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04391A - 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04391A CN101104391A CNA2007101286398A CN200710128639A CN101104391A CN 101104391 A CN101104391 A CN 101104391A CN A2007101286398 A CNA2007101286398 A CN A2007101286398A CN 200710128639 A CN200710128639 A CN 200710128639A CN 101104391 A CN101104391 A CN 1011043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ssure receiving
- pair
- seat back
- receiving member
- headre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96 body we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07 rearrang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8—Head-res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abnormal g-forces, e.g.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re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具有头枕的座椅靠背结构包括竖直压力接收构件和交叉压力接收构件。头枕固定在通过旋转连杆与致动连杆组件可操作相连的支承杆上。在从落座乘客的腰部向竖直压力接收构件施加一个载荷时,其通过导向孔向后和向上移动以推动支承杆,由此促使旋转连杆开始旋转以使头枕向上移动。此后,在从落座乘客的背部向交叉压力接收构件施加另一载荷时,与致动连杆组件相连的交叉压力接收构件向后移动,由此有助于旋转连杆的继续旋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可移动头枕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结构。具体地,本发明涉及这样类型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结构,其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座椅靠背上的头枕以及设置在座椅靠背中并可操作地与头枕相连的压力接收构件,其结构被设计成当发生后端碰撞并且在落座乘客向后惯性的作用下从落座乘客向压力接收构件施加向后载荷时,迫使头枕向着靠近落座乘客头部的点向前且向上移动。
背景技术
例如从日本待审专利公开No.11-34708中公开和已知一种上述类型的座椅靠背结构,其被设计成用以保护落座乘客的头部免受后端碰撞。简单地说,在后端碰撞的情况下,落座乘客的身体在落座乘客的向后惯性的作用下自然向座椅的后侧移动,从而又向设置在座椅靠背中的给定压力接收构件施加相应的载荷(或冲击载荷)。这时,通过该压力接收构件向后移动,立刻迫使头枕向前且向上移动到靠近落座乘客头部的点。
根据这种紧急动作头枕,偏压装置或者例如拉簧设置在压力接收构件与头枕之间。通常,头枕通过该偏压装置偏压保持朝向下部原始位置,在那里其以常规方式接收落座乘客的头部。在头枕系统中的偏压装置或者例如拉簧具有预定偏压力,其足以承受落座乘客上体部分的重量以及从上体部分施加的常规载荷,除非在后端碰撞的情况下向其上施加比落座乘客上体部分重量和常规载荷力更大的冲击载荷。因此,仅当这种较大冲击载荷施加在座椅靠背上时,压力接收构件才克服拉簧的偏压力向后移动,使得头枕从下部头枕原始位置在向前且向上的方向上向头枕的预定向上位移点移动。
通过这种结构,当发生后端碰撞时,头枕快速朝向与此同时向前移动的落座乘客的头部移动,由此确保在落座乘客头部与头枕之间的最小可行空间,并因此可以有效降低落座乘客头部随后的向后倾斜的程度,其中这样的落座乘客头部随后的向后倾斜所紧随的是特定头部在落座乘客向后惯性的作用下的向前移动,这一点是已知的。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可靠地防止落座乘客的头部突然向后倾斜,并且可以将他或她的颈部受伤或颈椎过度屈伸损伤的可能降至最小。
在上述已知的头枕系统中,适用于接收如上所述通过落座乘客的向后惯性引起的冲击载荷的压力接收构件布置在与落座乘客的背部相对应的点上。
总的来说,当落座乘客在座椅上呈现常规落座姿势时,他或她的腰部与座椅靠背的表面基本上完全接触,同时相反的是,他或她的背部在大多情况下定位成远离座椅靠背一定距离。因而,实际后端碰撞时在落座乘客的向后惯性作用下,落座乘客的背部不得不向后移动与在上述座椅靠背与特定落座乘客的背部之间的所述一定距离相一致的距离,并随后达到压力接收构件,在那时,压力接收构件通过向后移动的落座乘客的背部压靠并被迫向后移动以促使头枕向前且向上移动。这意味着在发生后端碰撞时,落座乘客的背部向后移动上述距离并撞向压力接收构件。从而,最有可能发生的是由于强烈撞向压力接收构件,落座乘客的背部可能经受过度冲击或受到过度冲击的伤害,这样在这种动作的头枕系统中存在问题。
在日本待审专利公开No.2000-325179中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示例,其中教导了这样一种头部保护结构,在后端碰撞的情况下,借助落座乘客的腰部压靠在压力接收构件上,头枕立即向上移动以接收乘客的头部。
这种现有技术的结构就上述在落座乘客在座椅上呈现常规落座姿势时落座乘客的腰部与座椅靠背的表面基本上完全接触这一点来说实际上是有效的。换句话说,在后端碰撞的情况下,所述结构无需腰部向座椅靠背中的压力接收构件作不希望出现的长距离移动,但却允许腰部快速达到并推压压力接收构件。因此,这种腰部动作型头部防护系统确保了减轻从压力接收构件向座椅乘客的腰部施加的冲击。
在这种头部防护系统中,设置偏压装置向头枕和压力接收构件二者提供预定偏压力,并且通常来说,偏压力总是施加和作用在随着头枕的每个移动而移动的所有操作构件上,包括特定的压力接收构件和头枕。因而,在后端碰撞的情况下,需要从落座乘客的腰部向压力接收构件连续施加克服所述偏压力的压力以使头枕向上移动到接收落座乘客头部的给定点并且还将头枕稳固地保持在那一给定点。然而,问题在于,在这种座椅所采用的大多座椅靠背中,其支承落座乘客背部的上部区域比其支承落座乘客腰部的下部区域更富弹性且柔软,因此,落座乘客的背部会比他或她的腰部更深地向后陷入到座椅靠背的上部区域中。在那种情况下,座椅乘客的落座姿势自然改变以转移他或她在从腰部到背部的方向上的重量,这样有可能降低从落座乘客的腰部向压力接收构件施加的载荷程度。因此,只要现有技术仅依赖从落座乘客腰部向压力接收构件施加的压力,就有可能发生的是,如果该压力低于预定程度,则头枕不会达到上述给定点以支承落座乘客的头部并且也不能出于安全而保持在那一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具有头枕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结构,其避免了在发生后端碰撞的情况下压力接收部分开始接收落座乘客背部时对落座乘客的背部产生过度冲击,并且还确保了通过从落座乘客的腰部施加的载荷促使头枕朝着向上位移点连续移动。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主要提出一种车辆座椅的靠背结构,其中支承轴旋转连接在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中一个的端部与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中另一个的端部之间,使得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的旋转促使支承轴沿弧形路径进行竖直移动,圆柱形构造的保持支架一体地设置在支承轴上,头枕的撑杆部分插入并保持在保持支架中,导向件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框架元件上,其结构被设计成使得保持支架可以穿过导向件滑动移动并倾斜,并且当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因载荷超过偏压装置的预定偏压力而旋转时,保持支架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向上的方向上移动穿过导向件,使得头枕移动到向上位移点,同时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前的方向上相对于导向件倾斜,
其中竖直压力接收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上,该竖直压力接收构件适于接收至少从落座乘客的腰部施加的载荷并且还具有布置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下部区域的下端部分,导向孔以当其行进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一侧时向上倾斜的方式得到限定,竖直压力接收构件的下端部分滑动插入导向孔中并且还布置成与支承轴互锁的关系,使得在从落座乘客的腰部向竖直压力接收构件施加载荷时,竖直压力接收构件的下端部分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的方向上沿导向孔移动,由此促使竖直压力接收构件本身向后和向上移动以向上压靠支承轴,这样又促使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开始旋转而由此促使头枕从原始位置移动,
