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19299A - 电源装置以及移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源装置以及移动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19299A CN101019299A CNA2005800307362A CN200580030736A CN101019299A CN 101019299 A CN101019299 A CN 101019299A CN A2005800307362 A CNA2005800307362 A CN A2005800307362A CN 200580030736 A CN200580030736 A CN 200580030736A CN 101019299 A CN101019299 A CN 1010192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oltage
- output voltage
- control
- switch
- negative outpu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0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 H02M3/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using capacitors charged and discharged alternately by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e.g. charge pump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在生成从电源电压转换的正输出电压的开关型电源装置中,在线圈和开关的连接点与电源电压点或接地之间,具有被连接成可通过切换开关电路进行切换的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由此,在正输出电压Vp与电源电压Vbat的电压差充分大时,连接到电源电压点,当小时连接到接地。从而能够在生成从电源电压转换的正输出电压的同时高效率地生成规定电平的负输出电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采用了线圈的开关型电源电路,在生成从电源电压转换的正输出电压的同时,还生成负输出电压的电源装置、以及具有使用正电压和负电压的负载的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生成与电源电压不同电压的直流—直流转换器,采用一种使用了线圈的开关电源装置。该开关电源装置例如在是升压型的情况下,利用开关将从直流电源电压流入线圈的电流进行开/关切换,从而获得高电压。而且,通过对该高电压进行整流并使其平滑,可获得被升压的正极性输出电压。
另外,还提出有一种电源装置,是在这样的开关电源装置中,通过组合极性反转型输出电路,能够在输出正输出电压的同时,还输出负极性的负输出电压的电源装置(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71815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电源装置中,负输出电压的电平成为与正输出电压的电平对应的电压电平。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电源装置中,如果要输出规定电平的正输出电压,则负输出电压的电平被自动地决定。由此,专利文献1的电源装置不能获得任意电平的负输出电压。
而且,在专利文献1的电源装置中,如果使用电压调整电路,则能够把负输出电压调整到规定的电压电平。但是在该情况下,存在着对应该被调整的电压电平,会增大功率损失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在生成从电源电压转换的正输出电压的同时,还生成负输出电压的开关型电源装置中,可以在输出从电源电压转换的正输出电压的同时,高效地生成规定电平的负输出电压。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设备,该移动设备具有供给电源电压的电池电源、生成从该电源电压转换的正输出电压和负输出电压的开关型电源装置、以及使用正和负电压的负载装置。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开关电源电路70和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80,该开关电源电路70具有:线圈L1;与该线圈串联连接,对从被施加了电源电压Vbat的电源电压点向上述线圈的通电进行开关控制的开关Q1;对上述线圈与上述开关的串联连接点A的电压进行整流平滑,作为正输出电压Vp而输出的整流平滑电路D1、C1;和进行上述开关的开关控制,使与上述正输出电压对应的检测电压Vdet1和基准电压Vref1成为相等的控制电路13;该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80被连接在上述线圈和上述开关的连接点A与上述电源电压点之间,用于生成基于上述正输出电压Vp和上述电源电压Vbat的规定电压电平的负输出电压Vn。
而且,具有如下特征:上述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80,将一端连接在上述线圈L1与上述开关Q1的连接点的第2电容C2、和第2二极管D2以及第3电容C3,按照上述第2二极管的阴极与上述第2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的顺序串联连接的串联电路,与上述开关并联连接,并且第3二极管D3的阳极与上述第2二极管和上述第2电容的连接点连接,上述第3二极管的阴极与上述电源电压点侧连接,上述第3电容的充电电压作为负输出电压而输出。
并且,具有如下特征:在上述第3二极管的阴极与上述电源电压点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上述负输出电压的电平的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
另外,具有如下特征:上述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将上述第3二极管D3的阴极侧电压控制为比上述正输出电压Vp低规定的电压。
