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28847A - 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28847A CN101028847A CNA200710005612XA CN200710005612A CN101028847A CN 101028847 A CN101028847 A CN 101028847A CN A200710005612X A CNA200710005612X A CN A200710005612XA CN 200710005612 A CN200710005612 A CN 200710005612A CN 101028847 A CN101028847 A CN 1010288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dy shell
- lid
- motor bike
- vehicle
- bike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10000002414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07 loca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27 kne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84 silenc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3/00—Other prot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 Cleaning Of Streets, Tracks, Or Beaches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其中在抑制成本上升的同时可获得外观上丰富的变化。所述摩托车具有第一盖(前侧侧盖)41,其具有被布置以邻接车身框架(后臂支架)4的第一边缘部(邻接部)41h,41m,41n,在第一盖41的第一边缘部中的一个部分41h,41m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大致布置在与车身框架4的外表面的最外侧面4’,3’(其邻接有一个部分的外表面的最外侧面41h’,41m’)相同的位置处,且第一边缘部的剩余部分41n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的比车身框架4的外表面(其邻接有剩余部分的外表面的最外侧面41n’)更靠内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车身盖的摩托车,已经设置该车身盖以覆盖车辆的左/右两侧。
背景技术
在摩托车中,存在通过侧盖从左/右两侧来覆盖已被安装至车身框架的车上部件的情况。例如,在专利文献1(JP-A-2003-11872公报)中,采用了其中燃料箱梁与燃料箱之间被树脂制成的侧盖覆盖的结构。
发明内容
在类似上述现有摩托车的情况下,已经存在了其中燃料箱梁与燃料箱之间被侧盖覆盖的结构,该侧盖仅起外部装饰部件的作用,而外观也趋于变的简单。另一方面,还存在其中采用了金属制成的侧盖的结构,且已经使得在金属制成侧盖起增强构件的作用的同时外观产生变化。但是,如果想设置金属制成侧盖,存在重量增大及成本升高的问题。
着眼于以上现有问题进行了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抑制重量增大及成本升高的同时能够获得丰富的外观变化的摩托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其包括车身框架以及车身盖,所述车身框架暴露至侧面、从所述侧面观察在其外形上具有预定宽度、并在预定方向上延伸,所述车身盖覆盖车辆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盖具有被布置以邻接所述车身框架的第一盖,并且所述第一盖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邻接所述车身框架、具有小于在所述车身框架中邻接有所述车身盖的部分的宽度的宽度、并在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沿其延伸的方向成角度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第二面邻接所述车身框架及所述第一面,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比所述车身框架及所述第一面更靠内侧。
在本发明中,具有角度的方向指并非平行于车身框架延伸方向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因为邻接车身框架的第一盖已经被构造为具有比车身框架的宽度小并在相对于车身框架延伸的方向呈角度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面、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的比第一面及车身框架更靠内侧的第二面,故随后第一盖的第一面的部分呈现框架状外观,而第二面的部分呈现合适的盖体的外观。由此,通过合适地设定第一盖的第一面及第二面的形状以及尺寸等,可以在不增加重量并不升高成本的同时实现外观的丰富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已经设置在摩托车中的侧盖的侧视图。
