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0442658C - 具有双频带天线装置的无线终端、rf模块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双频带天线装置的无线终端、rf模块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42658C
CN100442658C CNB038099128A CN03809912A CN100442658C CN 100442658 C CN100442658 C CN 100442658C CN B038099128 A CNB038099128 A CN B038099128A CN 03809912 A CN03809912 A CN 03809912A CN 100442658 C CN100442658 C CN 10044265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coupling
distributing point
band
coup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8099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50518A (zh
Inventor
K·R·博伊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nklijke Philips NV
Original Assigne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iled Critical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ublication of CN1650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0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265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265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4Transmit/receive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46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Piezo-Electric Or Mechanical Vibrators, Or Delay Or Filter Circuit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Waveguide Switches, Polarizers, And Phase Shifter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 Conductive Materials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 Control And Other Processes For Unpacking Of Material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双频带天线装置的无线终端,包括平面倒F型天线,其具有:用于较低的第一频带中的信号的第一馈电点、用于较高的第二频带中的信号的第二馈电点和地针。第一耦合级用于耦合第一收发器的发送和接收路径到第一馈电点;第二耦合级用于耦合第二收发器的发送和接收路径到第二馈电点。第一和第二耦合级中的每一个都包括1/4波长传输线路。第一PIN二极管耦合发送信号路径到对应的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一端和到对应的馈电点,第二PIN二极管耦合对应的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二端到地。在操作中,当在两个频带之一中进行发送时,接通相关的耦合级的第一和第二PIN二极管同时断开另一个耦合级中的PIN二极管,并且当处在接收模式时断开所有的PIN二极管。

Description

具有双频带天线装置的无线终端、RF模块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双频带天线装置的无线终端,例如蜂窝电话,双频带天线装置包括一个大体上平面的接线天线,本发明还涉及包含这种装置的模块,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双频带天线涉及在两个(或多个)分开的频带都能满意地工作的天线,而不是在频带之间的未使用的频谱中工作的天线。
背景技术
无线终端,例如移动电话手机,通常加入外部天线(如常规模式的螺旋线或曲折线天线)或者内部天线(平面倒F型天线(PIFA)或者类似天线)。
这样的天线是小型的(与波长相比),因此由于小型天线的基本限制,所以这样的天线是窄带的。然而,蜂窝无线通信系统在一般情况下的带宽百分数为10%或者更大些。例如从PIFA实现这样的带宽需要相当大的体积,因为在接线天线的带宽和它的体积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关系,但这样的体积对于当前的趋于小型手机的趋势而言是不容易得到的。进而,当接线高度(patch height)增加时,PIFA在共振时变为电抗性的,这是改进带宽所必要的。
美国专利说明书6061024公开了一种用于单个频带(例如800-900MHz)的便携式无线收发器的双工天线,其中的天线包括对应的PIFA发送和接收天线,对应的PIFA发送和接收天线作为插接件形成在印刷电路板上,所说的印刷电路板安装在一个电路板的参考接地平面的上方并且面对这个参考接地平面,在这个电路板上安装发送器和接收器部件。分开的馈电点相互连接发送器的输出带通滤波器和接收器的输入带通滤波器与它们的对应的接线天线。一个导电的基座连接参考接地平面与在接线件(patches)之间延伸的印刷电路的一个细长区。发射和接收天线这两者都是窄带的,如1.6MHz,通过使用PIN二极管开关耦合电抗元件(如电容或电感)到对应的天线,可使这个天线在较宽的频带(如25MHz)上是可调谐的。