而且,具有如下特征:上述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将基于上述负输出电压的反馈电压控制为规定电压。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开关电源电路70和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80,该开关电源电路70具有:线圈L1;与该线圈串联连接,对从被施加了电源电压Vbat的电源电压点向上述线圈的通电进行开关控制的开关Q1;对上述线圈与上述开关的串联连接点A的电压进行整流平滑,作为正输出电压Vp而输出的整流平滑电路D1、C1;和进行上述开关的开关控制,使根据上述正输出电压的检测电压Vdet1与基准电压Vref1成为相等的控制电路13;
该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80,被连接在上述线圈和上述开关的连接点A与上述电源电压点或基准电压点(例如接地)之间,并可通过切换开关电路23、24进行切换,用于生成基于上述正输出电压Vp和上述电源电压Vbat或基准电压的规定电压电平的负输出电压Vn。
而且,具有如下的特征:上述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80,将一端连接在上述线圈L1与上述开关Q1的连接点的第2电容C2、和第2二极管D2以及第3电容C3,按照上述第2二极管的阴极与上述第2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的顺序串联连接的串联电路,与上述开关并联连接,并且第3二极管D3的阳极与上述第2二极管和上述第2电容的连接点连接,上述第3二极管的阴极通过上述切换开关电路与上述电源电压点或基准电压点连接,上述第3电容的充电电压作为上述负输出电压而输出。
并且,具有如下的特征:在上述第3二极管的阴极与上述电源电压点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上述负输出电压的电平的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并且在上述第3二极管的阴极与上述基准电压点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上述负输出电压的电平的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2。
另外,具有如下的特征:上述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和上述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2将上述第3二极管D3的阴极侧电压控制为比上述正输出电压Vp低规定电压。
此外,具有如下的特征:上述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和上述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2将基于上述第3电容C3的充电电压的反馈电压控制为规定电压。
本发明的移动设备的特征在于,具有:供给电源电压Vbat的电池电源BAT;生成从该电源电压转换的正输出电压Vp和负输出电压Vn的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使用上述正输出电压和负输出电压的负载装置;和控制该负载装置的控制装置。
而且,具有如下的特征:从上述电源装置输出的正输出电压Vp和/或负输出电压Vn通过电压调整器被提供给上述负载装置。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了线圈的开关型电源电路,生成从电源电压Vbat转换的规定的正输出电压Vp。并且,在线圈L1和开关Q1的连接点与电源电压点之间设置有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生成基于正输出电压Vp和电源电压Vbat的规定电压电平的负输出电压Vn。由此,由于根据负输出电压Vn的电平,将超过的电压部分的电能通过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返回到供给电源电压Vbat的电池电源BAT,所以,能够在生成适当电平的负输出电压Vn的同时,提高效率。
而且,在线圈L1和开关Q1的连接点与电源电压点或基准电压点(例如接地)之间,设置有被连接成能够通过切换开关电路进行切换、用于生成基于正输出电压Vp和电源电压Vbat或基准电压的规定电压电平的负输出电压Vn的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由此,在正输出电压Vp与电源电压Vbat的电压差大时,能够与电源电压点连接,生成适当电平的负输出电压,并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在正输出电压Vp降低,或电源电压Vbat升高,其电压差变小时,连接到基准电压点(例如接地),生成适当电平的负输出电压Vn。因此,能够在宽范围的电压条件下,生成所需要的负输出电压Vn。
而且,设置有用于控制负输出电压Vn的电平的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电源电压Vbat侧)和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基准电压点:接地侧)。由此,通过控制这些电压控制用晶体管,可获得所设定的负输出电压Vp。
该第1、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被控制成使第3二极管D3的阴极侧电压比正输出电压Vp低规定电压。即,将反转用第2电容C2的充电电压控制为规定值。因此,不需要反馈负输出电压Vn,即可将负输出电压Vn控制为规定值。从而可减少电压控制用IC90的端子数量。
另外,本发明的移动设备能够向CCD照相机等需要正/负输出电压的负载装置供给所需要的电压,并且可提高效率,延长电池电源的可使用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设备的主要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正负输出电压用电源装置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负电压控制电路30的第1构成例的图。
图4是表示负电压控制电路30A的第2构成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正负输出电压用电源装置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切换控制电路40的构成例的图。
