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38399C - 具备带空气过滤器自动清扫功能的室内单元的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具备带空气过滤器自动清扫功能的室内单元的空调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38399C CN100338399C CNB2004800074438A CN200480007443A CN100338399C CN 100338399 C CN100338399 C CN 100338399C CN B2004800074438 A CNB2004800074438 A CN B2004800074438A CN 200480007443 A CN200480007443 A CN 200480007443A CN 100338399 C CN100338399 C CN 100338399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ction
- suction nozzle
- air
- ventilation
- air fil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5/00—Filtering devices having feature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or for application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Auxiliary devices for filtration; Filter housing constructions
- B01D35/16—Cleaning-out devices, e.g. for removing the cake from the filter casing or for evacuating the last remnants of liqui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perfuming or deodoris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90—Cleaning of purification apparatu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2—Cleaning ducts or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机,在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主体的内部,收容热交换器和向室内吹入经过热交换器热交换的空气的风扇,在热交换器的上游侧的主体上安装空气过滤器。此外,具有与空气过滤器的吸入口相对且滑动自如地安装而用于吸入附着在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的吸嘴,并设置与吸嘴连通且与空气一同吸排尘埃的吸引排气装置,此外,在吸嘴上设置多个通风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自动清扫设在室内单元的空气吸入口上的空气过滤器的功能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以往的空调机,如图15及图16所示,以用于防止尘埃侵入主体11的内部的空气过滤器5设在热交换器10的前面,能够用手动清除附着在空气过滤器5上的尘埃的方式,装卸自如地构成。
此外,作为容易清扫空气过滤器的空调机,具有,通过具备旋转刷、旋转自如地支撑旋转刷同时覆盖其的刷子盖、与旋转刷同轴设置的小齿轮过滤器刷,将电动清除机的吸嘴连接在设在刷子盖上的吸入口上,沿空气过滤器上移动,用旋转刷一边刮取一边吸引堆积在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构成的空调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还提出了由捕集装置、清除装置、吸入装置、与吸入机构连接的载体通路、连接在载体通路上的软管、真空发生器、配置在真空发生器的吸入侧的分离器等构成的,自动吸入附着在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同时用分离器捕集该尘埃的空调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此外,还有,具有架设带状的空气过滤器的驱动轴及从动轴、驱动驱动轴的伺服电机、刷子、配设在排气管上的尘埃传感器及风扇、计算空气过滤器的连续使用时间的运算处理手段、控制手段,一边旋转带状的空气过滤器一边用刷子除去尘埃的空调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26331号公报(第2页、图1~4)
专利文献2:特开平1-75020号公报(第1~9页、第4图)
专利文献3:特开平6-74521号公报(第2页、图1)
但是,在具有装卸式的空气过滤器的以往的空气清洁器中,需要定期进行根据空调机的使用频率,从空调机取下空气过滤器,通过水洗或用清扫机等清除附着的尘埃的维护,十分麻烦。而且,在无进行周期性的维护的情况下,由于尘埃堆积在空气过滤器上,吸入空气的通气阻力增大,因此存在空调机的性能降低,或电力消耗增大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空调机中,每次清扫空气过滤器,取出电动清除机,将其吸嘴连接在刷子盖的吸入口上,必须使其沿空气过滤器上移动,存在非常费时和需要时间的问题。