我们的待审查的没有公开的PCT专利申请IB02/05031(申请人代号为PHGB010194)公开了一种具有双频带PIFA的无线终端,所说的双频带PIFA包括一个大体上平面的接线导体(patch conductor)。第一馈电导体包括在第一点上连接到接线导体的第一馈电插针,第二馈电导体包括在第二点连接到接线导体的第二馈电插针,接地导体包括连接在接线导体上的第三点和接地平面之间的地针。馈电插针和地针可以具有不同的横截面积以提供阻抗变换。通过接地导体和对应的一个馈电导体形成第一和第二传输线路。第一和第二传输线路是短路的传输线路,它们的对应的长度由连接第一馈电插针和地针的第一连接导体、以及连接第二馈电插针和地针的第二连接导体确定。包括第一和第二并联的电容装置的互补电路元件分别耦合在第一、第二馈电插针和地针之间。所述的天线是通过一个双工器馈电的,因而可以提供例如GSM电路(在频带880-960MHz上操作)和DCS电路(在频带1710-1880MHz上操作)之间的隔离。提供双工器虽然可使所述的天线装置令人满意地工作,但却表现出了不期望的复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简化无线终端的体系结构。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具有双频带天线装置的无线终端,所说的无线终端包括:一个天线,所说的天线具有用于较低的第一频带中的信号的第一馈电点,以及用于较高的第二频带中的信号的第二馈电点,和地针;第一耦合装置,用于耦合第一收发器的发送和接收路径到第一馈电点;第二耦合装置,用于耦合第二收发器的发送和接收路径到第二馈电点;第一和第二耦合装置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一个1/4波长传输线路,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一端耦合到对应的发送信号路径,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二端通过带通滤波装置耦合到对应的接收信号路径;第一开关装置,耦合发送信号路径到对应的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一端;第二开关装置,耦合对应的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二端到地;和,当处在发送模式时用于接通第一和第二耦合装置之一的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的并且当处在接收模式时用于断开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的装置,第一和第二耦合装置中的另一个的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是不导通的。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与双频带天线装置一起使用的射频模块,所说的射频模块包括:用于较低的第一频带中的信号的第一天线馈电点,用于较高的第二频带中的信号的第二天线馈电点,和地针;第一耦合装置,用于耦合第一收发器的发送和接收路径到第一馈电点;第二耦合装置,用于耦合第二收发器的发送和接收路径到第二馈电点;第一和第二耦合装置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一个1/4波长传输线路,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一端耦合到对应的发送信号路径,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二端通过带通滤波装置耦合到对应的接收信号路径;第一开关装置,耦合发送信号路径到对应的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一端;第二开关装置,耦合对应的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二端到地;和,当处在发送模式时用于接通第一和第二耦合装置之一的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的并且当处在接收模式时用于断开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的装置,第一和第二耦合装置中的另一个的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是不导通的。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射频模块和天线的系统,所说的射频模块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制成的,所说的天线具有连接到第一和第二馈电点以及地针的装置。
天线可以包括接线天线,如PIFA(平面倒F型天线)。
地针可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馈电点之间,和与第一和第二馈电点绝缘。
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射频开关器件,如PIN二极管。
附图说明
现在参照附图借助于实例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是按照本发明制成的无线终端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方块图;
图2是具有PIFA以及发送和接收滤波器的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3是史密斯圆图,表示GSM发送模式的终端的性能;
图4是曲线图,表示对于GSM发送模式的模拟反射波损耗S11(以分贝为单位)与频率(单位:GMz)的关系;
图5是曲线图,表示GSM发送模式的总效率;
图6是曲线图,表示GSM发送频带外衰减;
图7是史密斯圆图,表示DCS发送模式的终端的性能;
图8是曲线图,表示对于DCS发送模式的模拟反射波损耗S11(以分贝为单位)与频率(单位:GMz)的关系;
