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23767C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23767C CN100423767C CNB2006100200893A CN200610020089A CN100423767C CN 100423767 C CN100423767 C CN 100423767C CN B2006100200893 A CNB2006100200893 A CN B2006100200893A CN 200610020089 A CN200610020089 A CN 200610020089A CN 100423767 C CN100423767 C CN 10042376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x
- grams
- medicine
- rhizoma
- radix angelica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以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该药物由独活、防风、防己、香附、姜黄、蒲黄、没药、乌梅、血竭、海螵蛸、红花、土鳖虫、地龙等22味中草药制成。其制备工艺包括有炒煅、水煮、酒精浸泡工序。本发明药物具有快速止痛功效及药物浸透力强的特点,对1-3度的烫烧伤症均有很好的疗效;本发明所用的原料来源广,成本低,且无副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物以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烧、烫伤症在伤科中,是一种特殊性的病症,当人体受到烫火烧伤后,造成了人体的皮肤和肌肉细胞组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其症状表现有:1.伤部表皮呈现出大面积红赤病状;2.伤部的表层皮肤起大小水泡症;3.造成伤部的表层皮肤呈现损烂性的脱落症状,严重的伤及人体较深的肌肉细胞组织;4.造成烧坏人体的表层皮肤和较深层的肌肉细胞,使烧坏死的伤部形成焦茧的皮层。而目前用于治疗此病症的同类药品比较多,有粉末剂型的,也有膏品剂型的,但治疗效果均不太理想,不能达到快速止痛的效果,在用药中,由于药粉和膏药长时间留滞于伤口,造成伤口出现病变性腐烂化脓现象,而且对被烧成坏死的焦茧皮层也起不到治疗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快速止痛且治愈率高的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物,并提供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以如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药物主要由以下按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制成:
独活1~20、 防风1~48、 防己1~8、 香附1~12、
白芷1~80、 姜黄1~20、 蒲黄1~20、没药1~80、
乌梅1~20、 海螵蛸1~12、大黄1~40、地龙1~20、
土鳖虫1~20、冰片1~20、 红花1~40、血竭1~120、
天南星1~20、石灰乳1~40、三七1~20、当归1~12、
地榆1~40、 金果榄1~20。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将上述中草药中的蒲黄炒煅至半黄半黑色、乌梅炒煅至黑存性(即呈黑色,并保持原药性,下同)、海螵蛸炒煅至黑存性、地龙炒煅至黄色、土鳖虫炒煅至黄色;
2.将经炒煅后的蒲黄、乌梅、海螵蛸、地龙、土鳖虫及其余的中草药分别研成粉末,备用;
3.将上述粉末状的独活、防风、防己、香附、白芷、天南星、大黄、当归、地榆、金果榄共10味药混合后加水煮沸,然后再加入红花、姜黄、蒲黄、没药、地龙、土鳖虫六味药继续煮沸,再加入三七、血竭、乌梅、海螵蛸四味中药文火继煮,使药物呈粥样液体状即可退火冷却。
4.将冰片与石灰乳加入上述经冷却的粥样液体药物中,搅拌混匀。
5.用浓度为75%~95%的酒精浸泡上述粥样液体药物,酒精与粥样液体药物的体积比为10∶1,浸泡时间为10~20天;
6.最后将经浸泡后的药物过滤、去除药渣后即得本发明产品,其剂型为“酊剂”制品。
本发明配方中的蒲黄、没药有活血祛瘀功效,防已可利水消肿,姜黄可行气破瘀积,红花可活血通经,三七可散瘀定痛,独活、当归、防风和天南星可达到活血祛风、通经解郁结的功效,大黄可泻伤症的热毒,金果榄可治伤后的肿毒,冰片可开窍散郁,白芷可消肿排脓,没药、血竭可达到治伤生肌,乌梅、海螵蛸、石灰乳、地榆可达到治伤收敛、加快生肌功效,加入的酒精可使本产品具有消毒、抗病毒功效。
本发明具有快速止痛及快速散瘀消肿的功效;对被火烧伤、皮肤被烧成焦茧的皮层,具有很强的浸透力,能浸透过焦茧的皮层,及时的发挥药物疗效;对1-3度的烫火烧伤伤后1-3天内使用最有效,轻度的伤症可在5-7天内达到基本治愈、且无伤疤后遗症,较重度的伤症可在7-15天达到基本治愈。
本申请的发明人从1985年至今,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应用本发明药物治疗800多例烫烧伤病人,有效率达99%,且98%以上的伤症无疤痕后遗症。
本发明采用的原料均采用纯天然中草药,原料来源广,成本低,且无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配方中所用的原料均采用常见的中草药,药源丰富、易于取得。
配方中各味中草药原料的属性及功效如下:
1.独活:别名肉独活、川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或毛当归A.pubescens Maxim.的根。其味辛、苦,性温、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治风寒湿痹、腰膝酸、手足挛痛,浸膏对动物有镇静、催眠镇痛作用。
2.防风:别名关防风、青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根。其味辛、甘,性微温,祛风、胜湿止痛,治风寒感冒头痛、目眩、风寒、湿痹、骨节痛、破伤风、浸剂对兔有解热作用。
3.防己:别名汉防己、白木香。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根。其味苦、辛,性寒,利水消肿、祛风除湿、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有镇痛、解热、抗炎功效,对箭毒样横纹肌有松弛作用及降压作用。
4.香附:别名香附子、莎草根。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块茎。其味辛、微苦、甘平,具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功效,治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流浸膏对动物的离体子宫能抑制收缩,弛缓子宫肌的紧张,乙醇提取物对小鼠有镇痛作用。
5.白芷:别名香白芷、九步香、金鸡爪。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A.formosana Boiss.的根。其味辛,性温,具祛风解表、散湿止痛、消肿排脓功效。治感冒风寒、头痛、牙痛、眉棱骨通、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痛疽疮痔、皮肤瘙痒、毒蛇咬伤。
6.姜黄:别名黄姜。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块茎。其味辛、苦,性温,具行气破瘀、通经止痛功效。治胸胁疼痛、风湿脾痛、闭经痛经、跌打损伤,煎剂有镇痛作用。
7.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Typha angustifolia L.或宽叶香蒲T.latifolia L.的花粉。其味甘、平,具活血祛瘀、止痛功效。
8.没药:别名末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爱伦堡没药树Balsamodendron ehrenbergianum Berg.茎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其味苦、平,具活血行瘀、止痛、生肌功效。治跌扑伤痛、脘腹疼痛、风湿脾痛、痈疽肿痛、经闭痛经,水浸剂对茧色毛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含油树脂部分能降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的血胆固醇含量,防止斑块形成。
9.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et Zucc.的果实。其味酸、平,具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功效。
10.海螵蛸:别名乌鲗鱼骨乌贼鱼。为乌贼科动物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或针乌贼S.andreana Steenstrup的骨状内壳。其味咸,微温,具收剑止血、固精止滞、制酸功效。治疮疡湿疹、创伤出血。
11.大黄:别名川军、将军、锦纹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Bheum palmatum L.、大黄R.officinale Baill.或鸡爪大黄R.tanguticum Maxim.et Regel的根茎。其味苦,性寒,具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功效。
12.地龙:别名蚯蚓。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E.Perrier)的干燥全体。其味咸,性寒,具清热镇痛、通络利尿、平喘、降压功效,治高热狂燥、关节疼痛、水肿高血压。
13.土鳖虫:别名蟇虫、土鳖虫。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雌虫的干燥全体。其味咸,性寒,有泻毒、活血散瘀、通经止痛功效,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闭经、产后瘀血腹痛、肝脾肿大。
14.冰片:别名梅片、梅花冰片,有机制冰片和艾片两种,机制冰片用松节油等人工合成;艾片用大风艾鲜叶蒸馏制成。其味苦、辛,性凉,具开窍散郁、清热止痛功效,本品局部应用有轻度止痛、防腐作用,在体外高浓度可抑菌。
15.红花:别名红蓝花、草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花。其味辛,性温,具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功效。
16.血竭:别名麒麟血。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果实和树干中渗出的树脂。其味甘、咸、平,具行瘀止痛、止血、剑疮生肌功效,治跌打损伤、瘀滞作痛、刀伤出血,水浸剂对外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17.天南星:别名虎掌、南星、野芋头。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 consanguineumSchott或东北天南星A,amurense Maxim、异叶天南星A.heterophyllum Bl.的块茎。其味苦、辛,性温,有泻毒、燥温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功效。
