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025503A - 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25503A
CN101025503A CN 200710084157 CN200710084157A CN101025503A CN 101025503 A CN101025503 A CN 101025503A CN 200710084157 CN200710084157 CN 200710084157 CN 200710084157 A CN200710084157 A CN 200710084157A CN 101025503 A CN101025503 A CN 1010255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display panel
edge
substrate
h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08415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26948C (zh
Inventor
小野伸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ma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filed Critical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25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55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694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6948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LCD设备,包括具有TFT和相对安装基板的LC面板单元以及在其上安装了LC面板的背光单元。在显示面板拐角附近,背光单元具有从背光单元突出的多个定位肋,用于定位显示面板。在第一显示区中,一些定位肋具有第一定位壁,其高度大于TFT基板和对向基板之间边界的高度,其中TFT基板的边缘从对向基板的边缘突出。在第二显示区中,其它定位肋具有第二定位壁,该第二定位壁的高度低于TFT基板和对向基板之间边界高度,其中TFT基板的边缘与对向基板的边缘齐平。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包括背光单元和面板单元的显示设备,该背光单元具有形成于其发光表面上的定位肋以及安装于该背光单元的发光表面上的面板单元,其中面板单元的位置由定位肋限定。
背景技术
一般,液晶显示(LCD)设备具有通过在背光单元和屏蔽前部(shield front)之间夹入液晶(LC)面板单元所构成的结构。图17是示出从前侧观察到的常规LCD设备结构的透视图。图18是图17的LCD设备的分解透视图。LCD设备100包括在前侧上具有矩形发光表面11a的背光单元11、安装在发光表面11a上并具有光开关功能的LCD面板单元12和用于为面板单元12限定显示表面13a的屏蔽前部13。
LC面板单元12包括显示面板21、耦合到显示面板21的多个TCP(带式载体封装)22、以及机械和电性耦合到TCP22的电路板23。用于驱动显示面板21的IC安装于TCP 22上,且电路板23通过TCP 22输出用于控制显示面板21的驱动的控制信号。
显示面板21包括LC层(未示出)、在接合表面处接合到一起以在其间夹入液晶层的前和后侧透明基板24、25、和设置在透明基板24、25的外部表面上的一对偏振板(未示出)。显示面板21在其上具有以二维阵列方式定义的多个像素。后侧基板24以有源矩阵基板来构成,在其上安装了以矩阵方式设置的开关元件如TFT(薄膜晶体管)等,用于控制像素的开关。由此,以下将后侧基板24称作TFT基板24。前侧基板25上按照了具有对应于每个像素的颜色的滤色器(CF),且以下将该前侧基板称作对向基板或CF基板25。通过经由电路板23和TCP 22驱动TFT元件,可为每个像素来控制显示面板。
TCP 22和电路板23例如是沿着矩形显示面板21的两个相邻侧设置在显示面板21的外围上。在该两侧上,当从垂直于显示面板21观测时,TFT基板24的边缘从对向基板25的边缘突出,且TCP 22耦合到从对向基板25的边缘暴露出的TFT基板24的外围区域。
背面单元11在其前侧上提供有框状背光底盘31,该背光底盘31定义了背光单元11的发光表面11a。在背光底盘31上,在发光表面11a的四个拐角附近形成了定位肋,所述拐角用于限定显示面板21的位置。在显示面板21的每个拐角上形成一对定位肋42,该拐角插入到一对定位肋42之间。每个肋都具有延长的立方体形状,且沿着显示面板21的表面设置。而且,考虑到显示面板21的外部尺寸变化范围和定位肋42之间距离的变化范围,设置每个肋,使得在显示面板21的边缘和定位肋42之间形成0.2至0.3mm的空隙。
图19A是示出图18的LCD设备的俯视平面图,其中LC面板单元12安装于背光单元11上,图19B是示出沿着图19A的线b-b取得的截面的截面图。背光单元11例如是边缘发射型背光单元,且在其发光表面11a上连续地包括光学板33、光导板34和反射板(未示出)。背光单元11包括灯或光源(未示出),其与光导板34的两个侧边缘相邻。在发光表面11a的附近,背光底盘31具有平面安装表面35,其上安装了TFT基板24,且在比安装表面35更接近发光表面11a的位置处形成凹槽36,且该凹槽36能够容纳偏振板26。标号28表示显示面板21的显示区边缘。
在LCD设备100的组装过程中,对显示面板21的四个拐角进行定位,以便在显示面板21的面内方向上将该四个拐角设置在定位肋42内部,然后将LC面板单元12安装在背光单元11上。在该过程中,将TFT基板24安装在安装表面35上,偏振板26收纳在背光底盘的凹槽36中。而且,屏蔽前部13覆盖于其上,以便覆盖背光单元11和LC面板单元12,且将屏蔽前部13向下压向预定位置,从而完成组装。背光单元11和屏蔽前部13借助于扭紧、填隙、爪式装配等方式相互固定。
