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77851C - 在无线局域网的两种通信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在无线局域网的两种通信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77851C CN100477851C CNB2005100040279A CN200510004027A CN100477851C CN 100477851 C CN100477851 C CN 100477851C CN B2005100040279 A CNB2005100040279 A CN B2005100040279A CN 200510004027 A CN200510004027 A CN 200510004027A CN 100477851 C CN100477851 C CN 100477851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twork
- application
- communication mode
- mobile nodes
- mobi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将在第一通信模式中运行的网络应用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的方法,包括:根据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判断移动节点是否相邻;当多个移动节点相邻时,向所述多个移动节点发出是否愿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以运行网络应用的询问;在所有移动节点都同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时,将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网络应用下载并安装到其中一个移动节点上;为每个移动节点配置在第二通信模式中进行通信的参数;以及将所有移动节点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以继续运行之前的网络应用。由此实现了从基础设施网络到特设网络的动态切换,实现了平衡系统资源、改善QoS、降低通信业务量、用户等待时间和成本,以及增加网络运营商的收入的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通常涉及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在无线局域网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通信模式,例如基础设施模式和特设模式之间,根据需要进行动态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网络应用中,当传输介质从有线变为无线电波时,使用了由IEEE定义的通信协议802.11(即无线局域网WLAN)。802。11技术提供了对互连网的高速无线连接。在802.11技术标准中,定义了两种无线局域网的工作模式:一种是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IS)模式,另一种是特设(ad-hoc AH)模式。在基础设施模式下,移动用户通过接入点(Access Point AP)访问网络,还可以借助所述接入点与其他移动用户进行通信;而在特设模式中,移动用户是以对等(Peer topeer)模式与其他移动用户进行通信的。更具体地说,通常使用无线局域网的计算机用户,能以基础设施模式和特设模式两种模式工作。基础设施模式被用于移动节点,例如移动用户的无线设备而经由接入点而进入公网的通信,而特设模式常被用于多个彼此相距不远的移动节点之间的直接通信。
参见附图1,其中示出了以基础设施模式进行通信的无线局域网的示意图。在该基础设施模式中,每个移动节点(或称无线节点)通过所述基础设施模式中的接入点(AP)而与网络中的其它移动节点或固定节点进行通信。其中,接入点用作移动节点和有线网络入点的桥接器、转发器、网关或防火墙。也就是说,在这种基础设施模式中作为有线网络基础设施一部分的AP作为桥接器被提供在无线和有线LAN之间,由此移动节点能够通过AP与互连网进行通信。在图1中,示意性示出了一个移动节点,例如一个膝上型电脑在基础设施模式中进行通信的例子。虽然在附图1中只示出了一个移动节点,但是应该知道,还可以有多个移动节点同时在该基础设模式下进行通信;另外,在附图1中示出的移动节点是一个膝上型电脑,但是应该知道,所述移动节点也可以是其他的无线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掌上型电脑等等。所述移动节点,例如在附图1中的膝上型电脑,通常具有一个无线网卡,使用该无线网卡,移动节点能与其它无线设备通过AP交换信息从而实现多个移动节点之间的无线通信。AP本身需要静态IP地址,并且在其工作范围内(不同的AP有不同的工作范围,其相应的用户手册会提供该数据,例如30米),它能支持有限数目的移动节点的接入(例如,能支持20个移动节点)。AP的工作范围被称为基本业务组(Basic Service Set BSS),并且所有使用所述AP的用户共享相同的BSS标识符(BSS ID)。
在大多数无线局域网中,通常还会使用至少一个认证服务器,如图1所示。该认证服务器被用来对移动节点上的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认证服务器也可以获得诸如用户的IP地址、用户接入网络的AP、用户接入网络的时间以及用户离开网络的时间等的很多信息,通过所述IP地址,用户可以访问网络。
如果在基础设施网络类型中需要支持更多的无线设备,则还可以使用以下的工作模式。其中,可以将多个AP连接在一起并且所述多个AP共享相同的认证服务器。如附图2所示,在附图2中,示意性示出了在基础设施网络类型中由多个AP构成可扩展服务组的图。其中,每个AP具有其相应的基本业务组(BSS),而所有AP的工作范围则构成了一个可扩展服务组(Extended Service Set ESS),并且共享相同ESS标识符(ESS ID)的移动节点可以在这些AP中自由漫游而不失去网络连接。
当将移动节点设置为工作在基础设施模式中时,使用静态或动态IP地址。认证服务器可以根据其相关AP及其IP地址来定位该移动节点。
在特设模式中,移动节点之间直接进行通信,也就是说,移动节点在其RF范围内通过对等(peer-to-peer)方式,而不是通过作为基础设施模式中的接入点的中间节点与其他移动节点进行通信。在用户彼此非常接近的时候,使用特设模式连接进行通信是非常有用的。在附图3中示意性示出在特设模式中进行通信的示意图。在附图3中,示意性示出了四个相邻的移动节点,例如四个膝上型电脑,在特设模式中进行通信的例子。其中,所述每个移动节点都具有无线网卡,由此两个或多个移动节点可以彼此之间在对等级别上进行通信,并且所述移动节点共享一个给定的小区覆盖区域。当将移动节点设置为在这种特设模式中工作时,需要设置静态IP地址,并且所有彼此之间进行通信的移动节点属于一个工作组。同样,他们也共享相同的ESS ID。
在现有技术中,在办公室,热点区域(HOT-SPOT)中移动节点经常使用基础设施模式,而在没有部署网络基础设施的地点或小范围、近距离通信中常使用特设模式,例如在资源勘测时,深山中进行勘探的人员之间的通信;以及在地震后,救援工作者之间的通信,或者是在一个会议室开会的同事们之间的通信,等等。特别地,当网络资源有限时,与基础设施模式相比,在通信被限定于特定的本地区域时,特设模式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
现有技术中,例如在美国专利申请US2003/0054818A1,发明名称为“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CURRENT OPERATIONOF A WIRELESS DEVICE IN TWO DISJOINT WIRELESSNETWORKS”中公开了一种双模无线设备,它可以在两种无线网络模式,即基础设施和特设两种模式下工作。双模设备有一个无线控制器插在网卡上,上面有两个虚拟的无线网络适配器,一个是为基础设施模式配备的,一个是为特设模式配备的。无线控制驱动器控制着两种网络模式的切换。该专利申请也涉及到在基础设施模式和特设模式之间的切换,它是在网络设备上的切换,是由控制器控制的一个设备上有两种网络模式,但各个模式间是互相独立的,它们访问各自应用程序的会话互不知道,各自通信。由此可见,该专利申请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不能实现在两种通信模式自动切换时访问同一个应用程序,共用访问该应用程序的会话。因此,需要有一种方法和设备,通过使用该方法和设备能使使用者在两种通信模式自动切换时,使用相同的会话访问某个应用程序,这样就可以使使用者在访问网络应用时节省网络资源和费用。
此外,在美国专利申请US2004/0063458A1,发明名称为“WIRELESS LAN COMMUNICATION SYSTEM”中公开了一种支持双模切换的无线通信系统,也实现了基础设施模式和特设模式的自动切换。在所述专利申请中的无线通信系统采用监控数据包的方式来判断是否需要从基础设施模式切换到特设模式,如果有标记目标地址的数据包被检测到,则进行信道搜索,在找到合适的信道之后将通信模式切换到特设模式,建立源和目标之间的连接。在所述系统中,源或目标工作站的组成包含数据传输接收器、无线接入口、数据包字头分析器、信道搜索器、切换控制器和数据暂存器。当需要从特设模式返回到基础设施模式的时候,已经建立连接的源和目标工作站的一方,发出一个要求切换回基础设施模式的数据包,然后双方切换回到基础设施模式。从以上对该专利申请的描述可见,该专利申请中主要是在网络层通过解析数据包,判别目标可用特设模式来切换通信通道的,通过加数据包的字头做标识来判断是否切换,并且主要是用于两点间的数据传输,同时要求通信的双方必须有工作站的能力,这相对来说会造成在两种模式之间的切换的复杂性。因此,需要一种更加灵活的能在两种模式之间自由切换的技术解决方案。
此外,从当前无线局域网的使用来看,一些流行的网络应用,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会议等,通常都是运行在基础设施模式中的。在有些情况下,由于在基础设施模式中接入了过多的移动节点而可能造成了网络资源稀缺、运行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将部分用户转入到特设模式中,则将会平衡整个网络资源。而实际上,在当前无线局域网应用当中,在基础设施模式下资源有限时,很少考虑到将这些网络应用从基础设施模式切换到特设模式中以平衡网络资源。