图7是表示负电压控制电路30B的第3构成例的图。
图8是表示负电压控制电路30C的第4构成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电源装置以及具有该电源装置的移动设备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设备的主要构成的图。作为移动设备,移动电话机、数字静态照相机等具有需要规定电平的第1极性电压(以下称作正电压)和第2极性电压(以下称作负电压)的负载。
在图1中,电源装置100是输入电池电源BAT的电源电压Vbat,输出正输出电压Vp(例如是+15V)和负输出电压(例如是-8V)的正负输出电压用电源装置。电压调整器110例如是串联型电压调整器,在将正输出电压Vp电平调整为其他电压Vpr时使用。另外,电压调整器120例如是串联型电压调整器,在将负输出电压Vn电平调整为其他电压Vnr时使用。
这些电压调整器110、120有时可根据正负输出电压Vp、Vn以及其他电压Vpr、Vnr,来省略任意一方或双方。例如,在正输出电压Vp是被控制为规定电平的电压,负输出电压Vn是未调整的电压的情况下,可省略电压调整器110。另外,在正负输出电压Vp、Vn是分别被调整为规定电平的电压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电压调整器110、120双方。
摄像装置200例如是CCD照相机,其被输入正负电压。而且,显示装置300例如具有显示用LED(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另外,控制装置400是承担对以摄像装置200和显示装置300为代表的移动设备进行控制的装置。对该控制装置400提供了用电压调整器130调整了电源电压Vbat的电压Vr作为电源。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正负输出电压用电源装置100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构成的图。
在图2中,开关电源电路70是将从电池电源BAT输入的电源电压Vbat(例如3.6V)升压,输出升压后的正输出电压Vp的电源电路。另外,电池电源BAT也可以设在电源装置100的外部。
在电源电压Vbat与接地之间串联连接有线圈L1和作为N型MOS晶体管的开关Q1。从其串联连接点A利用整流用第1二极管D1和平滑用第1电容C1,将串联连接点A的电压整流,并使其平滑,作为正输出电压Vp而输出。另外,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电压是相对接地的电位。
作为正负输出电压用电源装置100的主要构成部分,电压控制用IC90是组入了控制电路部的LSI。P1~P4是IC90的端子。
正输出电压Vp通过端子P1输入到电压控制部用IC90,其被分压电阻器14、15分压,生成第1检测电压Vdet1。
控制电路13被输入第1检测电压Vdet1和第1基准电压Vref1,生成用于开关控制开关Q1的开关信号,以使第1检测电压Vdet1与第1基准电压Vref1相等。这里,控制电路13构成为包括:将第1基准电压Vref1与第1检测电压Vdet1的差进行放大输出的误差放大器11;和根据该误差放大器11的输出形成PWM信号,并作为开关信号而输出的PWM控制电路12。
由该开关电源电路70将正输出电压Vp控制为电源电压Vbat被升压后的规定电压。而且,串联连接点A的电压对应开关Q1的开和关,成为零和正输出电压Vp。另外,在本发明中,二极管D1~D3优选采用压降低的肖特基势垒二极管。并且,在本发明的动作的说明中,有时忽略该二极管的压降进行说明。
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80在串联连接点A与接地之间连接有第2电容C2、第2二极管D2、和第3电容C3。即,与开关Q1并联连接。该第2二极管D2的极性是在第2电容侧为阴极。第3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2二极管D2和第2电容C2的连接点连接。
该第3二极管D3的阴极通过用于对负输出电压Vn的电压电平进行控制的作为P型MOS晶体管的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与电源电压Vbat的电平的电源电压点,即,电池电源BAT连接。另外,第3二极管D3的阴极通过高电阻的上拉电阻器(pull up resistor)25与正输出电压Vp连接,因此,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可被上拉到正输出电压Vp。通过该上拉(pull up),在第3二极管D3的截止时(反偏置时),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被稳定在正输出电压Vp。
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由被输入正输出电压Vp、第3二极管D3的阴极侧电压(以下称作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的负电压控制电路30所控制。
图3是表示负电压控制电路30的第1构成例的图。在图3中,电阻器31(电阻值R1)和恒流电路32(恒流值11)在正输出电压Vp点与接地点之间,在B点处串联连接。而且,在正输出电压Vp点与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点之间,电阻器35(电阻值R2)和电阻器36(电阻值R3)在C点处串联连接。另外,也可以取代电阻器35,而使用所需要数量的齐纳二极管。
误差放大器33被输入B点电压和C点电压,其输出被施加到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的栅极。该误差放大器33控制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使C点电压与B点电压成为相等。
B点电压是从正输出电压Vp减去了电阻器31的电压压降的电压(=Vp-I1·F1)。C点电压与B点电压相等。因此,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成为:Vfly=Vp-I1·R1(1+R3/R2)。
这样,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成为比正输出电压Vp低一定电压的电压。另外,该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成为在电源电压Vbat上叠加了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两端之间的电压的电压电平。
