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3182B - 用于双频/双模移动通信终端的控制方法和数据呼叫切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双频/双模移动通信终端的控制方法和数据呼叫切换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53182B CN101053182B CN2005800376625A CN200580037662A CN101053182B CN 101053182 B CN101053182 B CN 101053182B CN 2005800376625 A CN2005800376625 A CN 2005800376625A CN 200580037662 A CN200580037662 A CN 200580037662A CN 101053182 B CN101053182 B CN 10105318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e 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network
- asynchronous
- synchronous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19—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adapted for mobile IP [MI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04W36/14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在数据呼叫切换方法中,当通过移动通信终端发起了数据呼叫连接事件时,移动通信终端通过异步移动通信网络注册移动因特网协议(MIP)地址并接收数据呼叫服务。确定移动通信终端是否已经进入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和同步移动通信网络重叠的区域。如果移动通信终端已经进入重叠区域,那么基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确定是否执行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切换。如果要执行切换,就建立移动通信终端和同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并且注册MIP地址。异步移动通信网络提供的数据呼叫服务被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链接起来。移动通信终端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被释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支持双频/双模的移动通信终端的控制方法和数据呼叫切换方法,其使得同步移动通信网络和异步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数据呼叫能够无中断地切换。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通信网络的演变,已经开发出了多种移动通信系统。为了解决移动通信系统之间的全球漫游的问题,开发出了国际移动电信(IMT)-2000系统。所述IMT-2000系统被分为基于码分多址(CDMA)2000的同步系统和基于宽带码分多址(WCDMA)的异步系统。
此外,为了支持移动通信系统之间的全球漫游,已经开发出了在同步类型系统和异步类型系统中都能使用的移动通信终端,即双频双模(DBDM)移动通信终端。使用该移动通信终端,可以在异步系统区域和同步系统区域中分别使用不同类型的服务。
当前,正在具有高服务需求的区域中建设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并且因此同步移动通信网络正在演变以致于其服务区域包括异步系统的服务区域。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之间的切换是必需的,以便在用户在异步移动通信系统和同步移动通信系统之间移动的情况下提供连续的服务。
在该环境中,同步类型系统和异步类型系统之间的漫游变成了最关键的问题。按照惯例,在执行数据呼叫时,当在异步移动通信网络中接收服务的移动通信终端向同步移动通信网络(诸如CDMA 20001x/Ev-Do网络)进行切换时,考虑到调制解调器初始化、初始呼叫建立、数据呼叫建立和MIP地址注册时间,会出现多于10秒的数据中断时间并且因此很难提供正常的数据服务,因此会出现问题。
发明内容
因而,关注在现有技术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而设计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支持DBDM的移动通信终端的控制方法和数据呼叫切换方法,其通过在接收数据呼叫服务的移动通信终端切换时控制支持DBDM的移动通信终端,从而能够无中断地进行切换而不断开数据呼叫,这样来防止数据丢失。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了适用于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终端和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连接的框图;
图2是说明了适用于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控制DBDM移动通信终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控制DBDM移动通信终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A到5B是概念性地说明了当移动通信终端从异步区域移向同步区域时的切换过程的图;
图6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切换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7A到7B是概念性地说明了当移动通信终端从同步区域移向异步区域时的切换过程的图;并且
图8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切换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支持DBDM模式的移动通信终端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步,当输入了数据呼叫连接命令时激活异步无线设备的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第二步,通过激活的异步无线设备的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确定移动通信终端是否位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区域中;第三步,如果在第二步移动通信终端是位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区域中,那么激活异步无线设备的异步调制解调器;第四步,通过异步无线设备获取在异步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移动因特网协议(MIP)地址并执行数据服务;以及第五步,在第四步执行的同时基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执行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切换。