设置于该驱动杆321末端的永久磁铁41,各该永久磁铁41具有两个沿着该圆形轨迹201的切线方向延伸且相反设置的磁极411,所述磁极411的极性相异。
该外部磁力单元50,包括多数个沿着该圆形轨迹201设置于该壳体20上的铁心51、多数条沿着一绕线方向202围绕于所述的铁心51上的绕线52,及一个沿着该圆形轨迹201延伸并可提供该内部磁力单元40穿过的镂空部53,该绕线方向202是一与该圆形轨迹201正交的环形,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绕线52是分别沿着该绕线方向202绕设在所述铁心51上,且所述绕线52的两端可分别从该开口231处拉出缠绕,再连接到一个电源203。
所述磁力感应元件60,是沿着该圆形轨迹201设置于该内、外部磁力单元40、50之间,所述外部磁力单元50可配合该磁力感应元件60所感应的磁力变化来改变其极性与调整磁力大小,当该驱动元件30沿着该圆形轨迹201旋转时,该内部磁力单元40的磁极411可以通过该磁力感应元件60并使得该磁力感应元件60感应出磁力变化,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磁力感应元件60是采用霍尔检知器(Hall sensor)。
(B).使该外部磁力单元50获得电力产生两相反的磁极,并且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如以逆时针方向观看,使得该永久磁铁41与位在前方铁心51所产生的磁极相互吸引(N极与S极对应),同时与位于后方铁心51所产生的磁极相互排斥(N极与N极对应;S极与S极对应),因此借由所述磁极之间的吸引与排斥推力,将能够使得该驱动元件30沿着该圆形轨迹201做旋转。
(C).请配合参阅图3所示,当该驱动元件30受到排斥推力瞬间推动后(由图1转动到图3的位置),借由所述的磁力感应元件60可感应出磁力变化,并得知该驱动元件30的运动状态,此时通过该电源203的控制,可以将该内、外部磁力单元40、50之间的吸引与排斥推力都暂时消除,使得该驱动元件30以惯性力量沿着该圆形轨迹201做旋转。
(D).当该驱动元件30借由先前的吸引与排斥推力的推动而旋转通过所述镂空部53后,将如图1所示再次使该内、外部磁力单元40、50之间的排斥推力恢复,于是该驱动元件30就能继续获得吸引与排斥推力而运动。
(E).重复该步骤(C)至该步骤(D),就能使得该驱动元件30持续获得沿着该圆形轨迹201做逆时针旋转的动能,而如果通过该电源203的控制来改变所述铁心51所产生的磁极方向,就还能使得该驱动元件30被停止或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
借此,由于本发明的内、外部磁力单元40、50能产生沿着该圆形轨迹201也就是相同于旋转方向的排斥推力,因此相较于一般马达采用径向(或称侧向)排斥推力而运转的方式,本发明可以让该驱动元件30获得较大且直接的动能,进而利用较少的电力就能使得该驱动元件30沿着该圆形轨迹201做旋转,如此一来,将可获得较高的能源转换效率,所以在相同马达转速的要求条件下,本发明可以达到较省电的使用效果,并且能使用较少的材料制造,具有制造成本低的优点,充分满足市场要求使用省电、制造成本低的使用要求及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在供电时可作为动力源输出使用,相反地当未供电而借由外力驱使该驱动元件30运转时,该外部磁力单元50的绕线52会受到该内部磁力单元40的磁力切割而输出电压与电流,于是能产生发电的功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以下步骤:
(A).制备一个驱动元件、一个内部磁力单元,及一个外部磁力单元,该驱动元件可沿着一圆形轨迹旋转,并包括一个位于该圆形轨迹中心的枢转部,及一个位于该枢转部之外的驱动部,该内部磁力单元是设置于该驱动部,该外部磁力单元是沿着该圆形轨迹设置并可对应于该内部磁力单元,该外部磁力单元包括一个沿着该圆形轨迹延伸并可提供该内部磁力单元穿过的镂空部;
(B).使该内、外部磁力单元之间分别产生一个沿着该圆形轨迹延伸并极性相同的磁极,并借由所述磁极之间的排斥推力使得该驱动元件沿着该圆形轨迹旋转;
(C).当该驱动元件受到排斥推力瞬间推动后,将该内、外部磁力单元之间的排斥推力消除;
(D).当该驱动元件借由排斥推力推动而旋转通过该镂空部之后,将该内、外部磁力单元之间的排斥推力恢复;以及
(E).重复该步骤(C)至该步骤(D),将使得该驱动元件持续获得沿着该圆形轨迹旋转的动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步骤(A)还包含制备一个围绕于该圆形轨迹的壳体,该内、外部磁力单元是设置于该壳体所界定的一个容室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壳体还包括一个上壳件及一个下壳件,该上、下壳件相结合后形成该容室,该容室具有一个围绕该驱动部的开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驱动元件的枢转部是一支轴向与该圆形轨迹正交的转轴,该驱动部具有多数支沿着该转轴的径向连结于该转轴上的驱动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内部磁力单元包括多数个沿着该圆形轨迹设置于该驱动部的永久磁铁,各该永久磁铁具有两个沿着该圆形轨迹的切线方向延伸且相反设置的磁极,所述磁极的极性相异。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外部磁力单元包括多数个沿着该圆形轨迹设置于该壳体上的铁心,及多数条沿着一绕线方向围绕于所述铁心上的绕线,该绕线方向是一与该圆形轨迹正交的环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源的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制备一个磁力感应元件,该步骤(A)是将该磁力感应元件沿着该圆形轨迹设置于该内、外部磁力单元之间,所述外部磁力单元可配合该磁力感应元件所感应的磁力变化来改变其极性与调整磁力大小,当该驱动元件沿着该圆形轨迹旋转时,该内部磁力单元的磁极可使得该磁力感应元件感应磁力变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6101411073A CN101162880A (zh) | 2006-10-09 | 2006-10-09 | 动力源的产生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6101411073A CN101162880A (zh) | 2006-10-09 | 2006-10-09 | 动力源的产生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62880A true CN101162880A (zh) | 2008-04-16 |
