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7349B - 压电元件及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电元件及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47349B CN101047349B CN2007100918738A CN200710091873A CN101047349B CN 101047349 B CN101047349 B CN 101047349B CN 2007100918738 A CN2007100918738 A CN 2007100918738A CN 200710091873 A CN200710091873 A CN 200710091873A CN 101047349 B CN101047349 B CN 10104734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ezoelectric element
- pars contractilis
- driving shaft
- drive unit
- par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2—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 H02N2/021—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using intermittent driving, e.g. step motors, piezoleg motors
- H02N2/025—Inertial sliding mo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30/87—Electrodes or interconnections, e.g. leads or terminals
- H10N30/872—Interconnections, e.g. connection electrodes of multilayer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30/87—Electrodes or interconnections, e.g. leads or terminals
- H10N30/875—Further connection or lead arrangements, e.g. flexible wiring boards, terminal pi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压电元件(1)在端部具有不进行伸缩动作的非伸缩部(15),构成为包括:电极(17、18),设置于进行伸缩动作的伸缩部(13)的表面,且延伸至非伸缩部(15)的表面位置;和输入端子(11、12),与该电极(17、18)连接,设置于非伸缩部(15)的位置。通过印刷布线基板(88)与位于非伸缩部(15)的位置的输入端子(11、12)钎焊,从而可以避免其钎焊部分对伸缩部(13)的伸缩动作产生影响,并可获得良好的动作特性。由此,提供一种压电元件及驱动装置,降低与压电元件连接的布线部件的连接部分对压电元件的动作产生的影响,实现动作特性的提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电信号的输入而伸缩的压电元件及采用了该压电元件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采用了压电元件的驱动装置,公知的有:如专利第2633066号公报记载的根据压电元件的伸缩使驱动棒往复移动,从而使摩擦配合于该驱动棒的镜筒沿着驱动棒移动的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中使用的压电元件,例如,如图7所示,配置为由两个电极101、102夹持进行伸缩动作的伸缩部103。在带状的电极101、102上分别连接引线104、105,通过该引线104、105输入动作信号。
专利文献1:专利第2633066号公报
然而,在这种驱动装置及压电元件中,有可能无法有效进行压电元件的伸缩动作。即,由于引线104、105连接在压电元件的伸缩部的侧部,因此引线104、105的连接部分会阻碍压电元件的伸缩动作,有可能无法充分地进行压电元件原来的动作。尤其是,引线104、105通过钎焊被连接时,根据其连接状态,还有可能会导致伸缩动作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实现,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降低与压电元件连接的布线部件的连接部分对压电元件的动作产生的影响的压电元件及驱动装置。
即,本发明的压电元件在端部具有不进行伸缩动作的非伸缩部,该压电元件具备:电极,设置在进行伸缩动作的伸缩部的表面,且设置为延伸至所述非伸缩部的表面位置;和连接端子,与所述电极连接,设置在所述非伸缩部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非伸缩部设置连接端子,从而用于向电极输入驱动信号的布线部件在非伸缩部通过钎焊等与连接端子连接。为此,由于与布线部件的连接部分不在伸缩部的位置,因此可以避免该连接部分对伸缩部的伸缩动作产生影响。从而,可以获得良好的动作特性。而且,由于连接端子形成于电极的端部,因此,将布线部件连接于连接端子时的钎焊润湿性良好,可以顺利地进行连接工序。
并且,在本发明的压电元件中,所述电极被设置两个,夹持所述伸缩部,所述连接端子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电极,且设置在同一所述非伸缩部侧。
