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92869C - 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92869C CN100492869C CNB2006101302269A CN200610130226A CN100492869C CN 100492869 C CN100492869 C CN 100492869C CN B2006101302269 A CNB2006101302269 A CN B2006101302269A CN 200610130226 A CN200610130226 A CN 200610130226A CN 100492869 C CN100492869 C CN 100492869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speed
- wheel
- main air
- perma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0408 swee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819 phase cycl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01150115538 nero gene Protein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39290 Aran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08190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33805 Phoenix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6011 Strok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96 body we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05 multipol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77 unit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6—Power conversion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spects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其中,在风电机上配置相对定子以Nzr速度旋转的主风轮;副风轮带动永磁外转子以Ne速度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在副传动轴上配置以Nzre转速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的、具有Pe极对数的永磁外转子;控制系统中机组集控装置进行主风轮叶尖速比控制、功率控制、频率控制,由机组集控装置发出相应指令,使副风轮按机组集控装置预设的规律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并形成使发电机定子电压频率始终为50Hz的变化转速。本发明无需配置功率复杂的变流装置,有效的简化了机组构造,提高了机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机,特别是双转子电机风力发电机组的变速恒频励磁控制方法及其变速恒频励磁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习知技术如中国专利CN200510022771.1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的变速恒频方法,其特点是,首先将风力机转子的转速通过增速齿轮箱增速,然后将变速产生的输入功率输入差动永磁电机的输入轴,由差动永磁电机的差速机构进行功率分流或合流产生功率流进入差动永磁电机的定子绕组经馈线对电网实现恒速恒频发电,以提高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
又如中国专利CN200410003089.3公开了一种MW级直接驱动永磁外转子同步风力发电机,它采用多极外转子结构。该发电机包括固定轴、转动轴、线圈绕组、永磁磁钢、铁芯、定子和外转子,其中转动轴通过轴承安装于固定轴上,定子通过定子支架安装于固定轴上,外转子通过转子支架安装于转动轴上,在绕组线圈和定子支架之间可以设有轴向的冷却通风道;在外转子和定子之间的迎风面设有保护罩。由于极数多,其转速很低,因而不需要增速齿轮箱配套,可以直接驱动发电;发电机无自带冷却风扇或外装冷却系统。
习知风力发电机组通过齿轮箱将风轮在风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动力传递给发电机并使其得到相应的转速;通常风轮的转速很低,远达不到高速发电机发电所要求的转速,必须通过齿轮箱齿轮副的增速作用来实现;而风力发电机机组的工况环境一般很差,齿轮箱频发故障是常有的事。
