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02335C - 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基站控制装置和无线局域网基站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基站控制装置和无线局域网基站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02335C CN100502335C CN200580038352.5A CN200580038352A CN100502335C CN 100502335 C CN100502335 C CN 100502335C CN 200580038352 A CN200580038352 A CN 200580038352A CN 100502335 C CN100502335 C CN 10050233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header
- wireless lan
- base station
- tu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2—Inter-network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 H04L12/1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 H04L12/189—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in combination with wireless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6—Gateway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一种在下行线路中进行广播帧或组播帧通信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率的通信的通信系统、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以及无线LAN基站装置。在该通信系统(10)中,在AP控制装置(100)中由帧变换部分(102)基于下行的广播或组播帧的网络侧隧道首标而变换为802.11帧,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形成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或组播地址的隧道首标,通过该隧道首标将802.11帧封装,在无线LAN基站装置(200)中,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对除去了隧道首标的802.11帧的首标附加本装置的BSSID,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204)发送附加了BSSID的802.11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特别涉及基于无线LAN(局域网)的通信系统、构成该系统的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无线LAN(IEEE802.11规格)不断普及,公众网络或企业网络中构筑了大规模的无线LAN网络系统。伴随于此,正在研究从单独地设定并设置接入点(AP)例如无线LAN基站装置的方法,转移到通过与多个无线LAN基站装置连接的AP控制装置,由该AP控制装置例如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总括进行无线LAN基站装置的自动设定、故障管理、统计信息的收集等的方法。通过国际标准化团体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因特网工程任务组)或IEEE802.11工作组等进行该研究,推进标准化的制定。
因此,正在研究无线LAN基站装置不进行无线LAN帧(802.11规格)和以太网(注册商标)帧之间的桥接(bridge)处理,而在高层的AP控制装置中进行,或认证的端口的开闭处也从无线LAN基站装置转移到AP控制装置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在IETF的CAPWAP工作组中,作为管理AP的协议之一,提出了LWAPP(light weight access protocol,轻载接入协议)。在该LWAPP中,AP控制装置对无线LAN基站装置进行设定信息的自动设定、故障管理、统计信息收集、密码钥信息的设定等控制。
在这里提出的通信系统中,为了进行这些控制,规定了使用AP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之间的以太网(注册商标)隧道(tunnel)的通信(参照非专利文献1)。该以太网(注册商标)隧道由发送源MAC地址和目的地MAC地址的组决定。在LWAPP中,记述了将发送源的接口的MAC地址设为以太网(注册商标)隧道的发送源MAC地址,此外,将发送目的地的接口的MAC地址设为目的地MAC地址。
此外,在一般的无线LAN系统中由AP进行用户业务量(traffic)的WLAN的帧和以太网(注册商标)的帧的变换。但是,在LWAPP中,如所谓“Centralization of the bridging(桥接功能的集中化)”的记述这样,由AP控制装置集中进行WALN的帧和以太网(注册商标)帧的变换,在AP和AP控制装置之间,由以太首标封装WLAN帧(以下,称作802.11帧)并通信。在该情况下,AP不进行首标的变换这样的复杂工作,而对通信终端装置除去封装,即仅通过除去以太标而对终端侧发送。此外,从通信终端装置取得并对网络侧发送的帧仅是由以太首标将802.11帧封装并向网络侧发送,所以具有AP的处理非常简单的优点。
非专利文献1:IETFドラフトdraft-ohara-capwap-lwapp-00.txt“LightWeight Access Point Protocol”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以往的通信系统中,由AP控制装置进行全部以太网(注册商标)帧和802.11帧的变换,从而存在以下的问题。
以太首标具有目的地MAC地址以及发送源MAC地址的两个地址。另一方面,在AP和通信终端装置之间交换的帧中的802.11首标具有三个地址(分别设为Add1、Add2、Add3)。而且,在从AP对通信终端装置发送的802.11帧中,对Add1加入该通信终端装置的MAC地址,对Add2加入作为AP的识别符的BSSID,对Add3加入发送源MAC地址。
因此,在从以太网(注册商标)帧变换为802.11帧的情况下,AP控制装置必须对帧附加BSSID。而且,在从网络侧接收到广播帧的情况下,AP控制装置必须对该AP控制装置属下的全部AP发送,将帧复制该AP的数,变换为经由相应的AP的802.11帧,需要将其外侧由发送给相应的AP的以太网(注册商标)首标进行封装后发送。在AP控制装置中管理的AP越多则该处理的负担越大。进而,在对AP分配了多个BSSID的情况下,由于需要将帧复制超过管理的AP的数,因此成为更大的负担。即,在以往的通信系统中,难以说在下行线路中进行广播帧通信的情况下,进行了有效率的通信。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下行线路中进行广播帧或组播帧通信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率的通信的通信系统、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以及无线LAN基站装置。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采用以下的结构,包括: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其具有:帧变换单元,基于接收的下行广播帧或组播帧的数据链路层的首标来形成无线LAN用首标,并变换为无线LAN用帧;帧形成单元,形成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传输用首标,并由该传输用首标将所述无线LAN用帧进行封装(encapsulate);和发送单元,发送由所述帧形成单元形成的帧;以及无线LAN基站装置,其具有:首标修正单元,对从接收的所述帧中除去了所述传输用首标后的所述无线LAN用帧的首标部分附加对本装置分配的BSSID;和无线LAN用帧发送单元,发送在所述首标部分被附加了所述BSSID的所述无线LAN用帧。
本发明的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采用以下的结构,包括:帧变换单元,基于接收的下行广播帧或组播帧的数据链路层的首标来形成无线LAN用首标,并变换为无线LAN用帧;帧形成单元,形成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传输用首标,并由该传输用首标将所述无线LAN用帧进行封装;以及发送单元,发送由所述帧形成单元形成的帧。
本发明的无线LAN基站装置采用以下的结构,包括:首标修正单元,在从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发送的、被附加了传输用首标的帧中,除去了该传输用首标后的无线LAN用帧的首标部分,附加对本装置分配的BSSID,所述传输用首标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以及无线LAN用帧发送单元,发送在所述首标部分被附加了所述BSSID的所述无线LAN用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下行线路中进行广播帧或组播帧通信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率的通信的通信系统、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以及无线LAN基站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以及协议栈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AP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2的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保持的表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2的帧变换部分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2的隧道生成管理部分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图1的无线LAN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6的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保持的表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6的隧道生成管理部分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数据帧的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通信系统中的帧传输的情况的图。
图11是表示以往的通信系统中的帧传输的情况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以及协议栈的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AP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图13的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保持的表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图13的帧变换部分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图13的隧道生成管理部分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图12的无线LAN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图17的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保持的表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图17的隧道生成管理部分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数据帧的结构的图。
图21是表示图12的通信系统中的帧传输的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同一构成要素赋予同一标号,由于其说明重复,因此省略。