公知的是,常规LCD设备100存在图像质量差的问题,其中由于灰尘粘附到背光单元的发光薄膜11a上会导致灰尘阴影投射到显示表面13a上。该差的图像质量归因于以下原因。在LCD设备100中,TFT基板24和对向基板25是通过透明体构成的,如由玻璃制成,且透明体的边缘不被抛光、且具有微小的不规则性,如图19B中由附图标记101所表示的。因此,如果对LCD设备100进行振动的话,则与定位肋42相接触的透明基板体的边缘相对于定位肋发生研磨,从而产生灰尘。该灰尘通过TFT基板24的底部表面和背光单元11的安装表面35之间的间隙,渗入到显示面板21的下部中,并粘附到背光单元的发光表面11a上。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在与显示面板21相对的定位肋42中每一个的侧面上形成倾斜表面的手段。图20是示出具有与图19B的等效表面相似的倾斜表面的LCD设备的截面图。在该LCD设备100中,在与定位肋42相对的显示面板12的一侧上形成倾斜表面112。
在LCD设备100中,将定位壁111和与显示面板21的边缘表面相对的倾斜表面112之间的边界的高度设置成小于TFT基板24的顶表面的高度。其结果是,当显示面板21的边缘部分与定位肋42接触时,仅TFT基板24的一部分边缘与定位肋42相接触。应认为,通过降低显示面板21和定位肋42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抑制产生由于显示面板21和定位肋42之间的摩擦导致的灰尘。例如在JP-2001-4983A中,描述了其中在定位肋的一侧上形成有倾斜表面的LCD设备。
发明人进行了研究,调查在实际制造图20的LCD设备110之后发生差图像质量的比率,且在研究中发现,不能令人满意地抑制由于灰尘导致的差的图像质量。认为不能令人满意地抑制由于灰尘导致的差的图像质量的原因如下。
显示面板21是通过将TFT基板24和对向基板25接合到一起,并将液晶层夹入到其间来形成的。因此,依据接合的工艺精确度,TFT基板24边缘的位置和对向基板25边缘的位置不能完全对准,从而在其间留下一定程度的失准。依据TFT基板24和对向基板25之间的接合表面,对向基板25的边缘从TFT基板24的边缘向外突出。
在图20中示出的LCD设备中,TFT基板24和对向基板25例如具有0.7mm的厚度,且考虑到定位肋42的尺寸变化范围,将在定位壁111和倾斜表面112之间的边界设置成距离背光单元的安装表面35约0.5至0.6mm的高度,以使其一部分不与对向基板25相接触。例如将倾斜表面112的角度设置成约10至30°,以便在组装LCD设备110期间容易地安装LC面板单元12。
在TFT基板24的边缘和对向基板25之间的失准例如总计达到约0.4mm的最大值。因此,在对向基板25很大程度地突出边缘的情况下,即使将倾斜角度设置成30°,如通过图21中的数字113所示出的,在TFT基板112与定位肋42相接触之前,对向基板25的拐角仍邻接于定位肋42的倾斜表面112。通过对向基板24的拐角和定位肋的倾斜表面112之间的摩擦,产生了可以导致上述差的图像质量的灰尘。
在此,可以构思如下对策:足够地增加倾斜表面112的角度,以防止对向基板25的拐角与定位肋的倾斜表面112接触。然而,根据本发明人的模拟,假设在TFT基板24的边缘和对向基板25的边缘之间的失准总计达到0.4mm的最大值,则即使定位壁111和倾斜表面112之间的边界高度降低到从背光单元的安装表面35为0.5mm的高度,也不能避免对向基板25与定位肋的倾斜表面112接触,除非将倾斜角度设置成大于68°,如图22A中所示。
然而,如果倾斜表面112的角度过大的话,如图22B中所示,则在组装LCD设备120期间,LC面板的单元12可能在叠压定位肋42之后停止。因此,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将构成部件如屏蔽前部13附着到LCD设备12上,则可能发生尺寸误差,或者可能由于应力而损坏LC面板单元12。尤其,在具有大尺寸显示面板21的LCD设备中,由于LC面板单元12较重,因此LC面板单元12更可能停止在肋42上。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具有卓越图像质量的LCD设备,非常重要的是防止LC面板单元12叠压定位肋42并抑制由于LC面板单元12和定位肋42之间的摩擦导致的研磨所致的灰尘的产生。
考虑到上述方面,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其能够防止面板单元叠压定位肋并抑制由于面板单元和定位肋之间的摩擦导致的灰尘的产生。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和第二基板,其连续的层叠于安装表面上并且在接合表面处接合到一起,该显示面板具有第一面板部分和第二面板部分,在第一面板部分中第一基板的边缘从第二基板的边缘突出,在第二面板部分中第一基板的边缘基本上与第二基板边缘齐平;和定位肋组,其从安装表面突出,以在安装表面上限定显示面板的位置,该定位肋组包括第一肋和第二肋,该第一肋具有与第一面板部分的边缘相对并且高度大于从安装表面观测的接合表面的高度的第一定位壁,该第二肋具有与第二面板部分的边缘相对并且高度小于从安装表面观测的接合表面的高度的第二定位壁。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其包括连续层叠在安装表面上并且在接合表面处接合到一起的第一和第二基板,该显示面板具有第一面板部分和第二面板部分,在第一面板部分中第一基板的边缘从第二基板的边缘突出,在第二面板部分中第一基板的边缘基本上与第二基板的边缘齐平;和定位肋组,其从安装表面突出,以在安装表面上限定显示面板的位置,该定位肋组包括第一肋和第二肋,该第一肋具有与第一面板部分的边缘相对并且高度大于从安装表面观测的接合表面的高度的第一定位壁,该第二肋具有与第二面板部分的边缘相对并且高度小于从安装表面观测的接合表面的高度的第二定位壁,该第二肋还具有在低于接合表面高度的高度处从第二定位壁缩进的可缩进壁。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其包括:显示面板,其安装在安装表面上;和定位肋,其从安装表面突出,以在安装表面上限定显示面板的位置,定位肋沿着显示面板的至少一部分边缘延伸并包括向着显示单元的边缘突出的多个凸起。所述凸起可以具有圆形表面或带边形表面。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其包括在安装表面上连续叠层并在接合表面处接合在一起的第一和第二衬底;以及
