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9116C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09116C CN100409116C CNB031045766A CN03104576A CN100409116C CN 100409116 C CN100409116 C CN 100409116C CN B031045766 A CNB031045766 A CN B031045766A CN 03104576 A CN03104576 A CN 03104576A CN 100409116 C CN100409116 C CN 10040911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ing roller
- fixing
- image forming
- roller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即使加大纸张尺寸也可以不用分离爪使定影后的纸张顺利地从定影辊分离的定影装置。其具有定影辊;使该定影辊的外圆周面的温度加热到规定的可定影温度的加热源;与定影辊旋转连接的加压辊;使该加压辊以规定的压力与定影辊压接的加力部件。在表面载有未定影调色剂的纸张单向通过旋转连接部,使未定影调色剂在纸张上定影的定影装置中,将定影辊设置在纸张的载有未定影调色剂一面,将加压辊设置在定影辊的对面,两辊中间夹着纸张。加力部件的加力方向为沿着与连接定影辊和加压辊的中心的轴线相交的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中,将纸张上未定影的调色剂进行熔融压着,使其在纸上定影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的电子照相装置用的定影装置,具有内部装有发热用碘钨灯的定影辊、与该定影辊旋转连接的加压辊和在规定压力下使加压辊与前述定影辊压接的加力部件。让表面载有未定影调色剂的纸张,沿单方向从前述旋转连接部通过,使前述未定影调色剂在前述纸张上定影。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称为2辊方式的定影装置。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2辊式定影装置中,对于纸张大小为A3(或A4横向送纸)的大型设备,原来的旋转连接部的面积有加宽的趋势。为提高定影性,获得更宽的咬入宽度,必须大幅提高作用于加压辊两端的弹力。
若提高弹力,则加压辊自身沿轴线方向产生翻翘,这样就存在着在轴向全长不能获得稳定的压接力,反而使定影性下降的问题。
另外,若用这种方法提高加压辊和定影辊之间的压接力,则对定影辊的旋转而言,这种压接力将成为载荷,因此存在着使驱动力不得不提高,导致装置的大型化并增加能量损耗的问题。
由于为加宽咬入宽度,通过提高弹簧压力确保压接力的方法会带来上述种种问题,因此人们强烈要求解决这些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诸问题,主要目的是提供在较轻的载荷下能达到增加咬入宽度的定影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既能加宽咬入宽度,又能使装置小型化和节能的定影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一方面为,其具有定影辊、将该定影辊外圆周面加热到规定的可定影温度的加热装置、与前述定影辊旋转连接的加压辊和在规定压力下使该加压辊与前述定影辊压接的加力部件,且表面载有未定影调色剂的纸张单方向通过旋转连接部,使前述未定影调色剂在前述纸张上定影,其特征在于,将前述定影辊设置在前述纸张的载有未定影调色剂表面的一侧,将前述加压辊设置在前述定影辊的对面,两辊之间夹着前述纸张,前述加力部件的加力方向沿着与连接前述定影辊和加压辊中心的轴线相交的方向。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二方面为,在将连接前述定影辊中心和前述加压辊中心的轴线作为X,将在前述旋转连接部的前述加压辊向着前述定影辊的加力方向的轴线作为Y的情况下,轴线X和轴线Y所形成的夹角θ满足:+5°<θ<+80°(当以轴线X为基准时,将轴线Y位于轴线X到纸张输入侧的逆时针方向的角度设定为正)。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三方面为,在将连接前述定影辊中心和前述加压辊中心的轴线作为X,将在前述旋转连接部的前述加压辊向着前述定影辊的加力方向的轴线作为Y的情况下,轴线X和轴线Y所形成的夹角θ满足:-5°<θ<-80°(当以轴线X为基准时,将轴线Y位于轴线X到纸张输出侧的顺时针方向的角度设定为负)。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四方面为,前述定影辊为刚性辊、前述加压辊为弹性辊。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五方面为,具有将沿单方向通过前述旋转连接部的已定影且附着在该定影辊外圆周面的纸张,从该定影辊的外圆周面剥离的剥离装置。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六方面为,前述剥离装置是以与前述定影辊外圆周面接触的状态设置的。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七方面为,前述剥离装置是以与前述定影辊外圆周面非接触的状态设置的。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八方面为,前述弹性辊是由金属芯和设置在该金属芯外周的厚壁硅酮橡胶层构成的。