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5319B - 环形光传输网接入节点 - Google Patents
环形光传输网接入节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05319B CN101005319B CN200610171435.8A CN200610171435A CN101005319B CN 101005319 B CN101005319 B CN 101005319B CN 200610171435 A CN200610171435 A CN 200610171435A CN 101005319 B CN101005319 B CN 1010053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
- access node
- wavelength
- coupled
-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27—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or provisioning [OAMP] of WDM networks, e.g. media access, routing or wavelength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27—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or provisioning [OAMP] of WDM networks, e.g. media access, routing or wavelength allocation
- H04J14/0241—Wavelength allocation for communications one-to-one, e.g. unicasting wavelength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78—WDM optical network architectures
- H04J14/0283—WDM ring archite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87—Protection in WDM systems
- H04J14/0289—Optical multiplex section protection
- H04J14/0291—Shared protection at the optical multiplex section (1:1, n: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Nitrogen And Oxygen Or Sulfur-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接入节点,包括:两个等同的频带分割器,每个都具有类似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端口,第一耦合器,其将第二分割器的第二端口一方面经由第一信道耦合到第一分割器的第二端口,而另一方面经由第二信道耦合到接入点,第二耦合器,其将第一分割器的第三端口一方面经由第一信道耦合到第二频带分割器的第三端口,而另一方面经由第二信道耦合到另一接入点。这种节点实现了一种无源环形网络的实现,该网络仅包括一个光纤,并且其中,耦合器的耦合比率针对两个相反的业务传播方向而被优化。对于具有损坏的光纤保护设备的光纤城域接入网的特别应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领域是光连接传输网络。本发明特别涉及适于相对有限地理范围的光网络,例如城域接入网。
背景技术
作为一般规则,光网络包括能够向网络的其它站发送并从其接收光信号的多个站。这些信息交换借助于与服务于各个站的接入节点相连接的光连接而被实现。
为利用光连接的带宽容量,有利地使用波分复用(WDM)。因此,光连接承载由光信号的组合所构成的多路复用信号,其中每个光信号都包括根据要发送信息所调制的光载波。每个载波具有定义了相应频谱信道的指定波长。
此外,如果网络规模相当有限,则可以避免用于单独再生信道的提供设备。称作“透明的”的这种网络仍可以包括用于同时放大所传送WDM多路复用的信道的光放大器。在不存在这种放大器的情况下,网络称作“无源的”。
因此,本发明的领域是无源或相反的透明网络。
第一类型的现有技术透明WDM网络可以使用环形配置。所述网络因而包括例如光连接,其一端耦合到集线器的发送接口而另一端耦合到同一集线器的接收接口。集线器通常还适于与外部互连网络通信。
图1代表最简单情况下的这种网络的例子,在该情况中,环路连接包括单个光纤F,其中用于关联站ST1-ST3的接收器终端RX和发送器终端TX的接入节点AN1-AN3耦合到该单个光纤。
光连接因而包括由节点(以及在适用的情况下由未示出的光放大器)分隔的多个光纤段FS1-FS4。所述连接具有连接到集线器HUB的发送接口HT的、称为上游端的第一端E1,以及连接到集线器的接收接口HR的、称为下游端的第二端E2。
发送接口HT具有多个发送器,其使用具有不同发送波长的载波。同样,每个站包括至少一个接收波长选择性接收器。因此,集线器的每个发送器都可以将给定波长的信号注入连接中,并且当该信号经由光纤到达接入节点时,如果关联站包括调谐到该波长的接收器,则该信号可以被该关联站所处理。