根据本发明,由于两个连接端子形成于压电元件的同一端部,因此可以通过回流将压电元件与布线部件连接。从而,采用了压电元件的产品的制造性良好。
而且,本发明的驱动装置根据压电元件的伸缩使驱动轴往复移动,使与所述驱动轴摩擦配合的被驱动部件沿所述驱动轴移动,所述压电元件具备:非伸缩部,形成在端部,不进行伸缩动作;电极,设置在进行伸缩动作的伸缩部的表面,并设置为延伸至所述非伸缩部的表面位置;和连接端子,与所述电极连接,设置在所述非伸缩部的位置;与形成在安装所述驱动轴的一方端部的非伸缩部相比,形成在另一方端部的非伸缩部重。
根据本发明,通过压电元件的连接端子设置于非伸缩部,从而用于向电极输入驱动信号的布线部件在非伸缩部通过钎焊等与连接端子连接。因此,由于与布线部件的连接部分不在伸缩部件的位置,因此可以避免该连接部分对伸缩部的伸缩动作带来的影响。从而,压电元件的伸缩性能良好,可以实现被驱动部件的移动性能的提高。而且,由于压电元件的连接端子形成于电极的端部,因此,将布线部件连接于连接端子时的钎焊润湿性良好,可顺利地进行连接工序。
并且,在于本发明的驱动装置中,所述电极被设置两个,夹持所述伸缩部,所述连接端子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电极,且设置在同一所述非伸缩部侧。
根据本发明,由于两个连接端子形成于压电元件的同一端部,因此可以通过回流将压电元件与布线部件连接。从而,易于进行压电元件的组装,可以实现装置的制造性的提高。
而且,在本发明的驱动装置中,在所述压电元件的一方端部安装有所述驱动轴,在另一方端部安装有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的布线部件。
根据本发明,由于布线部件与压电元件的端部连接,因此,将压电元件组装到装置时,布线部件不成为阻碍,组装性良好。并且,若作为布线部件使用带状的印刷布线基板,则可以用一个布线部件连接两个连接端子,从而组装性更为良好。
并且,在本发明的驱动装置中,所述压电元件的安装所述布线部件的端部被作为自由端,设置为:形成在安装所述布线部件的另一方端部的非伸缩部,比形成在一方端部的非伸缩部重。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形成在安装布线部件的另一方端部的非伸缩部构成得重,可以将该非伸缩部作为锤部件起作用。因此,在压电元件伸缩时,可以使其一方侧的端部较大地位移,可以有效地使被驱动部件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降低与压电元件连接的布线部件的连接部分对压电元件的动作产生的影响,可以使压电元件有效地进行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驱动装置的压电元件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的被驱动部件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驱动装置的驱动电路的图。
图5是输入到图4的驱动电路的输入信号的波形图。
图6是从图4的驱动电路输出的输出信号的波形图。
图7是现有技术的说明图。
图中:1—压电元件;2—驱动轴;3—被驱动部件;4—固定框架;5一支承部件;7—板弹簧;11—输入端子;12—输入端子;13—伸缩部;14—非伸缩部;15—非伸缩部;16—内部电极;17—电极;18—电极;88—印刷布线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中使用的压电元件1的放大侧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根据压电元件1的伸缩使驱动轴2往复移动,从而使摩擦配合于驱动轴2的被驱动部件3沿驱动轴2移动。
压电元件1是通过电信号的输入而可伸缩的电-机转换元件,可沿规定的方向伸长及收缩。该压电元件1通过印刷布线基板88连接于控制部81,并通过由该控制部81输入电信号而进行伸缩。例如,在压电元件1上设置两个输入端子11、12。通过反复增减对该输入端子11、12施加的电压,从而压电元件1反复伸长及收缩。
印刷布线基板88优选采用具有可挠性的软性布线基板。在该情况下,由于印刷布线88不妨碍压电元件1的自由端的动作,所以,压电元件1的伸缩动作可以顺利地进行。
如图2所示,压电元件1其端部形成有非伸缩部14、15。非伸缩部14形成于压电元件1的安装有驱动轴2侧的端部。非伸缩部15为压电元件1的自由端侧,形成于非伸缩部14的相反侧的端部。非伸缩部14、15是无助于压电元件1的伸缩动作的部分,是一般称为虚拟层的部分。
在非伸缩部14、15之间形成有伸缩部13。伸缩部13是通过电信号向压电元件1的输入而进行伸缩动作的部分,是称为活性层的部分。该伸缩部13例如沿伸缩方向并设有多个内部电极,在这些内部电极16之间配设陶瓷而构成。
在伸缩部13的侧部,配设有电极17、18。电极17、18是形成于压电元件1的表面的电极,分别与内部电极16连接。电极17、18例如分别设置于夹着伸缩部13的两侧。电极17、18被设置为延伸至非伸缩部15的侧部的位置。输入端子11与电极17连接,输入端子12与电极18连接。
输入端子11、12起到用于与作为布线部件的印刷布线基板88连接的连接端子的作用,设置在非伸缩部15的位置。该输入端子11、12通过钎焊与印刷布线基板88连接。并且,输入端子11、12优选与压电元件1的角部配合形状而形成为截面L字形。此时,输入端子11、12不仅覆盖压电元件1的侧部,还覆盖端部侧的表面,从而通过回流简单地与印刷布线基板88连接。
设置有输入端子11、12的非伸缩部15,优选形成为比设置于相反侧的非伸缩部14大。此时,在非伸缩部15的侧部,用于设置输入端子11、12的空间变宽,从而容易设置输入端子11、12。而且,通过增大非伸缩部15,从而非伸缩部15比非伸缩部14重。由此,可以使非伸缩部15作为锤部件起作用,在压电元件1进行伸缩时,可以使安装有驱动轴2侧的端部较大地位移,并且,可以有效地使被驱动部件3移动。
