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5098C - 温度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温度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35098C CN100535098C CNB2004800018122A CN200480001812A CN100535098C CN 100535098 C CN100535098 C CN 100535098C CN B2004800018122 A CNB2004800018122 A CN B2004800018122A CN 200480001812 A CN200480001812 A CN 200480001812A CN 100535098 C CN100535098 C CN 100535098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control device
- temperature control
- culture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C12M41/12—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of temperatur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C12M41/48—Automatic or computerized contro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Zo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霉菌和酵母菌均是真菌,本发明以对霉菌和酵母菌的任何一方进行选择性优先培养为目的。因此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单元组101通过加热结构102进行加热,通过冷却结构103进行冷却。这些操作由加热-冷却控制部104控制,例如培养温度可以在大约27℃和30℃~32℃之间进行变换采用。有关温度由温度控制部105设定。培养温度设定大约为27℃时单元组101设置的培养基中容易选择性地优先培养真菌,设定为30℃~32℃时容易选择性地优先培养酵母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培养微生物或细胞的技术,特别是涉及其培养温度。
背景技术
在培养微生物时,每种微生物都有不同的培养方法,例如培养温度不同。例如在下述文献1中例示真菌(霉菌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0℃~25℃、普通细菌培养温度为35℃~37℃、粪便类大肠菌群培养温度为44.5℃。
此外,关于菌株的培养温度例如可在下述文献2所示位置得到。
文献1:厚生省生活卫生局,“食品卫生检查指南微生物篇”,(社)日本食品卫生协会,第31、79、88、259页。
文献2:“IFO生物资源数据库检索”,[online],财团法人发酵研究所,“平成15年12月3日检索”,因特网<URL:http://www.ifo.or.jp/ifodb/wz02.db_j01>
发明内容
但是,特定的微生物或细胞,特别是均为真菌的霉菌和酵母菌,还没有能在各自适合的培养温度下进行培养的技术。因此,也没有选择两者之一进行优先培养的方法。
本发明是以上述观点完成的,其目的是能选择特定的微生物或细胞,尤其是均为真菌的霉菌和酵母菌中的任意之一进行优先培养。
本发明涉及的温度控制装置(100,100A,100B,100C)的第1方式在规定的培养温度下培养微生物或细胞。而作为上述规定的培养温度,至少可以在约27℃和30℃~32℃之间切换。
通过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可以根据微生物、细胞的种类采用适宜的培养温度,所以选择特定种类的微生物或细胞,特别是真菌中的霉菌和酵母菌的任意之一优先进行培养是容易的。
本发明涉及的温度控制装置(100,100A,100B,100C)的第2方式是与第1方式有关的温度控制装置。其中,多个温度控制装置可相互连接,并具有由控制装置(200)控制的通信部(107)。
本发明涉及的温度控制装置(100,100A,100B,100C)的第3方式是与第1方式有关的温度控制装置。其中,独立设定所述规定的培养温度并且多个温度控制装置可相互连接,在多个相互连接的情况下,特定的一台(100A)由控制装置(200)控制,所述特定的一台以外的所述温度控制装置(100B,100C)由所述特定的一台控制。
本发明涉及的温度控制装置(100,100A,100B,100C)的第4方式是与第3方式有关的温度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特定的一台(100A)管理所述特定的一台以外的所述温度控制装置(100B,100C)由所述控制装置所设定的地址。
本发明涉及的温度控制装置(100,100A,100B,100C)的第5方式是与第1方式相关的温度控制装置。其中,独立设定所述规定的培养温度并且多个温度控制装置可相互连接,在多个相互连接的情况下,特定的一台(100A)得到的数据传送至控制装置(200),所述特定的一台以外的所述温度控制装置(100B,100C)分别将自身的数据传送至所述特定的一台。
根据本发明的第2至第5方式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使用一个控制装置,能够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对微生物或细胞进行平行培养。
本发明涉及的温度控制装置(100,100A,100B,100C)的第6方式是与第1方式相关的温度控制装置。其中,独立设定所述规定的培养温度并且多个温度控制装置可相互连接,在多个相互连接的情况下,其每个都由控制装置(200)分别控制。
本发明涉及的温度控制装置(100,100A,100B,100C)的第7方式是与第1方式有关的温度控制装置。其中,独立设定所述规定的培养温度并且多个温度控制装置可相互连接,在多个相互连接的情况下,其每个得到的数据分别传送至控制装置(200)。