习知的技术制造的产品可靠性差,维护成本高,机组效率低。业界希望利用无刷双馈电机技术的无刷结构和较宽的变速恒频运行范围,结合安装于双转子传动轴上相互反向旋转的双凤轮高效利用风能的技术优势,去掉齿轮箱和复杂的控制系统实现发电机组的变速恒频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克服袭用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本发明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
本案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
本发明解决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其中,
1)在风电机上配置在风力作用下相对具有Pg极对数的定子以Nzr速度旋转的主风轮,且主风轮转速满足下述关系式:
其中:Nzr表示主风轮转速;Pg表示定子绕组极对数;Pe表示永磁外转子的极对数;fg表示定子频率;fe表示永磁外转子折算频率;
2).风电机的副风轮带动永磁外转子以Ne速度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且永磁外转子折算频率满足下述关系式:
其中:Ne表示副风轮相对定子转速。
3).在副传动轴上配置以Nzre转速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的、具有Pe极对数的永磁外转子,永磁外转子相对励磁机内转子旋转的转速满足下述关系式:Nzre=Nzr+Ne
其中:Nzre表示永磁外转子相对励磁机内转子旋转的转速;
4)当主风轮低于额定转速时,机组集控装置进行主风轮叶尖速比控制:经由风速检测装置联结的端口测得的风速和通过转速测量装置测得的主风轮转速传输给机组集控装置,经与机组集控装置预设的主风轮叶尖速比数值比对,计算出桨距角的调节数值,再与主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采集的桨距角值比对,由机组集控装置对主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发出变桨指令;由机组集控装置按照 关系式对主、副风轮变速控制;
5)当主风轮达到额定转速时,机组集控装置对发电机进行功率控制,经由输出电流检测装置测得的发电机的输出电流和经由输出电压测量装置测得的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传输给机组集控装置,经由该机组集控装置运算出的发电机输出功率值与预设的额定功率数值比对;符合预设值时,机组集控装置将采集到的由风速检测装置联结的端口测得的风速和通过转速测量装置测得的主风轮额定转速,计算出该风速下主风轮额定转速的桨距角的调节数值,再与主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采集的桨距角值比对,由机组集控装置对主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发出变桨指令;
6)当主风轮以低于或符合额定转速运行时,机组集控装置通过副风轮对发电机进行频率控制:机组集控装置采集电网频率检测装置频率数值与主、副风轮设定转速下计算得到的发电机输出电压频率数值比对,计算出该风速下副风轮桨距角的调节数值,再与副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采集的桨距角值比对,由机组集控装置对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发出变桨指令,使副风轮按机组集控装置预设的规律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并形成使发电机定子电压频率始终为50Hz的变化转速;
7)当主风轮转速达到额定转速的1.2-1.5倍时,同时副风轮转速达到最低转速0速时,制动器启动。
本案解决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励磁机内转子绕组极对数设置为Pe对极;所述发电机转子绕组极对数设置为Pg对极;所述的励磁机内转子绕组与发电机转子绕组通过转子间连接线反相序连接;当发电机达到额定输出功率时,机组功率因数控制在cosθ=1左右运行;当发电机转速低于额定最低转速或发电机输出功率高于最大输出功率时,从电网上解列发电机,通过并网控制装置配置完成软解列。
前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的定子绕组极对数是3倍的永磁外转子极对数,装配在主传动轴上的主风轮与装配在副传动轴的副风轮借由叶片桨距角的相对反方向调节呈相对反向旋转配置。
本案解决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包括风电机,其中,所述风电机中,发电机定子和通过主传动轴传动、相对该定子呈旋转构造设置的发电机转子,励磁机通过装置主风轮的主传动轴与发电机主体同轴串装;永磁体设在永磁外转子的磁轭上构成励磁机的永磁外转子;该永磁外转子以与励磁机内转子呈相对旋转的构造、且该永磁外转子呈相对发电机定子旋转的构造设置;副风轮呈可驱动永磁外转子的构造装置在副传动轴上;借由副风轮传动的副传动轴与借由主风轮传动的主传动轴成可相互转动的方式同轴联结;
主、副风轮上设置可将转速的信号传送到机组集控装置的主风轮转速测量装置、副风轮转速测量装置;
机组集控装置具有与风速检测装置联结的端口、与风向检测装置联结的端口、与上位机传输数据的端口;
