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制备一种含有乙烯基和烷氧基两种活性基团,乙烯基POSS微粒分散均匀的聚乙烯基硅树脂,该产品不含溶剂,并能克服普通酸性水解合成硅树脂中硅羟基含量高的缺点。同时提供一种反应条件更温和、操作更简便、反应周期更短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具体内容如下:
本发明所指含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Vi-POSS)的聚乙烯基硅树脂(PVSQ)混合物,包含液体树脂和Vi-POSS固体颗粒,其中液体树脂结构式(理论上推导结果)为:
其中:n为2~4,R为甲基、乙基或乙酰基;
Vi-POSS的结构式为:
所述液体树脂在整个体系中的摩尔比例为70%~85%,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的在整个体系中的摩尔比例为15%~30%。
本发明所述混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0~120℃,将1份乙烯基三烷氧基硅烷和1~5份溶剂混合,滴加与乙烯基三烷氧基硅烷的物质量比为1~10的水,和0.1~3wt%的酸性催化剂,水解1~10小时,得到硅烷水解预聚物;
(2)提高加热温度10~50℃,用分水器分离,除净水、醇类和酸性催化剂,得到树脂粗产物;
(3)在50~100℃和真空度等于或高于0.05Mpa条件下,将树脂粗产物中的溶剂除去,再使用离心机分离,取上层澄清的树脂部分;
(4)在100~150℃和真空度等于或高于0.09Mpa条件下,除净澄清树脂部分中的微量残留溶剂后,得含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的聚乙烯基硅树脂混合物。
所说的溶剂包括甲苯、四氢呋喃、丙酮、乙醇、烷烃、环己烷、乙酸乙酯或甲醇。这些溶剂都是本领域常用的普通溶剂,相信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实施例可以理解这些溶剂的使用方法。
所述酸性催化剂是指无机酸及其溶液、酸性有机金属化合物及其溶液、酸性有机酸及其溶液,优选盐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合成的混合物是一种液态杂化树脂,该树脂不仅含有乙烯基和烷氧基两种活性集团,而且乙烯基POSS微粒分散均匀。这种树脂通过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没有出现硅羟基的信号峰,证明了整个产物不含羟基。整个制备过程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易于控制,而且反应周期短、毒性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的实例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而优选得出的,在实际应用中应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向5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79g(1mol)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122g(1.45mol)环己烷、38.21g盐酸水溶液。搅拌混合,回流反应7小时。在沸腾状态下,采用分水器,通过利用溶剂比重不同,将盐酸、水和乙醇分离出去,持续时间14小时。在82℃和真空度=0.06Mpa条件下,将反应瓶内树脂粗产物中的溶剂除去,再使用离心机在4000转/分钟的转速下分离60分钟(相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离心机分离的时间根据离心机转速和希望获得产物的多少而定),取上层澄清的树脂部分;最后在120℃和真空度=0.09Mpa条件下,除净澄清树脂部分中的微量残留溶剂后,得含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的聚乙烯基硅树脂混合物。树脂状态为无色半透明粘稠液体。计算产率在98.2%。
按照《胶粘剂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GB/T2793-1995),取2.000g样品,设定试验温度在150℃,持续时间180min,测得该产物的固含量为99.32%。
对合成产物进行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见图3)。对比原料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的FTIR(cm-1,KBr),合成产物在1392cm-1,1446cm-1和1489cm-1处特征峰基本消失。1602cm-1和1409cm-1分别为CH=CH的对称振动和平面剪式运动的吸收峰,3026cm-1和3066cm-1为CH2=CH-的C-H的对称振动吸收峰C和C-H的不对称振动吸收峰,说明合成产物的乙烯未参与反应。原料在1080cm-1附近的尖锐双峰1105cm-1和1081cm-1在产物中变成了较宽的双峰1118cm-1和1071cm-1,说明原料中的Si—O键经过水解缩合形成了Si—O—Si骨架,一部分形成了规整的笼型结构,另一部分形成不规整的结构硅树脂。
对合成产物进行核磁共振表征。1H NMR(600MHz,CDCl3,300K,ppm)δ(-CH=)=5.89~5.95,δ(=CH2)=6.02~6.12。
对合成产物进行凝胶渗透色谱表征(THF,1mL/min,PS,303K)。合成产物有两个组分,Mn1约为1900~2000,分散系数约为1.59,峰面积约为73.8%;Mn2约为501,分散系数约为1.12,峰面积约为26.2%。
实施例2
向5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48.2g(1mol)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142g(1.45mol)甲苯、38.21g有机锡水溶液。搅拌混合,回流反应7小时。在沸腾状态下,采用分水器,通过利用溶剂比重不同,将水和乙醇分离出去,持续时间12小时。在75℃和真空度=0.06Mpa条件下,将反应瓶内树脂粗产物中的溶剂除去,再使用离心机在4000转/分钟的转速下分离60分钟,取上层澄清的树脂部分;最后在130℃和真空度=0.09Mpa条件下,除净澄清树脂部分中的微量残留溶剂后,得含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的聚乙烯基硅树脂混合物。树脂状态为无色半透明粘稠液体。计算产率在97.5%。