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九方面为,前述加热装置是具有内藏于前述定影辊内、从内部将该定影辊外圆周面加热的加热器。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十方面为,前述定影辊和加压辊均由弹性辊构成。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十一方面为,前述定影辊和加压辊的弹性设定为相同,且前述旋转连接部呈平面状。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十二方面为,将前述定影辊的弹性设定得比前述加压辊的弹性小。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十三方面为,前述定影辊和加压辊均由金属芯和设在该金属芯外周的薄壁状硅酮橡胶层构成。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十四方面为,前述加热装置是具有内藏于前述定影辊内、从内部将该定影辊外圆周面加热的加热器。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十五方面为,前述加热装置还具有内藏于前述加压辊内、从未附着前述未定影调色剂的一面对通过前述旋转连接部的纸张加热的辅助加热器。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十六方面为,前述定影辊为弹性辊、前述加压辊为刚性辊。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十七方面为,前述定影辊由金属芯和设置在该金属芯外周的厚壁硅酮橡胶层构成。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十八方面为,前述加热装置至少有一个与前述定影辊外周旋转接触的加热辊,从外部向该定影辊的外圆周面加热。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十九方面为,前述加热辊由金属制的套和内藏于该套内的加热器构成。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二十方面为,前述加热装置还具有内藏于前述加压辊内、从未附着前述未定影调色剂的一面对通过前述旋转接触部的纸张加热的辅助加热器。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二十一方面为,前述定影辊由金属芯、设置在该金属芯外周的弹性体层和设置在该弹性体层外周的金属制的薄壁套构成,前述加压辊由刚性辊构成。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二十二方面为,前述加热装置具有在前述定影辊外周以非接触状态设置的对前述金属制的薄壁套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二十三方面为,前述金属制的套是电铸镍制的。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二十四方面为,前述定影辊由金属芯、设在该金属芯外周的弹性体层,和设在该弹性体层外周的分布有电磁感应发热材料的合成树脂制的薄壁套构成,且前述加热装置具有在前述定影辊外周以非接触状态设置的将前述薄壁套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二十五方面为,前述合成树脂为聚酰亚胺树脂。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定影装置第1实施例结构的正剖面图。
图2表示图1所示定影装置的倾斜加压状态的图。
图3为对角度θ的定义进行说明的图。
图4表示当咬入宽度为一定值时,角度θ和加压力的关系的图。
图5表示当加压力为一定值时,角度θ和咬入宽度的关系的图。
图6表示咬入宽度和定影所必要的设定温度的关系。
图7为图1所示第1实施例的剥离爪的变形例的正视图。
图8为本发明第2实施例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3实施例结构的示意图。
图10为被取下的图6所示金属制薄壁套的断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4实施例结构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10定影装置;12定影辊;12A金属芯;12B薄壁弹性层;12B′厚壁弹性层;12C金属制套;12Ca电铸镍套本体;12Cb硅酮橡胶层;12Cc脱模层;12D脱模层;14加热源(碘钨灯);16加压辊;16A金属芯;16A′薄壁金属芯;16B本体;16B′薄壁弹性层;18加力部件(螺旋弹簧);20剥离爪;22剥离导板;24油涂布辊;26发热源(电磁感应加热器);28加热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1实施例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定影装置10的简要说明:
首先,如图1所示,第1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0具有定影辊12、作为将该定影辊12外圆周面加热到规定的可定影温度的加热装置的加热源14、与定影辊12旋转连接的加压辊16、赋予加压辊16规定压力的沿后述规定方向与定影辊12压接的加力部件18,表面载有未定影调色剂T的纸张S沿定影辊12和加压辊16的旋转连接部单方向通过,使未定影调色剂在纸张S上定影。
图1是正视图,后文将进行详述,上面载有未定影调色剂的未定影纸张S被设定为从图中的右方向左方借助未图示的输送机构进行输送。
在图中未详细示出,加压辊16可自由旋转地被轴支承在沿加力部件18的加力方向可自由移动地进行支承的托架(未图示)的两端。另外,上述加热源14在该实施例中被设置在定影辊12的内部,可由碘钨灯等构成。
