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0453328C - 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带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带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53328C
CN100453328C CNB2005100588512A CN200510058851A CN100453328C CN 100453328 C CN100453328 C CN 100453328C CN B2005100588512 A CNB2005100588512 A CN B2005100588512A CN 200510058851 A CN200510058851 A CN 200510058851A CN 100453328 C CN100453328 C CN 10045332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rking
braille
tape
engraving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588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89822A (zh
Inventor
仓科弘康
田中静治
高田诚
植原隆行
菊池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89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89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332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332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设定刻印范围在处理带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等。特别是一种通过与处理带(T)的带宽度方向的一侧相对的刻印装置(80)在处理带(T)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刻印点字的带处理装置(1)的控制方法。其包括:刻印位置设定工序,其设定点字在带宽度方向上的刻印位置;刻印数据制作工序,其根据输入信息和刻印位置来制作刻印数据;以及点字刻印工序,其根据制作的刻印数据,在处理带(T)上刻印点字。在刻印数据制作工序中,当刻印位置靠近于与刻印装置(80)同侧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时,制作用于进行正向刻印的刻印数据,当刻印位置靠近于与刻印装置(80)相反一侧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时,制作用于进行逆向刻印的刻印数据。

Description

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带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处理带进行视力障碍者可以认识的点字刻印的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带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众所周知的显示带装置(带处理装置)是:沿着带行走路径以字间距向前输送带材(处理带),同时使用平面文字打印装置在平面文字打印范围内进行墨字打印,并使用点字打印装置在点字刻印范围内进行点字打印(点字刻印)。点字打印装置包括在带材上刻印点字的(三个)刻印头,通过刻印头朝向被固定在带输送路径的规定位置上的点字板进行刻印动作,由此在带材上形成点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88358号公报
即,在现有的带处理装置中,根据在带行走路径上进行输送的带材与点字头(点字板)的相对位置所确定的带材宽度方向的规定位置被作为点字刻印范围。由此,用户不能设定点字刻印范围在带材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点字在带材宽度方向上的布置被局限于单一的形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点字在处理带宽度方向上的布置不局限于单一形式、并可以由用户来设定刻印范围在处理带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带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是:沿着带行走路径输送处理带,同时通过与处理带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相对的刻印装置在处理带宽度方向的一侧刻印点字。其包括:刻印位置设定工序,其设定点字在处理带宽度方向上的刻印位置;刻印数据制作工序,其根据输入信息和所设定的点字的刻印位置,制作用于刻印点字的刻印数据;以及点字刻印工序,其根据制成的刻印数据在处理带上刻印点字。在所述刻印数据制作工序中,当所设定的点字的刻印位置靠近于与刻印装置同侧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制作从点字的阅读方向的前端侧开始依次刻印点字的正向刻印的刻印数据;当所设定的点字的刻印位置靠近于与刻印装置相反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制作从点字的阅读方向的后端侧开始依次刻印上下翻转的点字的逆向刻印的刻印数据。
本发明的带处理装置是:沿着带行走路径输送处理带,同时在处理带宽度方向的一侧刻印点字。其包括:刻印装置,其与处理带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相对,在处理带宽度方向的一侧刻印点字;刻印位置设定装置,其设定点字在处理带宽度方向上的刻印位置;刻印数据制作装置,其根据输入信息及所设定的点字的刻印位置来制作刻印数据;以及刻印控制装置,其根据制成的刻印数据来控制刻印装置。其中,在刻印数据制作装置中,当所设定的点字的刻印位置靠近于与刻印装置同侧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制作从点字的阅读方向的前端侧开始依次刻印点字的正向刻印的刻印数据;当所设定的点字的刻印位置靠近于与刻印装置相反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制作从阅读方向的后端侧开始依次刻印上下翻转的点字的逆向刻印的刻印数据。
通过这种结构,根据点字的刻印位置和刻印装置的位置关系,正向刻印和通过使正向刻印的刻印数据旋转180°才能进行的逆向刻印可以相互切换。因此,即使处理带和刻印装置在处理带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被预先规定,在带宽度方向上也至少可以有两种点字布置,用户可以根据目的或喜好来选择点字布置。
而且,当采用在带宽度方向的任意位置上设定点字刻印范围的装置结构时,根据点字的刻印位置与刻印装置的位置关系,通过切换正向刻印和逆向刻印,可以使装置结构更加紧凑。也就是,当只能在处理带宽度方向的其中一半部分上刻印点字时,在另一半部分上,只要将其刻印数据旋转180°,进行逆向刻印,就能对应处理带的整个宽度进行点字刻印。因此,通过改变处理带相对于带输送路径的带宽度方向上的插入位置来自由地设定点字刻印范围时,能控制带宽度方向上的带输送路径的宽度。并且,通过使刻印装置在带宽度方向上移动来自由地设定点字的刻印范围时,可以减小刻印装置的移动范围。
这时,优选在处理带上打印用于识别处理带的输送方向前后的前后识别信息。
根据这种结构,因为在进行点字刻印的处理带上打印用于标志处理带输送方向前后的前后识别信息,所以用户在将处理带手动插入(手动地导引插入)到进行点字打刻的装置时,不会弄错处理带的前后方向就插入。而且,当使用墨字打印过的处理带时,即使墨字打印的内容上下(前后)不能分辨(例如,箭头符号或数字零等),但因为打印有前后标志信息,所以也不会搞错上下(前后)就进行粘贴。
此时,还包括前后检测工序,其根据前后识别信息来检测被送入带行走路径的处理带的前后。在点字刻印工序中,当在刻印数据制作工序中制作了进行正向刻印的刻印数据,而通过前后检测工序检测出处理带是从阅读方向的后端侧被送入时,以及在刻印数据制作工序中制作了进行逆向刻印的刻印数据,而通过前后检测工序检测出处理带是从阅读方向的前端侧被送入时,优选是禁止进行点字刻印。
另外还包括前后检测装置,其同样根据前后识别信息来检测被送入带行走路径的处理带的前后。对于刻印控制装置,当刻印数据制作装置制作了进行正向刻印的刻印数据,而通过前后检测装置检测出处理带是从阅读方向的后端被送入的情况下,以及当刻印数据制作装置制作了进行逆向刻印来刻印数据,而通过前后检测装置检测出带是从阅读方向的前端侧被送入的情况下,优选是禁止进行点字刻印。
根据这种结构,当所设定的刻印位置是基本的布置,并且处理带是从后端侧被送入时;或者当所设定的刻印位置在与基本布置相反的范围内,并且处理带是从前端被送入时,因为是在将点字数据旋转180°的状态下进行刻印,所以即使送入的处理带的前后被搞错,也可以在所设定的刻印范围内进行正常的刻印。
在上述情况时,还包括:打印数据制作工序,其根据输入信息和所设定的点字刻印位置,制作用于在处理带上打印墨字的打印数据;墨字打印工序,其在点字刻印工序之前,根据制作的打印数据,通过打印装置在处理带上打印墨字。在打印数据制作工序中,当所设定的刻印位置靠近于与刻印装置同侧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优选制作从墨字的阅读方向的前端侧开始依次打印墨字的正向打印的打印数据;当所设定的刻印位置靠近于与刻印装置相反一侧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优选制作从阅读方向的后端侧开始依次打印上下翻转的墨字的逆向打印的打印数据。