下面,对如该图2、图3构成的正负输出电压用电源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开关电源电路70对开关Q1进行开关控制,以使第1检测电压Vdet1与第1基准电压Vref1相等。在第1检测电压Vdet1与第1基准电压Vref1成为相等的状态下,生成了规定电平的正输出电压Vp。
另外,连接点A的电压对应开关Q1的开和关,反复生成零和正输出电压Vp。
在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80中,当连接点A的电压是正输出电压Vp时,形成第1路径(route)。该第1路径从线圈L1(即正输出电压Vp的连接点A)经过第2电容C2、第3二极管D3、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以及电池电源BAT(即电源电压Vbat点)。通过该第1路径,第2电容C2按图示的极性被充电。
该第2电容C2的充电电压成为连接点A的正输出电压Vp与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的差电压I1·R1(1+R3/R2)。即,第2电容C2被充电到规定电压。
另外,由于在第1路径中设置有电池电源BAT,所以,通过经由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向第2电容C2的充电电流,电池电源BAT被充电。因此,超过了第2电容C2的规定电压的电压部分的电能被回收到电池电源BAT中。
接着,在连接点A的电压为零时,即在开关Q1是导通时,形成了第2路径。该第2路径经过接地、开关Q1、第2电容C2、第2二极管D2、第3电容C3的串联电路。通过该第2路径,充电到第2电容C2中的电荷被分配到第3电容C3。
通过该基于第1路径的第2电容C2的充电、和基于第2路径的向第2电容C2和第3电容C3的电荷分配,在第3电容C3中,被逐渐充电如图示那样的负极性电荷。该第2电容C2的充电电荷通过充电和电荷分配的反复而徐徐上升,在达到稳态时,成为负的规定电压(=差电压I1·R1(1+R3/R2))。如果举例说明各电压关系,则在设正输出电压Vn:15V、负输出电压Vn:-8V、电源电压Vbat:3.6V时,负数出用设定电压Vfly成为7V,在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上的电压压降成为3.4V。实际上,由于二极管的电压压降的部分作为误差电压而生成,所以希望考虑该电压压降的部分。
被充电到该第3电容C3的负的规定电压,作为负输出电压Vn被输出。该负输出电压Vn与正输出电压Vp的大小无关,是根据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的值而决定的,换言之,是根据恒流电路32的恒定电流值I1、电阻器31、35、36的电阻值R1~R3而决定的。关于负输出电压Vn的大小,可根据需要,通过对恒流值I1与电阻值R1~R3的调整等进行变更。
另外,在该负电压控制电路30中,由于将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控制成为比正输出电压Vp降低一定电压的电压,所以,第2电容C2被充电到其差电压(=Vp-Vfly)。因此,可以不检测负输出电压Vn地将负输出电压Vn控制成规定的负电压。这种情况下,在电压控制用IC90中,由于不需要设置用于反馈负输出电压Vn的端子,所以可减少电压控制用IC90的端子数。
图4是表示负电压控制电路30A的第2构成例的图。在图4中,通过利用电阻器41和电阻器42将负输出电压Vn分压,形成第2检测电压Vdet2。误差放大器43被输入第2基准电压Vref2和第2检测电压Vdet2,其输出被施加到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的栅极。该误差放大器43控制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使第2检测电压Vdet2与第2基准电压Vref2成为相等。由此,负输出电压Vn被控制为规定电平。
另外,在图2的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80中,也可以省略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和负电压控制电路30。在这种情况下,负输出电压Vn成为与正输出电压Vp和电源电压Vbat的差电压相等的电压电平。因此,通过电压调整器120,可根据需要调整负输出电压Vn的电平。
根据该第1实施例,通过使用了线圈L1的开关型电源电路70,生成从电源电压Vbat转换的规定的正输出电压Vp。同时,在线圈L1和开关Q1的连接点A与电源电压点Vbat之间设置有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80,生长基于正输出电压Vp和电源电压Vbat的规定电压电平的负输出电压Vn。由此,由于根据负输出电压Vn的电平,经由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向供给电源电压Vbat的电池电源BAT,返回超过了的电压部分的电能,所以,能够生成适当电平的负输出电压Vn,并可提高效率。
而且,设置有用于控制负输出电压Vn的电平的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由此,通过控制这些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可获得所设定的负输出电压Vn。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正负输出电压用电源装置100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构成的图。在该第2实施例中,即使在正输出电压Vp与负输出电压Vn的绝对值的电压差变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切实地输出负输出电压Vn。即,在该电压差不是能够输出负输出电压Vn,且对电池电源BAT进行充电的足够电压差的情况下,不进行电池电源BAT的充电,而输出负输出电压Vn。