图3是侧盖的前侧侧盖的侧视图。
图4是前侧侧盖的侧视图。
图5是前侧侧盖的正视图。
图6是前侧侧盖的(沿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剖视图。
图7是前侧侧盖的定位部分的(沿图4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剖视图。
图8是前侧侧盖的定位部分的视图。
图9是前侧侧盖的仰视图。
图10是前侧侧盖的(沿图9的X-X线的剖视图)剖视图。
图11是前侧侧盖的(沿图3的XI-XI线的剖视图)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至图1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摩托车的视图。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描述的前/后以及左/右指人坐在车座上所观察到的状态。
在附图1中,1表示摩托车的车身框架,该车身框架1具有:布置在车身框架的前端中的头管2、从头管2倾斜向下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燃料箱梁3,3、在接续左/右燃料箱梁3,3的后端的同时向下延伸的左/右后臂支架4,4、从左/右燃料箱梁3,3倾斜向上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车座梁5,5、以及在桥接的同时已经连接至左/右车座梁5,5以及左/右后臂支架4,4的后部的左/右车座支柱6,6。
已经通过挤压成型或焊接多个片状金属形成了左/右燃料箱梁3,3以及左/右后臂支架4,4。此外,已经通过金属管形成了左/右车座梁5,5以及左/右车座支柱6,6。通过焊接,将左/右车座支柱6,6通过已经固定至前端部的金属片制成的附装凸缘6a,6a连接至左/右后臂支架4,4。
前叉7支撑在头管2上,由此能够被左右转向。前轮8被轴支撑在前叉7的下端,而转向车把9附装至其上端。此外,将覆盖前轮8的上边缘的前挡泥板14附装至前叉7。
此外,头灯15设置在前叉7的头管2的前侧,而具有速度计等的仪表装置16被设置在头灯15的上方。
后臂10的前端部支撑在左/右后臂支架4,4上,由此能够通过枢轴10a上下摆动。后轮11轴支撑在后臂10的后端,后悬挂(在图中未示出)布置在后臂10与后臂支架4之间。
燃料箱12安装在左/右燃料箱梁3,3上,而用于两个乘车人的车座13在燃料箱12的后侧安装在左/右车座梁5,5上。在车座13的后边缘部,设置有供后车座乘车人握住的握把50。
水冷四冲程发动机20安装在左/右燃料箱梁3,3下方。发动机20具有以下结构,其中气缸体23、气缸盖24、以及缸前盖25已经堆叠并螺栓紧固连接至曲柄箱22,在该曲柄箱22中容纳有已经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横向布置的曲轴21。
包含在变速器(在图中未示出)中的变速箱22a一体地形成在曲柄箱22的后侧。设置使得将通过变速器输出发动机转动的输出轴26设置在变速箱22a中,并且利用输出轴26通过链条26a旋转驱动后轮11。
排气管27连接至气缸体盖24的前壁,且排气管27在发动机20下方通过的同时连接至已经设置在后轮11的右侧的消声器28。进气管29连接至气缸体盖24的后壁,且进气管29在左/右燃料箱梁3,3之间向后方延伸并连接至空气滤清器(在图中未示出)。此外,在发动机20的上前部,设置有用于将发动机冷却水保持在预定温度的散热器30。
车座13是其中一体形成有驾驶员乘坐在其上的前部车座13a以及后座乘车人乘坐在其上的后部车座13b的车座。车座13的前端部可拆卸地配合支撑在燃料箱上。此外,通过已经设置在左/右车座梁5,5之间的锁紧机构(在图中未示出)将车座13的后端部锁紧。通过如下所述用钥匙操作已经设置在后挡泥板部39b中的锁芯45使得锁紧机构能够打开。通过该钥匙操作的打开动作,可以向上拆开车座13。
由树脂制前盖40,40来覆盖左/右燃料箱梁3,3的前端部以及散热器30的外侧。左/右前盖40起将行进风引导至散热器30的导气管的作用。
由树脂制左/右侧盖38,38来覆盖左/右车座梁5,5的外侧以及车座支柱6,6。左/右侧盖38,38被划分为前侧侧盖(第一盖)41及后侧侧盖(第三盖)42。
在左/右侧盖38,38的下表面设置有覆盖后轮11的上方的后挡泥板39。该后挡泥板39具有前挡泥板部(第二盖)39a以及后挡泥板部39b,该前挡泥板部39a在接近其整个长度的前/后方向上覆盖左/右车座支柱6的下方,而该后挡泥板部39b从前挡泥板部39a的后端倾斜向下向后方延伸。
左/右后侧侧盖42,42延伸以在车座13的左/右下边缘13c与车座支柱6之间覆盖,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流线形形状。此外,尾灯43安装至左/右后侧侧盖42,42的后端开口。
支撑后座乘车人的脚部的前后搁脚架55,55附装至左/右车座支柱6,6的前部。左/右前后搁脚架55通过焊接固定左/右车座支柱6,6,且每一个都具有两个前/后管制搁脚臂55a,55a(其从车座支柱6倾斜向下向后方延伸)、搁脚支架55b(其已经被固定至搁脚臂55a,55a的下端)、以及放脚构件55c(其已经被搁脚支架55b支撑),由此可在其使用位置与其存储位置之间翻转。
搁脚臂55a,55a在被插入已经形成在前挡泥板部39a中的槽口39c的同时从车座支柱6,6向下延伸(参见图9)。每个搁脚臂55a的车座支柱6连接部均大致被前挡泥板部39a覆盖,由此防止从外部观察到。
此外,在左侧车座支柱6的前后搁脚架55的后侧附装有当使用中央架(在图中未示出)时握住的握把56。
当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左/右前侧侧盖41,41具有大致倒三角形,其覆盖已经由燃料箱梁3、后臂支架4、燃料箱12、车座13及后侧侧盖42包围的部分。