其中设置交叉压力接收构件用于接收从所述落座乘客的背部施加的载荷,设置一对右侧和左侧致动连杆组件,它们每一个都是其主体可以拉伸和收缩的类型,并且都具有布置在座垫框架的上部区域的一个上端部分,其中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致动连杆组件在其相应的两个上端部分在支承轴下方的点上分别与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枢转相连,其结构被设计成在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开始旋转之后,从落座乘客的背部向交叉压力接收构件施加载荷,并且在接收该载荷时,交叉压力接收构件受迫在沿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的方向上移动,这样促使所述一对左侧致动连杆组件拉伸,由此有助于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继续旋转以使头枕继续移动到所述向上位移点,并且在头枕到达向上位移点时,所述右侧和左侧支承连杆组件被拉伸到作用在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上以将头枕保持在向上位移点的程度。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竖直和交叉压力接收构件在座椅靠背框架中的简化布置。
为此,可以通过具有弹性属性的杆件构成竖直压力接收构件,所述杆件可被布置成除了接收从落座乘客的腰部施加的载荷之外,还接收从落座乘客的背部施加的载荷。同时,交叉压力接收构件可在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致动连杆组件之间延伸并布置在所述竖直压力接收构件后侧且与其间隔开的点上,使得当从落座乘客的背部向交叉压力接收构件施加载荷时,竖直压力接收构件朝向交叉压力接收构件弹性弯曲,随后特定交叉压力接收构件接收由此弯曲的竖直压力接收构件。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确保头枕仍旧保持在向上位移点。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上述偏压装置可以包括拉伸螺旋弹簧,并且所述拉伸螺旋弹簧可在其一端在支承轴中心轴线上方的点上与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中的每一个固定相连,同时在其另一端与座椅靠背框架的下部区域固定相连,所述另一端沿座椅靠背框架向下延伸,使得拉伸螺旋弹簧在其所述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弹性拉伸,由此向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中的每个提供所述预定偏压力。当头枕处于向上位移点并且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已经相对于其相应的枢转点旋转一定旋转角时,拉伸螺旋弹簧的力线相对于所述旋转角布置在靠近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的所述枢转点且位于其后侧的点上。
此外,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中的每个都可被布置成当头枕处于向上位移点并且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都已经相对于其相应枢转点旋转一定旋转角时,所述支承轴与所述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中每一个的端部枢轴相连的另一枢转点位于相对于所述旋转角的预定位置,使得当另一载荷在座椅靠背的向后的方向上施加并作用在处于所述向上位移点的头枕上时,在位于所述预定位置的所述另一枢轴点上通过所述另一载荷产生分力,并且所述分力从所述特定另一枢转点在与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中每一个相关联的枢转点上方的方向上传递,由此克服所述偏压装置的预定偏压力将头枕保持在向上位移点。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是防止头枕在上述原始位置和上述向上位移点中的任何一处发生摆动或格格声。
为此,导向件可被形成为具有在其中形成的通孔,所述通孔适于使保持支架插入其中,并且导向件还具有限定在该通孔中面向座椅靠背前侧的向前内壁以及面向座椅靠背后侧的向后内壁,其中一对第一支承面分别限定在向前和向后内壁上,以便相对于所述通孔布置成间隔并偏置的方式,一对第二支承面分别限定在向前和向后内壁上,以便相对于所述通孔布置成间隔开且偏置的方式,并且所述一对第一支承面相互平行延伸并都倾斜成与当头枕处于上述原始位置时由保持支架所呈现的倾斜角相等的角度,另一方面,所述一对第二支承面相互平行延伸并都倾斜成与当头枕处于向上位移点时由保持支架所呈现的倾斜角相等的角度,由此允许保持支架在头枕处于原始位置时保持在两个第一支承面之间,同时允许保持支架在头枕处于向上位移位置时保持在两个第二支承面之间。
通过阅读下文参照附图的描述将会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的其它各种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结构的纵向剖视图,表示当头枕朝着向上位移点移动时座椅靠背结构的机械动作;
图2是座椅靠背结构的纵向剖视图,表示头枕设定在下部原始位置的状态;
图3是表示座椅靠背结构一个主要部件的部分剖开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4(A)是在座椅靠背结构中采用的导向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4(B)是导向件的纵向剖视图,解释性表示具有保持支架的导向件的操作关系;
图5是座椅靠背结构的另一主要部件的部分剖开的示意性透视图;以及
图6是座椅靠背结构的另一主要部件的部分剖开的示意性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结构的优选示意性实施方式。应该指出包括在下文得到论述的座椅靠背10和未示出的座垫的车辆座椅本身在图中未示出,但是应该认识到落座乘客(未示出)坐在车辆座椅上并使他或她的腰部和背部压靠在座椅靠背10上。
图1是在结构上表示座椅靠背10内部的示意性纵向剖视图。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座椅靠背10具有在后端碰撞情况下可以起作用的紧急动作型的头枕12,其中当发生后端碰撞时,响应在落座乘客的向后惯性作用下由车辆座椅上的落座乘客施加的向后的巨大压力,头枕12将立即从下部原点(由单点划线表示)向上移动到给定点,在那里头枕12呈现向前倾斜的状态。
图2和3表示头枕12被设定在下部头枕原始位置的状态。附图标记18表示设置在座椅靠背10上的座椅靠背框架。座椅靠背框架18包括上框架元件18b、侧框架元件18a和下框架元件18c。尽管未清楚地示出,但对于侧框架元件18a,将会认识到像本领域众所周知的那样,一对右侧和左侧的侧框架元件18a,18a连接在上与下框架元件18b,18c之间。因此,基于这一理解进行对本发明的描述。
将会看到上框架元件18b具有从其上向上延伸并且还沿两个侧框架元件18a横向延伸的向下倾斜板区域18b-1,并且两个侧框架元件18a中的每一个都从上框架元件18b向下延伸。
应该指出术语“向前”或“向前地”指的是座椅靠背10或车辆座椅(未示出)的向前一侧FW,术语“向后”或“向后地”指的是座椅靠背10或车辆座椅的向后一侧RW。
具体地,根据本发明,如图2和3所示,左侧旋转连杆14通过销16与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18的左侧侧框架元件18a的上部区域上的连接支架19枢转相连。尽管未示出,但将会理解到另一右侧旋转连杆14同样通过销16与固定在座椅框架18的右侧侧框架元件18a的上部区域上的另一连接框架19枢转相连。
在图3中最清楚地示出,两个旋转连杆14中的每个被形成为包括:通过销16与支架19枢转相连并面向前侧FW的枢转区域14a;限定为在向着后侧RW的方向上离开枢转区域14a一定距离的第一连接区域14b;沿第一连接区域14b向前且向下限定的第二连接区域14c;以及限定为在向着后侧RW的方向上离开枢转区域14a一定距离并在第一连接区域14b之上的第三连接区域14d。
如图所示,支承轴20的一端与左侧旋转连杆14的上述第一连接区域14b旋转相连,尽管未示出,但将会认识到支承轴20的另一端与另一右侧旋转连杆14的第一连接区域(以14b表示)旋转相连。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认识到支承轴20旋转地轴颈连接在两个旋转连杆14之间以相对于销16沿弧形路径向上且向下旋转移动,从图1和2中可以理解到。
大体上圆柱形构造的保持支架24通过支承轴20稳固连接在其下端,头枕12的撑杆22插入并保持在其中,由此使头枕12与座椅靠背10支承相连。导向件26固定接合在座椅靠背框架上部元件18b的向下倾斜区域18b-1中。简单地说,当座椅靠背10正常使用时,导向件26适于使保持支架24与座椅靠背10成一定角度地滑动插入其中,该保持支架24被设定为处于所示直立状态或沿延伸穿过座椅靠背10的竖直线竖直设定,另一方面,可以从图1中理解到,在发生后端碰撞旋转连杆14旋转时,保持支架24相对于导向件26向上移动,同时向前倾斜。
在图2和3中可以看到,从其侧面观察保持支架24大体成狗腿形,并具有上直线部分24a和下倾斜部分24b,使得后者24b在向下且向前的倾斜方向上从前者24a延伸。该保持支架24的横截面大体上成矩形形状,其中具有中空,头枕12的撑杆22通过撑杆保持件29插入到保持支架24内并容纳支承在其中。
撑杆保持件29在给定位置通过其竖直方向上的锁定机构(未示出)固定连接在保持支架24的上直线部分24a的端部区域。撑杆保持件29的结构不是本发明的主题,因此省去了对其进一步的描述。
如上所述,上述保持支架24的上直线部分24a穿过导向件26的通孔26h并布置在其中。
