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151825A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51825A
CN101151825A CNA2006800106902A CN200680010690A CN101151825A CN 101151825 A CN101151825 A CN 101151825A CN A2006800106902 A CNA2006800106902 A CN A2006800106902A CN 200680010690 A CN200680010690 A CN 200680010690A CN 101151825 A CN101151825 A CN 1011518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modulation
relay station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106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内绫子
三好宪一
森野博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51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18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20Repeater circuits; Relay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20Repeater circuits; Relay circuits
    • H04L25/24Relay circuit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4L25/242Relay circuit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reti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8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allowing a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to use more than one type of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2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identifying the type of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能够防止吞吐量的降低的无线通信方法。该无线通信方法中,在帧2中,中继站(1)由于其中继信号的调制方式为16QAM,所以将延迟量决定为Δt2,中继站(2)由于其中继信号的调制方式为QPSK,所以将延迟量决定为Δt4。然后,在帧2中的Δt2,中继站(1)将调制方式为16QAM的中继信号发送到基站。另一方面,中继站(2)在到Δt4为止的期间,检测出中继站(1)在Δt2发送了中继信号,由于来自中继站(1)的中继信号在Δt2被发送,所以中继站(2)将中继站(1)所使用的调制方式估计为16QAM,而且将当初设定的调制方式即QPSK,更新为与中继站(1)相同的调制方式即16QAM,并以16QAM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后发送到基站。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移动电话等为代表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随着信息的多媒体化,不仅传输语音数据,还传输静止图像、活动图像等的大容量数据的情况逐渐普遍。为了实现大容量数据的传输,在积极研究利用高频的无线频带而实现高传输率的技术。
然而,在利用高频的无线频带时,在近距离的情况下,能够期待高传输率,但距离越远,因传输距离而造成的衰减越大。因此,在实际运用利用高频的无线频带的移动通信系统时,各个基站的覆盖区域变小,所以需要设置更多基站。设置基站时需要相应的费用,所以迫切地需求能够抑制基站数的增加,同时实现利用高频的无线频带的通信服务的技术。
对于这些需求,正在研究形成通信网络的技术,该通信网络为利用移动台作为中继站,直接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形成的通信网络以及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通过中继站(移动台)形成的通信网络(Ad hoc(自组织)网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技术,能够通过在基站中将双方的通信网络的接收信号进行合成,获得分集增益。
[专利文献1]特开2001-1899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形成自组织网络的中继站必须在中继站之间统一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编码率))而进行中继发送。为了中继站之间统一MCS,必须通过基站或移动台发出的信令,对各个中继站指示MCS,或者在中继站之间,互相传输信令而通知MCS。在其中的任何情况下,均使信令量增高,吞吐量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能够防止吞吐量的降低的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将对来自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发送信号进行解调后并再次调制而生成的中继信号,中继发送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该无线通信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估计单元,基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中的中继发送的延迟量,估计所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的调制方式,该其他无线通信装置为将所述发送信号中继发送到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装置;调制单元,以估计出的调制方式对所述中继信号进行调制;以及发送单元,将调制后的中继信号发送到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吞吐量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各个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参照表。
图3是实施方式1的顺序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参照表。