在左/右前侧侧盖41,41中,设置有将冷却水供应至散热器30的收回箱(在图中未示出)、将燃油供应至发动机20的燃油供应管、以及电源连接器(在图中未示出)等等。
此外,在面对右前侧侧盖41的汽化器(在图中未示出)的部分中,形成有用来调节怠速转速的调节槽口41d(参考图3)。此外,图3还示出了左前侧侧盖41,并且仅在右前侧侧盖41中设置槽口41d。
因为左/右前侧侧盖41,41具有左/右对称形状,故仅对左前侧侧盖41进行详细描述。
左前侧侧盖(第一盖)41具有第一边缘部,其已经被设置以邻接车身框架。具体而言,前侧侧盖41具有下侧连续盖部(第一面)41a、上侧连续盖部(第一面)41b、以及下降盖部(第二面)41c。
下侧连续盖部(第一面)41a邻接后臂支架4的后倾斜面4a、从后倾斜面4a在相对于燃料箱梁3延伸的方向呈预定角度的方向上延伸、在车辆后部向上倾斜、并被设置以覆盖车座支柱(后框架)6的外侧。
上侧连续盖部(第一面)41b邻接燃料箱梁3的后倾斜面3a,并在朝向下侧连续盖部41a的纵向方向中心部弯曲的同时从后倾斜面3a略微向下倾斜延伸。
下降盖部(第二面)41c被布置在已经由上侧/下侧连续盖部41b,41a及燃料箱梁3包围的的部分中,并形成已经下降形成的大致平坦面,以在燃料箱梁3及盖部41b,41a的内侧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上侧/下侧连续盖部41b,41a在已经从燃料箱梁3分离的位置处连接。
邻接下侧连续盖部41a的后臂支架4的邻接边缘部(第一边缘部)41h以及邻接上侧连续盖部41b的燃料箱梁3的邻接边缘部(第一边缘部)41m构成前侧侧盖41的邻接边缘部与下降盖部41c的邻接边缘部41n之间的一个部分,其邻接燃料箱梁3以及后臂支架4,构成前侧侧盖41的邻接边缘部的其余部分。
此外,邻接边缘部41h的最外侧面4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大致布置在与邻接后臂支架4的边缘部4’相同的位置处。此外,邻接边缘部41m的最外侧面m’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大致布置在与邻接燃料箱梁3的边缘部3’相同的位置处。此外,邻接边缘部41n的最外侧面41n’具有下降状态,由此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比燃料箱梁3以及后臂支架4的边缘3’,4’更靠内的位置处。
如果在横截面上观察,下侧连续盖部41a大致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开口的字母U的形状。该下侧连续盖部41a向后方延伸超过上侧连续盖部41b的连接部。具体而言,下侧连续盖部41a的后边缘部41g进入并由此布置在后侧侧盖(第三盖)42的槽口部42h的内部中。由此,下侧连续盖部41a呈现类似于在通过后侧侧盖42的内部的同时向后方延伸的车身框架的外观。
如果在横截面上观察,上侧连续盖部41b大致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开口的字母U的形状。该上侧连续盖部41b的前端部41i变为大致尖锐形状,中间部41j比前端部41i更细,而后端部41k朝向该端部变的更宽,并连接至下侧连续盖部41a。
由此,上侧连续盖部41b呈现连接燃料箱梁3的后倾斜面3a以及下侧连续盖部41a的框架状外观,并呈现支撑燃料箱12的外观。
下降盖部41c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相对于上侧/下侧连续盖部41b,41a呈现下降状态。由此,下降盖部41c呈现盖体覆盖已经被上侧/下侧盖部41b,41a及燃料箱梁3包围的部分的合适的外观。
上侧/下侧连续盖部41b,41a以及下降盖部41c包括具有不同纹理图案的外表面。具体而言,对上侧/下侧连续盖部41b,41a抛光以作为具有类似框架的外观的外表面,而对下降盖部41c抛光以作为具有类似盖体(不同于框架)的外观的外表面。此外,可将上侧/下侧连续盖部41b,41a以及下降盖部41c漆上不同的颜色。此外,可仅向一个盖部附着图案,或可向不同盖部附着外观不同的图案。
前侧侧盖41在其外周部中具有已经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折弯形成的折弯部41e。由此可增大前侧侧盖41的整体刚性。
下侧连续盖部41a与邻接边缘部41h邻接,并具有从后臂支架4在向后方分离方向上延伸的连续部(第二边缘部)41a’。形成位于连续部41a’下方的折弯部41e以连接至前挡泥板部(第二盖)39a。通过上侧/下侧连续盖部41b,41a的折弯部41e,41e以及前挡泥板部39a,可以封闭左/右车座支柱6,6的下方,由此防止被磨损车轮11溅起的水进入前侧侧盖41。
所述前侧侧盖41可拆卸地连接至车体框架1。通过拆除所述前侧侧盖41,可以对回收燃料箱,燃料供应管,电源连接器等进行检测和维修。
在上侧连续盖部41b的前端部41i以及下侧连续盖部41a的前端部(邻接边缘部)41h中,一体地形成有分别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前/后定位突起41p,41q。此外,在下侧连续盖部41a的后端部中形成有定位部41r。
前定位突起41p从外侧可拆卸地插入固定至定位支架5e已经连接至车座梁5的前端部的配合孔,由此以直立。此外,后定位突起41q从外侧可拆卸地插入固定至车座支柱6的附装凸缘6a的配合孔。
在上侧连续盖部41b的上侧折弯部41e的后半部分中,形成有从折弯部41e的内边缘向上突起并进入后侧侧盖42的前边缘部的内部的凸缘部41s。在凸缘部41s的前端部中,形成有向上延伸的附装部41t,由此当从侧面观察时其被隐藏在车座13的内侧。