偏航控制器与机组集控装置以控制主风轮下风向对风旋转的方式联结;所述的主风轮与副风轮分别配置调节桨距角的主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所述的主、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与机组集控装置均以控制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变桨的方式联结;
在发电机的电压输出端依次连接可对发电机输出电压加以限制、同期后软并网、停机时软解裂的并网控制装置、和升压变压器,再与外电网联接;在并网控制装置、和升压变压器之间依次配置与机组集控装置联结的输出电压测量装置、与机组集控装置联结的输出电流检测装置、及与机组集控装置联结的电网频率检测装置;在发电机与并网控制装置之间配置与机组集控装置联结的空载检测装置。
本案解决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其中:所述风电机的副风轮以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的传动构造配置;主风轮呈下风向对风旋转结构设置;所述主风轮的叶片扫风面积设置为副风轮的叶片扫风面积2-5倍。
前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其中:所述主、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构造相同,它由变桨伺服机构与变桨控制装置组成,所述机组集控装置通过变桨控制装置与变桨伺服机构呈根据检测到的桨距角变化进行主风轮和副风轮转速调节的方式联结;所述的主风轮与副风轮内分别配置副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主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
前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其中:所述风电机的永磁体成组配置,其极对数与励磁机内转子极对数匹配;所述装置永磁体的磁轭设置在永磁外转子壳体内;主、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由伺服电机驱动;该变桨伺服机构与机组集控装置呈可依桨距角的变化对主风轮和副风轮进行转速调节的方式电气联结。
前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其中:所述风电机的主风轮叶片扫风面积约是副风轮的叶片扫风面积的3倍,所述的扫风面积是风轮旋转形成的面积;所述的主风轮下风向对风旋转,副风轮上风向反向对风旋转;所述副风轮与励磁机之间留有避免副风轮与塔架碰撞的预设间距;制动器与机组集控装置以当副风轮转速为0时可启动工作的电气方式联结。
前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其中:所述定子绕组极对数Pg设置为大于永磁外转子极对数Pe,所述配置在主传动轴上的主风轮,在风力作用下相对具有Pg极对数的定子以Nzr速度旋转,且主风轮转速满足下述关系式配置:
其中:Nzr表示主风轮转速;Pg表示定子绕组极对数;Pe表示永磁外转子的极对数;fg表示定子频率;fe表示永磁外转子折算频率;
所述定子绕组极对数是3倍的永磁外转子极对数;所述励磁机内转子绕组极对数设置为Pe对极;所述发电机转子绕组极对数设置为Pg对极;所述的励磁机内转子绕组与发电机转子绕组通过转子间连接线反相序连接;风电机的的副风轮配置在副传动轴上,该副风轮带动永磁外转子以Ne速度旋转,且永磁外转子折算频率满足下述关系式:
在副传动轴上配置以Nzre转速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的、具有Pe极对数的永磁外转子,永磁外转子相对励磁机内转子旋转的转速满足下述关系式:
Nzre=Nzr+Ne
其中:Nzre表示永磁外转子相对励磁机内转子旋转的转速;所述的主、副传动轴均具有预设直径的中空通孔,该传动轴借由配置在发电机上的轴承和励磁机上的轴承支撑。
前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其中,所述风电机的副风轮以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的传动构造配置;所述的副风轮呈上风向对风旋转结构设置;主风轮呈下风向对风旋转结构设置;所述永磁体成组配置,其极对数与励磁机内转子极对数匹配;所述装置永磁体的磁轭设置在永磁外转子壳体内。
前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其中,所述副风轮与励磁机之间留有避免副风轮与塔架碰撞的预设间距。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在优异的结构配置下,至少有如下的优点:
本发明无需配置功率复杂的变流装置,有效的简化了机组构造,提高了机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降低了控制系统成本;
本发明双风轮的合理配置、虽然双风轮结构使设备造价略有增加,但设置较大的风轮用于发电,较小的风轮调节励磁频率兼而发电,有效提高了风能利用率,较常规单风轮风电机组风能利用率提高10%-15%;
本案采用无刷双馈电机转子和旋转永磁外转子双转子结构,实现机组变速恒频励磁运行,相当同容量单转子发电机极对数至少减少1/3,从而缩短发电机直径,便于设备运输、降低机组重量;本案双风轮结构设置及偏航机构的配置,使机组偏航控制变的更简单、可靠;