相反,集线器的接收接口HR具有多个分别的接收波长选择性的接收器,并且每个站包括至少一个给定发送波长的发送器TX。因此,站的发送器可以向第二端E2、将给定波长的信号注入连接中,并且当该信号到达接收接口时,它可以被集线器处理,因为其接收器之一对该波长敏感。假设所有信号在连接中以相同方向传播,则必须采取测量以避免接收器级别的干扰和冲突。例如,可以强制一种规则,由此集线器和站的所有发送波长彼此全都各不相同。时分复用也可以被用于由多个发送器发送的、由同一波长承载的信号。每个站可以包括接收器终端和发送器终端,其分别包含被调谐到多个波长的多个接收器和多个发送器。
站之间的信息交换经由集线器以下面的方式而被实现。每个发送站向集线器发送由该集线器的接收波长之一所承载的信号。该信号包含指示目的站的地址。在由集线器接收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形式之后,目的地址被网络的管理装置处理,以确定目的站的接收波长。所述信号然后借助于具有该波长的载波而被重新转换成光形式,并且作为下行链路信号被发送。
来自集线器的连接上的所有信号构成称作“下行链路”业务的信息业务,并且,来自站的连接上的所有信号构成“上行链路”信息业务。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节点ANi(在所示例子中,i等于1、2或3)每个都包括简单的2对2型耦合器。每个耦合器具有连接到上游段FSi的第一输入、连接到下游段FSi+1的第一输出、连接到关联站的发送器TX的第二输入以及连接到该站的接收器RX的第二输出。以下,第一输入和输出称为节点到连接的第一和第二“连接点”,而第二输入和输出称为站到连接的第一和第二“接入点”。
因此,两个相邻段FSi、FSi+1经由2对2耦合器的第一信道相互耦合,上游段FSi经由第二信道耦合到接收器终端RX,并且发送器终端TX经由第三信道耦合到下游段FSi+1,这三个信道实现了非波长选择性的耦合。
因此,每个站可以向下游段中插入由调谐到任意波长的可变数量的发送器TX所产生的信号。类似地,对于接收,每个站可以通过提供相同数量的光电检测器来处理可变数量的信号,其中该光电检测器耦合到用于对接收自上游段的信号进行滤波(或解复用)的装置的输出。因此,通过在不干扰通过节点的传送中的业务的情况下添加发送器和光电检测器来改变网络容量是简单的。应当指出,多个站可以处理相同的信道,以实现相同信号到不同站的多个接收器的广播。
这个实施例在发送和接收波长的选择中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在类似于前述网络的第二类型的网络(未示出)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业务是相反方向的,即以相反的方向传播。在这个情况下,集线器的发送器和接收器耦合到光纤的同一端,例如端E1,并且对于下行链路业务,每个节点ANi执行“1对2”耦合器的功能,其是从集线器经由端E1和上游段、一方面到下游段而另一方面到关联站的接收器终端。相反,对于从发送器终端到集线器的信号的上游业务,每个节点ANi以相反的方向执行“2对1”耦合器的功能,该相反方向即从站的发送器经由同一端E1到集线器的接收器。应当指出,上面提到的“1对2”和“2对1”耦合功能可以如在前述实施例中那样借助于其中仅使用三个端口的2对2型定向耦合器来实现,其中关联站的发送器TX和接收器RX连接到相同的第二接入点。还应当指出,这个第二类型的网络不再具有环形物理拓扑,而是具有树型拓扑。在这个第二类型的网络中,端E2未连接到集线器。实际上,集线器的所有发送器和接收器都连接到同一端E1。
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节点提供了非波长选择性的耦合。该后一实施例因而在发送和接收波长选择的灵活性方面具有相同的优势。它还实现了用于承载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业务的公共波长的使用。
然而,在网络设计、特别是透明和无源网络的设计中,可以采取其它考虑。
网络设计中的重要方面是“功率预算”,即,对接收器的光电检测器的最小允许光功率的处理,以及因此要提供的发送功率和/或发送器与接收器之间连接的最大可能长度的处理。
在这点上,所提到的最后一个实施例具有这样的优点:其使得有可能通过对构成网络节点的不同的1对2耦合器的耦合比率的适当设计来优化光功率预算。例如,在不具有内嵌放大器的网络的情况下,优化的耦合比率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来计算。
采用对于网络的所有接收器的公共值作为最小接收功率,该值足够大以便考虑光电检测器特性的展开和老化现象。类似地,同一网络中的发送器通常被选择为基本上递送相同的功率,这同样使得有可能定义对网络的所有发送器为通用的标称发送功率值。
给定这些条件,对于具有N个节点的网络,例如,将选择其N个耦合比率具有各自值的N个耦合器,以便经由这些耦合器的、在集线器的发送器和接收器与终端的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不同光路径具有有基本上相同通用值的传输系数。这反映在N个等式中,其中未知量是N个耦合比率,并且参数是构成网络的单元的传输系数。
由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业务采用相同的路径,因此耦合比率同时对于两种类型的业务而被优化。
另一方面,这种优化在第一网络的情况下通常是不可能的。实际上,除了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如果选择其耦合比率对于下行链路业务而被优化的耦合器,则上行链路业务的耦合比率通常固定在非最佳的值,并且反之亦然。
