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42047C - 分析用具 - Google Patents
分析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42047C CN100442047C CNB2003801048756A CN200380104875A CN100442047C CN 100442047 C CN100442047 C CN 100442047C CN B2003801048756 A CNB2003801048756 A CN B2003801048756A CN 200380104875 A CN200380104875 A CN 200380104875A CN 100442047 C CN100442047 C CN 10044204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analyzer
- analytical equipment
- extraneous interference
- biology sens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28—Electrolytic cell components
- G01N27/30—Electrodes, e.g. test electrodes; Half-cells
- G01N27/327—Biochemical electrodes, e.g. 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details for in vitro measurements
- G01N27/3271—Amperometric enzyme electrodes for analytes in body fluids, e.g. glucose in blood
- G01N27/3272—Test elements therefor, i.e. disposable laminated substrates with electrodes, reagent and channe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析用具(X1),安装在具有多个端子(11、12)以及分析电路(13)的分析装置(1)上来使用,而且,具有用于当安装在上述分析装置(1)上时,与上述多个端子(11、12)接触的多个电极(21、22)。上述分析用具(X1)的多个电极(21、22)中的至少一个电极(12)成为以外来干扰易于从除该电极(12)以外的其他电极(11)传来的方式而构成的外来干扰对策电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分析试料中的特定成分而使用的分析用具(例如,为了测定血糖值而使用的分析用具)。
背景技术
作为测定血糖值的一般方法,有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另一方面,广泛使用手掌可以抓住尺寸的简易型血糖值测定装置,以便能够在自家中或者出差地等简单进行血糖值的测定。在该简易型血糖值测定装置中,安装有提供酶反应场且为一次性结构的生物传感器,通过向生物传感器供给血液来进行血糖值的测定。
作为测定血糖值的方法,有利用电化学的方法。在采用这种方法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通过将生物传感器90安装在血糖值测定装置91上来测定血糖值(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公平8-10208号公报)。生物传感器90在绝缘基板92上设置有用于向酶反应场施加电压的第一以及第二电极93、94。另一方面,血糖值测定装置91构成为包括:具有用于与第一以及第二电极93、94接触的第一以及第二端子95、96的连接部97,以及用于基于来自连接部97的信息计算血糖值的测定电路98。
血液值测定装置91受到各种外来干扰的影响,存在该外来干扰对测定值造成影响、或者电子零件被破坏而不能进行测定的情况。特别是在可携带的小型测定装置中,很容易接受到来自人体的静电影响。即,在血糖值测定装置91中,由于通常都是通过手动操作将生物传感器90安装在血糖值测定装置91上,所以,如果人体带有静电,则该静电会传播到生物传感器90的第一和第二电极93、94或者血糖值测定装置91的第一以及第二端子95,96上。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该静电作为外来干扰例如会通过第一电极93或者第一端子95而被输入到测定电路98中。因此,为了降低静电的影响,需要在血糖值测定装置91的第一以及第二端子95、96的配置上下工夫,或者采用增大构成测定电路98的各个电子零件的耐电压的方法等。另外,作为静电对策,还可以考虑在连接部或者其附近配置导电性片材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国实公平8-2609号公报)。
然而,现有的外来干扰的对策是通过采用对血糖值测定装置91的结构加以改良的方法进行的。因此,血糖值测定装置91的装置结构复杂以及尺寸大,使制造成本增高。
近年来,为了降低生物传感器90的制造成本,有减小第一以及第二电极93,94厚度的倾向。另外,为了要使生物传感器90适合简易型的血糖值测定装置91,不得不减小包含第一以及第二电极93、94的生物传感器90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以及第二电极93、94的电阻增大,例如在图14所示的电路结构中,当静电在第一电极93和血糖值测定装置91的第一端子95的接点上移动时,在该接点附近产生较大焦耳热。而且,如果产生的焦耳热过大,则第一电极93会熔融。所以,不但不能在安装的生物传感器90中进行血糖值测定,而且生物传感器90的第一电极93的熔融物附着在血糖值测定装置91的第一端子95上会改变第一端子95的电阻值,会在以后的响应电流值的测定中产生误差。这种不良情况在第一电极93的厚度越小而越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析用具,其不会使利用分析用具进行试料分析的分析装置的尺寸大型化,即使减小分析用具的电极的厚度,也能够经济地抑制静电等外来干扰的影响。