(实施方式1)
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结构。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10包括:无线LAN基站装置200;AP控制装置100,是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其在与无线LAN基站装置200之间形成由无线LAN基站装置200的基站MAC地址和本身的控制站MAC地址决定的、即定义的数据隧道,并使用该数据隧道进行通信;通信终端装置300,接入无线LAN基站装置200来进行通信;以及网络系统400。而且,AP控制装置100与核心(core)网络系统20连接。
对AP控制装置100的无线LAN基站装置200侧的接口赋予MAC地址:S。此外,对无线LAN基站装置200A的AP控制装置100侧的接口赋予MAC地址:X。而且,在AP控制装置1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200A之间,通过由MAC地址:X和MAC地址:S定义的数据隧道进行通信。另外,AP控制装置1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200B之间,通过由MAC地址:Y和MAC地址:S定义的数据隧道进行通信。
此外,在无线LAN基站装置200A和通信终端装置300A之间以BSSID(Basic Service Set ID,基础服务组标识):A作为识别符来进行通信。另外,在无线LAN基站装置200B和通信终端装置300B之间以BSSID(Basic ServiceSet ID):B作为识别符来进行通信。此外,对通信终端装置300A提供终端识别符T1,对通信终端装置300B提供终端识别符T2。
如图1所示,在经由核心网络系统20中的默认路由器发送下行的帧的情况下,AP控制装置100接收被附加了隧道首标(tunnel header)(以下称作“网络侧隧道首标”,与在AP控制装置1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200之间使用的隧道首标相区别)的帧。另外,在核心网络系统20为以太网(注册商标)的情况下,网络侧隧道首标是以太首标。
AP控制装置100使用网络侧隧道首标生成在AP控制装置1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200之间使用的隧道首标以及从无线LAN基站装置200发送给通信终端装置300时所使用的802.11用首标,通过生成的隧道首标以及802.11用首标将802.11帧封装后,对无线LAN基站装置200发送。
无线LAN基站装置200取得来自AP控制装置100的帧后,除去隧道首标,即解封装后发送到通信终端装置300。
在上述下行的帧特别是广播帧的情况下,AP控制装置100将广播地址设为要生成的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然后,无线LAN基站装置200取得来自AP控制装置100的帧后,除去隧道首标并作为802.11帧发送到通信终端装置300。此时,无线LAN基站装置200通过对要发送的通信终端装置300分配的BSSID来覆写802.11帧的Add2。通过这样,能够将帧送到AP控制装置属下的广播域(domain)中存在的终端。此时,AP控制装置100不必复制帧。
如图2所示,AP控制装置100具有:网络侧输入输出部分101;帧变换部分102;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是帧形成单元,其形成将目的地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传输用首标,并由该传输用首标将无线LAN用帧进行封装;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104;以及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105。
网络侧输入输出部分101进行对网络侧即核心网络系统20侧的帧的输入输出。具体来说,将从核心网络系统20侧输入的帧发送给帧变换部分102,此外,将从帧变换部分102输入的帧发送到核心网络系统20。
帧变换部分102使用网络侧隧道首标,生成在从无线LAN基站装置200发送到通信终端装置300时所使用的802.11用首标,通过生成的802.11用首标将802.11帧封装。即,帧变换部分102进行帧的变换。
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进行数据隧道的生成和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104的管理等。此外,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将输入的帧分配给数据隧道。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此时生成隧道首标并附加给帧。
如图3所示,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104具有数据帧用隧道表和数据帧用对应表。
如图3A所示,在数据帧用隧道表中录入(entry)用于通信数据帧的数据隧道,各个数据隧道由目的地MAC地址和发送源MAC地址的组定义(规定)。例如,在图3A的数据帧用隧道表的索引1中定义了在AP控制装置1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200A之间形成的数据隧道。而且,该数据隧道与无线LAN基站装置200和通信终端装置300之间的通信所使用的BSSID相对应。
如图3B所示,数据帧用对应表定义(规定)了对每个数据帧利用哪个数据隧道。例如,如果通信终端装置300A的终端识别符为T1,则在数据帧用对应表中对应的BSSID为A-1,所以在通信终端装置300A和AP控制装置100之间交换数据帧的情况下,在数据帧用隧道表中定义(规定)了利用BSSID为A-1的索引1的数据隧道。
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105对无线LAN基站装置200发送从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取得的帧,此外对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发送来自无线LAN基站装置200的帧。
接着,参照图4说明帧变换部分102的动作。另外,在图4中,特别仅示出了下行的帧的处理流程,即帧变换部分102输入来自网络侧输入输出部分101的帧的情况。
从网络侧输入输出部分101取得帧后,帧变换部分102首先判定该帧的目的地MAC地址是否为单播地址(unicast address)(步骤ST2001)。
在判定的结果是单播地址时(步骤ST2001:是),由于该单播地址是成为帧的发送目的地的通信终端装置300的终端识别符,所以帧变换部分102以该终端识别符作为关键来参照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104的数据帧用对应表,取出由该终端识别符确定的通信终端装置300所分配的BSSID(步骤ST2002)。
在步骤ST2003中,帧变换部分102使用对从网络侧发送来的帧附加的网络侧隧道首标和在步骤ST2002中取得的BSSID生成802.11帧的首标。具体来说,将网络侧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加入802.11帧的Add1,将网络侧隧道首标的发送源MAC地址加入802.11帧的Add3,将在步骤ST2002中取得的BSSID加入Add2。另外,参照图9在后面叙述AP控制装置100以及无线LAN基站装置200之间的数据帧的结构。
在步骤ST2004中,帧变换部分102将被附加了在步骤ST2003中生成的首标的802.11帧发送到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
此外,在步骤ST2001中的判定结果不是单播地址时,即为组播地址或广播地址时(步骤ST2001:否),帧变换部分102使用对从网络侧发送来的帧所附加的网络侧隧道首标,生成802.11帧的首标(步骤ST2005)。具体来说,将网络侧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加入802.11帧的Add1中,将网络侧隧道首标的发送源MAC地址加入802.11帧的Add3中,将广播地址加入Add2中。这里,为了方便而将广播地址加入Add2中,但如后所述,关于Add2也可以在无线LAN基站装置200中覆写对该无线LAN基站装置200分配的BSSID,所以不特别限定于加入广播地址。主要是确保Add2的区域即可。
在步骤ST2006中,帧变换部分102对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发送被附加了在步骤ST2005中生成的首标的802.11帧。
接着,参照图5说明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的动作。另外,在图5中,特别仅示出了下行的帧的处理流程,即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输入来自帧变换部分102的帧的情况。
首先,在步骤ST2101中取得帧后,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判定该帧的Add1是否为单播地址(步骤ST2102)。
在步骤ST2102的判定的结果,Add1是单播地址的情况下(步骤ST2102:是),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以作为该Add1的目的地MAC地址而被存储的终端识别符为关键,检索数据帧用对应表,取出对应的BSSID(步骤ST2103)。
在步骤ST2104中,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以在步骤ST2103中取得的BSSID为关键检索数据帧用隧道表,取出对应的隧道识别符。
在步骤ST2105中,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基于在步骤ST2104中取出的隧道识别符来生成隧道首标,并将附加了该隧道首标的帧发送到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105。
在步骤ST2102中的判定的结果,Add1不是单播地址的情况下,即为组播地址或广播地址的情况下(步骤ST2102:否),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将发送源MAC地址设为本装置的MAC地址而生成隧道首标,由该隧道首标对从帧变换部分102取得的802.11帧进行封装后发送到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105(步骤ST2106)。
如图6所示,无线LAN基站装置200具有网络侧输入输出部分201、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203、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204。
网络侧输入输出部分201进行对网络侧,即AP控制装置100侧的帧的输入输出。具体来说,将从AP控制装置100侧输入的帧发送到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而且将从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输入的帧发送到AP控制装置100。
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进行数据隧道的生成以及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203的管理等。此外,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将输入的帧分配给数据隧道。该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的动作的细节在后面叙述。
如图7所示,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203具有数据帧用隧道表和数据帧用对应表。
如图7A所示,在数据帧用隧道表中录入用于通信数据帧的数据隧道,各个数据隧道由目的地MAC地址和发送源MAC地址的组定义。例如,在图7A的数据帧用隧道表的索引1定义了在AP控制装置1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200A之间形成的数据隧道。而且,该数据隧道与无线LAN基站装置200和通信终端装置300之间的通信所使用的BSSID相对应。
如图7B所示,数据帧用对应表中定义(规定)了对每个数据帧利用哪个数据隧道。例如,如果通信终端装置300A的终端识别符为T1,则在数据帧用对应表中对应的BSSID为A-1,所以在通信终端装置300A和AP控制装置100之间交换数据帧的情况下,在数据帧用隧道表中定义(规定)了利用BSSID为A-1的索引1的数据隧道。
