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38066C - 双面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面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38066C CN100438066C CNB2005100229399A CN200510022939A CN100438066C CN 100438066 C CN100438066 C CN 100438066C CN B2005100229399 A CNB2005100229399 A CN B2005100229399A CN 200510022939 A CN200510022939 A CN 200510022939A CN 100438066 C CN100438066 C CN 10043806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emitting component
- double
- display device
- side displ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面显示装置,包括一基板、一第一发光元件、一第二发光元件及一上盖。两种发光元件均设置于基板上,其中第一发光元件具有一第一发光方向,而第二发光元件相邻于该第一发光元件,并且具有一第二发光方向。上盖位于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上方,并且与该些发光元件之间保持1至100微米的间距。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避免发光元件遭到外力损害的双面有机电激发光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的形式渐趋多样化,双面显示功能成为新世代电子产品的主要特色。例如,手机内部的双面显示装置可以一面显示手机主功能窗口,另一面显示时间。目前业界所生产的双面显示装置通常为两个单面显示面板对贴而成,例如一液晶显示面板与一有机电激发光面板对贴,或是两有机电激发光面板对贴。
图1为现有的双面显示装置。现有的双面显示装置10由一第一显示面板11及一第二显示面板12贴合而成。第一显示面板11具有一透明基板111、一第一电极112、一发光层113、一第二电极114及一封装盖115。第一电极112形成于透明基板111上。发光层113位于第一电极112与第二电极114之间。封装盖115的边缘与透明基板111贴合,并且覆盖于第二电极114之上。
第二显示面板12亦具有一透明基板121、一第三电极122、一发光层123、一第四电极124以及一封装盖125。第三电极122形成于透明基板121上。发光层123位于第三电极122与第四电极124之间。封装盖125的边缘与透明基板121贴合,并且覆盖于第四电极124之上。第一显示面板11的封装盖115与第二显示面板12的封装盖125对贴以形成双面显示装置10。
如上所述,现有的双面显示装置10具有两个封装盖115和125以及两个透明基板111和121。因此,整个装置的体积较大、厚度较厚,且重量亦较重,并不符合电子产品轻、薄、短、小的趋势。为了减小厚度,势必缩小封装盖与透明基板的间距,但如此一来,封装盖容易因外力压迫而弯曲,或是压迫面板工艺中所产生的粒子而对透明基板上的元件造成伤害。
此外,两个显示面板11和12分别经由不同工艺所制造而得,故其制造过程复杂且费时。而且两显示面板11和12必须分别驱动,无法节省芯片、软性电路板等料件,增加了成本。
现有双面显示装置的较厚而且工艺复杂,其工艺需要使用较多的集成电路(IC)、软性电路板(FPC)等料件。在工艺中所产生的微粒容易压伤透明基板上的元件。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显示装置来解决上述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显示装置,具有更薄的厚度,且适合于较简化的工艺;在结构设计上,可避免工艺中所产生的粒子压伤基板上的发光元件。
本发明的双面显示装置,包括一基板、一第一发光元件、一第二发光元件及一上盖。两种发光元件均设置于基板上,其中第一发光元件具有一第一发光方向,而第二发光元件相邻于该第一发光元件,并且具有一第二发光方向。上盖位于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上方,并且与该些发光元件之间保持1至100微米的间距。
上盖与该些发光元件间的间距依据一般工艺中可能产生的微粒大小作调整。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可能为向上发光,第二发光元件则为向下发光,两发光元件之间具有一间隔层。一支撑层被提供于上盖与该间隔层或第二发光元件等非向上发光的区域之间,因此可以避免上盖受压迫而变形,进而损坏基板上元件。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双面显示装置;
图2为本发明双面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
图3A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发光元件的第一种平面配置图;
图3B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发光元件的第二种平面配置图;
图4为本发明双面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以及
图5为本发明双面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
简单符号说明
10双面显示装置(现有) 221不透光电极
11第一显示面板 222有机发光层
111透明基板 223透光电极
112第一电极 23向下发光元件
113发光层 231透光电极
114第二电极 232有机发光层
115封装盖 233不透光电极
12第二显示面板 24上盖
121透明基板 25驱动元件
122第三电极 25a驱动元件
123发光层 25b驱动元件
124第四电极 26粘着剂
125封装盖 30双面显示装置
20双面显示装置 31间隔层
21基板 32支撑层
22向上发光元件 40双面显示装置
42平板
具体实施方式
兹配合图标详述本发明的双面显示装置,并列举优选实施例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双面显示装置20包括一基板21、两种发光元件22及23用以朝不同方向发光,以及一上盖24。以下说明中,基板21与上盖24均不限于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先行叙明。
如图所示,发光元件22及23彼此相邻,并设置于同一基板21上。基板21可选自玻璃或塑料材料基板。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22为向上发光,发光元件23为向下发光以使显示装置20的正反面均能用以显示影像。上盖24位于该些发光元件22与23上方以保护其不受外力伤害,并应选择透光率30%以上的硬质材料,例如玻璃、硬塑料等。上盖24与基板21之间以一粘着剂26黏合。须强调的是,上盖24与发光元件22与23保持1至100微米的间距H以避免工艺中所产生的粒子压伤该些发光元件22与23。
向上发光元件22可为一顶部发光型有机发光二极管,将一不透光电极221制作于基板21上,再形成一有机发光层222于不透光电极221上,以及形成一透光电极223于有机发光层222上。向下发光元件23可为一底部发光型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结构亦包括一透光电极231、一有机发光层232及一不透光电极233。与顶部发光型有机发光二极管不同的是,形成于基板21上者为透光电极。
上述作为向上发光元件22或向下发光元件23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以采用一高分子有机发光二极管(PLED)或是一小分子有机发光二极管。不透光电极221及233可以是一反射电极或一黑电极,其材料可选自金属、半导体及金属氧化物或导电高分子等。透光电极223及231通常以氧化铟钖及氧化铟锌制作。有机发光层222及232的材料可为荧光性或磷旋光性且发光性相当强的化合物。
透光电极与不透光电极均不限于作为阳极或阴极,电极与发光层之间为空穴或电子传递的区域。在空穴传递区域中,可选择性插入一空穴注入层(未图标)或一空穴传输层(未图标)。在电子传递区域中,可选择性插入一电子洞注入层(未图标)或一电子传输层(未图标)。
