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1554B - 立体隔板 - Google Patents
立体隔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61554B CN101161554B CN200610136104A CN200610136104A CN101161554B CN 101161554 B CN101161554 B CN 101161554B CN 200610136104 A CN200610136104 A CN 200610136104A CN 200610136104 A CN200610136104 A CN 200610136104A CN 101161554 B CN101161554 B CN 1011615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ece
- fastening
- panel
- sheet
- fastening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rt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纸类材料的立体隔板(Stereoscopic Inner Spacer),其利用扣合以及折叠方式所组装而成。此立体隔板可置于包装盒中,以提供分隔的置物空间,用以提供包装盒中的物品支撑与固定,并防止包装盒内的物品因外力或互相撞击而受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体隔板(Stereoscopic Inner Spacer),特别是涉及一设置于包装盒中,以提供盒内物品支撑与保护的立体隔板。
背景技术
日常所使用的包装盒中,大都具有保护性的包装结构,用以支撑并保护置于包装盒的内容物,而避免因外界的撞击而受损。一般包装盒中,常见的保护性包装结构的材料有例如塑料类、纸类、以及金属类等。其中,由于纸类的包装结构具有容易制作、技术门坎低、成本较为低廉、及易于印刷等优势,因此在包装结构之制作上,纸类材料的选用相当普遍。
然而,与塑料类或金属类材质相比较之下,以纸类材料所制作而成的包装结构,其耐撞以及防水的能力仍有所不及。此外,对于高精密度且相当脆弱的电子组件而言,由于其极易在运送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例如水、灰尘、撞击力等,的影响而损坏,因此对包装结构的要求更是严苛。为了降低商品在运送过程的损坏率,防水、防尘、及抗震已是保护性包装结构所需具备的基本功能。目前较为常见的作法是在包装盒中,提供多个隔板、纸类或塑料类衬料、塑料填充泡绵、以及泡状缓冲垫等,除了可有效隔开包装盒内的物品,防止这些物品彼此碰撞而受损,更可避免物品于运送期间产生晃动而撞击包装盒壁,可进一步地保护包装盒的内容物。
此外,基于环境保护的原则,纸类的包装结构不仅可采用再生纸浆来加以制造,也可回收再生使用。而且,纸类材质不若其它材质般尚需负担回收成本,因此纸类材质的使用不仅可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更具有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目前,较为常用的纸制包装结构的制作技术为利用模具直接将纸浆热压制成型。或者,依设计需求将纸板裁成各式形状的板材,其中其制作是先依所欲装载的物品的大小形状进行取样与平行画线,再依所设计的样式折制及糊贴而成型。
然而,由于以模具直接将纸浆热压制成所需包装结构的制作方式,需要先开发制作模具,因此会增加成本负担。此外,以纸板折制及糊贴的方式所制成的包装结构,不仅耐冲撞的能力不足,且制作上更为费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隔板,利用折叠与扣合方式即可制作成型,组装容易,而可缩短工时,提高组装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隔板,利用纸类材质制作而成,因此可降低对环境的冲击,符合环保需求。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隔板,利用折叠与扣合纸类板材而组立成型,不需另外开发制作模具,因此可节省开模费用,降低成本支出。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立体隔板,适用于收纳一包装盒内的多个物品,此立体隔板至少包括:一顶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以及相对的第三侧与第四侧,且包括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且第一部分设有第一扣合片、第二扣合片、第三扣合片与第四扣合片分别对应于顶板的第一侧、第二侧、第三侧与第四侧;一第一侧板,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顶板的第一侧的第一侧片、第一底片、以及第二侧片;一第二侧板,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顶板的第二侧的第三侧片、第二底片、以及第四侧片,其中第四侧片包括凸设于第二底片的一扣合部,且经弯折第四侧片后第二底片与第四侧片之间产生第一扣合孔,第二底片设有第二扣合孔,且第二底片凹设有第一扣合口以及第二扣合口分别位于第二底片的邻接于顶板的第二侧的相对两侧;一第三侧板,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顶板的第三侧之第一部分的第五侧片与第一插设片、以及依序接合在顶板的第三侧之第二部分的第一支撑片、第三底片、与第五扣合片,其中第五扣合片设有第三扣合孔;以及一第四侧板,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顶板的第四侧的第一部分的第六侧片与第二插设片、以及依序接合在顶板的第四侧的第二部分的第二支撑片、第四底片、与第六扣合片,其中第六扣合片设有第四扣合孔,顶板的第三侧的第一部分与第四侧的第一部分位于顶板的第一部分的相对二侧,且第一支撑片与第二支撑片下折而支撑在顶板的下方.其中,第二侧板弯折在顶板的下方,且第一扣合片扣在第一扣合孔中,第二扣合片扣在第二扣合孔中,第三扣合片扣在第一扣合口与第三扣合孔中,且第四扣合片扣在第二扣合口与第四扣合孔中,而在顶板的第一部分中形成凹设的一开放置物空间.第一侧板、第五侧片、第六侧片、第一插设片、第二插设片以及顶板的第二部分折合成一矩形置物空间位于顶板之下.
