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0521997C - 鞋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21997C
CN100521997C CNB031531997A CN03153199A CN100521997C CN 100521997 C CN100521997 C CN 100521997C CN B031531997 A CNB031531997 A CN B031531997A CN 03153199 A CN03153199 A CN 03153199A CN 100521997 C CN100521997 C CN 10052199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twear
shoe
fixed band
pin
sho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531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79278A (zh
Inventor
金田圣治
中原雅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ge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ige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geon Corp filed Critical Pigeon Corp
Priority to CNB0315319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21997C/zh
Publication of CN15792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92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199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199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鞋,该鞋易于穿鞋人将脚插入,并且插入后的脚能够得到充分的固定,穿脱鞋方便,合脚性好,易于行走。鞋(100)中,在鞋跟部的,至少所述鞋帮侧鞋跟部中设置有后衬部,固定带部与舌状接触部一体形成,且从其两侧分别突出,所述固定带部的各自的端部以及鞋帮部中形成有配合机构,所述固定带部的各自的端部设置在所述后衬部的外缘部的附近,所述固定带部以如下方式设置,即如果用一条虚拟线将所述固定带部的各自的端部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相互连结,并将该虚拟线延长时,则该虚拟线能到达所述鞋跟部中的所述鞋帮侧鞋跟部与所述鞋底侧鞋跟部之间的交界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于穿鞋人将脚穿入和行走的鞋。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比较注重穿鞋后的行走舒适性,也就是合脚性的鞋,比如像运动鞋,其结构一般倾向于将供穿鞋人插入脚用的鞋口等设计得比较小,或依靠鞋带等将鞋绑紧。换句话说,通过将鞋口等设计得小一点,可以防止鞋脱落,并能够提高鞋整体的合脚性。
另一方面,需要他人帮忙穿脱的鞋子,比如像幼儿穿的鞋,则与上述运动鞋不同,与穿鞋后的合脚性相比,其更注意穿脱鞋的便利性,为了方便第三者为幼儿等穿脱鞋,一般倾向于将鞋口等做得大一点。类似这样的鞋,虽然穿鞋人的脚易于穿入,但与运动鞋相比,其合脚性较差,脚在鞋中得不到充分的固定,走起路来不舒服。
发明内容
近年来,人们迫切地希望得到一种鞋,该鞋与现有的鞋不同,其既具有良好的合脚性,便于行走,且鞋口等也比较大,以方便穿脱鞋。可是,如上所述追求合脚性,则会出现难于穿入的问题;而加大鞋口等来追求穿鞋的便利性,则又会影响到鞋的合脚性,从而会出现不易行走的问题。
如果在追求鞋的合脚性的同时,又将鞋口等做得比较大,则做出来的鞋可能既不跟脚,而且穿鞋也不方便,从而使情况变得更为糟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曾设计出一种鞋,该鞋具有一鞋舌,该鞋舌覆盖鞋口的一部分。但是,该种鞋存在以下问题,即如果重视鞋舌的紧固性,就会妨碍脚踝的运动等;而如果做得松一点,则脚会在鞋内活动等。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该鞋能够方便穿鞋人穿脱鞋,并且穿鞋后脚能够得到充分的固定,该鞋穿脱方便,合脚性极好,易于行走。
上述目的由以下方法实现。如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一种鞋,包括用于放置穿鞋人的脚掌侧的鞋底部、从所述鞋底部往上立起,其形状如裹住穿鞋人的脚那样形成的鞋帮部、以及用于放置穿鞋人脚后跟的鞋跟部,其特征在于,该鞋帮部包括供穿鞋人的脚插入用的鞋口部、将所述鞋口部的局部剪去并朝脚尖侧方向延伸形成的脚插入用开口部、与所述脚插入用开口部相应设置的舌状接触部、以及相对于所述舌状接触部和所述脚插入用开口部设置的固定带部;所述鞋跟部具有形成于所述鞋底部的鞋底侧鞋跟部及形成于所述鞋帮部的鞋帮侧鞋跟部,且至少所述鞋帮侧鞋跟部中形成有用于提高其刚性的后衬部;所述固定带部与所述舌状接触部一体形成,且从其两侧分别突出,设置在鞋的内脚侧的所述固定带部比设置在鞋的外脚侧的所述固定带部形成得短,所述固定带部的各自的端部以及与其对应的鞋帮部中形成有配合机构,该配合机构能使所述固定带部与鞋帮部结合在一起或分开,并以可调整位置的状态将其固定;所述固定带部以如下方式设置,即如果用一条虚拟线将所述固定带部的各自的端部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相互连结,并将该虚拟线延长,则该虚拟线能到达所述鞋跟部中的所述鞋帮侧鞋跟部与所述鞋底侧鞋跟部之间的交界部或该交界部的附近。
根据技术方案1的结构,在所述固定带部中,设置在鞋的内脚侧的所述固定带部形成得比设置在鞋的外脚侧的所述固定带部短。
即,在人的脚部骨骼中,脚背最高的部分叫做脚背高点,从该脚背高点到内脚侧的长度与到外脚侧的长度不等,到内脚侧的长度较短。
为此,与脚部的骨骼相对应,将所述固定带部的内脚侧的长度设定得短。由此,不会因为所述内脚侧的固定带部过长而出现不起作用部分,不会导致左右的鞋内脚侧固定带部相互接触而妨碍穿鞋人的行走。
并且,所述固定带部以如下方式设置,即如果用一条虚拟线将所述固定带部的各自的端部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相互连结,并将该虚拟线延长,则该虚拟线能到达所述鞋跟部中的所述鞋帮侧鞋跟部与所述鞋底侧鞋跟部之间的交界部或该交界部的附近。
因此,介由所述固定带部,所述舌状接触部能起到以鞋跟部方向为中心对穿鞋人的脚进行固定的作用。为此,与仅仅朝鞋底方向对穿鞋人的脚进行固定的现有的鞋相比,本发明的鞋的合脚性大大提高,因为可以以鞋跟方向为中心固定脚,以便使鞋尖部分留有空隙,所以能够防止伴随脚在鞋中活动、行走困难而产生的对行走以及脚的形状所造成的影响。