网络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涉及防止连接的故障或中断。
在例如图1的环形拓扑的情况下,现有技术解决方案是基于对包括多个光纤的连接的使用的,其中所述多个光纤通常是同一光缆的一部分。
一种可能例如是提供分别专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业务的两个光纤。集线器的发送器因而每个都耦合到专用于下行链路业务的光纤的两端,以便下行链路信号在光纤中以相反的方向传播。类似地,每个站的发送器在两个连接点耦合到专用于上行链路业务的光纤,以便上行链路信号在光纤中也以相反的方向传播。
因而在每个站内提供装置,用于将所接收的耦合路由到专用于下行链路业务的光纤,其中所接收的耦合使每个接收器能够选择性地耦合到站的耦合点中的一个或另一个。类似地,集线器具有这样的装置:用于路由所接收的信号以将其每个接收器耦合到专用于上行链路业务的光纤两端中的一个或另一个。
因此,如果环形的段损坏,则选路装置的适当切换使得集线器和每个站之间的信号交换能够被维持。
可选的解决方案在于,通过指定一个光纤(称为“工作”光纤)为正常操作模式而指定另一光纤(称为“保护”光纤)为保护操作模式,来复制网络。
因此,在集线器和每个站中提供用于路由所发送信号的装置,其中所发送信号选择性地根据操作模式而将每个发送器耦合到光纤中的一个或另一个。类似地,提供了用于路由所接收信号的装置,其中所接收信号选择性地将每个接收器耦合到光纤中的一个或另一个。
两种网络有利地每个都符合上面所描述的第二类型,即,作为接入节点而使用适于双向路由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业务的优化的2对1(或1对2)耦合器。
假设工作光纤和保护光纤通常属于同一光缆,则发生在一个段中的损坏通常导致相同段中的两个光纤的不可用。因此,在每个站中,有必要对称地布置到各个光纤的接入耦合器。因此,在保护模式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业务可以通过使用无故障的光纤段(当然假设仅一个段出故障)而一直在集线器和每个站之间传播。
尽管涉及多个光纤的这些解决方案在保护方面是有效的,然而它们导致了希望能够避免的过高的成本。
为此,可以设想一种应用于单光纤连接情况下的保护系统。原理类似于前述情形,除了将所发送信号的耦合从一个光纤切换到另一个光纤。必须对每个站使用到同一光纤的接入节点,其包括单个2对2耦合器或两个对称布置的2对1耦合器。
在前一情况下,耦合结构是根据图1网络的耦合结构,其具有已经指出的缺点:通常不可能设计耦合器以使它们具有一方面针对在每个站和光纤的第一端E1之间所交换的业务、而同时另一方面针对在每个站和第二端E2之间所交换的业务而被优化的耦合比率。同样的缺点适用于后一情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实现一种网络实现的解决方案,在所述网络实现中,与上述现有技术网络不相容的属性被调和,即,网络具有单光纤连接、在环形配置中实现了在连接的一个点中断情况下的保护,并且其中,为接入光纤,站使用一种耦合器,该耦合器具有在正常操作模式和保护模式二者中被优化的耦合比率,即一方面针对在每个站和光纤的第一端E1之间所交换的业务而同时另一方面针对在每个站和第二端E2之间所交换的业务。
为此,本发明首先在于一种用于光传输网络的接入节点,其包括第一和第二连接点、第一和第二接入点、以及分别提供下列双向耦合的耦合设备:
-在所述第一连接和接入点之间,
-在所述第二连接和接入点之间,以及
-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点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设备包括:
-第一和第二频带分割器,每个频带分割器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端口,并且根据所述信号是由属于第一频带还是由属于第二频带的波长所承载,来提供在其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或第三端口之间的光信号的选择性双向耦合;
-第一耦合器,其将所述第二频带分割器的第二端口一方面经由第一信道双向耦合到所述第一频带分割器的第二端口,而另一方面经由第二信道双向耦合到所述第二接入点;
-第二耦合器,其将所述第一频带分割器的第三端口一方面经由第一信道双向耦合到所述第二频带分割器的第三端口,而另一方面经由第二信道双向耦合到所述第一接入点。
所提到的第一和第二频带分别适于包括两个不同的波长,或更一般地包括分离的第一和第二组波长。
本发明还在于一种光传输网络,该网络的接入节点符合上面的定义。更确切地,所述网络包括至少一个光纤连接,其被划分为由用于关联站的终端的接入节点分隔的多个段,每个接入节点提供两个相邻段之间的双向耦合、以及所述相邻段与关联站的至少一个接收器和/或发送器终端之间的双向耦合,所述光纤连接的第一和第二端分别耦合到集线器的第一和第二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节点符合根据本发明的节点,每个接入节点的第一和第二连接点分别耦合到所述光连接的相邻第一和第二段,并且所述关联站耦合到所述第二和第一接入点。
这种网络特别适于优化功率预算。因此,在每个接入节点的第一连接点耦合到位于所述第一端侧的所述相邻段的连接点的情况下,所述接入节点的第一和第二耦合器具有有各自值的耦合比率,以便经由所述第一或第二耦合器的、在所述连接的第二或第一端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不同光路径具有有各自的预定义值的传输系数。