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204对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发送来自通信终端装置300的帧,此外对通信终端装置300发送来自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的帧。
接着,参照图8说明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的动作。另外,在图8中,特别仅示出了下行的帧的处理流程,即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输入来自网络侧输入输出部分201的帧的情况。
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判定取得的帧中的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是否为单播地址(步骤ST2201)。
在判定的结果是单播地址时(步骤ST2201:是),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除去隧道首标,即解封装(步骤ST2202)。
在步骤ST2203中,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将除去隧道首标而得到的802.11帧发送到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204(步骤ST2203)。
在步骤ST2201中的判定的结果,不是单播地址的情况下,即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情况下(步骤ST2201:否),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除去隧道首标,即解封装(步骤ST2204)。
在步骤ST2205中,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由分配给本装置的BSSID覆写除去隧道首标而得到的802.11帧的Add2。
在步骤ST2206中,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将在步骤ST2205中得到的在首标部分施加了修正的802.11帧发送到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204。
接着,参照图9说明在AP控制装置1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200之间使用的数据帧的结构。
如图9所示,数据帧具有隧道首标2301(这里是以太首标)、适配(adaptation)2302、802.11帧2303。隧道首标2301由发送目的地MAC地址和发送源MAC地址以及以太类型构成。以太类型应分配特别的值以使AP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能够识别,但这里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不规定。此外,802.11帧2303由帧控制期间(duration)ID、使用802.11帧而被发送的发送目的地的终端识别符(在实施方式中为通信终端装置300的终端识别符)被存储的地址1区域(Add1)、无线LAN基站装置200的BSSID被存储的地址2区域(Add2)、在发送源的MAC地址(实施方式中经由核心网络系统20而发送来的通信终端装置的MAC地址)被存储的地址3区域(Add3)、时序控制区域、数据区域构成。此外,适配(AD)2302是成为以太帧和802.11帧区分的区域。另外,上述地址1~3中存储的信息从核心网络系统20经由AP控制装置100向无线LAN基站装置200以及通信终端装置300发送的情况下,这也是说明发送的帧为单播地址的情况。
参照图10说明在以上的结构的通信系统10中的帧传输的情况。另外,这里,特别示出了下行线路的广播帧传输的情况。
如图10所示,从具有终端识别符T3的通信终端装置经由以太网(注册商标)对AP控制装置100发送以太帧。在该以太帧的首标部分(网络侧隧道首标部分)中,在目的地MAC地址中存储广播地址(BR),在发送源MAC地址中存储发送源的通信终端装置的终端识别符T3。
AP控制装置100取得上述以太帧后,如上所述,在帧变换部分102中进行以太首标和802.11首标的变换。具体来说,将以太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存储在Add1中,将以太首标的发送源MAC地址存储在Add3中。另外,关于Add2不特别限定存储的信息,确保区域即可。而且,生成通过生成的802.11首标封装的802.11帧。
然后,AP控制装置100在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中对由帧变换部分102形成的802.11帧附加隧道首标。该隧道首标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将发送源MAC地址设为本装置的MAC地址的S。而且,AP控制装置100将由隧道首标封装的帧,还有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为广播地址的帧发送到无线LAN基站装置200。
无线LAN基站装置200A取得来自AP控制装置100的帧后,由于目的地MAC地址为广播地址,所以除去隧道首标而取出802.11帧,由分配给本装置的BSSID:A覆写802.11首标的Add2,然后发送给属下的通信终端装置300。
另外,在以往的通信系统中,如图11所示,在AP控制装置取得广播帧的情况下,AP控制装置复制本装置属下的无线LAN基站装置数的帧,将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各无线LAN基站装置的MAC地址发送帧。此外,关于802.11首标的Add2也存储了AP控制装置分配给发送目的地的无线LAN基站装置的BSSID。
如以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0中,在AP控制装置100取得广播帧的情况下,不像以往那样,进行本装置属下的无线LAN基站装置数的复制等处理,所以能够减轻AP控制装置的处理量。因此,能够提高AP控制装置的性能。此外,在接收到广播帧时,从AP控制装置发送的帧与以往不同,仅是广播帧,所以能够降低AP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之间的业务量,因此能够进行有效率的网络设计。另一方面,以往的无线LAN基站装置仅将从AP控制装置取得的帧的首标除去并发送802.11帧,所以本实施方式的无线LAN基站装置200的处理量与以往的无线LAN基站装置相比,相应地增加了无线LAN基站装置200将被分配的BSSID附加(具体来说,存储在Add2中)到无线LAN用首标所需的部分。但是,在比较以往的AP控制装置中进行的帧的复制和由无线LAN基站装置200进行的BSSID的附加的情况下,附加BSSID的处理量非常小,因此系统整体的负荷比以往的系统大幅地减少。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了广播的情况,但在组播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广播换为组播。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在通信系统10中设置了AP控制装置1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200,AP控制装置100包括:帧变换部分102,基于接收的下行的广播帧或组播帧的数据链路层的首标(网络侧隧道首标),形成无线LAN用首标(例如,802.11首标)并变换为无线LAN用帧(802.11帧);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形成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数据链路层首标(隧道首标)并由该数据链路层首标将无线LAN用帧封装;以及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105,发送由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形成的帧。无线LAN基站装置200包括: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在从接收的帧除去隧道首标后的无线LAN用帧的首标部分(802.11首标)附加对本装置分配的BSSID;以及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204,发送对首标部分附加了BSSID的无线LAN用帧。
通过这样,在AP控制装置100取得广播帧的情况下,不像以往那样,进行本装置属下的无线LAN基站装置数的复制等处理,而且AP控制装置100仅发送一个将数据链路层首标(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的广播帧即可,所以能够降低AP控制装置的处理量。另一方面,以往的无线LAN基站装置仅将从AP控制装置取得的帧的首标除去并发送无线LAN用帧(例如,802.11帧),所以本实施方式的无线LAN基站装置200的处理量与以往的无线LAN基站装置相比,相应地增加了无线LAN基站装置200将被分配的BSSID附加(具体来说,存储在Add2中)到无线LAN用首标所需的部分。但是,在比较以往的AP控制装置中进行的帧的复制和无线LAN基站装置200进行的BSSID的附加的情况下,附加BSSID的处理量非常小,因此系统整体的负荷比以往的系统大幅地减少。由此,可以实现在下行线路中进行广播帧或组播帧通信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有效率的通信的通信系统。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AP控制装置100中设置了:帧变换部分102,基于接收的下行的广播帧或组播帧的数据链路层的首标(网络侧隧道首标),形成无线LAN用首标(例如,802.11首标)并变换为无线LAN用帧(802.11帧);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形成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数据链路层首标(隧道首标)并由该数据链路层首标将无线LAN用帧封装;以及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105,发送由隧道生成管理部分103形成的帧。
通过这样,在取得广播帧的情况下,不像以往那样,进行本装置属下的无线LAN基站装置数的复制等处理,而且仅发送一个将数据链路层首标(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的广播帧即可,所以能够降低处理量,因此可以实现在下行线路中进行广播帧或组播帧通信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有效率的通信的AP控制装置。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在无线LAN基站装置200中设置了:隧道生成管理部分202,在从AP控制装置100发送的、被附加了数据链路层首标(隧道首标)的帧中,除去了隧道首标后的无线LAN用帧的首标部分(例如,802.11首标),附加对本装置分配的BSSID,所述数据链路层首标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以及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204,发送在该首标部分被附加了BSSID的无线LAN用帧。
通过这样,以往的无线LAN基站装置仅将从AP控制装置取得的帧的首标除去并发送无线LAN用帧(例如,802.11帧),所以无线LAN基站装置200的处理量与以往的无线LAN基站装置相比,相应地增加了无线LAN基站装置200将被分配的BSSID附加(具体来说,存储在Add2中)到无线LAN用首标所需的部分。但是,通过在无线LAN基站装置200中进行附加BSSID的处理,从而在AP控制装置100中不必进行由以往的AP控制装置进行的帧的复制,因此系统整体的负荷比以往的系统大幅地减少。由此,可以实现在下行线路中进行广播帧或组播帧通信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有效率的通信的无线LAN基站装置。
(实施方式2)
如图12所示,实施方式2的通信系统30包括:无线LAN基站装置600;AP控制装置500,是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其在与无线LAN基站装置600之间形成由无线LAN基站装置600的基站MAC地址和本身的控制站MAC地址决定的、即定义的数据隧道,并使用该数据隧道进行通信;以及通信终端装置300,接入无线LAN基站装置600来进行通信。而且,AP控制装置500从通信系统30来看与外侧的多个网络系统(这里,为核心网络40~60)连接。