图5是实施方式1的顺序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中继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中继站的动作流程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参照表。
图9是实施方式2的顺序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参照表。
图11是实施方式2的顺序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中继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无线通信装置,将对来自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发送信号进行解调后并再次调制而生成的中继信号,中继发送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而且,该无线通信装置为例如装载于移动通信系统中所使用的无线通信中继站装置(以下,简称为中继站)的装置。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将进行中继发送的无线通信装置作为中继站,将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作为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以下,简称为移动台),将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作为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来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1所示,在以下的各个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多个中继站(中继站1和2),这些多个中继站将来自移动台的发送信号中继发送到基站。此时,中继站1和中继站2使用相同的MCS进行中继发送。另外,移动台、中继站和基站以具有规定的时间长度的帧为单位,相互同步而进行发送/接收。
另外,在该移动通信系统中,中继站1和中继站2在中继处理时,使从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延迟后,发送到基站。在各个实施方式中详细说明这种延迟控制。另外,基站接收由中继站1中继的信号和由中继站2中继的信号的双方的信号,并将其进行合成。另外,从中继站1发送的信号也到达中继站2,同样地,从中继站2发送的信号也到达中继站1。因此,中继站1能够检测中继站2是否发送了中继信号,同样地,中继站2能够检测中继站1是否发送了中继信号。
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中继站可为预先设置的中继站,也可为如Ad hoc网络(例如,参照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利用其他的移动台作为中继站。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中继站基于中继发送的MCS参数决定中继发送的延迟量。然后,各个中继站在使中继信号延迟的期间,检测到其他中继站向基站发送了相同的中继信号时,基于其他中继站的延迟量估计其他中继站的MCS参数,并使用与其他中继站的MCS参数相同的MCS参数进行中继发送。也就是说,各个中继站在检测到其他中继站比本站先向基站中继发送时,将在本站的中继发送的调制方式调整为其他的中继站的中继发送的调制方式。
另外,关于用于决定延迟量的MCS参数,基站测量各个中继站与基站之间的线路质量,并将与该线路质量相应的MCS参数报告给各个中继站。作为线路质量,例如使用从中继站发送的信号的基站中的接收质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通信系统为TDD(Time Division Duplex)方式的通信系统时,在上行线路的传播路径特性和下行线路的传播路径特性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所以各个中继站能够基于来自基站的信号的接收质量,估计基站中所测量的接收质量。因此,在为TDD方式的通信系统时,各个中继站也可使用MCS参数,该参数为测量来自基站的信号的接收质量,并基于该信号的接收质量而设定。
另外,有关从线路质量设定MCS参数,也可设定为以下的MCS参数,即,仅通过来自任意一个中继站的中继信号就能够满足基站的期望质量的MCS参数。另外,根据从多个中继站发送中继信号,也可设定为以下的MCS参数,即,与仅通过来自任意一个中继站的中继信号就能够满足基站的期望质量的MCS参数相比,MCS级别更高(调制阶数更大)的MCS参数。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图2所示的表(表例1)或图4所示的表(表例2),以如下方式进行各个中继站的延迟量的决定和MCS参数的估计。另外,在各个表中,各个延迟量为Δt1<Δt2<Δt3<Δt4<Δt5。另外,中继站1和中继站2具有图2或图4所示的相同的表。另外,中继站1和中继站2从移动台同时接收相同的信号。
<表例1>
在表例1(图2)中,对于越小的延迟量设定调制阶数较大的调制方式,而且对于较大的延迟量设定调制阶数越小的调制方式。
参照图2所示的表,各个中继站根据MCS参数决定延迟量,该MCS参数是基于各个中继站和基站之间的线路质量而设定的。更具体来说,各个中继站在其MCS参数的调制方式为64QAM时,将中继信号的延迟量决定为Δt1。对于其他的调制方式(16QAM、8PSK、QPSK、BPSK),以同样方式来决定延迟量(Δt2、Δt3、Δt4、Δt5)。也就是说,在调制阶数较大(MCS级别较高)的调制方式的情况下,各个中继站使延迟量较小,而在调制阶数较小(MCS级别较低)的调制方式的情况下,各个中继站使延迟量较大。然后,各个中继站使从移动台接收的信号延迟相当于所决定的延迟量后,进行中继发送。
另外,各个中继站判定其他中继站是否以比本站的延迟量小的延迟量发送中继信号。各个中继站在截至本站的延迟时间为止的期间,检测到其他中继站将相同的中继信号中继发送到基站时,基于由其他中继站对中继信号提供的延迟量,估计由其他中继站用于中继信号的MCS参数。例如,各个中继站检测到其他中继站在延迟量Δt2进行中继发送时,估计在其他中继站的中继发送的MCS参数为16QAM。然后,各个中继站使用估计出的该MCS参数,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并发送。由此,各个中继站,在其他中继站比本站先向基站进行了中继发送时,能够将本站的中继发送的调制方式调整为其他中继站的中继发送的调制方式。因此,各个中继站能够以相互相同的调制方式进行中继发送。
另一方面,各个中继站等待了相当于本站的延迟时间而仍未检测到其他中继站向基站中继发送时,使用基于本站与基站之间的线路质量而设定的MCS参数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并以与该MCS参数相应的延迟量发送中继信号。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中继站从其他中继站的中继发送的延迟量来估计其他中继站的MCS参数,并以与估计出的该MCS参数相同的MCS参数进行本站的中继发送。由此,在中继站之间的MCS均为一致,所以各个中继站无需通过来自基站或移动台的信令而接收MCS的指示,也无需在中继站之间相互传输信令来通知MCS。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多个中继站必须使用相同的MCS参数进行中继发送时,也能够防止吞吐量的降低。