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第一侧板更至少包括第一接合片,该第一接合片相对于第一底片与第二侧片接合,第二侧板更至少包括第二接合片,该第二接合片相对于第二底片与第四侧片接合。其中,第二接合片位于顶板的第二部分与第一接合片之间。
依照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第三扣合孔位于第五扣合片与第三底片之间,而于第五扣合片弯折后形成,且第四扣合孔位于第六扣合片与第四底片之间,而于第六扣合片弯折后形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立体隔板的展开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立体隔板的侧视图;
图2B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立体隔板的后视图;
图2C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立体隔板的下视图;
图3A至图3G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立体隔板的组装流程图;以及
图4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立体隔板放置于包装盒内的立体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立体隔板 102:侧片
104:底片 106:侧片
108:接合片 110:盖片
112:盖片 114:盖片
116:盖片 118:顶板
120:侧片 122:侧片
124:插设片 126:插设片
128:支撑片 130:支撑片
132:底片 134:扣合片
136:接合片 138:底片
140:扣合片 142:接合片
144:扣合片 146:扣合片
148:扣合片 150:扣合片
152:侧片 154:底片
156:侧片 158:接合片
208:开启口 210:扣合孔
212:扣合孔 214:扣合孔
216:扣合部 218:扣合口
220:扣合口 222:置物空间
224:底板 228:扣合孔
230:包装盒 232:外盖
234:侧板 236:置物空间
238:侧板 240:侧板
242:侧板 244: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揭露一种立体隔板,利用折叠与扣合一纸制板材而成,可提供二分隔的置物空间,而分别供一产品及其配件装设于其中,因此有助于产品的包装与收纳,并可防止包装盒内因物品间的相互碰撞或外界冲击力而对产品造成损坏。为了使本发明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下列描述并配合图1至图4的图示。
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立体隔板的展开示意图。在本发明中,立体隔板100较佳的是由一个一体成型的可挠薄型板材所构成,材质较佳的是选用具有缓冲层的纸类材料,例如瓦楞纸、铜版纸等,以符合环保需求并提供包装物品的保护。立体隔板100至少包括顶板118以及分别接合在顶板118的四侧的侧板238、侧板240、侧板242与侧板244,其中侧板238与侧板240位于顶板118的相对二侧,而侧板242与侧板244则位于顶板118的另相对二侧,如图1所示。
顶板118至少画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设有扣合片148、扣合片150、扣合片144与扣合片146,另一部分则维持平面。这些扣合片148、扣合片150、扣合片144与扣合片146也分别对应于顶板118的四侧,其中扣合片148对应于侧板238所在的顶板118之侧,扣合片150对应于侧板240所在的顶板118之侧,扣合片144对应于侧板242所在的顶板118之侧,而扣合片146对应于侧板244所在的顶板118之侧,如图1所示。
在本发明中,侧板238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顶板118的侧片102、底片104、以及侧片106.在本较佳实施例中,侧板238更进一步包括接合片108以及四个盖片110、112、114与116,其中接合片108与侧片106接合并相对于底片104,盖片110与112分别设于侧片106的相对二侧且邻近接合片108,盖片114与116则分别设于侧片102的相对二侧且邻近顶板118.在本发明中,底片104更可设置二开启口208位于底片104的相对二侧,如图1所示.