在通信系统30中,在AP控制装置5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600之间形成有多个数据隧道。进而,在通信系统30中,将形成的数据隧道分组,由分组的数据隧道形成虚拟的LAN。具体来说,例如数据隧道#1以及数据隧道#3被赋予同一隧道组识别符#100,由这些数据隧道构筑了虚拟的LAN。通过这样,特别在下行中发送广播帧的情况下,在AP控制装置500中不必对成为发送目的地的各数据隧道生成单播帧,以隧道组为单位发送广播帧即可,所以能够降低AP控制装置500中的处理量。
进而,通过将AP控制装置500外侧的网络系统的识别符和隧道组识别符对应,AP控制装置500能够根据将广播帧发送来的网络系统而决定对哪个虚拟的LAN发送,所以能够降低处理量。
此外,如图12所示,经由核心网络40至60中的默认路由器发送下行的帧的情况下,AP控制装置500接收隧道首标(以下称作“网络侧隧道首标”,与在AP控制装置5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600之间使用的隧道首标相区别),以及被附加了表示帧来自哪个核心网络的网识别符的帧。另外,在核心网络40至60为以太网(注册商标)的情况下,网络侧隧道首标是以太首标。
AP控制装置500使用网络侧隧道首标生成在AP控制装置5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600之间使用的隧道首标以及从无线LAN基站装置600发送给通信终端装置300时所使用的802.11用首标,通过生成的隧道首标以及802.11用首标将802.11帧封装后对无线LAN基站装置600发送。另外,实施方式2中的隧道首标中除了目的地MAC地址以及发送源MAC地址之外还设有用于存储虚拟的LAN的识别符(隧道组识别符)的VLAN标记区域。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网识别符和虚拟的LAN识别符对应。即,根据帧的发送源的核心网络而决定发送目的地的虚拟的LAN。但是,在AP控制装置500中,在与各个核心网络连接的端口在物理上分离的情况下,不必对从核心网络侧发送来的帧附加网识别符,在该情况下将取得帧的端口的识别符作为网识别符来处理即可。
无线LAN基站装置600取得来自AP控制装置500的帧后,除去隧道首标,即解封装后发送到通信终端装置300。
在上述下行的帧特别是广播帧的情况下,AP控制装置500对生成的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利用广播地址。然后,无线LAN基站装置600取得来自AP控制装置500的帧后,除去隧道首标并作为802.11帧发送到通信终端装置300。此时,无线LAN基站装置600通过与存储在隧道首标的VLAN标记区域中的隧道组识别符对应的BSSID来覆写802.11帧的Add2。通过这样,能够将帧送到AP控制装置500属下的广播域中存在的终端。此时,AP控制装置500不必复制帧。
如图13所示,实施方式2的AP控制装置500具有:网络侧输入输出部分501;帧变换部分502;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是帧形成单元,其形成将目的地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传输用首标,并由该传输用首标将无线LAN用帧进行封装;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504;以及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505。
网络侧输入输出部分501进行对网络侧即核心网络40至60侧的帧的输入输出。具体来说,将从核心网络40至60侧输入的帧发送给帧变换部分502,此外,将从帧变换部分502输入的帧发送到要发送的核心网络40至60。
帧变换部分502使用网络侧隧道首标,生成在从无线LAN基站装置600发送到通信终端装置300时所使用的802.11用首标,通过生成的802.11用首标将802.11帧封装。即,帧变换部分502进行帧的变换。此外,帧变换部分502通过规定的方法将对从网络侧取得的帧附加的网识别符提供给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
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进行数据隧道的生成以及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504的管理。此外,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将输入的帧分配给数据隧道。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此时生成隧道首标并附加给帧。
如图14所示,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504具有数据帧用隧道表、数据帧用对应表以及组对应表。
如图14A所示,在数据帧用隧道表中录入用于进行数据帧通信的数据隧道,各个数据隧道由目的地MAC地址和发送源MAC地址以及VLAN标记ID的组定义(规定)。
进而,在数据帧用隧道表中,由目的地MAC地址和发送源MAC地址以及VLAN标记ID的组构成的隧道识别符,与隧道组识别符相对应。而且,例如,图14A的数据帧用隧道表的隧道ID1以及隧道ID3的隧道组识别符同为#100,由隧道ID1以及隧道ID3确定的数据隧道形成了同一虚拟的LAN。
如图14B所示,数据帧用对应表中定义(规定)了对每个数据帧利用哪个数据隧道。例如,如果通信终端装置300A的终端识别符为T1,则在通信终端装置300A和AP控制装置500之间交换数据帧的情况下,定义(规定)了利用在数据帧用隧道表的隧道ID1的数据隧道。
如图14C所示,组对应表中,网识别符和隧道组识别符相对应。该组对应表特别用于在下行中发送广播的帧的情况,将用于确定要发送该广播帧的虚拟的LAN的隧道组识别符与将广播帧发送来的网络系统的网识别符对应。
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505对无线LAN基站装置600发送从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取得的帧,此外对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发送来自无线LAN基站装置600的帧。
接着,参照图15说明帧变换部分502的动作。另外,在图15中,特别仅示出了下行的帧的处理流程,即帧变换部分502输入来自网络侧输入输出部分501的帧的情况。
从网络侧输入输出部分501取得帧后,帧变换部分502首先判定该帧的目的地MAC地址是否为单播地址(步骤ST2401)。
在判定的结果是单播地址时(步骤ST2401:是),由于该单播地址是成为帧的发送目的地的通信终端装置300的终端识别符,所以帧变换部分502以该终端识别符作为关键来参照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504的数据帧用对应表以及数据帧用隧道表,取出由该终端识别符确定的通信终端装置300所分配的BSSID(步骤ST2402)。具体来说,帧变换部分502以单播地址的终端识别符作为关键来参照数据帧用对应表,并取出与该终端识别符对应的隧道ID。然后,帧变换部分502参照数据帧用隧道表,取得所取出的隧道ID对应的BSSID。
在步骤ST2403中,帧变换部分502使用对从网络侧发送来的帧附加的网络侧隧道首标和在步骤ST2402中取得的BSSID,生成802.11帧的首标。具体来说,将网络侧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加入802.11帧的Add1,将网络侧隧道首标的发送源MAC地址加入802.11帧的Add3,将在步骤ST2402中取得的BSSID加入Add2。另外,参照图20在后面叙述AP控制装置500以及无线LAN基站装置600之间的数据帧的结构。
在步骤ST2404中,帧变换部分502将被附加了在步骤ST2403中生成的首标的802.11帧发送到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
此外,在步骤ST2401中的判定结果不是单播地址时,即为组播地址或广播地址时(步骤ST2401:否),帧变换部分502使用对从网络侧发送来的帧附加的网络侧隧道首标,生成802.11帧的首标(步骤ST2405)。具体来说,将网络侧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加入802.11帧的Add1中,将网络侧隧道首标的发送源MAC地址加入802.11帧的Add3中,将帧中附加的网识别符加入Add2中。
另外,对Add2加入网识别符是为了对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传送网识别符,其方法不特别限定。作为其它的方法,例如,也可以不是存储在Add2中,而是通过作为装置内的首标而对帧附加网识别符来交付,此外,也可以通过由帧变换部分502和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共有临时存储信息的存储区域来交付网识别符。在其它的方法的情况下,不限定于在Add2区域中存储的信息,确保了区域即可。其中,在Add2中存储网识别符的方法由于不必设置新的协议或构成要素,所以是能够最简单地实现的方法。
在步骤ST2406中,帧变换部分502将被附加了在步骤ST2405中生成的首标的802.11帧发送到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
接着,参照图16说明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的动作。另外,在图16中,特别仅示出了下行的帧的处理流程,即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输入来自帧变换部分502的帧的情况。
首先,在步骤ST2501中取得帧后,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判定该帧的Add1是否为单播地址(步骤ST2502)。
在步骤ST2502中的判定的结果,Add1是单播地址的情况下(步骤ST2502:是),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以作为该Add1的目的地MAC地址而存储的终端识别符作为关键,检索数据帧用对应表,取出对应的隧道ID(步骤ST2503)。
在步骤ST2504中,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以在步骤ST2503中取得的隧道ID作为关键来检索数据帧用隧道表,取出对应的隧道识别符以及隧道组识别符。
在步骤ST2505中,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基于在步骤ST2504中取出的隧道识别符和隧道组识别符,生成隧道首标,并将附加了该隧道首标的帧发送到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505。
在步骤ST2502中的判定的结果,Add1不是单播地址的情况下,即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情况下(步骤ST2502:否),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以在Add2区域中存储的网识别符作为关键来检索组对应表,取出与该网识别符对应的隧道组识别符(步骤ST2506)。
在步骤ST2507中,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将目的地MAC地址作为广播地址,将发送源MAC地址作为本装置的MAC地址,将VLAN标记区域作为在步骤ST2506取得的隧道组识别符而生成隧道首标,由该隧道首标将从帧变换部分502取得的802.11帧封装后发送到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505(步骤ST2507)。
另外,在参照图16进行的上述说明中,说明了核心网络和虚拟的LAN(即隧道组识别符)一一对应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核心网络和多个隧道组识别符对应。在该情况下,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复制与核心网络对应的隧道组识别符数的帧,并以该数重复进行在步骤ST2506以及步骤ST2507的处理。
如图17所示,无线LAN基站装置600具有网络侧输入输出部分601、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603、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604。
网络侧输入输出部分601进行对网络侧,即AP控制装置500侧的帧的输入输出。具体来说,将从AP控制装置500侧输入的帧发送到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而且将从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输入的帧发送到AP控制装置500。