并且,非伸缩部15还可由比非伸缩部14质量大的材料构成。例如,通过不是用陶瓷而是用金属构成非伸缩部15,从而可以构成为比非伸缩部14重。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非伸缩部15作为锤部件起作用,并且有效地使被驱动部件3移动。
在图1中,驱动轴2使较长方向朝向压电元件1的伸缩方向而安装于压电元件1。例如,驱动轴2的一端抵接于压电元件1,并用粘接剂21粘接。该驱动轴2是长尺状的部件,例如使用圆柱状的部件。驱动轴2通过从固定框架4向内侧延伸的间隔部4a、间隔部4c而被支承为可沿较长方向移动。间隔部4b、间隔部4c是用于隔开被驱动部件3的移动领域的部件,还作为驱动轴2的支承部件起作用。固定框架4作为用于收容组装驱动轴2及被驱动部件等的框体起作用。
驱动轴2的材质适宜为轻量且高刚性的材质,作为满足该条件的材质,铍比较理想,但该材料为稀有金属,所以具有高价且加工性差的缺点。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使黑铅结晶强固地复合的黑铅复合体,例如碳石墨。(在此,黑铅复合体是指,作为碳的六角片状晶体的石墨与石墨以外的物质的复合体,碳石墨是指由石墨和无定形碳构成的物质。而且,石墨也称作黑铅。)该作为黑铅复合体的碳石墨具有与铍相似的特性(铍的比重约为1.85、碳石墨的比重约为1.8),与铍不同的是具有比较廉价且容易加工的特性。另外,驱动轴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柱状,也可以为棱柱状。
在间隔部4b、间隔部4c分别形成有使驱动轴2贯通的贯通孔4a。间隔部4b支承驱动轴2的压电元件1安装部分的附近处、即驱动轴2的基端处。间隔部4c支承驱动轴2的前端处。驱动轴2安装于压电元件1,从而根据压电元件1的伸长及收缩的反复动作,沿着其较长方向往复移动。
另外,在图1中表示了将驱动轴2由间隔部4b、4c在其前端侧和基端侧的两处进行支承的情况,但还有在驱动轴2的前端侧或基端侧的一方对其进行支承的情况。例如,通过将间隔部4b的贯通孔4a形成为比驱动轴2的外径大,从而驱动轴2由间隔部4c只在前端处被支承。而且,通过将间隔部4c的贯通孔4a形成为比驱动轴2的外径大,从而驱动轴2由间隔部4b只在基端处被支承。
并且,在图1中说明了支承驱动轴2的间隔部4b、4c与固定框架4成为一体的情况,但是,也可将这些间隔部4b、4c作为与固定框架4独立的部分安装于固定框架4。作为独立的部分时也可获得与成为一体时同样的功能、效果。
被驱动部件3可移动地安装于驱动轴2。该被驱动部件3安装为相对于驱动轴2摩擦配合,可沿驱动轴2的较长方向移动。例如,被驱动部件3通过板弹簧7而被压接于驱动轴2,以规定的摩擦系数配合,并安装为通过以一定的按压力被按压于驱动轴2,从而在其移动时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按照超过该摩擦力的方式使驱动轴2移动,因惯性而被驱动部件3维持其位置,相对于该被驱动部件3,驱动轴2进行移动。
压电元件1通过支承部件5安装于固定框架4。支承部件5是安装为从侧方相对于压电元件1的伸缩方向对其进行支承的部件,配设于压电元件1和固定框架4之间。在该情况下,优选通过支承部件5将压电元件1从与其伸缩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支承。该支承部件5作为安装为将压电元件1从侧方支承的安装部件起作用。
支承部件5由具有规定以上的弹性特性的弹性体形成,例如由硅酮树脂形成。支承部件5构成为形成使压电元件1插通的插通孔5a,在其插通孔5a中插通有压电元件1的状态下被装配于固定框架4。支承部件5向固定框架4的固定粘接通过由粘接剂22的粘接而进行。并且,支承部件5和压电元件1之间的固定粘接也通过粘接剂的粘接而进行。通过用弹性体构成该支承部件5,可将压电元件1支承为能沿其伸缩方向移动。在图1中,在压电元件1的两侧图示有两个支承部件5,支承部件5、5是通过取环状的支承部件5的截面而被图示成两个。
另外,支承部件5向固定框架4的固定粘接及向压电元件1的固定粘接,也可以在固定框架4和压电元件1之间压入支承部件5,通过支承部件5的按压来进行。例如,由弹性体构成支承部件5,且形成为比固定框架4和压电元件1之间的间隔大,通过压入到其间而设置。由此,支承部件5与固定框架4及压电元件1紧密地配置。在该情况下,压电元件1通过支承部件5从与伸缩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两侧被按压。因此,压电元件1被支承。
并且,在此说明了用硅酮树脂形成支承部件5的情况,但是也可由弹簧部件构成支承部件5。例如,在固定框架4和压电元件1之间配置弹簧部件,也可通过该弹簧部件相对于固定框架4支承压电元件1。
在被驱动部件3上,通过透镜框架91安装有移动透镜90。移动透镜90是构成照相机的摄影光学系统的透镜,作为驱动装置的移动对象物。该移动透镜90与被驱动部件3一体地设置,并设置成与被驱动部件3一同移动。在移动透镜90的光轴O上,配设有未图示的固定透镜等,构成照相机的摄影光学系统。而且,在光轴O上,配设有摄像元件82。摄像元件82是将由摄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图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单元,例如由CCD构成。摄像元件82与控制部81连接,并将图像信号输出至控制部81。