将在后文论述的是,保持支架24在下部头枕原始位置与头枕的向上位移点之间竖直移动穿过导向件26,同时改变其倾斜角。也就是说,简要地说,就所示实施方式来说,从图2和4(B)中可以理解到,当保持支架24处于所示位置时,在该位置其上直线部分24a以相对于上框架部分18b的向下倾斜板区域18b-1的第一给定角度向后倾斜,这时头枕12被设定处于由“下部头枕原始位置”表示的常规原始位置。另一方面,从图1和4(B)中可以理解到,在后端碰撞的情况下,当头枕12从下部原始位置向上移动、如由“头枕的向上位移点”表示的那样时,保持支架24处于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其上直线部分24a以相对于向下倾斜板区域18b-1的第二给定角度向前倾斜。下文,为了简化,术语“下部头枕原始位置”所指的是“下部头枕原始位置”或“下部原始位置”,而术语“头枕的向上位移点”所指的是“头枕的向上位移点”或“向上位移点”。
图4(A)和4(B)表示导向件26的具体结构。根据图示,在导向件26的通孔26h中限定向前内壁28f和向后内壁28r。如图4(B)所示,在该向前和向后内壁28f和28r中分别限定的是一对第一支承面28a和28a,它们相互间隔并以相对于通孔26h偏置的方式布置成相互平行。同时,在那两个壁28f和28r中分别限定的是一对第二支承面28b和28b,它们相互间隔并以相对于通孔26h偏置的方式布置成相互平行。换句话说,在前向内壁28f上设定一组第一和第二支承面28a,28b,同时在向后内壁28r上限定另一组第一和第二支承面28a,28b。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导向件26本身固定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上部18b的向下倾斜板区域18b-1上,并且就其来说,两个第一支承面28a都相对于向下倾斜板区域18b-1倾斜以提供其等于上述第一给定角度的倾斜角,而两个第二支承面28b基本上与倾斜板区域18b-1垂直以提供其等于上述第二给定角度的倾斜角。因此,当头枕12被设定在上述下部头枕原始位置时,所述一对第一支承面28a与保持支架上直线部分24a的相应的两个相向的侧表面紧密接触,由此如图4(B)中的单点划线所示确定地支承保持支架24。另一方面,当头枕12移动并定位在上述头枕的向上位移点时,所述一对第二支承面28b与保持支架上直线部分24a的相应的两个相向侧表面紧密接触,由此如图4(B)中双点划线所示确定地支承保持支架24。
图3、图4(A)和4(B)中的附图标记27表示与导向件26一体形成以具有弹性属性的一对固定钩部件。在这方面,导向件26包括上部和下部26u,26d以及沿其圆周限定在上部与下部26u,26d之间的肩部区域26a。如图所示,两个固定钩部件27形成在上部26u以与肩部区域26a间隔基本上等于向下倾斜板区域18b-1厚度的距离。因此,导向件26通过两个固定钩部件27固定连接在该倾斜板区域18b-1上。
如以上构造,支承轴20以可竖直移动的方式通过旋转连杆14支承,因此,当旋转连杆14旋转时,支承轴20同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由此促使头枕12在同样的竖直方向上向在前所述的下部原始位置和向上位移点中的一个移动。更具体地说,通过旋转连杆14绕枢销16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该枢销16后侧的支承轴20相对于枢销16的中心轴线沿弧形路径向下和向上移动,同时相对于枢销16向前和向后移动。这意味着旋转连杆轴14的顺时针旋转促使支承轴20相对于销16向下和向前移动,而旋转连杆14的逆时针旋转促使支承轴20相对于销16向上和向后移动。因此得出结论,通过支承轴20的上述向下和向前移动,头枕12相对于导向件26向下移动同时向后倾斜,而通过支承轴20的上述向上和向后移动,头枕12相对于导向件26向上移动同时向前倾斜(参见图1和2)。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2和3中可以看到,止动块19a与连接支架19一体形成以从其上向座椅靠背框架侧框架元件18a的内侧突出,这样限定了旋转连杆14的顺时针旋转,从而可靠地防止头枕12产生任何超过下部头枕原始位置的进一步移动。
设置偏压装置30向旋转连杆14提供偏压力以将头枕12偏压保持在下部头枕原始位置。也就是说,在偏压装置30的偏压力作用下,头枕12得到偏压并保持在下部头枕原始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偏压装置30表现为拉伸螺旋弹簧。例如图所示,拉伸螺旋弹簧30其上端30a可以在支承轴20之上的点上与左侧旋转连杆14的第三连接区域14d固定接合,同时在其下端30b与形成在座椅靠背框架18的左侧侧框架元件18a的下部区域上的连接孔32固定接合。这样,将会认识到尽管未示出,另一拉伸螺旋弹簧30其上端30a可以在支承轴20之上的点上与另一右侧旋转连杆14的第三连接区域14d固定接合,同时在其下端30b与形成在座椅靠背框架18的另一右侧侧框架元件18a的下部区域上的连接孔32固定接合。利用这种布置,总是从拉伸螺旋弹簧30向旋转连杆14提供偏压力,由此将头枕12偏压保持在下部原始位置。通过上述构造,在座椅靠背10上设置头枕12、例如紧急动作型头枕,可以说形成了具有紧急动作型头枕的座椅靠背结构。应该指出的是,偏压装置或拉伸螺旋弹簧30的偏压力被预先设定为这样的程度,以使得允许弹簧30本身仅能够在其接收后端碰撞情况下由落座乘客向后惯性的作用引起的巨大向后载荷时发生弹性拉伸,由此允许旋转连杆14逆时针旋转以促使头枕朝向上位移点移动。这样,根据本发明,座椅靠背10是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后文提出的压力接收构件被布置成接收由落座乘客向后惯性的作用形成的上述巨大向后载荷并将该载荷作为旋转力传递到旋转连杆14,所述旋转力足以克服拉伸螺旋弹簧30的偏压力促使特定旋转连杆14逆时针旋转,这样又促使头枕12达到向上位移点。
更具体地说,在本发明中,设置沿座椅靠背框架18竖直延伸的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其适于接收从至少落座乘客的腰部(未示出)施加的载荷。将要论述的是,简要地说,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的下端滑动插入导向孔36中,该导向孔36在压力接收构件前进到后侧时向上倾斜,并且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实质上具有与支承轴20的操作和互锁连接。此外,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18横向方向上延伸的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其适于接收从落座乘客的背部(未示出)施加的载荷,以及可拉伸类型的致动连杆组件40,其主体可以在其纵向上拉伸和收缩。致动连杆组件40在其上端与左侧旋转连杆14的第二连接区域14c枢转相连,使得致动连杆组件40的所述上端位于支承轴20的下方。尽管未示出,但设置一对这样的致动连杆组件40,因此将会认识到,另一致动连杆组件40在其上端与在前所述的另一右侧旋转连杆14的第二连接区域14c枢转相连,并且上述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在所述一对致动连杆组件40之间延伸,所述一对致动连杆组件布置成靠近座椅靠背框架18的相应的左侧和右侧侧框架元件18a。
如图所示,上述竖直压力接收元件34通过示例方式优选可以是竖直延伸的压力接收杆。这种压力接收杆34如下文所述具有与支承轴20的直接连接,并且在其纵向上的刚性足以提供承受向上竖直力的强度,所述向上垂直力用于促使支承轴20和旋转连杆14逆时针旋转,同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从落座乘客背部施加的向后载荷而弹性弯曲。
从图2和3以及图5中可以看到,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在固定在支承轴20上的连接件42与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18的下框架元件18c上的导向件44的导向孔36之间可移动地延伸。连接件42具有使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的上端部分34a从中插入的通孔,其中所述上端部分34a具有在其下方从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水平弯曲的肩部区域,并且该特定肩部区域压靠在连接件42上,如图3最清楚地所示。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能够向后和向上移动,同时其下端可以沿导向件44的倾斜导向孔36向后移动,使得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本身升高到促使旋转连杆14逆时针旋转,用以使头枕12移动到向上位移点。
尽管未示出,但除了上述导向件44之外,设置与其相同的具有倾斜导向孔36的另一导向件44。因此,将会认识到一对导向件44,44以间隔方式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下框架元件18c上,从而分别布置在左侧和右侧。在这方面,还将会认识到固定在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下端的滑杆46在其两个端部分别滑动插入到两个导向件44,44的相应的两个倾斜导向孔36,36中。因此,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的下端沿倾斜导向孔36的移动确保了促使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本身向上和向下的移动。
这样,上述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的下端或滑杆46布置在发生后端碰撞时大多向后载荷所施加的点上,其中向后载荷是在特定落座乘客向后惯性的作用下通过落座乘客的腰部的向后移动引起的载荷。因此,在接收该向后载荷时,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的下端因滑杆46在倾斜导向孔36中并沿其滑动而向后和向上移动。
如在前所述,在本发明中,适于接收从落座乘客的背部施加的载荷的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在各自为可拉伸收缩类型的且其上端与旋转连杆14的第二连接区域14c枢转连接的一对致动连杆组件40之间延伸,使得所述致动连杆组件40的所述上端位于支承轴20的下方。