此外,在采用专利文献2所述的过滤器装置的情况下,自动吸引附着在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但由于将该吸入的尘埃捕集在分离器中,所以需要定期清除处理堆积在分离器内的尘埃,很麻烦,同时如果贻误清除,就出现不能除去附着在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吸入空气的通气阻力增大,空调机的性能降低,或电力消耗增大的问题。
另外,在采用专利文献3所述的过滤器装置的情况下,需要与空气过滤器的总宽大致相同长度的长尺寸的刷子,此外,由于空气过滤器形成带状,因此存在厚度增大,主体的内在尺寸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往技术存在的如此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带空气过滤器自动清扫功能的室内单元的空调机,非常容易进行空气过滤器的清扫或维护,能够充分维持空调机的性能,同时防止增加电力消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机,具有在主体中收容有热交换器和风扇的室内单元,所述风扇用于向室内吹出经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其特征是:具备:安装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的所述主体上的空气过滤器;具有与该空气过滤器相面对的吸入口,用于吸入附着在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的滑动自如的吸嘴;与该吸嘴连通,将尘埃与空气一同吸引排出的吸引排气装置;连通该吸引排气装置和所述吸嘴的吸入管,此外,在所述吸嘴上设置多个通风路,缩短与所述多个通风路中的通风阻力较大的通风路连通的吸入口的长度。
根据此构成,能够自动进行空气过滤器的清扫,能够充分维持空调机的性能,同时防止增加电力消耗。此外,到吸嘴的前端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吸引力,能够用小功率的吸引排气装置局部地清扫过滤器全面。
此外,如果加大多个吸嘴的通风路中的通风阻力大的通风路的宽度,或缩短与通风阻力大的通风路连通的吸入口的长度,或在多个通风路的各自上设置缩小通风路的整流板,能够使吸嘴内的通风阻力更加均匀化,提高吸尘效率。
另外,如果设置依次开闭所述多个通风路的开闭装置,能够用很小输出功率的吸引排气装置,发挥强的吸引性能。
此外,通过使吸引排气装置的输出可调,能够根据附着在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的附着量变化吸引力,将电力消耗抑制在所需最小限,或在因某种理由在吸嘴中形成通风阻力高的通风路的情况下,通过只在使用该通风路吸引清扫时升高吸引力,也能够进行空气过滤器的彻底的清扫。
此外,如果在吸嘴上设置在吸入口和吸入管的连接部的之间可延长的隔壁,随着远离连接部,增大形成在该隔壁上的贯通口的宽度或形成在隔壁上的多个通风口的面积,确实能够用小的吸引力吸尘,同时吸嘴紧凑,能够在不降低送风性能的情况下收纳在室内单元的限定的空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主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线I-I的剖面图。
图3是沿图1中的线II-II的剖面图。
图4是设在图1的室内单元上的过滤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设在图4的过滤器装置上的吸嘴的纵剖面图。
图6A是设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上的吸嘴的侧视图。
图6B是图6A是的吸嘴的主视图。
图7A是表示吸嘴的变形例的沿图6A中的线III-III的剖面图。
图7B是表示吸嘴的另一变形例的沿图6A中的线III-III的剖面图。
图7C是表示吸嘴的又一变形例的沿图6A中的线III-III的剖面图。
图7D是表示吸嘴的又一变形例的沿图6A中的线III-III的剖面图。
图8是设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上的过滤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设在图8的过滤器装置上的吸嘴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吸嘴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吸嘴的另一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吸嘴的又一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3是设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上的吸嘴的侧视图,主要表示开通通风路A的状态。
图14是与图13相同的侧视图,主要表示开通通风路A的状态。
图15是以往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主视图。
图16是沿图15中的线IV-IV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图3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图1是室内单元的主视图、图2及图3分别是沿图1中的线I-I及线II-II的剖面图。