在驱动装置上,设置有检测被驱动部件3的移动位置的检测器83。作为检测器83,例如可以使用光学式检测器,使用光反射器、光斩波器。具体而言,作为检测器83使用具备反射器83a、检测部83b的设备时,在与被驱动部件3一体形成的透镜框架91上安装反射器83a,从检测部83b向反射器83a侧射出检测光,通过用检测部83b检测在反射器83a侧反射而来的反射光,从而检测被驱动部件3及移动透镜90的移动位置。
检测器83与控制部81连接。检测器83的输出信号输入至控制部81。控制部81进行驱动装置整体的控制,例如由CPU、ROM、RAM、输入信号电路、输出信号电路等构成。并且,控制部81具备用于使压电元件1动作的驱动电路,对压电元件1输出用于驱动的电信号。
图3是图1的III-III的被驱动部件3的摩擦配合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被驱动部件3通过板弹簧7与驱动轴2压接而摩擦配合。在被驱动部件3形成有V字状的槽3a。在该槽3a上,沿着其表面附设有滑动板3b。滑动板3b是与驱动轴2滑动的板体,根据槽3a的表面形状而设置为弯曲成截面V字状。滑动板3b的向被驱动部件3的附设例如通过粘接进行。并且,也可以将滑动板3b设置为与被驱动部件3一体成型。该滑动板3b例如由比被驱动部件3硬质的原材料构成。
驱动轴2配设于槽3a内,与滑动板3b抵接设置。按照使该驱动轴2夹在被驱动部件3和板弹簧7之间的方式设置板弹簧7。板弹簧7沿相对于驱动轴2交叉的方向配设,例如,配设于与驱动轴2的轴向垂直的方向。
板弹簧7弯曲成L字状而形成,具备与驱动轴2抵接的板片71和对该板片71弯曲而形成的板片72。在此,所谓L字状不仅是指板片71、72成90度垂直的情况,而且还包括它们所成的角度为90±20度左右的大致成L字状的情况。
板片71、72的各端部分别挂卡在被驱动部件3。即,板弹簧7的两端不是为螺丝固定等,而是分别挂卡安装在被驱动部件3。板片71的端部挂卡在以钩状形成于被驱动部件3的挂卡部3d。板片72的端部挂卡在以钩状形成于被驱动部件3的挂卡部3e。在板片72的端部形成有向外侧弯曲的钩部72a。钩部72a与挂卡部3e配合,防止板片72沿较长方向脱落。
在板片71的端部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71a。突起部71a是用于使板弹簧7与被驱动部件3点接触的部位。该突起部71a例如通过将板弹簧7的端部的中央部分沿较长方向弯曲成倒V字状而形成。
在板弹簧7的板片71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弯曲成倒V字状的滑动部71c。滑动部71c抵接于驱动轴2,按压驱动轴2。由此,成为被驱动部件3和驱动轴2以规定的按压力压接并以规定的摩擦系数摩擦配合的状态。该滑动部71c形成在与被驱动部件3的槽3a对置的位置。
在板弹簧7的弯曲部分,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弯曲部73。弯曲部73设置于板片71和板片72的弯曲部分,与将板片71和板片72弯曲成直角时相比,向该弯曲外侧突出成弯曲状而形成。
这样,通过用截面V字状的滑动板3b和截面倒V字状的滑动部71c夹持驱动轴2,被驱动部件3在多处与驱动轴2线接触,可以使其相对于驱动轴2稳定地摩擦配合。而且,由于通过多处的线接触状态而被驱动部件3与驱动轴2配合,因此,实际上成为与被驱动部件3和驱动轴2以面接触状态配合相同的配合状态,从而可以实现稳定的摩擦配合。
另外,在图2中,滑动板3b成为截面V字状,滑动部71c成为截面倒V字状,但也可将滑动板3b和滑动部71c构成为沿驱动轴2的周面的截面圆弧状的板体,从而与驱动轴2面接触。在该情况下,由于被驱动部件3在与驱动轴2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配合,因此,可以将被驱动部件3相对于驱动轴2更稳定地摩擦配合。
图4是使压电元件1动作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如图4所示,驱动电路85配设于控制部81内,该驱动电路85作为压电元件1的驱动电路起作用,对压电元件1输出驱动用的电信号。驱动电路85从控制部81的控制信号生成部(未图示)输入信号,对该控制信号进行电压放大或电流放大后输出压电元件1的驱动用电信号。驱动电路85例如由逻辑电路U1~U3构成输入级,在输出级采用具备场效应型晶体管(FET)Q1、Q2的电路。晶体管Q1、Q2构成为可输出H输出(高电位输出)、L输出(低电位输出)及OFF输出(开路输出),来作为输出信号。
图5中表示向驱动电路85输入的输入信号,图6中表示从驱动电路85输出的输出信号。图5(A)是使被驱动部件3沿靠近压电元件1的方向(在图1为右向)移动时被输入的输入信号,图5(B)是使被驱动部件3沿远离压电元件1的方向(在图1中为左向)移动时被输入的输入信号。并且,图6(A)是使被驱动部件3沿靠近压电元件1的方向(在图1为右向)移动时被输出的输出信号,图6(B)是使被驱动部件3沿远离压电元件1的方向(在图1中为左向)移动时被输出的输出信号。
图6(A)、(B)的输出信号成为与图5(A)、(B)的输入信号在同一时刻接通关断的脉冲信号。图6(A)、(B)中的两个信号输入至压电元件1的输入端子11、12。也可对该输入端子11、12输入梯形波形状的电压信号,但还可输入图6所示的矩形状的脉冲信号,使压电元件1动作。在该情况下,由于压电元件1的驱动信号为矩形状的脉冲信号为好,因此容易生成该信号。
图6(A)、(B)的输出信号由相同频率的两个矩形状的脉冲信号构成。这两个脉冲信号通过使相互的相位不同,成为相互信号的电位差逐渐增大而急剧变小的信号或电位差急剧增大而逐渐变小的信号。通过输入这样的两个信号,可以使压电元件1的伸长速度与收缩速度不同,可以使被驱动部件3移动。
例如,在图6(A)、(B)中设定为:在一方的信号变为H(高)再降低到L(低)之后,另一方的信号变为H。这些信号被设定为:一方的信号变为L时,在经过一定的延时tOFF后,另一方的信号变为H。而且,在两个信号都变为L时,作为输出成为关断状态(开路状态)。