通过举例方式示出,每个致动连杆组件40主要由上长连杆元件48和下短连杆元件50的组合形成,使得这两个连杆元件48,50相互可旋转地相连。具体地,上长连杆元件48在其上端48a通过销48p与旋转连杆14的第二连接区域14c枢转相连,同时在其下端48b通过销52与下短连杆元件50的上端50a枢转相连。下短连杆元件50的下端50b经由销53与座椅靠背框架侧框架元件18a的朝内表面枢转连接,由此允许下短连杆元件50的上端50a相对于销53向上和向下旋转。所示的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通过将高刚性的杆材弯曲成大体上U字形构造而形成。尽管未清楚地示出,但从图5中可以理解到,大体上U字形的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具有水平部分38b和从该水平部分38b的两端竖直延伸的一对竖直侧部分38a,38a。因此将会认识到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的两个竖直侧部分38a,38a在其相应两端分别与左侧和右侧上长连杆元件48,48固定相连,同时其水平部分38b布置在这些上长连杆元件48的后侧。
在此应该指出的是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布置在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的后侧并与其间隔开。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从图2和5中可以理解到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的水平部分38b布置在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的后侧并与其间隔开。
如图2和3所示,在本发明中,具有弹性属性的支承板54布置并弹性支承在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的前面。也就是说,例如,尽管未示出,但将会认识到支承板54在其两个上部通过拉伸螺旋弹簧51与相应的两个上长连杆元件48弹性相连。这样,从落座乘客施加的向后载荷通过该支承板54传递并施加在竖直和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4,38中的每个上。
从图2中可以看到,支承板54的下部与连接连杆56相连并由其支承,所述连接连杆56一端与致动连杆组件40的左侧下短连杆元件50枢转相连。尽管未示出,但将会认识到,另一连接连杆56同样在其一端与另一右侧下短连杆元件50枢转相连,因此支承板54的下部与左侧和右侧连接连杆56支承相连。
支承板56还在其下端与接合杆58一体形成,通过这种布置,在支承板54向后移动时,所述接合杆58与通过弯曲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下部中的相应部分形成的突出接合区域34b形成接合,由此有助于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的向上移动。
在文中,总的来说,当使用本发明座椅靠背结构的落座乘客(未示出)呈现常规落座或驾驶姿势时,落座乘客的腰部基本上与座椅靠背的相应表面区域紧密接触,而相反,落座乘客的背部在大多情况下远离座椅靠背地定位。由于这一事实,总的来说,在后端碰撞的情况下,因为落座乘客在他或她向后惯性的作用下向后移动,所以落座乘客的腰部在他或她的背部压靠在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之前首先压靠在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上。因此,在本发明中,当发生导致落座乘客在他或她向后惯性的作用下向后移动的后端碰撞时,落座乘客的腰部首先向后移动以向支承板54施加压力,这样又促使支承板54的下部在向座椅后侧的方向上移动,与该特定支承板下部相连的连接连杆56同时向后旋转(参见图2中的单点划线)。随后,在接合杆58位于与突出接合区域34b接合的连接连杆56的下方时,通过该接合杆58向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的下端部分施加向上压力。如果该向上压力超过偏压装置30的偏压力,则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的下端侧沿导向孔36向后和向上移动,由此伴随着旋转连杆14的逆时针旋转向上直接压靠支承轴20,使得支承轴20向上移动与下部头枕原始位置和头枕向上位移点之间的预定距离相应的距离。这样,更具体地说,如果向上压力超过偏压装置30的偏压力,则固定在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下端的滑杆46在从特定倾斜导向孔36的前边缘36a到后边缘36b的方向上沿该倾斜导向孔36滑动,其中前边缘36a低于后边缘36b。在此应该指出,这两个边缘36a与36b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头枕12从其下部原始位置向其向上位移点移动且反之亦然的预定范围,从图1,2和4(B)中可以理解到。因此,当滑杆46从上边缘36a向后和向上移动到后边缘36b时,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向上移动,由此直接向支承轴20施加向上压力,导致支承轴20移动与上述头枕12的预定的可移动范围相应的量,并且因而,头枕12可靠地移动并停止在向上位移点。
下文,为了简化,将主要描述上述一对右侧和左侧组成构件(例如一对旋转连杆14和一对致动连杆组件40)的所示(左侧)部件。
通过上述布置,将会看到从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向支承轴20施加克服偏压装置30的偏压力的巨大向上压力,此时,旋转连杆14开始绕销16逆时针旋转以促使头枕12朝向上位移点移动。换句话说,在本发明中,在从落座乘客的腰部向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输入载荷时,旋转连杆14立即开始其旋转,由此确保了降低旋转连杆14开始其旋转时对落座乘客的背部所给与的冲击。这样,更具体地说,响应从落座乘客腰部输入的载荷,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向上移动以促使旋转连杆14立即开始绕销16逆时针或向后旋转,由此促使上长连杆元件48向后移动。此后不久,固定在上长连杆元件48上的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在其接收从落座乘客的背部施加的向后载荷之前开始向后移动。这意味着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已经向后移动,在其接收从落座乘客背部施加的向后载荷时不再向后移动,因此通过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轻柔地接收向后载荷,这样没有向落座乘客的背部发出任何直接的冲击和任何过度的冲击。
在本文中,如上所述,在后端碰撞的情况下,落座乘客的腰部在落座乘客向后惯性的作用下向后朝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移动。所述腰部向后朝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移动的行程相当小,这样导致落座乘客的腰部立即强烈地向后朝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移动。因此在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上产生足以促使旋转连杆14立即开始作如上所述逆时针旋转的巨大向上压力,由此确保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在其接收从落座乘客背部施加的向后载荷之前开始向后移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对特定背部的冲击。
在所述旋转连杆14开始逆时针旋转之后,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的下端继续通过从落座乘客腰部施加的向后载荷向后移动,使得旋转连杆14继续其逆时针旋转以促使头枕朝向上位移点移动,同时在落座乘客向后惯性的作用下向后移动的落座乘客背部压靠在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上。因此,上长连杆元件48从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接收额外的向后作用力并由此进一步在向后方向上移动。这样有助于旋转连杆14继续逆时针旋转以确保头枕12朝向头枕的向上位移点移动。
因此,在本发明中,将会看到在如上所述旋转连杆14已经开始逆时针旋转之后,从落座乘客的背部和腰部向旋转连杆14以及向相应的竖直和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4,38施加额外的向后载荷,并通过致动连杆组件40将所述额外的向后载荷转换成施加在旋转连杆14上的额外的向上压力,并且由于那些额外的向后载荷,旋转连杆14继续其逆时针或向后旋转,使得只要上述额外的向后载荷施加在旋转连杆上,头枕12就继续向头枕的向上位移点移动并最终保持在那里。
如上所述,在旋转连杆14已经开始逆时针旋转以执行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上述在前的向后移动之后,落座乘客的背部压靠在所述向后移动的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上,由此降低向落座乘客背部发出的冲击。就这一点来说,将会认识到所述旋转连杆14在前的逆时针旋转以及上述特定旋转连杆14随后继续同样的旋转更有利地确保了降低对落座乘客的冲击。