本发明的分析用具,是安装在具有多个端子和分析电路的分析装置中来使用、且具有当安装在上述分析装置上时用于与上述多个端子接触的多个电极的分析用具,其中,上述多个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成为外来干扰对策电极,当将该分析用具安装在分析装置上时,优选外来干扰对策电极先于多个电极中的该外来干扰对策电极以外的电极,与分析装置的多个端子中的对应端子接触。
多个电极包括用于相对分析电路电连接的第一电极、以及用于与该第一电极同时向目标部位施加电压的第二电极。此时,第二电极成为外来干扰对策电极。
例如当将分析用具安装在分析装置上时,第二电极不与分析电路电连接。更具体地说,例如当将分析用具安装在分析装置上时,第二电极与接地用端子接触。
多个电极除了包括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外,还包括与对目标部位施加电压无关的第三电极。此时,第三电极成为外来干扰对策电极。
例如当将该分析用具安装在分析装置上时,第三电极不与分析电路电连接。更具体地说,例如当将分析用具安装在分析装置上时,第三电极与接地用端子接触。
在本发明的分析用具中,也可以将第二和第三电极两者作为外来干扰对策电极。此时,与先前情况相同,当将分析用具安装在分析装置上时,第二以及第三电极不与分析电路电连接,例如当将分析用具安装在分析装置上时,它们与地面连接用端子接触。
本发明的分析用具,例如具有用于使试料移动的流路、以及用于排出流路内部的气体的排气口。此时,外来干扰对策电极优选具有用于输入通过排气口传来的外来干扰的输入部。输入部的至少一部分例如通过排气口而邻接。更具体地说,输入部设置在排气口的正下面,设置为通过具有开口部的绝缘膜而覆盖的形态。此时,通过绝缘膜的开口部,输入部的一部分经由排气口露出。
本发明的分析用具包括形成有多个电极的基板、以及与该基板接合且具有排气口的盖。此时,在平面图中,输入部具有位于排口周边缘部的部分。优选在平面图中,输入部形成为包围排气口。
优选外来干扰对策电极以包围多个电极中的外来干扰对策电极以外的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方式而形成。外来干扰对策电极优选沿着基板的周缘而形成。
在本发明的分析用具中,在基板中,外来干扰对策电极具有比多个电极中的外来干扰对策电极以外的电极更接近基板的插入边缘的部分(位于基板的分析装置的插入方向的边缘)。
本发明的分析用具包括当向分析装置上安装该用具时,或者从分析装置上取出该分析用具时所利用的把手部。
在这种情况下,在位于把手部附近的部分露出的状态下,外来干扰对策电极优选被绝缘膜所覆盖。
例如在分析用具的平面图中,把手部由向着内侧凹进的凹部所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安装在分析装置上的状态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状态的生物传感器的平面图、分析装置的框图。
图3是图1以及图2所示生物传感器的整体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截面图以及其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3所示生物传感器的分解状态的平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生物传感器的作用极以及对极的平面图。
图7是分别利用平面图表示生物传感器、利用电路框图表示分析装置1的将生物传感器安装在分析装置上的过程的模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的立体平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的立体平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的立体平面图。
图11是分别用电路框图表示分析装置、用平面图表示生物传感器的将图10所示的生物传感器安装在分析装置上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的模式图,用平面图表示生物传感器,用电路框图表示分析装置。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的模式图,用平面图表示生物传感器,用电路框图表示分析装置。
图14是用于说明现有的简易型血糖值测定装置和生物传感器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第六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以及图2所示的生物传感器X1为一次性结构,安装在分析装置1的连接部10上来使用。如图3和图4所示,该生物传感器X1具有通过隔板3而在基板2的上面20上层积有盖4的板状形式,由这些要素2~4构成流路5以及把手部6。
隔板3用于规定流路5的尺寸,如图5所示,具有前端部开放的切槽30。通过该切槽30来规定流路5的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切槽30前端的开放部分31构成了用于将试料导入到流路5内的试料导入口50。
如图3~图5所示,盖4具有排气口40以及窗部41。从图4可以看出,排气口40用于将流路5中的内部气体排出到外部,其与流路5的内部连通。窗部41用于确认试料是否导入到流路5的内部以及试料在流路5中的移动状态,在生物传感器X1的平面图中,其形成在从试料导入口50到排气口40之间。该窗部41例如通过在盖4上形成切口41A、并在该切口41A上配置透明部件41B而形成。
如图5和图6所示,基板2通过绝缘性材料形成为沿着一个方向(长度方向)伸长的形式,其具有在没有层积盖4的部分上所形成的贯通孔2A。贯通孔2A用于向分析装置1(参照图1和图2)提供生物传感器X1的信息、例如批量信息,在分析装置1中,通过有无贯通孔2A、其大小以及形成位置等读取批量信息。在这种基板2的上面20上形成有作用极21、对极22、试药部23以及绝缘膜24.