该图6(A)、(B)的输出信号、即让压电元件1动作的电信号使用超过音频的频率的信号。在图6(A)、(B)中,两个信号的频率成为超过音频的频率信号,例如,成为30~80kHz的频率信号,更优选为40~60kHz。通过使用这种频率的信号,能够降低压电元件1的在音频内的动作音。
并且,设使压电元件1动作的驱动信号(电信号)的驱动频率作为f、设压电元件1及驱动轴2的振动的共振频率为f0时,优选满足f≧21/2·f0的关系。在该情况下,可以将由压电元件1的伸缩动作引起的振动的振动传递率控制在1以下的范围,并可以降低共振的影响。作为频率的组合,例如通过使共振频率f0在70kHz以下,使驱动频率f在50~100kHz,从而可以满足上述的f≧21/2·f0的关系。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中,向压电元件1输入电信号,通过该电信号的输入,压电元件1反复伸长及收缩。根据该伸长及收缩而驱动轴2进行往复运动。此时,通过使压电元件1的伸长速度和收缩速度相异,驱动轴2向一定的方向移动的速度和向其反方向移动的速度相异。由此,可以使被驱动部件3及移动透镜90向所希望的方向移动。
在压电元件1伸缩时,由于压电元件1的输入端子11、12设置于非伸缩部15的位置,因此,输入端子11、12和印刷布线基板88的钎焊连接部分不妨碍压电元件1的伸缩动作。为此,通过压电元件1的伸缩动作,可以有效地移动被驱动部件3及移动透镜90。
而且,通过将非伸缩部15构成得比非伸缩部14重,可以使非伸缩部15作为锤部件起作用,并且压电元件1的伸缩力容易传递至驱动轴2侧,可以实现被驱动部件3及移动透镜90的移动特性的提高。
还有,在压电元件1伸缩时,虽然发生由其伸缩引起的振动,但是通过支承部件5相对于伸缩方向从侧方支承压电元件1,因此,由压电元件1的伸缩而发生的振动不易传递至压电元件1及驱动轴2的外部。为此,可以控制压电元件1及驱动轴2与固定框架4等的外部部件共振,并可以降低该共振的影响。从而,可以正确地移动被驱动部件3及移动透镜90。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1,通过输入端子11、12设置于非伸缩部15,用于向电极17、18输入驱动信号的布线部件在非伸缩部15与输入端子11、12被钎焊。为此,与印刷布线基板88等的布线部件的连接部分不存在于伸缩部13的位置,所以可以避免该连接部分对伸缩部13的伸缩动作带来影响。例如,若与布线部件的钎焊连接部分处于伸缩部13的位置,则因钎焊连接部分牢固而妨碍伸缩部13的伸缩动作,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1中可以避免这种不良现象。从而可以获得良好的动作特性。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1,由于输入端子11、12形成于电极17、18的端部,因此,将布线部件连接在输入端子11、12时的钎焊润湿性良好,从而可以顺利地进行布线部件的连接工序。即,由于输入端子11、12形成于电极17、18的端部,因此,在进行钎焊时给输入端子11、12施加的热量不易逃到其他部分,从而钎焊润湿性良好。由此容易向输入端子11、12连接布线部件,并顺利地进行连接工作。
进而,由于两个输入端子11、12形成于压电元件1的同一端部,因此,可以通过回流将压电元件1安装到印刷布线基板88等的布线部件。从而,可以有效地进行使用了压电元件1的驱动装置的制造,其制造性良好。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通过压电元件1的输入端子11、12设置于非伸缩部15的位置,用于向电极17、18输入驱动信号的布线部件在非伸缩部15的位置与输入端子11、12钎焊。为此,与布线部件的连接部分不位于伸缩部13的位置,所以可以避免该连接部分对伸缩部13的伸缩动作产生影响。从而,压电元件1的伸缩性能良好,可以实现驱动部件3的移动性能的提高。
并且,由于压电元件1的输入端子11、12形成于电极17、18的端部,因此,将布线部件连接在输入端子11、12时的焊锡的润湿性良好,从而可以顺利地进行连接工序。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由于两个输入端子11、12形成于压电元件1的同一端部,因此,可以通过回流将压电元件1连接到布线部件。因此,易于进行压电元件1的组装,可以实现驱动装置的制造性的提高。
进而,由于在压电元件1的端部连接布线部件,因此,将压电元件1组装到装置时,布线部件不成为阻碍,从而组装性良好。并且,作为布线部件使用带状的印刷布线基板88,从而可以用一个布线部件连接两个输入端子11、12,组装性也更加良好。
并且,通过将安装有布线部件的另一方端部处形成的非伸缩部15构成得重,可以使该非伸缩部15作为锤部件起作用。为此,在压电元件1伸缩时,可以使驱动轴2侧的端部较大地位移,并可以使被驱动部件3有效地移动。
进而,通过将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用作照相机的摄像光学系统的构成部件的执行器,从而可以使驱动机构小型化,并可以实现照相机的小型化。而且通过用作移动电话的照相机的摄像光学系统的构成部件的执行器,可以使驱动机构小型化,可以实现移动电话的小型化。此外,还可以作为web摄像头等的执行器使用。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是表示本发明的压电元件及驱动装置一例。本发明的压电元件及驱动装置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及驱动装置,在不改变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宗旨的范围内,也可对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驱动装置进行变形,或者还可应用于其他的设备。