另外,还包括:打印装置,其同样在通过刻印装置进行点字刻印之前在处理带上打印墨字;打印数据制作装置,其根据输入信息和所设定的点字的刻印位置,制作用于打印墨字的打印数据;打印控制装置,其根据制作的打印数据来控制打印装置。打印数据制作装置优选是:当所设定的刻印位置靠近于与所述刻印装置同侧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制作从墨字的阅读方向的前端侧开始依次打印墨字的正向打印的打印数据;当所设定的刻印位置靠近于与刻印装置相反一侧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制作从阅读方向的后端侧开始依次打印上下翻转的墨字的逆向打印的打印数据。
根据这种结构,当所设定的刻印位置靠近于与刻印装置同侧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也就是进行正向刻印时,也进行正向打印;当所设定的刻印位置靠近于与刻印装置相反侧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也就是进行逆向刻印时,也进行逆向打印。因此,墨字打印和点字刻印的处理方向可以形成一致的方向,即,可以采用在处理带上进行墨字打印同时在打印结束的处理带上依次进行点字刻印的一条路径方式。另外,即使采用在墨字打印结束的处理带上进行点字刻印的两条路径方式,因为墨字打印时的处理带的处理方向成为以这种状态进行点字刻印的处理方向,所以不需要为了改变处理方向而改变处理带的朝向或者将处理带逆向送入。
这种情况下,带行走路径包括用于墨字打印时输送处理带的打印用行走路径和用于点字刻印时输送处理带的刻印用行走路径,并且优选是将经过了打印用行走路径的处理带手动插入刻印用行走路径。
根据这种结构,因为墨字打印的处理方向和点字刻印的处理方向是同向,所以墨字打印的处理方向也成为以这种状态相对刻印用行走路径进行插入的手动插入方向,因此即使用户将墨字打印完的处理带手动插入到刻印用行走路径,用户也不会产生不协调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涉及的标签制作装置关盖状态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标签制作装置开盖状态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3为6点点字的说明图及刻印凸部的剖面图;
图4为刻印组件的平面图及剖面图;
图5为说明处理带在点字刻印部上的输送的说明图;
图6为标签制作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7为表示标签制作装置的全部处理的流程图;
图8为用于补充说明图7的流程的说明图;
图9为用于补充说明图7的流程的说明图;
图10为表示标签制作装置的点字刻印处理的流程图;
图11用于补充说明图10的流程的说明图;
图12为表示前后识别信息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为说明点字刻印部中的带行走路径周围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
图14为选择“仅墨字”处理模式时的说明图,图14A为表示显示器的画面变化的示意图,图14B为墨字打印处理的说明图;
图15为选择“仅点字”处理模式时的说明图,显示器的画面变化的示意图;
图16为点字刻印处理时的控制流程图;
图17为点字刻印处理的说明图,图17A是正向刻印的说明图,图17B是逆向刻印的说明图;
图18为选择“墨字点字同时记录”处理模式时的说明图,为显示器的画面变化的示意图;
图19为布置设定菜单的一览图;
图20为选择“墨字点字同时记录”处理模式时标签数据制作的控制流程图;
图21为选择“墨字点字同时记录”处理模式时标签数据制作处理的一系列流程的说明图,图21A为进行正向打印、正向刻印的说明图,图21B为进行逆向打印、逆向刻印的说明图;
图22为进行了标志打印的标签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22A为进行正向印刻印时的手动插入方向的打印标志的示意图,图22B为进行逆向刻印时的手动插入方向的打印标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带处理装置进行说明。在本发明中,通过与带行走路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附近的位置相对的刻印头进行点字刻印时,即使不能在宽度方向上移动该刻印头,但是,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来选择点字刻印范围在处理带上的配置。
因此,列举将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等适用于标签制作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该标签制作装置可以进行墨字打印和点字刻印,用于制作视力正常人和视力障碍者两者都可以识别的点字标签。
图1为标签制作装置1关盖状态时的外观立体图,图2为标签制作装置1开盖状态时的外观立体图。如两图所示,标签制作装置1由带有把手部13的装置壳体2构成轮廓,该装置壳体2由前部壳体2a和后部壳体2b一体形成。前部壳体2a包括墨字打印部120,其相对从带盒C陆续送出的处理带T进行墨字打印。并且,后部壳体2b包括点字刻印部150,其通过用户手动插入(用户用手指把持处理带T,将其导引插入点字刻印部150)处理带T进行点字刻印。
前部壳体2a的前部上面配置有包括各种输入键的键盘3,同时,后部上面安装有开关盖21。并且,在开关盖21上形成有长方形的显示器4,同时,在开关盖21的内侧,在其左部凹陷形成用于安装带盒C的带盒安装部6(墨字打印部120),通过按压盖开启钮14打开开关盖21,在该打开状态下可相对带盒安装部6(墨字打印部120)自由装卸地安装带盒C。并且,在开关盖21上设有可视窗21a,在开关盖21处于关闭状态时也可以视觉辨认带盒C是否安装。
在前部壳体2a的右侧部设有用于供给电源的电源供应口11、及用于与微型计算机等的外部装置(省略图示)连接的连接口12(接口)。通过在该连接口12上连接外部装置,可以根据外部装置所生成的文字信息进行墨字打印或点字刻印。
在前部壳体2a的左侧部上,设有连通带盒安装部6与外部的打印带排出口22,在与这个打印带排出口22相对的位置上,设有用于将从墨字打印部120送出的处理带T切断的带剪切器19、以及用于将处理带T半剪切的半剪切器20。并且,在记录带T1与剥离带T2层叠形成的处理带T的端部,通过半剪切器20只切断记录带T1(半剪切),同时,处理带T的包括该半剪切部分在内的墨字打印部分通过带剪切器19切断,并从打印带排出口22排出。
在键盘3上排列有文字键组3a、以及用于指定各种模式等的功能键组3b。文字键组3a可输入用于进行墨字打印以及/或点字刻印的文字信息,并形成基于JIS排列的全键结构。并且,功能键组3b除用于执行墨字打印以及/或点字刻印的执行键、用于指示点字刻印部150中的处理带T开始输送的输送开始键、通过手动来进行点字刻印的刻印开始键外,还包括用于选择墨字打印及/或点字刻印的处理模式的模式选择键、用于设定墨字打印范围(打印位置)Ep和点字刻印范围(刻印范围)Eb的配置(参照图9)的布置设定键。除此之外,功能键组3b与通常的字处理器等一样,还包括用于取消处理等的取消键、移动游标用的游标键、各种选择画面中的选择分支的选定和文本输入时换行用的确认键等。
作为通过模式选择键进行选择的处理模式包括:根据输入的文字信息进行墨字打印及点字刻印的第一处理模式(参照图8A)、根据输入的文字信息只进行墨字打印的第二处理模式(参照图8B)、及根据输入的文字信息只进行点字刻印的第三处理模式(参照图8C),并可以从这些当中选择任一处理模式。以下主要对设定为第一处理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布置设定键中,根据使用的处理带T的带宽,从既定的几种布置中选择(设定)一种,详细说明如后面所述。
显示器4能在横向(X方向)约12cm×纵向(Y方向)5cm的长方形形状的内侧显示192点×80点的显示图像数据,在用户从键盘3输入文字信息,制作、编辑用于墨字打印的墨字数据或者用于点字刻印的点字数据时使用。另外,还显示各种错误或提示(指示内容),以通知用户。
带盒安装部6包括:打印头组件15,其在头罩15a内设有由热敏头构成的打印头7;压纸滚筒驱动轴16,其与打印头7相对;卷取驱动轴23,其卷取后面所述的油墨带R;以及后面所述的带缠绕筒17的定位突起24。另外,在带盒安装部6的下方空间内设有用于旋转压纸滚筒驱动轴16及卷取驱动轴23的打印输送马达121(参照图6)。
带盒C内收容有位于带盒壳体51内部的上方中央部位的带缠绕筒17和位于右下方的油墨带缠绕筒25,带缠绕筒17上缠绕有一定宽度的处理带T,油墨带缠绕筒25上缠绕有油墨带R,处理带T和油墨带R的宽度相同。并且,在带缠绕筒17的左下方形成有贯通孔55,其用于套在所述打印头组件15上;与处理带T和油墨带R的重叠部分相对应,配置有与所述压纸滚筒驱动轴16嵌合而旋转驱动的压纸滚筒53。另一方面,靠近于所述油墨带缠绕筒25设有油墨带卷取筒54,从油墨带缠绕筒25陆续送出的油墨带R环绕过贯通孔55后卷取到油墨带卷取筒54上。
当带盒C装入带盒安装部6时,贯通孔55、带缠绕筒17的中心孔、油墨带卷取筒54的中心孔分别套到头罩15a、定位突起24、卷取驱动轴23上,打印头7夹持着处理带T和油墨带R紧密接触于压纸滚筒53,由此能进行墨字打印。在墨字打印时,除基于输入的文字信息的墨字数据外,还能打印用于识别处理带T前后的前后识别信息D(参照图5)和标志处理带T的插入方向的标志信息G(图22)(后面详细说明)。并且墨字打印后的处理带T从打印带排出口22排出。从压纸滚筒53到打印带排出口22之间的部分构成处理带T的打印用行走路径。
处理带T包括记录带T1和剥离带T2,记录带T1的内表面设有粘结剂层,剥离带T2通过该粘结剂层粘在记录带T1上。记录带T1从外表面侧开始依次层叠有受像层、基材层和粘结剂层;该受像层提高了从油墨带感热复制的油墨的定影性;基材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制的薄膜构成,是记录带T1的主体;粘结剂层由粘结剂构成。另一方面,剥离带T2由表面经过硅处理的高级纸等构成,以避免记录带T1作为标签使用前在粘结剂层上粘附灰尘等。因此,粘结剂层对剥离带T2的粘着力远远小于对基材层的粘着力。
并且,处理带T准备有带种类(带宽度、带颜色、墨字的油墨颜色、带材质等)不同的多种,在带盒壳体51的里面设有用于标志该种类的多个孔(图示省略)。并且,对应多个孔,在带盒安装部6上设有多个带识别传感器(微动开关)171(参照图6),通过检测该带识别传感器171的状态,可以判断带的种类。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带宽24mm(带T1)、带宽18mm(带T2)、带宽12mm(带T3)这三种带为例进行说明(参照图5)。