就此而论,我们必须考虑到,在后端碰撞时,落座乘客的背部将深深陷入座椅靠背10的弹性表面内,这样改变了落座乘客的落座姿势,因此可以使落座乘客的腰部在向后惯性作用下引起的向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施加的向后压力会相应降低并且会不足以移动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然而,根据本发明,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接收在特定背部的向后惯性作用下压靠在其上的落座乘客的背部,并向后移动,由此导致旋转连杆14克服偏压装置39的偏压力继续逆时针旋转,使得只要从落座乘客的背部向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施加向后载荷,头枕12就继续向头枕的向上位移点移动并最终保持在那里。因此,在本发明中,不单借助从落座乘客的腰部施加的后向载荷,头枕12也可以通过从落座乘客背部施加的向后载荷在朝向头枕向上位移点的方向上移动,并保持在那里。
因此,本发明可以简单地获得以下两个方面:上述旋转连杆14的在先逆时针旋转的高性能,其避免了对落座乘客的过度冲击,以及上述机构的高可靠性,其确保了不借助于从落座乘客的腰部施加压力而使头枕向头枕的向上位移点移动并保持在那里。
根据本发明的模式,适于接收来自落座乘客腰部的载荷的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由具有弹性属性并因此能够通过落座乘客的背部施加在其上的向后载荷而向后弹性弯曲的杆材制成。因此,当如此向后弯曲时,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与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形成接触,使得来自落座乘客背部的向后载荷足以传递并施加在特定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上。换句话说,由此弯曲的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和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8很容易以交叉方式布置,这意味着可以很容易并确定地形成对这两个压力接收构件34,38的优选布置以确保将向后载荷从落座乘客的腰部和背部向旋转连杆14的充分的传递。
此外,在如上所述从落座乘客的背部向其输入载荷时,弹性的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弹性弯曲,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向特定背部发出的冲击。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这种弹性弯曲还具有的优点是,即使没有从落座乘客的腰部向其施加足量的载荷,来自落座乘客背部的载荷也可以施加并由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本身接收,由此促使竖直压力接收构件34的下端(或滑杆46)沿倾斜导向孔36向后和向上移动。这样肯定有助于头枕12紧急移动到头枕的向上位移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偏压装置30因为偏压力总是有助于使头枕12回到下部头枕原始位置,并由此为了将头枕12保持在头枕的向上位移点,需要保持向头枕12提供比所述偏压力更大的力。这样,参照图6,其中旋转连杆14已经逆时针旋转了所示的旋转角度,这表示头枕12定位在向上位移点。根据本发明,在这种状态下,偏压装置30包括拉伸螺旋弹簧,并且可以看到,相对于旋转连杆14的上述旋转角,该拉伸螺旋弹簧的力线布置在靠近枢销16的中心轴线或旋转连杆14的枢转点P2且位于其后侧的点上。这一布置用于有效地降低拉伸螺旋弹簧30试图将顺时针偏压力传递到旋转连杆14以使头枕12回到下部头枕原始位置的偏压力传递效率。
也就是说,在所述特定布置中,偏压装置30或者拉伸螺旋弹簧的力线布置成靠近旋转连杆14的枢转点P2,这样有意地有效降低拉伸螺旋弹簧30向已经如图6所示逆时针旋转的旋转连杆14传递其偏压力的偏压力传递效率,同时头枕12被设定在向上位移点。这样确保了减弱拉伸螺旋弹簧30所需的偏压力以促使旋转连杆14顺时针旋转,足以使头枕12开始从向上位移点回到下部原始位置。因此,当头枕12处于向上位移点时,弹簧30的偏压力可以通过相对较小的力克服。换句话说,只要通过竖直和交叉压力接收构件34,38中相应一个从落座乘客的腰部和背部中的任一个向偏压装置30施加至少一个超过预定程度的载荷,拉伸螺旋弹簧30的偏压力就由此得到克服并不起作用,使得旋转连杆14仍然保持在图6所示的状态,并且头枕12因此保持在向上位移点。这种特定布置确保了在后端碰撞等类似情况下将头枕12保持在向上位移点,由此提供了高可靠性的头枕动作。
此外,在本发明中,在上述旋转连杆14已经逆时针旋转图6所示的旋转角度的状态下,同时头枕12定位在向上位移点,将会看到相对于所述旋转连杆14当前的角度,与该旋转连杆14枢转相连的支承轴20的中心轴线P1位于分力F在与连接支架19枢转相连的旋转连杆14的枢转点(以16表示)的中心轴线P2上方的方向上所施加的点上,其中在目前的头枕机构中通过在后端碰撞情况下从落座乘客的头部向头枕12施加的向后载荷产生分力F。
更具体地说,如上所述,保持支架24可滑动地支承在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上元件18a上的导向件26中,从而可以通过在前所述的方式倾斜,并且保持支架24的下部(以24b)表示与在左侧与右侧旋转连杆14之间延伸的支承轴20一体相连。现在,让我们假定发生碰撞并且落座乘客的头部由此向前移动并快速移回到头枕12上,由此向该头枕12输入头部的向后载荷,或者通常所述的回弹载荷,如图6中的实箭头所示。在那种情况下,如图6中的单点划线所示,通过回弹载荷在上述旋转轴的中心轴线P1处产生分力F,并且其在旋转连杆14的枢转点(以16表示)的中心轴线P2上方的向前方向上得到施加和传递。因此可以看到所述分力F用于试图促使旋转连杆14绕中心轴线P2逆时针旋转,由此试图促使头枕12朝向上位移点移动的力,因此确实地防止头枕因落座乘客头部的回弹载荷而回到下部头枕原始位置。
因此,上述结构方面还确保在后端碰撞等类似情况下将头枕12保持在向上位移点,由此确实地增大了本发明紧急头枕动作的高可靠性。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模式中,导向件26被形成为具有以如下方式组合设置在其中的两个第一支承面28a和两个第二支承面28b,即,一组支承面28a,28b限定在其相应的向前和向后内壁28f,28r上,如图4(A)和4(B)所示。将会看到两个第一支承面28a呈现与在头枕12移动到向上位移点时保持支架上直线部分24a倾斜所成的倾斜角相等的一定的共用倾斜角,而两个第二支承面28b呈现与在头枕处于下部原始位置时保持支架上直线部分24a所成的倾斜角相等的一定的共用倾斜角。因此,可以认识到导向件26的这种布置确保了无论头枕处于下部原始位置还是处于向上位移点,保持支架上直线部分24a的两个相对侧表面都与上述相应的两个支承表面28a或28b形成紧密接触并确实地保持在它们之间。这样可靠地防止保持支架24在导向件26上发出摆动或格格声,由此防止头枕12从用于在下部原始位置和向上位移点中的任一处接收和支承落座乘客的头部的给定点发生危险的错位。
至此仅为了解释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而对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因此应该认识到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示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在不脱离附加权利要求范围的前提下对本发明做出任何其它的修改和重新布置。
本发明通常应用在如上所述可以与座椅靠背相连和从其上拆除的头枕上,但也可以应用在例如不能从座椅靠背上拆除这样类型的头枕上。
Claims (5)
1.一种与头枕组合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结构,其中所述头枕具有撑杆部分、并且可以在头枕通常对车辆座椅上的落座乘客的头部进行支承的原始位置与头枕从所述原始位置向上移动所到达的向上位移点之间移动,其中压力接收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座椅靠背中,其中设置有具备预定偏压力的偏压装置,使得所述头枕通常由所述偏压装置向所述原始位置偏压,并且其中,在发生后端碰撞的情况下,当在所述落座乘客的惯性作用下、在座椅靠背的向后的方向上对所述压力接收构件施加有超过所述预定偏压力的载荷时,促使头枕从所述原始位置移动到所述向上位移点;
其中所述座椅靠背具有设置在其中的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限定在座椅靠背上侧的上框架元件、以及从所述上框架元件向下延伸的右侧和左侧侧框架元件,其中各自具有端部和枢转点的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在其相应的枢转点处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右侧和左侧侧框架元件枢转相连,其中支承轴旋转连接在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中一个的所述端部与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中另一个的所述端部之间,使得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的旋转促使所述支承轴沿弧形路径进行竖直移动,圆柱形构造的保持支架一体地设置在所述支承轴上,其中所述头枕的撑杆部分插入并保持在所述保持支架中,其中导向件固定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上框架元件上,具备这样的配置,即,使得所述保持支架可以穿过所述导向件滑动移动并可以倾斜,并且,当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因超过所述预定偏压力的所述载荷而旋转时,所述保持支架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上的方向上移动穿过所述导向件,使得所述头枕移动到所述向上位移点,同时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前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导向件倾斜;