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进行数据隧道的生成以及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603的管理等。此外,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将输入的帧分配给数据隧道。该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的动作的细节在后面叙述。
如图18所示,隧道管理数据库部分603具有数据帧用隧道表。
如图18所示,在数据帧用隧道表中录入用于进行数据帧通信的数据隧道,各个数据隧道由目的地MAC地址和发送源MAC地址以及VLAN标记ID的组定义(规定)。而且,各数据隧道与隧道组识别符以及BSSID相对应。
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604对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发送来自通信终端装置300的帧,此外对通信终端装置300发送来自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的帧。
接着,参照图19说明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的动作。另外,在图19中,特别仅示出了下行的帧的处理流程,即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输入来自网络侧输入输出部分601的帧的情况。
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判定取得的帧中的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是否为单播地址(步骤ST2601)。
在判定的结果是单播地址时(步骤ST2601:是),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除去隧道首标,即解封装(步骤ST2602)。
在步骤ST2603中,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将除去隧道首标而得到的802.11帧发送到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604(步骤ST2603)。
在步骤ST2601中的判定的结果不是单播地址的情况下,即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情况下(步骤ST2601:否),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除去隧道首标(步骤ST2604)。
在步骤ST2605中,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以在步骤ST2604中除去的隧道首标的VLAN标记区域中存储的隧道组识别符作为关键来参照数据帧用隧道表,取出与该隧道组识别符对应的BSSID。
在步骤ST2606中,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由在步骤ST2605中取得的BSSID覆写除去隧道首标而得到的802.11帧的Add2。
在步骤ST2607中,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将在步骤ST2606中得到的在首标部分施加了修正的802.11帧发送到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604。
另外,在参照图19进行的上述说明中,说明了虚拟的LAN(即隧道组识别符)和BSSID一一对应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虚拟的LAN和多个BSSID对应。在该情况下,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复制与虚拟的LAN对应的BSSID数的帧,并以该数重复进行在步骤ST2606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20说明在AP控制装置500以及无线LAN基站装置600之间使用的数据帧的结构。
如图20所示,数据帧与图9所示的AP控制装置1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200之间使用的数据帧的结构相同,包括隧道首标2301(这里是以太首标)、适配(adaptation)2302、802.11帧2303。其中,隧道首标2301除了发送目的地MAC地址、发送源MAC地址以及以太类型之外,还包括VLAN标记区域2701。
参照图21说明以上的结构的通信系统30中的帧传输的情况。另外,这里,特别示出了下行线路的广播传输的情况。
如图21所示,从具有终端识别符T10的通信终端装置经由以太网(注册商标)对AP控制装置500发送以太帧。在该以太帧的首标部分(网络侧隧道首标部分)中,在目的地MAC地址中存储广播地址(BR),在发送源MAC地址中存储发送源的通信终端装置的终端识别符T10。此外,该通信终端装置属于核心网络40,对发送给AP控制装置500的以太帧附加网识别符1。
AP控制装置500取得上述以太帧后,如上所述,在帧变换部分502中进行以太首标和802.11首标的变换。将网络侧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加入802.11帧的Add1中,将网络侧隧道首标的发送源MAC地址加入802.11帧的Add3中,将附加到帧的网识别符加入Add2中。
然后,AP控制装置500在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中对由帧变换部分502形成的802.11帧附加隧道首标。该隧道首标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将发送源MAC地址设为本装置的MAC地址的S,而且将VLAN标记区域设为与网识别符1对应的#100。而且,AP控制装置500将由隧道首标封装的帧,还有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为广播地址的帧发送到无线LAN基站装置600。
无线LAN基站装置600A以及600B取得来自AP控制装置500的帧后,由于目的地MAC地址是广播地址,VLAN标记ID区域中包含的隧道组识别符#100所对应的数据隧道被建立,所以得知是发送给本装置的帧,并将隧道首标除去后取出802.11帧,由对应于隧道组识别符#100的BSSID:A-1以及BSSID:B-1覆写802.11首标的Add2,并对属下的通信终端装置300A以及通信终端装置300B发送。另外,无线LAN基站装置600C中,由于没有建立与隧道组识别符#100对应的数据隧道,所以不特别进行动作。
如以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30中,在AP控制装置500取得广播帧的情况下,不像以往那样,进行本装置属下的无线LAN基站装置数的复制等处理,所以能够减轻AP控制装置的处理量。因此,能够提高AP控制装置的性能。此外,在接收到广播帧时,从AP控制装置发送的帧与以往不同,仅是广播帧,所以能够降低AP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之间的业务量,因此能够进行有效率的网络设计。
此外,在通信系统30中由于网识别符和隧道组识别符以及BSSID对应,即核心网络和虚拟的LAN以及BSSID对应,所以仅对被分配了帧被传输来的核心网络所对应的BSSID的通信终端装置300送达帧。
此外,在通信系统30中由于网识别符、隧道组识别符以及BSSID相互对应,在AP控制装置500取得广播帧时,通过在隧道首标中包含与将该广播帧传输来的网络的网识别符对应的隧道组识别符,从而不必进行以往的AP控制装置所进行的帧的复制这样的繁重处理,将隧道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来发送帧即可。另一方面,由于以往的无线LAN基站装置仅将从AP控制装置取得的帧的首标除去并发送802.11帧,所以本实施方式的无线LAN基站装置600的处理量与以往的无线LAN基站装置相比,相应地增加了无线LAN基站装置600将与帧所附加的隧道组识别符对应的BSSID附加到无线LAN用首标(具体来说,存储在Add2中)所需的部分。但是,在比较以往的AP控制装置中进行的帧的复制和由无线LAN基站装置600进行的BSSID的附加的情况下,附加BSSID的处理量非常小,因此系统整体的负荷比以往的系统大幅地减少。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观看数据帧用隧道表(图14A、图18)可知,在AP控制装置5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600之间形成的数据隧道由目的地MAC地址、发送源MAC地址以及VLAN标记ID的组规定。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通过将分配给无线LAN基站装置600的BSSID用作该无线LAN基站装置600的AP控制装置500侧的MAC地址,数据隧道可以由目的地MAC地址以及发送源MAC地址的组规定。主要是BSSID、规定数据隧道的隧道识别符、识别虚拟的LAN的隧道组识别符对应即可。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了广播的情况,但在组播的情况下将广播换为组播即可。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2,通信系统30中设置了AP控制装置5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600,AP控制装置500包括:帧变换部分502,基于接收的下行的广播帧或组播帧的数据链路层的首标(网络侧隧道首标),形成无线LAN用首标(例如,802.11首标)并变换为无线LAN用帧(802.11帧);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形成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数据链路层首标(隧道首标)并由该数据链路层首标将无线LAN用帧封装;以及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505,发送由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形成的帧。无线LAN基站装置600包括: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在从接收的帧除去隧道首标后的无线LAN用帧的首标部分(802.11首标)附加对本装置分配的BSSID;以及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604,发送对首标部分附加了BSSID的无线LAN用帧。
而且,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根据将广播帧传输来的网络的网识别信息(网识别符),对数据链路层首标(隧道首标)附加在AP控制装置5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600之间形成的虚拟LAN的识别信息(隧道组识别符)。
通过这样,在下行中发送广播的帧的情况下,在AP控制装置500中不必生成对各个发送目的地的单播帧,以虚拟LAN为单位发送广播帧即可,所以能够减轻AP控制装置500中的处理量。进而,通过将网络系统的网识别符和隧道组识别符对应,从而AP控制装置500根据将广播帧发送来的网络系统,决定发送到哪个虚拟LAN,所以能够削减处理量。
此外,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附加与接收的帧所附加的虚拟LAN识别信息对应的BSSID。
通过这样,能够仅对被分配了与将帧传输来的虚拟LAN对应的BSSID的通信终端装置送达帧。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2,AP控制装置500中设置了:帧变换部分502,基于接收的下行的广播帧或组播帧的数据链路层的首标(网络侧隧道首标),形成无线LAN用首标(例如,802.11首标)并变换为无线LAN用帧(802.11帧);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形成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数据链路层首标(隧道首标)并由该数据链路层首标将无线LAN用帧封装;以及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505,发送由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形成的帧。
而且,隧道生成管理部分503根据将广播帧传输来的网络的网识别信息(网识别符),对数据链路层首标(隧道首标)附加在AP控制装置500和无线LAN基站装置600之间形成的虚拟LAN的识别信息(隧道组识别符)。