在本发明中,侧板240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顶板118的侧片152、底片154、以及侧片156,其中侧片156包括凸设于底片154的扣合部216。经弯折侧片156后,底片154与侧片156之间产生扣合孔228(请参照图2C)。底片154另穿设有扣合孔214,且底片154更进一步凹设有扣合口218以及扣合口220,其中扣合口218与扣合口220分别位于底片154邻接于顶板118的相对两侧。如图1所示,扣合口218与扣合口220较佳为阶梯状开口。在本较佳实施例中,侧板240更包括接合片158,其中接合片158与侧片156接合并相对于底片154。
在本发明中,侧板242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顶板118的一部分的侧片120与插设片124、以及依序接合在顶板118的另一部分的支撑片128、底片132、与扣合片134,其中扣合片134设有扣合孔210。扣合孔210可穿设于扣合片134中,或者扣合孔210设于扣合片134与底片132之间,且于扣合片134弯折后形成,如图1所示。在本较佳实施例中,侧板242更包括接合片136,该接合片136相对于底片132接合在扣合片134。
同样地,在本发明中,侧板244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顶板118的一部分的侧片122与插设片126、以及依序接合在顶板118的另一部分的支撑片130、底片138、与扣合片140,其中扣合片140设有扣合孔212。扣合孔212可穿设于扣合片140中,或者扣合孔212设于扣合片140与底片138之间,且于扣合片140弯折后形成,如图1所示。在本较佳实施例中,侧板244更包括接合片142,该接合片142相对于底片138接合在扣合片140。侧片120及插设片124、与侧片122及插设片126分别位于顶板118的相对二侧。
请参照图2A至图2C,其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立体隔板的侧视图、后视图以及下视图。经折叠组立后,立体隔板100具有开放式的置物空间222,如图2A所示,并具有隐藏式的矩形置物空间236,如图2B与图2C所示。
请参照图3A至图3G,其绘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立体隔板的组装流程图。折制组合立体隔板100时,先将侧板242朝顶板118的下方内折,而使侧板242位于顶板118之下,其中侧片152位于顶板118下方侧边,底片154位于顶板118的下方,扣合口218与扣合口220则分别邻近于扣合片144与扣合片146,如图3A所示。
接着,将顶板118的扣合片144、扣合片146、扣合片148与扣合片150向下压,而使扣合片144卡扣在扣合口218中,使扣合片146卡扣在扣合口220中,使扣合片148卡扣在扣合孔228中,使扣合片150卡扣在扣合孔214中,如图3B以及图3C的放大图所示。
接下来,将支撑片128、底片132、扣合片134与接合片136向下折,再将底片132朝顶板118的内部折,并折扣合片134与接合片136,其中扣合片134经弯折后会在底片132与扣合片134之间形成扣合孔210,如图3D所示。经弯折扣合片134与接合片136后,使接合片136与顶板118接合,并使扣合片134与扣合片144接合,同时使扣合片144卡扣在扣合孔210中,如图3D所示。此时,底片132屏蔽住扣合口218。
同样地,将支撑片130、底片138、扣合片140与接合片142向下折,再将底片138朝顶板118的内部折,并折扣合片140与接合片142,其中扣合片140经弯折后会在底片138与扣合片140之间形成扣合孔212.经弯折扣合片140与接合片142后,使接合片142与顶板118接合,并使扣合片140与扣合片146接合,同时使扣合片146卡扣在扣合孔212中,而顶板118的一部分中形成凹设的开放式的置物空间222,如图3E与图2A所示.其中,底片138屏蔽住扣合口220.此时,立体隔板100尚未完成组装,支撑片128与支撑片130支撑在顶板118,而接合片158延伸在顶板118下方,如图3F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可选择性地分别系结一支撑件(未绘示)于支撑片128与支撑片130的下表面上,其中这两个支撑件经折叠后,可形成空心矩形结构而分别位于顶板118与底片132之间以及顶板118与底片138,且这两个空心矩形结构分别介于支撑片128与扣合片144之间以及支撑片130与扣合片之间,以支撑置物空间222.