如图1~图3所示,在室内单元主体11的内部,收容热交换器10、用于通过热交换器10吸取室内空气,向室内吹入经过热交换器10热交换的空气的风扇14、设在热交换器10的上游侧的过滤器装置1,通过运转风扇14,从多个由主体11的前面横跨上面地形成的吸入口(未图示)吸入空气,通过设在吸入口和热交换器10的之间的过滤器装置1,清除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埃。
如图4所示,过滤器装置1,具备:过滤器框架2;安装在过滤器框架2上的空气过滤器5;沿空气过滤器5的上游侧的面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箭头A)滑动自如的吸嘴4;吸入管3,安装在过滤器框架2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侧)的主体11,同时确保密封地滑动自如地连接吸嘴4的一端;吸引排气装置6,连接在吸入管3上,与空气一同吸引、排出尘埃;排气管7,一端连接在吸引排气装置6上,另一端向室外开口。
如图5所示,吸嘴4是中间部弯曲、纵长地形成,向垂直方向延长,在与空气过滤器5相对的一侧设置2~3mm宽的缝状的吸入口4a。此外,在吸嘴4的内部,形成向纵向分离吸嘴4的内部的多个(例如,6个)吸入通风路。
使吸嘴4左右滑动的驱动手段,由连结在吸嘴4的吸入管3侧的驱动用丝8、和驱动驱动用丝8的驱动电机9构成。
另外,图4所示的空气过滤器5,装卸自如地安装在过滤器框架2上,而过滤器框架2可以是主体11的一部分,也可以在主体11上固定空气过滤器5,形成不能装卸的构成。
以下,说明上述构成的过滤器装置1的工作。
如果在空调机停止运转后,吸引排气装置6开始运转,就从与吸入管3连通的吸嘴4的吸入口4a开始吸入空气。然后,配置在空气过滤器5的一端侧的吸嘴4,通过与驱动电机9连结的驱动用丝8,朝空气过滤器5的另一端侧,向箭头A的方向滑动,同时吸取附着在空气过滤器5的表面上的尘埃,从排气管7排到室外。吸嘴4全面清扫空气过滤器5的表面,在到达空气过滤器5的另一端侧时,如果逆转驱动电机9,吸嘴4就向返回到初期位置的方向移动,能够再次清扫空气过滤器5的表面。
此处,被吸嘴4吸入的空气,由于通过设在其内部的多个吸入通风路4b,因此吸嘴4的吸引力被强化,吸尘效率提高。即,在吸嘴4的内部无多个吸入通风路4b的情况下,吸入口4a处的风速是越接近吸嘴4和吸入管3的连接部(吸嘴4的下端部)则越快(因此,风量大),随着远离吸嘴4和吸入管3的连接部,风速(吸引空气量)减小,但是通过在吸嘴4的内部设置多个通风路4b,吸嘴4能够与吸入口4a的纵向位置无关地,大致均等地吸引空气。
实施方式2
图6A及图6B表示设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上的吸嘴4,在吸嘴4的吸入口4a和吸入管3的连接部的之间设置向纵向延长的隔壁4c,在隔壁4c上,设置开口宽度在吸入管3的连接部的附近小,随着远离连接部渐渐变大的贯通口4d。
由于其它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吸嘴4吸入空气时,由于在吸嘴4内的隔壁4c上形成开口宽度朝上方逐渐增大的贯通口4d,所以吸入口4a处的风速,不管离吸入管3的距离如何,都大致一致,能够高效率地吸取附着在空气过滤器5的表面整体上的尘埃。因此,确实能够用小的吸引力吸尘,同时,吸嘴4紧凑,能够在不降低送风性能的情况下收纳在室内单元的限定的空间内。
图7A表示吸嘴4的变形例,通过多个(例如,2个)隔离部4e,将图6B所示的贯通口4d分割成多个(例如,3个)贯通口4d1。
图7B表示吸嘴4的另一变形例,随着远离吸嘴4和吸入管3的连接部,阶段地增大贯通口4d2的宽度。
另外,图7C表示吸嘴4的又一变形例,随着远离吸嘴4和吸入管3的连接部,阶段地增大贯通口4d3的宽度,同时在宽度不同的部分设置隔离部4e。
另外,图7D表示吸嘴4的又一变形例,代替图7C所示的矩形贯通口4d3,采用椭圆形的贯通口4d4,随着远离吸嘴4和吸入管3的连接部,增大其面积。
另外,在图7A、图7C或图7D的例中,在隔壁4c上形成多个贯通口4d1(4d3或4d4),随着远离吸嘴4和吸入管3的连接部,增大吸嘴的面积。
此外,也能够采用图6B或图7A~图7D以外的贯通口,只要开口宽度或开口面积是吸嘴4和吸入管3的连接部的附近小,随着远离连接部增大的形状,无论采用何种形状都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8表示设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上的过滤器装置1,该过滤器装置1,代替设在所述实施方式1或2的过滤器装置1上的吸入管3,通过弯曲自如的吸入管15,连接吸嘴4和吸引排气装置6。
吸入管15,其一端部连结在吸引排气装置6上,其另一端部,从吸引排气装置6看,连结在吸嘴4的下端部上的相反侧的侧面上,其中间部弯曲成大致U字状。此外,吸嘴4,通过设在过滤器框架2的上下端上的导轨16,能够与空气过滤器5保持很窄的间隙地,顺利地左右移动。
在上述构成的过滤器装置1中,如果吸引排气装置6开始运转,位于空气过滤器5的一端侧的吸嘴4,就通过与驱动电机9连结的驱动用丝8向箭头A的方向滑动,但由于弯曲自如地构成连结吸嘴4和吸引排气装置6的吸入管15,所以随着吸嘴4的滑动,吸入管15弯曲,吸嘴4与其位置无关,一直与吸引排气装置6连通。
另外,吸入管15的长度,在将吸嘴4配置在空气过滤器5的另一端侧时,以能够多少具有配合公差地弯曲吸入管15的方式设定。
除以上说明的吸嘴4外,由于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或2相同,所以其说明省略。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吸嘴4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由空气过滤器5侧看吸嘴的剖面图)。吸入管15连结在吸嘴4的下端部。另外,实际的吸嘴4,如图8所示,沿空气过滤器5折弯,但在图9中,为便于看图,以笔直地延伸吸嘴4的状态图示。
