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96041C - 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96041C CN100396041C CNB2005100936811A CN200510093681A CN100396041C CN 100396041 C CN100396041 C CN 100396041C CN B2005100936811 A CNB2005100936811 A CN B2005100936811A CN 200510093681 A CN200510093681 A CN 200510093681A CN 100396041 C CN100396041 C CN 100396041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d
- end device
- unit
- power supply
- remo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包括无线设备和有线设备,且所述的有线设备具体包括有线近端装置和有线远端装置,所述的有线近端装置设置于无线设备中,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独立于无线设备设置。这样,无线设备可以根据无线网络的优化选址,有线远端装置则可以根据新增的有线网络优化选址,从而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无线网络规划和有线网络规划的差异而导致的原网络中无线设备与新增网络中有线设备的选址矛盾问题。而且,本发明还通过远程供电技术利用基础网络的电源供给单元同时为基础网络与新增网络中的设备供电,从而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的问题,以及维护成本较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无线接入技术覆盖一个地域,例如,WiMAX(全球微波接入)无线接入技术,则需要针对该地域的地理环境、无线信道传播环境等因素进行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以确定无线基站的最佳建设位置。如图1所示,图中给出了利用无线接入技术在北京地区进行基站选址的示意图。
同样,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有线接入技术覆盖同一个地域,例如,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有线接入技术,也需要针对该地域的地理环境、有线信道传输环境等因素进行有线网络规划和优化,以确定有线设备的最佳建设位置,如图2所示,图中给出了利用有线接入技术在北京地区进行有线设备选址的示意图。
目前,如果运营商希望采用无线和有线接入技术进行组网建设,则需要分别建设两张接入网,即一张有线接入网,例如DSL宽带接入网;一张无线接入网,例如WiMAX蜂窝接入网。有线接入网按有线网络规划方法优化,无线接入网按无线网络规划方法优化。
之所以需要分别建设两张接入网,是因为无线接入网和有线接入技术之间存在网络规划中设备选址矛盾的问题,具体如图3所示。
假设为运营商B首先利用无线接入技术,建设了一张覆盖一个地域的无线接入网。之后,运营商B希望直接升级原已有的无线设备为无线有线综合接入设备,例如在原基站内增插有线接入卡,在同一个地域中,既支持原有的无线接入用户,又引入新的有线接入用户,在原无线接入网上叠加另一张有线接入网。
然而,由于无线网络规划和有线网络规划的差异,必然带来原无线设备与新增有线设备的选址矛盾问题,如图3所示,原无线设备与新增有线设备的最佳位置差异可能达几公里。
因此,升级后的无线有线综合接入设备如果按无线网络规划方法选址,则对于无线接入网是最优,对于有线接入网不是最优;如果按有线网络规划方法选址,虽然对于有线接入网是最优,但对于无线接入网不是最优,而且得重新租用土地建设新机房。
基于上述描述的原因,目前,当运营商已经存在无线接入网时,如果希望再增加建设一种有线接入模式的接入网络,则需要重新规划选址,而不能由无线基站直接升级得来。
如果为新增加的有线接入网重新规划选址建设,则由于无线接入网的无线设备和有线接入网的有线设备均需交流供电,均需蓄电池组、UPS、发电机组或是第二路市电做电源备份,并且需要租用土地,各自建设机房。因此,大大提高了运营商新建有线接入网的投入。
另外,如果有线接入网不能由已有的无线接入网升级组建,则无线接入网和有线接入网的线缆资源得不到充分共用;而且,无线接入网的无线设备和有线接入网的有线设备无法统一维护,导致维护成本大大提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无线网络规划和有线网络规划的差异而导致的原无线设备与新增有线设备的选址矛盾问题,而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资源降低新建有线网络的建设及维护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无线设备和有线设备,所述的有线设备具体包括有线近端装置和有线远端装置,所述的有线近端装置设置于无线设备中,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独立于无线设备设置;
所述的有线近端装置包括供电单元和有线接入处理单元,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包括有线终端;
或者,
所述的有线近端装置包括供电单元,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包括有线终端和有线接入处理单元;
所述供电单元用于为所述有线近端装置供电,并通过有线线缆为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供电。
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通过有线线缆与所述的有线近端装置拉远相连。
所述的供电单元包括中心电源供给单元和电源备份单元。
本发明所述的系统中:
所述的中心电源供给单元设置在无线设备中,为所述无线设备供电,和/或通过有线线缆与远端电源供给单元相连,为有线远端装置供电,和/或直接通过有线线缆与所述有线终端相连,为有线终端供电;
所述的电源备份单元设置在无线设备中,用于作为中心电源供给单元的备份电源。
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中还包括:
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通过有线线缆与有线近端装置中的供电单元连接,从有线近端装置中的供电单元取得电能,用于为有线远端装置供电;
或者,
直接通过有线线缆与所述有线终端单元相连,为有线终端单元供电;
或者,通过有线线缆与下一级有线远端装置的远端电源供给单元相连,为下一级有线远端装置供电。