从安装表面突出的定位肋凸起,用于在安装表面上限定显示面板的位置,所述定位肋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显示面板的边缘相对的定位壁,以及在定位壁上形成的、高度与接合表面邻近的沟槽。
例如,根据第一方面的本发明的显示设备,具有高于接合表面的高度的第一肋的第一定位壁抑制显示面板的第一面板部分叠压到第一肋上。具有低于结合表面的高度的第二肋的第二定位壁仅允许显示面板的一部分接近第二肋。因此,本发明减少了在显示面板和肋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抑制了由于与显示面板的摩擦或磨损所导致的灰尘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至第四方面的显示设备,在显示设备上形成的定位肋组提供了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优点相似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该定位肋组可以与安装表面整体地形成,或者也可以与安装表面相分离地形成。安装表面可以配置有背光单元或其他安装单元。
根据参考附图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LCD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示出其中将LC面板单元安装在图1的LCD设备中的背光单元上的状态的顶视平面图;
图3A和3B是分别沿着图2中的线a-a和b-b取得的截面图;
图4A是示出图2中的点线IV环绕的部分的放大顶视平面图;
图4B是沿着图4A的线a-a取得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通过图1中的点线V环绕的部分的放大示意透视图;
图6是示出与图5相似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一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与图5相似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二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与图5相似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三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与图5相似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第四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与图2相似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五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顶视平面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第六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顶视平面图;
图12是示出与图2相似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七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顶视平面图,与图2相似;
图13A是示出与图5相似的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LCD设备结构的透视图;
图13B是沿着图13A的线b-b取得的截面图;
图14是示出与图4相似的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LCD设备结构的顶视平面图;
图15是示出与图14相似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第一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顶视平面图;
图16是示出与图14相似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第二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顶视平面图;
图17是示出常规LCD设备结构的透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7的LCD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19A是示出其中将LC面板单元安装在图17中的LCD设备中的背光单元上的情况下的顶视平面图;
图19B是沿着图19A的线b-b取得的截面图;
图20是示出另一常规LCD设备结构的截面图;
图21是示出图20的LCD设备问题的截面图;
图22A是示出具有倾斜表面的LCD设备结构的截面图,该倾斜表面的倾斜角度与图20的LCD设备的倾斜表面的倾斜角度不同;和
图22B是示出图22A的LCD设备问题的截面图。
图23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LCD设备的透视图,图23B是沿着图23A中的线b-b得到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并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始终用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构成元件。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LCD设备的分解透视图。一般用数字10表示的LCD设备具有与图17至19中示出的常规LCD设备100相似的结构,但除了背光单元11上形成的定位肋的形状之外。