根据本项技术方案,至少在所述鞋帮侧鞋跟部中设置有用于提高其刚性的后衬部。
由于设置了所述后衬部,鞋的所述鞋帮侧鞋跟部的刚性得到了提高,穿鞋人的脚后跟能简单而准确地与鞋的所述鞋跟部吻合。
即,当所述固定带部发挥作用,如上所述将穿鞋人的脚朝鞋的鞋跟部方向固定时,介由刚性得到提高的所述后衬部,穿鞋人的脚后跟被推向所述鞋的鞋跟部,脚后跟被更为稳定地固定在鞋的鞋跟部,所以合脚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此外,由于所述后衬部的刚性高,不仅使沿所述后衬部方向的脚的运动变得容易,而且还能够防止穿鞋时鞋跟部发生变形等,使穿脱鞋变得更为容易。
在本项技术方案的结构中,具有将所述鞋口部的局部剪去并朝脚尖侧方向延伸形成的脚插入用开口部以及与所述脚插入用开口部相应设置的舌状接触部。
由此,只需将所述脚插入用开口部张开,使所述舌状接触部处于开放状态,便能将鞋的鞋口部大大张开,穿鞋人可以容易地穿脱鞋,或护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为其穿脱鞋。
此外,由于形成有从舌状接触部的两侧突出,并与其一体形成的固定带部,只需分开或结合固定带部,就能活动舌状接触部,由此能够方便地将舌状接触部翻开和合上,并且也能够通过固定带部进行位置调整容易地进行舌状接触部的接触强度的调节,同时由于固定带部朝左右两侧突出,因此可以适应形状和大小尺寸不同的脚,能够保持左右平衡地穿鞋。
在所述固定带部的各自的端部以及与其相应的鞋帮部中形成有配合机构,该配合机构能使所述固定带部与鞋帮部结合在一起或分开,并以可调整位置的状态进行固定。
由此,只需操作所述固定带部的端部与所述鞋帮部之间的配合机构,便能将脚固定和松开,与需要用鞋带等固定的鞋相比,穿脱鞋变得极为方便,此外,由于能够进行位置调节,因此能够适应形状和大小尺寸不同的脚使其固定而不会出现鞋变形的现象。
如上所述,本项技术方案的鞋是一种便于穿鞋人将脚插入或护理人员为其穿鞋的鞋,鞋穿好后,脚被推向并固定在鞋的鞋跟部,所以具有良好的合脚性,且易于行走。
技术方案2的发明提供一种较佳的鞋,其特征在于,技术方案1所述的结构中的所述固定带部的各自的端部被设置在所述后衬部的外缘部的附近。
根据所述结构,所述固定带部的各自的端部被设置在所述后衬部的外缘部的附近。
因此,固定带部被固定在坚固的后衬部的附近,这样不仅能够可靠地保持合脚性,而且由于所述后衬部与所述固定带部之间没有被直接固定,其间的刚性不高,所以能够随着穿鞋人行走时的脚部变形而产生微小的变形。为此,本发明的鞋具有穿鞋人行走时的脚部变形变得更为容易的结构,易于行走。
由此,穿鞋人的脚被可靠地固定在鞋中,并可根据需要容易地弯曲,所以该鞋易于行走。
技术方案3的发明提供一种较佳的鞋,其特征在于,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结构中的所述固定带部以如下方式设置,即使穿鞋人的脚背高点处于将设置在所述舌状接触部两侧的各所述固定带部连结的虚拟线所在的区域内。
根据技术方案3的结构,脚背高点位于连结所述固定带的虚拟线所在的区域,所以脚背不会受到朝向脚掌方向的不必要的推力,脚踝的运动不会受到妨碍,起到了以脚背高点为中心,朝向鞋跟部对脚进行固定的作用,能够将脚更可靠地朝向鞋跟部的方向固定。
技术方案4的发明提供一种较佳的鞋,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3的任一项的结构中,在相应于所述脚插入用开口部而设置所述舌状接触部时,使其上端部的位置高于所述鞋口部,并在连结设置在所述舌状接触部的两侧的各所述固定带部的虚拟线的上缘部侧形成易于所述上端部变形的弯曲变形部。
根据技术方案4的结构,在相应于所述脚插入用开口部而设置所述舌状接触部时,使其上端部的位置高于所述鞋口部。
由此,通过该上端部,该鞋能够以更为宽阔的面积裹住穿鞋人的脚,舌状接触部使鞋与脚的吻合性,特别是与脚踝的吻合性大大提高。
但是,该上端部虽然改善了鞋与脚踝的吻合性,但该上端部可能会妨碍行走时脚踝的弯曲运动,或导致上端部勒进脚踝等。
为此,在本项技术方案中,在连结设置在所述舌状接触部的两侧的各所述固定带部的虚拟线的上缘部侧,形成有易于所述上端部变形的弯曲变形部。
该弯曲变形部的变形,配合脚踝的形状,使朝远离鞋口部方向的弯曲变得更为容易,从而不会妨碍行走时脚踝的弯曲。而且,由于弯曲变形部能率先变形,其他舌状接触部的变形受到抑制,介由舌状接触部整体的固定不会受到影响,从而保证了固定的可靠性。所以,该鞋行走时与脚的吻合性好,脚踝弯曲容易。
技术方案5的发明提供一种较佳的鞋,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3的任一项的结构中的在所述舌状接触部的鞋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中形成有定位部,该定位部从鞋的鞋尖侧起一直延伸到整个脚踝侧。
根据技术方案5的结构,在所述舌状接触部的鞋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中形成有定位部,该定位部从鞋的鞋尖侧起一直延伸到整个脚踝侧。
为此,介由该定位部,穿鞋人或护理人能够容易地将舌状接触部左右均等地设置,同时定位部使形状保持性得到提高等,借此所述舌状接触部的与穿鞋人的脚背相对应的部分不会出现不必要的变形,舌状接触部能够切实地发挥作用,从而能够防止鞋对穿鞋人的行走造成妨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的幼儿鞋的简略斜视图。
图2为表示图1的幼儿鞋的中央部分纵断面的简略图。
图3为表示图1的底层鞋底的简略底面图。
图4为表示脚部骨骼等的俯视简略说明图。
图5为表示图1的幼儿鞋的鞋舌朝脚尖侧放倒时的状态的简略平面图。
图6为表示图1的幼儿鞋的左侧面及后衬部的简略左侧面图。
图7为表示穿鞋人行走状态等的简略说明图。
图8为图2的箭头Z所示部分的简略扩大图。
图9为表示图1的幼儿鞋的平面的简略平面图。
图10是人的脚部骨骼的正面简略骨骼图。
图11为图5的X-X’线处的简略剖面图。
图12为人的脚部骨骼等的侧面简略说明图。
图13为鞋垫的简略底面图。
图14为表示图1的幼儿鞋的前掌鞋帮沿鞋宽度方向剖开时的状态的简略剖面图。
图15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用手抓住东西学走路期幼儿穿的鞋的简略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纸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又,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在技术上附加了种种较佳技术的限定,但除非在以下的说明中对本发明作了特别限定,否则本发明的范围不受该等实施例的限制。
(第1实施例)
(关于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的学走路时期幼儿穿的鞋(以下称为“幼儿鞋(100)”)的整体结构的概要)