18.石灰乳:别名矿灰。为石灰岩经加热煅烧而成,或再经吸取水分而得的粉状物。其味辛温,有泻毒、解毒、止血收剑功效,治烫火伤。
19.三七:别名山漆、参三七、田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块根。其味甘、微苦,性温,具止血、散瘀定痛功效,治跌打瘀痛、外伤出血。
20.当归:别名秦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根。其味辛,性温,具补血、活血、调经润肠功效。
21.地榆:别名黄瓜香、血箭草、山红枣。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L.的根。其味苦、酸寒,具凉血、止血、泻火剑疮功效。
22.金果榄:别名地苦胆、金线吊葫芦。为防己科植物金果榄Tinospora capilipes Gagn.或青牛胆T.sagit tata(Oliv)Gagn.的块根。其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功效。
本发明药物按以下步骤制得:
1.将配方中的蒲黄炒煅至半黄半黑色、乌梅炒煅至黑存性、海螵蛸炒煅至黑存性、地龙炒煅至黄色、土鳖虫炒煅至黄色;
2.将经炒煅后的蒲黄、乌梅、海螵蛸、地龙、土鳖虫及其余的原料分别研成粉末;
3.将上述粉末状的独活、防风、防己、香附、白芷、天南星、大黄、当归、地榆、金果榄共10味药混合加水煮沸半个小时,然后再加入红花、姜黄、蒲黄、没药、地龙、土鳖虫六味药继续煮沸半个小时,再加入三七、血竭、乌梅、海螵蛸四味中药文火继煮10分钟,使药物呈粥样液体状即可退火冷却。
4.将冰片与石灰乳加入上述经冷却的粥样液体药物中,搅拌混匀。
5.用浓度为75%~95%的酒精浸泡上述粥样液体药物,酒精与粥样液体药物的体积比为10∶1,浸泡时间为10~20天;
6.最后将经浸泡后的药物过滤、去除药渣后即得本发明产品,其剂型为“酊剂”制品。
本发明药物的使用方法:在受伤后的1至3天内用药,首先是连续性直接将药水涂于伤口处,时间为20分钟至四小时;然后改为间隔性涂药,即每小时涂药数次,用药达3~10天后,再采用观察性的必要用药方法,直到治疗伤症痊愈为止。
病人一经使用本发明药物,可达到立即减缓伤痛效果,用药至12个小时后,疼痛可达到基本消除;对伤症痈肿的症状,用药3-4天后可达到消除。
实施例1:
原料配方:独活5克、防风5克、防己5克、香附5克、白芷5克、姜黄5克、蒲黄5克、没药5克、乌梅5克、海螵蛸5克、大黄5克、地龙5克、土鳖虫5克、冰片5克、红花5克、血竭5克、天南星5克、石灰乳5克、三七5克、当归5克、地榆5克、金果榄5克。
其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将蒲黄炒煅至半黄半黑色、乌梅炒煅至黑存性、海螵蛸炒煅至黑存性、地龙炒煅至黄色、土鳖虫炒煅至黄色;
2.将经炒煅后的蒲黄、乌梅、海螵蛸、地龙、土鳖虫及其余的原料分别研成粉末,备用;
3.将研成粉末的独活、防风、防己、香附、白芷、天南星、大黄、当归、地榆、金果榄共10味药混合后加入重量倍为10倍的水煮沸半个小时,然后再加入红花、姜黄、蒲黄、没药、地龙、土鳖虫六味药继续煮沸半个小时,再加入三七、血竭、乌梅、海螵蛸四味中药文火继煮10分钟,使药物呈粥样液体状即可。
4.将冰片与石灰乳加入上述经冷却的粥样液体药物中,搅拌混匀。
5.用浓度为75%的酒精浸泡上述粥样液体药物,酒精与粥样液体药物的体积比为10∶1,浸泡10天;
6.最后将经浸泡后的药物过滤、去除药渣后即得本发明产品,其剂型为“酊剂”制品。
实施例2:
原料配方:独活100克、防风40克、防己40克、香附60克、白芷400克、姜黄100克、蒲黄100克、没药400克、乌梅100克、海螵蛸60克、大黄200克、地龙100克、土鳖虫100克、冰片100克、红花200克、血竭600克、天南星100克、石灰乳200克、三七100克、当归60克、地榆200克、金果榄100克。
其制备方法的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但在第3步骤中,加入水的重量倍为15倍,在第5步骤中加入酒精的浓度为95%,浸泡时间为20天。
实施例3:
原料配方:独活50克、防风20克、防己20克、香附30克、白芷200克、姜黄50克、蒲黄50克、没药200克、乌梅50克、海螵蛸30克、大黄100克、地龙50克、土鳖虫50克、冰片50克、红花100克、血竭300克、天南星50克、石灰乳100克、三七50克、当归30克、地榆100克、金果榄50克。
其制备方法的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但在第3步骤中,加入水的重量倍为20倍,在第5步骤中加入酒精的浓度为85%,浸泡时间为15天。
实施例4:
原料配方:独活6克、防风7克、防己7克、香附10克、白芷60克、姜黄17克、蒲黄8克、没药60克、乌梅14克、海螵蛸10克、大黄35克、地龙16克、土鳖虫14克、冰片16克、红花24克、血竭100克、天南星12克、石灰乳16克、三七17克、当归10克、地榆33克、金果榄17克。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5:
原料配方:独活15克、防风6克、防己2克、香附4克、白芷20克、姜黄15克、蒲黄16克、没药20克、乌梅8克、海螵蛸7克、大黄10克、地龙7克、土鳖虫5克、冰片6克、红花30克、血竭20克、天南星8克、石灰乳30克、三七6克、当归8克、地榆10克、金果榄6克。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6:
原料配方:独活3克、防风2克、防己4克、香附8克、白芷10克、姜黄4克、蒲黄4克、没药5克、乌梅3克、海螵蛸2克、大黄5克、地龙4克、土鳖虫3克、冰片13克、红花10克、血竭5克、天南星3克、石灰乳5克、三七4克、当归4克、地榆5克、金果榄3克。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7:
原料配方:独活17克、防风5克、防己3克、香附2克、白芷70克、姜黄7克、蒲黄13克、没药70克、乌梅16克、海螵蛸2克、大黄25克、地龙13克、土鳖虫8克、冰片4克、红花5克、血竭80克、天南星16克、石灰乳25克、三七12克、当归2克、地榆25克、金果榄12克。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相同。
以下是应用本发明治疗烧、烫伤病症的验证实例:
1.李××,女,广西贵港市人,15岁时被开水烫伤两腿部,伤口面积为20cm×50cm,伤口部位起水泡状,皮肤呈紫红色,为一至二度的烫伤症。后经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药液治疗,首先采用直接连续涂药2个小时,然后改为间隔性涂药3天后,伤部皮肤变干结、收敛良好,第四天便不需用药了,七天后伤症已达到痊愈,愈好后无疤痕后遗症。
2.谭××,女,广西贵港市人,1985年2月4日被开水烫伤左大腿部位,伤度为二度烫伤症。伤后第三天使用本发明实施例4的药液治疗,开始用药时采用20分钟的连续涂药,后采用间隔性涂药,3天后伤症的痛肿症状已全部消除,七天后伤症痊愈,愈后无疤痕后遗症。
3.李××,男,广西贵港市八塘村民,1985年4月10日小腿部被摩托车烟通碰伤,伤部红肿、伤及皮肤深度以下,伤部面积为6cm×10cm,为一度的烫伤症。后经使用本发明实施例3的药液治疗,开始是连续性涂药30分钟,然后再经过4天的间隔性涂药,七天后伤症痊愈,愈后无疤痕后遗症。
4.宋××,男,广西贵港市人,1995年8月17日晚上被火烧伤脸部、颈部、肩部和胸部等处,烧伤面积为30cm×40cm,皮肤被烧成焦黑色,伤处皮肤均起水泡状,伤症为二至三度伤症。后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的药液进行治疗,首先连续涂药2个小时后,伤者便感觉疼痛减轻了,伤处的焦黑色皮肤也变为淡白色,然后再采取间隔性涂药10小时,便感觉不到疼痛了,伤部的皮肤也无红肿症状,伤口干洁,之后再继续间隔性涂药3天后便不需再用药了,到第八天伤症便痊愈,愈后无疤痕后遗症。
5.姚××,男,广西贵港市人,2001年2月10日晚上被320伏高压电的电闸火烧伤左手掌内部位,伤面积为10cm×15cm,伤症为三度深型烧伤症。后经采用本发明实施例2的药液治疗,首先是连续涂药四个小时,滞留在伤部的热毒得到排散,伤症的疼痛也大幅度缓解,后改为间隔性涂10个小时,疼痛便基本消除了,续而进行间隔性和观察性的用药治疗,10天以后就不需要再用药了,过一个多月后便达到生肌完好,手掌部伤症已基本痊愈,也无疤痕后遗症。
6.雷××,女,广西贵港市人,2004年11月13日下午被开水烫伤两大腿部位,伤部皮肤红赤色,局部出现熟肉球型症状,其他伤处起水泡状,伤面积为20cm×80cm,伤症为2-3度烫伤症。伤后10分钟用本发明实施例7的产品治疗,开始是连续涂药四个小时,消散皮肤的红赤症状,伤者也感觉得疼痛基本消失,然后改为间隔性涂药5天,5天后再进行观察性用药,15天后便达到痊愈,无疤痕后遗症。
Claims (3)
1.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主要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独活1~20、防风1~48、防己1~8、香附1~12、
白芷1~80、姜黄1~20、蒲黄1~20、没药1~80、
乌梅1~20、海螵蛸1~12、大黄1~40、地龙1~20、
土鳖虫1~20、冰片1~20、红花1~40、血竭1~120、
天南星1~20、石灰乳1~40、三七1~20、当归1~12、
地榆1~40、金果榄1~2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的剂型为酊剂型。
3.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
原料药按重量份配比为:独活1~20、防风1~48、防己1~8、香附1~12、
白芷1~80、姜黄1~20、蒲黄1~20、没药1~80、
乌梅1~20、海螵蛸1~12、大黄1~40、地龙1~20、
土鳖虫1~20、冰片1~20、红花1~40、血竭1~120、
天南星1~20、石灰乳1~40、三七1~20、当归1~12、
地榆1~40、金果榄1~20;
制备工艺是:
(1).将上述中草药中的蒲黄炒煅至半黄半黑色、乌梅炒煅至黑存性、海螵蛸炒煅至黑存性、地龙炒煅至黄色、土鳖虫炒煅至黄色;
(2).将经炒煅后的蒲黄、乌梅、海螵蛸、地龙、土鳖虫及其余的中草药分别研成粉末,备用;
(3).将上述粉末状的独活、防风、防己、香附、白芷、天南星、大黄、当归、地榆、金果榄共10味药混合后加水煮沸,然后再加入红花、姜黄、蒲黄、没药、地龙、土鳖虫六味药继续煮沸,再加入三七、血竭、乌梅、海螵蛸四味中药文火继煮,使药物呈粥样液体状即可退火冷却;
(4).将冰片与石灰乳加入上述经冷却的粥样液体药物中,搅拌混匀;
(5).用浓度为75%~95%的酒精浸泡上述粥样液体药物,酒精与粥样液体药物的体积比为10∶1,浸泡时间为10~20天;
(6).最后将经浸泡后的药物过滤、去除药渣后即得本发明产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0200893A CN100423767C (zh) | 2006-08-29 | 2006-08-29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0200893A CN100423767C (zh) | 2006-08-29 | 2006-08-29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27369A CN1927369A (zh) | 2007-03-14 |