接着,图3是表示顺序图,该顺序图为在表例1中,在中继站1中所设定的调制方式(MCS参数)为16QAM并在中继站2中所设定的调制方式(MCS参数)为QPSK时,也就是说,中继站1的调制阶数大于中继站2的调制阶数(中继站1的MCS级别高于中继站2的MCS级别)时的顺序图。另外,假设接收或发送中继信号的帧定时由基站、移动台或高层的控制站决定,并事先通知给中继站。
在帧1中,移动台将发往基站的发送信号发送到中继站1和中继站2。
在帧2中,中继站1由于其中继信号的调制方式为16QAM,所以参照图2的表而将延迟量决定为Δt2。另外,中继站2由于其中继信号的调制方式为QPSK,所以参照图2的表而将延迟量决定为Δt4。然后,在帧2中的Δt2,中继站1将调制方式为16QAM的中继信号发送到基站。另一方面,在到Δt4为止的期间,中继站2检测中继站1在Δt2发送了中继信号。在检测出已发送时,因为来自中继站1的中继信号是以Δt2发送,所以中继站2参照图2的表而估计中继站1所使用的调制方式为16QAM。然后,中继站2将当初所设定的调制方式即QPSK更新为与中继站1相同的调制方式即16QAM,并以16QAM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后发送到基站。另外,在检测出来自中继站1的中继信号的时刻,中继站2中止本站中的延迟,并立即发送中继信号。因此,来自中继站2的中继信号被以比当初所决定的延迟量Δt4更早的定时发送。然后,基站接收来自中继站1的中继信号和来自中继站2的中继信号,并将双方的中继信号进行合成。
如此,在表例1中,使其他中继站的调制方式调整为线路质量更高的,即,调制阶数更大的中继站的调制方式,所以能够提高中继信号的传输率。
<表例2>
在表例2(图4)中,与表例1(图2)不同之处在于,对较大的延迟量设定较大调制阶数的调制方式,而对较小的延迟量设定较小调制阶数的调制方式。也就是说,在调制阶数较小(MCS级别较低)的调制方式的情况下,各个中继站使延迟量较小,而在调制阶数较大(MCS级别较高)的调制方式的情况,各个中继站使延迟量较大。
若使用这样的表,则能够使其他中继站的调制方式调整为线路质量更低的,即,调制阶数更小的中继站中的调制方式。因此,能够使基站可靠地接收来自多个中继站的中继信号。
接着,图5是表示顺序图,该顺序图为在表例2中,在中继站1中所设定的调制方式(MCS参数)为16QAM且在中继站2中所设定的调制方式(MCS参数)为QPSK时,也就是说,中继站2的调制阶数小于中继站1的调制阶数(中继站2的MCS级别低于中继站1的MCS级别)时的图。
在帧1中,移动台将发往基站的发送信号发送到中继站1和中继站2。
在帧2中,中继站1由于其中继信号的调制方式为16QAM,所以参照图4的表而将延迟量决定为Δt4。另外,中继站2由于其中继信号的调制方式为QPSK,所以参照图4的表而将延迟量决定为Δt2。然后,在帧2中的Δt2,中继站2将调制方式为QPSK的中继信号发送到基站。另一方面,在到Δt4为止的期间,中继站1检测出中继站2在Δt2发送了中继信号。在检测出已发送时,由于来自中继站2的中继信号已被以Δt2发送,所以中继站1参照图4的表而估计中继站2所使用的调制方式为QPSK。然后,中继站1将当初所设定的调制方式即16QAM更新为与中继站2相同的调制方式即QPSK,并以QPSK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后发送到基站。另外,在检测出来自中继站2的中继信号的时刻,中继站1中止本站中的延迟处理,并立即发送中继信号。因此,来自中继站1的中继信号被以比当初所决定的延迟量Δt4更早的定时发送。然后,基站接收来自中继站1的中继信号和来自中继站2的中继信号,并将双方的中继信号进行合成。
如此,在表例1中,将调制方式统一为调制阶数较大的调制方式而进行中继发送,相对于此,在表例2中,将调制方式统一为调制阶数较小的调制方式而进行中继发送。因此,基站能够可靠地接收来自多个中继站的中继信号。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中继站的结构。图6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中继站100的结构。另外,上述的中继站1和中继站2具有相同的结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限定于上行线路中的中继发送而进行说明。但是,能够在下行线路中与上行线路同样地进行中继发送。
在中继站100中,无线接收单元102通过天线101接收来自移动台的信号、来自基站的线路质量信息以及由其他中继站发送的中继信号,并对其进行下变频等的无线处理后输出。
线路质量获得单元103从来自基站的线路质量信息中,获得中继站100和基站之间的线路质量。另外,在TDD方式的通信系统的情况下,线路质量获得单元103测量来自基站的信号的接收质量而获得线路质量。所获得的线路质量被输入到MCS参数设定单元104。
MCS参数设定单元104根据线路质量而决定中继信号的MCS参数,并将其设定给延迟控制单元109和调制单元110。
信号检测单元105对来自移动台的信号和来自其他中继站的中继信号进行比较,并判定其他中继站是否进行了中继发送。也就是说,在来自移动台的信号和来自其他中继站的中继信号为相同的信号时,信号检测单元105判断已从其他中继站向基站发送了相同的中继信号,并检测出其他中继站已进行了中继发送。在检测出已进行了中继发送时,将该结果输入到延迟控制单元109和调制单元110。
另外,信号检测单元105检测出其他中继站已进行了中继发送时,估计其他中继站的中继发送的延迟量。在来自移动台的信号与来自其他中继站的中继信号为相同的信号时,信号检测单元105估计来自移动台的信号被输入的定时(即,来自移动台的信号在中继站100中的接收定时)与来自其他中继站的中继信号被输入的定时(即,来自其他中继站的中继信号在中继站100中的接收定时)之间的差,作为其他中继站中的延迟量。换句话说,信号检测单元105估计来自其他中继站的中继信号相对于来自移动台的信号的输入延迟差(接收延迟差)作为其他中继站中的延迟量。另外,信号检测单元105具备图2或图4所示的表,基于估计出的延迟量并参照该表,估计在其他中继站中所使用的MCS参数。然后,信号检测单元105将MCS参数的估计结果输入到调制单元110。
从无线接收单元102输出的来自移动台的信号,由解调单元106解调而且由解码单元107解码后,由编码单元108再次编码,并被输入到延迟控制单元109。
延迟控制单元109具有图2或图4所示的表,参照该表并根据由MCS参数设定单元104设定的MCS参数,决定延迟量。
然后,在从中继信号的帧的开头到经过了延迟时间为止的期间,信号检测单元105未检测出其他中继站已向基站进行了中继发送时,延迟控制单元109以所决定的延迟量延迟中继信号,并将延迟后的中继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10。
另一方面,在从中继信号的帧的开头到经过了延迟时间为止的期间,信号检测单元105检测出其他中继站已向基站进行了中继发送时,延迟控制单元109在从信号检测单元105输入已检测出的结果的定时中止延迟处理,并立即将中继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10。因此,在此情况下,延迟控制单元109在比当初决定的延迟时间更早的定时,将中继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10。