在图5中,虽然开关电源电路70与图1的第1实施例相同,但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80A与第1实施例的电路相比,有部分的不同。以下,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80A中,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的输出点,通过第1切换开关23和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1与电池电源BAT连接,或者通过第2切换开关24和作为N型MOS晶体管的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2与接地连接。第1和第2切换开关23、24根据来自切换控制电路40的切换信号COS,使任意一方导通,另一方截止。
图6是表示切换控制电路40的构成例的图。图6中,在正输出电压Vp点与电源电压Vbat点之间按顺序串联连接恒流电路51(恒流值I0)和电阻器52(电阻值R0)。从该串联连接点可得到第3检测电压Vdet3。
该第3检测电压Vdet3是在电源电压Vbat上叠加了电阻器52的电压压降I0·R0的电压。该第3检测电压Vdet3被设定为能够在向电池电源BAT充电的同时控制负输出电压Vn的电平。
运算放大器53将第3检测电压Vdet3与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进行比较,在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超过第3检测电压Vdet3时(Vfly>Vdet2),输出使第1切换开关23导通、并使第2切换开关24截止的切换信号COS。另外,运算放大器53在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小于第3检测电压Vdet3时(Vfly<Vdet2),停止切换信号COS,使第1切换开关23截止,使第2切换开关24导通。另外,为了能够稳定地进行第1、第2切换开关23、24的切换,运算放大器53也可以具有磁滞特性(hysteresis)。
这样,在正输出电压Vp与电源电压Vbat之间的电压差大时,将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的输出点连接到电源电压点侧,在向电池电源BAT充电的同时生成适当电平的负输出电压Vn。另一方面,在正输出电压Vp降低,或电源电压Vbat升高,使两者之间的电压差变小时,将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的输出点连接到作为基准电压点的接地侧,生成适当电平的负输出电压Vn。因此,通过根据电压差切换第1、第2切换开关23、24,能够在宽范围的电压条件下生成所需要的负输出电压Vn。
图7是表示在图5的第2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负电压控制电路30B的第3构成例的图。在图7的负电压控制电路30B中,与图3的负电压控制电路30相比,设置有误差放大器34。该误差放大器34被输入B点电压和C点电压,其输出被施加到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2的栅极。该误差放大器34控制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2,使C点电压与B点电压成为相等。
该负电压控制电路30B在第1切换开关23导通的情况下,进行与图3的负电压控制电路30相同的动作。另外,在第2切换开关24导通的情况下,负电压控制电路30B也是根据误差放大器44的输出,控制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2,使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成为规定电压电平。
因此,在第1切换开关23或第2切换开关24的任意一个导通的情况下,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成为比正输出电压Vp低一定电压的电压。由此,即使正输出电压Vp或电源电压Vbat发生变化,也会输出规定电压电平的负输出电压Vn。
如该图5~图7那样构成的正负输出电压用电源装置100的动作,其不同点只是根据电压条件使第1切换开关23导通、或使第2切换开关24导通。由于其动作与结合图2、图3所说明的动作大致相同,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8是表示负电压控制电路30C的第4构成例的图。在图8的负电压控制电路30C中,与图4的负电压控制电路30A相比,设置有误差放大器44。该误差放大器44被输入第2检测电压Vdet2和第2基准电压Vref2,其输出被施加到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2的栅极。该误差放大器44控制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2,使第2检测电压Vdet2与第2基准电压Vref2成为相等。
关于该负电压控制电路30C的动作,在第1切换开关23导通的情况下,进行与图4的负电压控制电路30A同样的动作。另外,在第2切换开关24导通的情况下,负电压控制电路30C也是根据误差放大器44的输出控制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22,使负输出电压Vn成为规定电压电平。
因此,在第1切换开关23或第2切换开关24的任意一个导通的情况下,负输出电压Vn都被控制为规定电压电平。由此,即使正输出电压Vp或电源电压Vbat发生变化,也会输出规定电压电平的负输出电压Vn。另外,在使用图8的负电压控制电路30C的情况下,对切换控制电路40的运算放大器53,取代负输出用设定电压Vfly,而输入规定电平的第3基准电压Vref3。这一点在图6中被表示在括弧内。
这样,在以上的各个实施例所说明的生成负输出电压的电源装置100中,当正输出电压Vp与电源电压Vbat之间的电压差大时,连接到电源电压Vbat点侧,在向电池电源BAT充电的同时生成适当电平的负输出电压Vn。因此,可降低功率损失,提高效率。另外,在正输出电压Vp下降,或电源电压Vbat升高,使两者之间的电压差变小时,连接到作为基准电压点的接地侧,生成适当电平的负输出电压Vn。因此,能够在宽范围的电压条件下生成所需要的负输出电压Vn。
本发明的移动设备通过使用生成正负输出电压的电源装置100,能够向CCD照相机等需要正/负输出电压的负载装置供给所需要的电压,并且可提高效率,延长电池电源的可使用时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开关型电源装置在输出从电源电压转换的正输出电压的同时,高效率地生成规定电平的负输出电压。能够将该正输出电压和负输出电压良好地利用在具有使用正和负电压的负载装置的移动电话机等移动设备中。