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异步区域到同步区域的数据呼叫切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步,当移动通信终端发起数据呼叫连接事件时,移动通信终端通过异步移动通信网络注册MIP地址并接收数据呼叫服务;第二步,在第一步执行的同时确定移动通信终端是否已进入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和同步移动通信网络重叠的区域中;第三步,如果在第二步确定了移动通信终端已进入重叠区域中,那么基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确定是否执行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切换;第四步,如果在第三步确定要执行切换,那么建立移动通信终端和同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并注册MIP地址;第五步,在第四步注册了同步移动通信网络中的MIP地址之后,将异步移动通信网络提供的数据呼叫服务和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链接起来;以及第六步,在第五步之后释放移动通信终端和异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同步区域到异步区域的数据呼叫切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步,当移动通信终端发起数据呼叫连接事件时,移动通信终端通过同步移动通信网络注册MIP地址并接收数据呼叫服务;第二步,在第一步执行的同时确定移动通信终端是否已进入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和同步移动通信网络重叠的区域中;第三步,如果在第二步确定了移动通信终端已进入重叠区域中,那么基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确定是否执行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切换;第四步,如果在第三步确定要执行切换,那么建立移动通信终端和异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并注册MIP地址;第五步,在第四步注册了异步移动通信网络中的MIP地址之后,将同步移动通信网络提供的数据呼叫服务和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链接起来;以及第六步,在第五步之后释放移动通信终端和同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
图1是说明了适用于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终端和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连接的框图。
参照图1,诸如WCDMA网络这样的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包括:无线电台110,用于与移动通信终端400进行无线通信;无线网络控制器(下文中称为“RNC”)120,用于控制无线电台110;服务GPRS服务节点(下文中称为“SGSN”)130,其连接到RNC 120并被用于管理移动通信终端400的移动性;以及异步通信网络数据服务网关节点(下文称为“网关GPRS支持节点(GGSN)”)150,其是用于执行分组服务控制并通过因特网协议数据核心网络(下文称为“IPDCN”)140进行分组数据传输的中继设备。
此外,用于执行呼叫交换104的移动交换中心(下文中称为“MSC”)160被连接到RNC 120,并且MSC 160被连接到用于管理关于订户位置的信息的归属位置寄存器(下文中称为“HLR”)170。
同时,同步移动通信网络(CDMA 2000网络)200包括:基站(下文中称为“基站收发系统(BTS)”)210,用于与移动通信终端400进行无线通信;基站控制器(下文中称为“BSC”)220,用于控制所述BTS 210;分组数据服务节点(下文中称为“PDSN”)230,其连接到所述BSC 220以便提供分组数据服务;数据核心网络(下文中称为“DCN”)240,其连接到PDSN 230以便提供因特网连接服务;以及移动交换中心(下文中称为“MSC”)250,其连接到所述BSC 220以便执行呼叫交换。此外,所述MSC 250被连接到用于管理关于订户位置的信息的HLR 260。
并且IPDCN 140和DCN 240被连接到认证服务器(下文中称为“AAA”)310和本地代理(下文中称为“HA”)320。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同步和异步移动通信网络200和100包括分别用于管理关于订户和订户位置的信息的HLR 170和260,但是同步和异步移动通信网络200和100可以使用一个HLR(双栈HLR)来互相共享关于订户和订户位置的信息。
图2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DBDM移动通信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参照图2,根据本发明的DBDM移动通信终端400支持同步移动通信和异步移动通信,并且对于相应的协议具有各自的栈。
根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终端400包括:天线410,用于向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和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发送无线电波以及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和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接收无线电波;同步无线设备430,用于执行同步通信;异步无线设备420,用于执行异步通信;以及公共模块440,用于在执行同步和异步通信时提供公共资源。
同步无线设备430包括:同步无线发送单元432,用于执行无线发送;同步无线接收单元433,用于执行无线接收;以及同步调制解调器单元434。每个同步无线发送单元432和同步无线接收单元433的一端经由双工器431被连接到天线410,并且每个同步无线发送单元432和同步无线接收单元433的另一端被连接到同步调制解调器单元434。
此外,异步无线设备420包括:异步无线发送单元422,用于执行无线发送;异步无线接收单元423,用于执行无线接收;以及异步调制解调器单元424。每个异步无线发送单元422和异步无线接收单元423的一端经由双工器421被连接到天线410,并且每个异步无线发送单元422和异步无线接收单元423的另一端被连接到异步调制解调器单元424。
根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终端400能够激活异步无线设备420或同步无线设备430、或异步无线设备420和同步无线设备430二者,并且控制每个无线设备的激活以便使得由于切换引起的功耗最小化。
适用于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终端400可以从同步区域移动到异步区域,移动到异步区域中的临近异步小区,或在执行数据呼叫的同时从异步区域移动到同步区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移动通信终端的方法和对应于每种情况的切换方法。
图3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控制DBDM移动通信终端的方法的流程图,并示出在移动通信终端从同步区域移动到异步区域和从异步区域移动到同步区域的情况下的控制方法。
参照图3,当在步骤S10给移动通信终端400加电时,在步骤S20移动通信终端400给同步无线设备430加电并执行初始化。因此,在步骤S30,同步调制解调器单元434被激活,通过典型的位置注册过程向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执行位置注册,并进入空闲模式。
此后,如果在步骤S40用户进行了数据呼叫(例如无线因特网连接请求),那么在步骤S50,移动通信终端400给负责异步无线设备420的射频(RF)的异步无线发送单元422和异步无线接收单元423加电,并执行初始化以便进行数据呼叫连接。
在步骤S50之后,在步骤S60,移动通信终端400基于通过异步无线设备420接收的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信号强度确定其当前位置是否包含在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区域中。
如果在步骤S60确定移动通信终端400的位置包含在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服务区域中,那么在步骤S70,就向异步无线设备420的异步调制解调器单元424加电并执行初始化。
此后,在步骤S80停用同步无线设备430,并且在步骤S90,通过异步无线设备420建立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WCDMA呼叫(空中接口)。
因此,在步骤S100,移动通信终端400被本地代理(HA)320通过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分配了移动因特网协议(MIP)地址,并接收数据服务。