附装部41t可拆卸地固定至附装支架5f,通过已经从外侧安装的螺栓59将该附装支架5f连接以直立在车座梁5的定位支架5e的后侧。
在下侧连续盖部41a的下侧折弯部41e的后端部中,形成有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随后突伸至折弯部41e的附装部41u。该附装部41u延伸以与前挡泥板部39a的底面重叠,并通过已经从下方啮合的附装螺丝58可拆卸地固定至前挡泥板部39a。
为了拆卸前侧侧盖41,将附装螺丝58从外部底侧去除,通过松开锁紧机构将车座13从上方去除,并将螺栓59从外侧去除。在此情况下,通过向外拉出前/后定位突起41p,41q来拆卸前侧侧盖41。
根据本实施例,前侧侧盖41的下侧连续盖部41a形成为在与沿燃料箱梁3延伸的方向呈一定角度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而设定邻接盖部41a的后臂支架4的邻接边缘部41h以与后臂支架4的边缘部4’(邻接有邻接边缘部41h的最靠外面4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大致布置在相同位置。此外,下降地形成下降盖部41c的邻接边缘部41n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燃料箱梁3的边缘部3’,4’(邻接有邻接部41n的最靠外面41n’以及后臂支架4)更向内侧偏移。因此,其遵循下侧连续盖部41a呈现框架状外观,而下降盖部41c则呈现合适的盖的外观。类似地,通过合适地设定由树脂制成的前侧侧盖41的下侧连续盖部41a的形状,尺寸等,可以实现具有丰富变化的框架设计而不会导致重量的增大及成本的升高。
此外,因为已经设定上侧连续盖部41b的邻接燃料箱梁3的邻接边缘部41m使得其被大致布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燃料箱梁3的边缘部3’(其邻接有邻接边缘部41m的最外侧面41m’)相同的位置,随后上侧连续盖部41b呈现框架状外观,由此通过上侧连续盖部41b及下侧连续盖部41a能够以低成本实现新颖的框架设计,这在以往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已经由下侧/上侧连续盖部41a,41b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前者更靠内布置的下降盖部41c构成了前侧侧盖41,故外表面变为具有非平坦不规则形状,由此前侧侧盖41的刚性变的较高。
此外,通过前侧侧盖41,驾驶员变的容易识别驾驶位置。即,尽管长时间驾驶也会使得驾驶位置受到驾驶姿态的干扰,但在本实施例的前侧侧盖41被布置在进行膝盖夹紧等的腿部内侧的情况下,通过识别在腿部内侧中于上侧/下侧连续盖部41b,41a与下降盖部41c之间的变化部(台阶),能够掌握腿部位置以及驾驶位置。
此外,因为已经抛光了上侧/下侧连续盖部41b,41a以及下降盖部41c作为构成不同纹理图案的外表面,故可以较低成本容易地将他们划分为框架状外观以及合适的盖体的外观,由此能够抛光的更加类似框架。
在本实施例中,在前侧侧盖41的外周边缘中,因为已经形成了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折弯的同时延伸的折弯部41e,故能够增大前侧侧盖41的整体刚性,由此可以防止因外力导致的形变等等。
因为已经在下侧连续盖部41a的连续部41a’中形成了折弯部41e(其在与邻接边缘部41h邻接的同时在从后臂支架4分离的方向上延伸),且已经形成折弯部41e使得连接至前挡泥板部39a,故能够可靠地防止后轮11溅起的水等进入车座13的下方。
此外,因为已经在折弯部41e中形成了附装部41u,且已经通过已经从下方安装的附装螺丝58将附装部41u固定至前挡泥板部39a,故通过利用前挡泥板部39a可以附装前侧侧盖41的下侧,由此能够省去诸如支架的分离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下侧连续盖部41a的连续部41a’向上倾斜延伸由此从后臂支架4分离,且已使后边缘部41g进入由此布置在后侧侧盖42的内侧,故下侧连续盖部41a可获得在后侧侧盖42中更加向后延伸的外观,并由此能够抛光的更加类似框架。
此外,因为已经布置了下侧连续盖部41a使得覆盖车座支柱6,故即使在车座支柱6是在其长度上较细的管时,也能够获得类似强固框架的外观。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附装部41t延伸以隐藏在已经形成在前侧侧盖41中的车座13的内侧,且已经通过螺栓59将附装部41t固定至车座梁5的附装支架5f,故能够防止因附装部41t能够观察到所导致的外观的劣化,且因为通过去除车座13向上暴露了附装部41t,故可以容易地进行对前侧侧盖41的去除作业。
此外,因为可通过钥匙操作来打开锁从而去除车座13,故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对前侧侧盖41的安装/拆卸作业。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通过将车座支柱6插入固定至连接至后臂支架4的附装凸缘6a的孔而已经可拆卸地附装了下侧连续盖部41a的定位突起41q,故能够通过仅形成附装凸缘6a的孔的这种简单结构来附装前侧侧盖41。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已经说明了使得下侧连续盖部41a覆盖车座支柱6且上侧连续盖部41b连接下侧连续盖部41a及燃料箱梁3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仅有下侧连续盖部41a便已足够,且除了上侧/下侧连续盖部,还可设置其他连续盖部。在此情况下,因为本实施例的前侧侧盖41由树脂制成,故可以自由设定连续盖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已经说明了车身框架(燃料箱梁)为类似角形管的情况,但本发明当然也可应用至具有圆形管状车身框架的摩托车。
