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0363651C - 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 - Google Patents

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63651C
CN100363651C CNB2005100187875A CN200510018787A CN100363651C CN 100363651 C CN100363651 C CN 100363651C CN B2005100187875 A CNB2005100187875 A CN B2005100187875A CN 200510018787 A CN200510018787 A CN 200510018787A CN 100363651 C CN100363651 C CN 10036365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haft
clutch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controlled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187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02353A (zh
Inventor
吴森
张树森
李�杰
田绍鹏
曹正策
张振宇
陈勇
熊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Polytechnic Tongyu Xinyuan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Priority to CNB20051001878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363651C/zh
Publication of CN1702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02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365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3651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装置。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其特征是它包括第一轴(S1)、第二轴(S2)、第三轴(S3)、第四轴(S4)、第一过渡传动轴(S5)、第二过渡传动轴(S6)、箱体、第一电控离合器(C1)、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第一齿轮(Z1)、第二齿轮(Z2)、第三齿轮(Z3)、第四齿轮(Z4)、第五齿轮(Z5)、第六齿轮(Z6)、第七齿轮(Z7)、第八齿轮(Z8)、第九齿轮(Z9)、第十齿轮(Z10),第一轴(S1)的左端与电动机(M1)相连,第一轴(S1)的右端部固定第一齿轮(Z1),第二轴(S2)的左端与内燃机(E)相连,第二轴(S2)的右端部固定第四齿轮(Z4)。本发明集离合、动力合成、变速功能于一体。