在信号检测单元105未检测出其他中继站已向基站进行了中继发送时,调制单元110以由MCS参数设定单元104设定的MCS参数的调制方式,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后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111。
另一方面,在信号检测单元105检测出其他中继站已向基站进行了中继发送时,调制单元110基于由信号检测单元105估计的MCS参数,更新由MCS参数设定单元104设定的MCS参数,并以更新后的MCS参数的调制方式,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后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111。
然后,无线发送单元111对中继信号进行上变频等的无线处理,并通过天线101将中继信号发送到基站。
如此,中继站100在检测出其他中继站比本站先向基站进行了中继发送时,将本站的中继发送的调制方式调整为其他中继站的中继发送的调制方式,并发送中继信号。
接着,使用图7的流程图说明中继站100的延迟处理和调制处理的处理流程。
在ST(步骤)201中,基于线路质量而设定MCS参数。
在ST202中,根据图2或图4所示的表,决定与在ST201中所设定的MCS参数相应的延迟量ΔtN。
在ST203中,开始以在ST202中所决定的延迟量ΔtN的延迟处理。
在ST204中,判断其他中继站是否进行了中继发送。
在ST204中,判断为其他中继站进行了中继发送时(ST204:是),在ST205中,估计其他中继站的MCS参数,而且在ST206中,即使未经过延迟量ΔtN之前,也中止延迟处理,并在ST207中,以在ST205中所估计的MCS参数,更新在ST201中所设定的MCS参数。
另一方面,在ST204中,判断为其他中继站未进行中继发送时(ST204:“否”),在ST208中进行利用延迟量ΔtN的延迟处理。
然后,在ST209中,以在ST207中所更新的MCS参数的调制方式(ST204:“是”),或者以在ST201中所设定的MCS参数的调制方式(ST204:“否”),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而且,在ST210中,将调制后的中继信号中继发送到基站。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中继站基于中继信号的延迟量估计其他中继站的MCS参数。因此,即使在各个中继站必须使用相同的MCS参数向基站发送中继信号时,也不需要基站或移动台对各个中继站的MCS参数的通知以及在中继站之间的MCS参数的通知。所以,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少随中继发送而产生的信令量,而提高吞吐量。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在使用对应于多个延迟量而分别设定调制阶数的增减的表这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说明与实时方式1不同之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中继站基于上次设定的MCS参数与本次设定的MCS参数之间的差,决定延迟量。也就是说,各个中继站基于本次使用的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相对于上次使用的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的增减,决定中继信号的延迟量。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易于说明,假设各个中继站使调制阶数与上次使用的调制方式相比,仅改变一级来进行说明。然而,通过使延迟量的级数增加,也可在各个中继站中使调制阶数改变两级以上。
另外,作为初始状态,假设MCS参数在所有中继站中都相同。例如,MCS参数的初始状态根据多个中继站的线路质量的平均值和进行中继的中继站的个数而被设定。另外,初始状态的重置,例如在移动台的通信开始时进行。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图8所示的表<表例3>或图10所示的表<表例4>,以如下方式进行各个中继站中的延迟量的决定和MCS参数的估计。另外,在各个表中,各个延迟量为Δt1<Δt2<Δt3。另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中继站1和中继站2具有图8或图10所示的相同的表。另外,中继站1和中继站2从移动台同时接收相同的信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调制方式为64QAM、16QAM、8PSK、QPSK和BPSK的其中一种。
<表例3>
在表例3(图8)中,对较小的延迟量(Δt1)设定成增加调制阶数,而且对较大的延迟量(Δt2)设定成减少调制阶数。另外,对应于比调制阶数的增减所对应的延迟量(Δt1、Δt2)更大的延迟量(Δt3),设定成维持调制阶数。
首先,各个中继站基于各个中继站与基站之间的线路质量,设定MCS参数。然后,相对于上次设定的MCS参数的调制方式中的调制阶数,各个中继站根据本次设定的MCS参数的调制方式中的调制阶数为增加、减少、无变化(维持)中的一个,来决定延迟量。更具体来说,各个中继站在调制阶数增加时,将中继信号的延迟量决定为Δt1,在调制阶数减少时,将中继信号的延迟量决定为Δt2,而且在调制阶数无变化时,将中继信号的延迟量决定为Δt3。也就是说,各个中继站在调制阶数增加时,使延迟量小,而且在调制阶数减少时,使延迟量大。然后,各个中继站使从移动台接收的信号延迟相当于所决定的延迟量后中继发送。
而且,各个中继站判定其他中继站是否以比本站的延迟量小的延迟量来发送中继信号。各个中继站在到本站的延迟时间为止的期间,检测出其他中继站将相同的中继信号中继发送到基站时,基于其他中继站对中继信号提供的延迟量,估计其他中继站用于中继信号的MCS参数。例如,各个中继站在检测出其他中继站在延迟量Δt1进行了中继发送时,估计其他中继站使用的MCS参数为调制阶数比上次更增加一级的MCS参数。然后,各个中继站使用所估计的该MCS参数,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后发送。由此,各个中继站在其他中继站比本站先向基站进行了中继发送时,能够将本站的中继发送的调制方式调整为其他中继站的中继发送的调制方式。因此,各个中继站能够以相互相同的调制方式进行中继发送。
另一方面,各个中继站即使等待了相当于本站的延迟时间而仍未检测出其他中继站向基站进行了中继发送时,使用根据本站与基站之间的线路质量而设定的MCS参数,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并以与该MCS参数相应的延迟量发送中继信号。
接着,图9是表示顺序图,该顺序图为在表例3中,中继站1和中继站2在上次均使用QPSK,而在本次,中继站1中设定8PSK,中继站2中设定QPSK时的顺序图。也就是说,图9为表示中继站1的调制阶数比上次增加,而且中继站2的调制阶数与上次相同而无变化时的顺序图。
在帧1中,移动台将发往基站的发送信号发送到中继站1和中继站2。