用于给定光路径的这些预定义值中的每个,都将根据标称接收和发送光功率的已知值来被确定,其中,所述标称接收和发送光功率分别表征位于所述光路径两端的接收器和发送器的特性。这个方面将在下面详细阐明。
所述耦合设备的第一和第二耦合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有利地重配置为实现其耦合比率的调整。这个特征使得有可能考虑网络特定特征的任何改变(部件的老化、新节点或终端的插入等)。
附图说明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的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接入节点以及包含它的网络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已描述的图1概略示出了现有技术环形光网络的一个例子;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接入节点的第一实施例;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接入节点的第二实施例,这是在关联站远离节点到连接的连接点这一情况中。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中示出了与站STi相关联的根据本发明的接入节点ANi。站Sti通过发送器终端TXi和接收器终端Rxi而被概略地示出。
所述节点被置于类似于图1中的环形光网络的光纤连接F的两个相邻段FSi、FSi+1之间。
如上面已阐明的,所述接入节点包括用于将其插入所述光纤的相邻第一和第二段FSi、FSi+1之间的两个连接点。第一连接点P1耦合到段FSi的一端,其与连接F的第一端E1位于同一侧。第二连接点P2因而耦合到段FSi+1的一端,其与连接F的第二端E2位于同一侧。
所述节点还包括适于耦合到所述站的发送器终端TXi和接收器终端RXi的第一接入点A1和第二接入点A2。
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入节点简单地包括耦合设备Ci,该耦合设备Ci包括第一和第二频带分割器BSa、BSb,以及以特定方式布置的2对1(或1对2)型第一和第二耦合器CW和CP。
每个频带分割器BSa或BSb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端口,分别是用于BSa的Ba、BWa、BPa和用于BSb的Bb、BWb、BPb。每个分割器根据这些信号是由属于第一频带BW还是属于第二频带BP的波长所承载,来在其第一端口Ba、Bb和其第二端口BWa、BWb或其第三端口BPa、BPb之间提供光信号的选择性双向耦合。所述频带分割器因而每个都具有多路复用/解复用(至少)两个波长频带的相同功能。它们可以例如借助于被设计为反射第一频带BW并发送第二频带BP的滤波器、用传统的方法来实现。波长频带解复用器也可以被使用,所述频带可以是相邻的或者由交织的波长组成。
具有1对2功能的第一耦合器CW用于将第二频带分割器BSb的第二端口BWb一方面经由第一信道耦合到第一频带分割器BSa的第二端口BWa、而另一方面经由第二信道耦合到第二接入点A2。也具有1对2功能的第二耦合器CP用于将第一频带分割器BSa的第三端口BPa一方面经由第一信道耦合到第二频带分割器BSb的第三端口BPb、而另一方面经由第二信道耦合到第一接入点A1。
耦合器CW和CP可以是仅使用其三个端口的传统2对2型定向耦合器。
为实现具有如上所述的接入节点的网络的保护机制,定义了两种操作模式:正常或“工作”模式以及“保护”模式。第一频带BW和第一耦合器CW例如被指派为工作模式。第二频带BP和第二耦合器CP在该情况下被指派为保护模式。
因而提供了至少一个包含于第一频带BW中的第一或“工作”波长,以及至少另一个包含于第二频带BP中的“保护”波长。
因此,为首先实现上行链路业务的保护,每个站发送器终端TXi适于产生由至少一个工作波长λuwi和由至少一个保护波长λupi所承载的上行链路信号。
根据终端是在工作模式还是在保护模式,每个上行链路信号分别由工作波长λuwi或保护波长λupi来承载,并且分别经由第二接入点A2或第一接入点A1而被注入。
集线器因而适于检测经由其第二接口HR所接收的、由工作波长承载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经由其第一接口HT所接收的、由保护波长承载的信号。
对于可行的实现,站发送器终端TXi配备有用于生成具有所选工作和保护波长的载波的激光源。例如,可以为此而使用波长可调谐源。如图2所示,也另外提供了例如光空间交换机SW的选路装置,用于根据操作模式而选择性地将由工作波长λuwi承载的上行链路信号或由保护波长λupi承载的信号分别耦合到第二接入点A2或第一接入点A1。
在功能上等效但无需光空间交换机并且关于可用发送波长数量提供更大灵活性的变型(未示出)中,多个发送器可以被规定为:其一部分以工作波长发送而另一部分以保护波长发送。被指派为工作波长的发送器因而有利地经由专用于工作模式的第一多路复用器、耦合到第二接入点A2。同样,被指派为保护波长的发送器经由专用于保护模式的第二多路复用器、耦合到第一接入点A1。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发送器终端根据是激活了被指派为工作波长的发送器还是激活了被指派为保护波长的发送器,来以工作模式或保护模式操作。
为实现对下行链路业务的保护,集线器适于产生并经由其第二接口HR发送由至少一个工作波长λdwi承载的信号,以及经由其第二接口HT发送由至少一个保护波长λdpi承载的信号。