其中竖直压力接收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所述竖直压力接收构件适于接收至少从所述落座乘客的腰部施加的载荷并且还具有布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下部区域的下端部分,其中导向孔被限定成随着其朝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一侧行进而向上倾斜的方式,其中所述竖直压力接收构件的所述下端部分可滑动地插入所述导向孔中并且还布置成与所述支承轴互锁的关系,使得在从所述落座乘客的腰部向竖直压力接收构件施加载荷时,竖直压力接收构件的所述下端部分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的方向上沿所述导向孔移动,由此促使竖直压力接收构件本身向后和向上移动以向上压靠所述支承轴,这样又促使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开始旋转,由此促使所述头枕从所述原始位置移动;
其中设置交叉压力接收构件用于接收从所述落座乘客的背部施加的载荷,其中设置有一对右侧和左侧致动连杆组件,每一个都是其主体可以拉伸及收缩的类型,并且具有布置在座垫框架的上部区域的一个上端部分,其中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致动连杆组件在其相应的两个上端部分、在所述支承轴下方的点上分别与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枢转相连,具有这样的配置,即,在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开始旋转之后,从所述落座乘客的所述背部向所述交叉压力接收构件施加所述载荷,并且,在接收所述载荷时,所述交叉压力接收构件受迫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的方向上移动,这样促使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致动连杆组件拉伸,由此有助于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继续所述旋转以使所述头枕继续朝所述向上位移点移动,并且其中,在头枕到达向上位移点时,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支承连杆组件被拉伸到作用在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上以将所述头枕保持在所述向上位移点上的程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压力接收构件通过具有弹性属性的杆件制成,所述杆件被布置成除了从落座乘客的所述腰部施加的所述载荷之外还接收从所述落座乘客的所述背部施加的所述载荷;
并且其中所述交叉压力接收构件在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致动连杆组件之间延伸、并布置在所述竖直压力接收构件后侧的且与其间隔开的点上,使得当从所述落座乘客的所述背部朝所述交叉压力接收构件施加载荷时,所述竖直压力接收构件朝所述交叉压力接收构件弹性弯曲,并且随后,所述特定交叉压力接收构件接收由此弯曲的竖直压力接收构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压装置包括拉伸螺旋弹簧,其中所述拉伸螺旋弹簧在其一端、在所述支承轴的中心轴线上方的点上与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中的每一个固定相连,同时在其另一端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下部区域固定相连,所述另一端沿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向下延伸,使得拉伸螺旋弹簧在其所述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弹性拉伸,由此对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中的每一个提供所述预定偏压力;
其中当所述头枕处于所述向上位移点并且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已经相对于其相应的枢转点旋转一定旋转角时,所述拉伸螺旋弹簧的力线相对于所述旋转角布置在靠近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的所述枢转点并位于其后侧的点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中的每一个如此布置,当所述头枕处于所述向上位移点并且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都已经相对于其相应的枢转点旋转一定旋转角时,所述支承轴与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端部枢轴相连的另一枢转点位于相对于所述旋转角的预定位置,使得当另一载荷在座椅靠背的向后的方向上施加并作用在处于所述向上位移点的所述头枕上时,在位于所述预定位置的所述另一枢轴点上由所述另一载荷产生分力,并且所述分力从所述特定另一枢转点在与所述一对右侧和左侧旋转连杆中的所述每一个相关联的所述枢转点上方的方向上传递,由此克服所述偏压装置的所述预定偏压力将所述头枕保持在所述向上位移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具有在其中形成的通孔,所述通孔适于允许所述保持支架插入其中,并且所述导向件还具有限定在所述通孔中面向座椅靠背前侧的向前内壁以及面向座椅靠背后侧的向后内壁,其中一对第一支承面分别限定在所述向前和向后内壁中,以相对于所述通孔布置成间隔开且偏置的方式,其中一对第二支承面分别限定在所述向前和向后内壁中,以相对于所述通孔布置成间隔开且偏置的方式,并且其中所述一对第一支承面相互平行延伸并倾斜与当所述头枕处于所述原始位置时由所述保持支架所呈现的倾斜角相等的角度,另一方面,所述一对第二支承面相互平行延伸并倾斜与当所述头枕处于所述向上位移点时由所述保持支架所呈现的倾斜角相等的角度,由此允许所述保持支架在所述头枕处于所述原始位置时保持在所述一对第一支承面之间,同时允许所述保持支架在所述头枕处于所述向上位移位置时保持在所述一对第二支承面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192397A JP4151984B2 (ja) | 2006-07-13 | 2006-07-13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構造 |
JP2006192397 | 2006-07-1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04391A true CN101104391A (zh) | 2008-01-16 |
CN100564101C CN100564101C (zh) | 2009-12-02 |
Family
ID=38825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71012863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4101C (zh) | 2006-07-13 | 2007-07-09 | 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40562B2 (zh) |
JP (1) | JP4151984B2 (zh) |
CN (1) | CN100564101C (zh) |
DE (1) | DE102007031888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50045A (zh) * | 2009-11-04 | 2011-05-11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车辆座椅 |
CN103661027A (zh) * | 2013-12-13 | 2014-03-26 | 宁波明望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 汽车座椅 |
CN104044491A (zh) * | 2013-03-12 | 2014-09-17 | 株式会社塔捷斯 | 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 |
CN104276070A (zh) * | 2013-07-01 | 2015-01-14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具有集成的装饰总成和头枕的座椅 |
CN107554365A (zh) * | 2016-06-30 | 2018-01-09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用于后排乘员头部间隙的惯性驱动的可旋转上部座椅部 |
CN110316034A (zh) * | 2018-03-30 | 2019-10-11 | 佛吉亚汽车座椅公司 | 用于车辆座椅的上靠背调节装置、靠背及包括该上靠背调节装置的车辆座椅 |