在帧2中,中继站1由于本次设定的调制方式为8PSK,而且其调制阶数比上次使用的QPSK更为增加,所以参照图8的表而将延迟量决定为Δt1。另外,中继站2由于本次设定的调制方式为QPSK,而且其调制阶数与上次使用的QPSK相同,所以参照图8的表而将延迟量决定为Δt3。然后,中继站1在帧2中的Δt1,将调制方式为8PSK的中继信号发送到基站。另一方面,在到Δt3为止的期间,中继站2检测中继站1已在Δt1发送了中继信号。在检测出已发送时,中继站2由于来自中继站1的中继信号是在Δt1发送,所以参照图8的表而估计中继站1所使用的调制方式是与上次使用的调制方式相比,调制阶数增加一级的调制方式,即,8PSK。然后,中继站2将当初设定的调制方式即QPSK更新为与中继站1相同的调制方式即8PSK,并以8PSK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后发送到基站。另外,在检测出来自中继站1的中继信号的时刻,中继站2中止本站中的延迟处理,并立即发送中继信号。因此,来自中继站2的中继信号被以比当初决定的延迟量Δt3更早的定时发送。然后,基站接收来自中继站1的中继信号和来自中继站2的中继信号,并合成双方的中继信号。
如此,在表例3中,将调制阶数改变时的延迟量(Δt1、Δt2)设定为小于调制阶数无改变时的延迟量(Δt3),若在任何一个中继站改变了MCS参数时,各个中继站配合该变化而更新MCS参数。由此,无法配合MCS参数无变化的中继站来改变线路质量在大幅变化的中继站的MCS参数,所以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能够防止出现MCS参数总是为一定的状态。另外,与上述的表例1(图2)相同,在表例3中,将其他中继站的调制方式调整为线路质量较高的,即,调制阶数较大的中继站的调制方式,所以能够提高中继信号的传输率。
<表例4>
表例4(图10)在以下的一点与表例3(图8)不同,即,对较小的延迟量(Δt1)设定成减少调制阶数,而对较大的延迟量(Δt2)设定成增加调制阶数。
若使用这样的表,与上述的表例2(图4)相同,能够将其他中继站的调制方式调整为线路质量较低的,即,调制阶数较小的中继站中的调制方式。因此,能够使基站可靠地接收来自多个中继站的中继信号。
接着,图11是表示顺序图,该顺序图是在表例4中,中继站1和中继站2上次均使用QPSK,而本次在中继站1中设定QPSK,在中继站2中设定BPSK时的顺序图。也就是说,图11为表示中继站1的调制阶数与上次相同而无改变,而且中继站2的调制阶数比上次减少时的顺序图。
在帧1中,移动台将发往基站的发送信号发送到中继站1和中继站2。
在帧2中,中继站1由于本次设定的调制方式为QPSK,而且其调制阶数与上次使用的QPSK相同,所以参照图10的表而将延迟量决定为Δt3。另外,中继站2由于本次设定的调制方式为BPSK,而且其调制阶数比上次使用的QPSK减少,所以参照图10的表而将延迟量决定为Δt1。然后,中继站2在帧2中的Δt1,将调制方式为BPSK的中继信号发送到基站。另一方面,在到Δt3为止的期间,中继站1检测中继站2已在Δt1发送了中继信号。在检测出已发送时,中继站1由于来自中继站2的中继信号已在Δt1被发送,所以参照图10的表而估计中继站2所使用的调制方式是与上次使用的调制方式相比,调制阶数减少一级的调制方式,即,BPSK。然后,中继站1将当初设定的调制方式的QPSK更新为与中继站1相同的调制方式的BPSK,并以BPSK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后发送到基站。另外,在检测出来自中继站2的中继信号的时刻,中继站1中止本站的延迟处理,并立即发送中继信号。因此,来自中继站1的中继信号被以比当初决定的延迟量Δt3更早的定时发送。然后,基站接收来自中继站1的中继信号和来自中继站2的中继信号,并将双方的中继信号进行合成。
如此,在表例3中,将调制方式统一为调制阶数较大的调制方式,相对于此,在表例4中,将调制方式统一为调制阶数较小的调制方式,所以基站能够可靠地接收来自多个中继站的中继信号。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中继站的结构。图1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中继站200的结构。在图12中,对与实施方式1(图6)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MCS参数设定单元201根据线路质量而决定中继信号的MCS参数,并将其设定给调制单元204。MCS参数设定单元201保持上次获得的线路质量以及调制单元204中用于发送上次的中继信号的MCS参数,并判断本次所获得的线路质量相对于上次所获得的线路质量的变化有多少。然后,MCS参数设定单元201将以下的MCS参数设定给调制单元204,即,在其变化量提高到规定值以上时调制阶数提高一级的MCS参数、在其变化量降低到规定值以上时调制阶数降低一级的MCS参数、以及其变化量在规定值以内时为用于发送上次的中继信号的MCS参数。另外,MCS参数设定单元201将调制阶数的增加、减少、或者无变化中的一个,通知给延迟控制单元203。
信号检测单元202将来自移动台的信号和来自其他中继站的中继信号进行比较,并判定其他中继站是否进行了中继发送。也就是说,在来自移动台的信号和来自其他中继站的中继信号为相同的信号时,信号检测单元202判断已从其他中继站向基站发送了相同的中继信号,并检测其他中继站已进行了中继发送。在检测出已进行了中继发送时,将该结果输入到延迟控制单元203和调制单元204。
另外,信号检测单元202检测出其他中继站已进行了中继发送时,估计其他中继站的中继发送的延迟量。在来自移动台的信号与来自其他中继站的中继信号为相同的信号时,信号检测单元202估计来自移动台的信号被输入的定时(即,来自移动台的信号在中继站200中的接收定时)与来自其他中继站的中继信号被输入的定时(即,来自其他中继站的中继信号在中继站200中的接收定时)之间的差,作为其他中继站中的延迟量。换句话说,信号检测单元202估计来自其他中继站的中继信号相对于来自移动台的信号的输入延迟差(接收延迟差)作为其他中继站中的延迟量。另外,信号检测单元202保持在调制单元204中用于上次的中继信号的发送的MCS参数,同时具备图8或图10所示的表,并且基于估计出的延迟量并参照该表,估计在其他中继站中所使用的MCS参数。然后,信号检测单元202将MCS参数的估计结果输入到调制单元204。
从无线接收单元102输出的来自移动台的信号,由解调单元106解调,而且由解码单元107解码后,由编码单元108再次编码,并被输入到延迟控制单元203。
延迟控制单元203具有图8或图10所示的表,参照该表并根据由MCS参数设定单元201通知的调制阶数的增加、减少或无变化中的一个,来决定延迟量。
然后,在从中继信号的帧的开头到经过了延迟时间为止的期间,信号检测单元202未检测出其他中继站已向基站进行了中继发送时,延迟控制单元203以所决定的延迟量延迟中继信号,并将延迟后的中继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04。
另一方面,在从中继信号的帧的开头到经过了延迟时间为止的期间,信号检测单元202检测出其他中继站已向基站进行了中继发送时,延迟控制单元203在从信号检测单元202输入了检测的结果的定时中止延迟处理,并立即将中继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04。因此,在此情况,延迟控制单元203在比当初决定的延迟时间更早的定时,将中继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04。
在信号检测单元202未检测出其他中继站已向基站进行了中继发送时,调制单元204以由MCS参数设定单元201设定的MCS参数的调制方式,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后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111。