通过这样,在下行中发送广播的帧的情况下,在AP控制装置500中不必生成对各个发送目的地的单播帧,以虚拟LAN为单位发送广播帧即可,所以能够减轻AP控制装置500中的处理量。进而,通过将网络系统的网识别符和隧道组识别符对应,从而AP控制装置500根据将广播帧发送来的网络系统,决定发送到哪个虚拟LAN,所以能够削减处理量。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2,在无线LAN基站装置600中设置了: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在从AP控制装置500发送的、被附加了数据链路层首标(隧道首标)的帧中,除去了隧道首标后的无线LAN用帧的首标部分(例如,802.11首标),附加对本装置分配的BSSID,所述数据链路层首标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以及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604,发送在该首标部分被附加了BSSID的无线LAN用帧。
进而,隧道生成管理部分602附加与对接收的帧附加的虚拟LAN识别信息对应的BSSID。
通过这样,能够仅对被分配了与将帧传输来的虚拟LAN对应的BSSID的通信终端装置送达帧。
(其它实施方式)
(1)在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由AP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构成的通信系统通过数据链路层将AP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之间直接连接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AP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之间通过几个路由器连接,即用网络层连接也可以。
在该情况下,AP控制装置基于在帧变换部分接收的下行的广播帧或组播帧的数据链路层的首标(网络侧隧道首标)形成无线LAN用首标(例如,802.11首标),并变换为无线LAN用帧(802.11帧),在隧道生成管理部分中,形成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网络层首标,并通过该网络层首标将无线LAN用帧进行封装,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发送由隧道生成管理部分形成的帧。
另一方面,无线LAN基站装置在隧道生成管理部分中,对从接收的帧中除去了无线LAN用帧所附加的首标后的无线LAN用帧附加对本装置分配的BSSID,在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中发送在首标部分被附加了BSSID的无线LAN用帧。
此外,AP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之间的路由器也可以是进行MPLS(Multi 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签切换)的路由器。在该情况下,AP控制装置基于在帧变换部分中接收的下行的广播帧或组播帧的数据链路层的首标(网络侧隧道首标),形成无线LAN用首标(例如,802.11首标),并变换为无线LAN用帧(802.11帧),在隧道生成管理部分中形成广播或组播的标签(label)并通过该标签将无线LAN用帧进行封装,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发送由隧道生成管理部分形成的帧。
另一方面,无线LAN基站装置在隧道生成管理部分中,对从接收的帧中除去了对无线LAN用帧附加的标签的无线LAN用帧附加对本装置分配的BSSID,在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中发送在首标部分被附加了BSSID的无线LAN用帧。
主要是,在AP控制装置的隧道生成管理部分中,形成用于从AP控制装置向无线LAN基站装置传输下行的广播或组播所需的“传输用首标”(该“传输用首标”中也包含MPLS中的标签)即可。而且,该“传输用首标”的目的地MAC地址以及IP地址或标签设为广播或组播即可。
而且,在无线LAN基站装置的隧道生成管理部分中,对从接收的帧中除去了无线LAN用帧所附加的“传输用首标”后的无线LAN用帧的首标部分附加对本装置分配的BSSID即可。
(2)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由AP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构成的通信系统通过数据链路层将AP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之间直接连接,并且将由数据链路层形成的数据隧道通过隧道组识别符分组而形成作为“虚拟网”之一的虚拟的LAN。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由AP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构成的通信系统中,在AP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之间通过进行MPLS(Multi 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的路由器连接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标签来实现路径(通过MPLS传送的帧通过的通路)的分组,能够形成由多个路径构成的“虚拟网”。
在该情况下,AP控制装置基于在帧变换部分中接收的下行广播帧或组播帧的数据链路层的首标(网络侧隧道首标)来形成无线LAN用首标(例如,802.11首标),并变换为无线LAN用帧(802.11帧),在隧道生成管理部分中形成广播或组播的标签,通过该标签来封装无线LAN用帧,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发送由隧道生成管理部分形成的帧。然后,隧道生成管理部分根据将广播帧或组播帧传输来的网络的网识别信息(网识别符),将在AP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之间形成的“虚拟网的识别信息”附加到标签上。
另一方面,无线LAN基站装置在隧道生成管理部分中,对从接收的帧中除去了无线LAN用帧所附加的标签后的无线LAN用帧附加对本装置分配的BSSID,在终端侧输入输出部分中,发送在首标部分附加了BSSID的无线LAN用帧。进而,隧道生成管理部分附加与接收的帧所附加的“虚拟网识别信息”,对应的BSSID。
另外,上述虚拟LAN以及MPLS所适用的网络是“虚拟网”的一例,不特别限定于这两个。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第一方式采用以下结构,即包括: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其具有:帧变换单元,基于接收的下行广播帧或组播帧的数据链路层的首标来形成无线LAN用首标,并变换为无线LAN用帧;帧形成单元,形成将目的地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传输用首标,并由该传输用首标将所述无线LAN用帧进行封装;和发送单元,发送由所述帧形成单元形成的帧;以及无线LAN基站装置,其具有:首标修正单元,对从接收的所述帧中除去了所述传输用首标后的所述无线LAN用帧的首标部分附加对本装置分配的BSSID;和无线LAN用帧发送单元,发送在所述首标部分被附加了所述BSSID的所述无线LAN用帧。
根据该结构,在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取得广播帧的情况下,不像以往那样,进行本装置属下的无线LAN基站装置数的复制等处理,而且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仅发送一个将传输用首标的目的地地址设为广播地址的广播帧即可,所以能够降低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的处理量。另一方面,以往的无线LAN基站装置仅将从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取得的帧的首标除去并发送无线LAN用帧,所以无线LAN基站装置的处理量与以往的无线LAN基站装置相比,相应地增加了无线LAN基站装置将被分配的BSSID附加到无线LAN用首标所需的部分。但是,在比较以往的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中进行的帧的复制和由无线LAN基站装置进行的BSSID的附加的情况下,由于附加BSSID的处理量非常小,因此系统整体的负荷比以往的系统大幅地减少。由此,可以实现在下行线路中进行广播帧或组播帧通信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有效率的通信的通信系统。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第二方式采用以下结构,即所述帧形成单元根据将所述广播帧发送来的网络的网识别信息,对所述传输用首标附加在所述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和无线LAN基站装置之间形成的虚拟网的识别信息。
根据该结构,在下行中发送广播或组播的帧的情况下,在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中不必对各个发送目的地生成单播帧,以虚拟网为单位发送广播帧或组播帧即可,所以能够降低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中的处理量。进而,通过将网络的网识别符和虚拟网识别信息相对应,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根据将广播帧或组播帧发送来的网络来决定对哪个虚拟网发送,所以能够降低处理量。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第三方式采用以下结构,即所述首标修正单元附加与对接收的所述帧附加的所述虚拟网识别信息对应的所述BSSID。
根据该结构,能够仅对被分配了与将帧传输来的虚拟网对应的BSSID的通信终端装置送达帧。
本发明的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的第一方式采用以下结构,即包括:帧变换单元,基于接收的下行广播帧或组播帧的数据链路层的首标来形成无线LAN用首标,并变换为无线LAN用帧;帧形成单元,形成将目的地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传输用首标,并由该传输用首标将所述无线LAN用帧进行封装;以及发送单元,发送由所述帧形成单元形成的帧。
根据该结构,在取得了广播帧或组播帧的情况下,不像以往那这样,进行本装置属下的无线LAN基站装置数的复制等处理,而且仅发送一个将传输用首标的目的地地址设为广播地址的广播帧或将传输用首标的目的地地址设为组播地址的组播帧即可,所以能够降低处理量,因此可以实现在下行线路中进行广播帧或组播帧通信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有效率的通信的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的第二方式采用以下结构,即所述帧形成单元对所述无线LAN用首标不附加BSSID。
根据该结构,在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中,由于不像以往那样需要附加BSSID,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处理量。
本发明的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的第三方式采用以下结构,即所述帧形成单元根据将所述广播帧发送来的网络的网识别信息,对所述传输用首标附加在与无线LAN基站装置之间形成的虚拟网的识别信息。
根据该结构,在下行中发送广播的帧的情况下,在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中不必对各个发送目的地生成单播帧,以虚拟网为单位发送广播帧即可,所以能够降低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中的处理量。进而,通过将网络的网识别符和虚拟网识别信息相对应,从而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根据将广播帧发送来的网络来决定对哪个虚拟网发送,所以能够降低处理量。
本发明的无线LAN基站装置的第一方式采用以下结构,即包括:首标修正单元,在从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发送的、被附加了传输用首标的帧中,除去了该传输用首标后的无线LAN用帧的首标部分,附加对本装置分配的BSSID,所述传输用首标将目的地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以及无线LAN用帧发送单元,发送在所述首标部分被附加了所述BSSID的所述无线LAN用帧。