Claims (12)
1.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开关电源电路和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
所述开关电源电路具有:线圈;与该线圈串联连接,对从被施加了电源电压的电源电压点向所述线圈的通电进行开关控制的开关;对所述线圈与所述开关的串联连接点的电压进行整流平滑,作为正输出电压而输出的整流平滑电路;和进行所述开关的开关控制,使根据所述正输出电压的检测电压与基准电压成为相等的控制电路;
所述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被连接在所述线圈和所述开关的连接点与所述电源电压点之间,用于生成基于所述正输出电压和所述电源电压的规定电压电平的负输出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将一端连接在所述线圈与所述开关的连接点的第2电容、和第2二极管以及第3电容,按照所述第2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2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的顺序串联连接的串联电路,与所述开关并联连接,并且第3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2二极管和所述第2电容的连接点连接,所述第3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源电压点侧连接,所述第3电容的充电电压作为所述负输出电压而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3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源电压点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负输出电压的电平的电压控制用晶体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控制用晶体管将所述第3二极管的阴极侧电压控制为比所述正输出电压低规定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控制用晶体管将基于所述负输出电压的反馈电压控制为规定电压。
6.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开关电源电路和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
所述开关电源电路具有:线圈;与该线圈串联连接,对从被施加了电源电压的电源电压点向所述线圈的通电进行开关控制的开关;对所述线圈与所述开关的串联连接点的电压进行整流平滑,作为正输出电压而输出的整流平滑电路;和进行所述开关的开关控制,使根据所述正输出电压的检测电压与基准电压成为相等的控制电路;
所述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被连接在所述线圈和所述开关的连接点与所述电源电压点或基准电压点之间,并可通过切换开关电路进行切换,用于生成基于所述正输出电压和所述电源电压或基准电压的规定电压电平的负输出电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输出电压生成电路,将一端连接在所述线圈与所述开关的连接点的第2电容、和第2二极管以及第3电容,按照所述第2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2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的顺序串联连接的串联电路,与所述开关并联连接,并且第3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2二极管和所述第2电容的连接点连接,所述第3二极管的阴极通过所述切换开关电路与所述电源电压点或基准电压点连接,所述第3电容的充电电压作为所述负输出电压而输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3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源电压点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负输出电压的电平的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并且在所述第3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基准电压点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负输出电压的电平的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和所述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将所述第3二极管的阴极侧电压控制为比所述正输出电压低规定电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压控制用晶体管和所述第2电压控制用晶体管将基于所述第3电容的充电电压的反馈电压控制为规定电压。
11.一种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供给电源电压的电池电源;生成从该电源电压转换的正输出电压和负输出电压的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使用所述正输出电压和负输出电压的负载装置;和控制该负载装置的控制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电源装置输出的正输出电压和负输出电压,通过电压调整器被提供给所述负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15297/2004 | 2004-10-29 | ||
JP2004315297A JP4591887B2 (ja) | 2004-10-29 | 2004-10-29 | 電源装置、および携帯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19299A true CN101019299A (zh) | 2007-08-15 |
Family