例如,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应用于对移动透镜进行驱动的驱动装置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应用在驱动除移动透镜以外的其他物体的驱动装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压电元件1通过支承部件5安装于固定框架4,并将压电元件1的端部作为自由端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将压电元件1的端部直接安装于固定框架。
Claims (3)
1.一种驱动装置,根据压电元件的伸缩使驱动轴往复移动,使与所述驱动轴摩擦配合的被驱动部件沿所述驱动轴移动,
所述压电元件具备:
非伸缩部,形成在端部,不进行伸缩动作;
电极,设置在进行伸缩动作的伸缩部的表面,并设置为延伸至所述非伸缩部的表面位置;和
连接端子,与所述电极连接,设置在所述非伸缩部的位置;
与形成在安装所述驱动轴的一方端部的非伸缩部相比,形成在另一方端部的非伸缩部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被设置两个,夹持所述伸缩部,
所述连接端子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电极,且设置在同一所述非伸缩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电元件的一方端部安装有所述驱动轴,在另一方端部安装有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的布线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94788 | 2006-03-30 | ||
JP2006094788A JP2007274777A (ja) | 2006-03-30 | 2006-03-30 | 圧電素子及び駆動装置 |
JP2006094788 | 2006-03-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47349A CN101047349A (zh) | 2007-10-03 |
CN101047349B true CN101047349B (zh) | 2010-10-13 |
Family
ID=38557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09187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47349B (zh) | 2006-03-30 | 2007-03-28 | 压电元件及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31941B2 (zh) |
JP (1) | JP2007274777A (zh) |
CN (1) | CN10104734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97774B2 (ja) * | 2005-03-30 | 2012-08-0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KR20080093885A (ko) * | 2007-04-18 | 2008-10-22 | 미쓰미덴기가부시기가이샤 | 구동 장치 |
KR20080094572A (ko) * | 2007-04-19 | 2008-10-23 | 미쓰미덴기가부시기가이샤 | 구동 장치 |
US7956513B2 (en) * | 2007-04-20 | 2011-06-07 |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 Method of driving a driving device |
US7759634B2 (en) * | 2007-04-24 | 2010-07-20 |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 Position detecting device capable of improving detection accuracy |
CN102176645A (zh) * | 2007-07-17 | 2011-09-07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US20090072664A1 (en) * | 2007-09-14 | 2009-03-19 | Kazuaki Nagata | Driving apparatus |
JP2010004708A (ja) * | 2008-06-23 | 2010-01-07 | Fujinon Corp | 駆動装置 |
JP5091051B2 (ja) * | 2008-08-25 | 2012-12-05 |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レンズの駆動方法 |
JP2010273397A (ja) * | 2009-05-19 | 2010-12-02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振動型駆動装置 |