如图9所示,吸嘴4的内部,从用于吸引附着在空气过滤器5上的尘埃的缝状的吸入口4a,被多个分流板22分离成多个通风路,并与吸入管15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成4个通风路,由靠近吸入管15的通风路开始,依次规定为通风路A、B、C、D,各通风路吸引的吸入口4a的风速分别规定为风速VA、VB、VC、VD。由于空气过滤器5的吸引清扫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风速,所以必须使风速VA~VD均匀化,同时确保足够的风速。此外,将各通风路的通路宽度规定为ta、tb、tc、td。在图中,中空箭头表示风的流动。
在无分流板22的吸嘴中,由于接近吸入管15的通风路A的阻力小于其它B、C、D的通风路的阻力,所以风的流动集中在通风路A。其结果,风速VA最高,随着接近吸嘴4的前端,风速按VB、VC、VD的顺序降低。如上所述,由于空气过滤器5的吸引清扫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风速,所以越接近吸嘴4的前端,清扫能力越低。因此,为了吸嘴4前端部的通风路D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即使对于通风路A是已达到所需以上的风速,也不得不提高吸引排气装置6的输出,需要大功率的吸引排气装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分流板22,使通风路A~D的阻力均匀化,使风速VA~VD均匀化。其结果,即使用小功率的吸引排气装置6,到吸嘴4的前端,也都能够发挥充分的吸引力。
另外,能够利用分流板22使各通风路A~D相当均匀化,但是尽管如此,由于从各通风路A~D的吸入口4a到吸入管15的通风路长度,越达到吸嘴4前端的通风路A~D(即按通风路A、B、C、D的顺序)越长,产生通风路A~D间的通风阻力差,所以风速VA~VD不完全均匀。
因此,在各通风路A~D的通路宽度ta、tb、tc、td中,最大地增加通风阻力大的通风力D的通路宽度td的尺寸,以下按tc、tb、ta的顺序变窄通路宽度。由于通路宽度大的通风路A~D的阻力减小,所以通过以使通风阻力相等的方式设定ta、tb、tc、td的尺寸,能够更加使风速VA~VD均匀化,即使用小功率的吸引排气装置6,到吸嘴4的前端,也能够发挥充分的吸引力。
图10表示吸嘴4的变形例,通过扩大通风阻力大的通风路A~D的途中部分的通风路宽度,能够降低通风路整体的通风阻力,并且即使用小功率的吸引排气装置6,到吸嘴4的前端,也能够发挥充分的吸引力。
图11表示吸嘴4的另一变形例,进一步降低各通风路A~D中的通风阻力。
如果详细叙述则如下。通过设置分流板22,各通风路A~D的风速VA~VD大致均匀化,但是各通风路A~D中的风速(以下,称为通风路内风速)产生微小的差。例如,如果以图9中的通风路D为例,即使在通风路D中,靠近通风阻力低的吸入管15的风速VD1,大于靠近吸嘴4前端的风速VD2。要尽量抑制如此的风速差,有效的方法是缩短每个通风路的吸引口4a的开口长度,增加分流数,但在此种情况下,由于也增加分流板22的数量,按其板厚程度变窄总的通风路,相反不会增加通风阻力,所以分流数优选在通风路内风速差的容许的范围内尽量少地设定。
可是,由于通风路内风速差有通风路的厚度越小越恶化的倾向,所以最好充分地设定吸嘴4的厚度,但从室内单元内的收容性等方面考虑,在需要部分减薄吸嘴4的厚度时,在减薄厚度的部分流通的通风路的通风阻力增大,通风路内风速差增大。因而,要用最小的分流数将吸嘴4的通风路内风速差抑制在容许范围内,关于通风阻力大的通风路,即吸嘴4的厚度减薄的部分的通风路,最好形成只缩短吸入口4a的长度的构成。
如图11所示,在将吸嘴4的总长设在300mm、以虚线为界将吸嘴4前端侧设定为厚度t=8mm、吸入管15侧设定在厚度t=12mm的尺寸的情况下,优选,配置在厚度t=12mm的部分上的通风路沿分流的吸入口4a加长到长90mm(宽度大约2mm),配置在厚度t=8mm的部分上的通风路沿分流的吸入口4a缩短到长60mm(宽度大约2mm)。通过如此构成,能够用最小的分流数使吸嘴4整体的通风阻力达到最小,同时抑制各通风路A~D的通风路内风速差。
图12表示吸嘴4的又一变形例,在各通风路A~D上设置缩小通风路A~D的整流板。
如果详细叙述,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使吸嘴4的各通风路A~D的风速均匀化,但因受吸嘴4的尺寸的制约,不能确保所需的分流数,有时出现大的通风路内风速差。在此种情况下,如图12所示,通过在每个通风路上设置缩小通风路A~D的整流板23,能够抑制通风路内风速差。
如上所述,因各通风路A~D中的通风阻力的差,靠近吸入管15的风速大于靠近吸嘴4前端的风速。因此,通过在各通风路A~D的中央部附近设置形成开口部24的整流板23,使通风路内的通风阻力均匀化,改进通风路内风速差。当然优选,根据通风路的形状,将整流板23的位置或开口部24的位置设定在最佳的位置上。根据如此的构成,即使按限定的分流数,也能够抑制各通风路A~D的通风路内风速差。
实施方式4
图13表示设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上的过滤器装置1的一部分,设置依次开闭图9所示的吸嘴4的通风路A~D的通风路开闭装置。
通风路开闭装置,具有:通风路切换板25,设在吸嘴4和吸入管15的连结部上,用于打开通风路A~D中的1个,同时关闭通风路A~D中的其他通风路;设在通风路切换板25上的从动齿轮26;与从动齿轮26啮合的驱动齿轮27;驱动驱动齿轮27的步进电机等驱动手段28。通风路切换板25,通过驱动手段28,经由驱动齿轮27及从动齿轮26滑动。
图13是打开通风路A、关闭其它通风路B、C、D的状态。如果通过驱动手段28,使通风路切换板25从图13的位置向图14的位置移动,就打开通风路B,关闭其它通风路A、C、D。通风路C或通风路D也同样,能够通过利用驱动手段28,滑动通风路切换板25而打开。