图1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的幼儿鞋(100)的简略斜视图。
图1所示的幼儿鞋(100)是一种走路练习期以后的幼儿穿的鞋,幼儿随着月龄的增加,开始一个人独自向前行走,此时,幼儿的脚掌完全着地,靠脚趾来取得平衡。
具体来说,此鞋以例如月龄在12个月左右的幼儿为对象。处于这一月龄的幼儿开始不扶东西而摇摇晃晃地走路。
如图1所示,幼儿鞋(100)具有用于放置幼儿等穿鞋人的脚掌侧的鞋底部(110)、从所述鞋底部(110)往上立起,且其形状如裹住穿鞋人的脚那样形成的鞋帮部(120)。
(关于鞋底部(110))
图2为表示图1的幼儿鞋(100)的中央部分纵断面的简略图。
如图2所示,鞋底部(110)的表面侧设置有底层鞋底(112),该底层鞋底(112)的内侧形成有中层鞋底(111)。
(关于底层鞋底(112))
底层鞋底(112)由热可塑性弹性体、合成橡胶或天然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能够吸收行走时产生的冲击力,并具有防滑功能。
图3为表示图1底层鞋底(112)的简略底面图。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底层鞋底(112)的脚尖侧形成有多个开槽部(112a),该等开槽部(112a)沿底层鞋底(112)的宽度方向形成。
为此,底层鞋底(112)在开槽部(112a)的位置处能够容易地朝底层鞋底(112)的长度方向弯曲。
此外,底层鞋底(112)中形成有圆形等多种大小不同的防滑部(112b),因此行走方便且不易滑倒。
(有关开槽部(112a)与脚趾弯曲线等(C)的关系)
当幼儿等走路或踮着脚时,经常会有提起脚跟而使脚趾弯曲或背屈等动作,此时,脚趾弯曲的部分被称为脚趾弯曲线。图4为表示脚部骨骼等的俯视简略说明图。
如图4所示,脚趾从拇趾的第1趾到小趾的第5趾,共有5个脚趾,而脚趾弯曲线或其附近的脚趾弯曲线等(C)则形成在各趾的脚趾中关节以及中关节周围,即图中以剪头C表示的区域中。
沿该脚趾弯曲线等(C)弯曲的脚部的弯曲运动对行走以及脚的发育非常重要,因此对于还不能熟练地行走、脚的发育还不成熟的幼儿等穿用的鞋来说,沿着脚趾弯曲线等(C)容易地弯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本实施例的幼儿鞋(100)的底层鞋底(112)中,如图3所示,与所述脚趾弯曲线等(C)对应的部分中形成有多个开槽部(112a),该等开槽部(112a)具有朝脚尖侧鼓出的曲线形状。
为此,本实施例的鞋在幼儿等行走时,以及脚趾弯曲线等(C)弯曲时,底层鞋底(112)的开槽部(112a)也与其一起变形弯曲,因此幼儿等行走时的脚趾的弯曲运动不会受到妨碍。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开槽部(112a)以使该底层鞋底易于弯曲,只要同样易于弯曲,也可以用硬质材料形成底层鞋底(112),而与开槽部(112a)相应的部分则可以由软质材料构成。
(有关鞋帮部(120))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鞋具有从所述鞋底部(110)往上立起,其形状如裹住穿鞋人的脚那样形成的鞋帮部(120)。
该鞋帮部(120)由鞋帮(121)、鞋口部(122)、脚插入用开口部(123)(参照图5)以及鞋跟部(140)等组成。
(有关鞋帮(121)、鞋口部(122)以及脚插入用开口部(123))
整个鞋帮(121)由透气性良好的软质材料覆盖,如图1所示,在鞋帮(121)的上端部中形成有供幼儿等的脚插入用的鞋口(122)。
图5为表示图1幼儿鞋(100)的鞋舌(130)(此部分后述)朝脚尖侧张开时的状态的简略平面图。
如图5所示,将所述鞋口部(122)的局部剪去并向脚尖侧方向延伸形成的脚插入用开口部(123)基本上为U字形。
由于形成该鞋口部(122)的开口与脚插入用开口部(123)的开口相连的开口,所以可以形成便于幼儿等的脚插入的大开口。在本实施例中,如果以平面图(图5)来表示由图5所示的鞋帮(121)上形成的鞋口部(122)及脚插入用开口部(123)形成的开口以及幼儿鞋(100),则所述开口的最大长度(G)可以形成在例如75mm~90mm的范围内,幼儿鞋(100)的总长度(D)可以形成在例如135mm~160mm的范围内。
为此,本实施例的鞋的所述开口可以做得很大,其最大长度(G)相对于所述幼儿鞋的总长度(D)的比例可以在45%以上,脚插入时非常容易,监护人等为幼儿等穿鞋容易,幼儿等自己穿鞋也容易。
此外,45%以上这一比率可以提高到100%,但考虑到鞋的结构等因素,一般控制在45%~75%左右,较佳的是控制在55%~75%左右。
而且,如图1所示,鞋口部(122)的附近形成有后衬环状物(160),幼儿等在穿鞋时可将此作为提鞋之用。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鞋口部(122)的开口端部(122a)的内部设置有诸如海绵(122b)等的缓冲机构。
该海绵(122b)由诸如聚氨酯或EVA等材料构成。
如此,通过在鞋口部(122)的开口端部(122a)中设置海绵(122b),鞋口部(122)与穿鞋人的脚踝柔软接触,穿起来给人以舒适感,且不会妨碍脚踝的弯曲动作。
(关于鞋跟部(140))
如图1所示,用于放置幼儿等的脚跟的鞋跟部(140)跨越鞋帮(121)和鞋底部(110)地形成。
该鞋跟部(140),具体如图2以及图6所示,由在鞋底部(110)的一部分上形成的鞋底侧鞋跟部(142)和形成于鞋帮(121)的鞋帮侧鞋跟部的鞋帮侧鞋跟部(141)组成。
此外,该鞋帮侧鞋跟部(141)中,如图2所示,设置有用于提高其刚性的后衬部(150)。
设置的理由是,如上所述,鞋帮(121)由质地柔软的材料形成,因此没有足够的刚性以保持幼儿等的脚后跟。
另外,在鞋底侧鞋跟部(142)中,底层鞋底(112)由热可塑性的弹性体、合成橡胶或天然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因其具有足够的刚性以保持脚跟,所以该处没有设置后衬部(150),但也可以在鞋底侧鞋跟部(142)设置后衬部(150)。
如图2以及图6等的斜线部分所示,后衬部(150)可以由例如厚度约1.2mm左右的橡胶和无纺布等构成,其形状从侧面看可以形成为圆弧状。
如此,通过在鞋帮侧鞋跟部(141)设置后衬部(150),刚性得以提高,用后叙的固定带(133)固定后,幼儿鞋的鞋跟部(140)能够准确地保持幼儿等的脚踝,而且穿脱鞋容易。
(关于鞋舌(130))
如图1所示,相对于所述大致呈U字形的脚插入用开口部(123),设置有鞋舌(130),该鞋舌(130)为舌状接触部,如封住开口部(123)式地形成。
该鞋舌(130)的表面由聚氨酯合成皮革或小羊皮等具有一定刚性的材料形成,能够切实地固定,内侧由聚酯或特里科经编织物等质地柔软的材料形成。
鞋舌(130)以及固定带(133)的外周部用聚酯等材料卷边,以抑制延伸等,此外,还可以采用打开时便于手指钩挂的结构。
而且,鞋舌(130)具有舌根部(131),该舌根部(131)是鞋舌(30)相对鞋帮(121)固定的固定部分,在相对于所述脚插入用开口部(123)设置该鞋舌(130)时,其具有上端部(132)和固定带(133),其中所述上端部(132)的位置高于鞋口部(122)的上端,而所述固定带是用于将鞋舌(130)固定在鞋帮(121)上的固定带部。