作用极21与对极22同时在向反应场施加电压时而被利用。该作用极21的整体在基板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作用极21的端部21A被配置在基板2的宽度边缘25A附近。该端部21A是当在分析装置1上安装有生物传感器X1时,用于与后述分析装置1的第一端子11接触的部分(参照2图)。作用极21的端部21B被配置在基板2的圆弧边缘25B附近,沿着基板2的宽度方向延伸。
对极22作为外来干扰对策电极而工作,具有沿着基板2的周缘形成为发针状的主要线路部22A以及从该主要线路部22A突出的岛部22B。对极22包围作用极21的全体,使得作用极21的端部21B位于主要线路部22A的拐角部22a和岛部22B之间。主要线路部22A的端部22Aa被配置在基板2的宽度边缘25A的附近。该端部22Aa是当在分析装置1上安装有生物传感器X1时,用于与后述分析装置1的第二端子12接触的部分,被配置在比作用极21的端部21A更靠近基板2的宽度边缘25A的部位上(参照图2)。岛部22B在生物传感器X1的平面图中,以位于排气口40的下面且具有比排气口40大的平面面积的方式而形成。
试药部分23以连接作用极21的端部21B和主要线路部22A的拐角部22a之间的方式而形成。该试药部分23形成为例如含有氧化还原酶以及电子传递物质的固体状,当供给试料时能够溶解的结构。氧化还原酶或者电子传递物质的种类可以根据测定对象成分的种类等来选择。例如,当测定葡萄糖浓度时,使用葡萄糖脱氢酶或者葡萄糖氧化酶作为氧化还原酶,使用铁氰化钾作为电子传递物质。
如图5所示,绝缘膜24形成为覆盖作用极21和对极22的大部分。对于作用极21以及对极22来说,形成端部21A、22Aa、试药部23的部分21B、22a以及把手部6附近的部分21C、22C没有被绝缘膜24所覆盖而露出。在绝缘膜24上,在对应对极22的岛部22B的部分上形成有贯通孔24A,岛部22B的一部分没有被绝缘膜24所覆盖而露出。
流路5利用毛细管力使试料移动并用于提供反应场。如图4以及图5所示,流路5在长度方向延伸,使得横断作用极21的端部21B和主线路部分22A的拐角部22a。从而,在流路5的内部配置试药部23。
如图1所示,对于把手6来说,当将生物传感器X1安装在分析装置1上、或者将生物传感器X1从分析装置1上取出时,其是使用者用于把持生物传感器X1而使用的部分。如图3以及图5所示,该把手6通过相对基板2、隔板3以及盖4形成相同形状的切口28、38、48,作为具有圆弧状曲面的凹部而形成。
作为生物传感器X1的使用对象的分析装置1,以通过电化学方法进行试料分析的方式而构成,如图1以及图2所示,其包括用来安装生物传感器X1的连接部10、以及基于来自连接部10的信息进行分析试料中的特定成分时所必要的计算的分析电路13。如图2所示,连接部10具有第一以及第二端子11、12。第一端子11用于与作用极21的端部21A接触,第二端子12用于与对极22的端部22Aa接触。第一端子11和分析电路13之间经由信号线14而电连接,在该信号线14的途中配置电流电压变换放大器15。电流电压交换放大器15用于将从生物传感器X1作为电流值而得出的信息变换为电压值、并输入到分析电路13。另一方面,第二端子12与地面连接。
当使用生物传感器X1进行试料分析时,例如,如图1所示,当将生物传感器X1安装在分析装置1上以后,只需从生物传感器X1的试料导入口50导入试料(典型的有血液或者尿)即可。生物传感器X1的安装是在把手6上用指尖把持生物传感器X1的状态下,通过从宽度边缘25A(参见图3)向分析装置1的连接部10中插入生物传感器X1来进行的。
如图2所示,当在分析装置1上安装有生物传感器X1的情况下,生物传感器X1的作用极21以及对极22的端部21A、22Aa与分析装置1的第一以及第二端子11、12接触,生物传感器X1的对极22的端部22Aa形成在比作用极21的端部21A更靠近基板2的宽度边缘25A的部位上。因此,如图7所示,在向分析装置1上安装生物传感器X1的过程中,当对极22的端部22Aa与第二端子12接触后,如图2所示,作用极21的端部21A与第一端子11接触。
另一方面,如图4所预想的那样,供给到生物传感器X1的试料在流路5的内部通过毛细管现象而向着排气口40移动,从而充满流路5的内部。此时,通过试料来溶解试药部23,在流路5的内部构筑成液相反应体系。例如,通过分析装置1的直流电源(图中省略),经由图2所示的分析装置1的第一和第二端子11、12、作用极21以及对极22,向该液相反应体系施加电压。此时得到的响应电流在电流电压变换放大器15中被变换成电压,例如通过图外的AD变换器而被数字信号化,然后,被输入到分析电路13。在分析电路13中,基于与响应电流对应的数字信号来进行试料分析、例如进行决定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所必要的计算。
如上所述,生物传感器X1是一次性结构。因此,在分析电路13的运算后,必需从分析装置1中拔出生物传感器X1。生物传感器X1的拔出可以在用指尖在把手部6上把持生物传感器X1的状态下进行。
在生物传感器X1中,当向分析装置1安装生物传感器X1或者从分析装置1中拔出生物传感器X1时,利用生物传感器X1的把手部6。即,在生物传感器X1中,在装卸生物传感器X1时,使用者预先在指尖上设定要捏持的部分。因此,因为在装卸生物传感器X1时使用方便,并且在拔出生物传感器X1时不会不小心而在手指尖上附着有试料,所以比较卫生。而且,因为把手部6形成为凹部,所以减少指尖在装卸生物传感器X1时滑动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生物传感器X1的使用性也有所改善。
如上所述,当在分析装置1安装有生物传感器X1时,人体所带有的静电会传递到生物传感器X1的作用极11以及对极12上。特别是,静电很容易从排气口40传递到作用极21以及对极22。与其相对,在生物传感器X1中,利用对极22与传来的静电对应。即,对极22形成为具有位于排气口40正下方的岛部22B,经由排气口40传来的静电积极地从作用极21向对极22输入。因为对极22经由分析装置1的第二端子12与地面连接,所以输入到对极22的静电经由第二端子12而落入地面中而被除去。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向分析装置1安装生物传感器X1的过程中,对极22的端部22Aa先于作用极21的端部21A与前端接触。因此,在作用极21的端部21A与第一端子11接触之前,在对极22的端部22Aa与第二端子12接触的瞬间进行上述静电的除去。其结果,当作用极21的端部21A与第一端子11接触时,已经从对极22除去了静电,能够抑制对极22所带的静电向作用极21的放电等而向分析电路13输入。