图9是曲线图,表示DCS发送模式的总效率;
图10是曲线图,表示DCS发送频带外衰减;
图11是史密斯圆图,表示DCS接收模式的终端的性能;
图12是曲线图,表示对于DCS接收模式的模拟反射波损耗S11(以分贝为单位)与频率(单位:GMz)的关系;
图13是曲线图,表示DCS接收模式的总效率;
图14是史密斯圆图,表示GSM接收模式的终端的性能;
图15是曲线图,表示对于GSM接收模式的模拟反射波损耗S11(以分贝为单位)与频率(单位:GMz)的关系;
图16是曲线图,表示GSM接收模式的总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无线终端包括具有馈电点12、14的PIFA天线,与馈电点12、14相连的分别是在频带880-960MHz操作的GSM收发器、以及在频带1710-1880MHz操作的DCS收发器。地针16设置在馈电点12、14之间,如图2所示,下面对此还要进行描述。因为GSM和DCS两种收发器的体系结构总体上说来是相同的,所以对应的级分别标注后缀A和B,并且为简洁起见,只描述GSM收发器。GSM收发器的发送器部分包括耦合到输入信号处理级20A的一个信号输入端18A。级20A耦合到调制器22A,调制器22A向发送器级24A提供一个调制的信号,发送器级24A包括频率上变换器、功率放大器、和任何相关的滤波器。一个通用的耦合级26A耦合这个发送器级到天线馈电点12。下面,对于通用的耦合级26A和26B还会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耦合级26A还要耦合到GSM收发器的接收器部分28A并且到馈电点10。接收器部分28A包括低噪声放大器、频率下变换器、和滤波器。在解调器30A中解调接收器部分28A的输出,解调器30A的输出加到信号处理级32A,信号处理级32A在端34A提供输出信号。两个收发器的操作是由处理器36控制的。
参照附图2,印刷电路板PCB在一侧有元件(未示出),在相反的一侧有接地平面GP。PIFA10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或者说由印刷电路板携带。按照几种可替换的方式可以实施PIFA,例如:使用几个绝缘材料短柱并通过PCB携带一个预先形成的金属板,由PCB携带的印刷电路板的一个预先蚀刻的块,通过选择性地蚀刻设在绝缘材料上的导电层、或者通过选择性地印刷在绝缘块上的导电层形成PIFA的一个绝缘材料块,或者是在蜂窝电话箱体上的天线。为了在GSM和DCS频率使用,PIFA10的尺寸是:长度(尺寸“a”)为40mm,高度(尺寸“b”)为8mm,深度(尺寸“c”)为4mm。平面导体或者说是导电层加进一个缝隙40,缝隙40包括4个相互连接的矩形部分40A-40D,这4个相互连接的矩形部分40A-40D组成的整个形状接近一个无点的倒置问号。向PIFA10的上边缘开放的部分40A的宽度大于部分40B-40D的宽度,40B-40D的宽度基本上相同。缝隙40可以被认为是将这个平面导体分割为与一个共用的馈电点相连的两个天线,即用于DCS频带的一个较小的中央辐射体R1和用于GSM频带的一个较长的包围中央辐射体R1的辐射体R2。
馈电点12、14在地针16的任何一侧,在馈电点12、14和地针16之间的空间部分地填充导电材料42以便留下未填充的间隙G1和G2,每个间隙约为2mm。在地针16的每一侧上的间隙的大小可以不同,以便相互独立地优化每个频带。可以看出,用于GSM的馈电插针12的宽度大于馈电插针14的宽度,因此对于两个频带的共模阻抗变换是不同的。
与图2所示另外的馈电点12、14和地针16的安排也是可能的。例如,地针16可以偏向馈电点12、14的一侧。
由于导电材料42部分地填充对应的馈电插针12、14和地针16之间的空间,所以PIFA在每个馈电点两端加入了一个低值的并联电感。这个电感是通过在每个馈电点上的并联电容46A、46B(图1)在天线的共振频率与并联电感的共振进行调节的。由于馈电点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可以独立地优化每个电容,所以对于两个频带可以产生更宽的频带特性,同时在两个频带之间不需要任何折衰。为了防止能量在两个馈电点12、14之间的传递,要通过提供共用的耦合级26A、26B对于天线与射频前端要进行协调的设计。
现在回顾一下如图1所示的耦合级26A、26B,除了在级26B中有一个差别以外,这些级的体系结构是相同的,当然要针对特定的使用频率选择元件的数值,并且在合适的情况下已经使用具有后缀A或B的相同标号来分别表示耦合装置26A和26B中对应的元件。
为方便起见,描述耦合级26A,在耦合装置26B中对应的元件的标号表示在括号内。发送级24A(24B)的输出耦合到低损耗PIN二极管D1(D3)的阳极,二极管D1(D3)的阴极耦合到串联电感48A(48B)的一端。串联电感48A(48B)的另一端耦合到馈电点12(14),到并联电容器46A(46B),并且到1/4波长(λ/4)传输线路50A(50B)的一端。传输线路50A(50B)的另一端耦合到低损耗PIN二极管D2(D4)的阳极,二极管D2(D4)的阴极耦合到地,并且耦合到带通滤波器52A(52B)的输入端。带通滤波器52A(52B)右以包括SAW滤波器。带通滤波器52A(52B)的输出耦合到接收器部分28A(28B)的输入端。
如果滤波器52B实施成一个SAW滤波器,则在从传输线路50B的另一端到带通滤波器52B的输入端的信号路径中提供一个射频共振陷波电路54。陷波电路包括串联电容器56和并联电感器58,并联电感器58借助于电容器60耦合到地。选择电容器60的数值,从而可以调节电感器58,以便减小滤波器52B的输入端的电压。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SAW滤波器能够处理功率高达13dBm(毫瓦分贝)的频带内信号。然而,对于频带外的信号,较高的功率可以传递到这样的滤波器,这是有利的,因为GSM信号的功率高达30毫瓦分贝。在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案中,BAW(体声波)滤波器可以被认为是向共振SAW器件展示相同的带外阻抗特性,并且它们没有遭受象加到SAW滤波器那样的功率处理限制。
处理器36按照下面的真值表控制PIN二极管D1-D4的切换。
  D1   D2   D3   D4
  GSM Tx   通   通   断   断
  GSM Rx   断   断   断   断
  DCS Tx   断   断   通   通