另外,后文将进行详述,加压辊16为弹性辊结构,而定影辊12为刚性辊结构。加力部件18由一端固定在从自由旋转地轴支承着加压辊16的未图示的摆动托架向侧向突出的两端轴部,另一端固定在未图示的机架上的一对螺旋弹簧构成。通过这两个螺旋弹簧18,沿着与连接定影辊12和加压辊16中心的轴线相交的方向,使加压辊16向定影辊12压接进行加力。
这样,在定影辊12和加压辊16相互旋转连接的部分(咬入部),两者互相以规定的压接力旋转连接,使得加压辊16在旋转连接部处于向内凹的状态。即可充分确保咬入宽度。
另外,在上述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以滑动连接的形式设置有在定影动作后将附着的纸张S剥离的剥离爪20。通过设置这种剥离爪20,在定影动作后,即使纸张S附着在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上,也可用该剥离爪20进行完全剥离,防止纸张S卡住。
通过未图示的输送机构向定影装置10输送的未定影纸张的前端,首先与未图示的接收导向板的上面接触,在被导向的状态下被向斜上方输送,通过该接收导向板导向的未定影纸张S的前端首先与加压辊16的外圆周面接触,然后沿着加压辊16的外圆周面移动,被导入定影辊12和加压辊16的旋转连接部。
在上述进行简单说明的定影装置10中,通过未图示的输送机在接收导向板上被输送的未定影的纸张S,在未附着有未定影调色剂的下面与导向板接触并被支承,同时,被导入定影辊12和加压辊16的旋转连接部(咬入部),在12和16两者之间以被压接的状态通过,将未定影调色剂热压着在纸张S上进行定影。
下面,按顺序对上述各种结构要素进行说明。
定影辊12的说明
在第1实施例中,上述内藏有加热源14的定影辊12,由在直径36mm、壁厚0.5mm的铁管制的金属芯外圆周面涂覆一层厚20μm的PTFE被覆层的刚性辊构成。即,为缩短加热时间,该定影辊12为薄壁的金属芯结构。另外,该定影辊12的两端,通过未图示的轴承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承在机架上。
在该定影辊12的内部,作为发热装置,内藏有加热源14。在第1实施例中,该加热源14由最大输出功率为800W的碘钨灯构成。
加压辊16的说明
上述加压辊16,由通过轴承可自由旋转地被轴支承在未图示的托架上的金属芯16A和在金属芯16A的外周上同轴设置的厚壁状态的辊本体16B构成。在第1实施例中,该加压辊16的辊外径设定为35.0mm。在第1实施例中,金属芯16A是由直径为20mm的铁轴制成,辊本体16B由安装在金属芯16A外周的厚7.5mm的硅酮橡胶耐热弹性体(具体而言,辊上为ASKERC硬度为42度的硅酮海绵)制成。
对加压辊16向定影辊12施加的力的作用方向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在将连接定影辊12的中心点A和加压辊16的中心点B的轴线作为X,将在旋转连接部加压辊16向着定影辊12的加力方向的轴线作为Y的情况下,将轴线X和轴线Y所形成的角度θ设定为+48度(正48度)(当以轴线X为基准时,将轴线Y位于轴线X到纸张输入侧的角度设定为正,将轴线Y位于轴线X到纸张输出侧的角度设定为负),即所谓倾斜加压状态。
这样,在该实施例中,与加压辊16垂直于定影辊12旋转连接的状态(即,上记角度θ为0度时,换言之,轴线Y和轴线X一致即所谓垂直加压状态)相比,加压辊16以偏向未定影纸张输入侧的状态转接。
这样,通过加压辊16向定影辊12的压力连接方向向未定影纸张输入侧偏移,保证在旋转连接部有较宽的咬入宽度。换言之,在想得到所期望的咬入宽度时,以比加压辊16和定影辊12垂直旋转连接状态时所达到相同咬入宽度所需加力部件18的附势力(弹簧力)低的附势力,达到同样的咬入宽度。
结果,由于采用了第1实施例的结构,可解决以前由于施加高附势力(弹簧力),使加压辊16本身沿轴向产生翘曲,不能获得沿轴向全长的稳定压接力使得定影性差的问题。
另外,由于采用了第1实施例的结构,还可解决以前由于提高了加压辊16和定影辊12之间的压接力,使该压接力成为定影辊旋转时的载荷,从而不得不提高驱动力,导致装置大型化和增加能耗的问题。
角度θ最佳范围的验证
下面,对上述角度θ的最佳范围进行验证。
为进行验证,如图3所示,通过变换加力部件18的加力方向(轴线Y),在+90度到-90度范围内设定各种角度θ。
具体而言,在实验例1中,在咬入宽度保持一定值(如7mm)的条件下,调查角度θ变化时所需要的加压力值。另外,在实验例2中,设定加压力为一定值(如26kgf/单侧),调查角度θ变化时咬入宽度的变化情况。在实验例3中,调查咬入宽度和定影所需要的设定温度。
实验例1的结果如图4所示。实验例2的结果如图5所示。实验例3的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4所示结果可知,在垂直加压(θ=0度)的情况下,为达到7mm的咬入宽度,必须加26kgf/单侧的压力。通过倾斜加压,使角度θ逐渐增加,不管是正向还是负向,所需加压力都在逐渐减少。
从图5所示结果可知,当加压力一定,如26kgf/单侧时,以角度θ为0度,即垂直加压时的咬入宽度6.5mm为基准,角度θ即使设定得很小(即倾斜加压的情况下),与垂直加压相比,无论在正向或负向,咬入宽度都逐渐加大。
从上述情况看,本发明的倾斜加压的方法与以前所使用的垂直加压相比,在加压力相同时,确实可以使咬入宽度增大。这样,如图6所示结果可知,由于增大咬入宽度,使定影所需要的设定温度比垂直状态时低,因此可节省能耗。
另外,从图4所示结果可知,在相同咬入宽度的条件下,所需压力可以比垂直加压状态时减少。这样,可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并且随着加压力的减小,驱动力的载荷减轻,也可达到节省能耗的目的。
角度θ最佳范围的上限是保证定影辊12和加压辊16之间处于旋转连接的状态,即形成咬入的状态。符合这一条件的角度θ的最佳范围的上限值是绝对值80度。