在显示面板21中,在与TCP 22相连接的矩形显示面板21的两个相邻侧上,作为显示面板单元12的底面侧而显示出的TFT基板24具有对向基板25的边缘突出的边缘,该对向基板25是作为显示面板单元12的顶面侧而显示出的。在显示单元12其余的两个相邻侧上,TFT基板24具有与对向基板的边缘对准的边缘。换句话说,显示面板12的边缘包括第一边缘部分21a和第二边缘部分21b,其中在所述第一边缘部分21a中,TFT基板24的边缘从对向基板25相应的边缘突出,而在所述第二边缘部分21b中,TFT基板24的边缘基本上与对向基板25的相应边缘齐平。
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对显示面板21进行定位的定位肋组32包括第一至第三类型的定位肋,其中第一类型的肋32a具有第一高度,第二类型的肋32b具有小于第一高度的第二高度,第三类型的肋32c包括具有第一高度的一部分和具有第二高度的另一部分。正如下文将描述的,该第一高度是根据第一边缘部分21a(即,第一面板的边缘)确定的,第二高度是根据第二部分21b(即,第二面板部分的边缘)确定的。
图2示出了图1的LCD设备10的细节,其中图1中示出的LCD面板单元12被安装于由定位肋32a、32b、32c限定的空间之内的背光单元11上。第一类型肋32a沿着与TCP 22连接的显示面板21的侧面设置且具有第一高度,第二类型肋32b沿着不与TCP 22连接的显示面板21的侧面设置并具有第二高度,第三类型肋32c沿着不与TCP 22连接的显示面板21的侧面设置且包括具有第一高度的第一部分C1和具有第二高度的第二部分C2。第三类型肋32c设置在第一边缘部分21a和第二边缘部分21b之间的边界处,第一部分C1对应于第一边缘部分21a,第二部分C2对应于第二边缘部分21b。
图3A和3B是分别沿着图2中示出的线a-a和b-b取得的截面图。如图3A中示出的第一类型肋32a具有定位壁37,该定位壁37的高度基本上等于对向基板25的顶表面(外部表面)的高度、或等于显示面板单元12的厚度。如图3B中示出的第二类型肋32b具有定位壁37,该定位壁37的高度比TFT基板24的顶表面(内表面)的高度低或比TFT基板24的厚度小。TFT基板24和对向基板25例如具有0.7mm的厚度,且偏振板26、27例如具有0.2mm的厚度。在图3A中,第一类型肋32a具有1.6mm的高度H1,且在图3B中,第二类型的肋32b例如具有0.6mm的高度H2
图4A是示出由图2中的点线IV环绕的放大顶视平面图,且图4B是沿着图4A中示出的线a-a取得的截面图。沿着图3A中示出的线b-b取得的截面与图3B中示出的截面相似。图5是示出由图1中的点线V环绕的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塑模技术将定位肋32a、32b、32c整体地形成在背光底盘31上;然而,也可以通过在形成该肋片之后将该肋片贴附到背光底盘31的方式来形成每个定位肋。
在LCD设备10中,如图3A和图4B中所示,第一类型肋32a与第三类型肋32c的第一部分C1都具有与对向基板25的顶表面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通过提供防止显示面板21叠压第一类型肋32a所需的足够大的台阶差,能避免显示面板21叠压到第一类型肋32a上。在图2中,能通过设置在第一边缘部分12a上的第一类型定位肋32a来避免显示面板21在相对于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的叠压,且能通过设置在第一边缘部分12a上的第三类型定位肋23c的第一部分C1来避免其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叠压。
在LCD设备10中,仅包括TFT基板24的面板单元12的第一边缘部分21a相对或相邻于第一类型肋32a和第三类型肋32c的第一部分C1。而且,如图3B中所示,由于将第二类型肋32B设置成稍低于TFT基板24的顶表面,因此面板单元12的第二边缘部分21b,与第二类型肋32b和仅在TFT基板24处的第三类型肋232c的第二部分C2相邻。这降低了显示面板21的边缘部分和定位肋32之间的接触面积。
根据本实施例的LCD设备10,由于第一类型肋32a和第三类型肋32c的第一部分的高度基本上与对向基板25的顶表面的高度相同,因此,能避免显示面板21叠压到第一类型肋32a上。而且,由于第二类型肋32b的高度稍低于TFT基板24的顶表面的高度,因此,能降低在显示面板21的边缘和定位肋32b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抑制由于在显示面板21和定位肋32之间产生摩擦导致的灰尘产生。
尽管第一类型肋32a的高度基本上等于对向基板25的顶表面高度,因此面板单元12的第一边缘部分21a仅在TFT基板24处与第一类型肋32a相邻。这降低了显示面板21的边缘部分和定位肋3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抑制了由于显示面板21和定位肋32之间的摩擦导致的灰尘的产生。即,能避免显示面板21叠压到定位肋32上以及由显示面板21的边缘部分和定位肋32之间的摩擦导致的灰尘产生。
图6是示出与图5相似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透视图。在一般用数字51表示的LCD设备中,第一类型肋32a和第三类型肋32c的第一部分C1具有与显示面板21的第一边缘部分21a相对的圆形边缘。该第一类型肋32a的圆形边缘和第三类型肋32c的第一部分C1有效地抑制了显示面板21叠压到第一类型肋32a或第三类型肋32c上。而且,第二类型肋32b以及第三类型肋32c的第二部分C2具有倾斜的边缘表面62,其与显示面板21的第二边缘部分21b相对,并从定位壁37延伸。
在第一改进方案的LCD设备51中,第一类型肋32a的圆形边缘以及第二类型肋的倾斜边缘表面62和第三类型肋32c的第二部分C2使得LCD设备的组装工艺能够容易地将LC面板单元12安装到背光单元11上。