ID=36227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800307362A Pending CN101019299A (zh) | 2004-10-29 | 2005-10-25 | 电源装置以及移动设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70216379A1 (zh) |
JP (1) | JP4591887B2 (zh) |
CN (1) | CN101019299A (zh) |
TW (1) | TWI377777B (zh) |
WO (1) | WO2006046731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30490A (zh) * | 2011-04-07 | 2011-07-20 | 南京工程学院 | 电动车双电源系统 |
US8686696B2 (en) | 2010-08-26 | 2014-04-0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DC-DC converter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
CN103872902A (zh) * | 2012-12-10 | 2014-06-1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混合型电荷泵及其操作方法、包括所述泵的电源管理ic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43449B2 (ja) * | 2007-01-18 | 2012-10-10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電源装置 |
US20100007407A1 (en) * | 2008-07-08 | 2010-01-14 |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 Circuit for generating a negative voltage supply signal, and associated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
US7863968B1 (en) * | 2008-11-07 | 2011-01-04 | Altera Corporation | Variable-output current-load-independent negative-voltage regulator |
TWI412920B (zh) * | 2009-01-14 | 2013-10-21 | Wistron Corp | 用於一可攜式電子裝置之電源供應裝置 |
TWI411187B (zh) * | 2010-02-26 | 2013-10-01 | Ennoconn Corp | 具負電壓抑制功能的電壓控制電路 |
KR102280433B1 (ko) * | 2015-09-23 | 2021-07-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력 공급 회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저장 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26465A (ja) * | 1984-07-12 | 1986-02-05 | Nec Corp | 電源回路 |
US4622511A (en) * | 1985-04-01 | 1986-11-11 | Raytheon Company | Switching regulator |
JP2807760B2 (ja) * | 1988-10-26 | 1998-10-08 | 九州大学長 |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 |
JPH05219738A (ja) * | 1992-02-07 | 1993-08-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多重出力スイッチングレギュレータ |
US5412308A (en) * | 1994-01-06 | 1995-05-02 | Hewlett-Packard Corporation | Dual voltage power supply |
JPH09233809A (ja) * | 1996-02-20 | 1997-09-05 | Sharp Corp | 直流電源回路 |
IT1308586B1 (it) * | 1999-01-20 | 2002-01-08 | St Microelectronics Srl | Dispositivo di alimentazione duale con singolo convertitore continua-continua e traslatore capacitivo |
US6069472A (en) * | 1999-02-05 | 2000-05-30 | General Electronics Applications, Inc. | Converter/inverter using a high efficiency switching circuit |
US6469919B1 (en) * | 1999-07-22 | 2002-10-22 | Eni Technology, Inc. | Power supplies having protection circuits |
JP3902361B2 (ja) * | 1999-09-07 | 2007-04-04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電源回路 |
JP3953239B2 (ja) * | 1999-09-09 | 2007-08-08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電源回路 |
JP3639760B2 (ja) * | 1999-12-09 | 2005-04-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高電圧発生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6522110B1 (en) * | 2001-10-23 | 2003-02-18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Multiple output switching regulator |