根据该结构,以往的无线LAN基站装置仅将从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取得的帧的首标除去并发送无线LAN用帧,所以无线LAN基站装置的处理量与以往的无线LAN基站装置相比,相应地增加了无线LAN基站装置将被分配的BSSID附加到无线LAN用首标所需的部分。但是,通过在无线LAN基站装置中进行附加BSSID的处理,从而在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中不必进行以往的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进行的帧的复制,因此系统整体的负荷比以往的系统大幅地减少。由此,可以实现在下行线路中进行广播帧或组播帧通信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有效率的通信的无线LAN基站装置。
本发明的无线LAN基站装置的第二方式采用以下结构,即所述首标修正单元附加与接收的所述帧所附加的虚拟网识别信息对应的所述BSSID。
根据该结构,能够仅对被分配了与将帧传输来的虚拟网对应的BSSID的通信终端装置送达帧。
本说明书基于2004年11月12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04-329063。该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无线LAN基站控制装置以及无线LAN基站装置具有在下行线路中进行广播帧或组播帧通信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有效率的通信的效果,特别对无线LAN通信系统、构筑它的接入点控制装置以及接入点有效。
Claims (8)
1.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无线局域网基站控制装置,其具有:帧变换单元,基于接收的下行广播帧或组播帧的数据链路层的首标来形成无线局域网用首标,并变换为无线局域网用帧;帧形成单元,形成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传输用首标,并由该传输用首标将所述无线局域网用帧进行封装;和发送单元,发送由所述帧形成单元形成的帧;以及
无线局域网基站装置,其具有:首标修正单元,在从接收的所述帧中除去了所述传输用首标后的所述无线局域网用帧的首标部分,附加对本装置分配的BSSID;和无线局域网用帧发送单元,发送在所述首标部分被附加了所述BSSID的所述无线局域网用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帧形成单元根据所述广播帧传输来的网络的网识别信息,在所述传输用首标中附加在所述无线局域网基站控制装置和无线局域网基站装置之间形成的虚拟网的识别信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首标修正单元附加与接收的所述帧中所附加的所述虚拟网识别信息对应的BSSID。
4.一种无线局域网基站控制装置,包括:
帧变换单元,基于接收的下行广播帧或组播帧的数据链路层的首标来形成无线局域网用首标,并变换为无线局域网用帧;
帧形成单元,形成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的传输用首标,并由该传输用首标将所述无线局域网用帧进行封装;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由所述帧形成单元形成的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局域网基站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帧形成单元不在所述无线局域网用首标中附加BSSID。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局域网基站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帧形成单元根据所述广播帧传输来的网络的网识别信息,在所述传输用首标中附加在与无线局域网基站装置之间形成的虚拟网的识别信息。
7.一种无线局域网基站装置,包括:
首标修正单元,在从无线局域网基站控制装置发送的、被附加了传输用首标的帧中,除去了该传输用首标后的无线局域网用帧的首标部分,附加对本装置分配的BSSID,所述传输用首标将目的地MAC地址设为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以及
无线局域网用帧发送单元,发送在所述首标部分中被附加了所述BSSID的所述无线局域网用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局域网基站装置,其中,所述首标修正单元附加与接收的所述帧中所附加的所述虚拟网识别信息对应的BSSI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29063/2004 | 2004-11-12 | ||
JP2004329063A JP4558454B2 (ja) | 2004-11-12 | 2004-11-12 | 通信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61672A CN101061672A (zh) | 2007-10-24 |
CN100502335C true CN100502335C (zh) | 2009-06-17 |
Family
ID=36336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8003835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2335C (zh) | 2004-11-12 | 2005-08-23 | 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基站控制装置和无线局域网基站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56069B2 (zh) |
EP (1) | EP1802039A4 (zh) |
JP (1) | JP4558454B2 (zh) |
CN (1) | CN100502335C (zh) |
WO (1) | WO200605163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03209297A1 (en) | 2002-01-18 | 2003-09-02 | Massachusetts Eye And Ear Infirmary |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preserving the viability of photoreceptor cells |
WO2007133786A2 (en) * | 2006-05-12 | 2007-11-22 | Telsima Corporation | Dynamic vlan ip network entry |
US20070280235A1 (en) * | 2006-06-01 | 2007-12-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quisition and delivery of services to devices in a wireless multicast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837704B1 (ko) * | 2006-09-29 | 2008-06-13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진화된 umts 망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
US8547891B2 (en) * | 2006-10-10 | 2013-10-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ing multicasting over a forward link |
US20080219203A1 (en) * | 2007-03-09 | 2008-09-11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for mac process and flexible connection in wireless multi-hop relaying network |
US8331294B2 (en) * | 2007-07-20 | 2012-12-11 | Broadcom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information among personalized and shared resources with a personalized portable device |
US7746868B2 (en) * | 2008-01-25 | 2010-06-29 | Cisco Technology, Inc. | Transporting multi-basic service set (BSS) frames over wired medium preserving BSS-ID |
US9240898B1 (en) * | 2008-02-28 | 2016-01-19 | Marvell Israel (M.I.S.L.) Ltd. | Integrating VLAN-unaware devices into VLAN-enabled networks |
CN101309276B (zh) * | 2008-06-27 | 2012-04-18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Lwapp分片报文的处理方法和处理设备 |
CN101304615B (zh) * | 2008-07-09 | 2011-08-03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混合接入方法和设备 |
CN102355686B (zh) * | 2008-07-16 | 2015-08-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隧道管理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
BRPI0822982A8 (pt) * | 2008-07-30 | 2018-04-10 | Bitcarrier S L | sistema e método para monitorar pessoas e/ou veículos em ambientes urbanos |
CN101640621B (zh) * | 2008-08-01 | 2012-09-19 |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在集中式无线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KR100964212B1 (ko) | 2008-09-03 | 2010-06-17 | 본넷시스템(주) | 무손실 핸드 오버를 지원하는 모바일 노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손실 핸드 오버 방법 |
JP4988689B2 (ja) * | 2008-11-27 | 2012-08-01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無線lan装置 |
CN102137401B (zh) * | 2010-12-09 | 2018-07-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局域网集中式802.1x认证方法及装置和系统 |
CN102547583B (zh) * | 2010-12-17 | 2016-01-06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局域网系统中组播业务传送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JP5434975B2 (ja) * | 2011-07-07 | 2014-03-05 |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
CN102333357B (zh) * | 2011-08-11 | 2013-04-17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局域网络中的管理方法和无线接入控制器 |
US8811361B2 (en) * | 2011-08-26 | 2014-08-19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 Hybrid broadcast packet replication for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s |
KR101439534B1 (ko) | 2011-09-16 | 2014-09-12 | 주식회사 케이티 | AC와 AP의 연동 기반의 WiFi 로밍에서의 웹 리다이렉트 인증 방법 및 장치 |