根据本发明的第6、第7方式涉及的温度控制装置,各个温度控制装置得到的数据能够用一个控制装置管理。
本发明涉及的温度控制装置(100,100A,100B,100C)的第8方式在规定的培养温度下培养微生物或细胞。其中,作为上述规定的培养温度可以采用大约27℃。
通过本发明的第8方式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可以提高霉菌的培养速度,有助于迅速地培养。另外,在真菌中,相对酵母菌可选择性优先培养霉菌。
本发明涉及的温度控制装置(100,100A,100B,100C)的第9方式在规定的培养温度下培养微生物或细胞。其中,作为上述规定的培养温度可以采用30℃~32℃。
通过本发明的第9方式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可以提高酵母菌的培养速度,有助于迅速的培养。另外,在真菌中,相对霉菌可选择性优先培养酵母菌。
本发明涉及的温度控制装置(100,100A,100B,100C)的第10方式是与第1至第9方式中任一个相关的温度控制装置,其在规定的培养温度下培养微生物或细胞。作为上述规定的培养温度还可以采用42℃~44.5℃。
通过本发明的第10方式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可以提高大肠菌的培养速度,有助于迅速地培养。
本发明涉及的温度控制装置(100,100A,100B,100C)的第11方式是与第1至第10方式中任一方式有关的温度控制装置,其在规定的培养温度下培养微生物或细胞。其中,作为所述规定的培养温度还可以采用35℃~37℃。
通过本发明的第11方式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可以提高普通细菌的培养速度,有助于迅速地培养。
本发明的目的、特点、方式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能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及图2是表示霉菌的菌数和其检测时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3及图4是表示培养时间和酵母菌的菌数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温度控制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6是表示多个温度控制装置相互连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多个温度控制装置相互连接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A.设定适当的培养温度
图1及图2是表示使用平板法时霉菌的菌数(LogCFU/ml)和其检测时间(分钟)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及图2均分别用虚线、实线、点划线表示培养温度为25℃、27℃、30℃的情况。作为霉菌菌株,图1、图2所示出的分别是采用Aspergillus niger(6341)和Penicillium funiculosum(6345)(用于表示菌株的括弧内的数字是表示发酵研究所(Institute forFurmentation,Osaka)采用的IFO编号:以下同样)。
根据图1及图2例示可以得出:霉菌的培养速度在27℃时达到极大。因而与有关真菌培养的非专利文献1所示的培养温度20℃~25℃和非专利文献2所示的有关上述霉菌的培养温度24℃相比,作为霉菌的培养温度优选采用大约27℃。
图3及图4是表示培养时间(小时)和酵母菌的菌数(LogCFU/ml)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3及图4均分别用虚线、实线、点划线表示培养温度为25℃、30℃、32℃的情况。作为酵母菌菌株,图3、图4所示出的分别是采用Candida albicans(1594)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10217)。
根据图3及图4例示可以得出:与培养温度为25℃时相比,培养温度在30℃~32℃时酵母菌的培养速度快。因而,与有关真菌培养的非专利文献1所示的培养温度20℃~25℃和非专利文献2所示的有关上述酵母菌的培养温度24℃相比,作为酵母菌的培养温度优选采用大于等于30℃。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培养温度大于等于35℃,则可以用作培养普通细菌的温度,从对酵母菌进行选择性培养的观点出发不是优选的。因此,作为酵母的培养温度优选为30℃~32℃。
由上可知,通过采用大约27℃和30℃~32℃作为培养温度,能够分别对霉菌和酵母的任意之一进行选择性优先培养。
B.温度控制装置的构成
鉴于上述“A.设定适当的培养温度”得到的结果,优选至少可以切换采用约27℃和30℃~32℃作为培养温度来进行温度控制。这是因为,根据微生物和细胞的种类选择适宜的培养温度可以容易地进行选择性优先培养某种微生物或细胞,特别是可以容易地选择真菌中的霉菌和酵母菌中任意之一进行优先培养。
图5是表示用于进行所述温度控制的温度控制装置100的构成的框图。温度控制装置100配置有单元组101、加热结构102、冷却结构103、加热-冷却控制部104以及温度设定部105。
单元组101具有一个或多个单元,各单元分别容纳培养微生物或细胞的培养基。分别通过加热结构102和冷却结构103对单元组101进行加热和冷却,进而将其设定在希望的温度。通过所述温度设定,能够对单元组101中设置的培养基进行所述的温度控制。
作为加热结构102例如可以采用线状加热器和面上加热器,也可以使用加热块(heat block)以提高热容量,进而提高恒温性能。作为冷却结构103例如可以采用风扇、帕尔贴(Peltier)元件。
加热-冷却控制部104是基于温度设定部105所设定的温度,控制加热结构102和冷却结构103的动作。温度设定部105至少可以设定大约27℃和30℃~32℃中任一个温度。并且,优选还可将培养温度设定为适用于培养普通细菌的35~37℃或适用于检查大肠菌的42℃~44.5℃。进而优选可以在至少包含大约27℃和30℃~32℃且优选包含35℃~37℃和42℃~44.5℃的连续温度范围内设定培养温度。