Claims (16)
1.一种摩托车,其包括车身框架以及车身盖,所述车身框架暴露至侧面、从所述侧面观察在其外形上具有预定宽度、并在预定方向上延伸,所述车身盖覆盖车辆侧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盖具有被布置成邻接所述车身框架的第一盖,并且
所述第一盖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邻接所述车身框架、具有小于在所述车身框架中邻接所述车身盖的部分的宽度的宽度、并在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延伸的方向成角度的方向上延伸,并且,
所述第二面邻接所述车身框架及所述第一面,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比所述车身框架及所述第一面更靠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在所述第一盖中的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具有不同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所述第一盖具有折弯部,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折弯形成在所述第一面具有的边缘中与所述第二面邻接的边缘相对的一侧的边缘部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所述折弯部连接至布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所述折弯部附装至所述第二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对于所述第一面,其离开所述车身框架的部分进入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三盖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所述第一盖具有多个所述第一面,且所述第二面布置在所述第一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对于所述第一盖,所述第一面在与所述车身框架分离的位置相互地连接,且被所述多个互相连接的第一面及所述车身框架包围的部分变为所述第二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所述第一盖具有附装部,其被布置成隐藏在可拆卸车辆部件的内部,且所述附装部可拆卸地附装至所述车身框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所述车辆部件为车座,且所述车座制造成可不使用工具将该车座安装/拆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所述车座由所述车身框架可拆卸地支撑,并具有通过钥匙操作完成锁紧及打开的锁紧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所述第一面覆盖构成所述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框架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所述框架构件通过设置在所述车身框架中的附装凸缘部附装至邻接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第一盖的部分,且所述第一盖可拆卸地附装至所述附装凸缘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所述车身框架具有被布置在燃料箱下方的一对左/右燃料箱梁,且所述第一盖邻接所述燃料箱梁。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所述框架构件是后部框架,所述后部框架从邻接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第一盖的部分延伸至车辆后方,由此支撑所述车座。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所述第一盖由树脂制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54658A JP2007230375A (ja) | 2006-03-01 | 2006-03-01 | 自動二輪車 |
JP2006054658 | 2006-03-0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28847A true CN101028847A (zh) | 2007-09-05 |
CN100480127C CN100480127C (zh) | 2009-04-22 |
Family
ID=37963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71000561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0127C (zh) | 2006-03-01 | 2007-03-01 | 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850225B2 (zh) |