CN100423767C true CN100423767C (zh) | 2008-10-08 |
Family
ID=37857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2008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3767C (zh) | 2006-08-29 | 2006-08-29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423767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01709B (zh) * | 2009-07-14 | 2011-04-06 | 韦成旺 | 一种水火烫伤修复液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926964B (zh) * | 2010-09-10 | 2011-08-10 | 刘清平 | 伤愈膏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66691A (zh) * | 2000-03-13 | 2000-09-20 | 史洪雨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 |
-
2006
- 2006-08-29 CN CNB2006100200893A patent/CN10042376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66691A (zh) * | 2000-03-13 | 2000-09-20 | 史洪雨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27369A (zh) | 2007-03-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56018A (zh) | 通络消炎止痛膏 | |
CN103055116B (zh) |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3316146A (zh) | 一种麻醉用中药制剂 | |
CN104958418A (zh) | 治疗烧烫伤的中草药药膏 | |
CN104208635A (zh) | 一种用于缓解疼痛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0423767C (zh)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412899A (zh) | 一种用于缓解红斑性肢痛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784346A (zh) | 一种治疗瘙痒症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 | |
CN106491887A (zh) | 一种颈腰康康复贴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648444A (zh) | 一种用于外阴脂溢性皮炎的缓释性透皮给药贴 | |
CN102671180B (zh) | 一种治疗风湿腰痛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912552B (zh) | 一种治疗小腿溃疡的中药制剂 | |
CN105561272A (zh) | 一种用于缓解雷诺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958735A (zh) | 一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 | |
CN105079357A (zh) | 痹症外贴膏 | |
CN103393802B (zh) | 一种治疗胆碱能性荨麻疹的中药组合物 | |
CN110151956A (zh) | 一种活络膏 | |
CN104548013A (zh) | 一种治疗面瘫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989771A (zh) | 珍珠粉烫伤膏 | |
CN110151886A (zh) | 一种治疗颈肩腰腿疼的膏药 | |
CN111265644A (zh) | 一种活骨止痛贴膏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580031B (zh) | 一种治疗冻疮的外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743524B (zh) | 一种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 | |
CN110013513B (zh) | 一种治疗风湿骨痛的外用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066738B (zh) | 一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08 Termination date: 20110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