在步骤S110,移动通信终端400在通过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接收数据服务的处理过程中连续地测量来自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信号,由此来确定移动通信终端400是否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服务区域移出。
如果在步骤S110基于预定标准确定移动通信终端400已经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服务区域移出,那么在步骤S120,当前停用的同步无线设备430被激活。此后,在步骤S130,通过同步无线设备430建立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的CDMA 2000数据呼叫。
因此,在步骤S140,移动通信终端400被HA 320通过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分配了MIP地址,并接收数据服务。
在步骤S150,移动通信终端400在通过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接收数据服务的处理过程中连续地测量来自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信号,由此来确定移动通信终端400是否进入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服务区域。
如果在步骤S150确定移动通信终端400已经进入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服务区域,那么执行如上所述的步骤S70。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通信终端总是或周期性地开启异步无线设备420,并必须测量从异步移动通信系统接收的信号强度,以便为已从同步区域移入异步区域的移动通信终端再移入同步区域的情况和移动通信终端再移入异步区域的情况做准备。
图4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控制DBDM移动通信终端的方法的流程图,并示出了在移动通信终端从异步区域移入同步区域并因而不再测量异步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号强度情况下的控制方法。即,不像图3,图4的实施例是说明了一种只支持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切换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方法的流程图。
参照图4,当在步骤S210给移动通信终端400加电时,在步骤S220,移动通信终端400给同步无线设备430加电并执行初始化。因而,在步骤S230,同步调制解调器单元434被激活,通过典型的位置注册过程向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执行位置注册,并进入空闲模式。
此后,如果在步骤S40用户进行了数据呼叫(例如无线因特网连接命令),那么在步骤S250,移动通信终端400给负责异步无线设备420的RF的异步无线发送单元422和异步无线接收单元423加电,并执行初始化以便进行数据呼叫连接。
在步骤S250之后,在步骤S260,移动通信终端400基于通过异步无线设备420所接收的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信号强度确定其当前位置是否包含在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服务区域中。
如果在步骤S260确定移动通信终端400的位置包含在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服务区域中,那么在步骤S270,就给异步无线设备420的异步调制解调器单元424加电并执行初始化。
此后,在步骤S280停用同步无线设备430,并在步骤S290通过异步无线设备420建立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WCDMA呼叫(空中接口)。
因此,在步骤S300,移动通信终端400被HA 320通过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分配了MIP地址,并接收数据服务。
在步骤S310,移动通信终端400在通过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接收数据服务的处理过程中连续地测量来自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信号,由此来确定移动通信终端400是否已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服务区域移出。
如果在步骤S310基于预定标准确定移动通信终端400已经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区域移出,那么在步骤S320,当前停用的同步无线设备430被激活。此后,在步骤S330,通过同步无线设备430建立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的CDMA 2000数据呼叫。
因此,在步骤S340,移动通信终端400被HA 320通过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分配了MIP地址,并接收数据服务。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通信终端400可以在该移动通信终端已从异步区域移到同步区域的情况下连接到同步移动通信系统并进行数据呼叫,所以不需要该移动通信终端的异步无线设备420总是开启或周期性地打开。
图5A到5B是概念性地说明了当移动通信终端从异步区域移入同步区域时的切换过程的图。
参照图5,计时器工作,如果在时间T1处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诸如WCDMA网络)的信号强度小于针对切换到同步网络的参考值、并且在经过参考时间ΔT后的时间T2处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信号强度小于参考值,则激活同步无线设备430并执行切换。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当即使经过了参考时间ΔT而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信号强度仍小于针对切换的参考值时,执行切换,但是可以对于参考时间ΔT计算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并且其中所计算的平均值小于预定值的时间可以被设置为要执行切换的时间。
图6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切换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过程的流程图。
在步骤S410,移动通信终端400通过异步无线设备420建立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诸如WCDMA网络)的数据呼叫。数据呼叫建立之后,在步骤S421,移动通信终端400向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请求进行MIP地址注册。因此,在步骤S422,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请求从连接到IPDCN 140的HA 320注册MIP地址。
响应于在步骤S422的MIP地址请求,在步骤S423,HA 320注册相应的移动通信终端400的MIP地址并将相应的应答消息发送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在步骤S424,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将HA320的应答发送到移动通信终端400。因此,移动通信终端400获取了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中的MIP地址,并且在步骤S430,能够接收用户请求的数据。