  DCS Rx   断   断   断   断
在操作中,当GSM发送器操作并且DCS发送器无效时,PIN二极管D1、D2导通,因此信号加到馈电点12。传输线路的另一端开路,其结果是发送的信号不能进入接收器部分28A。当DCS发送器操作并且PIN二极管D3、D4导通时发生类似的情况。
接收GSM信号时,PIN二极管D1、D2不导通,PIN二极管D3、D4也不导通。接收的信号穿过传输线路50A并由带通滤波器52A传送到接收器部分28A。通过设置在地针16的相对的两侧的馈电点12和14,使带通滤波器52B对于GSM信号似乎是反射性的,借此可衰减或阻塞这个信号。在带通滤波器52B的输入端出现的任何一个GSM信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将被这个滤波器阻塞。当通过接收器部分28B接收DCS信号时,出现相反的情况。
双馈电点允许相互独立地进行优化,并且可在GSM和DCS这两个频带进行宽带操作。天线、匹配电路、和滤波功能的集成化设计能够利用简单的体系结构实现较好的总体匹配和较高的效率。
在评估PIFA以及相关的耦合级26A和26B的性能当中,进行了如下的假设/简化。PIN二极管在接通状态由2欧姆的串联电阻代表,在断开状态由0.25pf的串联电容代表。天线效率没有全包括在天线中假定被辐射出的功率。使用的是理想的传输线路50A、50B。指定所有元件的Q值为50(不随频率改变)。这对于电感器被认为是稍许乐观的,而对于电容器则有些悲观(取决于技术、频率、等)。
在图3中用史密斯圆图并且在图4中用曲线图说明当在GSM发送模式操作时如图1所示的电路的特性,图4的曲线图表示的是模拟反射波损耗S11(以分贝为单位)和频率F(以GHz为单位)的关系。在图3和图4中,箭头GTX1和GTX2分别指的是880MHz/-20.205分贝和915MHz/-9.513分贝的频率/衰减。这里,天线略微有点失配,以便实现如图5所示的平衡的边缘效应,在图5中箭头e1表示915MHz的频率和0.710的总效率,箭头e2表示880MHz的频率和0.659的总效率。在880MHz的相当低的效率(65%)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容器46A(图1)在天线的GSM输入端的Q值所引起。我们认为,通过使用具有较好质量的元件并且通过较好地优化天线的阻抗,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善的。图6表示的是相应的频带外衰减(大多数是由天线提供的)。箭头G1、G2、G3、G4分别表示880MHz/1.812分贝、915MHz/1.490分贝、1.785GHz/33.627分贝、和2.640GHz/42.684分贝的频率/效率。天线和电路的组合可以提供高水平的二次(-33分贝)和三次(-42分贝)谐波抑制。
在DCS发送模式,PIN二极管D1和D2二者都断开,同时,PIN二极管D1和D2二者都接通。在这个条件下,GSM发送器主要由PIN二极管D1隔离,GSM接收器的SAW滤波器52A主要由反射性的天线10隔离。在GSM接收器的SAW滤波器52A的输入端,在最坏情况下的隔离约为-26分贝,其功率为4毫瓦分贝。这比SAW滤波器的额定功率小得多。所产生的电压约为0.7伏,小于最大额定功率值情况下的在带内产生的电压。这样,在GSM分支,就不需要共振陷波。
在图7中用史密斯圆图并且在图8中用曲线图说明当在DCS发送模式操作时如图1所示的电路的特性,图8的曲线图表示的是模拟反射波损耗S11(以分贝为单位)和频率F(以GHz为单位)的关系。在图7和图8中,箭头DTX1和DTX2分别指的是1.710GHz/-9.532分贝和1.785GHz/-13.782分贝的频率/衰减。图9表示模拟反射波损耗S11相对于效率的优化。在图9中箭头e1表示1.795GHz的频率和0.823的总效率,箭头e2表示1.710GHz的频率和0.752的总效率。图10表示的是相应的频带外衰减(大多数是由天线提供的)。箭头G1、G2、G3、G4分别表示1.710GHz/-1.236分贝、1.795GHz/-0.844分贝、3.000GHz/-24.540分贝、和3.000GHz/-24.540分贝的频率/效率。可以预期,这样的配置将提供合理水平的二次或三次谐波抑制。
在DCS接收模式,所有的PIN二极管全部断开。在图11中用史密斯圆图并且在图12中用曲线图说明当在DCS接收模式操作时如图1所示的电路的特性,图12的曲线图表示的是模拟反射波损耗S11(以分贝为单位)和频率F(以GHz为单位)的关系。在图11和图12中,箭头DRX1和DRX2分别指的是1.805GHz/-12.743分贝和1.880GHz/-7.503分贝的频率/衰减。在图13中示出了DCS接收模式的效率。在图13中,箭头e1表示1.805GHz的频率和0.405的总效率,箭头e2表示1.880GHz的频率和0.414的总效率。按这种模式的最差情况的带宽边缘损耗接近4分贝。这比在50欧姆系统中的滤波器约高出2分贝。附加的损耗主要是由于天线存在的阻抗失配,并且对于阻抗是敏感的(例如,天线是否存在电感或电容负载)。而在传统的天线系统中,期望这一机构能给出明显多的附加损耗。
在图14中用史密斯圆图并且在图15中用曲线图说明当在GSM接收模式操作时如图1所示的电路的特性,图15的曲线图表示的是模拟反射波损耗S11(以分贝为单位)和频率F(以GHz为单位)的关系。在图14和图15中,箭头GRX1和GRX2分别指的是925MHz/-11.298分贝和960MHz/-11.578分贝的频率/衰减。图16表示GSM接收模式的效率,箭头e1表示925MHz的频率和0.496的总效率,箭头e2表示96MHz的频率和0.478的总效率。
图1所示的电路的特性被认为是比使用双工器的传统配置的特性优越,表现在以下的方面:
(1)总效率(包括天线失配效应在内)较高。
(2)改善了在功率放大器和低噪声放大器的匹配。
(3)天线和相关电路提供高水平的谐波滤除,如果将这一点考虑在内,则可降低模块的其余部分的滤波要求。
第(1)点和第(2)点被认为是特别重要的。如果设计一个射频模块但没有考虑到天线,当将射频模块与,通常的天线相连时,输入匹配和效率将变得很差。因为在模块中包含射频,所以没有任何机会消除天线在中间电路级的影响。
虽然参照具有PIFA天线并在GSM和DCS频带操作的无线终端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可应用到任何多频带的无线电设备以及其它的双频带应用场合。本发明还涉及具有天线和至少包括在耦合级26A和26B中那些部件的射频模块。