如果在连接上不存在故障,则每个下行链路信号都由工作波长λdwi承载,并且经由第二接口HR耦合到连接的第二端E2。
如果在连接上某一点存在故障,则用于给定站的下行链路信号在该故障不是在第二端E2与站之间的情况下,仍然由工作波长承载并且经由第二接口HR被发送。如果不是这样,则所述信号由保护波长承载并且经由第一接口HT被发送。
在所述站的级别,对下行链路业务的保护意味着每个接收器终端RXi适于检测由至少一个工作波长λdwi和至少一个保护波长λdpi承载的信号,这些工作和保护波长显然是在集线器适于用来进行发送的那些波长之中。
如果在连接上不存在故障,则每个下行链路信号来自第二接入点A2并且由工作波长λdwi承载。这同样适用于故障不在第二端E2与站之间的情况。
另一方面,如果故障在第二端E2与站之间,则每个下行链路信号来自第一接入点A1并且由保护波长λdpi承载。接收器终端RXi因而被安排为保护模式,以检测由第一接入点A1接收的下行链路信号。
对于接收器终端RXi的可行实现,可以为每个信号提供关联于可调谐滤波器的光电检测器,其中该可调谐滤波器用于选择性地发送其工作波长或保护波长。所述可调谐滤波器(未示出)通过例如2对1耦合器或选择性地通过如这里所示的光空间交换机SW’,耦合到两个接入点P1和P2。
在功能上等效但无需任何可调谐滤波器的变型(未示出)中,还可以提供多个接收器,其一部分由被调谐到工作波长的接收器构成,而另一部分由被调谐到保护波长的接收器构成。第二接入点A2因而经由适于分隔工作波长的第一解复用器、耦合到被指派为工作波长的接收器。同样,第一接入点A1经由适于分隔保护波长的第二解复用器、耦合到被指派为保护波长的接收器。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器终端根据是激活了被调谐到工作波长的接收器还是激活了被调谐到保护波长的接收器,来以工作模式或保护模式操作。
应当指出,这个实施例非常适合于上面提到的发送器终端实施例。实际上,第一和第二解复用器有利地是分别与发送器的各个专用于工作模式和保护模式的第一和第二多路复用器相同的部件。
由于根据本发明的接入节点的特定设计,由此耦合器CW和CP的耦合比率的值可以被单独地选择,因此,对于配备有这种接入节点的网络,有可能将上面提到的优化准则应用于每个耦合器。
所述网络的不同站的第一耦合器CW的耦合比率典型地具有各自的值,以便经由这些第一耦合器CW的、在连接F的第二端E2与各个站的发送器终端TXi和接收器终端RXi之间的不同光路径具有有各自的预定义值的传输系数。同样,不同站的第二耦合器CP的耦合比率具有各自的值,以便经由这些第二耦合器CP的、在连接F的第一端E1与各个站的发送器终端TXi和接收器终端RXi之间的各个光路径具有也有各自的预定义值的传输系数。
用于给定光路径的这些预定义值中的每个是根据标称接收和发送光功率的已知值而被确定的,其中该标称接收和发送光功率分别表征了位于所述光路径两端的接收器和发送器的特性。在线形量值(magnitude)中,对于给定光路径,这些功率的比率针对给定传播方向而对应于第一或最小可允许传输系数值,并且针对相反传播方向而对应于第二或最小可允许值。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该光路径的预定义传输系数被选为大于且优选地基本上等于这两个最小值中较大的那个值。应用这个规则优化了功率资源的使用。
在其中标称接收和发送功率具有各自的通用值的相对通用的特定情况下,传输系数的各个预定义值具有基本上相同的通用值。
因此,在知道传输系数的这些预定义值以及构成网络的不同单元(除了耦合器之外)的特有传输系数的情况下,有可能从其中导出耦合器的耦合比率的相应最佳值。应当指出,如果光路径包括放大器,则这些特有传输系数可能是衰减(系数小于1)或者增益(系数大于1)。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接入节点的变型,其应用于这样的情形:其中关联站Sti远离于节点到连接的连接点P1、P2。
所述节点包括等同于前述实施例中的耦合设备的耦合设备Ci以及第三频带分割器BSc。
频带分割器BSc类似于耦合设备Ci的频带分割器BSa和BSb。其因而也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端口Bc、BWc、BPc,并且也根据信号是由属于第一频带还是由属于第二频带的波长所承载,来提供在其第一端口Bc与其第二或第三端口BWc、BPc之间的光信号的选择性双向耦合。其第二和第三端口另外分别耦合到耦合设备Ci的第二和第一接入点A2、A1。
为了连接这里通过终端RXi和Txi而概略示出的远离的站,可以使用接入光纤L和第四频带分割器BSd,该第四频带分割器BSd等同于前面三个,其也分别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端口Bd、BWd、BPd。光纤L的一端耦合到第三频带分割器BSc的第一端口Bc,而光纤L的另一端耦合到第四频带分割器BSd的第一端口Bd。
因此,相对站STi,频带分割器BSd的第二和第三端口BWd、BPd所起的作用分别与图2节点的第二和第一接入点A1、A2相同。
本发明不限于仅上面描述的实施例。特别地,本发明可以同样很好地应用于无源网络,并且应用于具有配备了放大器的连接的网络,其中所述连接通常应当是双向的。
类似地,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使用任何类型的波分复用的网络,即密集波分复用(DWDM)或稀疏波分复用(CWDM)。
Claims (8)
1.一种用于光传输网络的接入节点(ANi),其包括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P1,P2)、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A1、A2)以及分别执行下列双向耦合的耦合设备(Ci):