CN113942437A (zh) * | 2021-11-08 | 2022-01-18 | 北京安道拓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式座椅头枕手动前后调节机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37501B2 (ja) * | 2004-10-28 | 2011-08-03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JP4492870B2 (ja) * | 2004-12-27 | 2010-06-30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US7422280B2 (en) * | 2006-04-07 | 2008-09-09 | Windsor Machine & Stamping Limited | Foldable headrest assembly |
JP5030281B2 (ja) * | 2007-07-31 | 2012-09-19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構造 |
US8727437B2 (en) * | 2008-06-27 | 2014-05-20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Actuator for crash activated head restraint |
US7758114B2 (en) * | 2008-07-15 | 2010-07-20 | Tachi-S Co. Ltd. | Seat back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
US7931331B2 (en) * | 2009-03-26 | 2011-04-26 |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Inc. | Headrest with energy dissipater for rear passenger |
WO2010150372A1 (ja) | 2009-06-24 | 2010-12-2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JP5354021B2 (ja) * | 2009-10-29 | 2013-11-2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ヘッドレストステー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ヘッドレスト |
JP5231384B2 (ja) * | 2009-12-04 | 2013-07-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JP5154613B2 (ja) * | 2010-08-05 | 2013-02-27 |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方法、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US8439441B2 (en) | 2010-09-29 | 2013-05-14 | Lear Corporation | Adjustable lumbar assembly for vehicle seats |
EP2489544B1 (en) | 2011-02-16 | 2014-03-12 | Tachi-S Co., Ltd. | Structure of seat back with headrest |
US8579370B2 (en) | 2011-02-17 | 2013-11-12 | Tachi-S Co., Ltd. | Structure of seat back with headrest |
WO2014056618A1 (de) | 2012-10-11 | 2014-04-17 | C. Rob. Hammerstein Gmbh & Co. Kg |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
CN108437866B (zh) * | 2012-12-28 | 2021-08-10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座椅装置 |
JP5831512B2 (ja) * | 2013-08-28 | 2015-12-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US10220428B2 (en) | 2013-12-20 | 2019-03-05 | Jfc Steel Corporation | Press forming metho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ess-formed part |
US10059234B2 (en) * | 2016-06-10 | 2018-08-2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seatback |
US10166900B2 (en) | 2017-02-09 | 2019-01-0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Internal upper seatback support for driving and sleeper seats |
US10065535B1 (en) * | 2017-03-02 | 2018-09-0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atback lift mechanism for a supine motor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
US10434905B2 (en) | 2017-03-02 | 2019-10-0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Collapsible lift mechanism for H-point lift |
US10166887B2 (en) | 2017-03-02 | 2019-01-0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atback lift mechanism for a supine motor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
US10569674B2 (en) | 2017-03-02 | 2020-02-2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echanism for a supine motor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
US10081270B1 (en) | 2017-03-03 | 2018-09-2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Front seat sleeper seat and features |
US10525861B2 (en) | 2017-03-22 | 2020-01-0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Leg support options for sleeper seats |
US10632873B2 (en) | 2018-04-04 | 2020-04-2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at structure dual motion recliner pivot mechanism |
US11007908B2 (en) | 2019-06-25 | 2021-05-1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Upper thoracic support paddle attachment assembly |
US11110834B1 (en) | 2020-05-14 | 2021-09-07 |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 Occupant support cushion |
CN111559289B (zh) * | 2020-05-25 | 2024-01-05 |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 汽车座椅乘客腰部及肩部支撑装置 |
CN113246825B (zh) * | 2021-06-30 | 2022-11-11 | 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舒适性调节功能的汽车座椅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E510735C2 (sv) * | 1996-09-06 | 1999-06-21 | Saab Automobile | Fordonsstol försedd med ett nackstöd |
FR2765533B1 (fr) * | 1997-07-03 | 1999-09-03 |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 Siege de vehicule dote d'un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du cou en cas de choc arriere |
GB2359017B (en) * | 1997-09-10 | 2002-02-20 | Autoliv Dev | A vehicle seat |
US6135561A (en) * | 1997-12-03 | 2000-10-24 | Ewald Witte Gmbh & Co. Kg | Seat back with headrest on vehicle seats |