EP (1) | EP1829775B1 (zh) |
JP (1) | JP2007230375A (zh) |
CN (1) | CN100480127C (zh) |
AT (1) | ATE442289T1 (zh) |
DE (1) | DE602007002312D1 (zh) |
ES (1) | ES2331756T3 (zh) |
MY (1) | MY145250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18266B (zh) * | 2007-12-28 | 2012-07-1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 |
CN102556231A (zh) * | 2012-02-07 | 2012-07-11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侧盖组件的安装结构 |
CN107364520A (zh) * | 2017-08-15 | 2017-11-21 | 康超集团广州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后搁脚架 |
CN110316296A (zh) * | 2018-03-28 | 2019-10-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01077B2 (ja) * | 2007-07-05 | 2012-08-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ステップホルダ取付構造 |
JP4759767B2 (ja) * | 2008-12-08 | 2011-08-3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ランバーサポート機構 |
US10131395B2 (en) * | 2012-05-28 | 2018-11-20 | Honda Motor Co., Ltd. | Tank cover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
JP5938302B2 (ja) * | 2012-08-28 | 2016-06-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ッドロック構造 |
JP5782424B2 (ja) * | 2012-12-13 | 2015-09-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
JP6106482B2 (ja) * | 2013-03-22 | 2017-03-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6166298B2 (ja) | 2015-03-20 | 2017-07-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2018111417A (ja) * | 2017-01-12 | 2018-07-19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USD1061348S1 (en) * | 2023-07-07 | 2025-02-11 | Xiaobing Zheng | Pair of motorcycle bumper side cover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59187U (zh) * | 1984-09-14 | 1986-04-21 | ||
JPH0211266Y2 (zh) * | 1984-12-26 | 1990-03-20 | ||
DE3822732A1 (de) * | 1987-07-06 | 1989-01-26 | Honda Motor Co Ltd | Motorrad |
JPH05319340A (ja) | 1992-05-19 | 1993-12-03 | Suzuki Motor Corp | 自動二輪車のラジエターカバー |
JPH06247363A (ja) | 1993-02-25 | 1994-09-06 | Suzuki Motor Corp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サイドカバー |
JPH0826162A (ja) | 1994-07-14 | 1996-01-30 | Suzuki Motor Corp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カバー |
JP2003011872A (ja) | 2001-07-02 | 2003-01-15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用燃料タンク |
US7380872B2 (en) * | 2004-06-18 | 2008-06-03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Wheeled vehicle with covers |
-
2006
- 2006-03-01 JP JP2006054658A patent/JP2007230375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