另一方面,在后部壳体2b的内部安装有用于进行点字刻印的组件(点字刻印部150),其上面呈十字状敞开,使该点字刻印部150(具体地,是后述的带行走路径(刻印行走路径)70、刻印组件80以及带输送机构60)露出。并且,在这个凹陷开口部30的右部形成用户可以手动插入处理带T的刻印带插入口31,同时在左部形成将点字刻印后的处理带T排出的刻印带排出口32。
点字刻印部150包括刻印组件80、带输送机构60及带行走路径70。刻印组件80通过三个刻印针41(参照图4B)进行点字刻印;带输送机构60将插入刻印带插入口31的处理带T朝着刻印带排出口32输送;带行走路径70用于运送处理带T。通过带输送机构60的驱动,处理带T沿着带行走路径70被输送,刻印组件80通过选择性地驱动三个刻印针41,在处理带T上形成点字B。
带输送机构60包括可以正反旋转的输送辊61、在装置框架65上支撑该输送辊61的支撑部62及后面所述的刻印输送马达151(参照图6)。输送辊61在带行走路径70宽度方向上的上下各三个位置(相当于纵向的三个刻印点201(参照图3A)的位置)上设有用于避免干涉(不发生干涉的配置)的环状槽63(参照图5),以防止将形成的点字B压坏。
另外,刻印组件80固定地设置在带行走路径70的宽度方向的靠近用户侧(参照图4A),其包括:刻印头81,其配设在处理带T的正面侧,同时,在导块45上装设有所述的三个刻印针41;刻印支撑部件82,其设置在与该刻印头81(刻印针52)相对的位置,形成夹持处理带T(参照图4B)。因此,在最大宽度(24mm)的处理带T1上进行点字刻印时,可以在处理带T1的宽度方向的靠近用户侧的一半部分上进行点字刻印(参照图5)。
在此,参照图3对处理带T(T3:带宽12mm)上形成的点字B(6点点字B)进行说明。图3A是表示文字信息“し”的点字(点字数据)B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6点点字B是由纵向三个×横向两个的六个点(刻印点距)构成一组200,该一组200表现1个文字或浊音点等的属性。另外,点字B除了表示这样的假名文字或数字等的6点点字B之外,也使用表示汉字的8点点字(一组由竖向四个×横向二个的点构成的点字)。在此,以形成6点点字B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发明也适用于形成8点点字的标签制作装置。
6点点字B的一组200是以竖向三个×横向二个的配置图形来分割成六个刻印点201a~201f,在图3A中,有选择地刻印六个刻印点201a~201f中的四个201a、201b、201e和201f,在处理带T上形成四个刻印凸部202a、202b、202e、202f。六个刻印凸部202的纵向间距约为2.4mm,横向的间距约为2.2mm,到邻接组的点(组之间)的间距约为3.3mm。并且,为了刻印6点点字B,根据一组200的大小(带的宽度)换算,至少需要宽度12mm(处理带T3)的带。
图3B是刻印凸部202的剖面形状。如该图所示,刻印凸部202的形状是具有圆角的圆筒形。另外,虽然刻印凸部202的形状优选是具有圆角的圆筒形(优选手感好),但是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半球形、圆锥形、四角锥形等。
另外,对于实施例中的标签制作装置1,作为其刻印组件80预先准备有两种可以相互替换的组件,一种可以形成小型的小刻印凸部203,另一种可以形成大型的大刻印凸部204。小刻印凸部203的圆筒的直径约为1.4mm,高约为0.4mm;大刻印凸部204的圆筒的直径约为1.8mm,高约为0.5mm。大小两种刻印凸部203、204根据用途分别使用,例如,小刻印凸部203适合已经习惯阅读点字B的人(先天盲人),大刻印凸部204适合初学者(中途失明者)。
其次,参照图4对刻印组件8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A是图1中的刻印组件80的平面图,图4B是刻印组件80的剖面图。如图4A所示,墨字打印完后的处理带T(带宽12mm)通过手动从刻印带插入口31插入带行走路径70,再朝向刻印带排出口32送出处理带T。
刻印头81包括沿着带宽度方向(图4A中的上下方向)以2.4mm的间隔排列的三个刻印针41,其与六个刻印点201中的纵向的三个刻印点201相对应,同时通过以螺线管47为驱动源的导引直线运动的导块45,相对于处理带T保持垂直。刻印针41的头部41a设成具有圆角的圆筒形,以使刻印完的刻印凸部202的形状成为具有圆角的圆筒形。另外,当刻印凸部202要形成其他的形状例如半球形、圆锥形、四角锥形等时,刻印针41的头部41a也要形成与其相符的形状。
另外,在刻印针41的尾部,半固定地连接臂状部件46的一端。该臂状部件46的另一端自由转动地连接于后面所述的螺线管47的插棒式铁心48的顶端部,同时,设有自由转动地支撑臂状部件46的中间部的支持轴49。并且,螺线管47的插棒式铁心48为了相对于处理带T作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插棒式铁心48设置成与所述的刻印针41平行。因此,插棒式铁心48通过螺线管47做直线运动时,臂状部件46以支撑轴49为支点转动,刻印针41垂直于处理带T作直线运动。
另外,在分别连接着三个刻印针41的三个臂状部件46中,位于上下两端的臂状部件46分别背离带的宽度方向(上下方向)延伸,位于中间的臂状部件46沿着处理带T的行走路径延伸。而且,分别连接着三个臂状部件46的三个螺线管47分别设在三角形状的角部。
另一方面,在刻印支撑部件82的与三个刻印针41相对的面42a上,设有三个与刻印针41相对应的刻印容纳凹槽43,这些刻印容纳凹槽43与刻印针41的针头形状相吻合,形成带圆角的凹陷型的圆筒形。并且,与三个刻印针41相对的面42也可以用合成橡胶等弹性材料作成的平面替代刻印容纳凹槽43。
并且,刻印组件80通过刻印针41和刻印支撑部件82,在处理带T上形成刻印凸部202。也就是,对应根据输入的信息所生成的点字数据,螺线管47励磁,吸引插棒式铁心48,于是刻印针41被导块45引导,朝着处理带T垂直前行,将处理带T夹住并对准到对应的刻印容纳凹槽43中,由此在处理带上形成刻印凸部202。
下面,参照图5对处理带T在点字刻印部150上的输送情况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点字刻印部150包括:刻印组件80,其通过刻印针41在处理带T上形成刻印凸部202;输送处理带T的带行走路径70;以及沿着带行走路径70输送处理带T的带输送机构60;另外还包括:引导件71、72,其导引输送处理带T;透射型前端检测传感器91,其检测处理带T的前端;反射型前后识别传感器92(检测传感器),其对用于识别处理带T前后的前后识别信息D进行检测。
在刻印带插入口31上,从宽度较大的带开始依次可以插入处理带T1(带宽24mm)、处理带T2(带宽18mm)和处理带T3(带宽12mm)。最大宽度的处理带T1由上下引导件71、72来引导,其他带宽的处理带T2和T3只由下引导件71来引导。例如,使用最小宽度的处理带T3时,用户沿着下引导件71手动插入处理带T3直到其前端到达带输送机构60(输送辊61)(直到能够插入的位置)。并且,通过按下键盘3上的带输送开始键,带输送机构60开始输送处理带T3。
此时,当从带前端到刻印开始位置间的前端空白长度设定为小于刻印组件80(刻印针41)和前端检测传感器91之间的长度L1(但前提是:在输送辊61的位置关系上,前端空白长度设定得大于刻印组件80与输送辊61之间的长度L2)时,通过使输送辊61逆旋转,将处理带T送回,在送回到适当的位置时,开始进行刻印及正向的带输送。而且,刻印组件80按照设定好的布置进行刻印。详细说明如后面所述,但是,当点字刻印范围Eb布置成与刻印组件80的配置(靠近于带行走路径70宽度方向的下端部)一致时(点字刻印范围Eb是靠近于带行走路径70宽度方向的下端部时,也就是形成基本布置时),沿着正方向刻印点字数据(一般刻印)。而点字刻印范围Eb布置成与刻印组件80配置(靠近于带行走路径70的宽度方向的下端部)不一致时(点字刻印范围Eb布置在带行走路径70的宽度方向的上端部(上方侧)时),是在将点字数据翻转180°的状态下进行刻印。并且,刻印结束后,通过带输送机构60进行规定长度的带输送,处理带T从刻印带排出口32排出。
另外,刻印组件80的刻印开始,不一定是以前端检测传感器91检测出带的前端为启动信号,也可以通过按下键盘3上的刻印开始键来手动启动。
下面,参照图6对标签制作装置1的控制构成进行说明。标签制作装置1包括:操作部110,其包括键盘3及显示器4,用于由用户输入文字信息和显示各种信息等,构成用户接口;墨字打印部120,其包括带盒C、打印头7以及打印输送马达121,并在处理带T和油墨带R的输送过程中,在处理带T上打印基于文字信息的墨字数据;切断部140,其包括带剪切器19、半剪切器20、驱动这些的剪切器马达141及半剪切器马达142,用于对处理带T进行半切断及全切断;点字刻印部150,其包括螺线管47、刻印针41及刻印输送马达151,并在处理带T的输送过程中,在处理带T上刻印基于文字信息的点字数据;检测部170,其用于进行各种检测;用于驱动各部分的驱动部180;以及控制部200,其连接各个部分,用于控制标签制作装置1的全体。另外,检测部170包括:带识别传感器171,其用于检测处理带T(带盒C)的种类;前端检测传感器91,其在点字刻印部150上检测处理带T的前端;前后识别传感器92,其同样在点字刻印部150上检测被打印在处理带T上的前后识别信息D;打印部转速传感器172,其检测打印输送马达121的转速;刻印部转速传感器173,其检测刻印输送马达151的转速。另外,驱动部180包括显示器驱动器181、头部驱动器182、打印输送马达驱动器183、剪切器马达驱动器184、半剪切器马达驱动器187、刻印马达驱动器185及刻印输送马达驱动器186。
控制部200包括CPU 210、ROM 220、RAM 230及输入输出控制装置(以下称为“IOC:Input Output Controller”)250,并通过内部总线260相互连接。ROM 220包括:控制程序块221,其存储有由CPU 210来控制墨字打印处理或点字刻印处理等各种处理用的控制程序;控制数据块222,其除了墨字打印用的文字字体数据和点字刻印用的点字字体数据外,还存储有用于打印前后识别信息D和标志信息G的墨字的数据、及用于控制点字数据刻印的控制数据等。另外,文字字体数据也可以不存储在ROM 220内,而是存储在单独设置的CG-ROM内。