同时,当在步骤S440当前正在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接收数据服务的移动通信终端400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区域移入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的区域时,即当移动通信终端400移入移动通信网络100和200重叠的区域时,如在上述图5的说明中的一样来确定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切换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
如果根据上述条件确定要执行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切换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那么在步骤S450,移动通信终端400通过同步无线设备430建立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的数据呼叫。
尽管在步骤S450,建立了移动通信终端400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之间的数据呼叫,但是在步骤S460,仍可以通过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来接收用户请求的数据。
在步骤S471,在通过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接收用户数据的同时,移动通信终端400请求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注册MIP地址。因此,在步骤S472,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请求从连接到DCN 240的HA 320注册MIP地址。
响应于在步骤S472的MIP地址请求,HA 320注册相应的移动通信终端400的MIP地址并将相应的应答消息发送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在步骤S474,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将HA 320的应答发送到移动通信终端400。因此,移动通信终端400获取了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中的MIP地址,并且在步骤S480,能够通过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接收先前通过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接收的数据。
此后,在步骤S490移动通信终端400释放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数据呼叫。
图7A到7B是概念性地说明了当移动通信终端从同步区域移入异步区域时的切换过程的图。
参照图7,计时器工作,当在使用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执行数据呼叫通信的同时,在时间T1处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诸如WCDMA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得大于针对切换到异步网络的参考值、并且在经过参考时间ΔT后的时间T2处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信号强度大于参考值,则激活异步无线设备420并执行切换。
尽管在本发明中,当即使经过了参考时间ΔT而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信号强度仍大于针对切换的参考值时,执行切换,但是可以对于参考时间ΔT计算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并且其中所计算的平均值大于预定值的时间可以被设置为要执行切换的时间。
图8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切换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过程的流程图。
在步骤S510,移动通信终端400通过同步无线设备430建立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的数据呼叫。在数据呼叫建立之后,在步骤S521,移动通信终端400向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请求进行MIP地址注册。因此,在步骤S522,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向连接到DCN240的HA 320请求进行MIP地址注册。
响应于在步骤S522的MIP地址请求,在步骤S523,HA 320注册相应的移动通信终端400的地址并将相应的应答消息发送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在步骤S524,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将HA 320的应答发送到移动通信终端400。因此,移动通信终端400获取了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中的MIP地址,并且在步骤S530,能够接收用户请求的数据。
同时,当在步骤S540当前正在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接收数据服务的移动通信终端400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的区域移入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区域时,即当移动通信终端400移入移动通信网络100和200重叠的区域时,如在上述图7的说明中的一样来确定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切换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
如果根据上述条件确定要执行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切换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那么在步骤S550,移动通信终端400通过异步无线设备420建立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的数据呼叫。
尽管在步骤S550,建立了移动通信终端400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之间的数据呼叫,但是在步骤S560,仍可以通过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来接收用户请求的数据。
在步骤S571,在通过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接收用户数据的同时,移动通信终端400向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请求进行MIP地址注册。因此,在步骤S572,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向连接到IPDCN 140的HA 320请求进行MIP地址注册。
响应于步骤S572的MIP地址请求,在步骤S573,HA 320注册相应的移动通信终端400的MIP地址并将相应的应答消息发送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在步骤S574,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将HA 320的应答发送到移动通信终端400。因此,移动通信终端400获取了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中的MIP地址,并且在步骤S580,能够通过异步移动通信网络100接收已在通过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接收的数据。