另外,角度θ最佳范围的下限在理论上讲是除0度以外的值,如果假设垂直加压的角度范围是0度±5度,那么角度θ的下限值是绝对值5度。
这样,本发明的倾斜加压的角度θ的最佳范围在正范围内是+5度到+80度,在负范围内是-5度到-80度。
本实施例的角度θ设定为+48度,在上述最佳范围内。
如以上详述那样,在本发明中,将加压辊16向定影辊12的加力轴线作为(Y),以连接定影辊12和加压辊16的两中心点的轴线(X)为基准,加力轴线(Y)在纸张输入侧为正,在纸张输出侧为负。在这种情况下,轴线X和轴线Y形成的夹角θ设定在-5度~-80度及+5度~+80度的倾斜加压的范围内。与加压辊16和定影辊12垂直旋转连接的垂直加压的状态相比,加压辊16以偏向于定影纸张的输出侧或输入侧的状态进行旋转连接。
结果使定影辊12和加压辊16间的旋转连接部的咬入宽度,在同等加压力下,比垂直加压时要宽。从而,在同等咬入宽度下,为达到所期望的画面质量和升温特性,只需用较低的加压力,这样可使装置小型化并降低驱动机构所要求的输出功率,效果非常好。
当定影辊有一层厚壁弹性层,且角度θ在负范围时,从微观上观察在旋转连接部加压辊16相对于定影辊12的压接状态可知,该旋转连接部的未定影纸张的输出侧的压力比输入侧的压力高。
因此,通过将角度θ设定在上记负范围内,使加压辊16对定影辊12的压接方向向未定影纸张的输出侧偏转,使得旋转连接部的压力可设定成输出侧比输入侧高,这样,可进一步提高从定影辊12剥离定影后的纸张的剥离性。即使不设置分离爪,也可以起到纸张从定影带32分离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通过规定角度θ的设定范围,进行倾斜加压,与以前相比,即使用较小的加压力,也可起到加大咬入宽度的效果。
本发明不只局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在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设置用来涂布脱模油的油涂布辊没有进行记载。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不设置这种油涂布辊的结构,当然可采用设置油涂布辊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定影辊12的金属芯24a是由铁管制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当然也可用SUS等不锈钢或铝管。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发热装置使用的是只在定影辊12内内藏加热源14,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采用在上述加压辊16内内藏第2加热源的结构。此时,作为第2加热源,将最大输出功率设定得比定影辊12内藏的加热源14小一些。如250W的碘钨灯。
另外,作为加热源14,除上述的碘钨灯外,当然还可使用平面状发热体。即,发热形式和发热形状不受限制。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设置有定影动作后将附着其上的纸张S剥离的滑动状态的剥离爪20。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也可采用如图7的变形例所示的在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以非接触状地设置一导向板22的结构。此时,剥离导向板22的前端,安装成与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离开约0.1~1.0mm。
即,如该变形例所示,为使纸张S从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剥离,可以采用实施例所说明的那样与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接触的结构,也可以像变形例说明的那样,设置成非接触的状态。
在被输送的纸张S的前端边缘部,基本上不会附着满未定影调色剂,因此当前端边缘部以外的部位附着的未定影调色剂,在通过旋转连接部的过程中受到加热加压的作用,被定影在纸张S上时,即使发生了附着在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的情况,由于前端边缘部不会附着在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上,而是从外圆周面剥离,因此前端边缘部在可挂上的状态下,位于剥离导向板22的前端部,即使呈非接触状态,也具有将定影后的纸张S剥离的功能。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例中,定影辊12是刚性辊、加压辊16是弹性辊。本发明不只局限于这种结构。如图8第2实施例所示,定影辊12和加压辊16也可以均为具有弹性的结构。
具体而言,在第2实施例中,定影辊12和加压辊16均由薄壁的金属芯12A和16A′以及设置在金属芯12A和16A′外周的厚1mm~2mm的硅酮橡胶制的薄壁弹性层12B和16B′构成。另外,在第2实施例中,两薄壁弹性层12B和16B′的橡胶硬度设定为相同。
在定影辊12内部与上述第1实施例一样,内藏有加热源14,从内部加热,使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达到规定的定影温度。另外,在加压辊16内部也可内藏有与定影辊12内的加热源14相同结构的辅助加热源26,从未附着未定影调色剂的面(在图中为下面)将通过旋转连接部的纸张S加热。由于具有辅助加热源26,使施加于未定影调色剂的热量增大。这样,即使增加纸张S的输送速度,也可以提供足够的通过旋转连接部时定影所需的热量。这样可提高整个工艺过程的速度。