RAM 230除了包括作为标志等使用的各种工作模块231外,还包括:墨字打印数据块232,其存储已经生成的墨字打印数据;点字刻印数据块233,其存储已经生成的点字刻印数据;显示数据块234,其存储用于在显示器4上显示的显示数据;布置块235,其存储已经设定好的墨字打印范围Ep和点字刻印范围Eb之间的布置;翻转点字数据块236,其存储在根据设定好的布置将点字数据翻转180°的状态下进行刻印时使用的翻转点字数据B′(从其终端侧开始展开点字数据的数据,参照图9)。RAM 230作为控制处理用的作业领域被使用。而且,RAM 230常备备用系统,即使切断电源,存储的数据仍可以继续保留。
IOC 250上装有由门阵列或定制LSI等构成的逻辑电路,其补充CPU 210的功能,同时用于处理与各种周边电路的接口信号。由此,IOC 250可以将键盘3的输入数据或控制数据直接或加工后编入内部总线260,同时与CPU 210连动,将从CPU 210输出到内部总线260的数据或控制信号直接或加工后输出到驱动部180。
而且,CPU 210通过上述结构,按照ROM 220内的控制程序,通过IOC 250从标签制作装置1内的各部分输入各种信号、数据。并根据输入的输入各种信号、数据,对RAM 230内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经IOC 250向标签制作装置1内的各部分输出各种信号、数据,由此来控制墨字打印处理或点字刻印处理。
例如,CPU 210在通过键盘3输入文字信息时,据此生成墨字打印数据并暂时存储到墨字打印数据块232中,同时根据文字信息同样来生成点字刻印数据并暂时存储到点字刻印数据块233中。并且,一旦从键盘3取得墨字打印以及点字刻印的指示(实行第一模式的指示),打印输送马达121就开始驱动,根据打印部转速传感器172的检测结果驱动打印头7,由此对基于墨字打印数据块232内的墨字数据的墨字进行打印。另外,此时,与墨字数据同时,也进行前后识别信息D和标志信息G的打印(根据预先存储在控制数据块222内的数据)。然后,通过进行基于墨字打印数据(在文字信息输入时能设定后端空白长度的长度的情况下,也包括该后端空白数据)的规定长度的带输送,由带剪切器19将处理带T切断,并从打印带排出口22排出。
另外,(在不进行复位操作或关掉电源的状态下),当通过用户手动插入将切成短长方形的处理带T插入刻印带插入口31时,如上所述,通过驱动刻印组件80以及带输送机构60,基于点字刻印数据块233或翻转点字数据块236内的翻转点字数据B′(参照图9),进行点字刻印。而且,刻印结束后,通过刻印输送马达151的驱动,进行基于点字刻印数据(在文字信息输入时能够设定后端空白长度的长度的情况下,也包括该后端空白数据)的规定长度的带输送,从刻印带排出口32排出处理带T。
下面,参照图7、图8和图9对标签制作装置1的全部处理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通过按下电源键(接通电源)开始进行处理。首先,为了返回上次电源切断时的状态,要进行初期设定(S10),将已退出的各控制标志复原等,并通过带识别传感器171(参照图6)检测带的类别(S11)。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检测的带类别是带宽度(处理带T1:24mm,处理带T2:18mm,处理带T3:12mm,参照图9)。
然后,用户通过键盘3或微型计算机等外部装置输入文字信息(S12),选择处理模式(第一处理模式、第二处理模式、第三处理模式,S13),并设定布置(S14)。在布置设定(S14)中,处理带T上的墨字打印范围Ep和点字刻印范围Eb的布置是根据带检测结果(S11)和处理模式的选择结果来设定。
例如,当处理模式设定为第一处理模式时,如图9所示,在带宽度的检测结果是24mm(处理带T1)的情况下(参照图9A),其选择的布置是下面的任意一种:墨字打印范围Ep在上部,点字刻印范围Eb在下部(a-1);或者墨字打印范围Ep在下部,点字刻印范围Eb在上部(a-2)。并且,处理带T上下是指将前后识别信息D作为带插入方向(向左)并将记录带T1作为外侧时的上下。另外,当带宽度的检测结果是18mm(处理带T2)时(参照图9B),其选择的布置也可以是墨字打印范围Ep在上部、点字刻印范围Eb在下部(b-1)或者墨字打印范围Ep在下部、点字刻印范围Eb在上部(b-2)中的任意一种,但是,此时,与带的宽度配合,墨字打印范围Ep沿带宽度方向变窄。另外,当带的检测结果是12mm(处理带T3)时(参照图9C),只能选择墨字打印范围Ep与点字刻印范围Eb重合的布置,所以,当带宽度的检测结果是12mm并被设定为第一处理模式时,用户不能进行布置的选择。
另外,当在处理模式的选择(S13)中选择第二处理模式(只进行墨字打印)时,在设定布置(S14)中,用一般的字处理器等就能进行墨字打印的文字尺寸、行数等的布置设定。另外,当在处理模式的选择(S13)中选择第三处理模式(只进行点字打印)时,当带宽度为24mm(带T1)时,可以选择将点字刻印范围Eb设在上部或下部中的任一位置(参照图9A);当带宽度为18mm(带T2)时,可以选择将点字刻印范围Eb设定在上端侧或下端侧中任一种。也就是,因为点字B的一组200的尺寸(带宽度方向的长度)是固定的,所以,当带宽为18mm时,在靠近带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的范围内(上端侧或下端侧)(参照图9B)设定。当带宽为12mm(带T3)时,因为带宽度是只能刻印点字一组200的尺寸(带宽度方向的长度)的最小尺寸(参照图3A),所以,当带宽度的检测结果是12mm并被设定为第三处理模式时,用户不能进行布置的选择。
而且,一旦布置的设定被执行(S14),墨字打印及/或点字刻印的处理就自动开始。也就是,当选择第一处理模式时(S13:(a)),在设定(选择)了布置后,墨字打印部120就开始进行墨字打印(S15)。并且,在墨字打印后,处理带T从打印带排出口22被排出(S16),显示器4显示出向刻印带插入口31插入带的指示(S17)。另外,该显示也可以由指示器或LED执行。用户按照带插入指示,将处理带T插入刻印带插入口31,于是,点字刻印部150开始刻印点字(S18),在点字刻印后,刻印结束的处理带T从刻印带排出口32排出(S19),处理结束。
即,在第一处理模式中,如图8A所示,通过从安装的带盒C中陆续送出的处理带T被送到墨字打印部120,由此打印墨字P,墨字打印后(带切断后)的处理带T通过手动插入送到点字刻印部150,由此刻印点字B。另外,此时,点字刻印部150对前后识别信息D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和所设定的布置来决定点字刻印方向,并且,当用户搞错了带的插入方向时,不进行点字刻印(详细说明如后面所述)。
另外,当选择了第二处理模式时(S13:(b)),在墨字打印部120上打印墨字后(S20),从打印带排出口22排出处理带T(S21),处理结束。也就是,在第二处理模式中,如图8B所示,通过从安装的带盒C中陆续送出的处理带T被送到墨字打印部120,由此打印墨字P。而且,当选择第二处理模式时,可以省略前后识别信息D的打印。
当选择第三处理模式时(S13:(c)),显示器4显示出向刻印带插入口31插入带的指示(S22),在通过用户插入带进行点字刻印后(S23),刻印结束的处理带T从刻印带排出口32排出(S24),处理结束。也就是,在第三处理模式中,如图8C所示,通过将短长方形的带(被切成任意长度的带)T手动插入送到点字刻印部150,由此刻印点字B。并且,此时也与选择第一处理模式时相同,点字刻印部150对前后识别信息D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和所设定的布置来决定点字刻印的方向,并且,当用户搞错了带的插入方向时,不进行点字刻印。另外,当选择第三处理模式时,可以省略前后识别信息D的检测。并且,在第三处理模式中,也可以由用户来选择是否进行前后识别信息D的检测。
另外,在前面所述中,是从三种处理模式中进行选择,但是,可以通过将短长方形的处理带插入墨字打印部120,由此可以在点字刻印后追加墨字打印模式。相反地,也可以在点字刻印部150的上游侧安装带盒C,在从该带盒C陆续送出的长条状的处理带上刻印点字。并且,墨字打印和点字刻印也可以不根据相同的文字信息进行打印/刻印,而是根据不同的文字信息来进行。
下面,参照图10和图11对标签制作装置1的点字刻印处理进行说明。在此,以检测出的带宽为24mm(处理带T1)(参照图7的S11)、处理模式设定为第一处理模式(参照图7的S13)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执行向刻印带插入口31插入带的指示(S31,相当于图7的S17和S22),由用户插入墨字打印后的处理带T,于是,通过前端检测传感器91(参照图5)检测出处理带T的前端(S32)。并且,以该前端检测为基准,通过刻印部转速传感器173(参照图6)对输送辊61的转速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出的转速来判断带输送长度。
检测出处理带T的前端(S32)后,接着通过前后识别传感器92对前后识别信息D进行检测(S33)。前后识别信息D的检测是随着能检测出该前后识别信息D的规定长度(例如,从带前端到前后识别信息D之间的带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3(参照图5),加上前端检测传感器91与前后识别传感器92之间的长度L4(参照图5),在相加得到的长度上再加上考虑了检测误差的规定长度所得的长度)的带输送(正向的带输送)而进行的。也就是,在规定长度的带输送过程中检测出前后识别信息D时,则判断处理带T是从前端侧插入的(S34:Yes);相反,当即使输送了规定长度的带也检测不出前后识别信息D时,则判断处理带T是从后端侧插入的(S34:No)。另外,当从带前端到刻印开始位置间的前端空白长度设定得比刻印组件80(刻印针41)与前端检测传感器91之间的长度L1短时,输送辊61的逆旋转是在检测出前后识别信息D后进行。
并且,根据刻印部转速传感器173的检测结果和生成的点字数据(也包括从带前端到刻印开始位置之间的前端空白数据)来决定刻印开始位置(时间),并从这个位置开始刻印点字。在此,当布置被设定为墨字打印范围Ep在上部、点字刻印范围Eb在下部(a-1)时,沿着正方向刻印点字数据(一般刻印)(S36)。即,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刻印组件80与靠近于带行走路径70宽度方向的下端部的位置相对(参照图11),所以,将点字刻印范围Eb设定在下部的构成是基本的布置,在基本的布置中,当从处理带T的前端侧插入时,进行一般刻印。并且,点字刻印完成后,进行规定长度的带输送,从刻印带排出口32排出完成刻印的处理带T(S37)。
与此相反,当布置被设定为墨字打印范围Ep在下部、点字刻印范围Eb在上部(a-2)(S35:No)时,因为设成与基本布置相反的布置,所以,当从处理带T的前端侧插入时,就搞错了处理带T的插入方向,所以禁止点字刻印(S38)。即,用户必须根据设定的布置改变处理带T的插入方向(布置是a-1时必须从前端侧,布置是a-2时必须从后端侧进行插入),但是,当通过前后识别信息D的检测来判断出插入方向错误时,则禁止刻印。