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加在元件前边的术语“一个”并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此外,术语“包括”并不排除存在除所列各项外的其它的元件或步骤。
阅读了本发明的公开内容之后,其它改进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这样一些改进可能涉及在设计、制造、和使用无线终端及其相关的元部件的过程中已经公知的其它特征、或者代替这里已经描述的特征或附加到这里已经描述的特征上的一些其它的特征。
多频带无线终端例如有双频带移动电话。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双频带天线装置的无线终端,所说的无线终端包括:一个天线(10),所说的天线具有用于较低的第一频带中的信号的第一馈电点(12),以及用于较高的第二频带中的信号的第二馈电点(12),和地针(16);第一耦合装置(26A),用于耦合第一收发器的发送和接收路径到第一馈电点;第二耦合装置(26B),用于耦合第二收发器的发送和接收路径到第二馈电点;第一和第二耦合装置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一个1/4波长传输线路(50A、50B),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一端耦合到对应的发送信号路径,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二端通过带通滤波装置(52A、52B)耦合到对应的接收信号路径;第一开关装置(D1、D3),耦合发送信号路径到对应的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一端;第二开关装置(D2、D4),耦合对应的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二端到地;和,当处在发送模式时用于接通第一和第二耦合装置之一的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的并且当处在接收模式时用于断开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的装置(36),第一和第二耦合装置中的另一个的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是不导通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频带天线装置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天线是平面倒F型天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双频带天线装置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地针(16)设置在第一馈电点(12)和第二馈电点(14)之间,并且与第一馈电点(12)和第二馈电点(14)绝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双频带天线装置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装置(56、58、60),用于减小第二耦合装置的带通滤波装置的信号输入端的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双频带天线装置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包括PIN二极管。
6.一种与双频带天线装置一起使用的射频模块,所说的射频模块包括:用于较低的第一频带中的信号的第一天线馈电点(12),用于较高的第二频带中的信号的第二天线馈电点(14),和地针(16);第一耦合装置(26A),用于耦合第一收发器的发送和接收路径到第一馈电点;第二耦合装置(26B),用于耦合第二收发器的发送和接收路径到第二馈电点;第一和第二耦合装置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一个1/4波长传输线路(50A、50B),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一端耦合到对应的发送信号路径,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二端通过带通滤波装置(52A、52B)耦合到对应的接收信号路径;第一开关装置(D1、D3),耦合发送信号路径到对应的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一端;第二开关装置(D2、D4),耦合对应的1/4波长传输线路的第二端到地;和,当处在发送模式时用于接通第一和第二耦合装置之一的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并且当处在接收模式时用于断开该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的装置(36),第一和第二耦合装置中的另一个的第一和第二开关装置是不导通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与双频带天线装置一起使用的射频模块,其特征在于:地针(16)设置在第一馈电点(12)和第二馈电点(14)之间,并且与第一馈电点(12)和第二馈电点(14)绝缘。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与双频带天线装置一起使用的射频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置(56、58、60),用于减小第二耦合装置的带通滤波装置的信号输入端的电压。
9.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6、7或8所述的射频模块和具有用于连接到第一馈电点(12)、第二馈电点(14)、和地针(16)的装置的天线(10)的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天线是平面倒F型天线。