另一方面,在信号检测单元202检测出其他中继站已向基站进行了中继发送时,调制单元204基于由信号检测单元202估计的MCS参数,更新由MCS参数设定单元201设定的MCS参数,并以更新后的MCS参数的调制方式,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后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111。
另外,在上述的任何情况下,调制单元204将用于中继信号的调制的MCS参数输出到MCS参数设定单元201和信号检测单元202,而且在MCS参数设定单元201和信号检测单元202中,保持从调制单元204输出的MCS参数。此外,在调制单元204中每次对中继信号进行调制时,MCS参数设定单元201和信号检测单元202所保持的MCS参数被更新。
如此,与实施方式1(中继站100)相同,中继站200在检测出其他中继站比本站先向基站进行了中继发送时,将本站的中继发送的调制方式调整为其他中继站的中继发送的调制方式,并发送中继信号。
接着,再次使用图7的流程图说明中继站200的延迟处理和调制处理的处理流程。然而,由于除ST202以外的处理皆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ST202中,根据图8或图10所示的表,并对应于MCS参数的调制阶数的增加、减少或无变化中的一个,决定延迟量ΔtN。
由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中继站基于中继信号的延迟量,估计其他中继站的MCS参数。因此,即使在各个中继站必须使用相同的MCS参数向基站发送中继信号时,也不需要基站或移动台对各个中继站的MCS参数的通知以及在中继站之间的MCS参数的通知。所以,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少随中继发送而产生的信令量,而提高吞吐量。
此外,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有三个以上的中继站。
另外,中继站在帧1中接收到重发请求信号时,也可以做同样的动作。
此外,也可在帧1和帧2之间,存在其他的帧。
另外,线路质量的测定也可使用能够达到SIR、SNR、SINR、CIR、CNR、CINR、RSSI、接收强度、接收功率、干扰功率、差错率、传输率、吞吐量、干扰量或规定的差错率的MCS等。此外,线路质量有时表示为CQI(ChannelQuality Indicator)或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等。
另外,将表示调制方式和延迟量之间的对应的参照表(图2、4、8和10),也可根据来自基站、移动台或高层的控制站的指示而更新,也可在中继站之间交换信息而更新,或者各个中继站可独自更新。该更新可在每次通信时进行,也可在每一定时间进行,或可在通信中适当地进行。
另外,也可在多个中继站的其中一个中继站使延迟量改变,并在其他中继站基于延迟量而估计MCS参数。
另外,各个中继站也可一并使用其他中继站和基站之间的线路质量而设定MCS参数。
另外,在图6和图12中,也可将调制单元(110和204)设置在延迟控制单元(109和203)的前级。此时,调制单元生成所有MCS参数的调制信号后输入到延迟控制单元,而且延迟控制单元基于从信号检测单元(105和202)输入的信息和从MCS参数设定单元(104和201)输入的信息,选择信号后输入到无线发送单元(111)。
另外,MCS参数的变更以及延迟量的变更,也可对每个帧进行,也可对每几个帧进行。
另外,也可使基于其他中继站的延迟量而估计MCS参数的帧与使用该估计出的MCS参数而进行中继通信的帧为不同的帧。也就是说,也可在估计出MCS参数的帧中不使MCS参数改变,而在下一个帧中使MCS参数改变。
另外,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基站有时被表示为Node B,移动台有时被表示为UE。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也可在中继站和基站之间,或者在移动台和中继站之间,另外存在其他中继站。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以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可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一部分或全部被集成为一个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在LSI制造后可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他技术的出现,如果能够出现替代LSI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说明书根据2005年3月31日申请的特愿第2005-100851号。其内容全部包含与此。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移动台或基站等的无线通信装置通过中继站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系统(例如,多跳系统)等。

Claims (11)

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将对来自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发送信号进行解调后并再次调制而生成的中继信号,中继发送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该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估计单元,基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中的中继发送的延迟量,估计所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中的调制方式,该其他无线通信装置将所述发送信号中继发送到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
调制单元,以估计出的调制方式,对所述中继信号进行调制;以及
发送单元,将调制后的中继信号发送到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还包括:对应于多个延迟量而分别设定了多个调制方式的表,
所述估计单元参照所述表,从所述延迟量而估计调制方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表中,对较小的延迟量设定了调制阶数较大的调制方式,对较大的延迟量设定了调制阶数较小的调制方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表中,对较大的延迟量设定了调制阶数较大的调制方式,对较小的延迟量设定了调制阶数较小的调制方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还包括:对应于多个延迟量而分别设定的用于增减调制阶数的表,