优选设置中央控制部106,用于总体控制加热-冷却控制部分104和温度设定部105的动作。这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完成。例如可以采用微型计算机作为中央控制部106。
温度控制装置100优选进一步具有测定部108,用于测定单元组101内的培养状态。这也可以通过中央控制部106的控制进行测定。
C.多个温度控制装置的连接
温度控制装置100优选进一步配备有通信部107。这是为了温度控制装置100可以独立设定培养温度并且多个该温度控制装置可相互连接。
图6是表示多个温度控制装置100A,100B,100C相互连接状态的示意图。温度控制装置100A,100B,100C任何一个都可以采用上述温度控制装置100。
多个温度控制装置100A,100B,100C中特定的一台,例如温度控制装置100A连接于一个控制装置200并受其控制。例如温度控制装置100A的通信部107由控制装置200控制。更具体地,由控制装置200向通信部107发出温度控制装置100A的温度设定部105所应该设定的培养温度的指示A和温度控制装置100B的温度设定部105所应该设定的培养温度的指示B和温度控制装置100C的温度设定部105所应该设定的培养温度的指示C。
温度控制装置100A中,中央控制部106选择已给予通信部107的指示A,B,C中对温度控制装置100A的指示A,并向温度设定部105发出该指示。
已给予温度控制装置100A的通信部107的指示A,B,C中,至少指示B,C被发送给温度控制装置100B的通信部107。
温度控制装置100B中,中央控制部106选择已给予通信部107的指示B,C(或指示A,B,C)中对温度控制装置100B的指示B,并向温度设定部105发出该指示。
已给予温度控制装置100B的通信部107的指示B,C(或指示A,B,C)中,至少指示C被给予温度控制装置100C的通信部107。
温度控制装置100C中,中央控制部106选择已给予通信部107的指示C(或指示B,C或指示A,C或指示A,B,C)中对温度控制装置100C的指示C,并向温度设定部105发出该指示。
如以上那样,使用一个控制装置200,可以进行不同培养温度下的微生物或细胞的平行培养。
另外,温度控制装置100A,100B,100C的各个测定部108测定的表示培养状态的数据,也可以使用一个控制装置200进行管理。例如温度控制装置100C中,通过测定部108测定的数据Z,由中央控制部106输出至通信部107。
温度控制装置100B中,通信部107接受数据Z。并且,通过测定部108测定的数据Y,由中央控制部106与数据Z一起输出至通信部107。
温度控制装置100A中,通信部107接受数据Y、Z。并且,通过测定部108测定的数据X,由中央控制部106与通信部107接受的数据Y、Z一起向控制装置200输出。
图7是表示多个温度控制装置100A,100B,100C相互连接的其他状态的示意图。通过控制装置200对通信部107的控制,每个温度控制装置100A,100B,100C可以分别受到控制,每个温度控制装置100A,100B,100C也可以将自身得到的数据分别传送至控制装置200。
另外,温度控制装置100A也可以管理温度控制装置100A以外的温度控制装置100B,100C相对控制装置200的地址。此时,温度控制装置100A作为所谓的主机,温度控制装置100B,100C作为所谓的从属机分别发挥作用。
控制装置200和温度控制装置100A,100B,100C相互之间的收发信息,可以采用共同的通用通信协议(SCSI)等,也可以使用专用的通信协议。此时,通信部107具有适合该通信协议的功能。
另外,在温度控制装置100A作为主机、温度控制装置100B,100C作为从属机分别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可以并用两种通信协议。例如,作为在控制装置200和温度控制装置100A之间的收发信息中使用的通信协议,采用RS-232C,作为在温度控制装置100A和温度控制装置100B(或100C)之间的收发信息中使用的通信协议,采用RS-485。
当然,上述的通信协议可以采用串行和并行的任一种方式。
如以上那样使用一个控制装置200,可以管理有关不同培养温度下微生物或细胞培养的数据。
另外,在收集该数据时,也可以手动设定各温度控制装置100A,100B,100C的培养温度。
如果上述的指示A,B,C分别为培养温度35℃、42℃、27℃,则各温度控制装置100A,100B,100C能分别适合于进行普通细菌的检查、大肠菌的检查、霉菌的检查。
另外,如果上述的指示A,B,C分别为培养温度35℃、30℃、27℃,则各温度控制装置100A,100B,100C能分别适合于进行普通细菌的检查、酵母菌的检查、霉菌的检查。
本发明虽然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上述的说明只是所有方式中的例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理解为,在不超过本发明的范围可以想象出没有例示的无数变形例。
Claims (9)
1、一种在不同培养温度下平行培养微生物或细胞的方法,该方法使用相互连接的多个温度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具备:
容纳培养微生物或细胞的培养基的单元、
对所述单元进行加热的加热结构、
对所述单元进行冷却的冷却结构、
将所述培养温度至少切换设定在27℃和30℃~32℃的温度设定部、
基于温度设定部所设定的温度来控制所述加热结构和冷却结构的动作的加热-冷却控制部、
用于将所述多个温度控制装置相互连接并通信的通信部、以及
对所述通信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温度控制装置中的特定的一台由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特定的一台以外的所述温度控制装置由所述特定的一台控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温度控制装置中的特定的一台管理所述特定的一台以外的所述温度控制装置由所述控制装置所看到的地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由所述温度控制装置中的特定的一台所得到的数据传送至控制装置,所述特定的一台以外的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分别将自身的数据传送至所述特定的一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个温度控制装置由控制装置分别控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个温度控制装置得到的数据分别传送至所述控制装置。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作为所述培养温度还能够采用42℃~44.5℃。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作为所述培养温度还能够采用35℃~37℃。