Description

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以燃油和电为能源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一般由发动机、主离合器、电机、动力合成装置、变速器、蓄电池、传动轴、后桥及车轮组成。为了实现离合,动力合成和变速功能,现存的装置采取了两种技术路线:一种为离合器,动力合成装置,变速器分开,为独立的结构,其缺点是联接传动机构零件多,空间布置及系统装配困难;另一种为高度集成方式,典型结构为行星齿轮机构,它的优点是空间尺寸很小,十分紧凑,其缺点是对于发动机和电机要求按照机构所允许的空间尺寸重新设计,而无法从现有的发动机和电机系列中选型,而且加工困难,控制复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离合、动力合成、变速功能于一体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其特征是它包括第一轴S1、第二轴S2、第三轴S3、第四轴S4、第一过渡传动轴S5、第二过渡传动轴S6、箱体B、第一电控离合器C1、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第一齿轮Z1、第二齿轮Z2、第三齿轮Z3、第四齿轮Z4、第五齿轮Z5、第六齿轮Z6、第七齿轮Z7、第八齿轮Z8、第九齿轮Z9、第十齿轮Z10。第一轴S1的左端与电动机M1相连,第一轴S0的右端部固定第一齿轮Z1。第二齿轮Z2、第三齿轮Z3分别固定在第一过渡传动轴S5上,第二齿轮Z2与第一齿轮Z1处于啮合状态。第二轴S2的左端与内燃机E相连,第二轴S2的右端部固定第四齿轮Z4。第三齿轮Z3与第四齿轮Z4处于啮合状态。第三轴S3的右端与电动机M2相连,第三轴S3的左端部固定第五齿轮Z5。第六齿轮Z6固定在第二过渡传动轴S6的左部。第五齿轮Z5与第六齿轮Z6处于啮合状态。
第七齿轮Z7、第九齿轮Z9分别由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空套在第二过渡传动轴S6的左部,第七齿轮Z7和第二电控离合器C2刚性联接,第九齿轮Z9和第三电控离合器C3刚性联接,两者通过电控离合器与第二过渡传动轴S6接合:当第二电控离合器C2分离时,第七齿轮Z7空套在第二过渡传动轴S6上,当第二电控离合器C2接合时,第七齿轮Z7通过第二电控离合器C2与第二过渡传动轴S6接合;当第三电控离合器C3分离时,第九齿轮Z9空套在第二过渡传动轴S6上,当第三电控离合器C3接合时,第九齿轮Z9通过第三电控离合器C3与第二过渡传动轴S6接合。
第四轴S4的右端与车辆的传动轴相连,第四轴S4的左部分别固定有第八齿轮Z8和第十齿轮Z10。第七齿轮Z7与第八齿轮Z8处于啮合状态,第九齿轮Z9与第十齿轮Z10也处于啮合状态。第一过渡传动轴S5的右端与第二过渡传动轴S6的左端由第一电控离合器C1相联。
上述的第一齿轮Z1、第二齿轮Z2、第三齿轮Z3、第四齿轮Z4、第五齿轮Z5、第六齿轮Z6、第七齿轮Z7、第八齿轮Z8、第九齿轮Z9、第十齿轮Z10位于箱体B内,第一轴S1、第二轴S2、第三轴S3、第四轴S4分别穿过箱体由轴承与箱体相固定。根据系统所传递的转矩大小及结构需要,第一电控离合器C1、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的安置位置有三种选择:①第一电控离合器C1、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全部置于箱体之内(如图1所示);②第一电控离合器C1、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全部置于箱体之外(或者第一电控离合器C1部分位于箱体之外,如图2所示);③第一电控离合器C1置于箱体之内,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置于箱体之外。
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
1.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集离合,动力合成,变速功能于一体,减少了过渡传动零件,结构紧凑,减少了整体空间尺寸和整体的质量。
2.第一轴S1,第二轴S2、第三轴S3、第四轴S4根据工作的要求,既可以作为转矩轴,也可以作为轴。第一轴S1和第二轴S2还可以实现转矩的零输入或零输出,因而可实现的工作模式多,自由度大。
3.本发明的控制执行机构为第一电控离合器C1、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控制执行机构工作原理单一,易于实现自动控制。
4.本发明均为机构传动,传动效率高,其箱体的零件主要为齿轮和轴类零件,加工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结构示意图(离合器全部在箱体内)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离合器全部在箱体外)
图3是本发明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中的装配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适用于内燃机与蓄电池组共用组成的双能源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其功能为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动力耦合,以及实现自动变速。
如图1、图2、图3所示,
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它包括第一轴S1、第二轴S2、第三轴S3、第四轴S4、第一过渡传动轴S5、第二过渡传动轴S6、箱体B、第一电控离合器C1、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第一齿轮Z1、第二齿轮Z2、第三齿轮Z3、第四齿轮Z4、第五齿轮Z5、第六齿轮Z6、第七齿轮Z7、第八齿轮Z8、第九齿轮Z9、第十齿轮Z10。第一轴S1的左端与电动机M1相连,第一轴S1的右端部固定第一齿轮Z1。第二齿轮Z2、第三齿轮Z3分别固定在第一过渡传动轴S5上,第二齿轮Z2与第一齿轮Z1处于啮合状态。第二轴S2的左端与内燃机E相连,第二轴S2的右端部固定第四齿轮Z4。第三齿轮Z3与第四齿轮Z4处于啮合状态。第三轴S3的右端与电动机M2相连,第三轴S3的左端部固定第五齿轮Z5。第六齿轮Z6固定在第二过渡传动轴S6的左部。第五齿轮Z5与第六齿轮Z6处于啮合状态。