JP3427935B1 (ja) * | 2002-10-11 | 2003-07-22 | ローム株式会社 |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US20040135562A1 (en) * | 2003-01-13 | 2004-07-15 | Oden Thomas Clark | Single inductor multiple output switchmode power supply |
JP4094487B2 (ja) * | 2003-05-21 | 2008-06-04 | ローム株式会社 | 正負出力電圧用電源装置 |
TWI273763B (en) * | 2005-03-28 | 2007-02-11 |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oost inverting converter |
JP4857888B2 (ja) * | 2006-04-26 | 2012-01-18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多出力型dc/dcコンバータ |
-
2004
- 2004-10-29 JP JP2004315297A patent/JP459188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10-21 TW TW094136839A patent/TWI37777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10-25 WO PCT/JP2005/019952 patent/WO200604673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10-25 CN CNA2005800307362A patent/CN101019299A/zh active Pending
- 2005-10-25 US US11/575,980 patent/US2007021637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86696B2 (en) | 2010-08-26 | 2014-04-0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DC-DC converter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
CN102130490A (zh) * | 2011-04-07 | 2011-07-20 | 南京工程学院 | 电动车双电源系统 |
CN103872902A (zh) * | 2012-12-10 | 2014-06-1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混合型电荷泵及其操作方法、包括所述泵的电源管理ic |
CN103872902B (zh) * | 2012-12-10 | 2017-09-2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混合型电荷泵及其操作方法、包括所述泵的电源管理ic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6046731A1 (ja) | 2006-05-04 |
TW200620807A (en) | 2006-06-16 |
JP2006129630A (ja) | 2006-05-18 |
US20070216379A1 (en) | 2007-09-20 |
TWI377777B (en) | 2012-11-21 |
JP4591887B2 (ja) | 2010-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88082B (zh) | 充电控制用半导体集成电路以及充电装置 | |
CN101752893A (zh) | 用于电池充电器的电缆电压降补偿 | |
US7205750B2 (en) | Power supply f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output voltages | |
CN107408892A (zh) | 电源控制用半导体装置 | |
CN1983780B (zh) | 具有升压dc-dc变换器的电子设备 | |
AU2004212620A1 (en) | Power Circuit | |
KR20060106694A (ko) | 연료 전지 시스템 | |
US8384356B2 (en) | Self contained power source | |
CN109378969A (zh) | 具有应对输入电压的变化的装置的dc-dc转换器 | |
CN101019299A (zh) | 电源装置以及移动设备 | |
JP2009207239A (ja) | 太陽電池用充電制御装置 | |
US20080122405A1 (en) | Constant voltage and constant current power source | |
CN201207579Y (zh) | 电池充电器 | |
CN202396030U (zh) | Led驱动装置、电池充电器及其驱动控制电路 | |
CN112445264A (zh) | 动作电压控制电路装置 | |
CN102403895A (zh) | 基于MOSFET的自激式Sepic变换器 | |
KR101197078B1 (ko) | 능동 스위칭 소자를 구비한 영전압 방전회로 장치 | |
KR101220910B1 (ko) | 병렬형 능동 스위칭 소자를 구비한 영전압 방전회로 | |
CN101572431B (zh) | 一种基于连续控制的恒流限压控制系统 | |
CN217335442U (zh) | 一种用于健身器材的升压型调阻供电电路 | |
JP5604947B2 (ja) | 電源装置及び電圧調整方法 | |
CN109639118A (zh) | 开关电源的自供电电路、控制芯片及开关电源和电气装置 | |
CN213990501U (zh) | 一种适配器用的同步bluk电路 | |
CN100359781C (zh) | 充电装置以及其充电电流检测电路 | |
CN209767367U (zh) | 开关电源的自供电电路、控制芯片及开关电源和电气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70815 |
|
C20 |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