按照《胶粘剂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GB/T2793-1995),取2.000g样品,设定试验温度在150℃,持续时间180min,测得该产物的固含量为99.11%。
对合成产物进行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对比原料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的FTIR(cm-1,KBr)。合成产物在2820和1192cm-1处的Si-O-C伸展震动吸收峰基本消失。1602cm-1和1409cm-1分别为CH=CH的对称振动和平面剪式运动的吸收峰,3026cm-1和3066cm-1为CH2=CH-的C-H的对称振动吸收峰C和C-H的不对称振动吸收峰,说明合成产物的乙烯未参与反应。原料在1082cm-1附近的尖锐双峰1103cm-1和1081cm-1在产物中变成了较宽的双峰1120cm-1和1078cm-1,说明原料中的Si—O键经过水解缩合形成了Si—O—Si骨架,一部分形成了规整的笼型结构,另一部分形成不规整的结构硅树脂。
对合成产物进行核磁共振表征。1H NMR(600MHz,CDCl3,300K,ppm)δ(-CH=)=5.89~5.95,δ(=CH2)=6.027~6.121。
对合成产物进行凝胶渗透色谱表征。合成产物有两个组分(THF,1mL/min,PS,303K),Mn1约为1900~2000,分散系数约为1.47,峰面积约为74.2%;Mn1约为510,分散系数约为1.14,峰面积约为25.8%。
实施例3
向5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79g(1mol)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122g(1.45mol)环己烷、盐酸水溶液(其中所用水量分别为2mol,2.5mol,3mol)。搅拌混合,回流反应7小时。在沸腾状态下,采用分水器,通过利用溶剂比重不同,将水和乙醇分离出去,持续时间14小时。在82℃和真空度=0.06Mpa条件下,将反应瓶内树脂粗产物中的溶剂除去,再使用离心机在4000转/分钟的转速下分离60分钟,取上层澄清的树脂部分;最后在120℃和真空度=0.09Mpa条件下,除净澄清树脂部分中的微量残留溶剂后,得含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的聚乙烯基硅树脂混合物。树脂状态为无色半透明粘稠液体。
对三种合成产物进行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对比原料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的FTIR(cm-1,KBr),合成产物在1392cm-1,1446cm-1和1489cm-1处特征峰基本消失。1602cm-1和1409cm-1分别为CH=CH的对称振动和平面剪式运动的吸收峰,3026cm-1和3066cm-1为CH2=CH-的C-H的对称振动吸收峰C和C-H的不对称振动吸收峰,说明合成产物的乙烯未参与反应。原料在1080cm-1附近的尖锐双峰1105cm-1和1081cm-1在三种产物中变成了较宽的双峰1118cm-1和1071cm-1,说明原料中的Si—O键经过水解缩合形成了Si—O—Si骨架,一部分形成了规整的笼型结构,另一部分形成不规整的结构硅树脂。
按照《胶粘剂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GB/T2793-1995),取2.000g样品,设定试验温度在150℃,持续时间180min,测得该产物的固含量依次为98.97%,99.15%和99.33%。
对合成产物进行核磁共振表征。1HNMR(600MHz,CDCl3,300K,ppm)的对比数据如下:
对三种合成产物分别采用旋转粘度法,在试验温度控制在23℃,表征树脂的粘度如下:
水解反应中用水量(单位,mol) | 黏度(单位,Pa.s) |
2 | 23.75 |
2.5 | 35.45 |
3 | 48.22 |
补充说明例
以下以一个实例说明从含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Vi-POSS)的聚乙烯基硅树脂(PVSQ)树脂中分离提纯得到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Vi-POSS)的具体步骤,并进行简要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该说明例以实施例1的制备过程为基础,其他各实施例与之类似。
通过利用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Vi-POSS)和聚倍半硅氧烷树脂(PVSQ)在溶剂中的溶剂度不同,在室温条件下,取树脂10g,加入100g甲醇,搅拌至树脂充分溶解,使用离心机4000转/分钟,15分钟,得到白色固体粉末1.82g。
对提取得到的产物进行红外光谱傅立叶表征。1602cm-1和1409cm-1分别为CH=CH的对称振动和平面剪式运动的吸收峰,3026cm-1和3066cm-1为CH2=CH-的C-H的对称振动吸收峰C和C-H的不对称振动吸收峰,说明合成产物的乙烯未参与反应。1112cm-1处出现强度很大的单峰。这是笼形POSS结构中Si-O-Si键的特征吸收峰。笼形POSS结构中Si-O-Si吸收为单峰相,与笼形结构一致。
对合成产物进行核磁共振表征。1H NMR(600MHz,CDCl3,300K,ppm)δ(-CH=)=5.895~5.954,δ(=CH2)=6.027~6.121。13C NMR(600MHz,CDCl3,300K,ppm)δ(-CH=)=128.21~129.20,δ(=CH2)=136.74~136.97。29Si NMR(600MHz,CDCl3,300K,ppm)δ=80.23。29Si为典型笼型结构的特征峰。
对合成产物进行测定(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ID-TOF-MS)。图4所示质谱数据中,在m/z=400~1000Da之间仅出现的两个峰,m/z(M+Na+)=656.5,m/z(M+K+)=672.4。按照推测出的结构式所计算的分子量(Vi-POSS+Na+,Vi-POSS+K+)与测得数据完全一致。通过简单计算易知,合成产物的分子量(Vi-POSS)为633.0,为T8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