举例来说,考虑到以下的情形,机场ABC仅基于基础设施模式为等待登机的乘客提供网络游戏和聊天平台。机场ABC根据乘客的网络使用或连接时间而对乘客收费。大多数乘客在这种情况下都使用移动节点,例如可以访问WLAN的膝上型电脑、PDA等来玩网络游戏。但是,出现的问题是资源会受到限制。例如,机场中的所有AP仅能支持大约200个同时出现的用户,而实际上可以有多于400位乘客希望在同一时间玩网络游戏。根据当前的WLAN基础设施,必须使用“先到先服务”的原则。因此,有一半的用户不能接入到网络。这会造成服务质量(QoS)降低以及客户满意度降低的问题。一种方式是添加更多的AP以扩大容量,但是这显然会增加投资(同时每单位连接成本会增加,以及会丢失潜在用户)。同时,用于用户/连接的数目是不断变化的,这也不是长远的解决方案。在这种基础设施模式中,资源分配也不能根据连接的变化而动态改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在无线局域网的两种通信模式,例如基础设施模式和特设模式,之间进行动态切换的方法和系统,以优化、平衡网络资源。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根据移动节点连接的变化,而实时动态改变移动节点所在的无线局域网的通信模式,而实时地从基础设施模式动态切换到特设模式,或从特设模式动态切换到基础设施模式。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在移动节点为优化网络资源而从基础设施模式切换到特设模式时,移动节点正在访问的应用不会受到影响;而当移动节点在特设模式下无法继续使用应用时,还可以自动切换回到基础设施模式下,返回原来的应用入口。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在应用层不仅切换通信通道,而且还能保持应用程序能够继续运行;同时可以实现在多点之间的通信。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提出一种可以根据对所运行的应用、用户的位置和网络资源的状况情况进行判断来进行在两种通信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此外,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为移动用户提供一种可从应用服务器下载的软件,通过在所述移动用户的无线接入设备上运行所述软件,则可以使所述移动用户的无线接入设备在两种通信模式之间进行方便、灵活的切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将在第一通信模式中运行的网络应用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的方法,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中,多个移动节点通过至少一个接入点接入网络而与至少一个应用服务器进行通信以获得所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各种网络应用;而在第二通信模式中,多个相邻的移动节点可以彼此之间直接进行通信;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在第一通信模式中,多个移动节点通过接入点访问网络中的应用服务器并运行所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同一网络应用时,根据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是否相邻;当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相邻时,由所述应用服务器向所述多个移动节点发出一个是否愿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以运行所述网络应用的询问;在所有所述移动节点都同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时,将所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所述网络应用下载并安装到其中一个移动节点上;为每个所述移动节点配置在第二通信模式中进行通信的参数;以及将所有所述移动节点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并继续运行所述已经下载并安装了的所述网络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将在第一通信模式中运行的网络应用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的系统,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中,多个移动节点通过至少一个接入点接入网络而与至少一个应用服务器进行通信以获得所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各种网络应用;而在第二通信模式中,多个相邻的移动节点可以彼此之间直接进行通信;所述系统包括:用于提供多个网络应用的应用服务器,其中所述应用服务器包括一个应用模块和一个应用代理模块;多个接入点;通过所述多个接入点而与所述应用服务器进行通信的多个移动节点,其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的每一个包括一个客户机模块和一个客户机代理;以及一个位置获取装置;其中,当在第一通信模式中,多个移动节点通过接入点访问网络中的应用服务器并运行所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同一网络应用时,所述应用代理模块用于启动所述位置获取装置来获取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位置获取装置所发送回的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是否相邻;当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相邻时,由所述应用代理模块向所述多个移动节点发出一个是否愿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以运行所述网络应用的询问;在所有所述移动节点都同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时,由所述应用代理模块将所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所述网络应用下载并安装到其中一个移动节点上;由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的每一个上的客户机代理模块从所述应用代理模块获得每个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二通信模式中进行通信的相应的参数;以及所述移动节点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并继续运行所述已经下载并安装了的所述网络应用。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进行的详细描述和对权利要求进行的研究,可以清楚了解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特点和有益效果,结合附图来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关于本发明的更好的理解,其中所有这些附图构成了本发明公开内容的一部分。虽然下文中描述的公开内容主要集中在所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这些内容只是作为例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其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以基础设施模式进行通信的无线局域网的示意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在基础设施模式中由多个AP构成可扩展服务组的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在特设模式中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图4示例性示出了一个Cisco340系列无线网卡属性的系统参数的子页面;
图5示例性示出了一个Cisco340系列无线网卡属性的网络安全的子页面;
图6示例性示出了一个网络参数设置的“Internet协议(TCP/IP)属性”的页面;
图7示出了实施本发明方法的部件的方框功能图;
图8示出了一个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从基础设施模式切换到特设模式并继续原来应用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在应用服务器中的应用代理所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以及
图10示出了在移动节点上的客户机中的客户机代理所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这里描述的实施例仅是例示的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教导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变换,而这些修改或变换均不会脱离本发明的原理。
首先解释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在不失通用性的情况下,在基础设施模式中,首先可以获得所有用户的位置。然后,根据所述用户位置,将在同一网络应用中的相邻用户一起切换到特设模式中。通过这种方式,WLAN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户,并且同时降低了网络通信量。当在特设模式中的其中一个用户希望离开网络应用时,其他用户将自动地将其移动节点从所述特设模式切换到基础设施模式,覆盖其原始网络配置,并且重新回到原来的网络应用,并等待新的加入者参加该网络应用。
所公开的方法提供了上述功能:在使用WLAN来执行一些特定的网络应用时,例如在玩网络游戏或进行网络聊天时,或在其他类似网络应用中,根据需要移动节点可以实现在特设模式和基础设施模式之间的动态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WLAN的基础设施模式中,移动节点访问的应用服务器(提供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会议等的服务器)中同时运行一个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应用代理(ApplicationAgent)的网络应用。例如,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或网络会议之类的网络应用中,以软件、硬件或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嵌入一个应用代理,当应用代理发现到任何AP的连接接近其最大值时,仍旧有很多用户试图访问所述的应用服务器,则应用代理要求一个位置装置来获得移动节点的位置并确定这些移动节点是否能够切换到特设模式中。如果可以,则应用代理与处于所述情形中的所有移动节点进行协商。如果这些移动节点都同意切换到特设模式中,则应用代理根据需要将所有移动节点切换到特设模式中,以便减低网络负载并允许更多的用户获得服务。同时,切换到特设模式中的移动节点可以继续在特设模式中访问同一服务,也就是说,在切换到特设模式后,继续之前在基础设施模式中的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或网络会议等的网络应用。当特设模式中的一个或一些移动用户离开所述网络应用时,其他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切换回到基础设施模式并且开始接入同一应用和等待新的加入者。
随着WLAN的日益普及,应用本发明的这种从基础设施模式自动切换到特设模式而继续进行之前的网络应用的技术方案的情形会不断增加。例如,当乘客正在等车、地铁、公共汽车或飞机时,乘客们大多希望使用移动设备通过网络来玩网络游戏或聊天。当服务接近其最大负荷时,其中一些乘客会自动切换到特设模式中以降低其他乘客的等待时间。又例如,当同事之间希望通过WLAN而进行一次本地网络会议时,他们能从基础设施模式自动切换到特设模式中以减少网络业务量。由于同时支持基础设施和特设模式的所有应用都能使用该方法,因此,该方法的潜在商业价值是很大的。
显然,与使用基础类型的公共方法相比,本发明所公开的方法的优点如下:
(1)在同样的资源情况下,本方法能支持更多的用户,并能改善QoS;
(2)在基础设施模式和特设模式之间动态切换能降低公网通信业务量;
(3)降低了等待时间和用户成本;
(4)增加了网络业务运营商的收入。
以下结合具体示出的示范性附图来描述在基础设施网络和特设网络之间进行动态自动切换的详细过程。应该理解,以下关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只是出于说明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
以Cisco340的无线网卡为例,根据本发明,移动节点为了从基础设施模式切换到特设模式,而不失去对原来网络应用的连接,首先会进行以下的操作:
(1)在所述移动节点配置为基础设施模式时,首先设置其网络配置。参见附图6,包括了一些相关参数。举例来说,根据本发明,在属性页面中,设置诸如IP地址、网关、DNS(域名)服务器地址、子网掩码等;以及设置移动节点的无线网卡的配置,参见附图4中的“系统参数”子页面,包括:系统参数(System Parameters)、RF网络(RF Network)、高级(基础设施)(Advanced(Infrastructure))以及网络安全(Network Security)四个子页面,在所述的系统参数页面中,设置移动节点(在该实施例中也就是客户机)的相关信息,例如客户机名称(例如在附图4中,客户机名称为“YXL”)、SSID(例如在附图4中,SSID1为“IBM”)、网络类型(Network Type)(例如在附图4中,网络模式设置为“基础设施”)、省电模式(Power SaveMode)(例如在附图4中,省电模式设置为CAM(Constantly AwakeMode)、安全等级等。根据本发明,将所有这些信息存储到一个客户机代理中。
(2)应用代理根据移动节点的位置,判断使用基础设施模式访问同一网络应用的移动节点组是否可以切换到特设模式中,如果可以,则继续下面步骤(3),否则,继续步骤(2)的判断。
(3)应用代理选择一个主节点,作为在特设模式下的网络应用的主机(host)节点。
(4)当应用代理通知所述移动节点将从基础设施模式迁移到特设模式,应用代理将上载客户机代理相关信息和软件,包括:客户机代理模块,切换到特设模式下移动节点的网络参数设置和无线网卡的设置,以及网络应用软件和所述应用软件运行所对应的该用户的会话。移动节点可以使用静态IP地址,IPv6地址,或者来自基础设施模式中的域名服务器(DHCP server)分配的动态IP地址。根据本发明,当切换到特设模式时,优选地,所有这些地址位于一个相同组中,也就是说,其IP地址应该是在一个组中,例如10.1.2.1,10.1.1.1,10.1.2.3,10.1.2.4等,其中IP地址中只有最后一位不同,表明这些IP地址属于一个组。应用代理将合适的IP地址和相应的网络参数、无限网卡参数、应用软件,传输给各移动节点的客户机代理,而将会话只传输给主机节点。
(5)所述移动节点上的客户机代理根据获得的参数设置网络和WLAN无线网卡,并安装相应的软件和会话。
所述的客户机代理设置网络参数时采用所述的应用代理传过来的参数,以保证要迁移的节点组在一个子网内。
所述的客户机代理设置无线网卡包括:设置系统参数下的“网络模式”和“网络安全”两个参数。由于切换到特设模式中的所有节点共享相同的SSID,仅需要设置无线网卡的网络模式为特设模式,并且取消所有安全设置。
在附图5中,示例性示出了一个Cisco340系列无线网卡属性的网络安全的子页面。在这个子页面中,例如根据本发明,将“网络安全类型(Network Security Type)”原来设置为“LEAP”(Light ExtensibleAuthentication Protocol,轻量级可扩展的认证协议)取消等。
然后客户机代理安装网络应用,这时所述的移动节点组就迁移到特设模式下,此时主机节点以外的其它移动节点的客户机代理向主机节点的客户机代理注册,经由该主机节点,所述的移动节点组可以共同在特设模式下继续原来的网络应用;
(6)如果所述的移动节点组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员离开,造成所述的网络应用不能继续运行,则所述的移动节点上的客户机代理自动切换回基础设施模式,重新访问服务器上原来的网络应用,等待新的加入者加入,然后再次切换到特设模式。
接下来,描述实现本发明的结构和相应的部件。
参考附图7,其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在WLAN中进行通信的系统的框图。在该WLAN通信系统中,示意性地只示出了一个移动用户与应用服务器之间进行的通信,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道,还可以包括多个应用服务器,以及多个移动用户,分别通过相应的AP接入到相应的应用服务器中而获得相应的网络应用,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会议等的可执行应用软件。参见附图7,在所示出的例子中包括一个应用服务器701、一个客户机702,以及一个位置装置703。其中应用服务器701是通过WLAN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应用,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会议等的服务器。并且在图7中只示出了一个客户机,但是应该知道,一个应用服务器可以与多个客户机进行通信。在应用服务器701中还包括一个网络应用模块7011,其中优选地包含各种网络应用,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会议等的可执行应用软件。应用服务器701中还包括一个应用代理模块7012,其优选地是以可执行程序的方式运行在应用服务器上的软件,或嵌入了该软件的硬件,或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应用代理模块7012可以与应用模块7011相关联,其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模块,或可以嵌入到应用软件中,应用代理模块7012的功能以下将详细描述。在客户机702中包括一个客户机模块7021和一个客户机代理模块7022,其中,客户机模块7021与客户机代理模块7022也相关联。在附图7中的位置装置703是一个单独示出的模块,但是该位置装置也可以是嵌入到应用服务器上的模块。在附图7中,客户机702通过AP接入应用服务器701并访问其上提供的各种网络应用,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会议等的可执行应用软件。根据本发明,位置装置703获得客户机702的位置并将该信息通知给应用代理模块7012。同时,如果应用代理模块7012发现在客户机上没有安装客户机代理,则应用代理模块7012自动为客户机上传客户机代理,从应用中检索玩家的其他信息,并判断这些玩家是否能够切换到特设模式中。其也可以与客户机代理模块7022进行协商并为应用管理自动切换处理。
(1)位置装置
位置装置703可以是独立的或嵌入式的装置。位置装置703的功能是获得移动节点的位置。在此可以使用几种方法或装置来获得移动节点的位置。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使用认证服务器和AP协作(图中未示出)来获得移动节点的位置,这在本领域是熟知的技术。认证服务器可以验证用户的身份,获得用户的IP地址和相关的AP。由于AP被设置在静态位置上,并且AP的拓扑结构在现有技术中是公知的,并且由于移动节点距离不同AP的位置不同,所述的不同AP获得移动节点信号的信号强度不同,由3个AP获得的信号强度(信号强度的三角测量法)即可以算出移动节点的位置。也可以初步使用AP位置作为用户的位置信息来判断这些用户是否处于临近状态,对于临近状态的再进一步使用信号强度的三角测量法。也可以利用专用位置装置例如GPS,移动节点装有GPS接收机,通过WLAN发送位置信息到位置装置等。
(2)应用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701例如可以是安装在应用代理模块7012的网络游戏软件或网络会议/聊天软件平台。根据本发明,可以将应用服务器划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道,这种划分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本发明并不局限这种情形:
应用模块7011:应用模块7011与应用代理模块7012共享游戏会话信息,并允许应用代理模块7012来访问他们,例如删除已切换到特设模式中的移动节点的会话信息;
应用代理模块7012: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应用代理模块7012可以是独立的部件也可以是完全嵌入到应用模块7011中的部件。应用代理模块7012例如还可以包括:
位置监听器(图中未示出):该位置监听器用于从位置装置703中获得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
应用管理代理(proxy)(图中未示出):该应用管理代理可以从应用模块7011中获得游戏会话信息并管理他们,例如删除已经变换到特设模式中的用户的会话信息,与客户机代理模块7022协商,从多个客户机中选择主机,以及下载软件等;
判决装置(图中未示出),当位置装置703是一种专用位置装置时,通过计算其之间的距离,判断是否一些客户机可以变换到特设模式;应该知道,在这里判决装置会采用与所述位置装置类似的方法来进行所述判断,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3)客户机
客户机702,也就是移动节点,它配备有无线网卡,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而接入网络。它也可以访问应用服务器提供的服务,从应用服务器下载软件等。移动节点可以是膝上型电脑、PDA、掌上电脑等。客户机代理模块7022可以安装在其上。根据本发明,可以将客户机划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道,这种划分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本发明并不局限这种情形:
客户机模块7021:该客户机模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主客户机的客户机模块(以下称特设模式主机,host),其表示是在所有切换到特设模式中的节点中性能最强的移动节点,除了完成普通客户机的功能外,还能下载、运行例如游戏的主机软件和管理特设模式中的访问网络应用的节点。另一类是用于普通客户机的客户机模块,完成普通客户机的功能。
客户机代理模块7022:该客户机代理模块7022用于存储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例如CPU、磁盘、存储器等,与应用代理模块7012协商,保存旧网络的配置,重新配置客户机网络配置。客户机代理模块7022可以与特设模式中的其它代理通信,并能与基础设施模式中的应用代理通信。
(4)接入点:通过接入点,移动节点(即客户机),可以连接到应用服务器,并从应用服务器获得相关的服务。
接下来,以网络游戏作为示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应该理解,出于描述的目的,本实施例选择网络游戏的场景来进行描述,但是也可以参考其他场景,例如网络聊天、网络会议等应用来描述本发明方法的工作流程。
(1)根据本发明,首先在应用服务器中安装一个应用代理,以及在服务器端运行所述应用以提供诸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或网络会议之类的应用程序。由此,应用代理可以从应用中获取主机软件和硬件配置需求;
(2)例如,客户机C1-C4进入热点区域(HOT SPOT),与AP相关并开始发起网络游戏。在用户开始玩网络游戏前,服务器检查客户机是否安装了客户机代理。如果没有,则在客户机上自动上传和安装客户机代理。如果已经安装了客户机代理,则应用代理获取用户偏好和过去伙伴的信息,开始这些用户之间的游戏。
(3)假设客户机1是游戏中的主机。客户机C1-C4可以使用移动IP,IPv6,或者通过DHCP服务器获得动态IP地址。客户机C1-C4的客户机代理保存其在基础设施模式中的网络配置。
(4)应用代理从认证服务器获取访问信息并发现一些AP的网络负载已经很大,例如AP1仅可以支持30个用户,而现在由28个用户与其相关,其中可以由服务器管理者来设置工作负荷的阈值。
(5)应用代理启动位置装置来获取移动节点的位置,并且位置装置发送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给应用代理。
(6)应用代理从应用服务器得知:一些用户正在玩游戏,例如,C1-C4正在玩游戏,还可以进一步根据C1-C4的位置判断出C1-C4是否能改变到特设模式中,如果不能改变到特设模式中,则让C1-C4继续工作在基础设施模式中,或者如果位置信息指示用户不可以切换到特设模式,应用代理也可以先向用户的客户机代理发送一条信息,告知用户将位置更换到其它地方,以便可以切换到特设模式,节省费用,否则,转到下一个步骤;