此外,在生物传感器X1上设置有把手部6,同时,在该把手部6附近,对极22的一部分从绝缘膜24露出。因此,如果捏住把手部6向分析装置1安装生物传感器X1,则即使在人体带有静电,该静电也会积极地输入到对极22中。其结果,人体所带的静电不会输入到作用极21或者分析电路13中,可经由对极22除去静电。
因此,如果使用生物传感器X1,则可以抑制静电经由作用极21以及分析装置1的第一端子11向分析电路13的输入。其结果,能够抑制静电输入到分析电路13内而引起的测定错误或者测定误差的产生,此外,还能够抑制因静电而引起的作用极21的焦耳热的产生,从而能够避免与作用极21的分析装置1的第一端子11的接触部分熔化。这种效果能够不需要改变分析装置1的结构,而是通过研究生物传感器X1的对极22的形式而得到。因此,不会因为采取外来干扰对策而使分析装置1的结构复杂或者分析装置1大型化。此外,当通过丝网印刷形成作用极21和对极22时,可以只变更掩膜的开口部的形状。因此,因为不需要变更现有的生产线,而只通过增加轻微的材料就能实现静电等外来干扰的对策,所以对制造成本有利。当然,生物传感器X1不局限于从人体传来的静电,也能够除去其他的外来干扰。
在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X1中,也可以省略对极22的岛部22B,只通过主要线路部22A与外来干扰对应。
接着,参照图8~图13对本发明的第二~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这些图中,与先前说明的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X1或者分析装置1(参照图1~图7)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的立体平面图。
如图8所示,生物传感器X2在对极7A的结构中不同于先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X1(参见图6)。
对极7A具有作为外来干扰对策电极功能,其包括主要线路部70A以及一对分支部71A。一对分支部71A在平面图中位于排气口40的周边部,并排地被配置在基板2的长度方向。其结果,在平面图中,对极7A加上作用极21形成为包围排气口40的形式。
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对极7A有效地除去静电,特别是通过设置一对分支部71A,能够在对极7A除去从排气口40传来的静电。
在生物传感器X2中,也可以省略一对分支部71A中的一方。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的立体平面图。
如图9所示,生物传感器X3具有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X2(参照图8)类似的形式。该生物传感器X3的对极7B构成为具有主要线路部70B以及回路71B。回路71B以包围排气口40的方式从主线路70B延伸。
图10以及图11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其中,图10是生物传感器的立体平面图,图11是关于生物传感器的平面图,分别用电路框图表示分析装置。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生物传感器X4具有作用极21、对极7C以及追加电极8C。对极7C形成为具有配置在排气口40的周边部的一对分支部70C的“F”字形。追加电极8C沿着基板2的周缘延伸,同时,形成为包围作用极21以及对极7C的“U”字形。
如图11所示,分析装置1C具有区别于第一以及第二端子11、12的、用于与追加电极8C接触的第三端子16C。该第三端子16C与第二端子12分别接地。
其中,在图11中,虽然第二端子12和第三个端子16C分别与地面连接,但是也可以使这些端子12、16C同时与地面连接。
在该结构中,除了对极7C以外,追加电极8C也具有作为外来干扰对策电极的功能。更具体地说,在对极7C中专门对应通过排气口40传来的静电等外来干扰对应,通过追加电极8C专门对应从生物传感器X4的侧面传来的静电等外来干扰。而且,当生物传感器X4安装在分析装置1上时,对极7C以及追加电极8C以与地面连接的方式构成。因此,外来干扰通过对极7C以及追加电极8C而落入地面。其结果,可以合适地抑制外来干扰输入到作用极21,进而能够适当地抑制外来干扰输入到分析电路13中。
图12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的,分别以生物传感器的平面图、分析装置的电路框图来表示。
图12所示的生物传感器X5,除了作用极21和对极7D以外,还具有二个追加电极80D、81D。作用极21以及对极7D的结构与先前说明的生物传感器X4(参见图10和图11)相同。二个追加电极80D、81D具有在试料液导入口50的部分上分断先前说明的追加电极8C(参见图10和图11)的形式。即,各个追加电极80D、81D形成为沿着基板周缘的“L”字形。与此相对,分析装置1D具有用于与二个追加电极80D、81D接触的第三以及第四端子16D、17D。这些端子16D、17D一起与地面连接。
在该结构中,除了对极7D以外,二个追加电极80D、81D也具有外来干扰对策电极的功能。而且,在对极7D中与通过排气口40传来的静电等外来干扰相对应,在二个追加电极80D、81D中与从生物传感器X5的周缘传来的静电等外来干扰相对应。
图13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生物传感器,分别利用生物传感器的平面图、分析装置的电路框图来表示。
图13所示的生物传感器X6,除了与图14所示的现有生物传感器90相同结构的作用极70E、71E以外,还具有两个追加电极80E、81E。追加电极80E具有与先前说明的生物传感器X4的追加电极8C(参照图10和图11)相同的形式。即,追加电极80E形成为沿着基板2的周缘的“U”字形。另一方面,追加电极81E以从排气口40至基板2的宽度边缘25A的方式形成沿着基板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形式。
与此相对,分析装置1E具有用于与二个追加电极80E、81E接触的第三以及第四端子16E、17E。第三以及第四端子16E,17E同时与地面连接。