所述的有线近端装置和/或有线远端装置还包括汇聚单元,且:
所述汇聚单元设置在有线近端装置中,将所述有线远端装置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信号汇聚后接入所述有线近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并将所述有线近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
或者,
所述汇聚单元设置在有线远端装置中,通过有线线缆与有线近端装置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拉远相连,与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拉远相连;用于将多个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接入信号汇聚后发送给有线近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并将所述有线近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
或者,
所述汇聚单元设置在有线远端装置中,通过有线线缆与有线远端装置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相连,与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拉远相连;用于将多个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接入信号汇聚后发送给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并将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
本发明所述的系统中: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为带远程供电的综合接入设备IAD,所述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为以太网交换模块;
或者,
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为带远程供电的以太网交换机,所述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为路由器模块;
或者,
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为带远程供电的光网络单元ONU,所述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为光线路终端OLT;
或者,
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为带远程供电的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DSLAM室外机,所述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为DSLAM接入处理模块。
所述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为多个时,则所述的各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通过交换汇聚单元与有线终端连接通信,所述的各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之间基于所述的交换汇聚单元相互备份。
所述交换汇聚单元设置在有线近端装置或有线远端装置中,将所述有线远端装置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信号汇聚后选择接入所述有线近端装置或有线远端装置中的一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并将所述有线近端装置或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
或者,
所述交换汇聚单元分别设置在有线近端装置和有线远端装置中,设置于有线近端装置中的第一交换汇聚单元与设置于有线远端装置中的第二交换汇聚单元之间拉远相连,且所述第二交换汇聚单元与有线终端也拉远相连;第二交换汇聚单元用于将多个有线远端装置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接入信号汇聚后发送给第一交换汇聚单元,并由第一交换汇聚单元选择接入有线近端装置的一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第一交换汇聚单元还将有线近端装置中的各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交换汇聚单元,并由第二交换汇聚单元选择接入有线远端装置的一个有线终端。
当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为多个时,则所述的各个有线远端装置之间采用星形、环形或网状结构进行互联。
所述的各个有线远端装置分别包含远端电源供给单元时,是各个远端电源供给单元之间采用星形、环形或共享总线的方式连接。
所述的各个远端电源供给单元之间还互为备份连接设置,当任一个有线终端的远端电源供给单元出现故障时,则切换到其他一个正常的远端电源供给单元为该有线终端供电。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所述的系统采用分布式设备技术,将新增网络中的近端装置设置于基础网络的无线设备中,通过与所述远端装置进行信息交互实现新增网络中的业务功能,从而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无线网络规划和有线网络规划的差异而导致的原网络中无线设备与新增网络中有线设备的选址矛盾问题。
另外,本发明通过远程供电技术利用基础网络的电源供给单元同时为基础网络与新增网络中的设备供电,从而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的问题,以及维护成本较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无线网络规划基站选址示意图;
图2为有线网络规划基站选址示意图;
图3为图1和图2的基站选址矛盾问题示意图;
图4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星形结构示意图1;
图5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星形结构示意图2;
图6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星形结构示意图3;
图7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星形结构示意图4;