(7)应用代理获取切换到特设网络类型中的客户机的软件和硬件配置,判断其中一些客户机是否可以作为特设模式下的主机,如果不可以,则让其继续工作在基础类型设施模式中。用于作为特设模式下的主机的判断原则包括:
检查每个客户机的软件和硬件配置,例如CPU、硬盘、内存、软件平台、判断其是否可以作为特设模式下的主机;
如果有一个以上的客户机可以作为特设模式下的主机,则将具有最佳配置的客户机选择为特设模式下的主机,其中最佳配置是指:最快的CPU、较大的内存、较大的硬盘和更高的软件平台版本。
如果一个客户机已经安装了特设模式下的主机软件,则将其选择为主机。
(8)如果选定了特设模式下的主机,则应用代理与所有客户机代理进行协商:询问其是否希望工作在特设模式中以减少费用;如果C1-C4都同意切换到特设网络类型中,则C1-C4的代理开始根据(9)进行工作,否则,让C1-C4继续在基础设施模式中访问网络应用。
(9)应用代理上传适当的游戏软件给C1-C4,如果将C4选定为特设模式下的主机,则还需要上传会话并安装会话。
(10)应用代理为C1-C4分配静态IP地址,子网掩码和SSID,并从应用中删除其会话信息;
(11)每个客户机代理保存其用户偏好,也就是所玩的游戏及IP地址,AP,伙伴的IP地址;
(12)客户机代理从应用代理接收客户机配置,保存其旧网络的配置,释放旧的IP地址,并用新的参数重新配置客户机;
(13)C4邀请C1-C3,然后C1-C4继续会话;
(14)当客户机代理检测到C1-C4中的一个离开游戏,则客户机代理释放特设模式,也就是说,重新配置网络参数和无线网卡参数,并重新连接到原来的应用;
(15)如果应用检测到客户机已经安装了客户机代理,则检测客户机偏好以确保是当天设置的,之后,为客户机选择适当的软件,并找寻其他伙伴。最后帮助他们重新组织游戏。重新组成的客户机将等待新的加入者来加入他们的游戏。
(16)客户机代理提供工具来去除上传的软件。
参考附图8,在附图8中示出了一个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从基础设施网络切换到特设网络并进行通信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示意性地示出了在一个第一特设网络组1中包括四个客户机C1,C2,C3,C4,所述四个客户机通过一个接入点802而与一个应用服务器801(与图7中的应用服务器相同)进行通信。类似地,还示出了一个第二特设网络组2,其中也示意性地示出了四个客户机通过一个第二接入点而与应用服务器801进行通信。同样,还可以包括其他的特设网络组与所述应用服务器801进行通信,为简明起见,不再详细描述。在附图8中示出的通信系统中,还包括一个认证服务器803,用于在基础设施模式与特设模式之间的切换过程中,获得验证用户的身份、获得用户的IP地址和相关的AP(可能也参与移动节点的位置获取)等,这在本领域是熟知的技术。此外,在附图8中示出的通信系统中,还提供有路由器804,这在本领域是熟知的。
以下结合附图9和附图10来描述在应用服务器上执行的应用代理过程的步骤以及在客户机上执行的客户机代理过程的步骤。
参考附图9,图9示出了在应用服务器中的应用代理所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当在应用服务器端运行一个提供诸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或网络会议之类的应用时,首先在步骤S901,由安装在所述应用服务器中的一个应用代理AA从运行的应用中获取特设模式下的主机软件和硬件配置需求。
当有用户接入到网络而参与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网络应用时,例如,当客户机C1-C4通过基础设施网络中的同一接入点而发起一个网络游戏时,在用户开始玩网络游戏前,在步骤S902,由应用代理判断这些相关的客户机,即客户机C1-C4上是否安装了客户机代理。如果在客户机上没有安装客户机代理,步骤S902的判断结果为“否”,则过程进行到步骤S903,为客户机自动上传和安装客户机代理。否则,如果步骤S902的判断结果为“是”,即在客户机上已经安装了客户机代理,则过程进行到步骤S904,由应用代理获取用户偏好和过去伙伴的信息,开始这些用户的游戏。
接下来,当在步骤S903中安装了客户机代理或者在步骤S904中准备开始网络游戏后,在步骤S905,所述应用代理从认证服务器获得相关的信息。例如,可以从认证服务器实现对用户身份的验证,获得用户的IP地址和相关的AP。
在步骤S906,判断接入点是否过载,也就是说,判断接入点当前所支持的用户数是否超过了其所能支持的最大用户数。如果步骤S906的判断结果为“否”,则过程返回到步骤S905,继续从认证服务器获得相关信息。如果步骤S906的判断结果为“是”,则认为当前的接入点已经超载,则过程进行到步骤S907。
在步骤S907,应用代理启动一个位置装置并获取客户机的位置信息。例如,客户机C1-C4可以使用移动IP,IPv6,或者通过DHCP服务器获得的动态IP地址。在此可以使用几种方法或装置来获得移动节点的位置。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使用认证服务器和信号强度的三角测量法来获得移动节点的位置,这在本领域是熟知的技术。也可以使用其它方法来获得用户的位置,例如GPS技术等。
接下来,在步骤S908,判断是否一些用户可以切换到特设网络中。如果“是”,则过程进行到步骤S910,否则如果判断结果为“否”,则过程进行到步骤S909,应用代理可以提示客户机代理移动节点可以移动到的位置,在该位置上移动节点可以切换到特设模式,以节省费用。然后应用代理回到步骤S907,继续启动位置装置获得移动节点的位置。
在步骤S910中,进一步判断是否可以从所述用户中选择一个作为特设模式下的主机。如果没有这样的客户机,则保持让其继续工作在基础类型设施模式中。其中,用于特设模式下的主机的判断原则包括:
检查每个客户机的软件和硬件配置,例如CPU、硬盘、内存软件平台、判断其是否可以作为特设模式下的主机;
如果有一个以上的客户机可以作为特设模式下的主机,则将具有最佳配置的客户机选择为特设模式下的主机,其中最佳配置是指:最快的CPU、较大的内存、较大的硬盘和更高的软件平台版本;
如果一个客户机安装了主机软件,则将其选择为特设模式下的主机。
如果步骤S910判断结果表明可以从当前的客户机中选择出至少一个客户机作为主机,则过程进行到步骤S911,否则应用代理回到步骤S907,继续启动位置装置获得移动节点的位置。
在步骤S911中,应用代理与当前所有客户机,例如客户机C1-C4进行协商:询问其是否希望工作在特设网络类型中;如果客户机C1-C4都同意切换到特设网络类型中,则过程进行到步骤S912,否则应用代理回到步骤S907,继续启动位置装置获得移动节点的位置。
在步骤S912中,应用代理进一步从应用服务器中获得有关应用服务器与客户机之间的会话的信息以及游戏相关信息。
接下来进入到步骤S913,应用代理上传适当的游戏软件给客户机C1-C4,如果将客户机4选定为主机,则还需要上传客户机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会话并安装会话。如果,客户机C1-C4不同意切换到特设模式中,则让客户机C1-C4继续在基础设施模式中工作。
当客户机C1-C4选择了切换到特设网络类型中工作后,在步骤S914,应用代理为客户机C1-C4分配静态IP地址、诸如子网掩码和SSID等的网络参数,同时从应用中删除会话信息和网络应用程序信息。
通过以上操作,实现了从基础设施网络到特设网络的动态切换。由此实现的有益效果是:(1)在同样的资源情况下,本方法能支持更多的用户,并能改善QoS;(2)在基础设施网络类型和特设网络类型之间动态切换以降低通信业务量;(3)降低等待时间和用户成本;(4)增加网络业务运营商的收入。
参考附图10,图10示出了在客户机的客户机代理所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当一个用户希望参加一个例如网络游戏之类的应用时,首先在步骤S1001中,该用户将其客户机通过基础设施模式中的一个接入点而接入到提供网络游戏之类服务的应用服务器,并打开一个网络应用。
在步骤S1002,在用户开始网络游戏之前,由应用服务器对该客户机进行检测,查看该客户机是否安装了一个客户机代理?如果该客户机已经安装了所述客户机代理,则允许所述客户机开始一个游戏,否则,过程进行到步骤S1003,应用服务器自动为所述客户机安装一个客户机代理,以及在步骤S1004,所述客户机代理获得相应的客户机软件和硬件的配置。
接下来,在步骤S1005,客户机开始正式访问网络应用。在客户机参与网络应用的过程中,当应用服务器发现当前的接入点所支持的用户数超出了其所能支持的最大用户数时,会提示用户是否同意切换到特设网络中。也就是说,在步骤S1006中,例如在客户机的屏幕上显示一个弹出窗口,询问用户是否同意切换到特设网络中,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式,询问用户是否同意进行切换,例如,以声音和视频的方式、以滚动条的方式等。如果用户不同意进行切换,则让所述用户保持在基础设施模式中继续游戏。如果用户同意进行切换,则过程进行到步骤S1007,由客户机代理保存网络和无线网卡的参数以及保存其用户偏好,也就是所玩的游戏及IP地址,AP,伙伴的IP地址。
接下来,在步骤S1008,在客户机上安装适当的软件,所述软件是针对在特设模式下的主机来安装网络应用软件;以及客户机代理重新配置客户机的网络以工作在特设网络中。
这样配置了属于同一组的所有客户机以后,例如客户机C1-C4,则在特设网络中继续客户机C1-C4在基础设施网络中的游戏,步骤S1009。
当在步骤S1010中,特设模式下的主机检测到有用户离开,则过程进行到步骤S1011,特设模式下的主机通知其它客户机代理释放特设网络类型,并重新配置网络参数和无线网卡参数以重新回到基础设施模式中,并重新访问原来的网络应用。优选地,客户机代理提供工具来去除上传的软件。
通过以上的描述,可以知道,整个工作过程是自动的,当在基础设施模式与特设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时候,用户仅会感到会稍微慢一些。用户只需做的事是同意切换到特设模式以减低费用。
由此,根据本发明的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线局域网之间进行切换的方法和系统,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在于:
(1)对于机场:机场可以对工作在基础设施网络类型的用户收取更多的费用而对工作在特设网络类型中的用户收取较少的费用。也可以增加切换原则,例如,除非与网络相关的AP达到一个最大负载以外,将不会启动切换功能以便机场可以在具有相同资源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利润。同时,也可以改善机场的服务质量并减低其工作量。
(2)对于用户:所建议的方法降低了用户的等待时间并因此增加了客户的满意度。用户可以自由地使用他/她的选择:切换到特设模式并降低成本;或者继续工作在基础设施模式中。
以上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线局域网之间进行切换的方法和系统各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以上这些实施例仅是示例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作出各种变化和修改。因此,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本发明的范围由随附权利要求限定为准。
Claims (24)
1、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将在第一通信模式中运行的网络应用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的方法,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中,多个移动节点通过至少一个接入点接入网络而与至少一个应用服务器进行通信以获得所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各种网络应用;而在第二通信模式中,多个相邻的移动节点可以彼此之间直接进行通信;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在第一通信模式中,多个移动节点通过接入点访问网络中的应用服务器并运行所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同一网络应用时,根据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是否相邻;