电子传输层可采用8-羟基喹啉铝(Alq)、三聚苯并咪唑(TPBI)、蒽(anthracene)衍生物、芴衍生物(fluorine,spirofluorine)等材料,再加以掺杂碱金属卤化物、碱土金属卤化物、碱金属氧化物或金属碳酸化合物等n型掺杂物以增强其电子迁移率。
电子注入层的材料可为金属化合物,采用与不透光电极功函数配合度良好的碱金属卤化物、碱土金属卤化物、碱金属氧化物或金属碳酸化合物或包含上述n型掺杂物的有机层。
空穴传输层材料可为NPB(N,N-di(naphthalene-1-yl)-N,N-diphenyl-benzidene)等烯丙基胺类化合物。空穴注入层材料可为烯丙基胺类或CuPc等钛菁类化合物。
请参照图3A,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发光元件的第一种平面配置图。多个向上发光元件22与多个向下发光元件23以一国际象棋棋盘式交错配置于基板21上,当然也可以条列状配置于基板21上。向上发光元件22与向下发光元件23可电连接至同一驱动元件25以显示相同的画面于显示装置20的正反面。
请参照图3B,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发光元件的第二种平面配置图。向上发光元件22电连接至驱动元件25a,向下发光元件23电连接至驱动元件25b,以独立作影像控制于显示装置20的正反面。上述驱动元件25、25a及25b可选自各种型式的薄膜晶体管。附带一提的,图3A-3B所示的平面配置亦可应用于以下各实施例。
请参照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本发明为在此双面显示装置非向上发光区成长支撑层,以隔离基板与玻璃背盖,避免背盖压伤基板上的元件。双面显示装置30中,向上发光元件22与向下发光元件23之间具有一间隔层31。一支撑层32成长于间隔层31上方以防止上盖24因受外力压迫而下陷。为了维持上盖32与发光元件22及23的有效间距,支撑层32至少应具有1至100微米高度,但不限于使用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来制作支撑层32。
在上述两实施例中,上盖24均具有一内侧向上凹的本体,上盖24侧壁下缘再利用粘着剂26与基板21封合。然而,上盖24亦可以一平板取代,例如图5所示的本发明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双面显示装置40以平板42覆盖于发光元件22及23上方,平板42下表面与发光元件22及23的间距通过粘着剂26的厚度来维持,可利用封装胶的组成、体积而决定。粘着剂26的支撑强度可能不足,因此可采用如图4所示的支撑层32来加以补强。
以上实施例皆以主动式显示器作说明,但本发明的特征亦可应用于被动式显示器中。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互比较时,更具备下列特性及优点:
1.可节省集成电路(IC)或软性电路板(FPC)等料件以降低成本。
2.以可见光穿透率大于30%的背盖将发光元件封合以阻绝水气进入面板发光区。
3.在双面显示装置非向上发光区成长支撑层,以隔离基板与背盖,避免背盖压伤基板上的元件。
上列详细说明针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惟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精神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中。
Claims (19)
1.一种双面显示装置,包括:
基板;
第一发光元件,设置于该基板上,并且具有第一发光方向;
第二发光元件,设置于该基板上,并且相邻于该第一发光元件,该第二发光元件具有第二发光方向;以及
上盖,位于该第一发光元件与该第二发光元件上方,并且与这些发光元件之间保持1至100微米的间距;
其中,该第一发光元件与该第二发光元件之间还包括间隔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包括多个该第一发光元件与多个该第二发光元件以国际象棋棋盘式交错或条列状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发光元件包括:
不透光电极,形成于该基板上;
有机发光层,形成于该不透光电极上;以及
透光电极,形成于该有机发光层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二发光元件包括:
透光电极,形成于该基板上;
有机发光层,形成于该透光电极上;以及
不透光电极,形成于该有机发光层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发光元件为高分子有机发光二极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二发光元件为高分子有机发光二极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上盖的材料为透光率30%以上的材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上盖的边缘与该基板粘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发光元件与该第二发光元件连接至同一驱动元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发光元件与该第二发光元件连接至不同驱动元件。
11.一种双面显示装置,包括:
基板;
第一发光元件,设置于该基板上,并且该第一发光元件为向上发光;
第二发光元件,设置于该基板上,并且相邻于该第一发光元件,该第二发光元件为向下发光;
上盖,位于该第一发光元件与该第二发光元件上方;以及
支撑层,支撑于该上盖与这些发光元件之间以使该上盖与这些发光元件保持间距;
其中该第一发光元件与该第二发光元件之间还包括间隔层,该支撑层形成于该间隔层之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支撑层具有1至100微米高度。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包括多个该第一发光元件与多个该第二发光元件以国际象棋棋盘式交错或条列式配置。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发光元件包括:
不透光电极,形成于该基板上;
有机发光层,形成于该不透光电极上;以及
透光电极,形成于该有机发光层上。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二发光元件包括:
透光电极,形成于该基板上;
有机发光层,形成于该透光电极上;以及
不透光电极,形成于该有机发光层上。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发光元件为高分子有机发光二极管。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二发光元件为高分子有机发光二极管。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上盖的材料为透光率30%以上的材料。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面显示装置,其中该上盖的边缘与该基板粘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0229399A CN100438066C (zh) | 2005-12-22 | 2005-12-22 | 双面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0229399A CN100438066C (zh) | 2005-12-22 | 2005-12-22 | 双面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05149A CN1805149A (zh) | 2006-07-19 |
CN100438066C true CN100438066C (zh) | 2008-11-26 |
Family