JP5385400B2 (ja) * | 2009-10-23 | 2014-01-08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気機械変換素子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WO2011077660A1 (ja) * | 2009-12-21 | 2013-05-02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 電気機械変換素子および駆動装置 |
US8564175B2 (en) * | 2010-03-31 | 2013-10-22 | Ngk Insulators, Ltd. | Electronic device |
US8912707B2 (en) * | 2011-07-13 | 2014-12-16 | Academia Sinica | Friction-driven actuator |
WO2014049962A1 (ja) * | 2012-09-28 | 2014-04-03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5618028B2 (ja) * | 2012-10-19 | 2014-11-0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2014119646A (ja) * | 2012-12-18 | 2014-06-30 | Konica Minolta Inc | 駆動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6451657B2 (ja) * | 2016-01-29 | 2019-01-16 | Tdk株式会社 | 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 |
US10347816B2 (en) * | 2016-02-05 | 2019-07-09 | Tdk Corporation | Piezoelectric driving device |
JP6439714B6 (ja) * | 2016-02-05 | 2019-01-30 | Tdk株式会社 | 圧電駆動装置 |
JP6699408B2 (ja) * | 2016-07-05 | 2020-05-27 | Tdk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6819274B2 (ja) * | 2016-12-21 | 2021-01-27 | Tdk株式会社 | 圧電ユニット |
KR20210143018A (ko) * | 2020-05-19 | 2021-11-26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
CN115118841B (zh) * | 2021-03-22 | 2024-04-12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光学致动器、摄像模组以及压电驱动组件的安装方法 |
CN115633226B (zh) * | 2021-07-02 | 2025-05-09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光学致动器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39224A (en) * | 1991-11-19 | 1993-08-24 | Fujitsu Limited | Piezoelectric actuator connected to flexible cables |
US6727635B2 (en) * | 2000-09-11 | 2004-04-27 | Minolta Co., Ltd. | Driving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03763A (en) * | 1986-08-28 | 1989-02-14 | Nippon Soken, Inc. | Method of making a laminated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 |
JP2633066B2 (ja) | 1990-07-03 | 1997-07-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JP2001069771A (ja) * | 1999-08-31 | 2001-03-16 | Kyocera Corp | 積層型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2002203999A (ja) * | 2000-11-06 | 2002-07-19 | Denso Corp | 積層型圧電体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4297041A (ja) * | 2003-03-12 | 2004-10-21 | Denso Corp | 積層型圧電体素子 |
JP3826137B2 (ja) * | 2004-01-21 | 2006-09-27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4561164B2 (ja) * | 2004-04-23 | 2010-10-13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および駆動方法 |
JP4729904B2 (ja) * | 2004-11-12 | 2011-07-20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JP4626281B2 (ja) * | 2004-12-01 | 2011-02-02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および駆動方法 |