由此,穿鞋人穿上幼儿鞋(100)后,鞋舌(130),特别是其上端部(132)沿着脚踝设置,与穿鞋人的脚踝之间不会产生空隙。
也就是说,幼儿鞋(100)可以防止穿鞋人的脚踝与鞋舌(130)之间产生空隙,可以防止脚在幼儿鞋(100)内产生不必要的松动,所以幼儿鞋(100)穿上后易于行走。
此外,穿鞋人穿上幼儿鞋(100)后的吻合性提高,穿鞋人的脚踝的弯曲部位得到了鞋舌(130)的适度固定。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鞋舌(130)的鞋口部(122)侧(鞋的内侧),也就是内侧中设置有缓冲层,该缓冲层可以是例如缓冲部(333)。
该缓冲部(333)用内衬等覆盖例如丁苯橡胶(SBR)和聚氨酯等海绵状形成。
此外,图2中的缓冲部(333)的外侧设置有刚性部(332),该刚性部(332)作为刚性层使用。
该刚性部(332)如稍后所述,可以由采用例如帆布和特里科经编织物(TC)等制作的夹层(332b)以及小羊皮或聚氨酯等合成皮革或天然皮革等组成的表层(332a)等形成,其具有强度而比较不易变形。
通过除去如此由二层组成的鞋舌(130)的位于图2所示鞋口部(122)侧的刚性部(332),形成具有伸缩性的缓冲机构,例如缓冲部(331a)。
此外,从该刚性部(332)与缓冲部(331a)的交界线起的整个缓冲部(331a)部分是本实施例中的弯曲变形部。
也就是说,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鞋舌(130)的上端部(132)的一部分上,形成例如大致为半圆形的缓冲部(331a)。
图7为表示穿鞋人行走状态等的简略说明图。
如图7所示,幼儿鞋(100)在穿鞋人踮脚或行走时,其缓冲部(331a)与脚踝的弯曲动作联动,或与其同步伸缩,所以鞋舌(130)不会妨碍穿鞋人的脚踝的动作,穿鞋人的脚踝动作变得更为自然,易于行走。
这意味着,与现有的鞋相比,幼儿鞋(100)在穿鞋人行走时,鞋舌的上端部(132)不会勒入脚踝的弯曲部位。
此外,幼儿鞋(100)在穿鞋时,由于上端部(132)不会勒入脚踝,所以可以将鞋舌(130)牢靠地接合。
此外,缓冲部(331a),可以采用将刚性部(332)的一部分从鞋舌(130)中除去的方法形成,与需要另行设置缓冲部的场合相比,容易设置,而且可以节约成本。
图8为图5Y-Y’线处的简略剖面图。
图8为图2箭头Z所示部分的简略扩大图。
如图8所示,刚性部(332)具有表层(332a)以及夹层(332b)。由于该表层(332a)以及夹层(332b)具有强度,所以刚性好,且不易变形。
此外,如图8所示,缓冲部(333)的海绵(333a)被夹在内衬(333b)中间。如上所述,由于海绵(333a)采用丁苯橡胶(SBR)和聚氨酯等形成,所以具有弹性和伸缩性。
此外,如图8所示,缓冲部(331a)由缓冲部(333)折回,且端部位于刚性部(332)的下方,位于缓冲部(331a)的缓冲部(333)实际上被双层重叠,所以弹性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关于舌根部(131))
如图1所示,鞋舌(130)的舌根部(131)采用缝合等方法缝合在缝合部(124),该缝合部(124)为设置在所述大致为U字形的脚插入用开口部(123)的脚尖侧的端部或位于其附近的鞋帮(121)上的舌状缝合区。
如图5所示,由于通过该缝合部(124)来固定所述鞋舌(130),所以可以将鞋舌(130)的自由端的上端部(132)侧向幼儿鞋(100)的脚尖侧放倒,而且穿鞋人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打开脚插入用开口部(123),因此,在穿鞋时,所述鞋舌(130)不会妨碍脚的插入。
因此,幼儿鞋(100)是一种幼儿等容易穿的鞋。
此外,如图6所示,该缝合部(124)形成在图3所示开槽部(112a)的上方,其中特别是脚尖侧。
图6为表示图1幼儿鞋(100)的左侧面及后衬部的简略左侧面图。
如上所述,鞋底部(110)中形成的开槽部(112a)的设置区域为设置有图4所示幼儿等的脚部的脚趾弯曲部(C)的部分。
因此,缝合部(124)形成于幼儿等脚部的脚趾弯曲线等(C)的上方。
可是,该缝合部(124)因缝合等原因,与鞋帮(121)的其他部分相比,该部分的强度比较弱,该部分容易朝以缝合部(124)为中心转动的方向弯曲。
所以,在行走时,当幼儿等的脚部的脚趾弯曲部(C)弯曲时,随着该弯曲动作,在其上方的鞋帮(121)的缝合部(124)也弯曲,在行走时,该鞋不会妨碍必须的脚趾的弯曲动作,易于行走。
特别是,由于底层鞋底(112)的开槽部(112a)随着脚趾弯曲线(C)相应地弯曲,所以鞋底部(110)以及鞋帮(112)也随着幼儿等的脚趾弯曲而相应地弯曲,所以该鞋是一种在脚趾弯曲线(C)这一位置极容易弯曲且易于行走的鞋。
图7为表示幼儿穿着幼儿鞋(100)且弯曲脚趾行走的状态的简略说明图。
如图7所示,鞋底部(110)的开槽部(112a)以及鞋帮(112)的缝合部(124)随着脚趾的弯曲而相应地弯曲。
(有关固定带(133))
如图1所示,鞋舌(130)的两侧形成有作为固定带部的固定带(133,133)。这二条固定带(133,133)与鞋舌(130)一体形成,且从该鞋舌(130)的两侧分别朝鞋帮(121)的内脚侧以及外脚侧突出地配置。
如图5所示,在作为该固定带(133)的端部的前端部的内侧分别形成有配合机构,该配合机构是带侧面状配合机构(133a)。
此外,如图5所示,与该带侧面状粘扣件(133a)相对应,形成有鞋帮侧面状粘扣件(121a)。
为此,配合机构如此形成,即幼儿等的母亲等或幼儿自己等通过进行该等带侧面状粘扣件(133a)以及鞋帮侧面状粘扣件(121a)的操作,则可容易地穿脱鞋,并可进行位置的调整。
因此,只需操作所述固定带(133)的前端部的带侧面状粘扣件(133a)与鞋帮侧面状粘扣件(121a)之间的粘扣状态,就能将脚固定在幼儿鞋(100)中或将其松开。与用鞋带等固定的场合相比,本实施例的鞋穿脱均十分容易。
此外,带侧面状粘扣件(133a)与鞋帮侧面状粘扣件(121a)之间的粘合位置可以调节,所以可以适应幼儿不同尺寸的脚和不同粗细的脚踝等不同的形状,在任意的位置进行固定。此时,由于带侧面状粘扣件(133a)形成得比鞋帮侧面状粘扣件(121a)大一点,所以可以将带侧面状粘扣件(133a)调整到适当的位置。
而且,由于固定带(133)突出于鞋舌(130)的两侧地形成,所以可以使紧固力平均分布,因此固定时鞋帮(120)不会产生变形。
又,面状粘扣件(133a,121a)大致为长方形,为了提高固定带(133)的结合强度,以实现可靠的固定,也可以将其延伸到脚插入用开口部(123)侧。
如图5所示,该固定带(135)从鞋舌(130)的宽度方向的中线到内脚侧的长度(L1)比中线到外脚侧的长度(L2)短一点,例如短5mm左右。这时,到内脚侧的长度(L1)大约为到外脚侧长度(L2)的85%~95%,较佳的是为90%~95%。
其理由如下。图10是人的脚部骨骼的正面简略骨骼图。如图10所示,脚背的最高部分被称为脚背高点(B),从脚背高点(B)到内脚侧的长度(L1)与脚背高点(B)到外脚侧的长度(L2)不相同,到内脚侧的长度要短一点。
与该骨骼上的差异相对应,图5中,到内脚侧的长度(L1)设计得短一点。