当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相邻时,由所述应用服务器向所述多个移动节点发出一个是否愿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以运行所述网络应用的询问;
在所有所述移动节点都同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时,将所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所述网络应用下载并安装到其中一个移动节点上;
为每个所述移动节点配置在第二通信模式中进行通信的参数;以及
将所有所述移动节点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并继续运行已经下载并安装了的所述网络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模式是基础设施模式,以及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是以对等方式进行通信的特设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通过所述应用服务器或通过一个认证服务器,获取所述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移动节点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会话信息以及有关所述网络应用的相关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是否相邻的步骤,进一步包括至少使用以下任一方式来执行所述判断步骤:
a)通过使用认证服务器和接入点协作来获得移动节点的位置;
利用移动节点与不同接入点的距离不同,使用信号强度的三角测量法,判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是否相邻;
b)初步使用接入点位置作为用户的位置信息来判断所述移动节点是否处于临近状态,对于临近状态的移动节点再进一步使用信号强度的三角测量法,判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是否相邻;或者
c)利用专用位置装置,通过无线局域网发送位置信息,由此判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是否相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从应用服务器上的所述网络应用中获得在第二通信模式下的主机配置需求;
从多个将要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的所有移动节点中选择一个作为主机节点;
将所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所述网络应用下载并安装到所述主机节点,以及
所述主机节点接收并安装来自所述应用服务器的关于所述网络应用的会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从多个将要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的所有移动节点中选择一个作为主机节点的步骤包括使用以下任一方式:
检查每个移动节点的配置来判断其是否可以作为第二通信模式下的主机节点;
如果有一个以上的移动节点可以作为第二通信模式下的主机,则将具有最佳配置的移动节点选择为第二通信模式下的主机,其中最佳配置是指:最快的CPU、较大的内存、较大的硬盘和更高的软件平台版本;
如果存在一个安装了主机软件的移动节点,则将其选择为第二通信模式下的主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时,使其他多个移动节点向所述主机节点进行注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为每个所述移动节点配置在第二通信模式中进行通信的参数的步骤包括:为每个移动节点配置IP地址、网络参数和无线网卡的参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多个移动节点配置为在基础设施模式操作时,设置其网络配置并保存所述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所述多个移动节点使用静态IP地址,或IPv6地址,或者由基础设施模式中的域名服务器分配的动态IP地址;以及
当准备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时,判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的地址是否位于一个相同的组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移动节点是否安装了客户机代理;
当移动节点上没有安装所述客户机代理时,由所述应用服务器自动为所述移动节点上传并安装所述客户机代理;
将合适的IP地址和相应的网络参数、无线网卡参数、应用软件传输给各移动节点上的客户机代理;以及
每个移动节点上的客户机代理根据获得的参数设置网络和无线网卡,并安装相应的软件和会话。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当在第二通信模式运行所述网络应用时,当出现一个或多个移动节点离开时,则使所述移动节点自动切换回到基础设施模式,以重新接入所述应用服务器上原来的网络应用。
13、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将在第一通信模式中运行的网络应用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的系统,其中在第一通信模式中,多个移动节点通过至少一个接入点接入网络而与至少一个应用服务器进行通信以获得所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各种网络应用;而在第二通信模式中,多个相邻的移动节点可以彼此之间直接进行通信;
所述系统包括:
用于提供多个网络应用的应用服务器,其中所述应用服务器包括一个应用模块和一个应用代理模块;
多个接入点;
通过所述多个接入点而与所述应用服务器进行通信的多个移动节点,其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的每一个包括一个客户机模块和一个客户机代理模块;以及
一个位置获取装置;
其中,
当在第一通信模式中,多个移动节点通过接入点访问网络中的应用服务器并运行所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同一网络应用时,所述应用代理模块用于启动所述位置获取装置来获取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位置获取装置所发送回的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是否相邻;
当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相邻时,由所述应用代理模块向所述多个移动节点发出一个是否愿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以运行所述网络应用的询问;
在所有所述移动节点都同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时,由所述应用代理模块将所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所述网络应用下载并安装到其中一个移动节点上;
由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的每一个上的客户机代理模块从所述应用代理模块获得每个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二通信模式中进行通信的相应的参数;以及
所述移动节点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并继续运行已经下载并安装了的所述网络应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模式是基础设施模式,以及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是以对等方式进行通信的特设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所述位置获取装置被进一步配置用于:
通过所述应用服务器或通过一个认证服务器,获取所述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移动节点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会话信息以及有关所述网络应用的相关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应用代理模块还包括一个判决装置,用于使用以下任一种方式来执行所述多个移动节点是否相邻的判断:
a)通过使用认证服务器和接入点协作来获得移动节点的位置;
利用移动节点离不同接入点的距离不同,使用信号强度的三角测量法,判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是否相邻;
b)初步使用接入点位置作为用户的位置信息来判断所述移动节点是否处于临近状态,对于临近状态的移动节点再进一步使用信号强度的三角测量法,判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是否相邻;或者
c)利用专用位置装置,通过无线局域网发送位置信息,由此判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是否相邻。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应用代理模块还被配置用于:
从应用服务器上的所述网络应用中获得在第二通信模式下的主机配置需求;
从多个将要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的所有移动节点中选择一个作为主机节点;以及
将所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的所述网络应用下载并安装到所述主机节点,以及
与所述主机节点上的客户机代理模块通信,以使所述主机节点接收并安装来自所述应用服务器的关于所述网络应用的会话。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应用代理模块还被配置用于使用以下任一方式,从多个将要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中的所有移动节点中选择一个作为主机节点,所述方式包括:
检查每个移动节点的配置来判断其是否可以作为第二通信模式下的主机节点;
如果有一个以上的移动节点可以作为第二通信模式下的主机,则将具有最佳配置的移动节点选择为第二通信模式下的主机,其中最佳配置是指:最快的CPU、较大的内存、较大的硬盘和更高的软件平台版本;
如果存在一个安装了主机软件的移动节点,则将其选择为第二通信模式下的主机。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中,在所述主机节点上的所述客户机代理模块还被配置用于:
在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时,使其他多个移动节点向所述主机节点进行注册。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中每个移动节点上的客户机代理模块所获得的在第二通信模式中进行通信的参数包括:每个移动节点的IP地址、网络参数和无线网卡的参数。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中,每个所述客户机代理模块还被配置用于:
在所述多个移动节点配置为在基础设施模式操作时,设置其网络配置,以及保存所述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多个移动节点使用静态IP地址,或IPv6地址,或者由基础设施模式中的域名服务器分配的动态IP地址;以及
当准备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时,所述应用代理模块被配置用于判断所述多个移动节点的地址是否位于一个相同的组中。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应用代理模块还被配置用于:
判断移动节点是否安装了客户机代理模块;
当移动节点上没有安装所述客户机代理模块时,自动为所述移动节点上传并安装所述客户机代理;
将合适的IP地址和相应的网络参数、无线网卡参数、应用软件传输给各移动节点上的客户机代理模块;以及
每个移动节点上的客户机代理模块被配置用于根据获得的参数设置网络和无线网卡,并安装相应的软件和会话。
2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中,每个所述客户机代理模块还被配置用于:
当在第二通信模式运行所述网络应用时,当出现一个或多个移动节点离开时,则使所述移动节点自动切换回到基础设施模式,以重新访问服务器上原来的网络应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0040279A CN100477851C (zh) | 2005-01-05 | 2005-01-05 | 在无线局域网的两种通信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
US11/377,484 US7899017B2 (en) | 2005-01-05 | 2006-03-16 | Switching between two communication modes in a WLAN |
US12/190,050 US8493896B2 (en) | 2005-01-05 | 2008-08-12 | Switching between two communication modes in a WLAN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0040279A CN100477851C (zh) | 2005-01-05 | 2005-01-05 | 在无线局域网的两种通信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02009A CN1802009A (zh) | 2006-07-12 |
CN100477851C true CN100477851C (zh) | 2009-04-08 |
Family
ID=36811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0402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7851C (zh) | 2005-01-05 | 2005-01-05 | 在无线局域网的两种通信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7899017B2 (zh) |
CN (1) | CN100477851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711847B2 (en) | 2002-04-26 | 2010-05-04 |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America Inc. | Managing users in a multi-user network game environment |
US20030217135A1 (en) | 2002-05-17 | 2003-11-20 | Masayuki Chatani | Dynamic player management |
US8131802B2 (en) | 2007-10-05 | 2012-03-06 |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America Ll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amless host migration |
CN100477851C (zh) * | 2005-01-05 | 2009-04-08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在无线局域网的两种通信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
US8411662B1 (en) | 2005-10-04 | 2013-04-02 | Pico Mobile Networks, Inc. | Beacon based proximity services |
JP4558639B2 (ja) * | 2005-12-16 | 2010-10-0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lan装置および通信モード切替え方法 |
JP4976776B2 (ja) * | 2006-07-31 | 2012-07-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並びに当該通信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US8996668B2 (en) * | 2006-08-04 | 2015-03-31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tor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for network nodes in a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
US8619623B2 (en) | 2006-08-08 | 2013-12-31 |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 Ad-hoc simple configuration |
KR20080026318A (ko) * | 2006-09-20 | 2008-03-2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인터넷 프로토콜 주소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
US8732315B2 (en) * | 2006-10-16 | 2014-05-20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Automatic ad-hoc network creation and coalescing using WiFi protected setup |
US8233456B1 (en) | 2006-10-16 | 2012-07-31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Power save mechanisms for dynamic ad-hoc networks |
US9308455B1 (en) | 2006-10-25 | 2016-04-12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gaming in an ad-hoc network |
CN101035375A (zh) * | 2007-02-02 | 2007-09-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通信系统、终端、方法及接入点 |
CN101247645B (zh) * | 2007-02-13 | 2010-12-22 | 英华达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切换双网通讯模组中通讯模式的应用程序导向智能型方法 |
US8054779B2 (en) * | 2007-05-08 | 2011-11-08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imultaneous wireless support in software defined radio |
CN101321156B (zh) * | 2007-06-06 | 2011-05-04 | 艾威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基于第一互通协议进行第二互通协议扩展的方法和系统 |
WO2009006585A1 (en) * | 2007-07-03 | 2009-01-08 | Marvell Semiconductor, Inc. | Location aware ad-hoc gaming |
US7894371B2 (en) * | 2007-07-31 | 2011-02-22 | Motorola, Inc. | System and method of resource allocation with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90047966A1 (en) * | 2007-08-17 | 2009-02-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for a heterogeneous wireless ad hoc mobile internet access service |
US9392445B2 (en) | 2007-08-17 | 2016-07-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andoff at an ad-hoc mobile service provider |
US20090046598A1 (en) * | 2007-08-17 | 2009-02-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quiring or distributing information related to one or more alternate ad hoc service providers |
US9398453B2 (en) | 2007-08-17 | 2016-07-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d hoc service provider's ability to provide service for a wireless network |
US20090047930A1 (en) * | 2007-08-17 | 2009-02-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for a heterogeneous wireless ad hoc mobile service provider |
US20090049158A1 (en) * | 2007-08-17 | 2009-02-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d hoc service provider topology |
WO2009040787A2 (en) * | 2007-09-25 | 2009-04-02 | Fringland Ltd. | Select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application state |