此处,吸引排气装置6所需的动力,如下式所示,依赖于风量。
W=(qe×R)/(6.118×Φ×η)
W:吸引动力(W)
qe:吸引风量(m3/min)
R:通风阻力(mmAq)
Φ:吸引风扇效率
η:吸引电机效率
如果将各通风路A~D的风速设定为v、将吸嘴2的吸入口4a的面积设定为S,由于用qe=v×S表示风量,所以要维持风速,降低吸引排气装置6的动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小吸入口4a的面积S(即缩小吸入口4a)降低风量。
在图14所示的例中,通过适宜移动通风路切换板25,依次打开4个通风路A~D,通过只从1个通风路吸引空气,能够谋求降低风量qe,能够用少的风量吸引清扫空气过滤器5整面。
如果参照图8更具体地说明,首先只打开通风路A,通过沿导轨16往返移动吸嘴4,吸引清扫空气过滤器5的P1范围。接着,通过利用驱动手段28滑动通风路切换板25,只打开通风路B,同样通过往返移动吸嘴4,吸引清扫空气过滤器5的P2范围。通过同样地依次清扫通风路C、D,吸引清扫空气过滤器5的P3、P4范围,结束空气过滤器5整面的吸引清扫。在此过程中,由于风量qe的总量只供给1个通风路,所以吸引排气装置6所需的动力很小也能够完成清扫。
实施方式5
在室内单元中,经过空气过滤器5的送风风速不均匀,前面侧的风速快,附着在该部分空气过滤器5上的尘埃的量也增大。即,在图8中,附着在空气过滤器5的P1、P2范围内的尘埃的量大于P3、P4范围。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清扫空气过滤器5上的尘埃附着量大的部分时,通过提高吸引排气装置6的输出,确实能够进行清扫(由于用整个区域提高吸引排气装置6的输出,不仅增加消耗电力,而且也加速部件消耗,因此不适合采用)。
下表表示每个通风路的吸引输出(吸引风扇旋转数)和吸引风速。通过将空气过滤器5的P1、P2的吸引清扫时的吸引速度,相对于P3、P4部分的吸引清扫时的吸引速度,设定在1.2倍,能提高清扫尘埃附着多的部分时的清扫能力。该功能,即使在吸嘴4,因室内单元的结构等,不得已形成通风阻力大的通风路的情况下,在通过只在用该通风路吸引清扫时升高吸引力,得到足够的吸引性能时也能够应用。
打开状态的通风路 | 通风路A | 通风路B | 通风路C | 通风路D |
吸引输出(吸引风扇旋转数) | 6000r/min | 6000r/min | 5000r/min | 5000r/min |
吸引风速 | 18m/sec | 18m/sec | 15m/sec | 15m/sec |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过滤器5装卸自如地安装在过滤器框架2上,但是过滤器框架2也可以是主体11的一部分,在主体11上固定空气过滤器5,形成不能装卸的构成。但是,如果将空气过滤器5装卸自如地安装在主体11上,容易清扫在吸嘴4的吸引清扫工作中不能除去的尘埃、油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空调机停止运转后吸引排气装置6开始运转,但也可以在空调机运转前或运转中运转吸引排气装置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吸引排气装置6上连接排气管7,将由吸引排气装置6吸引的尘埃与空气一同排到室外,但也不一定必须设置排气管7。在此种情况下,只要在吸引排气装置6上设置具有集尘网的装卸自如的集尘罩,用集尘网捕集由吸引排气装置6吸引的尘埃,然后由吸引排气装置6排出与尘埃一同吸引的空气就可以,用集尘网捕集的尘埃,能够通过从吸引排气装置6取下集尘罩加以除去。
Claims (9)
1.一种空调机,具有在主体中收容有热交换器和风扇的室内单元,所述风扇用于向室内吹出经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其特征是:
具备:安装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的所述主体上的空气过滤器;具有与该空气过滤器相面对的吸入口,用于吸入附着在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的滑动自如的吸嘴;与该吸嘴连通,将尘埃与空气一同吸引排出的吸引排气装置;连通该吸引排气装置和所述吸嘴的吸入管,
在所述吸嘴上设有多个通风路,
缩短与所述多个通风路中的通风阻力较大的通风路连通的吸入口的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是:
在所述多个的通风路中,加大通风阻力较大的通风路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是:
在所述多个通风路上分别设置对通风路进行节流的整流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是:
还具备依次开闭所述多个通风路的开闭装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是:
所述吸引排气装置的输出可变化。
6.一种空调机,具有在主体中收容有热交换器和风扇的室内单元,所述风扇用于向室内吹出经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其特征是:
具备:安装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的所述主体上的空气过滤器;具有与该空气过滤器相面对的吸入口,用于吸入附着在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的滑动自如的吸嘴;与该吸嘴连通,将尘埃与空气一同吸引排出的吸引排气装置;连通该吸引排气装置和所述吸嘴的吸入管,