本案机组可实现变速恒频运行、变桨距调节,额定风速以下本案双风轮发电机组较单风轮变速恒频机组风能利用率有较大提高,无齿轮箱、可实现直驱,无滑环故障之担心,不需大容量变流装置,机组可靠性大大提高;本发明对比现有技术有显著的贡献和进步,确实是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型的好技术。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风电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励磁绕组接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变速恒频励磁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变速恒频励磁控制系统工作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4所示,一种变速恒频励磁控制系统,包括风电机M,该风电机具有固装在底座10上的发电机主体1,发电机定子16固装于电机壳111内,发电机转子14通过主传动轴13呈相对定子16旋转的构造设置,其中,
励磁机4通过主传动轴与发电机主体同轴串装在机壳内;永磁体43安装在永磁外转子壳体410内的磁轭42上,构成励磁机的永磁外转子41,该永磁外转子通过连接件46以与励磁机内转子45呈相对旋转的构造设置;所述的永磁体43是按习知技术成组配置的,其极对数与励磁机内转子极对数匹配;永磁外转子呈相对励磁机内转子旋转、并相对发电机定子旋转的构造设置;副传动轴12与主传动轴13同轴联结;所述的主、副传动轴均具有预设直径的中空通孔130,以使大型发电机组传动轴在满足技术要求条件下更轻质,从而降低机体重量,该传动轴借由配置在发电机上的轴承115、116和励磁机上的轴承147、148支撑;
由此,发电机转子和与该转子同轴传动旋转的励磁机内转子形成发电机的串联式转子结构,并与永磁外转子呈双转子构造,从而可实现机组变速恒频运行,相当同容量单转子发电机极对数至少减少1/3,因而可缩短发电机直径,进一步降低电机重量;
通过习知技术,将借由副风轮传动的副传动轴12与借由主风轮传动的主传动轴13成可相互转动的联结方式同轴安装、由副传动轴将副风轮的动力传递给永磁外转子;
副风轮2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的传动构造装置在副传动轴12的轴身末端,该副风轮通过其轮毂21以习知技术按F2方向呈上风向对风安装,副风轮与励磁机之间留有避免副风轮与塔架碰撞的预设间距L,由主风轮仰角的度数可确定副风轮与塔架不相碰撞的预留间距;主风轮3装配在主传动轴13轴身端部,该主风轮通过其轮毂31以习知技术按F3方向呈下风向对风旋转结构设置。
前述风电机的主风轮3配置在主传动轴上,在风力作用下相对具有Pg极对数的定子16以Nzr速度旋转,且主风轮转速满足下述关系式:
其中:Nzr表示主风轮转速;Pg表示定子绕组极对数;Pe表示永磁外转子41的极对数;fg表示定子频率;fe表示永磁外转子折算频率;
所述励磁机内转子45绕组极对数设置为Pe对极;所述发电机转子14绕组极对数设置为Pg对极;所述的励磁机内转子绕组与发电机转子绕组通过转子间连接线123反相序连接;
所述定子绕组极对数Pg设置为大于永磁外转子极对数Pe,所述定子绕组极对数可以是3倍的永磁外转子极对数;风电机的的副风轮2配置在副传动轴上,该副风轮带动永磁外转子以Ne速度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且永磁外转子折算频率满足下述关系式:
其中:Ne表示副风轮相对定子转速
在副传动轴上配置以Nzre转速相对旋转的、具有Pe极对数的永磁外转子,永磁外转子相对励磁机内转子旋转的转速满足下述关系式:
Nzre=Nzr+Ne
其中:Nzre表示永磁外转子相对励磁机内转子旋转的转速;
前述的主、副风轮上设置可将转速的信号传送到机组集控装置5的主风轮转速测量装置G、副风轮转速测量装置G1,经由风速检测装置联结的端口D1测得的风速和通过转速测量装置测得的风轮转速,传输给机组集控装置5;机组集控装置与偏航控制器6联结,控制主风轮下风向对风旋转,偏航控制器6可安装于底座下的机舱内部101;
所述的主风轮与副风轮的轮毂部分别配置调节桨距角的主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38、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28,该主风轮、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与机组集控装置5电气联结,由机组集控装置5对主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38发出变桨指令;所述的主风轮与副风轮内分别配置副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G28、主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G38;
所述主、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构造相同,它由以伺服电机M38、M28驱动的变桨伺服机构381、281与变桨控制装置382、282组成,所述机组集成控制5通过变桨控制装置382、282与以伺服电机M38、M28驱动的变桨伺服机构381、281联结;该变桨伺服机构在机组集控装置5的控制下根据检测到的桨距角变化进行主风轮和副风轮的转速调节,实现主风轮下风向对风旋转,而副风轮上风向对风反向旋转;制动器15设置在发电机端盖与副风轮轮毂之间;在发电机的电压输出端依次连接并网控制装置7、和升压变压器8,再与外电网W联接;在并网控制装置、和升压变压器之间依次配置与机组集控装置5联结的输出电压测量装置G4、与机组集控装置联结的输出电流检测装置G3、及与机组集控装置联结的电网频率检测装置G2;在发电机M与并网控制装置之间配置与机组集控装置联结的空载检测装置G5;机组集控装置还具有与风速检测装置(未图示)联结的端口D1、与风向检测装置(未图示)联结得端口D2、与上位机传输数据的端口D3;所述主、副风轮叶片按已知技术方式装置在风轮轮毂上,所述主风轮叶片扫风面积大于副风轮的叶片扫风面积2-5倍,尤以主风轮叶片扫风面积是副风轮的叶片扫风面积的3倍左右较佳,所述的扫风面积是风轮旋转形成的面积;