US20090125637A1 (en) * | 2007-11-09 | 2009-05-14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Providing Data Management in a P2P Network |
WO2009071971A2 (en) * | 2007-12-05 | 2009-06-11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providing a smooth transition between peer-to-peer node types |
JP4956408B2 (ja) * | 2007-12-21 | 2012-06-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通信装置並びにその通信方法 |
US8081627B2 (en) * | 2008-10-24 | 2011-12-20 | Mitac Technology Cor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ly connecting diverse Ad-hoc network groups |
JP5448434B2 (ja) * | 2008-12-11 | 2014-03-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5539397B2 (ja) * | 2009-01-29 | 2014-07-02 |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 | 異なる操作モードに基づくネットワークの異なるサブセットへの1つ以上の電子デバイスのポート接続 |
US20100235915A1 (en) * | 2009-03-12 | 2010-09-16 | Nasir Memon | Using host symptoms, host roles, and/or host reputation for detection of host infection |
US8605625B2 (en) * | 2009-04-02 | 2013-12-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er discovery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9179367B2 (en) | 2009-05-26 | 2015-11-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aximizing service provider utility in a heterogeneous wireless ad-hoc network |
KR20110002194A (ko) * | 2009-07-01 | 2011-01-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도로 정보를 제공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JP5240120B2 (ja) * | 2009-08-19 | 2013-07-1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9380401B1 (en) * | 2010-02-03 | 2016-06-28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Signaling schemes allowing 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capable of operating in multiple network modes |
US9439229B2 (en) * | 2010-05-07 | 2016-09-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pairing between coordinator and device in network,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pairing between devices, network system including the coordinator and the devices |
KR101832405B1 (ko) | 2010-05-07 | 2018-02-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네트워크에서의 조정자와 디바이스간의 페어링 수행 방법 및 그 장치, 디바이스들간의 페어링 수행 방법 및 그 장치, 상기 조정자와 디바이스들을 포함하는 네트워크 시스템 |
CN102546702A (zh) * | 2010-12-27 | 2012-07-04 | 汉斯·杰里·乌尔本·彼得森 | 一种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社交活动的方法 |
CA2827776C (en) * | 2011-02-21 | 2016-07-26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On the managed peer-to-peer sharing in cellular networks |
CN102685924B (zh) * | 2011-03-18 | 2015-07-29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的通信单元设置方法、设置装置及终端 |
JP5655672B2 (ja) * | 2011-03-31 | 2015-01-2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プログラム、情報通信機器および連携方法 |
US9462417B2 (en) * | 2011-06-29 | 2016-10-0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location estimation |
RU2615771C2 (ru) * | 2011-08-23 | 2017-04-11 | Филипс Лайтинг Холдинг Б.В. | Система, содержащая главный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блок и периферийный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блок |
CN102448067A (zh) * | 2011-09-30 | 2012-05-09 | 山东大学 | 一种ZigBee网络中实现多节点语音通信的方法 |
JP5826090B2 (ja) * | 2011-10-13 | 2015-12-02 | Kddi株式会社 | ゲートウェイ、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CN103179090B (zh) * | 2011-12-22 | 2016-03-02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声纹信息识别相邻终端的方法与系统 |
EP2850906B1 (en) * | 2012-05-18 | 2018-01-10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communication paths |
JP6448173B2 (ja) * | 2013-03-14 | 2019-01-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US9729515B1 (en) * | 2013-05-08 | 2017-08-08 | Ca,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secure communications for a virtual machine infrastructure |
US9456037B2 (en) | 2013-09-30 | 2016-09-27 | Sonos, Inc. | Identifying a useful wired connection |
US9531811B2 (en) * | 2014-03-05 | 2016-12-27 | Arcsoft Hangzhou Co., Ltd. | Method for sharing application |
CN104331778B (zh) * | 2014-11-20 | 2017-11-21 | 重庆图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临床输血电子信息系统的智能管理控制方法 |
JP2016126467A (ja) * | 2014-12-26 | 2016-07-1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モード同期方法、モード同期プログラム、及び端末 |
KR102264992B1 (ko) | 2014-12-31 | 2021-06-15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버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
KR20170011802A (ko) * | 2015-07-24 | 2017-02-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기능 수행 환경의 백업 및 복원을 지원하는 장치 및 그 방법 |
US9781750B2 (en) | 2015-08-25 | 2017-10-03 | Laird Technologies, Inc. | Automatic wireless mode switching |
JP6897566B2 (ja) * | 2015-11-19 | 2021-06-30 |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 装置及び方法 |
WO2018029939A1 (ja) * | 2016-08-12 | 2018-02-15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
CN106658615B (zh) * | 2016-10-26 | 2019-09-1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切换通信网络的方法及装置 |
JP7230827B2 (ja) | 2017-05-05 | 2023-03-01 |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 通信デバイス、インフラストラクチャ機器、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および方法 |
US10765952B2 (en) | 2018-09-21 | 2020-09-08 |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LLC | System-level multiplayer matchmaking |
US10695671B2 (en) | 2018-09-28 | 2020-06-30 |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LLC | Establishing and managing multiplayer sessions |
US10911131B1 (en) * | 2019-09-12 | 2021-02-02 | Cisco Technology, Inc. | Hybrid relay for high density venues |