9、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方法,其中,作为所述培养温度还能够采用35℃~37℃。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07011/2004 | 2004-01-14 | ||
JP2004007011 | 2004-01-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23275A CN1723275A (zh) | 2006-01-18 |
CN100535098C true CN100535098C (zh) | 2009-09-02 |
Family
ID=34792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8000181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5098C (zh) | 2004-01-14 | 2004-07-30 | 温度控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80280349A1 (zh) |
EP (1) | EP1717308A4 (zh) |
CN (1) | CN100535098C (zh) |
CA (1) | CA2553374A1 (zh) |
WO (1) | WO2005068608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924446C2 (de) * | 1979-06-18 | 1982-09-16 | W.C. Heraeus Gmbh, 6450 Hanau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Kultivieren von Zellen und Geweben von Menschen und Tieren oder von Mikroorganismen |
JPS6391075A (ja) * | 1986-10-06 | 1988-04-21 | Japanese Res & Dev Assoc Bio Reactor Syst Food Ind | 糸状菌の培養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
JPH0716396B2 (ja) * | 1990-01-18 | 1995-03-01 | 日揮株式会社 | タンク温度をコントロール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FR2692345B3 (fr) * | 1992-06-10 | 1994-09-02 | Serpi | Système de transfert de fluide pour la régulation en température de cuves de traitement. |
US5525300A (en) * | 1993-10-20 | 1996-06-11 | Stratagene | Thermal cycler including a temperature gradient block |
US6204051B1 (en) * | 1994-05-04 | 2001-03-20 | Oxyrase,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rowing anaerobic microorganisms |
DE69614535T2 (de) * | 1995-06-07 | 2002-06-06 | Aastrom Biosciences, Inc.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ufbewahren und zur züchtung biologischer zellen |
DK1614475T3 (da) * | 1998-05-01 | 2007-09-17 | Gen Probe Inc | Indretning til omröring af væskeindholdet i en beholder |
US6518059B1 (en) * | 2000-10-11 | 2003-02-11 | Kendro Laboratory Products, Inc. | High efficiency microplate incubator |
JP4272850B2 (ja) * | 2002-06-17 | 2009-06-03 | 学校法人慈恵大学 | ヒト細胞・組織培養システム |
US20040029266A1 (en) * | 2002-08-09 | 2004-02-12 | Emilio Barbera-Guillem | Cell and tissue culture device |
DE102005036763B4 (de) * | 2005-08-04 | 2007-07-26 | Inheco Industrial Heating And Cooling Gmbh | System aus mehreren Inkubatoren |
-
2004