在图13所示的生物传感器X6中,也可以如图12所示的生物传感器X5那样,作为在试料液导入口50的部分上分断追加电极80E的形式。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第一~第六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特别对于外来干扰对策电极的形式以及个数来说,并不局限于上述例子,可以进行设计变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以测定单项目方式的结构的生物传感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适用于测定多项目的电化学传感器,例如适用于构成为测定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胆固醇浓度的电化学传感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是通过使静电等外来干扰落入地面来除去,但是也可以通过在分析装置中设置电力消费量的电子零件或者电气回路来除去外来干扰。
Claims (22)
1.一种分析用具,是安装在具有多个端子和分析电路的分析装置中来使用,并且具有当安装在所述分析装置上时用于与所述多个端子接触的多个电极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成为外来干扰对策电极,
当将该分析用具安装在所述分析装置上时,所述外来干扰对策电极先于所述多个电极中的所述外来干扰对策电极以外的电极,与所述分析装置的多个端子中的对应端子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包括用于相对所述分析电路电连接的第一电极、以及用于与该第一电极同时向目标部位施加电压的第二电极,而且,
所述第二电极成为所述外来干扰对策电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当将该分析用具安装在所述分析装置上时,所述第二电极不与所述分析电路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析装置的多个端子包括与地面连接的接地用端子,
当将该分析用具安装在所述分析装置上时,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接地用端子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包括用于相对所述分析电路电连接的第一电极、用于与该第一电极同时向目标部位施加电压的第二电极,以及与对所述目标部位施加电压无关的第三电极,而且,
所述第三电极成为所述外来干扰对策电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当将该分析用具安装在所述分析装置上时,所述第三电极不与所述分析电路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析装置的多个端子包括与地面连接的接地用端子,
当将该分析用具安装在所述分析装置上时,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接地用端子接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包括用于相对所述分析电路电连接的第一电极、用于与该第一电极同时向目标部位施加电压的第二电极,以及与对所述目标部位施加电压无关的第三电极,而且,
所述第二以及第三电极成为所述外来干扰对策电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当将该分析用具安装在所述分析装置上时,所述第三电极不与所述分析电路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析装置的多个端子包括与地面连接的接地用端子,
当将该分析用具安装在所述分析装置上时,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接地用端子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用于使试料移动的流路、以及用于排出所述流路内部的气体的排气口。
12.如要求11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来干扰对策电极具有用于输入通过所述排气口传来的外来干扰的输入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输入部来说,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排气口而邻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设置在所述排气口的正下面,同时,一部分通过绝缘膜而被覆盖,
所述绝缘膜具有用于使所述输入部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有所述多个电极的基板、以及与该基板接合且具有所述排气口的盖,
在平面图中,所述输入部具有位于所述排气口的周边部的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平面图中,所述输入部形成为包围所述排气口。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来干扰对策电极形成为,包围所述多个电极中的所述外来干扰对策电极以外的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有所述多个电极的基板,
所述外来干扰对策电极沿着所述基板的周缘而形成。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有所述多个电极的基板,
在所述基板中,所述外来干扰对策电极具有比所述多个电极中的所述外来干扰对策电极以外的电极,更接近所述基板的插入边缘的部分。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当向所述分析装置上安装该分析用具时、或者从所述分析装置上取出该分析用具时所利用的把手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所述把手部附近的部分露出的状态下,外来干扰对策电极被绝缘膜所覆盖。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分析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该分析用具的平面图中,所述把手部由向着内侧凹进的凹部所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50198/2002 | 2002-12-02 | ||
JP2002350198 | 2002-12-0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20447A CN1720447A (zh) | 2006-01-11 |