第七齿轮Z7、第九齿轮Z9分别由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空套在第二过渡传动轴S6的左部,第七齿轮Z7和第二电控离合器C2刚性联接,第九齿轮Z9和第三电控离合器C3刚性联接,两者通过电控离合器与第二过渡传动轴S6接合:当第二电控离合器C2分离时,第七齿轮Z7空套在第二过渡传动轴S6上,当第二电控离合器C2接合时,第七齿轮Z7通过第二电控离合器C2与第二过渡传动轴S6接合;当第三电控离合器C3分离时,第九齿轮Z9空套在第二过渡传动轴S6上,当第三电控离合器C3接合时,第九齿轮Z9通过第三电控离合器C3与第二过渡传动轴S6接合。
第四轴S4的右端与车辆的传动轴相连,第四轴S4的左部分别固定有第八齿轮Z8和第十齿轮Z10。第七齿轮Z7与第八齿轮Z8处于啮合状态,第九齿轮Z9与第十齿轮Z10也处于啮合状态。第一过渡传动轴S5的右端与第二过渡传动轴S6的左端由第一电控离合器C1相联。
上述的第一齿轮Z1、第二齿轮Z2、第三齿轮Z3、第四齿轮Z4、第五齿轮Z5、第六齿轮Z6、第七齿轮Z7、第八齿轮Z8、第九齿轮Z9、第十齿轮Z10位于箱体B内,第一轴S1、第二轴S2、第三轴S3、第四轴S4分别穿过箱体由轴承与箱体相固定。根据系统所传递的转矩大小及结构需要,第一电控离合器C1、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的安置位置有三种选择:①第一电控离合器C1、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全部置于箱体之内(如图1所示);②第一电控离合器C1、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全部置于箱体之外(或者第一电控离合器C1部分位于箱体之外,如图2所示);③第一电控离合器C1置于箱体之内,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置于箱体之外。
工作原理:
第一电控离合器C1分离,因第一过渡传动轴S5和第二过渡传动轴S6分离,故第一轴S1、第一过渡传动轴S5、第二轴S2和第三轴S3、第二过渡传动轴S6、第四轴S4各自分别工作。当第一电控离合器C1接合时,第一轴S1、第二轴S2、第三轴S3的动力通过第一过渡传动轴S5和第二过渡传动轴S6及轴上的齿轮进行动力耦合,然后从第四轴S4输出。
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与第七齿轮Z7、第八齿轮Z8、第九齿轮Z9、第十齿轮Z10组成两档变速机构。第七齿轮Z7、第九齿轮Z9空套在第二过渡传动轴S6上,它们与第二过渡传动轴S6的结合要靠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来操纵。
当第二电控离合器C2接合,第三电控离合器C3分离时,第七齿轮Z7与第二过渡传动轴S6结合,第九齿轮Z9空转,运动由第七齿轮Z7传给第八齿轮Z8,驱动力通过第四轴S4输出;当第二电控离合器C2分离,第三电控离合器C3接合时,第七齿轮Z7空转,第九齿轮Z9与第四轴S4结合,运动由第九齿轮Z9传给第十齿轮Z10,驱动力通过第四轴S4输出。
如图3所示,
第一轴S1与电动机M1相连,第二轴S2与内燃机E相连。第三轴S3与电动机M2相连,第四轴S4与传动轴相连。
电动机M1和电动机M2均为调速电机,其工作状态分为驱动、发电或空转三种状态。车辆的动力电池组为电机提供能源。
工作状态:
(1)车辆纯电动工作:
第一电控离合器C1分离,内燃机E停机,电机M1空载,电机M2为驱动状态。
当第二电控离合器C2接合,第三电控离合器C3分离:
则: n 4 = n 3 × Z 5 Z 6 × Z 7 Z 8 ; T 4 = T 3 × Z 6 Z 5 × Z 8 Z 7
当第二电控离合器C2分离,第三电控离合器C3接合:
则: n 4 = n 3 × Z 5 Z 6 × Z 9 Z 10 ; T 4 = T 3 × Z 6 Z 5 × Z 10 Z 9
(2)起动发动机:
第一电控离合器C1分离,电机M1为驱动状态。由电机M1起动发动机,当达到发动机起动转速时,发动机供油系统供油,点燃发动机,然后电机M1转变为空转状态或发电状态。
(3)车辆以混合动力的串联方式工作:
第一电控离合器C1分离,内燃机E工作,电机M1为发电状态,电机M2为驱动状态。
n 2 = n 1 × Z 1 Z 2 × Z 3 Z 4 ; T 2 = T 1 × Z 2 Z 1 × Z 4 Z 3
第四轴S4的工作状态同纯电动工作状态。
(4)车辆以混合动力并联方式工作:
内燃机E处于工作状态,第一电控离合器C1接合。
第一过渡传动轴S5和第二过渡传动轴S6同速,其转速由与内燃机相联的第二轴S2和固定第三齿轮Z3、第四齿轮Z4决定,电机M1和电机M2通过第一轴S1、第三轴S3以及第一齿轮Z1、第二齿轮Z2、第五齿轮Z5、第六齿轮Z6与第一过渡传动轴S5和第二过渡传动轴S6相连,其转速由第一过渡传动轴S5和第二过渡传动轴S6决定。根据控制策略的要求,电机M1和电机M2可以分别处于发电、空转或驱动的工作方式。
当第二电控离合器C2接合,第三电控离合器C3分离,
则: n 4 = n 2 × Z 4 Z 3 × Z 7 Z 8 ; T 4 = T 2 × Z 3 Z 4 × Z 8 Z 7
当第二电控离合器C3接合,第三电控离合器C2分离,
则: n 4 = n 2 × Z 4 Z 3 × Z 9 Z 10 ; T 4 = T 2 × Z 3 Z 4 × Z 10 Z 9
①内燃机E工作,电动机M1、电动机M2处于空转状态。
②内燃机E工作,电动机M1、电动机M2处于工作状态。
设电动机驱动力矩为正力矩,电动机处于发电状态则为负力矩:
则第二过渡传动轴S6的力矩为T6为:
T 6 = T 2 × Z 3 Z 4 + T 1 × Z 2 Z 1 + T 3 × Z 6 Z 5
第二电控离合器C2接合,第三电控离合器C3分离:
T 4 = T 6 × Z 8 Z 7 = ( T 2 × Z 3 Z 4 + T 1 × Z 2 Z 1 + T 3 × Z 6 Z 5 ) × Z 8 Z 7
第三电控离合器C3接合,第二电控离合器C2分离:
T 4 = T 6 × Z 10 Z 9 = ( T 2 × Z 3 Z 4 + T 1 × Z 2 Z 1 + T 3 × Z 6 Z 5 ) × Z 10 Z 9
(5)倒车
第一电控离合器C1分离,而根据实际路况的要求,第二电控离合器C2和第三电控离合器C3之中,将有一个接合,另一个将分离,电机M2反向旋转。
(6)减速时制动能量回收
第一电控离合器C1分离,电动机M2处于发电状态,第二电控离合器C2和第三电控离合器C3保持原工作状态。
(7)停车
第一电控离合器C1、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均分离。