另外,在该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旋转连接防止胶印(offset)用的油涂布辊24,在定影辊12旋转时,在其外圆周面薄薄地均匀涂布防止胶印用的油。
这样在第2实施例中,旋转连接部的咬入形状略呈平面状(或称为与纸张S的输送方向平行的所谓“平行咬入”)。即使不设置剥离爪22,只靠油涂布辊24涂布防止胶印用的油,就能使定影后的纸张S不附着在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上,而顺利通过旋转连接部。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定影辊12的薄壁弹性层12B和加压辊16的薄壁弹性层16B′的橡胶硬度相同。但在本发明中,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在第2实施例的变形例中,定影辊12的薄壁弹性层12B的橡胶硬度比加压辊16的薄壁弹性层16B′的橡胶硬度软,咬入形状为向上凸起。
这种第2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结构,使纸张S通过向上凸起形状的旋转连接部,在通过该旋转连接部时,纸张对应于旋转连接部的形状,以向下的状态输出。这样,即使不用油涂布辊24进行油涂布,或者将油的涂布量限制为最小,不用剥离爪,也可以确实地将纸张S从定影辊12的外圆周上剥离下来。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例中,为使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升温至规定的定影温度,在定影辊12内内藏有作为加热源14的碘钨灯,从内部进行加热。本发明不只局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是从外部对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加热的结构。
下面,对从外部对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加热的第3和第4实施例的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9对第3实施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例中,定影辊12由金属芯12A、设置在该金属芯12A的外周壁厚为5mm的硅酮海绵制的弹性层12B′、覆盖在弹性层12B′外圆周的金属制的薄壁套12C构成。
构成弹性层12B′的硅酮海绵具有独立气泡。另外,图10所示为被取下的第3实施例中的金属制薄壁套12C。该套由厚35μm的电铸镍的套本体12Ca、在整个套本体12Ca的外圆周包覆一层厚200μm硅酮橡胶层的12Cb、在硅酮橡胶层12Cb的外圆周再整个包覆一层厚30μm的PFA树脂制的脱模层12Cc构成。
在第3实施例中,加热源由设置在定影辊12的外周附近且与外圆周面离开一点距离的电磁感应加热器26构成。另外,在第3实施例中,加压辊16是由金属制的薄壁金属芯和包覆在该金属芯外周的薄壁的合成树脂层构成,无详细图示。
在第3实施例的这种结构中,由于电磁感应加热器26的作用,设置在定影辊12外周的薄壁套12C的电铸镍制的套本体12Ca发热,可升温至规定的定影温度。这样,第3实施例与第1和第2实施例一样,达到轻载荷与宽咬入宽度的目的。在咬入宽度变宽的同时,使装置小型化和节省能耗,并且使未定影调色剂定影牢固。
在上述第3实施例中,对作为电磁感应加热器26的发热对象的金属制套12C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例不只局限这种结构。也可以使用如在聚酰亚胺树脂等合成树脂制的套内分散有用电磁感应进行发热的材料(即通过电磁感应产生涡流,从而发热)的结构。
下面,参照第11图,对从外部向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加热的另一实施例即第4实施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在第4实施例中,定影辊12由金属芯12A、设置在金属芯12A外周的厚壁弹性层12B′、包覆在该厚壁弹性层12B′外圆周面的如PFA树脂制的脱模层12D构成。
另外,在第4实施例中,加热源由与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旋转连接的一对加热辊28构成。两加热辊28设置成沿定影辊12的圆周方向且离开一点的状态。各加热辊28未详细图示,由中空状的薄壁金属芯和内藏于该薄壁金属芯的碘钨灯构成。
第4实施例的结构使它与上述第3实施例一样,从外部将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加热到规定的定影温度,可以达到与上述各种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发明效果
如上述详述所示,本发明提供了可实现载荷轻、宽咬入宽度的定影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在实现宽咬入宽度的同时,还可使装置小型化、节省能耗的定影装置。
Claims (25)
1. 一种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具有定影辊(12);将该定影辊(12)外圆周面加热到规定的可定影温度的加热装置(14);与所述定影辊(12)旋转连接的加压辊(16);以及在规定压力下使该加压辊(16)与所述定影辊(12)压接的加力部件(18),且表面载有未定影调色剂(T)的纸张(S)单方向通过旋转连接部,由此,使所述未定影调色剂(T)在所述纸张(S)上定影,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定影辊(12)设置在所述纸张(S)的载有未定影调色剂(T)的表面一侧,将所述加压辊(16)设置在所述定影辊(12)的对面,两辊之间夹着所述纸张(S),