图8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星形结构示意图5;
图9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树形结构示意图1;
图10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树形结构示意图2;
图11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树形结构示意图3;
图12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树形结构示意图4;
图13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树形结构示意图5;
图14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环形结构示意图1;
图15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环形结构示意图2;
图16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环形结构示意图3;
图17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网状结构示意图1;
图18为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网状结构示意图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提供一种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不同模式接入网网络规划的差异而导致的原A模无线设备与新增B模有线设备的选址矛盾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系统中,主要是将新增的新模式的有线设备拆分成为有线近端装置和有线远端装置两部分,其中有线近端装置放置于已有的无线设备设置,即与已有的无线设备共址设置,利用已有的资源,而对于有线远端装置,则可以根据新模式下的网络规划选择最优的位置,之后,将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设置于相应的最优的位置上,从而保证新模式的网络的良好的通信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系统中,所述的有线近端装置部分至少包括供电单元,同时,还可以包括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与所述有线近端装置对应,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则为有线终端。其中:
(1)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可以是带远程供电的IAD,而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可以是以太网交换模块;
(2)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可以是带远程供电的以太网交换机,而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可以是路由器模块;
(3)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也可以是带远程供电的光网络单元ONU,而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可以是光线路终端OLT;
(4)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还可以是带远程供电的小容量DSLAM(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室外机,而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可以是DSLAM接入处理模块。
本发明中,所述的供电单元具体为中心电源供给单元,其作用是将市电输入(例如110V/220V交流)或直流电输入(例如-48V/-60V直流)转换成高压直流电输出(例如270V直流),一方面为本地无线设备及有线设备中的近端装置供电,另一方面还通过有线线缆(例如双绞线),向远端的有线终端进行远程供电。远程供电的距离与有线线缆的线径、线对数量、有线终端的功耗、电源供给单元的输出电压有关,通常可以做到多达2~5公里的远程供电的距离。
所述的中心电源供给单元还支持与有线终端之间的相互通信,作为对有线终端的带外管理通道,可以实现正常与故障时的监控告警,便于设备的管理、故障定位、利于远程维护等。
另外,本发明中,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中还可以包括远端电源供给单元,所述的远端电源供给单元用于将来自中心电源供给单元的高压直流电输入(例如270V直流)转换为低压直流电,为远端电源供给单元所在的设备进行本地供电;还可将来自中心电源供给单元的高压直流电进行续传,通过有线线缆,向下一级远端的有线终端进行远程供电。
所述的远端电源供给单元还支持与有线终端之间的相互通信,作为对有线终端的带外管理通道,可以实现正常与故障时的监控告警,便于设备的管理、故障定位、利于远程维护等。
本发明所述的系统中,还包括汇聚单元,用于将多个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接入信号汇聚后传给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将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分发给多个有线终端,进而传送给有线接入用户。
本发明中所述的汇聚单元可以设置于不同的设备中,下面将分别说明:
(1)所述汇聚单元设置在有线近端装置中,将所述有线远端装置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信号汇聚后接入所述有线近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并将所述有线近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
(2)所述汇聚单元设置在有线远端装置中,通过有线线缆与有线近端装置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拉远相连,与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拉远相连;用于将多个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接入信号汇聚后发送给有线近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并将所述有线近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