经由输出电流检测装置G3测得的发电机的输出电流和经由输出电压测量装置G4测得的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传输给机组集控装置5,经由机组集控装置5运算出的发电机输出功率值与预设的额定功率数值比对;在设定条件下,机组集控装置5将由风速检测装置的联结端口D1测得的风速和通过转速测量装置G测得的主风轮额定转速,采集计算得出该风速下主风轮额定转速的桨距角的调节数值,再与主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G38采集的桨距角值比对,由机组集控装置5对主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38发出变桨指令;由此可以实现主风轮在恒定功率下运行,防止发电机过载;
当串联永磁变速恒频励磁双转子风电机并网运行、主风轮转速在预设的额定转速和最低转速之间时,副风轮在机组集控装置5调节下按预设条件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通过这种转速变化使发电机定子电压频率始终为50Hz;副风轮转速最低可到零,副风轮转速为0速时制动器15工作,
综上,双风轮机构的风电机,其中较大直径的主风轮为发电用,较小直径的副风轮为调节励磁频率兼发电用,二者在同一个轴线上、相互反方向旋转,偏航控制器负责控制主风轮下风向对风旋转,主力发电;副风轮上风向对风反向旋转,辅助发电,大大提高效能。
所述发电机的电压输出端并网控制装置等配置可对发电机输出电压加以限制、同期后软并网、停机时软解裂,可有效的减少并网无功电流的冲击,确保机组安全运行;当发电机达到额定输出功率时,机组功率因数控制在cosθ=1左右运行;当发电机输出有功功率较小时,机组输出cosθ<1的感性无功功率;当发电机转速低于额定最低转速或发电机输出功率高于最大输出功率时,从电网上解列发电机,通过并网控制装置等配置完成软解列。
变速恒频励磁控制方法:
1.在主传动轴13上配置在风力作用下相对具有Pg极对数的定子16以Nzr速度旋转的主风轮3,且主风轮转速满足下述关系式:
其中:Nzr表示主风轮转速;Pg表示定子绕组极对数;Pe表示永磁外转子41的极对数;fg表示定子频率;fe表示永磁外转子折算频率;
2.在副传动轴12端部配置的副风轮带动永磁外转子以Ne速度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且永磁外转子折算频率满足下述关系式:
3.在副传动轴上配置以Nzre转速相对旋转的、具有Pe极对数的永磁外转子,永磁外转子相对励磁内转子旋转的转速满足下述关系式:
Nzre=Nzr+Ne
其中:Nzre表示永磁外转子相对励磁机内转子旋转的转速
4.所述励磁机内转子45绕组极对数设置为Pe对极;所述发电机转子14绕组极对数设置为Pg对极;所述的励磁机内转子绕组与发电机转子绕组通过转子间连接线123反相序连接;
5.经由风速检测装置联结的端口D1测得的风速和通过转速测量装置G测得的主风轮转速,传输给机组集控装置5,当主风轮低于额定转速时机组集控装置进行主风轮叶尖速比数值比对,经与机组集控装置预设的主风轮叶尖速比数值比对,计算出桨距角的调节数值,再与主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G38采集的桨距角值比对,由机组集控装置5对主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38发出变桨指令;由此可以实现主风轮在额定转速以下以其最佳叶尖速比运行,达到充分利用风能的目的;
当主风轮达到额定转速时,经由输出电流检测装置G3测得的发电机的输出电流和经由输出电压测量装置G4测得的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传输给机组集控装置5,经由该机组集控装置运算出的发电机输出功率值与预设的额定功率数值比对;符合预设值时,机组集控装置5将采集到的由风速检测装置联结的端口D1测得的风速和通过转速测量装置G测得的主风轮额定转速,计算出该风速下主风轮额定转速的桨距角的调节数值,再与主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G38采集的桨距角值比对,由机组集控装置5对主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38发出变桨指令;由此可以实现主风轮在恒定功率下运行,防止发电机过载;
6.经由风速检测装置联结的端口D1测得的风速,和通过副风轮转速测量装置G1测得的副风轮转速,传输给机组集控装置5;当主风轮低于额定转速时,机组集控装置5采集电网频率检测装置G2的频率数值与副风轮该转速下计算得到的发电机输出电压频率数值比对,计算出副风轮该转速下桨距角的调节数值,再与副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G28采集的桨距角值比对,由机组集控装置5对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28发出变桨指令;由机组集控装置5按照 关系式进行变速控制,使主风轮在额定转速以下保持发电机50Hz恒频运行;