所述加力部件(18)的加力方向为沿着与连接所述定影辊(12)和加压辊(16)中心的轴线相交的方向。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将连接所述定影辊(12)中心和所述加压辊(16)中心的轴线作为X,将在所述旋转连接部的所述加压辊(16)向着所述定影辊(12)的加力方向的轴线作为Y的情况下,轴线X和轴线Y所形成的夹角θ满足:+5°<θ<+80°(当以轴线X为基准时,将轴线Y位于从轴线X到纸张(S)输入侧的逆时针方向的角度设定为正)的关系。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将连接所述定影辊(12)中心和所述加压辊(16)中心的轴线作为X,将在所述旋转连接部的所述加压辊(16)向着所述定影辊(12)的加力方向的轴线作为Y的情况下,轴线X和轴线Y所形成的夹角θ满足:-5°<θ<-80°(当以轴线X为基准时,将轴线Y位于从轴线X到纸张(S)输出侧的顺时针方向的角度设定为负)的关系。
4.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辊(12)为刚性辊、所述加压辊(16)为弹性辊。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将沿单方向通过所述旋转连接部的定影后且附着在定影辊(12)外圆周面的纸张(S),从该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剥离的剥离装置。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剥离装置是以与所述定影辊(12)外圆周面接触的状态设置的。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剥离装置是以与所述定影辊(12)外圆周面非接触的状态设置的。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辊是由金属芯(12A)和以厚壁状设置在该金属芯(12A)外周的硅酮橡胶层(12Cb)构成的。
9.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14)具有内藏于所述定影辊(12)内、从内部将该定影辊(12)外圆周面加热的加热器。
10.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辊(12)和加压辊(16)均由弹性辊构成。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辊(12)和加压辊(16)的弹性设定为相同,且所述旋转连接部呈平面状。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定影辊(12)的弹性设定得比所述加压辊(16)的弹性小。
13.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辊(12)和加压辊(16)均由金属芯(12A)和设定在该金属芯(12A)外周的薄壁状硅酮橡胶层(12Cb)构成。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14)具有内藏于所述定影辊(12)内、从内部将该定影辊(12)外圆周面加热的加热器。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14)还具有内藏于所述加压辊(16)内、从未附着所述未定影调色剂(T)的一面对通过所述旋转连接部的纸张(S)加热的辅助加热器。
16.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辊(12)为弹性辊、所述加压辊(16)为刚性辊。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辊(12)由金属芯(12A)和以厚壁状设置在该金属芯(12A)外周的硅酮橡胶层(12Cb)构成。
18.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14)至少具有一个与所述定影辊(12)的外周旋转接触的加热辊,从外部向该定影辊(12)的外圆周面加热。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辊由金属制的套和内藏于该套内的加热器构成。
20.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14)还具有内藏于所述加压辊(16)内、从未附着所述未定影调色剂(T)的一面对通过所述旋转接触部的纸张(S)加热的辅助加热器。
21.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辊(12)由金属芯(12A)、设置在该金属芯(12A)外周的弹性体层和设置在该弹性体层外周的金属制的薄壁套(12C)构成。
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14)具有在所述定影辊(12)外周以非接触状态设置的、对所述金属制的薄壁套(12C)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制的套是电铸镍制的。
24.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辊(12)由金属芯(12A)、设在该金属芯(12A)外周的弹性体层和设在该弹性体层外周的、分布有电磁感应发热材料的合成树脂制的薄壁套(12C)构成,
且所述加热装置(14)具有在所述定影辊(12)外周以非接触状态设置的将所述薄壁套(12C)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