ID=36867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229399A Active CN100438066C (zh) | 2005-12-22 | 2005-12-22 | 双面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438066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83743A (zh) * | 2013-05-21 | 2014-12-03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面显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6783913B (zh) * | 2016-11-17 | 2019-12-27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Amoled双面显示器 |
CN107104132B (zh) * | 2017-06-14 | 2020-04-10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双面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
US10403702B2 (en) | 2017-06-14 | 2019-09-03 |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Double-sided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TWI641169B (zh) | 2017-07-26 | 2018-11-1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雙面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 |
CN108110032A (zh) * | 2017-12-12 | 2018-06-01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双面oled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 |
CN109585507B (zh) * | 2018-11-26 | 2021-05-28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01752A (zh) * | 2002-11-13 | 2004-06-02 | Lg.������Lcd��ʽ���� | 双面板型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582072A (zh) * | 2003-08-13 | 2005-02-16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双面显示元件 |
JP2005061845A (ja) * | 2003-08-12 | 2005-03-10 | Tic Citizen Co Ltd | 両面型時計の内部照明装置 |
CN1624735A (zh) * | 2003-12-02 | 2005-06-08 | 铼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双面显示装置 |
US20050200268A1 (en) * | 2004-03-10 | 2005-09-15 | Tohoku Pioneer Corporation | Double - side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
2005
- 2005-12-22 CN CNB2005100229399A patent/CN100438066C/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01752A (zh) * | 2002-11-13 | 2004-06-02 | Lg.������Lcd��ʽ���� | 双面板型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JP2005061845A (ja) * | 2003-08-12 | 2005-03-10 | Tic Citizen Co Ltd | 両面型時計の内部照明装置 |
CN1582072A (zh) * | 2003-08-13 | 2005-02-16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双面显示元件 |
CN1624735A (zh) * | 2003-12-02 | 2005-06-08 | 铼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双面显示装置 |
US20050200268A1 (en) * | 2004-03-10 | 2005-09-15 | Tohoku Pioneer Corporation | Double - side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05149A (zh) | 2006-07-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70126355A1 (en) | Dual emission display | |
KR102752716B1 (ko) |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 |
KR101094278B1 (ko)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
CN100413115C (zh)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
CN115331550B (zh) | 可折叠显示设备 | |
US10741612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00433358C (zh) | 双面显示装置 | |
US20060017379A1 (en) | Dual-sided display | |
CN104112767B (zh) | 阵列基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780537B (zh) | 平面显示板支撑件以及包括该支撑件的平板显示装置 | |
KR102448219B1 (ko) | 플렉시블 oled 디스플레이 모듈 | |
CN1617641A (zh) | 超薄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499909A (zh) | 双面板型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0435380C (zh) | 带支撑板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8172697A (zh) |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 |
KR20190035103A (ko) | 플렉시블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 |
CN109659344B (zh) | 柔性oled装置 | |
CN100438066C (zh) | 双面显示装置 | |
CN100379015C (zh) | 有机发光双面显示元件 | |
JP2009064605A (ja) | 有機el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TWI244056B (en) | Wiring substrate, electro-opt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KR20190020535A (ko) | 플렉시블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 |
KR20190012741A (ko) | 플렉시블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 |
CN100442948C (zh) | 可双面显示的有机发光显示器 | |
CN1852626A (zh) | 双面显示有机电激发光面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