Claims (3)

1.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其特征是它包括第一轴(S1)、第二轴(S2)、第三轴(S3)、第四轴(S4)、第一过渡传动轴(S5)、第二过渡传动轴(S6)、箱体(B)、第一电控离合器(C1)、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第一齿轮(Z1)、第二齿轮(Z2)、第三齿轮(Z3)、第四齿轮(Z4)、第五齿轮(Z5)、第六齿轮(Z6)、第七齿轮(Z7)、第八齿轮(Z8)、第九齿轮(Z9)、第十齿轮(Z10),第一轴(S1)的左端与电动机(M1)相连,第一轴(S1)的右端部固定第一齿轮(Z1),第二齿轮(Z2)、第三齿轮(Z3)分别固定在第一过渡传动轴(S5)上,第二齿轮(Z2)与第一齿轮(Z1)处于啮合状态,第二轴(S2)的左端与内燃机(E)相连,第二轴(S2)的右端部固定第四齿轮(Z4),第三齿轮(Z3)与第四齿轮(Z4)处于啮合状态,第三轴(S3)的右端与电动机(M2)相连,第三轴(S3)的左端部固定第五齿轮(Z5),第六齿轮(Z6)固定在第二过渡传动轴(S6)的左部,第七齿轮(Z7)、第九齿轮(Z9)分别由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空套在第二过渡传动轴(S6)的左部,第四轴(S4)的右端与传动轴相连,第四轴(S4)的左部分别固定有第八齿轮(Z8)、第十齿轮(Z10),第五齿轮(Z5)与第六齿轮(Z6)处于啮合状态,第七齿轮(Z7)与第八齿轮(Z8)处于啮合状态,第九齿轮(Z9)与第十齿轮(Z10)处于啮合状态,第一过渡传动轴(S5)的右端与第二过渡传动轴(S6)的左端由第一电控离合器(C1)相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齿轮(Z1)、第二齿轮(Z2)、第三齿轮(Z3)、第四齿轮(Z4)、第五齿轮(Z5)、第六齿轮(Z6)、第七齿轮(Z7)、第八齿轮(Z8)、第九齿轮(Z9)、第十齿轮(Z10)位于箱体内,第一轴(S1)、第二轴(S2)、第三轴(S3)、第四轴(S4)分别穿过箱体由轴承与箱体相固定;第一过渡传动轴(S5)的左端、第二过渡传动轴(S6)的右端分别由轴承与箱体相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其特征是:第一电控离合器(C1)、第二电控离合器(C2)、第三电控离合器(C3)置于箱体之内。
CNB2005100187875A 2005-05-26 2005-05-26 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 Active CN100363651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187875A CN100363651C (zh) 2005-05-26 2005-05-26 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187875A CN100363651C (zh) 2005-05-26 2005-05-26 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02353A CN1702353A (zh) 2005-11-30
CN100363651C true CN100363651C (zh) 2008-01-23