CNB038099128A 2002-05-01 2003-04-25 具有双频带天线装置的无线终端、rf模块及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265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0209959.6 2002-05-01
GBGB0209959.6A GB0209959D0 (en) 2002-05-01 2002-05-01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wireless terminal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0518A CN1650518A (zh) 2005-08-03
CN100442658C true CN100442658C (zh) 2008-12-10

Family

ID=9935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0991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2658C (zh) 2002-05-01 2003-04-25 具有双频带天线装置的无线终端、rf模块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7043285B2 (zh)
EP (1) EP1508199B1 (zh)
JP (1) JP2005524326A (zh)
KR (1) KR100984918B1 (zh)
CN (1) CN100442658C (zh)
AT (1) ATE401696T1 (zh)
AU (1) AU2003219448A1 (zh)
DE (1) DE60322215D1 (zh)
GB (1) GB0209959D0 (zh)
WO (1) WO20030943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72411B2 (en) * 2004-06-28 2008-05-13 Nokia Corporation Antenna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2008511198A (ja) 2004-08-20 2008-04-10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無線端末、無線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ような端末を製作する方法
US7274340B2 (en) 2005-12-28 2007-09-25 Nokia Corporation Quad-band coupling element antenna structure
US7936307B2 (en) * 2006-07-24 2011-05-03 Nokia Corporation Cover antennas
US7369091B2 (en) 2006-08-31 2008-05-0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having dual antenna system for cellular and WiFi
KR101122088B1 (ko) * 2006-09-15 2012-03-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DE102007041859B4 (de) 2006-09-15 2011-12-01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s Kommunikationsendgerät und Steuerungsverfahren dafür
US7369092B1 (en) 2006-10-20 2008-05-0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multiple RF transceivers using a common antenna at a same time and related methods
EP1914835B1 (en) * 2006-10-20 2014-05-14 BlackBerry Limited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multiple RF transceivers using a common antenna at a same time and related methods
GB0623774D0 (en) * 2006-11-28 2007-01-10 Sarantel Ltd An Antenna Assembly Including a Dielectrically Loaded Antenna
TWI407761B (zh) * 2006-12-07 2013-09-01 Wistron Neweb Corp 可同時於複數個行動通訊系統下待機之通訊裝置
US8369959B2 (en) 2007-05-31 2013-02-05 Cochlear Limited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with integrated antenna system
US7884685B2 (en) * 2007-09-05 2011-02-08 Nokia Corporation Band switching by diplexer component tuning
US8200301B2 (en) * 2007-10-02 2012-06-12 Panasonic Corporation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antenna elements
JP5102301B2 (ja) * 2007-10-02 2012-12-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携帯無線通信装置