所述估计单元参照所述表,从所述延迟量而估计调制方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表中,对较小的延迟量设定成增加调制阶数,对较大的延迟量设定成减少调制阶数。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表中,对较小的延迟量设定成减少调制阶数,对较大的延迟量设定成增加调制阶数。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表中,除了设定了调制阶数的增减之外,还对应于延迟量设定成维持调制阶数,该延迟量大于与调制阶数的增减相对应的延迟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估计单元在检测出所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了中继发送时,估计所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中的调制方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调制单元在未检测出所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了中继发送时,以根据该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线路质量所设定的调制方式,对所述中继信号进行调制。
1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为存在第三无线通信装置和第四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该第三无线通信装置和第四无线通信装置将来自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信号中继发送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在所述无线通信方法中,
在检测出所述第四无线通信装置比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装置先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了中继发送时,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装置将中继发送的调制方式调整为所述第四无线通信装置中的中继发送的调制方式。
CNA2006800106902A 2005-03-31 2006-03-29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11518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00851/2005 2005-03-31
JP2005100851 2005-03-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51825A true CN101151825A (zh) 2008-03-26

Family

ID=37073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106902A Pending CN101151825A (zh) 2005-03-31 2006-03-29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940728B2 (zh)
EP (1) EP1863200A1 (zh)
JP (1) JP4657292B2 (zh)
CN (1) CN101151825A (zh)
WO (1) WO200610676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50076A (zh) * 2009-10-01 2012-07-04 索尼公司 中继站、中继方法、无线电通信系统和无线电通信装置
CN104539444A (zh) * 2014-12-02 2015-04-22 重庆晴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物理链路切换心跳信号检测模块
CN115001625A (zh) * 2022-05-12 2022-09-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信息传输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52135B2 (ja) * 2006-08-17 2012-06-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中継局、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EP2059059B1 (en) 2006-10-13 2013-12-25 Fujitsu Limited Radio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JP4897055B2 (ja) * 2007-03-06 2012-03-14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改善された再送処理
JP4898911B2 (ja) * 2007-05-11 2012-03-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方法
KR101400715B1 (ko) * 2008-04-02 2014-05-29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협력 전송 기법 및 네트워크 코딩 전송 기법을 이용한 통신장치 및 그 방법
JPWO2009141975A1 (ja) * 2008-05-21 2011-09-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DE102009051739A1 (de) * 2009-11-03 2011-05-05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Messvorrichtung und Messverfahren zur Vermessung von Mobilfunk-Relay-Stationen
WO2011118168A1 (ja) * 2010-03-25 2011-09-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受信装置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JP5672779B2 (ja) * 2010-06-08 2015-02-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制御装置、および送信制御方法
US20210344467A1 (en) * 2018-09-04 2021-11-04 Nokia Technologies Oy Arrangement for Reliable Relaying