此后,在步骤S590,移动通信终端400释放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200的数据呼叫。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当接收数据呼叫服务时如果移动通信终端要进行切换,那么使用支持DBDM的移动通信终端防止了数据丢失,因此能够执行无中断的切换而不断开数据呼叫。
Claims (15)
1.一种控制支持双频双模(DBDM)的移动通信终端的方法,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具有用于向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和同步移动通信网络发送无线电波并且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和同步移动通信网络接收无线电波的天线、用于通过所述天线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执行异步通信的异步无线设备、和用于通过所述天线与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执行同步通信的同步无线设备,所述移动通信终端能够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和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执行无线通信,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步,当输入数据呼叫连接命令时,激活所述异步无线设备的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
第二步,通过所激活的异步无线设备的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确定所述移动通信终端是否位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区域中;
第三步,如果在所述第二步所述移动通信终端是位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区域中,那么激活所述异步无线设备的异步调制解调器;
第四步,通过所述异步无线设备获取在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移动因特网协议(MIP)地址,并执行数据服务;以及
第五步,在执行所述第四步的同时,基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的强度,执行到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切换,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一步之前首次给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加电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设置初始的移动通信网络为同步移动通信网络并与其进行连接,并且其中,如果在所述第二步所述移动通信终端没有位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区域中,那么向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请求MIP地址并执行数据呼叫服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五步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是否小于切换的参考值;
如果确定所述信号强度小于所述参考值,那么进行等待直到经过预定时间;以及
如果经过所述预定时间之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小于所述参考值,那么激活所述同步无线设备并执行到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五步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是否小于切换的参考值;
如果确定所述信号强度小于所述参考值,那么计算所述信号强度的平均值直到经过预定时间;以及
当经过所述预定时间之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小于预定值时,激活所述同步无线设备并执行到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五步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执行到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切换的步骤之后,释放所述移动通信终端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所述第五步之后还包括:
第六步,通过所述异步无线设备的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测量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并确定所述移动通信终端是否已进入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区域中;以及
第七步,如果在所述第六步确定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已进入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区域中,那么重复地执行从所述第三步到所述第七步的处理过程。
6.一种在移动通信终端与异步和同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切换方法,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具有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电波的天线、用于通过所述天线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执行异步通信的异步无线设备、和用于通过所述天线与同步移动通信网络执行同步通信的同步无线设备,所述移动通信终端支持DBDM并能够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和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执行无线通信,并且所述异步和同步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每一个具有用于注册和管理MIP地址的本地代理(HA),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步,当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发起数据呼叫连接事件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通过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注册MIP地址并接收数据呼叫服务;
第二步,在执行所述第一步的同时,确定所述移动通信终端是否已进入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和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重叠的区域;
第三步,如果在所述第二步确定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已进入所述重叠区域中,那么基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确定是否要执行到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切换;
第四步,如果在所述第三步确定要执行切换,那么建立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和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并注册MIP地址;
第五步,在所述第四步注册了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中的MIP地址之后,将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提供的数据呼叫服务与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链接起来;以及