Family
ID=39297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1411073A Pending CN101162880A (zh) | 2006-10-09 | 2006-10-09 | 动力源的产生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162880A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34515A (zh) * | 2014-05-26 | 2015-12-09 | 许博吉 | 驱动装置 |
CN105281488A (zh) * | 2014-05-28 | 2016-01-27 | 许博吉 | 驱动旋转装置 |
WO2018032122A1 (zh) * | 2016-08-16 | 2018-02-22 | 宇生自然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同轴电磁装置 |
WO2018045480A1 (zh) * | 2016-09-07 | 2018-03-15 | 宇生自然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磁电复合机 |
CN108204427A (zh) * | 2016-12-19 | 2018-06-26 | 林高合 | 飞轮装置的驱动方法 |
CN112971512A (zh) * | 2019-12-13 | 2021-06-18 | Seb公司 | 包括搅拌叶片的用于烹饪食物的电烹饪器具 |
-
2006
- 2006-10-09 CN CNA2006101411073A patent/CN101162880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34515A (zh) * | 2014-05-26 | 2015-12-09 | 许博吉 | 驱动装置 |
CN105281488A (zh) * | 2014-05-28 | 2016-01-27 | 许博吉 | 驱动旋转装置 |
WO2018032122A1 (zh) * | 2016-08-16 | 2018-02-22 | 宇生自然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同轴电磁装置 |
WO2018045480A1 (zh) * | 2016-09-07 | 2018-03-15 | 宇生自然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磁电复合机 |
CN108204427A (zh) * | 2016-12-19 | 2018-06-26 | 林高合 | 飞轮装置的驱动方法 |
CN112971512A (zh) * | 2019-12-13 | 2021-06-18 | Seb公司 | 包括搅拌叶片的用于烹饪食物的电烹饪器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62880A (zh) | 动力源的产生方法 | |
CN100568685C (zh) | 直流往复电机 | |
US9577500B2 (en) | Rotary continuous permanent magnet motor | |
CN108832790A (zh) | 转子无铁永磁同步电动机 | |
CN202503401U (zh) | 一种陀螺稳定装置及具有该稳定装置的船 | |
CN200983547Y (zh) | 动力产生装置 | |
CN105703517A (zh) | 一种高效电机 | |
CN101060271A (zh) | 直流往复电机 | |
CN108880161A (zh) | 一种无铁心轴向磁通永磁同步复合电机 | |
CN202353504U (zh) | 一种磁悬浮电动机 | |
CN113595445A (zh) | 一种双磁动力多功能悬浮式电动-发电机 | |
CN201374634Y (zh) | 一种自起动单相永磁同步电机 | |
CN102594070B (zh) | 一种自耦型永磁双凸极电机 | |
CN201234176Y (zh) | 转子磁极磁性强弱可控制的马达 | |
CN205622452U (zh) | 大吨位直驱式电动螺旋压力机永磁同步电机 | |
CN204928465U (zh) | 一种双功能电机多组合驱动设备 | |
CN102570704A (zh) | 一种并立电机系统、发电机系统及电动机系统 | |
CN202353505U (zh) | 一种磁悬浮发电机 | |
CN201142625Y (zh) | 多层定子电动机 | |
CN203261218U (zh) | 一种永久强磁无刷电机 | |
CN100385771C (zh) | 高效节能电机 | |
CN201142623Y (zh) | 电动发电一体机 | |
CN2404263Y (zh) | 磁力旋转装置 | |
CN1146100C (zh) | 磁力旋转机 | |
CN202009276U (zh) | 一种高效率无槽微电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8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