因此,可以防止像现有的鞋那样,因内脚侧的固定带比脚步骨骼长度(L1)长出许多,从而产生不起作用部分,以致幼儿鞋(100)的内脚侧的左右的固定带相互接触而妨碍行走。
此外,由于内脚侧的固定带(133)的长度比外脚侧的固定带(133)的长度短,将鞋舌(130)如图1所示设置时,设置在后述的鞋舌(130)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处的中间缝合件(334)(参照图1)更容易设置在所述脚背高点B处。
由此,可以沿着人的脚部骨骼将鞋舌(130)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并使介由鞋舌(130)的形状保持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有关中间缝合件(334)等)
如图1所示,鞋舌(13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中形成有定位件,该定位件,例如中间缝合件(334)从脚尖侧朝向脚踝侧形成。
图11为图5的X-X’线处的简略剖面图。如图5所示,中间缝合件(334)通过刚性部(332)中的表层(332a)在夹层(332b)上折回,以双层的状态缝合形成。
也就是说,通过该表层(332a)的缝合,刚性进一步提高,形状保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如图1所示,该中间缝合件(334)的形状为倒弯曲形,与图12的脚背的形状相一致地形成。
由此,沿着脚背的形状设置图1的鞋舌(130),而且该鞋舌(130)不变形,所以鞋舌(130)与脚背相应的部分不会出现不必要的变形,又因为其左右均等地与脚背接触,所以可以防止鞋对穿鞋人的行走产生妨碍。
此外,中间缝合件(334)在如图1那样设置鞋舌(130)时,其被设置在图10的脚背高点B上。而且,二条固定带(133,133)由带侧面状粘扣件(133a)等固定在鞋帮(121)上后,如图1的箭头所示,作用力从中间缝合件(334)朝带侧面状粘扣件(133a)等方向作用。
但是,由于中间缝合件(334)刚性好,且具有形状保持性,所以不易变形。为此,以脚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处为基准,作用力朝左右的带侧面状粘扣件(133a)等方向两侧均匀地作用,所以能够将鞋舌(130)以良好的准确度接合在鞋帮(121)上。
而且,由于能够以中间缝合件(334)为参照物来固定固定带(133),所以中间缝合件(334)还具有定位件的功能,从而能够准确地将其定位在脚背高点(B)上。
这意味着,固定带(133)可以使紧固力左右均等,所以可以不使鞋帮(121)产生变形而将脚固定。
(关于固定带(133)与鞋跟部(140)等的关系)
如图6所示,以如下方式设置固定带(133),即如果用一条虚拟线(H)将固定带(133)的各自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相互连结,并将该虚拟线(H)延长,则该虚拟线(H)能到达鞋跟部(140)中的图2所示的鞋帮侧鞋跟部(141)与鞋底侧鞋跟部(142)的交界部或该交界部的附近。
此外,将该虚拟线(H)延伸,使其与图6所示放置面(地板)的虚拟线(K)相交,此时,该相交部位的角度(θ)可以在例如30~40度之间。
因此,幼儿等将鞋(100)穿好,并如图1所示,将固定带(133)扣紧。也就是将固定带(133)的前端部的带侧面状粘扣件(133a)粘扣在鞋帮侧面状粘扣件(121a)上后,固定带(133)能起到将幼儿等的脚朝幼儿鞋(100)的鞋跟部(140)方向固定的作用。
由此,本实施例的幼儿鞋(100),与朝基本与鞋底部(110)侧垂直的方向固定幼儿等的脚的现有幼儿鞋相比,不仅合脚性大大提高,还可以防止脚朝脚尖侧偏移,因此即使在后述的脚尖部留有一定空隙,也不会对幼儿行走时的脚趾弯曲和背曲产生妨碍,可以使脚与鞋之间非常吻合。此外,还可以防止脚在幼儿鞋(100)中出现活动、难以行走而产生的鞋对脚部的运动以及脚的形状产生影响,因此幼儿鞋(100)是一种易于行走,不会妨碍幼儿成长发育的鞋。
此外,该固定带(133)的固定方向就是如上所述的鞋跟部(140)方向,该鞋跟部(140)上设置有图2等所示的后衬部(150),特别是鞋跟部中的鞋帮侧鞋跟部(141)的刚性得到了提高。
为此,以所述固定带(133)将幼儿等的脚朝幼儿鞋(100)的鞋跟部(140)方向固定后,介由刚性得到提高的后衬部(150)将幼儿等的脚跟朝幼儿鞋(100)的鞋跟部(140)的方向推,脚后跟被可靠地固定在鞋跟部(140)上,因此,幼儿等的脚与鞋之间的吻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而且,脚沿着后衬部(150)方向的运动变得更加方便,同时穿鞋时鞋帮侧鞋跟部(141)不会变形,所以能够容易地穿脱鞋。
另外,如图6所示,固定带(133)的二个前端部被设置在该后衬部(150)的外缘部(151)的附近。
所以,固定带(133)的二个前端部没有直接固定在后衬部(150)上。
该前端部与后衬部(150)的外缘部(151)之间没有直接固定,其间为设置有鞋帮(121)的柔软材料的间隔部分,由于间隔部分的刚性不高,所以由柔软材料部分形成的该间隔部分能够随幼儿等行走时脚趾以及脚踝等的弯曲产生的脚部变形而变形,因此对脚部不会产生负担。
为此,不仅幼儿等的脚被稳稳地扣紧在幼儿鞋(100)内,而且上述由柔软材料部分形成的该间隔部分还能够根据需要变形,因此本实施例的鞋对幼儿等来说是一种易于行走的鞋。
此外,图1中间缝合件(334)因缝合而产生的缝合线(334a),如图6所示,与所述虚拟线(H)大致垂直方向交叉。
为此,如图6的箭头所示,以缝合线(334a)为基准,作用力容易朝两侧的固定带(133,133)方向均匀地作用,所以能够将鞋舌(130)以良好的准确度接合在鞋帮(121)上。
由此,本实施例的幼儿鞋(100)可以按照脚背的形状将鞋舌(130)可靠地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
而且,幼儿鞋(100)的合脚性好,不会对幼儿行走时的脚趾和脚踝的弯曲和背曲运动等造成妨碍。再者,还可以防止脚在幼儿鞋(100)中出现活动、难以行走引起对脚部的运动以及脚的形状产生影响,因此幼儿鞋(100)是一种易于行走,不会妨碍幼儿成长发育的鞋。
(关于鞋舌(130)与脚背高点等之间的关系)
图12为人的脚部骨骼等的侧面简略说明图。
如图12所示,人的脚部具有箭头B所示的,被称为脚背高点(B)的部分。
图9为表示图1幼儿鞋(100)的平面的简略平面图。
如图1以及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幼儿鞋(100)的鞋舌(130)如下构成,即使图12所示幼儿等的脚背中的脚背高点(B)位于连结二条固定带(133)的鞋舌(130)的中央部分的上缘部侧以及下缘部侧的虚拟线之间的脚背高点虚拟区域(I)中。特别理想的是脚背高点(B)位于脚背高点的虚拟区域(I)中的下缘部侧。
因此,可以防止固定带(133)将幼儿等的脚背朝与鞋底部(110)垂直的方向推,从而可有效防止出现脚跟不固定,幼儿鞋(100)与脚部之间的吻合性降低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图1中,如果二条固定带(133)的脚背高点虚拟区域(I)不是位于幼儿等的脚部的脚背高点(B)处,而是位于脚尖侧的脚背处,该固定带(133)的推力则从脚背侧朝与脚掌侧垂直的方向作用,由此在固定脚时,只是将脚朝鞋底部(110)侧一个方向推动。