第六步,在所述第五步之后,释放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和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发起数据呼叫连接事件时,建立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和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
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向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请求MIP地址;以及
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向所述HA请求进行MIP地址注册,并接收响应于所述请求的应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四步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和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
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向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请求进行MIP地址注册;以及
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向所述HA请求进行MIP地址注册,并接收响应于所述请求的应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步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是否小于切换的参考值;
如果确定所述信号强度小于所述参考值,那么进行等待直到经过预定时间;
其中,当经过所述预定时间之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小于所述参考值时,确定要执行切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步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是否小于切换的参考值;
如果确定所述信号强度小于所述参考值,那么计算所述信号强度的平均值直到经过预定时间;
其中,如果经过所述预定时间之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小于预定值,那么激活所述同步无线设备并执行到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切换。
11.一种在移动通信终端与异步和同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切换方法,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具有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电波的天线、用于通过所述天线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执行异步通信的异步无线设备、和用于通过所述天线执行同步通信的同步无线设备,所述移动通信终端支持DBDM并能够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和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执行无线通信,所述异步和同步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每一个具有用于注册和管理MIP地址的HA,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步,当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发起数据呼叫连接事件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通过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注册MIP地址并接收数据呼叫服务;
第二步,在执行所述第一步的同时,确定所述移动通信终端是否已进入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和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重叠的区域;
第三步,如果在所述第二步确定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已进入所述重叠区域中,那么基于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确定是否要执行到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切换;
第四步,如果在所述第三步确定要执行切换,那么建立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和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并注册MIP地址;
第五步,在所述第四步注册了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中的MIP地址之后,将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提供的数据呼叫服务与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链接起来;以及
第六步,在所述第五步之后,释放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和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发起数据呼叫连接事件时,建立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和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
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向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请求MIP地址;以及
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向所述HA请求进行MIP地址注册,并接收响应于所述请求的应答。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四步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和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呼叫;
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向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请求进行MIP地址注册;以及
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向所述HA请求进行MIP地址注册,并接收响应于所述请求的应答。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步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是否小于切换的参考值;
如果确定所述信号强度小于所述参考值,那么进行等待直到经过预定时间;
其中,如果经过所述预定时间之后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小于所述参考值,那么确定要执行切换。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步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是否小于切换的参考值;
如果确定所述信号强度小于所述参考值,那么计算所述信号强度的平均值直到经过预定时间;