DE19753540A1 (de) * | 1997-12-03 | 1999-06-10 | Ewald Witte Gmbh & Co Kg | Kopfstütze, insbesondere in Kraftfahrzeugen |
WO2000035707A1 (en) * | 1998-12-14 | 2000-06-22 | Lear Corporation | Vehicle pivotal headrest |
US6523892B1 (en) * | 1999-05-20 | 2003-02-25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Seat structure for vehicle |
US6631949B2 (en) * | 2001-06-29 | 2003-10-14 | Lear Corporation | Variable movement headrest arrangement |
US6655733B2 (en) * | 2001-06-29 | 2003-12-02 | Lear Corporation | Variable movement headrest arrangement |
US6631955B2 (en) * | 2001-06-29 | 2003-10-14 | Lear Corporation | Variable movement headrest arrangement |
JP4133059B2 (ja) * | 2002-07-18 | 2008-08-13 |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 前方可動式ヘッドレストを有する車両用シート |
US6789846B2 (en) * | 2002-12-20 | 2004-09-14 | Lear Corporation | Vehicle seat having a movable head restraint |
JP4118256B2 (ja) * | 2004-06-22 | 2008-07-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JP4815111B2 (ja) * | 2004-08-19 | 2011-11-16 |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US7530633B2 (en) * | 2006-10-17 | 2009-05-12 | Tachi-S Co., Ltd. | Seat back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
-
2006
- 2006-07-13 JP JP2006192397A patent/JP415198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6-19 US US11/764,955 patent/US754056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7-09 CN CNB2007101286398A patent/CN10056410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7-09 DE DE102007031888A patent/DE102007031888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50045A (zh) * | 2009-11-04 | 2011-05-11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车辆座椅 |
CN102050045B (zh) * | 2009-11-04 | 2012-10-10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车辆座椅 |
CN104044491A (zh) * | 2013-03-12 | 2014-09-17 | 株式会社塔捷斯 | 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 |
CN104044491B (zh) * | 2013-03-12 | 2017-01-18 | 株式会社塔捷斯 | 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 |
CN104276070A (zh) * | 2013-07-01 | 2015-01-14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具有集成的装饰总成和头枕的座椅 |
CN104276070B (zh) * | 2013-07-01 | 2018-04-10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具有集成的装饰总成和头枕的座椅 |
CN103661027A (zh) * | 2013-12-13 | 2014-03-26 | 宁波明望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 汽车座椅 |
CN103661027B (zh) * | 2013-12-13 | 2015-10-07 | 宁波明望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 汽车座椅 |
CN107554365A (zh) * | 2016-06-30 | 2018-01-09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用于后排乘员头部间隙的惯性驱动的可旋转上部座椅部 |
CN110316034A (zh) * | 2018-03-30 | 2019-10-11 | 佛吉亚汽车座椅公司 | 用于车辆座椅的上靠背调节装置、靠背及包括该上靠背调节装置的车辆座椅 |
CN113942437A (zh) * | 2021-11-08 | 2022-01-18 | 北京安道拓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式座椅头枕手动前后调节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540562B2 (en) | 2009-06-02 |
DE102007031888A1 (de) | 2008-01-17 |
US20080012402A1 (en) | 2008-01-17 |
JP2008018842A (ja) | 2008-01-31 |
JP4151984B2 (ja) | 2008-09-17 |
CN100564101C (zh) | 2009-1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04391A (zh) | 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结构 | |
US7758114B2 (en) | Seat back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 |
EP1777101B1 (en) | Automobile seat | |
JP5394036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US8708411B2 (en) | Vehicle seat | |
WO2006085658A1 (ja) | 車両シート | |
US20080315636A1 (en) | Integrated vehicle seat with active head restraint system | |
EP1368210B1 (en) | Safety headrest for a motor vehicle | |
KR101015447B1 (ko) | 차량용 엑티브 헤드레스트 어셈블리 | |
US6840560B2 (en) | Vehicular seat assembly having a movable headrest and a vehicle which incorporates the vehicular seat assembly | |
JP2011116291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4825010B2 (ja) | アクティブヘッドレストシステムを備えた車両シート | |
US20100140989A1 (en) | Clutch mechanism for vehicle seat | |
KR100823200B1 (ko) | 차량용 헤드레스트 각도 조절장치 | |
JP5156191B2 (ja) | アクティブヘッドレストシステムを備えた車両シート | |
KR100842327B1 (ko) | 차량용 액티브 헤드레스트 구조 | |
JP4819506B2 (ja) | アクティブヘッドレストシステムを備えた車両シート組立体 | |
JP5077667B2 (ja) |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のロック機構 | |
JP4737509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WO2009005414A1 (en) | A seat back support mechanism | |
JP2008238910A (ja) | 車両用シートシステム | |
KR101000413B1 (ko) | 시트백 상단 돌출판을 갖는 자동차용 액티브 헤드레스트 | |
JP4369817B2 (ja) | 自動車用シートバック | |
JP5044156B2 (ja) | ヘッドレスト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 |
JP4373576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むち打ち防止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2 Termination date: 2016070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