CN112333733B (zh) * | 2020-11-04 | 2022-04-05 |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网络连接的建立方法及电子设备 |
US11689472B2 (en) | 2021-07-09 | 2023-06-2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Dynamic allocation of computing resources |
US12348981B2 (en) * | 2022-03-09 | 2025-07-01 | Netgear, Inc. | Repurposing consumer electronic devices as nodes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11874A1 (en) * | 1999-12-20 | 2001-06-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 Routing in mobile-IP Ad-Hoc networks |
US6961762B1 (en) * | 2000-02-14 | 2005-11-01 | Sygate Technologies, Inc. | Automatic switching network points based on configuration profiles |
US7194263B2 (en) * | 2001-09-17 | 2007-03-20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current operation of a wireless device in two disjoint wireless networks |
US7522551B2 (en) * | 2001-09-17 | 2009-04-21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routing on a plurality of different wireless channels |
US7693484B2 (en) * | 2002-01-29 | 2010-04-06 | Palm, Inc. | Dynamic networking modes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20030236064A1 (en) * | 2002-02-12 | 2003-12-2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
US20030210700A1 (en) * | 2002-05-09 | 2003-11-13 | Ambicom, Inc. | System and method of dynamically switching between 802.11b client and access point in MS-Windows environment |
US6904055B2 (en) * | 2002-06-24 | 2005-06-07 | Nokia Corporation | Ad hoc networking of terminals aided by a cellular network |
US20040004951A1 (en) * | 2002-07-05 | 2004-01-08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performing wireless switching |
JP3792632B2 (ja) * | 2002-10-01 | 2006-07-05 | Necイン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 無線lan通信方式 |
US7231220B2 (en) * | 2002-10-01 | 2007-06-12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Location bas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mobile unit communication |
ATE356491T1 (de) * | 2002-10-22 | 2007-03-15 | Cit Alcatel | Verfahren und system zur information über eine wlan-zugänglichkeit an einen benutzter |
TW589841B (en) * | 2002-12-26 | 2004-06-01 | Newsoft Technology Corp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ing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f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
US7400621B2 (en) * | 2003-03-11 | 2008-07-15 | Conexant, Inc. | Technique for achieving connectivity between telecommunication stations |
US6925378B2 (en) * | 2003-05-12 | 2005-08-02 | Circumnav Networks, Inc. | Enhanced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extended radio, and applications |
US7697893B2 (en) * | 2004-06-18 | 2010-04-13 | Nokia Corporation | Techniques for ad-hoc mesh networking |
ATE532369T1 (de) * | 2004-08-06 | 2011-11-15 | Panasonic Corp | Konstruktion eines multi-hop funksystems mit baumstruktur durch wahl eines funk-knotens, der eine verbindung als host annimmt, basierend auf der anzahl von hops und entweder des funkknotens an der basis oder der anzahl angeschlossener funkknoten |
US7330696B2 (en) * | 2004-11-24 | 2008-02-12 |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mode radio operation |
CN100477851C (zh) * | 2005-01-05 | 2009-04-08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在无线局域网的两种通信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
US7717342B2 (en) * | 2005-08-26 | 2010-05-18 | Hand Held Products, Inc. | Data collection device having dynamic access to multiple wireless networks |
-
2005
- 2005-01-05 CN CNB2005100040279A patent/CN10047785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3-16 US US11/377,484 patent/US789901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8-12 US US12/190,050 patent/US849389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60215576A1 (en) | 2006-09-28 |
US8493896B2 (en) | 2013-07-23 |
US7899017B2 (en) | 2011-03-01 |
CN1802009A (zh) | 2006-07-12 |
US20090022130A1 (en) | 2009-01-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77851C (zh) | 在无线局域网的两种通信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 |
US11051350B2 (en) | Wireless internet system and method | |
US7260638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abling seamless roam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 |
US6961762B1 (en) | Automatic switching network points based on configuration profiles | |
US9402216B2 (en) | Methods, media, and devices for moving a connection from one point of access to another point of access | |
KR101277016B1 (ko) | 네트워크 발견 메커니즘 | |
US8996698B1 (en) | Cooperative network for mobile internet access | |
US8462735B2 (en) | Multiple simultaneous wireless connections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 |
US8923191B2 (en) | Internet protocol collaborative mobility | |
US20040103204A1 (en) | Method of connecting a client device with a rout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CN108738022B (zh) | 一种无线通信网络移动管理方法及系统 | |
JP4352048B2 (ja) | ドメイン間ハンドオーバ | |
WO2025035675A1 (zh) | 远端用户设备接入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程序产品 | |
US20160029287A1 (en) | Optimization of application layer traffic carried by an ip connection over a mobile network | |
Barz et al. | Network access control in overdrive mobile networks | |
Chin et al. | Seamless Connectivity to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
Gonen et al. | A peer-to-peer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8 Termination date: 2010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