(3)所述汇聚单元设置在有线远端装置中,通过有线线缆与有线远端装置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相连,与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拉远相连;用于将多个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接入信号汇聚后发送给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并将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
本发明所述的系统中,当所述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为多个时,则所述的各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通过交换汇聚单元与有线终端连接通信,所述的各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之间基于所述的交换汇聚单元相互备份。
所述交换汇聚单元设置在有线近端装置或有线远端装置中,将所述有线远端装置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信号汇聚后选择接入所述有线近端装置或有线远端装置中的一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并将所述有线近端装置或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
另外,所述交换汇聚单元还可以分别设置在有线近端装置和有线远端装置中,设置于有线近端装置中的第一交换汇聚单元与设置于有线远端装置中的第二交换汇聚单元之间拉远相连,且所述第二交换汇聚单元与有线终端也拉远相连;第二交换汇聚单元用于将多个有线远端装置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接入信号汇聚后发送给第一交换汇聚单元,并由第一交换汇聚单元选择接入有线近端装置的一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第一交换汇聚单元还将有线近端装置中的各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交换汇聚单元,并由第二交换汇聚单元选择接入有线远端装置的一个有线终端。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所述的系统中,无线接入网作为基础网络,有线接入网作为新增网络,设置在基础网络中的有线接入网的设备看作本地通信设备,即作为有线近端装置,其余的有线接入网设备看作远端通信设备,即作为有线远端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例如图4所示:
图4中包括本地无线设备、有线远端装置、汇聚单元、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中心电源供给单元、远端电源供给单元和电源备份单元,其中本地设备包括原已有无线接入网的一些设备。所述的无线设备可以为基站,所述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可以为有线终端或有线终端和远端电源供给单元合一设备。
本发明将所述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和汇聚单元设置在本地无线接入网的无线设备中,本地无线设备按照无线网络规划优化选址;所述有线终端设置在远端,按照有线网络规划优化选址,并通过有线线缆(例如光纤或双绞线)与本地无线设备星形拉远相连,有线终端间也可通过有线线缆拉远相连,例如,图4中的有线终端2和有线终端3相级连。
所述中心电源供给单元设置在本地无线接入网中,为所述有线接入处理单元1供电,并为有线终端1供电。所述远端电源供给单元2通过有线线缆与所述中心电源供给单元拉远相连,为所述有线终端2供电,以及通过有线线缆与下一级远端电源供给单元3拉远相连,为下一级有线终端3供电。
远端电源供给单元与相应的有线终端逻辑上是分离的,但物理上可以分离或合一(如有线远端装置B2)。本地无线设备和有线远端装置间拉远的有线线缆(信号线与电源线逻辑上是分离的,但物理上可以分离或共线。中心电源供给单元与有线终端或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间可采用星形连接、环形连接或共享总线形式连接,如图4为星形连接,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间也可采用星形连接、环形连接或共享总线形式连接。
上述有线终端、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共同完成有线接入处理。汇聚单元将多个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接入信号汇聚后传给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将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分发给多个有线终端,然后传送给有线接入用户。中心电源供给单元将市电输入(例如110V/220V交流)或直流电输入(例如-48V/-60V直流)转换成高压直流电输出,如270V直流,通过有线线缆,如双绞线,向远端的有线终端供电。远程供电的距离与有线线缆的线径、线对数量、有线终端的功耗、电源供给单元的输出电压有关,通常可以做到多达2~5公里的远程供电的距离。中心电源供给单元还支持与有线终端之间的相互通信,作为对有线终端的带外管理通道,可以实现正常与故障时的监控告警,便于设备的管理、故障定位、利于远程维护等。电源备份单元可以是蓄电池组、UPS、发电机组或是第二路市电。
电源备份单元,用于电源的备份,其可以是蓄电池组、UPS、发电机组或是第二路市电。
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种具体实施例如图5所示:
图5所示的系统与图4所示的系统的区别在于:图4所示的系统中的汇聚单元用图5中的交换汇聚单元替代,无线设备引入多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通过交换汇聚单元,无线设备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间及有线终端间可以做“1+1”、“N+1”备份或用资源池的冗余方法备份。
本发明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例如图6所示:
图6所示的系统与图4所示的系统的区别在于:图4所示系统中的无线设备的汇聚单元放到了图6的有线终端中。有线终端由汇聚单元和远端电源单元组成,例如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带远程供电的交换机,通过它来节省基站与有线终端间的连线。
无线设备按有线网络规划方法优化选址,而有线终端则按无线网络规划方法优化选址。有线终端经有线远端装置汇聚,通过有线线缆与无线设备拉远相连。无线设备中心电源单元向有线终端拉远直流供电;有线终端远端电源供给单元向有线终端或有线终端与远端电源供给单元的合一设备直流供电(可一定程度拉远,例如100~200米)。
本发明提供的第四种具体实施例如图7所示:
图7所示的系统与图6所示的系统的区别在于:图6所示的系统中的汇聚单元用图7中的交换汇聚单元替代,无线设备与有线终端用多对信号或数据线连接。通过交换汇聚单元,无线设备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间、有线终端间及无线设备与有线终端间信号或数据线可以做“1+1”、“N+1”备份或用资源池的冗余方法备份。
本发明提供的第五种具体实施例如图8所示:
图8所示的系统与图6所示的系统的区别在于:图6所示的系统中无线设备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也放到了图8的有线终端中。有线远端装置由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交换汇聚单元和远端电源供给单元组成,有线远端装置仅与基站共享电源供给单元和电源备份单元,通过远程供电技术将有线远端装置拉远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第六种具体实施例如图9所示:
图9所示的系统与图8所示的系统的区别在于:图8所示的系统中的汇聚单元用图9中的交换汇聚单元替代,无线设备与有线终端用多对信号或数据线连接。通过交换汇聚单元,无线设备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间及有线终端间可以做“1+1”、“N+1”备份或用资源池的冗余方法备份。
本发明提供的第七种具体实施例如图10所示:
图10所示的系统与图4所示的系统的区别在于:图10所示的系统的无线设备与有线终端间采用树形拉远连接。例如,在图10中,有线终端1和2a以频分复用或时分复用的共享同一条有线线缆与无线设备拉远相连,有线终端2b则作为从有线终端2a拉出的另一树杈。
本地无线设备和有线远端装置间通过拉远的有线线缆连接,相应的信号线与电源线逻辑上是分离的,但物理上可以分离或共线。中心电源供给单元与有线终端或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间可采用星形连接、环形连接或共享总线形式连接,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间也可采用星形连接、环形连接或共享总线形式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第八种具体实施例如图11所示:
图11所示的系统与图10所示的系统的区别在于:图11所示的系统引入多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无线设备与有线终端用多对信号或数据线树形连接。通过交换汇聚单元,无线设备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间及有线终端间可以做“1+1”、“N+1”备份或用资源池的冗余方法备份。
中心电源供给单元与有线终端或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间可采用星形连接、环形连接或共享总线形式连接,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间也可采用星形连接、环形连接或共享总线形式连接。
在同一树权或不同树权上,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间还可以进行电源供给互助。例如,在图11所示系统中的同一树权上,远端电源供给单元1a和1b间进行电源供给互助,当中心电源供给单元与远端电源供给单元1a的有线线缆连接出现故障时,远端电源供给单元1a可通过远端电源供给单元1b进行远程供电;而当中心电源供给单元与远端电源供给单元1b的有线线缆连接出现故障时,远端电源供给单元1b可通过远端电源供给单元1a进行远程供电。
本发明提供的第九种具体实施例如图12所示:
图12所示的系统与图11所示的系统的区别在于:图11所示的系统中的无线设备的交换汇聚单元还放到了图12所示系统中的有线远端装置中,即在基站中设置与二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连接的交换汇聚单元,在有线远端装置中设置与各个有线终端连接的第二交换汇聚单元,从而实现多个有线终端以及多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的交换汇聚处理,简化和节省有线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连线。
本发明提供的第十种具体实施例如图13所示:
图13所示的系统与图11所示的系统的区别在于:图11所示的系统中无线设备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也放到了图13的有线终端中,此时,有线远端装置仅与基站共享电源供给单元和电源备份单元,即仅通过远程供电技术将有线远端装置拉远设置,例如,可以拉远2-5公里,从而设置于有线网络的优选位置上,保证有线网络的性能最优。
本发明提供的第十一种具体实施例如图14所示:
图14所示的系统与图11所示的系统的区别在于:图14所示的系统中的无线设备与有线终端采用环形连接。例如,当有线终端1a与无线设备间的有线信号或数据线缆出现故障时,有线终端1a可以通过有线终端2b与无线设备间的有线信号或数据线缆同无线设备相连。
中心电源供给单元与有线终端或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间可采用星形连接、环形连接或共享总线形式连接,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间也可采用星形连接、环形连接或共享总线形式连接。
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间还可进行电源供给互助。
本发明提供的第十二种具体实施例如图15所示:
图15所示的系统与图14所示的系统的区别在于:图14所示的系统中无线设备的交换汇聚单元同时还放到了图15的有线远端装置中,即在基站中设置与二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连接的鳘交换汇聚单元,在有线远端装置中设置与各个有线终端连接的第二交换汇聚单元,从而实现多个有线终端以及多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的交换汇聚处理。