25. 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静电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树脂为聚酰亚胺树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312085 | 2002-10-28 | ||
JP2002312085A JP4390098B2 (ja) | 2002-10-28 | 2002-10-28 | 定着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93940A CN1493940A (zh) | 2004-05-05 |
CN100409116C true CN100409116C (zh) | 2008-08-06 |
Family
ID=32105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10457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9116C (zh) | 2002-10-28 | 2003-02-18 | 定影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39837B2 (zh) |
JP (1) | JP4390098B2 (zh) |
CN (1) | CN100409116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92329B2 (ja) * | 2004-12-17 | 2008-05-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分離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047365A (ja) * | 2005-08-09 | 2007-02-2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81367B2 (ja) | 2005-11-07 | 2009-12-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2007212526A (ja) * | 2006-02-07 | 2007-08-23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188385B2 (ja) * | 2006-05-12 | 2008-11-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ならびに定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これ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
KR101385539B1 (ko) * | 2007-03-27 | 2014-04-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정착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
JP5233369B2 (ja) * | 2008-04-01 | 2013-07-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34678A (ja) * | 2013-01-10 | 2014-07-2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333468A (ja) * | 1997-05-27 | 1998-12-18 | Brother Ind Ltd | 定着装置 |
JPH1165336A (ja) * | 1997-08-19 | 1999-03-05 | Ricoh Co Ltd | 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ベルト定着装置 |
CN1298128A (zh) * | 1999-12-02 | 2001-06-06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1343846A (ja) * | 2000-06-02 | 2001-12-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定着ユニット |
JP2002110313A (ja) * | 2000-10-03 | 2002-04-12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350208A (zh) * | 2000-10-19 | 2002-05-22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5073A (en) * | 1980-06-11 | 1982-01-11 | Toshiba Corp | Fixing device |
JPH08146800A (ja) * | 1994-11-21 | 1996-06-07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 |
JPH08160791A (ja) * | 1994-12-07 | 1996-06-2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 |
JP2003057981A (ja) * | 2001-08-17 | 2003-02-28 | Nitto Kogyo Co Ltd | 定着装置 |
-
2002