第三类型肋32c具有第一部分C1,在该改进方案中,该第一部分C1与第二部分C2整体地形成;然而,该第一部分C1也可与第二部分C2分离地形成。图7是示出与图5相似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透视图。与图6中示出的LCD设备51不同,在一般由数字52表示的LCD设备中,第三类型肋32c的第一部分C1和第二部分C2相互分离地形成。除了在显示面板21的边缘部分和定位肋32之间具有较小接触面积之外,具有较小尺寸并由此具有相对轻的重量的LC面板单元12进一步抑制了灰尘产生。
在与面板单元12的第一边缘部分21a和第二边缘部分21b之间的边界相邻处,可以仅仅为面板单元12提供第一部分C1或第一类型肋32a。图8是示出与图5相似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三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透视图。在一般由数字53表示的LCD设备中,省略了图6中示出的LCD设备51中的第三类型肋32c的第二部分C2,且由此,在第三改进方案中仅提供第一部分C1或第一类型肋32a。如果LC面板单元12具有小尺寸和相对轻的重量,则在显示面板21的边缘部分和定位肋32之间的接触面积小,而且由此进一步抑制了灰尘的产生。
图9是示出与图5相似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四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透视图。在一般由数字54表示的LCD设备中,除了图6中示出的结构之外,还形成与定位壁37平行的壁表面64,以从第三类型肋32c的第二部分C2中的倾斜边缘表面62延伸。而且,与壁表面64相邻地形成平坦表面65。平坦表面65被配置作为部分C2的顶表面,且第一部分C1的顶部和第二部分C2的顶部在第三类型肋32c中相互齐平。
在第四改进方案的LCD设备54中,在第二部分C2中形成的壁表面64使得LCD设备的组装工艺能够将LC面板单元12容易地安装到背光单元11上。
在第一实施例及其第一至第四改进方案中,示出了其中将定位肋32设置在显示面板21拐角附近的实例。然而,定位肋32的位置不限于上面结构中的那些。
图10至12是示出与图2相似的分别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五至第七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顶视平面图。在图10的LCD设备55中,为显示面板21的每个拐角形成拐角肋32d,其中拐角肋32d包括相互整体地形成的第一类型肋32a和第二类型肋32b,以形成L形拐角,或者其仅包括具有与显示面板21的拐角相对应的的L形弯曲的第一类型肋32a或第二类型肋32b。与第一边缘部分21a相对应地提供第一类型肋32a,与面板单元12的第二边缘部分21b相对应地提供第二类型肋32b。
在图11中示出的LCD设备56中,除了在第一边缘部分21a的其中安装有TCP 22和电路板23的该部分以外,直定位肋32e在沿着显示面板21的其余侧面延伸。每个直定位肋32e都包括相互整体地形成在一起的第一类型肋32a和第二类型肋32b。
在图12中示出的LCD设备57中,单个延长的定位肋32f包括沿着第二边缘部分21b延伸的第二类型肋32b,和与第二类型肋32b的端部整体地形成并设置在第一边缘部分21a上的一对第一类型肋32a。其它第一类型定位肋32a被设置在与第一边缘部分21a对应的显示面板21的拐角上。
在图10至12中示出的那些LCD设备55至57中,与第一实施例的LCD设备10的情况相似,在拐角肋32d、直肋32e和单个延长肋32f中的第一类型肋32a具有等于对向基板25的顶表面高度的第一高度,而第二类型肋32b具有稍小于TFT基板24的顶表面的高度的第二高度。
图13A是示出与图5相似的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LCD设备结构的透视图。图13B是沿着图13A中示出的线b-b取得的截面图。在一般由数字70表示的LCD设备中,第二类型肋32b具有与对向基板25的边缘表面相对的定位壁71,以及在第二类型肋32b的底部与定位壁71之间形成的缩进壁72。该缩进壁72平行于定位壁71且相对于显示面板21形成于从定位壁71缩进的位置中。
当垂直于显示面板21观察时,在定位壁71的表面和缩进壁72的表面之间的距离被设置成充分大于在TFT基板24的边缘表面和对向基板25的边缘表面之间预估失准范围。第二类型定位肋32b仅形成在与显示面板21的第二边缘部分21b相对的部分中。将定位壁71的底表面设置成比TFT基板24和对向基板25之间的边界更高,例如为0.9mm,且第二类型肋32b的顶表面例如具有1.6mm的高度。
与显示面板21相对的定位肋32的顶部内部部分具有圆形边缘。在本实施例的LCD设备70中,由于仅部分对向基板25在显示面板21第二边缘部分21b处与定位肋32相邻,因此,在显示面板21和定位肋32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以减少通过研磨形成的灰尘,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似。
与图5相似,图23A以透视图的方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LCD设备,图23B显示出沿着图23A中的线b-b得到的截面图。一般用数字74表示的LCD设备与图5中的LCD设备10相似,但除了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类型定位肋32b包括与显示面板21的第二外边缘部分21b相对的第二定位壁71,以及在定位壁71上、在显示面板21的接合表面与第二定位壁71交叉的高度形成的沟槽75。与第一类型定位壁32b相邻设置的第二类型定位肋中的一个仅仅与显示面板21的第二外边缘部分21b相对。在本实施例中,沟槽75的底部构成第二类型定位肋32b的缩进壁。
沟槽75相对于安装表面35的中心高度基本等于在TFT基板24和对向基板25之间的接合表面的高度,例如可以是0.7mm。沟槽75可以具有0.4mm的宽度,和0.3至0.5mm的深度,而第二类型定位肋32b的顶表面例如是1.6mm高。