-在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一接入点(P1、A1)之间,
-在所述第二连接点和所述第二接入点(P2、A2)之间,以及
-在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P1、P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设备(Ci)包括:
-第一频带分割器和第二频带分割器(BSa、BSb),每个频带分割器具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Ba、BWa、BPa;Bb、BWb、BPb),并且根据信号是由属于第一频带还是属于第二频带的波长所承载,来执行在其第一端口(Ba、Bb)与所述第二或第三端口(BWa、BPa;BWb、BPb)之间的光信号的双向耦合,
-第一耦合器(CW),其将所述第二频带分割器(BSb)的第二端口(BWb)经由第一信道双向耦合到所述第一频带分割器(BSa)的第二端口(BWa)并且经由第二信道双向耦合到所述第二接入点(A2),以便所述第二接入点构成所述接入节点的光输入和光输出,
-第二耦合器(CP),其将所述第一频带分割器(BSa)的第三端口(BPa)经由第一信道双向耦合到所述第二频带分割器(BSb)的第三端口(BPb)并且经由第二信道双向耦合到所述第一接入点(A1),以便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所述接入节点的光输入和光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接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耦合器(CW、CP)中的至少一个可重配置为实现其耦合比率的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接入节点,其特征在于,该接入节点包括第三频带分割器(BSc),该第三频带分割器也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端口(Bc、BWc、BPc),其第二和第三端口(BWc、BPc)分别耦合到所述第二和第一接入点(A2、A1)。
4.一种包括至少一个被划分为多个段(FS1-FS4)的光纤连接(F)的光传输网络,其中所述多个段由用于关联站(ST1-ST3)的终端(RX、TX)的接入节点(AN1-AN3)来分隔,每个接入节点(ANi)提供两个相邻段(FSi、FSi+1)之间的双向耦合,以及所述相邻段(FSi、FSi+1)与关联站的至少一个接收器和/或发送器终端(RXi、TXi)之间的双向耦合,所述光纤连接的第一和第二端(E1、E2)分别耦合到集线器(HUB)的第一和第二接口(HT、HR),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节点(AN1-AN3)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个的节点(ANi),每个接入节点的第一和第二连接点(P1、P2)分别耦合到所述光连接(F)的相邻的第一和第二相邻段(FSi、FSi+1),并且所述关联站耦合到所述第二和第一接入点(A2、A1)。
5.根据权利要求4的网络,其特征在于,每个接入节点(ANi)的第一连接点(P1)耦合到位于所述第一端(E1)侧的所述相邻段(FSi)的一端,所述接入节点的第一和第二耦合器(CW、CP)具有有各自值的耦合比率,以便经由所述第一或第二耦合器分别隔开所述终端(RXi、TXi)的连接(F)的第二或第一端(E2、E1)的光路径具有有各自的预定义值的传输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5的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系数的各个预定义值具有相同的通用值。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之一的网络,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站包括发送终端(TXi),该发送终端(TXi)适于产生由属于所述第一频带的至少一个“工作”波长(λuwi)所承载的信号,和由属于所述第二频带的至少一个“保护”波长(λupi)所承载的信号,并且所述集线器(HUB)适于检测经由其第二和第一接口(HR、HT)被接收并且分别由所述工作和保护波长(λuwi、λupi)所承载的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4至6之一的网络,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站包括接收终端(RXi),该接收终端(RXi)适于检测由属于所述第一频带的至少一个“工作”波长(λdwi)所承载的信号,和由属于所述第二频带的至少一个“保护”波长(λdpi)所承载的信号,并且所述集线器(HUB)适于分别产生分别由所述工作和保护波长(λdwi、λdpi)所承载的信号并且经由其第二和第一接口(HR、HT)发送所述信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05301116.9 | 2005-12-28 | ||