另外,当处理带T从后端侧插入(S34:No),而布置设定为墨字打印范围Ep在上部、点字刻印范围Eb在下部(a-1)时(S39:Yes),相对于设定的布置,处理带T的插入方向是错误的,所以禁止刻印。
另外,当处理带T从后端侧插入(S34:No),而布置设定为墨字打印范围Ep在下部、点字刻印范围Eb在上部(a-2)时(S39:No),相对于设定布置,处理带T的插入方向正确,所以,在将点字数据旋转180°的状态下进行刻印(S41)。
即,如图11A所示,在设定为基本的布置(a-1)时,沿着上下引导件71、72,将在前端部左下方带有前后识别信息D的处理带T(T1)插入,通过前端检测传感器91检测出带的前端后,当前后识别传感器92在规定长度的带输送过程中检测出前后识别信息D时,判断处理带T是从前端侧正确地插入的,并读取点字刻印数据块233(参照图6)内的点字数据,从点字数据的前端侧开始刻印点字。
另外,如上面所述,所谓的点字数据包括:用于根据输入的文字信息(在此是“あいう”)刻印点字B而生成的数据部分、前端空白数据以及后端空白数据。因此,所谓的“从点字数据的前端侧开始刻印(正向刻印点字)”是指:按照前端空白数据、相当于最初的文字(在此是“あ”)的左列纵向三个刻印点201a、b、c(参照图3A)的数据、相当于最初的文字(在此是“あ”)的右列纵向三个刻印点201d、e、f的数据、相当于第二个文字(在此是“い”)的左列纵向三个刻印点201a、b、c的数据......的顺序进行刻印,最后刻印后端空白数据。
如图11B所示,当设定为与基本布置相反的布置时(a-2),处理带T必须从后端侧插入(刻印组件80不能进行刻印)(参照图11D),但是,通过前端检测传感器91检测出带的前端后,当在规定长度的带输送期间通过前后识别传感器92检测出前后识别信息D时,则判断为用户错误地从处理带T前端侧插入了,刻印被禁止。
另外,如图11C所示,在设定为基本的布置(a-1)时,处理带T必须从前端侧插入(参照图11A),但是,在通过前端检测传感器91检测出带前端后,当在规定长度的带输送过程中通过前后识别传感器92检测不出前后识别信息D时,则判断为用户错误地从处理带T后端侧插入了,刻印被禁止。
另外,如图11D所示,在设定为与基本布置相反的布置(a-2)时,如上所述,处理带T需要从后端侧插入,在通过前端检测传感器91检测出带前端后,在规定长度的带输送过程中通过前后识别传感器92检测不出前后识别信息D,由此判断为处理带T正确地从后端插入了时,则读取翻转点字数据块235(参照图6)内的翻转点字数据B′(参照图9A)并进行刻印(从点字的终端侧开始刻印)。另外,所谓的“从点字的终端侧开始刻印(在点字数据旋转180°的状态下进行刻印)”是指:按照后端空白数据、将相当于最后的文字(在此是“う”)的右列纵向三个刻印点201d、e、f(参照图3A)的数据翻转180°的数据、将相当于最后的文字(在此是“う”)的左列纵向三个刻印点201a、b、c的数据翻转180°的数据、将相当于倒数第二个文字(在此是“い”)的右列纵向三个刻印点201d、e、f的数据翻转180°的数据......的顺序进行刻印,最后刻印前端空白数据。
这样,在点字刻印部150上,因为根据设定的布置来决定点字刻印方向,所以即使刻印组件80在带宽度方向的配置被固定,用户也可以设定自己喜欢的布置。而且,因为根据打印在处理带T上的前后识别D来检测处理带T的插入方向,并由此决定点字刻印是执行/不执行,所以即使用户搞错了处理带T的插入方向,也不会进行错误的点字刻印,也不会浪费处理带T。
并且,因为前后识别信息D打印在处理带T的输送方向的前端附近,所以,检测出带前端后,通过规定长度的带输送可以迅速判别出处理带的前后。另外,在宽度方向端部附近附上标志,也不影响打印的墨字数据的视觉辨认性。再者,因为可以根据前后识别信息D来判断前后,所以,用户可以按照自己设定的布置从正确的方向将处理带T插入。并且,通过前后识别信息D,在粘贴制成的标签时也不会搞错前后(上下)。还有,前后识别信息D也可以打印在处理带T的后端附近并且是宽度方向的上方侧。
另外,上面对检测出的带宽为24mm(处理带T1)(参照图7的S11)、处理模式被设定为第一处理模式(参照图7的S13)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带宽是18mm(处理带T2)时也同样,在点字刻印范围Eb设定为基本布置(b-1)并且带插入方向上下翻转的情况下;以及在点字刻印范围Eb设定为与基本布置相反的布置(b-2)并且处理带T上下方正确地插入的情况下,刻印被禁止(参照图9B)。另外,带宽是12mm(处理带T2)时,点字刻印范围Eb必然是基本布置,所以,当带插入方向上下翻转时,刻印被禁止(参照图9C)。另外,处理模式被设定为第三处理模式(只点字刻印)时,刻印控制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显示器4上显示向刻印带插入口31插入带的指示时(参照图10的S31),也可以显示处理带T的插入方向。也就是,在设定为基本布置时显示“请从带的前端侧插入”,在设定为与基本布置相反的布置时显示“请从带的后端侧插入”。这样,用户不用考虑布置,只需按照显示内容就可以确认处理带T的插入方向,避免了因处理带T的插入错误而浪费时间。
下面,参照图12对通过墨字打印部120打印的前后识别信息D的其他例子进行说明。即,前后识别信息D不局限于图12A所示的前端部左下方的点“●”,也可以是其他形态。
例如,在图12B中,是在前端部左下方打印一个点“●”,并靠近后端部右上方打印并列的两个点“●●”。这样,通过在处理带T的前端部左下方和后端部右上方打印不同的标志,在检测出带前端后,通过检测出任意一个标志就可以判别处理带T的输送方向的前后。也就是,在检测出带前端后,不需要等待考虑了误差的规定长度的带输送,可以更迅速地判别处理带T的前后。
如图12C所示,当使用的处理带T10是预先形成短长方形,并且通过靠近处理带T的输送方向的前端部或靠近后端部的记录带T1被沿宽度方向半剪切而形成了废弃部Ta时(即:标签制作装置1不是在从带盒C陆续送出的处理带T上打印墨字P,而是手动插入预先形成短长方形并且进行了半剪切的处理带,由此来进行墨字P打印),可以在其废弃部Ta上打印前后识别信息D(此时是附在带前端附近的“前”文字信息)。根据这种构成,因为在通常为了容易剥离剥离带T2而设置的废弃部Ta上打印前后识别信息D,所以,不会损坏用于墨字打印的信息记录部Tb。而且,通过作为前后识别信息D打印文字信息,可以更简单易懂地标识出处理带T的前后。另外,当切断部140(参照图6)可以在长条状的带T上进行半剪切时,也可以在通过对长条状的处理带T进行半剪切而形成的废弃部Ta上打印前后识别信息D。另外,半剪切可以不在切断部140上进行,也可以是在点字刻印部150上在点字刻印之前或之后(或者在刻印点字的同时)进行,还可以独立地包括半剪切用的装置。
另外,可以不按照图12A、12B及12C的例子所示那样通过打印部120打印前后识别标志D,也可以使用图12D所示的处理带T20,预先在处理带T的前端部附近标上与带宽度方向平行的线,根据这条线可以识别出处理带T的前端。根据这种构成,可以省略通过打印部120打印前后识别标志D的打印处理。另外,可以不按照图示的处理带T20那样来标上线,也可以预先将特定的标志附在处理带T的前端部附近或后端部附近。
另外,如图12E所示,也可以使用处理带T30,预先在处理带T的背面(剥离纸)上记录了用于识别处理带T的前后(带插入方向)的信息。根据这种构成,既具体且明确地标明了处理带T的前后,同时,又不会影响表面。
另外,如图12F所示,作为前后识别信息D,也可以代替标出前后(带插入方向),而是打印用于表示处理带T宽度方向的上下方的标志。即,如图所示,通过向上的箭头来表示上方。本实施例的标签制作装置1是从装置的右侧插入处理带T(参照图1),所以,通过在将处理带T的正面作为外侧、并使箭头方向朝上的状态下进行插入,就可以不搞错处理带T的前后,正确无误地进行插入。并且,因为该箭头的方向与刻印在处理带T上的点字B的上下方一致,所以,即使是只经过点字刻印处理的处理带T,也不会搞错处理带T的上下方,能正确地粘贴。并且,此时,最好根据带宽度方向上的标志的位置来设置前后识别传感器92。另外,不局限于箭头,也可以在带前端附近的下端部或上端部打印点“●”来标志处理带T的上下方。
另外,前后识别信息D不局限于所述图12A~图12F的例示中的任一种,可以预先在存储器(ROM 220等)中存储多个选择分支,用户从这些当中选择喜好的前后识别信息D。另外,用户可以使用键盘3设定前后识别信息D的形态、配置以及数量。但是,当可以设定前后识别信息D在带宽度方向的配置时,需要设置多个前后识别传感器92,或者可以沿着带宽度方向移动前后识别传感器92。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带处理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带处理装置,点字数据的刻印方向可以根据设定的点字刻印范围Eb的位置进行切换,所以,不需要在带行走路径70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刻印组件80,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对处理带T宽度方向上的点字刻印范围Eb进行设置。
而且,墨字打印后的处理带T上印有用于识别其输送方向的前后的前后识别信息D,所以,当用户手动将处理带T插入点字刻印部150时,不会搞错处理带T的前后就插入。并且,即使墨字打印的内容无法判别上下方(前后)(例如,箭头标记或数字零等),但因为印有前后识别信息,所以也不会搞错上下(前后)就进行粘贴。并且,当所设定的点字刻印范围Eb是基本布置并且处理带T从后端侧被输送时,或者当所设定的点字刻印范围Eb位于与基本布置相反的范围内并且处理带T从前端侧被输送时,因为在将点字数据翻转180°的状态下进行刻印,所以,即使处理带T被前后错误地送入,也可以在所设定的点字刻印范围Eb内进行正常的点字刻印。
另外,在前面所述例子中,点字刻印部150的各部件是按刻印带插入口31、刻印组件80、带输送机构60、前端检测传感器91、前后识别传感器92的顺序设置的(参照图5),但是也可以按照图13所示那样,前后识别传感器92设在刻印组件80的上游侧(92a),或者设在刻印组件80和带输送机构60b之间(92b)。但是,此时,需要在前后识别传感器92a、92b的上游侧设置带输送机构60a。这是因为在带前端尚未到达带输送机构60a时不能进行正确的检测(前后识别)。这样,通过将前后识别传感器92设置在更上游侧,再设置带输送机构60a,由此可以较短地设定带前端的空白(如图5的例子所示,前端空白长度不必一定大于刻印组件80和输送辊61之间的长度L2)。