本发明提供的第十三种具体实施例如图16所示:
图16所示的系统与图14所示的系统的区别在于:图14所示的系统中的无线设备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也放到了图16的有线终端中,与图13所示系统类似,有线远端装置仅与基站共享电源供给单元和电源备份单元。
本发明提供的第十四种具体实施例如图17所示:
图17所示的系统与图11所示的系统的区别在于:图17所示的系统有线终端间采用网状连接。例如,有线终端B1a和B1b、B1b和B1c、B1c和B1d、B1d和B1a可以两两互连,B1a和B1c及B1b和B1d也可以两两互连。当有线终端1b与有线终端B1a间的有线信号或数据线缆出现故障时,有线终端1b可以通过有线终端1c和/或1d与有线终端B1a的交换汇聚单元1a相连,再通过有线终端B1a的交换汇聚单元1a与有线设备相连。
中心电源供给单元与有线终端或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间可采用星形连接、环形连接或共享总线形式连接,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间也可采用星形连接、环形连接或共享总线形式连接。
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间通过连接设置还可进行电源供给互助,即当一个有线终端中的远端电源供给单元出现故障时,可以由其他远端电源供给单元代替其为该有线终端进行供电。
本发明提供的第十五种具体实施例如图18所示:
图18所示的系统与图17所示的系统的区别在于:图18所示的系统引入多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无线设备与有线终端用多对信号或数据线网状连接。通过无线设备的交换汇聚单元,无线设备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间及有线终端间可以做“1+1”、“N+1”备份或用资源池的冗余方法备份。例如,当有线终端B1a与无线设备间的有线信号或数据线缆出现故障时,有线终端B1a、B1b、B1c和B1d可以通过有线终端B2c,再通过有线终端B2a和无线设备相连。
总之,本发明通过分布式设备技术和远程供电技术,可以解决无线网络规划与有线网络规划矛盾问题。使得运营商B可以先按无线网络规划方法为无线设备选址,建设无线接入网。然后,根据市场对有线接入的需求,再按有线网络规划方法为有线终端选址,通过对无线设备升级增加有线接入处理模块、汇聚模块、远程供电模块与有线终端互联,形成无线有线综合接入设备的完整结构,完成同一地域的无线有线接入网统一建设,保证有线网络规划和无线网络规划都能达到最优。
本发明中,有线远端装置无需交流供电,无需蓄电池组、UPS、发电机组或是第二路市电做电源备份,而且,有线远端装置可全密封放在室外或地埋,无需机房。另外,无线设备和有线远端装置间的线缆可以利用移动运营商原有的线缆资源,避免全部重新铺设。因此,本发明的实现可以使得新增加的有线网络中的有线远端装置可远程维护,降低了维护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包括无线设备和有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线设备具体包括有线近端装置和有线远端装置,所述的有线近端装置设置于无线设备中,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独立于无线设备设置;
所述的有线近端装置包括供电单元和有线接入处理单元,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包括有线终端;
或者,
所述的有线近端装置包括供电单元,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包括有线终端和有线接入处理单元;
所述供电单元用于为所述有线近端装置供电,并通过有线线缆为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通过有线线缆与所述的有线近端装置拉远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电单元包括中心电源供给单元和电源备份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中心电源供给单元设置在无线设备中,为所述无线设备供电,和/或通过有线线缆与远端电源供给单元相连,为有线远端装置供电,和/或直接通过有线线缆与所述有线终端相连,为有线终端供电;
所述的电源备份单元设置在无线设备中,用于作为中心电源供给单元的备份电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中还包括:
远端电源供给单元,通过有线线缆与有线近端装置中的供电单元连接,从有线近端装置中的供电单元取得电能,用于为有线远端装置供电;
或者,
直接通过有线线缆与所述有线终端单元相连,为有线终端单元供电;
或者,通过有线线缆与下一级有线远端装置的远端电源供给单元相连,为下一级有线远端装置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线近端装置和/或有线远端装置还包括汇聚单元,且:
所述汇聚单元设置在有线近端装置中,将所述有线远端装置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信号汇聚后接入所述有线近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并将所述有线近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
或者,
所述汇聚单元设置在有线远端装置中,通过有线线缆与有线近端装置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拉远相连,与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拉远相连;用于将多个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接入信号汇聚后发送给有线近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并将所述有线近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
或者,
所述汇聚单元设置在有线远端装置中,通过有线线缆与有线远端装置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相连,与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拉远相连;用于将多个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接入信号汇聚后发送给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并将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为带远程供电的综合接入设备IAD,所述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为以太网交换模块;