Family

ID=35632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187875A Active CN100363651C (zh) 2005-05-26 2005-05-26 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63651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49262B4 (de) * 2007-10-15 2017-08-03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CN102275496B (zh) * 2011-05-26 2015-07-15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混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09352A1 (fr) * 2000-05-25 2001-11-30 Renault Groupe motopropulseur d'un vehicule hybride et son procede de commande
EP1281557A1 (fr) * 2001-07-31 2003-02-05 Renault s.a.s. Groupe motopropulseur hybride comportant un train épicycloidal verrouillable et dispositif de roue libre
JP2003165348A (ja) * 2001-12-03 2003-06-10 Honda Motor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504355A (zh) * 2002-11-21 2004-06-16 �����Զ�����ʽ���� 混合动力车变速控制系统
WO2005025911A1 (ja) * 2003-09-11 2005-03-24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変速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09352A1 (fr) * 2000-05-25 2001-11-30 Renault Groupe motopropulseur d'un vehicule hybride et son procede de commande
EP1281557A1 (fr) * 2001-07-31 2003-02-05 Renault s.a.s. Groupe motopropulseur hybride comportant un train épicycloidal verrouillable et dispositif de roue libre
JP2003165348A (ja) * 2001-12-03 2003-06-10 Honda Motor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504355A (zh) * 2002-11-21 2004-06-16 �����Զ�����ʽ���� 混合动力车变速控制系统
WO2005025911A1 (ja) * 2003-09-11 2005-03-24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変速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02353A (zh) 2005-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4181B (zh) 动力总成系统
CN101450609B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US9316291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US9783039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US20150176682A1 (en) Hybrid drive train for a motor vehicle
CN202180738U (zh) 汽车混合动力系统
US9371892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KR101500357B1 (ko) 하이브리드 자동차의 동력전달장치
CN102085795A (zh) 一种车用离合器动力藕合同步器换档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WO2009056042A1 (en) Hybrid power driving system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01209667A (zh) 混合动力输出装置
CN102328578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驱动系统及具有这种驱动系统的机动车辆
CN102490585A (zh) 一种汽车混合动力总成
US20110303048A1 (en) Adapter for Connecting a Countershaft Transmission with an Electric Hybrid System
CN201633523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N113954618A (zh) 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
CN109278534A (zh) 混动汽车动力系统
CN110576730A (zh) 混合动力变速器和车辆
CN111605395A (zh)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278530B (zh) 基于混合动力的四挡变速器动力系统
CN102248882A (zh) 一种混联混合动力耦合装置
JP2006007968A (ja) ハイブリット車両駆動伝達装置
CN111038247A (zh) 双离合混合动力耦合系统及车辆
CN109808480A (zh) 一种双离合器耦合的混合动力两档驱动系统
CN110901366B (zh) 混合动力变速箱、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TONGYU ZHICAI GROUP CO., LTD.;HENAN PROVINCE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WUH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NTERPRISE GROUP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0902

Owner name: WUH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NTERPRISE GROUP 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ffective date: 2011090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430070 WUHAN, HUBEI PROVINCE TO: 474500 NANYANG, HENAN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902

Address after: 474500, Nanyang County, Henan province Xixia County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after: HENAN TONGYU METALLURGY MATERIALS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070, Wuchang Road, Wuhan, Hubei Province, No. 5

Patentee before: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902

Address after: 430070, Wuchang Road, Wuhan, Hubei Province, No. 5

Patentee after: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070 Hubei Province, Wuhan city Hongshan District Luoshi Road No. 122

Patentee befor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WUH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ONGYU NEW ENERG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TONGYU ZHICAI GROUP CO., LTD.;HENAN PROVINCE

Effective date: 201206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474500 NANYANG, HENAN PROVINCE TO: 430223 WUHAN, HUBEI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618

Address after: 430223 Science Park, Polytechnic Road, University of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Hubei, East Lake

Patentee after: Wuhan Polytechnic Tongyu Xinyuan Power Co.,Ltd.

Address before: 474500, Nanyang County, Henan province Xixia County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before: HENAN TONGYU METALLURGY MATERIALS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