US9479435B2 (en) * | 2011-11-09 | 2016-10-25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transport of data packets in a network |
US9504089B2 (en) * | 2012-05-14 | 2016-11-22 | Broadcom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station bridging |
US8842651B2 (en) * | 2012-11-28 | 2014-09-23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 Access point groupings bridging tunneled traffic for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20140362785A1 (en) * | 2013-06-05 | 2014-12-11 | Max4G, Inc. | Mapping Via Back To Back Ethernet Switches |
CN103313308B (zh) * | 2013-06-18 | 2016-06-29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
CN106464708B (zh) * | 2014-06-25 | 2020-01-31 | 柏思科技有限公司 | 针对符合条件的包通过隧道传输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
US9961587B2 (en) | 2014-06-26 | 2018-05-01 | Gilat Satellite Networks Lt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tunneled traffic |
US10021594B2 (en) * | 2014-06-26 | 2018-07-10 | Gilat Satellite Networks Lt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tunneled traffic |
US11070395B2 (en) * | 2015-12-09 | 2021-07-20 | Nokia Of America Corporation | Customer premises LAN expansion |
CN111224857B (zh) * | 2016-06-29 | 2024-09-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实现组合虚拟专用网vpn的方法与装置 |
US20220201796A1 (en) * | 2019-04-22 | 2022-06-23 | Ne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ler, system, and method |
US11304259B2 (en) | 2019-11-22 | 2022-04-12 | Cisco Technology, Inc. | Efficient multicast communication suitable for use in local private 3GPP network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36257A (ja) * | 1997-10-31 | 1999-05-21 | Toshiba Tec Corp | 無線式データ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式データ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したコンピュータで読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 |
DE60206715T2 (de) * | 2001-08-07 | 2006-07-13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Drahtloses Kommunikationssystem und drahtlose Station |
US7016948B1 (en) * | 2001-12-21 | 2006-03-21 | Mcafee,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ailed protocol analysis of frames captured in an IEEE 802.11 (b) wireless LAN |
JP2003318816A (ja) * | 2002-04-18 | 2003-11-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
JP2004312257A (ja) * | 2003-04-04 | 2004-11-04 | Toshiba Corp | 基地局、中継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
2004
- 2004-11-12 JP JP2004329063A patent/JP455845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8-23 US US11/719,045 patent/US775606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8-23 CN CN200580038352.5A patent/CN10050233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8-23 EP EP05775085A patent/EP1802039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08-23 WO PCT/JP2005/015287 patent/WO200605163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Light Weight Access Point Protocol (LWAPP),draft-ohara-capwap-lwapp-00. P. Calhoun et al.http://www.ietf.org/ietf/1id-abstracts.txt. 2004 |
Light Weight Access Point Protocol (LWAPP),draft-ohara-capwap-lwapp-00. P. Calhoun et al.http://www.ietf.org/ietf/1id-abstracts.txt. 2004 * |
Virtual Access Points. Bernard Aboba:.http://grouper.ieee.org/groups/802/11/index.html. 2003 |
Virtual Access Points. Bernard Aboba:.http://grouper.ieee.org/groups/802/11/index.html. 2003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6140806A (ja) | 2006-06-01 |
WO2006051638A1 (ja) | 2006-05-18 |
CN101061672A (zh) | 2007-10-24 |
EP1802039A4 (en) | 2011-11-23 |
EP1802039A1 (en) | 2007-06-27 |
US20080069024A1 (en) | 2008-03-20 |
JP4558454B2 (ja) | 2010-10-06 |
US7756069B2 (en) | 2010-07-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02335C (zh) | 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基站控制装置和无线局域网基站装置 | |
CN1981485B (zh) | 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基站控制装置以及无线局域网基站装置 | |
JP4094658B2 (ja) | フラッディング抑制方法 | |
CN105812259B (zh) |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和设备 | |
JP5413517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制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2047721B (zh) | 用于无线网络中的数据路径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 |
US7216159B2 (en) | Wireless LAN system for virtual LAN | |
US20100157963A1 (en) | Method for providing mobility to mobile node i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system and gateway switch | |
US20070121655A1 (en) | Method for forwarding packet and apparatus thereof | |
US20110058549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layer 2 manipulator and forwarder | |
CN103036809A (zh) | 用于具有有效链路利用的可伸缩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08085375A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ast routing | |
US20220209996A1 (en) | Interface Exten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
CN104283858A (zh) | 控制用户终端接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WO2005112356A1 (ja) | 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接続局装置、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パケットロス低減方法 | |
US20020034962A1 (en) | Subscriber wireless access system | |
CN101150481A (zh) | Wlan和lan互通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2685840A (zh) | 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
US20070165603A1 (en) | Access network system, subscriber station device, and network terminal device | |
JP4074283B2 (ja) |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 |
CN101335663B (zh) | 一种无线局域网接入方法 | |
US9240898B1 (en) | Integrating VLAN-unaware devices into VLAN-enabled networks | |
JP2003060656A (ja) | 無線lanにおけるvlan構築方法、無線中継機用vlanパケット処理プログラム、無線中継機用vlanパケット処理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vlan機能を有する無線中継機及び無線vlanシステム | |
US9231862B2 (en) | Selective service based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flooding | |
CN112866143B (zh) | 一种实现802.1cb协议的装置及芯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17 Termination date: 20140823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