在这种情况下,只是脚背部分受到了推力,而幼儿鞋(100)中的脚的运动幅度大的脚跟得不到固定,因此无法防止整个脚部的前后方向的偏移以及脚踝上下方向的偏移等,从而脚在鞋中容易出现偏移,使行走变得困难。
此外,如果连结二条固定带(133)下缘部侧的脚背高点虚拟区域(I)位于幼儿等的脚踝侧,则幼儿等的脚踝的弯曲运动会受到妨碍。
另一方面,如果考虑到脚的弯曲运动而降低固定带(133)的所述推力时,脚在鞋中得不到固定,因此仍然会使行走变得困难。
基于以上情况,在本实施例的幼儿鞋(100)中,以如下方式设置鞋舌(130)和固定带(133),即是将图8中幼儿等脚背的脚背高点(B)设置在连结二条固定带(133)的鞋舌(130)的中央部分的上缘部侧以及下缘部侧的虚拟线之间的脚背高点虚拟区域(I)中,特别是设置在下缘部侧,这样,幼儿等的脚不会受到朝与鞋底部(110)垂直的方向上推力的推压,以保持脚不会从显著提高的脚背高点(B)向幼儿鞋(100)的鞋跟部(140)在前后方向移动,其结果,脚跟上下方向的移动也受到了抑制,所以幼儿等的脚趾弯曲不会受到妨碍,脚被牢牢地固定在鞋中,鞋与脚的吻合性得到了提高。
也就是说,在幼儿鞋(100)中,由于能够使连结固定带(133)的虚拟区域(I)位于脚背高点(B),防止其位于脚尖侧的脚背侧,因此,能够将幼儿等的脚准确地朝幼儿鞋(100)的鞋跟部(140)侧推压并保持该状态,所以幼儿等的脚与鞋(100)的吻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此外,还可以防止连结固定带(133)的虚拟区域(I)被设置在幼儿等的脚踝侧,所以幼儿等的脚踝运动不会受到妨碍。
此外,如图1以及图9等所示,固定带(133)相对于鞋舌(130)一体形成,且分别从其两侧的左右方向突出。
因此,为了固定幼儿等的脚而操作固定带(133)时,可以降低因固定带(133)的扣紧力的偏移而产生的幼儿鞋(100)的变形。此外,因作用力均等地作用于二条固定带(133)上,所以能够从图12的脚背高点侧朝脚跟方向正确施力,使幼儿等的脚后跟很好地保持在幼儿鞋(100)的鞋跟部(140)。
即,由于采用朝鞋舌(130)的两侧突出形成的固定带(133)固定,依靠该等鞋舌(130)以及固定带(133),可以保持良好的平衡性以及脚与鞋的吻合性。
此外,如图9所示,由于设置有缓冲部(331a),以封住图5的脚插入用开口部(123)式地设置鞋舌(130)时,如图9所示,鞋口部(122)等幼儿鞋(100)的开口由具有海绵(122b)的开口端部(122a)以及缓冲部(331a)所环绕。
为此,如图7所示,穿鞋人的整个脚踝与开口端部(122a)以及缓冲部(331a)接触,所以开口端部(122a)以及缓冲部(331a)与脚踝柔软地接触,并吻合地贴在脚踝上。
此外,该等开口端部(122a)以及缓冲部(331a)因与穿鞋人的脚踝接触,所以即使将鞋舌(130)紧紧地固定并用力将其朝脚踝方向压靠,开口端部(122a)的海绵(122b)以及缓冲部(331a)的海绵(333a)也会变形。
所以,即使脚踝与鞋舌(130)紧密接触,图7所示的穿鞋人的脚踝的弯曲运动也不会受到影响,幼儿鞋(100)与脚踝的吻合性得到提高。
特别是对幼儿等骨骼和肌肉还不发达的穿鞋人来说,本实施例的鞋能够帮助其安全地学走路而不会妨碍其成长。
(有关上端部(132))
如图1所示,相对于所述脚插入用开口部(123)设置鞋舌(130)时,上端部(132)的位置被形成在比鞋口部(122)的上端高的位置上。
在幼儿鞋(100)中,该上端部(132)能够防止幼儿鞋(100)穿上后,因插入用开口部(123)而在脚的前方向产生间隙,鞋舌(130)以更宽阔的面积裹住幼儿等的脚,所以鞋与脚的吻合性,特别是脚踝处的吻合性良好。
(有关鞋垫(200))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幼儿鞋(100)的中层鞋底(111)的上面设置有可以取出的鞋垫(200)。
图13为鞋垫(200)的简略底面图,图13(b)是图13(a)的A-A’线处的简略剖面图。
如图13(a)所示,鞋垫(200)的形状与幼儿鞋(100)的中层鞋底(111)的形状相同,由例如发泡EVA树脂或发泡聚乙烯等软质材料形成。
如图13(a)和(b)所示,该鞋垫(200)的底面侧形成有弯曲用开槽部(201),其数量可以是例如6条。
该多个弯曲用开槽部(201)以向脚尖侧鼓出的曲线形状形成在与图3底层鞋底(112)中的开槽部(112a)相同的区域,即形成在与脚趾弯曲线等(C)相应的位置上。
该种鞋垫(200)用于提高鞋内的吻合性,或在幼儿等的脚比幼儿鞋(100)的尺寸偏小等场合,用于调整尺寸。
如此,即使在幼儿鞋(100)的中层鞋底(111)上设置鞋垫(200)时,在本实施例中,也以相同的形状,在相同的位置上,对鞋垫(200)设置了与底层鞋底(112)的开槽部(112a)相同的弯曲用开槽部(201)。
这样,在幼儿等行走且如上所述弯曲脚趾等时,幼儿鞋(100)的鞋垫(200)不会妨碍脚趾弯曲,穿起来易于行走。
(有关前掌鞋帮(125))
图14为图1幼儿鞋(100)的前掌鞋帮(125)的沿鞋宽度方向剖开的简略剖面图。
该前掌鞋帮(125)是在鞋帮(121)的柔软材质上与鞋舌(130)相同覆盖一层诸如合成皮革等的材料,或进行与后衬(150)相同的加固处理,因此其刚性要比其他的部分高。
具体来说,该鞋帮(125)的合成皮革等的如图1所示的外缘部(125a)被设置在缝合部(124)的位置或比其更加靠近脚尖部的位置上,所以如图7所示,在脚趾弯曲时,不会妨碍缝合部(124)等的弯曲,因外缘部(125a)也被缝合,所以能够起到柔弱部的作用,以外缘部(125a)为旋转轴,容易弯曲。
另一方面,作为幼儿鞋(100)的脚尖部,前掌鞋帮(125)本身,为了起到保护脚尖部的作用,需要具有比其他部位高的刚性,所以在不会影响脚趾弯曲和背曲的范围内,提高了其刚性。
此外,如图14所示,幼儿鞋(100)的前掌鞋帮(125)的内侧高度中,放置幼儿脚拇趾的部分最厚,其厚度朝放置小拇趾的部分逐渐变薄。
即,前掌鞋帮(125)的内侧与拇趾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隙部大于其它脚趾与所述脚尖部的内侧之间的间隙部。
如此在拇趾与所述脚尖部之间形成最大间隙部的理由是,因为幼儿在行走时,很多场合其拇趾会进行背曲运动,将该部分的间隙形成得大一点,拇趾的背曲运动就不会受到所述脚尖部的妨碍。
此外,拇趾的背曲运动不仅可以保持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其还是脚筋的运动,该运动可以防止出现扁平足,并能促进行走时的运动功能的发达。
而且,与拇趾的上方相同,小趾侧也形成有空隙部该时期的幼儿在行走时,为了保持平衡,小趾经常张开,与此对应,小趾侧用比较柔软的鞋帮(121)构成,所以不会妨碍小趾的动作。
如此,幼儿在行走时,为了保持平衡,有可能在幼儿鞋(100)的内部进行拇趾背曲运动或小趾张开运动,所以采取上述结构可以使幼儿的学步更为顺利。
(有关幼儿鞋(100)的使用方法等)