CN100442047C true CN100442047C (zh) | 2008-12-10 |
Family
ID=32463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3801048756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42047C (zh) | 2002-12-02 | 2003-12-01 | 分析用具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60523B2 (zh) |
EP (1) | EP1571442B1 (zh) |
JP (1) | JP4352152B2 (zh) |
CN (1) | CN100442047C (zh) |
AU (1) | AU2003284512A1 (zh) |
WO (1) | WO200405124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916126B1 (en) * | 2005-09-02 | 2024-07-31 | ARKRAY, Inc. | Analytical tool for detecting sample supply condition |
KR101361888B1 (ko) * | 2006-05-08 | 2014-02-12 | 바이엘 헬쓰케어, 엘엘씨 | 시료 용적을 줄인 전기화학적 시험용 센서 |
KR20080080841A (ko) * | 2007-03-02 | 2008-09-05 | 주식회사 아이센스 | 전기화학적 바이오센서 및 이의 측정기 |
US8021528B2 (en) * | 2007-03-07 | 2011-09-20 | Yong-Sang Jang | Biosensor |
US7794658B2 (en) * | 2007-07-25 | 2010-09-14 | Lifescan, Inc. | Open circuit delay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alyte measurement |
WO2009017732A1 (en) * | 2007-07-31 | 2009-02-05 | Bayer Healthcare Llc | Test sensors and method of using side-mounted meter contacts |
US7943022B2 (en) | 2007-09-04 | 2011-05-17 | Lifescan, Inc. | Analyte test strip with improved reagent deposition |
JP5234749B2 (ja) * | 2007-12-27 | 2013-07-10 | 株式会社堀場製作所 | 被検液分析用チップ |
US20100327886A1 (en) * | 2008-03-27 | 2010-12-30 | Toshifumi Nakamura | Measurement device, measurement system, and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method |
US8187658B2 (en) | 2008-06-24 | 2012-05-29 | Lifescan, Inc.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alyte test strip for accepting diverse sample volumes |
US8178313B2 (en) | 2008-06-24 | 2012-05-15 | Lifescan, Inc.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n analyte in a bodily fluid |
US7922985B2 (en) | 2008-06-24 | 2011-04-12 | Lifescan, Inc. | Analyte test strip for accepting diverse sample volumes |
US20110186428A1 (en) * | 2010-01-29 | 2011-08-04 | Roche Diagnostics Operations, Inc. | Electrode arrangements for biosensors |
GB2487416B (en) * | 2011-01-21 | 2013-03-27 | Vagonyx Ltd Of Portcullis Trustnet Bvi Ltd | Chemical sensor |
JP5813171B2 (ja) * | 2013-05-02 | 2015-11-17 | アークレイ株式会社 | 分析用具、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測定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310457A (ja) * | 1989-05-26 | 1990-12-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バイオセンサ |
JPH04357449A (ja) * | 1990-07-20 | 1992-12-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バイオセンサおよびバイオセンサ測定装置 |
US5354447A (en) * | 1991-12-12 | 1994-10-11 | Kyoto Daiichi Kagaku Co., Ltd. | Biosensor and method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using the same |
JPH09189675A (ja) * | 1996-01-10 | 1997-07-2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バイオセンサ |
WO2000073778A1 (en) * | 1999-06-02 | 2000-12-07 | Nova Biomedical Corporation | Disposable sub-microliter volume sensor and method of making |