- 2004-07-30 CA CA002553374A patent/CA255337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4-07-30 WO PCT/JP2004/011294 patent/WO200506860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4-07-30 US US10/585,613 patent/US2008028034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4-07-30 EP EP04748265A patent/EP1717308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07-30 CN CNB2004800018122A patent/CN10053509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717308A1 (en) | 2006-11-02 |
US20080280349A1 (en) | 2008-11-13 |
CN1723275A (zh) | 2006-01-18 |
EP1717308A4 (en) | 2009-08-05 |
WO2005068608A1 (ja) | 2005-07-28 |
CA2553374A1 (en) | 2005-07-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houbao et al. | Bacterial and fungal diversit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rong flavour liquor Daqu | |
CN104928202A (zh) | 一种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方法 | |
Yang et al. | Characterizing yeast promoters used in Kluyveromyces marxianus | |
Li et al. | Cultivable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amylase production in two typical light-flavor Daqus of Chinese spirits | |
CN106867895A (zh) | 微生物实验防污染式细菌培养装置 | |
CN100535098C (zh) | 温度控制装置 | |
Zhao et al. | Change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during Chinese traditional soybean paste fermentation | |
Daryaei et al. | Biological fitness of Trichoderma atroviride during long-term storage, after production in different culture conditions | |
Ercan et al. | The growth‐survival trade‐off is hard‐wired in the Lactococcus lactis gene regulation network | |
CN204174214U (zh) | 一种培养箱 | |
Wu et al. | Culture-dependent and culture-independent analysi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from Shanxi aged vinegar | |
JP3668787B1 (ja) | 温度制御装置 | |
CN101831396A (zh) | 土霉素单菌落冷冻菌的制备工艺 | |
CN203284409U (zh) | 微型大通量微生物培养装置 | |
Jurick et al. | Carbon, nitrogen and pH regulate the production and activity of a polygalacturonase isozyme produced by Penicillium expansum | |
Howery et al. | Allelic exchange mutagenesis in Proteus mirabilis | |
Bhattacharya et al. | Intensification of freeze-drying rate of bacillus subtilis MTCC 2396 using tungsten halogen radiation: Optimization of moisture content and α-amylase activity | |
CN204369874U (zh) | 一种临床医学医疗活菌培养箱 | |
CN102899347B (zh) | 通过敲除基因构建高产几丁质酶苏云金芽胞杆菌的方法 | |
CN207062298U (zh) | 一种自动控温生物教学用细胞培养箱 | |
CN201762328U (zh) | 生物在线自动培养器的温控系统 | |
Seaton et al. | Paenibacillus glycinicola sp. nov., Paenibacillus triticicola sp. nov., Pseudescherichia oryzae sp. nov., Pseudomonas gossypii sp. nov., and Tardiphaga zeae sp. nov., five novel bacterial species from agricultural crops | |
CN217438182U (zh) | 一种具备活菌在线监测功能的乳酸菌发酵装置 | |
CN201068453Y (zh) | 培养基恒温装置 | |
Korevaar et al. | Genetic manipulation of non-pneumophila Legionella: protocols developed for Legionella longbeacha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2 Termination date: 2016073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