本实施例中的幼儿鞋(100)的结构如上所述,以下就其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此处,以监护人母亲等为其幼儿穿幼儿鞋(100)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母亲用手握住图1所示幼儿鞋(100)的二条固定带(133),将面状配合机构(133a,121a)分开。
之后,握住图5所示的鞋舌(130)的上端部(132),以鞋舌(130)的缝合部(124)侧的固定端为中心,将自由端的其他部分朝鞋的脚尖部放倒。
如图5所示,由于由鞋口部(122)与脚插入用开口部(123)形成的开口的最大长度(G)达到约为幼儿鞋(100)的总长度(D)的例如60%,所以可以形成非常大的开口。
所以,加之后衬部(150)具有刚性的因素,幼儿鞋(100)使母亲很容易地将幼儿的脚插入鞋中,易于穿着。
接下来,母亲进行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将鞋舌(130)恢复到图1的状态,将设置在两侧的二条固定带(133)的面状粘扣件(133a)粘扣在鞋帮(121)的面状粘扣件(121a)上,在调整位置后固定。
因此,与使用鞋带等固定的场合不同,母亲可以很容易地为其幼儿穿上幼儿鞋(100)。此外,固定带(133)的位置可以调节,可以在适当的位置上设置固定带(133),所以能够在最佳状态下为幼儿穿上幼儿鞋(100)。
此时,固定带(133)如图9所示,设置在左右。因此,不会因为固定带(133)固定得太紧而使幼儿鞋(100)变形。
而且,该固定带(133)不是将幼儿的脚背朝鞋底方向推压,而是朝着脚跟方向将其固定,所以脚在鞋的内部受到固定而不会妨碍行走。
所以,本实施例的幼儿鞋(100)不仅母亲等容易为其幼儿穿鞋,而且鞋穿上后,幼儿的脚被固定在幼儿鞋(100)的鞋跟部(140)方向,所以吻合性好,不会妨碍成长发育,而且易于行走。
特别是刚开始学走路的幼儿等,由于其行走能力还不发达,如果脚在幼儿鞋中的位置发生错位,因其不能改变行走状态,所以经常会发生跌倒现象,或对其行走方式产生影响。而本实施例的幼儿鞋(100),由于幼儿等的脚跟与幼儿鞋(100)的鞋跟部(140)的吻合性好,所以脚在鞋中不容易偏移。
此外,为了不妨碍幼儿等的脚趾尖的运动,有些幼儿鞋在鞋的脚尖侧留有一定余量(空隙),但这样很可能使脚在鞋中的位置朝前后方向错位。
在本实施例的幼儿鞋(100)中,即使特意在脚尖侧留有空隙,由于幼儿等的脚跟与幼儿鞋(100)的鞋跟部(140)的吻合性好,所以脚在鞋中的位置不大会错位。
(第2实施例)
图15为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用手抓住东西学走路期的幼儿穿的鞋(400)(以下称为“幼儿鞋(400)”)的简略斜视图。
图15所示幼儿鞋(400)的对象是用手抓住东西学走路期的幼儿,例如可以是8至12月龄的幼儿,该等幼儿的走路形态是用手抓住桌子等,借助手的力量,边用手抓着东西站立,边横移。而该“用手抓着东西站立”时,其特点是或背曲或踮脚,或以踮脚的状态行走。
本实施例的幼儿鞋(400)与其它实施例的幼儿鞋(100)不同,其使用对象是用手抓住东西学走路期的幼儿,所以在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大部分结构与其它实施例的幼儿鞋(100)相同。
为此,对于与其它实施例基本相同的结构,采用同一符号标记,该部分的说明省略。以下,以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鞋底部(410)比幼儿鞋(100)的鞋底部(110)薄,容易弯曲。
此外,由于该时期的幼儿的脚比较肥胖,所以与幼儿鞋(100)的鞋舌(130)不同,鞋舌(430)中没有形成中间缝合件(334)。
其理由是,通过降低幼儿鞋(400)整体的刚性,使鞋整体变得更为柔软,以使行走功能还不发达的用手抓住东西学走路期的幼儿进行“用手抓住东西站立”等时的踮脚等运动容易进行。
而且,缓冲部(431a)基本上呈新月形,其宽度与上端部(431)基本相同,与开口端部(442a)一起能够切实地围住脚踝,此外,其他部分例如固定带部(435)的下缘部侧略朝上侧弯曲的结构不会压迫用手抓住东西学走路期的幼儿的肥胖的脚。
本发明不受以上实施例的限定。此外,上述各种实施例也可以相互组合构成。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鞋,该鞋易于穿鞋人将脚插入,并且可以将插入后的脚充分固定,穿鞋容易,合脚性好,易于行走。

Claims (5)

1.一种鞋,包括:
用于放置穿鞋人的脚掌侧的鞋底部、
从所述鞋底部往上立起,其形状如裹住穿鞋人的脚那样形成的鞋帮部、以及
用于放置穿鞋人脚后跟的鞋跟部,其特征在于,
该鞋帮部包括:供穿鞋人的脚插入用的鞋口部、从所述鞋口部的一处开口并朝脚尖侧方向延伸形成的脚插入用开口部、与所述脚插入用开口部相应设置的舌状接触部、以及相对于所述舌状接触部和所述脚插入用开口部设置的固定带部,
所述鞋跟部具有形成于所述鞋底部的鞋底侧鞋跟部、和形成于所述鞋帮部的鞋帮侧鞋跟部,且至少所述鞋帮侧鞋跟部中形成有用于提高其刚性的后衬部,
所述固定带部与所述舌状接触部一体形成,且从其两侧分别突出,设置在鞋的内脚侧的所述固定带部比设置在鞋的外脚侧的所述固定带部形成得短,
所述固定带部的各自的端部以及与其对应的鞋帮部中形成有配合机构,该配合机构能使所述固定带部与鞋帮部结合在一起或分开,并以可调整位置的状态将其固定,
所述固定带部以如下方式设置,即,如果用一条虚拟线将所述固定带部的各自的端部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分相互连结,并将该虚拟线延长,则该虚拟线能到达所述鞋跟部中的所述鞋帮侧鞋跟部与所述鞋底侧鞋跟部之间的交界部或该交界部的附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部的各自的端部被设置在所述后衬部的外缘部的附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部以如下方式设置,即,使穿鞋人的脚背上的脚背高点位于将分别设置在所述舌状接触部的两侧的所述固定带部连结的虚拟线区域内。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脚插入用开口部对应地设置所述舌状接触部时,使其上端部的高度高于所述鞋口部,并使方便所述上端部变形的弯曲变形部形成在连结设置在所述舌状接触部的两侧的各所述固定带部的虚拟线的上缘部侧。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舌状接触部的鞋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从鞋的脚尖侧到整个脚踝侧形成有定位部。
CNB031531997A 2003-08-08 2003-08-0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1997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31531997A CN100521997C (zh) 2003-08-08 2003-08-08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31531997A CN100521997C (zh) 2003-08-08 2003-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9278A CN1579278A (zh) 2005-02-16