另外,也可以采取省略用于检测处理带T的前端的前端检测传感器91的结构。但是,这时,当用户插入处理带T直至带前端到达带输送机构60a或者60b后,通过按输送开始键进行带输送,并检测上下识别信息D,优选以该上下识别信息D的检测位置为基准,通过用户按刻印开始键进行点字刻印及与其同时的带输送。另外,在刻印结束之后,也可以不是根据点字数据进行规定长度的带输送,而是在用户继续按输送开始键期间内,继续驱动带输送机构60a,并排出处理带T。根据这些结构,能省略前端检测传感器91,由此能使装置结构(控制结构)更加简单化。
另外,对于构成标签制作装置1的外框的装置壳体2,其包括打印处理部120的前部壳体2a和包括刻印处理部150的后部壳体2b是一体形成(参照图1),但是,也可以将这些形成独立的装置,通过连接口(连接器)来连接。根据这样的结构,只需要点字刻印的人可以选择地附加相当于后部壳体2b的装置,同时,可以将相当于后部壳体2b的装置变更为其他的形态,所以,能提高相当于前部壳体2a的装置(墨字打印装置)的通用性。
另外,刻印组件80是可以刻印一组左右点字的尺寸,并对应于一组的尺寸(纵向的三个刻印点201)来设置三个刻印针41。但是,刻印组件80也可以是能同时刻印多行点字B的尺寸。也就是,能同时刻印两行点字的刻印组件需要纵向的六个刻印针。根据这种结构,点字刻印范围Eb还可以有更多种布置。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当使用能同时刻印两行点字的刻印组件时,优选将刻印针按每组三个分成两组来切换驱动/非驱动。即,对于能同时刻印n行点字的刻印组件最好是将刻印针分成n组来切换驱动/非驱动。根据这种结构,即使是宽度小于刻印组件宽度的处理带T也可以使用。
另外,墨字打印范围Ep和点字刻印范围Eb的布置的设定(参照图7的S14)也可以不是在处理模式选择(参照图7的S13)后进行,而是通过按布置设定键预先进行。此时,优选是每种带宽分别设有一布置,根据带宽度的检测(参照图7的S11)一次性地决定布置。根据这种构成,可以省略每进行一次墨字打印以及/或点字刻印就要设定布置的麻烦。
另外,布置的设定不局限于图9所示的例子,可以增加多种多样的布置作为选择分支,例如可以设定为墨字打印范围Ep和点字刻印范围Eb在带宽度方向上有一部分重叠、及墨字打印范围Ep和点字刻印范围Eb在带宽度方向的边界上留出空白部分等。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点字刻印范围Eb不设定在处理带T的带宽度方向的一端部附近的范围内(上端部或下端部),而是根据这个设定范围与刻印组件80的设置,进行如图10所示的刻印控制。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能执行前面例子中所述的标签制作装置1的各部分(各功能)的程序。并且,还提供一种存储该程序的存储介质(图示省略)。作为存储介质,可以利用CD-ROM、闪存ROM、存储卡(微型闪存器(注册商标)、灵巧介质、存储排字盘等)、压缩光盘(CD)、光盘、数字通用光盘(DVD)及软盘等。
另外,不局限于上面所述的实施例,关于标签制作装置1的装置结构和处理工序等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作适当变更。并且,除标签制作装置1以外,只要是能进行点字刻印的装置,都适用于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第二实施例涉及的标签制作方法进行说明。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内容部分重复。
标签制作装置1设有三种处理模式,从通过按下键盘3的模式选择键而显示的模式设定菜单中,结合标签上显示的文字种类,选择“仅墨字”、“仅点字”、“墨字点字同时记录”中的一种(参照图14A、图15)。
如图14A所示,当选择(设定)“仅墨字”时(D22),在显示器4上就会显示出墨字数据输入画面31(D23),此时可以输入用于制作墨字打印数据的墨字数据。墨字数据的输入可以通过一般的文字处理机来进行。墨字数据(输入数据)的输入结束后,按打印键,控制部200就制作出包括墨字打印数据的标签数据(正向打印数据:一般打印数据)。并且如图14B所示,根据制成的标签数据,墨字打印部120驱动,从标签的阅读方向(从上往下读)的前端侧开始,沿着阅读方向依次在处理带T上形成墨字打印(形成正向打印),同时,继墨字打印后,通过切断部140切断处理带T,制作仅打印墨字的标签。而且,“仅墨字”被设定为处理模式的弃权值时,在标签制作装置1启动时等,便显示墨字数据输入画面31(D21)
如图15所示,当(在D32中)选择(设定)“仅点字”时,在显示器4上就显示点字数据输入画面312(D33),此时可以输入用于制作点字刻印数据的点字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刻印组件80可以制作用于进行正向刻印的正向刻印数据和用于进行逆向刻印的逆向刻印数据这两种点字刻印数据,正向刻印是从点字阅读方向的前端侧开始沿着阅读方向(正向)刻印点字,逆向刻印是将正向刻印数据翻转了180°。由此,当刻印组件80与带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相对时,能在宽18mm和宽24mm的处理带T上设定两种点字布置(带宽度方向上的刻印位置),可以制作点字设在上部和点字设在下部的两种标签。
而且,在点字数据中还包括处理带T宽度方向上的布置信息,从两种点字布置中选择一种进行设定。具体地,在点字输入画面312的显示过程中执行规定的键操作,于是显示出点字布置设定画面313(D34),在这里设定点字布置。如图15所示,在点字布置设定画面313中,可以选择插入到点字刻印部150的处理带T的宽度和点字布置。
处理带T的宽度可以从12mm、18mm、24mm的选择分支中选择。但是,因为所述带识别传感器171检测的带宽度作为弃权被预先设定,所以,只有不使用在墨字打印部120上安装的处理带T的情况等时,才选择它。点字布置是通过选择用于将点字配置在标签上部(上侧)的“点字上部布置”、或者用于将点字配置在标签下部(下侧)的“点字下部布置”来设定。在各种选择分支中都显示有与其相应的布置的影像图,用户可以参考它们来选择点字的布置。但是,选择12mm宽的处理带T时(选择分支显示为灰色),不能选择点字的布置。
点字数据(输入数据)输入结束后,将处理带T手动插入刻印带插入口31,按刻印键,于是,控制部200制成点字刻印数据(标签数据)。并且,根据制成的点字刻印数据,通过点字刻印部150对处理带T进行点字刻印处理,制作仅表示有点字的标签。
此时的控制流程如图16所示。如该图所示,一旦按下刻印键(S51),首先确认处理带T的宽度设定。此时,当设定的处理带T的宽度是12mm时(S52:Yes),根据输入的点字数据,形成点字刻印数据,制作正向刻印数据(S53)。另一方面,当设定的处理带T的宽度是18mm和24mm时(S52:No),进一步确认点字的布置。并且,当设定为“点字下部布置”(S56:Yes)时,形成点字刻印数据,制成正向刻印数据(S53);当设定为“点字上部布置”(S56:No),形成点字刻印数据,制成逆向刻印数据(S57)。
也就是,点字刻印数据根据设定的(标签的)点字布置来制作,当处理带T与刻印组件80相对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的位置,与点字布置在标签宽度方向的位置一致时,制作正向刻印数据;不一致时制作逆向刻印数据。为了便于说明,将带行走路径70的图示的靠近观察者侧作为下、将图示上方侧作为上来详细说明。在本实施例的点字刻印部150中,处理带T的下侧与刻印组件80面对。并且,当是“点字下部布置”时,标签上的点字布置的(宽度方向的)布局位置为“下”,这与刻印组件80相对处理带T的带宽度方向的位置一致,所以制作正向刻印数据。与此相反,当是“点字上部布置”时,标签上的点字的(宽度方向的)布局位置为“上”,这与刻印组件80相对处理带T的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不一致,所以制作逆向刻印数据。
作为点字刻印数据,当制作正向刻印数据或逆向刻印数据时,控制部200据此来驱动点字刻印部150,在处理带T上进行点字刻印(S54)。如图17A所示,例如制作用点字表示为“せんがくじ”的标签时,当制作正向刻印数据时,进行正向刻印,从标签的前端侧开始沿阅读方向(せ→ん→が→く→じ)依次刻印点字。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当制作逆向刻印数据时,进行逆向刻印,刻印与正向刻印的点对称的点字,从标签的尾端侧开始沿着阅读的反方向(じ→く→が→ん→せ)依次刻印上下颠倒(翻转180°)的点字。
在处理带T上的点字刻印完成后,控制部200通过点字刻印部150输送规定量的处理带T,处理完的处理带T(标签)从刻印带排出口32排出(S55)。另外,在(根据逆向刻印数据)进行逆向刻印时,因为(根据逆向刻印数据)从阅读方向的尾端侧开始,与正向刻印点对称地进行处理,所以,排出的标签在使用时要翻转180°。
如图18所示,一旦(在D42中)选择“墨字点字同时记录”,接着显示出D43,可以从墨字和点字表示完全相同的内容的“译成点字模式”、及分别输入墨字和点字内容的“分别输入模式”中任选一个。当选择“译成点字模式”时,就显示出墨字数据输入画面311,根据在墨字输入画面311中输入的墨字数据(文本数据)可以制成点字数据。另一方面,当选择“分别输入模式”时,显示出墨字数据输入画面311(D44),但是通过操作规定键,墨字数据输入画面311可以与用于输入点字数据的点字数据输入画面312(D45)依次切换,由此可以输入墨字数据以及点字数据。
另外,如图19所示,在墨字点字同时记录的处理模式中,设有用于设定墨字及点字的布置的布置设定菜单,可以从墨字和点字并列配置的“墨字点字同时记录”以及墨字和点字重叠配置的“墨字点字重叠记录“中任选一种。当选择“墨字点字同时记录”时,接着还显示出选择分支,可以选择“(上)墨字:(下)点字”或“(上)点字:(下)墨字”。“(上)墨字:(下)点字”是在标签的上部(上半部)设定墨字(墨字打印范围),并在下部(下半部)设定点字(点字刻印范围);“(上)点字:(下)墨字”是在标签的上部(上半部)设定点字(点字刻印范围),并在下部(下半部)设定墨字(墨字打印范围)。另一方面,在检测出的处理带T宽度是18mm或24mm的情况下,当选择“墨字点字重叠记录”时,点字布置可以与在所述“仅点字”的处理模式中设定点字布置时同样地来进行设定。
输入数据输入后,通过用户按打印键,于是,首先根据输入数据制作标签数据。图20是标签数据制作的控制流程图。如该图所示,当按打印键时(S61),首先确认处理带T的宽度设定。此时,当带识别传感器171检测出处理带T宽度是12mm时(S62:Yes),根据输入的墨字数据,作为墨字打印数据制作用于从(标签的)阅读方向的前端侧开始沿着阅读方向进行墨字打印的正向打印数据(S63)。并且,正向打印数据制成后,接着,作为点字刻印数据制作正向刻印数据。