EP05301116A EP1804407B1 (fr) | 2005-12-28 | 2005-12-28 | Noeud d'accès pour réseau de transmission optique en anneau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05319A CN101005319A (zh) | 2007-07-25 |
CN101005319B true CN101005319B (zh) | 2010-09-15 |
Family
ID=36508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171435.8A Active CN101005319B (zh) | 2005-12-28 | 2006-12-27 | 环形光传输网接入节点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72588B2 (zh) |
EP (1) | EP1804407B1 (zh) |
CN (1) | CN101005319B (zh) |
AT (1) | ATE422747T1 (zh) |
DE (1) | DE602005012715D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086301A1 (en) * | 2008-10-02 | 2010-04-08 | Junichiro Fujita | Directionless reconfigurable optical add/drop multiplexer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31087A (zh) * | 1996-07-18 | 1999-10-06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光网络 |
EP0949777A2 (en) * | 1998-04-08 | 1999-10-13 | Nortel Networks Corporation | Path switched shared protection |
CN1372398A (zh) * | 2001-02-27 | 2002-10-02 | 北京邮电大学 | 波分复用线路倒换环通用节点保护装置 |
US20020181503A1 (en) * | 2001-04-06 | 2002-12-05 | Montgomery Charles D. | Dynamic communication channel allo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970003527B1 (ko) * | 1994-05-14 | 1997-03-18 | 재단법인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소 | 파장분할 다중화 방식을 이용한 양방향 다채널 광 링 통신망 |
FR2856861B1 (fr) * | 2003-06-30 | 2007-01-19 | Cit Alcatel | Reseau optique en anneau a multiplexage de longueurs d'onde et a transmission de signaux protegee par commutation locale d'etat consecutive a une detection locales d'interruption |
US7457543B2 (en) * | 2003-08-01 | 2008-11-25 | Finisar Corporation | Add/drop module for single fiber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s |
-
2005
- 2005-12-28 DE DE602005012715T patent/DE602005012715D1/de active Active
- 2005-12-28 AT AT05301116T patent/ATE422747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12-28 EP EP05301116A patent/EP1804407B1/fr active Active
-
2006
- 2006-12-20 US US11/614,054 patent/US767258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2-27 CN CN200610171435.8A patent/CN10100531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31087A (zh) * | 1996-07-18 | 1999-10-06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光网络 |
EP0949777A2 (en) * | 1998-04-08 | 1999-10-13 | Nortel Networks Corporation | Path switched shared protection |
CN1372398A (zh) * | 2001-02-27 | 2002-10-02 | 北京邮电大学 | 波分复用线路倒换环通用节点保护装置 |
US20020181503A1 (en) * | 2001-04-06 | 2002-12-05 | Montgomery Charles D. | Dynamic communication channel allo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672588B2 (en) | 2010-03-02 |