在本实施例的LCD设备74的一个改进方案中,对向基板25的边缘从显示面板21的第二外边缘部分21b中的TFT基板24的边缘突出,并且仅仅对向基板25的一部分在高于沟槽的地方与第二定位壁71接触。在本实施例的LCD设备74的另一改进方案中,TFT基板24的边缘从在第二外边缘部分21b中的对向基板25的边缘突出,并且TFT基板24的一部分在低于沟槽75的位置与第二定位壁71接触。在这两种改进方案中,与传统显示面板相比,第二类型定位肋32b和显示面板21之间的接触面积都减少了,由此减少了摩擦导致的灰尘量,这与第二实施例中的情形类似。
在LCD设备74的另一改进方案中,第一类型定位肋32a可以具有与在第二类型定位肋32b上形成的沟槽75相似的沟槽。
可以通过调整沟槽75的位置和宽度来调整接触面积。另外,在TFT基板的边缘突出和对向基板的边缘突出中的任意情形中,,显示面板21都是通过第二定位壁71来定位的。因此,这些改进方案特别适合于基于显示面板的外轮廓定位的情形。尽管图23B中示出的沟槽75具有矩形截面,但是该沟槽的截面可以具有V型、U型、半圆形和其他形状。
图14是示出与图4相似的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LCD设备结构的顶视平面图。一般由数字80表示的LCD设备具有与图17至19中示出的常规LCD设备10相似的结构,除了在本实施例中于背光单元11上形成的定位肋32的形状之外。在LCD设备80中,定位肋32具有垂直于显示面板21延伸的圆形形状。
定位肋32的高度基本等于对向基板25的顶表面的高度。沿着图14中示出的线a-a取得的截面与图3A中示出的相似,且沿着线e-e取得的截面与图19B中示出的相似。
根据本实施例的LCD设备80,具有垂直于显示面板21延伸的圆形形状的定位肋32降低了在显示面板21和定位肋3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抑制了由于在显示面板21和定位肋32之间的研磨或摩擦导致的灰尘产生。而且,通过提供用于避免显示面板21叠压第一类型肋32a所需的足够大的台阶差别,其高度基本上与对向基板25的顶表面高度相等的定位肋32的顶表面避免了显示面板21叠压第一类型肋32a。
图15是示出与图14相似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第一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顶视平面图。在一般由数字81表示的LCD设备中,每个定位肋32都具有多个凸起,其向着显示面板21的边缘表面突出。当垂直于显示面板21观测时,凸起91具有半圆形状,且沿着显示面板21的边缘以一规则节距对其进行设置。
定位肋32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21的方向具有一致形状,且其高度基本上等于对向基板25顶表面高度。沿着图15中示出的线a-a取得的截面与图3A中示出的相似,且沿着线e-e取得的截面与图19B中示出的相似。在本改进的LCD设备中,与第三实施例的LCD设备80相比,通过由具有多个凸起91的定位肋32支撑显示面板21的边缘表面,提高了定位肋32的可靠性,而基本上不会明显增加接触面积。
图16是示出与图14相似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第二改进方案的LCD设备结构的顶视平面图。在一般由数字82表示的LDC设备中,提供在图15的LCD设备81中的凸起91被修改成具有图16中的V型形状。在本修改的LCD设备82中,能获得与第一改进的LCD设备81中的那些相似的优点。
而且,在图14至16中示出的LCD设备80至82中,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同,与显示面板21的第二边缘部分21b相对的定位肋32具有定位壁37,其高度稍低于TFT基板24的顶表面高度。在替换方案中,可提供与对向基板25的边缘表面相对的定位壁71,如第二实施例的情况。这种结构使得在显示面板21和定位肋32之间具有较小的接触面积,从而抑制灰尘的产生。
如上所述,本发明已经基于其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设备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且在上述实施例的结构中将各种改进和替换方案应用至其的显示设备将落入本发明的范围之内。例如,本发明的显示设备不限于LCD设备,其可适用于具有安装表面和定位肋的任意显示设备。

Claims (15)

1.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和第二基板,其连续的层叠于安装表面上并且在接合表面处接合到一起,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第一面板部分和第二面板部分,其中在所述第一面板部分中所述第一基板的边缘从所述第二基板的边缘突出,在所述第二面板部分中,中所述第一基板的边缘基本上与所述第二基板边缘齐平;和
定位肋组,其从所述安装表面突出,以在所述安装表面上限定所述显示面板的位置,所述定位肋组包括第一肋和第二肋,该第一肋具有与第一面板部分的边缘相对并且高度大于从安装表面观测的所述接合表面高度的第一定位壁,该第二肋具有与所述第二面板部分的边缘相对并且高度小于从所述安装表面观测的接合表面高度的第二定位壁。
2.如权利要求1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同时构成所述第一和第二面板部分的所述显示面板的侧面之一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肋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肋相关联。
3.如权利要求1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基板是有源矩阵基板,且至少一个带式载体封装(TCP)耦合到在所述显示板的所述第一面板部分中的所述第一基板的区域。
4.如权利要求1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矩形形状,所述显示面板的每个拐角与所述第一肋和/或所述第二肋相关联,所述第一肋和/或所述第二肋是和与另一拐角相关联的所述第一肋和/或第二肋相分离地形成的,并且所述显示面板的至少一个拐角与彼此分离形成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肋相关联。