当检测出的处理带T宽度是18mm或24mm时(S65:No),进一步确认点字的布置。而且,当点字的布置被设定在标签的下部时(S65:Yes),即在布置设定菜单的“墨字点字同时记录”中选择“(上)墨字:(下)点字”时,或在“墨字点字重叠记录”中选择“点字下部布置”时,与带宽度是12mm时同样,在制作正向打印数据后,制作正向刻印数据(S64)。另一方面,在点字的布置被设定在标签的上部时(S65:No),即在布置设定菜单的“墨字点字同时记录”中选择“(上)点字:(下)墨字”时,或者在“墨字点字重叠记录”中选择“点字上部布置”时,在从(标签的)阅读方向的尾端侧开始沿着阅读方向的反向且与正向打印点对称地进行墨字打印的逆向打印数据(将正向打印数据翻转180°的数据)制作后(S66),制作逆向刻印数据(S67)。
这样,不只是点字刻印数据,墨字打印数据也根据设定的(标签的)点字布置来制作并制作。点字刻印数据与所述“仅点字”的处理模式时同样,根据面对刻印组件80的处理带T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的位置是否与标签宽度方向的点字布置的位置一致来进行设定。此时,正向刻印处理和逆向刻印处理对标签的处理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处理带T对点字刻印部150的手动插入方向在进行正向刻印时和进行逆向刻印时为相互反向。
并且,本实施例中,在制作正向刻印数据时是制作正向打印数据,在制作逆向刻印数据时是制作逆向打印数据。由此,如图21所示,墨字打印处理时的处理带T的处理方向与点字刻印处理时的处理带T的处理方向相同。因此,从墨字打印部120的打印带排出口22排出的处理带T(带基体)的前端部成为向点字刻印部150的刻印带插入口31手动插入时的前端部(前头部),所以,在点字刻印部150上设置处理带T时,用户只要将从打印带排出口22排出的处理带T(带基体)按照原来的排出方向手动插入到点字刻印部150的刻印带插入口31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用户更明确地确认处理带T对点字刻印部150的手动插入方向,可以将在墨字打印部上120对处理带T打印用于表示手动插入方向的标志信息G。具体地,在选择“墨字点字同时记录”的处理模式时,设有用于设定是否进行标志打印的标志打印设定菜单。在此,当设定为打印标志时,控制部200(标志信息制作装置)在点字刻印数据制作(S64或S67)前,先制作用于在墨字打印部120上打印标志信息G的标志信息数据。
标志打印处理在墨字打印处理前先进行,并且标志打印在处理带T在墨字打印部120上的行走路径的前端部进行。也就是,在处理带T相对点字刻印部150的手动插入方向的前端部打印标志信息G,如图22所示,进行正向打印时在标签的前端部打印标志信息G,进行逆向打印时在标签的尾端部打印标志信息G。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与标志信息数据同时,也制作用于对标志信息G的打印部分的废弃部Ta进行半剪切处理的半剪切数据(作为标签数据)。为了在打印处理完成的处理带T上将废弃部Ta和信息记录部Tb分开,(在记录带T1的规定位置)实施半剪切处理。通过该半剪切处理,形成信息记录部Tb的记录带T1可以很容易地从剥离带T2上剥离下来,同时废弃部Ta被废弃,从而标签能够形成漂亮的外观。另外,最好设置有标志打印设定菜单等,这样用户可以根据喜好来设定是否打印标志。
如上所述,该标签制作装置1其结构适合本发明,所以即使使用固定的刻印组件80,也可以相对于带宽度方向选择不同的两种点字布置,并能够根据标签的使用目的适当地选择点字布置。
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在刻印组件80采取与处理带T的“上”侧相对的结构的情况下,当是“点字上部布置”时,制作正向刻印数据,当是“点字下部布置”时,制作逆向刻印数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是在处理带T的单侧靠近于固定的刻印组件80进行输送的标签制作装置1中适用于本发明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刻印组件80也可以采用能沿着带行走路径70的宽度方向相对移动的结构。
例如,设置使刻印组件80沿着带宽度方向移动的组合移动机构(图示省略),相对于在带行走路径70上输送的处理带T,使刻印组件80在带宽度方向上移动,通过将本发明适用于这样的标签制作装置,能够提供一种紧凑而且可以在处理带T的整个宽度上进行点字刻印的标签制作装置。也就是,根据设定的点字布置,通过制作正向刻印数据或逆向刻印数据,使刻印组件80在处理带T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半部分上进行移动,由此可以在处理带T的整个宽度上进行点字刻印。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标签宽度方向上的点字布置(点字在带宽度方向上的刻印位置)靠近于刻印组件80相对一侧的同侧时,也就是在处理带T的与刻印组件80相对侧的一半部分上包括点字布置时,制作正向刻印数据;而当靠近于与刻印组件80相对侧的反侧时,也就是在与刻印组件80不面对的一侧的一半部分上包括点字布置时,制作逆向刻印数据。同样,在相对于固定的刻印组件80可以任意设定处理带T在带宽度方向上的手动插入位置(刻印带插入口31等可以移动)的标签制作装置上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符号说明
1:标签制作装置        15:打印头组件
19:带剪切器           20:半剪切器
22:打印带排出口       31:刻印带插入口
32:刻印带排出口       60:带输送机构
70:带行走路径         80:刻印组件
91:前端检测传感器     92:前后识别传感器
120:墨字打印部        150:点字刻印部
200:控制部            210:CPU
D:前后识别信息        G:标志信息
Eb:点字刻印范围       Ep:墨字打印范围
T:处理带              T1:记录带
T2:剥离带             Ta:废弃部
Tb:信息记录部

Claims (9)

1.一种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其沿着带行走路径输送处理带,同时通过与该处理带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相对的刻印装置,在所述处理带宽度方向的一侧刻印点字,其特征在于包括:
刻印位置设定工序,其设定所述点字在所述处理带宽度方向上的刻印位置;
刻印数据制作工序,其根据输入信息和所设定的所述点字的刻印位置,制作用于刻印所述点字的刻印数据;以及
点字刻印工序,其根据制作的所述刻印数据在所述处理带上刻印点字;
在所述刻印数据制作工序中,当所设定的所述点字的刻印位置靠近于与所述刻印装置同侧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制作用于进行正向刻印的所述刻印数据,所述正向刻印是从所述点字的阅读方向的前端侧开始依次刻印点字;
当所设定的所述点字的刻印位置靠近于与所述刻印装置相反一侧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制作用于进行逆向刻印的所述刻印数据,所述逆向刻印是从所述点字的阅读方向的后端侧开始依次刻印上下翻转的点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处理带上打印有用于识别带输送方向前后的前后识别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前后检测工序,其根据所述前后识别信息来检测被送入所述带行走路径的所述处理带的前后;
在所述点字刻印工序中,当所述刻印数据制作工序制作了进行正向刻印的所述刻印数据,而通过所述前后检测工序检测出所述处理带是从所述阅读方向的后端侧被送入时,以及当所述刻印数据制作工序制作了进行逆向刻印的所述刻印数据,而通过所述前后检测工序检测出所述处理带是从所述阅读方向的前端侧被送入时,则禁止进行所述点字刻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打印数据制作工序,其根据所述输入信息和所设定的所述点字的刻印位置,制作用于在所述处理带上打印墨字的打印数据;
墨字打印工序,其在所述点字刻印工序之前,根据制作的所述打印数据,通过打印装置在所述处理带上打印墨字;
在所述打印数据制作工序中,当所设定的所述刻印位置靠近于与所述刻印装置同侧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制作用于进行正向打印的所述打印数据,所述正向打印是从所述墨字的阅读方向的前端侧开始依次打印墨字;
当所设定的所述刻印位置靠近于与所述刻印装置相反一侧的其中一侧时,其制作用于进行逆向打印的所述打印数据,所述逆向打印是从所述阅读方向的后端侧开始依次打印上下翻转的所述墨字。
5.一种带处理装置,其沿着带行走路径输送处理带,同时在所述处理带宽度方向的一侧刻印点字,其特征在于包括:
刻印装置,其与所述处理带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相对,在所述处理带宽度方向的一侧刻印点字;
刻印位置设定装置,其设定所述点字在所述处理带宽度方向上的刻印位置;
刻印数据制作装置,其根据输入信息和所设定的所述点字的刻印位置来制作刻印数据;以及
刻印控制装置,其根据制作的所述刻印数据来控制所述刻印装置;
在刻印数据制作装置中,当所设定的所述点字的刻印位置靠近于与所述刻印装置同侧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制作用于进行正向刻印的所述刻印数据,所述正向刻印是从所述点字的阅读方向的前端侧开始依次刻印点字;
当所设定的所述点字的刻印位置靠近于与所述刻印装置相反一侧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制作用于进行逆向刻印的所述刻印数据,所述逆向刻印是从所述阅读方向的后端侧开始依次刻印上下翻转的点字。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处理带上打印有用于识别处理带输送方向的前后的前后识别信息。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前后检测装置,其根据所述前后识别信息来检测被送入所述带行走路径的所述处理带的前后;