- 2007-02-15 MY MYPI20070225A patent/MY145250A/en unknown
- 2007-02-27 US US11/679,773 patent/US785022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3-01 CN CNB200710005612XA patent/CN10048012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3-01 ES ES07004268T patent/ES2331756T3/es active Active
- 2007-03-01 AT AT07004268T patent/ATE442289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3-01 DE DE602007002312T patent/DE602007002312D1/de active Active
- 2007-03-01 EP EP07004268A patent/EP1829775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18266B (zh) * | 2007-12-28 | 2012-07-1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 |
CN102556231A (zh) * | 2012-02-07 | 2012-07-11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侧盖组件的安装结构 |
CN107364520A (zh) * | 2017-08-15 | 2017-11-21 | 康超集团广州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后搁脚架 |
CN110316296A (zh) * | 2018-03-28 | 2019-10-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2331756T3 (es) | 2010-01-14 |
EP1829775B1 (en) | 2009-09-09 |
DE602007002312D1 (de) | 2009-10-22 |
CN100480127C (zh) | 2009-04-22 |
JP2007230375A (ja) | 2007-09-13 |
EP1829775A1 (en) | 2007-09-05 |
US7850225B2 (en) | 2010-12-14 |
MY145250A (en) | 2012-01-13 |
US20070205631A1 (en) | 2007-09-06 |
ATE442289T1 (de) | 2009-09-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28847A (zh) | 摩托车 | |
CN101016063B (zh) | 摩托车 | |
CN2685217Y (zh) |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车架 | |
CN1966342A (zh) | 摩托车 | |
CN1927638A (zh) | 后挡泥板和鞍乘型车辆 | |
CN1073035C (zh) | 小型摩托车的车架 | |
CN1944169A (zh) | 两轮摩托车 | |
CN1751957A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00339270C (zh) | 小型摩托车式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结构 | |
CN1150104A (zh) | 小型摩托车 | |
CN1155616A (zh) | 发动机的泵配置结构 | |
CN1113771C (zh) | 动力装置的冷却装置 | |
CN1138668C (zh) | 小型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 |
CN1111484C (zh) | 摩托车的转向装置 | |
CN1079758C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构造 | |
CN1152795C (zh) | 小型摩托车 | |
CN1607156A (zh) | 机动两轮车 | |
CN1944170A (zh) | 机动两轮车 | |
CN1200841C (zh) | 两轮摩托车用的车体框架 | |
CN1616292A (zh) | 踏板式摩托车型车辆的灯光器配置构造 | |
CN1096982C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部收容结构 | |
JP2011148452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 |
CN1271670A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用车体构架 | |
CN1762757A (zh) | 车架以及具有该车架的摩托车 | |
CN1718495A (zh) | 摩托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22 Termination date: 2018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