CN1373361A (zh) * | 2002-04-11 | 2002-10-09 | 复旦大学 | 一次性血糖测定用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58541A (ja) | 1983-09-12 | 1985-04-04 | Agency Of Ind Science & Technol | 樹脂系複合材構造物の硬化反応電圧検出装置 |
US5320732A (en) | 1990-07-20 | 1994-06-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Biosensor and measur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US5264103A (en) * | 1991-10-18 | 1993-11-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Biosensor and a method for measuring a concentration of a substrate in a sample |
JP2704046B2 (ja) * | 1993-06-08 | 1998-01-26 | ベーリンガー マンハイム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適切な電極の接続を検出し、サンプル片及びチェック片を区別するバイオセンシングメータ |
JP3245301B2 (ja) | 1994-06-23 | 2002-01-15 | 新明和工業株式会社 | ゴミ回収車 |
JPH0810208A (ja) | 1994-06-30 | 1996-01-16 | Toshiba Corp | 食器洗浄機 |
DE19605583A1 (de) | 1996-02-15 | 1997-08-21 | Bayer Ag | Elektrochemische Sensoren mit verbesserter Selektivität und erhöhter Empfindlichkeit |
US5980708A (en) * | 1997-02-12 | 1999-11-09 | Champagne; Gilles Y. | High sensitivity multiple waveform voltammetric instrument |
BRPI9816314B1 (pt) * | 1997-07-22 | 2017-10-31 | Arkray, Inc. | Insertion test strip for a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device |
JP3896435B2 (ja) * | 1997-12-17 | 2007-03-22 | アークレイ株式会社 | センサおよびセンサ集合体 |
US6287451B1 (en) | 1999-06-02 | 2001-09-11 | Handani Winarta | Disposable sensor and method of making |
CA2305922C (en) * | 1999-08-02 | 2005-09-20 | Bayer Corporation | Improved electrochemical sensor design |
EP2151683A3 (en) | 1999-11-15 | 2010-07-28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Biosensor, thin film electrode forming method, quantification apparatus, and quantification method |
JP4226756B2 (ja) | 1999-11-15 | 2009-02-1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バイオセンサ、それを用いた定量方法及び定量装置 |
EP1279033B1 (en) * | 2000-03-22 | 2004-10-06 | All Medicus Co., Ltd |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test strip with recognition electrode and readout meter using this test strip |
US6858433B1 (en) | 2000-04-03 | 2005-02-22 | Roche Diagnostics Operations, Inc. | Biosensor electromagnetic noise cancellation |
US6572745B2 (en) * | 2001-03-23 | 2003-06-03 | Virotek, L.L.C. | Electrochemical sensor and method thereof |
US6960287B2 (en) * | 2001-06-11 | 2005-11-01 | Bayer Corporation | Underfill detection system for a test sensor |
US20040055885A1 (en) * | 2001-12-05 | 2004-03-25 | Tomohiro Yamamoto | Biosensor |
US6942770B2 (en) * | 2002-04-19 | 2005-09-13 | Nova Biomedical Corporation | Disposable sub-microliter volume biosensor with enhanced sample inlet |
US6946299B2 (en) | 2002-04-25 | 2005-09-20 | Home Diagnostic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lood glucose sensing |
US6743635B2 (en) * | 2002-04-25 | 2004-06-01 | Home Diagnostics, Inc. | System and methods for blood glucose sensing |
JP2004184255A (ja) * | 2002-12-04 | 2004-07-02 | Arkray Inc | 分析装置 |