其中,如果经过所述预定时间之后所述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小于预定值,那么激活所述异步无线设备并执行到所述异步移动通信网络的切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KR2005/000020 WO2006073211A1 (en) | 2005-01-05 | 2005-01-05 | Controlling method and data call handover method for dual bandual mod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53182A CN101053182A (zh) | 2007-10-10 |
CN101053182B true CN101053182B (zh) | 2011-04-20 |
Family
ID=36647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8003766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53182B (zh) | 2005-01-05 | 2005-01-05 | 用于双频/双模移动通信终端的控制方法和数据呼叫切换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072940B2 (zh) |
JP (1) | JP4606470B2 (zh) |
CN (1) | CN101053182B (zh) |
WO (1) | WO200607321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BRPI0506478A (pt) * | 2004-01-08 | 2007-02-06 | Sk Telecom Co Ltd | sistema para serviço de dados por pacotes na rede mista de comunicação assìncrona e sìncrona e o método de transferência |
WO2005067178A1 (en) * | 2004-01-08 | 2005-07-21 | Sk Telecom Co., Ltd. | System for packet data service in the mixed network of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hand-over method thereof |
US8054802B2 (en) * | 2007-10-29 | 2011-11-08 | Alcatel Lucent | Hand-off trigger at access technology borders |
EP2441295A4 (en) * | 2009-06-10 | 2015-08-19 | Apple Inc | OBTAINING A PRESENCE INDICATOR OF A FIRST ACCESS NETWORK THAT IS LIKELY TO INTERACT WITH A SECOND ACCESS NETWORK |
JP2011155589A (ja) * | 2010-01-28 | 2011-08-11 | Hitachi Ltd | ハイブリッド通信端末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CN102802198B (zh) * | 2011-05-25 | 2015-09-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对齐方法及装置 |
CN102625473A (zh) * | 2012-02-22 | 2012-08-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止数据业务建立失败的方法及装置 |
CN103812967B (zh) * | 2012-11-06 | 2017-08-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模双待移动终端及其通讯方法 |
EP3863209A1 (en) | 2014-03-20 | 2021-08-11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on-orthogonal access in lte systems |
CN107409370B (zh) | 2014-12-23 | 2020-08-21 | Idac控股公司 | 通过wtru执行的用于传达数据的方法及wtru |
CN108449764A (zh) * | 2018-06-01 | 2018-08-24 | 南昌黑鲨科技有限公司 | 网络连接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 |
CN113873593B (zh) * | 2021-09-30 | 2024-08-06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网络切换系统、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4269A (zh) * | 1999-12-30 | 2001-07-1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执行从异步移动通信系统越区切换到同步移动通信系统的装置和方法 |
CN1335032A (zh) * | 1999-01-25 | 2002-02-06 | 诺基亚网络有限公司 | 无线接入网之间的互通 |
CN1503592A (zh) * | 2002-11-26 | 2004-06-09 | �ձ�������ʽ���� | 双模式移动通信设备以及选择网络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24834A (ja) * | 1993-01-28 | 1994-08-12 | Hitachi Ltd | ディジタル自動車電話端末装置 |
US6704581B1 (en) * | 1999-11-13 | 2004-03-09 | Hyundai Electronics Industry Co. |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handoff between asynchronous base station and synchronous base station |
KR100358351B1 (ko) | 1999-12-14 | 2002-10-25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비동기식 코드분할다중접속 시스템에서 동기식코드분할다중접속 시스템으로의 하드 핸드오프 방법 |
KR100367236B1 (ko) | 2000-12-04 | 2003-01-14 | 대한민국 | 비동기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모빌 ip 등록방법 |
KR100392643B1 (ko) * | 2000-12-07 | 2003-07-23 |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 듀얼모드 단말기의 이동성 지원을 위한 핸드오프 결정지원 방법 |
JP2002232929A (ja) * | 2001-02-01 | 2002-08-16 | Ntt Docomo Inc | 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移動局及び通信制御装置 |
US20020173303A1 (en) * | 2001-05-16 | 2002-11-21 | Docomo Communications Laboratories Usa, Inc.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2002135203A (ja) * | 2001-09-03 | 2002-05-10 | Toshiba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端末装置 |
JP4126169B2 (ja) * | 2001-09-20 | 2008-07-30 | ソフトバンクモバイル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のアクセス制御方法 |