CN100521997C true CN100521997C (zh) 2009-08-05

Family

ID=34579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5319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1997C (zh) 2003-08-08 2003-08-08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2199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6216B2 (ja) * 2006-04-28 2012-04-11 ピジョン株式会社 幼児用靴
US8516721B2 (en) * 2011-01-10 2013-08-27 Saucony Ip Holdings Llc Articles of footwear
CN104605573B (zh) * 2014-12-04 2016-06-15 起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护踝童鞋
US10568385B2 (en) * 2016-10-26 2020-02-25 Nike, Inc. Footwear heel spring device
CN108294399B (zh) * 2018-03-09 2025-02-11 于鸣钢 一种四面式宽带束力结构的多功能鞋
WO2020061170A1 (en) 2018-09-19 2020-03-26 Nike Innovate C.V. Zonal dynamic lacing system
KR102016091B1 (ko) * 2019-04-24 2019-08-29 신승래 착용이 간편한 기능성 신발
US11844401B2 (en) * 2020-11-18 2023-12-19 Acushnet Company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closure syste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203210U (zh) * 1987-04-28 1988-01-13 沈阳市皮鞋九厂 一种保健旅游鞋
JP3047977U (ja) * 1997-10-09 1998-04-28 株式会社ニチマン 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用靴
JP3047841U (ja) * 1997-10-08 1998-04-28 菊藤株式会社
JP3053587U (ja) * 1998-04-27 1998-11-04 モリト株式会社
JP3068797U (ja) * 1999-11-08 2000-05-16 泰次 澤田 幼児用左右対称靴およびそれを製作するための靴金型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203210U (zh) * 1987-04-28 1988-01-13 沈阳市皮鞋九厂 一种保健旅游鞋
JP3047841U (ja) * 1997-10-08 1998-04-28 菊藤株式会社
JP3047977U (ja) * 1997-10-09 1998-04-28 株式会社ニチマン 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用靴
JP3053587U (ja) * 1998-04-27 1998-11-04 モリト株式会社
JP3068797U (ja) * 1999-11-08 2000-05-16 泰次 澤田 幼児用左右対称靴およびそれを製作するための靴金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9278A (zh) 2005-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09200B2 (en) Sole structure configured to allow relative heel/forefoot motion
US8256146B2 (en) Infant shoes
KR950008004B1 (ko) 에어로빅 운동등용의 신발
US8156665B2 (en) Padded shoe
US7886462B2 (en) Padded shoe
US20130276331A1 (en) Toe Spacer Sock and Corrective Footwear
US4567678A (en) Orthopedic shoe
CN106820412A (zh) 具有自然运动结构的高尔夫球鞋
JPH01268502A (ja)
WO1993020725A1 (en) Sport shoe and support system
US9364029B2 (en) Sock with heel padd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5014448A (en) Post-surgical slipper
US10874166B2 (en) Adjustable corrective shoe component
US20060064903A1 (en) Customized footwear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such footwear
CN100521997C (zh)
US5887363A (en) Golf shoe
JP2025000664A (ja) フットボール競技用の適応型履物
WO2000040109A1 (en) Device for preventing heel slippage in shoes
JPH10155504A (ja) スリッパ底構造
US20220312896A1 (en)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pivoting tongue and anchoring strap
US6035558A (en) Snowboard boot
JPH09501079A (ja) 履物システム
JP2001211903A (ja) シューズの緊締構造
WO2008053350A1 (en) Travel shoes for long distance passengers
JPH0312244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05

Termination date: 201708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