在所述吸嘴中设有隔壁,该隔壁在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吸嘴与所述吸入管的连接部之间延伸,而且,对形成在该隔壁上的贯通口的宽度进行变化。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是:随着远离所述连接部,逐渐增大所述贯通口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是:随着远离所述连接部,阶段性地增大所述贯通口的宽度。
9.一种空调机,具有在主体中收容有热交换器和风扇的室内单元,所述风扇用于向室内吹出经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其特征是:
具备:安装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的所述主体上的空气过滤器;具有与该空气过滤器相面对的吸入口,用于吸入附着在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的滑动自如的吸嘴;与该吸嘴连通,将尘埃与空气一同吸引排出的吸引排气装置;连通该吸引排气装置和所述吸嘴的吸入管,
在所述吸嘴中设有隔壁,该隔壁在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吸嘴与所述吸入管的连接部之间延伸,而且,随着远离所述连接部,增大形成在该隔壁上的多个贯通口的面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078020 | 2003-03-20 | ||
JP078020/2003 | 2003-03-20 | ||
JP143024/2003 | 2003-05-21 | ||
JP2003143024 | 2003-05-21 | ||
JP2003152517 | 2003-05-29 | ||
JP152517/2003 | 2003-05-29 | ||
PCT/JP2004/003616 WO2004083735A1 (ja) | 2003-03-20 | 2004-03-18 | エアフィルタの自動清掃機能付き室内ユニット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61840A CN1761840A (zh) | 2006-04-19 |
CN100338399C true CN100338399C (zh) | 2007-09-19 |
Family
ID=33033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8000744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8399C (zh) | 2003-03-20 | 2004-03-18 | 具备带空气过滤器自动清扫功能的室内单元的空调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WO2004083735A1 (zh) |
KR (1) | KR101088213B1 (zh) |
CN (1) | CN100338399C (zh) |
WO (1) | WO200408373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66455B (zh) * | 2004-10-26 | 2010-06-23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JPWO2006049244A1 (ja) * | 2004-11-08 | 2008-05-29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2007107804A (ja) * | 2005-10-13 | 2007-04-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KR100873399B1 (ko) | 2007-08-29 | 2008-12-1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JP2009293823A (ja) * | 2008-06-03 | 2009-12-17 | Panason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KR100865130B1 (ko) * | 2008-06-16 | 2008-10-24 | (주)효진엔지니어링 | 댐퍼 개폐 구조 |
JP5515869B2 (ja) * | 2010-03-05 | 2014-06-1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US10383268B2 (en) * | 2016-09-14 | 2019-08-13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Electronic component installing device and cartridge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 installing device |
JP7511175B2 (ja) * | 2019-01-18 | 2024-07-0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気流環境システム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75196U (zh) * | 1975-12-04 | 1977-06-04 | ||