JP4299807B2 (ja) * | 2005-05-16 | 2009-07-22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積層型圧電素子及び噴射装置 |
JP2007104761A (ja) * | 2005-09-30 | 2007-04-19 | Fujinon Corp | アクチュエータ |
-
2006
- 2006-03-30 JP JP2006094788A patent/JP2007274777A/ja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7
- 2007-03-28 CN CN2007100918738A patent/CN10104734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3-29 US US11/730,044 patent/US753194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39224A (en) * | 1991-11-19 | 1993-08-24 | Fujitsu Limited | Piezoelectric actuator connected to flexible cables |
US6727635B2 (en) * | 2000-09-11 | 2004-04-27 | Minolta Co., Ltd. | Driving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7274777A (ja) | 2007-10-18 |
US7531941B2 (en) | 2009-05-12 |
US20070228884A1 (en) | 2007-10-04 |
CN101047349A (zh) | 2007-10-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47349B (zh) | 压电元件及驱动装置 | |
CN109061827B (zh) | 镜头驱动装置和摄像模组 | |
EP1720049B1 (en) | Driving mechanism | |
JP5380849B2 (ja) | 撮像装置 | |
CN101056075B (zh) | 驱动装置 | |
KR101257456B1 (ko) | 렌즈 구동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미지 촬영 모듈 | |
US20140028906A1 (en) | Image stabilizer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 |
US8345363B2 (en) | Drive device, lens part, and camera module | |
US20200379238A1 (en) | Periscope lens module and prism device applied to periscope lens module | |
US7975477B2 (en) | Driv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01257264A (zh) | 驱动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 |
KR20060106705A (ko) | 구동장치, 촬상장치 및 휴대전화 | |
KR20090081855A (ko) | 형상 기억 합금을 이용한 렌즈 변위 메커니즘 | |
US20090284844A1 (en) | Position sensing device and lens driving module using the same | |
US7432636B2 (en) | Driving device and optical instrument | |
KR20210083154A (ko) | 자동 초점 조정 기능을 구비한 카메라 | |
JP2011221138A (ja) | 撮像素子ユニット、自動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 |
CN113660404B (zh) |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US20050110873A1 (en) |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
CN101207247B (zh) | 连接器和使用该连接器的背光组件 | |
WO2022151806A1 (zh) |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00555696C (zh) | 用于微移动的压电致动器元件 | |
EP1753121A2 (en) | Actuator | |
CN118900358A (zh) | 潜望摄像模组 | |
CN102158123A (zh) | 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控制方法和光学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013 Termination date: 20140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