接着,将侧板238向顶板118下方并朝内折,而使侧片106与侧片156接合,使侧片102隔着底片104而与侧片106相对,并使接合片108与接合片158叠合,其中接合片158夹设在接合片108与顶板118之间,如图3G所示。随后,将盖片110、盖片112、盖片114与盖片116分别内折,再将侧片122遮盖在盖片112与盖片116外,以及将侧片120遮盖在盖片110与盖片114外,并将插设片126插入盖片112及盖片116与底片104之间的缝隙,以及将插设片124插入盖片110及盖片114与底片104之间的缝隙,而使侧板238与顶板118的一部分折合成矩形隐藏式置物空间236位于顶板118之下,如图2B与图2C所示。此时,设于底片104相对二侧的开启口208可分别暴露出部分的插设片124与插设片126,以利开启置物空间236,如图2C所示。
请参照图4,立体隔板100可装设在包装盒230中,以收纳此包装盒230内的物品。一般而言,包装盒230包括底板224、围设在底板224四周的侧板234、以及与一侧板234接合的外盖232。将组装完成的立体隔板100放入包装盒230中,使开放式的置物空间222朝上,再盖上外盖232,即完成具有独立且开放的置物空间的包装盒。
由上述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可知,本发明的一优点就是因为本发明的立体隔板是利用折叠与扣合方式即可制作成型,组装容易,而可缩短工时,提高组装效率。
由上述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可知,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就是因为本发明的立体隔板是利用纸类材质制作而成,因此可降低对环境的冲击,符合环保需求。
由上述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可知,本发明的又一优点就是因为本发明的立体隔板是利用折叠与扣合纸类板材而组立成型,不需另外开发制作模具,因此可节省开模费用,降低成本支出。
虽然结合以是一较佳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在此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20)
1.一种立体隔板,适用于收纳一包装盒内的多个物品,该立体隔板至少包括:
顶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以及相对的第三侧与第四侧,且包括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且该第一部分设有第一扣合片、第二扣合片、第三扣合片与第四扣合片分别对应于该顶板的该第一侧、该第二侧、该第三侧与该第四侧;
第一侧板,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该顶板的该第一侧的第一侧片、第一底片、以及第二侧片;
第二侧板,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该顶板的该第二侧的第三侧片、第二底片、以及第四侧片,其中该第四侧片包括凸设于该第二底片的扣合部,且经弯折该第四侧片后该第二底片与该第四侧片之间产生第一扣合孔,该第二底片设有第二扣合孔,且该第二底片凹设有第一扣合口以及第二扣合口分别位于该第二底片的邻接于该顶板的该第二侧的相对两侧;
第三侧板,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该顶板的该第三侧的第一部分的第五侧片与第一插设片、以及依序接合在该顶板的该第三侧的第二部分的第一支撑片、第三底片、与第五扣合片,其中该第五扣合片设有第三扣合孔;以及
第四侧板,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该顶板的该第四侧的第一部分的第六侧片与第二插设片、以及依序接合在该顶板的该第四侧的第二部分的第二支撑片、第四底片、与第六扣合片,其中该第六扣合片设有第四扣合孔,该顶板的该第三侧的该第一部分与该第四侧的该第一部分位于该顶板的该第一部分的相对二侧,且该第一支撑片与该第二支撑片下折而支撑在该顶板的下方;
其中,该第二侧板弯折在该顶板的下方,且该第一扣合片扣在该第一扣合孔中,该第二扣合片扣在该第二扣合孔中,该第三扣合片扣在该第一扣合口与该第三扣合孔中,且该第四扣合片扣在该第二扣合口与该第四扣合孔中,而在该顶板的该第一部分中形成凹设的一开放置物空间;
该第一侧板、该第五侧片、该第六侧片、该第一插设片、该第二插设片以及该顶板的该第二部分折合成一矩形置物空间位于该顶板之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第一侧板更至少包括四个盖片分别接合在该第一侧片的相对二侧与该第二侧片的相对二侧,且该第五侧片与该第六侧片遮盖在该些盖片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第一底片设有二开启口位于该第一底片的相对二侧,且该些开启口分别暴露出部分的该第一插设片与部分的该第二插设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第一侧板更至少包括第一接合片,该第一接合片相对于该第一底片与该第二侧片接合;该第二侧板更至少包括第二接合片,该第二接合片位于该顶板的该第二部分与该第一接合片之间,且相对于该第二底片与该第四侧片接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第三侧板更至少包括第三接合片,该第三接合片接合在该第五扣合片并相对于该第三底片与该顶板接合;该第四侧板更至少包括第四接合片,该第四接合片接合在该第六扣合片并相对于该第四底片与该顶板接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第三扣合孔位于该第五扣合片与该第三底片之间,而在该第五扣合片弯折后形成;该第四扣合孔位于该第六扣合片与该第四底片之间,而于该第六扣合片弯折后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第三扣合孔穿设于该第五扣合片之中;该第四扣合孔穿设于该第六扣合片之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第一扣合口与该第二扣合口均为一阶梯状开口,且该第三底片与该第四底片分别屏蔽住该第一扣合口与该第二扣合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立体隔板的材质为具有缓冲结构的纸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立体隔板的材质为瓦楞纸或铜版纸。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隔板,更至少包括二支撑件分别接合在该第一支撑片的下表面以及该第二支撑片的下表面,其中该些支撑件经折叠后形成二空心矩形结构而分别位于该顶板与第三底片之间以及该顶板与第四底片之间,且更分别介于该第一支撑片与该第三扣合片之间以及该第二支撑片与该第四扣合片之间。