在所述刻印控制装置中,当所述刻印数据制作装置制作了进行正向刻印的所述刻印数据,而通过所述前后检测装置检测出所述处理带是从所述阅读方向的后端侧被送入时,以及当所述刻印数据制作装置制作了进行逆向刻印的所述刻印数据,而通过所述前后检测装置检测出所述处理带是从所述阅读方向的前端侧被送入时,则禁止刻印所述点字。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打印装置,其在通过所述刻印装置刻印点字之前,在所述处理带上打印墨字;
打印数据制作装置,其根据所述输入信息及所设定的所述点字的刻印位置来制作用于打印墨字的打印数据;
打印控制装置,其根据制作的所述打印数据来控制所述打印装置;
在所述打印数据制作装置中,当所设定的所述刻印位置靠近于与所述刻印装置同侧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制作用于进行正向打印的所述打印数据,所述正向打印是从所述墨字的阅读方向的前端侧开始依次打印墨字;
当所设定的所述刻印位置靠近于与刻印装置相反一侧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时,其制作用于进行逆向打印的所述打印数据,所述逆向打印是从所述阅读方向的后端侧开始依次打印上下翻转的墨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行走路径包括用于进行墨字打印而输送所述处理带的打印用行走路径和用于进行点字刻印而输送所述处理带的刻印用行走路径;
经过了所述打印用行走路径的所述处理带以手动插入方式插入所述刻印用行走路径。
CNB2005100588512A 2004-04-22 2005-03-30 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带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332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26745 2004-04-22
JP2004126745 2004-04-22
JP2004207423 2004-07-14
JP2005046220 2005-0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89822A CN1689822A (zh) 2005-11-02
CN100453328C true CN100453328C (zh) 2009-01-21

Family

ID=35345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5885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3328C (zh) 2004-04-22 2005-03-30 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带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5332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06970A (ja) * 2010-03-29 2011-10-20 Seiko Epson Corp テープ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テープ印刷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0269A (en) * 1973-09-04 1975-04-29 Triformation Systems Inc Brail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3903617A (en) * 1973-09-14 1975-09-09 Jetta Sue Evans Educational device
EP0524641B1 (en) * 1991-07-26 1995-03-22 Toyo Hybrid Co.,Ltd. Braille printer
JP2001088358A (ja) * 1999-09-20 2001-04-03 Muneya Inaba 表示テープ作成装置と表示テープ用テープ材
US6233857B1 (en) * 1995-12-07 2001-05-22 Photo-Cut Graphics, Inc. Porcelain coated substrate and process for making same
JP2003182158A (ja) * 2001-12-14 2003-07-03 Toshiba Tec Corp 印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0269A (en) * 1973-09-04 1975-04-29 Triformation Systems Inc Brail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3903617A (en) * 1973-09-14 1975-09-09 Jetta Sue Evans Educational device
EP0524641B1 (en) * 1991-07-26 1995-03-22 Toyo Hybrid Co.,Ltd. Braille printer
US6233857B1 (en) * 1995-12-07 2001-05-22 Photo-Cut Graphics, Inc. Porcelain coated substrate and process for making same
JP2001088358A (ja) * 1999-09-20 2001-04-03 Muneya Inaba 表示テープ作成装置と表示テープ用テープ材
JP2003182158A (ja) * 2001-12-14 2003-07-03 Toshiba Tec Corp 印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89822A (zh) 2005-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21956C (zh) 刻印控制方法及字符信息处理装置
CN100420580C (zh) 打印和加工系统及控制方法、打印和加工装置
CN100415531C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
JP4609108B2 (ja) テープ処理装置、テープ処理装置のテープ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546283B2 (ja) テープ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テープ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419317B2 (en) Print-and-embossing composite apparatus for superposing ink and embossing characters on an object
CN100425452C (zh) 点字信息处理装置、点字信息处理方法
CN100368204C (zh) 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字符信息处理装置、程序及存储介质
JP3873991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CN100453328C (zh) 带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带处理装置
CN100400297C (zh) 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及字符信息处理装置
JP3873993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0387432C (zh) 带处理装置及带处理装置的带处理方法
JP2006051674A (ja) シート処理方法、シート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4388448B2 (ja) 文字情報処理方法、文字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4621471B2 (ja) 点字打刻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点字打刻装置の送り制御方法
JP2006103137A (ja) 文字情報処理装置、文字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HK1089137A (zh) 刻印控制方法、程序、点字刻印装置及字符信息处理装置
JP2006069759A (ja) テープ処理方法、テープ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6044137A (ja) 打刻処理装置、打刻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5329603A (ja) 印刷/打刻複合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印刷/打刻方法
JP2006044103A (ja) 印刷/打刻複合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印刷/打刻複合装置の印刷/打刻方法
HK1082937A1 (zh) 字符信息处理装置及其信息处理方法
HK1082937B (zh) 字符信息處理裝置及其信息處理方法
JP2006130688A (ja) 打刻処理装置、打刻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

Termination date: 201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