US20070223923A1 (en) | 2007-09-27 |
ATE422747T1 (de) | 2009-02-15 |
EP1804407B1 (fr) | 2009-02-11 |
CN101005319A (zh) | 2007-07-25 |
EP1804407A1 (fr) | 2007-07-04 |
DE602005012715D1 (de) | 2009-03-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433594B2 (en) | Node apparatus, optical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network, and system switching method | |
US7212541B2 (en) |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d (WDM) ring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 with route protection for replacement of splitter base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 |
US7340170B2 (en) | 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ed self-healing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 |
CN101848054B (zh) | 具有自愈功能的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实现广播功能的系统和方法 | |
WO2005098994A1 (en) | Thread-type flexible battery | |
CN111355554A (zh) | 路由合波器、路由合波方法、波分路由方法及网络系统 | |
US20100008669A1 (en) | Hybrid network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8406625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ross-connecting optical path in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 | |
US7092634B2 (en) | Bidirectional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d self-healing ring network composed of add fiber and drop fiber | |
CN105580301B (zh) | 光环网及其光节点 | |
KR100594095B1 (ko) | 양방향 파장분할 다중방식 애드/드롭 자기치유 허브형환형망 | |
US9369227B2 (en) | Protected optical single-fiber WDM system | |
KR100594902B1 (ko) | 링 타입 광 전송 시스템 | |
CN101005319B (zh) | 环形光传输网接入节点 | |
CN104301810A (zh) | 一种基于相切环结构的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 | |
JP2012511277A (ja) | 双方向波長分割多重化のための波長変換構成及び方法 | |
US7305184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ement of directly connected optical components | |
CN1754339B (zh) | 用于通过光学数据网传输工作信号和保护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
US20070297800A1 (en) |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System | |
KR100967973B1 (ko) | 광순환기와 방향성광결합기를 구성한 다중화 및 역다중화장치 | |
KR20150090671A (ko) | 양방향 단일 광섬유 파장분할다중 고리형 네트워크의 보호 절체를 위한 원격지 노드 및 국사용 노드 | |
JP2007535268A (ja) | センター二重化構造波長分割多重化方式受動光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27 Address after: texas Patentee after: Usao Invest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Fa Guobali Patentee before: Alcatel Luc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