US8260347B2 (en) * 2008-05-20 2012-09-04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US20090289861A1 (en) * 2008-05-20 2009-11-26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US8565814B2 (en) * 2008-08-28 2013-10-22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KR200446152Y1 (ko) * 2009-03-28 2009-09-29 주식회사 엘트로닉스 양방향 고출력 다채널 스위칭 여파기
TWI408910B (zh) * 2009-10-14 2013-09-11 Ralink Technology Corp 訊號分路裝置及無線通訊裝置
GB2475501A (en) * 2009-11-19 2011-05-25 Yi Huang A dual-fed PIFA for diversity and MIMO applications
JP2012074790A (ja) * 2010-09-28 2012-04-12 Casio Comput Co Ltd フィルタ内蔵アンテナ及び電子機器
US8638698B2 (en) 2011-07-26 2014-01-28 Motorola Mobility Llc Front end employing pin diode switch with high linearity and low loss for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GB201112839D0 (en) 2011-07-26 2011-09-07 Univ Birmingham Multi-output antenna
CN102386485B (zh) * 2011-09-15 2013-09-04 清华大学 环-倒f型可重构的手机内置天线
US8988306B2 (en) * 2011-11-11 2015-03-24 Htc Corporation Multi-feed antenna
US8798554B2 (en) 2012-02-08 2014-08-05 Apple Inc. Tunable antenna system with multiple feeds
US9306613B2 (en) 2013-01-10 2016-04-05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Variable antenna match linearity
US9559433B2 (en) 2013-03-18 2017-01-31 Apple Inc. Antenna system having two antennas and three ports
US9331397B2 (en) 2013-03-18 2016-05-03 Apple Inc. Tunable antenna with slot-based parasitic element
US9444130B2 (en) 2013-04-10 2016-09-13 Apple Inc. Antenna system with return path tuning and loop element
US9166634B2 (en) 2013-05-06 2015-10-20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ultiple antenna feeds and adjustable filter and matching circuitry
TWI619307B (zh) * 2013-05-16 2018-03-21 富智康(香港)有限公司 天線模組、無線通訊裝置及製作該無線通訊裝置的方法
CN103634019A (zh) * 2013-11-08 2014-03-12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射频前端和通信设备
US9819077B1 (en) * 2014-03-18 2017-11-14 Ethertronics, Inc. Multi-feed antenna optimized for non-50 Ohm operation
KR20180023652A (ko) * 2016-08-26 2018-03-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통합 통신 장치
US10425061B1 (en) * 2018-10-11 2019-09-24 Qorvo Us,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rcuitry
CN110166077B (zh) * 2019-05-24 2021-06-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性能优化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和终端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223A (zh) * 1996-01-12 1997-10-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双频带接收机
EP0823751A2 (en) * 1996-08-07 1998-02-11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Antenna switching circuits for radio telephones
JPH1155002A (ja) * 1997-06-03 1999-0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2周波スイッチ、2周波アンテナ共用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2周波帯域用移動体通信機器
CN1240055A (zh) * 1996-12-04 1999-12-29 夸尔柯姆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便携式无线电话的双频带天线耦合器