5.如权利要求1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矩形形状,所述显示面板的每一拐角与所述第一肋和/或所述第二肋相关联,所述第一肋和/或所述第二肋是和与另一拐角相关联的所述第一肋和/或第二肋相分离地形成的,并且所述显示面板的至少一个拐角与彼此整合形成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肋相关联。
6.如权利要求4的显示设备,其中除了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至少一个拐角之外的拐角中的一个,与彼此分离形成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肋相关联。
7.如权利要求1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矩形形状,且所述显示面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与所述第二肋的单个片相关联。
8.如权利要求1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肋具有从所述第二定位壁开始延伸的倾斜顶表面。
9.如权利要求1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肋具有从所述第二定位壁开始延伸的平坦顶表面。
10.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面板,其包括连续层叠在安装表面上并且在接合表面处接合到一起的第一和第二基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第一面板部分和第二面板部分,其中在所述第一面板部分中,所述第一基板的边缘从所述第二基板的边缘突出,而在所述第二面板部分中,所述第一基板的边缘基本上与所述第二基板的边缘齐平;和
从安装表面突出的定位肋组,用于在所述安装表面上限定所述显示面板的位置,所述定位肋组包括第一肋和第二肋,该第一肋具有与所述第一面板部分的边缘相对并且高度大于从安装表面观测的接合表面高度的第一定位壁,该第二肋具有与所述第二面板部分的边缘相对并且高度小于从所述安装表面观测的所述接合表面高度的第二定位壁,该第二肋还具有在低于所述接合表面高度的高度处从所述第二定位壁缩进的可缩进壁。
11.如权利要求10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缩进壁是在所述第二定位壁上、在所述接合表面和所述第二定位壁交叉的高度处形成的沟槽的底部表面。
12.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在安装表面上连续层叠的、并且在接合表面上接合在一起的第一和第二基板;以及
从所述安装表面突出的定位肋,用于在所述安装表面上限定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位置,所述定位肋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相对的定位壁,还具有在所述定位壁上、以与所述接合表面相邻的高度形成的沟槽。
13.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安装在安装表面上的显示面板;和
从安装表面突出的定位肋,用于在所述安装表面上限定所述显示面板的位置,所述定位肋沿着所述显示面板的至少一部分边缘延伸,并包括朝着所述显示单元的所述边缘突出的多个凸起。
14.如权利要求13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凸起具有半圆形状或V型形状。
15.如权利要求13的显示设备,其中以规则的节距来设置所述凸起。
CNB2007100841577A 2006-02-17 2007-02-17 显示设备 Active CN10052694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41312 2006-02-17
JP2006041312 2006-02-17
JP2007036416 2007-02-1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902337A Division CN101482658B (zh) 2006-02-17 2007-02-17 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25503A true CN101025503A (zh) 2007-08-29
CN100526948C CN100526948C (zh) 2009-08-12

Family

ID=3874394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902337A Active CN101482658B (zh) 2006-02-17 2007-02-17 显示设备
CNB2007100841577A Active CN100526948C (zh) 2006-02-17 2007-02-17 显示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902337A Active CN101482658B (zh) 2006-02-17 2007-02-17 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33803B2 (zh)