当主风轮达到额定转速时,经由风速检测装置联结的端口D1测得的风速和通过转速测量装置G测得的副风轮额定转速,传输给机组集控装置5,当主风轮达到额定转速时机组集控装置5采集电网频率检测装置G2频率数值与副风轮额定转速下计算得到的发电机输出电压频率数值比对,计算出该风速下副风轮桨距角的调节数值,再与副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G28采集的桨距角值比对,由机组集控装置5对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28发出变桨指令;使主风轮在额定转速时保持发电机50Hz恒频运行;以发电机输出电压频率为调节目标,通过调节副风轮桨距角控制副风轮的转速来限定定子频率fg为50Hz,永磁外转子静止fe视为0;
7.设置定子绕组极对数Pg大于永磁外转子极对数Pe,所述的定子绕组极对数可以是3倍的永磁外转子极对数。
从而,工作时串联的两转子绕组具有相同的电流频率、相互反方向的旋转磁场,发电机转子绕组励磁磁场相对串联转子的旋转速度Nzre与主风轮轴机械旋转的速度Nzr叠加、配合,始终形成同步励磁磁场,该同步磁场在具有Pg对极的定子绕组中产生50Hz电势,实现发电机组的变速恒频励磁运行。
8.装配在传动轴13上的主风轮与装配在副传动轴的副风轮2借由叶片桨距角的相对反方向调节呈相对反向旋转配置。
9.当主风轮转速在预设的额定转速和最低转速之间时,副风轮在机组集控装置5调节下按预设规律反向旋转、形成使发电机定子电压频率始终为50Hz的变化转速;当主风轮转速达到额定转速的1.2-1.5倍时,同时副风轮转速达到最低转速0速时,制动器15启动;既此,主风轮转速达到额定最低转速时,副风轮反向转速达到最高,机组可实现变速恒频运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1)在风电机上配置在风力作用下相对具有Pg极对数的定子以Nzr速度旋转的主风轮,且主风轮转速满足下述关系式:
其中:Nzr表示主风轮转速;Pg表示定子绕组极对数;Pe表示永磁外转子的极对数;fg表示定子频率;fe表示永磁外转子折算频率;
2).风电机的副风轮带动永磁外转子以Ne速度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且永磁外转子折算频率满足下述关系式:
其中:Ne表示副风轮相对定子转速;
3).在副传动轴上配置以Nzre转速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的、具有Pe极对数的永磁外转子,永磁外转子相对励磁机内转子旋转的转速满足下述关系式:Nzre=Nzr+Ne
其中:Nzre表示永磁外转子相对励磁机内转子旋转的转速;
4)当主风轮低于额定转速时,机组集控装置进行主风轮叶尖速比控制:经由风速检测装置联结的端口(D1)测得的风速和通过转速测量装置(G)测得的主风轮转速传输给机组集控装置(5),经与机组集控装置预设的主风轮叶尖速比数值比对,计算出桨距角的调节数值,再与主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G38)采集的桨距角值比对,由机组集控装置对主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38)发出变桨指令;由机组集控装置按照 关系式对主、副风轮变速控制;
5)当主风轮达到额定转速时,机组集控装置对发电机进行功率控制,经由输出电流检测装置(G3)测得的发电机的输出电流和经由输出电压测量装置(G4)测得的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传输给机组集控装置,经由该机组集控装置运算出的发电机输出功率值与预设的额定功率数值比对;符合预设值时,机组集控装置将采集到的由风速检测装置联结的端口(D1)测得的风速和通过转速测量装置(G)测得的主风轮额定转速,计算出该风速下主风轮额定转速的桨距角的调节数值,再与主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G38)采集的桨距角值比对,由机组集控装置对主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38)发出变桨指令;
6)当主风轮以低于或符合额定转速运行时,机组集控装置通过副风轮对发电机进行频率控制:机组集控装置(5)采集电网频率检测装置(G2)频率数值与主、副风轮设定转速下计算得到的发电机输出电压频率数值比对,计算出该风速下副风轮桨距角的调节数值,再与副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G28)采集的桨距角值比对,由机组集控装置(5)对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28)发出变桨指令,使副风轮按机组集控装置预设的规律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并形成使发电机定子电压频率始终为50Hz的变化转速;
7)当主风轮转速达到额定转速的1.2-1.5倍时,同时副风轮转速达到最低转速0速时,制动器(15)启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励磁机内转子绕组极对数设置为Pe对极;所述发电机转子绕组极对数设置为Pg对极;所述的励磁机内转子绕组与发电机转子绕组通过转子间连接线反相序连接;当发电机达到额定输出功率时,机组功率因数控制在cos θ=1左右运行;当发电机转速低于额定最低转速或发电机输出功率高于最大输出功率时,从电网上解列发电机,通过并网控制装置配置完成软解列。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子绕组极对数是3倍的永磁外转子极对数,装配在主传动轴上的主风轮与装配在副传动轴的副风轮借由叶片桨距角的相对反方向调节呈相对反向旋转配置。