CN113196718B (zh) * 2018-12-11 2023-07-14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用户面业务质量分析的技术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5344A (en) * 1996-06-28 1997-10-07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cating a mobile station in 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US5960040A (en) * 1996-12-05 1999-09-28 Raytheon Company Communication signal processors and methods
US6473506B1 (en) * 1998-10-13 2002-10-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ignaling using phase rotation techniques in a digit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3652946B2 (ja) * 1999-12-28 2005-05-2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通信方法及び移動局
JP2002290246A (ja) * 2001-03-28 2002-10-04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送受信機
JP3887547B2 (ja) * 2001-06-25 2007-02-2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基地局、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通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50076A (zh) * 2009-10-01 2012-07-04 索尼公司 中继站、中继方法、无线电通信系统和无线电通信装置
US9184825B2 (en) 2009-10-01 2015-11-10 Sony Corporation Relay station, relay metho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10785659B2 (en) 2009-10-01 2020-09-22 Sony Corporation Relay station, relay metho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4539444A (zh) * 2014-12-02 2015-04-22 重庆晴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物理链路切换心跳信号检测模块
CN115001625A (zh) * 2022-05-12 2022-09-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信息传输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5001625B (zh) * 2022-05-12 2024-06-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信息传输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39542A1 (en) 2009-09-24
EP1863200A1 (en) 2007-12-05
WO2006106766A1 (ja) 2006-10-12
JPWO2006106766A1 (ja) 2008-09-11
US7940728B2 (en) 2011-05-10
JP4657292B2 (ja) 201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51825A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JP4898911B2 (ja)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方法
KR100999823B1 (ko) Mmr 확장된 802.16e 시스템을 위한 중앙집중식 스케줄러 중계국
JP4772038B2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EP1063785B1 (en) Transmit power control for network devices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7542433B2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ode selection table updating method
US8112075B2 (en) HARQ-aware CQI reporting
EP2173049B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integrated circuit, transmission rate control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rate control program
US7970344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998924B1 (ko) 중계방식을 사용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전력을 제어하기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20090207791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radio terminal
US20100172284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Relay Station Device, and Relay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1208984A (zh) 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及链路使用停止方法
JP2020043459A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パラメータ通知方法
JP7183869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KR20100135977A (ko) 무선통신장치 및 무선통신방법
KR101368467B1 (ko) 무선 신호의 처리시간 획득 방법
JP4829377B2 (ja) 基地局、無線通信端末、基地局の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端末の制御方法
CN101156331A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