CN (2) CN10148265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98847A (zh) * 2012-09-13 2013-03-2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面板支撑结构的显示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17819A (ko) * 2013-08-07 2015-02-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윈도우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JP6354975B2 (ja) * 2014-02-28 2018-07-11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5197516A (ja) * 2014-03-31 2015-11-09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保持部材付きec素子
CN106292034B (zh) * 2016-09-20 2019-09-2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108254961A (zh) * 2018-02-12 2018-07-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766223B (zh) * 2018-04-03 2020-06-23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223Y2 (ja) * 1976-11-04 1983-05-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時計のパネル受の構造
JP3697134B2 (ja) * 1999-03-30 2005-09-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投射型表示装置
JP3436240B2 (ja) * 1999-07-14 2003-08-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JP2005043716A (ja) * 2003-07-23 2005-02-17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JP4639580B2 (ja) * 2003-08-29 2011-02-2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98847A (zh) * 2012-09-13 2013-03-2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面板支撑结构的显示模块
CN102998847B (zh) * 2012-09-13 2016-04-0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面板支撑结构的显示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63984A (ja) 2012-08-30
CN100526948C (zh) 2009-08-12
CN101482658B (zh) 2011-03-16
JP5333803B2 (ja) 2013-11-06
CN101482658A (zh) 2009-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756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03117600U (zh) 显示装置
CN102237063B (zh) 显示装置
US7787071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1025503A (zh) 显示设备
KR102348956B1 (ko) 플렉서블 표시패널을 이용한 멀티비젼 표시장치
CN108181752A (zh) 拼接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及拼接显示屏
US8879243B2 (en) Multi-display device
CN202907072U (zh) 显示装置
US20110069255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101963125B1 (ko) 표시 모듈
CN103901642A (zh) 液晶显示装置
KR10217819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60064326A (ko) 타일형 표시 장치
US9489012B2 (en) Video wall and fixing apparatus therefor
CN105549265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203070699U (zh) 显示装置
KR20140081200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0275355B (zh) 曲面显示面板和曲面显示装置
TW202026712A (zh) 薄膜電晶體驅動電路以及液晶顯示裝置
US20150049424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17017817A1 (ja) 表示装置
KR20180043494A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엘이디 어셈블리
JP200633023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130235298A1 (e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NEC LCD TECH CORP.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after: NLT Technologies Ltd.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LCD Tech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