US7144485B2 (en) * | 2003-01-13 | 2006-12-05 | Hmd Biomedical Inc. | Strips for analyzing samples |
EP1593961B1 (en) * | 2003-02-14 | 2013-01-09 | Arkray Inc. | Analyzing tool with knob part |
-
2003
- 2003-12-01 CN CNB2003801048756A patent/CN10044204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12-01 WO PCT/JP2003/015358 patent/WO200405124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3-12-01 US US10/537,708 patent/US8460523B2/en active Active
- 2003-12-01 EP EP03775991.7A patent/EP157144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12-01 JP JP2004556875A patent/JP435215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12-01 AU AU2003284512A patent/AU200328451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310457A (ja) * | 1989-05-26 | 1990-12-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バイオセンサ |
JPH04357449A (ja) * | 1990-07-20 | 1992-12-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バイオセンサおよびバイオセンサ測定装置 |
US5354447A (en) * | 1991-12-12 | 1994-10-11 | Kyoto Daiichi Kagaku Co., Ltd. | Biosensor and method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using the same |
JPH09189675A (ja) * | 1996-01-10 | 1997-07-2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バイオセンサ |
WO2000073778A1 (en) * | 1999-06-02 | 2000-12-07 | Nova Biomedical Corporation | Disposable sub-microliter volume sensor and method of making |
CN1373361A (zh) * | 2002-04-11 | 2002-10-09 | 复旦大学 | 一次性血糖测定用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460523B2 (en) | 2013-06-11 |
CN1720447A (zh) | 2006-01-11 |
EP1571442A1 (en) | 2005-09-07 |
EP1571442A4 (en) | 2011-03-23 |
JP4352152B2 (ja) | 2009-10-28 |
EP1571442B1 (en) | 2014-09-17 |
AU2003284512A1 (en) | 2004-06-23 |
WO2004051249A1 (ja) | 2004-06-17 |
US20060042943A1 (en) | 2006-03-02 |
JPWO2004051249A1 (ja) | 2006-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42047C (zh) | 分析用具 | |
TWI637167B (zh) | Substance measuring method and measuring device using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 |
CA2399887C (en) | Biosensor | |
JP6030121B2 (ja) | 支持体領域を備える電気化学センサー | |
JP2008500551A (ja) | 電気化学セル及びこれと組み合わせて使用するための計器のためのコネクタ構成 | |
CN100504372C (zh) | 具有把手部的分析用具 | |
US8128981B2 (en) | Biosens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
JPWO2003062812A1 (ja) | 温度検出部を備えた分析装置 | |
US9671432B2 (en) | Nanowire electrode sensor | |
WO2007022215A2 (en) | Method for test strip manufacturing and analysis | |
KR20140137410A (ko) | 적층형 단방향 접촉부를 갖는 검사 스트립 | |
EP3220138A1 (en) | Substance measuring method and measuring apparatus using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 |
KR20160088908A (ko) | 접힌 바이오센서 | |
US20060042942A1 (en) | Analyzing device | |
US20140045202A1 (en) | Analyte Sensor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 |
US20110290668A1 (en) | Analytical test strip with crossroads exposed electrode configuration | |
CN103105413B (zh) | 生物感测器以及生物测量系统 | |
CA2547681C (en) | Biosensor | |
JP2007232628A (ja) | バイオセンサ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