12.一种立体隔板,适用于收纳一包装盒内的多个物品,该立体隔板至少包括:
顶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以及相对的第三侧与第四侧,且包括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且该第一部分设有第一扣合片、第二扣合片、第三扣合片与第四扣合片分别对应于该顶板的该第一侧、该第二侧、该第三侧与该第四侧;
第一侧板,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该顶板的该第一侧的第一侧片、第一底片、第二侧片与第一接合片,以及四个盖片分别接合在该第一侧片的相对二侧与该第二侧片的相对二侧;
第二侧板,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该顶板的该第二侧的第三侧片、第二底片、第四侧片以及第二接合片,其中该第四侧片包括凸设于该第二底片的扣合部,且经弯折该第四侧片后该第二底片与该第四侧片之间产生第一扣合孔,该第二底片设有第二扣合孔,且该第二底片凹设有第一扣合口以及第二扣合口分别位于该第二底片的邻接于该顶板的该第二侧的相对两侧;
第三侧板,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该顶板的该第三侧的第一部分的第五侧片与第一插设片、以及依序接合在该顶板的该第三侧的第二部分的第一支撑片、第三底片、与第五扣合片,其中该第五扣合片设有第三扣合孔;以及
第四侧板,至少包括依序接合在该顶板的该第四侧的第一部分的第六侧片与第二插设片、以及依序接合在该顶板的该第四侧的第二部分的第二支撑片、第四底片、与第六扣合片,其中该第六扣合片设有第四扣合孔,该顶板的该第三侧的该第一部分与该第四侧的该第一部分位于该顶板的该第一部分的相对二侧,且该第一支撑片与该第二支撑片下折而支撑在该顶板的下方;
其中,该第二侧板弯折在该顶板的下方,且该第一扣合片扣在该第一扣合孔中,该第二扣合片扣在该第二扣合孔中,该第三扣合片扣在该第一扣合口与该第三扣合孔中,且该第四扣合片扣在该第二扣合口与该第四扣合孔中,而在该顶板的该第一部分中形成凹设的一开放置物空间;
该第一侧板、该第五侧片、该第六侧片、该第一插设片、该第二插设片以及该顶板的该第二部分折合成一矩形置物空间位于该顶板之下,且该第二接合片位于该顶板的该第二部分与该第一接合片之间,该第五侧片与该第六侧片遮盖在该些盖片外。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第一底片设有二开启口位于该第一底片的相对二侧,且该些开启口分别暴露出部分的该第一插设片与部分的该第二插设片。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第三侧板更至少包括一第三接合片,该第三接合片接合在该第五扣合片并相对于该第三底片与该顶板接合;该第四侧板更至少包括一第四接合片,该第四接合片接合在该第六扣合片并相对于该第四底片与该顶板接合.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第三扣合孔位于该第五扣合片与该第三底片之间,而于该第五扣合片弯折后形成;该第四扣合孔位于该第六扣合片与该第四底片之间,而于该第六扣合片弯折后形成。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第三扣合孔穿设于该第五扣合片之中;该第四扣合孔穿设于该第六扣合片之中。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第一扣合口与该第二扣合口均为一阶梯状开口,且该第三底片与该第四底片分别屏蔽住该第一扣合口与该第二扣合口。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立体隔板的材质为具有缓冲结构的纸板。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立体隔板,其中该立体隔板的材质为瓦楞纸或铜版纸。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立体隔板,更至少包括二支撑件分别接合在该第一支撑片的下表面以及该第二支撑片的下表面,其中该些支撑件经折叠后形成二空心矩形结构而分别位于该顶板与第三底片之间以及该顶板与第四底片之间,且更分别介于该第一支撑片与该第三扣合片之间以及该第二支撑片与该第四扣合片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136104A CN101161554B (zh) | 2006-10-11 | 2006-10-11 | 立体隔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136104A CN101161554B (zh) | 2006-10-11 | 2006-10-11 | 立体隔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61554A CN101161554A (zh) | 2008-04-16 |
CN101161554B true CN101161554B (zh) | 2010-05-12 |
Family
ID=39296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1361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61554B (zh) | 2006-10-11 | 2006-10-11 | 立体隔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16155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98197B (zh) * | 2018-01-26 | 2020-03-17 |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包装结构和包装方法 |