JPS5974310U (ja) * | 1982-11-11 | 1984-05-19 |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 保持機構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165572U (zh) * | 1976-06-09 | 1977-12-15 | ||
JPS60185132U (ja) * | 1984-05-21 | 1985-12-07 | 八木 幹男 | 空調機器等に使用されるエア−フイルタ−のクリ−ニング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
-
2004
- 2004-03-18 JP JP2005503731A patent/JPWO2004083735A1/ja active Pending
- 2004-03-18 CN CNB2004800074438A patent/CN10033839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3-18 KR KR1020057017094A patent/KR101088213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3-18 WO PCT/JP2004/003616 patent/WO200408373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75196U (zh) * | 1975-12-04 | 1977-06-04 | ||
JPS5974310U (ja) * | 1982-11-11 | 1984-05-19 |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 保持機構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61840A (zh) | 2006-04-19 |
KR20050114655A (ko) | 2005-12-06 |
JPWO2004083735A1 (ja) | 2006-06-22 |
WO2004083735A1 (ja) | 2004-09-30 |
KR101088213B1 (ko) | 2011-1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6325C (zh) | 空调机 | |
JP3923067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906449A (zh) | 室内机组具有自动清扫空气滤清器功能的空调器 | |
JP4384115B2 (ja) | エアフィルタの自動清掃機能付き室内ユニット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
JP4107119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フィルター装置 | |
JP2007263412A (ja) | 空気調和機の清掃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 |
CN100338399C (zh) | 具备带空气过滤器自动清扫功能的室内单元的空调机 | |
JP2004283703A (ja) | 空気調和機のフィルター装置 | |
JPWO2004081461A1 (ja) | エアフィルタの自動清掃機能付き室内ユニット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
JP2006145208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4360105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04283704A (ja) | 空気調和機のフィルター装置 | |
WO2006043430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4860131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塵埃吸引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2006183996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06183996A6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4134768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0339647C (zh) | 具备带有空气过滤器的自动清扫功能的室内单元的空调机 | |
CN100335848C (zh) | 空调机 | |
JP3992722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969151A (zh) | 空调机 | |
CN101040152A (zh) | 空调机 | |
JP2008170078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1057111A (zh) | 具备带空气过滤器自动清洁功能的室内组件的空调机 | |
JP2006183997A6 (ja) | 空気調和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919 Termination date: 2016031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