或者,
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为带远程供电的以太网交换机,所述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为路由器模块;
或者,
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为带远程供电的光网络单元ONU,所述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为光线路终端OLT;
或者,
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为带远程供电的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DSLAM室外机,所述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为DSLAM接入处理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为多个时,则所述的各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通过交换汇聚单元与有线终端连接通信,所述的各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之间基于所述的交换汇聚单元相互备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换汇聚单元设置在有线近端装置或有线远端装置中,将所述有线远端装置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信号汇聚后选择接入所述有线近端装置或有线远端装置中的一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并将所述有线近端装置或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有线远端装置中的有线终端;
或者,
所述交换汇聚单元分别设置在有线近端装置和有线远端装置中,设置于有线近端装置中的第一交换汇聚单元与设置于有线远端装置中的第二交换汇聚单元之间拉远相连,且所述第二交换汇聚单元与有线终端也拉远相连;第二交换汇聚单元用于将多个有线远端装置的有线终端接收到的有线接入信号汇聚后发送给第一交换汇聚单元,并由第一交换汇聚单元选择接入有线近端装置的一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第一交换汇聚单元还将有线近端装置中的各个有线接入处理单元产生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交换汇聚单元,并由第二交换汇聚单元选择接入有线远端装置的一个有线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有线远端装置为多个时,则所述的各个有线远端装置之间采用星形、环形或网状结构进行互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个有线远端装置分别包含远端电源供给单元时,是各个远端电源供给单元之间采用星形、环形或共享总线的方式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个远端电源供给单元之间还互为备份连接设置,当任一个有线终端的远端电源供给单元出现故障时,则切换到其他一个正常的远端电源供给单元为该有线终端供电。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0936811A CN100396041C (zh) | 2005-09-01 | 2005-09-01 | 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 |
DE602006021047T DE602006021047D1 (zh) | 2005-09-01 | 2006-08-29 | |
PCT/CN2006/002213 WO2007025469A1 (fr) | 2005-09-01 | 2006-08-29 |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de reseau multimode |
AT06775530T ATE504175T1 (de) | 2005-09-01 | 2006-08-29 | Multimodales netzwerk-kommunikationssystem |
EP06775530A EP1947873B1 (en) | 2005-09-01 | 2006-08-29 | Multi-mode network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2/040,513 US20080186878A1 (en) | 2005-09-01 | 2008-02-29 | Multimode network communication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0936811A CN100396041C (zh) | 2005-09-01 | 2005-09-01 | 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63115A CN1863115A (zh) | 2006-11-15 |
CN100396041C true CN100396041C (zh) | 2008-06-18 |
Family
ID=37390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936811A Active CN100396041C (zh) | 2005-09-01 | 2005-09-01 | 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396041C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161527A3 (ar) * | 2019-02-10 | 2021-05-06 | احمد محمد سيد | السنترال السلكي اللاسلكي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99657B (zh) * | 2008-09-22 | 2014-03-12 | 王晓鹏 | 远程有、无线宽带网络及电源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265420A2 (en) * | 2001-06-07 | 2002-12-11 | Nokia Corporation | A method for distinguishing client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communication device |