4.一种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包括风电机(M),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电机(M)中,发电机定子(16)和通过主传动轴(13)传动、相对该定子(16)呈旋转构造设置的发电机转子(14),励磁机(4)通过装置主风轮(3)的主传动轴与发电机主体同轴串装;永磁体(43)设在永磁外转子的磁轭(42)上构成励磁机的永磁外转子(41);该永磁外转子以与励磁机内转子(45)呈相对旋转的构造、且该永磁外转子呈相对发电机定子旋转的构造设置;副风轮呈可驱动永磁外转子的构造装置在副传动轴上;借由副风轮传动的副传动轴(12)与借由主风轮传动的主传动轴(13)成可相互转动的方式同轴联结;
前述的主、副风轮上设置可将转速的信号传送到机组集控装置(5)的主风轮转速测量装置(G)、副风轮转速测量装置(G1);
机组集控装置具有与风速检测装置联结的端口(D1)、与风向检测装置联结的端口(D2)、与上位机传输数据的端口(D3);
偏航控制器(6)与机组集控装置以控制主风轮下风向对风旋转的方式联结;所述的主风轮与副风轮分别配置调节桨距角的主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38)、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28),所述的主、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与机组集控装置(5)均以控制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变桨的方式联结;
在发电机的电压输出端依次连接可对发电机输出电压加以限制、同期后软并网、停机时软解裂的并网控制装置(7)、和升压变压器(8),再与外电网联接;在并网控制装置、和升压变压器之间依次配置与机组集控装置联结的输出电压测量装置(G4)、与机组集控装置联结的输出电流检测装置(G3)、及与机组集控装置联结的电网频率检测装置(G2);在发电机(M)与并网控制装置之间配置与机组集控装置联结的空载检测装置(G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电机(M)的副风轮(2)以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的传动构造配置;主风轮呈下风向对风旋转结构设置;所述主风轮的叶片扫风面积设置为副风轮的叶片扫风面积2-5倍。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构造相同,它由变桨伺服机构(381、281)与变桨控制装置(382、282)组成,所述机组集控装置通过变桨控制装置与变桨伺服机构(381、281)呈根据检测到的桨距角变化进行主风轮和副风轮转速调节的方式联结;所述的主风轮与副风轮内分别配置副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G28)、主风轮桨距角测量装置(G38)。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电机(M)的永磁体(43)成组配置,其极对数与励磁机内转子极对数匹配;所述装置永磁体(43)的磁轭(42)设置在永磁外转子壳体(410)内;主、副风轮变桨距调节机构由伺服电机(M38、M28)驱动;该变桨伺服机构与机组集控装置呈可依桨距角的变化对主风轮和副风轮进行转速调节的方式电气联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电机(M)的主风轮叶片扫风面积约是副风轮的叶片扫风面积的3倍,所述的扫风面积是风轮旋转形成的面积;所述的主风轮下风向对风旋转,副风轮上风向反向对风旋转;所述副风轮与励磁机之间留有避免副风轮与塔架碰撞的预设间距(L);制动器(15)与机组集控装置以当副风轮转速为0时可启动工作的电气方式联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定子绕组极对数Pg设置为大于永磁外转子极对数Pe,所述配置在主传动轴上的主风轮(3),在风力作用下相对具有Pg极对数的定子(16)以Nzr速度旋转,且主风轮转速满足下述关系式配置:
其中:Nzr表示主风轮转速;Pg表示定子绕组极对数;Pe表示永磁外转子(41)的极对数;fg表示定子频率;fe表示永磁外转子折算频率;
所述定子绕组极对数是3倍的永磁外转子极对数;所述励磁机内转子(45)绕组极对数设置为Pe对极;所述发电机转子(14)绕组极对数设置为Pg对极;所述的励磁机内转子绕组与发电机转子绕组通过转子间连接线(123)反相序连接;风电机的的副风轮(2)配置在副传动轴上,该副风轮带动永磁外转子以Ne速度旋转,且永磁外转子折算频率满足下述关系式:
在副传动轴上配置以Nzre转速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的、具有Pe极对数的永磁外转子,永磁外转子相对励磁机内转子旋转的转速满足下述关系式:
Nzre=Nzr+Ne