EP2110968A1 (en) * | 2001-12-07 | 2009-10-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andoff in a hybrid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6993335B2 (en) * | 2002-11-15 | 2006-01-31 | Motorola,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bile/IP handoff between a plurality of access technologies |
US9166867B2 (en) * | 2003-01-27 | 2015-10-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amless roaming |
JP3944106B2 (ja) * | 2003-03-27 | 2007-07-11 | 株式会社東芝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こ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使用される無線端末装置および情報提供装置、プログラムならびに移動通信端末管理方法 |
JP4083172B2 (ja) | 2003-04-07 | 2008-04-3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デュアルモードシステム及びデュアルモード無線端末 |
JP4283587B2 (ja) * | 2003-04-22 | 2009-06-24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端末、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位置登録先切替え方法 |
JP4090937B2 (ja) * | 2003-04-28 | 2008-05-28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端末 |
JP4133596B2 (ja) | 2003-06-02 | 2008-08-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端末、ネットワーク接続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7706331B2 (en) * | 2003-11-11 | 2010-04-27 | Sky Teletech Co., Ltd. |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handover from a WCDMA system to a CDMA system in a multi-mod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DE602005022437D1 (de) * | 2004-06-02 | 2010-09-02 | Nokia Corp | Roamingverfahren zwischen netzwerken |
-
2005
- 2005-01-05 JP JP2007549224A patent/JP460647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1-05 US US11/576,832 patent/US807294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1-05 CN CN2005800376625A patent/CN10105318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1-05 WO PCT/KR2005/000020 patent/WO2006073211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5032A (zh) * | 1999-01-25 | 2002-02-06 | 诺基亚网络有限公司 | 无线接入网之间的互通 |
CN1304269A (zh) * | 1999-12-30 | 2001-07-1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执行从异步移动通信系统越区切换到同步移动通信系统的装置和方法 |
CN1503592A (zh) * | 2002-11-26 | 2004-06-09 | �ձ�������ʽ���� | 双模式移动通信设备以及选择网络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80117874A1 (en) | 2008-05-22 |
JP2008527778A (ja) | 2008-07-24 |
CN101053182A (zh) | 2007-10-10 |
WO2006073211A1 (en) | 2006-07-13 |
JP4606470B2 (ja) | 2011-01-05 |
US8072940B2 (en) | 2011-1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929828B1 (en) | Hard handoff from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o a cellular telephone network | |
US8208444B2 (en) |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network entity for group nodes handover | |
US20140071951A1 (en) |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implementing a voice service | |
WO2007007150A1 (en) |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for handover of simultaneous voice and data sessions | |
CN101179839A (zh) | 异构网络切换方法、系统、终端及网络 | |
JP2003506982A (ja) | システム間ハンドオーバ | |
CN101053182B (zh) | 用于双频/双模移动通信终端的控制方法和数据呼叫切换方法 | |
US7826423B2 (en) | Method for handover between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CN101053183B (zh) | 用于双频/双模移动通信终端的切换方法 | |
US7983676B2 (en) | Inter-system handover | |
CN101204025B (zh) | 从异步移动通信网络向同步移动通信网络的切换方法 | |
US7869406B2 (en) | Method for hand-over in the mixed network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CN101053179B (zh) | 用于双频/双模移动通信终端的切换方法 | |
KR100646226B1 (ko) | 듀얼밴드/듀얼모드 이동통신단말의 제어방법 및 데이터 호 핸드오버방법 | |
KR101005176B1 (ko) | 비동기망과 동기망이 혼재된 이동통신망에서의 핸드오버방법 | |
KR100976935B1 (ko) | 비동기망과 동기망이 혼재된 이동통신망에서의 핸드오버방법 | |
KR101038982B1 (ko) | Rfid를 이용한 비동기망에서 동기망으로의 핸드오버방법과 이를 위한 이동통신 단말 및 rfid 탐지장치 | |
KR20050102370A (ko) | 비동기망과 동기망간의 패킷 핸드오버를 가능하게 하기위한 이동통신 시스템 및 패킷 핸드오버 방법과 이를 위한이동통신 단말 | |
KR100728626B1 (ko) | 비동기망과 동기망이 혼재된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핸드오버 방법 | |
KR100589959B1 (ko) | 착신 얼러팅 중 비동기 이동통신망으로부터 동기이동통신망으로의 핸드오버 방법 | |
KR20050037895A (ko) | 듀얼밴드/듀얼모드를 지원하는 이동통신단말의 핸드오버방법 | |
KR20050048181A (ko) | 이동통신 단말의 핸드오버가 가능한 비동기망과 동기망이혼재된 이동통신 시스템 및 핸드오버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