DK202070161A1 (en) * | 2020-03-10 | 2021-10-29 | Vkr Holding As | A packaging for installation elements for a roof window, a packed kit of installation elements,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a packaging for roof window installation elements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34497A (en) * | 1977-08-10 | 1979-01-16 | Fidelity Container Corp. | Shock absorbing carton insert |
CN2117339U (zh) * | 1992-04-07 | 1992-09-30 | 沈阳辽河制药厂 | 包装盒 |
CN2587776Y (zh) * | 2002-09-13 | 2003-11-26 | 付大海 | 环保型食品包装盒 |
DE10234712A1 (de) * | 2002-07-30 | 2004-02-19 | Impac Gmbh | Abstandselement zur stoßdämpfenden Platzierung eines Gegenstandes innerhalb einer äußeren Verpackung, sowie stoßdämpfenden Anordnung von zwei Abstandselementen dieser Art |
CN1197743C (zh) * | 2002-07-10 | 2005-04-20 |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立体隔板 |
CN1199828C (zh) * | 2002-07-10 | 2005-05-04 |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立体隔板 |
CN2714433Y (zh) * | 2004-08-27 | 2005-08-03 | 卢建武 | 玩具包装盒 |
-
2006
- 2006-10-11 CN CN200610136104A patent/CN10116155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34497A (en) * | 1977-08-10 | 1979-01-16 | Fidelity Container Corp. | Shock absorbing carton insert |
CN2117339U (zh) * | 1992-04-07 | 1992-09-30 | 沈阳辽河制药厂 | 包装盒 |
CN1197743C (zh) * | 2002-07-10 | 2005-04-20 |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立体隔板 |
CN1199828C (zh) * | 2002-07-10 | 2005-05-04 |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立体隔板 |
DE10234712A1 (de) * | 2002-07-30 | 2004-02-19 | Impac Gmbh | Abstandselement zur stoßdämpfenden Platzierung eines Gegenstandes innerhalb einer äußeren Verpackung, sowie stoßdämpfenden Anordnung von zwei Abstandselementen dieser Art |
CN2587776Y (zh) * | 2002-09-13 | 2003-11-26 | 付大海 | 环保型食品包装盒 |
CN2714433Y (zh) * | 2004-08-27 | 2005-08-03 | 卢建武 | 玩具包装盒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61554A (zh) | 2008-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49537B2 (en) | Stereoscopic inner spacer | |
US7097043B2 (en) | Packaging carton | |
CN102602598B (zh) | 便于展示的电子产品包装盒 | |
CN201006781Y (zh) | 包装盒 | |
CN200995799Y (zh) | 包装盒 | |
US20090045247A1 (en) | Paper box structure | |
CN101161554B (zh) | 立体隔板 | |
CN202175245U (zh) | 一种包装盒 | |
US6769543B2 (en) | Stereoscopic inner spacer | |
US6702180B2 (en) | Stereoscopic inner spacer | |
CN110451049A (zh) | 一种包装盒 | |
CN202686918U (zh) | 包装盒 | |
CN108298159A (zh) | 一种汽车保险杠的包装 | |
CN208086238U (zh) | 一种汽车保险杠的包装 | |
CN207843873U (zh) | 一种产品包装组件 | |
CN100371226C (zh) | 缓冲包装结构 | |
JP2003170968A (ja) | 紙製緩衝体 | |
CN211970409U (zh) | 一种鸡蛋缓冲包装盒及其裁片 | |
CN110406761A (zh) | 一种三层包装盒 | |
CN206634342U (zh) | 一种外置保护条内置底衬的包装盒 | |
CN1197743C (zh) | 立体隔板 | |
CN214029583U (zh) | 一种包装盒 | |
CN103213736A (zh) | 包装组合 | |
CN220333252U (zh) | 一种全纸组合式茶具包装盒 | |
TWI260300B (en) | Packaging cush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2 Termination date: 20151011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