CN1424845A (zh) * | 2002-12-20 | 2003-06-18 | 蔡虹 | 配接有线报警设备的无线接入系统 |
CN1464710A (zh) * | 2002-06-18 | 2003-12-31 |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有线无线一体化的集团用户接入系统和方法 |
CN1471296A (zh) * | 2002-07-24 | 2004-01-28 | Lg������ʽ���� | 在至少两种通信模式中操作终端的系统和方法 |
US20040242230A1 (en) * | 2003-05-29 | 2004-12-02 | Seon-Soo Rue | Complex wireless service arrangement using wired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2005
- 2005-09-01 CN CNB2005100936811A patent/CN100396041C/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265420A2 (en) * | 2001-06-07 | 2002-12-11 | Nokia Corporation | A method for distinguishing client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communication device |
CN1464710A (zh) * | 2002-06-18 | 2003-12-31 |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有线无线一体化的集团用户接入系统和方法 |
CN1471296A (zh) * | 2002-07-24 | 2004-01-28 | Lg������ʽ���� | 在至少两种通信模式中操作终端的系统和方法 |
CN1424845A (zh) * | 2002-12-20 | 2003-06-18 | 蔡虹 | 配接有线报警设备的无线接入系统 |
US20040242230A1 (en) * | 2003-05-29 | 2004-12-02 | Seon-Soo Rue | Complex wireless service arrangement using wired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161527A3 (ar) * | 2019-02-10 | 2021-05-06 | احمد محمد سيد | السنترال السلكي اللاسلكي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63115A (zh) | 2006-1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369179B2 (en) | Method for using power lin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
US10135493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elated device | |
KR102234059B1 (ko) | 무선 네트워크를 위한 아키텍처 | |
US11201003B2 (en) | Plug-in power and data connectivity micro grids fo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related methods of deploying such micro grids | |
US9285854B2 (en) | Modular combined optical data network and independent DC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 |
EP1947873B1 (en) | Multi-mode network communication system | |
RO112456B1 (ro) | Metoda si retea pentru alimentarea cu curent electric a telefonului unui abonat, dintr-o retea de cablu coaxial | |
WO2016026688A1 (en) | Reverse power feed system | |
US9094105B2 (en) | Method for using power lin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
CN104505942A (zh) | 基于数据总线的配电自动化馈线终端及其网络 | |
CN100396041C (zh) | 无线与有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 | |
CN100563185C (zh) | 有线与无线综合接入的网络通信系统 | |
US8208971B2 (en) | Integrated access system of wireless and wired network | |
CN100466798C (zh) | 多模无线网络通信系统 | |
WO2024198732A1 (zh) | 一种逆变系统、集群以及光伏系统 | |
CN100442737C (zh) | 多模有线网络通信系统 | |
CN208940002U (zh) | 一种供电局eLTE宽带专网系统 | |
US11611214B2 (en) | Power isolation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micro grids fo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related methods of providing power to micro grids | |
CN202261337U (zh) | 电力调度中的apn网络系统 | |
CN112736900A (zh) | 基于分体分层架构的配网分布式自愈系统及装置 | |
CN111314135A (zh) | 电力调度数据网 | |
CN103402188A (zh) | 基于无线平台的应急通信技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