CN1239859A (zh) * 1998-06-11 1999-12-29 株式会社东金 双频带天线共用器
US6332071B1 (en) * 1998-04-07 2001-12-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Integrated antenna switch having amplifier
EP1187357A1 (en) * 2000-03-15 2002-03-13 Hitachi Metals, Ltd. High-frequency modu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1407A (en) * 1989-04-18 1993-07-27 Novatel Communications, Ltd. Duplexing antenna for portable radio transceive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223A (zh) * 1996-01-12 1997-10-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双频带接收机
EP0823751A2 (en) * 1996-08-07 1998-02-11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Antenna switching circuits for radio telephones
CN1240055A (zh) * 1996-12-04 1999-12-29 夸尔柯姆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便携式无线电话的双频带天线耦合器
JPH1155002A (ja) * 1997-06-03 1999-0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2周波スイッチ、2周波アンテナ共用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2周波帯域用移動体通信機器
US6332071B1 (en) * 1998-04-07 2001-12-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Integrated antenna switch having amplifier
CN1239859A (zh) * 1998-06-11 1999-12-29 株式会社东金 双频带天线共用器
EP1187357A1 (en) * 2000-03-15 2002-03-13 Hitachi Metals, Ltd. High-frequency modu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08199B1 (en) 2008-07-16
WO2003094346A1 (en) 2003-11-13
GB0209959D0 (en) 2002-06-05
US20050181847A1 (en) 2005-08-18
ATE401696T1 (de) 2008-08-15
US7043285B2 (en) 2006-05-09
KR20040101567A (ko) 2004-12-02
KR100984918B1 (ko) 2010-10-01
CN1650518A (zh) 2005-08-03
JP2005524326A (ja) 2005-08-11
AU2003219448A1 (en) 2003-11-17
DE60322215D1 (de) 2008-08-28
EP1508199A1 (en) 2005-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2658C (zh) 具有双频带天线装置的无线终端、rf模块及系统
EP1506594B1 (en) Antenna arrangement and module including the arrangement
EP2092641B1 (en) An apparatus for enabling two elements to share a common feed
US6674411B2 (en) Antenna arrangement
JP4531399B2 (ja) 送信及び/又は受信モジュール
EP1532745B1 (en) High frequency module
CN202759016U (zh) 可调谐耦合馈电天线系统
KR20060013399A (ko) 무선 단말기 및 무선 모듈
JP2008522533A (ja) 分散型ダイプレクサ
EP1500161B1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wireless terminals
US20040242165A1 (en) RF signal switch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07531389A (ja) アンテナ装置
KR20020087139A (ko) 무선 단말기
Boyle et al. A novel dual-fed, self-diplexing PIFA and RF front-end (PIN-DF/sup 2/-PIF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X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ffective date: 2007081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70810

Address after: Holland Ian Deho Finn

Applicant after: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ddress before: Holland Ian Deho Finn

Applicant befor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