其中:Nzre表示永磁外转子相对励磁机内转子旋转的转速;所述的主、副传动轴均具有预设直径的中空通孔(130),该传动轴借由配置在发电机上的轴承(115、116)和励磁机上的轴承(147、148)支撑。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电机(M)的副风轮(2)以相对主风轮反向旋转的传动构造配置;所述的副风轮呈上风向对风旋转结构设置;主风轮呈下风向对风旋转结构设置;所述的永磁体(43)成组配置,其极对数与励磁机内转子极对数匹配;所述装置永磁体(43)的磁轭(42)设置在永磁外转子壳体(410)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风轮与励磁机之间留有避免副风轮与塔架碰撞的预设间距(L)。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1302269A CN100492869C (zh) | 2006-12-15 | 2006-12-15 | 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1302269A CN100492869C (zh) | 2006-12-15 | 2006-12-15 | 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96746A CN1996746A (zh) | 2007-07-11 |
CN100492869C true CN100492869C (zh) | 2009-05-27 |
Family
ID=38251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13022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2869C (zh) | 2006-12-15 | 2006-12-15 | 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492869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802469B2 (en) * | 2008-03-07 | 2010-09-28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Measurement method for brakes in wind turbines |
GB2463647B (en) * | 2008-09-17 | 2012-03-14 | Chapdrive As | Turbine speed stabillisation control system |
-
2006
- 2006-12-15 CN CNB2006101302269A patent/CN10049286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96746A (zh) | 2007-07-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01036B (zh) | 变速恒频风电机及其励磁控制系统 | |
CN101001072A (zh) | 套叠双转子风电励磁方式及其控制系统及其电机 | |
CN100508364C (zh) | 串联式双转子发电机 | |
CN201039068Y (zh) | 变速恒频绕线型无刷双馈发电机控制装置 | |
CN100492870C (zh) | 套叠双转子风机变速恒频控制系统 | |
CN1976178B (zh) | 变速恒频励磁控制系统 | |
CN201004589Y (zh) | 串联式双转子风力发电机及其变速变频励磁系统 | |
CN201045750Y (zh) | 外转子无刷双馈发电机及其控制装置 | |
CN200987110Y (zh) | 套叠式双转子变速恒频发电机 | |
CN100495901C (zh) | 变速变频风力发电机励磁控制系统 | |
CN1976180B (zh) | 变速变频风电机及其励磁控制系统 | |
CN100499352C (zh) | 套叠式双转子发电机变速变频励磁控制系统 | |
CN100495899C (zh) | 双转子变速变频发电机 | |
CN100546169C (zh) | 套叠双转子风机变速变频励磁方法 | |
CN100492869C (zh) | 双转子风力发电励磁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 |
CN101051779B (zh) | 绕线型内转子无刷双馈发电机及其控制装置 | |
CN200983569Y (zh) | 串联双转子风力发电机变速变频励磁系统 | |
CN200987111Y (zh) | 串联永磁变速恒频励磁双转子风电机 | |
CN200980029Y (zh) | 套叠式双转子变速变频励磁发电机 | |
CN100546168C (zh) | 双转子变速变频风力发电励磁方法 | |
CN100535434C (zh) | 变速变频风电机励磁控制系统 | |
CN201004590Y (zh) | 串联永磁双转子风电机及变速恒频控制系统 | |
CN201038960Y (zh) | 内转子无刷双馈发电机及其控制装置 | |
CN100555837C (zh) | 套叠式双转子发电机变速恒频励磁控制系统 | |
CN100557941C (zh) | 绕线型无刷双馈发电机控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27 Termination date: 2012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