- 2002-10-28 JP JP2002312085A patent/JP439009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
- 2003-02-18 CN CNB031045766A patent/CN10040911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10-24 US US10/691,548 patent/US723983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333468A (ja) * | 1997-05-27 | 1998-12-18 | Brother Ind Ltd | 定着装置 |
JPH1165336A (ja) * | 1997-08-19 | 1999-03-05 | Ricoh Co Ltd | 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ベルト定着装置 |
CN1298128A (zh) * | 1999-12-02 | 2001-06-06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1343846A (ja) * | 2000-06-02 | 2001-12-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定着ユニット |
JP2002110313A (ja) * | 2000-10-03 | 2002-04-12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350208A (zh) * | 2000-10-19 | 2002-05-22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239837B2 (en) | 2007-07-03 |
US20040081492A1 (en) | 2004-04-29 |
JP2004145165A (ja) | 2004-05-20 |
CN1493940A (zh) | 2004-05-05 |
JP4390098B2 (ja) | 2009-1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606143B1 (en) | Fuser mechanism having crowned rolls | |
EP2518571A2 (en) | Fixing device having pipe heat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xing device | |
JP2007065082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7155155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7890041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5242111A (ja) | 定着装置 | |
JP2004226819A (ja) |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0409116C (zh) | 定影装置 | |
US8886098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control media wrinkling through roll flaring | |
CN102224462A (zh) | 具有扩展的压印线宽度的外加热型定影器装置 | |
JP2007065092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057682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109583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60067753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6259037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609116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0369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8339133A (ja) | 定着装置 | |
EP2711780B1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1118297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055176B2 (en) | Heat roller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 |
JP2002251088A (ja) | 定着装置 | |
JP2005071637A (ja) |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609114B2 (ja) | 定着装置、ロール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235041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06 Termination date: 2013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